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24-08-07

郑州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精选8篇)

1.郑州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篇一

连州市档案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科学谋划“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的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推动我市档案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根据《广东省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结合我局(馆)实际,制定“十二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中心,依据上级档案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解放思想,求真务实,认真履行档案行政管理和保管利用两种职能,以法制建设为基础,以满足社会各界档案利用需求为目标,以档案建设为中心,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重点,不断拓宽档案服务领域,优化服务机制,不断提高档案部门服务市委、市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的能力,促进档案事业与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二)主要任务

1、档案法制建设

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广东省档案条例》,依法行政,依法治档,加大档案行政执法力度和专项检查力度,规范执法程序,形成良好的执法氛围,切实查处档案违法行为。继续加强档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全面推行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深入开展《档案法》、《档案实施办法》和《广东省档案条例》等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社会的档案法律意识。

2、档案信息化建设

依托政府公众信息网,建立向社会公布档案信息、开展网上查询,实现局域网、政务网、互联网三网相通;实现档案馆内部办公自动化,建成全部馆藏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珍贵、易损、利用率高、重要全宗、现行文件全文数据库,照片档案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

3、档案馆资源建设

合理配置档案馆资源,完善档案馆功能,逐步实现档案馆基础设施设备现代化,全面提高档案馆工作水平。

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规定,依法接收到期档案进馆。要扩大档案资源征集范围,重视收集、征集反映本地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的档案,努力将当地名人、重大事件、重大活动档案(如国际摄影年展)和文艺作品征集进馆保存;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鼓励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向档案馆捐赠或寄存档案,大力收集征集、保护散存在民间和个人手中的珍贵档案史料,积极建设富有本地特色的档案资料体系。加大档案开放力度,充分发挥档案馆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公开现行文件阅览中心和档案信息服务中心“四位一体”的功能。进一步加强现行文件的收集和规范整理。对现有馆藏档案进行有计划的鉴定和整理,摸清家底情况,有效开发利用,同时加大对珍贵重点档案的抢

救保护力度。

4、档案业务工作

①做好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加强重点建设项目安排管理、协调和服务工作,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和重点民生工程建设项目,及时了解和掌握其管理情况。做好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的登记工作。按照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竣工档案验收的要求,做好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的验收和重点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档案移交工作。

②重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档案部门应加强对新农村建设档案的指导,针对农业和农村土地延包、承包、土地流转等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进行重点指导,为维护农民利益保架护航。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农村产业化经营、农村基本建设、农村合作项目、农村科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建档工作。制定规范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文件材料形成、归档和保管的指导性文件,加大对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力度,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和谐稳定、基层民主建设和农民增收服务。

③努力提升档案工作社会化程度。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档案工作的新发展,努力提高全市档案工作整体发展程度,继续实施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进一步扩大档案工作行业覆盖面。重点指导抓好全市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项目档案收集归档的体制建设和民营企业档案、龙头企业档案和新农村示范乡(镇)村档案的建立。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要抓好自身业务工作中形成的专业档案。乡镇除抓好各职能部门形成的业务、科技档案外,要继续做好村级档案、社区档案和科技示范户档案的工作,引导城乡居民注意积累、保管家庭档案,鼓励向档案馆寄存、捐赠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

④加强对涉及民生部门档案工作的重点指导。民生档案涉及面广,特别是民政局、劳动局、卫生局、教委、社保局等涉民部门,档案部门要加强对其档案工作的指导,把涉及民生、反映民意的档案收集好,管理好,建立方便人民群众查阅利用的服务体系。

5、档案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合理调整人才比例,优化人才结构,提高档案、计算机等专业人才的占有比例,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合理使用档案干部,营造人才成长环境,建立一支学习型、实干型、创新型的业务骨干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三)保障措施

1、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和专项检查工作。全面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坚持依法开展档案工作,依法管理档案事业,依法做好档案服务工作,保障档案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2、继续争取市政府的支持,把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列入连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档案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提高档案事业经费比例,并逐年有所增加,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政策和经费保障。

3、把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市政府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争取信息化主管部门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督促各单位按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有关要求,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录入工作,要求各机关单位向档案馆移交档案时,要同时移交机读目录。

4、以服务民生为重点,不断丰富档案工作服务大局的内容和手段。坚持经济建设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抓好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为促进重点工程建设服务。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进一步深化“三农”档案工作。积极指导基层做好村务公开、土地、林权制度改革等资料的归档,为维护基层稳定和发展服务抓好机关、企事业等档案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档案的完整齐全。

5、抓好队伍建设,为档案工作提供组织保障。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配齐、配强档案干部队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爱岗敬业的教育,增强档案工作者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加强岗位培训,努力提高档案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关心档案工作人员的事业和生活,努力创造有利于档案队伍稳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6、加强档案宣传工作,强化社会档案意识,扩大社会档案信息需求,培育档案利用者和利用市场。

二、2011年工作计划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是实施档案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第一年。在2011年的工作中,我局将高举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旗帜,以十七大精神为动力,进一步做好档案基础业务,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拓展档案馆的服务功能,加大依法治档力度,充实馆库设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一)加强对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业务指导。

一是抓好文件材料归档、验收和档案工作执法检查工作;二是做好机构变动单位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三是加强对企业档案工作的指导,重点抓好民营及改制企业档案管理和处置工作的业务指导。四是抓好民生工程档案工作的指导。重点抓好民政、卫生、房管、土地、农业、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民生档案工作。

(二)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档案工作。

目前,我市的集体林权改革工作已铺开。我们要积极行动,提前介入,深入林改工作第一线,了解林改的工作程序和技术要求,熟悉林改档案的内容和范围,提供科学准确、符合实际的指导意见,特别要加强对乡镇、村级的林改档案的监督指导,确保林改档案与林权改革工作同步进行,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业务监督指导股的人员积极主动与林业局有关部门联系,就如何开展此项工作进行协调。

(三)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

要以建立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村为突破口,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要切实做好村级档案工作,加强档案的收集整理,确保在村委换届和村干部调整时,档案不丢失。

(四)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提升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能力与水平。

一是努力争取市财政在经费方面的支持,做好市档案馆数据库建设的有关工作;二是利用政府信息公开平台,继续做好本局政务信息的主动公开工作,真正做到依法公开、准确及时、便民利民;三是做好馆藏档案的文件级目录录入工作和四套班子档案及重点档案的数字化工作。

(五)做好档案资源建设。

一是加大收集、征集力度,特别是要做好地方特色和重大活动档案资料的收集和征集,努力改善档案馆藏结构,丰富馆藏内容;二是做好进馆档案资料的整理、编目、消毒、入库工作。三是做好馆藏档案保护、库房管理和安全工作。

(六)继续推进机关单位目标管理工作。对市林业局、社保局、中心小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单位的加强业务指导。

(七)加强档案队伍建设。

档案队伍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基础。档案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档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下大力气抓好档案队伍建设。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创新队伍建设工作,加强教育、学习、培训,不断提高档案干部的岗位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和信息化素质,全面提高档案队伍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纪律严的高素质档案队伍。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全市档案部门和广大档案工作者要坚持以邓小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切实履行档案工作职能职责,努力推动全市档案工作再上新台阶,以突出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2.郑州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篇二

一、规划的编制情况

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为市级一般专项规划,纳入社会发展规划范畴,由市档案局牵头,市规划委、市国土局和市发展改革委参与编制完成。

为编制好规划,市档案局成立了由局长牵头,副局长和主要业务处室负责人参加的编写小组,2010年初启动了编制工作。

为编制好规划,编写小组对全市档案事业发展情况,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摸清了底数,对一些省市档案部门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情况进行了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对规划进行了多次认真深入研究和编制。在编制过程中,按照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有关档案工作的要求,进行了落实;按照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表述,进行了衔接,使档案规划与市委要求、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持一致;还与市发展改革委、规划委、国土局等部门进行了衔接,在相关工作内容上保持一致。在编制阶段,向各区县档案局(馆)、委办局档案部门等业内外单位广泛征求了意见,邀请了专家对规划草案进行论证,反复多次研究讨论,经过51次修改,形成规划送审稿,报主管市领导、报市政府审批,经同意,与市发展改革委共同颁布实施。

“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是全市档案部门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十二五”时期全市档案工作的行动纲领。

二、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总结了“十一五”时期我市档案事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时期,我市档案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档案工作不断创新、发展和提高,体现在四个方面:

1、档案资源不断丰富。全市各单位档案室室藏档案资源总量比“十五”末增长57%,市、区县档案馆和市城建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源总量比“十五”末增长38%。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活动等重大活动档案完整收集。

2、档案利用服务成效明显。全市档案部门接待查阅利用者499万人次,比“十五”时期增长35%;编研文献84亿字,比“十五”时期增长133%;市和区县档案馆举办展览364个,比“十五”时期增长119%,参观者584万人次,比“十五”时期增长36%。利用互联网为公众提供开放档案查阅服务及网上档案展览,利用政务网为委办局提供移交档案查阅服务,档案信息资源网络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创新服务方式,“档案馆日”活动和“档案见证北京”系列讲座受到百姓欢迎。市和区县档案馆作为政府公开信息查阅服务中心,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3、档案安全保管不断加强。档案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健全。市和区县档案馆抢救修复国家重点档案41万卷,建立特藏库对珍贵档案进行专门保管。制定了《档案数字化规范总则》等4项标准,成为我市第一批档案信息化地方标准。档案数字化工作加快推进,档案原件保护进一步加强。档案馆室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安防、消防、温湿度调控等设备设施逐步完善,档案安全保管条件进一步改善。“十一五”末,全市国家档案馆和档案室面积比“十五”末分别增长15%和24%。

