浅论对外汉语教学中坚持中华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2024-10-13

浅论对外汉语教学中坚持中华文化渗透的必要性(精选8篇)

1.浅论对外汉语教学中坚持中华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篇一

对外汉语教学对儒家思想的渗透

【摘要】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托而存在的,语言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繁荣的根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单方面传授汉语言知识,而忽略语言文化所具有的差异性、民族性、历史性及不可替代性。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语言、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均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从“仁”、“和”、“中庸”三个方面来分析儒家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字】儒家文化;文化全球化;孔子学院;对外汉语教学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由来已久,从最初对汉语言的教授、研究、翻译,到我国民族文学、历史的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除去单纯的语言教学之外,文化教学在近十年来开始得到广泛的关注与讨论。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的设立,为汉语言教学与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搭建了有利平台,它秉承儒家的经典思想与核心价值理论,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华文化的中心。儒家“五常”的“仁义礼智信”中,“仁”居于首位。仁者,人二也,爱人也。即要求人与人在相处时,能够做到和谐融洽,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移,人与人的关系也变得不再是那么纯洁与单纯,许多人一心扑在物质上、金钱上,忘记了怎样做人和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行为出轨,道德偏向,失“仁”失心,因此,难免成了人的“半成品”。儒家思想的“仁”,是对做人处事的一种行为规范,倡导做人要有礼有德,诚实有信,知廉耻守忠孝,做人有节,处事有度,而这些正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妙药,是奠定事业成功的基点,是实现管理成效的良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多向留学生渗透“仁”的理念,引导学生将语言的学习与领悟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突破语言差异带来的文化冲击,实现价值的和谐统一。

儒家提出的“和为贵”的思想,在中国历史发展史上影响甚远。中国人历来讲求“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的人丁兴旺,需要“和睦”,一个人事业的蒸蒸日上,需要“和气”,一个国家的繁荣强大则离不开“和谐”。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儒家思想的“和”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意义。“和”既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所遵循的准则,也是人们做事方式的一种原则,同时还是社会建构所需要的一种策略。“大乐与天地同和,大官与天地同节”强调的就是国家、民族、人民妥善处理“公”与“私”之间的关系,保证其利益的三位一体,实现人人“兼善天下”到“天下为公”的理想。外国学生在接触这些思想时,可能会受其自身文化的约束,难以深刻体会到儒家思想的真正内核,这也会导致其对于简单的语言词汇的正确理解和运用。故而从文化根源着手,引导学生构建本民族文化思维的框架,是学好汉语言的基础。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精髓部分,是后世儒生修身养性的方向盘。现代很多人将中庸思想简单地理解成中立、平庸之意,背离了这一思想的实际指导意义。中庸不仅属于道德范畴,同时也是儒家对世界万物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得出了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态度与方法。中国人常说的“过犹不及”、“无过之无不及”,即是典型的中庸思想。它要求我们做事能够不偏不倚,公正自守,中正平和。信守中庸之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处在自己该处的位置,做自己该做的事,不奢望自我价值以外的东西,对于富贵贫贱认知泰然,安分尽伦,顺乎自然、等待时机。这种做事方式与西方不同,西方文化更多提倡个性的张扬与自我的解放,在这种文化的冲突下,适当把握留学生心理,激发留学生探求不同知识的渴望,是对外汉语教学成功进行的技巧与手段。

儒家传统道德思想对中华民族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在一定时期甚至构成了民族共同心理和主要的思维方法。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政治的联系、交流更紧密,文化的输出与输入也更加的频繁。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儒家文化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文化之一,而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和开创者,更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推崇,孔子学院更是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典范和文化互通的见证者,据国家汉办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全球有102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孔子学院349个,孔子学堂400余个,注册学员约50万人,儒家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教育理念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如何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推动儒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同,更好地将儒家文化渗透到对外汉语教学中,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到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当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要将儒家传统道德思想有机地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就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层次性、阶段性、针对性、科学性。儒家文化对中国人有着深刻的影响,它所涉及的典籍之多、内容之丰富,要求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儒家文化导入的“度”和注重教学的层次性。

首先,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要针对不同汉语水平的外国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初级阶段的留学生而言,由于他们所掌握的词汇量有限,故而教师不能大量、繁杂、系统地对他们进行儒家文化的教学。可以在遇到一些带有文化含义的词语时,简单地加以解释,或通过自己的行为方式让他们直接或间接地感受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特点。对于中级阶段的留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汉语词汇量的积累,新接触的词汇、课文中,会涉及儒家文化中“仁爱”“礼仪”“中庸”等思想,为帮助他们理解,教师可以简单介绍一些有关儒家“仁学”“中庸”等方面的知识。但这时的介绍不能过于专业化,需要老师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用与学生汉语水平相对应的语言将儒家文化较浅显地表达出来,也可以适当介绍一些经典的语句,如《论语》中关于治学、仁爱、孝等方面的言论。对于高级阶段的留学生来说,他们的汉语知识及中国文化知识都有了一定的储备,前面两种方法可以继续进行。另外,也可以以专题讲座、小组讨论、沙龙活动、文化考察等方式,向学生全面系统的介绍儒家文化,提供更多的中国文化背景知识,让他们全面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处世哲学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其次,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在海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被亲切地冠以“丰富的中国读本、美丽的中国名片、友善的民间大使”等称号。毫无疑问,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都是海外或国内留学生群体中汉语学习者了解中国的重要媒介途径。课堂知识的传授、待人处事的方法,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形象问题,更重要的是会直接影响外国人或留学生对于中国和中国人的看法。

另外,在外汉语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儒家文化导入的规范性和注重教学的科学性。这就要求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的教师自身首先要熟悉中国文化、熟悉对中国人影响至深的儒家文化,能在必要的时候向学生系统规范的介绍儒家文化,也能将儒家文化的精髓贯穿到自己的言谈举止当中,让外国人看到在中国文化、儒家思想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有着完善的人格、丰富的内涵,从而提升对外汉语教师的形象,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消除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惟有这样,汉语学习者才会在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下,继续保持学习汉语的热情,尊重中国人、中国文化,完整、客观、真实地了解中国,不断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强大,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开始关注中国文化、儒家文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在向海外学生或留学生传授中国文化知识的时候,要注意教学的科学性和态度。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一种平等、开放的心态向学生介绍儒家文化。既不能自命不凡、目空一切,也不可妄自菲薄。要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教学环节当中,做到不同文明的平等对话,让留学生不会感到老师在把自己的文化强加给他们。同时,对于留学生提出的儒家文化的消极方面,也要客观对待,勇于接受。只有这样,留学生才能打破语言、文化疆界,更热情地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

