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护理查房成稿

2024-06-22

脑卒中护理查房成稿(12篇)

1.脑卒中护理查房成稿 篇一

河南科技大学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康复护理学

第六章 常见神经疾病患者康复护理

授课章节

第一节 脑卒中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脑卒中的概念、病因、诊断和流行病学特点 2熟悉脑卒中引起的功能障碍 3熟悉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评估

4掌握脑卒中康复护理原则、目标、措施 5掌握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指导

计划学时

教学基本内容:

1脑卒中的概念、诊断及危险因素; 2脑卒中引起的主要功能障碍; 脑卒中的康复护理原则、目标和护理措施 3卒中后的康复护理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措施;难点:脑卒中的康复护理评估

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 方式:多媒体与板书结合

方法和手段:启发式、互动式情景教学、案例分析 作业与思考题:

1、脑卒中患者患病早期应当介入哪些康复护理措施?

2、如何指导患者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第六章 常见神经疾病患者康复护理

第一节 脑卒中

一、脑卒中的概述

1定义:脑卒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脑血管循环障碍导致的持续性(超过24小时)、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脑卒中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病因:血管壁病变; 心脏病 ;血流动力学因素 ;血液成分异常 3 危险因素:

可干预的因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是脑血管病发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脂血症、血粘度增高、吸烟、酗酒、肥胖、口服避孕药、饮食因素等; 不可干预的因素:年龄、性别、种族和家族遗传性等。

二、脑卒中主要的功能障碍

1运动功能障碍:由锥体系统受损引起,是致残的重要原因;多表现偏瘫。运动功能的恢复经过:软瘫期、痉挛期和恢复期。2 言语功能障碍:发病率高达40%~50%;3 脑卒中后言语功能障碍:构音障碍和失语症;4 摄食和吞咽功能障碍;5感觉障碍:65%的脑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感觉障碍。感觉障碍主要表现为痛温觉、触觉、运动觉、位置觉、实体觉和图形觉减退或丧失;

6认知障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记忆力障碍,失认证,失用证; 7心理障碍:脑卒中患者经历心理反应阶段:震惊、否定、抑郁反应、对抗独立、适应;常见的心理障碍有:抑郁心理,发生率为32%~46%等。8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 9其他:面神经功能障碍 ;误用综合征 ;废用综合征 ;延髓麻痹

三、康复护理评估

1、运动功能评估:Brunnstrom 6阶段评估法、肌力评估。

2、言语功能评估:波士顿诊断性失语检查中的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3、吞咽能力评估:饮水试验;吞咽能力评估;吞咽造影剂透视

4、感觉评估:评估患者的痛温觉、触觉、运动觉、位置觉、实体觉和图形觉是否减退或丧失。

5、认知评估:格拉斯昏迷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认知功能评估表、注意力评定、记忆功能评估、执行功能评估、失认症评估(单侧忽略、触觉失认、视觉失认)。

6、心理评估:焦虑、抑郁相关量表

7、日常生活能力评估:Barthel指数评分

四、原则和目标:

1康复护理原则:早期介入、合理饮食、康复训练及指导、心理护理、预防复发、疾病相关知识和日常生活指导.2 康复护理目标:短期目标(一周到一个月内)和长期目标(数月到数年)

五、康复护理措施 1软瘫期的康复护理 : ①良肢位摆放

②肢体被动运动 :肩关节外旋、外展和屈曲;肘关节伸展;腕和手指伸展;髋关节外展和伸展、膝关节伸展,足背屈和外翻。

③主动活动::体位变换(被动向健侧翻身训练;被动向患侧翻身训练;主动向健侧翻身训练 ;主动向患侧翻身训练),桥式运动。2 痉挛期的康复护理

①抗痉挛训练:卧位抗痉挛训练;被动活动肩关节和肩胛带;下肢控制能力训练(屈髋屈膝动作训练、踝背屈训练)。②坐位训练:坐位耐力训练;从卧位到床边坐起训练 3 恢复期康复护理和训练 ①平衡训练 :

②立位训练 :起立训练 ; 站位平衡训练 ;患侧下肢支撑训练

③步行训练 :步行前准备 ;扶持步行;改善步态训练 ;复杂步态训练 ;上下楼梯训练

④上肢控制能力训练: 包括臂、肘、腕、手的训练

⑤改善手功能训练 : 患手反复进行放开、抓物和取物品训练,纠正错误运动模式

4言语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病人可首先进行听理解训练和呼吸训练以后逐渐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和书写训练。构音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应先进行松弛训练和呼吸训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发音训练、发音器官运动训练和语音训练等。5 摄食和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

①间接训练法

口腔、颜面肌、颈部屈肌的运动训练:下颌、口唇、面部、舌部 运动及颈部放松 ;促通咽反射训练;闭锁声门训练;吞咽模式训练

② 直接训练法 :食物形态 ;进食体位;选用餐具;进食注意事项 ;替代进食

7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8心理和情感障碍的康复护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促进有效沟通进食体位。运用心理疏导,帮助病人从认识上进行重新调整,认知行为干预 :放松技巧 ;音乐疗法 9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康复护理 六 康复护理指导 康复护理指导的原则:指导病人主动参与、持之以恒、积极控制原发疾病、劳逸结合、保持大便通畅。康复指导的方法:用药指导、计划性指导、随机指导、示范性指导、交谈答疑式指导、出院指导。

2.脑卒中护理查房成稿 篇二

2006年2月至2008年4月, 我科住院的65例脑卒中患者, 均为首次发病, 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经头颅CT诊断为基底节区出血或梗死, 其中脑出血22例, 脑梗死43例;男42例, 女23例;年龄40~72岁, 平均年龄66.72岁, 住院天数18~50d。

2 康复护理内容

2.1 卧位与肢体摆放

采取患侧卧位、健侧卧位和仰卧位, 每2~3小时变换1次, 减少患侧卧位预防肢体受压, 对于重症脑出血者, 翻身在起病后12h即可。 (1) 患侧卧位:此卧位可增加对患侧的知觉刺激, 并使整个患肢拉长, 从而减轻痉挛。具体方法:头部放于与肩同高的软枕上稍向前屈, 躯干向后旋转, 背部用软枕支持, 患者上肢前屈与躯干的角度≥90°, 前臂旋后, 腕部背伸。 (2) 健侧卧位:此卧位肩胛处于伸位, 患侧上肢应支撑, 肘关节伸直, 掌心向健侧, 健侧下肢稍后伸, 屈膝, 患侧下肢放于健侧下肢前, 膝关节>90°弯曲, 并在膝内侧至足部置一较厚软枕 (厚约13cm) , 保持屈髋、屈膝、踝中位。

2.2 按摩和被动运动

对肢体进行按摩, 尤其要注意患侧手、肩、下肢的按摩, 达到改善血液循环, 消除肿胀疼痛, 促进患侧肢体功能恢复的目的。按摩应轻柔缓慢进行, 从肢体近端到远端, 由轻到重, 由浅到深, 由慢而快, 每日2次, 每次15~30min。按摩后, 进行各关节的被动活动, 先大关节, 后小关节, 做髋关节和肘关节活动时, 注意手法柔和, 活动幅度不易过大。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 鼓励患者自我按摩。

2.3 体位转移和平衡训练

早期在床上练习翻身, 开始先做双髋向两侧摆动, 然后带动躯干向左右移动, 注意转动躯干时, 健手应握住患手随躯干配合头的转动同时翻转。当患者能进行翻身和半桥动作后, 可逐渐训练从卧位转为坐位为了预防直立性低血压, 床头的高度应逐渐抬高。脑梗死发病后2周, 脑出血发病后4周左右可以开始进行此项训练。先从健侧卧位坐起, 再到患侧卧位坐起, 从需人帮助到独立坐起。之后两腿下垂, 坐在床边进行坐位平衡训练。1周后可下地坐椅, 能维持10min, 可进行站立平衡训练。

2.4 步行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

随患者站立时间的延长, 即可开始迈步训练。先练习原地踏步, 护士站于患侧, 患者健手扶手杖, 嘱患者先出手杖, 迈患肢, 向患侧移动身体重心, 护士辅助患膝关节支撑, 再迈健肢完成1个步行周期, 反复练习直到独立行走。同时, 在训练中穿插一些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 鼓励患者利用健手或健手带动患手进行洗脸、刷牙、梳头、进食等, 尽量减少他人帮助, 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2.5 作业疗法

