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缺是一种美

2024-11-22

残缺是一种美(精选7篇)

1.残缺是一种美 篇一

清冷的残月虽不完美,却也将月光洒满大地;断树残杆的枯枝败叶虽不及新生绿叶一般朝气,却也让人感受到四季更迭,感受到秋天的美;旧寺锈钟的破门颓墙虽是残缺的,却能让人在瞬息万变的城市外寻求到一丝心灵的沉淀。残缺,亦是一种独特的美。

残缺也是一种美,因为它能给人带来期望,使人在逆境中奋勇向前。海伦凯勒,一个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残疾人,虽有着一副残缺的身体,却有着一颗探寻真理追求完美的心。她将残缺化为动力,奋勇向前。在漆黑的世界里,为我们点亮了文学之烛与期望之光。音乐家贝多芬,即使听力逐渐衰弱,仍然坚持对音乐的探索与追求,在逆境中艰难前行,用灵魂至极的黑白键撞击出生命的悲壮乐章。最终,残缺没有阻止他的步伐,而是成为他通往成功路上的垫脚石。无论是海伦凯勒还是贝多芬,他们都用残缺的躯体铸就了完美的人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缺也是一种美。

残缺也是一种美,因为它能给人以警示,让我们不要忘记过去。古老的北京城中有一个凄美的印——-圆明园。这座昔日压倒群、,震惊世界的园林奇珍,却被八国联军先洗劫后放火焚烧,弄得得伤痕累累。可是圆明园用它的残缺,提醒着一代代中华儿女,要时刻坚持着奋起努力的精神,要时刻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警示人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缺的圆明园展示出一种悲壮凄凉的美,让人们感受到残缺也是一种美。

而加拿大工学院的毕业生,毕业后都会拿到一枚钢制戒指。这个学校誉满全球,可是曾出现过一件令学校名誉扫地的事。一次,该校的一位工程师担任了建筑大桥的任务。由于计算失误,大桥建成后不就塌了。工学院为了牢记教训,警示学生,便将这座塌桥的钢材做成戒指,送给毕业生警示毕业生要牢记这个血的教训。尽管这座桥是残缺的,是不完美的,可是它的残缺带来的价值,却起到了提醒学生做事要严谨、细心。所以残缺能给人以警示,这种残缺也是一种美,一种独特的美。

在我看来,残缺的人生比完美的人生更有意义,因为我们会在残缺中寻找方向,努力向前,再一步步在探索中寻求乐趣,体会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缺也是一种独特的美。

综上所述,残缺给人带来期望,给人以警示,给我们带来有意义的人生思考,因而残缺比完美更具有展憾人心的力量。它蕴含了无数难以诉说的悲欢离合,蕴含了无数沧桑世事中永恒的感伤和悲凉,这种残缺的美丽,直接触动人们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也正是因为残缺浸满了泪水与哀愁,故而使其更多了几分摄人心魄的魅力。所以残缺,也是一种震撼人心的美。

最终我想说:残缺也是一种美,这种不在残缺的外表,而在完美的内心!

2.残缺是一种美 篇二

新《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要想使学生的语文能力真正提高,语文教师就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因为倾听是对学生的尊重;倾听是对学生的理解;倾听是师生的相互学习;倾听是一种美。

一、倾听错误的观点———尊重是一种美

在一定情况下,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与作者在作品里所表达的内容存在差异。教师要认真倾听,要沉得住气,耐心听学生陈述,切忌打断学生的发言,老师尊重了学生,学生才会尊重老师。

