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 的研究方案

2024-11-28

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 的研究方案(14篇)

1.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 的研究方案 篇一

《培养学生收集素材、提高习作能力的研

究》课题方案

发布:虎语男时间:2011-5-19 21:13:46来源:宁夏教研网点击:125 讨论:5《培养学生收集素材、提高习作能力的研究》

课 题 方 案

中宁九小 虎语男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关于作文教学,叶圣陶先生早在六十年代就曾经说过:“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一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这就是说,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以期学生具有自己会写的本领。长期以来,小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无话可说、无情可抒等弊病成了不治之症,究其原因,主要是几十年沿袭下来的“封闭式”作文教学所致。诸如:

1、作文脱离生活。学生关在屋子里闭目塞听、闭门造车,作文成了无源之水。

2、教师包办。从作文命题、立意、选材、列提纲到习作的评改,教师一人包揽,学生只能按教师设计好的“图纸”砌砖,完全剥夺了学生习作的自主权。

3、说写脱节。学生作文光写不说,取缔了“说”这一必要的训练形式,割断了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这一密切相关的统一体。叶圣陶先生指出:“小学生练习作文之要求,惟在理真情切而意达”。“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撰作”。我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对此深有感受,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写出好作文,除了教给学生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外,更主要的是必须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写真人真事,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

1、是新课程深入实施的需要:

随着新课程的步步深入,素质教育的大力实施,教师对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研究有效课堂的教学有许多,但针对城市小学如何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成果很少,许多成果对城市学生的要求过低,导致学生兴趣低下,学习自主能力下降。

2、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需要:

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无味,学生学的无趣,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师无效组织的活动多,学生有效学习时间少;课堂上预设活动多,生成的活动少;教师组织检查的活动多,有价值的引导活动少;单纯追求完成任务的活动多,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少;单一的教学资源多,丰富的有文化含量的活动少。有效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学得是否有趣,活动是否有效,教师教的是否轻松为主要评价目标,鉴于此,开展培养学生收集素材,提高习作能力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和及时的。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1、通过丰富学生习作素材,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挥教师指导作用这几个方面的研究,志在探索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途径。

2、提高教师习作指导能力,丰富习作教学经验,探索提高习作教学效果的规律。

3、探讨“培养学生收集素材、提高习作能力”教研对教师有哪些具体要求。有效习作课堂教学对教师集体备课、上课、提问、教学活动、批改作业、练习设计等方面有哪些具体要求。

4、探讨“培养学生收集素材、提高习作能力”对学生有哪些具体要求。有效课堂习作教学对学生上课、发言、纪律、活动形式、开展游戏活动、合作学习等方面有哪些具体要求。

5、探讨影响学生收集素材、提高习作能力的因素有哪些。有哪些因素有利于开展收集素材、提高习作能力,有哪些因素不利于收集素材、提高习作能力教学的开展,如何克服等。

6、探讨“收集素材、提高习作能力”与新课程实验有哪些冲突及解决方法。

7、探讨“培养学生收集素材、提高习作能力”的研究主要有哪些实施步骤。

8、探讨如何在“收集素材、提高习作能力”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研究学习中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学生怎样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学生怎样在活动中各有所学,共同提高自己的习作能力,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具备哪些基本功,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收集素材,并有效处理,提高习作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生生活实践与学生习作兴趣高低的调查研究。

2、学生观察能力和收集、整理信息能力的研究。

3、习作教学指导,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个案研究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1、应用课外调查和课内实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课外调查主要调查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及我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内实施主要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组织的方法、原则和途径,以及对教师、学生有哪些具体要求,与新课程实验有哪些冲突及解决方法和实施的主要步骤。

2、集体讨论法。借助集体的力量,来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功之处。使课题组每位成员都能自觉进行教学研究,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实验、反思、总结,再实验、反思、总结,去粗存精,取得预期的成果。

3、文献研究法。查找已有的与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形成有效教学的新理念,并进行验证和实验。

4、实践操作法。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个案调查与综合调查相结合为主,问卷调查为辅,重点测试、个别走访、小型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并举,以实际调查为切入点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5、经验总结法。鼓励教师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与教训,修改、完善和补充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五、课题研究步骤及阶段任务:

1.准备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3月),完成校内有效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调查报告)。

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调查学校作文教学及学生作文情况,制订课题研究计划及方案,确立课题组成员、研究对象、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内容,进行课题论证与开题。做好研究的准备工作,着手进行作文课堂教学研究。

2.实施阶段。(2011年4月—2013年7月)

深入课堂,进行作文课堂教学研究,定期开展作文教学研讨,认真总结,撰写心得、论文。开展作文实践活动,拓宽渠道,综合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按计划操作研究,举行中期汇报,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调整课题方案。

3.总结阶段。(时间2013年8月---2013年10月)

加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研究,培养学生收集习作素材的能力,做好课题资料的汇总、整理工作,完成结题报告,举行结题会,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鉴定。

六、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1、课题研究的参与人员:

高年级组全体语文教师。

2、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1)课题研究组成员

组长:虎语男

成员:陈建新 高 娟 尚 军 李玉洁 潘红波

张 俊 刘 霞 朱 辉 张海娟 温对香

(2)人员分工:

虎语男(课题负责人):主要负责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与管理,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和研究报告的撰写。

陈建新 高 娟 温对香:

负责专题研究活动的组织开展、活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及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工作。尚 军 李玉洁 潘红波 张 俊 刘 霞 朱 辉 张海娟:

负责各班专题教研活动的组织开展、活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及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工作。

3、课题组活动方式:

(1)课题组定期集中,由课题负责人主持,探讨课题组成员实践研究状况;撰写教研活动总结分析材料;课题组负责人收集、整理研究材料、撰写论文。

(2)课题组每月召开一次课题交流会,探讨教研活动开展的现状,展示研究成果,征求各方意见,及时改进教学方案。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通过对儿童心理学和作文之间关系的研究,了解儿童成长中的需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方向,探索一条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热情新路子,让学生从学写作文起就明白:作文一定要倾注真情,说真话,说实话,说心理话,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2、让学生坦诚地展示自己心灵深处的真实思想,充分抒发从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真挚感情,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使学生真正获得酿自生活的思想。

3、初步学习并研讨了小学作文教学中习作素材收集的途径及方法。

4、有高质量的教学实践课、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和教学论文,反映研究水平的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报告和其它一些研究成果资料

2.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 的研究方案 篇二

结合吉尔福德等英美学者的核心能力理论与弗侬的“层次结构理论”, 对习作教学做一审视, 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即习作同样存在着一系列具有异质性、延展性的特殊能力因素, 其循着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地对习作表达起着关键性的支持作用, 这便是所谓的习作核心能力。通过对朱作仁、吴立岗等教授的习作理论的研究, 并审视各国作文教学的相关文献及我国多年来涌现出的大量习作教学研究成果, 我们可以将习作核心能力界定为四大领域, 即“情感判断能力”“材料运用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和“习作思维能力”, 而“言语表达能力”与“习作思维能力”应是核心中的核心。

基于这样的认识, 近年来, 我们进行了基于目标的小学习作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在研究过程中, 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的分学段要求, 我们建构了梯度式的、有层次的习作核心能力培养序列。即一年级“规范化写句能力”;二年级“连贯化写句能力”;三年级“有序化构段能力”;四年级“组织化构篇能力”;五年级“结构化表达能力”;六年级“主题化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大量习作教学实例的解剖与分析, 我们以习作心理转换理论为基础, 以布鲁姆的认知目标为指引, 逐步探索形成了以下三大系统培养策略。

一、认知储存策略

任何一种知识或技能, 都有其表达的基本形式与规律, 根据布鲁姆的认知领域目标分类法, 学生只有在认识、领会了这种表达形式与规律后, 才能在实际的习作表达过程中加以应用, 并最终具备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由此可见, 认知是能力形成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是人脑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表征, 其往往以图式的形式存在, 小学生的习作表达处在认识、领会言语形式与规律的初期, 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逐步发现表达图式并整合储存。认知储存之法一般可以有以下几种。

(一) 图式架构法

根据罗杰·斯佩里、罗伯特·奥恩斯坦及厄兰·柴德尔对左右大脑皮层所做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能满足整个大脑需要的笔记及思维组织技巧, 应该不仅包括词语、数字、顺序及线性, 而且还应该包括色彩、维度、视觉、节奏、空间意识等——换句话说, 就是思维导图。”图式化的思维方式往往能让学生的习作核心能力建构事半功倍。所谓“图式架构”便是将言语表达的基本格式通过示意图、结构图、思维导图等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 并将这些言语表达格式与学生的已有经验进行对接, 从而形成稳固的认知图式的过程。

从习作表达训练的序列来看, 从“完整句”到“句群”, 直至“篇章结构”, 都可以用图式来呈现 (如图1、图2、图3) 。

图式所呈现的不单是一种具象化的表达结构模型, 更是一种习作思维模式。

“图式架构”一般可分为三个基本环节:一是“语例解构”;二是“要素提取”;三是“图式重组”。

“语例解构”指的是将教学中定向的语例进行组块化分割, 篇分成段, 段分成句, 句分成词。如“春天, 我在池塘边找蝌蚪”一句, 便可以解构成“春天”“我”“池塘边”“找蝌蚪”四个基本组块。当然语例的解构可根据需要适当调整粗略化或精细化程度。

“要素提取”指的是将解构后的部件进行一般化的归类, 成为图式架构的基本要素。如上例中的四个组块, 可归类为“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师可适当调整术语化程度。

“图式重组”指的是对照语例将各要素进行重组而形成基本图式, 或在已有图式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图式的补充、丰满, 重组成新图式。