让患者用手指快速指鼻、手指互相对指、拍手、画图、写字等加强手的精细协调、控制能力的训练。

3 护理体会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 实施早期有效的康复训练, 能够增加相应皮质脑血流量, 刺激部分脑细胞产生功能代偿, 使神经系统尽快建立新的联系, 可以减轻致残率, 减少患者的痛苦, 促进其生活及运动功能的早期恢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训练过程中, 应注意向患者家属介绍康复治疗的作用及效果, 并要求患者家属直接参与康复治疗过程, 以便出院后家属能够协助继续进行康复训练。

摘要:脑卒中发病急骤, 恢复较慢且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最常见的后遗症是偏瘫, 约有80%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 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能力, 并增加了家庭和社会负担。如何帮助和指导患者, 采取正确的康复护理, 是每个护理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3.脑卒中患者的护理 篇三

【关键词】脑卒中;致残;系统护理;康复锻炼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77—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并且急性发病,来势凶猛,常常危及生命,是我国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护理人员深刻体会到加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系统单元的护理和康复锻炼在减少死亡率、并发症、致残率中,护理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 临床资料

如我科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共收治脑出血、脑梗死患者75例。男48例,女27例;年龄38-86岁,入院时昏迷18例,神志清楚57例;言语不清32例,12例有尿失禁,7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一侧肢体偏瘫。

2 護理

2.1 急救护理:脑卒中患者入院一般情况较重,必须安排一间通风、通气、整洁、安静的病房,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搬运。选用上身抬高15-30°;及时给氧,建立静脉通道,接好心电血压监护仪。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呼吸、瞳孔、头痛、呕吐及生命指征;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如发现患者昏迷加深,血压升高,呼吸不规律,瞳孔不等大,心率缓慢,发热可能提示继续出血。患者烦躁不安、剧烈呕吐、呼吸加深、加快,可能提示脑疝前兆;如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提示脑疝已形成。

2.2 生活护理:引起脑卒中的常见原因有高血压、糖尿病、心房纤颤等,而与生活有关的因素有饮食、饮酒过量、吸烟等不良的生活习惯;要帮助患者戒烟、戒酒,合理饮食,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不能进食的患者72小时后要给予鼻饲流质饮食;保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防止患者呛咳,并鼓励患者进行吞咽功能锻炼,能促使患者早日从口腔进食。

2.3 预防并发症护理: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有呼吸道及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便秘、褥疮、消化道出血。因此,要注意室内温暖对的相对恒定,注意保暖,不要受凉;保。养清洁活动性义齿,昏迷及吞咽困难的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经常给患者变换体位和排背、吸痰;对尿失禁或尿潴留者,应留置导尿。保持导尿管通常,每人更换尿袋,每日消毒尿道口和会阴部,观察尿色、量,并做好记录。及时翻身,避免褥疮,保持床铺清洁、柔软、干燥。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者头偏向一边,防止呕吐物或血液造成窒息。

2.4 心理护理:大约有80%左右的脑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和心理负担,部分患者有焦虑、抑郁症状;而脑卒中患者多见于老年人,护理上避免刺激、耐心开导,细心体贴,谈论有趣的话题,在精神上给予安慰,生活上予以细心照顾,让患者感到心情舒畅、乐观,积极配合治疗。

2.5 康复护理:康复期护理主要是进行功能锻炼,从入院开始的急性期预防,保持肢体的功能位置,腕和手关节伸展,手握小球或纱布,腿外侧放沙袋,防止腿外展、外旋;足底放置平板或丁字鞋以防止下垂或外翻,足与踝呈90°,到恢复期的功能锻炼;配合针灸进行有目的功能训练,此时,患者处于被动运动,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对小关节特别要小心,每次每个关节按不同的方向活动5-6下,每日进行3-5次;对患侧大小腿、胸部肌肉要轻柔,有节奏的按摩与揉捏相结合,减轻这些肌肉的挛缩,以免妨碍相关关节的运动,每次10-15分钟,每日2次,直到患者主动自行运动。

3 护理体会

4.脑卒中护理查房成稿 篇四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胃部插管操作失败的原因。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并留置胃管的脑卒中患者364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插胃管措施,分析总结插胃管失败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同时调查患者及其家属满意率。结果:本次研究中,脑卒中患者364例发生插胃管困难81例,根据病情不同患者分别改用其他插胃管操作,插胃管成功率得到显著提升,更改操作方法后成功率100%;其中,更改1次成功者66例,约81.48%,更改2次成功者12例,约14.81%,更改3次以上成功者3例,约3.70%,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在插胃管成功后总满意率(280/364),其中更改插胃管方法患者81例,其家属在患者初次进行插胃管护理服务后,满意率为37.04%(30/81),更改后满意率95.06%(77/81)。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插胃管操作时,若操作困难,则需注意细节及相关事项,分析可能出现的原因,如胃管型号不合适等,从而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护理对策,提高临床插胃管成功率。

关键词:脑卒中;插胃管;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82-02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延髓性麻痹及昏迷等,进而造成自行进食困难,需要护理人员提供插胃管并留置胃管护理服务,以满足脑卒中患者对食物营养的需求,保证患者体内水、电解质代谢处于平衡状态,以及药物应用效果,降低误吸率,有利于对患者是否出现由应激性溃疡引发的上呼吸道出血进行监控。需要注意的事,临床上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插胃管操作中,部分患者插胃管发生困难,操作失败,甚至因反复插胃管,造成病人出现鼻粘膜损伤以及出血等不良后果,不仅耗费护理人员的时间及精力,还容易降低护患之间关系和谐程度[1]。为了提高该类患者插胃管的成功率,本次研究选择2010年1月-2014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并留置胃管的脑卒中患者364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插胃管措施,分析总结插胃管失败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0年1月-2014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并留置胃管的脑卒中患者364例,男251例,女113例,年龄35-81岁,年龄平均(67.60 10.53)岁;按照合并症分类,合并高血压患者188例,合并冠心病患者96例,合并慢阻肺患者73例,合并糖尿病患者58例,两种以上合并症患者55例。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表现确诊脑卒中,排除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者,以及精神系统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同医院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插胃管失败原因及护理对策

脑卒中患者因病情导致无法自行进食时,需留置胃管,以进行鼻饲,并经胃管用药等,但影响插胃管成功率因素较多,需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较强的不同护理对策,提高插胃管操作成功率,保证经鼻饲补充足够营养物质及应用药物效果等[2]。

1.2.1插胃管失败原因

1.2.1.1脑卒中患者自行拔出胃管

部分脑卒中患者在留置胃管后自行拔出胃管[3],其原因主要在于患者未充分认知插胃管时刺激程度,对胃管进入鼻腔充满恐惧,用手阻挡护理人员执行插胃管操作,胃管经过咽喉刺激引起恶心等不良反应,临床约束方法错误,患者处于极度紧张情绪中,感觉痛苦,导致其强行拔出胃管。

1.2.1.2胃管未能顺利通过鼻腔的原因

经过耳鼻喉科医生会诊后,本次研究364例脑卒中患者中胃管不能通过鼻腔病人20例,包括8例存在鼻中隔偏曲,6例鼻甲肥大,6例鼻息肉等鼻腔疾病使鼻腔通过狭窄。

1.2.1.3假性延髓性麻痹

假性延髓性麻痹是由于双侧大脑皮质上运动神经元或皮质延髓束损害所致,最常见病因是脑卒中,典型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及进食,饮水呛咳。临床护理要求对脑卒中并发假性延髓性麻痹患者在发病1-2天经胃管行营养支持,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失去大脑中枢的控制,患者可出现吞咽反射迟钝,导致插胃管失败。

1.2.1.4舌后坠

部分脑卒中患者由于支配舌、咽部的神经麻痹,常发生舌根后坠的现象。当患者在病床上处于仰卧位时,由于重力的作用,舌根后坠表现更加严重,后坠的舌根堵住了口咽通气道,常使胃管很难插入。本次研究中3例患者反复进行插胃管操作≥10次,但仅1例成功,其他2例患者更改插胃管方法后成功。