4、档案行政管理工作扎实推进。市和区县档案局开展了档案安全保管方面的行政执法检查,依法对10起案件进行了处罚。市档案局对建国以来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全面梳理,新制定和修订行政规范性文件28件。创新重大活动档案工作机制,集全市档案部门之力做好奥运档案工作,实现了在历届奥运会举办城市中留存档案最齐全、最完整、最系统的工作目标,奥运档案工作经验成为重大活动档案工作的成功典范。指导各级机关档案部门深入开展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编制工作,指导加强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和国有企业档案工作,指导区县档案工作,全市行政村、社区全部实现档案规范化管理。

5、档案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档案干部培训列入市委组織部干部培训计划,在市委党校举办了档案干部专题培训班。采用面授辅导、网络培训、专题研讨等多种方式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干部队伍专业素质。全市档案科研获得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奖13项。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广泛开展向刘义权同志学习活动。向从事档案工作满20年和30年的965位同志颁发了荣誉证书,增强了广大档案工作人员坚守平凡、创造非凡的工作热情。

“十一五”时期,我市档案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很多成绩,2010年在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中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得先进单位称号。档案工作也得到了市委领导的肯定。“十一五”时期是档案部门获得荣誉最多的时期。

档案事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这是我们在“十二五”时期改进的重点。

(二)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档案工作的指导思想

这就是: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全面实施档案事业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三个体系”建设,大力加强档案馆室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档案馆“五位一体”功能,使档案馆设施和档案工作服务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三个体系”建设是:建设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确保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五位一体”功能是:档案馆要具备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的功能。

(三)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档案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主要目标:一是档案资源极大丰富;二是档案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三是档案安全保管全面增强;四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五是档案馆建设取得新突破;六是档案行政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围绕目标,确定了六项主要任务:

一是档案资源建设。从档案馆和档案室两个方面予以加强。市和区县档案馆要全面完成档案接收任务,着力做好民生档案、重大活动档案的接收,主动开展好档案征集工作和对城市建设面貌的拍摄记录工作。各单位档案室都要制定文件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做好归档和移交工作。

二是档案利用服务。强调三个方面:一要做好档案和政府公开信息的查阅接待工作。二要推出一批档案编研精品,办好反映本地区发展足迹的专题展,办好“档案馆日”活动和档案文化讲座。三要围绕中心工作和热点问题,将档案信息和政府公开信息以光盘、汇编、展板等多种形式,送进学校、社区、企业、农村。

三是档案安全建设。要围绕档案实体安全、信息安全、设施安全、馆室环境四个方面的安全,筑牢思想防线、制度防线、技术防线、设施防线、网络防线、应急防线六道安全防线,全面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四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一要建设数字档案馆系统。二要加快推进档案数字化。到“十二五”末,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率达到100%,也就是说,到“十一五”末进馆的档案要全部数字化;区县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率达到50%以上;市属单位有条件的要做到室藏档案数字化率达到100%。三要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接收工作。市属单位要制定电子文件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市和区县档案馆都要推进电子档案的接收。四要推进资源共享和网络化服务,依托互联网和政务网,提高数字档案的利用服务水平。

五是档案馆馆舍建设。一要加快市档案馆新馆建设,新馆建设已立项,建在广渠路36号,建设规模11万平方米,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成。二要推进区县档案馆馆舍建设。

六是档案依法行政。市和区县档案局要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一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标准,以制度规范工作,实现制度全覆盖;二要加大业务监督指导工作力度,以档案移交单位为重点,以基层单位、基础工作为着眼点,分类指导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做好档案工作,实现业务指导全覆盖;三要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每年要开展主题突出的行政执法检查。

(四)明确了四项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宣传贯彻;二是深化科学研究;三是提升队伍素质;四是强化监督检查。

三、规划的主要特点

“十二五”时期,全市档案部门要以更高的标准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档案规划主要呈现三个特点:

(一)指导思想简洁明晰,适应了新形势新要求

“十二五”时期,北京全力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市委在“十二五”规划“建议”要求,档案馆等设施与服务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档案馆等设施,建成市檔案馆等标志性设施,增强服务能力。

国家档案局提出“十二五”时期建设“三个体系”,实现档案馆“五位一体”功能。

我们把市委市政府和国家档案局的新要求融入到指导思想里,强调大力推进“三个体系”建设,大力加强档案馆室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档案馆“五位一体”功能,使档案馆设施和档案工作服务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些指导思想适应了市委市政府和国家档案局新时期提出的新要求。

(二)主要任务与主要目标紧密结合,体现了新观点

主要任务紧紧围绕主要目标确立,主要任务完成了,主要目标就实现了。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中的一些提法体现了新观点:

1、在档案资源建设方面,提出了以基层单位档案为基础,以国家档案馆档案为主体的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新观点。

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不仅仅是国家档案馆的任务,是所有档案部门的任务。国家档案馆档案资源来源于各基层单位,档案资源体系建设要从基层抓起,只有各基层档案部门把该收的档案收集好、保管好,该移交的档案移交好,国家档案馆档案资源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档案资源体系才能建设起来,才能基础牢固、内容丰富、覆盖人民群众。

2、在档案利用服务方面,提出了以满足社会对档案利用的需求为目标,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的新观点。

以社会对档案的利用需求为目标,提高档案服务能力,提升档案服务质量,在查阅接待、编研刊物、举办展览、网络服务、文化讲座五个方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从利用服务需求出发,改善查阅接待条件、完善服务方式;从利用服务需求出发,推出一批有档案特色的书刊、展览、文化讲座精品,办成档案服务的品牌;从利用服务需求出发,采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市档案馆与区县档案馆之间、档案馆与单位档案室之间、档案馆室与社会之间的信息整合,实现共享,提高利用服务水平。

3、在档案安全保管方面,提出了围绕档案实体、档案信息、馆室设施、馆室环境四个方面的安全,构筑六道安全防线,建设安全体系的新观点。

六道防线是思想、制度、技术、设施、网络、应急防线,尤其要加强运用信息化技术做好档案原件的保护工作,对重要档案实行异地备份、异质备份,对已数字化的档案原件进行封存;要求各级档案部门要在档案库房配置符合安全要求的设备设施。

4、在档案依法行政方面,提出了建立健全档案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制度全覆盖;加大业务监督指导工作力度,实现业务指导全覆盖的新观点。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将涉及档案的工作纳入行政管理范畴,要以档案移交单位为重点,把档案收集好、保管好、利用好;要以基层单位、基础工作为着眼点,以制定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为抓手,指导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做好档案工作,不存在业务指导的盲点;要以健全的规章制度管理档案工作,使档案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要在管理中体现行政管理部门主导、引导、指导的作用,体现服务,确保“三个体系”的建设、“五位一体”功能的实现,确保“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

(三)保障措施突出了关键要素

加强宣传是为规划落实营造氛围,让社会更多地了解档案工作,支持档案事业的发展。

深化科研对“十二五”规划任务完成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

提升队伍素质是事业发展的关键,要加强培训,大力提升队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制定和落实人才培养规划,造就一批领军人才。

强化监督检查是落实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期间要开展两次检查,确保规划落实。

3.郑州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篇三

为促进我区人口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十二五”兰州市西固区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

“十一五”期间,全区人口计生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省、市、区贯彻意见精神,保持了低生育水平的基本稳定,全面完成了“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各项任务,初步形成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工作格局。

(一)人口规划目标顺利完成,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

“十一五”期间,在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全区常住总人口控制在39.4万人以内,年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77‰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3‰左右,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6%的目标。2010年底,全区常住人口37.7万,出生率6.03‰,自然增长率3.2‰。总和生育率保持在1.2左右,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

(二)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精神,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格局初步形成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和省、市、区贯彻意见精神,坚持把发展经济与稳定低生育水平紧密结合,把人口计生工作与实施民生工程紧密结合,区委、区政府成立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并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进一步强化了各相关部门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中的职责,形成了齐抓共管、协作联动机制。深入开展人口发展功能区规划研究,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初步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工作格局。各级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十一五”末,全区计划生育事业费预算投入基本达到人均30元。

(三)基层网络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能力明显提升

利用中央和地方投资项目,我区新建了新城镇计生中心服务所,区委、区政府投入130万元,对区计划生育服务站进行了改扩建;陈坪街道、河口乡各投入20多万元,对乡计划生育服务所进行了改扩建,并配备了相应的技术设备和交通工具。建立了完善的计划生育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网络;协会组织进一步健全;全面开展职业化和基层队伍能力建设。

(四)利益导向政策体系逐步完善,计生惠民工程全面实施

全面落实国家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制度,对奖扶对象,在国家奖励的标准上,再奖励100元。建立完善我省节育奖励、特困救助、新农合、农村低保、升学加分、危房改造等向农村“两户”(独生子女领证户和二女结扎户)优先优惠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完善农村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奖励制度。给独生子女领证户每月发放10元奖励费并为农村夫妇办理600元的养老储蓄,放弃二孩生育的夫妇由区政府给予不低于1000元的一次性奖励。2010年,独生子女领证户达到34389户,为955户农业独生子女领证家庭办理养老储蓄(保险),累计投入57.3万元。建立计划生育节育奖励制度。给当年新增二女户落实长效节育措施后一次性奖励3000元,并办理1000元的养老储蓄。截止今年,共为229户二女节育户落实了3000元奖

励金,累计投入68.7万元。2006以来,共给455名高中生和432名初中生落实农村“两户”子女参加普通高考省内大学录取加10分、初中升高中和初中升中专录取加10分政策。

