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报告(精选13篇)
1.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报告 篇一
做好乡村振兴人才工作思考交流发言
念好“伯乐经”,培养乡村振兴“千里马”。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人才也不是一夜之间成就的,人才的成长需要精准识别、正确培养和适时锻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韩愈在《马说》中写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乡村从来不缺乏人才,只是还未受到关注,缺少能够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平台,直播时代不断涌现出的农村网红就是最好的证明。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组工干部们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善于发现人才、识别人才,把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历练,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勇于实干,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广开进贤之路。
念好“梧桐经”,注入乡村振兴“新血液”。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人才的发展离不开环境与平台,农村地区百业待兴,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但人才不是“招揽”来的,而是“吸引”来的,打铁还需自身硬,良好的营商环境、光明的就业前景、广阔的发展舞台才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
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既要注重营造政策普惠、体制高效、机会公平的工作环境,也要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整治上下功夫,打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免去人才的后顾之忧,持续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念好“归巢经”,聚集乡村振兴“生力军”。农村人口流动性强,其中不乏大量在外打拼的杰出人才,将这些人才请回乡村、引凤归巢,汇聚一批懂知识、有才干、敢拼搏的人才队伍,不失为解决乡村振兴人才缺乏的破题之道。
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思源,家乡是每个在外漂泊的人最深的牵挂,乡村建设的事业对他们有着天然的亲和力,更能够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因此,在做人才工作时,要注重用亲情乡情、优惠政策、优质服务感召在外企业家和成功人士回乡创业,积极投身到家乡建设当中,成为一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2.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报告 篇二
在21世纪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里, 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 工作的压力不断增大, 人们渴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通过旅游放松自己的心情, 而乡村凭借舒适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景点以及轻松的节奏备受人们的喜爱, 正是因为如此, 乡村旅游得以迅速发展, 农家乐、农业采摘、颇具特色的农业服务以及独特的人文景点观望等都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项目。但是, 要想真正实现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 就必须要不断推出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的乡村旅游特色服务。由此可见, 对于发展乡村旅游与振兴农业经济的探讨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二、乡村旅游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乡村旅游不仅仅可以让人们体现到来自乡村的独特乐趣, 给人们提供一个放松心情的良好场所, 更为重要的是乡村旅游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乡村旅游对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作用
中所周至, 农业要想真正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就必须要有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的结构, 而乡村旅游恰恰可以很好地达成这一目标。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中, 种植业为主, 养殖业和畜牧业以及农产品的加工为辅, 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农业经济, 但是上述这些往往对自然环境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而且科技性也不强, 为此特别需要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出现, 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起到良好的调整作用。
乡村旅游可以有效拉动农作物的供需关系, 同时对于农村一些诸如道路、运输等硬件设施的改善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等, 由此可见, 凭借乡村旅游的这些独特的优势, 恰恰可以很好地优化现有的农业经济结构。事实上, 这种优化与促进是星湖的, 因为这些产业的增长和加强反过来也能帮助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因此可以说, 乡村旅游与农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农业、加工业、贸易、以及餐饮业这些产业都能对乡村旅游有很大帮助, 同时乡村旅游也能拉动这些产业快速增长, 从而实现联动效应。
2. 乡村旅游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 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 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乡村旅游的出现同时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可以让更多的村民找到合适的工作, 实现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进一步缩小城市和乡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与此同时, 由于乡村旅游的火热, 也拉动了当地其它产业的经济增长,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发展乡村旅游振兴农业经济的策略分析
要想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 更好地发挥乡村旅游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具体来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产业链, 实现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提及旅游的产业链, 我们通常认为它就是以旅游者为核心, 以全面满足旅游者的各种实际需求为主要目的将旅游者最关注的目的定义为链核, 其他一些如农产品、自然景光、服务质量等相关产业为链条, 提供给旅游者以一整套的服务整体, 帮助旅游者完成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旅行和游览。
简单地说, 就是以自然景光为产业链的链核, 将旅行社、饭店、住宿、当地特产等行业链接成一个旅游链提供给旅行者。而通过加强旅游产业链的作用就是在于将这些链条上的资源强化, 比如产业链上的饭店就需要主打城市里吃不到的当地特色食物;农业链就需要以价格低、无污染的农业产品来吸引旅游者、土特产就需要在质量上和便携性上做文章;当这些产业链条都得以加强时, 就会极大的刺激旅游者在乡村旅游过程中付出消费, 从而达到拉动当地农业经济各个行业协调发展的目的,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向着更高、更强、更广的方向发展。
2. 进一步深化城乡旅游合作, 有效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进一步深化城乡之间的旅游合作, 就是要尽可能地实现资源的共享以及优势的互补等。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当下特别流行的城市的名片效应, 就可以有效吸引更多的投资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实上, 乡村的旅游虽然颇具特色, 但是在经营的理念、经营的意识以及信息化的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少的差距, 通过城乡之间的旅游合作, 可以有效改善乡村旅游在上述诸多方面的不足, 更好地发挥出其应有的积极效用。
3. 发展乡村旅游循环经济, 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乡村旅游而言, 最为核心的部分当然要数自然风光了。换句话说, 自然风光是乡村旅游的有效载体, 如果这个载体一旦遭受了破坏, 势必会产生某种程度的不良影响。为此, 我们一定要有效保护这种自然风光, 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为此, 笔者认为在对乡村旅游进行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 一定要严格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对当地的旅游资源和环境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的开发与保护, 切忌不可过度开发, 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看出, 近些年来乡村旅游的发展之快。但是, 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的是, 只有真正实现乡村旅游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发展, 才能持续发挥乡村旅游对于农业经济的良好推动作用。如果为了一时的经济效益, 而过度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话, 势必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不仅仅会影响到乡村旅游的发展, 也会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
摘要: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较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与改善, 对于生活的要求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满足最为基本的满足, 而是更加注重追求生活的质量和品质, 旅游尤其是乡村旅游开始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喜爱。也正是因为如此, 乡村旅游开始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 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着积极的贡献。如何在乡村旅游的道路上不断谋求新的增长点, 进而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重要作用已经逐渐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难题。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 文章以“发展乡村旅游, 振兴农业经济”为主要研究对象, 并对其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希望能为大家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业经济,思考
参考文献
[1]赵承华.发展乡村旅游与振兴农业经济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 2007, (3) :28-29.
[2]荣聘.浅谈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4) :243.
