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图书室藏图书现状

2024-10-27

小学图书室藏图书现状(精选10篇)

1.小学图书室藏图书现状 篇一

甘肃省图书馆所藏西北地方文献的特点

西北区域概念的形成,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后。由于汉、唐的政治经济中心在长安,陕甘为其直辖区,故而当时的西北区域,特指今新疆及葱岭以西之地。至南宋偏安,始称西夏及金人统治区为西北,自此西北的地域概念发生了变化。此后,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行政区划的更易,陕、甘、青、宁、新五省(区)所辖之地,遂成为今日西北区域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西北五省(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趋紧密,并日益显示出一体化的功能。而记录西北地区发展历史的西北地方文献,在这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也日趋丰富。其最基本的概念属性就是“西北”这一特定区域。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其每一发展过程中,无不与西北息息相关。

一、西北地方文献的源流

西北地方文献最基本、最悠久的源流就是西北地方史志。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现存西北方志793种,这些方志从整体上反映了西北五省(区)数千年来活动的人物、发生的事件,体现着西北地区文明的进程。从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地记开始,西北地区现存的有《三秦记》、《西京杂记》、《西河记》、《沙州记》、《凉州记》、《三辅黄图》、《三辅决录》等。隋唐时期是方志发展的第一个高潮,编纂了许多以“图经”为主的方志。隋代的西北方志,《中国古方志考》仅录陕西两种即《京师录》和《雍州图经》,其余四省(区)今己无考。敦煌发现的唐代西北方志有《沙州都督府图经》、《沙州地境》、《西州图经》、《沙州地志》、《瓜州伊西残志》、《敦煌录》、《敦煌名族志》、《寿昌县地境》、《西凉录》、《后凉录》等。宋元时期是地方志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据统计这一时期西北所修方志,甘肃22种,陕西21种,而留存今日的仅4部,其中宋代2部,北宋宋敏求纂《长安志》二十卷,南宋程大昌纂《雍录》十卷。元代2部,李好文纂《[至正]长安图志》三卷、骆天骧纂《〔元贞〕类编长安志》十卷。明代西北方志的纂修进入昌盛时期,这一时期西北修志多少,已无从确切统计,现存明修方志:陕西54种,甘肃19种,尤其是出现了为学者称颂的所谓明代十大名志,康海《武功县志》、吕?《高陵县志》、乔世宁《耀州志》、赵时春《平凉府志》、胡?宗《秦州志》、张光孝《华州志》、王九思《户县志》、刘璞《重修户县志》、孙丕扬《富平县志》、韩邦靖《朝邑县志》等。有清一代,西北五省(区)均编有志书,其中以康熙、乾隆、光绪三朝纂修的方志为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清代方志,陕西285种,甘肃156种,青海10种,宁夏19种,新疆80种。民国时期,政府曾数次通令各地纂修方志,西北共修志书计陕西62种,甘肃57种,青海31种,宁夏8种,新疆1种。

除西北地方志书外,西北地方文献的另一个源流,就是学术研究成果,最直接的即为清代的“西北舆地学”和民国的“边政学”研究成果。

清代西北舆地学,是18世纪期间研究新疆地理的一个学派,随着国内政治形势和学术导向的发展,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到青海、西藏和蒙古,最后与蒙元史研究合流,形成清代后期一大学术潮流。这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的重视、提倡,另一方面是由于乾嘉朴学考据风尚的盛行。清代西北舆地著作,从著作形式而言,一部分是清代学者的新著,以祁韵士《藩部要略》、张穆《蒙古游牧记》、徐松《西域水道记》和何秋涛《朔方备乘》等为代表性著作。另一部分是清代学者对先清西北地志著作所作的校正、考释和注疏,这类著作为数甚多。如何秋涛对《圣武亲征录》的校正,李文田、范寿金对《西游录》的注释和补阙,丁谦对《长春真人西游记》和《耀卿纪行》的地理考证等。“西北舆地学”的开创使对西北的研究进入了逐渐系统化的时期,对西北的历史地理、民族宗教、经济文化、中西交通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巨大贡献。特别是对我国西北疆域的研究,意义更加深远。王国维先生曾列举20世纪初中国新兴五大学问:殷墟甲骨文;敦煌、吐鲁番、和田简牍;敦煌千佛洞六朝唐人所书卷轴;内阁大库之书籍档案;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遗文。这五项中有三项与西北有直接的关系。清代的“西北舆地学”研究,到了民国时期,鉴于时势发展成“边政学”研究。当时的所谓“边政”,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为边疆政治,狭义为边疆行政。所谓边疆,一为政治意义的边疆,特指一国的边界和国界,亦即地理上的边疆;一为文化意义的边疆,特指国内语言、风俗、信仰、生活方式不同的边缘民族,亦即民族上的边疆。而“边政学”就是以政治学和人类学的观点研究关于边疆民族政治思想、事实、制度及行政的科学。它所涉及的学科层面比较广泛,诸如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史学、地理学以及其他有关国防的科学等等。据不完全统计,仅1941年1月至5月发表的边事论文就有157篇之多,其中涉及西北的约有半数之强。此外,据1944年底的统计,自民国始所著仅有关青海的著作就有50余种。这一时期,由于“边政学”研究的倡导,对西北的研究已超越了社会科学的范畴,扩大到了自然科学,如经济地理、物产资源、地质矿产、土壤水利等领域的研究,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西北地方文献的文献源。

二、西北地方文献的图书馆建设

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建设正式开始于甘肃省图书馆。甘肃是西北地区中心所在地,东出西联,对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起着枢纽作用。甘肃省图书馆建馆以来一直以西北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早在1928年著名的地方文献著述家张维先生任馆长之初,就曾呈请省政府教育厅征集各县县志以充实馆藏。此后历任馆长都曾呈请征集西北地方文献。真正确立西北地方文献工作理论基础并以此为搜集、研究方向的是1943年担任馆长的刘国钧先生,他曾明确提出:“国立兰州图书馆的目的,要做到西北文化问题的研究中心;西北建设事业的参考中心;西北图书教育的辅导中心。”并指定“汇集西北文献;搜罗西北文物;编纂西北问题参考书目”(“筹备国立西北图书馆计划书”,《西北日报》,1943年9月23日),为其特有的三项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建设更需要对西北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1956年,国家把地方志工作列入了全国科学规划,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编纂新方志的热潮。这项工作由于政治原因,曾一度停止。在进入八十年代后重新启动,各类新志书相继问世。而继“西北舆地学”和“边政学”的研究之后,有关西北的研究已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西北学研究系统。特别是有关西北地区的历史、地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语言、文字、音乐、舞蹈等等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甘肃省图书馆的西北地方文献就是基于西北学的研究成果逐步发展起来,并在时空意义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系统、连续记载西北地区自然和人文诸多信息的集合体。其概念范畴为:西北地区(西北五省区及其自然区划、历史沿革所涉及的特殊区域)相关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社会变革、自然资源、自然生态变化等内容有关的各种类型的文献载体。其收藏重点为敦煌学及其研究资料;汗简及其考释研究资料;中西交通史(包括丝绸之路研究)资料;西北民族宗教资料;西北地方史地研究资料;西北冰川冻土、沙漠治理资料;西北地方文物研究考释资料。

据初步统计,截止6月,甘肃省图书馆藏西北地方文献共计17611种。在文献类型分布上,期刊和报纸的种数相对稳定,图书所占馆藏比例逐年递增;文献整体增长率稳定,1964年至1994年平均为5 04%,1995年至平均为4 88%;从学科分布来看,其增长面相对集中,并呈现较为传统的继续,1964年至1994年增长幅度列前三位的类目依次为:舆图、宗教、史地,1995年至19增长幅度列前三位的类目依次是:舆图、艺术、语言文字,文献地区分布格局基本为:甘肃50%,陕西、宁夏、青海、新疆及西北总论之和为50%。

三、馆藏西北地方文献的特点

鉴于地方文献所具有的保存价值、使用价值、资料性、广泛性,尤其是地域性这一概念属性,甘肃省图书馆的西北地方文献所具有的主要特点为原始性、完整性、民族性、宗教性及文化复合性。

1 原始性

表现在西北地方文献中,有相当数量的档案资料的存在,据初步统计,仅解放前搜集的总计为3310种图书中,就有档案资料1160种,约占1/3。其中有会议记录,《兰州市临时参议会第一次大会记录(1944)》;收发电文,《西北行辕准重庆行辕关于拉卜楞寺与阿哇发生纠纷所致代电》;计划书,《甘肃省驿运管理处三十三年度营运计划书》;章程,《甘肃省通志馆章程纪要》;报告书,《渭源县政府合作指导室工作报告》;调查报告,《甘肃河西荒地区域调查报告》;统计表,《甘肃各类学校概况统计表》;名册,《甘肃省政府财政厅职员表》;大事记,《西道堂大事记》;法规,《甘肃省粮政法规汇编》等等。不少是珍贵的稿本和抄本,如郭汉儒《陇右文献录》、张维《甘肃通志稿》等,这些文献的内容广泛,是确凿的原始资料和历史证件,具有第一手的印证作用。