汉语是汉民族共同创造和使用的语言,在其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深深带上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烙印,汉民族传统的思维心理、文化心理已经不自觉地渗透到汉语言之中。了解和掌握汉民族文化中的儒家经典文化,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儒家文化渗透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促进汉文化的世界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2.浅论对外汉语教学中坚持中华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篇二

(一) 颜色文化差异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 我们一直传承着祖先留下的优秀传统, 中国人点缀传统节日春节的颜色主要是红色, 春联、长辈们给的压岁钱红包、灯笼等都是红色的, 红色让春节更加的喜气洋洋。现代社会人们在举行开幕典礼、结婚典礼、大型的会议等多是以红色为主题颜色, 红色被中国人们赋予吉祥之意。“red”在西方的文化中代表的不是吉祥之意, 与中国的褒义相反, 红色在西方人看来是血腥暴力的文化内涵。西方圣经中讲到“红色的恶龙”, 红色的恶龙会带来红色的灾难, 红色在西方文化中属于恶魔的代表颜色。

(二) 礼貌文化差异

中国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都非常注重谦虚, 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方面都需要谦虚的态度, 谦虚是一个人礼貌素养的表现, 中国一直被别的国家尊称为“礼仪之邦”。中国人一般很少在别人面前夸奖自己的能力、金钱、地位等, 得到别人赞许与肯定的时候也都表现出谦虚的态度, 认为是集体或者领导的功劳。当被别人夸奖是漂亮会使用“哪里, 哪里”答谢对方, 客人来家里做客, 客人夸奖满桌丰盛可口的饭菜时, 主人常以“没有什么菜”表示礼貌。在西方文化中, 得到别人赞美并不会使人觉得受之有愧, 而是常以“Thank you”“谢谢”表示谢意。中国人有时表示的谦虚之意可能会被看作是不诚实。

(三) 价值文化差异

对于时间的价值角度, 中国人比较看重的是过去, 这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关。通过电视、电脑能媒体看到中国热播的古装连续剧, 这些作品都是以中国过去为历史根基。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出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的人生态度, 更能看到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

二、文化差异比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 激发汉语学习者兴趣

实习所在班级的外国留学生是从不同的国家来到中国的, 有的来自临近国家日本韩国, 有的来自大洋彼岸美国加拿大。课余时间陪留学生练习口语会问一些为什么学习汉语的问题, 学生们给的答案多数是因为喜欢中国, 无论是喜欢中国还是别的原因, 留学生都希望学好汉语,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有着教师的义务, 还有传播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责任。通过中国的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比较, 找到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一方面可以让留学生学习到文化知识, 另一方面可以激发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最终促进对外汉语教学。

(二) 理解中西文化差异, 深入学习汉语

西方人关注隐私的态度要略高于中国人, 我们需要理解哪些隐私方面是西方人非常具有保护意识的。对于个人隐私的界定, 西方人常把年龄、是否结婚、工资、身体健康状况等看作是隐私, 而中国人则没有那么多规定, 很多老人被问及“您今年高寿了?”会很自豪地告诉对方自己的年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 学好汉语这门语言就要理解中国文化, 在中西文化对比中深入学习汉语。

(三) 克服文化差异, 提高汉语水平

到一个国家学习一门语言, 要经历初学这门语言的新鲜感, 之后会遇到挫折, 进行调整, 可能还要经历文化震荡“culture-shock”, 在学习期间克服文化差异是学习这门语言的关键。通过找到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 并在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克服这么差异, 汉语水平才会逐渐提高。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引入文化因素

(一) 启发性教学

国内和国外的教育家对“启发教学”都很重视, 孔子提出“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教学理念。留学生对于学习汉语本身就有好奇的心理, 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启发学生在中国大文化背景下学习中国文化, 理解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 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二) 对比教学

高低情境文化的对比, 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的国家, 人们在交际时使用的语言负载的信息相对不是很多, 跟多的需要周围的环境和时代背景进行补充, 可能跟多的信息存在于交际者的内心中, 西方国家属于低语境文化, 语言中负载着大量的信息。如中国人请客吃饭后问客人“吃饱了吗?”, 西方人可能会理解为吃的量是否足够, 而中国人真正表达的意思是客人吃的是否好, 吃的好不好, 饭菜是否符合客人的胃口。教师通过给学生分析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 让学习者真正认识到中国文化, 提高汉语实际交际能力。

(三) 循序渐进式教学

《学记》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发展特征“学不躐等”就是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汉语知识是有逻辑的科学系统, 学习者本身也有自己的认识规律, 学习的过程也是遵循“由不知到知”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讲中国人讲究谦虚礼让的文化逐渐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让学习者理解中国人“哪里, 哪里”的内涵, 而不会触犯中国人的文化禁忌。

结语

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包容与碰撞让世界文化更丰富多彩, 通过我们对外汉语有意识地给学生展示文化的相异之处, 并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 最后真正学到不同他们国家的文化, 感受中国文化的文化之美, 促进语言学习。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

[2]陈晓.从“红色”的象征意义看中西文化的差异[J].科技资讯, 2009, 32:210.

[3]胡悦芝.关于中西方文化中红白的文化差异[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10, 05:246-247.

[4]苏珊.从价值取向看中西文化价值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05:216-218.

3.浅论对外汉语教学中坚持中华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篇三

拎着重重的行李登机的那一刻,我还是忍不住回头再望了望这个我生活了十个月的地方。2008年的9月,我带着几多好奇几多忐忑,怀着满腔的热情和希望来到这里,以一名汉语助教的身份开始为期十个月的中外文化交流。而今天已经是2009年7月1日,我坐上飞机,把手表调成北京时间,想到国内的同仁们估计此刻也要作学期结束总结了。作为一个中国教师,我本能的也想对自己这十个月与众不同的教学经历作个总结。

