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共11篇)(共11篇)
1.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 篇一
论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及生存之道
李刚 09级 财务管理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的分析,总结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加以解决,以实现有利于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影响;生存之道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到全球的各个领域,已经不仅仅是金融危机,而是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强的世界经济危机。已经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尤其是中小企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缓解就业压力、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等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次经济危机使大部分中小企业陷入生存危机,如果不对此高度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就可能引起国民经济的较大波动,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威胁。
1、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冲击是相当严重的,致使很多中小企业被迫停止营业甚至破产。
(1)市场总需求下降,中小企业的销售业绩受到影响。
这场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直接影响是出口数量下滑。次贷危机造成世界经济衰退,国际需求下降,我国中小企业出口受阻,出口贸易减少,这使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比较高的外向型中小企业处于生产萎缩、利润下降状态,特别是东部沿海很多企业都在减产、裁员甚
至关门。也有一部分中小企业开始转向国内市场,其实国外市场低迷的同时,国内市场需求也在下降,原因是:受经济传导机制的影响,金融危机导致了股市低迷和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居民收入也相应减少,购买欲望不旺。另一方面,由金融危机引起世界经济的动荡给消费者内心造成一种恐惧,为了防患于未然,他们尽量压缩开支,减少消费。这些已经使得以内销为主的中小企业处境艰难,甚至破产。面对市场份额的减少,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上的产品供过于求的现象更加严重,产品价格下降,企业利润空间缩小,生存难度加大。
(2)成本上升,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首先,最近几年,原材料和能源的价格全面上涨,农副产品的价格也大幅度提升,导致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其次,新的《劳动合同法》要求企业为工人上足三险、支付加班费,这无疑规范了用工制度,提高了工人的收入,维护了工人的基本权益,但从另一方面看,这样也会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使企业的经营难度加大;再次,由于环境恶化,各级政府也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要求企业进行污水处理、废气回收净化等,对于排放不达标、污染环境的企业采取限期整改、依法关闭等措施,这也就迫使企业提高了环境支出成本。同时随着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企业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的费用也在增加。
(3)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近年来,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抵押担保机构少、信息不透明、信用缺失等现象,造成了中小企业不
易获得银行贷款、融资渠道少、难度大、资金不足,这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伴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在世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信用风险加大,银行为了降低自身的风险,提高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门槛,放贷额度也在下降,这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更加困难。尽管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加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政策,但由于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会使得银行对这些政策的执行力度有限。另外,金融危机来临后,国内外市场总需求下降,原材料、能源等成本上升,企业利润空间缩小,结果使得中小企业内部融资能力也在大幅度下降。
2、面对金融危机,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之道
(1)构建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长效机制
要结合实际积极研究探索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规律,掌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各种办法和措施,不断创新工作机制,规范工作程序和方法,着力拓展新思路,借鉴新方法,力争新突破,尽快实现从遏制性治理向预防性治理、从应急措施向长效性制度建设发展的转变,从制度上保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长期性、有效性。
(2)引导中小企业对重视资金问题
金融危机下,企业流动资金格外珍贵,如果流动资金出了问题,就失去继续发展的可能,额外准备流动资金是中小企业抗击危机的重要措施。同时,中小企业也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减少库存,按照实际
订单有计划生产,以减轻因周转资金困难给企业造成的压力。
(3)提高中小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
当粗放的企业管理造成混乱时,精细化管理成为必然。尤其是面临金融危机,引导中小企业重新审视所面对的区域或者全国市场,并不断致力于提高自身产品的附加值。从了解客户需求角度出发,增强对产品策划能力,实现从低附加值商品生产向高 附加值商品生产转变。销售渠道有可能需要更加扁平,从而获得更大利润,以往的“大刀阔斧”的市场营销,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也需要“谨小慎微”。
(4)开辟营销渠道,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开发新客户,建立新渠道。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创新,发挥主体作用,在原有的产品基础上进行功能性的创新,创造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一般应采用两种办法 :一是自主研究与开发; 二是直接购买研究成果或开发成果。灵活多变地找到一条通往新客户的渠道,达到化解危机的目的。
5、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帮助力度
一是着力重树中小企业信心,积极抓好政策面利好宣传引导。帮助中小企业分析国内外形势、分析市场、树立发展信心。组织相关人士,通过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势,进一步给出市场建议,给予必要的信息支持,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开设专栏和专题,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的成功经验和创业精神,关注中小企业现状,营造稳步应对危机舆论氛围。二是着力优化投资环境,夯实中小企业发展基础。建立经济环境监测体制,对监测企业反映的问题,追究问题根源,严肃查处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恶性问题,并将处理意见或结果及时反馈给监测企业。同时要跟踪督查处理意见的落实情况,确保已处理的问题不反弹。在企业里聘请优化环境监督员,凡涉及中小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律暂停征收,能免则免,能减则减,能缓则缓;禁止任何单位以任何方式、任何借口要求企业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形式的摊派行为。三是着力构建融资平台,打破资金制约瓶颈,增加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并对融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四是着力抓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推进企业健康运转。并要求各企业进一步强化内部经营管理,严格成本倒算,杜绝跑冒滴漏,深入开展“挖潜增效、节能降耗”活动,把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由美国引起的金融危机实际是一场经济战争,每一个中小 企业及各部门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共同抵御“漫长的冬天”。金 融危机将带来长期影响,也是一个深入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此次 金融危机将影响整个中国经济的格局。前路虽然曲折,但度过了 这场“寒冬”后的中小企业,一定可以迎来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陶振民:《中小企业生存问题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报》2003 年 01 期。
[2] 余蓓、孟宪忠:《中国中小企业传统生存空间前景研究》,《农业科学》,2006 年 07 期。
[3] 杨静、张文科:《我国中小企
业技术创新问题比较分析与研究》,《商业研究》,2004 年 08 期。
[4]黄琳.中小企业融资新方式[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9):34.[5]李慧娟《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探讨》[J] 电子商务 2009(5)
[6]吴群:《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探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6):43。
2.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 篇二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 全球经济出现衰退, 欧美市场需求萎缩, 使我国的外贸出口企业受到强烈冲击, 大量企业停产、倒闭现象屡见不鲜, 我国中小外贸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具体影响主要表现在:
1.外贸需求疲软。
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外贸企业最直接的影响在于出口订单的减少、出口更加困难。由于欧美地区经济不景气, 失业人数始终高居不下, 民众消费意愿普遍不强, 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减少。且人民币从2005年7月份以来大幅度升值, 导致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丧失了价格竞争力。据海关总署的数字统计, 2008年是我国加入WTO 7年来对外贸易进出口增速首次低于20%, 出口比2007年回落了8.5个百分点。2009年外贸形势依然严峻, 截至今年7月, 我国出口额虽说已经连续第5个月反弹, 7月份的出口总额也突破了千亿美元。但是从同比来看, 下降的幅度依然很大。7月份出口额较上年同期下降23%, 延续了6月份出口额下降21.4%的势头。
2.企业资金链紧张。
欧美市场不振, 使得我国出口企业的产品出现积压, 资金回收出现问题;或进出口双方未曾在贸易合同中约定采用信用证方式结算货款, 导致海外客户延期付款, 海外货款回收期延长。对于中小外贸企业, 资金链出现问题时, 虽然可以寻求融资, 可问题随着金融危机开始向全球蔓延, 我国又面临着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央行对此加大了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力度, 如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央行票据对冲操作、提高利率等措施的方式, 进一步提高了贷款的成本。2009年开始, 信贷环境有所宽松, 但是对于中小外贸企业来说, 无论从贷款的额度或者期限上都无法和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相提并论。中小企业也没有条件IPO或发行债券, 很多企业陷入了资金链断裂困境和破产境地。
3.经营成本上升。
企业经营成本上升主要是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出口退税税率的调整引起的。随着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 企业的用工成本上升, 如企业需要为农民工交纳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在2008年8月份以前, 国家对较多的出口产品维持较低的出口退税率, 使得我国出口企业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而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国际市场需求低迷、竞争更加激烈, 通过提价来转移成本压力几乎不可能;另一方面由于需求下降使得产品积压, 企业为了加快存货周转, 短期内降价是速动的办法, 这样就形成了成本上升与售价降低的两头挤压, 使得利润空间进一步紧缩、甚至亏损, 经营压力增加。
二、中小外贸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总体思路
中小外贸企业克服金融危机的关键在于坚定信心, 依靠政府政策扶持和企业自身的努力。在国家优化信贷环境, 降低信贷门槛, 上调出口退税税率的同时, 企业通过技术改造, 加大产品的创新力度, 在发挥优势的基础上, 更多地进行差异化竞争, 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尽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调整。
1.创新思路, 扩大客源。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国际市场竞争, 进一步加快了对出口产品的重新洗牌, 中小外贸企业要根据当前国际市场需求的新特点、新趋势和自身产品受影响程度, 以应对金融危机为契机, 推进技术创新, 加快结构调整, 积极开发新的出口产品, 努力打造品牌产品特别是名牌产品出口, 以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为核心, 努力增强我国产品的国际议价能力, 逐步争取自主定价权, 提高售价和附加值, 增加出口利润。
要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 积极拓宽客源。中小外贸企业要想长期发展壮大, 首先要继续巩固和保持已经占据且发展比较成熟的欧美市场份额, 同时依据自有资源积极实施出口转内销。2008年中央出台了4万个亿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措施, 地方政府也制定了当地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小外贸企业可紧跟政策的东风, 改变单一出口经营模式, 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争取做到两个市场一起抓。最后, 要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 一些新兴国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 经济萎缩的程度也更轻, 如巴西、印度、阿根廷等。这些中等收入水平国家的市场潜力很大, 而且我国商品的价格和品质也较适合他们。
2.加大政府政策倾斜。
当前, 中小企业无论是在融资、税负承担的优惠上和获取市场信息的途径上, 都和大型企业之间存在着差距。政府除了要完善和改进大多数中小企业依靠抵押和担保贷款的传统方式, 降低中小企业向银行借款的门槛和成本, 也应该通过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 来解决本国出口商资金周转的困难。以出口信用保险为例, 2007年, 我国办理出口信用保险的贸易额仅占一般贸易总额的7%, 而全世界范围内受到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的贸易占到全球贸易总额的12%。这无疑表明我国在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上对中小外贸企业的支持是不够的。
税负沉重使得不少外贸企业利润下降, 政府应针对不同行业的产品特性, 提供不同的退税率的补贴水平, 尽量为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和在国际上占据主导优势的行业提供优惠。在全球经济尚未回暖期间, 应继续对出口产品维持较高的退税水平。
中小企业在获取市场信息时途径较单一且不充分, 面对国际市场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失灵问题, 政府和行会组织应当建立信息中转站, 及时更新和披露国内外有关的市场需求、技术信息, 并为企业提供所调查的资料和咨询服务, 同时, 资助中小外贸企业到国外实地考察, 参加国际展会等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
三、中小外贸企业复苏的具体对策
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 2009年全年出口总值将下降17.5%左右。这表明我国下半年的出口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对于中小外贸企业来说, 此时应充分了解自身实力和竞争对手的现状, 依托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 先致力于如何在危机中生存下来, 在以后的机会中发展壮大。
(一) 调整思路, 优化结构
1.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很大。从本质上说, 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仍是以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并不显著。具体地说, 中小企业在服装、纺织品、玩具等家居用品及轻工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相当大比重;在电子通信设备产品、生物技术等高技术领域, 中小企业出口比重相对小很多, 因此, 进一步促进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应开发高技术、环保产品, 建立具有自身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优化商品结构, 从生活必需品向高端消费品转型。
2.优化加工贸易结构。
目前, 加工贸易出口已占我国出口的绝大部分, 加工贸易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加工贸易主要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综观中国加工贸易20多年的发展, 不断升级的趋势是比较明显的, 已越过了简单组装而进入加工阶段并不断向价值链的上下游延伸, 但总体上仍处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利润阶段, 面临着较大的升级压力与挑战。数据显示, 靠OEM (贴牌加工) 生产方式的利润率最低, 只有15%, 而ODM (自主设计型) 和OBM (自主品牌型) 生产方式的企业利润率在35%以上。所以, 要优化加工贸易结构, 使之从传统简单的贴牌加工 (OEM) 向设计加工 (ODM) 发展, 并进一步发展品牌加工 (OBM) , 真正转变成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品牌生产。
(二) 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和技术升级
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一直比较缺少长远的、系统的战略发展规划。归根结底, 主要是因为缺乏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设和技术落后。我国大量的中小企业采用家族式的管理模式, 任人唯亲, 这种模式缺乏激励企业员工动力, 经营视角较窄, 且过分追求短期效益。中小外贸企业可通过引进职业经理人, 通过对外招聘, 或在本企业优秀员工中提拔管理人员, 给予其股权激励计划, 从而加强管理创新, 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
此外, 中小外贸企业也应实行技术升级。一直以来, 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核心技术少, 后续的研发也相对薄弱, 产品更新能力差, 所以必须加大技术投入。一方面国家应建立专项的融资基金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升级, 对科技型外贸企业应给予更多的税收优惠, 如积极开展中小企业的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从而使所得税率下降至15%, 并促使大型企业对中小型外贸企业在技术上给予帮助;另一方面中小型外贸企业考虑技术联盟开发技术减少成本, 共享技术开发和研究的成果, 使得原来的产品在质量和品牌上进行升级, 把产品差异化作为企业长久发展之计。当然, 还可通过大力开展补偿贸易方式,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 从而在环保标准和质量认证上, 得到发达国家的认可, 借此突破绿色壁垒和其他贸易壁垒, 减少我国产品遭受其他国家反倾销调查或特保措施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冯晓民.金融危机侵袭下中小企业如何走出经营困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 (5) :62-64.