2 完整性

这种完整性,首先表现在文献时空意义的延续,从汉代的《汉书・西域传》到汉魏六朝时期都邑簿形方志《三辅黄图》;从清代的《回疆通志》到现今的《甘肃省志》。其次表现在文献所涉及的内容,西北地方文献在内容上涉及宗教、哲学、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法律、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等诸多方面。第三,表现在西北地方这一层面的具体某一点的文献相对完整,如天水,仅地方志即有《[刘宋]秦州志》、《[顺治]秦州志》、《[康熙]秦州志》、《[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光绪]重纂秦州直隶州新志》、《[民国]秦州直隶州新志续编》、《[民国]天水县志》及今天的《天水市志》。第四,表现在出版形式上,一方面是公开出版物与内部出版物的并存;另一方面是不同类型,如图书、报纸、期刊,不同载体,如传统的纸质类文献和较为先进的缩微胶卷类文献的相互补充。

3 民族性

应该说西北地方文献所呈现的民族性,是由于西北地区独特的民族分布状况决定的。西北地区有史以来就是多民族聚集的地区,除汉民族及其先民外,先后有西戎、月氏、丁零、铁勒、乌孙、匈奴、氐、羌、鲜卑、突厥、吐谷浑、吐蕃、回鹘、党项、畏兀儿、蒙古等古代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各民族之间经历了彼此消长、互为盛衰、相互融合的过程。元明以后,一些新的民族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现今的西北又成为回、藏、东乡、裕固、保安、土族、撒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蒙古、锡伯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记载这些民族历史的大量文献决定了西北地方文献所呈现的民族性,使得民族文献在全部文献中占有较高的比重。这些文献中,有古文献,如明代陈诚著《西域番国志》等;有现代文献,如《裕固族简史简志合编》等。从其涉及的区域而言,既有总论西北,如《甘青土司志略》等,亦有分论各省区,如《甘肃民族志》、《新疆礼俗志》、《青海风土志》等。其著作形式非常多样化,有地方志,如《西域图志》等;地方史,如《西夏记事本末》等;族谱,如《马氏族谱》等;资料汇编,如《马仲英事件文献资料汇编》等;印章,如《西夏官印集存》等;表格,如《青海各番族名称表》等;日记,如《龙蛇泪痕》、《庚午纪事》等。其中有刻本、稿本、传抄本、原件粘贴及油印本、铅印本等。有些文献观点虽有不妥,但史料价值弥足珍贵。

4 宗教性

具体说即是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特征。这是由于西北是佛教和伊斯兰教传入的途径和繁衍的基地所决定的。佛教和伊斯兰教传入后,对西北社会与文化产生了各自的作用和影响,成为西北历史与文化的一部分。伊斯兰教在回、维吾尔、柯尔克孜、乌兹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东乡、撒拉、保安等少数民族中几乎为全民所信仰。在甘肃省,现有信教人数约159万余,其中信奉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的人口约占信教总人口的96.2%。在青海,信奉藏传佛教的藏、土、蒙古族约95 2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61%。在宁夏,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占全区人口总和的32 4%。在新疆,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约占全区人口总和的47 6%。加之文化遗存所具有的宗教特征,如敦煌莫高窟、克孜尔千佛洞等,都使西北地方文献具有浓重的宗教性。从1964年到1994年,甘肃省图书馆藏西北地方文献学科分布统计来看,在文献总增长率为151 2%的基础上,宗教类文献的增长率为236%,在各学科增长中名列第二。这类文献研究内容的覆盖面越来越大。年代较早的如羽溪了谛著《西域之佛教》、石觉民著《西北回教生活》,近年又有《甘青藏传佛教寺院》、《西北伊斯兰教研究》、《西夏佛教史略》、《宁夏清真寺概况》等等著作的入藏。

5.文化复合性

这里所说的文化复合性,特指西北这一特定区域由历史沉积下的文化遗存在西北地方文献中的集中反映。它不是某种单一元素的表现,诸如民族的、宗教的、经济的、军事的或者说是历史的、地理的,而是上述这些元素或者更多元索的复合。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丝绸之路”文化和“敦煌”文化。其概念的本身就具有多侧面、多内涵、多层面的性质,它们相互制约、影响,构成极其复杂的内部结构,并发挥着多种外部功能。比如“丝绸之路”,它是历史的,从西汉张骞“凿空”开始;它是地理的,从汉长安,经河西,到西域;它是经济的,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东西方的相互贸易;它是民族的,从匈奴、乌孙、大月氏到吐蕃;它是军事的,从“三通”到“三绝”……。以其为研究内容的“丝绸之路学”和“敦煌学”不仅在国内拥有日益深厚的研究基础,在国际上亦可称为研究广泛的显学,从而成为内涵多种元素、相互交织的交叉学科。体现到西北地方文献中即呈现出具体的文化复合性。随着研究程度的深入,这类文献在全部文献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仅以《丝绸之路》为名的专著,就有法国学者L 布尔努瓦所著、中国学者杨建新等所著两种。此外尚有《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丝绸古道上的文化》等。这类的期刊有《丝绸之路》、《丝路游》等。有关敦煌学的文献则不胜枚举,如《中国敦煌学史》、《敦煌学述论》、《国外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选译》、《法国学者敦煌学论文选萃》等等。这类的学术期刊有《敦煌研究》、《敦煌学辑刊》等。

如前所述,西北地方文献是甘肃省图书馆收藏的重点。1988年全省文献资源普查结果表明,其社会科学研究级学科文献中,达到能够支持研究决策能力的第一位为西北史地研究,敦煌学、新疆研究并列第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西北文献的源流,其一,为历史悠久的西北地方志书,其二,为清代“西北舆地学”及民国“边政学”的研究成果。而西北地方文献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则是甘肃省图书馆在现代西北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的汇集,并由此呈现出原始性、完整性、民族性、宗教性及文化复合性等特点。

〔出处〕 国家图书馆学刊(3)

2.小学图书室藏图书现状 篇二

一、我国古代四大藏书体系的功能分析

第一,治国安邦的镜子。古时有成就的执政者和政治家都能从藏书所记载的关于历代兴亡事例中,吸取教训,从而制定出有利于他们治国安邦的政策和措施。如西汉萧何就曾以他收藏的秦律为参考,制定了《九章律》。汉高祖刘邦也从萧何收藏的“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中,“具知天下?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 (《史记·萧相国世家》) ,从而制定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和与之配套的措施。唐太宗在其著名的“三鉴(镜)”论中,就明确提出,“以古为鉴,可知兴替” (《新唐书·魏征传》) ,并且特别强调要以“亡隋为戒”,做到居安思危、任贤纳谏。在政策上规定减轻赋税、推行均田制、实行科举制度以选拔人才等,从而实现了为史家倍加称赞的“贞观之治”。再如北宋司马光编撰的编年体通史,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由宋神宗命名为《资治通鉴》。

第二,著书立说的源泉。史学家、哲学家及各个领域的学者,都需要藏书提供著述的资料。西汉的司马迁就是靠“金匮石室”的皇家藏书,才得以完成《史记》的。同样,东汉兰台等官府藏书,帮助班固撰写了《汉书》。大量的书院和书院众多的藏书更是成就了不少学者。如:“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一生与近七十所书院有关联,其重要的理论著作:如《太极图说解》、《大学章句》、《论语精义》、《易学启蒙》、《孟子要略》、《周易参同契考异》等等,都是在他创建的福建三所书院即寒泉精舍、武夷精舍和竹林精舍中完成。”[1]另外,私人藏书家多为饱学之士。他们为了治学而藏书,而丰富的藏书又成就了他们的学问。如明代的宋濂、王世贞等,既是私人藏书家,又是文学家。

第三,培育人才的工具。在历代公办与私办的学校中,教师的教材和学生的课本与课外读物,通常选自藏书。如孔子以自己收藏的《诗》、《书》、《易》等典籍来教学生。他的学生从中受益良多,特别是其中的七十二位“贤人”,更是杰出的人才。在私人藏书家中,不少人除讲学授徒,也很重视用自己的藏书培养子女及孙辈。东汉学者蔡邕以其丰富的藏书培养出一位知名度很高的才女蔡琰。宋朝女词人李清照从小就受到其父藏书的熏陶。特别是书院,因其遍及城乡、又有名师指导阅读,其藏书培养的人才为数众多。从书院走出后,成为一代名臣、名家者不少。如北宋范仲淹、清朝林则徐、曾国藩曾分别就读于河南的应天府书院、福建的鳌峰书院和湖南的岳麓书院。少年时代的林则徐,读遍书院收藏的百家之书,并写下读书札记《云左山房杂录》等等。

第四,产生新学的土壤。正因为有了相对集中的殷墟甲骨文,才为古文字学的研究提供了土壤。而愈来愈丰富的藏书要求保管有序和使用便捷,这就促进了目录学的诞生。自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关于目录学的奠基之作《别叙》与《七略》问世以后,目录学发展很快。特别是《隋书·经籍志》所创的“经、史、子、集”四分法,在搜集、整理和保存古籍中被广泛采用。此外、还陆续产生了文献学、版本学等。再如两宋创理学、清乾嘉学派创朴学都是以丰富的藏书为基础的。