(五)宣传倡导成效显著,依法行政全面落实

倡导新型生育文化,创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基地,创新宣传教育模式,改革宣传教育的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大力开展依法行政、文明执法,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规定》,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得到一定遏制。全面推进计划生育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建立有奖举报制度。进一步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由县级领导包乡镇(街道)、部门包村,实行目标任务与年终考核奖励“挂钩”。

(六)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信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全区各乡镇、街道普遍建立和使用了全员人口和育龄妇女信息系统(P&WIS)、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管理系统(GPL),完成了国家人口计生委人口宏观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PADIS)一期试点建设任务。人口计生部门与教育、公安、卫生、人社、民政、统计部门建立了数据比对与交换机制。人口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整体提升了全区人口计生工作水平,也为各级党委政府开展宏观决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十二五”人口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落实生育政策、降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这个主题,以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技术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管理机制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保障和维护育龄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大力开展基本技术服务,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宣传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努力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维护群众计划生育合法权益,将人口计生工作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促进人口计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综合治理。统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统筹城乡和区域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统筹各部门和全社会综合治理人口问题。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突破。以改革的思路解决事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创新工作机制,努力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新的发展方式。

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则,切实落实人口计划生育一票否决。

(三)发展目标

1、“十二五”人口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末,全区常住人口控制在38.7万人以内,年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出生缺陷发生率逐步降低,群众享有基本的生殖健康保健服务;出生性别比保持在108︰100以下。

2、“十二五”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末,全区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6%以上,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5以下;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人群覆盖率达95%;规范的生殖健康服务率两年达到100%;加强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符合国家标准乡计划生育服务站分别达到90%,乡示范化服务站分别达到50%,社区规范的计划生育服务指导站达到50%;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市民化比例达85%;提升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应用水平,实现全员化、自动化、网格化;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职业化体系,逐步建立人员准入、退出机制,具有职业(执业)资格人数达到90%,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达到85%,专业人员达到80%,区服务站有2名高级职称技术服务人员,中心乡镇服务所有2名中级职称技术服务人员,每个乡镇有1-2名生殖健康咨询师;提高基层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化工作水平;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全面落实已出台的优先优惠政策,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进一步转变群众的婚育观念。

三、“十二五”人口发展主要任务

(一)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宏观调控。加强人口规模、趋势、素质、结构等重大战略问题的研究,特别是要加强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人口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辩证关系的研究,把握规律性,掌握主动权,为制定人口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确保人口发展规划既体现从严控制人口增长的要求,又是经过最大努力能够实现的。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现行生育政策,积极鼓励引导政策内少生优生。加强流动人口与人户分离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防止早婚早育,严控政策外生育,杜绝超生。落实计划生育相关政策,坚决防止与人口控制相脱节,实现人口合理再分布。合理调控人口增长,促进人口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

(二)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制化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行政法规和《甘肃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制宣传,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要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各级纪检监察和司法部门要依法支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

(三)积极推进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要切实加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与医疗、保健机构的指导与协调,充分利用现有的计划生育和卫生资源,挖掘潜力,整合资源,增强对育龄群众提供计划生育、生殖保健的服务能力。从设施、设备、技术人员等方面,解决区乡两级提供有效基本服务的问题。人口和计划生育、卫生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围绕生育、节育、不育,共同做好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工作。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开展避孕措施“知情选择”,指导群众选择以长效措施为主的避孕方法,减少非意愿妊娠。

(四)加大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治理的力度。建立“政府领导、计生牵头、部门共管、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纪检监察、政法、组织、宣传、发改、教育、科技、公安、民政、民宗、司法、财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规划、农牧、文化广电、卫生、统计、工商等部门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制定具体措施。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协助党委政府组织、协调、督促、推动各部门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和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团体作为党委、政府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力量,要在宣传服务、动员群众参与等方面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各类所有制形式的企事业单位、各种社会组织等都要依据有关法律,承担管理计划生育的责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人员、经费、措施以及计划生育的奖励优惠政策。

(五)大张旗鼓地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宣传、卫生、教育、科技、文化广电、人口和计划生育等部门要密切配合相互支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计划生育公益性宣传,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面向基层、面向家庭、面向群众,积极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大力倡导“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新风尚,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要以传播新的婚育观念、计划生育法制观念和科学知识为重点,大力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科技知识,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男女平等等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要加强人口理论的学习和宣传,党校、区广播电视台要开设人口理论课,中学以上的年级要普遍开设人口及青春期性与生殖健康等专题讲座或课程。

(六)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在农村地区积极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制度,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落实对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和优惠政策。对农村“两户”家庭特别是农村独女户家庭,在分配集体经济收入、享受集体福利、划分宅基地、承包土地、培训、就业、就医、住房及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重点倾斜,给予优待;在小额信贷、扶贫项目、生产自救、社会救济等方面,优先扶持,优先保障。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发展中,要优先考虑独“两户”的需要。在城镇要积极建立并发展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社会福利等保障制度。要坚持政府支持和群众自愿的原则,加强调查研究,探索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的养老、子女安康、节育手术安全等保障制度的建立及发展的可行性,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及早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除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后顾之忧。

(七)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加强村级班子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队伍、阵地、制度建设,着力整顿好计划生育后进村,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坚持“三为主”方针,在全区建立起区指导、乡(街)负责、村(社区)自治、户落实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的作用,积极推进村民自治,实行计划生育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城镇要积极创造条件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区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继续推行计划生育属地管理,强化居委会的计划生育管理职责,积极开展创建计划生育合格居委会、合格单位活动。认真做好下岗、待业、搬迁人员和个体户、暂住户以及各类散居闲杂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坚决防止出现管理和服务“空档”。

(八)加大流动人口的综合管理力度。严格执行国务院、省政府关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办法,在流入地和流出地共同负责的基础上,坚持以流入地管理为主,公安、工商、税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住房和城乡规划等有关部门要履行职责,围绕办证、租房、用工等环节,在现居住地形成有效的管理和服务网络,努力为流动人口提供多方面的服务。要着力加强对

流出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落实“四个一”,即:成年流出人口外出前与其 签订一份计划生育合同,要求其落实一项可靠的避孕节育措施,为其发放一份宣传品,办理一份《婚育证明》,充分发挥流动人口信息库的作用。

(九)加快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新的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全区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工作进程,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改革,即管理机制的改革、利益导向机制的改革、服务体系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改革、和社会抚养费征收办法的改革。逐步改变现行的以房管人为主、以户籍地、单位管理为辅,建立“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新机制。

(十)完善计划生育育龄妇女信息化管理系统。继续完善全员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网络,真正利用和发挥好所配置的计算机设备,应用业务软件,有效利用现代化手段,掌握全区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并进行信息资料分析,提高基层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水平。

四、保障措施

完成以上主要任务,须具备以下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不断改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是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根本保证。继续把做好人口核计划生育工作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发挥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的作用,协调有关部门、有关方面共同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继续从严实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继续完善县级领导包乡街、部门包村、乡街科级领导干部包村包社区、计生干部包对象的“双包捆绑式”考核办法,把计划生育工作好坏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和主要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基本指标,把计划生育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作为衡量党政领导干部政绩和选拔奖惩的重要内容,任期由逐年审核,对人口计生工作做得好的乡街和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失职,造成人口失控的要追究,责任坚决落实“一票否决”。

(二)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加大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投入。要把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证。逐年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到2015年末,财政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费人均要达到30元。区级财政的投入,主要用于人口与计划生育业务开支、免费技术服务支出、乡服务站和村服务室建设、器械设备配套等。计生、财政、审计、监察部门要对计划生育经费进行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切实落实计划生育技术基本项目免费服务和计划生育家庭奖励优惠政策方面的投入。认真落实社会抚养费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加大监察力度,严肃查处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使用中出现的违纪违法行为。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大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计生干部队伍培训力度,增强人口计生事业发展的后劲。

(三)全面加强区、乡计生服务站的基础建设,健全技术服务网络体系。本着“规范区乡级服务站,用好流动服务车”的原则,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完成区计生服务站扩建项目和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区级服务站工作用房、器械设备、合理规范,内部结构、科室布局,保证完成宣传教育、技术服务、优生指导、药具发放、信息咨询、随访服务、生殖保健和人员培训“八项功能”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从而有效地建立起区站为龙头、乡站为基础、流动服务车为纽带的技术服务网络体系。大力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积极围绕育龄人群生产、生活、生育、节育、不育等问题,做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加强计划生育药具及保健用品市场管理。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管理和服务能力。按照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善于做群众工作的要求,加强计划生育干部队伍特别是乡街、村(社区)基层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建设,建设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行政管理队伍、技术服务队伍、群众工作队伍。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拔优秀人才充实计划生育工作队伍。逐步建立优胜劣汰、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加大竞争上岗、转岗轮岗的力度,坚决淘汰不能适应工作的人员。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与继续教育工作。加强技术服务队伍的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从事技术服务的专业人员必须取得相应资格,按照国家计生委的有关规定要求,区级服务站所有技术人员逐步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水平,乡级服务站90%的技术人员达到医学专业中专以上学历水平,所有在岗医学技术服务人员均应按照有关法规取得执业资格和证书。适当调整人员结构,使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中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达到80%以上。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促进群众生育观的转变。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大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宣传和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科学知识,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生男生女都一样的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要制作各种形式的宣传标语,突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和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

(五)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法制建设。加强计划生育法制宣传,增强干部群众的学法、用法、守法意识。健全计划生育法制机构,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公正廉洁的计划生育行政执法队伍,推进计划生育依法管理。

