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葡萄产业发展(共12篇)
1.贵州葡萄产业发展 篇一
云南弥勒县于2012年1月6日由弥勒葡萄产业协会将“弥勒葡萄”这个地理标志商标通过该县工商局上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申办注册,随后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以第10449511号“弥勒葡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受理通知书转交给弥勒县葡萄协会,填补了弥勒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空白。“
弥勒葡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打造和提升了“弥勒葡萄”品牌的知名度;促进了弥勒县域经济以“公司+基地+农户+行业+品牌有价高效结合”的联动发展,走上一条市场化、标准化、高效能的发展道路,给弥勒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发展机遇,弥勒县委政府顺势而谋,勾勒了“十二五”时期)以葡萄产业促进县域经济的联动发展蓝图。
以葡萄产业带动弥勒高原特色、高效、现代农业的发展:采取土地合股经营、产业转化、有偿租赁等形式,引进外地葡萄种植大户、发展葡萄产业专业合作社来开辟具有高原特色、高效、现代大宗(集团)型的农业生产格局,到2015年全县在弥勒东风农场、新哨、西
一、弥阳、朋普、虹溪等乡镇农场中新发展葡萄种植7万亩,总面积达到10万余亩,年递增25%;并建立3.5万亩的优良品种、技改高产基地,使传统的水晶、玫瑰蜜葡萄在品质和效益上实现新突破,葡萄产量达到15万吨,农业产值达15亿元,年递增65%。
以葡萄产业带动葡萄酿酒业的发展:目前有云南红葡萄酒庄、东风庄园、龙缘、宝云、米轨时光、滇红、神泉等6家葡萄酒加工酒庄(产品体系有红酒、烈酒、果汁等),在现有企业的基础上,再引进3家以上大、中型葡萄酒加工企业,使葡萄酒加工企业达到10家以上,开发葡萄酒庄(酒堡)50家,做强做大产区优势,加快弥勒葡萄产业与国际接轨步伐,把弥勒建成中国葡萄展示园、一流葡萄产区和云南乃至全国著名的高原葡萄酒城,使葡萄酒生产企业五年内销售能力达到5万吨以上,实现社会、企业利润最大化,五年内产品销售占据国内外一线城市,实现年销售收入4亿元。
以葡萄产业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以2010年全县投资3800万元建成弥勒城区至东风8.6公里长的葡萄观光大道为主线,加快县城生态园和葡萄园两园相连的建设速度;加快(观光大道)沿途的餐饮业、葡萄产业田园式的农业生态旅游景观建设,并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将县城湖泉生态园和东风农场葡萄园打造为国家4A级景区,建成集休闲、运动、康体、养身为一体的高端旅游和休闲度假景区,在2012年全县接待海内外游客突破2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突破10亿元的基础上,每年力争以20%的递增速度发展。
名酒价格查询:
2.海南葡萄产业发展浅析 篇二
关键词 海南 ;葡萄产业 ;分析
中图分类号 S663.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10.020
Abstract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tropical grape industry in Hainan province,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is industry,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market positioning,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opical grape industry.
Keywords Hainan ; tropical grape industry ; analysis
葡萄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温带果树,同时也是世界四大水果之一,主要栽培地区为北纬和南纬34°~49°之间。中国北方大面积种植葡萄,特别近几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鲜食葡萄生产大国。主要由于气候的原因,长期以来中国南方被视为葡萄生产的“禁区”,但随着耐热新品种的出现以及部分栽培技术的突破,现在南方不仅能生产葡萄,而且果实品质优良效益较为可观。当前中国设施葡萄已占中国葡萄栽培总面积的10%以上。设施栽培主要用于促早、延迟、避雨等,其中以避雨栽培面积最大,主要集中在以长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南方葡萄产区。目前南方部分省区的葡萄发展迅速,特色突出,如云南部分热区(元谋和宾川)、四川攀枝花、湖南、广西和福建。就海南来说,葡萄生产只是刚起步,发展潜力有待于挖掘,本文就海南发展葡萄产业的优势、不利因素、发展方向等进行了分析探讨。
1 海南葡萄的科研与生产现状
海南存在野生葡萄资源。苗平生等[1]对海南野生葡萄资源进行调查研究表明,葡萄科在海南有7属、29种及4变种,其中果实有经济价值和育种价值的仅葡萄属(Vitis)。葡萄属在世界上约60种,中国有27种,海南省有3种(绵毛葡萄V. retordi)、小果葡萄及葛蕊(V. flexuosa),可见海南本身就有抗热葡萄资源。有海南引种葡萄试验研究表明,‘白香蕉’、‘地幅1号’、三江野葡萄、‘吉丰9号’、‘地幅1号’、‘夕阳红’等均能结果[2]。1996年有台商引种品种‘巨峰’到海南试种,但未能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栽培技术有待提高。2011年底,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实验站在上海交通大学王世平教授处引进了‘夏黑’、‘黑色甜菜’等3个品种在海南文昌试种,王教授多次来海南指导,采用根域限制避雨栽培,催花处理,产期随意调控,目前推广面积上千亩,初步取得较好效果[3]。目前在海口市灵山区、文昌潭牛镇、三亚崖城、乐东板桥、儋州白马井、热作两院等地都种植有葡萄,春节期间出园价高达60~100元/kg,且供不应求。
2 海南种植葡萄的优势
2.1 气候资源的优势
海南岛的年平均气温22.4~25.5℃,有 9 个月以上平均气温高于 20℃,极端最低气温不低于 0℃,全年日照时数在1 780~2 600 h之间,且季节分配较均匀,全年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量为4 600~5 800 MJ/m2,光合有效辐射2 100~2 600 MJ/m2,全岛年均雨量为1 600 mm,东南部多雨区达2 000~2 400 mm以上。西部和南部少雨区为1 000~1 500 mm,海南各地的降雨主要集中在5~11月。阳光充足,热量充沛,早春气温回升快,全年气候温暖,是全国葡萄上市最早的地区,能实现一年多熟的结果优势。
2.2 旅游资源的优势
海南省总人口800万人左右,而每年到海南旅游度假人数上千万余人次,2011年达3 000万人次。另外在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至此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步入正轨,海南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将在2020年将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使之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以及和谐之岛。随着国家每年举办的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和世界小姐选美赛的进一步的实施,海南的知名度也在逐步提升。另外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及海南全域旅游的推进中,观光休闲农业是旅游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海南的观光休闲农业将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重要“名片”之一,而南方葡萄科技休闲文化园的建设将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2.3 立地条件的优势
海南省处于北纬3°~20°和东经 107°~119°之间,是由海南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等一系列岛礁及其海域组成的海洋岛屿省,陆地面积约为 3.5万km2,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气候省份,海南岛作为海南省最大的岛屿,面积约为 3.39万km2,形成一个天然岛屿温室。
3 海南种植葡萄的不利因素
3.1 高湿的不利
海南由于雨季时间较长,湿度高,造成病虫危害严重,是限制海南葡萄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避雨栽培是最好的解决措施,不仅能实现避雨降低湿度,同时降低病虫害的危害,减少用药成本,从而克服由于高湿的不利因素实现海南能种早熟葡萄的有利条件。
3.2 高温的不利
由于全年平均温度较高,且冬季低温不足,未能满足休眠条件,造成萌芽迟、萌芽率低且不整齐,是制约海南葡萄发展重要原因。而破眠技术的突破则能解决低温不足促成萌芽,还能提前发芽,进而实现产期的调节,能充分发挥出海南葡萄特早熟优势,及时占领市场,化不利为有利,市场前景潜力较大。
nlc202309090635
3.3 高频率的台风灾害
台风主要发生在太平洋沿岸的热带气旋,我国是全球受台风影响最多的地区之一,特别是海南等沿海地区是台风高发地带。据气象统计资料显示,平均每年约有10多个台风会对我国南方地区造成影响,而海南7~10月是发生台风频率最高的季节,会对包括葡萄在内的农作物造成重大危害,是发展葡萄的不利因素之一。根据台风发生规律,可以采取综合性配套抗风栽培技术减轻其危害程度。
4 海南葡萄产业的发展方向
4.1 发展鲜食高端早熟葡萄果品为主
海南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展以鲜食为主的早熟葡萄,且可以采取一年多熟的优势,把上市时间调控到内陆葡萄市场的空缺期,从而实现物以稀为贵的高价,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加强品牌的培育,树立鲜食高端早熟葡萄果品为主的意识。
4.2 设施避雨栽培
葡萄避雨栽培是以避雨为目的将薄膜等相关材料盖在树冠顶部的一种方法,是设施栽培中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南方地区最早开展葡萄设施栽培研究与推广的是上海农学院。20世纪80年代,上海农学院进行了以调整果实上市日期、提高果实品质为目的的避雨栽培研究,取得了较好效果,从而在葡萄栽培上推广应用。海南避雨覆盖时间从葡萄开花前到采收或者全年实施避雨,但要注意通风透气,防止“烧叶”现象的发生。另外海南葡萄种植要因地制宜,在海南东部及东南部的干旱少雨地区也可以实施露地栽培。
4.3 根域限制栽培
根域限制栽培就是利用一些物理或生态的方法,将果树的根域范围控制在一定的容积内,通过控制根系的生长来调节地上部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过程的一种新型的栽培技术[4]。根域限制方式主要有垄式根域限制栽培、箱筐根域限制栽培式和坑式根域限制栽培[5]。垄式根域限制栽培是在地面上铺垫微孔无纺布或微微隆起(防止积水)的塑料膜后,再在其上堆积富含有机质的营养土呈土垄或土堆栽植果树;箱筐式根域限制栽培是在一定容积的箱筐或盆桶内填充营养土,植果树于其中;坑式根域限制栽培是在地面以下挖出一定容积的坑,在坑的四壁及底部铺垫微孔无纺布等可以透水但根系不能穿透的隔膜材料,内填营养土后植树于其中。王世平等[6-7]用‘巨峰’葡萄的研究表明,与垄式和箱筐式相比,坑式根域的水分、温度变幅小,果实品质进一步改善,可节约灌溉用水,并可在冬季寒冷的北方地域应用。
4.4 抗风栽培
葡萄抗风栽培的方法较多,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多种抗风措施综合利用。在沿海一线选择合理的优势环境就显得更为重要。葡萄建园选址要避风的山脚或小盆地,以减小风速,降低台风的影响。同时加强防风林的建设,建造林带方向与主风向相垂直的“灌木+乔木+灌木”疏透型防风林可以有效降低风速,改善气候条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同时还可以调节空气的湿度和温度,减少相关灾害的危害。海南台风多发生在每年的7~10月份,应选择中早熟、抗病虫害、果穗和果粒大小适中的葡萄品种,采收期最好是在7月份之前,且严格控制产量。同时充分利用葡萄的一年多次结果的特性,尽量避免或减轻台风的危害。葡萄园架势的搭建要科学而牢固,目前葡萄栽培的架势多种多样,主要应用于生产的有“T”型架、“Y”型架和棚架,在南方台风多发地区最好采用棚架,且棚架上的新梢及时绑缚,这样可以减轻台风的危害程度。