在教学鲁迅的《孔乙己》一文时,有学生就说:“孔乙己之所以有这样悲惨的结局,完全是他自己的原因。他完全可以努力读书考取功名,让自己过得幸福,即使考不取,也可以自食其力,让自己衣食无忧。孔乙己没有考上可以看出他读书不用功,他不能自食其力,可以看出他很懒,他最终悲惨地死去不能怪别人。”我在倾听过程中发现这种见解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显然过于片面。我没有简单地给学生的回答下个定义:对或者错,而是顺着学生的观点,接着发问:他为什么不努力读书?他有没有努力读书过?他为什么不自食其力?通过这几个问题,自然而然就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面对学生片面甚至错误的观点,作为教师不应简单地否定,而应该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纠正,要注重引导学生随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纠正。学生只有不断犯错,然后加以改正,他才会有真正的进步。一名老师只有了解学生,从心里爱他们,才能欣然倾听———即使是错误的观点。

班上有名学生,语文从来没考及格过,其他学科也很差,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以前也没有注意过他,反正也没指望他考多少分。但某节语文课他发言积极。无意间看到他注视我的目光,心想:为什么不给他一个机会呢?我于是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他答错了,满脸通红。出于教师的本能,我认真地听,并在课堂上表扬了他的第一次发言。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发现该生经常积极举手发言,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是语文课,其他学科也有了进步。这件事既让我深深自责,也让我受益匪浅。如果早点鼓励他,他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吗?

能倾听错误的观点,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是对学生真诚的爱,从中产生的能量是无可估量的。我们天天讲的人文教学其中的一部分不就是这样吗?学生无小事。倾听错误的观点就是爱,爱就有力量。

二、倾听质疑的观点———理解是一种美

问题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质疑的观点,注意倾听学生求异的见解,千万不可以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这是对学生的理解,理解是一种美。

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有的学生为“智叟”打抱不平,认为“智叟所说的话并不无道理,作为一个旁观者,他有清醒的认识,凭借愚公的力量是无论如何也移不走两座大山的,课文的结尾其实也证明了智叟的观点。不管智叟的笑是善意的还是讽刺的,他能给愚公提出建议,总比那些什么都不说的人要强。”这种观点虽难免有些以古讽今,但学生能提出相反的见解,实属难能可贵,应及时加以鼓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一个明智的老师应悉心爱护学生主动发问的积极性,使学生勇于质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予以肯定,并及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索和提问的过程,使学生善于质疑。

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不能仅用“对”或“错”予以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在必要时,“追问”“补充”和“赏识”学生的回答,多追问几个“为什么”,这会让学生感觉教师一直在关注问题的回答进展,意识到教师在等待和倾听,从而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课堂教学对话中来。能倾听质疑的观点是对学生的一种理解,理解是一种美。

三、倾听创新的观点———教学相长是一种美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学记》中所倡导的教学相长,在崇尚终身学习的今天,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作为一位学习的参与者,倾听学生创新的观点,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符合新的课程改革的精神,它能让学生都成为教学课程的主人。

我在九年级下册《〈庄子〉故事两则》课堂小结时,大力赞扬惠子的种种崇高精神,让学生要多向惠子学习,班上一位同学就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惠子身上确实有许多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可从课文来看,他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也有狡辩的缺点,我们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我充分赞赏了学生的独特性与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鼓励学生勇于超越教师,又和学生一起探讨这一问题,并把我自己对此的理解与学生交流探讨,还勇于承认自己教学中的缺失。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一名好教师就要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把他们看做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语言深处的思想,要注意那些别具匠心,闪现创新火花的见解,要及时保护学生创新的火花,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讨论《醉翁亭记》一文主旨时,一位同学提出:“欧阳修真的是与民同乐吗?我看不见得。作为一个地方官常饮于此,整日寄情山水,哪有时间去处理政务,真正为民考虑呢?跟他一起觥筹交错的都是他的随从、宾客,哪来的百姓?他饮少辄醉,难道真的是为滁州、为百姓陶醉吗?恐怕最主要的还是为了排遣由于被贬而产生的郁闷,可以求得暂时的欢乐。认真倾听后,我当即对他的创新见解表示赞赏。倾听创新的观点是对学生的肯定,也能提升教师的能力,教学相长是一种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创造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为强烈。倾听,能使教师走进学生心灵,满足学生内心需要,这是教学的基础。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喜欢倾听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在实施课改的今天,我想,喜欢倾听的教师是一个智慧的教师。