(六)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立并不断完善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落实对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和优惠政策。加强奖励扶助制度惠民工程,加大“三结合”帮扶力度。让农村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在政治上感到光荣、生活上有关照、家庭致富上有率先发展。特别是关爱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和二女户家庭生育、生产、生活的全过程。

4.郑州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篇四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

《广东省殡葬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东省民政厅

二〇一一年七月十五日

广东省殡葬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按照《殡葬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25号)、《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民发〔2009〕170号)和《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殡葬工作,“十一五”时期,我省殡葬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全省现有殡仪馆90家,经营性公墓91家,公益性公墓1229座,公益性骨灰楼(堂)916座;殡葬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火葬普及率居全国前列,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文明节俭办丧事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但是,我省殡葬工作发展仍不平衡,特别是在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殡葬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少亟需解决的问题。如部分地区公共财政对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和殡仪馆建设改造投入不足;部分地区对殡仪馆、公墓的建设和经营监管不到位;个别地区殡葬管理体制尚未理顺,“馆所合一”问题未解决;一些农村地区葬礼改革进展缓慢等。为此,必须坚持深化殡葬改革,进一步规范殡葬管理,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动殡葬改革,强化殡葬基本公共服务,理顺殡葬管理体制,促进殡葬科

技进步,树立文明节俭丧葬新风,加强殡葬行业监管,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以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移风易俗、减轻群众负担为宗旨,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推行绿色殡葬,基本实现殡葬服务优质化、殡葬管理规范化、殡葬改革有序化、骨灰处理生态化、殡葬习俗文明化、殡葬设施现代化。

三、主要任务

(一)坚持推行火葬和改革土葬。在火葬区,通过依法强化管理、改善交通状况、完善设施配置、加强宣传引导、实行奖励扶持等措施,提高群众对遗体火化的接受程度,继续巩固提高火化率,实现应火化的遗体100%实行火化。在土葬改革区,要依法管理殡葬活动,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移风易俗,积极参与土葬改革。严格限制墓葬用地,选择荒山瘠地实行遗体相对集中安葬,推广不留坟头的遗体安葬方式,治理乱埋乱葬。

(二)规范骨灰安置管理。移风易俗,引导群众转变传统丧葬观念,不鼓励以墓葬方式安放骨灰。积极推广树葬、海葬等节地葬法,逐步改变以骨灰占地墓葬为主的局面。在城市主要以海葬或树葬、寄存等节地葬法安置骨灰,在农村主要以公益性骨灰楼堂集中安放或在树葬区域撒散、深埋不留坟头等形式安置骨灰,降低骨灰占地安葬比例。对于1997年7月21日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颁布后至2010年底之间出现的违规建造新坟,各市要结合实际,制定规划,分期整治。“十二五”期内违规建造新坟的,要做到发现一宗,依法查处一宗。

(三)加强公墓管理。各地要制定完善公墓建设规划,规范经营性公墓建设管理,坚决取缔非法公墓,纠正违规建设公墓。严格经营性公墓审批,列入《广东省公墓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年)》的经营性公墓用地,必须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公开出让的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和公墓经营权。加强对公墓经营行为的日常监管,规范墓穴、骨灰存放格位租用(购买)行为,严禁炒买炒卖或私自转让。严格限定墓地(穴)最大面积,加大对超规定面积墓穴、墓地的治理力度。严格执行墓地(穴)使用期间的有关规定,提高经营性公墓节地葬法比例,加大殡葬用地的循环利用。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撒拉族、东乡族和保安族等10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地级以上市,要按照属地管理的要求,结合实际做好回民公墓的建设和管理。

(四)优化殡葬服务。要进一步优化殡葬服务内容、程序和标准,完善便民惠民的殡葬服务网络,逐步形成以基本殡葬服务为主体,选择性殡葬服务为补充的服务格局。殡葬基本服务应包括遗体接运(普通殡葬专用车)、遗体存放(不超过3天)、遗体告别(小型告别厅)、遗体火化(普通火化炉)和骨灰寄存(10年以内)等项目,其服务执行民政部《殡仪接待服务》、《遗体保存服务》、《遗体告别服务》、《遗体火化服务》、《骨灰寄存服务》等有关行业标准。殡仪馆(火葬场)在提供殡葬基本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可提供选择性殡葬服务项目,满足不同层次居民多样性的殡葬需求。选择性殡葬服务要强化市场准入、建立行业规范,以自愿选择,公平协商,市场运作,政府监管为原则。殡葬服务收费,既要严格执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又要规范选择性殡葬服务及丧葬用品价格形成机制,实行标准化殡葬基本服务。不断创新殡葬服务模式,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开展诚信、优质服务,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殡葬需求。

(五)逐步实现殡葬基本服务均等化。自2011年7月1日起,对全省五保户、城乡低保对象和生活困难的优抚对象以及城市“三无”人员去世的,由政府免费提供殡葬基本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原则,适当扩大免费提供殡葬基本服务对象范围,逐步实现殡葬基本服务均等化。

(六)完善殡葬公共设施建设。

1.优化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建设。优先建设骨灰楼堂,加快推进公益性骨灰楼堂建设,满足群众存放骨灰及拜祭需求。一些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的农村地区,经批准可以行政村为单位规划建设公益性生态公墓,但必须同时在镇或行政村兴建公益性骨灰楼堂,或由若干个行政村共建一个公益性骨灰楼堂,满足群众的不同层次需求。到2015年,各乡镇平均拥有的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数量达到2座以上。

2.继续开展等级殡仪馆创建工作。“十二五”期间,继续完善殡葬服务设施,重点对落后火化设施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实行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到201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级以上市40%以上的殡仪馆、经济欠发达地区地级以上市20%以上的殡仪馆达到省级标准;到2014年,珠三角地区地级以上市70%以上的殡仪馆、经济欠发达地区地级以上市40%以上的殡仪馆达到省级标准;到2015年,珠三角地区地级以上市90%以上的殡仪馆、经济欠发达地区

地级以上市50%以上的殡仪馆达到省级标准,全省各殡仪馆环保节能型火化炉占到60%以上。

3.完善殡仪馆(火葬场)布局。人口较多、尚未建设殡仪馆(火葬场)的地区要加快殡仪馆(火葬场)建设,完善殡葬服务网络,满足群众基本殡葬需求。应建未建殡仪馆(火葬场)的县(市),必须于2012年底前全部建成殡仪馆(火葬场)。

四、保障措施

(一)制定发展规划。

1.制定殡葬事业发展规划。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政府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和本规划精神,制定完善殡葬事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根据人口、耕地、交通、生态等情况,合理确定殡葬设施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统筹考虑殡葬设备配置标准,明确殡葬改革发展的具体目标和任务,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方法步骤抓好落实。

2.制定公墓建设发展规划。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经营性公墓建设应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要求。经营性公墓建设应符合全省公墓建设规划,严格控制数量和规模,并依照法定程序和要求报批兴建。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撒拉族、东乡族和保安族等10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市,要把回民公墓的规划建设纳入本级政府的城乡规划建设。

(二)理顺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在殡葬改革、殡葬管理、殡葬服务、殡葬价格和丧葬用品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工作职责,形成政府领导、民政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殡葬职责关系,逐步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到2012年,全省实现管理与经营分离、监督与经办分开,馆所分设工作。殡葬管理单位要切实履行法定殡葬管理职能,认真开展殡葬执法,不得从事殡葬经营活动,不得向殡葬服务单位和企业收取任何管理费用,在人、财、物等方面逐步与殡葬服务单位和企业脱钩。

(三)加大投入力度。要建立完善殡葬事业公共投入和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基本殡葬服务设施设备,特别是火化设备的更新改造、城乡骨灰楼(堂)和农村公益性生态公墓建设的公共投入力度。各地要将殡葬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规定落实基本公共殡葬服务经费,不断增强政府提供基本殡葬服务的能力。要落实殡葬事业单位经费,对殡仪馆(火葬场)按

规定安排财政资金,未纳入财政供养的殡仪馆(火葬场),可采取“养事代替养人”的办法由财政安排一定费用给予补助。要拓宽经费投入渠道,经营性公墓用地出让所得纳入财政管理,专项用于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建设。

(四)加强殡葬监管和行风建设。制定公平公正的行业政策。规范社会资本举办殡葬服务机构的准入条件,提高从业资质,探索建立殡葬行业准入制度。加强殡葬服务、骨灰安放、土葬改革、移风易俗、清明祭扫等工作的监督管理,民政部门要牵头会同国土资源、林业、物价、工商等部门,采取联合执法等方式,定期、不定期对各类殡葬违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要按照社会组织管理的要求,加强指导,切实发挥殡葬协会作用,支持殡葬协会等社会组织及其会员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自身素质,承担公益责任。要按照“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要求,切实加强殡葬行风建设和纠风工作,重点治理殡葬乱收费,坚决纠正利用行业特殊性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和行风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教育殡葬系统干部职工增强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弘扬优良作风。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顶风违纪的典型案件要严肃查处,公开曝光。

(五)树立文明新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以及殡葬管理信息联络员、社会组织、行业协会、村(居)委会、红白理事会的作用,结合每年殡葬改革宣传月活动,积极宣传殡葬改革。大力倡导殡葬新观念、新风尚,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引导群众破除丧葬陋俗,树立殡葬改革新风。

(六)促进改革创新。积极整合殡葬资源,促进殡葬改革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提高推进殡葬改革的能力,重点解决殡葬基础理论、技术进步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推广环保殡葬产品,特别是节能减排殡葬设备和可降解骨灰盒、棺柩。加强对殡葬设施、产品、服务等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环境监测、治理与评价,实行环境质量认证制度。积极开展殡葬改革示范活动,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创新推广殡葬改革发展模式。