[2]吴家曦.推动中小企业走转型升级之路[J].浙江经济, 2009 (8) :12-13.
3.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 篇三
一、我国中小企业现今处境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的现今处境,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
(一)从客观上看,目前中小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环境,主要表现在:
一是货币政策的影响。首先,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冻结大量资金,使得信贷规模总量减少,银行放贷更加谨慎,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更加困难。其次,多次加息也会导致民间筹资利率的提高,而中小企业的资金大多来自于企业拆借和民间贷款,因此其融资成本必然提高。
二是调减顺差的影响。2007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调减顺差的政策。使得去年贸易顺差的增速迅速下降,给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出口企业带来了较大影响。同时,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消费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金融危机所引起的外贸订单减少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中小型出口企业生产经营履步为艰。
三是外部金融危机的冲击和中国不断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双重压力。金融危机冲击着国内股市、房市,外资流动的加速破坏了市场秩序。国民信心受到严重影响。同时,人民币升值、汇率上升等使得市场风云变化多端,许多中小企业跟不上变化的步伐,信息的不透明、不全面,使得众多企业一瞬间亏损严重。
(二)从主观上看,美国金融震荡只是起催化剂的作用,中小企业内部存在着问题,本身已严重制约其发展,其主要反映在:
一是低端产业,技术创新不足。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以低技术水平和外延扩张为特征,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都比较落后。中小企业创新意识不高,创新意愿不高,注重眼前利益,导致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严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与水平不够,技术创新存在的障碍与问题较多,这些成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
二是自身素质不高影响到融资。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内因主要有:产权制度不明晰;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账目透明度不高;财务数据失真,银行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整体素质不高;自身实力有限,固定资产数额较少等。中小企业的自身缺陷导致其社会信任度低,融资十分困难。
三是对自身的发展缺乏长期和系统的发展战略与规划。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缺乏战略眼光,缺乏对企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市场定位等大政方针的考虑,而是盲目投资,盲目扩张,甚至跨行经营,投机思想严重,导致资金周转不足,技术差劲,业务能力始终维持在一个低层次上,企业发展陷入一个依靠“价格战、低端产业链、产量大”的恶性竞争中,而一旦外部环境骤然恶劣,企业顿然失去挣扎能力,难以适应国内外环境的瞬息变化。
四是企业文化意识淡薄。中小企业文化建设意识淡薄、建设愿望及力度微弱,企业运转过分强调硬件,使得整个企业缺乏活力、柔性、感染力,企业文化的缺位已越来越制约了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我国中小企业应对危机的举措
(一)从内部因素看,企业必须转换心态,改善经营,调整产业结构。具体有:
首先,调整心态,转变观念,增强信心。金融危机以及自身内功不足,造成企业当前现状已经是事实了,这个时候,拥有强烈的生存欲望和对未来的信心,加上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才是过冬的重要保障。企业在调整心态的同时,应该改变被动思维,力主主动出击。增强企业抵御风险能力。
第二,强化内部管理。在外部环境不佳的时候,往往是企业苦练内功、脱胎换骨的最佳时机。中小企业要适应市场要求,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内部管理,降低生产成本,维护职工队伍的稳定。以出口为主的企业,要着力调整外贸结构,积极扩大内销,逐渐降低企业对出口的依存度。在外部市场深陷金融危机的时候,潜力巨大的内需市场应该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重要目标市场。
第三,强化自身能力的整合与提高。改变落后的管理方式,引进现代科学经营模式,特别要强化以人才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实现简单的人才管理到有效激励的转变,通过激励、引导,为人才创造尽情发挥的氛围,使人才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
第四。突出自主创新。中小企业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创新问题,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是走向个性化、定制化、高附加值化。我国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危机中受影响较小,表现稳定,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因此企业要加强研发投入,加快产品的更新速度,及时淘汰不适销的产品,开发新产品,通过技术投人,掌握产品核心技术,占据市场主动,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赢得产品利润。
(二)从外部因素看,主要是政府要采取多项措施支援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在确保企业仍然拥有发展潜力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方式帮助企业转型。其主要有:
一、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帮助企业战胜困难迎接挑战。要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作为当前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的首要任务。为中小企业开辟更多的融资渠道,建立中小企业融资绿色通道和服务平台。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试点股权质押、票据质押等新形式贷款。推动城市合作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等改制为中小企业银行或村镇银行。大力扶持并积极推动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引导更多民间资本进入中小企业融资市场。鼓励中小企业上市融资。要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立财政资金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制度。
二、进一步营造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要创造条件鼓励大学毕业生、失业人员、残疾人员、退役士兵等创办中小企业。政府在给予税费减免或者补贴等优惠政策的同时,要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增强创业基地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项目策划、技术支持、融资担保、商务代理等服务功能。筹备设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扶持、引导创业者和中小企业进入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聚集发展。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清理行政性收费并出台“减免缓”的具体政策,放水养鱼。
三、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要帮助企业积极开拓国内投资拉动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以地方龙头企业为依托、联合众多中小企业组建产业联盟,争取更多订单,政府可在投标、信用保证、流动资金等方面提供支持。引导中小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协作配套,促进中小企业的产品进入大企业的产业链或者采购系统,鼓励大企业将有关产品及零部件委托给中小企业生产,带动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府采购优先安排向中小企业购买商品或者服务,逐步扩大中小企业产品或者服务在政府采购中的比重。支持中小企业争创名牌。鼓励中小企业开拓国外市场,开展自营进出口业务,进行跨国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办加工企业或者设立生产经营服务网点。对取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等国际标准认证的企业,给予便捷通关待遇。
四、大力支持中小企业提高以创新为核心的竞争能力。针对中小企业增长方式粗放、产业层级较低的问题,大力推动企业进行产业转轨。鼓励中小企业进行产业链整合,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开展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租赁等资本运营,提高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要紧紧围绕龙头企业,构建配套产业链,在开发新的市场需求空间中实现转轨。紧紧抓住欧美跨国公司裁员的契机,出台鼓励措施,推动海外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才向我国转移。加强中小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在人事管理、教育培训、职称评定和政府奖励等方面实现与国有企业同等待遇。鼓励中小企业利用公费出国留学等人才培养载体,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以人才为核心切实提高企业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大连政协提案:关注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发展
[2]温家宝,《温家宝在广东调研中小企业提出重点做好四项扶持工作》2008-11-17
4.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 篇四
全球性金融危机这一被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称为“百年一遇”的大危机,牵动着全球的神经。中国保险业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中,也受到了冲击和不利影响。众所周知,保险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保险产品能够提供风险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财务稳定器的功能,减少人为群众的后顾之扰,保险资金可以直接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起着积极作用。但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开放力度较大,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我国的保险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之中难以独善其身,也受到了冲击和影响。金融危机使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使我国的保险公司以及保险监督机构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为应对金融危机,必须防范和化解保险风险,努力维护保险市场稳定;转变保险公司经营理念,积极推动保险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现代保险监管体系;支持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重点领域改革,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金融危机概述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The Financial Crisis),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2007-2009环球金融危机又称金融海啸、信用危机及华尔街海啸等,是一场在2007年8月9日开始浮现的金融危机。自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直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间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2008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濒临破产,摩根大通银行获批收购贝尔斯登。2008年9月,众多金融巨头轰然倒地: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损失超过140亿美元,美国政府宣布提供注资并接管这两家公司;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美国第三大投行—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最大的保险集团—AIG(美国国际集团)国有化:美国政府在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的同时,获得了公司79.9%的股权。与此同时,包括欧亚、乃至中国在内的全球主要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以及保险业,均参与了美国次级房贷衍生产品的投资,金额巨大,使得危机发生后影响波及全球金融系统。
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华尔街金融危机所产生的蝴蝶效应迅速弥漫全球。在其漫长岁月中,这将成为金融危机的代名词,正如上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一样。人们在感受这场风暴的强大威力的同时,不得不直面各自周围硝烟四起的现实,作为金融领域最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同样不能幸免。不仅如此,金融危机的形成和利益关系链条中,保险公司不仅充当了次级债券的重要投资者,成为次贷市场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而且通过其提供的按揭贷款保险、单一风险保险和信用违约掉期等产品,大大增强了市场和投资者的信心,成为金融危机形成中的重要一环。
