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匆匆

2024-12-16

朱自清散文-匆匆(共15篇)

1.朱自清散文-匆匆 篇一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这是本篇的中心句吧。

青、少年,是不识愁滋味的,读来强说愁;到中年,才头涔涔而泪潸潸?

此篇纯真、烂漫、肤浅、稚嫩,没有端起来的傲慢、严肃和正经,是我喜欢的根本理由。而第一理由,是它的表面的句式。

凡是喜欢这篇文章的人,都不是作家的料。试金石哦

匆 匆

作者: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一九二二、三、二八

2.朱自清散文-匆匆 篇二

很多名家都赞叹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美。这“美”是如何透过文字表现出来的呢?

一、结构严密, 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感受。

《冬天》一文描绘了三幅场景:一是父子围桌吃白水煮豆腐, 二是同挚友共游西湖, 三是一家四口在台州过冬。作者描绘这三幅图画时, 主要是以第三幅为主。作品写道:“外边虽老是冬天, 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 回来的时候, 楼下厨房的大门窗开着, 并排的挨着他们母子三个, 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 似乎台州空空的, 只有我们四人。”寥寥数语, 家庭生活的幸福温暖便跃然纸上。作品描写的三幅场景, 本身并没有什么内在联系, 作者却通过自己的感情线索, 天衣无缝地把他们连为一体:“无论怎么冷, 大风大雪, 想到这些, 我心上总是温暖的。”对于这篇文章领会了“温暖”情思的连缀作用, 就会感到文章的珠联璧合的独特之处。

二、感情真挚, 给人以逼真的艺术效果。

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无论是写景叙事议论, 还是写景抒情, 都须有作家真挚浓厚的情感作灵魂。否则技巧再高明, 语言再漂亮, 也不过是蜡质美人。”他无论是写个人、友人、家庭, 还是写景观、时政, 都倾注了深厚的情感, 且率真细腻, 朴素自然, 或温厚、或幽默、或感伤、或激愤, 真正做到了以情动人, 以情服人。朱自清的散文正是以真挚的感情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获得了逼真的艺术效果。

我们以《绿》为例, 全文只有四个自然段, 结构紧凑, 首尾圆合, 景物的描写极为逼真。先写山岩、梅雨潭和梅雨亭, “走到山边”, 先听到声音, 再看到“一带白而发亮的水”是梅雨瀑, 走到梅雨亭上, 正对着瀑布、山岩、平台、草丛、潭水、尽收眼底。作者写踞于岩上的梅雨亭, 薄阴的天气岩面与草丛, 直冲而下的瀑布, 流水撞击岩上的飞花碎玉, 纷纷落下的如白梅, 似杨花的水花, 此处没有夸张和雕饰, 却让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然后, 作者写了梅雨瀑的绿色, 奇异的绿色招引着游人, “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揪着草, 攀着乱石, 小心探身下去, ”又过了一个石穹门, 到了潭边, 望着这一碧潭水, 作者说:潭水象一张极大的铺着的荷叶, 想张开两臂抱住它。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描写着动人的绿, 然后用见过的种种的绿与之相比较, 认为它不淡、不浓、不明、不暗, 真是恰到好处了。最后作者展开联想, 极写这绿色的鲜润醉人, 为它命名为“女儿绿”。作者对绿色潭水的描写, 融情于景, 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三、形式灵活, 给人以生动的知觉美感。

朱自清的散文, 灵活多变。他既注重“动与静、形与神、张与弛、虚与实、详与略”等艺术手法的巧妙结合, 又注重“拟人、排比、对照、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 朱自清的写景散文中, 比喻最为精当。

凡能涉及的, 信手拈来便是一喻。首先, 以物喻物“那溅着的水花……象一朵小小的白梅。”《绿》;“叶子出水很高, 象亭亭舞女的裙。”《荷塘月色》;“远处……有一两片白云……象美丽的贝壳一般。”《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里把水比喻成白梅, 把荷叶比喻成舞女的裙, 把白云比喻成贝壳, 通过迁移、转换, 从不同角度选取喻体, 从不同深度寻找相似点, 从而产生联想。其次, 以人喻物, 他或选取人体的某一部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灯光, 没精打采的, 是渴睡人的眼。”《荷塘月色》;或选取人体的全部, “墙面上用白的与玫瑰红大理石砌成素朴的方纹, 在月光里鲜明的少女一般。”《威尼斯》;“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塘月色》;“那醉人的绿呀……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绿》

(二) 通感手法, 朱自清散文中大量运用这种手法, 而且是现代散文作家中运用的最好的。

例如《荷塘月色》“有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的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前句写荷花的清香。本来是形容嗅觉的, 但他都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种听觉来形容, 让人感觉到香气的悠远、飘渺、若有若无、形象生动。后句写“光”和“影”的和谐, 却用“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来比喻, 将视觉通感为听觉。在《绿》一文中, 作者形容梅雨潭的水说“他滑滑的明亮着, 像涂了“明油”一般, 有鸡蛋清那样软, 那样嫩, 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这里是视觉与触觉的通感, 用“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形象的描写了潭水的柔滑与细腻。

