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节的来历

2024-06-30

中国教师节的来历(9篇)

1.中国教师节的来历 篇一

教师节的来历

1985年9月10日,全国的教师们迎来自己第一个教师节。18年前,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诞生了。从此以后,每年的教师节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尊师

重教成为了一种美德。教师节的建立用了5年时间。

谈起教师节的由来,方老说:“事情最早要从一份提案说起„„”1981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民主促进会的17

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

案由: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日期及活动内容案。

提案人:徐伯昕 吴贻芳 史念海 李霁野 张明养 叶至善 徐楚波 郑效洵 马力可 霍懋征 葛志成 方 明 巫宝三 张景宁 叶圣陶 雷洁琼 柯 灵(注:原件签

名顺序)

理由:教师担负着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重任,应当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胡耀邦同志在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尊师问题,指出尊师,不仅是学生的问题,我们整个社会的成员,所有学生的家长,特别是我们各级政府的负责人都要尊师„„现在儿童有儿童节,青年有青年节,我们认为培养他们成为

社会主义宏伟事业接班人的人民教师也应该有教师节„„

该提案被全国政协编为第170号提案。

政协审查的意见如下:建议国务院交教育部研究办理。

在提案人中,叶圣陶是民进中央第三任主席、全国政协第六届副主席。雷洁琼是民进中央第四任主席、全国政协第六届副主席、第七届和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徐伯昕、吴贻芳、葛志成、叶至善曾任民进中央副主席。张明养、柯灵、方明曾任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席。而方明又是提案的主要发起人及撰稿

人。

方老接着告诉我们,其实,解放前也有教师节,是每年的6月6日。1951年,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曾宣布“五一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执行的结果是教师节没有了。文化大革命中,教师被贬为“臭老九”,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从1980年起,全国教育工会开展“庆教龄”、“五讲四美,为人师表”等一系列尊师重教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政治、社会地位。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像提案中指出的那样,“尊师重教远没有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殴打教师的事件时有所闻。广大教育工作者真正树立以教书育人为终身职业的思想也还不普遍。”要真正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应该在新中国建立教师节,让教师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受到全社会的尊敬。于是,在1981年3月全国政协会议上,方明和民进的16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这份提案。

为教师节定在什么日子最合适,方明征求过谢冰心、叶圣陶等民进老前辈的意见。冰心先生建议定在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叶圣陶先生建议定在每年秋季学生入学的日子,让学生在新学年的开始就记住教师的辛勤和光荣。

1981年12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习仲勋书记接见参加全国中小学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代表时,方明和教育部张承先副部长一起向习仲勋提出建立教师节的事,习仲勋问解放前有无教师节,方明告之6月6日是解放前的教师节,并介绍了1949年6月6日陈毅同志参加上海解放后庆祝教师节的情况。习仲勋听后建议

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起来写报告请示中央。

1982年4月,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联合,由张承先和方明共同签发的“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报告”送中央书记处,报告中并建议以马克思的诞辰日5月5日为教师节。

1983年3月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方明和民进18位政协委员联名再次提出“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造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建议恢复教师节案”。全国政协审查的意见如下:“建议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会同教育部研究办理。”同年9月,中宣部办公厅致函教育部办公厅,经研究政协一次会议方明等同志的提案,同意恢复教师节。1983年12月,由教育部何东昌部长和方明共同签发的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送中央宣传部。

1984年10月,万里、习仲勋等中央领导对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的请示圈阅。1984年12月,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关于建立‘教师节’的报告”送中央书记处并报国务院。报告中说,“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我们进行了研究,建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在新学年开始,新生一入学,即开展尊师活动。„„如中央和国务院原则上同意建立‘教师节’,我们建议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颁布。”

1985年1月,国务院总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提出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这一议案,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

为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

2.教师节的来历_教师节的意义 篇二

“9月10日”教师节

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八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设立教师节的议案,丙决定每年的9月10日是我国的教师节。教师节定在9月初,全国新生入学伊始,即开展尊师活动。

1985年9月10日,

国家教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庆祝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返回目录