3.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篇三
本文来源:铜仁日报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总方针和总要求,石阡县积极探索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聚焦振兴主题,突出需求主导,抓牢人才主体,念好人才引、育、用“三字经”,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以聚才蓄水之功开振兴赶超新局。
紧扣乡愁纽带引才,建立人才资源数据库。以乡村两级党组织为主体,开展本地外出务工人员、在外经商人员、机关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群体摸排,分类统计并建立人才数据库,掌握人才基本情况、联系方式、能力特点及创业方向等。加强联系网络信号源。在掌握人才基本情况基础上,扎实开展人才定期联系、节假日问候、亲属关怀等工作,点对点动员、激励和引导人才返乡创业,持续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吸纳,针对心系家乡、政治素质较强、有技术特长和带富能力较强的本土人才,按程序有计划吸纳入党,择优按程序充实村两委班子和村级后备干部队伍。
打造“留雁行动”升级版
。把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与深化留雁行动统筹结合,加大政策宣传、扩展工作思路,使出“亲情招”,打好“乡愁牌”,积极动员本地在外务工人员、经商人员返乡创业,鼓励支持本地在外企业家返乡投资兴业、创办领办企业、合作社等,充分用好此类群体人脉、资源等优势带动其他在外乡土人才回归。
围绕势能转化育才,培育“农博士”人才。充分利用留乡人员熟悉情况、乡情浓厚等优势,以开展各领域人才分层分类统计为契机,直接掌握和联系一批各行业各领域的优秀专家人才,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加强帮带培育,将本地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势能优势,大力培育“田秀才”“土专家”等本土实用人才队伍。用好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干部、农村知识青年、退伍复员军人、外出经商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人才群体,加强吸纳引领,充分发挥其熟悉政策、熟悉基层、熟悉群众、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等优势,组织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信访稳定、环境整治、组织建设、基层治理等中心工作,反哺家乡发展。培训“新职业”农民。充分利用县、乡党委党校,职校、农推站等培训机构和农业、人社、扶贫等部门资源,聚焦发展主题,坚持需求导向,问需于民,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加大培养乡村工匠、农民职业经理人、非遗传承人等新型职业农民。
4.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心得体会 篇四
在 2020 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必须把人才振兴放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当下的现实是,城市掀起“抢人大战”,而乡村振兴一线面临无人愿来、留不住人的难题。只有扎实做好乡村振兴“人才高地”引育留用全过程,打造人才集聚的“引力场”、人才发展的“活力源”,才能解除乡村振兴人才之渴。
要优化顶层设计,构建高效人才发展政策体系。城市人才工作实践证明,政策措施往往具有基础性、牵引性、导向性的作用。乡村振兴一线的条件相对较差、待遇相对较低,很难单单依靠市场作用来调节人才供给,更多地需要靠政策驱动。必须充分发挥引导和鼓励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育等各类政策资源,打造到边到底、相互衔接匹配的政策体系。同时,结合地方实际,探索创新方式方法,进一步释放各类政策措施的“叠加效应”,持续做好迭代升级,逐步构建立体化、整体化的乡村振兴“人才高地”政策体系。
要突出价值引导,用真情实意感召人才、留住人才。社会价值、人生价值的取向往往决定人才流向。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波澜壮阔的“三线”建设浪潮,发达地区的百万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扎根西部,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新时期下,引导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流动,更需要加强人才价值观引导,强化思想激励,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人才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服务支撑,加强感情纽带,全面激发人才服务基层的热情和活力。
要夯实平台载体,用事业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注重待遇留人、情感留人,但最核心的还是事业留人。只有强化乡村振兴一线人才事业激励,才能让人才创业有平台、干事有奔头,创业创新资源才会主动向乡村振兴一线集结,技术、资金、科研能量才会向农业农村汇聚。一方面,要善于“铺路子”,向乡村振兴一线倾斜培训教育资源,大力实施专业人才全员培训、乡土人才素质提升等专项培训工程,为人才后续成长提升“搭好梯子”;另一方面,要敢于“给位子”,鼓励大学生、退伍军人、在外务工经商等本土人才,返乡担任村“两委”干部和创新创业,对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人才大胆选拔重用,切实打通优秀人才上升渠道,突破发展“天花板”。
5.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战略心得体会 篇五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唱响唱好春耕、夏锄、秋收、冬藏“四季歌”,使农村成为吸引乡土人才返乡干事创业的、激情燃烧的“热土”。
春耕:人才引进需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乡土人才引进应像春雨一般知才情、解才难、顺才意,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立足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实际,以乡土乡音乡情为纽带,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集聚,实现乡土人才来源多样化、多元化。通过出台更优惠的政策、搭建更实用的平台、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全力营造爱才、重才、惜才的良好人才生态环境,吸引一批热爱农村、思想情绪稳定、具有“三农”专业知识和较强示范引领作用的农业农村人才。
夏锄:人才培养需拒绝“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传统的乡土人才整体文化层次并不高,大部分通过自学或师承获得专业技术。因此,新形势下的乡土人才培养最忌对牛弹琴,不切实际,必须立足新时代农业农村实际,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逐步实施“订单式”培育,着力健全农业院校基础教育、乡村一线岗位训练实践、农技等专业人才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各地内部培养和对外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循环往复、逐次递进、螺旋上升、贯穿全程的乡土人才培养科学链路。
秋收:人才使用需合奏“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乡村振兴离不开各类乡土人才的密切协作与鼎力支持。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为乡土人才培养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要持续完善乡土人才激励计划。强化政策服务,政策支持,持续教育乡土人才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和作风,同步合理优化薪资福利结构,持续开展青年乡土“安身、安心、安业”工程和老同志“关心工程”,引导他们在一线建功立业。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引导人才进一步转变思维、明确思路、创新创造,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数字农业、特色产业、文化传承、农村电商、网络直播等新兴领域大显身手,在绿水青山间挥洒汗水。
6.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报告 篇六
一、黑龙江省外语外贸人才的巨大需求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空间的拓展,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炙手可热, 就业前景十分广阔。黑龙江省各类外贸进出口企业大量需求从事实际业务操作的既擅长英语又精通国际贸易的双向型人才。面对人才市场存在的巨大需求, 黑龙江省的人才供给却十分有限。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职业竞争性和发展性。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英语与电脑是当今及今后各类人才的两大工具, 既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四种技能, 又掌握某一专长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黑龙江省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对从事翻译、文秘、新闻采编、跟单等涉外工作的本科外语人才需求量将逐年大增, 单纯的掌握英语已不适应时代的需求。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为进出口贸易带来了绝好的发展机遇, 在这样巨大的机遇面前同时也暴露了很多问题, 尤其是人才的短缺。所以黑龙江省外贸行业中除了需要实际操作业务和流程的人员外还需要涉外律师、国际商务谈判员和国际贸易研究咨询员等专业人士, 这类人才在市场上往往是有市无价。同时有专家预测, 未来五年内, 外贸人才中负责公司重大投资和战略投资的决策型高级管理人才最为缺乏。一个优秀的外贸高级专才必须熟悉国情, 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丰富的专业知识;熟悉WTO及国际经贸活动的基本规则, 了解国际经济法律的基本知识, 掌握国际经贸基本技能, 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具备一定的国际跨文化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这就需要长期、系统的学习和实战练习。黑龙江省新老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缺口“叠加”, 无疑将使国际经贸类人才需求骤增。专家指出, 外贸人才的需求热点将集中于复合型人才, 除要求语言功底好、要懂法律金融等专业知识, 还应是谈判能手, 能敏锐捕捉商机的市场营销专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众多的外国企业在中国寻求发展的机会, 而黑龙江省企业也迎来了走向世界的机遇, 商业外贸领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这种环境下, 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成为了彼此合作的重要条件。与此同时, 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 出口经营资格实行了登记核准制, 这将使更多的企业拥有自主权。大量涉外企业的存在, 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和活力, 在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挑战。黑龙江省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的数目大量的增加, 外贸业务公司一般都应有数名、甚至上百名懂得商务英语的外贸人才。而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严重影响了黑龙江省对外经贸的快速持续发展。在中国的市场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国际经济社会之中时, 黑龙江省内市场由于大批外资公司的登陆, 对商务英语的人才的需求也愈来愈大, 外贸技能型人才日渐走俏, 而重实践的从业资格证书更有助于毕业生加强操作技能。尽快考得资格证书, 也是进入外贸行业的“捷径”之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外贸行业的迅速发展, 目前国际商贸人才尤其是具有扎实英语功底、熟练掌握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通晓国际贸易知识和规范的商务英语人才非常短缺。
二、社会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与黑龙江省外语外贸人才国际化水平培养
2008年黑龙江省进出口总值228.9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 (下同) 增长32.4%。其中, 出口总值165.7亿美元, 增长35.1%, 增幅高于全国出口17.9个百分点;进口总值63.2亿美元, 增长25.7%, 增幅高于全国进口总值7.2个百分点。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02.5亿美元。2008年俄罗斯依然是黑龙江口岸最大的贸易伙伴, 对美国、巴西和马来西亚贸易有所上升。累计对俄进出口总值为63.7亿美元, 下降12.7%, 占口岸进出口总值的91.3%。其中, 出口累计45.2亿美元, 下降21.5%, 进口累计18.5亿美元, 增长20.1%。对美国累计进出口总值1.5亿美元, 增长21.7%。对巴西累计进出口总值0.6亿美元, 增长72.4%。对马来西亚累计进出口总值0.5亿美元, 增长13倍, 位列黑龙江口岸贸易伙伴第四位。近年来, 我国国际贸易快速发展, 到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经超过14000亿美元, 继续保持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的地位。加入WTO后, 更多的外贸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特别是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新外贸法”, 允许个人经营进出口贸易, 黑龙江省外贸企业面临全新、多变的发展机遇。黑龙江省外贸的快速发展, 必然大量需要优秀的外贸人才。如今黑龙江省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不仅体现在量上, 更多的体现在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上;不仅仅局限于专业对口等基本条件, 而且还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并且能理论联系实际, 能真正处理外贸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社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 决定了黑龙江省高校外贸人才培养的模式必须走培养实用型外贸人才之路。