4.5 休闲观光葡萄园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推进,观光休闲农业越来越重要。葡萄作为重要的果树树种其树体易造型,果实不但味美而且果形美观,颜色艳丽极具观赏价值,并且在海南可以多次结果、多次收获,产期易调控,在观光农业中极具发展潜力。每年到海南旅游的人高达千万人次,而休闲观光葡萄园能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要,即满足在意念上的喜、怒、哀、乐、爱、恶、欲和人们在感官上眼、耳、鼻、舌、身、意等的需要,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为何北方果树在南方长得如此漂亮,同时能增加等地农民的收入。
5 促进海南葡萄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5.1 加强热区葡萄栽培相关基础研究
热区存在一定数量的野生葡萄种质资源,应加强调查收集与评价利用,进一步挖掘优良基因,为育种提供基础材料。另外加强引种试验,尽快筛选出适合本地区栽培的优良品种。同时加强对适合热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栽培配套技术研究,主要对栽培模式、产区调节、保花保果、水肥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采后保鲜等关键技术攻关,以支撑海南葡萄产业由无到有、由小变大的持续发展。
5.2 加强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
国家或者地方政府应该给予政策支持,配套资金的扶持,加大科技投入,为海南热区葡萄产业做出前瞻性的规划。
5.3 加强交流促进发展
就葡萄的科研、技术推广、生产经验等方面要加强同国内外的同行交流,尤其是与生产葡萄的热区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借鉴外地经验,结合实际,创新利用,从而实现海南葡萄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苗平生,陈业光,李昌发,等. 海南省野生葡萄属资源调查及其利用[J]. 福建果树,1999(4):25-27.
[2] 苗平生,陈业光,李昌发,等. 海南引种葡萄试验初报[J]. 中国南方果树,1998,27(2):37-39.
[3] 周兆禧,黄正恩,林兴娥,等. 3个葡萄品种在海南引种试种初报[J].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4(2):34-36
[4] 王世平,张才喜,罗菊花,等. 果树根域限制栽培研究进展[J]. 果树学报,2002,19(5):298-301.
[5] 王世平,许文平,张才喜.葡萄根域限制栽培技术研究进展[C]. 2008园艺学进展(第八辑)——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讨论会暨现代园艺论坛论文集,2008:9-14.
[6] Okamoto G, Wang Shiping, Ken Hirano. Cold resistance in root and cane of own-root‘Kyoho’grapevines[J]. Sci Rep Faculty of Agri Okayama Univ, 2000, 89: 23-29.
[7] Wang Shiping, Goro Okamoto, Ken Hirano. Vine growth and fruit development of Pione grapes planted in root-restricted buried and raised beds[J]. J Japan Soc Hort Sci,1997, 66: 235-259.
3.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谈贵州发展 篇三
中国网:赵书记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中国网的采访,您在之前的讲话中提到了要树立“十破十立”的思想,在具体工作中应该如何落实?
赵克志:十破十立是我们为了实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提出的一个要求。提出这个要求的想法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说到底是解放过去陈旧和保守的思想观念,针对贵州的实际增强干部的信心,达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
中国网:最近贵州“5个100工程”也受到大家的热议,能不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5个100工程”,“5个100” 的数目是依据什么确定下来的?
赵克志: “5个100”主要是围绕着贵州的两块短板和“三化”同步考虑的,两块短板:一是工业化比较滞后,直到现在比重不到40%;二是城镇化率,城镇化也是一个短板,不到40%。为了加快产业培育和城市发展,我们提出建设100个产业园区;再建设100个城市综合体;小城镇是联系城乡的纽带,我们提出要打造100个优秀的小城镇;农业现代化要建设100个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旅游是贵州的一个很大的优势,是一支奇兵,所以我们要规划建设100个旅游景区。这五项工程说是“100个”,实际有的不止100个,有的可能
是150个,是大概的数字,产业园区可能也不足100个,“5个100”是个形象的说法。
中国网:“5个100”工程有没有具体的实施时间表?
赵克志:我们规划总投资2.3万亿,今年计划在建项目1150个,预计全年会完成投资4300亿左右。
中国网:贵州打算在2013年投入550亿元,做好民生十件好事,能否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个资金是如何分配的?
赵克志:民生实施有十件,这个说法不一样,今年我们叫十件,去年说了十六件,大约每年的民生工程建设总投入650亿元,主要用于扩大就业,发展教育,改善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农村危房改造,生态扶贫移民搬迁,解决每年300万人吃水问题,县以下交通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问题,资金大约来自于这些方面,主要是政府性投资。
中国网:民生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大约是多少?
赵克志:大民生口径1600亿,大约占20%左右。
中国网:贵州在扶贫方面有什么特别的考虑和政策吗?
赵克志:我们叫“扶贫攻坚工程”,扶贫的政策措施,主要是靠发展来解决,之所以把发展放在第一位,把稳定作为第一责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快发展都是为了解决贫困的问题。我想最主要的是要增加年轻人的就业,通过就业来增收,来脱贫。就业问题要做到充分就业,稳定就业,年轻人今天有工作明天没工作,这不是个稳定的岗位;对就业要基本满意,这是我们扶贫的一项措施。
扶贫的第二项措施是推动农业化的产业结构调整,把粮食作物通过荒山、荒地开发变成经济作物,变成摇钱树,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发展养殖业来增加农民的收入,总的是通过生产发展来增加农民的收入。
基本民生保底线的财政转移支付,一些鳏寡孤独、养老、保险医疗应该属于政府保障范围。
改善交通基础设施,通过交通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改善,使农民致富方便了,创造条件,他自己增强创业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的水平。
4.贵州葡萄产业发展 篇四
贵州旅游业的战略定位: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把我省打造成为“没有来的想来,来过了的还想来,来了就不想走”的在国内国际负有盛名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地。
贵州旅游发展的战略目标:成为旅游大省、建设旅游强省。
省委书记栗战书在第六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摘录)
着力开发特色旅游资源,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深入实施旅游精品战略,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加快提升旅游产品档次,推动旅游产品供给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旅游资源开发从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变,游客在黔旅游从过路游向深度游转变,将贵州打造成为全国最佳避暑度假基地、新型国民休闲基地、特色乡村旅游基地、养身与老龄度假基地、原生态民族文化体验基地、山地户外活动基地、自驾车与自行车自助旅游基地。
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关于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讲话(摘录)
以“大旅游”理念来谋划旅游支柱产业的发展;以“大品牌” 效应来带动旅游支柱产业的发展;以“大产业”规模来推进旅游支柱产业的发展;以“大融合”模式来统筹旅游支柱产业的发展;以“大改革业”力度来加快旅游支柱产业的发展;以“大合力”要求来实现旅游支柱产业的发展。用5-10年的时间,将毕节建设成中国西南地区景观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内涵丰富、旅游市场繁荣、功能设施完善的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生态旅游区,使旅游产业逐步上升为区域经济重要的先导产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市委书记秦如培在全市第五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摘录)
要以更加清醒的思维正确审视旅游业发展形势;
要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加快推进旅游基地建设;
要以更加务实的作风筹办好第七届全省旅发大会;
要以更加优质的服务确保旅游发展收到实效。
5.贵州动漫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五
2007年7月,贵阳数字内容产业园在贵阳市白云区揭牌,标志着贵州动漫开始了产业化运作。园区采取租赁方式,由贵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和白云区政府共同运营,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2009年该园区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目前,入园企业已达29家,员工420余人。2010年,园区企业共完成产值2.4亿元。园区已具备600分钟/月以上的二、三维动画片的生产制作能力和比较完整的衍生产品开发加工能力,已形成一定规模效益。
2008年,贵州熠动漫公司创作的《西岭雪》和贵州青年影视文化中心创作的《年夜饭》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全集播出,《西岭雪》还荣获了中国动漫游戏行业2007年度“金手指”奖等七项大奖和动画类“五个一”优秀作品奖。贵州青年影视制作中心与湖南三辰卡通动漫集团合作,以2008年中国奥运会为题材制作的《福娃奥运漫游记》,在全国收视率很高。去年,在韩国首尔举办的第十四届国际动漫节暨第九届首尔推广计划上,该公司与丹麦公司共同创作的《森林小英雄》成功进入决赛。同时,该公司创作的《贵州的微笑》获得2010年亚洲青年动漫大赛(以下简称亚青赛)平面组至尊大奖。2008年,在日本东京举办的第十届数字内容大赛上,遵义奇利动画公司创作的《苗王传》获得日本2008 TBS Digicon6中国赛区金奖和2008年亚洲青年动漫大赛最佳视觉奖。2009年举办的“亚青赛”上,天授卡通公司制作的《红孩子》举行了图书首发仪式,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贵州绘纹信息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蝉之歌》获2010年“亚青赛”入围网络作品,同时,该公司“基于WEB3D的三维动画转换方法”、“增强型手机数字内容版权技术的实现方法”和“跨平台手机流媒体播放器”三项专利申请已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复进入审核阶段,并获得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森林小英雄》、《蝉之歌》、《苗王传》三部作品,已被文化部推荐到上海和德国柏林参加相关活动。2009年园区企业申请著作权登记5个,域名登记17件。