(三) 杨振声说朱自清的散文是“风华从朴素出来, 幽默从宽厚出来, 腴厚从平淡出来。

【1】”从表面上看他的作品句句明白如画, 然而浅中有深、平中有奇, 能于意处见工, 让人回味无穷。

《背影》篇幅不过一千五百字, 写的是父亲送儿子上火车, 给儿子买水果的普通事情, 但让人读后不能不被父亲对儿子至亲至爱的感情所深深打动。我说到:“爸爸, 你走吧。”他在车外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动。”我看南边的月台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 须穿过铁道, 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 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 他不肯, 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的留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 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 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 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 自己慢慢爬下, 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 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 将橘子一股脑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 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 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 回过头看见我, 说:“进去吧, 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再找不着了, 我便进来坐下, 我的眼泪又来了。以上是全文的核心段落, 不过是写父亲临别前去买了几只橘子, 给孩子路上吃, 语言极为朴实, 却写得非常感人。作者特别细致得勾画了父亲买橘的“背影”。下去“尚不大难”, 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先写父亲的着装, 勾画了一个大体的外貌。平地走路, 就用了“蹒跚”, 可见步履的不便。“蹒跚”与“胖子”正好照应。从月台下去, 只写了“慢慢探身下去”, 用“探”字动作写的非常准确。在写他怎样爬上去时, 两手动作用了一个“攀”字, 那高度显示了攀的吃力, 两脚的动作用了一个“缩”字, 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了。这里又说到他身子的肥胖, 点出他爬法的困难,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段描写, 运用寻常的语言却传达出无限的深情, 这正体现了作家对语言的要求, “语言第一是要回到朴素, 回到自然”【2】。

参考文献

[1].选自: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

3.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读后感 篇三

虽然我们无法使时间多停留一秒钟,但是我们可以让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得“慢”一些。如:十天的作业,一天做完了,而且质量很高,你就会觉得时间比平常慢,可以做更多的事情,这样,就可以充分的利用时间。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家万户的世界里我能做些什么呢?”是啊!我能做些什么呢?我只能做有用的事(学习),不然,时间就像是轻烟,是薄雾,被微风吹散了,被初阳蒸融了,能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的成长历程也是如此,几度风雨,几度春秋,我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即将步入中学的少年,六年时光,转瞬即逝,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4.朱自清散文匆匆的读后感500字 篇四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的确是啊!可是,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走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它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哪里呢?一眨眼之间,我已经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年了,可是我又得到什么呢?

我们的日子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们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河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又何曾不是这样,每天快速地把作业写完,放学书包一扔,不是看电视就是玩耍。可每当试卷发下来,到处都是“血迹”。我才如同朱自清先生那样“头涔涔而泪苛”。于是我就下定决心:再不能这样了。我一定要用功学习,保证减少错漏。可是我的决心坚持不了多久,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了。

自从读了《匆匆》,我才真正地醒悟过来:珍惜时间的人,哪怕他只有剩下几分几秒,他也能安排得十分充实;浪费时间的人,哪怕再给他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他还是虚度光阴,一无所获。这也应了“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那句名言。上天是公平的,每个人每天都是24小时,那你是怎么安排的呢?

5.朱自清:匆匆 篇五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922年3月28日

6.论朱自清散文的情景美 篇六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情景美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散文家。他写的散文, 不管是借景抒情, 还是寓情于景, 都散发着震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景为情生, 作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正是朱自清散文透出的一股神韵。宗白华认为, 艺术境界“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 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 借以窥见我的最深心灵;化实景为虚境, 创形象以为象征, 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体化。” (1) 可见艺术境界的创造, 是使客观世界的景物成为主观世界情思的象征。融情于景, 就是一面描写景物, 一面抒写作家的内心感受, 情语景语, 二位一体, 它们是作家借以抒理想、寄衷情的一种意识形态。朱自清散文中的风景描写, 处处渗透了他的感情。不论是大家早已熟知的《荷塘月色》、《绿》等名篇, 还是其他一些不太为人所知的风景小品, 都有作家的个性在其中。

《蒙自杂记》是他旅居云南蒙自的作品, 写于抗日战争爆发后。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大半个中国, 朱自清不得不离开他久居的熟悉的北京, 随着他所服务的清华大学迁往祖国的大西南。作者久居北京的特定经历, 使他在流亡中触景生情, 不时地勾起他对第二故乡北京的回忆。通过风景的描写, 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人在南湖, 心在什刹海的思绪, 这正是一个爱国思乡的知识分子“怅怅”之情的流露。在《威尼斯》中, 作家写他登圣马克广场的钟楼看威尼斯:“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 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 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 一切都象透明的。中国人到此, 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在《莱茵纪游》中, 作家记述他“坐在轮船上两边看, 那些古色古香各种各样的堡垒, 历历的从眼前过去;仿佛自己已经跳出了这个时代, 而在那堡垒里过着无拘无束的日子。”在这些描绘里, 不但有作为中国游客的作者的观感和体会, 也有作者个人的幻想和感受。在《航船中的文明》中, 作者记述某次乘船, 船家规定男女分开坐, 因而在船主的命令和乘客的冷嘲热讽中, 将一对夫妇生生地分做两船。作家即事抒情:“这不能不感谢船家和乘客诸公‘卫道’之功;而论功行赏, 船家尤当首屈一指。呜呼, 可以风矣!”在这个讽刺小品中, 作家运用夸张、反语等手法, 对封建主义进行了无情的嘲笑和鞭笞。在上述这些篇目里, 作者把内心的欢快、幸福、悲苦、歉意和矛盾, 自身所有的情思都投赠给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 表达他深沉的人生哲理。

