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报道(精选10篇)
1.电视新闻报道 篇一
深度报道
统摄性思维与结构化演绎: 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
深度报道理论的提出
深度报道理论的产生,是对客观报道理论的重要补充和修正。
新闻媒体间的竞争促进了深度报道的诞生。
读者文化水平和基本素质的提高,要求报社、通讯社提供有深度的报道。
深度报道理论的基本内涵
深度报道通过系统地提供新闻事件的背景,客观地解释新闻事件的含义和分析展望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向,延伸和拓宽新闻报道领域,更为详细、全面、深度地报道新闻事实。
深度报道要求“以今日之事态校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出明天的意义来”。
深度报道是在“五W”理论的基础上,将五个W和一个“How”的内涵加以扩大
深度报道的特点
立体化、多层次的剖析 理性思辨色彩 现代新闻理念
深度报道的表现形式
解释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 预测性报道
连续报道
系列报道
深度报道的要求 选择重要题材
从多侧面、多角度展开新闻事实,开掘报道的纵深感
叙事与论理有机结合深度报道的操作要点 补充历史性的事实
展示环境性的事实
提供简历性的事实
引用数据性的事实
搜集反映性的事实
深度报道的结构方式:聚焦法 导语
过渡到主题
发展主题
有力的或意味深长的结尾 独家新闻与深度报道
独家新闻 :由一家新闻机构向外界发布的新闻。
以深刻和全面为理念的深度报道,承担起追求独家新闻、使媒体在竞争中立足的重任。网络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方向 以“整合”创造全新的深度报道模式 打造网络深度报道品牌栏目
客观报道理论 客观性理论 “客观性”的视觉象征,是一个360度旋转的人眼——它意味着脱离了任何个人偏见、情感和观点的观察。
对事实进行准确的报道;同时,它禁止在报道中公开地采取立场。将“客观事实”和“主观意见”区别开来
客观性的要求是,全面地、中立地、平衡地报道争议的问题,让人民了解各方面的意见,以便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也就是说,新闻媒介是观点的报道者,而不是意见的鼓吹者。
客观报道方法
以适当的(符合事实的)逻辑结构和组织信息;
对公共议题表达所有相关方面的观点; 记录事实、免除夸夸其谈和添油加醋
将新闻报道与意见写作分开,排斥新闻报道的主观性和选择性
对客观报道理论的批判 局限性
客观性是值得追求但永远不可能完全达到的目标
事实是可以操纵的,绝对的客观公正是不可能的
学术界也普遍接受这样的观点:没有纯粹的事实,只有人对事实的构造和解释。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无人相信“纯客观”的新闻了。
左翼批评家说新闻媒介以“客观公正”的面目服务于政府和大企业的利益
社会科学学者说,新闻不是客观的;新闻不可能是客观的;新闻也不应该是客观的。新闻客观性是危险的理想,是一种控制策略,是社会中一部分人用以掌握其他人的方法。积极意义
客观性已经成为一种世界公认的新闻语汇和报道模式。它代表了现代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常识、期望,是人们构思、定义、安排、评价新闻文体、新闻实践和新闻机构的标准。
在全球化的今天,“客观公正”已成为国际新闻业的共同标准,是当今统治性的新闻信条,是记者必须遵守的常规做法
客观性的可能和价值在于——它是理解世界的途径。客观性是判断信息可信性的多元标准和可行方法
客观性能较好地解决媒介与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媒介与政府和人民的关系
客观性是新闻从业人员抵御攻击性批评的一种策略程式
客观性“强调的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为即使是事实也不可能被信任的世界设计的。” 补充和修正
它突破了“一事一报”的局限,不是简单地、平面地、就事论事地报道新闻事件,而是深人地对新闻事件进行挖掘,特别是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新闻事件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新闻事件的影响和发展趋势等进行深人挖掘,给受众以全方位的信息。
深度报道方式摆脱了单纯用事实说话、不评述新闻事实的表达方法的限制,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对新闻事件的思想内涵和隐含的意义进行揭示,帮助受众深人认识新闻事件
深度报道的报道内容具有广延性的特点
解释性报道
侧重于揭示和说明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重点在“为什么”这个新闻要素上做文章,向受众提供比较充足的背景材料,着重回答这一新闻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它的意义、影响及发展趋向等问题。
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较为系统、深人地揭露问题为目的的报道形式,起源于美国新闻界。它专门用来揭露政府和公共机构中的腐败行为和不法行为,故也被称为揭丑式报道。调查性报道是记者深人调查的产物。它要用具体翔实的事实性材料,指出丑闻、丑行的具体表现,揭露它所产生的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果,探寻它所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应该从中吸取的教训。预测性报道
预测性报道是对未来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和问题所进行的分析性报道。从写作特点上分析,它与解释性报道极为相似,即都立足于对已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分析和解释,揭示其背后的新闻和所蕴涵的深层次的东西。所不同的是,解释性报道是对已经过去的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和解释,重在揭示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预测性报道则是对刚刚出现或未来将要出现的新闻事件、情况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预测出其最终结果和发展趋向。
连续报道
连续报道是对新闻事件在一定时期内持续进行的报道。通过持续报道,不断从新的角度反映新闻事件的进展情况及其在社会上引起的反映,达到集中、突出的效果,引起受众的关注。连续报道是一种快捷、深人报道新闻的报道方法,多用来报道重大新闻事件或比较突出的典型人物。系列报道
系列报道指的是围绕同一个主题或问题,把相互关联的典型人物、典型事物组合起来联为一体进行报道的报道方法。这种报道方法,通常把一个大主题分解为若干个小主题,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去表现大主题。选择重要题材
深度报道被西方新闻界称为“大报道”,题材重大、篇幅宏大便是题中应有之义。深度报道所选取的报道题材,往往是重大国际问题或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的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问题。展开新闻事实 叙事与论理
补充历史性的事实 展示环境性的事实。提供简历性的事实
引用数据性的事实
搜集反映性的事实
导语
它可以是一段感人的情节,也可以是某人的独白或引语。其任务是提供一个生动的个案或场景,激发受众的受传兴趣。
过渡到主题
发展主题
结尾
这是采用聚焦法进行报道的一个特色。聚焦法特别讲求首尾的连贯性,它要求如果报道从某位人物写起,就一定要以这个人物收尾,如果报道以一个戏剧性的场景开场,结尾也一定要回到这段场景中,使受众在对一个具体的人物或场景的感受中,再次回味大问题
新闻策划
新闻策划实践扫描
关于新闻策划的争论及其概念界定 新闻策划的动因 如何进行报道策划 新闻策划实践扫描 新闻策划的两个案例 新闻策划概念引入过程 当今媒体对新闻策划的重视 新闻策划带来的一些问题
新闻策划带来的一些问题 老问题:主题先行; 恶性炒作,过度炒作; 商业味道浓厚的策划; 策划带来的新闻失实; “新闻策划”的三个层面 对事实的策划 对报道活动的策划 对媒介运作的策划 新闻策划概念的界定
关于新闻策划的含义,我们采用蔡雯的界定,即所谓“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指的是媒介新闻编辑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所从事的决策与设计性工作,以及对新闻传播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具体说来,这项工作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媒介定位与新闻编辑方针的确定;
二、媒介新闻单元(指媒介产品中以传播新闻资讯为主要职能的那一部分)的设计与采编机构的设置和管理;
三、新闻报道的设计与组织。本课程是采访课,因此主要侧重于最后一个方面,即新闻新闻报道活动本身的需要报道的设计与组织 新闻报道活动本身的需要
新闻报道活动是主观认识客观、主观反映客观的过程。既然有人类主体活动,就必然会有目的性、主动性,就必须进行计划。
媒体市场竞争的需要
对独家新闻的渴求刺激了新闻策划
充分发掘新闻价值,把新闻做足、做绝的需要 广告、发行要求内容方面的配合 如何进行报道策划
报道策划的五原则 报道策划的类别 报道策划运作流程 报道策划中的选题策划 报道结构 报道方式 报道方案设计
报道策划的五原则
媒介策划的底线:准确、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五原则: 事实为本 不断创新 可调整 追求实效 可执行
报道策划运作流程 前期
确定选题,设定目标 收集处理信息 设计报道方案 后期 实施方案 搜集反馈 调整方案
报道策划中的选题策划
可供报道的客体(事实)受众获知的需要 实现传播的条件 报道结构
报道结构要素:时间、空间、角度、广度、深度、符号 报道方式 集中式 系列式 连续式 组合式 受众参与式 媒介介入式 媒体联动式 报道方案设计 报道目的
报道范围与重点 报道规模与进程 发稿计划
报道方式与表现形式 报道资源配置与运作机制
采访策划 确认选题 对主题的思考 ☞主题是记者在反映客观事物时,通过具体报道的内容所表达的中心观点中心思想。☞主题与问题 ☞主题与内容 ☞主题与标题 ☞主题形成的基本过程 ☞主题的提炼与表现 对角度的选择 ☞角度是记者采访报道中发掘事实和表现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 ☞角度与客观事实 ☞角度与报道形式 ☞角度与电视特色的发挥 ☞角度选择的着眼点 对形式的考虑 ☞形式指事物的状态结构。新闻报道的形式是指各种不同类型的报道方式 ☞形式与节目形态 ☞形式与采访方式(在节目中结构全片)