(七)严格考核制度。各地政府应按照“属地管理、守土有责”的原则,建立以目标量化考核责任制为核心的科学管理机制,确保殡葬管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把殡葬管理工作目标纳入社会经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作为工作考评的重要内容和评

选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先进(优秀)个人的重要条件。各地级以上市政府每年要自行组织一次对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落实殡葬管理目标情况的考核,并将考核情况书面报省民政厅。

省民政厅将于2013、2015年第一季度,组织对各地级以上市完成“十二五”期间殡葬管理阶段目标情况进行考核(具体考核办法另行规定),并开展不定期检查,考核、检查情况予以通报。2016年第一季度,将对“十二五”期间殡葬管理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进行全省性总结表彰。对考核结果实行奖惩:对考核处在前五位的,予以通报表扬;对考核处在后三位的,予以通报批评。连续两次考核处在后三位的,要作出书面说明。

5.郑州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篇五

和“十二五”规划设想

一、“十一五”期间全市档案事业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州档案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以“依法治档、科技兴档、强化服务、发挥效益”为目标,扎扎实实地开展好工作,为服务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

(一)领导重视,档案事业显著发展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十一五”期间全市档案事业得到了显著发展。市政府每年都将档案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明确分管档案工作的市级领导,经常听取档案工作汇报,并出台相关政策,帮助和协调解决档案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市财政拨付专项资金30多万元,用于档案密集架及档案管理办公设施设备建设,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资金帮助和支持。市直各单位和各乡(镇)处也都重视档案工作,明确分管领 导和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十一五”期间,有20 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达到星级管理,市档案馆达到四星级档案馆,促进了全市档案工作整体水平提高。

(二)依法治档成效显著

深入贯彻实施《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和《云南省档案条例》,每年都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加大对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贯彻执行力度,近二年来,通过检查,对六家单位下达整改通知书,收到很好的效果,档案工作逐步步入法制化轨道。

(三)档案基础业务建设不断强化

以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为目标,认真抓好各项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工作。

1、按照《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归档文件整理规划》等,认真贯彻国家档案局8号令,全面加强机关档案工作。

2、突破档案工作新领域,开展社区、民营企业、家庭建档工作。

3、做好破产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先后到二级批站、市塑料厂、糖厂劳服公司、轻工食品厂、服装厂、养鸡厂、汽车配件厂、五交化公司等破产改制企业开展工作,整理接收 4千余卷档案进馆,防止国有 资产档案流失,使破产改制企业档案得到有效保管和利用。

4、做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围绕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努力做好档案服务工作,深入全市乡镇处开展工作,抓好林权制度改革、二轮土地延包换证档案工作,为全市村委会配备了铁皮档案柜。

5、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紧紧围绕民生工程,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涉及民生较多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教育局、卫生局等单位进行专题调研,开展民生档案建档监督指导,进而推动民生档案管理工作。

6、抓好建设项目工程档案工作。积极做好建设项目档案的监督指导和专项验收。使档案工作与建设项目同步管理、同步检查、同步验收。“十一五”期间组织对红磷公司、水泥红河有限公司、大唐电厂等企业技改项目工程档案评审验收,为企业提供档案服务。参与了远近冲水库、勒白冲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验收。

7、主动介入全市中心工作。在人少事多的情况下,抽调人员参与全市的中心工作,为小龙潭五期搬迁扩建、乡村旅游、林改工作等提供档案服务。2006年组织清理首届中国武术节档案612卷,并全部接收进馆。

(四)市档案馆基础设施全面加强,档案资源进 一步得到整合及开发利用

1、积极筹措资金,改善档案保管及办公条件。针对市档案馆库容量饱和实际,积极向市政府反映,得到了市政府的关心重视,划拨30余万元专项资金,安装了档案移动密集架180余立方,购置了办公桌椅、电脑、复印机、数码照相机、打印机等设施设备,极大改善了档案保管及办公条件。

2、积极推进档案馆库建设。树立项目意识、机遇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力做好馆库建设前期准备工作,按照省、州要求,完成了开远市档案馆建设规划编制上报工作,落实档案馆建设用地五亩,协调土地、建设、发改、环保等部门完成了项目立项、土地预审、勘测定界、选址意见、建设用地许可、环评等工作,确保档案馆建设项目的有序推进。

3、档案安全保管。“十一五”期间,加大综合治理、消防、内保、安全工作,制定了档案局(馆)应急预案,每年开展档案安全检查,无任何安全事故发生。

4、档案资源建设得到加强,开发利用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接收各类档案9789卷(件),实物档案21件,声像档案15盒,截止2010年11月开远 市档案馆共保存档案30554卷,5506件,资料3402册。馆藏档案结构不断改善,内容得到丰富。完善服务功能,“十一五”期间共接待查档者1717人次,利用档案8836卷(件)次,摘抄复印9545页,利用资料1029人次。较好地发挥了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为全市编史修志、工作查考、经济建设及社会各方面工作提供了大量档案信息,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得到了新加强

随着新时期档案工作的进一步深化,鼓励在职干部参加学历教育和职业能力教育,实行持证上岗,精心组织,做到每年都举办档案业务培训班、专业档案培训班等,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共培训352人次,极大地提高专兼职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

(六)存在主要问题

总体分析我市档案工作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档案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市档案局(馆)搬迁到为民楼只有386平方米,不能满足我市政治、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需求;二是管理体制不顺,人员编制偏少,致使许多工作无法开展;三是档案信息化建设总体滞后;四是档案工作创新力度不够。

二、开远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五年,编制“十二五”规划是当前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为科学谋划“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的发展任务,做好我市“十二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推动档案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档案工作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紧紧围绕我市的中心工作,突出重点,服务大局,结合我市档案工作实际,制定“十二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分析现阶段全市档案事业的总体形势,着力解决影响档案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科学规划,抢抓机遇,解放思想,破除旧观念,坚持改革开放,大胆创新,努力实现我市档案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

努力提高全市档案工作的整体水平,拓展档案工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事业体系。同时,档案馆管理水平要更上一个台阶,要按照“五位一体”的要求,真正把档案馆建成档案安全保管基 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中心。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晋升国家二级档案馆。

(三)主要任务

1、档案馆(库)建设。

档案馆是衡量一个城市(地区)和国家文明程度、管理水平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之一。抓住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县级档案馆舍建设给予扶持政策的机遇,在今后5年中,争取在“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全面建成符合国家《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要求的档案新馆,新档案馆以“现代化的开放型公共档案馆”为目标,按照要求建设,建筑面积4531平方米,包括档案库房、业务技术用房、查询阅览服务用房、教育展览用房、办公用房和辅助用房等功能用房。

创建国家二级档案馆。按照国家综合档案馆等级评定办法,制定详细规划、争取领导支持、动员各方面力量,力争在迁入新馆后创建成国家二级综合档案馆。

2、档案资源建设。

根据历史和现实需要合理确定档案收集范围,力争馆藏档案数量增加2倍以上。有重点、有计划地采集和征集有参考和凭证价值的珍贵档案,丰富和优化 馆藏,适应各方面利用档案的需求。

加大档案资源建设力度。按照有关规定,各级机关保存十年的档案全部接收进馆;加强对各类有参考和凭证价值档案、地方特色档案的收集,有重点、有计划地征集散失在外的珍贵档案,进一步丰富和优化馆藏,形成基本满足社会各方面利用需求的档案资源。

科学整合档案资源。以服务民生为重点,丰富馆藏档案门类。要建立地方名人、重大活动(重大事件)、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名优特新产品等专题档案库;建立专门档案不少于10种,其中涉及人民群众权益的婚姻档案、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等专门档案不低于30%。

3、“两个体系”建设。

构建“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是档案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创新和重大实践活动。在推进“两个体系”建设过程中,以档案信息化为推手,向目标不懈努力。

进一步加快档案信息网站建设。提高档案信息查询检索、网络传输、资源共享的水平。不断完善档案馆网站建设,加大档案信息发布力度,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的网络化服务。建立档案目录库。实现馆藏档案案卷级目录、文件级目录机检,部分专题目录机检,完成对珍贵的、利用率高的纸质档案和音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

十二五期间,档案馆要配备电子档案管理设备,收集已形成的电子文件和其他电子资料。基本实现纸质文件与同内容电子文件同时移交。

4、档案法制建设。

认真宣传贯彻档案工作的“二法一条例”和各项规章、行业标准,增强全社会档案法制意识,把“二法一条例”列入普法教育考试。

加大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力度,依法整理和移交国家档案,对不依法整理移交档案的单位或个人,应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要依照《档案法》进行行政处罚和对有关个人进行行政处分。

5、档案人才队伍建设。

档案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档案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在今后五年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才兴业,进一步优化档案干部队伍结构,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深入持久地开展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活动,采取自学、参加培训等方式,继续加强对档案局(馆)工作人员的编研利用,计算机应用,现代化管理技术等方 面的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把全市档案干部队伍培养造就成适应档案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和专业人才。

完善档案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继续开展档案人员专业培训。推进全市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专、兼职档案人员档案专业培训工作,确保持证上岗率95%以上。

(四)保障措施

1、把握大局,突出重点。

树立大局意识,明确档案工作在建设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优势,自觉主动地将档案工作与市中心任务、大局工作联系起来,主动融入,主动呼应,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按照突出重点、有的放矢的方针,突出重点任务、主要方向,使规划在解决实际问题、加快推进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2、加强领导,加大投入。

依照《档案法》的要求,积极争取党委和政府 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将档案事业发展列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加强对档案事业人、财、物的投入,保证市档案馆库建设资金和档案数字化建设和档案资源建设经费,将档案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有合理增长。积极与 财政部门沟通,将规划编制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每年部门预算,保障规划经费落实到位。