1.2.1.5昏迷

据临床调查显示,脑卒中患者约有20%呈昏迷状态[4]。由于昏迷时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插胃管时未能配合吞咽动作。直视状态下食管入口保持关闭。关闭的食管入口为一凸面向背侧的新月形裂隙,此部位为食管最狭窄处。若无吞咽动作,则向食管内插管会遇到阻力,最终导致插管失败。

1.2.1.6痰液较多且粘稠

脑卒中患者常有清理呼吸道无效的护理问题,致使痰液较多且粘稠,咽喉部一但受到胃管插入的刺激,患者及易产生恶心及呕吐反射。由于咽肌的强力收缩,可将胃管尖端推至口腔,盘入口中,致插管失败。

1.2.1.7气管切开

脑卒中患者痰液较多且粘稠,造成气道不畅,影响呼吸时,为防止窒息和吸入性肺炎,常需将气管切开。气管切开术后,由于气管套管的插入,导致食道受到压迫,进而造成胃管插入不畅,并使其弯曲,分散插胃管操作力道,造成插胃管失败。

1.2.2护理对策

1.2.2.1插管前充分评估患者实际情况

护理人员需向患者及其家属仔细解释插胃管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指导病人在插胃管过程中进行正确配合:邀请轻松插胃管体验的患者同即将插胃管的患者进行交流,消除患者恐惧心理。插管前用石蜡油充分润滑胃管,减少胃管与鼻粘膜的摩擦,减轻疼痛。胃管刺激咽喉引起患者出现恶心症状时,应先暂停插管,当患者休息片刻后,再根据操作者的指令执行吞咽动作,操作者同步插入胃管。

1.2.2.2插管前检查鼻腔是否通畅

插胃管中需排出患者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鼻息肉等鼻部疾病。若一侧鼻腔阻力大,可更换另一侧鼻腔;插胃管时尽量贴近鼻中隔轻柔向内下方向用力,如遇到阻力,则可适当调整方法,避免用力过猛损伤鼻粘膜引起出血,从而增加患者的痛苦程度及对插胃管的恐惧心理。

1.2.2.3饮水插管法

对于有吞咽反射而无饮水呛咳的患者,可在胃管插入15cm时,另一人用小勺喂少许水,使患者进行吞咽动作,操作者配合其吞咽动作,迅速插入胃管,能够有效促进插胃管操作成功率的提升。此种方法是利用患者的吞咽反射使胃管顺利进入食管,同时有水和胃管一起进入,减轻了胃管对咽喉的刺激,普通患者具有足够耐受力,临床效果较好。

1.2.2.4侧卧位拉舌法

此种方法用于深昏迷伴有舌后坠患者。患者取侧卧位,用舌钳子将舌向外拉出,松紧适宜,有的深昏迷患者可使用开口器把口张开,从而加大了咽喉通道,减轻舌后坠,无需患者做吞咽动作的配合,就能顺利插入胃管。

1.2.2.5昏迷病人的注意事项

部分脑卒中患者处于昏迷状态,由于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无法配合插胃管操作,且反复插胃管可导致患者声带受到损伤及水肿[5]。为提高昏迷患者插胃管的成功率,可将胃管自鼻孔插至14―16cm处,再以左手将患者头部托起,使其下颌尽可能靠近胸骨柄,以加大咽喉部通道的弧度,便于管端沿咽后壁滑行,然后徐徐插入胃管至所需长度。

1.2.2.6痰液较多

在插管前吸净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后休息5―10分钟,选择侧孔小,硬度高的胃管,轻轻插到咽喉部,让患者头部尽量前屈前倾,增加咽喉部弧度,迅速将胃管插入。

1.2.2.7气管导管引导法

该方法适用于采用常规方法不成功患者,特别适用于患者处于全麻或昏迷状态,以及行机械通气时需放置胃管者。患者保持平卧或颈下垫一软枕,使头、颈、躯干尽可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当胃管置入16~18 cm(相当于气管切开部位),可感到手下阻力增加时,由辅助人员拔出气管套管0.5~1 cm,操作者将胃管顺势往下插入,待胃管通过气管切开部位后辅助人员再将气管套管还回原位,操作者继续将胃管置入胃内。其中,胃管置入50~65 cm(常规长度增加5~10 cm)。

1.3护理满意度调查

对本次研究364例患者及其家属在插胃管成功后进行插胃管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需更换插胃管方法者则在初次插胃管护理操作及插胃管成功后,分别进行满意度调查,记录调查结果。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应用()表示计量资料,P<0.05,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本次研究中,脑卒中患者364例发生插胃管困难81例,根据病情不同患者分别改用其他插胃管操作,插胃管成功率得到显著提升,更改操作方法后成功率100%;其中,更改1次成功者69例,约85.19%,更改2次成功者9例,约11.11%,更改3次以上成功者3.70%,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在插胃管成功后总满意率(280/364),其中更改插胃管方法患者81例,其家属在患者初次进行插胃管护理服务后,满意率为40.74%(33/81),更改后满意率92.59%(75/81);更换插胃管方法前后,81例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数据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插胃管注意事项

3.1插胃管操作中注意事项

患者发生呛咳、呼吸困难、紫绀,表示误入气管,应立即将胃管拔出,休息后重插。对有颅内压增高的患者,要暂停插管,要在病情稳定后再行插管。以免引起脑疝,死亡。

3.2插胃管后注意事项

避免发生胃管固定不良情况,护理人员均需每日检查胃管插入的长度,每次灌注食物前必须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并检查患者有无胃潴留;若胃内容物超过150ml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减量或暂停鼻饲。鼻饲前后用温开水20ml冲洗胃管,防止管道阻塞。同时每日口腔护理应保持2―3次,维持口腔清洁状态。对于长期鼻饲患者,要定期更换胃管。结语

脑卒中患者实施插胃管操作时,若操作困难,则需注意细节及相关事项,分析可能出现的原因,如胃管型号不合适等,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护理对策,能够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促使插胃管成功率得到显著提升,减少因插胃管带给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5.脑卒中患者的护理进展 篇五

1 脑卒中的院前急救护理

由于脑卒中存在有效治疗窗 (3~6 h) , 因而建立一套合理的院前急救护理、转运、治疗的院前急救系统, 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具有重要的作用[3], 是减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手段。对院前脑卒中的急救采用“序贯式”评估病情的方法, 即从呼叫、现场急救、转运三步进行病情评估, 并适时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的方法。院前急救要求护士从接到患者家属采取一定的急救电话开始就对患者的病情做初步的评价, 并指导患者家属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 如不急于搬动患者、把患者头偏向一侧等, 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机会和保障。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 帮助患者采取安全的体位,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和简易呼吸呼吸器。此外建立静脉通道, 有颅内高压的给予甘露醇预防脑疝。在改善呼吸循环障碍后将患者向医院转运, 密切观察病情, 同时向医院报告患者情况, 让医院做好准备, 及时抢救患者[4]。这种脑卒中的院前急救避免家属不正确的处置方式如不合时宜的搬动等, 从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明显缩短了整体急救的时间并改善预后。

2 医院内护理

2.1 院内脑卒中管理模式

国外文献表明脑卒中单元的建立是治疗脑卒中最有效的方法, 我国对这种模式进行了研究, 并尝试应用于临床。卒中单元是指在医院的特定区域, 由临床医师、专业护士、物理治疗师、语言康复师、心理医师及社会工作者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 对卒中患者进行全面的药物治疗、肢体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 以改善其预后, 提高疗效的管理模式。卒中单元又三级单位构成, 分别为急性卒中病房、康复中心和家庭护理单位, 根据患者的病情, 将患者安置在不同的病区, 如对于院前急救的患者可迅速放置急性卒中病房, 提高诊疗速度的同时提供合理的中风诊治策略, 为急性期的高容量-高灌注治疗、溶栓治疗等提供持续监护, 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这种集监护、诊断、治疗与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病区, 无论是在降低住院率、病死率、伤残率上都有明显的效果, 并且还能明显减少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 将有限的医疗资源合理分配到疾病全程, 有助于调整医疗费用的结构, 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5]。Ronning等研究认为, 卒中单元比传统卒中病房生存机会增加, 这种作用在卒中后早期出现, 至少持续18个月[6]。