朱自清在对景物描写时, 为了使画面更生动, 常常化静为动。他曾说:“若能将静的变动的, 那当然更乐意。” (2) 毫无疑问, 社会生活的动的性质, 是艺术的动态美所以产生的最为重要的现实的土壤。从静态事物本身的表现看, 有时将静态的事物作一番动态的描写, 反而达到静态描写所不能达到的那样一种静态美, 这是艺术审美表现上的对立统一。在《南京》里, 作者写鸡鸣寺后面的平台:“没有垛子, 真象平台一样。踏着茸茸的草子, 说不出的静。夏天白昼有成群的黑蝴蝶, 在微风中飞;这些黑蝴蝶上下旋转在飞, 远看象一根粗的圆柱子。”上下旋飞的蝴蝶, 是动态的生命, 而作者却以“一根粗的圆柱子”来比拟, 这是巧妙地以静态来表现动态, 既强化了平台“说不出的静”的气氛, 又显示了旋飞的群蝶的生命的气势, 生发出诱人的韵味。

朱自清的作品也多用映衬、对比来加强作品的张力。《回来杂记》写的是抗战胜利后作者从内地回到北京的情景。先写于夕阳照耀下看紫禁城一片黄色琉璃瓦时的激动愉悦心情, 接着就大力抒写经过观察后发现古城旧貌未变, 恶象频生, 因而心情十分沉重。两个层次, 承前启后, 彼此映衬, 深化了作者无限失望的情绪。又如在《执政府大屠杀记》里, 一面是爱国群众徒手请愿和平示威, 另一面却是封建军阀进行有组织的大屠杀, 两相对照, 集中暴露了反动派的狰狞面目。可见, 映衬、对比手法的运用, 起到多层次多侧面揭示物象本质的作用。作品内容就在内在联系和反差对比中, 得到深广拓展, 使人在惊心动目的比照中, 获得震撼心弦的效果。

朱自清以他自己的个性赋予自然景物以个性, 使情和景都成了作家自己的真情和景物。景、情相互充实, 彼此挥发, 有机地交织在一起, 使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意境。

注释

11 石东玉《朱自清散文的艺术境界》承德师专学报1994年第二期71页

7.读朱自清《匆匆》有感 篇七

时间:2016-10-11 作者:亘雷 阅读:36次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每想起这段经典的文字,心必猛的一沉,似乎有种生命之火将烬,留许火星和微薄丝烟的幽冥之感:是恐惧?是惊悚?是惋惜?是追忆?反正心中五味杂陈,仅凭言词难以说的清楚。

犹记开裆的幼儿稍有不开心或不如愿便会憋歪了嘴,甚至流下两行委屈或要挟大人的泪,这是孩子们的天性:任性!哭吼无常,有点装萌。渐渐长大,穿着整齐的衣服走入幼儿园的大门,我们高兴:他们终于长大了!我们不再为他们无理的取闹而烦恼,更不再担忧甜蜜的梦被他们的吵闹而碎成一片片。我们快乐:他们终于懂事了!我们不再为他们辛苦唠叨,自己的小事情自己可以试着做了。一下子好清静,烦恼一去不复返。

我是这样体会的,想必我的父亲也有同感,天下的父母亲都一样。

如今当我这个做儿子的站在父亲的角度来看,去追忆过去的事情,不免得有太多的感叹:时光易逝,人生匆匆。委屈时再也做不回幼儿时的任性,哭?是哭不出来的!纵有一间无人的房子叫自己一个人去哭,抛弃所有的委屈,仅多只是躺在床上,漆黑里泪悄悄地流淌,然后又是为了生计准备第二天的活儿。孩子时的任性也是一去不复返了。

我曾想去看看海,做回开心的孩子,在沙滩上捡拾美丽的贝壳,顺手抓一把沙子朝着大海抛去,大声喊:“大海,我来了!”可而立之后的人已不再自信,喊叫只有音量没有音高,没有孩子般的率真与无邪。因为做了父亲后才知道孩子的一切行动归于他们率真的心,并非装萌,而大人们就大大折扣了,才叫装萌。来之“匆匆”,去也“匆匆”,一去不再复返了。

燕子飞走了,可以再来,春景不是虚设,等它再啄春泥;桃花谢了,化作春泥更护花、、、、时间匆匆走了,大自然却以美妙的周期重现每一幕让人留恋往返的画面,把它变成了回忆。画面一去不复返,愈是回忆、追忆,愈是乘着时间的车轮走得更远。

8.朱自清《匆匆》教学记录 篇八

师:谁来读读第二段,大家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时间在无声无息中过去。

师:怎么感受到的?

生:我是通过“溜”和“走”比较,感受时间就这样很快地过去了。

生:我是读文章中“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感受到的。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句,具体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开始读句子…….

师:你能否算一算。八千多日子是多少年呢?

生:二三十年。

生:时间像针尖上的一滴水。

生:0.1毫升

生:0.01毫升

生:0.05毫升

师:总之,针尖上的.一滴水几乎小到被人忽略。

生:把大海比作时间流,大海有多大?

师:翻开社会书见分晓。

生:约36000万立方米,真大!!!