随着黑龙江省旅游业和商业的突飞猛进发展及大冬会的召开, 给省内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国际社会的目光集中到黑龙江这个边陲省份, 要培养全面化、国际化、高素质人才, 英语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英语是21世纪人才的必备的语言, 在一些商场我们随处可见用英语写的标牌, 特别是近几年经济的飞速发展, 英语在黑龙江省经济贸易中越发显得重要。面对汹涌而来的经济浪潮, 黑龙江省各企业只有抓住契机, 在竞争与压力中奋起, 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 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寻找机会, 发挥我们的竞争优势才能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人才综合素质要求偏高导致行业人才缺口。这些要求不仅仅体现在学历方面, 据对进出口贸易公司招聘负责人调查显示, 相比其他高科技行业的高学历要求, 外贸行业更重视的是相关的资格证书以及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贸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是指谙熟经商之道, 从容谈判接单, 妥当订立合同, 能留住老客户, 发展新客户, 不断开辟商品购销新渠道, 扩大进出口贸易数额, 努力提高市场占有率。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能力。现在市场上最稀缺的外贸人才不仅表现在要掌握最新专业知识、具备丰富实务操作经验, 而且同时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外语能力及英语口语流利程度也是进入进出口贸易行业的前提。黑龙江省是一个贸易大省, 大多贸易针对俄罗斯和欧美, 流利的俄语、英语沟通能力、了解不同国家人做生意的风格非常重要。同时,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外贸合作的频繁, 懂得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德语、阿拉伯语等小语种的人才有更强的竞争力。如果说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外贸人员的敲门砖, 那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就是职业发展的推动力。在从事外贸活动中, 与外商有良好的交流和互动有利于业务的开展, 而善于沟通的人能够得到信任尊重和理解, 能够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 拥有了客户便是拥有了市场。信息技术把国际贸易带入了一个科技信息化时代, 从国际贸易的构成到国际贸易的方式都有了巨大的变革。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 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直接走向国际市场, 参与国际贸易, 也对外贸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计算机能力及敏锐的信息发现利用能力。外贸人员需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 开展电子商务, 创建一条畅通的信息流, 链接顾客、销售商和供应商, 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回应市场, 善于利用网络上的有用信息, 及时抓住商机, 不断增强竞争力。
三、外语外贸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
1.外语外贸实践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
利用大小案例教学, 吸引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通过对最新案例的追踪, 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同一个问题, 培养他们的多元化思维。长期以来, 教学活动都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在课堂上以描述性的讲解来传播知识, 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是一种被动的认知信息的接受者。在这种教学方式下, 往往忽视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潜在性和理解知识的差异性, 以及发展知识的创造性, 不利于面向21世纪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外语外贸专业教师努力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体现“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既要发挥教师在传播知识中的导向作用, 也要注重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的教学知识点、不同的教学要求, 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 设计适合学习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案和课堂之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式、理论与实践等诸多教学环节上, 致力改革创新, 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科生的教育不再是一个单纯传授知识信息的阶段, 而更应该是一个培养如何接受知识, 运用知识, 发现新知识的能力的重要阶段。这种教学理念需要更改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 虽然课程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但是讲课涉及的内容和教学的基本要求有了很大的改变。以传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正在转变为以引导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例如, 在讲《国际贸易实务》中常用国际结算方式信用证时, 可以利用网络平台, 要求学生上网查找各种信用证相关案例, 每个学生的案例都要求不同, 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参看案例, 可以了解到信用证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处理的方法, 既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也对他们在未来实际工作过程中处理信用证相关问题起到拓展思路的作用, 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教学中融入实践探索, 重点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和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外经贸英语的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与外商的沟通能力;通过网络平台将教学延伸到课外, 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不断巩固和开拓新的实习基地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积极推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各门主干课程的教学改革, 力争多方面、多层次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外贸人才, 构建以培养实用型外贸人才为核心、体现外贸专业特色、适应国际经济与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
2.积极开展双语教学, 丰富外语外贸教学内容
双语教学对师资、课程、教材和学生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黑龙江省各高校逐步在外贸专业多门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在教材选择上, 根据需要理解的专业内容的难易程度, 使用中英文对照或全英文教材, 课堂上采用英语板书, 内容包括课堂笔记、专门术语、关键句子及各类条款的具体举例, 把英语深深扎根于专业知识当中, 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至于课堂上英文与中文各占多少百分比, 可以根据不同的章节进行调整。无论采用哪种方式, 都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及课堂信息量, 注重学生接受的实际效果, 以免双语教学流于形式。另外, 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安排上机外贸制单时间, 要求学生根据指定的信用证 (英文) 的具体要求和指示, 制作各种外贸通关及结算单据, 所有单据均采用英文填制, 要求学生对整门课程有全面、正确的理解, 审证正确, 才有可能制单正确。
高等教育要培养高级的实用型人才, 要求教师要不断探索、总结教学方法和经验, 丰富教学资源。开发外语外贸的多媒体课件和构建外语外贸网络学习平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在授课学时相同的情况下, 为充分利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在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将CAI技术引入课堂教学, 课件的开发和使用让学生更直观、生动地看到需要学习的内容。另外, 将课堂学习与网络远程教育相结合, 把教案、家庭作业、课外阅读参考资料、最新专业资讯等上传到网络上供学生自行修习。
3.不断巩固和开拓新的外语外贸人才的实习基地
为让学生更加贴近社会, 开拓视野, 坚持组织学生参加省内外实习。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外贸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实际业务操作, 了解外贸企业对外经贸业务人员的要求, 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巩固、扩大和加深所学的专业知识, 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 坚持以师傅带徒弟方式到外贸公司业务实习。使学生感受到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也学到了专业知识外的其他东西, 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得到提高, 找到了差距和努力的方向。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 国家振兴龙江政策的实施, 黑龙江省对外语外贸人才的需求迅速增温, 如何培养适合外贸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专业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中心任务。黑龙江省高校需要突破传统本科英语专业课程单一的不足, 针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增加大量的实训, 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实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机智灵活、求实创新的新世纪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通过制定符合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和目标, 建立和完善独具特色的外贸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基地, 构建具有可操作性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随着省内各高校双语教学的开展, 使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大大提高, 极大地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进一步完成省内外外贸教学实践基地的巩固和发展工作。根据外语外贸专业的特点,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开辟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网络进行外贸业务的模拟交易全过程, 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 黑龙江省各个高校应努力培养优秀实用型外语外贸人才, 满足改革开放大好形势下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对外贸人才的新要求;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国际化水平的外语外贸人才, 为振兴龙江经济的发展输送实用型人才。
[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十一五”规划重大课题:黑龙江省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对策研究。子课题:振兴龙江经济, 黑龙江外语外贸人才培养研究。课题批准号:JX019。黑龙江省教育厅“十一五”规划课题:大学本科英语专业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课题批准号:XGGH08092]
参考文献
[1]包红芳, 王雪玲.英语专业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培养战略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9 (1) .
[2]姜春碧, 隋玉明, 吕海东.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J].商业经济, 2007 (5) .
[3]隋玉明, 张万全, 姜春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本运营效益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07 (2) .
[4]隋玉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J].北方经贸, 2006 (10) .
[5]隋玉明, 张万全, 沙晨鹏.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财务管理[J].商业经济, 2006 (10) .
[6]王雪玲.网络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9) .
[7]王雪玲, 隋玉明, 张万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知识产权战略研究[J].商业经济, 2008 (5) .
[8]王雪玲.认知语境对英语阅读效果的制约和促进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10) .
[9]王雪玲, 隋玉明, 张万全.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并购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 2008 (6) .