同样,我国的保险业作为开放力度较大、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之中难以独善其身,也受到了冲击和影响。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国政府、保险业协会以及相关的管理机构也都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和降低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给我过保险业带来的冲击。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保险业的现状
据保监会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11372989万元,是2002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28758335.46万元;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74574384.39万元;另外,中国保险市场主体、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兼业代理等保险机构也在不断的增加;保险行业在优化资产配置,化解投资运作风险,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的保险业一直在蓬勃的发展,但毕竟我国保险业才刚刚起步。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相比,就综合实力来比,我国明显还很落后。根据对我国保险业的研究,我国保险业现状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中国的保险市场需要进一步规范
我国保险业在国家的政策引导下飞速发展,一批新的保险机构相继设立,一些新的保险业务从无到有,保险中介市场、再保险市场稳步发展,保险资金运用渠道逐步拓宽,资产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多种组织形式、功能相对完善、分工比较合理的保险市场体系。但现在的保险市场还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如,一些保险公司不按常规出牌,利用一些不道德或不合法的行为来欺骗被保险人,及其严重的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如果诸如这样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影响的不只是人民大众,还可能给整个行业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保险的服务水平和保险产品的创新能力需提高
随着保险业迅猛发展,人们对保险的认识在不断的提升,对保险公司的服务业更加看重,而现在的服务明显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提高。社会在高速的进步,人们迫切需要一些新的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出现,来更好的服务大众。而现在产品结构单一,缺乏产品开发体系。险种开发无论从速度、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我国保险的覆盖面不宽,难以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提供全方位的增值服务。另外在保险服务质量上经常出现销售误导和理赔难等问题。虽然2009年推出的新《保险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销售误导和理赔等问题,尽可能的保障了消费的利益。但因为一些对保险法不了解的或不知道的人还是会受到这方面的影响。为了保证保险业正常稳定的发展,保险行业应警惕寿险退保风险、保险投资风险、偿付能力不足风险等。
(三)监管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由于起步晚,基础薄弱,与快速发展的保险业相比,与日益复杂的风险防范任务相比,保险监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当我们要在监管和发展之中选择一项时,我们常常放弃监管。也正应为当前一些比较普遍的违法违规问题,如假保费、假赔案、假批单、假数据屡禁不止的问题就是很好的说明。当投保人和保险人利益发生矛盾时,监管机关轻易出现偏袒保险公司的倾向。例如对于费率的治理,信息披露的治理,我们都有屈从保险公司而忽视投保人权益的嫌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根源就在于我们对保险监管的定位不清,保险监管的职责不明确。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保险公司经营的影响
从全球金融业损失看,截至2009年3月末,世界金融机构次贷及其衍生品投资损失高达1.47万亿美元,接近我国2008年服务业总产值;从GDP变化看,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深幅下挫,2009年第一季度美国GDP年率下降5.5%,创近25年来最大降幅,2008年第四季度欧元区GDP年率下降5.9%,创历史最大降幅;对世界各国经济金融运行都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中国也不例外。
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保险业的传导主要有六种方式:一是通过跨国金融保险集团中资机构或中资参股机构传导;二是通过直接投资次贷及其衍生品的国内金融保险机构传导;三是通过持有遭受次贷及其衍生品损失的机构股权或债权的国内金融保险机构传导;四是通过加大国际分保压力传导;五是通过国际金融机构信任危机跨境传导;六是通过引发中国经济持续下滑间接传导。其中,前四种方式是直接传导,后两种方式属于间接传导。
虽然由于我国保险市场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保险业的影响相对有限,但在美国金融市场持续动荡,金融危机迅速蔓延的背景下,我国的保险业也无法完全“独善其身”,这场金融危机对中国保险业的直接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保险公司投资的重要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保险业投资的一个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股市持续低迷,我国保险业投资收益和各保险公司净利润大幅下降。根据保险公司2008年年报,A股三大保险巨头净利润较2007年出现大幅缩水,平均减幅高达73%。2008年,中国人寿(601628,股吧)实现净利润100.68亿元,同比下降64.19%。对于利润的大幅下降,中国人寿认为原因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资本市场的深度下调,使得2008年投资收益出现了大幅下滑。
(二)大型保险公司强者恒强
金融危机会通过改变消费者风险意识和金融市场环境等,使市场竞争格局朝“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方向发展。一方面,金融危机极大增强了中国保险消费者投保风险选择意识,主动规避一些海外关联度较高以及规模较小、管理薄弱、市场竞争力不高的中小型保险企业,有的还会要求退保,转而选择信誉高、规模大、管理严、竞争力强的大型保险企业;另一方面,面对动荡加剧、不确定性较高的金融市场环境,中小型保险公司受制于自身资本有限、人才匮乏、风险管控体系尚不完善等因素,整体抗风险能力较低,难以有效抵御金融危机间接冲击,而大型保险公司竞争优势更加突出,可以较好化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多方不利影响。
此外,最新数据表明,全球金融机构次贷损失暴露在2008年第四季度达到高峰后,今年第一季度开始快速下降,全球并购时机开始逐步显现,而大型保险企业并购成功的基础和条件都远优于中小型保险企业。
(三)经营模式将回归保险主业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金融保险监管日趋严格,中国保险监管机构因势利导,把“防风险、调结构、稳增长” 确定为今年监管目标,把防范保险风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为今年两大重点任务;中国保险企业也积极按照保监会部署和要求,努力做到趋利避害,化危为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
在转变保险经营理念方面,金融危机促使中国保险业深刻认识到回归保险主业、发挥保险保障功能才是保险业发展的根基和根本,粗放式经营、偏离主业经营、过度跨领域经营蕴藏着巨大风险和潜在危机,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日渐成为行业主要发展方向。
在优化保险业务结构方面,保监会于年初发文,要求境内外上市保险公司对同一交易事项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这意味着寿险业将重点围绕风险保障型保险产品等展开竞争;同时,保监会还督促全行业大力发展风险保障型、长期储蓄型业务,强化投连险风险管控。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寿险行业结构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传统寿险和分红险快速发展,投连险和万能险销售逐步走弱,重回保险保障特征十分明显,这将对中国寿险业长期健康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加快保险队伍建设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形势严峻,给保险企业吸收年纪轻、学历高的新生力量,打造新型高绩效销售团队带来了较好的机会,为提升全行业营销队伍素质、优化营销队伍结构创造了重要条件;同时,也给保险企业“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海外高端金融专业人才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为我国保险业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提供了人才基础。
(四)保险需求有所降低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影响,中国经济金融运行压力增加,直接影响到国民保险需求。首先,金融危机由国际蔓延到国内,由发达国家蔓延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由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引致我国经济增速减缓,失业率增加,居民当期收入减少和收入预期下降,市场保险需求有所降低;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中国货币市场利率持续下行,股票市场震荡加剧,保险业资产价值趋降,对投资业绩十分敏感的投连和万能等新型保险产品市场需求有所下降。例如,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后,寿险业保费收入快速下降,由2008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60%以上,降至2008年全年的48.27%和2009年一季度的9.5%,创10年来第一季度最低水平。
(五)我国保费收入的增幅放缓
尽管金融危机对中国保险业的直接影响较小,但其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衰退、金融市场动荡、股市深幅下探、货币市场利率大幅走低以及社会公众信心缺失等,对中国经济发展、金融市场运行和投资者心理预期等都产生了较大间接影响。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GDP增速下滑较快;央行连续4次下调存款利率、5次下调贷款利率、4次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1年期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累计分别下调了1.89个百分点、2.16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直接下拉了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水平;去年全年股市深幅下挫65.4%,其中第四季度降幅达20.6%,促使以固定收益投资为主的、以权益投资为辅的保险投资收益大幅下挫,行业偿付能力面临较大挑战。
2008年中国保险业投资收益约680亿,收益率2.03%,与2007年保险业投资收益2700亿元,投资收益率9.3%相比,缩水75。今年以来,特别是今年一季度以来,伴随中国经济逐步企稳,股市持续活跃,债市运行平稳,中国保险业投资收益趋于好转。
(六)给经营带来三类风险
金融危机通过减缓实体经济增长、加剧金融市场动荡、拉低金融产品收益率等,为我国保险业经营带来一定风险,比较突出的有三类。
一是利率风险。为应对金融危机,央行多次降息,利率持续低位运行,会对保费收入、投资收益和行业利润等产生多方面不利影响。二是投资风险。金融市场波动性加剧,在创造新的更多投资机遇的同时,也对保险业资金运用能力带来了更大挑战,掌控不好,可能带来较高投资风险。三是资产负债匹配风险。
(七)对保险投资业务冲击较大
这次金融危机对保险行业冲击最大的就是保险投资业务。受到国内资本市场和国际金融环境的影响,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的投资损失较大。例如在2007年,中国财险曾凭借40多亿元的投资收益,在弥补了承保亏损后仍实现了近30亿元的净利润。而2008年上半年由于A股市场的震荡走低,导致交易类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大幅减少。2008年上半年,中国财险已实现及未实现的投资净收益为6.68亿元,较2007年同期的28.36亿元减少了21.68亿元,投资收益同比减少了76.45%。从公告看,人保总投资收益28.56亿,即利息、股息和租金收入21.88亿和已实现及未实现的投资净收益6.68亿元之和。从投资组合看,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债券类证券与去年同期相比变化不大,但权益类证券变化很大,为81.51亿元,而去年同期为169.78亿元。对于整个保险业,截至O8年11月底,我国保险资金在银行存款和各类债券上的投资已经占比达86%,股票和基金占比则回落至I1.7%,全行业实现投资收益930多亿元。而2007年底,保险资产配置固定收益产品和权益类产品的比例,分别占总资产的76%和23%,全年实现投资收益2792亿元。特别地,平安保险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大。据中国平安2008年1O月6日公告,公司拟在2008年三季报中对富通集团股票投资进行157亿元减值准备,并终止其投资富通投资管理公司50%股权的协议。金融危机导致我国证券市场低迷,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的投资连接保险亏损巨大,在一些地方产生了退保风潮。生命人寿等多家保险公司遭遇集中投诉、退保等危机事件,个别投连险退保率达50%。信任危机对我国保险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此外,O8年10月以来,央行连续下调存款利率,利差损风险的加大。特别地,由于投资收益减少,个别公司连年亏损,偿付能力难以得到根本改善,存在偿付能力不足风险。
四、我国当前保险公司经营存在的问题
保险公司的发展历史来看,在量的指标上,可以说突飞猛进,与世界各国相比,保险业也是个增长速度相当快的一个行业,但如果全面衡量这个市场,有“五多五少”的现象。及共性产品多,特性产品少,综合公司多,专业公司少,价格竞争多,服务竞争少,人员流动多,人储备少,机构附设多,市场培育少,这样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和我国的用保费,用市场份额作为衡量产业和公司发展的重要指标有关。保费不是反应保险业增长的唯一指标,它不能反应保险一个保险市场的发展的程度和深度,何况我国对保费这一单一指标过于重视冲突,保费本身是负债,并不是保费多了,产业发展就一定好了,保费少了,就发展不好,要看保费发展的状况是什么。
目前我国保险业的风险管理状况总体来说水平低下,管理体制不成熟,表现在以下各方面:
(一)风险管理意识不够,理念薄弱
很多公司一味追求保费收入,缺乏风险管理理念,只注重速度、规模而不是质量。目光短视,理赔不到位,重视内生经营而忽略外部环境,这些必然会造成巨大的风险隐患。
