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说明(11篇)
1.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说明 篇一
教学目标与要点
在本单元中要求学生对在前面五单元中所学过的知识做一次全面的回顾和总结。复习、归纳一般过去时态和现在完成时态,进一步学习动词不定式和宾语从句。能够区别 have been与 have gone的用法;重点学习课文“Under the sea”,明白How important is the sea to our life?
通过利用computer去寻找一些information,进一步熟悉有关如何操作计算机的术语;掌握数词的用法和类似 thousands of短语的用法。通过该单元的学习,要使学生明白海洋对于我们人类的重要,人类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并尽力保护它的环境。
素质教育目标
1. 在本单元中,首先要让学生在复习的`基础上,建立起正确的包括现在完成时态在内的五个基本时态 (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完成时) 的时间观念并且能基本做到运用所学过的时态进行交际会话。
2. 要求学生对现在完成时态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并能与其他时态区别开来。同时,对宾语从句也应当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并且能够进行综合运用。
3. 要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到学习的乐趣。
4. 大力运用探究式学习,如进行查找资料、资源共享、话题探讨等,使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累知识和陶冶情操的体验。
5. 本单元的主题与大自然关系紧密,教师应当抓住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学生明白人类与大自然应当和谐共处。
Lesson 21
Period: The First Period
Content: Lesson 21
Properties: Tape recorder, Overhead Projector, TV, pictures.
Teaching Objectives: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language point in the dialogues.
the usage of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Language Focus:
1. Useful expressions: have an accident; hurt badly;
2.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What’s happened? They’ve had an accident. Has anyone called the police? Yes, they have. Teaching Procedures:
Ⅰ. Organizing the class
Ask the students to get ready for class.
Greetings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and a duty report.
Ⅱ. Revision
1. check homework.
2. Revise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Ask :
Have you ever been to the Great Wall?
How long have you lived in Beijing?
Get the students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Make sure they can answer correctly.
Ⅲ. Presentation
1. Show a picture of an accident on TV. Get the students to watch and talk about the accident using some words, such as: have an accident, hurt, badly, fall off, hit …
2. Have the students read and practice the dialogues in pairs.
3. Ask some students to act out the dialogue.
Ⅳ. Puzzle dialogue
Find the best answers by themselves. Check the answer with the whole class.
Ask the students to make up similar questions, then get the other students to answer them.
Ⅴ. Read and act
1. Ask the students to close their books, and then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Where have Bruce and Sue gone?
Haven’t they ever been to London?
When are they going to be back?
Have the students find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Check the answer with the class.
2.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logue, then practice in pairs.
3. Act out the dialogue.
4. Allow them to change the dialogue to fit a situation they might have at home.
Ⅵ. Exercises in class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right verb forms.
A: I’m not feeling well. I ________ (get) a cold.
B: ________ you ________ (be) to the hospital yet?
A: Yes, I ________ (go) to see Doctor Li this morning and he ________ (give) me some medicine.
B: ________ you ________ (take) the medicine?
A: Yes, I ________ (take) it just a moment ago.
B: Mr. Li is a good doctor. I think you’ll ________ (be) all right soon.
Answers: have got, Have … been, went, gave, Have … taken, took, be
Ⅶ. Homework
Finish off the exercises in the workbook.
2.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说明 篇二
英语课堂教学中,倡导“任务型教学”的教学模式,是目前交际教学思想中的一种新的发展途径。它从根本上改变了英语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运用学习任务教学,强化了语言实践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交际本质。新目标英语是一套好教材,然而,再好的教材也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接受能力来开展行之有效的任务和活动。同时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帮助解决教学难题。这样,既能为学生创设真实可视的英语学习环境,也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二、教材分析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section A的主要学习内容有以下3点:
1词汇:tall, thin, short, heavy, calm, wild, long hair,short hair, outgoing, quiet, funny, serious, smart, athletic,ect.
2句型
Pedro is funnier than Paul.Tina is taller than Tara.Tom is more athletic than Sam.
3语法: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三、学情分析
学生曾学过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但掌握的程度不够,在使用单音节和多音节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进行表达时总是出现错误。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掌握用正确的语言结构表达人物特点和对人物进行比较。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英语课,学生视听感受明显,表现出极大兴趣,在欣赏和享受中学习,学习效果明显。
四、教学目标
1谈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指导学生学习人物特点的单词、对人物进行比较的表达及如何正确运用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进行交际。
2通过学习本课,加强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
3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五、教学过程
Taskl: Guessing games
Show some riddles such as the following to the stu-dents to guess.
T:I have a friend. She is a girl with long hair in our class. She has a round face. She has two big eyes and a small mouth. She often wears a pair of glasses. She is thin. She is taller than any other girl. She is the mast hard-working in our class. Who is she?
T:Let's look at some photos of my family. (Show them on the screen.) Please describe them.
S:She is shorter than you. /She has shorter hair than you. /She is thinner than you. /'--(Students get informa-tion from the photos.)
T: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 ( Lead in the class subject.)
(1,游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能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培养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习惯。2,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想象空间,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进师生间相互了解,融洽师生感情。3,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巩固学习做好铺垫。)
Task2:Revise the adjectives to describe people's ap-pearance and personalities
1.Divide the class into four groups and have a com-petition to see which group can get as much as possible.Students can write their descriptions on a piece of paper before class. (Students must collect them before class.)
2.Show some photos of famous persons and describe them, using description words, such as short hair/long hair, curly hair/straight hair, tall/short,...etc, on the screen.
(1,复习已学内容,自然延伸到新课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开展竞赛活动,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提高求知欲,一举多得。)
Task3 : Presentution
1.Learn some new words about personal traits:calm/wild,athletic/weak,using the pictures of 3 pairs of twins in Section A.
T: Who is eaimer, Tom or Sam?
S: Torn is calmer than Sam. Sam is wilder than Tam.Tom is more athletic than Sam. Sam is weaker than Tom.
2.DoSectionA-la.Matcheachwordwith the opposite. Check the answers.
3.Get students to introduce the rules of the compara-tive and superlative degrees of adjectives. (Show them on
the screen.)
(1,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词汇教学。2,让学生归纳总结语法知识点,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点。)
Task4: Listening
1.Listen to the tape and number the pictures in 1b.
2.Listen to the tape and complete the chat in 2a.Listen again and fill in chat in 2b.
3.Check the answers.
(听力训练既是对知识的巩固,也为下一步的任务输出提供了输人材料。)
TaskS:Pairwork&groupwork
1.Imagine your partner is a famous person, interview him/her.(Show an example on the screen.)
2.Divide the class into 4 groups and then work in groups.
3.Suppose you are a super star in the future, design your future.
(1,这些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又体现了个性化发展。2_活动主题的难易符合学生实际,操作具有可行性。3,“名人专访”、“公众投票”、“明日之星”这些生动活泼的场面,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
Task6: Reading and writing
1.Teach "look the same", "look different", " be as good as","be not as good as","a little",using some pic-tures and comparing some students in class.
2.Students read the article and the statements (1-5)about the article. Write "T","F" or "DK".
3.Check the answers. (Ask students to give reasons.)
4.Ask students to write another letter.
T: You are Isabel now. Write a letter to reply Liu Li. Talk about the same and different between you and one of your friends.
5.Choose two or three to share the replies with the whole class.
(1,这一环节是基于听说训练之上,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在课堂内强化目标语言。2,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既有效地控制了难易梯度,又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造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Task7: Consolidation and sum-up
1.Give studentsa chanceto sum up what have learned in this class. (Students can talk about it freely.)Then teacher makes a brief sum-up.
2.Get the students to do some consolidation exercises.Teacher goes around and gives some help to students.