3、改革创新,统筹协调。

创新工作亮点。拓展服务领域,实现分类指导,围绕我市档案事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以及涉农、社区、重点工程、科技等领域的档案工作,加强对非公企业档案工作的引导和服务,开展新领域档案工作的探索和实践。

4、强化责任,确保落实。

各科室要认真研究,理清思路,提出本科室负责的与规划相关的目标、重点、对策和措施。保证档案工作层层有人抓,问题和困难项项有对策,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三、开远市档案局2010年工作情况

开远市档案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州档案部门的关心帮助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工作大局抓服务、搞建设、谋发展,夯实档案工作基础。

(一)认真谋划好2010年工作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大局和上级业务部门对2010年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结合实际,认真谋划2010档案工作。

(二)抗旱救灾捐款

开远持续干旱,造成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部分地区人民饮水困难,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绝收,人民的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在全市上下紧急抗旱救灾的关键时刻,我局在职、离退休党员、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号召,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传统美德,积极行动起来,向灾民伸出援助之手。勇跃捐款,尽已所能,捐助一份爱心,共捐款2230元。同时结合工作职责,下发了《关于在抗旱救灾工作中做好档案室工作的通知》对抗旱救灾工作档案收集整理归档提出要求,为今后历史研究,和应对旱灾积累宝贵财富。

(三)党风廉政建设

市档案局馆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大会,传达贯彻全市党风廉政会议精神,并原文学习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局领导就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提出了2010年局馆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任务。

(四)推行效能政府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我局自身建设,全面推行行政绩效管理、行政成本控制、行政行为监督、行政能力提升为主要内容的效能政府四项制度。

为做好“效能政府四项制度”,我们召开干部职工大会,进行动员和安排部署。通过健全机构、制定方案、明确相关要求全面铺开推行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工作。制定了《开远市档案局推行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实施方案》和《开远市档案局行政绩效管理制度工作方案》、《开远市档案局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工作方案》、《开远市档案局行政行为监督制度工作方案》、《开远市档案局行政能力提升制度工作方案》。

(五)政风行风民主评议

为加强作风建设、效能政府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促进行政能力提高,我局认真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对政风行风民主评议工作予以安排部署,制定了《开远市档案局2010年民主评议工作实施方案》。

为使评议工作真正达到发现问题、切实解决问题的目的,向各单位发出开远市档案局政风行风民主评 13 议表,恳请对我局信息公开、依法办事、服务质量、廉洁自律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评议、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截止6月13日,共收到对我局政风行风的评议56份,意见建议2条。从评议的情况看,我局政风行风的总体情况是好的:一是认真履职;二是切实搞好服务;三是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四是坚持政务公开;五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六)创先争优活动

自开展创先争优工作以来,我局以邓小平党建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创先争优会议精神,按照全市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结合本局实际工作,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和思想保证。

(七)档案馆搬迁

档案馆搬迁工作量大,任务重,工作非常繁锁。为了抢时间争速度,又快又好地完成搬迁任务,我们制订周密的搬迁方案,严密组织,精心实施,确保档案安全。先后多次召开会议,做到思想统一,责任到人,明确了新馆搬迁工作的目标、时间要求、搬迁步骤、工作方法、力量组织和主要任务等。

为加强档案的安全保密工作,在搬迁过程中,做到不丢失、不泄密,两次邀请部队官兵70余人次协助搬迁工作,确保搬迁途中万无一失,期间没有发生档案等物品丢失或损坏,基本上达到了科学、快捷、安全搬迁的预期工作目标。

(八)档案业务监督指导

服务是档案工作永恒的主题。业务指导工作在服务中实施监督,在服务中体现指导。随着形势的发展,业务指导从机关、国有企业向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全方位拓展。

继续开展星级达标工作。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档案业务指导,上半年共到20多家单位开展了工作。组织评审组对开远市地税局、检察院档案管理进行五星验收。

与时俱进,推动档案业务指导工作的创新,主动介入全市的中心工作。在人少事多的情况下,抽调人员参与全市的中心工作,为乡村旅游、移民搬迁、民生等工作提供档案服务,尽到档案部门的职责。

(九)档案执法检查

为了促进我市档案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精心组织,科学安排。五月初,发出开档发〔2010〕03号文件,15 确定了列入本次档案执法检查的范围,明确了执法检查的内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检查方法和步骤。市档案局与市人大、市法制办组成联合检查组,于9月2日——9月3日,分两个组抽20家单位进行档案行政执法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分三个方面: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云南省档案条例》的学习、贯彻执行情况;二是档案工作情况;三是档案安全保管情况。

通过此次检查,对五家机关单位下达整改通知书,进一步强化了各立档单位依法管理档案、合理利用档案的意识,有效的促进了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

(十一)档案馆基础业务工作

搞好档案开发管理利用,发挥信息资源作用。不断改善馆藏结构,丰富馆藏内容,完善服务功能。积极开发档案信息,为政务公开、市民解决待遇等提供优质档案服务,1至10月共计接收档案209卷、现行文件164件,接待利用166人次,利用档案333卷,复印资料706份。

在经费紧缺情况下,想方设法,增加设备,购置电脑4台,打印机2台,刻录机1台,复印机一台,为开展档案数字化建设作准备。

(十一)抓好档案馆建设项目 积极推进馆库建设。树立项目意识、机遇意识,结合档案馆功能建设需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主动向上级档案部门及有关单位联系协调,完善项目材料,主动向市政府领导汇报,与发改、城建、土地、环保部门联系,完成了项目立项、土地预审、勘测定界、选址意见、建设用地规划、环评等工作,确保档案馆建设项目的有序推进。

四、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全市档案工作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加强档案两个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强化服务、转变方式、科学发展为原则,面向民生、创新机制,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全面开创档案工作新局面。

(一)围绕中心,搞好服务

要树立超前服务和主动服务的思想,切实为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好参谋助手,为领导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参考依据。

1、积极配合做好重大项目工程验收建档工作的跟踪指导。

2、切实抓好企业档案工作跟踪服务。

3、继续加强对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开发、管理与指导。

4、扎实做好档案服务民生工作。重点督促、指导各单位对专业档案、特色档案的建立与开发。积极广泛地向社会接收、征集涉民档案资料,建立民生数据库,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好务。

(二)加快档案馆的建设

以丰富馆藏、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搞好馆舍建设、馆藏建设、信息化建设,使之成为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

1、继续抓好档案馆建设项目工作。

2、继续档案征集工作。尤其是对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点工程,着名人物等档案的收集、整理、建档。

3、依法接收到期档案,特别是各专业主管部门在职能活动中形成的专业档案。将改制企业和撤并机构档案及时的进馆。

4、完善数字化档案馆的基础工作,把馆藏档案的整理、编目与保管等基础工作做强、做实。

(三)从实际出发完善业务规范,加强执法建设 坚持执法检查和业务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实现档案执法检查经常化和制度化。

1、组织开展每年一次档案行政执法大检查。

2、会同执法部门和上级档案部门,搞好档案法制宣传活动。

3、加强对基层档案人员的专业知识、法律知识和档案数字化知识的培训工作。

(四)以人为本,创新观念,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完善学习制度,不断强化干部的学习力。把学习作为工作的第一需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让干部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把理论知识与档案工作相结合。以静态学习和动态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来进一步增强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廉洁自律意识。

6.郑州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篇六

过去我们一直在讲。职业教育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方式与增长方式必须转变。同时,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每年以一个多百分点的速度在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极大改善。但现在达到的水平如果按人均来看在世界的排名还是比较低的,因此“十二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十七大提出要从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两个角度对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十二五”规划也是贯彻十七大的重要举措。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以及我们参与全球经济竞争,这些大背景使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一个大的战略期。具体讲,我们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要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改善民生,实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这样一个共同的理想,职业教育在其中要发挥重要作用。这些要求我们在未来五年中把职业教育进一步抓好。

从教育自身来讲,从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就提出普及高中教育,到十七大提出加快普及,这次《纲要》提出到2020年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我们认为在当前中国人力资源的结构下,中等职教对普及高中教育有重要作用。高等教育要实现40%这样一个目标,高职也要进一步发展。学习型社会的提出,职教在其中也承担重要责任。所以温家宝总理多次要求在整个教育结构与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无论从经济社会角度还是教育本身角度来看,我们都要加快职教发展。

我们在制定规划时,首先要紧扣《纲要》精神:两基本(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做到这一点有20字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纲要》总的目标和基本精神对职业教育是适用的,也有具体论述,概括起来就是“一形成,两满足”。即“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我们要把握住这个方向来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落实《纲要》时要有两个意识作指导:一是发展意识,二是危机意识。发展意识是说我们现在有了好的基础,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发展。所谓危机意识是要站在国际经济竞争的高度来看问题。职业教育不是自己的事,而关涉国家的能力建设。李克强同志在去年就“十二五”规划提了几点要求。第一点是要对重大课题有新的认识,对做“十二五”规划有新的认识。到2020年还有10年,这5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我们职业教育的规划制定也是处在一个特殊时期。第二是要有新的角度。强调了三个问题,一要有国际视野。这对我国职业教育也特别重要。二要强调宏观思考。要有全局观念,这是非常重要的。三要有历史眼光。要做到深度思考,长久谋划。他讲的第三点是要有新思路。第四点规划制定要成为统一思想认识的过程。第五是要形成系统的成果。第六是要加强组织领导。这些要求对我们做职教规划意义重大。

