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024-10-08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共11篇)

1.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篇一

中职会计专业“岗证一体”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摘 要】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必须紧盯不断发展的岗位技能和会计从业资格证等的考证要求,进行课程的优化设置,突出“岗证一体”特色,才能培养出适应于会计及会计岗位群的一线人才。

【关键词】岗证一体;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适应学生将来从事的具体会计工作。因此,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必须紧盯不断发展的岗位技能和会计从业资格证等的考证要求,进行课程的优化设置,突出“岗证一体”特色,才能培养出适应于会计及会计岗位群的一线人才。

一、实施过程

中职会计专业“岗证一体”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如下:

首先,调研分析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群。通过对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地方工商行政管理、地方税务部门、企业财务部门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及我校往届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调研分析,确定专业毕业生岗位群,形成岗位群分析表。

第二,通过采取资料查询、专访、座谈会、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中小型企业会计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进行深入的分析,明确出纳员、会计核算、纳税申报等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将会计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行动领域,并形成与之相对应的学习领域。

第三,依据行动领域和企业需求,进行课程整合与教学内容更新,设计学习领域会计专业课程模块;通过校企合作,在课程内涵上进一步研发,系统设计由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等组成的基础课程。

第四,构建专业课程模块、基础课程模块融合的课程体系。打破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会计工作任务需要,构建以会计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具体的会计职业岗位工作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是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融合而成。同时,根据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要求,将《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直接纳入基础课程模块,将《会计电算化》课程直接纳入专业课程模块,从而构建“岗证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二、实施成果

1.校企共同制定了课程标准,共同完成了核心课程的建设。

2.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成果突出。

3.推行了“双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突出。

4.教研成果突出。一是通过与中国职教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批准的主研单位北京市商业学校进行合作,构建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运行机制,共同完成《出纳岗位训练》课程开发;共享其它单位对《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核心和精品课程开发研究的成果。二是课题研究。《构建中职会计专业“岗证一体” 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被批准立项为“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三是课程体系所需要的主干课程的教材建设已见成效。

5.技能大赛成绩突出。

三、体会与思考

中职会计专业“岗证一体”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必须进行校企合作。在专家指导委员会的引领下,我们的老师才能共同完成课程体系中课程的标准、教材编写等工作。让企业专家走进课堂,和我们的老师共同探讨“双真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还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核心教学能力,同时要培训和引进实际经验丰富的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才能保证“岗证一体”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总之,课程改革需要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探索,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工作结构与职业教育课程结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5,(8).[2]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3]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05,(8).

2.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篇二

一、总体设想

1. 理论基础。

会计课程传统学科模式或称学科中心课程模式是将多类课程按序排列为分阶段的相关课程, 然后把它组成一个多门课程相互衔接又各自为政的结构庞大的体系。高职会计专业学制一般为3年, 在此期间, 学生将完成《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多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按教学计划按部就班的开设课程, 教学中课程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学生的会计工作岗位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本研究根据会计省级精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 以基于会计基本岗位群的模块式会计专业课程开发为研究对象, 以专业课程模块化, 分岗位进行职业能力训练的课程模式为理论基础。

2. 课程特点综述。

加强职业技能, 强化技能水平,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优势, 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本研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训练, 围绕会计实践工作中具体核算岗位的设置, 将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穿插进行, 特别强化技能实践教学, 具有以下特征: (1) 技能教学课程化。即各项岗位技能安排适当的课时进行课堂教学, 教授各岗位的专业理论知识, 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 在实践训练时操作规范准确。 (2) 技能训练模块化。即各项岗位技能项目在经过一定的课时教学后, 在技能训练时间分岗位进行集中强化训练, 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3) 技能考核项目化。即对各项岗位技能考核制定不同的考核项目, 分阶段、分类别确定考核目标, 体现各技能岗位的不同特性与实践要求。

3. 课程范型与课程模式的选择。

(1) 课程范型是一种基本的课程模式, 在理论教学上, 取“学科中心”课程之长, 加强不同会计岗位职业理论知识教学, 注重理论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和融合。在实践教学上, 取“活动中心”课程之所长, 使学生经验知识的获取和各种技能的训练有足够的实践保证, 从而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后能既快又好地胜任各项会计岗位工作, 实现零距离上岗。在课程开发上, 取“能力中心”课程之所长, 在进行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 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等相关学科知识结合起来, 广泛听取和吸收不同行业、部门、岗位等人士的意见, 决定课程内容, 使课程的开发程序规范、科学, 避免在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上的主观随意性。在教学形式上, 取“问题中心”课程之所长, 以解决实践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为契机, 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启发引导学生边学习边思考, 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 课程模式产生的基础是课程范型, 但两者又不一一对应, 就本研究的内容和目标而言, 采用模块化课程模式是最适宜的, 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 模块化课程模式又可细分为模块化矩阵式和模块化组合式, 模块化矩阵式是通过职业分析得到胜任职业工作岗位全部能力的矩阵表, 并将所有矩阵单位制作成课程模块。我们在实际教学中, 要根据会计专业各具体岗位的具体要求、学生的实际需要、模块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构等, 组合形成合适的课程计划。模块化组合式课程模式是模块化矩阵式课程模式在层次和领域上的深化和扩展, 从会计专业出发, 就是以会计职业的若干工作规范和要求作为模块单元, 每个模块既包括学习单元也包括训练单元, 既包括认知学习又包括职业态度养成和能力训练。

二、会计基本岗位群模块式会计课程设置基本内容

专业模块是专业教学的核心。结合会计核算基本岗位设置模块课程, 建立以会计职业岗位群为基础的授课模式, 即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要求出发, 面向企事业单位会计具体的核算岗位, 培养会计核算型人才和会计事务管理人才。各模块的基本教学内容有:

1. 出纳核算岗位:

主要包括企业财务会计货币资金以及出纳会计实务的内容。具体有银行结算知识, 收付凭证的审核方法, 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方法, 银行存款对账单的处理, 结算凭证的填写方法, 点钞技能、假钞识别方法等。

2. 往来款项核算岗位:

主要包括债权债务的结算, 凭证的审核, 债权的催收、差旅费的核算、备用金的核算, 应收应付款项的核对方法, 债务重组的核算办法, 或有事项的核算方法等。

3. 财产物资核算岗位:

主要包括存货和固定资产核算, 具体有存货收、发、存的核算, 按实际成本核算和按计划成本核算的方法, 存货的盘存方法及结果处理, 数量金额式明细账的设置与登记, 在建工程成本的归集, 固定资产的购建成本的确定, 固定资产增加的核算、处置的核算和计提折旧的核算等。

4. 成本费用核算岗位:

主要包括企业财务会计的费用核算以及成本会计的有关内容以及财务管理的成本控制等方面内容。具体有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方法、职工薪酬的结算与分配、计时工资、计件工资的计算、公积金的管理、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报表的编制、成本分析方法等。

5.资本资金核算岗位:

主要包括所有者权益、交易性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等。具体有企业资金的取得、使用以及流动资金、筹资的管理等。

6. 财务成果核算岗位:

主要包括销售收入的核算, 销售成本、期间费用的核算, 利润、利润分配的核算, 所得税的核算方法等。

7. 总账报表核算岗位:

主要包括审查财务收支、稽核各种记账凭证、对账簿记录进行抽查、登记总账, 并进行对账、结账, 编制试算平衡表, 编制各类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相关内容。

三、研究采取的主要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方法是专业课程模块化, 分岗位进行课程开发。具体方法有:

1. 职业分析。

对会计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和从业者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要求以及便于后续课程的学习进行详细分析, 以此为依据来确定高职会计基本岗位群模块的组成。

2. 课程设计。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会计职业岗位对从业者在职业基础方面对应的知识、能力要求, 对现行教材深入分析, 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师资、教学条件、学生素质等实际情况, 确定课程开发的总体方案, 选取不同课程范型进行课程内容体系设计。