师:几个中国大呢?

生:呀!!!!

师:一点儿小的几乎忽略不计的水滴到广阔无边的大海里,会是怎么个样子呢?

生:没有声音,没有影子。

生:几乎没有任何感觉。

生:我觉得时间真的是来无影去无踪。

师:同学们的感觉真好,谁能把你的感觉给大家读出了?

生:自己提炼

师:指名读{效果不佳}

生:我觉得他没把自己的感觉读出来,因为我没感觉。

生:推荐读和老师赛读。

师:泛读 生超过老师 大家一起读。

反思:

9.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篇九

朱自清的散文有着深刻的时代印记。朱自清刚开始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 就受到了“五四运动”的影响。在这之后, 朱自清在散文中留下了时代进退的印记, 如五四运动低潮期、残酷的现实、时代的大发展、文化的进步等等。渐渐的, 他的散文风格开始变的日趋明显, 进而日渐成熟, 逐渐形成了标新立异的散文形式。

总的来讲, 朱自清的散文一般都是讲述与抒情。讲述散文一般主要描述了社会现状;而抒情的散文, 则包含了具有浓郁人情味的以描述家庭生活为主的文章, 如《背影》、《儿女》;还包括以描述自然景象为主来表达个人的情感方面的作品, 如《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朱自清有一篇散文是借景抒情的精品, 就是《白马湖》, 文中表达了对旧时老景的回忆, 抒发了对故人的深切怀念之情。这篇文章主要是从朱自清散文的结构、抒情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艺术等这些方面来表述他别具一格的散文格调。

二、朱自清在散文艺术格调方面的特点

1、语言表达艺术的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表达别具一格, 总的来讲, 他在语言的表达上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口语化。在他的文章当中, 文学创作使用语言都非常清新质朴、接近白话文的语言, 没有矫揉造作的花哨的言语。比如, 在《威尼斯》一文当中, 他写道:“威尼斯并非没有桥, 三百七十座, 有的是。只要不怕转弯抹角, 哪儿都走得到, 用不着下河去。”“它哪儿都去”、“德国德莱司敦画院中有几张, 真好”, 这种口语化表达的方式是朱自清习惯用的。这些句子中所用的词汇口语化, 听起来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 就像他本人坐在你对面娓娓而谈。这种陈述方式不仅没有增加文章的市井小巷之气, 却增添了许多清新自然的感觉, 读完之后好像吸入了新鲜的空气一般。

二是简练含蓄。比如在《春》的当中就有这么一句话“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偷偷”二字不但将小草拟人化了, 更把生机盎然的春天展现的惟妙惟肖。这样的语言充分展示了朱自清作为一个文学大家驾驭文字的能力。

三是语言的画面感强。《春》这篇散文语言简朴, 而且口语化、表现力强。文中采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来描写春天。“风轻悄悄的, 草软绵绵的”让人回味无穷。人们“坐着, 躺着, 打两个滚, 踢几脚球, 赛几趟跑, 捉几回迷藏”,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看, 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 密密地斜织着,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混着青草味, 还有各种花的香, 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绿得发亮, 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雨夜, 一点点黄晕的灯光, 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白天春雨农耕, “地里工作的农夫, 披着蓑, 戴着笠的”, 描写草儿, “园子里, 田野里, 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描写花儿,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文字不仅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又通过活泼的语言和节奏, 流畅自如地展现了丰富的内涵, 因此, 他的文章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2、朱自清散文在结构艺术方面的特点

散文, 望文生义就是含有随性的特点。人们在阅读散文的时候, 往往会感觉到文章写得东一句、西一句, 看起来好像非常的随意和松散。但是, 所有的散文当中都有一个主题思想来贯穿全文, 即“形散而神不散”, 不然的话, 散文就不能算是一篇成功的散文了。朱自清他的散文当中也包含着大量看似不太相关的语句, 但通篇仔细阅读之后, 你会发现他的散文不管是从思路还是构思上都很周密。比如在《荷塘月色》中, 一会儿叙述, 一会儿又写景, 两方面看似毫无关联, 实际上都表达了作者心情的苦闷, 读完整篇文章以后你就会发觉, 他的散文不仅结构缜密、中心思想突出, 整篇文章所要陈述的东西能够异常的打动人, 作者所要陈述的东西也是能够异常地触动人, 这就是朱自清的散文的优良气质所在。

3、抒情艺术的特点

抒情在朱自清的散文当中是常有的。在他的散文中, 主要有三种抒情的方式, 一是借景抒情, 比如《荷塘月色》中开头就提到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为了追求宁静来到了荷塘月色下, 想暂时的忘记, 却又不能真的忘记的现实, 于是听到了蛙声和蝉声后不禁感喟, “热闹是它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坐着通过这样宁静的景象和不宁静的心情, 表达了自己内心错综复杂的感受;二是借人抒情, 比如《背影》当中写到了父亲“决定自己来送”, 和辅助儿子“拣定座位、叮咛嘱托”, 亲自去买橘子等这些小事当中表达了深沉的父爱;三是对平常生活的抒情, 文章描述了一些生活的琐碎小事, 但是却在他的笔下挥发着浓郁的哲学意味。