由于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持有大量长期负债,金融危机以来,伴随利率持续下滑,债券和协议存款等收益率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以10年期固定利率国债为例,收益率从危机前的4.41 %下降至目前的3%左右,且浮息债发行规模又出现了较大幅度萎缩,加大了资产负债匹配风险。四是退保风险。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被保险人对遭遇危机金融机构在华机构的信心,加上部分保险产品收益低于被保险人预期,退保风险增加。如,友邦保险受其母公司AIG事件牵连,退保数量明显上升。五是定价风险。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基准利率变动频繁,金融市场波动加大,尽管到目前为止,保监会没有进行定价假设的调整,但保险公司在进行长期投资收益率、费用率等假设时都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加大了定价风险。
(二)管理水平低,管理方法有限
保险公司大多还停留在传统风险管理阶段,只注重单个实质风险的管理,而缺乏全面的整合性风险管理理念。事后控制多于事前管理,风险控制和融资方式有限,防灾防损技术也有待提升。
从2009年初开始,保监会正式启动分类监管,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公司治理、资金运用、业务经营、财务风险等五大类指标,将保险公司从优至劣依次分为A、B、C、D四类。在保险公司良莠不齐、监管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推行分类监管无疑是一个正确方向。虽然如此,但我们还要在加强执行力,注重行业“合规文化”的培育和提高科学性方面努力。
(三)风险管理体制不完善,信息系统不健全
目前的大多数保险公司缺乏严谨的风险管理体制,风险管理一般都由单个人来组织,风险管理部门并不多。有效的风险信息系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使得保险经营决策面临一定的风险。
我国寿险公司业务核保不完善,承保风险还很突出,主要是重业务发展轻业务质量,重规模轻效益的现象还很突出;核保制度不健全,核保管理不完善;核保人员素质差;核保队伍建设不足;道德风险日益严重,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欺骗或隐瞒已存在的某种风险或故意编造保险事故的现象经常发生。
(四)风险管理理论滞后,管理人才少
国内风险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关风险管理的研究很少,开设此专业的高校更少。相关的理论滞后,保险公司缺乏风险管理人才。我国保险业目前的风险管理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尚且受到严峻地重创,那么金融论文我国的保险业又怎能独善其身呢?虽然,我国因为目前开放程度低,受到的影响还小,但是全球化的趋势不得不给予我国保险业巨大的警示,保险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刻不容缓。
当前我国保险业主要面临四种风险。一是运营风险,表现在经营不规范,内部管理不到位。二是市场风险,金融市场以及需求的变化直接影响保险投资和产品定价。三是道德风险,公司职员以及被保险人的诚信问题关系到保险公司的信誉和长期发展;四是政策风险,国家法律政策的调整会改变保险业的宏观环境,特别是利率的变化则关系到保险经营的赢利或亏损。
五、金融危机下我国保险公司发展的机遇与对策
相对于发达国家,金融风暴给我国保险业带来的影响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其影响不完全是消极的。一方面,金融风暴造成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多,给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另一方面,我国经济良好稳定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这又为我国保险业在国际保险市场占据更有利位置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发展机遇。那么针对我国保险业的现状,如何化解危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高保险业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保险业应采用现代风险管理方式,从对实质损失的控制过度到ERM、IRM,通过风险优化、风险组合、风险套期以及风险转移等方式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用SWOT分析、事故树分析(FTA)、流程图、德尔菲法等进行风险识别;在风险评估时,定量与定性结合,由VAR值进行资本风险匹配。加强对投资市场、宏观经济数据的收集,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另外对显性风险、隐性风险;内生风险、外生风险;实物风险、文化风险都要重视,推动保险业的全面风险管理。
(二)以管理为目标,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整体素质和水平
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是保证公司各部门和总分支公司各司其责、有序结合、分工明确和有效运作的组织保障,合理的组织管理结构可以把分散的、单个的力量聚集成为集中的、强大的集体力量;可以使保险公司每个员工的工作职权在组织管理结构中以一定形式固定下来,保证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明确经营者的责任和权利,避免相互推诿,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办事拖拉的弊端;可以确保公司领导制度的实现,公司各级领导只有依靠一套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才能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力。围绕风险控制和增进效益两个目标,保险公司应该如何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在日渐市场化和日益开放的经营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是应建立起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严格控制经营风险,保证其业务收益的稳定,满足被保险人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二是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和先进方法对风险变动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有效地进行公司经营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三是完善保险风险内部控制机制,对经营风险实行严格的监控,建立科学的风险监测反馈系统,提高公司经营效益;四是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管机构、管业务、管经营,并接受保险监管部门的指导和检查。
(三)完善我国保险监管体系
这次危机暴露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体系中的很多问题。这次危机爆发的实质,是美国的金融监管出现了漏洞,美国监管机构崇尚的放任自由的监管模式,存在着过于放任自流的弊端,它使金融机构有机会利用金融衍生产品的信息不对称来欺诈和误导客户,最终造成金融风暴。
看到美国监管机构的弊病,我国保险监管部门必须从宏观层面对保险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密切监管,加强风险的前期控制。从此次危机看,市场处于快速发展时,往往容易掩盖大量的经营风险和金融风险。鉴于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有必要加强保监会、银监会和证监会的三会协同监管,确保保险企业稳健经营。另外,监管机构不仅要尽可能地完善已有的监管体系,还应该使这一体系反应更加灵活,覆盖更为全面。目前我国有很多业务如责任保险、农业保险、银行保险都属于新业务范畴,监管机构必须针对这些新业务的特殊性制定特殊的监管规则,并跟踪和分析新业务市场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加以解决。只有这样,细小的问题才不会累积形成系统风险,确保保险公司的稳健经营。
面对我国保险业的现状并着眼于我国保险市场的长远发展,为顺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总体趋势,我国保险监管的发展应该牢固树立市场的观念,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保险市场调节之中的作用。对于可以通过市场自发调节的,就不要进行行政干预。还要不断健全保险监管法律制度,不断提高保险立法水平,与此同时,我们要提高执法水平,果断做到公正、严明、高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改善保险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保险监管的透明度,使保险业充分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从而提高保险业的社会公信度。最后就是要借鉴国际上先进保险国家的监管经验,结合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阶段性目标,逐步建立一个符合国际惯例的保险监管体系。
(四)培养保险业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提高国民风险管理意识是首要前提,各界应大力宣传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高校和风险管理研究部应该致力于风险管理人才的教育,加大对风险管理人才培养的投资。通过国外先进理论与技术的引入,强化我国风险理论与学科建设。
深化国有保险公司用人制度改革,加强对国有保险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考核,逐步建立高级管理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制度。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探索市场化的职业经理人选聘机制。六是建立科学的从业人员考试制度,促进学习型行业的形成。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推进保险业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将保险从业人员考试职能逐步向行业协会或学会转移,通过发挥协会、学会的作用,建立科学的从业人员考试制度,继续完善强制性保险从业人员考试和资格核准程序,支持建立资格认证考试制度,建立保险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总之,国际金融危机提供给我国保险公司一个发展契机,我国保险公司要抓住这个机遇,变危机为商机,以危机拉动保险。中国保险公司应该加大力度,推进结构调整,加强监管,改变保险业务的风险构成,化解和防范风险,有利于保险公司在困难时期度过难关;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业务发展的稳定性,突出保险行业优势,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我国保险企业风险管理的盲点,我们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加以控制与改进。同时,也应抓住这场**带来的有利契机,实现自身的突破发展。【参考文献】
[1]陈志国.风险管理讲义[Z].西南财经大保险学院,2008
[2]刘玉霞.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文化,2008
[3]李硕.我国保险也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J].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2008
[4]李雷.关于金融危机下加快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思考.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5]朱厚勤.保险业风险管理浅谈[J].保险研究,1995
金融危机对保险公司经营的影响分析
资料采集:成丽 邵琦 王博书
资料完善:张静 于博 王誉桦 论文排版:陈浦 李响 隋冯龙
5.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 篇五
第一,国家要在短期内增加对大学生的需求。能够直接产生效果的措施就是政府机关、军队、武警以及其他社会服务事业单位增加对毕业生的雇用量。国家进一步增加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第二,实施毕业生全国范围内的自由就业政策,保障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的“公民与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环境。第三,国家可考虑在短期内适当增加研究生招生总量,减少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帮助大学生度过金融危机的困难时期。
3.2 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高等教育应积极争取国家投入,使政策向教育行业倾斜
在国家推出的四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中,教育、卫生合在一起才400亿元,仅占百分之一,涉及到教育的资金数目是44亿元,并且都是投向中西部基础教育。美国等OECD国家高等教育经费中财政性经费所占的比例大约为80%左右,而我国目前只有40%左右,差距显著。因此,从长远来看,国家还是应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
3.3 积极调整和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科研结构
高等教育要跟上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新兴的产业不断出现,这也要求高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采取措施,力争与经济发展同步。另外,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也应提高,要加强青年教师师资队伍的培训及建设。
3.4 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支持研究型大学和行业特色高校同相关的研究机构开展技术合作和人才培养,围绕重点企业的发展开展有效的技术创新工作。加快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大实用技术的推广,转化实施一大批科技成果,服务企业,为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调整服务。
3.5 高校应积极开展学校经营,拓展筹资渠道和筹资能力
多元化的筹资渠道是增加高校收入的重要手段。在我国,政府拨款和学费收入是公立高校的两大收入支柱。而在两项收入都无法预见大幅增长的情况下,高校应拓展筹资渠道和筹资能力以满足自身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总之,虽然金融危机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很多挑战,但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将使中国的高等教育发生很多改变。我国高等教育要有勇气战胜挑战,迎接机遇,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得人力资源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参考文献
[1] 吴筱贞.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影响的研究.人民论坛.2009-05-13.