3. 教材编写。

选择课程内容编排主线, 编写会计岗位化课程教学大纲, 最终完成岗位化课程教材的编写。冲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 构建新的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坚持可行性、实用性、操作性的原则。

4. 课程实施。

制订切实可行的某一岗位化课程每一教学单元的实施方案, 包括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情况、教学活动组织形式、教学单元的时间进程、教学单元的考核方式等方面的设计, 还包括教学媒体的选择等。

5. 课程评价。

针对岗位化课程方案的功能、结构、内容岗位化程度以及课程岗位化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3.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篇三

关键词:粮食会计;课程;模块

一、粮食会计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通过笔者对烟台市粮油储备库、山东烟台国家粮食储备库等国有粮食企业为期6个月实地调研,笔者认为粮食会计人才需要具备的很重要的能力就是能进行日常会计核算,并能熟练进行纳税申报。这要求我们在制定粮食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时,要注重对学生会计核算能力、办税能力、财务软件操作能力等几方面的培养,并结合当代粮食行业对会计人才需求状况,确立会计专业粮食会计方向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二、粮食会计课程体系构建成果

通过对烟台市粮油储备库、山东烟台国家粮食储备库等一线粮食企业的调研,并结合当代社会对粮食会计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构建以“通识课程模块+会计专业通用课程模块+粮食行业特色课程模块+素质拓展模块”为基础平台,以财务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与会计从业标准相符合。

通识课程模块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大学生具有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并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外语水平,较强的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会计专业通用课程模块+粮食行业特色课程模块”课程体系主要在于培养大学生会计职业能力,使同学们系统掌握各类财务岗位的主要技能。素质拓展模块课程体系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后续发展的能力。课程体系构建如下表所示:

参考文献:

[1]李炜.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财会月刊,2010,(7).

[2]李诗白.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现代会计,2008,(6).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教研课题项目《基于当代粮食行业需求特色的粮食方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4.高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论文 篇四

摘要:会计作为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要让学生们学习到系统的、具有一定深度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且现阶段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企业在招聘所需的会计人才的时候,都会要求其具有一定的会计从业能力,也就是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但目前相关会计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正缺乏这一方面能力。所以,为了使毕业生更加适应当前的就业环境,需要改革现有的会计教学体系,以从业能力为导向来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基于此,结合四方面的会计实践教学现状,论述构建以从业能力为导向的高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从业能力;高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其实也相当于一个生产型的企业,学生就是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学生的就业情况相当于产品在市场中得到的认可情况,而这也决定着企业的生存状况。一般来说,学生的就业情况取决于学生自身的从业能力,而会计类的学生所需要的就是更加综合性和具有操作性的从业能力。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地补充理论教学的不足,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很难接触到具体的会计实物,也就更加难以了解实际生产经营中的企业业务。所以对学生来说,会计的理论教学课程通常是抽象的、难懂的和乏味的,会计核算的相关资料很难形成一个体系,学生对于课堂中教授的理论知识就更加难以理解。但是实践教学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能够让学生看见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工作内容,如凭证和账簿等,并亲自参与到相关的工作当中,能够有效弥补理论教学中的不足。

一、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实习基地难落实

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企业和公司等经营单位都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并没有为学生提供实习服务的义务,有些甚至不愿意让学生来实习。究其原因:其一是因为实习的学生通常在公司待的时间不会太长,学生在熟悉了相关业务后就会离开,所以大多数的企业认为实习生的到来只是添麻烦,加上有些实习的企业会计资料会涉及到一定的商业机密,这些资料企业领导人员并不愿意让学生接触;其二,会计的工作需要具有连贯性和严密性,无论哪个环节出错都会影响到整个全局的运行,所以有很多的实习单位并不放心将这些业务和工作交给实习生;其三,因为实习生在实习期间需要企业的相关人员带领和引导,这样就会占据公司在岗人员的大量工作时间,甚至会造成工作人员自身工作都不能及时处理。

(二)实习经费较缺乏

目前,我国在教学经费方面较为紧张,尤其是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在学生实习上所花费的经费实在有限,而花费在实习基地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中的经费就更加稀少。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其待遇也较为优厚,这就导致了大量的具有会计专业知识的师资力量严重流失,加上近年来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两者供不应求的状况使得计划经济模式下的集中实习模式发展越来越困难。

(三)实习资料缺乏操作性

有些学校在缺乏可操作性的实习基地时,就会建立相关的会计模拟实验室,通过寻找一些相关的会计资料来让学生模拟实习,然而在进行模拟实验前,资料的准备通常过于强调真实性,就会造成某一时期内的企业会计资料出现照搬照抄的情况,缺乏代表性,并且这些资料也没有经过一定的加工、整理和分析,显得极为杂乱。企业所具有的特殊性,使得很多的业务都让学生无法下手,加上大量的模拟资料和实际的情况其实相差甚远,有些甚至直接是教师为了教学的需要而编造出来的企业数据,缺乏客观依据性,这样的模拟实验只会影响会计知识的学习,严重缺乏真实感,大大降低了会计模拟实验的可操作性。

二、以从业能力为导向的高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优化课程内容设置

会计课程的设计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岗位能力的要求,所以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以岗位能力为导向,保证课程和岗位能力相适应,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于学生的从业能力的培养。一般情况下,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计的业务会涉及到很多方面,如物资、工资和企业资金的核算及审核等。所以,在设计会计专业的课程时,应该着重分解其相关的业务,再有针对性地实施实践教学,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并保证学生能够接触到相关的会计实际工作流程,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施相关的操作流程。而教学的内容应该尽量涉及到有关会计业务的方方面面,并适当增加实践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并熟知会计工作的操作流程,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记忆,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

(二)优化实践教学设置

会计的实践教学应该着重注意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以市场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上一定要重视实践环节,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从业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将理论知识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确保学习和工作保持一致性。而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从而优化实践教学的设置,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从业能力。另外,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将书本里的知识融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去,从而提升学生的分析、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应该加大对于会计实践教学的投入,加强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设置相应的会计实验室,并积极与社会上的企业进行合作,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最终达到不断优化会计教学的实施和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的目标。

(三)开展工学结合教学

在会计实践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实施工学结合,能够有效促进高校专业设施建设和教学体系改革,有效增强学生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学校的市场竞争力。而高校要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就需要和企业建立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的场所和设备,而学校则为企业提供相应的高素质人才,两者相互补充,共同进步。校企的合作的主要方式是订单式的人才培养,企业能够依据自身所需来设置相关的课程,进行教学安排,充分发挥其选拔人才的作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机地融合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还能够将学生的学习、训练和实践等环节一体化,从而提升学习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另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还能将财会等专业性的专家讨论会引进学校的教学活动中,让校内的教职人员和专业能力更强的专家进行合作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从而培养良好的从业能力。

三、结论

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评价标准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而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有效地培养出高质量的就业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其实就是一种实践教学战略,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实现全面教学目标,促进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校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通过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来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向社会和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从而深化高校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戴卫平.会计电算化培训与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探索[J].考试周刊,2016,(7):160.

[2]闫迎接.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构成与培养[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8):180.

[3]于浩洋,李长福.浅谈如何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与能力[J].商场现代化,2016,(4):176-177.