7.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报告 篇七
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振兴。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致使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人才也不断向城市聚集,人才匮乏已成为阻碍农村发展的根源。
人才政策支撑是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引擎,必须抢抓发展机遇、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引进培养,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嗨,从而激发人才活力,释放人才红利,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驱动乡村创新发展。
健全制度,念好人才“引”字经。吸引大批懂农业、熟农村、知农民的实用人才,以更真诚的姿态、更开放的胸襟、更优惠的政策“筑巢引凤”。通过出台土地、资金、税收等优惠政策,创造良好招商引资环境,凝聚政策优势引力,吸引优秀企业、人才,聚力乡村产业;通过奖励帮扶、提升待遇,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吸引青年才俊、乡贤名人为农村发展做贡献,聚力乡村善治;通过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创新合作机制,建立专家工作站、人才实践平台,推进农业科技研发、课题攻坚、成果转化,聚力乡村创新。通过推介会、老乡会等方式宣传政策优势,采用内联感情、外部激励等措施,将“人才外流”变为“人才回流”;通过资源整合,组织本土优质企业到沿海发达地区召开专场招聘、回乡考察等活动,让优秀本土农民工、大学生回乡创业实践,促使人才回归。
优化服务,念好人才“留”字经。破除人才发展束缚,在政策上创条件、在服务上下功夫、在关怀上做文章,扫除人才干事创业后顾
之忧,实现人才聚集和发展。将人才引进和产业发展、治理规划、乡村建设同步推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同时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一站式”服务平台,对引进人才在就医、就业、住房、医疗、教育、子女上学、休闲旅游等方面优化保障。建立人才关怀机制,随时关注、关心、关怀,了解人才工作现状、工作诉求及工作建议,对人才在工作、生活、学习上面临的困难积极处理和解决。留住人才不仅仅是提高待遇,更要温暖人心,畅通人才参政议政、出谋划策通道,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提升他们成就感、归属感,以主人翁姿态来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增才提能,念好人才“育”字经。提高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既要“筑巢引凤”,更要“深渊育龙”,建立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机制是提升乡村振兴人才造血功能的关键。通过政治教育、政治宣传、政教活动提升人才为乡村振兴发展贡献的信心和热情,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正在为这个时代贡献不平凡的力量。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库,形成乡村善治人才为主导、农业科技人才为支撑、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田秀才、土专家、能工巧匠为补充的人才梯度队伍。加大与科研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力度,整合职业技术学校、农广校、职业高中等教育资源,推进乡村人才培养,与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协会等建立人才实践提升平台,让学有所教、教有所长成为常态,同时定期选派优秀人才到知名高校、企业、先进乡村学习,提升能力素质、境界格局、见识见解。
8.乡村振兴工作研讨报告 篇八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达到57%,已经有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里落户,这对农业农村的发展是极大的促进。但是,无论城镇化怎么发展,到2030年至2035年,还会有约4亿左右的人口在农村生产生活。简单依靠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思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问题。
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从来不是处在从属的地位上,它与城市是命运共同体。人们说,城镇化会伴有“城市病”,其实乡村也有“乡村病”。不同的是,前者是在快速发展中产生的,后者是在发展趋缓中产生的。乡村发展的活力问题也不是我国独有的现象,而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据统计,1960年至间,全球城市人口比例从33%提高到54%,伴随着城市发展,乡村社区发展活力却在逐渐降低。在我国,其集中表现为农村“三留守”问题和“谁来种地”的问题。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受益者,必须要把亿万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在过去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我们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存在重物轻人的现象。这表现在只注重农产品的数量指标增长,不看重务农队伍素质提高和职业化。相应的是,农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公共资源投入少,导致农村人口素质偏低、人才缺乏。
乡村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健康发展,只有农民自身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才能有效推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乡村振兴既要注重物质投入的硬件建设,更要重视提高乡村人口素质的软件建设,包括乡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就业培训、培智扶志等。要注重解决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问题,引导部分农民工返乡,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回乡,城市的科技人员下乡,各类群体到农村去创业创新,高起点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
懂农业,方能知轻重;爱农村,方能守初心。如今,“农民”两字不应是一种身份,而应是一种职业。新老农民队伍中,不乏赶时髦一哄而上者,也有人因短期效果不佳而离开。但是,绝大多数农业从业者、创业者是怀着对农村的美好向往、对土地的特殊情感,他们带来了资金、技术,托起了新农业,创造了返乡下乡创业的许多成功案例。
9.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报告 篇九
1 我国乡村医生教育发展趋势和途径
目前, 高素质卫生人力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 乡村医生数量不足, 学历、职称水平普遍较低, 农村基层卫生服务质量不高, 难以满足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2]。高等医学院校是培养卫生人才的基地, 应充分利用现有优势, 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村培养大批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乡村医生完全靠医学本科教育培养, 短期内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且现阶段本科生到农村还存在不适应、留不住的问题。而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培养目标明确实用型, 课程结构强调针对性, 教学环节突出实践性, 专业设置注重灵活性, 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和途径。
2 以需求为导向, 明确专业定位
临床医学 (乡村医生) 专业人才培养应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 紧密联系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趋势, 从满足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受教育的需求出发, 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临床思维能力, 掌握临床医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备常见病处理能力, 地方病和流行病防治能力, 自我学习和提高能力, 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能力, 毕业后能够扎根农村, 从事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为一体的基层卫生工作, 面向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下得去, 用得上, 留得住”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3]。
3 院校合作, 实施“订单两段四阶式”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依托校院合作平台, 采用学生与乡村用人单位签订用人培养协议方式, 确定培养目标, 学生毕业后回所在乡村工作。该培养模式将传统“2+1” (2年学校+1年市内医院) 模式变为“两段”式, 即将在校3年时间分为2个一年半, 学生分别在学校和校外基地学习。校内阶段包括:第一阶梯, 即第一、二学期, 学习社科人文及医学基础课程;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基本技能练习, 训练学生临床基础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第二阶梯, 即第三学期, 采取早期见习方式, 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联系, 激发学生从医兴趣;学习职业拓展能力课程, 结合专业课程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部分专业技能训练。校外基地阶段包括:第三阶梯 (基地教学) , 即第四学期, 实施以医院为基地的临床教学;安排学生在县级医院继续学习专业课, 并与临床见习交替进行, 将课堂教学与临床现场教学 (床边教学) 相结合, 完成全部专业技能训练。第四阶梯 (基地实习) , 即第五、六学期, 安排学生分别在县级医院、县防疫病站、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临床定岗实习, 与就业岗位职业技能“零距离”对接, 完成专业综合技能训练。
4 以岗位任务和行业准入标准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开发是通过对乡村医生岗位能力的分解, 明确其职业素质能力, 包括基本素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及岗位持续发展能力四大模块, 同时将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核标准融入专业教学过程, 打破原有“本科压缩型”课程体系, 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在课程设置中, 以岗位能力为切入点, 以岗位四大工作任务 (预防、治疗、保健和康复) 为依据构建核心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建设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学、外科常见疾病诊疗学、妇产科常见疾病诊疗学、儿科常见疾病诊疗学、急救实用技术、诊断学及预防医学7门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内容实用、面向农村基层, 融入现代医疗技术和医学发展前沿内容, 注重医疗技术应用等教学指导思想。同时, 采取解构、整合、重组等方式, 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改革重点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床边教学等) 和强化技能培养3方面。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注意课程间教学内容的联系和衔接, 实现与未来职业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合理组织与安排教学内容, 使之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 从而使课程设置更加贴近行业现状, 符合乡村医生岗位需求, 为学生今后全面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5 建立服务于培养目标、适应培养模式的实训基地
校内临床诊疗技术实训中心集教学、培训、资格考试功能于一体, 不但满足学校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 而且承担了全国执业医师技能考核考官培训、在职临床医生技能培训考核及本专业毕业生执业助理医师考前培训任务。同时, 按照乡村医生就业岗位条件及需求, 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群, 特别是新建若干乡镇卫生院级别及村级卫生室级别的实训基地, 打破以往在市内三甲医院实习模式, 安排学生分别到将来的就业岗位, 即县级医院、县疾病控制中心、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临床顶岗实习, 与乡村医生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相适应。
总之,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形成临床医学 (乡村医生) 专业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探索出校院共建、共管、共享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新路径, 从而使该专业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成为农村卫生保健第一线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涂明华.农村医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黄伟, 龚勋, 张洁欣, 等.中国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与思考[J].医学与社会, 2007 (9) :21~23.