6.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调查报告 篇六
调查时间:2011年8月9日
调查地点:北京xx影视文化有限公司
调查对象(印章):
调查目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同时对中国经济和中国的企业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尤其对影视文化企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不断增多.一、此次调查目的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不断加剧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第四季度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甚至衰退导致外部需求显著减少,给沿海经济区出口加工贸易企业发展带来了严峻考验。欧美实体经济中产业关联度大的汽车和房地产业受到重创,金融市场动荡导致全球股市暴跌,个人资产严重缩水个人消费受到沉重打击。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高储蓄的状态之中内需有效需求不足,外部需求的增长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目前欧盟、美国、日本分别位列中国第一、第二、第三大贸易伙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欧美日经济体外部需求的萎缩对于中国的经济无疑是晴天霹雳雪上加霜,对沿海外向型经济形成了立竿见影的打击效果。一直以来外向型经济主导下的中国经济产能过剩的问题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变得更加突出,企业关、停、减产大量出现另外由于我国对西方经济体出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品、初级原材料占主导地位,如服装、日用消费品、建材、玩具等低附加值产品。因此此轮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不断蔓延对加工贸易类企业造成的冲击最为严重,金融危机对这些行业的影响迅速通过产业链向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迅速蔓延。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不容忽视.二、此次调查的基本情况
这场危机的直接和根本的原因﹐决不仅仅是金融家的贪婪﹑银行监管制度的缺失和公众消费信心不足等﹐更不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所说的美国消费方式和中国汇率与外贸政策的联姻。这场国际
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为主导的以新自由主义为主要推力的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11月就明确指出﹐这一轮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的主导”。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这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无疑是一柄“双刃剑”。它的正面效应是有力地推动了发展中国家GDP的高速增长等。但也要看到﹐冷战结束后﹐美国一家独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才能够和敢于利用其在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军事﹑科技等强权﹐特别是其中的金融霸权﹐放手﹑放肆地掠夺他国﹐张着大嘴“巧吃”﹑“白吃”世界。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消费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也正如列宁所说﹕“不是生产食物更加困难﹐而是工人群众取得食物更为困难。”这也就是说﹐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甚至生产全球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无限扩张与社会有限需求之间的矛盾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之时﹐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宏观﹑战略﹑全局﹑前瞻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对国际金融危机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危机对西方思想理论的冲击与资本主义走向等问题的研究﹐探讨正确应对的战略﹑策略和相关政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已经给西方的经济社会生活造成巨大的困难﹐并对西方思想理论界以及资本主义走向和世界社会主义及左翼思潮都已经并正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可以说﹐从这次金融危机爆发开始直到21世纪前二三十年﹐乃至上半个世纪的世界格局﹐都可能处于一种激烈动荡﹑变动甚至跳跃的状态。从这种意义上讲﹐无论在国际还是在国内﹐我们都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世所罕见的挑战。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是时代赋予我们党﹑国家﹑民族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三、采取的应对措施
首先我们应学会找榜样, 对有些企业来说,自身存在的问题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者的。针对危机可能带来的影响,企业应及时对比查找,找出自己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向、管理模式、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未雨绸缪,积极做好应对准备,提前动手,革除无法应对危机冲击的各种弊端。危机时刻,容易茫然失措。应对危机,找对路子很关键。“方向对头,浴血坚持”算其一。那些附加值高、处于产业链顶端的企业,虽也面临一些困难,但大有发展前途,理当以坚守为重。
7.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 篇七
一、金融危机的全球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 金融风暴必然会产生比以往更为强烈的冲击。尤其是它发生在以美元为主导的美国, 其席卷全球也成了必然。
全球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要传导给实体经济领域, 阻滞全球经济增长。目前, 美国经济占全球比重近30%, 其进口占世界贸易的15%。美国经济的衰退将导致全球商品贸易量下降, 进而影响一些外贸依存度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和经济增长。此次经济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严重影响, 很有可能带来全球范围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形成经济复苏的新障碍。大规模的救市措施, 会使本来就有巨大财政赤字的美国政府雪上加霜。一旦出现大肆发行债券、印发钞票的情况, 势必会导致美元信用下跌, 并推高全球通货膨胀率。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
(一) 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的不利影响
2008年,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国外消费市场进一步萎缩, 我国外贸企业持续了上一年的低迷态势, 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出口订单直线下滑, 大批中企业破产倒闭, 众多企业资金链受到重创。
1. 金融危机使得我国出口企业的订单缩水。
伴随着金融环境的动荡, 其对我国的外贸出口企业, 尤其是纺织品出口企业的影响更为直接。我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 2008年1至9月份和1至10月份, 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增长率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21.2和20.1个百分点。
2. 金融危机增加了我国出口企业的信用风险。
随着源自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剧, 中国外贸企业面临来自海外市场的信用风险也在增加。金融危机下, 海外买家信用状况恶化, 支付能力下降, 拖欠我国企业货款的个案数大幅上升, 已开始出现拖欠款项、逃避债务的现象, 对外贸易纠纷增加, 诈骗案件也开始暴露。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也已经全面加强了对风险信息的搜集, 尤其是涉及纺织品出口类企业海外销售。
3. 金融危机使我国出口企业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
这次金融海啸使得美元贬值, 作为储备美元资产最多的国家, 出口量对美国依赖最大的国家, 美元贬值必定会对中国企业造成负面影响, 尤其是我国的出口企业。
(二) 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的有利影响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来势迅猛, 不可否认的是, 它给全球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但是, 它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 即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不利的同时也给予我们很多有利的机遇, 尤其是为我国外贸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如果我们能充分把握住机遇, 我们将获得巨大的收益。
1. 企业将危机转为商机。
金融海啸发生后, 国际巨头企业纷纷顾头不顾尾, 暂时放缓了全球扩张步伐。这就为一些中国企业迎头赶上创造了一个好时机, 有利于强强联手, 内联外并, 走出一条联合发展之路。
2. 延揽优秀人才。
金融海啸一来, 美国有许多金融高级人才失业, 急于寻找饭碗。这个时候, 中国企业就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积极延揽优秀人才了, 推动中国企业快速发展。
3. 转向新兴市场国家寻求新的商机。
相对而言, 在这次金融海啸中, 新兴国家和地区所受的影响较小。一般认为, 新兴市场国家是推动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 甚至可以说是挽救成熟市场国家陷入经济衰退命运的重要力量。所以, 出口受阻的中国企业如果把眼光转向新兴市场寻求商机, 则能起到“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进入2008年下半年以来, 出口外向型企业纷纷感到, 随着中国商品出口市场的多元化, 中东、非洲、拉美地区, 以及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发展较快, 市场需求旺盛, 不用说, 这是除美国、欧洲以外, 中国企业都纷纷看好的又一大市场。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质量优势比较明显, 必定会在新兴市场国家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我国外贸企业应采取的对策
在此次金融危机这样的大背景下, 我国的外贸企业正面临着金融危机带来的诸多影响, 其中有不利的方面, 也有有利的影响。面对不利的影响, 我们的企业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而面对有利的影响, 我们的企业也应该抓住机遇, 化危机为商机, 大力发展企业。针对前文提到的金融危机给我国外贸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提出以下对策。
(一) 寻求政府支持尽快摆脱困境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我国出口企业的订单大大缩水。此时, 我们的企业就应该积极寻求政府支持, 帮助自己摆脱困境。对于那些大型企业, 可以单独向政府提出政策扶持性要求;对于广大的中小型企业来说, 则可以通过商会、行业协会渠道寻求政府支持。在这危难之际, 政府会尽力帮助企业顺利渡过难关的。
1. 关注政府政策导向, 争取政策支持。
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任务主要是“一保一控”, 即保经济较快增长, 控制物价上涨过快, 避免经济增长大起大落。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在不断推出新的政策, 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中国政府提出了对中国中小企业扶持的基调。通过支持融资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具体措施有: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 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 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
2. 主动与行业协会保持经常的稳定联系。
主动与行业协会保持联系, 能够拿到第一手信息, 便于企业决策和融资, 也便于及时从政策层面来寻求政府支持。现在各政府都在推出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方案, 与此同时, 政府还积极建立中小企业创新投资基金, 以便给中小企业的融资带来方便。
(二) 披上“专业”皮袄过冬
在外部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 企业应向管理要效益, 进一步降低成本, 以及凭借对市场、产品的了解和理解, 为客户提供满意的解决方案, 这些专业化的企业能做得更好。要坚持走专业化经营道路。根据“业务资源集中化, 业务单元专业化”的发展思路, 调整业务部门, 明确各业务部门和分公司的定位, 确立拳头产品, 产品由较为分散向拳头产品集中, 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
(三) 建立产业集群
在专业分工和协作的基础上, 在内在互动和上下游联系下, 形成一种产品从设计、生产加工、运输到销售, 以及相关配套服务的完整系统。产业集群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从纵向看, 有一个上下游的产业链条;二是从横向看, 有一个相互支持的社会网络, 通过完整而专业的链条分工, 降低成本, 升级配套服务, 提升产业竞争力。
(四) 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的法律应对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目前还很难说已经触底回升。金融危机导致的商业信用危机不可小觑, 已经对我国外贸业产生了较强冲击。面对如此困难的局面, 除了采取相应的商业策略外, 还应当从法律角度积极应对, 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渡过难关。