从“十二五”发展的角度看职业教育的目标,有三个方面。从规模角度,《纲要》已经定了一个框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十二五”期间我们中职应该按照这个要求去做。当然这还需要相关政策去支持。从建立学习型社会角度,《纲要》非常明确今后的培养目标,这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十二五”的目标要参照这样一个描述来设计。从建设角度讲,三年行动计划马上就要印发(按:指《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了10个计划,建设目标应围绕行动计划来推进。同时我们在制度建设方面还要继续做一些工作,改革目标也已经摆在《纲要》里了。从“十二五”来讲,我们要创新职业学校发展方式,就是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与产业结合得更加紧密。第二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就是教育和产业、行业开展普遍广泛的对话。第三就是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的体系,到2015年必须使这个体系取得重大的阶段性的成果。第四是实现就业导向的专业课程教育体制。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开发紧紧围绕产业、专业来做。第五要统筹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从全国一盘棋来看,今后统筹区域、统筹城乡的职业教育发展要有更大的力度。这也是2009年7月份教育部在重庆举行职业教育城乡统筹论坛的一个初衷。

区域之间要因地制宜地开展职业教育。

1农村职教要大力发展。《纲要》专门用了一段来谈农村职业教育,每县都要建县级职教中心。加大对少数民族、边远山区的支持力度。发展面向农村职教有两大任务:一要农民转产,加大城镇化;另一方面是培养新农民。2015年农村籍学生应享受免费职教以及国家的相关资助。

2东部地区,2015年高中阶段入学率应达到90%:

中部地区职教入学率应略超过普通高中:西部地区。中职招生应与普高大体相当。进一步推进职教集团化办学,实现资源共享。以行业、地区为纽带,东、中、西部应互相支持协调发展。

3加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职教发展。目前在支持疆、藏职业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效果也正在体现。“十二五”规划中除了重点地区外应扩大范围。使职业教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4深入开展职教的综合改革。现在全国有五个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天津、四川、广西、三峡库区、河南。这五个实验区是“十一五”期间部署的。在“十二五”期间实验区的工作要有新的进展。同时应考虑视情况扩大实验区,探寻在新形势下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思路。

制定规划时必须将一些制约因素考虑进去:

1制度带来的观念问题。对职教的不重视制约职教发展。这不只是传统的问题,现实中的用人用工制度也是造成这种观念的重要原因。

2职教地位在很多地方得不到落实。尽管现在中央把职业教育提得高,但在很多地方还不能把中央的精神很好落实。

3管理体制问题。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体制不顺对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会有很大制约。

4职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改革。

5有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还跟不上,特别是制度方面。

在规划制定中要考虑下列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

1首先要进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这是《纲要》首先在体制改革中提出的任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考虑两个方面。首先是办学体制问题。再就是职业教育本身的人才培养模式。

2进一步深入职教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机制。创新教学环境,创新教材应用,创新专业设置,创新教学方式,创新队伍建设,创新管理制度。

3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4进一步加强职教基础能力建设。基础能力的提高将有力支持服务经济社会三个能力的提高。

5进一步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教。这是《纲要》的一个基本精神。第十五条指出:“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我们的“十二五”规划应该把它细化变成可操作的东西。

6进一步推进民办职教发展。要完善管理,制定制度、政策来支持保障民办职教健康发展。

7加强职教中外交流合作。这是形势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需要进一步加强,也需要进一步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展新的思路。

8加强职教科研工作。职业教育科研还是比较薄弱的。我们今天的会议本身就是职业教育科研的重大活动,在“十二五”规划中要把科研高度重视起来。

7.郑州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篇七

2011-2015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攻坚时期。为更好地加快我县卫生事业的发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改善和提高卫生服务能力,保护和促进我县居民身体健康。根据《××县区域卫生规划》,结合我县卫生工作的情况和特点,制定本规划。

一、卫生现状

1、卫生机构。2009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51个。其中,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机构24个(综合医院1个,中医医院1个,妇幼保健院1个,专科医院2个,乡镇卫生院16个,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机构各1个,卫生学校1个);村卫生室410个,私立医院1个。

2、卫生人力。现有在编职工1310人,乡村医生423人,具有高级职称43人(其中正高1人);具有中级职称163人;具有初级职称951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卫技人员数2.19人。共开放住院床位831张,其中,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病床1.4张。

3、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总值17716万元,其中,专业

设备总值15758万元;房屋面积17万平方米;拥有螺旋CT、三维动态彩色B超、CR、DR透析机、C臂X光机等大型医疗设备。

4、医疗服务。2009年,全县县级医疗机构门诊诊疗382566人次,乡镇卫生院门诊诊疗559380人次,全年出院总人数48901人,其中县级医院出院25986人,乡镇卫生院出院22915人。开放总床日数484720天,实际占用总床日数415568天,病床使用率86%,其中,县直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104%,乡镇卫生院65%。

5、公共卫生。2009年,规划免疫11种疫苗接种率99.5%,新生儿乙肝疫苗第一针及时接种率98.7%,住院分娩率89.25%,新法接生率100%,婴儿死亡率4.06‰,孕产妇死亡率0/10万,无新生儿破伤风发生,人均期望寿命72岁。

6、卫生监督。紧紧围绕构建社主义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食品行业的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加强学校食堂及其周边食品安全的专项整治,加强对保健食品、中老年食品和婴幼儿食品的专项整治,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危害食品安全,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违法行为。2009年共检查餐饮单位1046家,新发“餐饮服务许可证”1004家,抽查食品样品656份,进行相关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查处非法行医医疗机构27家,其中无证行医23家,超范围执

业4家,变更执业地取缔非法行医23家。

7、医疗保障。2010全县农民参合率达98.2%,全县累计有住院报销人数22648人,报销金额6556.7万元;门诊统筹补偿44万人次,补偿金额465.5万元;住院分娩2127人,补偿金额85.1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1、卫生投入不足,影响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县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卫生事业费投入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同步增长。由于长期投入不足,造成部分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用房不足、设备配置欠缺、设备落后和人员培训经费短缺等,制约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保健效果与质量的有效提高。

2、预防保健工作任务繁重。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流行与蔓延仍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人口流动及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加大了疾病预防控制的难度,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及综合防治的负担将变得越来越重。通过加强孕产妇和儿童的系统管理与保健,可有效降低婴儿死亡率、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但此项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任务相当艰巨。

3、卫生行政执法力量不足,执法能力有待加强。卫生执法人员偏少,快速监测手段缺乏,交通工具不足,造成执法力度不够,个别医疗卫生机构存在超范围行医、医疗操作规范执行不严等问题,医疗事故和传染病传播的隐患未能完全消除。

4、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基层卫生院人才缺乏、技术水平低、服务设施落后的矛盾十分突出,未能充分发挥其基本医疗、预防保健的整体功能,城乡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差距较大。我县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农村卫生服务需求量扩大,各乡镇卫生院的业务范围必然增加,由于投入不足、条件落后,导致人员待遇低,不安心工作,吸引不了人才。

5、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未全面铺开。社区卫生服务是在区域卫生规划指导下,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为社区居民提供以个人(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的、全程的、连续的、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咨询与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是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重要保障。但目前,我县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还未建立,不能有效提供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服务。

6、现有人才流失严重,卫生系统已经进入到龄退休的高峰期,严重影响了我县医疗卫生业务的正常开展和持续发展;后备人才难以引进,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对医学本专科毕业生缺乏吸引力,人才引进机制不够完善。

三、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指针,以五项重点工作为主线,以基层、基础、基本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健全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强化行业管理,加强行风建设,逐步实现人人公平享有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目标。

(二)总体目标

以增进人民健康为中心,满足居民卫生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适应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的比较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缩小城乡间、不同人群间享有卫生服务水平的差距,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改革、发展和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和预防保健以及卫生执法监督体制。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和提高卫生整体综合服务能力。逐步建立起 “医疗保障、预防保健、卫生监督执法”三大体系。

(三)主要指标

1、居民主要健康指标

人均期望寿命≥75岁;

婴儿死亡率≤2.5‰; 孕产妇死亡率≤10/10万;

2、医疗服务

(1)三级医院拟设置1所,县人民医院;二级医院设置2所,县二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人民医院要进一步巩固创建“医改试点医院”的成果,重点加强专科建设,培养学科带头人,进一步提高全县医疗、教学、科研的中心地位,同时为创建三级医院做好医疗设备设施建设、医疗服务质量建设、医疗管理体系建设;县中医医院要坚持中医为主,以市场为导向,中西医结合办院的前提下,向二级现代化医院发展,重点加强中医中药特色建设,进一步发挥全县中医药工作医疗、教学、科研的龙头作用,向示范中医院建设方向发展。专科医院设置2所,县慢性病防治院、县麻风病医院,一级私立医院一所,××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16所。16所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标准化卫生院创建标准。

(2)、急救网络

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构建起院前和院内有机衔接的紧急医疗救援网络。完善县120急救中心的各项措施,更新救护车辆和急救设备,尽快提高急救人员素质。以县120为急救中心,辖区内医疗机构作为急救点,共同承担院前急救任务,负责开展伤病员现场抢救、转运和重症病人的途中监护工作。同时,加强医疗机构院内急救绿色通道建设,进一步更新完善各项抢救工作的流程与制度,确保“急、危、重”症抢救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3)、村卫生室建设

继续在全县村级卫生组织开展创建规范化卫生室建设活动,到2015年,全县规范化卫生室达到85%,并实行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

(4)、社区卫生服务

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与建设。2012年,以汤坑镇卫生院为基础,将其改建成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全县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0%以上,并在全县建立起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的新型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治愈好转率≥98%;

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5%;

入出院诊诊符合率≥95%;