目前,亚洲青年动漫大赛是经文化部批准的动漫赛事,在我省已连续举办五届,通过这五届大赛培育了贵阳市动漫发展氛围和市场,使贵阳融入了国际动漫产业发展的主旋律。大赛已成为有效推动国内外交流与合作,进行招商引资的平台。2011年第五届亚洲青年动漫大赛展示了来自全世界包括南非、伊朗、印度、英国、西班牙、巴西等71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200幅(部)动漫作品参赛,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名专家和艺术大师们与贵阳动漫爱好者进行了面对面交流。
二、贵州动漫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我省动漫产业经过几年来的不断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应,但由于发育较晚,尚处于起步阶段,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1.与周边省(市、区)相比有较大差距
我省动漫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一定差距;同周边省区市相比,则低于四川、重庆,与广西、云南基本相当。如重庆在动漫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大、规模大、产值高。重庆出版集团2006年在沙坪坝区重庆大学城投资5亿元建设占地300亩的重庆动漫基地,同时,又在南岸区建设动漫产业园区。全市有11万人在动漫和动漫相关产业就业。2009年重庆已跻身全国原创电视动画片生产十大城市;四川已形成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四川)振兴基地、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建设为载体的动漫产业园区,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2009年,四川动漫游戏相关企业超过160家,动漫游戏相关从业人员约1.8万人,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8亿元,培育了酷巴熊等一系列全国知名动漫形象。目前,四川动漫产业链不断完善,动漫剧节目、动漫综合开发和动漫衍生产品生产等渐入佳境。
2.贵州动漫产业基本上是靠“外包”,尚属打工阶段
我省的动漫产业目前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产品市场,主要业务是为省外和国外公司打工,或来料加工,制作动漫作品,维持运转及制作人员的报酬。我省没有自己设计的动漫衍生产品,如人物服装、服饰、动漫玩具等进入市场,即使有个别的动漫产品被国内外影视台播放,由于收入少,也难以维持企业的运转和职工的生计。因此,只能依赖出去寻找“活路”,为其他省外公司设计动漫产品,根据其他公司的要求或与其他公司合作制作产品,一时难以摆脱收入少、报酬低的局面。
3.动漫制作的专业人才短缺
由于我省动漫产业起步晚,创业环境较差,待遇较低,不少优秀人才外流,导致贵州动漫创作人才严重短缺(如我省动漫产业从业人员工资平均在1000元左右,但在广东、浙江、湖南等动漫产业发达地区从业人员的工资均在3000—4000元左右)。动漫创作依赖的是创作人员的灵感和才智,一个好的创意,一个好的思路,可以构思出一个好的动漫作品,就能够在市场上走红。贵州省的一些动漫制作机构虽然也有一些好的创作人才,但是数量太少,不足以支撑起整个贵州省动漫产业的发展重任。另一方面,贵州省的动漫教育虽然已经纳入高等教育,开设动漫专业课,但善创作、懂经营、会管理的动漫教师缺乏,而且动漫教师大多是从过去的绘画美术教师转行而来,动漫教育合格的师资队伍缺乏制约了动漫人才的培养。
4.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动漫产业是一个资金需求量大、耗资大、产业链长的全新产业。社会上对这一领域了解并不多,加之多数动漫企业没有固定资产抵押,融资比较困难。
三、发展贵州动漫产业的思路和建议
1.尽快建立政策支持体系
研究出台《贵州省动漫产业发展战略》、《贵州动漫十二五发展规划》、《贵州动漫产业发展配套政策》、《贵州动漫产业融资和民间资本准入政策》、《贵州动漫产业园区指导意见》、《外商投资动漫产业指导目录》等文件,支持贵州动漫产业尽快聚集产业要素,构建完整产业链,提升企业竞争力。
2.建立融资体系,为动漫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产权交易机构及相关中介机构为动漫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探索银行、动漫企业、担保公司、创业投资基金四方合作的有效模式,并培育、发展风险投资基金。二是建立产业支持资金,加大对原创作品的扶持力度,着力推出一批精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领头羊”和“排头兵”;三是鼓励鼓励民间资本、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和兼并等方式进入动漫产业,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与海外留学人员合资创办动漫企业,鼓励知识产权入股。
3.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一是通过招商引进国际国内有成熟经验的企业,同时扶持贵州本土企业做大成品牌性企业,保持和巩固我省动漫产业在某些领域的竞争优势,从项目资金、政策优惠、高端人才培养、风险资金引进等方面重点进行扶持和培育。二是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依托品牌输出管理、连锁经营、拓展市场。
4.多角度构筑商务公共平台,打造成熟产业链
一是通过建设产业商务对接平台如动漫产品展示与交易基地等,完善企业互动、产品交易、商务交流等环节。二是通过网络实景操作解决产业链贯穿和企业产品销售问题。三是抓住“亚青赛”升格为部级赛事的机遇,将贵阳数字内容产业园区打造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并以园区为载体,以发展动漫产业为突破口,进一步实现产业聚集并形成产业支撑,使动漫产业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5.吸引、培育、集聚动漫人才,发挥创意主体能动作用
一是从省科技计划相关专项资金和省人才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动漫相关人才培养、交流、引进和鼓励。二是优化本省高等院校已创办的动漫和软件技术等专业,着力培养专门性、复合型动漫人才。三是通过培训现有动漫从业人员,从艺术制作、软件技术、文学编剧等方面重构其知识体系,以缓解我省动漫人才缺乏的现状。
6.扩大宣传,通过舆论树立贵州动漫地域品牌
6.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 篇六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于国际比较的需要,也用研究与开发的强度定义及划分高新技术产业,并于1994年选用R&D总费用(直接R&D费用加上间接R&D费用)占总产值比重、直接R&D经费占产值比重和直接R&D占增加值比重3个指标重新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的4分类法:即将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医药品制造业等确定为高新技术产业。这一分法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美国商务部提出的判定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指标有两个:一是研发与开发强度,即研究与开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二是研发人员(包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占总员工数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三大领域。
此外,加拿大认为高新技术产业的认定取决于由研发经费和劳动力技术素质反映的技术水平的高低。而法国则认为只有当一种新产品使用标准生产线生产,具有高素质的劳动队伍,拥有一定的市场且已形成新分支产业时,才能称其为高新技术产业。澳大利亚则将新工艺的应用和新产品的制造作为判定的显著标志。
7.论贵州盘县经济发展 篇七
一、盘县概况
盘县位于贵州省西部、六盘水西南部,与云南富源县、宣威市接壤,地处两省交通要冲,素有“滇黔锁钥”之称。国土面积4056平方公里,下辖37个乡镇,总人口117万。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民风淳厚。以煤资源富集而闻名,是贵州省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西电东送”电源点。
二、经济状况
近年来,盘县高度重视经济强县建设工作,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我省建设经济强县机遇,坚持“煤电强县、生态立县、畜牧富民”的发展思路,围绕到2010年把盘县建成中国煤电大县、贵州畜牧大县、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目标”,发挥资源优势,做强优势产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突重点,攻难点,加快发展,2002年第一轮建强工作结束时,盘县综合排名第13位。2004年,进入全省第二轮经济强县,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建强工作初显成效,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全省经济强县建设2004考评,盘县上升到第7位。
三、加强经济发展的措施
依托资源优势,做强优势产业。煤电是盘县最大优势和发展依托,全县70%以上税收来源于煤电,做足、做好煤电这篇文章,将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是盘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所在。一是发展煤电,安全先行。二是加快煤炭资源开发,稳步提高煤炭生产能力。三是延长煤电产业链,构建产业群。在建360万千瓦的盘南电厂建设进度加快,预计2006年上半年发电;100万千瓦的盘县电厂电煤供给正常,基本实现满负荷生产;22万千瓦的万家口子水电站和3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前期工作有序进行,在“十一五”期间将初步形成水火互济、风力补充的电力生产格局。
强力推进“三农”攻坚,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结合盘县“三农”实际,认真落实“三农”政策、措施,加大县级支农政策、资金扶持,扎实推进新阶段开发。2004年,县财政安排320万专项资金,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又从社会募集380万元资金,启动实施了“万户温饱”、“千户安居”、“百村文明”工程,解决了人均收入在625元以下的4.1万人生产投资难,500户无房户、基本无房户住房难和7万贫困家庭子女入学难问题,建成131个文明村寨。认真兑现国家种粮直补政策,狠抓良种良法推广,粮食产量稳定增长。以畜牧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大牲畜存栏22.01万头,增长7.7%;畜牧业产值达1.87亿元,占农业产值比重升至41.2%,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扶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4.1万贫困人口越过温饱线,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171元,达1737元,增长10.9%。
扩大投资规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盘县来说,保持投资强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一是不断完善招商引资机制,营造“亲商、安商”环境,鼓励和吸引外来客商投资。2004年,引进项目22个,实际到位资金3.74亿元。二是积极做好重点项目协调服务工作,确保盘南电厂、响水煤矿、镇胜高速公路盘县段及县内大型煤炭焦化、洗选等在建项目顺利实施。同时努力实施好通乡油路、通村公路建设项目,提高地方道路通行力。三是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促进松河煤矿、万家口子电站、白鹤沟水库及柏(果)火(铺)公路、英(武)柏(果)公路羊柏段等重点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四是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率,发展城镇经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资料来源于贵州新华网地方网群)