1. 积极追讨已有欠款。
《国家风险分析报告 (2005) 》曾尖锐指出, 中国企业出口坏账率10倍于发达国家, 坏账率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0.25%至0.5%, 有的企业甚至高达30%以上, 而且我国企业的海外欠款时间较长。坏账时间越长, 成为“死账”的可能性越大。一些在国内行得通的追欠方式, 在国际上完全没有用武之地, 唯一有效的追欠方式是依法追欠, 所以聘请专业律师是正确的选择。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国际诉讼、仲裁、委托代理机构追欠可能面临成本较高的问题。为此, 同行业的企业对同一国家或地区的欠款人, 有必要联合聘请律师, 有效摊薄追欠成本。
2. 慎重赊欠, 规范签约。
采用赊购的形式进货。这种方式在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问题不大, 往往是争取客户的有效竞争手段。但在目前形势下, 赊购具有极大的风险, 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尽量避免。
3. 投保出口信用风险。
投保出口信用险, 外贸企业应审时度势购买出口信用保险。购买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 如果遇到买方违约或进口国政府的某种不公平待遇, 都可在承保范围内减少损失。
(五) 避险汇率风险
美元贬值成为金融危机以来影响外贸企业出口最“致命”的因素之一。特别是今年以来, 受金融危机影响,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稳, 汇率变动难以预测, 使外贸企业遭受巨大的汇率损失, 无异于“雪上加霜”。
1. 签订硬币种合同。
在签订合同前, 首先要选择好合同计价的货币。最好是选择币值稳定, 有走强趋势的货币, 并在合同中约定、敲定固定汇率, 这样就能避免今后汇率波动造成的后顾之忧。
2. 在合同中加入保护性条款。
在合同中加入类似的调价公式, 针对汇率变化列出保护性条款。其中应当限定, 当汇率变化超过多大范围后, 可以获得多大比例的价格补偿。
3. 尽快兑现合同。
在确定美元贬值趋势的情况下, 合同兑现期越短, 美元贬值的幅度就越小。
4. 转移汇率风险。
通过采用与主合同相同的货币计价方式, 把总承包相应部分的汇率风险转嫁给分包方。
5. 套期保值。
所谓套期保值, 是指用一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未来某一特定时间一定数量的商品, 并且承诺到期支付现金或交付货物的行为。这样做的目的是要避免将来该商品价格波动给自己带来的损失。
6. 实物支付。
在支付货款时不以美元计价, 而是以某种我国比较紧缺的实物资源作为支付手段。这样做的好处是, 一方面可以避免美元贬值的风险;另一方面还可以赚取这种紧俏实物出售后所得到的进销差价。
7. 降低外汇收益风险。
尽量把外汇储备变成实物的储备, 减少由于美元贬值带来的风险。
(六) 通过技术革新降低成本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是我国外贸企业战胜金融危机冲击, 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是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法宝。
四、结论
因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外贸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对我国外贸企业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在困难面前, 我国外贸企业应当趋利避害, 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 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 加强内部管理, 坚持走专业化、集群化道路, 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 依托技术进步在“寒冬”中迎来“暖春”。
参考文献
[1].邢继军.世界金融危机.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9
[2].王建, 石玉川.国贸贸易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3].徐洪才.中国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北京高教音像出版社, 2009
[4].石章强.企业过冬.华文出版社, 2009
8.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篇八
【关键词】金融危机 原因 影响 对策 出口贸易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一)美欧日对中国产品需求大幅下降
美、欧、日市场占我国出口份额的60%以上。但由于美、欧、日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滑坡.必然导致需求的减少。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国民财富大幅缩水,信用规模急剧收缩,使得美国居民消费支出减少。金融危机还影响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从而减少当前消费。美国消费支出占到GDP的70%以上,2007年美国国内消费规模约1O万亿美元。而同期中国消费者支出约为1万亿美元。短期内,中国国内需求的增加无法弥补美国经济对华进口需求的减少。因此,美国与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景及消费者信心是影响我国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
贸易摩擦与全球或一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有很大关系。当经济发展良好时,贸易摩擦会减少;当经济发展减弱时,贸易摩擦将加剧。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遭遇了大量贸易壁垒,贸易摩擦加剧。以贸易救济调查为例,2008年,美国对中国的不锈钢压力管、管线管、柠檬酸、后拖式草地维护设备、厨房器具置物架和挂物架等产品发起5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涉案金额5.1亿美元。同时.美国对中国的床用内置弹簧组等产品发起5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2.8亿美元。
(三)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产品成本上升
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产品出口的外部影响加大,鉴于美元的国际地位,国际原材料价格大多以美元定价,美元的贬值使得国际能源和资源价格上涨加速,这又进一步增加了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输入型通膨使得2007年中国CPI指数上涨达4.8%,是1997年以来中国物价上涨最高的一年,2008年前6个月CPI上涨均在7%左右,食品和住房价格上涨会进一步蔓延到其他制造业领域。如家电、纺织服装等行业,而这些行业与出高度关联。 因此,原材料价格上涨引起的出13制造业价格的上涨,使得我国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上涨。从而进一步削弱出口产业的竞争力。
二、我国规避金融危机的措施
(一)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
在当前欧美等主要经济体市场需求疲软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应把眼光更多地转向新兴经济体。从目前来看,中国对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速加快,这是我国过去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成果。当前应加大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区谈判,这是开拓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市场,拓展出口市场渠道的重要手段。目前,中国正在同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贸区,这些自由贸易区涵盖了中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相信随着我国自由贸易区网络的逐步形成,将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空间,增加贸易渠道,分散出口过度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的风险。
(二)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高附加值含量
受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加工贸易等附加值低的企业获利空间明显减少,而产品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受到的影响则相对有限。对于企业而言,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努力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出口。
1.要借此机会调整产品出口结构,杜绝高能耗、高资源消耗、低附加价值的出口加工订单;
9.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 篇九
[摘要]金融危机中如何化解金融危机带来的中小企业生存危机风险,继续发挥自己的比较竞争优势,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演化升级,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发展竞争
一、江苏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一)全省中小企业约89万家,主要集中在苏南沿海与沿江业园和经济开发区,这些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的产业配套设施齐全,就业人口比较集中。据统计苏南约占71%,苏中约占16%,苏北约占13%。
(二)中小企业的产业集聚程度不高。各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的中小企业产业同构现象比较严重、产品重复、差异化程度不高、核心企业带动的上下游产业关联企业不多,企业“扎堆”现象比较严重。这种“规模”经济抵抗竞争能力非常低下,容易造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灾难式后果。
(三)进口替代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低下导致企业技术能力低下,众多中小企业不愿意、也知道如何去创新。大多也只是简单的模仿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没有自主品牌,企业融资困难,难以做大作强。
(四)中小企业总体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产业升级难度较大。这与中小企业形成和发展的背景密不可分。众多中小企业是承接跨国公司的外包业务基础上诞生的。不管是中外合资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国外的跨国公司都不会把产品设计、研发和品牌营销等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交给本土企业,他们始终掌控技术和市场两大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本土企业发展的空间狭小,“突围”困难重重。
二、金融危机对江苏中小企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虽然全省中小企业运行总体向好,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仍然较大,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中小企业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此次金融危机对江苏中小企业发展总体来说会降低企业发展的比较竞争优势,加大企业发展的竞争风险程度,提高企业产业价值链升级的难度。
(一)出口持续下滑。
江苏25%的工业品销售是靠出口的。1-5月,全省外贸出口同比下降25.6%,而且降幅比4月份还扩大。从数据看,1-5月32个重点监测县中小工业出口产品交货值同比下降16.7%,68个重点监测企业上半年出口产品交货值下降20.1%。出口形势没有明显好转,预计今后一段时期出口形势也不容乐观。由于金融危机对全球市场的冲击,企业的出口订单大量减少。订单的减少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企业产能不足导致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减少,即使企业临时裁员,但是诸如企业员工的养老保障金等企业的固定成本或沉默成本不能减少,这样企业就会面临新的生存危机。如苏州工业园区就有数家企业面临生存危机,甚至已有一家企业关门歇业。但是这类企业中具有自主知识品牌的出口加工企业受到的冲击就比较小,有的甚至基本没有受什么影响。
(二)资金依然较紧。
资金紧缺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的一个突出问题,虽然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一些贷款、融资政策,但真正落实到中小企业的不多,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仍比较严重。5月底,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6109亿元,是去年同期的3.2倍;短期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465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5倍。但是,工业短期贷款净增量却比去年同期下降7.1%,私营企业及个体户短期贷款净增量仅占新增短期贷款的7.9%。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主要投向了政府主导的城建、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真正给予中小企业的不多。如常州市,工业投资中信贷资金只占8.1%;宜兴是全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但1-5月份,在基本建设贷款达94.6亿元,同比增长74.9%的情况下,技术改造贷款只有1亿元,且同比下降11.4%。中小企业贷款难还是没得到根本解决。当前形势下,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根本原因,主要是银企信息不对称,银行贷款门槛过高,金融产品创新滞后,审批手续繁琐,程序时间过长等。特别是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面临新的融资风险。科技创新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因为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面临产品属性、市场需求等许多不确定因素。
(三)产品价格明显下降。