农村规范化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85%。

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开展复明手术。

3、卫生防病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启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等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健康档案。

全面实施国家扩大规划免疫规划,11种免费接种疫苗以

乡镇为单位有效接种率达90%以上,完成对15岁以下的人群乙肝疫苗补种任务。

4、妇幼保健

住院分娩率≥98%;

儿童系统管理率≥80%;

儿童保健覆盖率≥65%;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85%;

孕产妇保健覆盖率≥75%;

母乳喂养比例≥95%;

大力开展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逐步提高受检率。对准备怀孕的农村妇女免费增补叶酸,目标人群增补叶酸知识率达60%,服用率达60%,服从依从率达30%。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每个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金额不少于300元。

5、卫生监督

加强卫生执法监督,进一步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大型医疗设备等准入制度和加大打击非法行医的力度,净化医疗市场。加强以食品卫生为主的公共卫生监督执法,促进公共卫生秩序的改善,保证食品、生活饮用水、生物制品、化妆品等健康相关产品的安全卫生。进一步整顿规范医疗市场秩序,打击非法行医。

6、医疗保障

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外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十二五”期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并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高支付限额调整到上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落实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对象以及精神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的医疗救助政策。

认真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1年起将对16间卫生院的药物目录范围内药物,集中招标采购,严格执行国家核定公布的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实行国家用药目录药品零差价率,设立药事服务费。

7、资源配置

(1)、全面完成县医院综合住院大楼、县中医院整体搬迁前期规划项目,全部医疗卫生单位,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进行全面整改,达到卫生部要求的标准化水平。规划期内,增加床位600张,使病床总数达到1430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数达到2.1张。85%的村卫生室达到标准化村卫生室;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加快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的建设,完善卫生服务体系。

(2)改善办医条件,提高诊疗手段。所有医疗卫生单

位,特别是乡镇卫生院,要力争配齐全部必要的检查设备,在满足基本医疗服务需要的基础上发展高精尖设备,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8、人力资源

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使用、培养、管理机制,制定和实施全县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重点加强基层和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培训,使卫生人员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9、经费配置

(1)、完善政府举办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对政府举办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国家规定核定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业务经费给予补偿。

(2)、加大对政府举办的综合性医院、中医院、各类专科医院的投入,在基本建设、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政策性亏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等方面给予补助。

(3)、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按国家规定的分担比例人均20元标准补助,并随当地公共卫生问题、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逐年增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予以全额保障。

(4)、政府举办的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离退休人员经费,在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前,由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核定

补助,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后,按相关规定执行。

四、政策措施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的精神,加强对卫生工作的宏观调控,认真实施区域卫生规划。

1、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是政府加强对卫生事业宏观调控,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措施。要深刻认识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卫生工作的领导。要将区域卫生规划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全面落实卫生工作方针,切实解决好卫生战线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明确政府对卫生事业发展负有重要责任,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的要求,明确政府补助的范围和方式,并解决社会负担过重问题。

2、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切实保证辖区内居民都能获得最基本的卫生保健、医疗服务。

3、各政府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共同支持。政府各职能部门必须主动适应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变,适应医疗服务体系和健康需求的变化,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和卫生服务的特殊规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保证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4、增加对卫生的投入,改善医疗设施条件,改善群众

就医环境,使群众享受的卫生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5、政府各部门要加大对卫生机构实行税、费优惠政策,减免对医疗卫生机构征收税费。

6、控制发展规模,注重存量调整。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继续对现有卫生资源进行统一规划,采取置换、调整等办法,使卫生机构布局逐步趋于合理。严格控制医疗机构的发展规模,要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条件,在新建、改建居民区内配套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用房。

7、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加强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乡(镇)村一体化”规范管理,调整乡村卫生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农村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素质,逐步实现全县乡村医生达到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吸引和鼓励医学本、专毕业生到农村卫生机构工作,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层次,鼓励和支持卫生资源和人才向农村流动,8、科教兴卫,进一步提高我县医疗卫生总体水平。依靠科学进步,进一步加强我县重点学科建设,依托我县现有的优势学科,建立7个重点专科,并达到全市领先水平。

9、深化医疗卫生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找准自己的发展空间,调整自身的运做方式,增效减员,降低物耗成本与劳务耗费,严格实行成本核算。

不断深化劳动、人事用工制度,内部分配制度及后勤社会化等项改革,提高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10、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大力培养高层次的医学人才;继续加强对我县基层医疗单位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我县医务人员的整体水平;加强卫生管理干部的培训,以适应卫生改革不断深化的需要。

××县卫生局

8.邵武市电影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篇八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我市电影事业发展,充分发挥电影这一独特的文化艺术,推动城乡物质文、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极大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好满足城乡群众对精神文化、高品位电影艺术需求,也是融合我市新农村建设、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经济和文化强市的一项重要工作。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宣传部和主管局的正确领导下,广大电影工作者坚持以“基地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方式”四项基本建设为抓手,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和放映指标,连续五年获得主管局先进单位。认真做好公益电影进农村、进社区活动,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科教电影、省地市三级文明单位带创电影进乡(镇)、进社区专题放映活动,极大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在总结回顾“十一五”期间我市电影发展的基础上,对接省、地、市对电影工作的要求与发展规划,结合我市实际提出邵武市电影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民众,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7]21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广电总局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2080号)、《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2010年为民办实事工作的通知》(闽委[2007]3号)等文件精神要求,认真贯彻、实施城市影院数字化电影放映厅建设,2010年基本实现我市农村一个行政村一个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有效促进我市城乡电影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不断满足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我市经济建设提供更好精神食粮,保障人民群众享受公共文化的基本权益。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要围绕建设文化强市,建立与海峡西岸经济绿色腹地经济强市建设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电影产业发展模式和公益电影服务机制,到2011年争取实现城区3万人一块银幕,即建设五星级数字电影放映厅3个,建设3D电影厅1个,并带动影院四周其他文化产业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新影城将形成功能齐全、内容丰富、五星级标准的设施和管理、服务,城乡居民到影城后全家人一天将享受到高品位电影艺术和高质量休闲、娱乐活动。积极培育市民的文化、娱乐消费观,有力配合我市“大武夷”建设,开创旅游与文化共享互动平台,力争在我市新影城建设“动感电影”、“3D电影”城等亮点文化品牌项目,构建电影产业与旅游搭台唱戏的文化产业新模式,形成逛武夷、游金湖、吃、住、休闲在邵武的文化旅游新格局。

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活动,要认真做好各项公益电影进乡(镇)放映的活动,切实改善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每年投放农村优秀国产故事片不低于30部,科教片不低于30部,商业片不低于20部,实现每一个行政村一个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的放映目标,积极培育农村喜庆电影市场,认真做好老人祝寿、孩子升学、新屋乔迁、喜庆婚礼、重大节假日的电影放映活动,有效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乡镇所在地的观影条件,逐步解决乡镇群众从室外到室内观影的转变,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和改造室内放映厅,保障人民群众享用公共文化的权益得到切实改善和提高。

三、主要任务

1、加强城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文化公共基础建设与投入,认真做文化艺术综合大楼二期影剧院各数字电影厅的建设,按照高标准、严要求打造全省一流的五星级影城,即按国家五星影院标准设计、施工,影城分二层,一层将建设4个数字电影放映厅,其中可容纳观众172人的3D数字影厅1个,可容纳观众298人的数字电影中厅1个,可容纳观众72人和48人数字电影小厅2个。以上4个厅建筑面积约为600多平方米,一次性容纳观众约600人。并配有商业用房面积162平方米,公用厕所面积61.6平方米,公共面积预留1664平方米,设有残疾人无障碍通道、贵宾休息室、数字化售票系统等公共设施,并按五星级影院标准带动其他文化产业若干。二层建筑面积1803.6平方米,其中1587.6平方米建1可容纳观众约800人的现代化影剧院,以及建筑面积215平方米的多功能厅1个。形成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管理一流、服务一流的现代化影城。

2、发挥公益电影服务农村的职能,更好的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电影公司公益服务职能,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公益电影进乡镇、进社区放映活动,认真贯彻实施省厅下达的我市140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全年应放映公益电影1700场目标。积极调剂好优秀故事片和科教片,做好每场电影进乡镇放映活动,精心组织电影进部队、进社区、进敬老院、进工业园区、进重点项目、进校园等公益电影放映活动,利用公益电影进农村、进社区放映活动这一平台,探索与全市各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团体合作互动,开展各类专题电影放映活动,开创电影与企业联姻为农村群众服务新路子。使我市公益电影放映活动主题明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突出,使这一党和政府惠民工程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

四、保障措施

1、加强城乡电影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握重点,切实加强和改善电影工作的领导和服务职能,建立长效的考核目标和各项工作的责任落实,建立长效的考核目标和各项工作的责任落实,实行严格的民主监督、绩效考评,奖惩机制,做到事事有领导、有制度、有考评、有机制、目标到岗,责任到人,密切合作,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确保各项公益电影放映活动的全面、顺利实施。

2、市公司领导班子认真制订工作目标放映计划,班子实行合理公工,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各电影队在各乡镇、社区公益电影放映工作的开展和服务,加强农村数字电影放映人员的管理、培训,规范各项操作技能和提升服务水平,确保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的实效性。

3、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抓好安全生产和提升服务质量。人、车、物全部购买各种保险,转嫁企业风险,安全责任签订到岗、到人,每星期五团队学习日各队须检查汇报安全生产情况,并及时查找生产隐患,把安全隐患杜绝在萌芽状态,形成全员齐抓共管的格局。

上一篇:品学兼优事迹材料下一篇:社会认同感自我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