(1,让学生来做课堂小结,抓住了学生“敢于开口说英语”的心理,突出主动学习的重要性。2,强化练习。重点训练听写能力,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内容。)
六、案例反思
3.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说明 篇三
九年级上第六单元知识梳理
<<论语>>十则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一. 重点字词
1. 通假字莫春者,春服既成。通“暮”晚
2. 词类活用
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传不习乎传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见不贤而内省也内名词作状语在内心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美恶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恶行
3. 古今异义
三:古义:多次例:吾日三省吾身今义:数词
信:古义:真诚,诚实例: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今义:书信,相信
处:古义:据有例: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今义:处理
去:古义:背离,抛弃例: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今义:往,到
至于:古义:达到,到达例: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今义:连词
与:古义:赞赏例:吾与点也今义:和
4. 特殊句式判断句其恕乎!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也,表判断
5. 成语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成人之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鱼我所欲也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关于孟子言行的记录。
一.重点字词
1.通假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通“德”,恩惠,感激
2.词类活用: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通“德”,恩惠,名词活用为动词,感激
3.古今异义:钟: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例:万钟于我何加焉今义:响器
4.一词多义: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为wéi,做,动词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为wèi,为了,介词为wéi做,接受
5.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万钟于我何加焉即“万钟于我加何焉”
②判断句生,亦我所欲也……也
舍生而取义者也……者也
6.成语舍生取义苟且偷生嗟来之食
7.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8.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订鬼
王充东汉哲学家,著有《论衡》
一.重点字词
1.通假昼日则鬼见通“现”显现,出现
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通“按”按住
2.词类活用:凡人不病则不畏惧病:名用作动,生重病
3.古今异义:由于:古义:由原因于在于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今义:原因
觉:古义:睡醒例:觉见卧闻,俱用精神今义:睡觉
玩:古义:玩味欣赏例:顾玩所见,无非马者今义:玩耍
精神:古义:灵魂:例: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今义:人的意识
4.一词多义夫精念存想f句首发语词无义
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f那
二者用精至矣使用
俱用精神因为
5.特殊句式①倒装句致之何由?即“致之由何”宾语前置句
何以效之?即“以何效之?”宾语前置句
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状语后置句
二.中心论点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
马说
韩愈: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倡导古文运动,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中。
一.重点字词
1.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饲养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通“耶”吗
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
2.词类活用
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用作动,吃尽吃完
不知其能千里而死也千里: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策之不以其道策:名用作动驱使驾驭
3.一词多义
一食或尽粟一石顿,餐
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
安求其能千里也它,指代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难道加强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大概,恐怕表推测语气
策而临之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驱使驾驭
虽有千里只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二.中心论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三.主题: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的见解,讽刺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
四.写作手法:托物寓意
诗词五首
一.重点字词
1.古今异义涕古义:眼泪例:初闻涕泪满衣裳今义:鼻涕
青春古义:美好的春天例:青春作伴好还乡今义:青年时期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例:却看妻子愁何在今义:已婚男子的配偶
可怜古义:可惜例:可怜无数山今义:值得怜悯
怜古义:爱例:独怜幽草涧边生今义:怜悯
2.成语绿肥红瘦
二.主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喜”为全诗诗眼,全诗表达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后的欣喜和迫切还乡的`心情。
《滁州西涧》:“怜”为全诗诗眼,通过描写西涧的景色,营造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表现其向往自然、恬淡自适的情趣。
《约客》:写客人失约,抒发诗人久等不至、落寞失望的心情。
《如梦令》:通过一夜风雨对海棠的摧残,表达作者对人生青春易逝,红颜难驻的伤感之情。
《菩萨蛮》:“愁”为全诗诗眼,表达了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自己忠于南宋、坚决抗金的决心。
三.名句赏析
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意思是:知道不知道哇?应该是叶儿繁茂花儿凋零。“绿”代“叶”“红”代“花”,此是借代手法,同时又用拟人手法写叶“肥”花“瘦”,新鲜而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叶茂花残的形态。
2.“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意思是:傍晚在江边我愁绪不绝,却听到深山里鹧鸪的叫声。此句词人直接表露心迹。“愁”是愁其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闻鹧鸪”表示但南不北(只忠于南方,不思北方)那样投奔南宋,留在南方,决不在北方向金人屈膝,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意思是:青山遮不住百姓的心,江水必然向东流去。突出了青山之遮与江水之流的对立与冲突,写出了客观规律不可抗拒,历史必然发展的哲理,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
4.“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句中的“敲”和“落”极富情趣,把诗人孤灯侯客的急切之状和惆怅失意的心情,活脱脱地表现出来了。
5.“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意思是:一阵春雨过后,溪水急涨,顺流望去,远处渡口本就荒凉,此时更是杳无人迹,唯有一条空船,随流横在河中,摇荡起伏。这两句描写的既是郊野渡口的实景,也是诗人当时处境和心情的形象写照,流露出一缕淡淡的寂寞和忧伤。
6.“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前两句写出了诗人闻官军收复家乡河南河北的消息后,欣喜欲狂,准备还乡的心情。后两句诗人想象还乡的情景,用四个动词“从”“穿”“下”“向”连接四个地名,表达了诗人还乡那种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情
4.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说明 篇四
(100分,9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 O—16 Ca—40 Cu—64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小题,1~8题每题2分,9~13题每题3分,共31分)
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石墨制成金刚石
B.木炭生火取暖
C.CO2制成干冰
D.CO2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2.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物质的下列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用一氧化碳作燃料
B.用二氧化碳作气态肥料
C.用石墨制铅笔芯
D.用碳素墨水书写档案资料
3.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都是黑色固体
B.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
C.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
D.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4.如图为CO还原CuO“微型”实验装置(夹持仪器等已省略),已知:HCOOHH2O+C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
B.该实验说明一氧化碳有氧化性
C.此装置内空间较小,空气易排净,实验危险系数小
D.此装置没有尾气处理装置,会污染空气
5.对含碳物质的用途与性质解释错误的是()
A.二氧化碳用来灭火——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B.石墨能够作电池的电极材料——石墨能够导电
C.焦炭可以把铁从它的氧化物矿石里还原出来——焦炭具有氧化性
D.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脱色以制白糖——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6.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A.CO2→CO
B.CO2→CaCO3
C.CO→CO2
D.CO→H2CO3
7.下列有关CO2的制取、收集、验满、验证性质的实验,图示不正确的是()
8.下列是小明同学设计的“家庭小实验”方案,其中不可行的是()
A.用燃着的木条检验呼出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
B.用2B铅笔芯做石墨导电性实验
C.用冷瓷碟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制炭黑
D.用肥皂水检验软水和硬水
9.一种无色气体X通过灼热的碳,得到另一种气体Y,Y和灼热的CuO反应又得到铜和X,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X是CO Y是CO2
B.X是O2 Y是CO
C.X是CO2 Y是CO
D.X是O2 Y是CO2