第五,传承文化的载体。图书是知识信息的载体,自然也是传承文化的载体。中华五千年文明得以流传下来并发扬光大,历代四类藏书都是有贡献的。尤其是以官府藏书机构为主体所编纂的大型类书和丛书为保存古代典籍贡献巨大。而“明代《永乐大典》和清代《四库全书》的编纂这是我国古代图书的两次大总汇。”[2]以《四库全书》为例,共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各地藏书家累世珍藏的善本书和失传几百年而文献价值极高的珍本秘籍都因此化私为公、变零为整。同时在纂修过程中,还对其分门别类的整理,从而使大批珍贵的古典文献赖以保存和流传。”[3]

第六,遨游书海的航标。我国古代图书管理人员和私人藏书家,都很爱书。他们爱书体现在认真读书、抄书、求书、校书和保护图书等方面。东晋陶渊明“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明·吴应箕:《读书止观录》)。明代宋濂“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如明代毛亨?用影写方法抄书,留下了与原善本价值几乎相当的“毛抄本”。北宋刘恕,协助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宋史·刘恕传》)清曾国藩入仕前,“留京读书一年后回乡,路经金陵时,卖掉了自己的衣服行装,买了一套二十四史”。[4]

二、近现代(传统)图书馆的功能拓展

我国近现代图书馆是西方近代图书馆理念与我国四大藏书体系的优良传统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图书馆既吸纳了我们传承下来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又以公开、共享的理念冲破了原有的保守和封闭,使藏书功能得到了较大的拓展。

与古代藏书重藏限用不同,近现代图书馆强调藏用并重,以用为主。如1905年制定的《湖南省图书馆暂定章程》声明:“本馆以保存国粹,输入文明,开通智识,使藏书不多及旅居未曾携带书籍者,得资博览,学校教员得所考证为主义。”这段话说明该图书馆“保存国粹”,即藏书的目的,是为了中外文化交流、普及文化知识、为有阅读需要的读者和学校教师提供相关的图书资料。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公共图书馆成为“搜集、整理、收藏和流通图书资料,以供读者进行学习和参考研究的文化机构”;高等院校图书馆则是“全校图书资料情报中心,为科研和教学服务的学术机构”。其中,“流通”意味着“藏”与“用”的互动具有便捷性和连续性。“服务”,就是不仅馆内有书,而且心中有“人”,就是要让每位读者在图书馆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书,让图书馆的每一本书都拥有自己的读者。此外,在收藏的内容上,旧式藏书基本上是收藏经、史、子、集等四部类典籍,比较单一。而近现代图书馆除原有收藏外,更多的是收藏新出版的中西百科读物。在管理方法上,近代图书馆还设立了采集、分类、编目、借阅等机构和人员。借用西方科学的图书分类及编目方法,编制使用卡片目录,使馆藏更有序,使阅读更方便。

传统图书馆与古代四大藏书体系比较,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我们进入“知识爆炸”和信息化时代后,传统图书馆就显得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了。主要体现为:图书馆库藏空间滞后于图书出版量的迅速增加;藏书量滞后于读者的增多;馆员的工作方式滞后于馆藏的快速增长;网络资源的出现使图书馆存在边缘化的可能性。

三、信息化时代图书馆藏书与用书互动的演进与走向

第一,实体馆藏由单一向多元转化。传统图书馆主要是收藏纸质印刷品。随着新的载体磁带、磁盘、光盘、缩微胶卷的出现,图书馆自然就将贮存了信息资源的新的载体,加入到馆藏之中。这样就能让腾出的空间,收藏更符合本馆读者群需要、更具有自己特色的图书资料。

第二,网络信息资源形成。互联网出现以后,在互联网上就形成了全新的信息资源,即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是指由数字化技术、信息存储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超文本、超媒体技术所支撑的信息资源;也可以说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的总和”[5]。网络信息资源,其信息载体是网络。而网络是以虚拟化的形态存在和展开运作的。信息在网络中的流动特别迅速,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十分敏捷。因此,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动态性和时效性。另外,由于网络资源又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的总和”,所以其资源是海量的和庞杂的。

第三,储存网络信息资源的必要性。网络信息资源流通迅速,不设法储存,就会瞬间消失。更重要的是网络信息资源无比丰富、十分廉价、不挤占库藏空间的优势决定了我们必须将其储存起来。图书馆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储存就叫做虚拟馆藏。既是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和社会性的重要保证,也可以减少实体馆藏、避免重复建设、重复购置,从而有效节约开支的科学措施。

第四,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的关系。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具有相互性,如将实体馆藏中电子信息资源上网后,就变成虚拟馆藏。而网络信息资源通过下载、打印成纸质资料,就变成现实馆藏了。它们具有相对性。本馆的实体馆藏,有可能成为其他图书馆的虚拟馆藏。同样别的图书馆的实体馆藏,有可能成为本图书馆的虚拟馆藏。本馆读者对实体馆藏的使用具有直接性,而对虚拟馆藏的使用则具有间接性。

摘要:在我国古代藏书史上, 有官府藏书、私人藏书、寺院藏书和书院藏书四大体系。这四大体系整体上有六大贡献, 但也存在着主观决定取舍和重藏限用的弊端。近代社会, 西方先进的图书馆理念传入后, 与我国优良的藏书传统相结合, 孕育和催生了近现代图书馆 (即传统图书馆) 。近现代图书馆藏用并重, 以用为主, 在“藏”与“用”的互动上, 大大超过了古代四大藏书体系。

关键词:我国藏书史,藏与用的互动

参考文献

[1]盛洪.从宋代书院到现代大学[M].中国论文下载中心[06-01-22]原载http://iasksina.com.cn2005.11.8.

[2]徐引箎, 霍国庆现代图书馆学理论[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9:170-172.

[3]王惠君, 荀昌荣.图书馆文化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4:66.

[4]刘铁铭.湘军与湘乡[M].长沙:岳麓书社, 2006:51.

3.小学图书室藏图书现状 篇三

关键词 琉球 域外汉籍 汉文文献 清代文学

分类号 G256.22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09.015

Abstract Ryuku Chinese litera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lassics in East Asia. Nowadays, Ryukyu Chinese literature is mainly collected in Japanese organizations such as national libraries and university libraries. Ryukyuan’s collections of Chinese poems systematically presents the creation of Ryukyu poems under the impacts of Chinese literature, which are the first-hand materials for exploring Ryukyu Chinese literature. The philological meaning of them are not only in terms of literature, but may be also extended to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Keywords Ryukyu. Overseas Chinese classics. Chinese literature. Literature of Qing Dynasty.

近年来琉球汉文文献的整理汇纂成果颇丰,主要有高津孝、陈捷主编的《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以下简称《集成》)及谢必震主编的《传世汉文琉球文献辑稿》。前者对影印文献所自机构有具体说明,后者则无。因此考察琉球汉籍的版本留存及馆藏状况,目前所能依据的主要为《集成》。本文以《集成》为依据①,同时参照其他寓目所及之日本馆藏,对日本所藏的琉球人汉文诗文文献进行钩沉,以成叙录。

1 蔡肇功《寒窗纪事》

蔡肇功,字绍斋,和名湖城亲方。为闽人三十六姓后裔的蔡氏具志家,累世居于久米村。蔡肇功曾于康熙十七年(1678)赴闽学习历法,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始得归国,造《大清时宪历》于琉球颁行[1]932。《寒窗纪事》以宦游所历中的山水风物为主要题材。其中有不少与琉球册封使的唱和之作。如《奉和册封使徐大人赠程顺则原韵》,该诗是蔡肇功对康熙年间册封使徐葆光的和韵之作。

冲绳县立图书馆藏《寒窗纪事》一卷[2],福建刻本,正文每半页10行21字,左右双栏,单鱼尾,白口。内封题同治十二年镌,钦思堂藏版。前有福建人任伊、谢鼎、郑永宪序,分别作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同治十二年(1873)。任序中有“但蔡子从游于余”之语,落款署“闽省友生”,应为蔡肇功在闽所结交的师友。而谢鼎与郑永宪皆为蔡肇功七世孙蔡大鼎(1823-?)在同治年间赴闽任都通事之时,所结交的闽省友人。卷末有蔡肇功康熙四十四年(1705)自序,与蔡大鼎咸丰六年(1856)所作跋。并有蔡大鼎的同僚林世功(1842-1880)之题词二首。