展现采访的全过程(人物专访、现场报道、电视讨论、以采访为拍摄主线的纪录片)插入采访片断(动态新闻、现场快速采访)采访准备 全面准备 ☞理论准备 ☞政策准备 ☞情况准备 ☞知识准备 ☞心理准备 ☞事务准备 确定重点 ☞重点范围 ☞重点对象 ☞主要画面 研究背景 ☞目的和作用 ☞研究背景的基本环节 ☞广泛浏览 ☞分门别类 ☞综合分析 ☞消化吸收 ☞存贮积累 设计问题 ☞通用原则 ☞辅助公式(GOSS)☞总体设计 ☞屏幕后问题的设计 ☞屏幕前问题的设计 拟定方案 ☞先期采访方案 ☞具体摄制方案 调查性采访 调查性采访界说
调查研究与调查性采访
广义讲,所有的新闻采访都是调查研究
调查性采访,在采访现场,记者以一个对事态未知的角色,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组织问题,挖掘出事实真相,揭露问题实质的采访活动。选题原则
重大:从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的新闻事件入手来选题。紧迫:从最紧迫的社会问题入手来选题 适时:选择适合形势需要的题材。
独特:抓热点中的冷门,在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找角度。近核:题材选择要能实现揭示事物真相本质的最终目的。采访要求
采访准备:掌握翔实的材料 采访实施:展现调查过程
客观:融观点于调查过程中,让观众从事实的逻辑力量中自己得出结论。魅力:观众参与思考。
社会责任心:冷静、勇敢地深入深入到社会矛盾中去。客观、缜密的考虑报道效果。题材分类
批评揭露性调查
社会问题社会现象调查 新问题、新事物调查 人物心态的调查 消费生活的调查 取证材料
注意材料的典型性 展现调查过程 制造兴奋点 全感采访
三、论证与论点----观点性采访
观点性采访是事实性采访的进一步升华和精炼,是调查性采访的评论部分的基础。调查性采访报道的结构
采访结构
事实性采访+观点性采访
报道结构
陈述部分+评论部分
事实与观点的关系
事实是观点的基石
观点统摄和深化事实 调查性采访的论证
1、论证寓于展示事实的过程中
2、恰当安排事实之间的逻辑关系,运用事实的逻辑力量来完成说理过程。
3、调查性采访的论证强调的仍然是展示过程,在过程中说理,而非记者或主持人的逻辑推理。
4、在结构安排上,当事实的调查、事实逻辑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须适时引出不同阶层人士对事件发表观点见解,完成报道的主导传播意向。
5、请记住:论据的形象性、论证的群体化是新闻评论类节目的两大特点。
调查性采访的论点
1、论点与论据相辅相成,论据支撑论点,论点升华论据
2、论点源于论据,但要能跳出事实,把具体问题向更广的范围、更宽的思路扩展。
3、论点的提炼
既不能重复镜头语言已经表现过的,也不能跳出节目高谈阔论。力求既点到为止,又说清观点;既短小精悍,又有回味余地 跳出细节和过程,站到适当高度去总结,或引申开来。调查性采访的要求
1、充分准备与随机应变
2、感性印象与理性思考
3、舆论导向与客观公正
4、交流式采访与思想交锋
5、明察与暗访
6、心理较量的技巧 抓住矛盾,紧追不舍 有意设套,引出真相 有意停顿,施加压力 实物取证,追问真相
《新闻调查》 节目要求
1、问题意识:对于调查性采访报道来说,所有进行调查的人和事,都有问题。
2、调查样式:新闻调查报道的不是单个时间或事件的局部,而是对整个事件进行调查的过程
3、调查手段:调查通过记者来完成,记者既是主体,也是节目的一个结构元素。调查记者,他是调查的行为的实施者,调查过程的表现者,是节目外化标志和品牌形象。
4、调查路径:记者的调查是围绕悬念展开的,每一次调查都是通过悬念的提出、悬念的求证、悬念的解决来完成的,悬念的开始是调查的开始,悬念的结束时调查的结束。
对记者的要求:
1、质疑精神:记者要有怀疑一切的介入态度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工作作风。质疑是他们的生存方式。
2、平衡意识:应该让事件中冲突的各方和不同观点的组织(群体)有同等的发言机会。
3、平等的视角:在调查记者面前,只有被调查者这一相同的身份,没有尊卑贵贱之分。
4、平静的心态:记者要多一份理性,少一份冲动,这会有助于你对事物作出更准确地判断。
选题要求
1、有没有真相?是不是有需要反证和澄清的事实。
2、这些事实有没有关切度?你所调查的问题,老百姓是否关心?
3、这一事实有没有价值?它是否反映出社会发展变革中的某些典型特征?
4、它是不是有区隔性?这样的选题会不会同时也被其它栏目选中 关于调查性采访中体验式采访报道和暗访的讨论 体验式采访 优势(略)质疑:
1、对新闻真实性准则的挑战
2、变客观报道为主观感受
3、新闻选择摒弃了新闻价值观
4、在法律、道德和真切感之间摇摆
正确的态度
不能事事体验,一般应选择群众比较关心的问题,或在社会上已存在较长时间的典型问题,但又使凭常规难以采访到的。
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及传播道德的。
既要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避免片面性 暗访的准则
暗访必须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公民的隐私权不受暗访的伤害 国家秘密不受暗访的伤害 必须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暗访的目的应该是善意的
暗访不得违背正常的新闻采访原则
2.电视新闻报道 篇二
在过去,电视新闻报道一直是新闻传播的主要途径,它能够直观地体现出新闻报道的内容。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时代来临,传统的电视媒介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精神需求。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渠道多、范围广等特点,它能够在第一时间让人们及时了解新闻的内容和发展情况。尤其是在用户量较多的微信平台,人们通过微信的新闻类公众号,可以及时了解新闻内容,同时,还能够对新闻内容进行评论和分享。由此可知,微信的出现使电视这个传统的传播方式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同时对电视媒体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通过讨论微信与电视新闻报道的特性和区别,提出了将两者结合的优势。
二、微信传播与特性
微信是一款集文字、语音、视频于一身的社交通讯软件,它具有群聊、邮箱、朋友圈、摇一摇等功能,除了基本的账号加好友外,还能够扫二维码加好友。此外,还可以识别定位地址,通过附近的人,添加定位地址附近的好友。随着微信版本的更新,最新的版本又添加了红包、表情、微信支付等功能,很大程度地满足了现在人们的社交需求。微信的公众号和朋友圈是传播新闻的主要途径。它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传播范围非常广,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公众号的新闻传播平台不仅仅具有传统电视新闻媒介的新闻传播功能,它还具有分享和评论的功能,使微信用户在关注新闻内容的同时,还能对新闻内容本身进行评价,对新闻的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三、电视新闻报道与微信的区别
(一)传播速度
微信具有公众号消息提醒和订阅信息更新的功能,能够及时将新闻信息传播给用户。同时,公众号具有新闻分享功能,用户可以将新闻的内容分享转发到微信朋友圈,进而使得新闻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速度也越来越快。而传统的电视新闻报道一般是通过电视新闻节目进行传播的,它既有图像,又有声音,使新闻内容更加直观地表达出来。但是,它相对微信的新闻公众号平台来说,传播速度较慢,不能在第一时间传播新闻内容。
(二)传播渠道
微信的新闻传播渠道相对电视媒体来说较广泛,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的平台将身边发生的新闻分享到朋友圈中,如寻人启事,病患急需用血等新闻,利用新媒体平台,让网友们给予解答和帮助。由此可以看出,微信的新闻传播渠道很广,为人们分享新闻信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相比之下,电视媒体的传播渠道较窄,不能及时为人们身边发生的事情进行传播。
(三)传播内容
微信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和兴趣,关注不同话题的新闻类公众号,进而及时得到各话题的新闻内容。一般通过微信观看新闻的步骤分三步,第一步是根据订阅新闻的标题观看新闻的大致内容,第二步是将新闻点开,观看新闻的一部分内容,最后一步就是自主选择是否点开阅读全文来对新闻的全部内容进行阅读。
四、新媒体融合视野下微信与电视新闻栏目的契合优势与反思
微信新媒体开发了全新的新闻资讯通道,发挥了网友的力量。如今,人们越来越喜欢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这样就促使微信新闻成为重要的信息源,为记者提供了大量的新闻线索。例如,2016年4月6日“女子在北京颐和酒店被陌生男子强行拖拽”的新闻,该女子利用新媒体平台,在微博中表述了她当时的遭遇和困境,得到了高度关注。一时间,围绕该事件的各种新闻也在微信的朋友圈中不断转发。电视媒体记者通过微信这个平台收集到了该事件的各个线索,包括事件的发展情况以及网友们对该事件的看法等,然后将这些线索报道在电视媒体上。通过该事件,酒店人员加强了对房客安全的重视程度,也使我们提高了自身的保护意识。如果没有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我们就有可能不会了解该事件,二该女子的遭遇也得不到解决。由此可知,新媒体传播已经成为当下新闻传播的重要途径,它具有传统媒介没有的参与讨论互动性。通过评论互动,新闻的话题性不断升温,讨论关注度也逐渐增强,进而扩大了新闻的内容,为电视新闻提供了更多的新闻资讯。然而,相对于新媒体来说,虽然传统媒体的新闻发布和更新缺乏及时性和参与性,但是它在新闻报道中的深度、高度和广度是新媒体所不能比拟的。另外,传统的媒体拥有更专业化的新闻传播理念,它对新闻内容的投入精力和时间更多,对新闻事件的分析观点更确切。它的权威性在受众心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新媒体融合视野下,可以将微信与电视新闻栏目结合在一起,让两者的优势融合成一体。电视新闻可以设置新闻公众号平台,将新闻第一时间传播出去,使报道更具时效性和真实性。然后针对公众号的用户评论,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增加观众对该新闻事件的看法和观点,进而提高电视新闻的互动性和民众参与性。这种融合方式,不但能使微信和电视新闻优势互补,还能使新闻的传播效果实现最大化。
五、结语
微信的公众号平台虽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但由于新闻类的平台较多,很容易出现新闻的重合性,使观众产生信息疲劳,进而造成观众对新闻内容的敏感度降低,深入阅读的概率变小,导致传播的效果不佳。传统的电视新闻在观众的心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它缺乏与观众的互动性。因此,将微信与电视新闻报道融合在一起,先将新闻内容通过微信平台公布,了解网友对事件的关注程度和观点看法,再通过电视进行报道。这样的融合方式能够优化资源配置,真正实现媒介融合意义上的整合渠道全媒体传播。
参考文献
[1]王磊.微信:自有媒体时代新闻的良性载体[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3,25(4):55-59.