3.“残缺”也是一种美 篇三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小男孩喜欢爬树,他裤子膝盖和屁股的位置总会磨出几个小洞,孩子的妈妈便取出两块厚厚的彩色布,剪成一些可爱的动物图案再细细密密地缝在裤子的破洞处原本要扔弃的裤子,在妈妈的手里变成了一件别致的工艺品。看来有些残缺也是可以修复的,而且经过修复后达到另外一种完美。

生活中,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一定的残缺,关键是怎样去对待。一个从容的人,感受到得多是平和一个自卑的人,感受到得多是歧视;一个和善的人,感受到得多是友好。即便是真有残缺,也应把它看做是生命中一种必然的点缀,不要悲观和失望,而要坦然面对。

《庄子》中也有个故事发人深省:上天在子舆身上刺了三条“裂缝”:驼背、隆肩、脖颈朝天。朋友问他:“你很讨厌自己的样子吧?”他回答说:“不,我为什么要讨厌自己的样子呢?假如上天使我的左臂变成了一只鸡,我就用它来报晓;假如上天使我的右臂变成弹弓,我便用它去打鸟烤了吃;假如上天使我的尾椎骨变成车轮,我便乘着精神的骏马遨游世界!”子舆对待残缺的态度令人钦佩,这也是一种心灵上的超越。

4.“残缺”也是一种美美文 篇四

生活中,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一定的残缺,关键是怎样去对待。一个从容的人,感受到得多是平和一个自卑的人,感受到得多是歧视;一个和善的人,感受到得多是友好。即便是真有残缺,也应把它看做是生命中一种必然的点缀,不要悲观和失望,而要坦然面对。

《庄子》中也有个故事发人深省:上天在子舆身上刺了三条“裂缝”:驼背、隆肩、脖颈朝天。朋友问他:“你很讨厌自己的样子吧?”他回答说:“不,我为什么要讨厌自己的样子呢?假如上天使我的左臂变成了一只鸡,我就用它来报晓;假如上天使我的右臂变成弹弓,我便用它去打鸟烤了吃;假如上天使我的尾椎骨变成车轮,我便乘着精神的骏马遨游世界!”子舆对待残缺的态度令人钦佩,这也是一种心灵上的超越。

5.小升初作文题目:残缺也是一种美 篇五

悲观主义者犯了一个可笑而又不可饶恕的错误:处处追求完美。是不是“完”了才叫美呢?维纳斯原来丰满的手臂就是在美术大师罗丹的锤子下断掉的。也许留下了残缺,但是把“!”变为了“……”,或许少了激情,但却多了一份含蓄。好比将一盆美丽的花变为了万花筒,把一种尽收眼底的美演绎成不能一言以蔽之的美,一种不可一语道破的美,好个聪明的罗丹!他创造的残缺之美是美的典范。

维纳斯使我终于明白了有时候残缺不一定是一块白玉上的斑点,不一定是一片亮丽色彩中的一抹暗色,也许那恰恰是龙的眼睛。一位任劳任怨的母亲头上生出了白发但同时也生出了慈祥;一位目光深邃的老人,脸上有着水土流水般的皱纹,但是从中却流露出沧桑过后的智慧与豁达。苏轼一生被贬十几次,在“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矛盾中苦苦挣扎,痛苦过后的他却有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豁达;刘禹锡二十三年被弃置在巴山蜀水凄凉地,寂寞的他依然显现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乐观;暮色掩住了似火的骄阳,更添了长河落日圆的壮观;喜气洋洋的圆月被咬掉了大半,却有着一弯月牙儿的清新;经历了暴风雨洗礼的彩虹更见多彩绚烂,也更能催人进取。