教师节有什么意义

建立教师节的意义,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逐步使教师的工作真正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重、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形成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全社会关心教育事业,有利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教师节对于新教师而言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刚步入教师行列,他们踌躇满志、信心百倍,有无限的憧憬与愿望。但实际教学与学校里的“纸上谈兵”有着天壤之别,此时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仿佛一下失去了作用。有的是解决不完的问题,有的是自己对教学的困惑,有的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怀疑,有的是怎么尽快在学校立足的突破点等。新教师遇到的问题基本是相似的,而新教师的成长却各不相同,给新教师的建议算是给他们的节日敬礼吧。

<<<返回目录

教师节的节日小知识

教师节是个感谢教师的节日。各国各地区节日日期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地区为9月10日,台湾省为9月28日。

教师节的内容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系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狭义方面来理解,即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根据社会的分工和以学校教育为主要教育形态的事实,把教师定义为:受社会的委托,在学校中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把其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以此为主要职责的专业人员。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更是留下了“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等一系列至理名言。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被中国人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其实早在1932年,民国政府曾规定6月6日为教师节。解放后废除了6月6日的教师节改用“五一国际劳动节”为教师节,但教师节没有单独的活动没有特点。而将教师节定在9月10日是考虑到全国大、中、小学新学年开始学校要有新的气象。新生入学开始即尊师重教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恢复建立第一个教师节从此以后老师便有了自己的节日,用来庆祝教师节和感恩教师。

3.中国结的来历 篇三

宋代词人张先写过“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形容失恋后的女孩家思念故人、心事纠结的状态。在古典文学中,“结”一向象征着青年男女的缠绵情思,人类的情感有多么丰富多彩,“结”就有多么千变万化。

“结”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被多愁善感的人们赋予了各种情感愿望。托结寓意,在汉语中,许多具有向心性聚体的要事几乎都用“结”字作喻,如:结义、结社、结拜、结盟、团结等等。而男女之间的婚姻大事,也均以“结”表达,如:结亲、结发、结婚、结合等。结是事物的开始,有始就有终,于是便有了“结果”、“结局”、“结束”。“同心结”自古以来就成为男女间表示海誓山盟的感情信物,又如“绣带合欢结,锦衣连理文”,结饰已被民间公认为是达情感的定情之物。而“结发夫妻”也源于古人洞房花烛之夜,男女双方各取一撮长发相结以誓感情永恒的行为,有诗云“交丝结龙凤,镂彩结云霞,一寸同心缕,百年长命花”就是生动的描述。

4.中国元宵节的来历简介 篇四

另据唐人卢言的《卢氏杂说》记载,在宋以前,饣追子已经成为了宫廷里的主要食品。《太平广记》引录了《卢氏杂说》所记载的一位专为唐代宫中做饣追子的能手“尚食令”(专供膳食的官):“冯给事入中书祗候宰相,见一老官人衣绯,在中书这里记载的是造饣追子能手(“尚食令)在冯给事家做饣追子的过程。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唐代的饣追子已经不同于南北时期的“大饣追薄饼”了。南北时期的”大饣追薄饼”可能是蒸的或者是烙的,唐代的饣追子,已经是油炸的大圆饼了.看上去有点近于今天的油炸糕或油炸元宵了。

这种近于今天的油炸糕或油炸元宵的“饣追子”,到了宋代又有很多称谓,而且发展为元宵节的节令食品了。例如北宋人陶谷撰《清异录》就把这种饣追子称之为“上元油饣追”了,说明在北宋时饣追子就已经成为了元宵节的专门食品。可能因为“上元油饣追”又圆又光又好吃,所以又得名“油画明珠”。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元宵节的食品,就有这种饣追子。但并不称“油饣追’,而是称“焦饣追”。《东京梦华录・十六日》介绍汴京所卖元宵节食品时写道;“市人卖玉梅、夜蛾、蜂儿、雪柳、菩提叶、科头圆子、拍头焦饣追。唯焦饣追以竹架子出伞上,装缀梅红缕金小灯笼子,架子前后亦设灯笼,敲鼓应拍,团团转走.谓之‘打旋罗’,街巷处处有之。”从这段记载看,‘焦饣追’乃是元宵节的重要节令食品,所以售卖时还要”打旋罗”。《东京梦华录》中提到的“圆子饣追拍”.也是“焦饣追”,是“焦饣追”的另一种称谓。