2 程顺则《雪堂燕游草》

程顺则(1663-1735),和名名护亲方宠文,号念庵,亦号“雪堂”。程顺则在琉球享有极高的地位,被尊为“琉球五伟人”之一[1]545-557。《雪堂燕游草》中如《维扬七夕》《广陵月夜闻笛》《芜城怀古》诸篇,皆对中国的地理风物有细致入微的描绘。借助此书可知当时琉球人在中国的游历之广以及与汉人的交往之密切。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日本正德四年(1714)奎文馆刊本《雪堂燕游草》一卷[3]39-125。9行18字,内封书名右侧题:琉球程宠文诗编,后有小字:附世法录琉球考。左侧题:京兆书林奎文馆藏版。前有康熙三十七年(1698)林麟焻所作序文。林麟焻曾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出使琉球,与程顺则等琉球文士交往密切,多有唱和之作。另有陈元辅及琉球人蔡铎所作序。陈元辅,字昌其,为明末清初的闽省大儒,不仕,著有《枕山楼文集》,程顺则以师事之。蔡序落款题“中山王府紫金大夫年家眷弟蔡铎考亭氏拜题于观光堂”,琉球人蔡铎与程顺则为同时期文人,著有《观光堂游草》,收于程顺则所编纂的《中山诗文集》。

书末有日人濑尾源三郎题跋“题雪堂燕游草后”,文中详述了其所在书坊“奎文馆”对朝鲜、琉球书籍的刊刻情况,其书目颇值得关注。封底内页题“正德甲午春正月奎文馆主人濑尾源兵卫新刻”,右下有文化丙寅年(1806),左上有昌平坂学问所钤印。昌平坂学问所即昌平黉,是德川幕府时代的最高学府,此书应为昌平黉所藏。他本,如京都大学藏本则无此印及文化丙寅纪年的标识。书后所附《琉球考》见于明人陈仁锡的《世法录》。

《雪堂燕游草》的正德四年刊本还有冲绳县立图书馆藏本,封皮题作“琉球程宠文集铁斋题”,疑封皮损毁,为后人所补,因题此名,或为书商所为[4]。另有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本及京都大学图书馆藏本。

3 周新命《翠云楼诗笺小启》

周新命(1666-1716),和名目取真亲云上,字熙臣,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随琉球都通事赴闽游历。官至正议大夫[1]381-382。《翠云楼诗笺小启》分为“诗笺”与“小启”两部分,前者为诗集,后者为文集。冲绳县立图书馆藏《翠云楼诗笺小启》,为楷体写本。笔写年代及笔写者不明,不分卷次。封面题翠云楼诗笺小启,下有小字:太田南畝旧藏。收藏者太田南畝(1749~1823)是江户时代后期的幕臣,也是当时颇有代表性的文人,著有《万载狂歌集》《半日闲话》等。卷首有康熙癸酉年(1693)竺天植序,竺序云“周子熙臣……附贡入闽,税驾琼河,问字于余三年,于兹见闻既广,落笔沉酣。”[5]可知,周新命赴闽时曾问道于竺天植。另有题“晋安弟陈允溥元英”的陈序。

nlc202309081942

4 蔡文溥《四本堂诗文集》

蔡文溥(1671-1745),和名祝岭亲方,字天章,号如亭,官至紫金大夫[1]303-309。关于蔡文溥之生平及其《四本堂诗文集》的创作情况,钱志熙先生曾专门撰文探讨[6]31-38。由于钱先生此文论述详瞻,兹不赘述。据钱氏记述,其所购的影印本,版权页题:“1725年(雍正十二年)原本刊行,2003年9月12 日影印版刊行。”收藏于冲绳县立博物馆。而《集成》所影的同样是冲绳县立博物馆藏本,不过显然为乾隆刻本,该本有乾隆二十年(1755)刘敬与的序文,序云:“今天章氏令孙法亮奉王命进贡,取道吾闽,携乃祖《四本堂文集》属序于余,集已刊本,晚年又自加更定,续以未授梓者若干篇”云云[7]。蔡文溥之孙蔡功熙(1711-1764),字法亮,号谐亭。官至正议大夫,曾于乾隆十九年(1754)奉使为进贡请封赴京都通事[1]313-315。据刘序可知,《四本堂诗文集》之前已有刊本,钱氏所购影本的原本,即雍正刻本当此。而蔡文溥晚年又对此书加以更定,后由其孙蔡功熙携带入华,并请序于刘氏,是为乾隆本。

5 杨文凤《四知堂诗文稿》

杨文凤,生卒年不详,字兆祥,号经斋,和名嘉味田亲云上,首里府赤平邑人,曾奉使中国。《四知堂诗文稿》自序中记叙了其出使途中遇险漂流至台湾,辗转数月,乃至福州,与途经地方之文人官员唱和赠答的经历,并颇以此为幸事“嗟乎,余生于海隅,不过一命之士,何以得有此风云之嘉会乎?信一生只荣光也?”[8]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所藏《四知堂诗文稿》为日本刻本,内封右侧题琉球杨经斋著,左题浪华崇高书房,左右双边有界,半页8行,15字,单鱼尾,版心印“大观堂”字样。正文前分别有赵文楷、吉寿、姚文蔚等人之序。日本文化三年(1806)刊刻,日人石冢崔高校。石冢崔高与杨文凤的结识过程详记于琉球大学附属图书馆藏写本《琉球笔谭》[9]。另见筑波大学附属图书馆、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所藏,亦为文化三年(1806)刻本,版本相同。

6 蔡大鼎诗文集

蔡大鼎,(1823-?),字汝霖,和名伊计亲云上,琉球久米村人,是琉球国第二尚氏王朝末期的重臣,曾多次出使中国,所历之处几乎遍布中国各大都市。就现存琉球汉文文献来看,蔡大鼎是个人作品留传最多的琉球文人,其著作有《北上杂记》《北燕游草》《漏刻楼集》《钦思堂诗文集》《续钦思堂集》《闽山游草》《续闽山游草》等。

6.1 《漏刻楼集》

《漏刻楼集》为蔡大鼎任漏刻官之职时所作,故名之。自序云:“余丙午岁(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奉命充漏刻官,日直漏刻楼司职事,非供吟咏也,然公余之暇,笔墨移情,其有得于是楼之胜槩者,盖不少焉。”[10]道出此书之出处来历。其诗多为公务之暇的吟咏之作,也有不少颂圣、应制的题材。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图书馆所藏清咸丰十一年(1861)《漏刻楼集》,附《伊计村游草》三十首。四周双栏,白口单鱼尾,10行21字。前有孟际滋、谢鼎、倪琪、郑华等人咸丰十一年序,郑元伟、梁必达咸丰元年(1851)序,蔡大鼎之父蔡德懋咸丰四年(1854)序及道光二十八年(1848)自序。

6.2 《钦思堂诗文集》

庆应义塾大学图书馆藏咸丰十一年(1861)福州刻本《钦思堂诗文集》三卷[11]10行21字,四周双栏,单鱼尾。谢鼎、郑起凤、郑莘咸丰十一年(1861)序,后为其父蔡德懋咸丰四年序及咸丰元年自序,《钦思堂诗文集》不同于别集,诗皆为寄赠、唱和之属,与其他题材无涉。文多为书启、余者或祝辞、或祭文。其中与闽籍师友或在闽亲朋的书启所占篇章最多,前者如《寄送华人郑夫子启》《寄送华人王秉谦启》,后者如《寄送在闽毛大兴启》、《寄送存留官郑学楷启》等。这类书启对研究琉闽之间的文人交游及文学往来有极大裨益,由于谢鼎等闽籍文人无甚功名,亦无作品传世。从琉球诗文集中爬梳剔抉,或可还原这些闽籍文人的生平大略。另有关西大学藏本。

6.3 《续钦思堂集》

该集为《钦思堂诗文集》的续编,自序云:“今以续名者,专补前集所未备也……自时厥后,每逢国家典礼,诗以称贺,文以志喜。或感物候以留题,或值名区以寄志。或与学士文人,往来唱和。”[12]据此可知其大致内容题材。

早稻田大学藏光绪三年(1876)福建刻本《续钦思堂集》,附《圣览诗文稿》,四周双栏,10行21字。白口、单鱼尾。内封题“郑谢两位夫子鉴定”,后有谢鼎、郑莘、谢维焜、陈祖荫、江化龙等人序文,谢、郑二人赠诗,以及林世功题词。

6.4 《闽山游草·续闽山游草》

冲绳县立图书馆所藏同治十二年(1873)福建刻本《闽山游草·续闽山游草》。左右双栏,白口,单鱼尾(待查),10行21字。前有林寿图、翁兆连同治十二年(1873)序(待查),谢鼎同治五年(1866)序,郑永宪,乐诚咸丰十一年(1861),丁启诚同治元年(1862)序,咸丰十一年(1861)自序。此书为蔡大鼎于咸丰庚申年(1860),拜充存留官通事,赴闽时所作,多为纪行与唱和之诗。自序云:“至若学问才华,皆如山斗。曷胜仰慕之至。随即受业于门,愿留领教。凡有往来赠答,托诸诗篇,乞为点定,捧见润色,不唯雕龙绣虎之才,更有戛玉敲金之句。”[13]21-22记载了其游历的过程及与各地文人的交游、请教情况。蔡大鼎有较为强烈的“立言”意识,无论在序跋还是题记中,都有意识的将著书的因缘、过程等进行颇为详尽的描述。另有京都大学藏本,亦为同治十二年刻本。