2.2 院内护理模式

当前临床比较推崇的是Orem自理模式。该模式强调强调人的自理能力, 护士的任务在与增强患者自我护理主观能力, 尽可能的提高患者自理能力。而随着脑卒中诊疗。随着脑卒中诊疗水平的提高, 此类患者的存活率明显提高, 但致残率依然很高, 一半以上的脑卒中患者不能自理, 因此患者有必要实施自我管理疾病, 调整生活方式, 积极进行自我护理, 提高生活质量。因而这种模式非常适用于脑卒中患者, 尤其是不同程度残障的患者。Orem自理模式由完全补偿系统、部分补偿系统和辅助教育系统3个护理系统组成, 然后护士根据患者的自理需要和自理能力给予不同的护理行为。在该种模式的实际应用中, 护士对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病情进行评估。对需要照顾及完全需要照顾的患者或者病情不稳定的或脑卒中急性期的患者, 病情较重, 仍需要由护理人员提供和满足其生存的需要, 包括给氧、吸痰、静脉输液、营养排泄、安全等。在该种情况下, 护理支持完全补偿了患者的自理不足, 护士的行为是完成患者的治疗性自理, 帮助他们接受补偿。而对于仅仅需要帮助的且病情稳定的患者, 他们有部分能力满足治疗性需要时, 护士将努力使其被动接受护理和康复治疗转变为主动参与自我护理和康复治疗。这时护士的任务就是鼓励患者自行如厕、更衣、进食等, 并协助康复师对其进行肢体、语言、自理能力方面的训练, 避免了患者过度依赖家属或医务人员, 从而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提高其适应生活回归社会的能力,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并减轻了家人的负担。而对于辅助-教育系统, 则将其应用于疾病的各个阶段, 护士向家属及患者传授护理知识、卫生宣教、饮食指导、肢体康复训练指导、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导。对于将要出院的患者, 讲解示范家庭护理的内容, 使患者及家属掌握功能锻炼、自我护理的技巧及预防再发的各种技巧, 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满足自理总需求而的目的[7]。范小清[8]等的研究表明Orem护理模式可以明显减低脑卒中患者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了经济支出, 提高了治疗效果,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2.3 院内护理内容

2.3.1 心理护理

研究显示[9], 脑卒中患者康复后期多有性格和行为的障碍, 并且在康复早期焦虑心理较重, 在康复后期抑郁心理较重, 韩丽娜[10]等的研究表明, 在疾病的不同阶段, 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依据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 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抑郁和焦虑。通过对患者有效的心理护理, 可使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治疗和康复锻炼, 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2.3.2 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对增强机体抵抗力, 减少压疮的发生率及促进康复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于脑卒中患者应注意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低糖、低盐、低脂村纤维的饮食, 并且鼓励患者多饮水, 同时避免辛辣食物和饱餐。意识障碍不能进食者可完全肠外营养或肠道营养[11]。此外脑卒中患者多有吞咽障碍和胃肠功能紊乱等异常, 因此, 还要注意对患者吞咽功能的训练和腹胀等的预防。有学者[12]认为, 预防和治疗腹胀, 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对增强机体抵抗力和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存活率, 为后期治疗打下良好基础。Sellars等[13]研究表明, 吞咽困难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 对吞咽障碍的人群, 可采用坐位或半卧位饮食, 选择易吞咽、不松散的食物等。此外管饲对吞咽困难改善有明显作用。

2.3.3 控制血压

良好的血压管理对脑卒中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有积极的作用, 但应注意适度的原则。大幅度降压可能对导致脑循环血量锐减, 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死亡。另外对不同类型的脑卒中患者采取不同的降压措施,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超过220/120 mm Hg才启动降压治疗。而对于出血性卒中血压的控制, 主张血压200/110 mm Hg时, 在降颅内压的同时慎重进行降压治疗。因此, 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2.3.4 并发症护理

(1) 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是脑卒中急性期, 尤其是意识障碍患者最易并发的疾病, 使患者病情加重, 病死率增加。呼吸道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年龄、基础疾病、昏迷程度、吞咽障碍、气管插管或切开、联合应用两种以上抗生素是显著的高位因素[14]。因此在对脑卒中患者护理的时候, 要保持环境的清洁, 采用规范的侵入性操作, 加强基础护理, 定时翻身拍背, 指导患者有效咳嗽, 预防口腔感染, 同时对吞咽障碍或重度昏迷的患者应早期留置鼻饲管, 抬高床头等防止食物反流至肺导致呼吸道感染。对于抗生素, 要有针对性的使用, 避免抗生素的滥用。 (2) 压疮:由与脑卒中患者丧失感觉的部位营养及循环不良, 难以预防压疮的发生, 是压疮的高位患者。因此在常规的对患者的翻身、拍背、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外, 还应辅助一些其他的预防方法。陈伟红[15]等的研究表明良肢位的摆放可以使褥疮的预防与治疗效果增加。钟洁[16]等的研究表明医用控温床通过使皮肤处于低温状态从而降低了皮肤的代谢率, 减少了局部组织对能量的需求;使血管收缩, 缓解了受压后的反应性充血, 也就减少了压疮的发生率。因此, 临床可以尝试一些新的方法, 更好的进行以压疮的预防和治疗。 (3) 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脑卒中急性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是由于应激反应导致的, 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脑卒中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未发生该种并发症的患者。因此, 护理上除了做好原发病的观察、积极治疗原发病、做好基础护理外, 重点应加强观察胃肠功能的变化, 及早发现上消化道出血征象, 确保静脉输液通畅, 做好饮食护理, 降低脑卒中的病死率[17]。

2.4 早期康复训练

国外的研究表明了早期的院内康复对于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是及其重要的。早期的院内康复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感觉功能, 同时还能降低医药费。

2.4.1 早期康复的限定

当前对早期康复的时间还没有统一定论。Diserens[18]展的时间是在脑卒中发病后l~3 d内, Bernhardt则将早期限定在发病周内, Salter则主张在脑卒中发病30 d以内开展康复治疗。而当前更多学者主张在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就可以在48 h甚至24 h内开展早期康复治疗。

2.4.2 早期康复的内容

(1) 早期活动:早期康复训练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早期的活动。当前多数脑卒中的治疗推荐尽早开展, 对于能卧床的协助其下床、坐下、站立, 提高正立位置的耐受;对于没有主动参与能力的, 护理人员则给予患者良姿位的摆放, 缩短患者卧床时间、进行按摩和被动运动、翻身训练和桥式训练等, 促进自主神经功能的恢复。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师脑卒中早期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明确的最有效模式。当前比较受关注的一个模式是运动再学习疗法, 强调患者的主观参与和认知重要性。该方法由7部分组成, 分别为:上肢功能训练、口面部功能训练、从仰卧到床边坐起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站起与坐下训练、站位平衡训练、行走训练。李海峰的研究表明了运动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3) 作业治疗:作业治疗的目的是帮助患者达到最佳功能水平和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最大独立。有研究表明, 接受作业治疗的患者病情恶化的可能性降低, 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独立活动的能力获得了提高。但也有研究表明了作业治疗不是对所有方面的疗效都是一样的, 有的独立洗澡、上厕所的能力恢复的比较慢, 而认知、吃饭、个人卫生等发面相对较早获得提高。因而这种方式还有待验证。 (4) 语言疗法:对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及时利用听、说、读、写等外周刺激和感觉反馈刺激语言中枢, 可刺激语言功能的恢复。这种语言疗法包括发音器官和发音的训练、听力的训练、言语表达能力及阅读书写的训练。何喜春[19]等的研究表明了早期语言康复训练比延期康复护理干预更能促进失语症的恢复, 提倡言语康复训练早期进行。 (5) 国外很早就将音乐治疗用于脑卒中的物理和语言疗法中。国外的很多研究都表明了音乐治疗能够提高动作完成的质量、强化认知功能恢复和降低脑卒中后抑郁及相关负性。因而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喜欢的音乐来强化其认知功能的恢复和预防负性情绪, 而且可以将其应用到运动治疗当中, 借音乐的节奏感来提高其动作完成的质量。