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元宵节的食品时写道;“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科斗粉、豉汤、水晶脍、韭饼,及南北珍果,宜利少、澄沙团子、滴酥鲍螺、酪面、玉消膏、生熟灌藕、诸色花缠、蜜煎、蜜果、糖瓜蒌、煎七宝姜豉、十般糖之类,皆用镂装花盆架车儿,簇插飞蛾红灯彩益,歌叫喧阗。”这里记载的食品是元宵节街上售卖的节令食品。“乳精圆子”、“饣追子”居首位。“乳糖圆子”和‘饣追柏”即后来的元宵,“乳糖圆子”可能是水煮的,“饣追柏”可能是油炸的。

元宵节食品油饣追之所以被称为“圆子”(“浮圆子”、“乳糖圆子”),主要因为这种食品的形状是圆的。“圆子”之所以逐渐被人们选定为元宵节食品,可能也主要是因为它的形状是圆的。元宵之夜,天上的月亮圆圆的.人们食“圆子’”有拜月和祭月的意思;“圆子”圆圆的,象征着天上的月亮。另外,元宵夜,全家人团聚一起,吃着圆圆的“圆子”,仰望着天上圆圆的月亮,寄托着人们希望团圆幸福的情思。宋代一些诗人颁”圆子’,也寄托着诗人希望团圆的情思。

宋诗人周必大《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坐间成四韵》写道:

5.中国少先队建队日建队日的来历 篇五

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和领导的,并委托共青团直接带领的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先后领导建立了劳动童子军、共产儿童团、抗日儿童团、少先队等少年儿童革命组织。1949年10月,正式建立全国统一的少年儿童革命组织枣中国少年儿童队。10月13日定为少先队建队节。1953年6月,共青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少年儿童队”更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并于1954年6月1日正式公布了《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文化大革命“期间,少先队组织遭到摧残,“少先队”的名称被“红小兵”所取代。1978年10月,共青团十届一中全会恢复中国少年先锋队,红小兵全部转入少先队。

1922年,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二年,在湖南、江西边界的安源矿区,党创建了第一个少年儿童革命组织———安源儿童团。

1924年—1927年,在北伐战争时期,在儿童团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劳动童子团。它以红色领带为团员标志,以右手五指并拢举到额头为团礼。它的呼号是:“准备着打倒帝国主义,准备着打倒军阀,准备着做全世界的主人!”

1927年—1936年土地革命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共产儿童团,它以 红领带为标志,口号是:“准备着,时时刻刻准备着。”

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日儿童团。它的 主要任务是:宣传大家打日本;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尊敬抗 战官和兵;帮助抗属来做事;学习生产不能停。各地的抗日儿童团,在艰难 困苦的条件下,为抗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46年—1949年是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建立了少年先锋队、儿童团,在国民党统治区建立了地下少先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积极参加 了革命斗争,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当时有名的少年组织有:活跃在上海的铁木儿团、报童近卫军、东北的兆麟儿童团,以及苏北解放区的儿童团。1902年,俄国革命遇到了许多困难,列宁在《做什么》一书中

发出了“时刻准备着”的伟大号召。人民群众积极行动起来,终于举

行了1917年的伟大的十月革命。1922年2月13日,世界上第一个由

工人阶级领导的少先队组织,在前苏联莫斯科诞生,并确定“时刻

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为前苏联列宁少先队的呼号。中

国共产党在建立我国第一个革命儿童组织——“劳动童子团”时,便

把“时刻准备着”作为自己的呼号。解放后,党又把“时刻准备着”