6.5 《北燕游草》

《北燕游草》是蔡大鼎于同治年间任都通事之职时的纪行诗集。冲绳县立图书馆藏同治十二年福州刻本《北燕游草》一卷,内封题钦思堂藏版,前有徐幹等人之序。徐幹,邵武人,曾任国子监琉球官生教习。徐幹序中提到蔡大鼎赴北京时曾请教于自己,徐氏“择其尤雅者点窜之,存诗五十六首,名曰《北燕游草》”。实际上蔡大鼎的很多诗文集在付梓之前都经历了请教中国文人的过程。蔡大鼎《北上杂记》中有《杂记问答记》一文,云:“倘或不请华儒读之,则难乎免有粗鲁之弊也。”[14]284-285蔡氏认为琉球人的汉文水平有限,故而请“华儒”修改是刊印前必要的环节。

nlc202309081942

6.6 《北上杂记》

《北上杂记》是蔡大鼎于光绪五年(1879)至光绪九年(1883)的五年时间内,在北京居住时所著文集。当时正值日本对琉球“废藩置县”,企图吞并琉球之时,蔡大鼎与林世功等人赴京请愿,暂居都中。蔡大鼎在兴旺之际仍有着强烈的“存史”意识。其自序中曰:“乙卯秋,余为乞救国难事,改为清朝之装,又闽入京,叠次号恳,以兴灭国……余在京师日久,不敢空过日子,由是一切之事物,或记所见,或述所闻,聊为一集。”[14]225-226其鞠躬尽瘁之状跃然纸上。复旦大学王振忠教授的《琉球汉文燕行文献的学术价值——以晚清蔡大鼎的<北上杂记>为例》一文,对蔡大鼎其人及《北上杂记》作了深入的考察,兹不赘述。

冲绳县立图书馆藏光绪十年(1884)福州刻本《北上杂记》,本六卷,残存前二卷。另有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藏本也是仅存卷一、卷二两卷。

7 郑元伟等《东游草》

《东游草》分上中下三卷,分别是郑元伟、魏学贤、尚元鲁三人合集。日本人鲛岛玄雾序云:“天保壬寅之冬,中山贺庆使从我公驾来于江府,余亦扈从而在江府。”[15]明确记载了《东游草》是三人出使江户之时所作。这项出使活动俗称“上江户”。琉球于日本长庆十四年(1609)被萨摩藩岛津氏入侵,此后在作为中国藩国的同时也向萨摩藩及江户幕府纳贡。《东游草》以汉诗作为载体,记载了琉球至江户的沿途风光。其中如《召入二丸殿赏花并赐宴恭纪》《游福昌寺》《恭拜文庙》《和小松清猷先生送别原韵》等诗很明确的展现了琉球人出使日方的活动以及与日本人的文学交流情况。

琉球大学附属图书馆藏日本天保十四年(1843)刻本,四周双栏,6行20字。内封题“寻雪堂藏版”。鲛岛玄雾与黑田恒校。

8 阮宣诏等《琉球诗录》《琉球诗课》

自明朝洪武年间开始,琉球国派遣贵族子弟赴中国入学国子监成为定制。“(洪武)三年,高丽遣其国金涛等四人来学,次年涛成进士,归。自是,日本、琉球、暹罗诸国皆有官生入监读书。……迄正德嘉靖时,琉球生犹有至者。”[16]清朝康熙年间设琉球官学,琉球官生的派遣日趋频繁并规范化,这项活动一直持续到清末。《琉球诗录》为道光年间,琉球官学教习孙衣言(1814—1894)所编选的官生诗歌选集。孙衣言,字绍闻,号琴西,晚号遁披,斋名逊学,浙江瑞安(今浙江瑞安市)人,官终太仆寺卿。孙氏曾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至二十四年(1844)间任琉球教习。《琉球诗录》选录阮宣诏、向克秀、郑学楷、东国兴四位琉球官生的诗歌,共四卷,并附有评点及批阅。

大阪大学附属图书馆藏道光二十四年(1844)刻本《琉球诗录》,10行21字,白口,单鱼尾。有孙衣言序。

冲绳县立图书馆藏道光二十四年(1844)刻本《琉球诗课》,10行21字。应与《琉球诗录》为同一批付梓的刻本,同样为孙衣言所编,是琉球官生所作试律诗集。试律在清代中后期是学子必修的课程,而由于琉球未实行科举,故其试律之作起步较晚。序云:“闻之琉球诸生云其国先无试帖诗,乾嘉以来乃至以之取士,其慕效华风之诚如此,可嘉也。诸弟子入学即请为此等诗,余亦如其意授之。”[17]可见,在孙氏编选《琉球诗课》以前,琉球尚无试律诗的创作,此书对于琉球汉诗的意义不言而喻。

9 东国兴等《琉球诗集》

冲绳县立博物馆藏写本《琉球诗集》,收录东国兴、毛凤仪、马建基、向廷翼等四人诗歌。东国兴于道光年间入国子监琉球官学,跟随教习官孙衣言学习诗文课艺,回国后对汉诗传播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琉球大学图书馆有单行本的《东国兴诗集》与《东国兴诗稿》。毛凤仪(1830-?),咸丰七年升通事,擢若里之子。[1]738-739此诗集所收之诗多为应制颂圣之属,如东国兴《奉和圣制南苑钓偶题》,马建基《恭咏御苑兰花》等,与明清时期的应制之作已颇为类似。可见当时琉球宫廷内的汉诗创作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10 林世功等《琉球诗录》《琉球诗课》

同治年间的琉球教习徐榦编选官生林世功、林世忠诗歌为《琉球诗课》《琉球诗录》,直接以孙衣言为模仿对象,且与孙著完全同名,孙衣言在序言中对徐幹的做法予以肯定和褒奖。该《琉球诗录》也是用评点课业的方式,将平日琉球官生林氏兄弟的诗作,以及教习官徐幹对其进行的评点加以收集整理,并予以付梓。

那霸市历史博物馆藏《琉球诗录》二卷,为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10行22字,黑口,双鱼尾。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琉球诗课》二卷,与《琉球诗录》应为同一批刊本,版式相同。

11 梁必达等《琉球官生诗集》

冲绳县立博物馆藏写本《琉球官生诗集》,收录梁必达、葛兆庆、毛启祥、林世功等人诗歌。其中林世功与林世忠的诗,基本上与前述徐幹所编选的同治本《琉球诗录》重合,包括徐幹所作点评,亦完全对应。亦分两卷,第一卷为林世功所作,第二卷为林世忠所作。唯一不同之处是在第二卷卷尾多出“帖体诗”部分,故此写本中的林世功、林世忠部分或为徐幹编选《琉球诗录》之稿本。

12 《中山诗文集》所收录诗文集

《集成》所收《中山诗文集》为复旦大学图书馆藏康熙六十年(1721)刻本,白口、单鱼尾。前有闽人郑晃、王登瀛序。据笔者所见有以下几种: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写本,封面题“中山诗文集□全”,年代不详。内容与复旦本总体无异,唯尾页多一钤印“昌平坂学问所”[18]。

冲绳县立图书馆藏咸丰六年(1856)刻本,封面题“中山诗文”,右下方署“经德堂”。在郑晃、王登瀛二序后有雍正三年永平昌黎人任五伦所作序及跋各一篇。该咸丰本为程顺则六世孙程德裕赴闽所刻,跋文后有程德裕《中山诗文集重镌序》[19]。

《中山诗文集》是收录诗人作品最多的琉球汉诗总集,也是琉球诗集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诗集。其中收录了曾益《执圭堂诗草》,蔡铎《观光堂游草》,程顺则《雪堂纪荣诗》《雪堂燕游草》《雪堂杂组》,周新命《翠云楼诗笺》。其中,《雪堂燕游草》与前述《雪堂燕游草》内容一致,只是未曾附录《琉球考》;《中山诗文集》所收《翠云楼诗笺》与前文所述周新命《翠云楼诗笺小启》相比照,没有“小启”部分。此二种不再赘述。其余几部作品存世者则只能见于《中山诗文集》,兹略加评述。

nlc202309081942

12.1 曾益《执圭堂诗草》

曾益(1645-1705),和名砂边亲方、初名永泰,后改为益,又于康熙三十一年避中山王世孙讳,更名夔,字子谦、号虞臣[1]390-395。王登瀛对其颇为激赏:“予谈经驿楼,得交蔡君声亭、鲁(按:当为“曾”之讹字)君虞臣,程君宠文诸君,深知中山人文之盛。”[18]可知蔡铎、曾益、程顺则三人当为琉球文士之翘楚,声名已经远播中原。

《执圭堂诗草》收录诗作十四首,皆为贡使途中的纪行写景诗。后有闽人陈元辅所作跋,称其“虞臣历齐鲁燕赵吴越之区,见闻既广,落笔惊人,固其宜也。”[18]