3 出院后护理

脑卒中后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可持续到形成固定损害后5年以上, 而患者回归家庭和社区的患者仍需要坚持康复训练, 短暂的医院康复护理无法保证患者在家庭在社区进行正规完整的康复训练, 因而也无法保证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此外脑卒中患者照顾者也承受着身体、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压力, 对患者的照顾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当前我国脑卒中家庭护理的内容还停留在一般的生活照顾上, 甚至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护理缺乏家庭康复知识和技能,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质量[20], 王利群[21]等的研究表明脑卒中照顾者中, 对康复训练方法、预防复发及并发症、心理支持等方面的知识严重缺乏, 知道者分别只占14.53%、15.38%、23.08%。还有调查表明, 67%的家庭缺乏脑卒中危险因素的认识。而家庭支持对患者的病情恢复可以产生良好效应, 因而脑卒中患者的家庭护理急需解决。当前国外通过社区护理来对脑卒中的家庭康复进行训练指导, 但我国目前的社区护理还停留在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的疾病和基础护理方面的服务。所以对家庭康复护理还需要医院护士长期对患者的康复训练进行干预指导, 对家属进行情感和知识上的支持, 而不能仅限于对脑卒中患者在院内的康复训练指导。

4 小结

6.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 篇六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26-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呈急性发病,来势凶猛,常常危及生命,加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系统单元的护理和康复锻炼,在减少死亡率、并发症、致残率的护理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1 临床资料

2012年7月~2013年9月我院神经内科共收治脑出血、脑梗死患者75例,男48例,女27例,年龄38~86岁。入院时昏迷18例,神志清楚57例,言语不利32例,12例有尿失禁,7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一侧肢体偏瘫。

2.1 急救护理 脑卒中患者入院一般病情较重,立即通知医生。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搬运;及时给氧,建立静脉通道;接好心电血压监护仪,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呼吸、瞳孔、头痛呕吐及生命指征变化;如发现患者昏迷加深、血压升高、呼吸不规则、瞳孔不等大、心率缓慢、发热可能提示出血;患者烦躁不安、剧烈呕吐、呼吸加深加快可能提示脑疝前兆,如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提示脑疝已形成[1]。

2.2 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重视《2》。 据统计大约有80%左右的脑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和心理负担。脑卒中患者多见于老年人,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差,加上中风偏瘫,更易于产生焦虑、忧郁、紧张、无能为力等心理变化。因此,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应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此外,还要关心患者生活中的心理社会层面之需求,这是中老年人生活品质中的重要成分。可以通过关爱和成功病例的介绍,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宣教工作,使其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3饮食护理

引起脑卒中的常见原因有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等,要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禁烟.酒,饮食易清谈,富营养.易消化。多吃水果和蔬菜。限制动物内脏、脂肪、忌食肥肉,烹调用植物油,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2.4 预防并发症

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有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压疮等。

2.4.1肺部感染

要注意病室内温度的相对恒定,注意保暖、不要受凉。经常给患者变换体位和拍背,每2 小时 1次,每次约5 min,以促进痰液排除。保持口腔卫生,清洁口腔,每天1~2次,以预防肺部感染。

2.4.2消化道出血

当病情较重已发生应激性溃疡者应立即将头偏向一边,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或血液造成窒息,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必要时口服去甲肾上腺素;及时补充血容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协助医生做相关治疗[3]。

2.4.3压疮

给予气垫床,床铺保持清洁柔软、干燥,每2~3小时翻身拍背1次,动作要轻柔,不要拖、拉、推,以防擦伤皮肤,常擦身洗澡、更衣。

2.5 康复护理 康复期护理主要是进行功能锻炼,保持肢体的功能位置,腕和手关节伸展,手握小球或纱布,腿外侧放沙袋防止腿外展、外旋;足底放置平板或丁字鞋以防足下垂或外翻,足与踝呈90°;到恢复期的功能锻炼:配合针灸进行有目的的功能训练,此时,患者处于被动体位,须按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被动运动,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对小关节特别要小心,这些关节易强直,需多做运动,每次每个关节按不同的方向活动5~6下,每日进行3~5次;对患侧大小腿、胸部肌肉要轻柔、有节奏地按摩让其放松,而伸侧的肌肉要按摩与揉捏相结合,减轻肌肉的孪缩,以免妨碍相关关节的运动,每次10~15 min,每日2次;直到患者主动自行运动[3]。

3 小结

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脑缺血)是我国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及致残的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疾病造成的后遗症会给患者带来心理生理上的障碍,患者预后的好坏直接影响的生活的质量。我院实行“卒中单元”,通过系统的护理使患者得到好的康复,大大提高了患者和亲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卓大宏.社区康复的新阶段.中国康复医学杂志[J],1996,11(5):193

[2] 關骅.临床康复医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2,36

7.脑卒中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 篇七

护理人员应按时为患者测血压,并做病历记录,系统观察患者的病情,避免发生心脑血管卒中,也给医生下一步治疗用药提供参考。如家属观察到患者有异常情况,应及时与医生联系,或送附近医院检查。

患者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生活规律,保持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以保持血压稳定;应保持良好的心境与情绪,防止情绪紧张、急躁等引发的血压升高。饮食上应该避免油腻厚味的摄入,多吃些含碘、维生素C较多的食品等,另外还要限制食盐的摄入,每日要控制在6g以下。

患者可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如步行,保持120~160步/分钟;慢跑以心率≤120次/分为度,慢跑后休息3~4分,心率恢复正常;患者也可以步行与慢跑交替进行。但注意不要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以防出现猝死。

脑卒中是常见病,全国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00万,年发病率为217/10万,高于西方国家和日本;致残率为70%~80%。因此,有关社区康复需求日益迫切,在已是老龄化社会的我国,绝大多数患者不可能长期住院,更多患者带着残疾回家康复,他们及其家属缺乏家庭康复知识和技能。从研究现状来看,急性期康复的研究很多,社区后遗症期康复研究还很少。卫生部已把康复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之一,而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科委把“脑血管病后三级康复治疗的研究”列为“十五”攻关课题,而社区康复护理是康复治疗的延续;家庭护理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达到生活自理或协助自理。逐渐训练患者吃饭、穿衣、洗漱、如厕及一些室外活动,由完全照顾过度到协助照顾,直至生活自理。

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存在问题分析

绝大部分患者缺乏家庭康复训练患者遗留有多种功能障碍和后遗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依赖程度较高;部分患者的生活方式不利于康复和预防脑卒中的复发;部分患者有负性情绪;患者的自理能力存在较大缺陷;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能力较差;家庭康复环境未行相应改造。

干 预

制定“家庭康复护理方案”有4个特点,即系统化、标准化、个体化、家庭化。①系统化:根据整体护理原则进行身心两方面康复护理;根据三级康复原则进行疾病知识宣教、生活方式指导、康复环境改造。②标准化:统一规范、措施具体。③个性化:根据病程和病情决定康复重点,后遗症期是ADL:根据患者和照顾者能力决定干预频率。规律性与弹性结合。④家庭化: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家庭康复环境的改造;家庭资源的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的转介。

制定方案

社区护士担任干预者,康复护理理论,按照整体康复护理程序,Orem自理模式。

脑卒中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内容:①评估:除一般资料、疾病及诊疗状况、既往疾病史、家庭、康复锻炼情况外,包括生理状况(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定向力、语言表达、视野、吞咽、排泄、运动、感觉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心理社会状况、日常生活方式,患者的知识、决策及行为性自理能力,主要照顾者的知识、决策及行为性照顾能力,家庭情况(家庭一般情况、主要照顾者情况、家庭康复环境)。②诊断(护理问题的确立):初次评估后,确立主要的护理問题,分析评估资料,总结(自理缺陷、自理能力、治疗性护理需求),在康复不同阶段每次评估后确立护理问题。③计划:脑卒中相关知识宣教,脑卒中的病因、脑卒中的常见诱因及预防指导、脑卒中常见的先兆症状、脑卒中常见的功能障碍、脑卒中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预防脑卒中再发的方法、脑卒中再发时的家庭应急措施、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及用药的注意事项、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锻炼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等。家庭康复训练指导,正确体位摆放,指导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俯卧位;床上活动,侧方移动、前后移动、翻身肢体按摩指导、关节被动运动、肢体的主动运动;坐位指导,坐起训练、良好的坐位、姿势指导、床上坐位、椅坐位、坐位平衡训练;站立训练,站起站立平衡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包括饮食动作训练;穿衣动作训练;清洁动作训练;排泄功能训练;如厕动作训练;床-轮椅转移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语言功能训练、呼吸功能训练、吞咽功能训练、作业技能训练、辅助工具使用指导。卒中患者及其家属还应进行心理护理指导;卒中患者生活方式指导;卒中患者家庭康复环境改造指导,居室通风、消毒,家具和物品的合理摆放,患者床铺的清洁平整,祛除地面障碍物如门槛等,长期卧床患者的床安装床档,卫生间安装扶手等。社区资源转介。④实施:按方案实施,作好记录,患者和照顾者均作为干预对象,照顾者每天协助或监督。