5.环境资源会计体系构建研究的论文 篇五

1.1 我国环境会计体系建立的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将环境资源纳入计量范围的会计体系正越来越受到国际组织的青睐。据《现代会计百科辞典》所收录的词条,环境会计是指“从社会利益角度计量和报道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的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管理情况的一项管理活动。它旨在指导经济资源作最有效运用及最佳调配,以提高社会整体效益”。由此可见,环境会计始于环境资源恶化和传统会计转型,并尝试将企业耗费的自然资源赋予价值,综合反映企业资源消耗和效益,最终目的在于改善生态环境的总体质量,实现绿色低碳经济。在大部分的欧洲国家和地区,由于资源和地域的限制,对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一直保持着高度重视,再加之其会计体系的成熟化,因而已经能够系统地利用环境会计来使用与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对于亚洲地区而言,日本的环境会计尽管起步于二十一世纪初,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企业部门的配合使其发展很快且已取得较好的效果,是值得效仿和赶超的对象。在我国,自 1992 年葛家澍先生提出“绿色会计理论”开始,学术界就逐渐有了关于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出现,但直至目前,仅有不足百分之二十的理论研究能够被用于实践

1.2 我国环境会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1)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理念的要求。

低碳经济”一词源于英国能源白皮书,后经美国发布《低碳经济》法案和日本提出“福田蓝图”构想之后形成正式的政策框架,旨在倡导清洁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保护生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自 2009 年哥本哈根将低碳经济作为重要议题之后,它便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迅速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追捧。对于我国来说,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一种治理,更是一种机遇。而环境会计的优势在于充分强调了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并赋以其价值和价格,迫使企业和部门不单单考虑经济利益,还能将社会责任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这与低碳经济的理念不谋而合。

(2)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一个国家要想获得经济进步,就必须要投身到世界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中去。而作为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政策的进步性决定了某些交易的参与度和受认可度。同时,一个能合理应用环境会计的企业能借此显示自身的.国际化,进而更好地同外企开展多方位的合作。其次,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会计体系的形成与完善,而完善的会计体制又能反过来促进经济的进步。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会计准则上的差距, 我们就能深刻感受到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当今世界,如果说经济全球化是必然的趋势,那么会计语言之间的相互融合就是必然的结果。中国的本土化会计体系要想在这种大融合之下保持自己的特色,就必然需要更加完善,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建立能弥补传统会计弊端的环境会计体系就迫在眉睫。

2 我国环境资源会计体系的现状及问题概述

2.1 环境资源会计起步较晚且发展滞后

首先,会计环境是能影响会计体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它包括了经济体制环境,政治法律环境,自然文化环境等等。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产出较丰富,人与自然的冲突在早期并不明显,因而环境会计的价值在主观上一直受到忽视。直至20世纪80年代,有限的自然资源与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不对称的弊端开始显露,自然环境才被意识到其本身即是一种具有价值的资源,在进行交易的同时,为了创造财富以及保护资源,资源所有者有必要核算、计量这些资源的耗费情况,继而政府和企业才开始推广环境会计的应用。其次,环境会计的核算要求能够对自然资源的价值及耗费、改善资源环境所带来的收益及支出等进行确认和计量,这必然需要建立在完善的会计制度的基础上。但在计划经济时期,整个经济体制的基本制度尚在艰难完善之中,客观来讲环境资源会计并没有能够被提上日程的机会。同时,在没有完整核算制度做支撑的情况下,企业缺乏关于对环境会计的了解并无法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2.2 环境资源会计披露和监管制度的缺失

(1)未建立系统的环境资源会计法规体系。

系统而严谨的环境会计法规对企业的信息披露有着关键的规范与指导作用,就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而言,仍未建立与环境会计配套的核算体系,仅仅是提到了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支出,比如在“管理费用”会计科目中设“排污费”和“绿化费”项目。而《新环保法》虽然加大了对破坏环境的一系列企业行为的惩罚力度,但并没有对除重污染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是否应该披露以及披露哪些方面的环境会计信息做强制性的要求,这就意味着环保部门能够获得的信息与应该做出的惩罚手段在某些时候并不能相互匹配。以上两者的交叉点在于,在会计准则中没有进行规范限定的环境会计要素,在环境保护法中又只是零星地分散在个别条款中,这就造成了现有的环境资源会计法规体系既不具备权威性也不具备强制性的现象。

(2)对环境会计披露的监管制度要求不够。

在有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审计部门无法完成审计的情况下,要想达到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首先要依靠政府部门的监管。而尽管新环保法有十分严厉的惩罚制度,政府各部门之间却不能划分清楚各自的职责,致使企业浑水摸鱼,逃避责任。其次,企业的主动披露与公众监察也是一种重要的手段,比如在日本特别鼓励企业自愿披露信息,并把这一项是否得奖作为评审年度报告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政府还愿意让公众站在监管者的角度对企业环境信息进行监督,以此提高整个社会层次对环保的认知,以实现经济的低碳发展。但现阶段,我国并未明确提出这种要求,使得对环境会计披露和监管制度的推行困难重重。

2.3 企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且缺乏正确的应用方法

(1)企业缺乏主动应用环境会计的意识。

对于企业来说,追寻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其基本的目标,而在企业中大范围地应用环境会计,首先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其次环境会计所披露出来的信息可能会使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掣肘,这就很容易导致部分企业为了维护当前的利益不受损失而主动忽略普及低碳经济下环境会计的必要性和长远性。

(2)企业缺乏正确的应用方法。

6.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篇六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职院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会计专业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在对会计人才进行教学培养中,需要对其专业学习质量进行评价,进而让学生在良好的评价体系中完善自身的不足。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缺乏科学评价体系构建意识,这对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产生了阻碍。为此,必须加强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而让高职学生自身的专业素养得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能够最快速地培养出应用型会计人才,进而为社会企业提供服务需要。然而,良好的质量评价体系是检测高职会计人才是否符合社会企业需要的标准之一,其体系构建便对社会企业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良好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社会企业的自身发展模式不同导致了每个企业的质量评判标准存在着差异性。为此,高职院校亦应该在会计人才培养中建立本校的质量评价体系,进而提高会计人才的输送标准与质量。其体系构建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能够让教师明确会计人才培养中的教学漏洞,以及学生在会计专业知识学习中的难点。进而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并及时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工作。此外,教师还应该在日后的教学任务中针对性的做出科学调整,进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人才。第二,能够提高各个高职院校的交流和发展。高职院校会计质量评价体系具备一致性,全国多所高职院校在构建并实践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经验和难题。各个学校可以将彼此实践中所总结出的经验进行融合分析,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找出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进而促进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人才质量提高。第三,高职院校的学生实践能力要符合社会企业的标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但由于实践性较少,其总体的实践水平是否能够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难以确定。为了能够确保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必须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及时对会计学生的不足之处按照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标准进行重修。让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在企业的需求的标准中逐渐改变学习方向,并提高技术能力,进而满足会计工作岗位所提出的硬性要求。

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路径分析

(一)基于目标评价的质量评价体系

目标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会计人才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础,现阶段我国众多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其培养目标多为“学生的专业素养能够满足企业的财务管理需要,学生具备完善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并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财务管理工作的相关软件等”在目标评价的质量评价体系中主要对会计专业人才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第一,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严格遵守《会计法》中相应的各项规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能够在实践工作中准确地进行会计核算、内部审计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第二,学校要对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培训,让学生在实践培训的过程中掌握税收和审计工作等方面的详细要求。第三,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从业人员要具备基本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报表分析等基础专业技术能力。

(二)会计专业人才的专业素养评价体系

专业素养评价体系建立于目标评价体系之上,在目标评价体制构建之后便需要一系列的实施计划,在具体实践中就需要构建专业素养评价体系,进而明确会计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否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其评价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通过专业素养评价体系能够找出学生教学中存在的漏洞,倘若从学生身上寻找教学中的漏洞必须从整体学生进行着手,以班级为单位,从班级整体学生会计实践中出现的失误进行整合,进而转变教学策略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必须通过笔试和计算机实践测试两种方式进行,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术能力进行评价,进而找出学生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并针对性的完善。第三,学生实习质量的评价。实习质量评价主要应用企业管理中的财务系统让学生进行实践训练,通过实践结果的审查对学生实习效果进行评价,训练的过程要完全模拟企业实际工作的情景,让学生能够对自身的实际水平有一个准确的认识。由于实践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完善的专业素养评价体系能够直观地将学生的水平显现出来,这样便能够让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企业提出的财务工作标准相对接,进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专业人才。