(二) 同化悟格法

所谓“同化悟格”是指将阅读文本或表达实例等依据一定的标准聚合起来, 通过比较、类推等方式发现它们的共性、本质特征, 从而体察其表达格式, 并通过相关实例的表达拓展, 强化言语表达形式的图式化储存。“同化悟格法”的基本要义便在于“读写结合”, 将大量的同类语例集中聚合在一起, 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关注, 从而通过比较归纳形成言语形式与规律的简练化图示, 与自身原始认知形成对接, 从而构建起新的认知图式。

“同化悟格法”的实施离不开几个基本环节:一是“语例聚合”;二是“辨析同化”;三是“领会应用”。

“语例聚合”是指将具有相同特征的语例集中在一起, 引发学生的阅读关注。如教学“将物人格化”的写法时, 就可以通过将学生已有的写物经验与这种特殊的写物语段进行比较,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去发现另外的大量相似写法的语段, 以感受共性的写法特征。“语例聚合”的过程可以是由教师提供, 也可以是由师生或生生合作搜集达成。

“辨析同化”指的是根据聚合的语例进行辨析, 发现语例中所包含的共性特征, 提炼可供模仿借鉴的言语表达一般化形式, 并形成简练的图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多个语例进行比较, 同时进行反复印证, 从而固化为学生的认知, 领会其表达效果。

“领会应用”指的是将发现的言语表达规律, 运用于其他相似的言语环境中, 通过表达转换或图示填充等形式, 尝试进行言语表达, 从而使学生经历核心能力的培养过程。如学生感受了六年级第一单元中“物我相融”式的表达形式后,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对“钱江潮”进行人格化的描写, 通过“状物 + 想象”到“与物交流”的表达形式转换, 从而进一步体会“人格化写景”的基本特征。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深刻体会到“以我观物”的特殊表达效果, 有助于其以后在习作表达中的灵活运用。

(三) 变式转换法

所谓“变式转换”指的便是在原有范式的基础上, 通过相关表达形式的相互比较与转换练习, 形成新范式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习得新的表达范式, 同时将新范式与原范式的表达效果进行比对, 从而感受不同表达形式表达效果的微移。

“变式转换法”的实施一般需要经历“变式认知”—“变式转换”—“效果比对”三个基本过程。

“变式认知”指的是在原有图式积累的基础上, 呈现与之相关联的变式, 在比较中发现异同, 从而认知新图式的特点。比如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了“把字句”的表达范式后, 常常会在文章中大量运用。这个时候, 教师可适时开展“被字句”的专项训练, 将表达同一意思的“把字句”与“被字句”进行比对性学习, 从而发现“被字句”的基本特征。

“变式转换”指的是根据原有的言语表达形态, 回顾学生已有的表达范式, 并对原范式进行变形处理的过程。还是以上述例子来看, 在发现“被字句”的特点后, 教师引导学生将“把字句”表达转换成“被字句”表达, 使表达原意不发生转变, 从而在学生的认知体系中储存新的表达范式。

“效果比对”则是对转换前与转换后的表达效果进行比对, 体会不同的表达形式产生的不同表达意味。如让学生体会许多个“我把什么怎么了”的表达是突出了我做了许多事的如实陈述, 而许多个“什么被我怎么了”的表达则是突出了我的本领之大的情感流露。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便能充分感知这两种表达范式的表达效果。

二、思维物化策略

“图式储存过程”只是能力的认知阶段, 学生还只是对言语表达范式的初步了解, 甚至还只是将表达范式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进行了机械化的记忆。要将这些表达范式真正与内在的知识结构进行对接, 还必须经历一系列的理解领会的过程, 这就需要在习作核心能力训练的过程中充分物化习作的思维过程。思维物化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一) 抛锚唤醒法

所谓“抛锚唤醒”便是指设置矛盾冲突, 并以此矛盾点为核心, 唤醒学生潜在的思维光芒, 引发对习作思维过程的有意关注与思考。“抛锚”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重审, 通过人为地突显习作问题, 以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 从而为之后更为高效的表达修正做足功夫。

“抛锚唤醒法”的基本操作过程为“突显矛盾—分析定向—表达修正”。

“突显矛盾”指的是在学生“盲写” (未作前期指导的习作) 的基础上, 通过文本比较、交流互评、诘问审视、媒体辅助等方式, 将片段中的共性问题突显出来, 引发学生思考的过程。如课题组成员在指导“主题认知辨析能力”专项训练时, 通过让学生根据网上截取的微电影片段进行“盲写”后, 再补上结尾, 从而引发学生对“文章应有主题表达”的认知冲突。通过这样的过程, 学生形成了一种习作表达技巧的浅层认知。

“分析定向”指的是根据所呈现的问题, 师生通过范例的引入、经验的唤醒等, 明确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还是以“主题认知辨析能力”专项训练为例, 学生在认识到“有主题表达”的必要性后, 便展开了激烈讨论, 从而最终确定应将描写定格于剪头发的细节描写上, 通过“摸头发”“想头发”“送头发”一系列过程将主题突显出来。

“表达修正”则是指根据前面的定向分析, 师生尝试进行言语表达的修正, 并在交流反馈的过程中, 通过后期的多种形式的指导, 使学生经历言语表达的强化性训练。

通过这样“抛锚式”的教学设计将问题核心凸显了出来, 使学生直面关键问题并经历了习作核心能力的实践操练, 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联比思辨法

所谓“联比思辨”便是指联系已有知识与经验, 以已有经验为基点, 引起新旧表达方式的对比或类比, 进行思辨性吸收与整合。“联比思辨”须基于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言语表达基础, 常用于高年级习作核心能力归类训练中。其实施过程大致须经历“范式复现”—“联比冲突”—“思维重构”三个基本过程。

“范式复现”指的是根据习作要求, 回顾某一习作表达领域的基本方式、方法。如写人文章一般可以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进行描写;写景文章一般可以通过怎样的顺序进行介绍或运用哪些方法进行描述;记事文章一般可以通过怎样的结构进行叙述等等。

“联比冲突”指的是教师前期以一般的习作的方式、方法来引导学生表达同类内容, 练写片段, 从而使学生的表达出现雷同、缺失个性的问题, 从而引发学生对一般习作方式、方法的解构与重审。如人物描写, 一般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描写, 然而写笑星葛优与写武打明星李连杰是否都可以通过同样的方式展开描写呢?通过尝试习作与联比分析, 从而发现言语表达应根据人物的身份、个性等不同特征进行合理取舍与聚焦。通过这样的习作训练着重引导学生在习作表达上从一般性表达的视角提升到个性化表达的视角上来。

“思维重构”指的是在通过“联比冲突”后, 再次对表达方式、方法进行深层次的提炼与重构, 形成更高层次的言语表达能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过去习得的知识与技能与新知识、新技能实现了有效的对接与聚变, 从而达到在具体习作构思的过程中创生式活用的效果。

(三) 思路显性法

所谓“思路显性法”指的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段, 在将“选材、构思、起草、加工”这一系列信息输入、转换与输出的心智过程中, 对局部隐性思维活动过程进行有效干预, 使其显性化的方法。

“思路显性法”在高年级习作表达中尤其重要, 其实施应重点关注对“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这三个基本问题的深入探讨。

“为什么写”是基于“主题化表达”的理性思考。任何习作, 都有其目的性, 或为传递某种情绪, 或为介绍某种特质, 或为阐述某个道理……弄清楚了“为什么写”, 文章的表达便有了方向。如课题组成员上过一堂提纲训练课《抵制尾气》。“抵制尾气”便是学生习作的目标, 材料的选择、重组、加工都是为了最终劝说父母不买第二辆车, 不买大排量车。这样的习作才是真正基于学生需要出发的习作, 效果才能达到理解要求。

思考“写什么”是基于习作目的出发的选材思维过程。不同的需要, 便会有不同的材料支撑。上例中, 要劝说便需要以充分的理由来印证, 包括尾气的成分、成分的含量、成分的危害等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 只需要对学生进行随机的点拨便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怎么写”是基于不同情境或特例等, 思考表达形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灵活地创设不同的情境, 以引领学生辨析用何种材料进行言语组织。还是以《抵制尾气》为例, 如果学生的父亲是一位科学迷, 那么学生便需要组织包含大量数据说明、大量成分分析的材料进行表达;如果学生的父亲是一位情感细腻的艺术家, 便需要用情感洋溢的实例进行表达……

思路显性, 有助于呈现学生个体思维的轨迹, 将抽象的思维过程形象化, 并具操作性, 由此便有助于教师作有针对性的指导, 并能在学生群体思维碰撞的过程中, 进一步激发思维的互动性提升。

三、强化运用策略

凡是能力的建构都必须经历一系列的尝试应用与实践固化过程, 使之成为一种“策略性知识”。实施此策略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分格训练法

所谓“分格训练”, 指的便是通过分格式的专项训练, 将习作表达过程中的各项能力指标进行分散式的局部突破的过程。从宏观把控上来看, 我们将习作核心能力细化成六大系列的能力框架, 并在六大系列能力框架的基础上形成若干二级要素。如以六年级的“主题化表达能力”为例, 我们细化成了四大能力要素, 并在此基础上, 再分解成了九项能力指标;从微观实践上来看, 我们每个年级子课题组又将能力指标细分成16次的专项训练逐一落实 (以六年级为例, 见下表) 。