在这一年不到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从一开始的不知所措,到后来的游刃有余,从一开始仅仅是摸索尝试,到后来慢慢有所积累和提高,回想起来,这段经历想必会成为我人生中难能可贵的一页。这次到英国,主要是要进行中国文化的传播,因此如何进行对外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教学也是我一直以来考虑最多的一个问题。结合自己十个月的教学实际,我主要想从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第一,以生活为载体,重在实用。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语言、习俗、饮食、音乐、建筑„„光列举题纲我都觉得有点数不过来了。要让一群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的英国孩子在十个月里对中华文化有面面俱到的了解,那是不可能的。与其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倒不如选择几个方面,每个方面再选择几个重点,让学生学过并要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生活,任何经典均来自生活。考虑再三,我给自己十个月的文化交流课定了一个标准——以生活为载体,重在实用。无论是英国人还是中国人,每天都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穿梭忙碌,所以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在生活中能找到典型的,应该就是学生们最感兴趣也是最容易理解接受的。至于实用,我就是希望在将来的某一天,不管是求学还是旅游,当他们来到东方这个美丽古老的国度,碰到类似的情况时,他们能记起我所讲的点点滴滴,或者说我所告诉过他们的点滴能够派到用场,那么我就会很有成就感了。在信息如此发达交通这般便利的地球村,我的这个希望应该不是奢望吧。按照这个标准,我在准备教学内容的时候主要在中国概况、中国书法、中国传统节日、中国饮食、中国功夫等几个方面多安排了一些内容。

第二,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如今我们在国内上课也强调不要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从头讲到尾,要有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那么,给外国学生讲课就更是如此。1 很多内容,靠我嘴巴讲,他们可能根本无法理解或者无法想象,就算听懂了估计印象也不深刻。但是如果有直接的实物、道具、图片或者多媒体音像资料,那么就可以给他们非常直观的视觉听觉感受,教学效果就会提高很多,课堂气氛也会非常好。所以,在出发飞往英伦之前,我在国内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准备我到英国来上课可能会用到的一切东西。实物道具有中国地图拼图、中国国旗、中国多个版本的钱币、文房四宝、筷子、灯笼、春联、中国结、传统服装小样等;音像资料有专门介绍苏州园林的《苏园六纪》,介绍56个民族服饰舞蹈的DVD,简化太极拳课程DVD,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介绍片等等。为了带这满满的一箱子东西我在机场不惜扔掉了自己很多生活用品来避免超重,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非常值得。事实证明,这些实物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帮助我在英国学生中积累了非常火的人气。举个小小的例子,在给学生讲述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时候,提到家长在年初一都有给小孩子发红包的习俗。我给班级里每个英国孩子也准备了一个中国的红包,里面包了一个硬币。当我把红包发给学生的时候,学生们的高兴劲真的就像过年一样,拿到红包迫不及待的打开,尽管只是一枚小小的硬币,但是它来自异国他乡,是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老师亲手赠送的。对于这些英国孩子来说,这是一份天大的惊喜。在高兴之余,他们对中国春节中国红包的概念也就根深蒂固了。

第三,动手实践,寓教于乐。在国内时总听说国外教学风格和国内最大的不同就是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性特别强。到英国的第一个礼拜我主要以听课为主,感觉下来果然如此,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都比较少,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提问、交流、活动。和中国学生相比,英国学生显得更加积极活跃,也更好动些。所以,我在给英国学生上课的时候,尽可能的每次都给他们一个可以亲自动手实践的的机会,或者安排一个活动或比赛。既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听课积极性,也使他们在活动游戏中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运用,从而加深印象。当然,在这十个月中,我本身就要担任烹饪、太极拳等需要手把手教授一对一训练的课程,此外文化课内容中的活动设计我也是动足了脑筋。比如我给学生上的第一课是中国概况,在对中国国旗国徽国歌等进行了最基本的介绍后,我给他们露了一手绝活,就是只用一刀就剪出一个五角星。学生们见了大为惊叹,并且都跃跃 欲试。于是我就手把手把这一绝活教给了他们。尽管有的学生最终剪出的根本不是五角星而更像一朵花,有的则像一颗是超级肥胖型五角星,但大家都非常高兴,觉得很新颖也很有挑战性。而我也深信,通过这个学习“一刀剪五角星”的活动,英国孩子们肯定也都记住了中国的国旗上是有五颗五角星的。再比如,在给学生们介绍中国饮食的时候,不得不提到中国人吃饭的工具——筷子。这是一件所有英国孩子都知道(因为英文单词里有筷子chopsticks这个单词)但是可能都不会使用的东西。因此,我在这节课上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进行了一个“筷子夹弹珠”的比赛。这是一个所有中国学生都非常熟悉的游艺活动,但是对于英国孩子来说这可能是有史以来碰到的最具挑战性的比赛了。当然,获胜者的奖品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一把精致的中国礼品筷。看着这群金发碧眼的孩子们拿着筷子艰难的夹起一粒粒七彩的玻璃弹珠,真有点忍俊不禁。过后,居然有好几个学生都告诉我他们回家还专门找了两根细竹棍练习使用筷子,盼望着能再进行一次这样的比赛呢。还有一次我介绍中国的地理概况,风景名胜,正当英国学生们在对中国的地大物博惊叹不已的时候,我拿出了又一样法宝——中国地图拼图。以小组为单位,团结合作,在同等时间里比完成的拼图片数,或者同等拼图片数看哪个小组使用的时间最少,而这特别的地图拼图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孩子们又动手又动脑,课堂气氛既活跃又有序,我的教学目标也在不知不觉中完美达到了。而且学生们还给了我一个“魔术师”的美名,因为我总会在不经意间变出各种他们意想不到的神秘礼物。他们不知道,我可都是有备而来的呢。