10.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报告 篇十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最大瓶颈。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综合化、立体化、机制化的乡村治理体系。因此,探索基层合作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大势所趋,更是发展的必要条件。
X县是农业大县、移民大县、全省扶贫工作重点县,也是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承担着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等试验任务。近年来,全县坚持以产权改革为基点,以产权发展为主线,以脱贫攻坚为抓手,探索创新长效机制,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等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通过产权改革的“一子落”,实现乡村建设棋局的“全盘活”,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制度基础、产业基础、社会基础。但是,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农村传统治理模式已不适应日益复杂的治理环境,特别是随着XX个新型农村社区、近XX万群众将住进新楼房,农村居住模式、生产方式、管理模式以及利益诉求等发生变化,迫切需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合作治理格局。作为主要负责同志,必须将这一身系群众利益、事关发展大局的民生实事作为当前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切实把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打好,让现代农村迸发新的活力。围绕这一主题,近期,我深入农村一线,进行了专题调研和深入思考。
一、全县基层治理的现状
1.基层党支部在基层合作治理中始终扮演着“核心堡垒”。农村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点,也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近年来,XX县在探索基层治理工作中,始终把强化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放在首位,以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行动为统领,以“书记项目”为抓手,全面建设过硬党支部,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XX个后进班子全面转变。同时,选派XX名优秀机关干部到村任职支部书记,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选优配强了村级班子,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大部分已经成长为政治过硬、素质过硬、能力过硬、发展过硬的坚强战斗堡垒。特别随着农村综合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正确处理与新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确保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发挥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2.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在村级经济发展中成为“重要力量”。XX县薄弱村多、村级积累少,经营性资产过百万元的村不足XX%,但荒山、荒坡、荒坑及村庄内闲散荒地等村集体资源丰富。近年来,XX县以土地资源和政策资金为要素,按照“因村制宜、厘清产权、分类推进”的思路,探索“土地资源份额化、扶持资金股份化”改革模式,激活内在资源、内部资产,盘活外部资金,创新了合作经营形式,构建了集体经济新架构,实现了农民集体合作共赢。截至目前,共有XX个村(居)启动实施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其中完成清产核资XX个、成员界定XX个,XX个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建立与群众、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利益联接关系,保障了农民的收益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村级管理运行更加规范有序,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同时,村集体所得收益,大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环境改善等民生事业,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3.新型农村社区基层治理模式成为发展的“新鲜课题”。XX县境内山区、老区叠加,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XX县把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工程总投资XX亿元,规划建设XX个新型社区,涉及XX个乡镇街道,XX万人。目前,XX社区已建设完成、XX个社区XX万人实现回迁。社区日益成为各种利益关系交汇点、各种社会矛盾的集聚点、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受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仍存在大量的“一区两制”“一区多制”等现象,社区治理模式创新刻不容缓。
4.传统基层治理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尽管XX个新型农村社区涉及到XX个行政村,占县村居总数的XX%左右,加之部分村居发展充盈着各种类型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林业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济体,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参与力量,在农村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仍有XX%左右的村仍然沿用着传统的治理模式,不能适应新形势新时代发展的要求,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的执政基础和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创新社会基层治理迫在眉睫。
二、全县基层治理的问题
1.治理主体较单一。由于村集体资源条件受限、对外招商引资力度不够或无法充分利用村集体资源等原因,目前,全县近XX%的行政村没有发展经济合作组织,基层治理主体仍然以村“两委”为主。近XX个村党支部功能弱化,依然沿袭旧的传统治理模式管理村庄,不能接受新型社会组织进入,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农村内部公共服务跟不上、外面公共服务进不来的困局。
2.多元主体不对等。长期以来,人们惯性认为村“两委”与经济组织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在政策执行中必然产生一定矛盾。而受历史原因和现代发展条件的制约,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需在利益整合和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却不能够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造成权责不对等,直接影响了村级经济组织自治功能的有效发挥。
3.村民自治不完善。在开放性、流动性的农村社会中,大量乡村劳动力选择进入城镇打工,留守在农村的往往是妇女、儿童和老人,村庄空心化现象严重。村民自治既缺少高素质高能力、能够带领村民致富的村干部,也缺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无法正常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同时,乡镇对村委会管理服务方式有待转变和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权力行政化倾向较为突出,对村委会自治范围内的生产、经营等村务活动横加干涉,不愿支持村民自治,甚至妨碍村民自治,挫伤了村干部的积极性。
4、新型社区有短板。新型农村社区多是“多村合一”,人口量大,组织无序,社区群众自治机制、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还不到位,社会管理职能未有序衔接,许多公共服务职能还没有真正延伸到社区。社区民间组织发展培育不足,市场化服务滞后,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生活生产的需求。
5、产权改革不充足。在产权制度改革中,大多数村采取定期调整股权模式,没有对股权永久性固化到户,一方面增加了成员对集体资产收益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亦让股权的有偿退出、流转继承、抵押担保等权能改革探索难以为继。股改后,如何发挥“理事会、监事会、股东代表会”的作用,将经济管理职能从村委会管理服务职能中剥离出来,实现村庄治理“政经分离”;基层党组织如何加强对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乡镇党委政府、村委会如何对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监管;如何经营集体资产,确保增值,成为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6、乡村能人存缺口。有的村随着大量农村优质劳动力外出,精英人才远离农村,留守群体日渐老龄化,双重“失血”令农村人才出现断层、“空心化”,一些乡村选不出治村能人,导致“无人能为”;有的村有农业龙头企业、返乡创业青年、大学生退伍士兵和其他一些优秀的本土人才,但是不愿意加入党组织,不愿意参与村集体事务,导致“无人想为”;有的村集体班子健全,但是带动发展的能力不强,村“两委”班子不善为,不会为,导致“有人无为”的困境。
7、乡村法治待提升。外出务工群体多,群众学法意愿低,造成普法、学法相当难,“讲人情、讲关系”“遇事找熟人”成为习惯;有的农村基层干部不学法、不懂法,法律知识缺乏,法律素质偏低,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依法促发展、强服务、抓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不高。“法治为形、人治为实”现象较为普遍;农村法制教育的滞后,农村群众法律意识普遍不强、法制观念淡薄、法律知识缺乏,群众学法、懂法、用法的能力十分有限,监督难。
三、创新基层合作治理的对策
1、强化多元共治。一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始终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推行新型农村社区“三委三区两覆盖”治理模式,即在组织领导及管理服务机构上,成立社区总支委员会、社区事务管理委员会和社区事务监督委员会;在管理服务体制上,构建“三区”管理服务网络,社区、片区、楼区(楼院)为上下级关系;逐步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和工作全覆盖。健全“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楼栋长”组织网络,在党员人数超过XX名的社区成立党总支,不足XX名的社区设立若干个党小组。把党组织拓展延伸到产业协会、村民理事会、群团组织等各个领域、行业中,建立健全党群联动、村民自治的村级组织规范化运行机制,使村党支部的核心作用、群团组织的纽带作用、社会组织的基础作用交融互动、互为补充,推进协同共治。以打造过硬党支部为抓手,全面选优培强农村带头人,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境界标准,通过争先创优,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二是大力发展村级社会组织。立足村级优势,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因地制宜成立股份合作社、农民合作社或其他类型的村级经济合作组织,大力引进一批龙业企业或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立“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群众”“支部+合作社+农户”“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机制,在乡村治理中引入市场、社会、群众力量,共同参与村级治理。大力发展包括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以及公益慈善和基层服务性组织,发挥这些组织在提供服务、协调利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三是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社区治理现代化原则,研究制订农村新型社区纳入城镇化管理标准,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土地流转、社会保障、社区管理等方面作出制度性安排。研究制订农村新型社区置业经营管理办法,探索农村社区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办法、集体土地建房出租办法、社区居民房屋出租流转办法,加快推进社区资源资本化,创新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积极破解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出现的系列问题,鼓励各村进一步激活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实现占有权和收益权的权能拓展,探索有偿退出权和继承权的实现方式,完善村民行使抵押权、担保权的配套机制。