分格训练, 将习作核心能力分解为一个个能力点进行强化训练, 在训练的过程中尤应重视“目标的同一性”“训练的层次性”“推进的有序性”。

(二) 随遇训练法

习作核心能力的训练离不开习作动机的激发、习作内容的拓展、习作范式的指引等, 这一切光靠几节习作指导课是难以达成的。只有在学生“习言悟文”“读写结合”“体验生活”“诉求倾吐”等一切有利机缘中随机介入习作能力的无痕训练, 将习作训练的外延拓展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尤其应追求习作教学过程的“综合实践化”, 才能让学生的习作表达真正活化起来, 这便是所谓的“随遇训练”。

“随遇训练”注重习作训练过程的真切体验, 讲求时机的把握。“随遇训练”虽然表面看来比较随机, 注重生成, 而事实上完全可以根据习作训练的需要进行充分的预设。一是就本阶段习作核心能力训练的重点指向有明晰的把控, 并就能力训练目标预设若干关注点;二是提前设定“观察表”或明确“记录指标”;三是预设言语表达材料。

(三) 专项评价法

《课标 (2011年版) 》从第二学段开始便提出了让学生参与习作修改的建议。在“评价建议”中更是明确指出应“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评价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所 谓“专项评价”, 指的就是让师生共同介入习作评价, 给予学生评价的指标或者唤醒学生对已有习作核心能力的记忆形成评价指标, 对自己或同伴的习作进行针对性评价。

“专项评价”的运用灵活多样, 既可以穿插于习作教学的环节之中相机进行, 也可以以“习作修改专项训练”的形式集中训练。但“专项评价”的实施, 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 主要应注意“目标定向”“图式助评”“操作细化”。

“目标定向”是专项评价的基础。根据学生的学段差异, 教师在学生开展自主评价之前, 应先引导学生对评价进行“定向”, 以避免天马行空式、零打碎敲式的无序评价。

“图式助评”是专项评价的量规。学生的自我评价之所以难以维系, 最主要的原因是其本身对于所确定的目标没有清晰的认识, 教师只有通过将专项评价点进行图式化的呈现, 学生的评价才有了相对清晰的依托。如中年级要让学生评价习作表达中的“句式多样化表达”, 那么就必须先回顾复现若干的句式模型, 再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中运用了哪些, 还可以做哪些相应的变化处理等。

“操作细化”是专项评价的保障。学生毕竟因为学习经验与能力的限制, 其在实施专项评价的过程中往往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应对评价目标进行指标分解, 细化成若干个可供学生简单操作的步骤, 并对学生的评价情况进行有机调控与再分析。

3.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 的研究方案 篇三

【关键词】习作能力;提取素材;提高兴趣;培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文字把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表达出来,它也是小学生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的标志。但是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

一、在成功的激励中提高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种内驱动力,兴趣是一个人做好一切事情的动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饶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一旦对习作产生了兴趣,就会视习作为一种快乐,一种需要,就会满腔热情地去写话。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老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渐渐有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作文自然学得扎扎实实,写作水平也就一定能得到较快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竭力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热情赞扬写得好的小文章,及时表扬激励,不断增强学生写话的信心,让学生感受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对写作产生亲切感。如一位学生特别害怕写作文。听说她画画很好,教师就可以让她把美术和作文结合起来,自己构思画的内容,根据构思的步骤、内容画画,然后给每一幅画写上几句话,结果没有一个病句,内容丰富。在评讲作文时,特别表扬了她的创作是“最有创意的作文”。在老师鼓励下,她逐渐喜欢语文课,写作水平也逐渐提高。

成功是人人所企盼的,小学生大多对自己充满信心,具有好表现的心理特征,时刻渴望得到教师肯定的评价。以人为本,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学生作文评价反馈中充分的鼓励,能起到不断提高学生作文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写作效率的作用。

二、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习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同样如此,学生写不好作文,“无材可用”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小学生作文,语言干巴,也是一个通病,其主要原因是语言贫乏。只有培养学生积累写作语言的习惯,才能丰富写作语言,并进而写好作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要教给学生积累写作语言的方法:如多阅读、勤练笔等。

(一)多阅读

读书既可以大量积累语言材料。首先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依托,阅读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培养阅读能力起到决定作用,重视课本阅读,有利于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积累写作素材、信息,学习写作技巧。其次利用好课本的配套教材。不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一本书”。可以让学生先进行阅读,完成一篇读书笔记,然后利用上课时间与课本内容进行比较阅读,师生共同体会写作方法的异同。学会吸取课文中的精华,以充实自己的写作素养。第三,合理选取课外读物。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是间接的观察。鲁迅先生说:“文章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了。”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

(二)常学习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他人习作,鼓励全体参与。有选择地让学生阅读与自己水平相近的作文或文章,提高学生的写作信心。小学生一般都具有怕写作文的特性,教师尽量要在学生面前少谈或不谈作文的深奥与奇妙,尽可能缩短中低水平同学与高水平同学作文写作的兴趣差距、信心差距,注意从学生心理上消除写作难的观念,在精神上鼓励全体同学的写作信心,在写法上着眼于培养中低水平学生的写作兴趣,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使学生尽早掌握创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细观察

语文教学大纲在《作文教学》中指出:“学生的生活越丰富,写作的内容就越充实,教师要结合教学,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有益活动,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教会学生观察就是教会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怎样在观察过程中,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去表达,培养学生从小有良好的观察事物的习惯,为学生未来成才,具有深远的教学意义。在生活当中,学生接触到的许多人、事、物,由于平时没有留心,没有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都从身边溜过去,自然就发现不了可写的内容,更无从写得细致了。教会学生观察,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他们的观察兴趣,古往今来,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有多少了不起的观察例子!对于求知欲旺盛、模仿性强的少年儿童来说,这些事业上的成功例子往往是具有吸引力的。有的教师不但在平时教学当中善于抓住这些好的例子进行讲述,还创造条件,开展观察学习活动,收到极好的效果。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达到新课程对语文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既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改革作文教学结构,结合教学工作的实际,养成学生自主习作、喜爱习作的习惯,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生理发展实际,建立层次递进的序列体系,同时还要扬名家作文改革之经验、融作文教学改革于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活动之中。通过不断地点拨、诱导、启发学生,使学生学会积累知识,提高自主习作的兴趣;学会将生活经验再现于作文中,提高自我作文的能力;学会将自我作文能力变成得心应手的写作技巧,掌握自我习作和表达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振宇.心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金振邦.阅读与写作[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3]林万平.提高农村学生写作水平的途径[J].现代教育科

学,2012(2).

4.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 篇四

镇头小学郭会巧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小学 , 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的品质。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为了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计算准确率就要采取多种措施和方法。本次课题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研究,取得一定成效。

一、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学习的基础。凭心而论,计算的确是枯燥乏味的,要培养学生计算方面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由于计算题是由数和计算符号构成的,比较抽象,没有生动的情节,我们就采取了习题形式多样化,在练习方式上多样化,有些老师还提倡对学生提出计

算“免做”的方案(连续三天计算全对者可“免做”一天计算)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二、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本次研究我主要注重以下习惯的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

对于应用题,大多数学生还能认真审题,但对于计算题,有的学生却提笔就算。加上计算比较单调枯燥,可能引起心理疲劳,这时遇上相似或相近的数字、符号,往往出现运算顺序错误,抄错符号或抄错数。因此,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和运算符号。我们组在教学中,可以分三步走:一要审清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清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三要审清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以通过分、合、转换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培养验算的良好习惯。

一些学生以为验算可有可无,其实不然。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例如,用估算可

判断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在加法运算中和应大于每一个加数;在减法中,差和减数应都小于被减数等等。作为教师,我们和学生一起编顺口溜:抄题写数立即查;计算时反复查;脱式时上下查;计算完毕整体查。当然,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一步一回头,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我们 3 年级的王霞老师认真抓学生验算的习惯,每一道计算题都要求学生提高口头说计算过程的方式来验算,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计算能力。她所任教班级的数学成绩明显突出,学生计算正确率高。、养成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研究中我严格抓学生作业和练习的书写要工整,格式要规范。要求学生列式画线要用尺子。对题目中的数字、等号、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符合规范,清楚。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板书竖式,要用尺子。

四、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本次研究中我主要抓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忽视了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培养,这是今后我要做的主要工作。抓好估算,提高学生自我检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当然,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靠一朝一夕能养成的。作为教师,首

先自身要对计算法则、定律等运用自如,指导时才能得心应手,提高效果。同时训练应持之以恒,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难见成效的。在计算教学中 , 做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要把它和目前新课标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起来,避免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那么,我们可以相信 ,提高的那一天不会很远。我将继续坚持不懈的努力!