讨 论

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干预能促进康复、能预防脑卒中的再发,减轻了家庭社会的负担,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社区护士参与我国脑血管病三级康复提供了依据,为发展家庭康复护理起导向作用。

8.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 篇八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60例患者经扫描均确诊为脑血管病, 其中男45例, 女15例, 年龄40岁~70岁, 平均年龄55岁。

采取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同时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法。

1.2 康复护理方法

1.2.1 正确翻身, 保持偏瘫肢体功能位, 护士在为患者翻身时要正确选择卧位, 并教会家属;

加强巡视, 观察患者体位是否正确, 不正确时及时纠正。 (1) 卧姿:意识障碍的患者首先要保持气道的通畅, 尽量少用仰卧位, 以避免骶尾部等部位的压疮发生, 一般为侧卧位, 患侧在下, 健侧在上, 这是所有体位中最重要的体位。由于患侧卧位, 增加了对患侧的知觉刺激, 使整个患侧身体被拉长, 从而减轻痉挛, 此体位应有枕头的支持, 患侧上肢前伸, 肩部向前, 健侧上肢放于身上或身后的枕头上, 不应放于身前, 因其可带动整个躯干向前而引起患侧肩胛骨后缩。健侧卧位。患侧下垫一枕头, 保持在心脏高度以上, 上举10°, 使患侧肩部前伸, 肘关节伸展, 前臂旋前, 腕关节背伸。患侧骨盆旋前, 髋、膝关节呈自然半屈曲位, 置于枕上。患足与小腿保持垂直位, 足部穿“丁”字鞋。 (2) 体位变换:如不能经常变换体位, 可造成肢体挛缩、压疮等, 对意识障碍者2 h变换1次体位, 采取仰卧、半侧卧、侧卧, 然后再回到仰卧, 采取不同的体位。 (3) 关节的被动运动: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上肢肩关节做内收、外展、后伸、上举及旋转活动, 肘关节做屈伸活动, 腕关节做屈伸及旋转活动, 手指做屈伸及对指活动, 下肢髋关节做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和外旋运动, 膝关节做屈伸运动, 踝关节做背屈、跖屈、外翻及内翻动作, 脚趾做屈趾、伸趾、分趾等运动, 每日3次, 每次15 min.热敷关节, 偏瘫侧的关节常出现肿痛, 用热毛巾外敷肩肘膝关节, 手和足在温水中浸泡30 min, 以舒缓关节疼痛。 (4) 头部训练:指导患者用两眼扫视房间四周的物体, 有利于增加视觉刺激, 促进功能康复。床头柜放在偏瘫侧, 尽可能地促使患者将头转向偏瘫侧的肢体, 如家属及护理人员护理时站立在偏瘫侧等。

1.2.2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根据患者肢体康复情况, 让患者进行简单的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训练时采取正确的坐位。床上坐位时, 禁忌取半卧位, 患者身后垫一大靠垫, 使躯干保持直立, 髋关节屈曲90°, 用移动的床上桌让患者进行训练。如果病情许可, 让患者下床训练, 坐椅子时, 躯干同样保持伸直, 髋、膝、踝关节呈90°屈曲位。

1.2.3 健康教育

1.2.3. 1 一般健康宣教根据患者对健康教育的不同要

求, 针对性地选择教育方法, 制定系统的健康教育计划, 定期举办公休座谈会, 专题讲座, 发放宣传小册子, 创办宣传栏。让患者充分了解脑血管意外发病病因、机制、临床表现、处理, 早期康复的最佳时间、方法及意义, 最近的康复治疗进展和日常生活活动内容等。

1.2.3. 2 个体化健康宣教针对患者康复情况和患者及

家属一起制订个体化康复训练计划, 并及时修改, 积极鼓励患者与家属主动参与, 以调动患者康复训练的积极性。

1.2.4 心理护理:

(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主动关心患者, 积极满足患者的日常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病情, 采取不同的交谈方式, 使其感到受重视, 心理上得到满足, 消除顾虑, 增强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依赖感、安全感。 (2)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告诉患者及家属该病经积极的早期康复能明显降低致残率, 但是脑血管病的康复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医、患、家属三方的共同努力。 (3) 康复时多鼓励:康复护理过程中, 及时发现患者康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解决, 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带领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取得进步时及时予以鼓励。 (4) 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护理过程中加强与患者接触, 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 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

2 结果

60例脑血管病患者中40例自觉症状消失, 患侧肌力由入院时的1~3级恢复至4~5级, 语言表达功能基本恢复, 生活可以自理。15例自觉症状好转, 患侧肌力由入院时的0~1级恢复至2~3级, 语言表达功能部分恢复, 生活部分自理;5例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有所改善, 肌力有所提高。

3 讨论

中风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 中风病患者75%留有瘫痪、失语等后遗症, 如果单靠药物治疗恢复并不理想, 尽早介入各项康复训练, 使轻度患者很快康复, 重度患者达到生活自理的目的。有学者认为[2], 脑血管病患者常感受到由异常体位姿势和动作所传入的异常感觉, 只有反复给以正常动作模式的刺激才有可能得到更多正常感觉的传入。只要患者掌握基本的动作模式, 就有可能通过认真仔细的练习而逐渐完成日常生活的活动技能。临床护士在为患者实施基础护理如翻身时就可以做到, 并通过健康教育教会家属和患者, 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偏瘫侧肢体痉挛的发生, 减少关节挛缩发生的可能性, 从而进一步提高康复治疗效果。另外, 由于脑血管病患者往往发病突然, 病情重, 伴有语言、肢体功能障碍, 复发率高, 致残率高, 造成患者悲观失望、抑郁、急躁和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及时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可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主动积极参与康复训练, 以提高康复效果。

总之, 早期康复训练是降低脑血管病患者致残率的关键。如体位更换, 可以改变血管内压, 促进血液循环, 预防发生压疮、关节挛缩及静脉血栓的形成, 也可改善呼吸功能, 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3]。更为重要的是, 早期康复训练, 可为患者及家属在出院后的康复恢复中起到指导作用, 对患者今后的康复训练计划起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护士是与患者直接接触的临床一线工作人员, 医学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的实施势必要求护士多途径、多方法地参与患者的康复医疗。该综合护理干预方法操作简便, 经济可行。

参考文献

[1]张美霞, 张茹英, 张美荣, 等.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的多中心研究[J].护理研究, 2004, 18 (1A) :37-38.

[2]周士坊.实用康复医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0:137-141.