朱自清的散文的中心思想就是一个“真”字。用真感情, 写真的见闻和真的感受, 描写真的景物, 发表真的言论。他的散文题材是比较狭窄的, 通常是一些亲友交往和家庭琐事, 但这些简简单单的真感情, 真心话, 却有一股感人的力量, 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正如作家赵景深所说:朱自清的文章, “不大谈哲理, 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 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 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

三、小结

但凡是取得伟大成果的作家, 都有着自己的写作特色和风格, 朱自清自然也不例外。他的散文有真挚、深厚的情感投入, 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缜密精巧的构思和独特的语言艺术, 为自己成为散文大家奠基了不可动摇的基础。在中国的文学革命当中, 朱自清的散文通过语言表达艺术、结构艺术和抒情艺术等很多方面建立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有力地证明了白话文可以取代文言文写出散文中的佳作。这就是朱自清作为一名语言大师对现代汉语做出的重大贡献, 这也使得他以他别具一格的写作风格在中国的新文学历史上留下了灿烂光辉的浓墨一笔。

摘要:朱自清是新文学运动中一位优秀的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技巧娴熟高超, 风格缜密细致, 文笔清丽, 富有真情实感, 充分显示了新文学的艺术生命力。本文分别从表达艺术、抒情的艺术风格以及结构艺术方面对朱自清的散文语言魅力进行说明。

关键词:朱自清,表达艺术,抒情的艺术,结构艺术

参考文献

[1]于健.试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28 (1) :43-44.

[2]马运动.试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J].语文学刊, 2011, 30 (6) :94-96.

[3]邓凤.论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J].中学教学参考, 2011, 28 (19) :114-115.

10.读朱自清《匆匆》有感 篇十

《匆匆》这篇课文写了朱自清先生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感觉到了时光的来去匆匆。他为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稍纵即逝而叹息。从一字一句中,都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所以,作者呼唤人们要珍惜时光,不要让自己在世上白走一遭!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光匆匆,转瞬即逝。是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怎样才能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出绚丽的光彩?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珍惜时间。珍惜点滴时间,立志奋发向上,只有这样,回首往事才会无愧于心,展望未来才会充满信心;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我就是一个不珍惜时间的人。做一件事时老是心不在焉,比如做作业时,一会儿看看课外书,一会儿玩玩尺子,从来不会想着快点做完某一件事,把时间空出来看书。读了这篇课文,我终于明白了时间的宝贵,我学会了怎样充分利用时间。比如我会利用下课时间写完作业,晚上回家时就可以看书或者和妈妈研究数学难题。洗澡时背课文,吃早餐时听英语录音……是《匆匆》这篇课文教会了我怎样把握时间,教会了我和时间赛跑。

11.读朱自清《匆匆》有感 篇十一

是的,时间是宝贵的,时间也是无情的,它一直匆匆不停地在流逝着,我们抓住了就像金子,抓不住就像流水。但时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我们只有珍惜它,才能让自己的学识丰富起来,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许多中外名人的做法都充分证明了此点。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光为了抓紧时间多读书,用圆木做了一个警枕,晚上睡觉时便枕着它,如果司马光一动,圆滚滚的枕木便动了,司马光就被惊醒,马上爬起来读书。后来,司马光编写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我国现代著名大文豪鲁迅先生,大家都不陌生吧,一生写了许许多多的杂文小说和散文,有人问他哪有那么多时间用来写作的,鲁迅先生回答道:“我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上了。”看,鲁迅先生是多么珍惜时间呀!中国的名人如此,那么,外国的呢?柴科夫斯基是俄国十九世纪著名的音乐家。一天,他正在谱曲,突然有人敲门,打开一看,原来是仆人送饭来了。柴科夫斯基看了看墙上的挂钟,立刻叫仆人把饭拿回去,同时对仆人说:“离吃饭的时间还有20分钟呢,时间是宝贵的,我还可以多写很多音符呢!”写了著名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德国诗人歌德在他一首诗歌里表达对时间的赞美:“我的产业是多么美,多么广,多么宽。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地是时间。”

看,先人们是多么珍惜时间啊!正是他们很好地利用了时间,所以他们才能名垂千古。可是我们生活中的有些同学呢?他们在要做作业时总是想“过一会儿”“等一等”,甚至是“明天吧”。但是哪有那么多的时间用来等呢?过一会儿有过一会儿的事,明天还有明天的事,正如《明日歌》里写到“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我想我们每一个有志向的学生都不想成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

12.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篇十二

1 口语化的语言,体现自然美

关于散文的语言风格,朱自清强调文章最重自然,他明确提出要用“活的口语”写文章,认为这样的文章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

《春》里写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的样子:“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连用三个“起来了”,平白如话的语言但却十分生动,让人感觉春天真的来了。

《绿》里,不说梅雨潭的绿美丽纯洁,令人心醉,而以与“绿”谈心的方式说“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送你一个名字,从此叫你‘女儿绿’”

朱自清先生尤其喜欢在文章中使用个性化的口语,如《春》里写小草“偷偷地”“钻出来”,体现了小草在人们不在意的时候破土而出,就像孩子捉迷藏时从暗处钻出来,充满了孩童情趣。“坐着”、“躺着”、“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一连串动词无不童趣盎然。“两个”、“几脚”、“几趟”、“几回”这些不定量的数量词,表明孩子们在天然的运动场上随意玩耍,直到尽情尽兴为止。“轻悄悄”写出了春草的柔和,“软绵绵”写出了春草的柔嫩。春天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孩子们为春光增添无限生趣,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画面跃然纸上。