5.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 的研究方案 篇五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读是阅读教学重要环节之一”。语文教学其实质就是言语能力的培养,言语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语感左右着语文叫的质量和效率,而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涵丰富的情感”。

农村孩子由于日常生活用语不是普通话,家庭和社会基本上交流的语言为本地方言,由于语言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学生离开学校就不再使用普通话,环境和氛围的缺失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较低。加之教师对课堂上学生的朗读重视不够,朗读时间较少,缺乏系统有效的朗读训练方法,教学实施过程中,普遍只要求学生朗读,但缺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课堂上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

现实问题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采用切实有效的训练方法提高学生朗读文本的能力。如果我们能针对学生的朗读问题展开研究,提出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对农村语文朗读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

研究课题为《农村小学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研究》。朗读能力: 能力 ,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朗读能力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的能力。通过教给学生相应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能力。

策略:“策略”最早见于军事领域,后应用于教育。一般讲,策略是为达到某种目的使用的手段和方法。本课题研究采用的策略有:

1、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如:在读中注重语音、语气、语调和语感,进而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进而培养学生能自主地选择文本的朗读方法。

2、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对话式教学,以朗读能力的训练为突破口,创设特色课堂。

3、开展各种展示活动如:朗诵、演讲、小品、舞台剧等形式测查学生的朗读能力,形成良好的朗读训练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

4、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汇编并整理好各学段朗读教学的方法策略。

三、研究假设

如果通过对学生朗读兴趣和能力的调查了解,采用有效的朗读训练策略,将能提高农村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升农村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求得学校师生的共同成长,进而服务于农村语文教学,为其他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提供有效参考。

四、理论依据

1、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变化为人的脑髓。”人从动物中分离出来的标志之一是语言。语文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而这种工具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朗读和交际来体现的。一个人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的语文素养,影响到他日后的交际水平。

2、心理学依据

朗诵实际上是朗读者欣赏自己的声音,自我表达情感的过程,长期坚持,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想象力。

3、语言学的依据

乔姆斯基认为,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并不要求儿童实际去学习语言(不要求“儿童实际做什么事情”),只要能让儿童臵身于“某种适宜的环境”就可自动获得语言能力——就像身体在适当营养条件下的自动生长、发育一样。两岁至12岁之间,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

4、教学论的依据

《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的目标中,每个学段的首要目标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能加强语感、强化情感体验、促进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并有助于培养口语表达的流畅性和良好的眼动习惯。

五、研究目标及内容

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做到语言准确;在朗读中能正确运用语气的轻、重、缓、急;把握语调的高低平缓;基本做到态势语的同步发展。在研究的过程中明确课改方向,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素质,带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发展。

根据各个年段的学生特点对指定文本测读并制定以下目标:

1、第一学段(小学一、二年级)

(1)能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2)发音无方言现象、漏字添字不超过15%,重复和颠倒不超过三次;

(3)朗读中有一定的流畅性,声音比较清脆、响亮,吐字不清晰现象不超过五次,读破句和断读现象不超过五次,标点停顿和句中停顿都比较恰当,重音不明确不超过五处;

(4)能基本准确的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2、第二学段(小学三、四年级)(1)学生朗读兴趣浓厚;

(2)发音中能注重变调、儿化和轻声的读法,漏字添字不超过10%,重复和颠倒不超过两次;

(3)朗读流畅,声音比较清脆、响亮,吐字不清晰现象不超过两次,读破句和断读现象不超过两次,标点停顿和句中停顿都比较恰当,重音不明确不超过两处;

(4)能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3、第三学段(小学五、六年级)

(1)做到发音正确,变调、轻声、儿化正确,无方言现象;

(2)朗读流畅,声音比较清脆、响亮,吐字清晰,无破句和断读现象,停顿都恰当,重音明确;

(3)做到语速恰当、语调适中,能准确的表达文中的思想感情。研究内容:

1、分学段调查学生朗读兴趣和水平实际。(1)调查学生是否爱朗读、乐于朗读;

(2)研究出能促进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措施;(3)调查各学段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4)分析学生朗读存在问题的原因;

(5)针对问题及原因拟订各学段训练方案。

2、以朗读能力的提高为突破口,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倡对话式课堂,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3、开发朗读资源。

(1)诵读课文、诵读经典美文;(2)教师自编朗读资料;

(3)引导学生搜集、自创朗读资料。

4、举办各种活动展示。

(1)成立校园广播站,推广朗读;

(2)举办朗读展示专题艺术节,学生用各种艺术形式(朗诵、演讲、小品、舞台剧),展示朗读训练成果。

六、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在学生、家长中开展关于朗读兴趣、朗读习惯、朗读方法的调查问卷,分析学生朗读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学情、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为针对性地开展朗读能力训练研究打好基础。

2、文献法: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朗读训练的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和归纳,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筛选有效经验,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3、个案分析法:选择一些典型学生,对个体进行跟踪分析,建立个人档案,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分析,跟踪观察学生个体变化。

4、行动研究法:课题研究期间,将在本校开展行动研究,探讨实施策略并制定具体步骤,最后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

七、研究步骤

1、申报阶段(2014年3月):参加总课题组培训,确定我校研究的课题内容,构思、规划、制订课题方案,部署研究内容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组建课题组织机构,建立课题管理制度,组织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学习。

2、实施阶段(2014年3月—6月):学生朗读现状调查和朗读能力测量。了解明德小学全体学生阅读课上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对其所在的班级进行师生访谈,深入了解学生个体问题存在的成因。全体课题组成员根据成因探讨研究对策方案。实施训练方案,并在实施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科学有效的朗读训练策略体系并进行推广。

6.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策略研究 篇六

课题组 执笔

张 刚

一、课题研究的沿革

1、口语交际是人们最基本、最经常的社会实践活动,“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也是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的关键时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充分体现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时代的要求,口语交际训练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而口语交际教学还存在一定问题,口语交际课有时还流于形式,有些教师不知如何去上口语交际课,学生不敢表达,语句欠完整,条理不清,体态别扭„„我校非常重视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我校校情的口语交际训练策略与方法。在市教委的关注和领导下,在县教研室的指导下,我校2009年9月承担了市级《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研究》的教育科研课题。

2.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

研究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兴趣,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三年来课题研究负责人、课题名称、研究内容都没有变更,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策略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体系。课题研究效果显著,成绩突出。主要成果以论文、教案、案例等形式呈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兴趣,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整个研究过程中任务没有发生变化。

3、课题的研究目的、指导思想,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兴趣,训练小学生口语交际技巧,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是本课题的研究目的。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借鉴现代教育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探索出切合校情的口语交际训练策略,深化学校的语文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题以2010年--2013年课题组成员及所任教班级的学生为研究的对象。课题采用课了文献检索法、问题探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

5.课题研究进程。

准备阶段、2009.10--2010.11

(1)课题负责人做好课题的申报和论证。

(2)、组建课题组,商议研究计划,建立学习、检查、指导制度。

(3)、了解我校口语交际状况。

(4)、邀请教研室领导培训课题组成员,组织召开课题组成员座谈会。讨论、修改、完善、《提高小学生口语能力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2010.11—2010.6

(1)、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网上查阅有关口语交际的资料文献、目前国内口语交际研究状况,听《名师访谈》。写学习心得体会。

(2)依托小学语文教材口语交际专题训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兴趣,学习口语交际技巧;探索善用文本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

第二阶段2011.07--2011.12

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内活动,让小学生体验口语交际的快乐,增强口语交际的信心,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探索利用活动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

第三阶段2011.01--2012.06

巧用各种社会活动,让学生实际进行口语交际实践,巩固口语交际成果。总结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

验收阶段2012.07--2013.06

(1)全面总结,开展研讨观摩(课)会,在涵水小学全学区推广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

(2)自审完善工作,接受市级总结性评估。汇编《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论文、案例、教案。

二、研究力量的安排

课题顾问: 何柏才

(市教科所所长)

(市教科所专家)

王成荣

(平昌县教研室主任)

祝万林

(平昌县教研室副主任)

学校领导:

王 彩

(涵水小学校长)

苟兴旺

(涵水小学副校长)

赵治阳

(涵水小学副校长)

研究小组:

组长:

郭爱华

参研人员:

易志成、张 刚、曾 燕

协研究人员:宋继兰、王登琼和小学中心校各年级语文教师。

分工:

赵治阳:课题负责领导。

郭爱华: 负责课题研究全面实施。

曾 燕:

记录、保管.易自成、张 刚:查阅文献,收集资料。

这里特别对曾旭专家对本课题的指导表示敬意;对本课题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的王彩校长表示感谢;对参与本课题协研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谢意。

三、课题组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

三年来,课题能按计划,扎扎实实地开展。课题组针对课题研究中的问题,拟订了课题实施方案与计划,保证课题有序进行。三年来,课题组举行校内课题研究活动近50多次,参加上级科研活动10多次。为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课题组还严格执行考勤制度,从出勤率上保证课题的开展。此外,选定的三个实验班级作为课题研究成效参照。三年来,我们认真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每个成员的理论水平。三年来,课题组按巴中市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内容要求与安排,每个成员都主动参加了市县级组织的各项活动,与此同时,课题组组织全体成员定时学习教育教学科研理论,学习先进、有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

2、规范制度,加强管理。三年来坚持每两月一次“课题讨论活动,及时分析总结前阶段研究工作的得失,部署下阶段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不断提高和完善。认真制订每学期的实施计划,按计划上好实验课,抓好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各环节,强化科研教师的研讨意识,提高研究能力。要求实验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写上课、听课的心得体会,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写好研究性论文。

3、充分保证课题研究时间。我们充分利用各班语文园地口语交际课活动时间,做专题研究。在各班开展每天早晨课前5分钟讲见闻活动。

课题研究实验以来,根据本课题研究的计划,课题组成员系统学习了《一线教师教育科研指南》、《巴中市教育科研管理办法》、《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与大纲的对比》、《走进新课程》、《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小学学语文课评估》、《中小学教师素质及其评价》、《创新思维教学模式浅探》、等等教育科研参考材料。