2、强化村民自治。一是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教育村民提高民主意识,增强自治能力,引导群众学会使用民主权利。教育、引导村民和村委会成员正确认识村民自治与党的领导、与乡镇行政管理、与国家法律的关系,在党的领导下,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组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教育、引导村民提高民主法制意识,学会行使民主权利。二是规范村级工作的决策程序。对涉及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管理和使用,“一事一议”、村建道路等经费筹集管理和使用办法,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及村公益事业建设的承包方案,村民的承包经营方案,宅基地的使用方案,以及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的制定和修改等村内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都要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由村委会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对决策意见经过讨论后进行表决,表决通过后付诸实施,确保决策民主和决策科学。三是提高乡镇思想认识。乡镇政府指导村委会工作,必须充分尊重群众的民主意愿,不委派村干部,也不事先划框子、定调子。要尊重村委会自治权利,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严禁把村委会当成乡镇政府的下级机关,不得用行政命令加以干涉村委会自治权利的行使。乡镇政府及所属部门要帮助、指导村委会加强自身建设,健全完善村委会自治组织,建立健全村委会工作制度,培训村委会干部,开展竞赛评比活动,帮助村委会协调好与村党支部的关系,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四是加大乡村人才培育。加快培育新型农民,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通过培训提高、发展培育,加快构建一支坚守“三农”情怀,争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同时,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农村大学生、在外老乡等人才回村创业。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从政策支持、公共服务、投资环境等各个方面,为乡村人才引进建立全面的保障体系。
3、强化乡村法治。一是加大普法宣传。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的作用,不断扩大法制宣传覆盖面。在XX报、XX电视台等媒体开设“法治论坛”“每周说法”“普法热线”“政法在线”等栏目,宣传解答群众普遍关心的法律问题、社会民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提供帮助。组建普法讲师团,深入推进“七五”普法活动、法律服务全覆盖工程,实行“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广泛开展“法治村居”“法治社区”等系列创建活动,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路、逐步延伸、滚动发展,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地看到法治建设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二是依法打击犯罪。针对农村地区当前违法犯罪呈现出的新趋势新特点,坚持常态化严打工作机制,切实提高防范打击新型犯罪的能力和水平。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大局稳定、影响群众安全感的黑恶势力、涉枪涉爆、盗抢骗、黄赌毒、拐卖妇女儿童、入室盗窃和电信诈骗犯罪等违法犯罪,出重拳快速打击。强化对城乡结合部、农村偏远地区、企业(项目)周边、学校周边等重点区域的治安秩序集中整治。重点抓好排查安全隐患防范四类风险专项行动,确保不发生各类重大案(事)件。打击各种网络违法犯罪,创新网上网下一体化打防管控模式,确保不发生有影响的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三是化解矛盾纠纷。健全完善一体协同、多元化解的三调联动机制,加强县乡村三级调解网络和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网络及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社会矛盾常态化排查发现机制,强化协调联动和多调对接,增强多元化解社会矛盾实效。探索建立律师参与矛盾化解工作机制,发挥好法律服务机构作为中立第三方在矛盾化解中的作用。依托“天眼工程”,拓展矛调信息网功能,推进县乡村视频调解会议系统建设,加快矛调工作信息化进程。坚持政府投资和市场化、社会化相结合,将调解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四是规范村规民约。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动员群众积级投入到村规民约的制定过程中来,用最朴实、最简单的话语将群众反映最多、最集中的意见表述在村规民约中,成为大家共同认可的约定。同时,组织群众签订遵守村规民约承诺书,强化村民“我制定、我执行,我承诺、我执行”的约束意识,更好地发挥村规民约在推动民主,实现自治方面的作用,让村规民约真正起到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作用。
11.乡村振兴工作汇报 篇十一
(一)土地规模化经营实现新突破。
土地流转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龙头企业带动模式。通过山东省水发集团、大连君威农业科技公司、青岛昌盛日电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土地流转,建立生产基地,实现土地流转3.8万余亩。二是合作社模式。目前,九女集镇共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62家,流转土地4万余亩,其中流转土地过万亩的1家,过千亩的9家,过500亩的17家,有6个行政村的土地实现了整村流转。其中大地生金合作社流转土地2.2万亩,建成20xx亩以上的油用牡丹基地4个,3000亩以上的苗木基地3个。三是家庭农场、种粮大户模式。目前,九女集镇经营1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有53户,成方连片种植大蒜、辣椒、草莓、核桃、小麦、玉米等。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和规模化种植,在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也实现了农民的持续增收。
(二)九女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快速推进。
产业园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23亿元,建设八个功能区。一是以九女湖水库为依托的观光娱乐区。在九女湖南岸规划建设占地600亩的湿地公园,东岸建设大型儿童乐园和游乐场等,目前东侧正在完善基础设施。二是以华盛绿能农业产业园为依托的瓜菜观光采摘区。该区占地1000亩,由青岛昌盛日电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现已基本建成,棚内种植甜瓜、西瓜、冰草、田七、多肉花卉等。三是以酱菜文化产业园为依托的传统工艺加工展示区。由山东省水发集团公司投资建设,已经建成并投产试运营,传统工艺、农耕文化博物馆正在规划。20xx年计划投资2.5亿元,新上特色产品精深加工项目,项目包括辣椒酱加工项目、红油豆瓣加工项目和冻干果蔬项目,目前厂房已建成,生产设备已进厂,预计10月投产。四是以苗木和油用牡丹基地为依托的休闲观光区。由山东省水发公司和大地生金合作社共同投资建设,建设1.1万亩油用牡丹基地。五是以核桃、樱桃、黄桃、草莓等果树为依托的`水果观光采摘区。由鑫盛源合作社投资建设,目前各类果木种植已经完成,20xx年已全面开园迎客。六是以河里王村为依托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已建成育雏育成种鸡养殖场、孵化室、沼气站、发电站、肥料厂和冬暖式大棚六个部分。七是以九女孝贤文化为依托的传统文化区。目前正在收集原始的祠、碑、墓等材料,为下一步孝贤文化的壮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原始证据。八是以扶贫开发示范基地为依托的大棚展示区。利用扶贫专项资金,已建成486个日光温室,种植瓜果蔬、花卉药材等。配套建设休闲广场、文化长廊、农家乐、停车场、休憩亭等,供游客观光、采摘、体验、娱乐。同时结合扶贫开发示范基地,新建40余亩牡丹园一处。借助省派乡村振兴服务队优势,新建岳庄2500亩苗木绿化+油用牡丹间作种植基地。
(三)森林乡镇建设成效显著。
九女集镇大地生金合作社与省水发集团合作,流转土地1.8万亩,投资2.9亿元,建成九女集村4700亩的辛夷、苦楝和油用牡丹间作基地,姜庄4300亩的红枫基地,樊庄4000亩的丝棉木、白蜡基地和岳庄5000亩的油用牡丹、榆树、法桐育苗基地,年共培育各种绿化苗木500万株。绿化苗木基地的建成,可为全市创森工作提供品质优良、品种多样、数量充足的绿化苗木,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丰收。20xx年以来,在县创森指挥部的精心指导下,九女集镇积极与省水发集团、合作社对接,一次性流转土地8385亩,不仅流转面积大、栽植树种多,同时坚持高标准栽植,快速度推进,努力打造样板工程,不仅实现了在全县路域水系重点工程区域内全覆盖、无断档,还充分发挥省派乡村振兴服务队优势,结合九女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着力打造了一条“乡村振兴示范线”,高标准规划种植方案,采取绿化苗木和蔬菜套种模式,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九女集镇荣获“山东省森林乡镇”荣誉称号。
(四)电商产业发展积极推进。
12.乡村振兴工作述职报告 篇十二
作为农业农村局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本人切实担负起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带领全局干部职工不断强化党建引领、转变工作作风,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提高全局依法廉洁从政的意识,营造风清气正干事氛围。
一是抓住思想建设这个根本,铸就绝对忠诚的政治品质。始终把政治理论学习摆在突出位置,积极完善了以党组学习为龙头,支部学习为依托,有计划的自学为基础的学习组合体系,全年共组织集中学习28次,为全体党员干部上党课3次,聘请党校老师专题讲座1次,极大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发挥了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二是抓住队伍建设这个重点,造就业务精良的战斗集体。严格落实党组织生活制度,扎实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1次,深入开展了“党员志愿服务”“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各类活动5余场次,不断提高全体党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三是抓作风建设这个关键,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氛围。组织党员干部集中观看党风廉政专题片5次,参观廉政警示教育基地2次,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对分管部门负责人开展廉政谈话2次、开展“廉洁家访”2次,充分运用好制度监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二、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监督
不断学习《土地承包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畜牧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涉农法律法规,规范执法行为依法行政,坚决杜绝乱检查、乱收费现象。对承办的涉及乡村振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代农业等7项人大代表建议,专题研究、迅速落实,积极沟通、及时反馈,均得到了代表的认可,答复率和满意率均为100%。