总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要与社会需求相对接,在会计专业知识教学中应积极构建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并严格按照社会企业的相关标准实施,让会计人才的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企业发展的需要。在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必须将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联系在一起,通过合作测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教师亦要整合并研究其评价结果,完善教学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7.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篇七

关键词:课程体系,高职会计,职业生涯

当前的高职会计教育, 过于强调技能的训练, 忽略了职业生涯发展过程和职业前景教育, 以致于学生对会计专业职业生涯发展前景不了解,学习没有目标,缺乏动力。在毕业时,学业不精,导致知识体系不完整,专业能力不强,缺乏就业竞争力。

一、学生对会计职业的认识调查

为了掌握高职会计学生对会计专业的认识情况,笔者于2014年采取问卷方式对温州市四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5份。

(一)选择会计专业的原因

对会计专业选择动机的调查,能够映射出学生对会计专业的认可度和兴趣度。不带功利性的,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选择该专业的,必定会重视和喜爱该专业,将来职业发展也会更好。反之,功利性太强,容易造成消极排斥情绪,对专业学习的热情不高,导致学习效率不佳。

通过调查得出: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性格特点选择会计专业的学生仅占19.8% , 而为就业 选择的学 生占40.62%, 通过家长或亲戚意见选择学习会计专业的占36.9%。大部分学生选择会计专业首要目的是好就业,没有遵从内心的热爱和对专业更高层次的追求、规划。对学生的进一步访谈得知,多数学生对会计专业(职业)的认知,来源于高中老师、父母和亲朋;在做专业选择时,对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往往一知半解,选择比较盲目。

(二)学生对会计职业的规划

对学生会计职业规划情况, 笔者共设计了4个问题。

1. “大学三年后,您的职业发展目标是什么? ”16.2%的学生选择顺利毕业,有一份工作;53%的学生选择从事会计相关的工作;25%的学生渴望凭借会计专业成就一番事业;还有5.8%的学生对未来暂时没考虑。

2. “对所学会计专业以后可以从事的工作岗位了解程度”一项中,有13.4% 的学生选 择非常了解 ,58.3%的学生选 择了解一些, 还有28.3%的学生选 择不甚了解。

3.“对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与会计资格考试关系是否了解? ”62.6%的学生选择不够了解,37.4%的学生选择有所了解。

4. “学校或教师是否经常灌输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10%的学生选择“经常有教师向其宣讲会计职业生涯规划”,70%的学生选择“只有个别教师偶尔会 进行会计职业 生涯规划引导”,20%的学生选择“从没接触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通过上述调查可见, 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未来 的职业没有明 确的规划,对自己专业的发展不是很清楚,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也不到位。

二、高职会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根据会计专业 人才职业 能力要求,指导学生立足现在、展望未来,制订出适合自身实际的职业规划意义重大。

(一)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让学生发掘自我潜能,找准自身定位

在新生入校后, 应该立即安排会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正确引导学生找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合理定位, 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分析会计职业所需具备的能力, 将个人的奋斗目标与职业发展方向相融合。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

当前, 高职会计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几乎每个学校都开设会计。要想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 就必须尽早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早日接近职场氛围。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提升就业竞争力。

三、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发展通道分析

(一)会计人才分类

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2014年初,我国有近l 400万会计从业人员。随着对内对 外经济的增长 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每年都在以一定比例增加。当前,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大体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在一个单位从事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报告及财务管理工作的人。第二类,社会中介组织从事审查或咨询会计服务,主要从事鉴证服务、税务代理、资产评估、管理咨询、税务咨询、融资咨询等业务工作。第三类,高等院校及有关科研机构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政府有关经济管理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目标和会计职业种类及要求, 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基本目标应当是培养在财会、金融行业第一线工作的操作型、技能型人才,即对应于上述分类中的第一类人才。财会、金融行业第一线的会计、出纳工作岗位主要从事与现金、银行存款相关的业务工作, 包括现金的收入、支出登记,各种有价票据的管理,填制会计凭证,进行会计核算、财务分析、审计核算、信贷审查等。

(二)会计职业历程的分析

会计作为一种传统的职业, 经过上千年的演变发展,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越来越重要。随着企业业务的日益复杂,会计岗位越设越细,岗位的分工趋于层次化,层次化的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需求存有差异。绝大多数会计人员刚开始时,都是从事低级、简单的工作,经历一段时间的锤炼后,再被安排到高级、复杂、综合性的会计工作岗位上。基础性工作到综合性工作的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技能型会计工作。技能型会计工作是会计职业活动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会计人员主要从事简单的、重复操作性的工作,类似的岗位有:出纳,记账,会计档案管理,财产物资的收发、增减核算,收入、支出、债权债务核算等。要求会计人员严格执行法律和会计制度的规定,具备熟练的技能,能及时、准确地完成所分配的工作。

2.技术型会计工作。技术型会计工作是 会计职业发展 历程的中间 层次。这个阶段的工作相对复杂,按部就班的工作中穿 插着会计人员 的创造性,职业判断能力越发显得重要。类似的岗位有:稽核,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岗位,总账岗位。

3.管理型会计工作。管理型会计工作是 会计职业发展 历程的最高 层次。该阶段的工作愈加复杂,需要会计人员处理 企业内外部全 局性的财务工作,参与企业的战 略决策、风险管控等工作。 通常的工作岗位包括总会计师(或行使总会计师职权)、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这些岗位拥有组织内部明确的授权,能在其管辖范围内组 织和领导其 他会计岗位的工作,处于领导和主导的地位。

作为高职学院的会计学生, 培养目标定位为中小企业。刚毕业时,多数学生从事技能型工作, 少部分可以胜任技术型工作中的简单部分。从长远来看, 高职会计学生的职业通道也会经历从技能型到技术型再到管理型的发展。

四、基于职业发展历程,设置会计课程体系

根据上述层级分类, 会计职业发展历程可分为技能型会计工作、技术型会计工作和管理型会计工作。三个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 对应的工作能力、知识体系、课程设置都会有所不同。

(一)会计职业生涯各阶段对知识、能力的要求

三个阶段的职业能力、知识体系呈现出递进关系,具体见表2。

(二 )基于学生职业生涯 , 设置层级课程,实施分层教学

根据会计职 业生涯各 阶段对知识、能力和任职资格的要求,确定相应的课程体系。

1.专业课程体系。整个高职会计专业课 程体系的设计 , 遵循层级 原则,分设三大模块。分别是:技能型会计工作岗位课程模块,技术型会计岗位课程模块,管理型会计岗位课程模块。这三大模块的课程具有阶梯性、渐进性特点, 要求在教学组织中,必须从低层级开始,待完成一个层级的课程教学和能力培养后,才能上升到新的层级。

(1) 技能型会计工作岗位课程模块。根据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定位, 刚毕业的学生都会先从事出纳和会计助理工作。因此,这一层级的课程,每一位高职会计学生都要学好,对应的专业课程都必须开够, 一门都不能少。这些课程是学生一生从事会计职业生涯的基础,对应的课程有:基础会计、经济学基础、企业管理基础、财经应用文写作、企业法律实务、统计基础、出纳实务、初级会计实务、税收基础、财务管理基础等。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 整个基层会计工作岗位课程模块学习结束后,为了验证、督促学生的学习效果, 必须对学生的整个专业知识模块进行综合测试, 要求学生通过基层会计工作岗位课程模块综合测试, 真正具备技能型会计工作岗位能力, 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初级会计师的考试。