自然即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句句明白如话,平易自然,堪称自然美的典范。

2 和谐的语言,构成音乐美

为“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处于新旧文学交替时期的朱自清先生,吸取了旧文学注重语言节奏与声韵变化的长处,对散文语言音乐美的追求可谓苦心孤诣,形成了散文语言节奏鲜明、声韵和谐、旋律优雅的音乐美感特征。

2.1 叠字叠词的巧妙运用,形成独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叠字叠词随处可见。

《威尼斯》里用了“微微”、“茫茫”、“走走”、“来来去去”、“老老实实”、“疏疏落落”等,使语言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荷塘月色》里,一开头就点明题意:“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日”原是时间名词,这里是表示时间的量词,重叠后有浓厚的形容词意味,更显得荷塘是作者非常熟识的,衬托出“心里颇不宁静”。“月亮渐渐地升高了”,“渐渐”,表明夜已深了,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就愈感到时间过得慢。“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迷迷糊糊”写作者内心的感受。“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带上门出去。”“悄悄”表面上是修饰披大衫这个动作的,实际也是写“我”当时的心境,“悄悄”不能只是寂静无声,而多少还带有“忧心忡忡”那种思绪,语意双关,意味深长。

2.2 富于变化的长短句、整散句的交错运用使文章摇曳多姿,生动活泼

如散文名篇《匆匆》的开头:“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那里呢?”这里,作家用一组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的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节奏明快,富有极强表现力。

3 多样的修辞,铺展修饰美

朱自清的散文里,不论是自然美的“淡妆”,还是修饰性的‘‘浓抹”,都使语言生动形象至极,尤其是多样的修辞,仿佛优美的旋律萦于耳际,久久绕梁。

3.1 善于运用多种常见修辞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里,常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反问、对比、夸张、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段,以增强语言的魅力和艺术感染力。

《绿》里写梅雨亭“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翅浮在天宇中一般。”用比喻写出亭子凌空欲飞的气贯长虹之美感。

《匆匆》里“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太阳有“脚”,能“挪移”,这是拟人;“于是一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一组排比句,用具体的事件,细腻独到的笔触,形象地勾勒出时间的逃去如飞。这些修辞手段,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轻灵美。

3.2 善于运用常人难以使用的修辞手段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他把荷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确别出心裁。荷花散发出的清香淡淡的,幽幽的,微风吹来,不时能闻到。可是,清香是嗅觉感受,可闻不可听,可嗅不可见,作者借用通感这一艺术手法,多方面调动读者的联想,把清香比作是“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由于歌声出自远处的高楼上,所以歌声渺茫,隐隐约约;歌声又是风吹来的,所以时断时续。读者根据“渺茫的歌声”这一听觉形象就可以自然展开联想,感受荷塘上徐徐的凉风,体会到飘逸清幽的荷香,从而产生一种耐人寻味的美感。

《绿》里,“这里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着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冷人想着所曾触到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作者综合运用博喻、通感、移用的修辞手段,多角度、多侧面地从视觉、触觉等方面形象地表现出梅雨潭水绿的波状、情致、柔润、清亮,令人叹为观止!

4 丰富的情感,洋溢真情美

朱自清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以感情表达的真挚动人取胜,他的每篇散文都是他表露自己感情的艺术品,他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身边琐事”,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抒情、叙事、描写、议论熔于一炉,委婉缠绵,绮丽动人。

《背影》中作者对父亲的爱、感激与怀念,就非常动人。文章既没有生动曲折的事件,也无华丽眩目的辞藻。通篇采用白描手法,语言也非常朴实,文中他没有从正面刻画父亲的音容笑貌,而另辟蹊径以父亲“背影”为全文谋篇布局的中心和叙事行文的线索。比如文章开头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中间部分反复描绘父亲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离去的背影,结尾再次提到父亲背影“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语言也很生活化,父亲在把儿子送上车之后有一段这样的对话,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多么朴实的语言啊,可是拳拳父爱,就包含在这简单的叮嘱之中,让人怦然心动。整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就是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也是通过几个典型的动词“蹒跚、探,爬,攀”来展现父爱的深沉,可以说惜墨如金。然而,正是这淡淡的笔触之中营造了醇浓的情意,我们却被这场景深深打动,极具艺术魅力。

总之,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语言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建立了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摘要: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优美,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他主要从自然美、音乐美、修饰美和真情美四个方面提炼文章语言, 给人以独特的美感享受。

13.朱自清匆匆读书笔记 篇十三

"时间本质来无影、去无踪,文中说到“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又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几句话就是说,大地上的一切生物都有再生的机会,唯独时间,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必须珍惜每一份每一秒。

“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时间过去就过去了,解释了时间不留痕迹,时间也不出声音。“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时间分给每个人的都是平等的,主要看你怎样去利用这些时间,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时间才不会被浪费。我们只有珍惜、爱护、不浪费时间,不要等时间失去了以后才知道去珍惜它。

时间是一个永恒的东西,它有时快有时慢,而且很吝啬。会利用时间的人们总是觉得时间很少,这是时间利用了,不懂得利用的人永远觉得时间过的很慢;会利用时间的人就会觉得很快,所以时间有快有慢。