10.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我们熟悉的物质,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元素组成相同,性质相同 ②二氧化碳能使染有紫色石蕊的干燥纸花变红 ③二氧化碳是一种空气污染物 ④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应进行灯火试验 ⑤一氧化碳、木炭、氢气都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 ⑥一氧化碳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死亡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④⑤⑥
D.③④⑤
11.下列关于碳和碳的化合物知识网络图(图中表示转化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C→CO”的反应中碳发生还原反应
B.“CO→CO2”的反应类型一定是化合反应
C.“CO2→CaCO3”的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D.“CO2⇌H2CO3”的反应可用酚酞试液验证
12.将CO2、CO、O2、N2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灼热的铜网、澄清石灰水、灼热的CuO,充分反应后冷却至室温,最后剩余的气体是()
A.N2
B.CO2和N2
C.O2和N2
D.CO2和CO
13.取一定质量的CaCO3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8.0
g,剩余固体中钙元素质量分数为50.0%。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生成了2.0
g
CO2气体
B.原来CaCO3的质量为14.3
g
C.生成了5.6
g
CaO
D.剩余CaCO3的质量为3.0
g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31分)
14.(6分)从氢气、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气体中,选择合适的气体用化学式填空:
(1)具有可燃性的气体是________。
(2)可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是________。
(3)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使溶液变红的气体是________。
(4)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________。
(5)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是______。
(6)能使灼热的氧化铜还原成铜的气体化合物是________。
15.(15分)碳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含碳物质是中学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碳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密切,碳元素组成的不同碳单质有广泛的用途,制玻璃刀用到的碳单质是________,制铅笔芯用到的碳单质是________,制居室吸味剂用到的碳单质是________;不同碳单质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烧煤炉时看到煤炉上方产生的火焰呈________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向一个收集满CO2气体的质软的塑料瓶A中加入约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产生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将水换成澄清石灰水,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4)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化学性质差别很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共享单车”是指在公共场所提供共享服务的自行车,由于符合“低碳出行”的理念,颇受年轻人的喜爱。
①下列举措不能达到“低碳”目的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A.提倡使用节能灯
B.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能源
C.选择步行等方式出行
D.广泛使用一次性筷子
②为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科学家采取“组合转化”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10分)A、B、C、D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1)若A和D均为单质,B和C是氧化物且组成元素相同,常温下B、C、D都是气体,A为黑色固体粉末。自然界中,绿色植物可实现C→D的转化。
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B→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B、D都是氧化物,A和B组成元素相同,C为单质且常温下为气体。
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C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
D→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探究实验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30分)
17.(15分)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部分实验装置。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图中标号①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
(2)写出A中制O2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若用D收集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收集满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用E装置来检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写出E装置中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用F装置(已知浓硫酸有吸水性)收集一瓶干燥的某气体,则该气体可能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H2
B.CO2
C.O2
18.(15分)为探究碳及其氧化物的某些性质,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B、D装置内药品均足量)
(1)装置A中硬质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装置B、D中均可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它们在功能上有区别,其中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过程中,C中体现出的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反应后装置C中固体减轻的质量为4
g,则装置D增加的质量为________。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8分)
19.(8分)实验室新购入一批块状大理石,某化学小组成员称取12.5
g该大理石样品,加入足量稀盐酸测定碳酸钙的含量,完全反应后,称得固体剩余物的质量为2.5
g,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稀盐酸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__________。
(2)计算12.5
g该样品最多可以制得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
答案
一、1.C 2.C 3.B 4.B 5.C 6.D 7.B 8.A
9.C 点拨:无色气体X是二氧化碳,它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又生成二氧化碳,符合转化关系,故C正确。
10.C 方法规律:本题运用对比法解答。将CO与CO2从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等方面作对比,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CO与CO2虽然组成元素相同,但由于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CO2能使染有紫色石蕊的湿润纸花变红,因为CO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但不能使染有紫色石蕊的干燥纸花变红;CO2不是空气污染物;久未开启的菜窖内含有较多的CO2,因此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应先做灯火试验;CO、C、H2都是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CO有毒,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
11.C 点拨:“CO2H2CO3”的反应可用紫色石蕊试液验证,不能用无色酚酞试液验证,D错误。
12.B 点拨:把O2、N2、CO、CO2的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时,氧气能与灼热的铜网反应生成氧化铜,氧气被除去;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时,二氧化碳会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CO2被吸收;再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后,一氧化碳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被吸收,但生成了二氧化碳;最后充分反应后得到的气体为二氧化碳和氮气。
13.A 方法规律:本题可用守恒法解答,如反应前后钙元素质量不变,反应前钙元素质量为8.0
g×50.0%=4.0
g,则CaCO3的质量为4.0
g÷40%=10.0
g,生成CO2的质量为10.0
g-8.0
g=2.0
g,A正确。
二、14.(1)H2、CO(2)H2、O2、CO(3)CO2(4)O2
(5)CO2(6)CO
15.(1)最外层电子数;金刚石;石墨;活性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蓝;2CO+O22CO2
(3)软塑料瓶变瘪;能溶于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分子的构成不同
(5)①D ②2CO2+6H2C2H4+4H2O
16.(1)C;2CO+O22CO2(或CO+CuOCu+CO2)
(2)H2O2;O2;CuO+H2Cu+H2O(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三、17.(1)锥形瓶
(2)2KMnO4K2MnO4+MnO2+O2↑
(3)B;将燃着的木条放在导管口a处,若木条熄灭,则说明CO2已收集满
(4)CO2+H2O===H2CO3
(5)A
18.(1)C+CO22CO
(2)除去混在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
(3)CO2+Ca(OH)2===CaCO3↓+H2O
(4)还原性;CO+CuOCu+CO2;处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5)11
g
点拨:(1)由图示可知,A中反应的反应物是碳和二氧化碳,生成物是一氧化碳,所以化学方程式是C+CO22CO;
(2)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所以装置B的作用是除去混在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所以方程式是CO2+Ca(OH)2===CaCO3↓+H2O;
(4)C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体现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CuOCu+CO2;一氧化碳有毒,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装置E是利用一氧化碳的可燃性除去一氧化碳。(5)装置C中固体减轻的质量为反应的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CuO~CO2,所以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11
g。
四、19.解:(1)10
g
(2)设12.5
g该样品最多可以制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
x=4.4
g
答:12.5
g该样品最多可以制得二氧化碳4.4
g。
点拨: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稀盐酸反应,所以加入足量稀盐酸完全反应后固体剩余物的质量2.5
g即是杂质的质量,碳酸钙的质量=12.5
g-2.5
g=10