(2)技术型会计工作岗位课程模块。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从事一、二年的技能型工作后,应该能达到技术型会计岗位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这个层次的能力,开设对应的课程有:中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税务会计、审计实务、会计制度设计等课程。通过这些模块课程学习后,要求学生能通过该课程模块的综合测试,并能通过模拟的中级会计师考试。到此,作为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 可以顺利拿到毕业证,取得高职会计专业的学历。

(3 ) 管理型会 计岗位课 程模块。对 于一些学习成 绩好、学习 能力强的学生,为了充分挖掘 他们的潜能 ,可以开设注册 会计师、注 册税务师等 考试课程 , 在学生通过前 两个课程模 块的学习和考 试后 , 部分优秀的 学生可以 申请进修 该课程模 块 ,为以后担任会 计机构负责人 或会计师事 务所注册会计 师、注册税 务师等做积累。

2.职业生涯教育课程。

(1) 会计职业素质教育系列课程的改革。会计职业素质要求是会计职业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职业素质教育的缺失直接影响着合格会计职业人的培养。为此,需要在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会计职业素质教育系列课程,包括:会计职业规划、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公共关系、职业指导与就业教育等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会计职业规划、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以参观企业、税务、银行、生产实训室,围绕诚信、敬业主题,通过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入门教育。在第二学期开设公共关系课程,通过该课程,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职业指导与就业教育课程应该贯穿整个大学三年, 时刻为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自我推荐方法教育,针对学生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

(2)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强项在技能, 除了获取社会认可的会计从业资格、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外,还应该增设职业必备的,如:数字书写、汉字录入 、EXCEL制表、财经文书写作等技能考核, 把这些技能和证书作为获得高职毕业证书的先决条件。为此,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这些证书获取的相关课程教学课时,纳入课程体系中,使毕业生在拿到学历文凭的同时, 也能够拿到几种 职业资格证书 或技能证书,从而为就业提供方便。

8.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篇八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升级;高校转型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2-0016-03

在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下,在部分普通高校转型职业教育院校的推进过程中,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沟通与区别、层次与类型以及从根本上强化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优化生源等问题,仍有不少值得探讨的地方。以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会计专业为例,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趋势、国内社会经济的需求形势和职业教育的现代语境等方面论证专业升级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必成性,并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升级的途径。

一、高职会计专业升级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一)会计专业全球的趋同趋势

会计作为“全球通用商业语言”的特征在当今尤其明显。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受托人主席迈克尔·普拉达(Michel Prada)于2014年4月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基金会理事会议上所作“通往全球通行准则的道路”的主题演讲中提到:“全球129个国家,其中,绝大多数都公开支持IFRS成为全球准则。另有超过100个国家和三分之二以上的20国集团(G20)成员要求其国内上市公司使用IFRS作为其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我国的会计准则已渐渐地实质性地趋同于IFRS,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已经开始做出调整。

全球会计准则趋同趋势是会计问题,也是经济学问题。因为,在会计准则存在很大差异的情形下,无法产生经济附加价值。假如一国的财务报告要求异常繁重,企业就会寻求在世界的其他地方融资;如果一国的准则不为人所知或缺乏严谨性,投资者就会谨小慎微,而企业也会因为信用原因而导致融资成本方面的问题。全球会计准则趋同趋势下,在某种意义上为会计专业教育提出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国际化财务管理水平与资质的衡量基准。此外,这个趋势还有助于纠正对财会专业的一些认识误区。在传统会计教育的潜意识里,会计是内向的、辅助性的,因此,其教育教学也是相对封闭的。但现代职业教育中的会计专业必须是外向的、开放的。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会计都不仅是服务于一个企业的会计,而是具备国际化服务能力的会计。

(二)中国会计行业的需求

调查显示,中国现有注册会计师16万名,按照英国注册会计师占人口的比例,中国需要注册会计师530万人,按照美国注册会计师占人口的比例,中国需要210万名注册会计师。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职能看,中国现有国家审计人员8万名,而需求是20万人。内部审计人员22.8万名(截至2007年),仅有1.7万人取得CIA资格,而如果以德国内部审计人员占人口比例计算,中国内部审计人员应为80万名。

随着中国在2011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有数据显示在未来若干年内会赶上并超过美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潜力需要依托大量的职业会计师来实现。注册会计师岗位的巨大缺口,就是市场需求的当口,是职业教育专业升级的入口,是未来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出口。

(三)高职会计专业升级——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

目前,有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设置了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但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定位上颇为含糊。有观点认为,不能将培养目标单纯定位在培养注册会计师上,也不能与会计专业没有区别,科学的定位应是根据行业人才建设,对获取注册会计师资格前的教育提出新要求,着重培养注册会计师后备人才。与之相反,在我国的大学会计专业教育中,注册会计师考试似乎已成为本科学生的一项自觉的“必修课”。但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角度,普通高校本科会计学绑定注册会计师是有瑕疵的,它会把本科教育变成一种职业技能的学习,而忽略基础的、理论的学习,从而失去本科教育的方向目标。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曾发布第5号公报,明确反对将本科会计教学与执业资格考试直接挂钩。该报告认为,在美国有些州中,学生未毕业就可以参加会计师考试。这样一来,学生接受会计教育的目的就变成了是考执业资格,很可能导致学生不专心学习其他课程的倾向。国内也有观点认为,我国的本科会计教育目标应采取“能力导向”而不是“需求导向”。无论是从社会、产业的需求来看,还是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执业的性质来说,高职培养注册会计师甚至国际认可的注册会计师都是其培养专业会计人才的本分。

二、高职会计专业升级的路径突破

(一)开放延伸会计专业教育教学体系

由于长期的结构性问题,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提升常常会局限在封闭体制当中。现在,国家层面强调建设开放型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在开放的意识形态下,高职院校教学体系应向校外延伸,直接引进外脑及其教育资源。从校外引进行业、产业、企业以及同业所蕴含的优质培训资源;从国外引进先进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等资源,积极与世界银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等国际组织开展会计教育领域的合作和交流。西方多个发达国家在衔接注册会计师目标的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并适用于国际化的经验,加上国际会计准则的组织与技术在全球的推动,高职会计专业以注册会计师为方向升级,在此方面有着丰富的、可利用的资源。

(二)实行弹性的学制、学籍管理

以2~3年时间完成高职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的学习确实有难度。在改革学制、学籍及学分管理制度的背景下,学制可以是弹性的。一方面,高职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可以考虑学制延长。一是将其学制以特定的模式延伸,如可以模拟研究生的方式延伸,即在正式的学制完成毕业后,选择注册会计师方向的学生可以登记或注册的方式在特设的班或系随特定的教师继续学习。二是将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职业教育衔接起来,在完成学历教育后,可以由学校组织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定向就业或顶岗实习,如与总部结算中心、会计师事务所和行业协会等机构合作,合办相关证书课程。三是安排一段时间的国外实习或采取访问学生的方式去国外学习考察,最好建立相对固定的海外研习基地,并使之成为学制和学校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可以对选择注册会计师方向的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延长学制、保留学籍,直至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

(三)实现院校自身的“产教结合”

企业的财务信息一般是绝对保密的,这一点给会计专业的实训与实践课程带来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既然“校企合作”行不通,不妨从“产教融合”的角度突破。一是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具体是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等。二是将具体的产业与特定的专业融合,高职院校或自主或合资举办自己的产业(或工作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一体”。如广东理工学院几乎每个专业都建有一个企业(或公司),这就为在校内创办一个财务中心、结算中心或直接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创造了条件。在强化管理和优化服务的同时,这些机构也解决了会计专业实训教学的难题。一些高职院校自身“产教融合”的尝试,已经证明了其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邹励军,郑素丹.国外注册会计师专业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会计之友,2007(10):84-86.

[2]商思争,周雯,李学岚.我国审计人才需求分析——苏浙沪2011年审计人才需求调查[J].财会月刊,2012(17):67-70.

[3]吴小蕾.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来自台湾职业教育的借鉴[J].中国高教研究,2010(5):77-78.