14.朱自清匆匆赏析 篇十四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

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赏析一】

一、写作背景:

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是一篇短小优美的散文,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散文诗,但是从作者将此文收录于1924年12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其诗歌与散文集《踪迹》看,作者是将此文作为散文作品的。因为其《踪迹》之第一辑是新诗。第二辑是散文。而此文恰被作者收录在其第二辑散文部分的。

该文凡五百四十一字,是朱自清先生的第一篇散文。文章写于1922年3月28日,原载1922年4月11日《时事新报·文学旬刊》第34期。此前,朱自清先生的作品都是诗歌。而此时朱自清先生则改诗歌创作为散文创作。其中缘由:一是作者的创作态度决定的,二是环境给了作者这样的选择。因为作者面对时代前进中的社会与人的种种变化,“不愿远远地捉摸,而愿剥开来细细地看。”①作者细细地看了之后,就要把它说明白,自然,散文比诗歌更适合朱自清先生内心世界的表露,更适合他的平淡自然的审美理想的实现了。

朱自清先生写作《匆匆》一文是1922年。此时,恰值“五四”运动落潮之际。作者失望于现实,其心情苦闷,彷徨已不能自己。但作者恰如孔子所说的“哀而不伤”②,彷徨而不消沉,他站在“中和主义”的立场上执著地追求着。他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③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脚印”④以求得“段落的满足”。他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作者心灵不平的低诉,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的普遍情绪。于是作了《匆匆》一文,呼吁要振作精神,惜时奋进。

二、思想主题: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具体生动的景象描写和一连串的疑问,不仅把看不见摸不着而匆匆流逝的时间形象地展现出来,而且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怅惘,对“去日苦短”的恐惧与悲伤,体现了作者对人生问题的严肃思考,要珍惜时光,珍惜生命,不要让日子白白过去,不要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一遭,暗示自己要惜时奋进。

【赏析二】

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时是“五四”落潮期,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但是诗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他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他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二二年十一月七日)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脚印”(朱自清《毁灭》)以求得“段落的满足”。全诗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诗人心灵不平的低诉,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的普遍情绪。

《匆匆》是诗人的感兴之作。由眼前的春景,引动自己情绪的俄然激发,诗人借助想象把它表现出来。想象“使未知的事物成形而现,诗人的笔使它们形象完整,使空灵的乌有,得着它的居处,并有名儿可唤。”(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诗人把空灵的时间,抽象的观念,通过现象来表示,而随着诗人情绪的线索,去选择、捕捉那鲜明的形象。诗人的情绪随着时间从无形到有形,从隐现到明晰的一组不断变化的画面而呈现出起伏的浪花。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了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诗人几笔勾勒一个淡淡的画面。作者不在于描绘春景的实感,而在于把读者带入画面,接受种情绪的感染,同时又作形象的暗示:这画面里现出的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由此诗人追寻自己日子的行踪。可是“我”的日子却“一去不复返”,看不见,摸不着,是被人“偷了”还是“逃走”了呢?自然的新陈代谢的迹象和自己无形的日子相对照,在一连串疑问句中透出诗人怅然若失的情绪。

“象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把自己八千多日子比成“一滴水”新奇的比喻,极度的夸张,和喻成大海的时间之流的浩瀚相比,而突出自己日子的“没有声音,没有影子”的特点。实际上,这里有自己日子的踪迹,一滴水是它的具象,滴水在大海里,有它微微的声音。诗人竭力从视觉和听觉上去感受它,搜寻过去的日子。可是八千多日子却悄无声息的“溜去”了。时间之无情,生命之短暂,使诗人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时间是怎样的“匆匆”呢?诗人并没有作抽象的议论,他把自己的感觉,潜在的意识通过形象表现出来,“把触角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那里”,寻那“新鲜的东西”。(朱自清《诗与感觉》)因此,空灵的时间被形象化了,习已为常的生活画面里透出诗人“独得的秘密”

“早上,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步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太阳被人格化了,他象一位青春年少的姑娘迈动脚步来了,悄悄地从诗人的身边走过,随着太阳的“挪移”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了”。接着,诗人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时间飞逝的流。吃饭、洗手、默思,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诗人却敏锐地看到时间的流过。当他企图挽留时,它又伶俐地“跨过”,轻盈地“飞去”,悄声地“溜走”,急速地“闪过”了,时间步伐的节奏越来越快。诗人用活泼的文字,描写出时间的形象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给人一个活生活的感觉,我们听到了时间轻俏、活泼的脚步声,也听到了诗人心灵的颤动。

在时间的匆匆里,诗人徘徊,深思而又执拗地追求着。黑暗的现实和自己的热情相抵触,时间的匆匆和自己的无为相对照,使诗人更清楚地看到:“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如果说第三节还是以作者一天的具体感受来反映时间的流逝,以个别来反映一般的话,在这里,作者就把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各种影象凝聚在一个点上,使时间流逝的情况更加清晰可感:有色彩,是淡蓝色、乳白色的;有动感,是被“吹散去”,被“蒸融了”。诗人看到了,触到了,清醒地用全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追寻自己生命的“游丝般的痕迹”。