5.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说明 篇五
基本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2.理解绿的象征含义。
提升目标:品味文章优美清丽、节奏舒缓、色彩忧郁的语言。
教学重点: 抓住重要语句进行品读,感悟“绿”的形象,进而把握本文的主旨。教学难点:品味文章优美清丽、节奏舒缓、色彩忧郁的语言。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默一默 1.字音互填。
涸辙()()
移徙()yà()苗助长
淅沥()().....蕈()菌 婆suō()
纤()细 piē()见
..
二、读一读
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仿照示例填空。绿
— 囚 绿 — 绿 — 绿
三、想一想
1.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把握作者情感。
2.本文语言具有优美清丽、节奏舒缓、色彩忧郁的风格,请结合文章具体语句欣赏。
3.质疑
四、练一练
6.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说明 篇六
基本目标:
1.能理解“绿墙”的创意,世界各地的“绿墙”的特色,认识绿墙的价值。2.能够指出文中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提升目标:体味课文准确又不乏情趣的语言。
教学重点: 认识绿墙的价值和文中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教学难点:体味课文准确又不乏情趣的语言。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默一默 给加点字注音:
浏(liú)览 生机盎(àng)然 荡漾(yàng)摇曳(yè)镂(lòu)空 雄踞(jù)过滤(lǜ)屏障(zhàng)藤蔓(wàn)苔藓(táixiǎn)
二、读一读
让学生选择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三、想一想
1.各国绿墙各有千秋,作者是怎样说明的?请结合文章具体语句分析(可从说明方法、运用准确而富有情趣的语言等方面考虑)
2.质疑
四、练一练
1.学完本文,你觉得在发展城市的同时,应如何来进行环境保护?
7.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说明 篇七
教学方法要点:
基本的教法是读读讲讲,将疏通文意和诵读练习结合起来进行,读一段讲一段,争取使学生在课上成诵或基本成诵。要点如下:
1.着重解释实词,将实词视为理解句意的基点。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词义,还要使他们懂得一些解词的方法,要渗进一点训诂常识。大部分语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只讲个别难句,而且只述其大意,不作“对号入座”式的硬译,也不搞烦琐的语法分析。
2.讲文章的理路。除划分结构层次而外,还要讲讲大小层次之间的关系,要探究作者行文的用心,以促进学生的领悟,加快记诵的速度。
3.学生的诵读练习必须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要用领读方式使学生感知文句的抑扬顿挫,要指导学生利用虚词辨析文句的语气,要善于发现学生记诵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解决的方法。
4.在整个教读过程中贯彻“动之以情”的原则。教师应作表情朗读,在其他教学环节中也应尽可能地引发学生在感情上跟作者共鸣。动情,也是促进学生领悟的一个重要因素。
5.抓紧预习。除试读课文、看注释而外,还要让学生动动手,把生僻词语划出来或摘抄若干词、语、句。教学设想:
拟用三课时(共135分钟)教读,大致分配如下: 诵读练习(包括教师范读和领读)用70分钟; 教师讲解和启发提问(包括学生作答)用50分钟; 完成课文后面的练习用15分钟。教学过程:
一 关于整体感知。这是诵读练习的准备,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愿望。步骤如下:
1.导入本课。让学生背诵小学时读过的柳宗元的短诗《江雪》。启发学生了解:“千山”两句写环境的冷峭;“孤舟”两句写渔翁的孤高性格。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居永州时期写的,是《捕蛇者说》的同期作。(板书课题)
2.简述柳宗元被贬经过。唐顺宗永贞元年(805),任用王叔文、王伾推行新政,柳宗元任礼部员外郎;仅七个月,保守派就迫使顺宗退位,拥立他的长子李纯(即唐宪宗)为帝。王叔文被杀,王伾在贬所病死。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其实是处于被看管地位,毫无权力可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也正是他这个时期政治环境的写照。
提问:(1)课文中有两处明显地反映了作者政治上无权的状况,请找出来。(“余将告于莅事者„„则何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2)从这两句话你看出了什么?(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依然关心人民疾苦,敢于为民请命,这正是“寒江独钓”的精神。)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注意这一点。3.教师有表情地朗读全文。
4.提示体裁特点和全篇要旨。先跟旧课文(《马说》《黄生借书说》)作比较,使学生了解:“说”这种议论体裁跟纯议论文不同,形式多样而写法灵活;这篇“说”尤其特殊,大部分是叙事,只有末段是议论,但叙事是为议论张本,故末段为全文核心。
提问:(1)末段中哪一句是作者立论的根据?(“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2)此话出处注释已说过,现在请看它的原文(见“附录”),说说课文里有哪些话是受了它的启发?(“吾祖死于是„„几死者数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二 诵读第一段
1.齐读一遍后解释下列词语:
①[御]蛇已咬人,就不是拿棍子来抵挡的事了,而是要找药来治,“御”当引申为治愈。“无御之者”即无药可救,必死无疑。上文说草木“尽死”,这里换一个说法,避免重复。
②[腊]原作“昔()”,“月”旁是后来加的。“昔”的上部是肉的纹理,下部是“日”,意思是将肉放在太阳下面晒干。
③[已]尽止。在本句中有病根尽除义,故得引申为治愈。
④[其二]即两条蛇,这是古人的习惯说法。(不宜作语法分析,说成“蛇之二”,学生更难懂。)
⑤[租入]这是古代特殊用语。入,入官仓。租入,应向政府缴纳的租税,简言之,就是租税。
2.齐读一遍归纳段意并划分层次(先说蛇;次说捕蛇)。3.领读和诵读指导(同步进行)。
前一层用说明语气读。第一大句:首句提挈全段,须读得平缓;“黑质”句说蛇的外形特征,可稍重;以下分说蛇对草木和人的危害,这是本句重点,应读得更重些。句中“而”“以”,都表示并列关系,宜轻轻带过。第二大句:因前句说“害”,此句转而说“利”(有治恶疾功能),故用“然”开头,“然”要重读,且有延长音;“腊之”和“以为”之间有极短停顿。“已”也要重读,以下分举疾名,用平调读。这两大句要读出对比色调。
后一层用叙事语气读。“其始”,有提顿语气,以下三小句宜缓缓读来,至“捕之者”作一顿;“当其租入”要重读(这是要害),读后宜作稍长停顿(有设置悬念作用);然后用出乎意外的语调读“永之人”一句──蛇有剧毒,人们本当畏葸不前,而结果竟是“争奔走焉”!此中有作者无穷感慨。“争”要重读。
4.学生练习背诵,至少读三遍,能背出一大半即可。
5.提问:这段文字无论说明或记叙,都很平实,但作者用意很深,说说你的体会。(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内容、写法都可涉及,主要之点是已含“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之意)
三 诵读第二、三段
这两段跟第四段合为本文主体部分,原不可分,因篇幅过长,姑作两部分教读。1.齐读(分两组,各读一段)后解释词语:
①[专其利]与今语“专利”。专,独占、独得。
②[嗣]“”表义,“司”表声。本义是诸侯继位,“口”象征国土,“”即“册”,像史官所读文件。引申为继承。
③[戚]本义是斧(如“舜舞干戚而有苗平”)。引申为促迫(通“蹙”)。再引申为忧(如“休戚与共”),本句即用此义。又,由“促迫”还可引申出相近、相亲之义(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④[莅事]到官视(管理)事。莅,临、到。2.领读和诵读指导
这两段写作者和蒋氏的对话,文字不多而波澜横生,要使学生感知这一点,须将重点放在感情分析上并兼及理路。
“专其利三世矣”不是艳羡之辞,它承上文“争奔走”一语而来,是背面敷粉的写法──蒋氏能“专其利”,则可知其他捕蛇者必死于蛇无疑。其中蕴含着作者巨大的隐痛。“矣”,要用深沉的调子读。又,“三世”伏下句祖、父、身三代人命运,要读得清晰。
蒋氏答语表明,所谓“利”是三代人用生命换来的,哀痛极深,要读得低沉。“矣”,有“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之叹。又,此句伏下段“与„„居者”诸句,理路分明。
作者的劝慰之辞要读得平缓。他有解民于倒悬之志,而又无权实现,这种矛盾心情表现在“悲”“且”二字之中,“悲”要重读,“且”可轻读,且有余声。“乎”,猜测语气,轻读。“更若役,复若赋”二语引出下文蒋氏自陈心曲,要读得清晰而又缓慢。“则如何”,用征询对方意见的语调读。又,“悲”伏结尾“愈悲”。
3.学生诵读练习(至少三遍)。
[说明]以上三段课本只要求熟读,教师不作背诵检查,但可以提倡学生自查或互查。四 诵读第四段
1.齐读一遍后解释下列词、语、句:
①[则吾斯役„„,未若„„之甚也]“则”,这里可以视为“则吾语汝(那我就告诉你吧)”的省文。“未若„„之甚”,不如„„那样严重。全句意思是,恢复缴租的不幸远远超过了捕蛇。
②[向„„,则„„]这种句式用来表示对过去的事情作假定。③[顿踣]顿,以头叩地。踣,即“仆”,向前仆地。
④[往往]古义是“处处”。《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
⑤[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不少老师认为此句有语病,因户口逐年减少,许多人与蒋氏为邻不足12年。其实作者意思是12年来户口减少了十分之五六。读文言文有时不可死抠字面意思,要善于会意。
⑥[隳突]“隳”是后起字,原作“墮()”,毁城之义,引申为破坏。突,从“穴”“犬”,本义是狗从穴中突然跑出,引申为奔突。此语十分形象地刻画了悍吏骚扰村民的情形。
⑦[弛]本义是“弓解弦”,与“张”相对。引申为松弛、轻松。
⑧[齿]“止”是声符,下像口中牙齿排列形状。牛马等每年长一齿,“齿”得引申为年龄。“以尽吾齿”中的“齿”,再引申为天年。
2.启发学生了解本段理路:这是蒋氏对作者“更役”“复赋”这一建议所作的答复。纲领是“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这一句,意即役不可更,赋不可复。以下分两层说明理由:前一层概述60年来乡邻在重赋压迫下的悲惨遭遇,说明复赋的结果必将是“非死则徙”,而捕蛇还可以“独存”;后一层叙述悍吏来乡骚扰的情形,说明复赋则居“不得宁”,而捕蛇则安。结末重申不敢怨恨此役之意。
3.领读和诵读指导
本段共269字,背诵练习宜分层进行,最后连贯背诵全段。
“大戚”回应上文“貌若甚戚”,可见蒋氏畏赋有甚于蛇,应重读。“哀而生之”一句形式上是询问,实际是恳求,“乎”当用升调读。“则吾斯役”两句统摄全段,要慢读,用哀告语气,有字字血泪之意,“复吾赋”三字要重读。读后应作稍长停顿。
前一层:“向吾”一句为本层提挈语,也要慢读。“病矣”之“矣”,含无穷感慨,当有余音;“六十岁矣”之“矣”,表陈述语气,可轻读。以下两大句极言赋敛之毒,为本层主意所在,前一大句当用描摹语调读,脑子里要有哀鸿遍野的“视象”,有沉痛感;后一大句回应上文“专其利三世”,说60年来村中人口锐减的情况,可用平调读,但要有世事沧桑之感。读后作稍长停顿,再出下句,并突出“死”“徙”二字;“耳”要轻读,有余声,表限制语气,犹言只有这两种出路,别无选择,更为沉痛。末句“而吾以捕蛇独存”,内容与上文有对比色调,但所表达的却是蒋氏“存者且偷生”的感情,要读得委婉些。
后一层:第一、二两大句皆当用描摹语调读,要有对比色调:前句紧迫,后句从容。“谨食之”以下两大句系补叙,用平调读。然后转入解释,故用“盖”字领出:“盖”犹今语“其实”;“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回应开头“岁赋其二”,要读得清晰;“熙熙而乐”不是真乐,要读出聊以自慰之情;“岂若”一句要读得声泪俱下,“旦旦有是”要重读,“哉”有强烈感叹意味,读后有稍长停顿。
“今虽”以下三小句是本段结束语,哀而不伤,但“迫偷生”之情味更浓;“安敢毒”一句回应上文作者之问,宜读得轻缓,使有余韵。
4.学生练习背诵.5.教师补充介绍文中所说“六十岁”期间全国征税的基本情况(详见人教社教学参考书所附史实)。
6.检查背诵。五 诵读第五段
本段应着重指导诵读。“愈悲”,回应第三段“悲之”,读时须有浓烈感情。“苛政”一句,回应第二段蒋氏语,“也”有深沉感叹意味。以下“疑之”要轻读,“犹信”要重读,如此方能跌宕生姿。“孰知”一句点明主旨,读时须有悲愤感情。末句当用委婉语调读。学生读三、四遍后,即可检查背诵。
8.九年级上第六单元检测题 篇八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魁.(kuí)父顿踣.(bï)隳.(huǐ)突亡.(wáng)以应 B、啮.(niâ)人始龀.(chì)汤熨.(tāng)叫嚣.(xiāo)C、腠.(cîu)理桓.(huán)公日蹙.(cù)号.(háo)呼 D、穷匮.(guì)骨髓(suí)捍(hàn)吏宫阙(quâ)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无误的一组是:()(2分)
A、秋水时.至:按时,按季节 径.流之大:直流的水波 旋.其面目:掉转东面..而视:东方闻.道百:听说,知道轻.伯夷之义:轻视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毕力平险.
:险峻,险要一厝.朔东:通“措”,放置且焉.土石:疑问代词,哪里C、不治将恐..深:将,要;恐,恐怕桓侯不应.