3、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积极进行课题教学研究活动。课题研究实验以来,我们认真进行了公开课、优质课的说课、集体备课和评课活动,坚持做到上公开课的老师必须提前3天说课,并且说课后进行集体备课,对课题研究课展开讨论,献计献策。公开课上完后,人人参与评课,真诚坦率地探讨一些教学问题。通过说课、评课,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很快。三年来,通过老教师的展示课,青年教师的公开课,新教师的汇报课以及新老教师带徒一系列活动,整体上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也加深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课题研究中我们还十分注重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在研究的过程学校组织一部分教师到巴中一小、南江实验小学、平昌实验小学等一些学校学习、取经;同时还邀请了市县教研员和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并指导教学科研工作。另外,我们围绕课题,积极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课题研究实验以来,我们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特别是课外活动做到了具有学科特点,形式丰富多彩。三年来,我们成功地举办了多次全校性的语文演讲活动。真正地丰富了校园生活,创设了口语交际氛围,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四、课题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推动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通过研究我们构建了“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自主化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老师们根据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围绕交际话题精心创设交际情境,鼓励学生大胆交际,主动交际,有效提高了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口语交际教学突出了语文课的特色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强化语言意识,突出了语言训练,做到读说结合,读写结合。2、2、课题实践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与理论素养的提升。在课题研究中,以研促学,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教师围绕课题研究进行理论学习、讨论。实验教师按照设计的教学实验方案拟定实验工作计划,阶段总结,撰写研究文章、案例分析、教学设计以及经验文章等,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与理论素养的提升

3、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等语文素养有了明显提高。

通过近三年的研究,经过观察、比较、评价对比,我们发现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及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我们以实验前期与实验后期的调查、我校高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抽测成绩为例:

4、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推动了学校教育科研活动的发展。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学校形成了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人人有科研课题的新局面。各位老师都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科研活动中,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7.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 的研究方案 篇七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学生可以阅读的书很多很多, 但我们始终不能否认, 课本是他们最需要读好的一本书, 而这其中的优秀文章, 就潜藏着很多作文资源。鲁迅的《少年闰土》一文中, 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是很值得学习的:紫色的圆脸, 头戴一顶小毡帽, 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 怕他死去, 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 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在写作时抓住了闰土形象上最有特点的部分:紫色的圆脸、小毡帽、银项圈, 使人印象特别深刻。我顺势引导学生, 你能学着鲁迅的样子来写一写周围的同学吗?写完后大家猜猜他是谁。于是学生兴致极高地开始创作, 真的是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同学的特点。“他是个男孩子, 却留着一条小辫子, 这可见他的父母非常爱他。”“她有一双弯弯的月亮似的眼睛, 一笑起来就会变成一条弧线。”在课堂教学中, 除了想象写话、仿写之外, 还可以结合课文安排学生写读后感、续写课文、改写课文等等。只要我们老师能够时刻保持读写结合的意识, 潜心研究教材, 细读文本, 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就能在课堂中, 在课文教学过程中, 帮助学生积累必要的作文素材。

二、开展活动, 从课内活动中积累素材

1. 巧用口语交际课。

在人教版教材的编排中, 口语交际通常是习作的预演, 往往有着共同的主题。因此, 一堂好的口语交际课, 通常能够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积累素材。如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五的主题是“留在心里的印象”, 习作五的要求则是“用一两件事来介绍你的小伙伴, 写出小伙伴的特点。”为了使口语交际更好地为习作服务, 在教学时, 我通过四个问题引导学生说话:小伙伴中谁给你的第一印象最深, 他/她是什么样子的?后来印象有变化吗?是什么事情让你改变了对他/她的印象?你能把这件事情说具体吗?课堂上, 教师的点拨、同学的启发, 能够使学生比较好地进行交际, 而在听同学讲的过程中, 学生就能积累各式各样的素材, 在习作时, 也就轻松多了。

2. 善用导读课。

阅读和写作从来是不分家的, 对学生而言, 阅读不但可以增长知识, 丰富阅历, 而且是作文的前提基础。学生只有搞好阅读训练, 才能够积累作文的材料和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并提出了课外阅读的量化要求———小学生毕业生要达到145万字。

而农村小学的学生, 可以看到的书是十分有限的。我在上导读课时会有意识地介绍图书馆的书籍, 引导他们进行阅读, 他们读得有收获的时候, 还会给同学介绍, 跟老师交流。这样, 一方面增长了见识, 一方面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了素材, 可谓一举两得。除了图书馆的书籍之外, 还可以为学生导读他们自己手中的书———《小学生时代》。这本书有两个优点:一是人人手上都有, 方便阅读;二是文章大多是同龄人的作品, 利于学生模仿。于是, 每当发下杂志的时候, 我就会引导学生先观察封面, 猜猜本册的内容, 再看目录, 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文章, 细细地读, 读完之后跟同桌或者小组内的同学交流。通过上导读课,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 在习作时, 学生不再无话可说, 或参照或引用, 写出来的文章也丰富多了。

三、留心观察, 从社会生活中积累素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积累作文素材。六年级上册的习作四要求学生针对生活中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不良现象写一份建议书, 在习作的前一天, 我布置学生去观察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浪费资源或污染环境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第二天在作文时, 学生不再苦思冥想, 而是一个个都在奋笔疾书:“有时上体育课, 教室里的灯和风扇都还开着。”“学校门前的河中水很浑浊, 上面还漂浮着垃圾袋。”“菜场里没有足够的垃圾箱, 常常会有垃圾堆在地上。”……从校内到校外, 从浪费到污染, 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的观察所得去写, 而不再询问同学、老师“写什么哦”, 自然也不会千篇一律了。

为了使同学们把观察变成一种习惯, 我每周还把一定的时间交给学生自由交流, 内容可以是看到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或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思考。不断地观察、不断地交流、不断地思考, 学生思维会越来越开阔, 这时候他所积累到的社会生活素材, 是我们老师计算不了的。

古人云:“不积跬步, 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河。”可见, 积累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 我们一定要多引导, 有步骤、有计划地让学生坚持经常训练, 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这样, 写作的时候这些材料就能纷纷涌来, 带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优秀作文就不愁写不出来了。

摘要:对于写作来讲, 素材是十分重要的。但由于种种原因, 农村小学生在写作时往往素材贫乏, 无话可写。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笔者通过细读文本, 利用口语交际课、导读课, 养成观察习惯这三个途径, 帮助学生提高作文素材的积累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使学生在写作时得心应手。

8.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 的研究方案 篇八

【关键词】高中学生 数学 解题能力 策略

在平时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解题后的反思和审视,充分发挥习题的作用,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思考、分析、探索、推断、概括、归纳、创新,从而积累经验,总结规律,开拓思路,拨开迷雾,把握本质,真正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解题能力。

一、巧取特殊数值,时半功倍

在高考数学选择题中,在解答某些不等式、函数、方程、数列、向量等数学问题时,有时赋予特殊的数值,往往可以使问题快速获取,达到时半功倍的效果。

例1:已知函数f(x)=x2+ax+b(a,b∈R)的值域为[0,+∞],若关于x的不等式f(x)

A.-6 B.9

C.12 D.36

解析:由题意可知,△=b2-4a=0,而由不等式x2+ax+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函数与方程、二次不等式以及根与系数关系的掌握情况,本题通过巧取m=0这一特殊数值,使问题得以巧妙获解,节省了化简和运算时间,提高了解题的速度。

二、巧借特殊图形,化难为易

例2:如图所示: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P⊥BD,垂足为P,且AP=3,则 的值是( )。

A.2 B.3 C.6 D.18

解:将平行四边形特殊化为菱形,则对角线AC⊥BD,又已知AP⊥BD,故点P与点O重合,则 =2 ,所以

=2 2=2| |2=18,故选项D正确。

点评:根据题设条件,借助特殊化思想将已知图形转化为菱形,极大地优化了解题过程,节省了解题时间,避免了隐形失分。

例3:设a、b、c是两两异面的三条直线,已知a⊥b,且d是a,b的公垂线,如果c⊥a,那么c与d的位置关系是( )。

A.异面 B.相交

C.平行 D.异面或平行

解析:在解决有关空间直线位置关系的问题时,最有效的方法是构造特殊的几何模型,借助图形的直观性加以判断。根据题设条件,可构造正方体,如下图所示,在正方体ABCED-A1B1C1D1 中,令AB=a,BC=d,CC1=b,当A1D1=c时,c与d平行;当A1D=c时,c与d异面,故选项D为正确答案。

点评:本题结合已知条件,通过构造特殊图形正方体,然后分类讨论,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三、巧用特殊函数,优化解题

例4:设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且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 对称,则f(1)+f(2)+f(3)+f(4)+f(5)的值是( )。

A.0 B.1 C. D.5

解析:取特殊函数f(x)=0(x∈R),f(1)+f(2)+f(3)+f(4)+f(5) =0,故选项A正确。

四、巧用结果反思,提高批判性

例5:给定双曲线x2- =1,过A(1,1)能否作直线n,使n与所给双曲线交于B、C两点,且A为线段BC中点?

解:设以A为中点的直线n与双曲线交于B(x1,y1),C(x2,y2)两点,则有:

x12- =1①;x22- =1②;x1+x2=2③,y1+y2=2④

由上述四式可求得: =2,故可知直线n的方程式为:y-1=2(x-1),

即2x-y-1=0。

点评:上述解法看似合情合理,实则是错误的。这是因为直线n是否存在仍是个未知数,若有直线n存在,上述解法是正确的,反之,若无直线n存在,则说上述解法行不通。因此,我们需要对所求出的结果进行验证,以确保其准确无误。联立方程x2- =1和2x-y-1=0,消去y整理可得:2x2-4x+3=0,由于△=(-4)2-4×2×3=-8<0,故此方程组无实数解,即题中的直线n不存在。

反思解题结果,即对所求数学问题的结论和结果进行复查、核对、验证,以确保问题答案的准确、无误,提高解题结论或结果的可靠性和严密性。

【参考文献】

[1] 梁礼华. 高考数学复习有效策略研究[J]. 当代教研论丛,2015(08).