1-5月,全省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降幅比一季度扩大0.2个百分点,同比回落11.7个百分点。1-6月,68家省重点监测企业出厂产品价格六成企业下降。“增产不增收”已成为当前中小企业运行的突出问题。金融危机造成的流动性约束会造成资金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与回笼速度比正常时期缓慢,如果此类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跟企业正常的生产过程不相匹配,再加上融资渠道的机会成本加大,那么此类企业正常的生产会受到不利影响。为了回笼资金或加快资金周转速度,不得不调整经营战略,或降价促销、收缩战线。
(四)微小企业运行相当困难。
规模以上中小工业各项指标高于全部工业增幅,不等于说中小企业问题好了;刚刚各地发言时也介绍,真正困难的中小企业是规模以下企业,是微小企业。1-6月,全省规模以下中小工业产值同比下降1.1%,比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产值增幅低11.5个百分点。大多数关停企业都是微小企业,而一些地区大企业的“正”增长掩盖了众多中小企业的“负”增长,解决小企业的困难任重道远。
(五)企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政策环境上,一方面,政府应该出台一些对中小企业发展有利政策,另一方面,长期存在的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乱收费等问题还没有根本性改善。例如:今年5月份开始,税务部门加大了税收征管,对企业—3年的税收情况进行税务稽查,中小企业反响强烈。
三、化解危机的应对策略
(一)抓住中小企业正处于难得的经营宽松期。
一是利率降低。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央行3次下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利率,去年上半年为7.47%,今年上半年为5.31%,今年比去年低40.7%。企业财务成本明显降低。二是汇率稳定。去年上半年是人民币升值最快的时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年初的7.30升值到6.86,升值幅度超过6%。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保持在6.82—6.84之间,波动幅度为0.29%。汇率稳定对企业决策的有效性和产品市场价格的可预见性起到重要作用。三是退税率提高。今年以来,国家先后3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如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由去年上半年的11%提高到目前的16%。这对企业稳定出口市场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四是增值税转型改革。自今年1月1日起,企业购置设备交纳的增值税允许抵扣,减轻了企业投资负担,刺激了装备制造业发展,也有利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常州市一个市的企业,就因此项措施直接受益25亿元。五是生产资料价格相对平稳。去年企业主要生产资料价格如“坐过山车”,上半年价格节节攀升,下半年直线下跌,对企业组织生产影响较大。今年以来,企业生产资料价格虽有波动,但总体较为平稳,没有出现大的波动。
(二)抓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是继续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仅是一个荣誉称号,幷将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挂钩。二是重点支持科技创业中小企业。提升创业质量,形成全省促进科技创业的氛围。三是抓企业技术改造。利率、汇率、出口等宏观因素转变以及国家对中小企业扶持的专项资金的增加等,都对企业技术改造有利,重视产业的转型、优化,培育当地的主导产业。四是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需要技术平台提供服务,我省中小企业技术平台建设近年来发展较快,但是,高起点、高水平的平台屈指可数,很多平台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规模较小、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不足,服务运转困难,提供单一技术咨询、信息、培训服务的多,研发、标准等服务的少。从地区看,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苏中、苏北地区数量较少。首批26家省技术服务示范平台为例,苏南地区有17家,超过一半;苏北地区仅5家,苏中地区4家。
(三)抓实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引导。
10.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 篇十
网上来源: 金融危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影响研究
[摘要]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企业发展遭受市场开拓乏力、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等突出问题,东莞企业面临着核心员工流失、劳资关系紧张、劳资纠纷增加等人力资源管理难题。我们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就金融危机对东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并进一步提出员工参与政策和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策略。
[关键词] 金融危机 人力资源管理 员工参与政策 和谐劳资关系
一、调查总体情况介绍
在东莞理工学院刘永安教授的指导下,我们于09年10月份开始对东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先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法收集具体内容和条目,对搜集到的项目进行整理、归并,并进行访谈和随机调查,前后历时4个月,旨在深入研究金融危机对东莞企业人力资源的影响程度,以提出积极、有效的管理策略。本次调查的样本取自东莞市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共发出问卷180份,收回120份,有效问卷97份,有效率为53.9%。
1.企业基本情况描述
调查企业多半是民营企业55%,外资企业占21%,涉及到电子(16.7%)、服装
(13.3%)、食品饮料(7.8%)、纺织(6.7%)、机械(5.6%)等等行业,基本上反映了东莞市的行业分布,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人力资源部门的主管人员。
2.经营状况调查
经济危机对东莞大部分企业的经营状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只有2.2%的参查企业认为金融危机对公司的影响程度小或者没有影响,有74%的企业认为金融危机刚刚开始,更大的影响还未出现,其中近半企业认为危机的影响还会持续2—3年时间,稍显悲观。26%的企业认为金融危机已经过去。
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以及危害的进一步升级,企业原有的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必将被打破,不足20%的企业提高了2010年企业目标,而大部分企业面对不确定的复杂环境采取了观望的态度,期望经济形势明朗点再采取措施。所以,有近半的企业正在考虑修订未来2—3年的经营目标。
原材料涨价、劳动力开支攀升,成本成为企业最头疼的问题,但在所有“节流”措施中,加强营销管理、巩固已有市场地位却成为诸多参查企业的首选(图1)。金融危机之下,东莞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受到出口锐减、内需缺乏的市场萎缩的冲击,眼下最大的困难莫过于订单量的大幅下滑,所以营销问题跃为企业关注的焦点之首。
就缩减运营成本而言,成本控制有利于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体系的推行,避免资源浪费,成为经济危机时期企业求生存的救命稻草。将近一半的企业在日常运营开支、优化业务流程、采购成本控制以及减少销售费用四项措施上大下工夫以渡难关(图2)。
图2 减少成本的措施
由于核心技术在企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的企业维持研发投入,有的企业一方面裁减后勤、办公等支撑部门人员,另一方面却逆势增加研发投入。但是仍然有21.64%的企业推迟或者减少研发投入,这归因于研发人员的工资起薪明显比职能、管理、生产岗位的要高,最重要的研发是一个耗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项目,如果降低研发费用则在压缩成本方面的效果比较明显。
二、金融危机对东莞企业人力资源的影响
金融危机下,企业不得不根据变化中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对2010年的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做出调整,但是目前很难估算这场危机的持续力度以及对企业未来造成的影响大小,所以对未来发展态势的判断很难确定。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执行层面的关键职能部门,为企业战略的调整提供支撑,这就需要制定的计划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规避风险,这也给人力资源部门增加了新的功课。
人力成本一直占据着成本支出的“大头”, 30.92%的参查企业直接削减了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投入,近半企业对各个层级的员工都进行了调整和削减,企业的薪酬、培训、福利等项目都受此影响而发生巨大变化,具体表现在:
1.局部招聘规模减少,招聘手段发生改变
目前来看,削减或冻结招聘计划的企业比比皆是。39%的参查企业减少了招聘人数,其中近半企业只对稀缺或者核心人才进行招聘。7%的企业完全取消招聘,只有31%的企业招聘计划并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由于26%的企业认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过去了,他们已走出寒冬迎来春天,所以出现人才需求逆势增长现象,这与增加招聘人数的企业比例23%基本吻合,证明了调查数据的有效性。70%的企业认为人员招聘越来越难,但仍有58%的企业提高了招聘人员的素质要求,主要是因为新劳动合同法的倾斜性使得劳动者离职更加容易,企业解雇成本却增大了。企业招聘时只好设障层层把关,但学历、技术、经验、职业素质等方面都适合的人才毕竟难觅,企业只好在提高门槛的同时感慨人才稀缺。
招聘方法出现巨大的调整,多半企业会优先使用员工推荐和公司内部培养的方法来填补人员缺口,社会公开招聘由于其成本高、可靠性低的特点而成为众多企业考虑停止或者暂缓的首选。
2.薪酬增长普遍放缓,变动薪酬成为调整的重点
访谈发现一些企业在减少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中遇到阻力,使薪酬调整计划搁浅,也有一些企业认为薪酬调整后带来的弊端会大于成本节省的收益,故没有全面实行。虽然按计划加薪和维持不变的比例共占75.8%,参查企业没有出现大范围降薪的刚性政策,但调研显示薪酬的增长普遍放缓。调薪政策中有55.7%的企业只针对核心员工加薪,与相当部分的企业仅对核心员工招聘——说明了企业对核心员工、关键资源的重视。
变动薪酬成为薪酬结构调整的重点,这成为金融危机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之一。有77.3%的企业修改了薪酬计划,增大了“弹性收入”所占比例,22.22%的企业增加了高级专业层管理人员的变动薪酬总额,说明了优秀的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大趋势下,还是愿意花重本保留这些远高于一般员工创造价值的核心员工。
过半的企业倾向于通过减少奖金总额的办法应对劳动力成本造成的企业运营“负担”(51.5%),但是仍有25.2%的企业选择调整基本薪金,这种起薪点“缩水”的趋势很可能还将继续。
3.团建活动和住房政策遭遇修改,公费旅游有暂停、暂缓趋势
既然刚性裁员降薪受到一定阻力,企业只好通过减少弹性支出来压缩投入。据统计,09年福利方面有46.25%的企业维持不变,30%按计划增加。诸多福利项目中,只有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两项没有改变的比例大(70.2%、67%),团建活动和住房政策遭遇修改的比例最大(42.9%、38.9%),暂停或暂缓政策抛到了公费旅游项目上(13.8%)。这说明了企业在节约人力成本时,往往会削减跟企业绩效结果相挂钩的福利,因为这部分福利项目是企业补充或者自身特有的,削减的话容易被员工理解和接受,但是以保障劳动者生存需要而设立的国家法定的福利项目,削减的空间就有限了。
4.绩效考核周期和范围有很大调整
不可否认,有些企业是想通过这些苛刻的考核标准借机隐性裁员,但更多的还是希望以此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在81.4%的参查企业不能顺利实现业绩指标的情况下,有75%的企业调整绩效考核的周期和范围以加强考核,主要用在奖金分配上,然后是岗位调动、职位晋升和薪酬调整上,有18.6%的企业用于裁员和辞退上。大部分企业在绩效考核的周期和范围上都有大的调整,只有25%的企业非常乐观地没有调整绩效考核周期和范围,这与信心十足地认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过去的企业(26%)比较吻合。
5.晋升缩减
数据显示,51.9%的企业对晋升规模进行了刚性缩减,其中对高层晋升的缩减就占了37.1%。我们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对高层的影响远比中层和专业层大很多。
晋升一般伴随着薪资增长,晋升涨薪水平是普通薪酬调整的2倍左右。因此金融危机下,缩减晋升是企业“惯用招数”,以有效避免劳动力成本快速增长。
6.培训凸显三大特点
有的企业在金融危机的重击下断然取消培训,而有的企业却认为经济衰退期间进行培训是自我储备的最佳时期,有助于提升员工士气,物超所值。与08年相比,没有改变原有培训投入的居多61.1%,其次是减少培训预算23.3%。当然也有6.7%的企业增加了培训预算,他们希望利用危机时期企业相对“宽裕”的内部管理时间,加强员工能力培养,为即将到来的经济复苏做好人才能力储备。
调查结果凸显了严格筛选受训人员、有意识地削减培训时间和更多地组织内部培训的三大特点,充分利用公司内部资源,加强团队建设,开展内部的培训和交流,减少培训成本的同时,还有利于提高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由于测试样本中外资企业的比例相对较小(21%),且东莞企业多是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所以控制海外培训计划方面并不显著。
7.员工离职率飙升,劳资关系紧张
行业的不景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员工的流动性,但是在有效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方面同时也是一种挑战。据统计,决策层员工调整幅度最小43.1%,而人员调整幅度最大的非销售人员莫属(62.5%),主要是由于销售工作转换成本低,且金融危机下各个中小企业都把加强营销作为首要任务,所以市场上对销售人员,尤其是优秀的销售人员的需求旺盛,造就了更多的跳槽机会。
高级管理层员工没有被削减的比例最大(78.8%),说明了高级管理层的特殊职能:他们的工作具有特殊的不可转换、不可替代性,削减的话会对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企业不会轻易“请出”这部分人员。