所以,面对残缺,首先我们要勇敢地正视它。不要灰心丧气,一蹶不振,相反要明白正因为有了它,我们才能看见坎坷人生路上的奇美风景。要知道人生没有残缺和遗憾,也许只是淡如水的时光流逝。

面对残缺,其次我们还要有坦然的心态。同样是玫瑰,有人看到的是下面的刺,有人看到的是刺上的花。那是因为人的心态不同,着眼点也就不同。有人说生活很累,有人说生活很烦,有人说生活很美。我喜欢这样对生活概括:寻找千百个理由之后,才发现生活在我们的视野之下,呈现出与别人的不同。不是生活赐予我们的不同,而是在我们的胸襟之中盈盈满满载着两个字:坦然。坦然是失意后的`乐观,是平淡中的自信,是从残缺这一母体中孕育的精灵。只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才可以一睹她的芳容。

6.有一种美叫残缺优秀议论文 篇六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表现的是庐山瀑布的壮丽之美;“登泰山小天下”,表现的是泰山高耸之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表现的是海的宽阔之美。美让人陶醉,美让人痴迷,美让人流连忘返。殊不知,美到极致是残缺。因为残缺,所以完美。

残缺是一种美,美与残缺并不矛盾。因为有残缺,我们更加珍惜;因为有残缺,我们更加热爱;因为有残缺,我们更加大度。

有一种美叫残缺,断臂的维纳斯成为不朽的经典。

艺术是美的代称,在艺术作品中,我们往往看到一些残缺的东西。维纳斯本来是完好无损的,她表现的是作为女神的人体美,但是这样会落入窠臼,让人心生平淡,让作品黯然失色。于是艺术家锯掉了维纳斯的双臂,让她变得残缺。结果收到了奇效,维纳斯不仅没有因为断臂而显得不美,反而显得艺术性极强,完成了美的`升华。她那双断臂给了人们无数的遐想,给人无数的思考,给人无数的惊叹。让断臂的维纳斯成为一件极佳的艺术品,引伶人起舞,骚客放歌。残缺造就就完美。

有一种美叫残缺,残疾的海伦凯勒感天动地。

又聋又哑又瞎,谁能体会其中的艰苦辛酸。但这样的状况却降临在海伦凯勒身上。换作别人,早已一蹶不振,意志消沉。但是海伦凯勒没有这么做,“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她结识了老师,老师在她的手掌中写下字母,开启了海伦凯勒认识世界的窗户。面对命运,她从不怨天尤人;面对生活,她充满了热爱;面对社会,她充满了感恩。就是这么一个弱女子却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成为一名作家。她把残缺当做一种美,成为前行的动力。最终写下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残缺即至美。

有一种美叫残缺,饱受病痛折磨的史铁生激励了无数人。

史铁生的人生之路是凹凸不平的,他患上了肾病,后来发展到尿毒症,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这是他生命中的残缺。但是他不屈服于病痛乐观地称道“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我们无不为之一动。他感悟生活,我手写我心,写下了不朽文字,让人惊叹不已。他化残缺为美,不屑于病痛折磨,登高望远,他的《我与地坛》感动了许多人。没有残缺,我们就感受不到他的奋斗史;没有残缺,我们就不能体会文字的重量;没有残缺,就无法造就人生传奇。残缺书写了他的生命之美。

残疾与美并不是对立的,残缺是美的升华。

相对于完满的美,残缺美更有艺术性,更加地打动人心,更加引人反思。残缺貌似不美,实则是至美。

我们不能想当然地去创造美,应该多思考,多品味,多玩味,悟到真正的大美。

7.思念是一种美 篇七

其一,乃是母亲成功化解一起家庭亲情冲突的往事。

作为陈氏颍川堂的一个支脉,我家是这个大家庭三大房中的大房。祖父弱冠之时即获禀生功名,然而不幸英年早逝,而父亲又是单传。为尽早繁衍后代光耀门庭计,当父亲尚在北京大学求学之初,孀居的祖母即为她的独子迎娶了母亲。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当日晷指向了1935年初秋,祖母即又开始张罗长孙的婚事。斯时,比我年长二十岁的大哥正在南京金陵大学攻读农艺,行将毕业,当接到祖母的回家指令后,即匆匆返回仅一江之隔的家乡。归来后方惊诧得知,最为敬爱的奶奶竟要为他包办婚姻。至此,一场祖孙冲突顷刻之间爆发了。