12.2 蔡铎《观光堂游草》

蔡铎(1644-1724),和名志多伯亲方,童名思德、字天将、号声亭。曾参与《历代宝案》《中山世谱》之编纂,官至紫金大夫[1]933-935。《观光堂游草》前有陈元辅序,序中提到戊辰年(康熙二十七年),蔡铎以正议大夫身份奉贡来闽,与其相识。陈序称蔡铎之诗“缠绵愷恻,一往情深,经营惨淡,出以风雅,殆兼之矣。”[18]《观光堂游草》录诗三十首,内容题材与《雪堂燕游草》《执圭堂诗草》相类,多为羁旅流连之诗。

12.3 程顺则《雪堂纪荣诗》《雪堂杂组》

《雪堂纪荣诗》,前有蔡铎序,陈元辅跋。该诗集缘起于“康熙三十二年癸酉七月初八日,自王世子特赐凤尾蕉一株。”[1]549凤尾蕉即俗称之铁树。程顺则膺此殊荣,将凤尾蕉供于自己的“雪堂”,并开宴宾客。一时文人聚集,为之赋诗纪荣。共计17首。《雪堂纪荣诗》反映了琉球文人之间的酬唱、雅集盛况。在琉球汉诗的存世作品中尚属罕见。

13 结论

日本馆藏琉球汉文文献是目前琉球文学研究的主要影印所自。明清时期封贡体系的稳固促进了中琉文化交往,琉球人的个人诗文创作在清代可谓空前鼎盛。日本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为琉球汉文学研究提供了文献支撑。但无论是其馆藏情况还是文献特征,目前国内可以依据的材料显然并不完善。因此,加强与日方的全面合作对于国内琉球学研究甚为迫切与重要。

参考文献:

[ 1 ] 那霸市企划部市史编集室.久米村系家谱[M].那霸:那霸市史编集委员会,1980.

[ 2 ] 蔡肇功.寒窗纪事[M]//高津孝,陈捷.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第25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3-36.

[ 3 ] 程顺则.雪堂燕游草[M]//高津孝,陈捷.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第25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39-125.

[ 4 ] 程顺则.雪堂燕游草[M].刻本,京兆:濑尾源兵卫,1714(日本正德四年).

[ 5 ] 周新命.翠云搂诗笺小启[M]//高津孝,陈捷.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第25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133-134.

[ 6 ] 钱志熙.蔡文溥与《四本堂诗文集》:一位古琉球国诗人的汉诗文创作[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2):31-38.

[ 7 ] 蔡文溥.四本堂诗文集[M]//高津孝,陈捷.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第25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173-176.

[ 8 ] 杨文凤.四知堂诗文稿[M]//高津孝,陈捷.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第25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297-298.

[ 9 ] 杨文凤、石冢崔高.琉馆笔谭[M].写本,石冢崔高,1803(清嘉庆八年).

[10] 蔡大鼎.漏刻楼集[M]//高津孝,陈捷.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第27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23-24.

[11] 蔡大鼎.钦思堂诗文集[M]//高津孝,陈捷.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第27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115-436.

[12] 蔡大鼎.续钦思堂集[M].刻本,福州:蔡大鼎,1876(清光绪三年).

[13] 蔡大鼎.闽山游草[M]//高津孝,陈捷.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第28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21-22.

[14] 蔡大鼎.北上杂记[M]//高津孝,陈捷.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第29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15] 郑元伟.东游草[M]//高津孝,陈捷.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第30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255.

[16] 嵇璜.钦定续文献通考[M]//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330.

[17] 孙衣言,阮宣诏.琉球诗课[M]//高津孝,陈捷.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第31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317.

[18] 程顺则.中山诗文集[M].写本,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

[19] 程顺则.中山诗文集[M].刻本,福州:程德裕,1856(清咸丰六年).

张明明 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2。

(收稿日期:2016-05-08 编校:马晴)

4.小学图书室藏图书现状 篇四

图书室图书系国家财产,为切实加强对吕坡联合小学学校图书这一固定资产的管理,保证书刊等广泛流通和图书资料的完整,特制定以下规定:

一、读者在借书时应认真检查所借图书有无缺页、污损现象。若发生有上述情况,可交管理员加盖破损章。

二、本室借阅的图书、杂志等资料,必须严加爱护,不得卷折、涂写、答题、污损、撕页或遗失,如有发生按本定规定处理。

三、图书条形码的完好是保证图书正常流通的重要条件。如发现有条形码或损坏条形码者,丢失、损坏一个条形码罚款2元。丢失、损坏一根磁条,罚款3元。

四、图书超期每册每天罚款0.1元。

五、遗失一般图书可按原价的2倍赔款,若遗失珍贵图书或现已无法购买到的书籍,可处以3-5倍罚款。

六、成套多卷本图书,如遗失其中一本或以上,则按整套图书现行价的1倍赔偿,剩余书刊留馆使用。

七、如采用撕条形码、损坏磁条等恶劣手段偷窃图书,除报请学校给于纪律处分外,可按原书加的5倍赔款。

八、所遗失的书刊经赔偿后,经过一段时间又找到原书刊时,可将原书刊交回图书馆。原赔偿款收据经图书馆负责人签字认可后交回财务部。由财务部退回赔偿金,超期款另算。

九、污染图书按下列情况处理:、损坏严重,影响图书内容完整及使用、保存。应购原版本书赔偿,无法偿还原书按本制度第五、第六条规定处理。

2、污损或损坏图书2,一般图书赔偿三元,精装本图书赔偿装订费五元。

3、污损书刊内容,但不影响阅读和保存,按书刊原价的20%-60%赔偿。

十、凡按原版本图书赔偿者,被损图书经注销后可归赔偿者所有;如无法购到原版本图书,损坏图书归图书室所有。

十一、读者遗失书刊或污损书刊未赔偿前暂停图书借阅。

5.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及其走向 篇五

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及其走向

数字图书馆是信息资源数字化存取、分布式管理、网络化服务的知识库集群.目前数字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风行全球,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这一领域的研发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其趋势将朝海量数字化存取、全球范围全方位合作、加强标准化建设、科研与工程紧密结合、服务个性化等方向发展.

作 者:乐红丽 YUE Hong-li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图书馆,湖南,岳阳,414006刊 名:云梦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MENG年,卷(期):30(1)分类号:G250.76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建设 现状 发展趋势

6.小学生入学图书馆图书借阅 篇六

一、怎样在图书馆借到自己想要的书

首先是确定所借书的类别

大家都知道书的种类繁多,如童话、文学、艺术、科技、历史、地理,那么书到底有多少种呢?现在中国图书馆内所有的图书都是采用中国图书馆协会制定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来分编的。它根据图书的知识内容或形式体裁将所有图书分成5大类,再细分成22小类。现在大家随我来看看这22类图书的分类情况(示范分类表并讲解)首先所有图书分成5大类(1、2、3、4、5),再将其中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进行了细分(它们分别是.......),这样就把所有图书分成了22个大类,生活中的每种图书都可以按照它学科性质归入到相应的类别,每类前面的英文字母就是这类图书的代码,比如文学类的图书它的代码就是 I,教育类的书的代码就是 G,历史类的就是 K。现在,假如我们要借一本《红楼梦》,那么我们就应该到文学类 I 大类去找,而不是跑到 K 历史或 其它类去找。

其次 我们要确定所借图书在图书馆书架上的位置。

同学们到图书馆之后就会发现图书馆的每本书上都有这样

一个书标,并且是一书一号,(示范手中的书,并放大 I242.4/185)那么这些数字都到底都代表什么意思呢?我们通过刚才的分类表可以知道数字前面的字母是表示书类别,I 就是文学,那么这些数字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每一大类的书很又多种,为了进一步将同类的书进行细分,我们就再利用阿拉伯数字与小数点相结合的办法将同一大类的 图书区分若干小类,层层隶属,逐级细分。在I242.4/185中,2 代表中国,4 代表小说,2与4组合就代表是中国小说,242就表示是中国古代小说,242.4就表示是中国古代章回小说,大家所熟悉的《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等其分类号就是I 242.4。这样每本书就对应一个唯一的分类号,形成了书标短线上方的分类号,即一书一号。但这样一来,在I242.4下就出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等很多中国古代章回小说。那么我们又如何区分这些类号相同的书呢?对于这个问题,图书馆根据书上架的先后,按顺序给这些类别相同、书名不同的书一个唯一对应的顺序号,形成一书一位,也就是书标短线下的这个号码如《红楼梦》的为185,《水浒》为251。(再次示范)这样,这个号码就确定了这本书在图书馆书架上的位置,也就是一号一位。书标上短线上方就是书的分类号,下方的就是书的顺序号,一句话,就是一书一号,一号一位。