针对我县经济的发展,我个人并不认为通过加快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最好的发展模式。因为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能源,一旦用完就没有了,如果我们这代人把现有的资源开采完了,那么我们怎么向我们的后代们交待呢?这样岂不是抢了他们的饭碗。正如前面所说的盘县70%以上税收来源于煤电,一旦我县的煤炭资源开采完,我县将受到资源短缺的威胁,而且开采煤炭等这些矿产资源对环境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再说这样做也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我认为适量的开采是必要的,但一定愚昧地、无限制地开采,其实发展生态经济才是长久之计,这样既符合生态发展的要求也不损坏后代的利益。
根据以上内容,我本人认为盘县今后的经济发展方向应该朝以下几个方面去发展:
一是攻难点,切实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是抓重点,大力加强优势产业的发展。
三是加强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经济结构的升级。
四是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努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五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减少环境污染,全面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六是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
七是积极发展交通运输业,增强公路运输能力。
8.集安市山葡萄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篇八
摘要:本文概述了集安市山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集安市山葡萄产业快速、健康、稳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山葡萄;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6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6-17-2
山葡萄是一种经济价值高、保健作用强和发展潜力大的资源型优势作物,人工栽培管理容易,产量高,效益好[1]。用其浆果酿造的山葡萄酒呈宝石红色,鲜艳透明,醇厚爽口,具有独特的果香和酒香,畅销国内外,市场发展前景广阔[2]。近年来,集安市山葡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经济效益显著,已成为集安岭南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但随着全国各地葡萄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集安山葡萄产业的发展既面临机遇又充满挑战。
1 山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1.1 山葡萄产业基地发展现状
截止到2012年,集安市山葡萄面积发展到1400公顷,总产量2万吨[3]。主栽的品种有“公酿一号”、“双优”、“双红”、“北冰红”等。基地主要分布在岭南沿江各乡镇,全市共有2527户农民从事山葡萄种植,现已成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山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北冰红”是由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选育的酿造冰红山葡萄酒新品种[5],2005年开始在集安建立种源和推广示范基地[6],该品种产量高,酒质好[7],是一个极具开发潜力的新品种,于2008年1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5],我市现已发展北冰红333.3公顷,未来将成为集安山葡萄主推品种。
1.2 山葡萄产业加工现状
集安现有山葡萄加工企业20余户,多为原酒生产企业,年产山葡萄原酒1万吨,生产能力超过4万吨。成品酒生产企业仅有2户,但规模小、效益不佳。因此,葡萄产业目前对集安的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贡献不大。集安山葡萄加工途径单一,产品主要是葡萄原酒,大多供给张裕、王朝、长城、威龙、通化等国内葡萄酒生产企业。国家全汁葡萄酒标准出台后,集安主栽的山葡萄品种公酿一号、双优、双红等因果实含酸高达1.96%~3.64%[8]。多数用于调酸、调色和调风味,这样就严重影响到集安山葡萄的市场需求量。
2 葡萄与葡萄酒产业面临的形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集安山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挑战与机遇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主要表现为:
2.1 问题突出,挑战严峻
2.1.1 原料质量差 集安市目前栽培的山葡萄以“公酿一号”、“双优”、“双红”为主,这些品种因糖度较低,酸度过高,只能生产低端酒,或用于调酸调色,不具备市场竞争力。而优良品种“北冰红”因目前还没有稳定销路,农民多持观望态度,不敢大面积发展。多年来的葡萄购销机制不健全,企业不按质论价,农民一味追求产量,栽培管理不科学,加之葡萄采收时间过早,成熟度不够,导致原料质量不高。
2.1.2 产业链条短 集安是中国最大的山葡萄生产基地,由于缺少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所以主要给加工企业提供葡萄原料或者葡萄原酒,在葡萄成品酒生产、葡萄副产物精深加工、与旅游业相结合等方面几乎还是空白,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非常有限。集安市所产的葡萄如全部加工成成品酒,则每年至少可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而2012年,我市企业生产葡萄原酒1万吨,产值仅7000多万元。
2.1.3 规划滞后 集安山葡萄产业有历史、有规模、也有优势,但缺少科学、长远的规划,产业发展处于原始状态。全市葡萄加工企业有20余户,但以生产原酒为主,且技术设备落后,产能过剩,重复建设严重。而葡萄成品酒生产企业则数量少,规模小,竞争力较差。由于规划滞后,导致葡萄种植与葡萄酒生产相脱节,人才、技术支撑不足,没有拳头产品,难以形成品牌,致使葡萄产业发展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2.1.4 市场竞争加剧 当前,洋酒已经对国内葡萄酒市场造成巨大冲击。近十年来,中国兴起“葡萄酒热”,各地竞相发展葡萄酒产业,大量资金涌入葡萄酒行业,各产区间竞争激烈。集安市葡萄种植在量的扩张上,与其他产区相比处于劣势。集安是通化葡萄酒的重要原料基地,“通化”是山葡萄产业发展的品牌支撑,但近年来通化葡萄酒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也受到严重冲击,对我市山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发展不利。
2.2 优势明显,机遇难得
2.2.1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集安市岭南鸭绿江河谷区域的生态、气候、土壤条件都非常适宜种植山葡萄。尤其是冬季气候温和,空气湿度相对较大,种植山葡萄无需埋土防寒,为生产冰葡萄酒创造了不可复制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集安作为中国山葡萄的优势产区已被广泛认同。
2.2.2 葡萄原料独具特色 集安栽培的山葡萄是中国本土品种,具有明显的差异化优势,通过了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山葡萄酒的保健功效已被科学证实,正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集安山葡萄通过调优品种和科学管理,原料的质量提升还有很大空间。
2.2.3 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中国葡萄酒市场正在逐步扩张和日趋成熟,集安市能够提供性价比高、特色鲜明的葡萄酒产品,可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而且随着国家产业政策调整,葡萄酒产业发展将得到鼓励和支持。鸭绿江河谷葡萄产区品牌的打造,必将吸引更多的项目和资金向山葡萄酒产业集聚,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
3 山葡萄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3.1 制定规划,加快优良品种推广,提升原料质量
尽快制定出台《集安市山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优质“北冰红”新品种,尽早完成山葡萄品种更新换代,对发展、更新优良品种的果农给予适当补贴,鼓励广大葡萄种植户自愿主动积极发展、改良山葡萄品种。制定并推广“北冰红”标准化栽培技术,采取科学的栽培管理方法,保证原料品质。企业与农户建立科学合理和利益分配机制,落实优质优价,用利益驱动农民种好葡萄,企业做好酒,使企业与农户真正步入“合作、发展、共赢”的良性发展轨道。
3.2 借助外力,培育龙头企业,做大葡萄酒产业
要充分发挥现有葡萄榨汁企业机制灵活及招商主体作用,借助外力盘活存量,激活增量。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知名葡萄酒加工企业来集安投资建厂,与影响力大的知名企业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要集中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充分发挥聚合效应和规模效应,尽快改变集安是原材料的供应地、输送半成品初级加工厂的地位,占领葡萄产业链条的至高点,要在葡萄终端产品上做出大文章、好文章,达到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带动集安市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开发研制饮料、葡萄籽油、色素、葡萄精华素等系列产品,提高葡萄利用率。
3.3 发展葡萄酒庄集群效应
集安市鸭绿江河谷右岸现有适宜发展酿酒葡萄的土地面积2万余亩,加上现有的葡萄种植面积,集安市的山葡萄基地规模只能发展到4万亩,从土地资源来看,集安市不适宜推广大面积、粗放型的葡萄种植和酿造发展模式。因此,发展葡萄酒庄集群,进行精耕细作,是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葡萄酒庄集群不仅能够提高土地的投入产出比,而且将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葡萄酒旅游及文化推广融为一体,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充分挖掘集安 “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四个品牌的文化内涵,借鉴国外经验,积极探索“酒庄”式生产模式,因地制宜发展观光、休闲等形式的“葡萄”旅游业。
3.4 立足当地优势,培育自主品牌
山葡萄酒是中国葡萄酒中惟有保持本民族特色的葡萄酒,在世界葡萄酒中独树一帜,是我国特有的葡萄酒品种,由于产地生态条件独特,其所酿出的葡萄酒与欧亚种群葡萄酿出的酒在风格、品质上存在很大差异[9]。要充分利用“鸭绿江河谷”概念,宣传,打造出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味道”的冰葡萄酒。
参考文献
[1] 刘杰,霍英,等.吉林市山葡萄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北方果树,2003,(5):27-28.
[2] 路文鹏.我国山葡萄产业的发展及对策[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4,(10):30-31.
[3] 集安市统计局资料.2012.
[4] 黄卫东,李景明,等.冰葡萄酒生产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农产品加工.2005,(09):55-60.
[5] 宋润刚,路文鹏,等.酿酒葡萄新品种“北冰红”[J].园艺学报,2008,35(7):1085.
[6] 宋润刚,路文鹏,等.北冰红在吉林省大面积生产栽培表现及果实酿酒特性[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1,(07):54-55.
[7] 李晓红,杨义明,等.山葡萄新品种“北冰红”结果枝摘心不同留叶数对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J].特产研究.2009,(04):19-21.