[4]杨耀宇.高校本科会计教育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7.

[5]田冠军,张亚连.会计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财会通讯,2011(4):26-28.

9.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篇九

请欣赏:《把握研究现状,构建学科体系,深化会计史学研究(二)》

(三)“会计史学体系”的涵义及其结构

建立会计史学体系,首先要明确“会计史学”的涵义,而理解“会计史学”又必须明确“会计历史”的涵义。

人们对“会计历史”具有多重理解,其中主要的观点有:①会计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会计事实;③会计历史是对过去会计事实所作的记录;③会计历史是会计事物已往的发展过程;④会计历史特指“会计史学”。

因为人们对“会计历史”的理解不同。所以“会计史学”也就具有多重涵义。最广义的“会计史学”是指研究会计历史的全部工作及其成果;广义的“会计史学”是指以人类会计历史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狭义的“会计史学”是指人们对会计发展所形成的有关历史理论和方法的系统认识。最广义的、广义的和狭义的“会计史学”只是因研究范围、所处层次的差异而不同,其间并不存在根本的矛盾。

基于对“会计史学”的理解,可将会计史学体系定义为:会计史学内部不同层次的、相互联系的若干分支学科构成的有机整体。完整的、学科齐全的会计史学体系可以依照学科门类和知识单元的双重标志进行架构。

1、会计史学体系的学科门类结构

会计史学体系从学科门类的结构来分析,可以分为主体学科、辅助学科、理论与方法学科和反思学科。其中;主体学科是以综合地研究会计历史的整体或局部过程为研究对象的会计史学分支学科;辅助学科是以研究会计历史所需要的辅助知识为研究对象的会计史学分支学科;理论与方法学科是以会计史学的理论和方法为研究对象的会计史学分支学科;反思学科即会计史学史,是以会计史学的发展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会计史学分支学科。

(1)会计史学主体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会计通史。会计史学主体学科的内部结构按照空间标志可以划分为洲别会计史、地区会计史、国别会计史、地方会计史、部门(行业)会计史等等。按照时间标志可以划分为古代会计史、近代会计史、现代会计史等;或可划分为原始社会会计史、奴隶社会会计史、封建社会会计史、资本主义社会会计史(含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会计史)、社会主义社会会计史等;或可划分为依帝王、朝代顺序分隔的断代会计史等等。按照会计学术、业务、管理工作等内容标志可以划分为会计思想和会计理论发展史、会计教育事业发展史、会计出版事业发展史、会计学术团体发展史、会计方法发展史、会计工具发展史、注册会计师职业发展史、会计法制建设发展史、会计组织机构发展史等等。根据需要,将上述划分标志相互交叉后,还可以派生出木同类别和不同层次的会计史,如“13世纪欧洲会计史”、“美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发展史”、“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复式簿记发展史”等。

(2)会计史学辅助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为研究会计历史所需要的辅助知识,会计史学辅助学科的内容结构按照研究历史文献知识的标志可以划分为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等等。按照理解历史文献知识的标志可以划分为年代学、历史地理学。古文字学、谱谋学等等。按照研究遗迹、遗物知识的标志可以划分为考古学、古器物学、断年法等等。

(3)会计史学理论与方法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会计历史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广义的会计史学理论与方法包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原理和规律解决会计历史不同层次具体问题的理论与方法、从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移人和借用的理论与方法、会计史学辅助学科应用的理论与方法、会计史学本身运用的理论与方法等。狭义的会计史学理论与方法仅指会计史学自身的理论与方法。此外,会计史学理论与方法学科还包括研究编撰会计史书知识的会计历史编撰学、研究会计史学工作组织与管理的知识、研究会计史学研究规划的知识等等。

(4)会计史学反思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会计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一般包括:会计史学发展的过程及时代特征、会计史学的时代变化与社会条件的关系、会计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变化、会计史学流派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会计史学各分支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重要的会计史学家、重要的会计史学著作、中外会计史学的比较研究等。反思学科的重点是会计史学思想的发展。

2、会计史学体系的知识单元结构

会计史学体系按照知识单元的结构来分析,可以分为会计历史事实、会计历史记录和会计历史认识三部分。其中:会计历史事实是会计的客观历史存在;会计历史记录是反映会计客观史实的文字记载;会计历史认识是关于会计的历史评价与历史理论。

(1)会计历史事实的构成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特定的人物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为一定的会计目的进行活动的结果便成为会计历史事实。会计历史事实以时间连续性的形式表现为一种过程,该种过程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因此,进行会计历史研究既不能对会计历史进行直接观察,也不能复制出已逝的会计历史事实,只能借助会计历史记录进行间接的研究。

(2)会计历史记录包括会计史料和会计史著两种类型。会计史料是前人会计思想或行为留下的痕迹,包括会计实物史料和会计文献史料两种。会计史料来源于逝去的会计历史事实,不能凭空杜撰,故具有客观属性;会计史料尤其是文献史料系前人遗存物或当时对会计客观事实的记录,故其又含有主观成分。研究会计历史依赖于会计史料,而会计史料的是非真伪则决定着会计历史研究的质量。进行会计历史研究必须搜集、整理会计史料,审查会计史料的真伪,评定会计史料的价值,正确解释会计史料的涵义,这些以会计史料为对象的全部工作即形成会计史料学。对会计史料按一定原则进行排比和编纂的知识体系,成为会计史料编纂学。会计史著要在恰当地运用会计史料的基础上,归纳会计历史事实的发展过程,探索会计历史事实间的内在联系,并将研究结果编撰成书,以发挥会计史学的社会职能。编撰会计史著要解决好编写体裁、体例问题,还要解决科学性意义上的文字确切与艺术性意义上的行文生动之间关系的问题。利用会计史料,反映会计史学研究成果并编撰成书的知识体系,成为会计历史编纂学。会计史料与会计史著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史书,会计史料编纂与会计史著编纂是任务不同、编纂要求不同的两种史书编纂工作。会计史料编纂要将会计史料搜集得尽可能完全,并对其进行科学分类,依时序排列,其任务是储存史料信息,为史学研究者提供研究的材料;会计史著编纂要恰当地运用会计史料,全面反映会计史学的研究成果,其任务是还原会计历史的真实,揭示会计发展的内在规律。

(3)会计历史认识要从真实、可靠的会计历史事实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范畴、方法分析会计历史事实,提出假说,再用历史事实论证假说,从而形成会计历史理论。会计历史认识约有三种层次:第一层次为阐明会计历史的本质、关系或联系以及真伪判断,即通过历史现象揭示会计历史本质的逻辑评价;第二层次系根据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道德规范的标准对会计历史事实进行道德评价;第三层次为发挥会计历史社会职能,以会计历史经

验作为借鉴,指导现实的会计实践。上述三个层次历史认识的划分具有相对性,在研究具体历史事实时常结合在一起。

(四)“会计史学体系”的基本学科

基于建设会计史学体系的认识,根据目前会计史学研究的现状,我们认为在会计史学主体学科的研究工作已取得明显进展的前提下,探讨建立会计史料学、会计史方法学、会计史学史等会计史学基本学科,构建会计史学科学体系的框架是促进会计史研究更快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推动力。

1、会计史料学

会计史料学是关于会计史料的本质、源流、整理、鉴别、利用的理论与方法的会计史学分支学科。会计史料学奠定了会计史学研究的基础,通过会计史料学研究会计史料的源流、真伪判断、史学价值、使用方法等问题,为会计史学研究提供物质前提。会计史料学的理论一般应包括:“会计史料”的定义,会计史料学与史论、史学的关系,会计史料在会计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会计史料学与其他会计史学学科之间的关系等。会计史料学的方法一般应包括会计史料的.搜集、整理、分类、鉴别、考证、训诂等方法。