诗人随着情绪的飞动,缘情造境,把空灵的时间形象化,又加之一连串抒情的疑问句,自然而然流露出他心灵的自我斗争,自我剖白的痛苦,也可看出他徘徊中的执着追求。在朴素平淡中透出浓烈的抒情气氛。

诗歌具有音乐美的素质。格律诗靠格律和韵来体现它的音乐性,自由诗也用分行和韵来保持它的节奏感。散文诗抛弃了这一切外在的形式,它的音乐美,从诗人的内在的情绪的涨落和语言的节奏的有机统一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亨特认为:“虽是散文,有时也显出节奏之充分存在,因而它岔出了它的名义上的类型,而取得了‘散文诗’的名义,就是在诗的领域里的一种半节奏的作品”。(《美学概论》傅东华译)《匆匆》就是这样的“半节奏的作品”。

《匆匆》表现作者追寻时间踪迹而引起情绪的飞快流动,全篇格调统一在“轻俏”上,节奏疏隐绵运,轻快流利。为谐和情绪的律动,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排比句:“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相同的句式成流线型,一缕情思牵动活跃而又恬静的画面迅速展开,使我仿佛看到时间的流。而且句子大多是短句,五六字一句而显得轻快流畅。句法结构单纯,没有多层次的变化,如一条流动的河连续不断,如一条调合的琴,泛着连续的音浪。它的音乐性不是在字音的抑扬顿挫上着力,而是在句的流畅轻快上取胜,作者并没有刻意雕琢,而只是“随随便便写来,老老实实写来”,用鲜明生动的口语,把诗情不受拘束地表现出来,语言的节奏和情绪的律动自然吻合,使诗达到匀称和谐。

《匆匆》叠字的运用也使它的语言具有节奏美。阳光是“斜斜”的,它“轻轻俏俏”地挪移,“我”“茫茫然”旋转,时间去得“匆匆”,它“伶伶俐俐”跨过……这些叠字的运用,使诗不仅达到视觉的真实性,而且达到听觉的真实性,即一方面状时间流逝之貌,一方面又写出时间迈步之声。同时,诗人一方面状客观之事,一方面又达主观之情,现实的音响引起诗人情绪的波动,通过语言的音响表现出来,情和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我们还可以看到诗人叠字自然匀称地分布在各句中,以显出它的疏隐绵远的节奏来,这恰合了作者幽微情绪的波动。

复沓的运用,也是散文诗维持其音乐特点通常运用的手段。所谓“言之不已,又重言之”,既显出诗人感慨的遥深来,又增加了诗的旋律感。“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徘徊”“匆匆”等字眼反复出现,一种幽怨之情反复回荡。“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象游丝样的痕迹呢?”相同的意思句子数字的变化,使感情层层推进,在参差中又显出整齐的美。结句的反复,反复强化作品的主旋律,画出诗人感情起伏的波澜。复沓的运用,反复吟咏,起到了一唱三叹的效果。

15.朱自清散文中的女性意象分析 篇十五

一、朱自清的成长经历。

朱自清的父亲朱小坡曾任东海县承审官, 朱自清本来有两位哥哥, 叫大贵和小贵, 不幸先后夭亡。因而他的出生, 给全家所带来的欢欣是难以言述的。为了让这个宝贝儿远离无常的骚扰, 父母特地替他耳朵穿了孔, 并戴上了钟形金耳环, 把儿子当女儿来养。毋庸置疑这对人格的塑造影响很大。所以成年后他经常把对女人的欣赏、亲近这一特点, 呈现在了他的作品中。在《女人》一文中他借友人的口吻这样说过:“我无论到什么地方, 第一是用我的眼睛去寻找女人。在火车里, 我必走遍几辆车厢去发现女人;在轮船里, 我必走遍全船去发现女人……”朱自清这里所注意与发现的女人, 绝不是卑鄙淫俗的登徒子心里与眼里的女人, 而是“艺术的女人”。显而易见, 这是朱自清个人的把女人当作艺术鉴赏的审美情趣, 犹如鉴赏其他优美的自然风景一样。

二、个人的家庭生活体验。

在朱自清的小家庭生活中, 妻子的娴淑温柔, 女儿的天真活泼, 加深了他对女性世界的认识, 感受到了女性的阴柔美, 这种家庭生活的体验, 同样影响到他对自然风物的感知、观照与描写, 使之在艺术语言的创造中, 时常产生对妻子、女儿的美好联想, 并或多或少地将其融进自己笔下的女性意象中。

三、地域文化的影响和投射。

地域文化对作家风格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这种影响来自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等方面因素。中国地域广阔, 不同地域作家的风格差异很大。大致说来北刚而南柔。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 但他三代人都定居扬州。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 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扬州—————这里的山水秀婉, 诗柔歌媚, 自古以来青楼文化兴盛, 是江南文化的代表。我们不能忽视扬州这个独特的历史名城及江南文化对他的熏陶。江南文化的唯美主义的女性主题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早在东晋时期便已形成。五代的词, 及后来的昆剧、弹词, 都是这种特色的延续。所以朱自清的早期写景散文风格骨子里有的江南文化的历史积淀。

四、从文章内容上看, 朱自清的早期写景散文多以秀美的江南景物为对象———秦淮河和梅雨潭, 海棠和紫藤花……这些秀美的景物和女性美更是神似。

上一篇:云南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方案下一篇:廊坊师范学院学生考试考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