写进中国少年儿童队(后改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的队章里,明确规

6.节日来历_“万圣节”的来历 篇六

20xx年万圣节是11月1日星期五,10月31日是万圣夜,有些地区也常把万圣夜成为万圣节。万圣节又称鬼节,它是西方历史最悠久的节日之一。据说,早在公元前,住在英伦三岛、爱尔兰、法国一带的凯尔特人每逢10月31日都要为残废和黑暗之神举行庆祝活动。这一天晚上,他们准备了许多美味佳肴,让善良的鬼来吃,还在旷野的山丘上燃气篝火,让明亮的火焰招来善良、驱走恶魔,据记载这是鬼节最早的形式。 后来鬼节又与基督教相结合,成为圣徒们的一个传统节日,并改称为万圣节,时间定为每年的11月1日。以后,这一节日逐渐从欧洲传入北美以及世界其它一些地区。

在万圣节这一天,无论大人或是小孩,都可尽其所能的作怪,而不会招致异样的眼光。大部分的家庭会在院子里摆上几棵南瓜或是和真人一般高的稻草人,并且在窗户上装饰小小的南瓜灯或是挂上一副骷髅;有些人也会在门前上方挂些蜘蛛网。爱热闹或是有年轻人在家的家庭则会举办化妆舞会,或是将家里装饰成鬼屋。

万圣节是西方仅次于圣诞节和感恩节的第三大节日。当夜幕降临,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衣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他们有的披上漆黑的长衫,骑着魔扫,扮成女巫;有的裹上白床单假扮成鬼怪;有的戴上画有骷髅旗的帽子扮成海盗;不少孩子手中还提有一盏用南瓜做成的杰克灯。

其余不想出门凑热闹的大人们,就必须准备一大推糖果和零食等这群爱搞恶作剧的小孩上门,如果有人不用糖果、零钱宽带他们,那些调皮的孩子就会在你家门口上涂上颜料或是把人的脸画花。

1.万圣节的来历

2.万圣节的来历与习俗

3.万圣节英语的来历

4.关于万圣节的来历介绍

5.万圣节的来历中文版

6.有关万圣节的来历

7.关于万圣节的来历

8.关于万圣节的来历说明

9.万圣节的来历和风俗

7.名字的来历 篇七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名字。有的以出生地为名的、有的以爸妈姓开头组合为名的、还有以出生日子为名的,真是应有尽有。

我姓李,爸爸为我起这个名字可费了好大的劲儿。在我还没有出生的时候,爷爷查字典费尽心思起了好几个名字让爸爸挑选,如:李浩然、李天罡、李事成等。结果,爸爸都不满意,一个也没采用。为此,爷爷生了好长时间的闷气。而爸爸呢,自有他的主意,因为爸爸很喜欢男孩,我出生后,当他得知终于梦想成真,就觉得非常理想,因此给我起名叫‘李想’,是“理想”的谐音。后来,又觉得“翔”比“想”字的意义更好,就起名叫“李翔”。爸爸希望我长大后有所作为,像雄鹰一样展翅高飞。

8.对联的来历 篇八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行业,甚至不同村落,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民俗,唯有贴对子,是最广泛、最普遍、最崇尚文明、最富有文化内涵,而且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民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对联挂在柱子上的联语叫楹联;贴在门上的对子叫门联;对联升堂入室叫中堂;办婚事贴对联叫婚联;办丧事挂对联叫挽联;为老人祝寿叫寿联;恭贺各类喜事的对联叫贺联;春节贴对子叫贴春联。细分还有节日联、行业联、题画联、书斋联、书法联和画室联等等,要属春联最时兴、最普遍、最集中、最隆重、也最富有民族特色。

随着历史的推移和对联文化的普遍应用,对联则不仅是为了贴、挂、装饰庭堂楼舍,而是融汇到了人们整个生活之中。游玩时,交往中,餐桌上,乃至文人相会,都把对对联当做一种文化交流,文化娱乐,甚至把它当做文明的对话,也有的把它当做发泄感情的工具。总之,历史上曾有许许多多的脍炙人口的对对联的故事。

传说,有一位长工骂地主的故事。一位穷秀才无奈只好给地主打工,一个久旱不雨的暑伏天,老地主硬是让长工去锄田,说什么旱锄田,涝浇园,旱田越锄越劲旱,长工秀才只好头顶烈日去锄田,老地主不放心地坐在地头上监工,干活的秀才汗流浃背,渴如吞火,只好恳请东家给点水喝。东家没表示给水,反而顺口出一副对联:

天上下雨不下水,下雨才能变成水,下雨变水多费事,天上不如就下水。

长工秀才听了东家的联语,放下锄头,对答如流地对出了下联:

财主吃饭不拉屎,吃饭才能变成屎,吃饭变屎多费事,财主不如就吃屎。

那个监工的老地主一听觉得自己受到了凌辱,一气之下带着水甩袖而去,长工秀才随机去附近山泉喝水去了。

还传说,古时候有位书生进京赶考,路上被强盗抢劫,饥寒交迫,只得乞讨。到了一户财主门前,那财主看他这副穷相,即出一上联云:“棕树剥皮成光棍。”

书生知道财主有意讽刺他,即对下联道:“花椒开口见黑心”。生动形象地道出财主的黑心肠。

据说袁世凯自称皇帝后,下令举国欢庆,当时有人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 举国若狂,情狂情狂情情狂

“当庆”、“情狂”,都是当地吵丧时的哀乐声。这副对联巧妙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袁世凯的蔑视。

还传说一光棍汉贴春联的故事。人家过年男女老幼阖家欢乐,贴春联,放鞭炮。自己过年也得像过年样,尤其贴对子不能免俗,因此,自己给自己写了一副对联:

有酒、有肉、有豆腐

无儿、无女、无妻室

横批是:一人过年。

说明了贴对子的习俗,非常普遍,尤其贴春联,几乎达到村规民约的程度。一到小年腊月二十三,天天有日程安排,二十三糖瓜沾(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准备肉(杀猪宰羊);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全都有;三十儿,擀煮饽饽皮儿。

这个二十四,写大字,就指的是买大红纸写对子,因为一个村坊里写大家的很少,尤其能写对子的更是无几,必须早准备,早请先生把对子写好,三十儿再贴。京西都是三十儿上午贴对子,大概全国也如此。因为三十儿是阖家团圆之日,就已经是过大年了。大年三十儿贴对子,更有除旧迎新的意义。

春联不仅贴在大门二门上,大柁的立柱上贴上抬头见喜,出门的迎面墙上贴上出门见喜,进门的影壁上贴上大大的福字,就近的碾子上也要送它个小福字。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场合都有固定的.联语。

猪圈的门口贴上:

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

骡马成群

牲口鞍子的鞍桥子上贴上:

日行千里路

夜走八百程 鞍子的迎风上贴上:“一路平安”,相当对联的横批。以上这些对联,都是固定场所联,几乎家家通用,是个大氛围的民俗。

趣谈对联,谈古论今。历史上的好对联,多如牛毛;有名联家层出不穷;脍炙人口的对联故事,如雨后春笋。只是个别的过俗,俗得不堪入耳,更不能登高雅之堂。

当今,一个崭新的先进文化的时代,对联文化仍是一朵绚丽的鲜花,在文化艺坛上盛开不败。

为了摄取对联文化的营养,我走访了京西的几个山村和门城镇的大街小巷。看得出,确有不少对联出自联家之手。

如一个鞋店的门联:

前程远大脚跟须站稳

工作浩繁步骤要分清

某肉店的门联:

听凭拣肥挑廋做到无争无悔

绝不短斤缺两保证又正又公

某药店门联:

三更到来三更卖

半夜敲门半夜开

某理发店门联:

虽是毫末技艺

却为顶上功夫

以上这些行业性对联,表达了经营宗旨,体现了经营特色,对于繁荣市场,扩大商品销售,提高服务质量,装饰店铺门面,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即便站在文学艺术的角度看,这些民众文化,也绝对是俗而不俗。