[8] 宋润刚,路文鹏,等.山葡萄新品种“左优红”果实色素及干红酒理化指标检测分析[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5,(6):7-8.
9.贵州葡萄产业发展 篇九
2012-2-9 14:10 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在全省上下自觉践行“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谋发展促跨越之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以下简称《意见》)于近日颁布,贵州发展又迎来了新的特佳机遇。
《意见》关于积极发展特色轻工业的布局,强调“利用赤水河流域资源和技术优势,适度发展名优白酒,确保产品质量,维护品牌声誉,推动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打造一批知名品牌”的构想,为我省特色轻工业酒业发展明确了方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15年,全省白酒产量确保80万千升、力争100万千升,占全国白酒市场份额10%左右,白酒工业总产值确保1300亿元,力争1500亿元;培育一批名优品牌,新增6-10个中国驰名商标和一批著名商标。到2020年,我省占全国白酒市场份额争取达到20%。力争用5-10年时间,把茅台酒打造成“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把茅台镇打造成“中国国酒之心”,把仁怀市打造成“中国国酒文化之都”,努力实现“未来十年中国白酒看贵州”。当前,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做强白酒产业,促进我省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
一、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做强白酒产业
“十一五”期间,在全国白酒主产省份中,四川的白酒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是21.24%,贵州占2.48%,比四川少18.76个百分点。2011年我省规模以上企业白酒产量增速47.57%,增速在全国排第4位,比四川高9.67个百分点;产量位次也由2010年的第12位上升到第11位。我省规模以上白酒企业2011年1-11月的利税总额184.6亿元,居全国第二位,比排在第一位的四川少119.63亿元;但四川同期是以257户规模以上企业和1229.4亿元的工业总产值创造的利税,而贵州同期是以66户规模以上企业和252.2亿元的工业总产值创造的利税。2011年1-11月贵州白酒工业产值利税率73.2%,而四川是24.75%。按照规划,到2015年我省白酒产量确保80万千升,力争100万千升,工业总产值确保1300亿元,力争1500亿元的目标实现,以目前73.2%利税率计算,到2015年,我省实现利税将达到951.3亿元至1098亿元,这在全国白酒行业中,是效益最好的省份。
我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所产的以茅台酒为代表的酱香型白酒,在其他省(市、区)不能完全复制。目前,外省(市、区)所产的酱香型白酒经国家评酒专家品评,都认为赶不上贵州的酱香型酒。再加上董香、麸曲酱香、匀香等都是贵州独有香型的优质酒,所以贵州白酒质量总体上是优秀的。
由于贵州白酒总体上质量优效益好,当前要抢抓国家支持贵州发展的特佳机遇,因地制宜做强白酒产业,努力把我省建设成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
二、打造一批企业集团,加快膨胀白酒产量
我们在集中优势资源支持茅台集团加快发展,组建“大茅台集团”的同时,打造一批规模在“大茅台集团”之下的第二梯队白酒生产企业集团。目前,在2011年“贵州十大名酒”和名酒提名奖企业中,有一部分企业已具备“被打造”条件。如国台酒、青酒、酒中酒、百年糊涂酒、鸭溪窖酒、钓鱼台、怀庄酒、珍酒、安酒等;第三梯队经一段时间的培育,也可以“被打造”,如匀酒、乡巴佬酒、贵酒等。这些企业都是民营企业,要通过创新方式、政策扶持引导其组建集团。可以考虑,将现已制定的招商引资、工业(产业)园区及各级财政扶持企业发展资金等所有优惠政策,都适用于上述有意愿组建集团的企业。同时,导入目标管理,在单位时间内确定目标,通过完成产量、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就业岗位、品牌成长等方面的指标进行考核评定,达到标准者给予优惠政策支持。对未组建集团的其他骨干白酒企业,继续对其技改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扶持。力求快速增加我省名优白酒产量。
三、组建白酒销售的“航母级”企业
我省在生产领域,已有茅台集团这样的百亿级企业。但在销售领域,却没有一户专门销售贵州众家白酒的大型商业企业。有业内专家认为,一个产业的成熟标志,并不是大型生产企业的出现,而是大商业型企业的出现,以及由此决定的分工明确的商业环境的出现。纵观国内外酒类销售行业,国际上有保乐力加、帝亚吉欧、卡斯特„„酒类商业巨头;国内也有北京朝批、上海海烟、陕西天驹、福建吉马、广东粤强、浙江商源、山东新星等“航母级”酒类销售企业,贵州还尚缺。这种状况与贵州白酒产业的声誉不相适应,必须尽快改变。在全国工商联助推贵州民营经济发展大会期间,省经信委主任王江平牵线,国研·斯坦福俱乐部成员-广东国叶集团圣地商业服务公司钟加宁董事来黔考察白酒产业。春节前,钟董事打电话告诉我们,该集团董事会已研究决定,到贵州投资组建白酒现货和期货交易市场,并同时邀请北京、广东的物流集团一并进入,形成贵州白酒销售产业链。目前国叶集团正在制订方案,近期将来黔详谈。此外,香港大中华国际集团拟投资10多亿元,在仁怀组建“仁怀大中华白酒交易中心”,目前第一期建设项目已启动,预计2013年建成投入使用。
四、发挥好贵州白酒产业的“洼地”优势
资本如水,流向“洼地”。据不完全统计,我省规模以上66户白酒企业中,有一半以上是省外资本收购或控股企业。有趣的是,2011年评选出的“贵州十大名酒”中,有一半也是外来资本收购或控股的企业(国台酒、百年糊涂酒、金沙窖酒、董酒、鸭溪窖酒)。贵州白酒产业正像一片巨大的“洼地”,引得省外资本源源不断地涌来,而且有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趋势。目前,浙商李荣根先生与仁怀中心酿酒集团5.8亿元合作事宜,李先生已将第一笔资金打入中心酿酒集团的账户;维维食品饮料股份等多家公司正与贵州醇接洽;广东国叶集团正在做进入贵州的投资方案;就连与贵州醇酒厂接触多次未获成功的中粮集团,在其副总裁的带领下,也于春节前“微服”进入仁怀找多家酒企磋商。
这些外来资本进入黔酒,不仅给贵州白酒产业带来了紧缺的发展资金,也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人脉丰厚的市场网络及人才,而黔酒这一池春水也非常需要外来资本激活。我们要因势利导,在我省环境、资源容量范围内,发挥好这一“洼地”优势,加快发展贵州白酒产业。
五、加大力度建设白酒品牌
在茅台镇上,环境条件、使用的原料、生产工艺及技术都一样,生产出的酒都是大曲酱香型白酒。为什么茅台酒与其它酒厂的优质大曲酱香酒的终端销售价格会相差几倍甚至十几倍?这当中主要还是品牌的魅力使然。从理论上讲,白酒的消费价值是由其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两部分构成。不同类别商品的这两种价值属性占比不同。比如,家具、冰箱、洗衣机等就是以物质功能属性为主,其精神价值属性占比很少。白酒尤其是品牌白酒则相反,其精神价值占比远高于其物质价值。就像名牌服装与普通服装,名表与普通手表的区别一样。所以,品牌白酒是一种物化了的精神产品。帝亚吉欧集团全球CEO保罗·华尔士有句名言:“没有品牌,再高档的酒,只是一瓶变了味道的水。”
从2011年我省白酒销售情况看,茅台酒涨价尽管诟病不少,但其在市场上的“霸主”地位却难以撼动。以2011年“贵州十大名酒”为首的二线品牌黔酒,杀入激战的国内市场,也取得骄人的成绩。习酒首次杀入央视新闻联播提示收看广告,在全国成功发展销售额达5000万元以上的市场5个,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以上的城市5个,在中国白酒大省四川取得销售过亿的战绩。2011年习酒公司的销售收入达到15.82亿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国台酒业公司推出酱香国台酒,在央视和贵州主流媒体上传播,完成了全国各省(市、区)级市场的布局,在全国地级市场入驻率达到80%以上,在全国开设专卖店和旗舰店达172个。2011年,国台酒的销售收入、税、利分别突破10亿元、1.5亿元和1.2亿元,均比2010年翻了一番。珍酒在其母公司华泽集团的运作下,其在全国连锁经营模式也初见成效,该公司的“珍及图”商标夺得了我省白酒产业“十二五”开局之年的第一枚“中国驰名商标”,加
上此前其他酒企获得的6枚,目前我省白酒产业共持有7枚“中国驰名商标”。省内其它品牌白酒也纷纷在全国各省市场上“跑马圈地”,都有收获。2011年我省规模以上白酒销售产值在全国占比为6.4%,但绝对值比2010年净增了62.4亿元,同比增长37%(当年价格)。其中,2011年我省白酒出口120.6万升,货值1.08亿美元,比2010年分别增长了34.2%和69.4%,一跃成为2011贵州省出口货值最高的食品。这些业绩基本上都是我省品牌白酒创造的。
六、推动白酒、文化、旅游三大产业深度融合,促进白酒产业转型升级
“好山好水出好酒”、“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爽爽贵阳,避暑天堂”已成为人们对贵州的共识。白酒、文化、旅游三大产业都是我省的优势产业。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酒文化,我国的酒文化更显厚重。其它食品都有过期的时候,唯有白酒与优良文化是不会过期的。一部《刘三姐》电影,让成千上万的人去了广西桂林,既游了阳朔漓江,又品尝了壮乡山花米酒;一部《五朵金花》让人们前往云南大理,在观赏蝴蝶泉的同时,也记住了云南的过桥米线。可见,文化、旅游与本地产业的融合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目前,我省这三大产业有一定的融合。建议通过行政和市场的手段,推动白酒、文化、旅游三大产业深度融合,以文化产业提升白酒产业、以白酒产业促进旅游产业、以旅游产业传播文化产业,实现内生循环,拉动我省地方经济整体水平提升,进而实现我省白酒、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七、解决我省白酒类《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不足的建议
各地普遍反映,白酒类《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以下简称〈生产许可证〉)不足,是制约当地白酒产业发展的瓶颈。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我省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白酒生产企业(作坊)共712户;截至2011年,我省白酒企业共持有《生产许可证》255张,而2011年国家统计我省规模以上白酒生产企业仅有66户,国家公布2011年我省白酒的经济数据都是这66户企业的。即是说,我省还有189户获《生产许可证》的规模以下白酒企业数据未列入国家统计。在这189户持证企业中,又有一部分是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白酒《生产许可证》是我省发展白酒产业的宝贵资源,建议采取下列方法加以扩展。
一是在189户持证企业中,对生产经营正常,产品有市场的,给与相应扶持助其进行技术改造,使其达到规模以上,进入国家统计序列。
二是对停产的持证企业,由质监部门在对生产许可证年检时,依据有关法规启动撤销程序,但在上报国家质检总局前,我省应根据国发[2012]2号文件有关精神,用好用足政策支
持,争取国家质检总局准予贵州白酒《生产许可证》“撤一补一”。我省可将撤下来的“指标”,发给招商引资进入白酒工业园区投资规模较大且符合发证条件的白酒企业,并力争申请准予贵州新办适量的白酒《生产许可证》。
三是出台政策,鼓励省内外企业和个人从外省收购或自带白酒《生产许可证》到我省新建企业吸引外来《生产许可证》盘活本地无证白酒企业,促进发展。
(作者单位:
10.贵州葡萄产业发展 篇十
人民网贵阳1月11日电 贵州有着悠久的白酒酿造历史和丰富的酿酒文化,特别是有举世闻名的国酒茅台,奠定了贵州白酒在中国酿酒行业中的特殊地位。贵州白酒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得到快速发展,取得新的成绩。2010年,贵州省规模以上白酒产量16.04万千升,总产值203亿元,利税130.8亿元,分别居全国的第3位和第1位,白酒产业已经成为贵州省的重要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