3.新闻连线:电视新闻报道新突破 篇三
一、新闻连线节目产生的背景
新闻连线节目是指充分运用先进的视音频传输手段,完全打破空间地域的束缚,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相关人员连在一起,就受众高度关注的一个新闻事件或者新闻话题,进行报道、讨论和评述的节目形式。这种新型节目形式的产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迫使电视新闻报道要有新突破。
随着我国新闻媒体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新闻媒体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近年来,报纸媒体中晚报的兴起,将新闻报道中的深度报道推向了极致;广播媒体中专业频率的出现,将新闻的时效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又以其互动性强显示出无限魅力。所有这些都对电视新闻报道形成了极大的冲击,迫使电视媒体博采各家之长,充分发挥电视技术潜力,在电视新闻报道形式上进行创新。
2.观众的需求越来越高,简单的新闻报道已难以满足观众的需要。
对电视媒体来说,除了其他媒体的竞争,内部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去年以来,全国在无线和有线电视台合并的潮流下,数以千计的专业化频道应运而生,电视媒体已经由稀缺转变为过剩,观众也因此有了更多的选择。另外,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观众对电视新闻报道的口味也变得越来越挑剔,由过去的"你播什么我看什么"变为"想看什么就看什么"。这就要求电视新闻报道要以更快、更深、更多的信息量和更强的现场感来满足观众的需要。
3.电视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新闻连线成为可能。
近年来,电视技术、信息产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视频、音频、微波、光缆、通讯等技术的完善和普及,为新闻连线提供了技术保障。如果没有这些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物质条件,新闻连线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新闻连线节目的特征
新闻连线节目实际上是将电视新闻报道或电视直播节目与演播室节目通过现代电视技术有机地连接起来,将前方的新闻报道或现场报道与后方的访谈融为一体。除了有一般电视新闻报道的特征外,还有以下显著特征。
1.新闻题材重大,是观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事件。
新闻连线节目的题材要么是内容复杂、头绪较多,要么是正在发展的、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而且观众对此题材又有着高度的关注度。对这类事件或问题的报道,若用一般的电视新闻报道形式,往往由于篇幅小、时间紧的限制,记者难以进行从容的观察和思考,不能进行深入的追踪和挖掘,所作的报道大多流于表象,信息量、时效性也较差。通过新闻连线,既能对事件进行充分报道,又能展开深入的讨论,还可以根据需要插播背景资料,并且能随时把握事件的发展和进程。同时,通过将某一方面的专家请进演播室或进行连线采访,更能挖掘新闻事件的深度内涵,以全面的视角,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组合满足观众的需要。中央电视台成功地对韩日世界杯、今年"两会"以及伊拉克战争的连线报道,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2.时空跨度大,真正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电视新闻报道的束缚。
新闻连线节目充分运用现代电视技术和通讯技术,缩短了客观上的距离,不管地球上、地球外,只要人类能涉足的地方,就能将其置入观众面前的电视屏幕,使地球真正成为一个村落。最近发生的伊拉克战争,新闻连线的技术被中央电视台广泛而熟练地运用着。只要观众坐在电视机前,就能看到伊拉克战争的现场,看到伊拉克周边国家所建的难民营和军队调动情况,看到美英等国家高官的活动和军事部署情况,看到世界各国政府的表态及群众游行示威的现场,甚至刚刚还在看伊拉克惨烈的战争场面,转眼又看到在美国好莱坞举行的奥斯卡颁奖盛况等。空间上的距离感在此消失得无影无踪。
新闻连线节目还通过背景资料的运用,在节目中插播背景报道,将时间上的距离拉近。如中央电视台对伊拉克战争的连线报道,既有正在进行的战争现场,又有十几年前海湾战争的情况,还有这十几年来联合国对伊拉克的制裁和武器核查情况。时间上的距离感在此也被大大弱化。
3.报道的信息量大、深度高、思辨性强。
新闻连线节目由于彻底摆脱了时空的局限,通过多点式、全方位、立体化的报道,能够充分将某一事件的所有信息呈现给观众。再通过演播室中专家对这些信息的综合、讨论、述评,进一步充实背景、延展现场、阐释观点和看法,挖掘出深层次的新闻内涵。同时,通过对事件所涉及的各方面人物的采访,以及有不同观点的专家之间的讨论甚至交锋,使整个报道具有思辨性。由此可以看出,新闻连线节目已经成为电视新闻报道从理性思考欠缺、报道深度不够、透视性不强走向提升自身的思辨色彩,加强报道深度,增强透视性的一个重要标志。
4.现场感、参与性强,不仅报道结果,而且更重视过程。
有专家将人类与外界的感知分为三个接触阶段:一是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二是以书面文字或电话、摄像等方式实现的人际接触;三是由电视与网络带来的接触,它既有第一类的亲情和直观,又有第二类超越时空的优势。新闻连线报道可谓完美地体现出了第三类的优势。以前的电视新闻报道只是客观地叙述,偏重于报道结果,很少注重细节,更不用说过程了;而新闻连线报道将事件的现场、环境、人物、进程原原本本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连线,在不同地方出镜的记者引领着观众的视线,走进现场、寻找细节、探寻人物、追踪过程,使观众很容易将自己放在那个环境里去设想,更加深刻地关注那里发生了什么事,以及自己对这件事的想法,最大限度地拉近了媒体与观众的距离,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意识。
5.主持人角色突显,综合能力成为主持人驾驭节目的关键。
4.电视新闻报道 篇四
基层电视新闻报道骨干,他们的业务素质却一直难以适应节目质量水平的要求。所以,以创新思维来提高基层电视新闻报道骨干的业务素质,充分发挥电视新闻在部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就成为了基层部队电视宣传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层部队电视新闻宣传工作的特点
与地方电视台相比,基层部队电视宣传工作无论从设备、人员和题材方面,都具有它鲜明的特点。
1、在节目制作的设备方面,基层部队电视节目制作设备相对落后。伴随着数码摄录设备和非线性视频编辑设备的普及,电视宣传部门不必再花费昂贵的经费就可以购置到一套较为完备的电视节目制作设备。许多部队成立了设备较为齐全的录像室,可以独立地完成一些电视片技术指标较高的前后期制作,多数能够达到节目播出的标准。但是,与专业的地方电视台相比,基层部队的电视制作设备还存在种类单
一、性能相对落后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电视报道骨干业务水平的提高。
2、在电视新闻报道人员的配备方面,具有人员结构单一的特点。在基层部队,做电视宣传人员的分工不像地方电视台那样专业。一名电视报道干事身兼数职的现象十分普遍:前期采访、摄影、写解说词,后期编辑合成、选配音乐、设计字幕,样样都要精通;有些声音条件较好的报道骨干还要客串节目的配音。此外,掌握设备的一些日常维护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基层电视报道骨干具备业务素质全面、敬业精神强,能够独立完成电视新闻制作全部过程的能力。
3、在节目题材的选取范围方面,具有点多面广的特点。基层部队大都是高度分散、点多面广,新闻题材的选取范围十分宽泛。新闻报道骨干只有“脑勤、腿勤、眼勤、口勤”,真正能够“沉”下去,深入到部队生活中去,“知兵、懂兵、爱兵”,才能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拍摄出精品。
业务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电视新闻报道在军队建设中作用的日益显现,基层电视新闻报道的队伍也逐步壮大起来。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基层电视报道骨干业务素质的整体水平与部队建设对新闻报道的需求不相适应。目前,基层部队电视新闻报道骨干业务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知识结构单一。基层电视新闻报道骨干所报道的新闻题材往往涉及部队工作的各个领域,他们不仅要全面地了解部队工作,还应该“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但是,目前在基层电视新闻报道骨干队伍中却普遍存在着“能力不足”和“学问不够”的现象。许多人虽然在业务方面能力不错,但对部队的作战、训练、武器装备等方面却知之不多,研究不深,是个门外汉。一旦在报道过程中遇到有关这些方面的题材,就有可能出现报道不深入、问题研究不透彻、采访中说外行话的情况。
2、电视新闻写作能力不强。基层部队的电视新闻报道骨干大多数是从文字报道或图片报道工作转行到电视报道工作上来的,没有经过专业的电视业务培训。他们虽然不乏采访能力和写作技巧,但对电视新闻写作的特殊性把握不好,有时把电视新闻写作与文字新闻写作混为一谈,忽视了电视新闻的语言特点。
电视新闻的基本表现元素是画面、同期声、解说、字幕,基于此可以把电视新闻的语言划分为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电视新闻写作要围绕着电视画面来展开,写作受画面的限制。在日常的工作中,一些电视报道人员,没有很好地掌握电视写作“为眼睛而写”的基本规则。
“为眼睛而写”最起码的要求是要做到声画对位。首先,在写作时头脑中要先有画面的感觉,考虑到所写的内容在拍摄画面时是否能够真正地实现。其次,电视写作还需要后期编辑的经验,要对片子有整体上的把握。有些电视新闻要插入采访片段,现场同期声,因而在结构上比较灵活,松紧结合,单从字面上看往往不能独立成章。
3、电视摄像基本功薄弱。近年来,许多基层部队都配备了轻便、价格适中、画面和声音指标较高的DV摄像机,DV摄像机对电视报道人员摄像水平方面的要求似乎从表面上看来有所降低,似乎谁都可以拍上一段画面。特别是它所具有的自动变焦功能,更是受到了初学者的青睐。于是,无论什么题材,也不分什么场合,随意地推拉摇移,没有目的性,录像器内的景物始终在不停运动,一条新闻镜头拍了不少,但不是推完了接着摇,就是摇完了接着拉,几乎找不着一个固定镜头。
电视新闻摄像不单纯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要创造性地运用景别、构思、场面调度及镜头运动等要素去为表现新闻主题服务。对于基层电视新闻报道骨干来说,在电视新闻摄像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少用推、拉、摇、移,多拍固定镜头。因为电视新闻的剪辑手法基本上都是固定镜头的硬切,一是时间有限,二是为了增加单位时间的信息量。拍摄固定镜头时,全景就是全景,特写就是特写,景别不能随意变来变去,使镜头毫无章法。
第二,镜头要成龙配套。首先,镜头的内涵要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概念。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拍一条会议新闻,首先要有带会标的镜头,交待新闻主题;要有各主要发言人的镜头,交待新闻人物;要有与会者凝神静听或边听边记的镜头,交代环境和烘托气氛;要有一些必要的空镜头用来转场。其次,景别要成龙配套。运用不同的景别去表述不同的内容。还以拍室内的会议新闻为例,带会标的介绍环境的镜头当然以全景为宜,会议主持人或报告人当然要拍成近景。最后,拍摄角度也要成龙配套。在具体拍摄时,主体无论是人还是物,都要兼顾上下和左右,避免视点的单一化。总之,拍摄时腿脚要勤快,不要图省事,前期图省事,会给后期编辑带来很多不应有的麻烦。
4、一专多能人才少。在基层部队做电视新闻报道工作的人数很少,不像地方电视台那样,前期记者、后期编辑职责分工明确。这就要求每个报道骨干都能做到集采编技能为一身,前期能拍摄、采访,后期能写稿、编辑。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基层电视报道工作。可实际情况却是,真正符合一专多能的报道骨干并不是很多。电视是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有机结合的一门艺术。要制作一条完整的电视新闻,电视报道员要在前期拍摄时,既顾及到后期镜头的组接,又考虑解说词的写作,哪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不能少。
另外,许多基层部队还购置了非线性视频编辑设备,由于它功能齐备、价格适中,满足了基层部队电视新闻报道后期编辑工作的需要。电视报道骨干应该认真刻苦地学习使用这些非线性编辑设备,发掘它的功能优势,利用它为自身业务素质水平的提高助一臂之力。以创新思维培养基层电视新闻报道骨干