三、齐心协力,奋力开拓,XX农业农村工作全面发展。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取得新提高。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2.0万亩;全县粮食种植面积77万余亩,实现粮食总产2.56亿公斤;新发展设施蔬菜125亩,完成蔬菜种植面积13.1万亩;全力恢复生猪生产,全年生猪饲养量达34.7万头,生猪市场供应稳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种植特色杂粮8.5万亩,新发展设施果蔬749亩,车厘子3952亩,XX梨1475亩,花椒2.3万亩;坚持质量兴农,全县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6家、绿色食品13家,有机农产品2家,地理标志产品4个,“三品一标”面积38.2万亩,占播种面积40%以上。5月13日,国家农业农村部对20xx年第一批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名录进行公示,XX梨获“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称号。
二是现代农业建设迈出新步伐。利用区位优势、文化优势、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省级果蔬现代农业产业园、“多彩长廊”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新型农业的转变,推动形成“三季鲜花开放、四季瓜果飘香”的休闲农业格局。截至目前,省级果蔬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已完成投资2.6亿元,开工项目13个,产业园核心区30栋日光温室已建设完成,连栋温室完成4栋1.68万平米;“多彩长廊”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已完成建设总工程量的95%,其余项目正有序加快推进建设;加快粪污资源利用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72家养殖场建设,预计12月底全县规模以上养殖场废物处理设装备率达100%,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
13.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报告 篇十三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根据《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山东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方案》要求,经商省委组织部、省编办、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等部门,对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提出以下措施。
一、创新乡土人才评价机制
建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研究制定符合职业农民特点的职称标准条件和评审程序。职业农民参加职称评审不受学历、所学专业等限制,重点考察业绩贡献、经济社会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设区的市可探索鼓励奖励措施,对获得职称的职业农民,优先提供信息技术、融资支持、产品推介服务,优先安排学习培训,优先获得财政资金支持项目、政策补贴等。建立乡土人才技能等级评价制度。各设区的市可探索制定乡土人才技能评价地方标准,组织开展乡土人才专项能力认定,做好职业农民职业资格认定工作。在有条件的乡镇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提供便捷高效的技能鉴定服务。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发布职业农民职业技能鉴定目录,制定乡土技能人才技师和高级技师直接认定办法、职业农民职称和职业资格衔接办法。建立乡土人才以赛代评机制。鼓励支持全 省各地开展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和传统技艺技能大赛,获得优异成绩的选手直接认定技师、高级技师等技能资格。每三年举办一次全省乡土人才传统技艺技能大赛,对前十名获得者授予“山东省乡村传统技艺技能大师”称号,并给予奖励。
二、实施乡土人才培育行动
开展农民企业家、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农村种植高手、养殖能手和能工巧匠等乡土人才摸底调查,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建立健全乡土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研究制定乡土人才培养培训政策,分级分类开展乡土人才教育和技能培训。实施百万职业农民技能提升(2018-2022年)计划,将其纳入山东省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雨露计划等培训计划,充分运用田间课堂、农民夜校、网上教学等形式,发挥各级各类创业大学、就业培训机构、创业孵化基地、农广校、农村电商基地等平台作用,五年分级分类培训400万人次,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实施百万乡土人才培育示范(2018-2022年)计划。将乡土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工程,通过远程教育、集中培训等多种教育培训方式,促进乡土人才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每年举办20期高级研修班,培训全省服务乡村振兴急需紧缺的、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1000人。继续组织基层人才挂职研修,每年选拔160名基层人才到省内高校、科研院所、文化单位、医疗机构访学研 修。制定齐鲁乡村传统技艺技能保护计划,编制民间技能人才目录,每年建设15个齐鲁乡村特色技能大师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由所在市县财政给予适当支持,到2022年培育150名传统特色工艺传承技能大师。鼓励有条件的市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开发具有齐鲁乡村特色的职业农民专项职业能力培训包。实施百万乡土人才定向培养(2018-2022年)计划,推进我省高职和技工院校规划建设涉农学科专业或开设特色工艺班次,采取委托培养、订单培养或者定向就业、专项奖学金等方式,应用长短结合,弹性学制、“半农半读”等形式,开展乡土人才专业教育和专项技能培训,提高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全省重点技工院校每年培养培训不少于10万人次。
三、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
鼓励支持各市、县(市、区)面向海内外山东籍企业家、创业者,及金融投资业者、专家学者等各类人才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在现代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农业生产和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加工流通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合作,吸引、整合、调动各方资源,推动农村农业投资和科技成果转化。“合伙人”可通过投资、技术服务、入股以及招商等形式,共同发展新型农业主体和农村新业态,允许“合伙人”通过合同约定享有乡村项目开发等优先权。可向“合伙人”颁发《山东省乡村振兴合伙人》证书,授予“荣誉市民”“名誉村长”等称 号;可在包括创业担保贷款在内的就业创业政策支持、人才工程项目评选等方面享受我省优惠政策或给予倾斜。
四、开展“雁归兴乡”返乡创业推进行动
市、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建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信息库,开展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创业状况调查,绘制“雁归兴乡”电子路线图。紧紧围绕《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推动各类创业园区转型升级,更好服务乡村产业振兴,更好服务农民工返乡创业。可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集中的城市建立返乡创业工作站,理清发展需求,向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的农民工成功创业人士推荐乡村发展项目,提供全方位创业政策支持,引导他们回报家乡、投资家乡、发展家乡。开展返乡农民工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网络创业、电子商务等特色创业培训。对返乡创业带头人、小微企业家开展创业能力提升培训,按照《2016-2020年山东省中小微企业培训规划》给予培训补贴。
五、畅通各界人士报效乡梓的渠道
无论是在职、退休人员,还是企业家、创业者或农村老党员、老干部,不论其身份、职位、教育背景、年资阅历,只要有一定的影响力,愿意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都要积极鼓励支持他们参与乡村振兴。要大力引导原籍企业家、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经济文化能人等群体以投资兴业、援建项目、助学助教、捐资 捐物、法律服务等多种方式,反哺故里、报效乡梓。要采取有效措施畅通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渠道,搭建发挥作用的平台,真正把他们回报家乡的善意变为善举。乡镇、村可聘请他们担任村事顾问,共同开展乡村振兴项目。要帮助“告老还乡”的各界人士解决好吃住行等问题,为他们发挥余热搞好服务。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宣传、农业等部门,总结宣传各界人士反哺故里、报效乡梓的先进事迹,选树一批优秀典型。
六、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
研究制定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实施方案,构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长效机制。自2019年起,面向在乡镇基层工作或者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每年遴选1000名基层管理人才、1000名基层专业技术人才、1000名基层创新创业人才,纳入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后备人才库,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时作为重点人选。加大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力度。从2019年到2022年,县(市、区)要统筹县域事业单位岗位,确保每年每个乡镇有2个岗位用于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 招募计划。全面落实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相关政策,符合条件的优先纳入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后备人才库。在“青年优秀人才引进计划”中设立乡村人才专项,专门为乡村发展引进优秀高校毕业生,并配套相应的培养支持政策。其中博士、硕士毕业生可进入县(市、区)设立的乡村振兴人才协同创新促进中心、农业科技创新研究院等平台。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除享受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外,在审核发放创业担保贷款时,根据信用情况取消反担保;成功创办小微企业的,可简化程序、手续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对带动就业能力强、创业项目好的小微企业,可继续提供最多3次的创业担保贷款贴息。2018年以后毕业,自愿到我省财政困难县的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且服务年限连续满3年以上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其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本金由财政给予补偿。
七、开展“万名专家服务三农”行动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以专家服务基层、创业导师走进留创园等活动为载体,重点围绕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每年分级组织不少于10000人次的各行业、各领域专家(人才)到基层服务,着力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慢、农村实用人才匮乏等方面的难题,切实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打通科技下乡“最后一公里”。