劳资纠纷方面,09年与08年相比持平的企业占50.7%,而增加的竟占33%,说明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带给企业劳资关系紧张的局面。但也企业一个严重的警告:危机面前,企业理应更自觉地坚守社会责任,不是投机取巧大肆裁员、强迫休假、拒绝支付加班费、拖欠工资等手段侵害劳动者权益,而是“倒逼”自己提升竞争力,此外,一旦发生纠纷,企业应及时化解劳资矛盾,做到把事件的影响力和负面效应降低到最小的程度,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调查结果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金融危机对东莞企业人力资源影响研究的调查结果,对其他区域的企业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参考价值。我们提出以下启示:
1.完善沟通机制,实施员工参与决策。
金融危机下,全方位地减少人力资本的投入,裁员降薪、取消旅游团队活动、取消培训和晋升、延长工作时间这些短视行为所带来的潜在后果是“员工关系紧张、积极性不高、离职率增加”,企业凝聚力正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深圳富士康员工连续跳楼事件,折射出了内部沟通机制不完善、员工关系紧张和工作压力大的事实。当工作机械乏味、工作环境恶劣以及加班加点成为亘古不变的信条时,员工无疑被视为会说话的机器。员工产生不满意所拥有的唯一选择权就是辞职换其他工作(Kaufman,2001),或不堪重负选择自杀来逃避。而企业的明智之举是实行厂务公开,员工参与决策。企业把目前出现困难讲清楚,使员工对企业裁员减薪、加班加点等应“机”措施正确、理性的对待。同时,员工把薪酬、培训、晋升等问题反馈给组织,组织给予关注和支持。这不仅是个沟通的过程,也是心理契约重新解释和修正的过程,员工积极性得到发挥,并得到组织认可,企业则更易群策群力渡过难关。
2.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
劳资关系是企业和员工的纽带,和谐的劳资关系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是企业长足发展的法宝。由于劳资双方客观利益差异的存在,以及雇佣关系的性质、劳动合同的违背、心理契约的不履行、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现实,使得劳资冲突具有普遍性。一项调查表明,赢利性组织中,冲突对组织决策不利,而且高冲突的决策往往导致低的质量(Rahim,1992)。该调查暗示,营利性组织中的管理人员可能会否认冲突的存在,并采取回避、抑制或妥协的方法来解决。
在“付出与报酬之间的动态博弈”中,广东佛山本田汽车的工人们从5月17日起开始自发进行罢工要求加薪,经过数轮谈判工人们拒绝复工。由于工会的缺位,使劳资博弈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政府、地方总工会介入劳资纠纷进行调解,目前佛山本田公司部分工序已恢复生产,本田承诺为中国工人加薪24%。此罢工事件中反映了工会缺位、政府不中立态度以及法律的不完善,但是中国产业工人在劳资博弈中显现了巨大的力量,成为我国产业行动的新起点。本田罢工为全国企业敲响了警钟——不得不正视产业行动的影响力,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势在必行。
四、小结
有远见的企业会在危机的浪潮中,苦练内功,优化流程、精简繁杂机构,提高客户满意度,走创新之路,储备能量,注重长期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一味地减少各项成本、压榨工人。伴随降薪、停止晋升等相关人力资源政策的出台,员工抱怨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如何做好政策出台之后的员工沟通工作,做到信息沟通的及时性、透明性,实施员工参与决策。当引发劳资争议、劳资纠纷事件时,企业应积极协商控制事态的恶化,而不是一味地解雇“带头人”打压劳动者权利,毕竟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才是重中之重,因为“愉快的雇员带来对企业忠诚的态度”,雇员的满意度与工作质量密切相关(Mardeen,1996)。
参考文献:
[1]Bruce E.Kaufman,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trategic HRM and participative management Antecedents in early industrial
relations[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01(11):505–533
[2]M.Afzalur Rahim, Managing conflict in organization[M].Praeger publisher, 1992(2nd ed):11
[3]Atkins P.Mardeen.Marshall Brenda Stevenson, Happy employees lead to loyal patients[J].Journal of Health Care Marketing, 1996(16): 14-23
[4]杜丽敏:后危机时代HR管理现状[J].人力资源管理, 2009.9
[5]郭晋荣:金融危机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J].现代商业, 2009年第5期
[6]杨树臣:金融危机后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探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09年第11期
11.金融危机对我国图书业的影响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金融危机;图书业;图书销售;影响分析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图书出版的影响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最终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金融“海啸”,我国外贸依存度高达60%,金融危机爆发后,作为我国三大贸易伙伴的欧洲、美国和日本内需减缓,全球商品贸易量下降,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国部分出口型实体经济造成较大冲击。据初步核算,我国2008年GDP同比仅增长9.0%,比上年下降2.9个百分点,为6年来的新低。
这场金融风暴,撬动了全球经济杠杆,效应冲击波不断扩散,严重威胁着房地产、金融、出口贸易、汽车、旅游等“敏感”行业,对上市公司、出口企业和房地产企业冲击最大。”但在金融危机全球蔓延之时,我国图书出版仍保持增长态势(2008年同期涨幅16.13%)。一方面说明金融危机对图书业影响的滞后性,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出版界对2009年图书市场的期待与信心。
图书总量同比涨幅明显,各类图书涨多跌少。22个大类中仅马列类(A类)、军事类(E类)、自然科学总论类(N类)、航空航天类(V类)4类图书同比下降,其余18大类图书均有较明显上涨,且多数涨幅在10%以上。尽管少数类目图书因总量少其涨跌幅度难以说明问题,如A类和V类。但大多数类目图书涨跌是有原因可循的。
哲学类和社会科学总论两类图书分别上涨13.90%和15.01%,主要原因是商务印书馆同期集中再版了“珍藏本,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这套颇具规模的世界学术名著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哲学和社会科学著作。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总结回顾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成果、经验的相关图书2008年持续热出,年末进入高潮,这是政治法律类、经济类图书分别上涨27.44%和23.87%的主要原因。经济类图书虽总体涨幅可观,但其下属类目投资理财图书同比则明显下降。
学前教育类和小学教育类图书增长明显,涨幅分别为74.50%和44.55%。这两类图书的高涨幅共同导致了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图书19.03%的上涨。语言文字类图书虽然增长9.32%,但其下属的英语类图书出现4.20%的降幅,是近年来少有的现象。
文学类图书延续并加大了近年来的高涨幅,达到29.53%。其中中国文学类中各种体裁作品均有增长,“诗歌”和“报告文学”增幅最为突出,分别为29.70%和29.53%,这与我国2008年经历的大事较多密切相关。同期出版的外国文学作品也呈现出41.89%的较大涨幅,唱主角的依然是“百出不厌”的欧美经典名著,当代外国文学被引进的多是儿童文学作品。艺术类图书增幅9.85%,其中增幅最大的当属中国摄影作品,共出版中国摄影作品集124种,比2007年同期(48种)增加76种,增幅达158,38%。抗击冰雪、抗震救灾、百年奥运以及纪念改革开放30年,镜头记录了太多“曾经的记忆”。
工业技术类图书上涨9.04%,主要得益于计算机图书的持续增长(涨幅13.29%),以及建筑工程预决算定额管理图书、建筑行业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的增加。有关动车、高速铁路建设、城市轨道建设相关标准、工程预算等图书出版的增加,是交通运输类图书上涨34.56%的主要原因;“灾害防治”、“安全生产”图书的增加使得环境科学、安全科学类图书增幅达30.11%。
众所周知,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为了充分满足广大读者“金融阅读”的需求,各出版社共出版与金融危机相关图书近百种,涉及出版社近50家。例如《金融大崩盘》、《看透金融危机》、《金融海啸》、《全球金融风暴与中国经济》、《直击华尔街风暴》、《华尔街风云——探究美国金融危机真相与走势》、《揭秘华尔街金融海啸》、《金融危机下的经济变局》等书,成为人们解读金融危机良师益友,也是危机期间的热销书。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图书销售的影响
图书从出版到消费者手中的一个最重要环节就是销售。销售业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图书业的经济状况。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2008年度中国图书业出现了罕见的年度增长数,以往中国图书销售额每年都有10%左右的增长,但2008年度全国图书销售额的增长率为0.037%,几乎是零增长。而2009年度的全国图书订货会的情况表明中国出版物供过于求,许多出版社都出现了销售额负增长,这表明图书行业已于2009年出现了危机。
三、改善我国图书销售量的几点建议
图书是物化的精神产品,销售是图书流通的中心环节。批发和零售,是图书销售的两大基本方式。通过这两种方式,把图书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领域紧密地连接起来。图书销售的特征是弹性较大,舆论宣传对图书销售的影响极大,它直接影响着读者的购买欲望。
(一)加强销售人员思想认识
销售是一项富于挑战的职业。图书销售人员的素质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职业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技能、工作效率及成果。销售人员应爱企业,爱公司。宣传公司品牌,树立公司形象,是每个业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其一言一行都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公司的形象。公司的利益是最高利益。销售工作还需业务人员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较强的工作能力,较高的工作效率,是做好销售工作的基本。
(二)加强与客户的联系,对客户进行实地考察
为了让客户成为好客户,要定期对客户进行评价,对好客户进行奖励;对有潜力的客户提出目标和要求,并及时提供帮助;对信誉不好的客户进行淘汰。既要调动客户的积极性,又要降低客户可能带来的风险。根据不同类型的客户制定不同销售和回款计划。
要对客户的经营状况、经理人的管理水平、书店的地理位置和发展前景实地考察,做到心中有数。对一些大的书店及书城,图书的摆放÷图书的上架率也应关注,因为库房管理混乱,图书不能及时拆包上架,销售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对专业书店和中小书店的考察尤为重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书店的诞生、破产、倒闭经常发生。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对客户经常性的考察更显得重要。
(三)确定订单的主配形式
订单有书目、传真、邮寄、电话、网络等双方约定的主配形式。这是客户订货的依据,也是处理业务的根据。订货会是获取订单较多的地方,但随着销售规模和通信的不断发展,订货会的功能、作用大为降低,订货已不是主要目的,更多的是进行图书的展示与宣传、信息的交流、感情的沟通。目前,传真是获取订单的主要方式,传真既快捷又清楚,而且发货又有了凭据,这是目前采用较多的方式。双方约定的主配方式,对扩大销售是有益处的。
主配权得到认定后,业务员应根据不同的书店、不同的地域进行不同类别、不同数量的图书配置。如:省店、批销中心或图书市场,主要是实务类、单行本。大城市店、书城,可以考虑全品种配置。文化品位较高的书店,可以在学术著作方面多考虑一些。总之,主配图书要为客户着想,否则,会给书店带来书灾,给双方带来发货退货的经济损失,也增加了图书的损耗。真正优秀的业务人员。会把握好主配的尺度,给双方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四)提高服务质量
搞好服务工作是销售的关键。良好的服务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和生机。反之,会失掉信誉。失掉市场,失掉客户的信任。只有真正树立了服务的理念,从根本上改变观念才能拓宽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服务包括了很多内容,它包括业务服务、发货服务和公关服务。业务服务就是要为客户提供各类图书信息,及时准确地处理订货数据。发货服务包括送货服务,发货速度是检验库房发货服务是否及时的最好方法、手段。公关服务的机会很多。只要肯付出,乐于贡献,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就一定能搭建起与客户之间的桥梁。
(五)开辟渠道,搭建良好销售网络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销售平台。优秀的业务人员要利用销售工作平台广交朋友、抓住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在感情的交流中促进销售工作的扩展。 其次,图书的发行网是销售市场的需要。是为沟通图书商品的供应与需求而产生的。因此,发行网点的布局要合理,在一个大城市,要考虑省店、市店、专业店和一般书店是否都有,图书上架率是否达到百分之百。即发行网一定要趋于合理。
最后,在信息时代,图书销售应开辟网络渠道,通过网络可以在已有的客户基础上,争取更多的潜在的客户。
总之,金融危机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图书业的影响虽滞后,但仍然存在。所以,必须直面经济萧条,在寒冬中寻找更好的出路。图书业不但要抓出版,更要抓好销售。在“危”中寻找更多更好的“机”来。才能使图书行业生生不息。
【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推荐阅读: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01-16
金融危机对国税收入的影响09-02
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日本方面09-29
金融危机对我县农村影响调研报告06-09
金融危机的本质及影响11-27
《欧元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12-15
金融危机的概念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