时按家乡当地习俗,论及婚嫁,除门当户对外,所谓回门亲也是常有的现象。祖母娘家林姓的一位内侄孙女,也就是我的一位表姐,长大哥两岁,粗识文字,清秀端庄,给人一种所谓邻家女的感觉,祖母甚是喜爱,于是老人选中了她,想让她成为自己的孙媳妇。孰料大哥在当时已有了心上人,她就是我后来的大嫂。时当祖孙之间的冲突陷入僵局而得不到缓解之际,大哥却秉持一种抵抗到底的精神,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离家出走。此一大胆之举,不啻在家庭中掀起了一场不小的地震,而且在小城内也引发了不少的反响。至此,祖母终因抑郁而致小恙,家庭氛围日趋紧张,于是向来在自己母亲面前不敢多言的父亲就趁势在老人面前好言相劝。值得颂扬的是,作为儿媳,我的母亲则以女姓温柔的至情至理的劝慰而最终化解了老人的心结,一场祖孙之间的“大战”就此划上了句号。然而不曾料想,另一场家庭风暴却又来临了。当我这位性格内向且又痴情的表姐获悉了这样的结果后,觉得红尘从此与己无缘,于是不顾家人劝阻,义无反顾地削发出家,遁入空门。事后当亦不难看出,这只是当时的她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无奈和逃避的表现,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皈依佛门。但不管怎样,却已成了无可逆转的事实。当时,在家乡县城内的庙宇中,尼姑庵计有两座,一座名叫观音阁,另一座名叫准提庵,均位于我们陈氏宅第的后门不远之处。我的表姐随于1936年某月某日在准提庵举行了剃度仪式,从此,她终日与青灯为伴,与黄卷为伍,意在以此了却残生。

1936年晚秋,大哥终于如愿以偿地在祖母的主持下迎娶了大嫂,母亲也就从此当起了婆婆。但表姐出家之事,却一直在她心中纠结着而成为一个难以化解的块垒。一个多月后,她终于作出了一个决定,先向祖母禀报并得到首肯后,即向刚入门不久的儿媳详细地道出了上述事件的原委,并建议由她携同大嫂前往庵里拜望表姐,希图对抚平后者那颗受伤的心有所助益。通情达礼的大嫂得知原委后,随即一口应承母亲的安排,母亲带领大嫂前往不远处的准提庵,虽这一突如其来的造访,猛然间给表姐带来了一些诧异,但当获悉来意之后,随即表示了欢迎。表姐为人忠厚,此一造访给她心灵上带来的慰藉,就在于对人生的真谛从此而获得了一些领悟。之后,她为大嫂来访诚意所感,且自己又年长四岁,于是二人当场以姐妹相称,相互交谈甚为融洽,坐在一旁的母亲即报以发自内心的微笑而顷刻释怀了。

其二,乃是母亲在中年之后理性处理因他人过失而痛失幼子的一件往事。

1937年仲夏,祖母因病辞世,撤手人寰,是时正值全面抗战军兴民起之际。当父亲办完祖母的丧事后,即谋划全家老小顺江而上前往川、渝事宜。然而,母亲却因难离故土而执意不从,表明要携带不到五岁的我以及一妹一弟固守家园和祖传的老宅子。最后,父亲终因拗不过母亲的执着,随与大哥、大嫂以及一姐二兄共计六口,先后分两次辞别了亲人与故土,挥泪而去。