八、推动高层次人才“上山下乡”
鼓励支持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公立医院等各类高层次人才通过项目合作、短期工作、专家服务、兼职等形式到基层开展服务活动,服务期限视为基层工作经历,可以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的依据。省人才工程专家参与服务基层工 作业绩作为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贡献特别突出的可破格参评职称。推荐、选拔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齐鲁首席技师、省有突出贡献技师等人选时, 向在乡村基层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且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高层次人才倾斜。乡村企业申报国家博士后工作站(分站)或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予以优先支持。对到乡村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或创新实践基地开展博士后研究的博士,纳入“企业博士(后)集聚计划”,放宽条件予以资助。
九、支持乡村引进外国智力
围绕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增加农业领域“外专双百计划”支持数量,每年入选比例不低于12%。乡镇企事业单位引进人才申报“外专双百计划”时予以优先支持。引智推广项目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有条件的村、镇农业合作社、农场可直接申报,资金直接拨付到村,每年通过的涉农项目一般不低于70%。对有基础、有条件、有潜力的产业村持续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到2022年,在全省范围内培育50个引智示范村。
十、搭建乡村引才聚才平台载体
建设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根据重点产业调整服务基地布局,重点在加快农村新旧动能转换,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养乡村骨干技术人才上发力,到2022年全省建成50家左右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柔性引进2000 名以上院士、千人计划专家等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推动200个以上项目在基地落地。鼓励支持各设区市建立市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县(市、区)可设立乡村振兴人才协同创新促进中心、农业科技创新研究院等平台,吸引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其他急需紧缺人才到乡村企业、各类园区和乡镇事业单位服务发展。这些平台负责进入毕业生的岗位聘用、职务职级晋升、职称申报评审等事项。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在乡村设立涉农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平台等,促进高层次人才、项目、科技、信息、资金等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单位对到平台工作的人员,可参照基层工作人员的相应政策待遇,在绩效工资分配中给予适当倾斜。鼓励依托各类园区建设面向乡村振兴的“双创”园区,开展省级“乡村双创示范园区”评选活动,对入选的园区市、县财政可在省财政切块分配的资金中给予奖补。鼓励各级建立乡土人才协会,加强乡土人才交流合作,发挥乡土人才在技艺传承、产业发展、脱贫致富方面的带动作用。
十一、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管理制度
全面下放基层高级职称评审权,由各设区的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地区“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职称制度,基层职称系列均可设置到正高级。乡镇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自主选择参加全省统一的职称评审或基层职称评审。乡镇基层职称评审单独标准,单独评审,颁发基层职称证书,证书在全省乡镇区域内使用。取得基层职称人员在乡镇事业单位岗位聘用时,与取得全省统一职称人员同等对待。取得基层职称后,在乡镇专业技术岗位累计聘满5年且考核合格的,可以申请换发相同级别全省统一的职称证书。
十二、实行乡镇专业技术人才直评直聘政策
在乡镇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人员(医疗卫生专业除外)申报职称评审时,不受所学专业限制,侧重考察其实际工作业绩。县级及以上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交流聘用到乡镇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工作,可不受任职年限、职务级别和岗位结构比例的限制,直接申报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在乡镇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10年以上申报中级职称,从事专业技术工作20年以上申报副高级职称,从事专业技术工作30年以上申报正高级职称,可不受单位岗位结构比例限制。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取得中级职称后在乡镇医疗卫生机构连续工作满10年的专业技术人员,可经职称评审委员会考核认定,直接取得基层卫生副高级职称,并限定在乡镇医疗卫生机构聘用。对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或者副高级以上职称,基层急需且本人自愿到乡镇事业单位工作的,可直接聘用到上一层专业技术岗位,相应岗位没有空缺的,使用特设岗位直接予以聘用,在乡镇工作累计满5年且考核合格的,可按现聘岗位流动。
十三、创新乡镇事业单位人才招聘方式
乡镇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可以采取放宽岗位专业条件、放宽年龄限制、单独划定笔试分数线、降低学历要求或者开考比例等方式,适当降低进入门槛。公开招聘具有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或者脱贫攻坚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的,可以采取面试、组织考察、技能操作等方式,并在聘用合同中约定3-5年的服务期限,明确违约责任和相关要求,在服务期限内,其他单位不得以借调、帮助工作等方式将其借出或调走。
十四、建立县域统筹的岗位管理使用制度
将县(市、区)及乡镇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核准和聘用备案权限,由设区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下放至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提高乡镇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由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岗位结构比例标准,按行业研究制定乡镇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调整)方案,对乡镇事业单位实行总量管理、动态调整、统筹调控。
十五、全面落实乡镇工作人员待遇保障
落实国家和省各项工资福利政策,统筹考虑县乡人员待遇政策和标准,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县(市、区)为单位进一步提高乡镇工作补贴标准,确保乡镇工作人员收入高于县直机关同职级人员水平。推动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依法保障 乡镇工作人员休息休假权益,确因工作需要不能休假的按规定发放未休假工资报酬。
十六、鼓励支持乡镇专业技术人员离岗或在职创业 乡镇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带着科研项目或成果,离岗或在职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企业、家庭农场或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除享受《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鲁人社规〔2018〕1号)规定的政策外,将首次创业,正常经营一年以上的离岗或在职创业的乡镇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纳入一次性创业补贴支持范围,补贴标准不低于1.2万元。同时,纳入创业担保贷款支持范围,享受相关政策。对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按规定给予最长三年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对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的,按规定给予1年社会保险补贴。对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并稳定就业1年以上的,鼓励各地参照就业扶贫车间一次性奖补政策,给予一定奖补。
十七、加大乡村人才薪酬激励力度
乡镇事业单位对聘用的高层次人才,可采用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制等灵活多样的收入分配办法,所需经费在绩效工资总量内单列,相应增加单位当年绩效工资总量。乡镇事业单位要支持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兼职方式,为农户、合 作社等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所得收入不纳入本单位绩效工资管理。
十八、开展优秀乡村人才选树活动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单位)在全省组织开展“十强百优”选树活动,对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推动乡村振兴做出突出贡献的乡村人才,每两年表扬奖励一次。评选为“十强”的优秀乡村人才可直接申报参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齐鲁首席技师等人才工程项目。“十强”人选为乡村就业创业带头人、乡村技艺传承带头人、乡村增收致富带头人、乡村科技创新带头人、乡村“两新”(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带头人、乡村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乡村品牌建设带头人、乡村优秀文化带头人、乡村文明新风带头人、乡村社会化服务带头人;“百优”人选为乡村各行业各领域优秀乡土人才。每年选树“十大返乡创业农民工”,并给予奖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对服务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乡镇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授予“山东省乡镇优秀农业技术人员”称号,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乡村人才表扬奖励办法。
十九、完善乡村社会保险制度
引导、帮助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济组织和乡村企业规范劳动关系,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参加企业职工基 本养老、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支持乡村医生按规定参加当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引导乡村自由职业者、没有劳动关系的职业农民按照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办法,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推进城乡居民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全面发放具有金融功能的社会保障卡,将社保自助服务终端向社区(村)布局延伸,满足新形势下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险需求。
二十、开辟乡村人才服务绿色通道
【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报告】推荐阅读:
乡村振兴细化工作方案07-11
乡村振兴工作考核办法11-13
乡村街道振兴工作总结10-23
乡村振兴实践调研报告11-03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示例12-10
乡村振兴现状调查报告12-21
浙江乡村振兴案例06-22
乡村振兴规划公示06-29
谈谈乡村振兴心得07-31
乡村振兴制度创新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