第四,化繁为简,重在传播。五千年的文化要浓缩在十个月的课程里让英国学生有所知晓,这就意味着在深度和广度上不可能又太高的要求。所以在准备教学内容时,我时刻提醒一点,这些英国学生在我这门课上是毫无基础可言的,所以我没有必要靠教他们一些高深繁琐的知识来显示中国文化的深厚神秘,因为如果他们听不懂无法接受的话,那么一切等于零。因此,我尽可能的将高深的内容浅显化,将繁琐的知识简单化,因为我们此次英国之行的目的重在传播。我将课堂内容化成一个个简单可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来完成接受,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多让学生享受成就感,而不是挫败感,这样的教学也许和国内所推崇的“有效性教学”思路是吻合的吧。这里最典型的可谓是 中国书法和太极拳这两部分内容的教授了。其中中国书法是文化课程中的一部分。学生中大部分从来都没有握过毛笔,所以我一开始根本就没有让他们拿着毛笔写中国字。我给学生们发了纸墨笔砚,教会他们磨墨握笔,然后就让他们拿着毛笔自己随便写随便画,先熟悉握着毛笔写字的感觉和所使用的力度。孩子们拿着全新的书写工具随意涂鸦,有自由发挥的余地,但是也有必须遵守的规则,就是一定要使用正确的握毛笔姿势。一段时间之后,不去管他们写得怎样画的怎样,光看他们那像模像样的姿势我作为老师还真有“孺子可教也”的欣慰感呢。接下来就要正儿八经学写中国字了,脱手写,可能吗?那是脱离实际的。我给学生们准备了初级书法的描红本,让他们从横竖撇捺点钩开始,熟悉中国文字的简单笔画。再往后就是方方正正的中国字书写了,当然也是描红。看着学生们从一开始拿着毛笔字不写字手都会抖,到后来可以顺顺利利的完成一页描红,我的感觉就如同在国内完完整整的送了一届毕业班一样。太极拳是我所在的英国学校专门要我开设的一门独立课程,吸引了众多学生甚至老师前来“报名学艺”。看来我们中国功夫在国外的地位真是无与伦比。不过要想在十个月里把这么多英国学生教成太极好手,真有难度。首先我本人不是太极宗师,只会基本招数而已,更主要得是学生毫无基础,连站马步都站不标准,再加上太极拳术在基本功柔韧度方面要求也是比较高的,所以我选择的是最简单的内容——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定的标准也是最低的,动作基本能到位就可以了,哪怕只是花拳绣腿。因为对中国功夫有着无比的崇拜和兴趣,所以学生们还是非常愿意学的,从最简单的推掌云手,到经典招数白鹤晾翅、野马分鬃,一直到最后可以不需要我提醒连续完成四五个式,这一过程是很艰难但也是很让人振奋的。不管是我还是学生自己,都为他们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而欣喜。而我也从不吝啬鼓励和表扬,我没有奢望自己能教出一个书法能人或者太极高手,我只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知道并喜欢中国书法和中国功夫,这样我就不虚此行了。

第五,热情耐心,宽容理解。作为一个中国老师,我自认为有着无限的热情和耐心。但是到了英国来教英国学生,我就发现必须要将这份热情和耐心发挥到极致。因为我所教的内容目前他们很多是走出我的教室就用不上的,而学了不用很快就会遗忘,比如我教了“你好”、“谢谢”、“再见”、“对不起”等最简单的日常用语,明明课堂上都会说了,但是到下个礼拜过来也许一个班级就 没有几个人能记得全了。再比如太极拳课上,任何一个小小的动作姿势我都要一个个手把手纠正摆位,而且往往一个人要重复很多次。碰到这种情况,我能表示出的除了耐心还是耐心,再教再练再巩固。当然还要有一份理解和宽容之心。不能因为我教下去的东西英国学生学不会就觉得他们很差很笨,毕竟他们是没有基础的,也是没有这个语言环境的。想想我们中国的孩子有多少人在学英语,而英国的孩子又有多少人在学中文呢?所以,我能做的不是埋怨泄气,而是要更多的思考如何将这个文化交流课上好,让我们的中国文化为更多的人们所接受喜欢,让更多的外国人愿意来学字正腔圆的中国话和横平竖直的中国字。

其实,如何进行对外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教学,这是一个很具有专业理路和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我并非这方面专家,也自认为没有非常深厚的理论素养,所以只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获所感来总结一下自己在这十个月对外汉语和中国文化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在与英国学生面对面交流过程中所闪烁出的教学灵感。当然,在这十个月的对外教学过程中我也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艰辛,不过,更多的是收获。所谓教学相长,在教的过程中我觉得其实自己也有很大的提高,不管是在把握课堂能力方面,还是安排课堂内容设计课堂活动方面,甚至是自己的语言方面。同时,最让我感到自豪的是作为一个中国教师,我赢得了我所教过的所有英国学生的喜爱和认可。回国前夕,有个学生给我写了一张贺卡,称我为“Best teacher”(最好的老师),让我着实觉得感动和欣慰。确实,在英国的十个月,我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是一名中国教师,我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代表的不是我个人,而是整个中国教师队伍群体。我要用自己的努力让我所在的英国学校的师生在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了解中国教师的热情和友好,了解中国教师的认真负责和聪明才智。

4.浅论对外汉语教学中坚持中华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篇四

2016-05-25 11:57:19 作者:7天论文网 【大 中 小】 浏览:8次 评论:0条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已经被学者们重视并进行研究,禁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由于地域差异,每个国家、民族都有其忌讳的语言、动作、行为、习惯等。对外汉语的教授对象以母语为英语的西方留学生居多,因此了解汉英禁忌文化的差异,对于顺利完成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是十分有帮助的。禁忌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禁忌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最初起源于人们对于未知力量的恐惧,以及人类在不断与大自然抗争过程中所取得的有限经验。不同文化背景发展下的不同民族,禁忌文化也各不相同,它体现的是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风俗习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禁忌语我们可以将其分为语言禁忌与非语言禁忌。

一、具有代表性的语言禁忌在日常交际中,语言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禁忌语更是组成语言的一个重要部分,出于某种原因,有些词语人们在交际中会尽可能的避免直接说出口,这些词语说出口或使人尴尬、或词语本身被认为是危险的、消极的、不祥的等等。下面我们列举几种日常接触较多的语言禁忌。

(一)称谓禁忌在中国封建社会,对于帝王、官员、圣人、师长等名字是需要避讳的,由此而延伸的对于上级、老师、长辈等也要避免直呼其名,更不可唤其乳名、外号等。这些称呼上的禁忌自古延伸2000 余年,直至辛亥革命之后,制度上的避讳虽被瓦解,但根深蒂固的遗俗却大多数都被沿用至今。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直呼长辈、老师或者领导的名讳,会被视为缺乏教养和没有礼貌。给孩子起名字时,父母也会避讳和长辈同字、同名、甚至谐音。中国人讲究尊祖敬宗,亲属之间的称呼也名目繁多、相当复杂,称呼即代表了错综复杂的宗族、血亲和辈分。如: 哥哥、姐姐、弟弟、侄儿、孙子、外公、叔叔、姨妈、堂兄等。在大多数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无论年龄、资历、地位、阶层的差异,都可直呼其名。即便是对于长辈、老师也可直呼其名,而不必称“您”。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留学生询问老师问题直呼“你”也是其文化差异所致,而不是不敬重师长的行为。起名方面西方人也没有中国人的禁忌,他们甚至刻意给孩子起与某位长辈相同的名字来以示对这位长辈的尊敬。与纷繁复杂的汉语称谓不同,英语中称呼已经忽略了姻亲、血亲、长幼等关系,显得非常简单。例如,平辈中不论长幼,哥、弟都是brother、各种姻亲关系常用加in -law 表示,堂表也不细分,更不分长幼性别,只用cousin 即可。