今年4月,省委书记栗战书、省长赵克志在仁怀茅台集团调研时提出,要把茅台酒打造成“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把茅台镇打造成“中国国酒之心”、把仁怀市打造成“中国国酒文化之都”,努力做到“未来十年中国白酒看贵州”,为贵州省白酒产业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确定了主基调。
贵州白酒产业发展,整体实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但目前贵州白酒产业发展和其他省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是支撑白酒产业发展的人才缺乏,特别是在白酒企业起重要支撑作用的生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十分缺乏,多数企业的管理、技术和营销人才没有系统学习过有关专业知识,由于人才缺乏,一些白酒生产企业现代经营理念欠缺,管理水平不高。人才缺乏制约了贵州白酒产业的发展。
对此,贵州大学化工学院院长邱树毅提出促进贵州白酒产业发展,保证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的建议:
一、建立白酒酿造学院,加大白酒产业人才培养力度
随着酿酒行业产业化的飞速发展,企业的人才需求量很大,作为有较优秀文化积淀的中国白酒产业,设立白酒酿造方面的专门学院势在必行。目前葡萄酒酿造的专门学院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葡萄酒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的食品与葡萄酒学院,啤酒酿造的专门学院有武汉中德啤酒学院和山东啤酒学院,而产量、产值较大,对国家贡献大的白酒产业还没有专门的白酒酿造学院,结合省委、省政府白酒产业发展战略,考虑贵州及全国的白酒产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机遇和有利条件,建议在贵州大学相关专业的基础上成立白酒酿造学院,联合茅台集团等贵州白酒企业,建立董事会,形成新的办学机制和体制,结合企业人才需求,加大白酒产业人才培养力度。
二、重视白酒行业高职技术人才培养
要重视和加强专科高职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培养一线职业技术人才,充实白酒企业的生产一线班组长队伍,保证白酒产业发展的一线人才支撑。
三、创新白酒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白酒产业人才快速成长
在白酒产业相关人才培养方面,应通过深化教学体系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建立合适的专业培养方案,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人事部门、酿酒工业协会、白酒生产企业合作,采用“4+1”、“4+2”、“3+1”等人才培养模式,即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实践锻炼和学习。
11.生态文明助推贵州发展 篇十一
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改革总体部署面世,开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确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成为三中全会后重要的改革议题之一。
继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战略任务后,十八大又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这为贵州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契机。近年来,贵州省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目标,发挥独有优势,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渐次破题。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贵州的资源就会越来越升值,而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贵州的发展优势就会越来越凸显。贵州会更加珍贵。”贵州省省长陈敏尔说。
2012年初,陈敏尔从浙江省调往贵州省工作,出任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不到一年,他当选为贵州省省长。近日,陈敏尔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对贵州省如何利用自身优势、以建设生态文明助推发展发表了看法。
一方面以良好的生态助推贵州加速发展,一方面用环保要求倒逼贵州转型发展
中国新闻周刊:作为一名“新贵州人”,你对贵州现在的发展有什么感受?
陈敏尔:到贵州工作后,对“多彩贵州”有了更深的了解。我感到,贵州的省情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一个是“多”,一个是“欠”。
“多”字体现在:一是能矿资源的多样性。贵州素有“西南煤海”之称,煤炭资源居全国第五位。矿产资源达128种,28种储量居全国前五位。二是生物生态的多样性。贵州是我国重要的动植物种源地和中药材四大产区之一,发展民族制药和食品工业潜力巨大。三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49个民族在这块土地上聚居繁衍,劳作生息。
“欠”字体现了贵州发展的“差距”。 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贵州这块“富饶”的土地还处在欠开发、欠开放的状态。
所以,现在突出感受有两点:一是责任。贫困与落后仍是贵州的主要矛盾。按照2300元的国定标准,全省贫困人口还有923万人。这份责任是沉甸甸的。二是信心。中央十分重视和支持贵州发展,去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发2号文件,把贵州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历届省委、省政府打下的坚实基础上,经过近三年努力,贵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加快改善,贵州資源红利、生态红利、劳动力红利、政策红利、改革红利正叠加释放,我们对到2020年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充满信心。
中国新闻周刊:“5个100工程”是当前贵州发展的重要平台,在推进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陈敏尔:贵州的发展有着独特的路径。贵州是山区省份,建设用地相对比较少,现实情况决定了我们发展要有章法,要优化空间布局,优化生产力布局,把生产要素集聚到重点区域,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我们规划了“5个100工程”,即:100个产业园区,100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00个小城镇,100个城市综合体,100个旅游景区。
之所以规划建设 “5个100工程”,因为目前是贵州发展的重要时期,搭建良好的投资平台也是我们吸引外来投资的重要措施。抓住、抓好了这“5个100工程”重点平台建设,不仅有利于加快推进“四化”同步进程,而且能为全省发展集聚更多要素,真正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中国新闻周刊:在贵州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影响广泛。贵州已经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实践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你如何看待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
陈敏尔: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今年起,已成功举办4年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正式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全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论坛。贵州将进一步提升论坛层次,扩大论坛影响,不断拓展制度性研究领域,更加注重成果分享,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多“贵州力量”。
对贵州而言,良好的生态是最大的优势、最亮的品牌。我们要把优势用足,把品牌打响,让生态文明既成为发展的方式,也化作发展的成果,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一方面,以良好的生态助推贵州加速发展。良好生态能够助推贵州加速发展,把生态优势变成发展优势。现在的投资者、旅游者来分享贵州的发展机会,不光是来赚钱,来观光,还要分享这里的山水风光、民族风情,分享这里的生态与环境。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在种下的常青树,就是未来的摇钱树。
另一方面,用环保要求倒逼贵州转型发展。要在实现金山银水的同时保住青山绿水,发展就必须是有质量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工作中,贵州正逐渐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通过既提速又转型、既发展又保护,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秀。
当前,按人均GDP水平排位,贵州在全国挂末,但如果按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名,贵州排第26位;按国家统计局景气监测中心与有关单位关于各省区市绿色发展指数排位,贵州排第13位;《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显示,贵州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幅位列全国第二位。这意味着,只要我们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完全可能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
中国新闻周刊: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人们眼中青山绿水的贵州,将怎样保存良好生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陈敏尔:习近平总书记曾于2011年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工业化和城镇化是贵州发展的两块“短板”。贵州的欠发达,很重要的表现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欠发达。我们感到,在贵州,现在不是要不要搞工业的问题,而是搞什么样工业的问题。
贵州土地稀缺、生态脆弱的属性决定,我们必须走特色化、集聚化、绿色化的发展道路。特色化方面,就是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和特色轻工业。重点发展煤电铝、煤电磷、煤电钢、煤电化“四个一体化”,打造酒、烟、茶、食品和医药“五张名片”。同时,大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经济发展的后续支撑能力。集聚化方面,就是坚持走产业园区发展路子。大项目可以独立选址,一般的工业都应该集聚起来发展,推动招商引资项目和传统分散的工业项目向产业园区、标准厂房集中,让关联的企业、关联的产业、关联的产品形成产业群,实现集聚、集约发展。绿色化方面,就是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做到尽量少用资源,用了之后尽量“吃干榨尽”、再生利用。加快产业园区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把环保设施的欠账补回来。同时,绝不引进污染项目,把新的污染源管住,千方百计保护贵州的青山绿水。
城镇化不走“摊大饼”的老路,而是多下“蒸小笼”的工夫
中国新闻周刊:贵州提出,要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在城镇化建设上,贵州又将如何凸显生态优势?