随着军事频道的创办和电视设备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视新闻报道在我军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为了不断地适应形势的需要,我们就要以创新的思维,积极拓宽思路,为基层电视报道骨干搭建业务培养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新闻报道在军队和国防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1、基层部队应提高对电视宣传报道的重视程度。电视新闻报道在部队宣传工作中出现得较晚,导致有些基层部队对其重视的程度不如文字和图片报道那样高。一些单位把宣传报道的重心放在报纸和杂志上,甚至在统计新闻报道成绩时,电视新闻报道不在统计之列;还有些单位的电视报道员整天被部队的一些琐事缠身,大部分时间耗费在为单位拍摄录像资料、制作汇报片上,几乎没有精力去研究电视新闻业务,从而导致电视新闻报道水平停滞不前。基层部队只有对电视新闻报道在部队建设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为电视报道骨干提供一片创作的沃土,才能为他们业务能力的提高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2、支持和鼓励电视报道骨干参加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培训。坚实的电视业务理论基础是做好报道工作的根基所在。然而,缺乏专业、系统的业务培训是基层部队电视报道骨干队伍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举办各层次的短期电视专业技能培训是解决这个问题有效的办法之一。
1998年,总政举办了“全军电视记者编导进修班”。进修班开办5期以来,为全军基层部队培养了一批批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电视报道人才,极大地提高了基层部队电视报道工作的专业水平。他们其中的大部分人至今还活跃在全军各基层部队的电视报道战线上,成为基层电视报道工作的骨干力量。除此以外,各军区每年也可以不定期地举办电视新闻宣传骨干培训班,扩大接受培训人员的覆盖面,提高整体的专业水平。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送人员到专业高等学府进行短期在职培训,加强基层的专业人才力量。
3、创造各类参加实践和见习的机会。电视报道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在采访、编辑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电视理论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创作出思想内涵深刻和具体独特人生感悟的精品。部队的电视报道员虽说在长期的基层报道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对专业、规范的电视采编工作流程知之甚少。这就需要为他们创造更多到地方较专业的电视台实习和合作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到经验,用来规范部队的报道工作。另外,还可以到军区一级电视宣传部门学习、实践,这样能更直接地了解军区范围内的报道现状,有的放矢地改进和促进自己的工作。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能够到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的栏目组,如《军事报道》、《人民子弟兵》和《国防时空》这些和我们的工作结合紧密的栏目中实习,或是有机会与军事栏目的记者合作采访,更是能极大地缩短基层报道骨干实践、摸索过程,在短时间内提高专业水平。
4、广泛吸纳人才。在基层部队中,从正规的高等院校电视专业毕业的电视报道员为数不多。而这些从地方高校招收的优秀毕业生对基层电视报道工作的规范和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从地方招收的优秀大学生在部队中却存在着工作成果见效较慢的现实情况。虽然他们的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可是,由于对部队生活没有深刻的体验,他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这就需要那些有长期部队工作经验的基层报道骨干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在实践中多关心、指导他们,多创造一些让他们体验军营生活的机会,以不断地提高部队电视报道的专业水平。
5、顺畅通联渠道,确保新闻快速、准确、及时。电视新闻报道骨干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以敏锐的新闻敏感触摸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他们不仅要了解基层部队的工作情况,还要及时地了解到军事频道和军区近期的宣传报道工作动向,以便正确地引导近期的电视报道工作。为了获得及时、准确的报道信息,基层报道骨干就要力求做到“眼勤、口勤、手勤”,积极做好对上、对下的通联工作,及时了解上级的宣传工作指导思想,广泛地收集新闻线索,快速、准确、及时地做好基层电视新闻报道工作。好新闻,是广大读者的迫切期待,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如何发现、采写和编辑好新闻,不少同志都有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以为,好新闻与好思维密切相关,有好思维才能产生好的新闻作品。
好新闻离不开好思维
好新闻的构成要素很多,比如选材好、角度新、标题精炼、形式活泼、结构巧妙、语言优美、思想深刻、编后精当、处理突出,等等。有的好新闻具备其中一两个要素,有的具备多个要素。一则新闻,只要人们对它叫好,无论具备几个好新闻要素,都可以折射出作者、编者的思维轨迹。所以,我们可以说,好新闻的诞生,离不开思维的创新。
好思维能使我们的宣传“平中见奇”。《前卫报》获1990年首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作品《“没有就是没有!”》即为典型实例。这则消息其实就是一段电话通话记录:营领导打电话要求连队上报“二员”(优秀炮兵指挥员、优秀“四会”教练员)、“三手”(神枪手、神炮手、技术能手)名单,连队干部实事求是地说:“我们没有。”当营领导要求他们“凑合着”上报时,连队干部态度更加坚决:“没有就是没有!”就是这段简单的通话(全文才300多字),作者把它“录”了下来,编辑进行了精编,为它撰写了编后,并上了头版显著位置,最后在全省、全军、全国连连获奖。本稿的编者在评价这则新闻时用了8个字:“小中见大,平中见奇。”试想,没有深邃的目光和敏锐的思维,我们的编者和作者,能够从一段普通的电话对话中,看出基层干部“勇于坚持实事求是,敢于抵制不良风气”这一重大主题吗?
好思维能使我们的宣传“破陈出新”。一般认为,政治教育报道是很难出新出彩的。但事实证明,有了好思维,同样也可以产生精品佳作。在2002军区军兵种报纸好新闻评选中,海军后勤部以兵为本、与时俱进创新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报道,就赢得了一片叫好声。这组报道共5篇,一则消息打头,接连刊发了4篇通讯:《惊晓惊晓,窗外一声啼鸟》、《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秀》、《争渡争渡,激起一滩鸥鹭》、《心静心静,键动一屏真情》。这组报道的成功之处,并不在于报道内容多么生动,也不在于海后的做法多么新颖,关键是它的表现形式“抓人眼球”。一是标题制作精妙。报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这样严肃的内容,作者大胆创新,用轻松活泼的诗化语言作标题,格调一致、有韵味、有含义,的确让人耳目一新。二是其编后的运用和处理独特。给4则通讯配发的编后,没有板起面孔提要求、摆起架子讲大话、充当人师搞点评,而是以记者同期声的形式,用写新闻的手法写编后,对报道主题进行了深层开掘。在政治教育宣传难有突破的情况下,这组报道以巧、妙、新、活的特点,博得评审专家的赞扬,它的成功,应归功于思维的创新与突破。创造和运用新的思维方法
好新闻与好思维的关系,还可以这样来表述:好新闻的竞争,就是好思维的竞争;好新闻诞生的过程,就是思维创造和创造性地运用思维的过程。新闻工作者应该怎样创新思维和创造性地运用新思维呢?思维的基本类型有逻辑(抽象)思维、形象(直感)思维与灵感(顿悟)思维三种,这里想从这三个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
要增强逻辑思维的“非逻辑性”。逻辑思维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准确、清晰地表达思想,排除各种思维的混乱和错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闻宣传实践中,逻辑思维在宣传理论发展、报道实践创新、组织新闻策划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更适用于以固定的范畴揭示思维的确定性,反映事物相对稳定的状态和以纯粹抽象的形式考察人的思维的活动。我们不妨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在坚持逻辑思维的同时,努力增强其“非逻辑性”。所谓“非逻辑思维”,简而言之,就是不按固定的逻辑思维法则去思维。它是突破已有的理论和具体事物的细节,通过思维过程的自由联想、直觉和灵感以及海阔天空的想象,将各种思维信息进行重新排列、组合,从而发现新的真理的思维方法。我们在提炼分析新闻过程中,有人会突然提出一些不合常理但又很有价值的新奇想法,这就是思维不遵循逻辑性、思维过程跳跃和自由运动引发的结果。所以说,非逻辑思维往往具有开拓、创新的优点。而这,正是我们创精品、出佳作迫切需要的。因此,作为始终走在社会创新前列的新闻工作者,在逻辑思维过程中要敢于进行“非逻辑思维”,拓展逻辑思维的新空间。当然,增强逻辑思维的“非逻辑性”,并不是越“非”越好,它只是对逻辑思维的补充。这一点,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很好地把握。
要加强思维形象的创造。形象思维主要是用典型化的方式进行概括,并用形象的材料来思维。对形象思维而言,形象是思维的细胞。有的稿件一气呵成,众人叫好;有的稿件反复琢磨,其质量却不一定高。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维的形象因素在起作用。前者事先脑中“有版”腹中“有稿”,而后者在工作展开之前脑中腹中可能都是空的。这就说明,新闻宣传具有抽象化的特征,但形象思维又存在于各种新闻宣传实践中,新闻工作者必须重视和努力进行思维形象创造,最大限度地开掘蕴含其中的创新力。怎么“创造”?简单地说,就是要尽力对事先装入脑中的“版式”、“稿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拿出更胜一筹、更让人叫好的版面和稿件来。新闻宣传领域是一个可具想象力、创造力的领域,这为我们进行思维形象的创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同时,新闻宣传领域也是竞争性、对抗性较强的领域,这又为思维形象的创造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只要我们努力在思维形象的创造上下功夫、找出路、求突破,新闻思维创造就一定能够收获丰硕的果实。
要最大程度地激发灵感。灵感,是人在思想高度集中、情绪高涨时而突然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创造力。灵感的重要作用,突出地表现在思维受阻时突然闪现,从而开拓新思路、提出新设想、创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刚生下的娃娃是没有灵感的,所以灵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果,不是神授。”这就告诉我们,灵感的产生同艰苦的思维劳动、丰富的社会实践、雄厚的知识积累以及各种信息刺激等触发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灵感思维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不断地调动和激发。有这样几种方法可以参考:一是追捕热线法。当大脑中某种“灵光”闪现时,一定要牵着这根“红线”立刻追捕,迅速将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推向高潮,并努力向纵深发展。“作诗火急追之捕,情景一失永难摹。”当其时,哪怕是情况再紧任务再急也不要放弃,务必求到一定的结果。二是寻求诱因法。灵感的迸发,几乎都需要通过某一偶然的事件作为“触媒”刺激大脑,诱发相关联想。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人们积累了许多寻求诱发灵感因素的办法。如自由想象、科学幻想、发散式联想、大胆怀疑、多向反思等等,运用得当,都可能引发灵感的闪现。三是搁置问题法。如果遇到问题总是悬而难决,那就需要把它搁置下来,去研究分析其他一些问题,或者更换一种新的环境,以便使思维走出“胡同”,进行新的调整。这样,或许能使你不自觉地回到原来的题目上来,突然悟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闻工作者常说的“冷处理”,其中就有这一含义。四是跟踪记录法。灵感像个精灵,来去匆匆,而且极易被人忘却。为了防止它稍纵即逝,应该进行跟踪记录,“好记性”的确不如“烂笔头”。
要努力提高思维的效率
思维的效果,取决于思维的效率。效率低下的思维,即使质量再高、层次再深,如果时过境迁,也没有任何价值。新闻工作者在创新思维和运用新思维时,必须重视提高思维的效率。无论是哪一个级别、哪一个方面的好新闻评选,对时间的要求都是十分严格的。所以,我们搞新闻的同志经常讲到“抢”、“快”、“早”三个字,即抢新闻、快采写、早刊发。