[2] 高慧明. 正视高考,冷静面对[J]. 广东教育(高中版),2015(10).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中学)

9.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 的研究方案 篇九

网络环境下提高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

作者/湛x

摘 要: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化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应用越来越广。主要探讨网络环境下提高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网络环境;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作用已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外语教学研究重点在如何教,但随着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外语教学的研究焦点从教师转移到语言学习者身上。因而学校教育的趋势也应当由教师主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转变成为由学生主导学习的过程。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

1.自主学习

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外语自主学习的概念以来,国外出版了一系列有关自主学习的专著,著名期刊上也发表了不少相关文章。Bonham根据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自主程度的高低将教育系统内的自主学习分为:他人导向学习、自我导向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等三个层次。

徐锦芬等结合我国英语教学特点,提出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应该涵盖五方面内容:(1)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与要求;(2)确立学习目的与制定学习计划;(3)有效使用学习策略;(4)监控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5)监控与评估英语学习过程。

2.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对教育的影响作用非常深远。网络技术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如,资源庞大、易于查询、便于检索等优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外部支持。国外学者如Ho & Crookall介绍了利用基于网络的模拟程序来克服文化障碍,促进自主学习,主动运用和调控自己的元认知、动机和行为而进行的网络课程的学习。

二、网络环境下提高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策略

1.发挥网络优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目前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水平不尽如人意,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相关证书,只有少数学生是因为兴趣而学。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让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优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明确自主学习目标,制订英语学习计划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目标设置时首先要使学生清楚目标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前明白对学习过程中完成目标所需要的步骤。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要进行充分考虑,对学习目标做出清晰而具体的界定。长期的学习计划与短期的学习计划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3.合理选取教学资源

选取教学资源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合理地为全体学生选取教学资源,给学生营造一种活泼生动、利于交流的学习环境。其次,教师需要对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由于学生的水平存在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需多元化地选取教学资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建立评价体系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采取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是一种重要的自主学习策略。学生可以通过做测试或练习来检验自己的所学知识,做到查漏补缺。学生也可以将其学习情况、学习收获、学习感受、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想法反馈给教师。学生互评中,学习小组成员可以交流学习心得,展开激烈讨论,在此过程中相互学习,提出合理的建议,不断完善各自的知识结构。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书面练习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查、监控和指导。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努力创设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Holec, 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Perganmon Press,1981.

[2]徐锦芬。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01):64-68.

10.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 的研究方案 篇十

仙游县城东中心小学语文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互动式习作评改策略探究与实践》课题的提出,是在我校市级课题《感知体验式教学策略探究》已结题的基础上确立的,将习作教学研究的重心从教向改转移。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既是对学生作文情况的检查、评估、交流和总结,又是对学生继续修改作文的指导。因此,作文评改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我们语文教师一直被作文教学的“高耗低效”所困扰着。学生怕写作文,写出的文章空洞无味,言不由衷。久而久之,学生对写作文失去兴趣,甚至视作文为畏途。一见作文就头痛。每次批改作文,老师辛辛苦苦字斟句酌,精批细改的作文发下去后,学生并不领情。教师在作文本上批改出的错别字、错误标点、语句不通、结构内容等有必要修改的问题学生并不重视,甚至视而不见。只是看一下分数和评语就合上本子,万事大吉了。教师精疲力竭,学生收效甚微。

针对上述情况,为了走出这种困境,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写作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愿学、乐学、会学。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的精神,提出师生、生生互动式作文评改法。

二、概念界定

所谓互动式作文评改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双方相互作用,从而建立生生、师生双向的情感交流,双向的资源共享,双向的创新提高,双向的评价激励措施,初步形成教学相长的作文评价新机制。

评价是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改、小组合作互评、全班多向互动式评改交流等途径,逐步培养学生自改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三、预期目标:

(1)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提高学生习作的自信心。(2)构建互动式习作评价体系,在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评价之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增进教与学的相互了解和深层次的沟通,在评价中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建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习作多元评价活动,培养学生评议习作的能力,营造人人爱习作、乐写习作的良好习作氛围。

(4)加强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教师习作教学的业务水平,同时也减轻教师的工作负荷。

四、研究内容:

(1)调查学生对现行习作评价方式的心理反映,调查教师对习作批改的期待。

(2)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探索互动式习作评价策略实施途径及方法,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3研究在互动式习作评价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地位如何做到和谐统一。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座谈、问卷,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开展互动式习作评价活动看法及建议,了解活动实施效果,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研究方法。(2)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关于小学生互动式习作评价活动有效开展的策略研究的信息,结合实验年级实际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

(3)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

(4)对比实验法,将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的实验前后情况作比较,以了解实验的成效。

(5)案例研究法,组织本组成员开展教研活动,研究分析好的案例。

六、操作措施:

(一)、依托习作,传授方法

1、提出学生自改互评的内容要求

2、教给学生自改互评的基本方法

3、实施学生自改互评的教学方法 1)示例修改法 2)点拨修改法 3)讲座修改法(二)、出示范文,师生共赏

1、佳作赏析

2、范文修改

七、课题实施步骤

1、课题启动阶段:(2014、10—2014、12)(1)、文献资料研究。

(2)、选择确定课题,成立课题组。

(3)、调查学生对现行习作评价方式的心理反映,调查教师对习作批改的期待。(4)、设计课题实施方案,向县进修学校申请立项。

2、课题实施阶段:(2015、1—2016、6)(1)、专题讲座,以理论为引领。(2)、制定阶段性实施方案并交流研讨。(3)、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论文。(4)、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

3、结题阶段:(2016、7—2016、12)(1)、全面总结研究工作,整理材料。(2)、整理汇编实验成果,撰写结题报告。(3)、总结经验、联系实际、推广应用。

八、组织机构与分工

(一)、组织机构 课题组负责人:郑庆仙

课题组成员:陈雪霞、陈升阳、肖晋渠、邱凤美、王煌梅、邱志锋、陈爱金、段元华、林 娟、肖梅芬

(二)职责分工:

1、郑庆仙:负责课题的指导、监督课题的实施。

2、陈雪霞:负责课题的创意和指导,撰写研究论文。

3、陈升阳:负责课题的组织、统筹,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

4、肖晋渠、张清其:负责课题的策划、协调、管理

5、邱凤美、王煌梅:负责调查学生对现行习作评价方式的心理反映,调查教师对习作批改的期待相关数据分析及其评价反馈的信息处理。

6、邱志锋、陈爱金:负责互动式作文评改策略探究与实践论文发表、评选、汇编。

7、段元华、林 娟、肖梅芬:负责小学生的优秀作文和习作讲评课教学案例的整理、汇编。

2014 4

11.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 的研究方案 篇十一

一、以阅读引领写作

中学生要想锻炼自身的写作能力,首先就要积累出一个属于自身的文库档案。在生活和学习当中,所见、所想、所学都会积累在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需要写作的时候就对这些材料进行提炼和分析,选择适合的材料进行写作。因此,中学生要在不断的阅读练习中丰富自己的见识,更好地完成写作任务。

群文阅读让中学生在团结合作的模式中进入到材料阅读,通过群文诵读加深了对材料的印象和理解,对教学材料有了更深的理解后,不但能提高学习效果,而且对中学生自身的文化底蕴积累也有着良好的效果。

二、以写作促进阅读

在中学生的写作过程中,经常由于自身见识问题造成写作困难。这就需要中学生不断加大自己的阅读面,从不同的阅读中汲取自己需要的知识。

群文阅读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讲,克服了缺乏阅读兴趣的困难,让学生在遇到写作问题时能够全情投入到群文阅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促进学生的阅读量有着显著作用。

三、反复练习,养成习惯

读写能力的锻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努力。在中学教育中实行群文阅读从时间和次数上加大了学生锻炼的力度,增加了读写能力的锻炼机会,只有这样反复练习,才能催生学生转变为自身的习惯,才能达到不断加强学生读写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学生读写能力的锻炼需要教师从多方面着手并加以积极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阅读量。群文阅读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理解能力,并且在群体学习的过程中达到了相互促进的目的和效果,让学生的读写能力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当然,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基础知识的反复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发挥自身的积极引导作用,让学生以更大的学习热情投入到群文阅读练习中,进而达到提高中学生读写能力的目的。

12.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 的研究方案 篇十二

1 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原因

Panlston(1992)提出,跨文化交际可以被看作是不共享同一交际能力的人们之间所进行的交往。在跨文化交际中,之所以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交往双方缺乏共享。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目标是培养外语学你者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年1月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提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中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这三个要求包括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内容,然而,其中的跨文化交际这一要求是最令外语教育者和大学生头痛的事情。由于交际双方的背景不同,文化习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方式也会有所不同,这样会给交际带来很大的困惑。经研究和观察发现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传统的教学方法

普遍的应试教育给外语教学带来了相当的负面影响,而传统的外语教育观还深深地束缚着我们教师的手脚。如一直受到高校重视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给我们外语教育者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的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查词典、记单词、分析句子结构上。很多大学生能很好地阅读,很好地应付考试,但是,在跨文化交际时往往会出现问题。这中结果和以往大学英语教学目的相关,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它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从这个教学目的来看,教师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因此,他们平时的教学受到了书本知识的限制的约束,只是根据教学大纲按部就班地进行语法,词汇,写作,听力等方面的教学工作,忽视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方面的培养。

1.2 教学内容的陈旧

在过去的英语教学中,学校一般都是几年连续使用一本教材,因此,教材所取的内容相对比较陈旧,有些教材涉及到西方文化,宗教礼仪等方面的内容比较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习俗,文化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书本上的知识一成不变,这些问题反而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误解。在这种陈旧而狭窄的知识结构下,学生很难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是说学会上没有足够的知识文化底蕴来支撑交际能力的发展。

1.3 教师自身的因素

由于教师受以往的教学要求的影响,多年来对外语教师对英语教学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每一个任务都是围绕着教学要求来开展,因此教师自身平时比较注重听说读写各单方面的提高,自身也忽视了对西方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学习和了解。俗话说得好:名师才能出高徒。教师对这些知识都不了解,何以去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呢?