(二)灾病禁忌中西方都会把一些预示灾难的词语作为禁忌语,比如死亡、疾病、灾害等。尤其是中国人,对于“死亡”是格外的忌讳和恐惧,在日常交际中,为避免提及“死”字,人们经常找其他词语来代替,这些词已然在特定的人群中约定俗成,闻着都会心领神会。例如,在古代,帝王的死亡称“崩”、诸侯则为“薨”、大夫为“卒”、士称“不禄”,只有庶人才称“死”。随着社会的变迁,寻常百姓们早已不用这些词语了,而以“归天”“走了”“没了”“老了”“不在了”等词语替代;为国家民族、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则有一些特定的词语:“光荣”“就义”“牺牲”“殉职”“捐躯”等;对于一些国家领导人或者某领域的学究们,习惯用“与世长辞”“谢世”等;修佛之人称“坐化”“圆寂”“涅槃”“归寂”“转世”“迁化”“灭安”“归真”等;对于厌恶憎恨的恶人则用“蹬腿儿”“完蛋”“见阎王”等。由此可见,中国人喜欢言生不言死,所以根据地位、职业、身份等不同,演变出很多关于“死亡”委婉的叫法。中国人对于疾病常常也不愿直言,而用“身体欠安”“感觉不太好”等说法替代。

英美国家对于关于死亡和疾病的词语同样也有所忌讳,但没有中国的如此繁多,一般也不拘泥于身份、地位和职业等。常用替代死亡的词语有:“pass away”“go to heaven”“join the great majority”“fall asleep”“answer the finalcall”“throw up the cards”“be with God”“be at rest”。英语国家的人也同样不愿直接提及疾病,尤其是难以治愈的重病,例如: 最忌讳的癌症,不直接说cancer,而用“terminal illness”“long disease”“big C”。日常问候疾病也是迂回地使用“Are you feeling fine?”而不直接问“Are you ill?”。

(三)神灵禁忌神灵往往被赋予无所不能的超凡能力,创造并主宰天地万物,所以无论在中国还是英美等讲英语的国家,神灵都是被敬畏的。中国人信仰“多神”,不同的习俗和节日都存在着五花八门的神灵,如“财神”、“门神”、“水神”等。早在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7000 年至5000 年),人们就认为自然界的各路神明各司其职,分别管理、统治着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所以为了祈福和躲避灾难,逢年过节老百姓喜欢供奉神明,一般为了不亵渎神灵,人们把买回来供奉的神像等尊为“请”。也不直接提及神明的名字,一般统称为“菩萨”。生活中,人们紧张恐惧时口中常常念叨的“菩萨保佑”也是对各路神仙的总称,一般不特指某位菩萨。

英美等西方国家多信奉的是基督教,上帝的名字便是一大禁忌,不能随便提及和滥用,否则便有亵渎冒犯之意。

日常很少听到“Jesus Christ(基督)”、“Jehovah(耶和华)”、“God(上帝)”、“Holy Mary(圣玛丽)”,多听到的替代词有:“He”“Father”“golly”“gosh”“for goodness sake”等。

(四)动物禁忌有关动物方便的禁忌语,东西方差异就比较大了。例如,在中国,我们总称自己是龙的传人,龙是祥兽、神物,在汉语中,“龙”总是和吉祥、富贵、大气等相关联,唐朝以后还称皇上为真龙天子,专用龙旗龙袍、龙庭龙辇等来表示尊贵身份;而在西方,龙被认为是怪物,经常象征着邪恶。龙在西方文化中已经是一个固定的贬义词,如“old dragon”意思是魔鬼。

另一个最常见的明显有差异的是狗,在中国,狗这个词往往都带有侮辱色彩,含有残忍、凶恶、背叛的意思。汉语中存在很多关于狗的贬义词,如: “狐朋狗友”、“狼心狗肺”、“鸡飞狗跳”、“丧家之犬”、“狗仗人势”、“狗改不了吃屎”等。在西方,狗被认为是人类最为忠诚的朋友,他们坚决反对猎杀狗,以狗肉为食。在英语中,大多数与狗有关的词也是含有褒义的,例如: “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时)”、“He works like a dog(他工作十分卖力)”、“alucky dog(幸运儿)”等。

二、具有代表性的非语言禁忌除了以上列举的一些较为典型的语言禁忌外,在跨文化交际中,行为或者身体语言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也被赋予了不一样的含义,在中国很多正常、得体的肢体语言,在西方人眼里很有可能就成为禁忌,反之亦然。

(一)手势禁忌在非语言交际中,手势作为最常用的肢体语言,一直被视为最为生动细腻的体态语之一。对于手势的运用和理解,中西方既有相同也有差异。例如我们都用挥手表示告别、握手表示友好、摊手表示无奈等。在日常交际中,为了避免冲突,我们更应该了解手势的差异性。在中国,跟人交谈中,如果用手指指着对方被认为是极其无礼的行为;而在美国,交谈中指向对方,只是表示说话者想强调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中国人在交谈中下意识的摸一下鼻子属于很正常的一个动作,而美国人往往会认为这个动作表示说谎或者隐藏一些不好的想法。中国人表示自己,习惯用食指指向自己的鼻子;而英语国家的人习惯用拇指或食指指向自己的胸部来表示自己。

(二)目光禁忌目光交流的表意功能在非语言交际中无可取代,我们常说: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传达着微妙细腻的情感。汉语中的“暗送秋波”、“眉目传情”等词正说明了其在肢体语言中的重要作用。得当的目光交流能在交际过程中帮助消除语言障碍,目光停留的位置,时间长短等因中西文化差异,其意义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人们不喜欢在交谈中直勾勾盯着对方,认为直视对方咄咄逼人,非常不礼貌,中国人更习惯目光的瞬间接触后低垂,以示对对方的尊重。特别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时,目光应该略微低垂。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男子直直地盯着女子看也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女子盯着男子会被认为轻浮。西方人却大不相同,人们交谈时喜欢直视对方,回避目光反而代表心不在焉、缺乏诚意。英语中有句谚语“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not look you in the eyes”,意思是不要相信那些不敢直视你的人。跨文化交际中,很容易因为不了解对方文化中对于目光交流表达和内涵,而发生误会。