:答应,理睬 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臣是以无请..也:不再过问 D、可以已.大风:治愈今吾嗣.为之十二年:继承若.毒之乎:你殚其地之出.:土地上生产出来的粮食犯.寒暑:冒着当.其租入:抵
3、下面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2分)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C、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D、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秋水》节选自《庄子》。庄子,名周,战国时哲学家,宋国人。
B、《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篇寓言,告诉我们要做成一件事,不但要有坚定的决心,还要勇于克服困难,坚持不懈。
C、《捕蛇者说》选自《柳河东集》。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成就极高,我们曾
学过他的《小石潭记》。
D、《泊秦淮》的作者是杜牧,他生活在唐朝后期。《赤壁》《登高》也是他的作品。
5、下列加点的字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A、出.入之迂也B、扁鹊出.
C、殚其地之出.D、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6、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示例相同的一项是:()(2分)示例:而.
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A、扁鹊望桓侯而.还走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C、而.吾蛇尚存D、退而.
甘食其土之有
7、古时候,鄂西山区有家姓覃的人家,祖孙三代,目不识丁。他家儿子结婚,请秀才写对联,秀才嫌招待不周,将喜联写成了挽联:“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露秋霜百年愁。”新娘下轿,一看对联,道吸了一口凉气。忽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她随手各撕去了一个字,挽联又变成了喜联。你认为新娘各撕去哪个字?(2分)
8、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8分)
(1)甚矣,汝之不惠。()通(),意为()。(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意为()(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通(),意为()(4)火齐之所及也()通(),意为()
9、根据提示按原文填空。(8分)
①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雄浑风光的句子是:。
②李商隐的《无题》中运用双关写感情忠贞不渝的句子是:。
③杜牧在《泊秦淮》中鞭笞晚唐时期那些明知政局已处于风雨飘摇的时刻,却不以国事为重仍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的达官贵人的诗句
是:。
④晏殊在《浣溪沙》中被后世喻为“奇偶佳联”的名句是:。
⑤晏殊的《浣溪沙》中,构成新旧对比的句子是:。
⑥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的“此事”指的是:。
⑦苏轼在《水调歌头》中,通过描写明月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句子是:。⑧
《
秋
水
》
中
写
河
伯
骄
傲
自
大的句
子
是。
二、阅读题(26分)
(一)(12分)
(甲)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10、给两则短文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俟.()识.
()
11、甲乙两段文字所要表达的主题是(用文中原话回答)(2分)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今以.蒋氏观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何为不去.也()
13、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
焉。
②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二)(14分)庄子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泾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闻之曰:‘闻百道,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4、促使河伯对自己的认识产生变化的原因是:(3分)。
15、文中引用俗语的目的在于:(3
分)。
16、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分)①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7、请你用简略的话谈谈从这则寓言中受到的教育。(3分)。
三、诗歌赏析:(4分)
(一)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8、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做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9、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全词分上下两片,其中上片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象。
B、词人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片问天,下片问月,创造了一个神化般美丽的境界。词人的问天问月,归根结底是问人生。
C、词前有小序,其作用在于叙作词原因,统领全词。
D、苏轼在词中因思亲情切而声寂寞之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的缠绵悱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同李清照一样同属婉约派的杰出代表。
四、作文:(40分,其中书写分5分)
20、“愚公移山”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任何事,只要坚持到底,总会成功的。长期以来,人们似乎都认可了愚公不愚,智者不智的道理。但是,现在有人却认为这个道理不正确了,因为愚公当初完全可以率领子孙离开大山,另寻住处,而没有必要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挖山不止。
9.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 篇九
古今异义
(1)臣之妻私臣。
私:古义,偏爱;今义,与“公”相对,私下、暗地里。
(2)白露未已。
已:古义,这里是“干,变干”;今义,停止,已经。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6)忠之属也。
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①狱:古义,诉讼案件;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②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8)弗敢加也,必以信。
加:古义,虚报;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东西和在一起,增加。
通假字
(1)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
(2)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
“厝”通“措”,放置。
(5)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通“遍”,遍及,普遍。
词类活用
(1)公将鼓之。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3)帝感其诚。
感:动词被动用法,被……感动。
文言句式
(1)倒装句式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这是古代汉语的一种特殊句式,疑问代词作宾语,通常提到动词或介词前面)
且焉置土石(就是“且置土石焉”)
甚矣,汝之不惠!(就是“汝之不惠,甚矣”)
(2)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
夫大国,难测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省略句
可以一战(应为“可以之一战”省略介词宾语“之,这一点”)
何以战(承前省略主语)
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动词谓语,应为“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文学常识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2)《左传》传说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3)《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这部书是西汉时经刘向整理编写的。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三十三篇。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战国策》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富于文采。《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在这里,语言不仅是作用于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的手段。如《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等篇都是显著的例子。
第二,《战国策》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左传》描写人物,大多是简笔的勾勒。
第三,《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也是以文学手段帮助说理。这些寓言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懂,独立地看,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诸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历来家喻户晓。
(4)《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今传《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里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
(5)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6)《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在创作手法上,多采用赋、比、兴的创作手法。
《诗经》中写恋爱和婚姻问题的诗,或歌唱男女相悦之情、相思之意,或赞扬对方的风采容貌,或描述幽会的情景,或表达女子的微妙心理,或嗟叹弃妇的不幸遭遇,内容丰富,感情真实,是全部《诗经》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
“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一)先看问题,带着问题读作品
做阅读理解题时,建议先浏览一下问题,看看这篇文章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带着问题有目的性的浏览文章,可以加快解题的时间,有目的性的阅读,而不是盲目的阅读,不然读完整篇文章也没有抓住重点。
(二)快速粗略阅读,整体感知全文
根据试卷上的问题,快速粗略阅读,把握文章大意,了解基本信息,了解文体,理清文章的层次和段落,把重点画下来。
(三)精读原文,找“原话”
所谓的找原话就是找到文章作者说的关键字、词、或者句子,答题时可以利用文章的原话来提取答题的重要信息,更有甚者有些试题完全就可用原话来回答,或者引用部分文章的原话来回答,保证答题的准确率,碰到采分点。
阅读赏析是什么意思
阅读赏析就是欣赏并分析文章,赏析意思是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10.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备课 篇十
(课文16-20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小松鼠找花生》、《雪地里的小画家》、《借生日》、《雪孩子》和《小熊住山洞》5篇课文、语文园地六和口语交际六。
二、学情分析:
至今为止多数学生步入正轨,能够认真听讲,但是由于多数学生好动贪玩,所以教学中难度较大,理解困难,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
1、认识53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
4、教育学生要关心父母,孝敬父母。
5、教育学生爱护树木,保护环境。
四、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五、教具学具准备:班班通课件、卡片
六、教学措施:
1、利用自制卡片,帮助学生认读生字。
2、利用辅助设备投影仪进行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接触课文内容。
3、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一些动画的演练,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4、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好帮扶工作。
七、突破重难点的措施:
1、制作生字卡片,反复认读生字。
2、反复指导学生写好田字格中的生字,利用评比加强学生对生字的书写,利用默写来检验对生字的掌握程度。
3、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以读促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4、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学习。
八、基本功训练重点:
1、基本笔画的练习,生字的书写,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九、教学时间安排:
小松鼠找花生 2课时 雪地里的小画家 2课时 18 借生日 2课时 19 雪孩子 2课时 20小熊住山洞 2课时 语文园地六 2课时 口语交际六 1课时
课型:新授
16、小松鼠找花生
教学目标
1、认识“找、生”等12个生字,会写“生、里、果”3个字。认识2个偏旁“夕”“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
3、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性,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朗读感悟。知道花生结果的特点。
2、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教法:朗读感悟法、读书指导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1、花生实物、电脑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2、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树上、地里植物开花结果的情形。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揭题:
(出示花生实物)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学习“生”字)
花生是一种非常好吃的果子,不但我们爱吃,连小松鼠也爱吃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小松鼠找花生》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看多媒体动画,教师范读全文。
2、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3、学习生字
(1)在生活中你已经认识了屏幕上的哪些字?(指名说说)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让学生回忆识字方法)
(2)小老师教读生字后同桌互相正音。注意读准“找、种、生”。
(3)学习新偏旁“夕”和“母”
(4)小组合作记字形,指名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巩固字词
(1)同桌互助,认读课后练习中的词语。
(2)在“识字迷宫”里认读生字(课件演示)
(3)游戏:开火车找朋友
三、写字指导:“生、里、果”
1、教师范写生字,学生注意观察,找准关键笔画。
2、学生互相交流,怎样写好这三个字?
3、学生临写后互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感知汉字的整体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开火车读词卡。
2、听写生字。
二、整体感知,朗读感悟:
1、结合插图自由地读全文,标出自然段。
2、思考: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第一幅图的内容?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第二幅图的内容?(1-2自然段写了图1的内容,3-5段写了图2的内容)
3、学习1-2自然段
(1)自读1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2)看图,你觉得花生的花怎么样?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鲜艳)理解“鲜艳”就是颜色明亮好看。
(3)思维拓展:还有哪些东西很鲜艳?(五星红旗、漂亮的衣服、五彩的贝壳等)
(4)读好句子:“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
(5)小松鼠看见花生的花,它是怎样问鼹鼠的呢?