在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条件下,我们能不能“抢”到新闻、抢到好新闻,能不能尽快、尽早地把好新闻端到读者面前,基本的前提就是思维效率。人的思维是一个具体的过程,有一个从起始到结束的阶段。这个过程越短、产出与投入之比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如果我们遇到一个新闻事件,老半天还进入不了情况,进入情况后又老半天得不出结论,或者想着想着跑了题、想着想着又断了线,在稍纵即逝的新闻事件面前,以这样的思维速度、思维路径去考虑问题,是很难快起来的,当然更谈不上出什么好新闻、好作品了。提高思维效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加快思维的速度。我们不是经常讲“反映一定要快”吗?所谓“反映要快”,一指具体动作要快,二指思维速度要快。两厢比较,后者更为重要。一般来讲,在同等的思维时间里,获取的思维结果越多,说明思维速度越快;相同的思维结果,耗费的劳动量越少,说明思维速度越快。思维速度通常可以用单位时间里取得思维结果的数量和质量来衡量。比如,几名同志一起讨论一个典型事件的宣传角度,有的人很快就能提出很有新意的想法,而有的人半天也拿不出意见来。显然,用时短、提出的角度多而新的同志,思维速度就快。要提高思维速度,必须经常加以思维锻炼。我们平常在写稿、编稿时,应该不断地自我加压,把完成任务的时间压缩到最短,把质量标准定到最高。这样不停地磨炼自己,终会有收获。
二是要提高思维的质量。大家都知道,在思维过程中,并不是所有思维结果都是有效的。我们在探讨稿件写作时,有人提出的设想不但引不起别人的关注,反而让人感到滑稽可笑,就是思维结果无效的典型表现。我们追求思维效率,除了要提高思维速度之外,还要注意思维的质量。如果偏离目标太远,无效劳动太多,这样的思维速度是毫无价值的。增强思维的有效性,一方面要选准思维的方向,一开始就朝着目标前进。思维的出发的路径很多,但最近、最准的一条在哪里,一定要搞清楚,否则就可能出现走弯路甚至南辕北辙的局面。另一方面,就是要尽量避免和减少失误。在新闻实践中,思维失误的时候是很多的,有的稿件失之偏颇,有的稿件违反禁令,有的稿件缺乏科学依据,还有的说过头话或出现失泄密问题等,都是思维要素运用不周全的表现,一定要加以克服。
5.电视新闻采访提纲 篇五
采访目的1.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当前社会形势的认识
2.了解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分析
3.了解当代大学生对自己人生的规划
4.了解大学生对以后工作生活的态度
5.对大学生的就业规划做一个总结
6.为大学生今后的工作提针对性的建议
采访要求
1.主题明确
2.言简意赅
3.用词适当
采访步骤
1.采访在学的大学生
2.采访一些公司对应聘人员的要求
3.采访相关专业人士对当代大学生的看法,以及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 采访方法
1.随机采访一些在校的大学生
2.专访公司领导对应聘人员的要求
3.专访相关专业人士对当代大学生的看法,以及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 采访时间
2011年9月27日星期二
采访对象
1.在校的大学生
2.公司领导
3.相关专业人士
采访问题
一. 采访在学的大学生
1.请问你在大学里学的是什么专业
2.你认为你现在所学的专业是一个前景良好的专业吗
3.你知道与你专业对口的一些职业与公司吗
4.你清楚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式吗
5.你对未来的就业有什么规划吗
6.你对于自己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是什么态度
二. 采访公司领导
1.请问贵公司能够给自己的员工什么样的待遇
2.请问你们公司目前缺少哪方面的人才
3.你们公司对应聘人员有什么样的要求
三.采访相关专业人士
1.请问您对于当代大学生有什么样的看法
2.当前社会缺少哪方面的人才
3.您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什么看法
4.您觉得学校以后应该偏向培养哪方面的人才
6.电视新闻节目策划 篇六
201311330522
郭凤梅
一、背景浅析
作为电视节目的主体,电视新闻节目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电视新闻节目承担着信息传播媒介的重要功能。电视新闻所具有的传播优势更使它“能够最迅速最广泛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群众中去,并变为群众的实际行动,能够广泛的反映群众的意见、呼声、意志和愿望;能够及时的传播国内外各种信息,直接影响群众的思想、行为和政治方向,引导、激励、动员、组织群众为认识和实现自己的利益而斗争。”在21世纪中国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现在,新一代青年人正逐步成为这个社会的主力军,在不久的未来甚至是现在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青年人的良知与觉悟至关重要,而一档真正为青年主体为受众定位的新闻节目,在这样的形势下,应运而生。
二、策划动机
在传播媒介高度发达、信息大量过剩的背景下,电视新闻的迅速崛起和持续繁荣,也使得电视机构以及从事电视创作的人越来越重视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和加工。用最有效、最合理的方式对新闻事实进行加工处理,并实现最大化的信息传播效果。
以青年人作为最主要的受众目标,配合青年人生活作息习惯,从节目的立意、内容、关注的核心、节目播出时间、时长都经过仔细考虑,从而得到青年人的关注,达到节目预期效果,让节目存在有实际的意义。
三、节目设定 节目名称:新闻焦距 节目类型:新闻、资讯
目标受众:85后、90后社会年轻群体 播出时间:每周日21:40 节目时长:26分钟
节目宗旨:作为新闻性质节目,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正面的价值观,选取最重要、最热门、最受关注的新闻、话题等内容,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帮助广大年轻社会群体及时了解社会,提高年轻人的实事敏感度、唤起对时政的热情。节目目标:阐明对新闻事件的见解和态度,从而发挥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该档节目将会深入青年人群体,以青年人的视角观察新闻、了解新闻、切合实际。使青年人进一步了解国情、认识民情、关注国计民生
四、本期专题
名称 微信朋友圈,已变“坑友圈”
主持人导语: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新闻焦距》,我们都知道微信朋友圈指的是腾讯微信上的一个社交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同时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用户可以对好友新发的照片进行“评论”或“赞”,用户只能看相同好友的评论或赞。和大多数的自媒体一样,原本只是用来分享信息的平台,随着微信“红包”这一功能的加入,发展到今天,有人说朋友圈已变“坑友圈”,让我们一起看看这是怎么一回事。
1、嘉宾上场:主持人邀请嘉宾上场,嘉宾上场要营造出气氛
2、主持人串场:主持人的风格应该做到与嘉宾的配合,给人一种舒服亲切的感觉,谈谈他们对这件事的看法。
3、观看影像资料:由主持人提及观看影像资料,这部分影像资料是由我们采编人员收集到的,它包括文字信息、图片信息、采编人员对相关人员的采访视频,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插入背景声音。具体如下,“想练字,求众筹一支派克笔,是真爱的支持一下,1块不嫌少,100块钱不嫌多”、“想去东南亚,红包换明信片哦,包多少钱大家看着办”、“众筹看场演唱会,现场视频发给大家看”、“要过生日了,想给自己买个生日礼物,希望得到大家支持”。朋友圈里,你收到过这样由朋友发起的“众筹帖”吗?有人认为不差那几块钱,还能收到对方回馈的小礼物,“还蛮有意思”。也有人表示很反感,“救急不救穷,不愿意为那些无厘头的爱好买单”、“不好意思不给,但给了觉得是感情被消费”。
4、深入报道:寻找典型案例,进行报道
大学生朋友圈“心愿众筹”买手机 一晚获1700元。
周娟(化名)是北京某大学四年级在校生,近日她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状态,称“6s发布快一个月了,还没攒够手机钱,求朋友们红包打赏,不然就去卖肾了”。与文字同时出现的还有一张表情委屈的配图和一些哭泣的表情。第二天,用周娟的话来说“感到太意外了”,一晚上就收到将近1700元的微信红包,“虽然大多数朋友给的是10块以下,最多也就是50块,但没想到有那么多人给。”于是,周娟打趣地在自己的“众筹帖”下面说:“感谢大家帮我保护了肾。” 朋友圈里的“周娟”并不是个例。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不少人都看到过自己朋友圈有人众筹资金去旅行、看演唱会、买礼物。这些帖子多写得滑稽俏皮,有意无意,但外加一句“考验是不是真爱”、“真情求助”、“多少是点心意”的话,让不少好友都打开微信红包慷慨解囊。
当然,这些众筹发起者多数也不会让朋友白白掏口袋,会以旅行明信片、异国小物件、一封信、甚至是演唱会视频作为“回报”。在朋友圈发起“尤克里里”众筹的小武说,如果众筹成功会连续发布一个星期演奏视频感谢大家。他私底下表示,众筹并非真的“差钱儿”,而是增加朋友间互动的一种形式,觉得“有意思”,“就像抢红包似的,哪怕有时候就一两毛钱,大家也耍得不可开交,不是钱多少的问题。” 真心支持还是碍于面子,对于朋友圈儿里的个人众筹,多数发起人都表示“效果不错”,收到的红包数很出乎意料,“哪怕有的只有一分钱,但觉得很好玩儿”。在一些个人发起的众筹帖下面,不少朋友留言称“有意思,必须支持”,“挺逗啊,我是真爱我给红包”。王女士遇到自己的朋友众筹想骑行青海湖,毫不犹豫包了20块钱红包,“无所谓,都是好朋友,给二十块钱支持一下”。但也有人对此举表示很反感,和周娟同是大学生的刘希认为,“这是在消费大家的友情,几块钱确实没什么,给就给了。”另外他还表示,发红包多是看到别的共同好友留言支持,不好意思冷眼旁观,“碍于面子”总得意思一下。另外也有人表示,看到有朋友发类似的“心愿众筹”,就当没看见,“哪怕是群发的,我收到了也不理会。挺没劲的,怎么会有人想让别人为他的兴趣爱好买单呢?又不是真的遇到困难。”为需求买单偏离众筹意义。有社会学专家认为,朋友圈属于私人社交平台,朋友之间开玩笑无可厚非。但变相的心愿众筹如果是“唤起大家的同情,一起出钱为自己的需求买单”,就偏离了众筹本身的意义,有些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与乞讨无异。而且这种行为发生在“熟人”中,有些人碍于人情、面子而不得不给予支持,这种熟人间的“道德绑架”会降低信任资本、削弱社会的横向纽带。5、6、7、转会现场:主持人与嘉宾对谈,深入的分析实践案例,提出看法 主持人串场:
最后的结束语及下期节目预告
五、节目要求
片头以蒙太奇手法,通过各种灯光的变换,吸引观众眼球。整个节目在歌曲上要根据不同的场景进行变化,以防止观众听觉疲劳。主持人要有明显的个人风格,严谨、大气、机智,具备现场鼓动性。采访人员要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式来采访嘉宾。在内容的安排及选材上尽量做到能吸引观众,采访问题要多样,问题新颖。
六、人员设置
1、主持人:一人负责演播厅内的主持
2、编导:一人
3、摄影:两人负责视频拍摄
4、撰稿:两人分别负责主持人稿件、采访问题。部分解说词,策划稿件等
7.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探析 篇七
一、深度报道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一)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内涵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手段是在社会大众心理需求的转变和新闻传播媒介自身强烈竞争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是信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我国学界当前对深度报道的定义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 现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 深度报道是电视新闻采访记者通过相应的报道程序对国内外大事及其一系列的因果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及明确的报道, 往往在对事件背景、基本形势和发展趋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事件的转折点进行重点讲解;其二, 深度报道是一种介于动态新闻传播和新闻评论之间, 基本独立的报道形式, 通过对事件背景的分析掌握事件的性质, 从而对观众讲解其中的道理, 引导受众行为;其三, 深度报道对于电视新闻来说是一种集新闻性与纪实性于一体并且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新闻评论性电视栏目, 具有统一的内涵。
(二)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基本要素
首先, 一个新闻事件的整体应该是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全面讨论, 而深度报道则可能是整体事件中对某一微观现象的反映, 但这一微观现象必须是这一事件整体的集中矛盾体现;其次, 深度报道应该具有一定的结论, 但这一结论不能是对事件是非对错的判断, 不能受到相关报道主体和评论主体的主观思维模式的影响, 而应该是对事件本身的客观陈述。并且在结论的展现过程中, 应该注意结论推导的逻辑关系, 根据具体的新闻事实, 推导出相应的定理和规律;最后, 深度报道得出的结论应该具备一定的先进性, 能够反映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冲突, 而不是浅显易懂的大道理。