在集联的旅途中,也确看到了联中的玉中之瑕或叫美中不足。给我一个不大好的印象:内容太单调,文化内涵太浮浅,有的真是驴唇不对马嘴。

说及内容单调,大部分对联不是“财”,就是“福”,含“财”字的对联最高,几乎过半,不是财源广进就是财运亨通。也许这是时代的一个特征,人们把钱看得过重。但劝君莫要忘记,钱是人挣的,只要人活得健康,勤恳,尤其堂堂正正,生财有道,不悉财源没有。如像有的高官,已是厚禄,但还是贪心不足,竟敢受贿几百万上千万人民币,用人民的血汗中饱私囊,到头来,弄个身败名裂而告终。如果他的卧室里早挂上这样一幅对联。并以之为座佑铭,他和他的家人都会跟他幸福一生。

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

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银

此联充分说明了为官惠民,为官清廉的重要性,告诫属官务守清廉,不义之财莫取分文。

内容单调与卖对联的有关。看到的对联大都是印刷品。一个地区的千家万户,都买一两个商贩的对联,内容肯定是单调的,甚至是相同的。买的对联贴在你的门上,不一定门当户对,不一定附合你的口味,不一定能激励你奋发进取,还是自撰自书为妙。如果一个单位,一个村庄,注重培养一两个书写对联的能手,我们民族的对联文化,将会又是一个崛起的时代。

我还目睹了这样一副对联:

迎新春吉祥如意

心想事成好运来

横批是:前程似锦

这哪里叫对联,只不过随便说了三句好听的话凑在一起,纯粹是风马牛不相及,既连不上也对不上。是卖错了?是买错了?还是贴错了?反正是错了,错得让人纳闷儿。这样的错如出在一个不识字的家庭还有情可原,可它偏偏出在一个处级干部家的门上。这样的对联不如不贴省得留给后人当笑话。

还有的上下联颠倒,横批与对联不附,更谈不上横批是上下联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总之,平庸之作甚至拙劣的联语随处可见,不过,这都是灿烂文化的美中不足。

9.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来历习俗 篇九

春节和年的概念,经考证最初的含义是来自农业,古时候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中有记则说: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成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直到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古时候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的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使用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春节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腊祭》。据说腊尽时日,人们杀猪祭祀老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用朱砂涂脸,鸟以装饰,唱唱跳跳。春节一名最早见于《后汉书杨振》: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习俗传说

除夕夜: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说起贴门神,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早的门神是把桃木刻成人形,挂在门上,后来就画个门神人像张贴在门上。传说中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由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进屋里危害。唐代以后,又有人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为门神的。贴春联,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后来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再后来就改写在纸上。因为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所以后来人写对联大都用红纸。

正月初一:拜年。初一这一天首先要早早的起来放鞭炮,这叫做开门大吉,先放爆竹。爆竹响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然后就是重头戏拜年。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带着礼物到岳父家,进门先向列祖列宗跪拜,然后向长辈们依次跪拜。二是礼节性的拜访。主要是拜访同事和朋友。三是感谢性拜访。主要是对一年来欠人家情的,借年关买些礼物,以拜年的名义,表示感谢。四是串门式拜访。主要是对左邻右舍的街坊邻居,平时没有多少来往,但也比较合得来,借春节之际,到院里拱手抱拳说一声:恭喜发财、万事如意一类的吉祥话,以达到相互沟通,增进友谊之目的。

正月初二:祭财神。正月初二祭财神是北方的一个风俗,这天无论是商家,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关于财神爷是谁从古至今有几种说法,一说是赵公明。此人来源于《封神演义》,姜子牙封他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实名赵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称赵公元师。二说是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因其无心,故会不偏不倚,后人封为财神。三说是范蠡。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手下的大臣,帮助越王打败吴国后,经商发了大财,改名陶朱公,后人奉为财神。四说是关羽。三国中的关羽,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全才,他非常重义气,后人把义和利等同对待,故奉关羽为财神。特别是经商的供奉关羽者居多,他们认为他对他经商有保护作用。

正月初三:小年朝。即天庆节。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说有天书下降人间,宋真宗下诏,定正月初三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正月初四:喜迎财神。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品,并鸣锣击鼓焚香祭拜,虔诚恭迎财神爷。凡接财神须供羊头和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图的是鱼与余有谐音,图个吉利。

正月初五:开市。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次日后皆可破。妇女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破五习俗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上一篇:苏州工业园区私立小学下一篇:文艺部2011——2012第二学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