(分角色读好鼹鼠和小松鼠的对话。)
点拨:“这是什么花呀?”要突出问话的语气。“花生可好吃啦!”要突出感叹的语气,读出儿童的童真童趣。
4、学习3-5自然段
(1)引读3、4段:小松鼠听了鼹鼠的话,它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读:小松鼠每天都到地里去,看看结花生了没有?)
结果怎么样?(学生读:“它等啊,等啊,等到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
(2)朗读指导:小松鼠没看见花生,心里觉得怎样?(很奇怪,也很失望)谁能用这样的语气再读读这句话?(指名再读:“它等啊,等啊,等到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
(3)引导置疑:如果你是小松鼠,此时你有什么问题?
(电脑出示:“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读出疑问语气。)
点拨:这句话是小松鼠自己说给自己听的,这叫“自言自语”。
(4)小组合作讨论这个问题。(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花生的果实是结在地里的。)
(5)思维拓展:通过课前预习,你还知道我们吃的食物中,还有哪些是长在土里的?(藕、土豆、山芋、萝卜、地瓜、番薯)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实践活动:
续编故事《花生找到了》
1、讨论:小松鼠后来找到花生没有?它是怎样找到的?
(去问鼹鼠、自己上网查资料、请土地公公出来帮忙等等)
2、小松鼠找到花生后会怎样呢?
(和鼹鼠一起吃、自己把花生藏起来留着冬天吃等等)
3、点拨:讲故事不但要讲清楚事情的经过结果,还要讲清楚小松鼠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
4、自由准备后在小组内先讲。
5、指名上台讲给大家听。
6、集体评价(普通话是否正确、语言是否流利、故事内容是否合理等)
板书设计:
16小松鼠找花生 种、开花、找
小松鼠————————→花生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科学童话,采用科学语言的形式,寓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活泼浅显,富有情趣,符合儿童特点。因此我在设计本课的时候也就特别注意:怎样引起孩子的注意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结合课文插图,理解重点词语。本文配有几幅插图,图文并茂。我充分发挥图片的作用,让学生仔细观察,透过观察了解文章内容。我让学生观察“花生开花”图,想象花生开花的情境,从而理解“格外”、“鲜艳”一词,引出松鼠与鼹鼠的对话,体会松鼠高兴的心情。
二、多种形式朗读,深入感知课文。在教学本课时,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比如比赛读、分角色读、师生对读以及表演读,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练读上,让学生从读中感悟。
三、拓展延伸。在课的最后,我还帮助学生续编故事,将语文学习向生活延伸,对于语文的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要让孩子们从小树立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语文观。
尽管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看似教学效果不错,但是细细反思,自己感觉对重点词语“自言自语”的理解还不够到位。学生虽然通过观察课本中的插图明白了“自言自语”就是自己对自己说话,却没能帮助学生进入生活情境,体会到“自言自语”即为低声的自己嘀咕。所以学生在表演造句时就表现出对这一词语的理解不到位。
如果这时我能借助课本中的图画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中小松鼠的表情动作加以理解,再来联系生活实际,情境表演,效果会好一些。课型:新授
17、雪地里的小画家
一、学习目标: 解生字、词。、知道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三、教法:讲解法、示范法
四、学法:自主 合作 探究 讨论法
五、教学用具: 课件、生字卡片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冬天到了,小朋友们喜欢下雪天吗?雪后,小朋友们在雪地里玩些什么?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出示课题:
22、雪地里的小画家。齐读课题
3、讨论:读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小画家?(年龄小,但画画本领很大的人。)
4、雪地里的小画家指的是谁呢?它们画的画什么样呢?我们来谈一谈课文。
二、初读课文
第一课时、学习11 个生字,认识“虫、目”两个偏旁,通过朗读理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连贯。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指导朗读
1、读第一句
⑴看图,想象下雪时什么样?
⑵下雪了,小朋友们高兴吗?小动物们要在雪地里画画,看到下雪,心情怎样?(非常高兴)
⑶再读第一句,要读出高兴的语气来。
2、读第二句
说说谁来到雪地里?“一群”是什么意思?
过渡:一群小画家都有谁呀?他们画了些什么呢?(自己读一读第三句,小组讨论答案)
3、读第三句
⑴提问:一群小画家都有谁?他们画了些什么?
⑵出示小动物在雪地上跑来跑去的投影片,再观察插图,看看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在雪地里画的是不是与图片上的画很相像?
⑶谁再把第三句读一读?要读清楚谁画的是什么?
⑷小动物们画了什么?(教师引读,男女生对读)
4、我们平时用什么画画?这群小画家是怎么画画的呀?谁来读第四句话?
⑴指读第四句。
⑵小画家们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
小结:原来这是幅美丽的图画,就是小动物们走在雪地上,爪子或蹄子留在雪地上的脚印呀!
⑷你们夸夸他们吧!
⑸齐读第四句话。
5、师生分谈五、六句话
师:青蛙为什么没参加?
生:他在洞里睡着啦
⑴提问:青蛙为什么不到雪地里和小动物们一起画画呢?(他在洞里睡着了)
⑵青蛙为什么躲在洞里睡觉呢?
(学生讨论交流-青蛙是冬眠的动物)
⑶最后两句话一问一答,你能读出问答的语气吗?
指名读(指导)
6、练读全文(配乐朗读,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四、指导背诵
1、填空背课文
2、独立背诵,同桌互背
五、小结
六、想象思维(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冬眠的?)
读了这篇文,我们知道了小鸡、小狗、小鸭、小马的脚趾形状不一样,还知道了青蛙冬天在洞里冬眠。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词语、生字卡
竹叶小马月牙不用
马牙用笔加
二、识字、写字
1、分小组学写生字
⑴读准字音
⑵分析字形、数笔画
2、指导写字
三、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连连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题
2、集体背诵第三句话
3、自己连线,老师集体纠正
四、思考
1、你们还了解哪些动物是冬眠的?
2、还有哪些动物也会来到雪地“画画”?
板书设计:
雪地里的小画家
小鸡
小狗
脚印贴图
脚印贴图
小鸭
小马
脚印贴图
脚印贴图 青蛙——————→睡觉(冬眠)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以韵文的形式,不但形象地讲述了四种小动物爪(蹄)的形状和青蛙冬眠的特点,而且语言活泼,富有童趣。以下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总结与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在导入部分,我播放了美丽的雪景图,把学生带入到了大雪纷飞的雪地里,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导问:下雪时,你的心情怎么样?想做什么?由此激发学生朗读时的喜悦。然后让学生展示读,注意在轻快活泼的语调中,读出“小画家们”兴奋的心情。
二、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突破难点。
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的爪(蹄)子的不同形状。对于这一点,我是通过以下几步来完成的。
1、是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的形式找到“谁是雪地里的小画家”?
2、在学生找到并读出对应句子时,同步多媒体展示四种动物的脚印,让学生有更直观的印象;
3、在此基础上,我出示了这几种小动物及它们的脚印,让学生做“找脚印”游戏。这样层层递进,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这一难点。
三、注重课内外相结合。
针对青蛙冬眠一事,顺势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动物要冬眠?并出示其他动物图片,作为课外知识拓展。合理开发课外资源,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但是纵观整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朗读有些地方指导得还不够到位,对学生的指导抓的不够细,学生的说话练习不多,这都是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我将积极弥补自己的缺点,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型:新授
18、借生日
一、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布、今、正、放、雨、两”6个字。认识三个偏旁“方”、“饣”、“忄”。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云把生日接给妈妈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从故事中感受母女间的感情。
三、教法:启发引导法、合作交流法
四、学法:自主 合作 探究 讨论法
五、教学用具: 课件、生字卡片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放生日歌曲,提问:谁知道“生日”是指哪一天,每个人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生日。
2、平日里,你们会向别人借东西,也会把东西借给别人,听说过借生日吗?出示课题
18、借生日
二、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2、提问:课文中谁把生日借给谁?“我”指的是谁?