二、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发展现状
我国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 当时社会发展对新闻报道的需要已经逐渐不能满足于一般的动态新闻报道, 而是开始强调把报道的触角实际的深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最深处。对社会生活深处的人物和事件进行细致的分析, 已经初步展现出深度报道的端倪。到90年代中央电视台认识到深度报道的重要性, 先后推出了两款关于深度报道的新节目, 使深度报道的发展迈入新的历史阶段。在此影响下各地电视台纷纷对中央电视台进行效仿, 推出了一系列的深度报道节目, 使深度报道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到现在, 深度报道仍然在各地电视台的新闻传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已经取得了众多非凡的结果。但是在这众多的成就之下, 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同样尤为突出:
首先, 作为新闻背后的新闻, 深度报道对新闻的分析往往是在事件已经发生并被报道后才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新闻的新闻性和时效性不高;其次, 在不对报道事件进行价值分析的情况下, 对所有具有刺激性的新闻都会进行报道, 忽略了报道本身的内涵;第三, 只是一味地对不良事件进行曝光, 忽略了观众的审美疲劳, 更不考虑新闻传播对舆论的导向作用和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第四, 为求深度而强行增加深度, 在事件不具备相当深度的情况下引入具有深度的理论评论来加深事件深度, 使深度报道失去了相应的意义;第五, 深度报道叙事没有故事性, 一般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 缺少相应的矛盾冲突……凡此种种, 都是深度报道发展陷入误区的表现, 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 解决这些问题, 促进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良性发展。
三、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良性发展策略
(一) 报道内容要贴近生活实际
新闻报道本身反映的是人民的生产生活的全部内容, 并且是为了为人民群众提供信息传播的服务, 所以新闻报道应该力求贴近人民生活实际, 反映人民生活最真实的一面。一般情况下深度报道的专题选定应该将新闻的宏观内容和微观内容相结合, 从宏观角度着手, 对微观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选择了贴近生活的课题后还要注意课题的相关论证制度, 要将群众和顾问两种论证形式相结合, 共同对选题进行科学地分析。
(二) 报道要有生动鲜活的特色
在对电视新闻进行深度报道时一定要注意用思辨的语言进行新闻编撰, 充分显示新闻的生动性。所以在具体的深度报道中, 不能为求深度而将报道变成理论论述的场所, 使报道空讲道理而失去了言传身教的作用, 而是应该将报道扎根于典型的、生动鲜活的生活实践, 在具体的生活中捕捉具有教育意义或能够引起人深思的事件, 对其进行简短但含义深刻的点评, 突出报道引导生活舆论的作用, 使报道鲜活生动。例如在对高山旅游环境污染这一事件的报道中, 深度报道可以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点“大学生在高山旅游中将垃圾扔入山下, 工作人员系安全带进行清理”作为报道的主体内容, 通过深度评论引起人们对社会文明和学生素质的反思。但是在具体的报道中应该注意避免对环保问题的过多探讨, 以免深度报道显得浅显、赘余。
(三) 画龙点睛式的点评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点评工作应该注意点评方式和效果, 要针对具体问题深刻分析而不能泛泛地说教, 使报道丧失其应有的价值。在我国深度报道发展历史当中, 有很多具有深度和影响力的报道都具有相当精彩的点评, 这些点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报道质量和思想深度最直观的体现。一方面, 深度报道的点评根据新闻传播所表现的具体事件进行判断、分析和相应的评价可以直观地为观众展示媒体或整个社会对待事件的基本态度, 稳定社会民心;另一方面, 还可以通过报道对人们的价值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 使报道达到国家和政府所要体现的教育和舆论导向意义, 从而形成正确的舆论潮流。同时, 在进行点评时还要注意用词的准确、贴切, 语句的简洁有力, 用最简短精辟的语言给观众以最深刻的影响。
结语
总之, 在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良性发展的过程中, 只有对报道要点进行准确的把握、将报道的具体内容贴近实际生活, 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新闻背后的真实故事, 才能使深度新闻报道的内容具备良好的现实意义和卓越的社会影响, 为新闻传播艺术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摘要:在电视新闻的众多报道种类当中, 以针对具体报道事件进行专题性报道为主要内容的深度报道一直是最重要的报道方式之一, 其报道的主旨是在人文主义特征的理论支持下通过相应的报道手段对新闻主客体之间的深度关联进行及时的揭示。深度报道的具体任务代表着社会关系的集成, 本文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含义和基本要素入手, 对深度报道当前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希望能够促进深度报道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关键词: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参考文献
[1]皮兴军.关于做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探析[J].科技信息, 2012 (27)
[2]陈庆辉.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初探[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8)
[3]王志永.媒介深度报道中新闻与文学“合流”现象探析[J].新闻界, 2011 (8)
[4]周晔梅.深度报道特性及叙事模式探析——以《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为例[J].新闻知识, 2012 (12)
8.浅论电视新闻报道角度选择 篇八
关键词:电视新闻;角度选择;侧重点
作者简介:吕红枫(1969-),女,汉族,吉林梨树人,绥芬河广播电视台编辑,主要从事广播电视编辑研究。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1
新闻角度是新闻采写者在发现、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构成事物的各个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因此,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由于新闻记者的年龄和阅历等不同,写出的新闻报道也不一样。所以,不同的角度得到的是不同的认识价值,角度选择的不同,产生的新闻宣传效果就不一样,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要打破常规,从新闻的本质看问题,从中选择新颖耐看的角度,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从百姓的角度去看新闻,选择他们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在县级台的新闻报道中,领导和各部门的工作报道必不可少,但每天都说领导在干什么,各部门的成绩怎么样,这就成了学舌鹦鹉,不是新闻报道,而是将事件重新回放,既不是领导愿意看到的,也不是百姓想看的,甚至被人诟病假大空,长此以往,这样的新闻也就失去了阵地,也没有感染力,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同。因此,我们可以变通新闻报道的角度,从领导和各部门的工作出发,找到其中人民群众企盼、关心和呼吁,从百姓最想知道的方面去提炼主题,就能吸引观众,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比如在绥芬河市的日常新闻报道中,自牡绥电气化铁路开工建设以来,因其所处的绥芬河口岸是黑龙江省对俄重要的贸易口岸,是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建设上的重要节点,也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积极响应号召,加强铁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典型,而备受各级领导的关注,那么怎样做好这样的新闻,是千篇一律地重复各个施工阶段的工作进展,还是挖掘新闻人物,从重要节点事件入手,选择好的新闻报道角度,吸引观众的注意,显然后者更能抓住观众的眼球,因此绥芬河电视台在《绥芬河新闻》节目中,总是从牡绥电气化铁路改造项目中,挖掘新闻事件的主角,并前后跟踪一对八零后小夫妻,在这条铁路上付出的努力与艰辛,从而带出这条铁路的工作进展,这样平民化的视角,更容易引起百姓的共鸣,也更愿意看到这样的新闻事件,所以,这样的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才是成功的。
其次,新闻报道角度选择要紧扣新闻的价值,从最能提示事物本质方面去选择报道角度。事物是复杂的,同一事物有不同的侧面,而同一新闻也有不同的价值,要从多角度中去比较主题,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主题进行报道。另外,现象和本质是提示事物外部表现和内在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也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深度和认识过程。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表现形态,是人们的感官能直接感知的。事物的本质通过现象从不同的方面表现出来。透过现象看本质,为我们选取新闻报道角度,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认识方法。当我们发现和掌握了某一新闻事实后,从最能提示事物本质的角度去立意,写出的新闻才有深度,有思想性。
例如在对弃管楼的报道中,这是广大群众切实关心的一个新闻,这就是其新闻价值所在,那么我们在对弃管楼的报道中,不仅要将当前弃管楼的现象和危害报道出来,以其中的一户居民或者一栋楼的居民,对弃管楼的认所受到的影响为切入点,进行报道,更要挖掘弃管楼产生的根本原因,各相关部门应采取的措施,以及今后如何防止弃管楼的出现,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从弃管楼产生的本质角度去报道,才能赢得受众的认可。
再次,要创新思维,从工作所需去选择报道角度。以超常规的眼光,从特异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且又能经得起检验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大量的新闻实践告诉我们,不加选择千篇一律地报道一个新闻事件,往往会取得相反的效果,很难给受众留下好印象,对于新闻记者来说,创新思维至关重要,报道者有了创新思维,就能从新的角度发掘新闻价值,使受众看到新的报道形式、报道内容,产生新鲜感,能够进一步吸引受众观看。
总之,好的新闻报道角度选择,会使同一个新闻产生不同的宣传效果,新闻报道所选的角度必须做到立意新、题材新、表现手法新,只有这样才能够写作出好的新闻作品,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每一个电视新闻记者在接到新闻采访时,最好能将这个新闻价值最大化的进行挖掘,摆在观众面前一道不一样的新闻事件大餐,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让人铭记于心。
参考文献:
[1]《新闻报道与写作》
9.电视新闻的特点 篇九
(1)传播迅速。电视的传播速度同样惊人,虽然它没有广播制作简便,但它的迅速如今已不容忽视,范文《电视新闻的特点》。
(2)形象生动。电视以图像、声音、文字等符号直接作用于听众的感知器官,在多数情况下,易为人们接受。
(3)立体作用的方式。图、声、字是电视传播的三大元素。图像与文字作用于眼睛,语言、音乐、音响则首先作用于耳朵。
(4)传播内容丰富。电视具有最宽宏的度量,它兼容天下事,凡涉及人类应该了解而尚未知晓之事,一概纳之无误。
(5)空间无远弗界。电视同样可以使真实的视听符码跨山越水,翻山渡河,使之到达每一个空间。
10.广播电视新闻评论 篇十
第一章
一
什么是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当代各种新闻媒介普遍运用的、面向广大受众的政论性新闻体裁。二
新闻评论新闻性的内涵是什么?