9.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的探讨 篇九

1 临床资料

选择的70例脑卒中患者全为住院患者, 均经颅脑CT或MRI证实, 全部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40例, 女30例;最大年龄为80岁, 最小年龄为36岁, 平均年龄58岁。在发病48h即介入康复护理的38例为观察组, 3个月后再进行康复护理的32例为对照组。2组平均住院天数都为45d。

2 早期康复护理方法

2.1 脑卒中发生后, 应以临床抢救为主

目前认为, 在患者生命体征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平稳, 神经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即可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此期是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关键阶段, 并且要加强口腔、呼吸道、尿道、皮肤等部位的护理, 有效地防止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 防止患肢关节挛缩变形和关节脱位变形, 以侧卧位为主, 患侧卧位最重要。仰卧位时, 由于受紧张性颈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 异常发射活动较强, 可加重异常痉挛模式, 所以要尽量缩短仰卧位时间。

2.2 按摩

在活动前进行按摩, 每天1~2次, 每次20~30min, 可促进血液、淋巴回流, 防止或减轻浮肿, 对患肢也是一种感觉刺激, 有利于它的功能恢复。按摩时应从近端到远端, 由轻到重, 由浅到深, 由慢到快, 不使用强刺激性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 (如上肢屈肌) 采用安抚性按摩, 使其放松;对肌张力低者 (如上肢伸肌) , 则给予按摩和揉捏, 按摩还可配合循经点穴以增强疗效。

2.3 被动运动

应在全关节范围内活动上下肢各个关节, 每日2次以上, 直至主动运动恢复。活动顺序由肢体近端关节到肢体远端关节, 由大关节到小关节, 幅度由小到大, 循序渐进, 缓慢进行。要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活动, 特别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背伸及指关节的伸展活动。当患者神志清醒, 生命体征平稳后及时开展床上的主动运动, 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1) 可结合Bobath疗法, 按脑卒中的功能特点, 循序渐进, 2次/d, 每次20~30min, 活动度从小到大, 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宜。 (2) 桥式运动:此法可锻炼腰背肌、臂肌、股四头肌, 有助于防止甩髋, 拖步等不良反应发生; (3) 床位抬高30°坐位训练; (4) 患者承受时间超过30min后床增高10°再训练, 直到维持90°超过30min后开始训练床边健侧、患侧起床练习。 (5) 站立平衡练习, 协助患者双足放平置于地面, 两腿分开, 与肩同宽, 双手相应交叉尽量向前伸直, 低头、弯腰、收腹, 重心渐移向双下肢, 站立时教患者挺胸, 抬头, 放松肩、颈部肌肉, 不要耸肩, 腹部伸直, 伸髋, 双下肢尽量伸直。 (6) 步行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 随着患者站立时间的延长, 即可开始迈步训练。先练习原地踏步, 尽量抬高前肢, 护士站于患侧, 患者健手扶手杖, 嘱患者先出手杖, 迈患肢, 向患侧移动身体重心, 护士辅助患膝关节支撑, 再迈健肢完成一个步行周期, 反复练习直到独立行走。同时, 在训练中穿插一些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 如穿脱衣服、进食、刷牙、洗脸、梳头等, 每天3~4次, 每次30min。

3 结果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后70%~80%的患者达到独立步行, 2/3的患者生活能够自理。

4 讨论

脑卒中后最常见的残疾是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的偏瘫, 但不少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并不都是偏瘫导致, 也有因没有早期介入康复护理或康复护理方法不正确, 致使产生体位性痉挛、关节畸形、挛缩、肌肉萎缩等残疾。因此, 科学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 就能明显的减少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或减轻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在7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中, 观察组的康复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2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 说明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护理越早越好, 只要病人生命体征平稳, 无进行性脑卒中的表现, 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对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残障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关骅.临床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22, 36.

[2]余绍卫.康复评定与康复治疗技术规范实用手册[M].长春:银声音像出版社, 2005:287.

[3]尤景春.偏瘫的康复评定 (讲座) [J].中国康复, 2001, 15 (1) :50~51.

10.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三注意 篇十

目的:恢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是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的最好方法。主动锻炼的患者,康复效果要明显优于被动运动者。

有位70多岁因脑卒中偏瘫的老太太,出院回家后雇了个小保姆。小保姆贪玩,不怎么管她。老太太想喝水了,就自己努力伸手到桌上去取;想排便了,也要努力去拿床边的便盆……这样过了半个多月,老太太想到院子里晒晒太阳,就挪着身子下床。由于一边身子使不上劲,小保姆又没劲,挪得非常艰难。但几经努力,老太太还是来到了院子里。看到亲手种的花草,老太太很高兴。半年后,她的生活可以自理了。

与其相反,有位老干部一住进病房,就不愿自己翻身,老伴和女儿伺候左右。尽管医生天天给他按摩、针灸加理疗,但一直到出院,进步不大。出院后他更不愿下床,仍离不开轮椅。

当然,这不是说患者不需要照顾。而是强调照料患者的目的应是恢复自理生活能力。

卧姿:一两个小时变换1次

患者出院回家前,家人首先要进行家庭居室的布置。室内应保证有足够的阳光、通风、温度适中。患者居室一定要放两张床,患者的床要大一些,这样有利于翻身、起坐的训练。床对脑卒中患者很重要,因为患者首先处于卧床期,这时就应开始进行康复治疗了,为进一步的康复打基础。

训练时,首先是仰卧位,头和前胸必须挺直。伸直胳膊,手心向上,然后屈腿,在髋关节下放一个软垫。

患者翻过身来,变侧卧位。不论是患侧位在下还是健侧位在下,都应经常变换。通常一两个小时变换1次。

坐位:从后面扶着坐起

从卧位过渡到坐位时,家人要注意,不要用手去拉患者,这样容易造成损伤。正确的起坐训练方法是,家人把患者的双手和双腿都屈起来,从后面扶患者的腋下使其逐渐坐起。一定要坐得端正,抬头挺胸。

活动应从健侧肢体开始,然后是患侧肢体。从近端到远端,各个方向都活动到,活动不能过猛,可间歇进行。这样可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关节挛缩。

11.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 篇十一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

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复发病,具有起病急、恢复慢、后遗症多等特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使脑卒中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是治疗的关键[1]。据报道,早期康复护理对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生活能力的提高以及并发症的减少等方面有良好的效果。我科开展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系统的康复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3年5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48~76岁,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脑卒中的类型和病变部位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医嘱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早期康复护理。

1.2.1 早期康复护理方法

1.2.1. 1 良肢位摆放:

早期良肢位摆放是指早期肢体保持良好的功能位置,是急性期护理的重要内容,对患者预后有着重大的影响[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良肢位的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每2h翻身一次,(1)仰卧位患侧肩关节外展,下垫一小枕抬高肩部,肘、腕、指关节自然伸展,掌心向上,手心可握一毛巾卷以防止手指屈曲,在患侧和大腿下面放一棉枕,其长度要足以支撑整个大腿外侧,宽度放置不能超过大腿中间线,以免造成内旋,髋、膝关节伸直,踝关节背伸90°,足趾垂直向上,足底抵住足板,足跟悬空,这样可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及足下垂和足外翻[3]。(2)健侧卧位是最舒适的体位,患肩前伸肘、腕、指各关节伸展,放在胸前的枕上,上肢向头顶上方举约100°,患腿屈曲向前放在身体前面的另一支撑枕上,髋关节自然屈曲,足不要内翻,躯干应垂直于床面。(3)患侧卧位,使患肩前伸,将患肩拉出,避免受压和后伸,肘关节伸直,前臂外旋,指关节伸展,膝关节微屈,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

1.2.1. 2 被动运动:

是增加瘫痪肢体本体感觉,刺激屈伸反射,放松痉挛肌肉,促发主动运动如前臂对外旋转,腕及手部关节的伸展,拇指的外展,髋部的伸展及内旋等。从大关节到小关节,上肢多进行伸肌锻炼,下肢多进行屈肌锻炼。时间从短到长。活动幅度从小到大,循序渐进。

1.2.1. 3 主动运动:

待瘫痪肌体肌力有所恢复,可逐渐减少被动运动,向完全主动运动过渡,训练动作由简单到复杂,活动度应从小到大,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原则。如屈肘关节、内收肩关节、反复屈伸膝关节和髋关节及活动足趾关节,逐渐达到能上抬瘫痪肢体等[4]。

1.2.1. 4 语言功能的康复护理:

要保持安静的环境,利用听觉和语言刺激进行训练[5],应尽早地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从简单到复杂。如“e”“啊”“歌”等,反复练习坚持不懈,要注意在练习中对患者及时予以鼓励,以增强信心。

1.2.1. 5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患者平衡训练时,要求患者躯干尽量向患侧移动,以诱发平衡反应,每天要按时耐心和详细地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坐位、立位平衡训练、步行上下楼梯的训练等,尽量减少他人的帮助,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然后进行日常生活训练如四肢协调性及精细协调动作的训练如自己梳头、握笔、洗脸、刷牙、进食、穿脱衣服、如厕等自理活动。

1.2.1. 6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应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的始终。大部分脑卒中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社交功能受损,可能会感到无望,不幸,自卑,导致抑郁状态[6]。护理人员此时应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减少患者的应激,抑郁,焦虑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评价方法:

两组患者连续8周,对其肢体运动功能评定(Fuel-Meyer,FMA)、ADL能力进行评定(改良巴氏指数MBI)。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FMA、MBI评分比较见表1。

注:P<0.05

3 讨论

脑卒中又称中风,常由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引起,多以偏瘫形式出现,俗称半身不遂,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150万人,幸存者中约70%~80%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因此,早期、科学、合理的康复护理是脑卒中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在患者发病早期对神经损失进行修复,以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并能明显促进患者肢体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充分实现中枢神经系统的重建,且训练越早患者功能恢复越好,就能明显减少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或减轻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本文在5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中,早期康复护理组(FMA和MB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疗效差异有显著性,这说明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护理越早越好,只要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无进行性脑卒中的表现,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对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减少残障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智琴.早期康复护理及指导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状况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22(4):14-15.