1.4 现实存在的文化差异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扎根于人化土壤中,不同的社会会出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而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在交际中具体接触一种文化时,由于对一些异国文化的不了解,不熟悉,就会引起相互的误解,甚至交际受阻。

2 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2.1 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后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全面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这也要求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改革。霍尔说过:“我深信存在于我们和其它国家的人们之间交际的障碍很多来源于对跨文化交际所知甚少。”(1)新的教学方法就是要减少各国之间交流而引起的跨文化冲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了解中西文化的机会,并对比各国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提高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让学生在课堂交际实践过程中获得交际的能力。事实上,英语不是学好了在去交际,而应当在交际中学习(Ellis,2006)。

2.2 在教学内容中融入跨文化知识

新的教材考虑到了文化差异这一方面,教材中介绍中西文化背景的内容较以往有所增加。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培养学生对外语的鉴别能力。当然,仅靠有限的书本知识介绍是不够的,外语教师在进行语言基础教学的同时要即使导入相关的文化知识,将语言教学恰当地和文化教学融合在一起,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周可荣,龚丽英(2006)认为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掌握,可帮助人们预见和解决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具备这种功能会较大地改善人们的自我认识,促使人们对自己的文化重新审度,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2.3 提高外语教师队伍自身的水平

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外语教师要应意识到自身的缺点,加强文化意识,特别是要努力提高自身文化水平。要利用课余时间不断扩大对国外的政策,经济,人文,风情等方面的了解,要获得这些知识可以有多方面的途径:阅读一些现代英语文学读物;欣赏一些原版外国电影和电视剧本;阅读一些介绍西方文化的文章和学术杂志……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从中领悟出一些中西文化差异,以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和交际能力,以满足新的外语教学的要求,培养出一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3 结束语

随着大学英语改革,在英语教学中,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学生和教师的重视。要在短时间内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学生在单纯了解国家的文化的同时,还要不断培养世界意识,有意识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国外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多元化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文仲.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4).

[2]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1).

[3]许力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7).

[4]林娟娟.跨文化教学策略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

[5]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6]张晓梅,张燕.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

13.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 的研究方案 篇十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在此基础上应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以期从“生活化”的角度来进一步优化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小学生因为知识有限,普遍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在练习习作时经常会觉得无从下手。有些学生为了完成作业,在作文当中出现说假话,写假事;小孩子说大人话失去了童真童趣;作文中出现了千人一面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甚至出现了抄袭范文的现象;写出的东西空洞,不真实,没有个性和特点。此类现状不得不令人忧虑。因此,解除学生的畏作心理,让学生养成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善于思考、大胆创新的良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作文教学是育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作文就是教做人,学作文就是学做人,学生能写出真、善、美的习作使学生敢于、勤于、善于,乐于说真言、写实话、吐真情。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意识、兴趣、能力、习惯以及对生活和习作负责任的态度。逐步提高学生生命质量。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实践能力及教学科研能力。我们的研究,正是为了解除孩子写作的畏难情绪,还孩子一个快乐的习作童年,把作文的过程作为生活本身的需要,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终极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探讨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教学策略,致力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快乐习作、健康成长。

2通过有效习作指导策略的研究,揭示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3、通过贴近生活的作文指导教学策略的研究,为重新建构新的教学策略,提供一种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三、研究的对象和步骤: 研究对象:中高年级学生 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6月 ①制定研究活动方案。②申报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11年6月——2012年5月

学习《新课程标准》、刘锡庆《基础写作学》、乔亚孟的《小学生习作依赖性成因分析》、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进行资料整理、教学实践反馈,改进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更细致、更深入的操作,并进行案例搜集并写出读书笔记和阅读及研究反思。

3、(结题阶段)2012年6月

进行总结,撰写结题报告。

四、研究方法和过程 研究方法:

1、资料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证明并把握本课题研究的对象、内容、原则和方法。

2、现状调查法:通过举行学生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习作情况、习作内容、习作体会、收获等情况,组织学生参与作文比赛,掌握学生习作贴近生活的发展情况。

3、行动研究法:通过举行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习作内容、习作体会、收获等情况,组织学生参与作文比赛、掌握学生习作训练的发展情况。研究过程:

(一)、加强教师理论学习,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

在课题研究之初我开始认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及在网上浏览学习刘锡庆、乔亚孟等名师关于指导小学生习作的理念和指导方法。(二)、构建生活化的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个不停”。在生活作文的研究中,我们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

1、丰富校园生活。校园生活的确很单调,对生活在县城里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我抓住校园里的一些常规性活动。如开学典礼、学期总结表彰大会、每周的升旗仪式、开展主题队会活动进行习作练笔。利用开展主题队会活动比如:安全你我他演讲比赛,背诵古诗文比赛、结合课本内容自编自演课本剧、举行辩论会等等;开展植物角、小制作。为了让学生了解大豆的生长过程,在教室的一角种植了一些植物同学们兴趣盎然,精心呵护,留心观察,写出了精美的文章。还可以结合重大纪念日、时令开展活动。如庆“五一”、迎“六一”、迎元旦、才艺表演。还有每年一次的书香校园读书节活动,同学们自己参与布置、美化、销售等等。读书节活动异彩纷呈,一篇篇佳作应景而生,师生无不为之拍手喝彩。

2、享受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环境,是孩子继续成长的沃土。幸福家庭的孩子,他们大多热情、纯真、善良、乐于助人、有同情心。我们要求学生体验家庭亲情,享受劳动乐趣,感受生活情趣。在生活作文指导的过程中,仔细观察,用心感受,引导学生选取身边的典型的家庭生活情景,如:写妈妈的爱,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抓住细节写出真情实感,而不是泛泛而谈。确定具体的场景和观察的内容,引领他们回到家庭生活的小天地里去观察和思考,进入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为情而作”,使他们感知家庭生活的真善美,用爱心去感受家庭生活。

3、体验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环境,适时地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物质文明建设成果,科技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变化,生活场面的沸腾……范围广泛,内容丰富,这些都能使学生激动不已。选取一些有典型意义的画面,纳入生活作文的范畴 引领学生用心去观察,去描绘,去体验。

(三)检查落实到位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其自觉性还是不够,有布置就要有检查,布置任务而不检查等于徒劳,只有通过检查,发现学生在习作时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帮助改进才能把习作抓实。在指导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要想提高习作水平,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学生多读书,勤练笔。写日记无疑成了学生练笔最好的方式,学生在校的时间毕竟有限,家校配合至关重要。其次,定期检查读书笔记。我们班级的读书笔记的内容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摘抄好词好句、写感想、可以写故事梗概、还可以批注、心得等等。通过定期检查展评读书笔记,一方面老师能了解学生习作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能起到互相激励的作用。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习作热情

为了鼓励学生习作热情,我在班里设立了各种习作奖项。每星期、每月评出“阅读之星”、“词汇大王”等,同时注意遏制学生积累中的片面贪多求次情况。习作之星:写好作文,还能把自己写好的内容与小伙伴交流分享。进步之星:根据学生每次参与评比的情况而定,只要比原来有进步,都能获得。通过及时的激励评价促进了学生进行习作的积极性。

(五)、拓展学生阅读作文指导空间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读书的快乐,鼓励学生以书为友,并在大量阅读实践的的基础上以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倾吐自由之声,学生通过阅读把自己的生活与阅读紧密的结合起来,用笔倾吐自己的心声,这不正是我们阅读作文指导的主旨吗?通过读书,拓展了学生写作的空间。

五、研究取得的成果

1、促进自身教研能力的提高。

自参加课题研究,我通过读了许多的教育著作,增强了我的理论素养。

2、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坚持写日记,一可以练笔,二可以培养观察力,三可以为写作文积累素材。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断。或一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或一个显示心理活动的神情、动作,或一个独特的感受,一种有趣的自然现象等等。它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能源资料库”习作时可以根据写作内容量体裁衣,真可谓左右逢源。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贴近生活的课题研究中,我发现学生读的多了,积累的语言就多,思维也更加开阔,他们想写、可写的也随之增多。我每次挑选写得好的文章,在班级里朗读,并作出积极的评价,学生写读书笔记的积极性极高,形成了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良好氛围。

3、通过读写结合,有效的提高了他们的读写能力。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贴近生活的课题研究中,我发现学生读的多了,积累的语言就多,思维也更加开阔,他们想写、可写的也随之增多。我每次挑选写得好的文章,在班级里朗读,并作出积极的评价,学生写读书笔记的积极性极高,形成了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良好氛围。

六、实验的反思

14.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 的研究方案 篇十四

利用绘本阅读促进低年级学生说话写话能力提高的策略研究

开 题 报 告

江苏省涟水县实验小学 课题组

一、研究的背景与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绘本是儿童早期教育的最佳读物

作为一种重要的儿童文学样式,绘本最早出现在西方,有百年的历史,是绘画和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我国有时也叫“图画书”。绘本中的图画一般是手绘之作,生动迷人,具有和语言叙述同样的功能,承担着叙事抒情、表情达意的任务。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绘本被公认为是儿童早期教育的最佳读物,学龄前儿童读物中70%是图画书。与一般图书相比,以读图为主的绘本阅读更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符合儿童审美需要和心理特点,在长期阅读中,能潜移默化地激发儿童阅读兴趣,对儿童的思维、语言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实际上绘本阅读更是对孩子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

2.绘本阅读是新课程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5万字;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绘本教学不仅能促进低年级学生说话写话训练还能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的主动发展。通过对学生绘本阅读的指导,鼓励学生多看书、爱看书,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既学到新的汉字,新的知识,又复习巩固了已学的汉字,积累了知识。

绘本阅读不但能够有效地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同时能够促进儿童和谐发展,有利于儿童情感发展,有利于开发儿童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利于调动和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绘本阅读,能引领儿童快乐成长,为儿童终身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综述

在国外,绘本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发达国家儿童首选的读物。现在,国内已有不少的专家学者都在研究绘本阅读的问题,我们到底应该提供什么样的作品来给孩子阅读,来愉悦孩子的生活,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呢?