新闻评论的新闻性是强烈的时效性、评论对象的特定性和直接的针对性三者的统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体现新闻评论的新闻性特征的实质,体现新闻评论从当前的实际出发、为当前实际服务的方向;它们虽然各有侧重,却都是新闻性不可或缺的内涵。三
新闻评论为什么要强调时效性这一原则?
时效性有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侧面:一为时间,讲究尽可能缩短新闻作品与所反映的新闻事实之间的时间差,以最快的速度反应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一为时机,即强调因时应势,增强对宏观实际的影响,而不单纯争一时之快慢。时效性的这两个侧面,一则注重绝对时间,一则讲究相对时间,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新闻评论特别是那些因特定新闻事件而发的评论,赢得时间往往意味着赢得主动权。忽视时间这一因素,则可能是评论成为“马后炮“,削弱以至于完全丧失存在的价值。四
新闻评论的针对性与一般论说文、政论文有什么不同?
1、它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指导社会实践的使命,以随时分析社会普遍关注的事物、提供切合实际的见解为己任。
2、它的注意重点总是集中在当前的社会现实,尤其是那些关系全局、亟待解决或急需唤起人们注意的问题上。
3、它无论采取哪种论述方式,都以便于受众理解和接受、有利于促进事物向预期的目标转化或发展为目的,力求收到“举一反三”的社会效果。
所以,作为新闻评论新闻性内涵之一的直接针对性,主要强调的是“直接”,直接针对宏观实际、针对社会关注焦点、针对受众的疑难,而不像一般论说文、政论文的针对性那么宽泛。
五
新闻评论政论性的作用?
新闻评论的政论性,就是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阐明对于所论述事物的看法。起作用在于:
首先,如果说新闻性是新闻评论选择、处理内容的主要依据,那么,政论性则影响甚至决定着它的内容表达,包括一篇评论的整体布局以至于表达方式和方法。
其次,如果说新闻性是新闻评论区别于一般政论文的分水岭,那么,政论性就是它不同于其他新闻体裁的基本界限了。六
新闻评论政论性的特点?
(一)明确阐述对于事物——评论对象的看法
(二)以说理为主要手段
(三)着重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有关问题(政论性的核心)七
简述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
新闻评论:⑴阐述对于事物的看法,本质上属于主观认识
⑵主要诉诸说理,要求论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合乎逻辑
⑶强调说服力,要求正确、中肯地分析事物,揭示事物本质
⑷注重通过由表及里、由浅而深的分析,引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性认识,启发人们作“举一反三”的思考和联想。
新闻报道:⑴尊重事物本来的面目,本质上属于客观的反映
⑵主要运用叙述、描写手段,要求诸“要素”完备、明白、确切
⑶重视可信性,要求事实真实、准确,符合事物的实际
⑷着眼于利用具体事实再现事物的状态及其来龙去脉,引导人们透过事实认识整个事物。
第二章
八
新闻评论三要素的关系
新闻评论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新闻评论的论点,概括对于所论述的事物或问题的看法。它表述某种思想、观点、简介、主张,回答“什么”、“怎么样”、“怎么办”之类的问题。论点从一定的立场、世界观出发分析评论对象及其周围事物的产物。
新闻评论的论据,是用来证明或说明论点理由和事实的总称。新闻评论的论证,指用论据证明和说明论点的过程和方式,方法。
三者关系:① 论点表达对事物的看法,论据提供支持论点的理由和事实。论证表现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联系,贯穿于整个论述过程之中。
② 论点表述对事物的主观看法,属于观念形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论据都出于客观存在,都是具体甚至生动的,论点和论据既以各自抽象性和具体性相互区别,有因之相互为用。
③ 三要素尽管有上述种种区别,但都是评论的必要构成因素。论点作为评论的中枢神经,固然出于支配地位,但也依赖于论证和论据。
九 论点有哪些类型?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类型 论点按在评论中所处的地位,通常分为总论点和分论点。
总论点也称中心论点,在评论中处于主导地位、支配地位;分论点又称子论点,它是由总论点派生的,在评论中承担着体现和支持总论点的任务。
关系 论点间的关系包括总论点和分论点,以及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评论的总论点统帅分论点,有的表现为主从关系有的表现为因果关系。其中,主从关系是恒定的,总论点永远处于主导地位,分论点总是处于从属地位;因果关系是非恒定关系,因果关系不改变二者统帅和被统帅的关系。
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在同一层次里,通常表现为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在存在多层次分论点的评论中,上下层次分论点之间,则形成另一种主从关系或因果关系。
十 新闻评论对于论点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新闻评论的论点要具备正确、鲜明、中肯、新颖、隽永。
①正确、鲜明,即相对于荒谬、悖理和吞吞吐吐、模棱两可而言的。
②中肯是以正确为前提,是在正确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力求论点切中要害,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或问题实质。
③新颖就是“言人之所不能言”,要求蕴含非同寻常的见解。
④隽永就是耐人寻味、发人深思。隽永的论点大多是规律性认识的概括,因此能够启发人们思考和联想,具有举一反三的内在力量。
十一
论据的种类
①理论性论据。又称理性论据,是人类认识自然、人是社会的结晶,是经过实践检验或理论证明、并为人们接受了的规律性认识,包括思想、观点、社会准则等等
②事实性论据。是用来证明和说明论点的具体材料的总称。新闻评论中的事实性论据,主要是现实中存在的客观事实(包括典型事例和概括性材料),以及知识性材料和有根据的假设性材料。十二
论证的方式方法
(一)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这是按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划分的两种对应的论证方式。
所谓直接论证,就是用论据直接证实自己的观点,或证伪论敌的论点。
间接论证与直接论证相对应,它或者通过否定对立的观点,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称间接证实;或者通过证明与错误论点相反的论点是正确的,达到推翻错误观点的目的,称间接证伪。
(二)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这是根据论证时运用的逻辑推理方式划分的两种论证方式。
演绎论证是运用演绎推理的论证方式。它从已经公认或者已经证明的论断出发,经过一定的推理程序,证明和说明尚未形成共识的论点,即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方式。
归纳论证是运用归纳推理的论证方式,它循着从特殊到一般的方向进行推理。归纳论证以个别的事物或问题为推理依据,运用时要讲究概率,注意排除偶然的,孤立的,表面的东西,坚持从事物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十三 论证的方法有哪些?
1、例证法。用具体事例证明和说明论点,是新闻评论最常用的论证方法。
2、引证法。用已被确认的思想、观点证明和说明尚待确认的论点。
3、喻证法。即运用比喻论证论点的方法。
4、比较法。是通过事物之间的比较论证论点。
5、演绎法和归纳法。即运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论证方法论证论点。
6、反证法和选言法。是进行间接论证常用的方法。
十四
新闻评论的基本类型?