3、再读课文,共分几个自然段?你想读哪个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2、认识两段中的生字
3、小云的妈妈说自己把生日给忘了,妈妈真得是忘了吗?(小云的妈妈并非忘记了自己的生日,而是只想到别人)
4、指导朗读
“您怎么从来不过生日?”没见过妈妈过生日,小云感到疑惑,要突出“从来”,读出纳闷的语气。
四、学习三、四自然段
1、指名接读三、四自然段
2、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前,心里会想些什么?(大家讨论后,明白小云在妈妈的影响下,懂得了关心妈妈,同学们应该向她学习)
3、指导朗读
最后两句话是她经过思考想出的办法,要读出肯定的语气,表现出小云的天真可爱。
五、全文朗读
1、分角色朗读课文,师生读,同学与同学读
2、配《生日歌》读
六、扩展活动
亲手作一件小礼物送给爸爸妈妈,并说一句祝福的话。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读生字
二、分小组自学生字
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正、怎、饭、拿”等字的读音
2、分析字形,用不同的办法来记忆
3、指导写字
4、学生写字,老师巡回指导
三、复习巩固
1、复习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⑴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提示:红花中的字可以做词头,也可做词尾
2、分小组比赛
3、每组选出代表,全班比赛
四、想象故事的结尾
1、请同学们编出故事的结尾
2、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五、讲评小结附板书设计: 借生日 小布熊
小云←——————→妈妈
母女关爱
教学反思
一、识字教学形式多样,注意渗透识字方法。在让学生齐读,小老师领读,指名读等多形式认读后,我抓住“班”“礼”渗透给孩子要关注身边的事物,做个有心人,善于在生活中识字。“拿”是个会意字,借助动作帮助学生明白合手就是拿。
二、抓住关键句子来组织教学。让学生紧紧围绕“早晨,小云醒来一看,枕头边放着一只可爱的小布熊。”“吃过早饭,妈妈要去上班,拿起包一看,里面装着一只小布熊。”这两句话,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体会、指导朗读等多种方式,引导自己去发现、理解课文,最终感受到妈妈和小云之间相互的爱。
三、进行随文说话训练。利用第一幅插图,让学生说说“妈妈会怎样向小云祝贺生日”;在理解词语“总是”后,通过用它说句来加深理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存在不足:
学生的课堂参与缺乏主动性,在语言表达上训练不够。平时自己说得较多,学生说的机会太少,而且学生回答问题时思维不够开放,不够活跃,说得比较简单。
今后在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语言表达上还需多下功夫。同时结合一年级学生特点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上多学习,多探索,让课堂成为锻炼和展示学生的舞台。
集体备课 《雪孩子》
一、说教材
课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课文插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的内容,易于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利于老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便用教材。本篇为首次出现不注拼音的课文,看图读文,让学生尝试着自己阅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朗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
二、说目标
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瓜、衣、来”三个字;认识1个偏旁“孑”;
2.理解重点词句,知道雪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雪孩子化了”和“雪孩子飞到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这两句话,使学生知道雪会变成云,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三、说教学法
对于刚刚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上述的关系是极有难度的。所以教师要通过演示课件“雪化成水、水蒸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自然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四.说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小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呀?”(雪孩子、雪人、雪娃娃„„)
2、“谁认识这个字(孩)?”“你是怎么认识的?”
同学们畅所欲言,最后归纳出低年级孩子识字的方法:可以问老师、问同学、问爸爸、问妈妈、查语文书后面的生字表,还可以进行猜读,如果以后学会了查字典,还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等。
[这部分内容主要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雪孩子的什么事。
2、学生交流。
3、播放动画,听课文朗读,把学生带入丰富的想象和亲身体验中
4、交流自己的感受。
[这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求同思维能力。]
(三)阅读新课,理解课文
1、继续读第一自然、老师再范读、再指名读。通过读,使学生尽情地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领略雪的风采!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呢?引导学生从文中找问题的答案 [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读二、三自然段,观察插图,说说这幅图的主要意思
4、结合画面的内容,体会小白兔往来火里加柴的原因。[这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演示课件,突破难点
1、雪孩子化了以后,为什么会变成一朵白云呢?
2、课件演示“雪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重难点的理解:知道了在一定温度下雪遇热会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就成了云。
3、文中的哪个词是说这种现象呢?“,”飞“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这部分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的求证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五)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1、讨论:雪孩子还会回来吗?
2、说话练习:雪孩子回来以后,你会对它说些什么呢? [这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求证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六)总结全文,提示主题
再放动画片,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最后得出问题的答案。[这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七)朗读课文,加深感悟
同学们可以采取任何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课文。如看动画片读、个人读、小组读、自由读、默读、和喜欢的小朋友们一起读、演课本剧等等,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附板书设计:
19、雪孩子 和小白兔玩 ↓
雪孩子 救出小白兔 舍已救人 可爱
↓
成了—朵很美很美的白云 教学反思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注意给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充分发展的空间。
特色一:动画片的设置非常成功。不仅巧妙地导入了新课,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性趣,有了美好的情感体验,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声情并茂的动画片,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特色二: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把教与学的主要活动放在”读"上:初读入情-读中悟情-想中悟情。整个课堂书声琅琅,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情感性、人文性、综合性。
特色三: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通过落实三维目标,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求证思维能力、再现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求同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当然,教学中难免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我们班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还不那么流畅。《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作为起始阶段教学,培养语感尤为重要,朗读则是培养语感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所以,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课型:新授
20、小熊住山洞
一、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年、左、右、和、动、鸡”6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爱护树木、保护环境是一种美德。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生字,懂得要爱护树木,保护环境。
三、教法:启发引导法、合作交流法
四、学法:讲解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用具: 课件、生字卡片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情境。
师:小朋友们,老师带你们去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好不好(播放课件)?你们看,这就是大森林,这里有高高的松树、绿茸茸的小草,还有喳喳叫的小鸟、蹦蹦跳跳的小鹿,他们都生活在这里。今天,老师事先和小熊家打好了招呼,说要领着小朋友去他家做客呢,你们想认识他们吗?请你们打开语文书,自由地读第20课;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同时标好自然段。
二、读课文,识生字。
1、再次自读课文,识字。猜猜生字小淘气的读音,也可以问老师和同学。如果还有不会的,就先放放。
2、听读课文,识字。
(1)指名分段读课文。播放课件,其中生字用另一种颜色标出,要求读通顺。
(2)齐读生字。
3、出现全部生字(带拼音)。师:同学们,现在先把你认识的字读一读,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男女生分行读。)
4、小组合作读课文,读中巩固识字。
5、识记生字。再次出现全部生字(无拼音),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师:哪些字你以前就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哪个字你有好办法记住它?
三、读后悟、读后思。
1、师:我们要去小熊家做客了,没看到小熊之前,你知道了什么呢?
2、师:要是到了小熊家,你想问它什么问题呢?在课文里,你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四、学习1-2自然段。
1、了解山洞的特点。
(1)读第一自然段。
(2)说说住在山洞里是什么感觉?
2、观察图,感受小熊高兴的心情,小熊好像在说什么?
五、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收获真不少,认识了生字,还结识了小熊一家,下节课我们就去小熊家做客。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
师:小朋友,我们一路坐着火车终于来到小熊家了,他们家住在大森林里。你们看,小熊和熊爸爸在门口欢迎我们呢(播放课件)我们一起走进山洞看一看,哟,这里还有一些汉字呢,原来小熊也爱学习呀,我们来读读字,和它比一比。
二、说图意,读课文3-6自然段,感悟自然美与行为美。
1、师过渡:大家看小熊家的墙上还有四幅照片呢。(播放课件,显示文中四个季节的图片。)
2、说图意,感受森林景色的美丽。学生喜欢哪一幅就说哪一幅。
3、说完图意,读图画对应的自然段,教师相应点拔、指导:读出景色之美,“舍不得”三个字轻轻的读,读出爱惜之情。采用灵活的形式读课文,如指名读、小组读、打擂台读、愿意读的站起来读,男女生比赛读。
4、指名配乐连读3~6自然段。
三、学习7-8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七、八自然段,教师重点指导长句子的朗读。
2、读完“一束束美丽的鲜花”后,练习课后“说一说”。
3、想像、说话练习,小动物在献花时会说些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后,戴头饰表演。
四、口语交际:记者采访小熊一家。
小组合作模拟练习,指名表演。
五、巩固识字。
1、自由读生字。
2、汉字魔方。加个偏旁构成字,再口头组词。告()()欠()()
吉()()云()()
3、芝麻开花。口头扩词,看谁的芝麻结得多。
年()()()满()()()
直()()()动()()()
4、用生字组词说话。
5、把生字编成阅读材料,换环境识字。
六、学写生字。
1、了解字义。
(1)给生字组词。(2)指指身边左右各是谁,各有什么东西等。
2、学写“年”。学生独立看书,了解“年”的笔顺;教师范写,强调在田字格内的位置。请学生书空、练写。
3、学写“左”、“右”两个字。让学生观察字形,教师问:你发现了什么?指名说。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练写。
七、作业
1、画一画你心目中的大森林,在上面写上你想说的话。
2、实践活动:“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为社区和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做点事。
附板书设计: 小熊住山洞
春天 长瞒绿叶
夏天 开满花儿 舍不得砍 秋天 结满果子 冬天 许多小鸟
教后反思
这是一个意在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故事,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连环画形式出现,语言浅显,符合儿童特点。
1、由于本课语言浅显,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出现,虽然全文不注音,但可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学习课文。主要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的方法来学习课文。通过读感悟林中环境之美,小熊一家行为之美。从而欣赏美、感悟美、表达美。
2、注重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在3—6自然段的学习中学生喜欢哪个季节的美景就说哪幅图,并把相应的段落读好。不必按部就班的按课文内容进行,给他们自主选择的空间。
3、注重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课后就布置学生在家长帮助下,搜集“保护环境我们能做什么”,和收集一些社会上不文明的保护环境行为。
但存在很多不足,如下:
1、对于春天这个季节的指导朗读不到位。本想让学生先说看到什么,“满树的绿叶”说出树叶多,小熊心情兴奋,因此读的时候要响亮。然后说说平时生活中舍不得的心情,来感受下小熊舍不得的心情。这是重头戏,我觉得设计是好的,但课堂生成差强人意,缺少经验,指导不够到位。
2、在设计上还缺少点乐趣,开始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也许是因为后来问题提的太多了而且也有点难,使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课上到最后师生互动比较少。看来在备学生这块,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虽然缺点很多,但有思考总是会有进步的,我下次会再努力的 课型:复习
语文园地六
一、学习目标:
1、启发学生采用偏旁归类的方法复习汉字。
2、通过词语搭配联系,学习准确运用词语,不断积累词语。
3、了解词语重叠后在表达上的不同、并学说这样的词。
4、学习猜谜语。
二、教学重、难点:认识叠词。
三、教法:启发引导法、板演法
四、学法:自主 合作 探究 练习法 讨论法
五、教学用具:班班通、卡片、贴图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小朋友们学了许多本领。今天我们就要去语文俱乐部——语文园地六中去大显身手,参加四关擂台赛,看看哪个小组、哪个小朋友是俱乐部的擂主?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二、第一关:我会说看谁说得多
1、出示题目中带偏旁的字认读。(在汉字王国中我们认识了许多汉字朋友,还记得他们的名字吗?)