[2]何成奇.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99-200.

[3]史长青,沈晓莲.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2):79

[4]王娟.116例脑梗塞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护理体会[J].中外文摘,2013,10(21):307-308.

[5]张春霞.脑卒中致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3):120.

12.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 篇十二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33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64-01脑卒中另一解释就是脑中风,也是一种急性的脑血管病,因为脑部脑脑组织缺血和或缺血性损伤严重导致的。出现的症状有很多,比如: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现象。现在社会中发病率较高,一般都发病在中老年人中,老年患者的死亡率也达到一个很高的数值。现在很多高校已经把康复护理作为一门课程安排在学习的科目中,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主要课程包括了精神、心理上实践性的康复和护理。脑卒中康复护理就是让患者提高自我保健护理意识,从而可以自己完成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事务,做到不用家属的看护,自己可以独立照顾自己。大多数的报道中显示,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不仅在心理层面指导了脑卒患者,在精神上也给予了其极大的鼓励。通过了解,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临床的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来本院就诊的患者从2008年12月到2011年11月共有70例脑卒中病人,其包括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都是在60岁上下。在这70例患者中患有脑梗死病症的患者有41例,脑出血病症的患者有29例。将这7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配,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成员35人。

1.2护理方法对照组就是对患者进行一些简单的基本护理和治疗,实验组是在简单基本的护理和治疗之上添加了康复护理的治疗,康复护理治疗首先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导患者进行康复的治疗,护理的基本内容有包括:心理护理和基本简单的体能训练:每个人的心理是不同的,有着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行为意识,这就是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表现就如脑神经功能活动的表现一样。时而变化时而不变,突然的发病,这样会给长时间没有疾病的患者带来痛苦,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精神上,都会遭受很多的伤害,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康复护理首先就要从心理上出发,彻底消除疾病带给患者的困扰和困难,和患者进行主动的沟通交流,告诫患者疾病并不可怕,医生和护士都会一同与患者共同打倒疾病,充满了战斗力,充分地对抗病魔,提高患者对抗疾病的心理自我控制力。患者在患有疾病之后,首先就是活动障碍,导致产生心理问题,一时间不能像以前一样活动自如,对患者难免会产生阴影,这样就导致了患者的心态不平衡等状态,所以根据患病情况,安排简单的训练:例如行走锻炼、手臂及全身的按摩、参加日常的行为活动、细致的动作等,这样可以改变患者的心理素质也可以提高患者主动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因为运动可以让患者看到明显的效果,这样对日后的治疗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适当的刺激患者也是一种治疗方法,从某种意思上来讲,刺激也是激发脑细胞的一种形态,适当的刺激可以激励患者,患者会有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去面对疾病,刺激患者首选办法就是针灸。针灸对患者来说并不可怕,通过针灸能刺激身体内的神经,对待治疗起到了很重要的意义。脑卒中患者在饮食方面要尤为注意,多吃一些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食物,多食一些新鲜的蔬菜和瓜果。防止因为饮食引起的其他并发症。脑卒中会造成患者昏迷,糊涂等状态,对于这样的患者,医生护理人员要做出相应的方案合理安排患者作息的时间、休息时患者的身体姿势等,避免出现其他问题。

1.3疗效标准判定将治疗后的效果进行标准分析,有80%的患者基本能够达到痊愈,病残指数为零;有10%的患者在治疗后效果不是很明显,痊愈指数低,会导致病残;5%的患者治疗后没有效果,会有病残现象发生;还有5%的患者已经无法进行治疗,病情恶化非常严重,病残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经过对患者实施一段时间的康复护理,纷纷对疗效进行了评价,评价的分数还很高。

1.4统计学方法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2组护理治疗后的疗效应用秩和检验进行比较。2结果

患者经过半年时间的康复护理后,医生及家属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了比较评价,对照组和实验组中存在差距,对照组中有病情恶化严重、治疗无效的患者;而实验组中却没有病情严重恶化和治疗无效这样的现象出现。通过进行比较,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3讨论

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治疗后,患者的机体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转变,神经系统的功能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说明患者接受康复护理治疗后恢复率还是很高的,要把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治疗作为护理大学中开设的一门学科,作为护理学科中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必须有着相应的理论基础,这样才可以治疗更多的患者,帮助更多的患者从病情重解脱出来,更早地恢复到之前健康快乐的生活中。脑卒中病人进行康复护理的意义就是让患者能够恢复到能独立的生活,简单的活动操作,与正常人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无论是自我的照顾还是日常的工作学习都能自立的完成。进行康复护理的同时也要对患者进行简单的药物治疗的配合,这样可以减少患病时间,药物和护理相互配合治疗,可以使病情更快好转,同时可以对患者的脑部起到维护的作用,减少患者的痛苦,产生更好的效果。康复护理在当今受到广大患者和家属的认可和赞同。因为有很多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治疗之后,效果非常明显,和其他治疗方法相比较而言有很多令患者和家属不可相信的效果出现,治疗期间了解到很多患者瘫痪的原因并不都是运动神经受到阻碍,大部分患者就是没有及时地进行康复护理的治疗,由此引起了肌肉萎缩、下肢瘫痪等状况的发生。有例子证明,经过康复护理治疗训练的患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体的各项机能的提高,促进血液循环,对神经系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机体功能优良进一步的恢复,为了患者在进行康复护理之后的效果显而易见,医疗单位创造了有利患者康复的条件,所以康复护理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有资料显示,无论是否有患者患有脑卒中病症,只要是身体機能正常,均可以选择康复护理。康复护理不仅仅是针对患有疾病的患者,只要是身体机能没有问题都可进行康复护理治疗,这样可以使和长时间工作和服务的人群缓解工作的压力,刺激身体各项机能,从而更好地发挥性能,也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本次对照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数据分析显示和相关报道中是符合的,说明康复护理对患者是有多方面的帮助。其实我们应该能发现,脑卒中包括了很多种的病症,很多患者中的功能障碍一时得不到很好的治疗从而会存在很久甚至一辈子,从这就可看出康复护理需要进行很长的时间,短时间的康复护理可能没有效果,经过不断的努力,长时间的进行康复护理会对患者的病情起到不容小视的作用。康复护理不仅适合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患有其他病症的患者,同样可以选择康复护理的方式进行后期护理治疗,经过后期的康复治疗对患者的病情也会有明显的改善,康复护理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所以一旦患病不论是谁都不要着急,因为现代的医疗治疗水平在不断的提高,针对不同的疾病我们会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康复护理的治疗对我们的生活也起到了非同一般的作用,康复治疗不是短时间就能看到治疗的效果,而且康复护理治疗的费用相比其他治疗的费用要高出很多,如果患者有条件承担,可以尽早安排康复护理。参考文献

[1]祝芄,曹智刚.护理程序在脑卒中康复护理领域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2004,19(5):315-316.

[2]黄流英.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论坛,2007,5(3):111-112.

[3]刘志辉,郝佳新,刘志东.脑卒中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5):186-187.

[4]王翠玲,王洪菊,董红,等.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认知调查.护理学杂志,2010,22(3):111-112.

上一篇:同事生男孩的祝福语下一篇:12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全真预测试卷一答案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