最后,怎样从图书馆借出我们所要的书。

首先,可以利用检索终端进行查询,为了方便同学们借书,图书馆外借处放置有两台检索终端,上面装有读者借阅查询系统,它与图书馆的管理系统相联,通过联机检索,同学可以从书名、作者、出版社、主题词、分类号等检索点,查找图书馆是否藏有你所想要借的图书,另外,在读者借阅查询系统中读者还可以查询自己的借阅情况,例如,是否超期等。当然大家也可以事先不通过查询,直接到书库里查找。其次是利用代书板查找所借的图书。因为图书馆的书是一书一号,一号一位,所以大家在图书馆查找书的过程中要求每本书都不能放错地方,为了防止同学们在找书时出现随便乱放的现象,就要求每个同学在查找书的过程中使用代书板。那么什么是代书板呢?当同学在外借处把借阅证交给图书管理员时,图书管理员会给我们每个同学一个代书板,也就是我手中拿的这样一个板子(示范代书板)。它的用法很简单,当我们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翻阅时,就应该将手中的代书板插入到该书的在书架上的原始位置,如果你决定借这本书,就取下代书板,把书和代书板一起拿到借阅台办理借阅手续,否则,就将书放回原处,也就是代书板所在的位置,然后使用代书板继续查找。图书馆要求每个同学查找书都要使用代书板。

在找到我们要借的书后,就可以办理借阅手续了。图书馆外借处的出口处装有防盗器,同学在借阅台办理借阅手续时,应先将代书板和书一起交给工作人员,然后空手穿过防盗器,在防盗器的的出口处拿回自己的借书证和所借图书,如果同学们带着书从防盗器穿过,这时防盗器就会发出报警信号。(这跟大多数超市差不多)

二、借书时的注意事项

1、借书时间

星期一 —— 星期五 外借处、学生阅览室 12:30~~6:30(下午)

2、借书纪律

(1)读者一律凭本馆所发借阅证借还图书馆,借阅证只限本人使用,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互借。

(2)在室内要讲文明礼貌,遵守公共秩序,不得大声喧哗,或插队

3、查询图书一律使用代书板,遵守代书板使用规则。

(3)借数、借期及处罚学生每人每次限借一本书,借书期限为一个月,看完后及时归还。超期则按每日每本0.1元处以罚款。

(4)图书的保护。人人必须爱护图书,不得随意涂写,作答、污损、撕页或是丢失图书,违都按5倍价格处以罚款。

7.小学图书室藏图书现状 篇七

1 高校图书馆藏借阅一体化服务模式的优点

高校图书馆采用藏借阅一体化的服务模式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外借服务和阅览服务模式, 是图书馆馆藏图书借阅和管理方式上的重大改革和巨大发展。与传统图书馆馆藏图书借阅和管理方式相比, 藏借阅一体化的图书馆服务模式能极大地方便读者借阅, 缩短读者借阅图书的时间, 减少读者借阅图书的盲目性, 提高图书馆馆藏图书的利用率, 调动图书馆员的工作积极性, 从而使图书馆能以最为优质的服务服务读者, 因而具有诸多优点。

首先, 高校图书馆采用藏借阅一体化的服务模式能够提高读者的借阅效率。藏借阅一体化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是真正“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 体现了图书馆“以读者为中心”服务理念。基于这种服务理念, 在这种服务模式的指导下, 高校图书馆时时处处能够为读者着想, 这可以从图书馆的布局结构方面见出。传统图书馆通常将书库与阅览室截然分开, 这无形中将外借与阅览活动截然分开, 因而无法让读者将借与阅协调结合。藏借阅一体化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改变了传统图书馆馆藏图书借阅与管理方式带给读者的尴尬, 它使书库与阅览室有机地融为一体, 从而使读者不但可以在阅览室阅览图书, 而且可以在书库内阅览图书。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读者借阅图书的选择空间, 极大地减少了读者借阅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因而提高了图书的借阅效率, 方便了读者。

其次, 高校图书馆采用藏借阅一体化的服务模式能够提高馆藏图书的利用率。为了提高馆藏图书的利用率, 图书馆不得不由闭架借阅转向开架借阅。在一定程度上讲, 开架借阅是高校图书馆采用藏借阅一体化的服务模式的结果, 同时又体现了藏借阅一体化的图书馆服务模式。通过大空间的组织形式, 藏借阅一体化的图书馆服务模式能把藏、借、阅、复印等各种图书馆读者服务活动有机地组织在同一个空间里, 因而能为读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这种服务能够根据文献结构和读者需要的灵活调整不同语种和类型文献的开架区和阅览区, 从而能使读者与图书馆馆藏文献达到零距离接触。因此, 高校图书馆采用藏借阅一体化的服务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借阅需求, 提高馆藏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实现“藏有所用”的图书馆图书馆藏目的。

再次, 高校图书馆采用藏借阅一体化的服务模式能够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藏借阅一体化的服务模式不仅能够使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宽敞明亮的阅读空间、舒适的桌椅、现代化的设施设备, 而且能使图书馆配备种类齐全、内容丰富新颖、利用价值较高、查阅方便快捷的各种文献资料。有了这样的环境和配备, 读者可以也喜欢长时间地在图书馆进行阅读、学习或外借阅读。因此藏借阅一体化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读者借阅和学习的需要。不仅如此, 它也能使图书馆工作人员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有较多时间和精力接触读者, 观察和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阅读倾向和阅读效果, 以便有针对性地对读者进行文献推荐和指导阅读, 征求并听取读者关于图书馆服务的重要意见和建议, 以便改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为进一步做好读者服务奠定坚实基础。因此, 高校图书馆采用藏借阅一体化的服务模式会极大地调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有利于推动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发展。

2 高校图书馆藏借阅一体化服务模式的弊端

高校图书馆采用藏借阅一体化服务模式虽然有诸多优点, 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藏借阅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对图书馆设施有较高要求。在藏借阅一体化的服务模式下, 高校图书馆如果要保证开架书库里有最新颖、最经典、最受读者欢迎的书, 就必须在有限的空间增设可能多的书架, 这样往往会导致书库内书架过多, 因而会造成摆放阅读桌椅的空间不足, 从而会出现读者“靠阅”或“蹲阅”的现象, 这种现象会影响其他读者的借阅活动。再者, 如果图书馆借阅区域分布不合理, 藏借阅一体化的服务模式会导致借书读者和阅览读者之间以及读者与图书馆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干扰, 这不仅会影响读者的阅览, 而且会影响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情绪和工作效率。

其次, 藏借阅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容易造成图书馆书库内图书借阅的不平衡现象。藏借阅一体化的服务模式下, 高校图书馆库内的图书大多以索书号为依据进行布局排列, 图书排架一般遵循从小到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由于排列的远近位置不同, 图书馆书库内的一部分图书总是比较接近读者, 而另一部分图书则较为疏远读者。那些排架过高和过低的文献常常给读者查找、阅读和拿取带来一定的困难和不便, 因而会受到读者的冷遇。因此, 藏借阅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很难保持图书馆书库内图书借阅的平衡。

再次, 藏借阅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容易造成图书馆藏书架标不清晰现象。藏借阅一体化的读者服务模式下, 高校图书馆常常采用库藏与阅览区合二为一或紧密相连的大开架、大流通空间布局。由于书库占地面积较大, 加之库内书架较多, 读者进入书库后有进入书海之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下, 如果没有畅通、清晰的馆藏标识系统辅佐, 读者就很难查找到自己所需的图书文献。如果图书馆的藏书架标太专业或者太简单, 对图书分类法知之不多的读者凭借这样的架标查找图书文献就会非常困难。如果这样, 高校图书馆采用藏借阅一体化的服务模式不但不会使读者尝到开架借阅的甜头, 反而会使其感到查找图书文献的苦楚。

另外, 藏借阅一体化的服务模式还容易造成图书馆内的乱架现象。藏借阅一体化的服务模式下, 图书馆可以让读者自由进入书库, 直接面对图书。但是, 由于读者的素质不尽相同, 有些读者在查阅图书文献的过程中常常不按规定放置图书, 这样会造成馆内图书乱架现象。如果另有一些人为的破坏因素, 馆内图书的破损、错架、丢失现象就会有增无减。这无形中会增加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增加他们的工作强度, 在一定意义 (下转154页) (上接82页) 上会给读者借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 结束语

高校图书馆采用藏借阅一体化的服务模式体现了其馆藏图书借阅和管理方式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发展趋势, 体现了其“以读者为中心”的图书馆读者服务理念。但是, 同任何事物一样, 这种服务模式既有优点又存在一定不足。总体上说, 高校图书馆采用藏借阅一体化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带给读者的好处多于不便。只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广大读者共同努力协作配合, 藏借阅一体化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带给读者的不便会逐渐减少, 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会进一步提高, 读者会享受到更为人性化的图书馆服务。

参考文献

【1】邹圣媛.浅谈公共图书馆开架借阅的利与弊.山东图书馆季刊, 2004.3.

【2】余红, 宣润平.基于可近性理论的借阅一体化.图书馆界, 2007.1.

【3】刘新文.浅议高校图书馆开架管理的误区.山东图书馆季刊, 2004.1.