2.会计史方法学

会计史方法学是关于认识表述会计历史所采用的工具和手段的会计史学分支学科。会计史方法学提供了会计史学研究的技术条件。通过会计史方法学研究,解决认识和表述会计历史的方法论指导问题。会计史方法学的理论一般应包括:“会计史方法”的定义,会计史学方法的内容结构,会计史方法与会计史学的关系,会计史方法学的会计史学研究中的地位、作用,会计史方法学与其他会计史学学科之间的关系等。会计史方法学的方法一般应包括:①普通方法,如实事求是、史论结合等;②一般方法,如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归纳与演绎、历史与逻辑、微观与宏观等;③专门方法,如比较研究法、系统研究法、计量研究法、心理分析法等。

3、会计史学史

会计史学史是关于探讨会计史学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会计史学分支学科。通过会计史学史廓清会计史学的发展线索及其规律,明确著名会计史学家和著名会计史学著作的历史地位,据以把握会计史学发展的趋势和走向,促进会计史学的健康发展。

(五)会计史学体系建设之初步――创建独立的“会计史学概论”

建立完整的、学科齐全的会计史学体系,需要一个由理论设想到具体实施的操作过程。在实现这一设想的初期,可首先考虑创建一门独立于现有的“会计历史”课程以外的“会计史学概论”课程,将上述设想中会计史学体系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此课程中,以便在学习会计历史的同时,介绍会计史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俟条件成熟,再逐步进行会计史学体系各基本学科的建设。“会计史学概论”课程的主要任务在于解决会计史学的一般理论和基本方法问题,借以增强学习会计历史的自觉性,为研究会计历史提供指导。“会计史学概论”应包括下列内容:

(1)会计史学一般。它主要介绍会计史学的一般理论,分别明确会计史学、会计历史的定义;说明会计史学的对象与范围;会计史学的性质与特征;会计史学的目的、社会意义;确定会计历史的分类与结构;规定会计史学工作者的任务等。

(2)会计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主要介绍与会计史学研究相关的一些学科情况,通过了解其他学科的情况,开阔会计史学研究的视野,把握会计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从中借鉴其他学科有益的研究方法,促进会计史学不断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和研究成果的质量。

(3)会计史学史。主要介绍会计史学自身发展的历史线索。经历过程和发展趋势,了解、把握会计历史观的变化。

(4)会计史学理论与方法。主要介绍唯物主义历史观和据以分析、解决会计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强调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密切结合。

(5)会计史料学。主要介绍会计史学研究中应用的搜集会计史料、对会计史料进行整理分类、辨别会计史料的真伪、判断会计史料的价值等研究技术与方法,以及研究会计史料的各种要求等。

(6)会计历史编纂知识。主要介绍总结会计史学研究成果。撰写会计史学著作或论文的技术与方法,以及总结会计史学成果、撰写会计史著的各种要求、步骤、应注意的问题等。

(7)会计历史教育知识。主要介绍培养会计史学工作者的途径与内容,会计史学工作者的素质要求,养成会计史学工作者“史德”、“史才”、“史学”和“史识”的基本素养。

来源:《会计史》专题

10.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篇十

一、我国企业遭遇反倾销的现状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有着很大的拉动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企业的对外贸易与日俱增。在全球陷入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我国企业对外贸易出口额高达2072亿美元。在这种喜人的形势背后,对外贸易战也愈演愈烈。截至月15日,共有20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企业发起“两反两保”贸易救济调查107起,涉案金额约119亿美元。年仅美国对我国企业发起的贸易救济措施有23起,案件数增长了53%,案值占到了中国在全球受贸易救济调查资金规模的65%。今年以来,美国已经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企业提出5起贸易救济措施,正式立案的有4起。因此,分析我国对外贸易企业被提起反倾销调查的现状、原因,以在全球反倾销浪潮中保持主动,对于企业规避反倾销风险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企业遭遇反倾销的原因

首先是对外贸易持续增长但出口结构不合理,在出口产品和出口市场的选择上,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在出口时盲目跟风有利可图的产品,过度集中地涌入销售情况良好的市场,采用单一的销售策略,在国际贸易竞争中一味地采用低价销售策略,甚至不顾自身产品成本的真实情况,急功近利地想占有进口国市场。其次是在对华反倾销案件中,大部分企业没有应诉,直接导致败诉。如在1994年美国对我国出口大蒜的反倾销案中,不仅企业没有应诉,结果被征高额反倾销税,而且代理此案的律师见我国企业不敢应诉,就先后鼓动美国蜂蜜、自行车、蘑菇罐头、靛蓝染料等行业连续对我国相应出口商品提起反倾销诉讼。导致大部分企业没有应诉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我国企业缺乏反倾销法律知识,法律意识不强;二是反倾销应诉成本高、时间长。

三、基于会计流程的企业应对反倾销成本控制体系构建

要想从根源上对应对反倾销的产品成本进行控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会计的流程走向入手,按照会计流程的每个步骤,考虑反倾销调查对产品成本要求的特殊性,结合会计的一般工作原理对产品成本进行以降低企业反倾销应诉和败诉风险为目的控制。

1、成本记录的控制

对应对反倾销的成本记录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对会计制度中会计科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设计,具体的控制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部分。

(1)会计科目的设计。针对反倾销的会计科目设计是为了从源头上对产品成本进行控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现行的会计科目进行修订和补充。一是增设总账科目。增设总账科目前要先考虑国际反倾销的相关法规的规定(如WTO反倾销协定)及企业为应对反倾销指控这一具体情况下所产生的新的会计业务,结合经营管理者和反倾销调查的要求对会计科目进行选择和补充。二是增设明细会计科目。反倾销调查中对产品成本的要求与传统财务会计对产品成本的要求有所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考虑反倾销规律的规定,对传统财务会计中产品成本计算的方法进行研究,找出其应对反倾销调查时的缺陷,对反倾销应诉时提供的成本所需要涵盖但传统财务会计计算成本时没有包括的数据设计专门的会计明细科目进行归集、计算和汇总。

(2)原始会计凭证的设计。为了使每张原始凭证都成为能够帮助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有力证据,在设计反倾销成本会计的原始凭证之前,应先掌握和了解反倾销调查所涵盖的会计经济业务,并将其具体的核算方法、管理方式与原始凭证的特点相结合,设计出能够完整反映针对反倾销的经济业务内容、适合企业管理要求、设计结构合理、使用方便的原始凭证。例如在设计材料采购单时,不仅要设计传统财务会计中考虑的材料的品名、规格、数量、计量单位等,特别要关注价格如何确定。

(3)会计账簿的设计。应对反倾销对管理的特殊要求及国际反倾销法规对成本核算的特殊要求可以指导我们在传统的财务会计账簿中增设一些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及备查账簿。以此可以根据会计工作中采集的成本资料,记录的成本会计业务,产生的产品成本等会计账簿,为企业的反倾销规避、举证和抗辩提供了大量的证据资料。

2、成本核算的控制

在应对反倾销时,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的可行性、合理性是反倾销调查机构在调查过程中考虑的重要因素,而产品成本核算的范围也是影响成本真实性的主要因素,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反倾销的成本举证是否被采信。在不与我国会计准则相矛盾的.前提下,消除反倾销成本核算与传统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的差异可以通过将出口产品和非出口产品的成本核算进行区分来实现。在日常的会计工作中,对出口产品单独设计账册,选择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方法对成本进行核算,如作业成本法;国际反倾销法规所规定的“销售、管理和一般费用”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分配到出口产品的成本之中;对我国特殊国情所造成被忽略计算的相关成本按照价值链的走向进行全面分析,将出口产品成本的核算做到更加科学、完整、合规。