分为不署名评论与署名评论两大类。
(一)不署名评论,意味着以编辑部的名义发表意见和看法。包括:
1社论-本台评论——这是报纸、电台、电视台的最高规格的评论,通常用来论述重大的、全局性的新闻事件和问题。
2评论员文章——规格仅次于社论或本台评论的评论类型。它所论述的问题虽然也是重要的、人们普遍关心的,但问题本身一般带有局部的性质,如地区性或部门性问题。
3短评——这是一种轻型评论。短评的对象一般不是整个事件或问题,而是事件或问题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某一侧面、某一层次,甚至是某一点;有时也被用来解剖某种具体观点,或工作、思想、行为中的某种倾向。
4编者按和编后——在不署名的评论中,这是最简短最轻便也是最低规格的类型。编者按有两种,一种是介绍性的;一种是议论性的。编后的规格相当于编者按,因放在新闻报道或其他文章后面而得名。
(二)署名评论,是以个人的名义发表意见的评论类型,目前主要有记者述评和署名短论两种。
1记者述评——又称新闻述评,实际上是从述评衍化而来的评论形式。这种述评形式多数直接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论题切近客观实际,而且较多采用夹叙夹议的论述方式,经常被用来论述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2署名短评——多数属于专栏评论。作者面宽,一般具有短小精悍,平易近人的特点。第三章
十五
现代报纸的“四大件”
所谓“四大件”,指新闻、评论、副刊、广告,它们被认为是现代报纸的基本组织部分。十六
电子媒介的听众和观众的基本状况
1、由于较少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听众和观众的绝对数量多;
2、按接受能力划分的层次多,在成年人中至少多文盲,半文盲这么两个受众群体;
3、整体的平均接受能力,低于报纸的读者;
4、多数听力和观众处于半接收状态;
5、在同一时间里一般只能选择一种媒介,不像报纸读者那样可以边读边听。十七
新闻评论的体裁特征
新闻评论有两个基本体裁特征——新闻性和政论性;新闻性关系着内容选择,政论性关系着内容表达。
十八
广播评论当今发展的整体状态
1、开始成为新闻广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还未达到不可或缺的程度,没有形成健全、严密的评论体制。
2、开始注意适应广播的传播方式,但还没有完全摆脱报刊评论表达方式的束缚。
3、初步形成某些表现特点,但还未完善、成熟。
4、开始重视对个性特征的探索,但还不完全自觉,多数仍停留在经验的层次。十九
概括广播体裁的风格特点并加以说明 广播体裁的风格特点是“短、浅、软”
1、“短”指短小精悍,文章篇幅短并且言之有物。可采用省文和省意两种方法。
2、“浅”就是深入浅出,浅显易懂。“浅出”要着重把握两个相联系的方面:
(1)适当控制内容的抽象程度
(2)尽可能为听众提供理解抽象内容的条件,方法有三:
① 稀释抽象内容
② 适当还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 ③ 恰当运用“正-反-合”说理方法
3、“软”指轻松、风趣。就是讲究宣传策略、宣传方式和方法,争取更好的宣传效果。
方法有4点:①摆正与听众的关系,以地位平等的同志、朋友的身份面向听众;
②设身处地的为听众着想,捕捉他们关心的问题,及时为他们排难、解惑、释疑;
③重在启发、引导思考,而不是代替思考或把简单的结论塞给听众;
④照顾多数听众的接受习惯,尽可能用他们熟悉的材料、方法和喜听乐闻的方式说。
二十从体裁的角度分析电视评论的基本特点
1.声画兼备。电视评论是综合运用画面、字幕、实况音响(同期声)和论述语言的新闻评论 2.视听结合。视听结合作为电视评论的另一基本特点,是从感知通道的角度说的。
3.双线互补。电视同时运用声音和图像、诉诸听觉和视觉,它是声音线和图像线双线并行的线性传播
二十一
电视评论声画互补特点的表现方式 1.声画合一
即声音和画面直接结合,共同为表达同一内容服务。2.声画对位
指声音与画面围绕同一政论性内容,在各自发挥自身的表现功能的基础上,互相配合,共同为实现说理目标服务
二十二
画面、同期声、字幕运用的说明 1.画面
画面可以直接再现事物、场景以及记录其发生、发展过程,给与人们仿佛亲自面对事物、身临其境之类的感受。原则:
(1)坚持为说理服务的原则(2)恰当处理同语言的关系(3)善于调动各种表现技法和编排手段,加强画面自身的论辩能力 2.同期声
同期声是与画面同步出现的各种声音,包括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谈话、人物的讲话和现场的各种实况音响。作用:
(1)增强真实感、可信性
(2)渲染气氛,增强现场感和感染力 3.字幕
字幕指根据内容需要,在后期制作时,运用电子技术叠加在画面上的文字 作用:1)提示、强调作用。
2)补充、说明作用。
画面、同期声和字幕都是电视评论独具的表现手段。要恰当运用这些手段,发挥其综合优势,还应注意以下原则:
(1)一切以充分体现立论,为深入浅出地说理服务的原则(2)双线互补原则
(3)以论述语言为主导的原则
二十三
广播、电视评论完善和发展个性的途径
1、适应受众的广泛性。广播、电视评论可以拥有十分广泛的受众,其拥有受众的数量取决于其满足受众需求的程度,和适应受众的接受能力和接受习惯的程度。
2、正视内容的选择性。内容选择有两种:一是基于需要的选择,即从一定的意图出发,在权衡利害得失、轻重缓急的基础上,确定评论什么或如何评论;一是基于可能的选择,这是从媒介和体裁能否胜任出发的选择。
3、探索形式的特殊性。要从评论的具体类型和结构、语言等各方面进行探索。
二十四
树立面向基层受众的观念,将促进广播、电视评论从内容到形式发生哪些变化? 1.扩大评论领域,更加注意研究实际,尽可能捕捉和论述现实社会生活中与受众休戚相关的问题
2.调整评论视角,尽量从多数群众关心的,易于理解的角度阐述有关问题,促使评论角度多样化
3.摆正与受众的关系,以平等的态度面对受众,增强评论的贴近性和亲切感,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发号施令、指手划脚
4.改进说理的方式方法,以多数受众熟悉的材料、易懂的语言和平易近人、促膝谈心的口吻说理
5.从关心播出效果出发,从整体上为受众创造更方便的接收条件,包括在评论中作必要的交代、说明、解释,以及在节目安排、节目预告、内容提要和播音方面提供收听方便 第四章
二十五
广播、电视评论的特殊形式 谈话体评论(包括广播谈话&电视谈话)、评论员评论、录音评论、图像评论(电视评论的具体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类:口播评论&视听结合的图像评论)二十六
何谓“类交流”?(广播谈话的灵魂)
作为谈话体评论,与听众保持一定程度的思想和情感的联系或沟通,仿佛直接面对着观众、说服他们接受某种间接和主张,回答他们的以南,或者与他们商讨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类交流”。
广播谈话的类交流是相对于日常谈话的直接交流说的。类交流是广播谈话的根本特点,也是广播谈话区别于其他广播评论的主要界限。
二十七
按电视的播出方式,电视谈话可分为几种?
1、谈话者出图像,直接面向观众发表谈话。
2、由播音员播诵的,以个人名义发表的谈话。二十八
什么是评论员评论?它拥有哪些优势?
“评论员评论”指由评论员自己播讲的评论,是与由播音员播诵的评论相对应的评论形式。其优势在于:
1、用评论员个人的名义,便于处理某些以本台名义不容易处理好的论题,也有利于缩短评论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2、评论员自己播讲,有利于改善广播评论的文风,把文字表达方式与播讲方式统一起来,使广播评论更加富于广播特点。
3、播讲风格多样化,这不仅将增强评论的社会效果,而且将促使广播论坛进一步活跃,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二十九
“评论员评论”与广播谈话的关系
这两种评论形式,是按照两种标准划分的,它们既不相互排斥,也不能直接等同起来。“评论员评论”是按播出方式划分的;评论员自己播讲的,可以是谈话体评论,也可以是非谈话体评论的作品,其中界限在于是不是形成类交流,是不是带有双向传播的色彩。广播谈话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只要能够保持文体特征,体现出其中的类交流,由评论员或由播音员播讲,其实都无不可。三十
录音评论
“录音评论”是指运用来自评论客体的音响的广播评论。三十一 音响的局险些有哪些?
①音响只是事实的一部分,不能不依附于事实,不能不靠叙述的补充
②音响的倾向性往往不明显
③某些暴露性音响,处理不好可能影响收听效果,甚至产生副作用 三十二 怎样恰当运用音响
1、音响应成为评论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
2、评论中的音响往往只是事实的一部分,一般不能成为完整的论据,不能代替论据的语言表述
三十三 图像评论
图像评论,是与口播评论相对而言的,以声像兼备、视听结合为特点的电视评论类型。三十四 图像评论中文字稿和画面的特殊要求
文字稿
1、揭示画面内涵,引申、深化画面内容
2、补充画面,交代画面无法说明的内容
3、恰当保留听觉空白,给观众留出观看画面和理解政论性内容的时间
画面
1、明确
2、丰满
3、生动 第五章
三十五
选题
广义的选题,指一个新闻单位在一个时期内重点评论什么,一般以计划的心事出现,称选题计划。选题计划是特定时期宣传思想的集中体现。
狭义的选题又称论题,它规定一篇评论的评论对象和论述范围。狭义的选题受选题计划的支配,但也常适应实际需要而确定。三十六
立论
新闻评论的立论,指一篇评论作品的中心思想和基调。三十七
选题和立论的思维过程 选题
1、重要性筛选
2、必要性筛选
3、可行性和可能性筛选 立论
1、形成深度认识
2、确定立论角度
3、控制理论高度 三十八
选题的共同点
(一)选题目标
新闻评论以论题切合客观实际,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为追求目标。所谓现实意义,标准有三:
1、论题所接触到的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而非主观臆造的
2、是与当前社会的注意重心(主要矛盾)方向一致,而非逆向的问题
3、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而非只有少数人感兴趣的
(二)选题的根据
1、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定和指示
2、地方党委和政府提供的情况和意见
3、从主管部门了解到的情况和意见
4、记者提出的报道题目和线索
5、读者来信反映的情况
(三)基本要求
1、符合党的基本路线、基本原则和方针政策精神
2、与时代、社会的脉搏相吻合,与党的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的注意重心保持一致的方向
3、从大局、全局出发,符合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4、为人民群众普遍关心或能够引起他们的关心
5、有一定的新鲜度和启发性
三十九
简述广播、电视下评论在选题方面的“四长四短”
1、长于小,短于大。这里的大小,指论题的角度和论述范围,而不是意义和重要程度。
2、长于广,短于专。“广”指广大受众共同关心的论题;“专”指专业性、业务性强的论题。
3、长于动态型,短于长过程。
4、长于鼓励动,短于推理。这一“长”一“短”,反映了声音、图像符号的内在矛盾。四十
广播、电视评论特殊课题应注意的问题
在选题范围内,核心问题是设法改变那些不善于论述而又非论述不可的论题的题型。
1、坚持“从小处着手”
2、善于从群众的角度审视
3、密切注视事物发展、变化的转折点
四十一
广播、电视评论立论的基本目标和要求是什么?
广播、电视评论的基本目标在于:求真求新。
(一)立论要求真戒妄
1、副客观事物之实。评论都有特定的评论对象,它们是客观、具体的。
2、副今天之实。要立足于当下,用今天的眼光观察事物、研究问题。
3、副受众之实。立论的基调——思想高度和理论深度,要尽可能适应多数受众的接受能力。
(二)立论要求新弃庸
1、思想新
2、境界新
3、角度新 四十二
广播、电视评论立论的特殊性是什么?
1、焦点尽可能集中些
2、角度更加讲究些
3、调子适当节制些
四十三
广播、电视评论立论角度选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1、评论的性质(着眼于倡导或是批评)和论题的类型
2、广播、电视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以及所处地位和覆盖范围
3、受众的关注重点、思维习惯和接受心理 *第六章
*
一、如何恰当处理理、事、情的关系 首先,重视以事明理 1 按说理的需要剪裁事实 2 顺说理的方向叙事 3 为强化说理配置材料 其次,善于以情化理 *
二、说理的基本原则
(一)围绕理论说理的原则 1 务必少而精当 2 力求顺乎思路
(二)说理要看对象的原则 1 看受众的需要 看听众的接受能力 3 看听众的接受习惯
*
三、夹叙夹议的基本类型和写作要求 基本类型
1、以说理为主干的夹叙夹议,按道理的逻辑层次组织材料。
【电视新闻报道】推荐阅读:
电视新闻稿件写作技巧08-15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09-01
电视台新闻稿范文07-31
电视台新闻工作总结08-10
电视台新闻中心实习总结09-29
浅论电视台的新闻管理07-29
新闻专业电视台实习报告08-15
校园电视台《校园新闻》经典主持词07-05
电视台新闻采编实习报告结尾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