8.农村小学图书室简介 篇八

我校图书室使用面积20余平方米,室内通风采光良好,宣传版面优雅大方,是师生们借阅书籍、汲取人类精神财富的乐园。

在校领导的努力和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小水滴爱心图书馆”的关怀和捐助下,图书室从2014年9月投入使用。图书陆续增加至3500余册(其中500余册由“小水滴爱心图书馆”公益项目捐赠),内容丰富,其中,文学类书籍870余册,故事类书籍610余册,科普类书籍520余册,工具类书籍270余册,综合类160余册,并有各类报刊杂志等,是师生们精神食粮的源地。

我校图书阅览量大,按教师、班级两种方式借阅。教师最多限借5本,班级由班主任集体为学生借阅,每次20本左右,每周开放。

9.小学图书室计划、总结 篇九

一、科学管理,为读者提供服务

为一~六年级的学生办理图书借阅证,对学生借阅图书采取定期借还的方法,保证让学生能看上书、看好书。对部分新书进行分类、编目和上架,进行装订、入帐。

二、开展读书活动

开展读书活动也是图书室的天职,通过读书活动,吸引更多的读者参与图书室,利用图书室,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本学期将继续开展“读书写作工程”,安排教师进入阅览室学习阅读各类书籍资料。

向学生推荐丰富多彩,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鼓励低年级学生摘记一些好词好句,以及好的片段,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增加词汇量,在读读写写中加以运用。中高年级的学生能对摘记加以归类,进行对照比较,丰富语言,能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好读后感、读书心得。从而激发他们爱读课外书,感受阅读的快乐。

三、学生参与管理

一支强有力的学生图书管理员是搞好图书室工作的有力保障,期初在一~六年级的每个班中挑选出两名热爱读书、组织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学生图书管理员,协助图书室的管理人员负责图书借还,书库整理、维护秩序,保持图书馆的安静。

四、提高素质、精通管理

图书管理员认真学习图书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认真学习各类业务书籍,对照要求进一步规范图书室管理工作。

培养优秀的学生管理队伍,对学校成立的学生管理员队伍定期进行图书管理培训,建立他们的责任意识与服务精神

查布朗镇小学图书室

2011年9月1日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图书室工作总结 时光转瞬即逝,一个学期临近尾声了。在这一学期中,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学校图书室管理工作有了明显的提高。现将过去这一学期的工作情况作个简要的总结:

一.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使图书室的工作规范化。

1.制度是做好每一项工作的前提,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可靠保证,图书室工作也不例外。开学初,图书室轮流组织各班学生学习墙上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2.平时经常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要求他们爱护图书,不能损坏,更不能丢失。

3.定期召开学生图管员会议,总结前阶段工作,布置下阶段工作,及时找出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以引起今后的注意。

4.各种台帐齐全,书帐基本相符,图书经费专款专用。购进新书价格适中,且适合师生口味,上架后,学生争相借阅,使每本书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兴趣爱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5.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和读书气氛,出好黑板报,做好新书介绍工作。努力搞好图书室的环境卫生,做到窗明几净,桌椅整齐,地面整洁,书架、报刊排列整齐。

二.认真做好图书、报刊、各种资料的分类编目、流通、管理等工作。

1.新购进的纸质图书一律进行分类、编目,登记,并尽快上架流通。

2.学校图书室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是为广大师生服务的。馆藏图书要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关键在流通。只有牢固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新思路,才能真正做到既“为人找书”,也“为书找人”,千方百计满足读者的各种需求,使“书尽其用”,充分发挥书、刊、资料的作用。根据师生的不同要求,做好图书的推荐、介绍和借阅工作。同时,及时做好图书的整理、修补、上架工作,以便于师生借阅。

4.学期结束前进行图书的剔旧整理工作,剔出损坏的图书,进行修补,无法修补的就作剔旧处理。

通过一系列读书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实践证明,学校图书室在繁荣校园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无时不在发挥着它的宣传鼓动和思想教育作用。图书管理工作是一项细致、繁琐的工作,我决心不断努力,进一步做好图书管理工作,让图书室成为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

查布朗镇小学图书室

10.小学图书室藏图书现状 篇十

“藏、借、阅一体化”服务模式是指文献布局按学科、知识门类进行组织, 读者在同一空间就能获取相同专业学科文献资料, 是集收藏、阅览、外借等多种服务为一体的新型服务管理模式。这是基于传统读者服务管理模式提升和改进的一种高级、新型、开放式的读者服务方式。

一、藏借阅一体化服务模式的特点

1. 提高馆藏文献利用率。

藏借阅一体化管理模式使读者直接接触到丰富的藏书, 有针对性地自由挑选自己需要的文献, 从而减少了借阅书刊的盲目性, 使读者更多的潜在需求得到满足。读者的文献选择范围也得到扩展, 如果未找到想要借的书刊, 可以从同类藏书中选择与其内容相近的文献。而且, 由于同一学科、同一专业的书籍相对集中, 避免了读者查阅不同类型、不同文种文献需要去不同书库、阅览室查阅的麻烦。因此采用这种服务模式, 加快了图书流通率, 能最大限度地节省读者时间, 提高馆藏文献的利用率。

2.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传统模式图书馆书库采用的是闭架、半开架、开架方式, 读者找书困难, 现场没有提供阅览图书的座椅, 不方便读者查找资料, 更谈不上在此学习和研究。传统模式的阅览室仅为读者提供了阅览报刊的场地, 读者无法带自己的资料自主学习。以上场所更没有提供上网的条件, 很难满足现代读者从多种渠道获取资讯的学习习惯。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藏借阅一体化模式更注重方便读者、满足读者多方面的需求、淡化书库、阅览室两者的功能, 将各种馆藏资源按读者群需求进行整合、布局、使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读者能使用馆藏资源。这种模式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

3. 降低经营成本、有效利用人力资源。

“借、阅、参一体化”服务采取大阅览室格局, 与传统服务模式相比, 它不再细分书刊室, 这样同一种书刊定购的复本数就可以减少, 不需要像以前那样, 同一种书刊要订购数本分别放在不同的库中, 从而节约经费, 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价值。以前的小书库分别由不同的人管理, 现在的新型管理模式只需要一个管理人员就可以, 富裕的人员可以分流从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读者的信息咨询工作。图书馆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 就是要实现人力资源潜力的发挥, 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做到人力资源配置合理, 促使人力资源素质不断提高。也将对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藏、借、阅一体化服务存在的弊端

1. 藏借阅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容易造成图书馆藏书架标不清晰现象。

藏借阅一体化的读者服务模式下, 高校图书馆常常采用库藏与阅览区合二为一或紧密相连的大开架、大流通空间布局。由于书库占地面积较大, 加之库内书架较多, 读者进入书库后有进入书海之感觉。

2. 学生读者的信息素质整体水平较差。

信息素质即指评价、交流、确定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本人在读者服务中观察到, 一些读者的信息素质整体水平较差, 在获取信息时, 存在着盲目性;一部分读者对这一新型的管理方式缺乏了解, 不懂得怎样利用图书馆。

3. 校内文献信息服务保障不成体系, 资源共享难以落到实处。

三、实行“藏、借、阅一体化”服务管理模式的建议

1. 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实行藏、借、阅一体化管理, 还必须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保证, 这既包括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要求, 也包括对读者的借阅习要求。对工作人员来说, 应努力做到能快速准确地为读者办理借书手续, 能解答读者咨询, 能经常性地巡架、整架和排架, 能及时修补破损图书, 对读者来说, 应要求其严格遵守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 对于偷书、毁书和不按要求使用代书板的读者, 应严格按规定进行批评教育、经济处罚等措施。

2. 改革创新, 与时俱进, 开拓新的现代信息服务的领域。

在网络环境下, 高校图书馆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新的机遇。图书馆要适应新的21世纪的发展, 只有坚持改革创新, 与时俱进的精神, 努力开拓新的现代信息服务的新领域。如:开发网上资源、建立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开展虚拟咨询和文献传输服务、进行网上教育、举办专题讲座与辅导等多种形式、深层次的信息服务。

3. 加强对读者的管理。

新生入学后由于缺乏对图书馆藏体系的了解, 不懂得怎样利用图书馆, 在查找资料时存在着盲目性。图书馆可通过入学教育、馆内讲座、板报、终端检索机上耐心讲解, 训练他们计算机检索的操作能力。在入学教育时, 教育他们自觉遵守借阅制度, 让他们懂得爱护图书资料是每个人的职责。对高年级学生, 则通过举办培训班, 文献检索课等方式, 增强他们的信息素质, 掌握检索技能。对较高层次的读者群体, 馆员要向他们介绍检索工具、藏书体系, 帮助他们查找所需资料, 节省他们的时间。

高校图书馆“藏借阅一体化”借阅书库的日常管理方法很多, 如让学生参与管理, 提倡读者的监督工作, 加强目录辅导工作, 完善监控和防盗系统等, 但这些都是图书馆所做的努力。本人认为更重要的是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图书馆建设, 支持图书馆工作。只要加大宣传力度, 共同管理, 携手共进, 才能使“藏借阅一体化”服务模式更完善。

参考文献

[1]吴宗敏高校图书馆“藏、借、阅、咨一体化”管理模式的调研《兰台世界》2005年12期P63—64

[2]高红燕陈怡高校图书馆藏借阅一体化服务模式的利与弊《甘肃科技纵横》2008年 (第37卷) 第2期P82P154

上一篇:一个是万念俱灰,另一个是踌躇满志下一篇:苏教版七律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