陈敏尔:山多地少是贵州的基本省情,城镇化是最具潜力的内需。所以,贵州非常重视城镇化。推进我省城镇化建设,我们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求大、不求洋,只求特,不走“摊大饼”的老路,多下“蒸小笼”的工夫,走组团式发展的山地城镇化道路,带动城镇人口比重的提高。
“美丽乡村、绿色小镇、山水城市、和谐社区、多彩贵州”是贵州未来城镇化的蓝图和愿景。其中,建设“绿色小镇”是贵州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如果说工业化是龙头,农业现代化是基础,信息化是支撑,城镇化就是推进“四化同步”的重要融合点。我们正在按照建设“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城镇的要求,围绕“绿色”这个主题,依托贵州独特资源,加快建设一批既富有个性、又具有共性的绿色小镇。
中国新闻周刊:贵州提出将打造旅游发展升级版。贵州将如何打造这一“升级版”,从而将生态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陈敏尔:打造旅游发展升级版,既是贵州加速发展、转型发展的需要,也是扩大开放、提升形象的需要,更是改善民生、扶贫开发的需要,是贵州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当下之需和长远之策。
过去五年,全省旅游总收入、旅游接待总人数年均增幅分别达29.4%、27.9%,旅游业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国第二方阵。2012年,全省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7.9%,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16.5%。旅游业已经成为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贵州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西部旅游热点地区。
打造贵州旅游升级版,我们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基本依据是国发〔2012〕2号文件对我省旅游发展的定位,即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
我们的重点抓手是100个旅游景区建设,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建设一批产业特色突出、示范效应明显、基础设施完备、配套服务齐全、综合效益显著的精品旅游景区,引领全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我们的路径是“六个升级”,即:着力在理念上升级,用现代理念引领贵州旅游业发展;着力在产品上升级,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着力在业态上升级,推动旅游由观光式向体验式转变;着力在格局上升级,形成众星拱月、月照群星的格局;着力在营销上升级,构建全媒体时代立体营销系统;着力在服务上升级,增强贵州旅游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我们的目标是“四个转变”,即推动旅游市场供给从浅层观光旅游向深度文化体验转变,区域旅游竞争从点线突破向旅游目的地竞争转变,旅游产品从观光产品向多业态转变,发展模式从规模扩张向规模与质量效益并重转变,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成旅游大省,到2020年全面建成旅游强省。
需要强调的是,打造贵州旅游升级版,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树立生态理念,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我们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旅游发展全过程,以保护、利用、美化、建设青山绿水为目标,尽量多利用、少开发,打造绿色休闲度假的目的地、示范地,让“多彩贵州”为“美丽中国”增光添色。
中国新闻周刊:不久前,贵州提出了学习借鉴瑞士经验,努力打造“东方瑞士”的构想。你对这一构想有什么样的考虑?
陈敏尔: 习近平主席在会见瑞士联邦主席毛雷尔先生时说过,“中国正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贵州地处中国西部,地理和自然条件同瑞士相似。希望双方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山地经济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实现更好、更快发展。”这为贵州学习瑞士、绿色赶超,指明了方向。
瑞士享有“世界花园”美誉,贵州拥有“公园省”之称,两地有很多共同之处。两地均属内陆山地地区,平均海拔1100-1400米,山地、丘陵占国土面积均超过90%。瑞士是享誉世界的旅游胜地,贵州也正成为游客休闲度假的热土。如果说瑞士能对地理决定命运的论調说“不”,那么,贵州也有理由通过长期的努力,借鉴学习成为“东方瑞士”。
我们可以借鉴瑞士工业化、企业发展、城市建设等经验,尤其是借鉴瑞士生态保护的经验,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底线,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和服务,促进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和谐统一。
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瑞士是西方发达国家,贵州是中国的西部省份,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瑞士。贵州打造“东方瑞士”,实现绿色赶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新闻周刊:未来,贵州将如何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陈敏尔:尽管这些年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贵州与全国的发展差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前贵州发展的最大任务。贵州的同步小康,面临着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双重压力。“赶”,就是要保持较快并稳定、持续的发展速度,做大经济总量,提高人均水平。 “转”,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具体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2.贵州葡萄产业发展 篇十二
王玉福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495更新时间:2008-1-2
4全县农村工作会议结束不久,县委、县政府又专门召开日光温室产业和葡萄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充分说明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足见县委、县政府对这两大产业的高度重视。前面,金泉同志就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安排部署,重大意义、任务目标以及措施办法讲得都很到位,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相关部门、乡镇以及金融单位也分别进行了发言。这两大产业在我县发展的时间不短,但还没有形成规模,各级的压力都非常大。圧力虽然大,但各级还是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通过创造性地工作,把这项任务落到实处。为了把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贯彻好,全面完成2008年全县日光温室及葡萄产业发展任务,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又要发展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
过去我们发展过日光温室产业,也发展过葡萄产业,这两个产业都没有做大。为什么又要发展,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比较复杂。我们的一些干部群众,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甚至我自己,起初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到位。今年市上组织到新疆、重庆和武威考察,对我触动很大。吐鲁番近郊有一个乡镇,全镇的土地全打了温棚,面积近2万亩。武威凉州区过去历年共打了5万亩温棚,去年一年打了1万亩,武威市认为力度还不大,2008年又下达了4800亩的打建任务。凉州区计划要用3至5年时间打20万亩地的温棚,他们抓现代农业就抓温棚,目标非常明确。有的同志可能认为我们重新启动日光温室产业是“胡折腾”,这也难怪,我们的一些同志出去看的不多,又没有认真学习,难免眼界不宽。我们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果我们在座的都认为这个事情不好,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肯定形不成合力,更谈不上有什么创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为什么又要发展日光温室进行更加深入的认识。
1、我县农民增收面临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我们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从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看,最近几年,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 收保持了良好的势头,200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29元,成绩值得充分肯定。但我们丝毫也不能沾沾自喜,从前天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通报的情况来看,2007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50元,增长7.32%,在全市7个县市区中排名第六位,在5个农业县市区中排名倒数第一。去年城乡居民人均存款敦煌达到3万多元,我们金塔只有7千多元,我们与敦煌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产业效益上有差距,敦煌有一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了1万元,在全市是首例,这个村种的就是葡萄。由此可见,各县市区之间正在你追我赶地抓发展,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步伐,差距就会越来越大。从我县农业发展的内在潜力来看,近年来我县农民增收主要依靠棉花。虽然在培育新兴后续产业上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看,目前我们培育的这些新兴后续产业或者规模小,或者效益低,或者市场波动大。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由于农资价格上涨、生产技术落后等因素,依靠棉花产业挖掘潜力,促进增收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难度越来越大。要实现我县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农民收入的大增加,使广大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必须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调整思路,大力培育新兴后续产业。县上作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决策,提出了主攻万元田,扩大5000元田,普及2000元田,改造千元田的要求。如何主攻万元田,从市场前景、比较效益和我县实际看,最理想的选择就是发展日光温室、葡萄产业和对外制种。各乡镇要给农民群众讲清楚这个道理,我们之所以要主攻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没有其它原因,就是因为这两大产业能实现万元田,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2、发展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决定的。有的同志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了,农民种什么是农民的自由,应当由市场来调节,由农民来选择。这种观点表面上看起来是很先进的,其实是非常片面的。我国自2002年加入WTO到现在经过了五年时间,经济市场化的程度有了很大发展。但完整严密的市场体系还没有彻底形成,特别像我县农村,仍然是自
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我们的农民在思想认识、生产技能、经营理念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推进我县农村经济市场化,还需要坚持“两手抓”,即市场这一只“无形的手”和政府这一只“有形的手”双管齐下。在一些高产高效新产业的发展上,政府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市场好,但农民不发展,这就要靠政府这个有形的手来组织、来引导。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就是这样,这两项产业一次性投入大,技术含量和市场化程度要求较高,只有科技助推,才能形成规模,只有形成规模,才能产生好的效益。靠农民自发地发展,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是不可能做大做强的。当前农民群众的素质决定了发展重点产业必须由政府采取措施强力助推。各级干部必须认清这一点,自觉克服片面认识,把组织和带领群众打建日光温室、发展葡萄产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3、发展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是我县农业和农产品抢占市场的现实需要。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抢抓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历史机遇,抓紧培育地方特色产业,以求在市场上形成“先声夺人”的品牌效应。我们周边的武威、敦煌、新疆等地已经在这方面先行了一步,玉门市、肃州区也在这方面全力以赴地做工作。周边地区的日光温室产业和葡萄产业在我们之前已经发展起来了,已经在广大消费者心中初步形成品牌效应。我们发展这些产业的难度已经加大了,如果我们再不发展,等以后想发展的时候,根本无法自主地开拓市场。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引导广大农民深刻认识这一道理,积极行动起来艰苦创业,掀起一场发展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的新高潮。使我县的日光温室产和葡萄产业赶上周边地区发展的步伐,从而形成市场优势,占领酒嘉地区和两大部队基地的部分市场。