(三)表情禁忌在非语言交际中,面部表情往往更能表现一个人的内在情绪。无论中西方,笑都表示高兴,并传达友好和善意。

但中国人的笑往往又延伸出了很多意思,表示谦虚的、表示无所谓的、表示赞赏的、表示包容的等。所以很多时候,英语国家的人很难读懂中国人“掩而不露”的表情。中国年轻女性办错事儿或说错话会下意识的吐舌头,中国人对这种表示抱歉和后悔的小表情习以为常,而西方人对于这种表情是难以接受和理解的,视为蔑视。在中国,内向文静的姑娘喜欢捂嘴笑,大家觉得可爱含蓄。同样的表情西方人却认为是暗自嘲笑。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忽略这些小细节,很容易引起误会和交际障碍。(四)距离禁忌交际中的空间距离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话题,因为地域、文化、环境、个性、行业等因素对其都有影响。这里只简单提及中西方因为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较明显的差异。西方文化非常注重隐私,比如: 欧美人习惯自己拿公文包、手提箱等;无论取款、坐公交,欧美人会习惯性的整齐站好一排或一列,并保持一定距离。而在中国,“隐私”这个概念常常显得毫无存在感,很多人经常过分热情的要帮别人拿公文包和行李,而银行的一米线经常是形同虚设,上公交和电梯更是扎堆儿,毫无空间距离感。

三、结语禁忌语是语言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禁忌语的出现和差异是文化差异、宗教信仰、思维差异、宗教礼法等共同的结果,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大部分对于中国文化是知之甚少的,对外汉语教师显然不能只是掌握汉语和英语的语言知识点,还要了解中西方语言禁忌的内容并避免其引起的交流障碍,减少交际失误和文化冲突。以免引起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偏见和失望,从而产生学习汉语的抵触心理。

对外汉语教师有责任帮助留学生消除思维定势,引导留学生透过禁忌问题意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帮助留学生理解中国文化所导致的特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人生观等。同时,对外汉语教师对于教授者的文化禁忌也要采取客观、公正、兼容、理解的态度,才能在教授语言、传播文化的交际中事半功倍、游刃有余。参考文献: [1]李君富.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中英文禁忌语对比研究[D].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2007.

5.浅论对外汉语教学中坚持中华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篇五

在笔者多年的对外汉语教学经验中,我发现了这样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教师倾向向学生讲解简单的汉语知识,比如你吃了么,你喝了么,你最近好么,这样的交际用语,而不重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于传统古籍的传授,这样的不但使得外国人从一种肤浅的眼光看待中国文化,而且不利于他们感到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优越,这种更不利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学习动力,因此,笔者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的应用,希望能够通过相关知识的研究,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教学的基本理论

1.教学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世世代代中华儿女所创造的并整理、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内涵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大学》一书在开篇中就作出了明确的阐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其宗旨在于彰显光明、完美的德性,在于完善人,在于人们用这种德性去除旧布新以成为新人,在于使人们达到完美无缺的至善的最高境界。通过这段典籍的阐述,留学生就能够很明确地认识到中国教育的高尚的目的,中国教育文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能够赚钱的人才,能够培养人完善的人格。

2.教材使用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是以古代经典作为教材,这些经典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学生学习经典既掌握了语言又能够吸收到中华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这些经典也有着严格的使用顺序。先是学习朱熹的《小学》,学会识字和基本的洒扫应对,打下做人做事的基础;再来学《孝经》,为百善孝为先;接着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和《孟于》是举出孔子和孟子这两位圣人把理论、方法运用到生活中示范给我们看。最后再来读史书,占为今用。但是考虑到外国人的水平和理解能力,有必要将这些著作当中的经典部分拿来引用,通过经典的语句的教授来提高他们的兴趣,笔者建议可以将这些书籍浓缩为一本教材。在教材方面直接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琅琅上口的中国传统经典,并按照恰当顺序编排,让学生既通过学习经典巩固语言知识又能接接触到中国文化中最精妙的部分。

3.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当中,主要是机械式的记忆和背诵,这种方法当然存在自身的缺陷,不过也存在一定的作用,学生在大量的背诵和阅读中,自发地形成理解思维,这样能够让他们独立理解,独立思想,而不是依靠教师的灌输,并且还能够培养他们引经据典的能力。这种教学法可以适当在对外汉语教学上予以采用,在教学中强调经典语句的背诵,特别是那些具有经典价值的语句,以加强学生的语言熟练度和学习的定力。在教师和课程方面贵精不贵多,要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目前对外汉语的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比较偏蜇于语言能力的培养,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中还未得到明确的凸显;而国外的汉语教学相对比较重视中国文化的教学,但对于语言方面的训练还是略显不足,文化课花样繁多,但课程设置还是显得比较凌乱随意,没有一定的标准。本文认为,在课程上,应该以经典文化课程为核心,选择中英文加注拼音版本作为课本,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方向和兴趣以及个人的专长为学生开设主次课程,同时还要注意的是要结合现代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pbl教学方法运用在经典文化教学当中。

二、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当中典籍使用的一些认识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当中,认识到单纯采用西式的教学方法并不一定适合汉语的教学,每一种语言都具备其自身的特点,比如我们采用机械记忆法来背诵单词学不好英语一样,留学生要学好汉语,也必须要基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在修身明德正人等方面都发挥着重大的价值,很大士大夫阶层坚守信仰,这正是我们今天的人所缺乏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而不衰,其原因就是其具备着一定的人文价值,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必须要立足于传统文化,以经典古籍的经典语句为教材,进行对外汉语的教授。

要学习汉语需要大量的阅读,对外汉语学生不具备这个能力,因此要进行背诵,背诵不是机械性的背诵,我们要认识到的是对于外国人而言,念你喜欢吃什么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难度没什么差别。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在教学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这样经典的句子,不求他们认识理解句子里所(下转第259页)(上接第257页)有的字词,但求熟练地朗读直至背诵。这一过程就是逐渐帮助他们培养汉语语感的过程。当学生遇到情境需要表达的时候,背熟的句子就会脱口而出。

更为重要的是,要选择那些经典的典籍,典籍的选用也是一个问题,选择方面要尽量选择那些和西方文化价值相同的典籍,比如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就要对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或者是对比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我黄金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等,这样产生文化上的共识,也会让留学生认识到汉语言如歌般的魅力。

三、发展和展望

中国传统经典作为文本是代表中国最核心、最精粹的文化都保存在历朝历代的经典中。它们经历了漫长历史的考验,至今仍显示出夺目的光辉,是中华民族修养、性格和智慧的宝贵结晶。因此,要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必须要研读中国传统经典。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把文化教学作为核心,要传播中华文化的优越性,比如,应该向学生讲解儒家的个人抱负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告诉他们中国文化追求个人品格的完善,注重个人的修养,追求一个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崇高境界。这个境界是中国的士人一直追求的圣贤境界,还可以举例说明,曾国藩本来是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普通人,但是他以儒家文化不断修炼自己,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不仅如此,还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中国文化是让逐利的人们内心得以休憩的重要元素。