时值1938年仲春,我的小弟不满两岁,敦实的身材、憨厚的脸庞、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流露出他的聪明和伶俐,诚可谓全家至爱。时因母亲生他之时,年已四十有三,没有奶水,不得不雇用一位来自近郊已为人母的年轻妇女充当哺乳奶娘,自此,她就带着正在哺育的儿子常住我家,小弟与她形影不离,而母亲与她之间的相处也一向甚好。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时局日趋紧张之际,小弟的奶娘因家中有事必须返回老家去处理,母亲只好让她带着小弟前往乡间暂住一些时日。但从此一去,不料想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话说某月某日上午时分,小弟的奶娘带着他前往村外的一条小河旁浣衣,小弟就在离她不远处的河边玩耍皮球。斯时斯刻,这位年轻的奶娘只顾埋头洗濯,却不曾注意身边小弟的安危。讵料,不幸的事情顿时发生了,当奶娘突然听到一个惊谔的叫喊声抬头一看,顷刻间魂飞魄散,小弟落水了,且顺水而下,当叫来村民打捞救起之后,可怜的小弟已无丝毫生命迹象了。在场的人纷纷指责这个年轻的奶娘太大意了,并分析说一定是皮球先落下了水,不懂事的孩子为了去追皮球而溺水身亡。如果当时奶娘稍加注意照料的话,这场悲剧就可能不会发生了。

悲剧发生后,母亲一无所知,直到当事人于当天下午前来家中报讯才知晓。据母亲后来回忆说,当这对年轻夫妇跄踉地跑到家里来,突然之间跪倒在母亲的面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断续地哭诉着说,我们对不起你,小宝宝掉到河里淹死了。母亲听后,犹如五雷轰顶,强忍内心剧烈的疼痛细问此事发生的过程。此时此刻,站在一旁的一位口直心快的堂婶怒不可遏,重言斥责。而遇事向来冷静且举重若轻的母亲,竟无一句严厉的言语相加,反而劝慰对方说,事已至此,人死不能复生,任何埋怨无济于事,以后做事情务必要小心才是。不但如此,母亲因觉得这对夫妇家境贫寒,还给了他们些许银钱,委托他们妥善办好小弟的后事。随后,这对夫妇万恩叩谢悄然离去。

其三,乃是母亲在紧急关头因对他人充分信任而获得排忧解难的一件往事。

当上述那件家庭悲剧发生后不久,日寇的铁蹄日渐临近家乡,暂时躲避战乱之举势在必行。当时,在偌大的老宅子里,除租赁者外,只住着母亲和我以及我的小妹,另外还有那位口直心快孑然一身的堂婶。两位老姐妹不得不坐在一起,反复磋商,最终决定出走城外西北向丘陵地区的一个乡镇,暂时投靠大嫂的娘家,以避患难。

写到这里,当顺势插上一段话。这位堂婶嫁到我们陈家不到两年,堂叔却因暴病不治而早逝。花季岁月孀居,人生不幸之至。她终日以泪洗面,痛不欲生,轻生之举,可能随时发生。善良的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当我的一位姐姐出生后不久,母亲遂有将这个亲生女儿过继给堂婶的想法,以期抚平她的那颗破碎的心。当征得祖母和父亲首肯后,出生才四十余天的姐姐(上段所述随父兄远走四川的就是她)就交给这位堂婶抚养了。没有履行任何文字上的手续,更没有什么公证或旁证,凭的只是长辈之间的承诺和亲情之间的交融。自此以往,堂婶的精神得到了无限的抚慰与寄托,并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与希冀,她的那颗濒临枯死的心就又重新燃起了生命之火。

【残缺是一种美】推荐阅读:

有关残缺作文600字12-13

完美与残缺作文400字06-29

残缺的美800字作文11-09

上一篇:外贸业务工作流程下一篇:热腾腾的早饭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