台湾的不少专业人士认为,绘本是早期阅读的首选,台湾的绘本阅读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深入进行有二十余年。

国内儿童文学理论家方卫平教授、博士生导师梅子涵教授等多年来也一直呼吁让孩子阅读经典绘本,认为《幼儿经典绘本》应该是孩子的“人生第一本书”。因为,优秀的绘本能给孩子带来愉悦和幸福感,让孩子从中体会阅读的乐趣。通过绘本与一般儿童读物的比较,其一,绘本善于通过浅显的故事来阐述幼儿平时难以理解的、较为深邃的内涵,包括哲理、生命的主题;其二,从美学的角度来讲,绘本以美仑美奂的绘图,给孩子带来视觉的享受,具有较高的文学审美价值;第三,图与文相辅共存的平衡关系,营造整个绘本的内在感觉。

今年确立《利用绘本阅读促进低年级学生说话写话能力提高的策略研究》为校本研究课题。目前,全校已有10个班级进行绘本快乐阅读实验,在我们的这一课题中,我们把低年级经典绘本阅读的行动研究作为主要目标,即教师是如何解读绘本,如何指导学生去阅读绘本。借助绘本,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兴趣,对美的感受力,的同时从而利用绘本教学促进低年级学生说话写话训练。从这样的一个切入点对低年级学生经典绘本阅读进行研究。为此,我们提出了低年级经典绘本阅读研究项目并申请课题立项。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绘本:它是一种独立的图书形式,是较为严格意义的图画故事书,特别强调文与图的内在关系。共同担当讲故事的重要角色,图画不再仅仅是辅助和诠释文字的作用,是图、文之间取得一种平衡的关系,相互衬托,营造出整个绘本的内在感觉。

绘本阅读的内涵:

1.培养学生良好阅读兴趣、态度和习惯,充实心灵内涵。

2.深化学生阅读习惯,丰富人文素养,扩展生命视野。

3.激发学生创造思考的能力、发展潜能、促进生说话写话训练。

4.涵养学生欣赏、表达、沟通、分享的能力。

说话写话:说话写话,主要指针对6——8岁儿童所进行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训练,主要由听、说、读、写四方面内容共同组成,目的在促使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得到协调发展。

策略:是指针对我校目前低年级语文“说”“写”教学的现状,依托文本,研究、探索更具有积极价值取向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

二、预期成果的创新之处

阅读经典作品,可以打破时空界限,提升儿童阅读品位,对儿童终生学习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在研究经典绘本的阅读过程中将经典绘本阅读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在经典绘本阅读的过程中,教师根据绘本内容和低年级孩子的特点设计丰富多样的听、说、读、问、议、写、欣赏、想象、表演、创作等活动,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提高。这一项研究活动在国内还刚起步,故其成果作为我区后续低年级经典绘本阅读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与指引。

●第二部分:研究条件、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

一、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已经具备以下有利条件:

(一)学校基础条件

1.课题组成员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课题组负责人谭奕军是龙岗区骨干教师,参加和主持过国家级、省、市、区级课题的研究。课题业务主持人才曾参加和主持过国家级和区级以上的课题研究,有多篇论文获得国家级、市、区级奖项。

2.语文科组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语文科组先后承担过“十五”规划区级课题的研究工作,都已顺利结题,并获专家好评。其中《倾听花开》获淮安市科研成果一等奖。3.学校领导重视支持科研工作,科研经费落实有保障。

学校领导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落实,为课题组提供专项资金订阅、购买相关书籍,为教师查阅文献资料提供物质保障;有计划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各级教科研培训,从而有效促进教师教科研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4.学校有健全的科研管理网络

我校十分重视课题研究工作,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教科研管理网络,有相应的组织制度和课题研究制度,能为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时间保证。

5.我们有爱岗敬业的科研型老师

我们语文科组有一批年轻有活力,责任感强,具有奉献精神和科研意识的教师。对于经典绘本阅读的行动研究热情高,在确定绘本阅读开展之初,有自已掏钱买书提供给课题组成员共同来研究,也有自制绘本来辅导教学的,有了这样一群爱岗敬业的主研人员,带动全科组所有教师参与本课题的研究,保证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开展。

现在课题申报成功,我校将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全力支持本课题的研究活动,力争使本课题研究达到预期效果。

总之,本课题组已经具备完成研究任务的主要客观条件。

二、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低年级学生发展目标:通过多种方式的绘本阅读,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兴趣,对书的热爱,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发展视、听、语言、思维、想象、审美及观察等能力。

学校发展目标:通过绘本阅读的研究,形成特色良好的学习氛围,打造一支学习型的团队组织,促进学校特色的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

1.选择低年级经典绘本阅读原则的研究

在绘本阅读研究课题实施过程中,绘本的选择是基础。那么在选择时要遵循哪些原则呢?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带着问题去阅读绘本,了解绘本的特质,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内涵与所包括的深层次的意义,尽可能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与思考,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孩子们选择出适合的阅读绘本。

2.教师对绘本的研究性阅读

引导教师进行研究性阅读,深入了解绘本的实质,挖掘其中的多种教育元素,开展创意的教学活动设计。

3.指导低年级学生阅读经典绘本的策略、途径的研究

我们拟采取“听(看)故事、讲故事、画故事、编故事、演故事”五大行动为主要策略,让学生“爱听、善讲、能画、会编、乐演”,通过集体教学、图书漂流、环境互动、亲子阅读等途径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营造书香班级和校园。

(三)研究的难点

1.低年级学生经典绘本阅读材料、内容的研究。教师针对学生兴趣选择经典绘本,对于内容如何取舍,对于选择的材料、内容如何解读,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2.教师指导低年级学生阅读经典绘本的策略研究。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绘本应遵循的规律,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基础、阅读兴趣、阅读的目的来指导学生阅读。

三、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法:本课题研究将借助相关的文献资料,主要为有关儿童经典绘本阅读策略、儿童阅读的心理过程、儿童阅读能力测评、阅读对儿童生命成长的意义等文献资料。

2.调查法:通过问卷、座谈等多种形式,全面、具体的了解目前教师绘本阅读教学、儿童经典绘本阅读中的矛盾、困惑及忧虑等,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及境遇,以便使研究更具针对性,更能直抵低年级经典绘本阅读发展的实际。

3.行动研究法:将低年级经典绘本阅读的实践与研究结为一体,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不断提升低年级经典绘本阅读的实践品质。

4.个案法:注意研究儿童个体进行经典绘本阅读的发展现状,运用典型解剖的方法,抽取其中的经验与原理,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四、研究进度

本课题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搜集相关的资料,初步把握课题的基本内涵及意义,做好课题的设计申报工作。

2.研究阶段:根据课题的设计方案,对课题研究的各项内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探索与研究,总结、积累相关的研究成果资料,不断完善整个研究的内涵及体系。

3.总结阶段:反思、总结整个研究过程,整体建构研究的成果框架,形成课题研究总报告,并申请和组织课题结题工作。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低年级经典绘本阅读的调查报告。

2.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课题结题报告。

4.低年级经典绘本阅读研究的读书笔记、教育故事、论文集、案例分析。

六、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主持人:陶会 负责课题总体方案的设计、理论指导等 组 长:周明芹 全面负责课题的组织工作

副组长:张丽丽 具体负责课题的研究和管理

成 员: 严莉 刘素红 吴茜 陈云 朱旻敏 王虔 贾春霞 谭天一

刘贞 贾茜 潘艳霞 罗海燕 程静 徐爱娥 周庆华 负责课题的具体实施

●第三部分: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1.对于绘本阅读推广的忧思

绘本阅读是低年级孩子阅读经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可是目前,在家长对绘本的概念还很陌生,错误地认为绘本信息量小,光是画儿好看,孩子阅读收获有限,更希望孩子阅读纯文字的书,而且价格又贵。如果没有整个教育部门的有计划的推动,光靠几位教师的大声疾呼,像我们课题组老师这样的研究与探索,绘本阅读的推广会是一个非常漫长而又艰难的行程。

2.如何评价绘本阅读的效果问题

如何评价教师的绘本解读,如何评价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采用的策略,目前是我们研究中遇到的困惑。

主要参考文献:

1.梅子涵 《阅读经典》 文献来自红泥巴网站

2.日本 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文献来自 小书论网站

3、林敏宜 《绘本的欣赏与应用》 台湾 心理出版社 1989

4、傅林统 《儿童文学的思想与技巧》 台湾 富春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5

5、李红叶《阅读绘本》 文献来自《书屋》2006年第11期

6、袁晓峰《绘本阅读课的基本原则和教学方式》文献来源于小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02期

7、沙海燕《中国流行绘本现状研究》文献来自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年第03期

8、张翠侠《绘本》文献来自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9、李乐平《几米与成人绘本》文献来自语文建设2002年第06期

上一篇:北戴河之行作文下一篇: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XX小学数学组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