2、这些汉字朋友有什么特征?能说出他们的偏旁吗?指名学生一一说出9个字的偏旁,教师相应板书。
3、认读偏旁。
4、偏旁大搜寻。(有这些偏旁特征的汉字朋友还有很多,把他们邀请出来。小组成员合作,比一比哪一组邀请的汉字朋友又快又多?)
5、集体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板书。(教师根据偏旁的字数给每一小组加分)
6、扩展练习:你还知道哪些偏旁?都有哪些汉字朋友?
三、第二关我会连
1、认读词语,找朋友。分组合作连线,交流汇报。
2、你发现外面下半圈“红红的、绿绿的、白白的”三个词有什么特点?
3、读出词的不同意思。如:把“可爱的”与“小猫”连在一起,你又发现了什么?(一是小猫很可爱;二是可爱的是小猫,不是别的。指导读好语气)
4、扩充练习:“可爱的”还可以与谁交朋友?找出课文中外圈词更多的朋友。(哪个小组找得多,得分最高。)
四、交流闯关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让我们接着去闯关吧!
二、第三关读读说说
1、过渡:小朋友真聪明,顺利地闯过两关,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你能开开心心地读读这些词语吗?(出示课文中的四组词语认读)
2、我的发现:每组前后两个词语有什么不同?
3、应答赛。师说前面两个词,生答后面的叠词。或师说后面的叠词,生说前面的词。
4、加赛:你知道还有那些词也能这样说?
三、第四关我会猜
过渡: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就要到了,我们马上就要抉出今天的擂主。
1、读两则谜语,做到读准音
2、集体交流:分组读谜语、猜谜语,猜对的小组加分,说说是怎样猜出来的?
3、扩展活动。
对抗赛:分小组出谜语,其余小组猜。出谜语的小组与猜出谜语的小组加分。
四、总结、颁奖
1、总结
2、对今天获得擂主的小组颁奖
课型: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六
一、学习目标:
1、动脑筋想出小兔把南瓜运回家的办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2、积极参与讨论,能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说清楚,并能对别人说的办法进行评论。
二、教学重难点:
动脑筋想出小兔把南瓜运回家的办法,能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说清楚,并能对别人说的办法进行评论。
三、教法:讨论法、讲解法。
四、学法:自主练说
五、教学用具:班班通、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森林里有一座漂亮的蘑菇房子,那就是小兔的家。一天,兔妈妈对小兔说:“今天我去奶奶家看望奶奶,你在家帮妈妈做件事好吗?”小兔高兴地说:“好,好。”兔妈妈笑了,说:“乖孩子,你去咱们家南瓜地里摘一个南瓜回来吧。”兔妈妈走了,小兔来到了南瓜地里。(课件演示)他挑了一个最大的南瓜,可是怎么也搬不动。聪明的小朋友,你们来帮帮小兔,想办法把南瓜运回家好吗?
学生自由想像,自言自语,然后和同桌说一说。
(二)、创设情境,交流小兔运南瓜的办法
师:现在老师就是兔妈妈,小朋友是聪明的小兔,小兔已经把南瓜顺利地运回了家。谁先来告诉妈妈你是怎么运回南瓜的?
在情境中“小兔”告诉“妈妈”运南瓜的方法,“妈妈”及时地进行鼓励。
(三)、讨论:哪种方法好?好在哪里?
师总结各种方法,请小朋友独立思考自己认为哪种方法好,好在哪里。
学习小组讨论,要求人人都要发表自己的见解,组长负责组织讨论。
师组织进行全班交流,认为同一种方法好的小朋友可以补充理由,鼓励有不同的看法。
(四)、课后延伸
师讲故事,大意是:小猴、小松鼠、小兔、小狐狸举行跑步比赛,他们手中都有一支雪糕,规则是:谁最先跑到终点并且手中的雪糕没有化,谁就是冠军。结果小松鼠获得了冠军。那么小松鼠是怎么做的呢?
(五)课后作业
11.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说明 篇十一
http://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准确理解重点文言字、词、句的含义,培养文言语感。(2)积累名句,背诵精彩句、段。
(3)理解文章内容,评价人物形象,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复习,积累文言词语 及名句,培养文言语感。(2)通过拓展迁移,提高赏析文言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精华,传承美德,砥砺意志,自强不息教学 教学流程
1.谈话导入
2.展示、明确本课的复习目标。自主复习
提示:因为本单元知识量大,知识点集中,向学生布置自主复习的任务。明确复习任务为梳理文言基础知识,具体包括:重点实词、虚词解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句子翻译、名句积累等。投影出示练习题:
学生看投影并思考回答
提示:自主练习题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文言基础知识题,需要学生强化记忆。讲评时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要求学生把出错的环节重点记忆,归类整理。
合作探究
投影出示问题: 分析归纳《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出师表》三篇史传的主旨立意、人物形象、写作特色。
教师巡视并参与、指导部分小组的讨论,了解学情,进行调控。学生小组讨论理解内容,进行主旨、人物形象、写法特点的概括,充分讨论后,小组代表进行归纳。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引导、订正。
展示交流
1、主旨立意:
1、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着力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力统治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再现了这位农民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形象,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2、文章在人物对话中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3、在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学法指导:归纳主旨是在借助注释,联系背景的前提下,总体阅读,整体把握,局部剖析进行概括。
2.分析《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的主要人物形象。
陈胜: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胸怀大志,有反抗精神,敢于斗争,有志有谋。唐雎:有胆有识、沉着镇静、不畏强暴、机智果敢、据理力争。学法指导:分析人物形象是在了解作者对文中所写人物的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进行提炼。
3.总结《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出师表》的写作特色。
写作特色: 《陈涉世家》: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故事情节完整,语言简洁富表现力。《唐雎不辱使命》:通过对比、衬托、人物对话,突出人物性格,学法指导:总结写作特色是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欣赏,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
学生明确 圈点勾画
记笔记
拓展迁移 总结反思 循序渐进,学有所获,让学生就本节课的内容、写法及感悟体验等仿照例句进行归纳,总结,反思,评价。(可以谈学习本文后从人物身上学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主观看法或体验,引导生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精华,传承美德,砥砺意志,自强不息。
例:陈胜少有壮志,不甘平庸,后来终于成就大事。可见,小时候养成的个性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唐雎智勇双全,谱写了一曲以弱胜强的赞歌。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应该运用我们的智慧战胜困难,获取成功。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本单元重点语段及五首宋词。
2、完成《解读3+2》
3、推荐阅读名著:《三国演义》。背一背 做一做 记一记
亿库教育网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说明】推荐阅读:
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预习提纲06-08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试卷12-20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作文12-30
一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反思08-07
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11-23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作文欣赏09-20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作文第六单元胜似亲人07-12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连续进位乘法教案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