3、成本报告的控制

财务报告是会计核算工作的结果,也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总结。作为反倾销应诉所需要的证据之一,反倾销会计中产品成本的核算结果也以报告的形式系统地表示出来。反倾销会计报告的设计是为了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所以可以灵活地考虑出口企业自身管理的要求和业务的特点,设计符合反倾销调查需要和要求的各种对内会计报表的种类、名称、格式、内容、编制方法和报送程序等。具体来说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编制基础的设计。反倾销会计报告所应遵循的基础:一是报告指标的多样性。对外的反倾销财务报告是为企业应对反倾销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服务的,其重点是通过对反倾销财务报告的分析、比较和评价,检查会计工作中对应诉产品成本记录和控制的情况,分析日常会计工作中对应诉产品成本记录和控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总结经验,以便提高企业的反倾销应诉能力,因此,采用的指标不仅要有价值指标,还应有实物指标等多元化的指标。二是在反倾销财务报告中,应诉产品成本计量参考的会计数据和资料,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都应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三是反倾销会计报告应当符合重要性要求。在反倾销会计中,重要性要求更高,因为国际上对反倾销诉讼发生时对成本的要求非常严格,有时对我们看来不重要的辅助成本都要个别计量。所以在编制会计报告时要十分注意这些问题。

(2)出口产品在进口国的销售情况。反倾销会计报告中还应对我国出口产品在进口国的销售情况进行报告,结合进口国的竞争对手的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对进口国同类产品的相关产业造成了损害。主要的报告内容应包括在进口国销售产品的数量相对进口国国内同类产品的消费数量情况,出口产品价格对进口国同类产品价格的影响情况;出口产品对进口国国内相关产业的经济因素和经济指标的影响情况。

4、成本解释与传递的拄制

如何针对反倾销会计调查过程中对产品成本的要求,正确地传递

产品成本,避免在反倾销应诉过程中因为产品成本使用不当、解释不明了导致负面影响也是反倾销应诉的成本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申请市场经济地位时成本的解释与传递。首先,在填写市场经济待遇与反倾销调查表时,都要求对应诉产品的成本进行解释,列示产品成本所涉及的会计资料,这些表的填写过程是唯一能反映和解释我国产品成本的渠道,因此应该确保申请资料真实可靠,填写的产品成本与提供的资料保持关联。其次,要通过产品成本的反映来说明企业是按照市场经济机制运营的。对产品成本的解释能够使调查当局更好地了解我国企业运营情况及产品成本核算原则,使之成为更有利的反倾销证据。

(2)填写调查问卷时成本的解释与传递。填写反倾销调查问卷被认为是反倾销程序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日常会计工作中对成本进行控制以后,在填写调查问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直接获取所需要的成本数据和会计资料,在保证调查问卷能够快速的填写的同时提高产品成本准确性,满足反倾销调查机构对成本数据和产品成本的一致性要求,提高产品成本的可信度。并且调查问卷涉及的问题涵盖整个企业的各个方面,有效的成本控制系统可以快速安排企业的各个部门共同应对反倾销调查问卷填写工作,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同样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保障调查问卷高效、快速、准确的填写。

(3)实地核查时成本的解释与传递。为了审查企业提供的产品成本和会计资料是否属实,反倾销初裁以后,调查主管机构即会安排工作人员进行实地核查。为此,在调查之前,我们应对企业的原始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进行检查,以确定其提供的成本资料与调查问卷相符、成本核算方法及分摊方法与国际通用会计方法一致;调查问卷填写的产品成本资料也需前后一致,若发生任何微小的错误都有可能导致应诉失败。做完前期的准备工作以后,若发现调查问卷中的成本数据有误,则应及时快速地向调查机构反映,详细解释产生错误的原因,说明改正的方法及过程,并提交更改前后的相关材料及光盘。

四、结束语

从成本会计的角度研究反倾销成本控制体系,解决了如何通过日常的会计工作采集、记录、核算、报告应诉所需要的产品成本资料并指导企业应诉时正确解释和传递产品成本,从而降低企业应诉成本,化简应诉工作,提高胜诉的可能性,降低企业应诉和败诉的风险,最终提高我国企业反倾销的应诉率和胜诉率,对应对日益严峻的反倾销形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郑甘澍、邓力平:反倾销税与反倾销补贴的经济学思考[J].国际贸易问题,(10).

[2]周友梅:启动反倾销会计:迎战倾销与反倾销的重要战略[J].国际贸易问题,(6).

11.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篇十一

【关键词】会计 实践教学体系 模式

实践教学在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最重要主体教学之一,是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起点,是由书本走向就业的接口,是养成良好会计职业道德、严谨作风和提高职业素质的重要平台。它的成功与否是直接关系会计专业教育能否真正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是由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相互联系的整体,它能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

一、构建的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職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这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正确定位的依据,也是构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作为能对社会经济管理的发展产生实际作用的会计专业,社会对其人员要求的基本标准是具有会计手工和电算化的双重操作能力,具有会计和会计电算化职业资格证书。在此基础上,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务实、创新精神,具备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能适应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构建的层面

1.校内实训。作为会计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校内实训室通过实时安排,在指导老师带领下通过校内会计模拟实训,比如,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审核和传递记账凭证等多项实践内容,可以有效缩短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距离,培养学生对所学会计理论及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提高其相应的专业技能。为将来顺利完成校外实践,走上工作岗位,尽快适应工作需要奠定基础。

2.校外实践。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可以安排学生第六学期到校外进行实践,通过校外会计专业岗位实习、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了解企业的经济活动,掌握真实的会计业务,掌握各种会计处理、分析方法,将理论和实践相互交融为一体并自然和谐地结合在完成任务的活动过程中。同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三、构建的环节

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应按会计职业活动整合实践教学内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和会计规范为标准,重点突出核心技能,体现“五个环节”的内容体系,即课堂实训、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五个环节。

1.课堂实训。课堂实训是指在进行理论课学习的同时边讲边练、当场指导的实训。其设置是按照“必须、够用、实用”和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重点围绕会计基本应用能力、财务软件应用能力和财务分析应用能力等课程,有计划设置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会计基础、财务会计等课堂实训课程,通过课堂模拟学习,巩固知识,培养具体的操作技能。

2.基本技能训练。基本技能是学生从事会计职业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属专业共性技能,主要包括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等基本技能训练,强化会计专业学生对基本技能应用熟练掌握程度。

3.专业技能实训。专业技能是在会计工作中应具备的技能,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根据学生就业的岗位需求而设计的专业技能,属于专业方向性技能。

4.专业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素质以及专业后续发展能力而将几门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所进行的实训,它属于专业拓展性技能实训,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的能力。

四、构建的措施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证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性,必须做好以下四个统一:

1.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会计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制定与组织,都是从专业培养要求、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出发的。因此,一方面,会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必须相互结合和渗透,实践教学应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要避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孤立、形式化地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另一方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必须统一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础理论教学达到“必须、够用”,实践教学达到“必须、实用”。

2.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相统一。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活动过程,实质上是在传授专业知识,加强实践能力训练的同时,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融为一体,教书与育人结合在一起。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应反映企业实际需要,在满足基本技能培养的前提下,重点突出会计实务处理、会计软件应用、审计、财务分析等核心技能的训练,同时,在教学中还应加强学生为人处世、团队协助、会计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和锻炼。

3.课内和课外相统一。课内实训和课外实践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内实训是实践教学主体,课外实践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课内各种会计实训同时,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加大课外实践教学的分量,拓展学生个性化教育的空间,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4.硬件和软件相统一。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然涉及到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统一,实践教学体系不仅需要有硬件的物质支撑,而且更需要软件的充实。硬件建设相对简单一些,其建设应在满足客观需要的前提下重点突出特色;软件建设则是难点和重点,其核心是体系的文化内涵建设。可以想象,只有好看的教学硬件而没有先进内涵的“软件”,只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

总之,构建一个完善、有效的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将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有助于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进一步促进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

[3]曲洪山.加强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与管理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5).

上一篇: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300字下一篇:难忘的友谊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