6.劝学中坚持下去就会成功的句子 篇六

2 、为学须刚与恒,不刚则隋隳,不恒则退。——冯子咸

3 、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来完成的。——约翰逊

4 、只有毅力才会使我们成功,而毅力的来源又在于毫不动摇,坚决采取为达到成功所需要的手段。——车尔尼雪夫斯基

5 、不作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做出决定。——黑格尔

6 、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7 、只要持之以恒,知识丰富了,终能发现其奥秘。——杨振宁

8 、有百折不挠的信念的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爱因斯坦

9 、要从容地着手去做一件事,但一旦开始,就要坚持到底。——比阿斯

10 、忍耐和坚持虽是痛苦的事情,但却能渐渐地为你带来好处。——奥维德

11 、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朱熹

12 、无论什么时候,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绝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点灰心丧气。——爱迪生

13 、意志若是屈从,不论程度如何,它都帮助了暴力。——但丁

14 、一个有决心的人,将会找到他的道路。——佚名

15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16 、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钱学森

17 、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18 、意志的出现不是对愿望的否定,而是把愿望合并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意识水平上。——罗洛·梅

19 、科学的永恒性就在于坚持不懈地寻求之中,科学就其容量而言,是不枯竭的,就其目标而言,是永远不可企及的。——卡·冯伯尔。

20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21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

22 、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贝多芬

23 、要有坚强的意志,卓越的能力,以及坚持要达到目标的恒心。——歌德

24 、一个人做事,在动手之前,当然要详慎考虑;但是计划或方针已定之后,就要认定目标前进,不可再有迟疑不决的态度,这就是坚毅的态度。——邹韬奋

7.在坚持中深化 在深化中坚持 篇七

——纪检监察机关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监督执纪工作纪实

从东海之滨到茫茫戈壁,从繁华都市到偏远村庄,一年来,有个深入人心的词语响彻神州大地——“八项规定”。

2012年12月4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整个规定篇幅不大,但却字字铿锵,掷地有声。其所释放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新姿态的强烈信号,在国内外产生深远影响。

从中央政治局的八项规定到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中央率先垂范到各地狠抓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作风建设为切入口和突破口,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风政风出现可喜变化,党心民心为之鼓舞振奋。

八项规定出台后,中央纪委监察部按照“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要求,坚持从自身做起,自觉把自己摆进去,以实际行动带头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全国性会议最短仅用时20分钟,机关公文种类精简54%,机关会议费下降59%„„

在带头纠正“四风”的同时,履行好监督执纪职责,以严明的纪律保证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纪检监察机关责无旁贷。

“纠正‘四风’是长期、艰巨的任务,纪检监察机关如果不能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就是失职!”对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态度坚决。

一年来,中央纪委监察部把监督检查八项规定精神落实情况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打出了一套“组合拳”,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出手快——紧跟中央部署持续发力

规定要见成效,关键在于落实。

“纪检监察机关要把监督八项规定贯彻落实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出实招、动真格、见实效”“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

1月21日召开的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王岐山在代表中央纪委常委会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明确将落实八项规定精神作为2013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内容。

随着中央关于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的举措陆续出台,中央纪委监察部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第一时间迅速行动,先后召开常委会议、办公会议、专题会议等5次会议,进行研究,持续部署。

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后,中央纪委常委会制定了《关于2013年重点工作的分工意见》,将监督落实八项规定精神作为重点工作,细化具体措施,并在领导班子内部进行分工。

记者注意到,在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内部贯彻落实2013年反腐倡廉工作部署的分工意见中,有关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的分工意见便有18条之多。

正人必先正己。5月27日,中央纪委监察部在全国纪检监察系统部署开展会员卡专项清退活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全国81万名专兼职纪检监察干部按时递交零持有会员卡报告。

6月22日至25日,中央政治局召开对照检查八项规定落实情况、深化作风建设的专门会议后,中央纪委常委会26日便召开会议,传达中央精神,研究落实措施。

“要加强检查监督,铁面执纪,对顶风违纪者坚决查处并不断给予曝光,向全党释放执纪必严的强烈信号!”8月19日,中央纪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总书记关于反对“四风”要持之以恒的重要批示精神,并就纪检监察机关加强监督检查作出进一步部署。

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10月16日,王岐山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研修班座谈会上再次明确:“要严格执纪,持之以恒,不停顿地与‘四风’作斗争,坚决防止反弹。”

时机准——改进作风从点滴做起由易到难

11月21日,中央纪委下发通知,严禁元旦春节期间用公款购买赠送烟花爆竹、烟酒、花卉、食品等年货节礼。

这一通知距此前中央纪委发出的《关于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等物品的通知》,只有20天的时间。

一年来,中央纪委每到重要时间节点出台相关禁令,正在成为一种惯例。

这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中央纪委狠抓改进作风的“路线图”:

2013年元旦春节期间刹风肃纪,整治公款相互送礼宴请,清理各类节庆活动;

“五一”前,中央纪委监察部领导班子成员分别约谈了53个中央国家机关的纪检组组长(纪委书记),要求对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情况加强监督;

5月,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开展会员卡专项清退活动,要求做到“零持有、零报告”;

中秋、国庆前,中央纪委常委会要求坚决刹住中秋节、国庆节公款送月饼送节礼、公款吃喝和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

9月3日,中央纪委和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发出通知,重申了“两节”期间狠刹不正之风的纪律要求;

10月31日和11月21日,中央纪委分别发出通知,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等物品、严禁公款购买赠送烟花爆竹等年货节礼;

„„

落实八项规定精神,不坚持不足以深化,不深化也无以坚持。

近年来,不正之风浸染了节日文化,月饼、大闸蟹、年货节礼等越送越奢华,与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渐行渐远,公款购买节礼普遍存在。

一年来,中央纪委监察部紧盯关键节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将元旦春节、“五一”端午、中秋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连成线,长期抓、经常抓,力求积小胜为大胜,以突出问题的解决带动作风的全面好转。

这种不断坚持、巩固、深化的思路,正应和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所提出的“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如今,公款吃喝显得“扎眼”、高档节礼变得“烫手”,广大干部群众切实感受到了节日风气的变化。

“紧盯节庆发出有关禁令,抓早抓小,都是具体而又有力的措施。将其联系起来,就能看出坚持抓的特点,强调久久为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任建明说,“一年来的治标效果确实明显,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相信有效的治标一定能为将来的深入治本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出拳重——向全党释放执纪必严的强烈信号