4、发展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是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的必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市委对这项工作也提出了很高的目标要求。昨天市上召开了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会上李沛文书记及朱维繁副书记、王喜成副市长分别作了讲话,并与县市区签定了责任书。根据这次会议精神,2008年农村工作突出的任务是两个方面:一是发展现代农业;二是统筹城乡发展。这里我重点通报三个方面情况:第一,2007年责任书考核的情况。市委、市政府和各县市区签定的责任书考核共有五项,其中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我县是第二名,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是第四名,水利工作第三名,林业生产建设第四名,农村公路建设第三名。这说明2007年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是扎实有效的,但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需要我们进一步认清面临的严峻形势。第二,市上对发展设施农业的要求。市上要求今后要继续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要求,促进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品种布局上要以附加值高的产业为主,积极发展高效田,力争达到户均1亩万元田,人均一亩3000元田的目标。今年全市要发展以日光温室、红提葡萄、制种为主的万元田1万亩。第三,2008年市县责任书的主要内容。农业增加值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7%,这两个数字均比我们人代会确定的目标要高。现代农业发展上,新建日光温室800亩,葡萄产业发展2000亩,发展规模养殖户1700户,新增滴灌节水3500亩,其中农业节水1000亩,生态节水2500亩,安装智能水表200台,完成8100人的安全用水改造任务。植树造林1.1万亩,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830人,劳务输转1.75万人,其中有组织输转7300人。硬化居民街道30个,26公里。新建和改造居民点2000户,新建沼气池500户。县上作出打建日光温室、发展葡萄产业的决定,不是别出心裁,而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重大决策部署,促进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当前,农民增收就是我们最大的政治,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是我们农业和农村工作最大的大局。各级干部都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认识这一问题、推进这项工作。广大农民要从改变生活现状、建设全面小康生活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把发展日光温室产和葡萄产业变成自觉行动。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推进困难
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是高产高效、造福群众的产业,但是为什么推进起来难度较大,我想主要原因是资本投入高,穷人干不起;技术要求高,愚人干不起;市场品位高,没知识的人干不起。最根本的还是思想认识问题。因此,发展这两项产业,必须首先推进思想解放,促进观念转变。当前要重点克服“四怕一靠”的不良倾向:
1、克服怕失败的思想。日光温室产业和葡萄产业我县以前都搞过,但始终没有真正搞起来。特别是前些年成片的日光温室被推倒,造成了一些债务纠纷,引起了一些不稳定因素,在一些干部群众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阴影。探究以前我县日光温室产业受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产权不清。在过去打建日光温室的过程中,政府在投入上大包大揽,温棚建成后交给农民经营,经营者对温棚的态度是“别人的娃娃不心疼”。种好了,就收一把,种不好,与自己也没有多大利益关系,缺乏经营管理的责任感,导致了这一产业的不景气。二是机制不顺。温棚虽然打起来了,但土地经营权还处于一家一户的分散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遇上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土地承包者就要提出收回土地的要求,而温棚经营户也因为土地经营权不是自己的而对温棚的经营缺乏长远打算,致使产业的发展缺乏根本性动力。三是技术跟不上。许多农户因为不会选择品种、不能熟练运用种植技术、不能有效解决病虫害问题,致使温棚种植效益
低下,因此在近些年棉花价格上涨后,纷纷把精力转到了棉花产业上。四是干部的问题。日光温室建成后,服务工作不到位,温棚效益上不去,经营惨淡,把费了千辛万苦打起来的温棚又推倒了,这主要是我们的一些干部目光不够长远,没有一届接着一届干的耐性。从今年起,要认真吸取教训,一要明确产权,二要搞好土地流转,三要加强技术服务,提高效益,四要适度向种植能手集中,切实让温棚种植户吃上“定心丸”,取得好收益。各级干部群众应当敢于正视现实,认真从过去发展温棚的教训和成功典型中总结经验,找准症结,制定对策,以新思路、新举措来推动日光温室产业的新发展。不能过去出现了波折,就采取躲避的态度。过去没搞好,现在纠正过来,这是我们各级干部起码的勇气。
2、克服怕受苦的思想。几千年以来,金塔农民过惯了半年忙、半年闲的日子。现在形势变了,但一些农民的这种传统习惯没有变。特别到了冬季农闲时节,仍然热衷于“老婆孩子热坑头”,习惯于在家中享清福。他们觉得打日光温室,搞反季节生产太苦太累,没有浪门子、晒墙头、打扑克舒服。他们觉得种植日光温室,搞精耕细作太麻烦,很“熬人”,不如大田种植,大水漫灌,粗放式生产来得省事。这种思想是一种典型的“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如果这种思想不及时改变,我们农民的生活条件肯定会出现倒退。各乡镇应当组织开展一些评比竞赛活动,树立一批勤劳致富、兴家立业的典型进行宣传和表彰,搜集一些贪图清闲、不思进取的典型进行鞭策和教育,特别注意发挥广大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广大农民中形成勤劳致富为荣,贪图安逸为耻的浓厚氛围。
3、克服怕顾不过来的思想。当前,我县多数耕地种植棉花,棉花采摘的时候,正是种植日光温室的时候,棉花产业和日光温室产业之间争夺劳力的问题比较突出,许多干部群众怕日光温室打建成了以后,既要采摘棉花,又要经营温室,时间和精力顾不过来。这种担心是合情合理的。一家两三口人,种了温棚,就种不了棉花。但只要我们动脑筋、想办法,问题还是可以得到有效解决的。各乡镇要多做工作,引导农民突破思维定势,以更加灵活地办法解决这一冲突。积极引导打建了温室的农户,把其他耕地租赁出去,腾出精力和时间来经营管理日光温室。以1亩日光温室7000元的收入计算,经营好两亩日光温室,就可实现10亩棉花的收入,加上租赁土地所得的收入,总收入远远高于单种棉花的收入。这样既发展了日光温室产业专业化生产,又促进了土地流转。对于土地流转的问题各级要高度重视,积极进行组织引导,搞好服务,帮助农民建立合法手续,促使依法合理流转。
4、克服怕“造病”的思想。一些群众认为,温棚中温度高、湿度大,在里面劳动久了会得皮肤病、关节炎。这种担心是没有充分的科学道理的。从县外看,新疆、武威、肃州、玉门和我们气候干湿条件差不多,但这里的群众就没有这种担心,发展日光温室的积极性很高。从我县看,许多种温棚的群众并没有得上皮肤病、关节炎,而没有种温棚得上皮肤病、关节炎的群众却不少。医疗卫生部门要做专门调查,准确了解种温棚得了病的有多少,没得病的有多少,分别占多大比例,用事实来对群众进行正确引导,讲明科学道理,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同时,认真总结一些好的预防办法,教会农民如何在温棚种植过程中科学保健。
5、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从我们金塔农业发展的历史看,以前的农民是“只要自己奉献,不要政府投入”。近年来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来,许多农民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了“只要政府投入,不要自己奉献”。对于发展问题,特别是一些新产业、新项目,抱着“你不投入,我不建设;你不扶持,我不发展”的消极态度。等靠要的思想十分严重,今年打建日光温室,政府投入是少不了的,但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大包大揽。并且这种投入政策也不可能长期存在,在日光温室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我们就会逐步减少投入比例甚至完全取消投入政策。各乡镇要引导广大农民朋友抢抓政策机遇,自觉克服等靠思想,及时享受政府财政补贴的阳光,及早把自己的优势产业发展起来,为进一步发家致富打好基础。
第三个问题:如何推动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
1、强化宣传发动,提高思想认识。针对一些干群众患得患失、思想不够统一的现状,要把宣传教育发动工作作为发展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的突破口来抓,采取多种有效形式,纠正思想偏差,转变思想观念,消除思想顾虑,把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有效调动起来。一要走下去讲。农牧、科技部门和各乡镇,要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工作组,深入乡村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做工作。给群众讲政策、讲思路、讲技术,搞好算帐对比和典型引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调动农民发展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的自觉性。二要请进来教。聘请外地日光温室经营能人或省内外专家来前来考察指导、讲课培训,定点、定期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引导农民提高认识。三要带出去学。积极组织乡镇的党政主要领导、技术骨干、农民技术员和广大农户,到外地学习发展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的先进经验,开阔眼界,坚定信心和决心。特别是要到敦煌学葡萄种植经验,到武威学温室打建和管理经验。四要媒体上播。新闻宣传部门要积极主动和农牧、科技部门加强衔接,在广播电视媒体上开设专栏,持久深入地向农民宣传日光温室产业的生产经营知识,大力宣传日光温室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激发群众打建日光温室的积极性。
2、强化领导责任,形成工作合力。推进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发展,关键在于加强组织领导。县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要切实发挥作用,认真搞好规划和协调,把乡镇、部门的积极性有效调动和凝聚起来。领导小组共34人,每人至少要亲自负责支持打建10座温棚。要健全县级领导包挂、县乡政府推动、业务部门主抓、相关部门帮扶、乡镇具体落实、技术干部服务、农民群众参与的责任机制。包乡领导即是本乡镇两大产业的包挂领导,要每人亲自落实10座棚,要像抓项目一样来抓日光温室和葡萄产业。业务部门要发挥好牵头抓总的作用,加大工作落实力度,督促乡镇抓好各项具体任务的落实。特别是农业局、科技局、林业局等相关部门要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主动搞好帮扶工作,为日光温室的打建多办实事、好事。水利部门要调动技术力量,组织建好10座水产养殖日光温室。各乡镇要切实负起直接责任,采取有力措施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当前要重点做好宣传发动和沟通衔接,大力开展产业发展竞赛活动,真正在发展两大产业上比能力、比才干。相关部门的技术干部要积极转变作风,深入基层,通过划片技术承包等措施,切实为农民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要自己亲自经营一两个温室,现身说法,为群众搞好示范。广大农民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日光温室建设的实践中来,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通过层层分解任务,量化指标,责任到人,逐项考核,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人人有指标、项项保进度的工作格局,确保日光温室产业始终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
【贵州葡萄产业发展】推荐阅读:
葡萄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8-14
葡萄的发展现状08-14
贵州省物流发展现状—调查分析报告09-20
国发2号文件为贵州全面加快发展搭建平台11-01
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支持和促进贵州民政事业加快发展的意见11-27
作文摘葡萄07-26
葡萄酒试题09-03
葡萄歌刘禹锡07-05
葡萄酒的生产07-10
我爱家乡的葡萄作文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