对海南省卫生学校校长符史干而言,他之前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该校用公款给单位教职工买月饼这件在往年看来十分平常的事,竟然会造成这么大的影响,自己受到行政警告处分不说,还被在全国范围内通报。

这是海南省纪委监察厅严明纪律、纠正“四风”的典型一例,也是一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加大执纪问责力度、严查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一个缩影。

严肃查处或督办黑龙江省副省级干部付晓光因私公款消费并造成陪酒人员“一死一伤”严重后果问题、湖南省司法厅副厅长王亲生大办婚宴收取礼金问题、吉林省公主岭市市委书记王亚晖违反规定饮酒造成恶劣后果问题、广西龙胜县领导干部违规公款宴请问题„„

一年来,中央纪委监察部加大查办督办力度,及时公布结果,回应社会关切。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手软,仅直接查办或督办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案件便有145起。

“四风”问题积习甚深,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破冰,必须出重拳、严惩戒。

中央纪委还及时曝光负面典型加强警示,先后分4次对32起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进行通报,并综合通报了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案件的情况。

与此同时,中央纪委监察部督促指导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建立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月报告制度,要求做到不瞒报、不漏报、不虚报,及时掌握工作动态。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按照中央纪委监察部的部署,坚决纠正和查处了一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并对典型案例进行通报。各省(区、市)纪委监察厅(局)共下发专门通报74次,对372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进行曝光。

据统计,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4521起,处理30420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7692人。

此外,在2013年中央巡视工作中,被巡视地区和单位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的情况也是巡视的一项重点内容。

各中央巡视组采取多种措施,发现了被巡视地区和单位在“四风”方面存在的一批突出问题,严肃认真进行反馈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作建议,督促被巡视地区和单位进行整改。

措施实——抓党风促民风营造良好氛围

在开通百日有余的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首页中,有一个十分醒目的栏目——曝光台。这里汇集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通报查处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案件,引起广泛关注,还有不少媒体以此为题进行深度报道。

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既要加强监督、铁面执纪,又要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形成良好社会氛围。中央纪委及时将监督执行八项规定精神落实的工作部署和成效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向全社会释放执纪必严的强烈信号。

各地区各部门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也把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作为切入点,查作风之弊、扫行为之垢,坚决反对“四风”。

“现在党员干部离‘四风’远了,离群众近了”。有网民如此评价。

党风决定民风,民风影响党风。在党员干部“一近一远”的背后,广大群众也悄然发生了“一多一少”的变化——奢侈浪费的少了,勤俭节约的多了。

11月28日,中国社科院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做客新浪网,围绕“公款禁买年货”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相关话题与网民在线交流。

一年来,人们对这样的专家访谈已不再陌生。中央纪委相关职能部门重点围绕党风政风与社风民风的相互关系,通过专家访谈、评论、专题节目等形式,加强舆论引导,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反对讲排场、比阔气等陋习,起到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的作用„„

转变作风任重道远,八项规定是一个切入口和动员令。它既不是最高标准,更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我们改进作风的第一步。

8.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的必要性 篇八

很多人都在问,对外汉语教师培训到底有什么用?

对于这个问题,我做简要的分析。

目前,全球除中国外有109个国家共3000多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世界其他国家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4000万,有些国家以50%甚至翻番的速度增长;国家汉办先后为4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两万余名汉语教师,并向世界150多个国家派出汉语教师和志愿者近4000人;美国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投入巨资开展所谓的“关键语言(Critical Languages)的教学,汉语就是六种关键语言之一……所有这些都说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大幅提升的同时,国家文化软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吸引了更多的世界眼光,看好中国的未来。对此,有人高呼“汉语的世纪到来了”,“国际汉语教学的春天到来了”。诚然,国际汉语教学这一事业的发展在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汉语热”在带给我们惊喜、自豪和振奋的同时,也需要我们更加清醒地面对和思考。

国际汉语教学和其他外语教学一样是一门学科, 国际汉语学科建设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该学科性质、学科地位的认识存在诸多偏见。比如,有些人认为,只要是中国人、只要会说普通话就可以从事国际汉语教学。

如果一个只会说普通话的中国人,一个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的中国人,面对外国朋友的下列提问,会怎么回答:

为什么“我在北京生活了三个星期”是对的,而“我在泰国生活了3个年”不对?

为什么“她长得有点儿难看”是对的,而“他长得有点帅”就不对?

这些问题不太好回答,可能在情急之下,他会说“这是中国人的习惯”。这种不求甚解的回答,表明了你的不专业,这样不但不会让外国学生明白,反而可以说是弄巧成拙,越说越糊涂。这也说明了为什么经过专业培训的老师,可以跟学生讲明白原因,还能让学生对中国的文化充满敬意,那么这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对外汉语教师,不然你就是在诋毁和玷污中国文化,用句不好听的话,丢人丢到外国人面前去了,无知是可耻的,更可耻的是知道自己无知还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的人。

其次,有些人拿自己学英语的经历来类比老外学中文,简直可以称之为无稽之谈,看不清社会现实。

与中国孩子三岁学英语,小学考PET、FCE,大学疯狂啃雅思、考托福的热情相比,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现状远远谈不上“热”。到底谁在学习汉语?据了解,外国人学习汉语大部分出于工作、学习所需,还有相当大的一个群体是在国外“洋生洋长”的华人,或者说那些被父母逼迫去学习汉语的ABC(美国华人)和BBC(英国华人)。那么建立在这种情况下的对外汉语教学任务无疑是艰巨的。对于老师来讲,你必须在课堂的两个小时内将所学的东西讲通,巩固,联系,因为你的学生是不会在离开课堂之后再给你进行学习的。那么没有专业的授课技巧,何谈这些效果呢?

更有甚者,自以为做过语言交换,就大言不惭自己教过老外,不知道是他的中文有问题还是智商有问题。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至少需要一万名国际汉语教师。如此大的教师需求量,若不经培训就简单地外派,恐怕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正如前面所说,第二语言教学有其自身规律,会说汉语并不一定就能教好汉语,除了要有丰富的汉语知识外,教师还需要了解学习者母语的语言特点,了解他们在学习汉语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并且要能很好地解释这些错误,不能所有的问题都用“中国人的习惯”来搪塞学生。所以,对于教师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而应避免因“急用”而“速成”,结果适得其反。

上一篇:2023年上半年工商局商标工作总结下一篇:培优转差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