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规划布局的若干原则

2024-09-20

休闲农业规划布局的若干原则(精选7篇)

1.休闲农业规划布局的若干原则 篇一

生态农业主体模式剖析 经过20余年的生态农业实践,中国生态农业己经逐渐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模式群,形成了若干有价值的成功模式,为我国生态农业实践和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这也为本研究的模式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生态农业类型多种多样,从不同视角可以形成不同的分类结果。

本研究从全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整体出发,依据模式所应用的生态学原理、核心技术内涵和模式的普遍性等,同时参照前人研究成果,将我国生态农业模式归纳为以下几种主要模式: 生态位立体开发利用模式 该模式利用生态系统中不同海拔地带、不同空间环境组分的差异和不同生物种群适应性的特点,在空间立体结构上进行合理布局,发挥生态系统整合效应。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是在半人工或人工环境下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原理进行生产的方式。

它巧妙地组成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组成各种生物

间共生互利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并采用物质和能量多层次转化手段.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污染物或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

“桑基鱼塘”模式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代表性杰作。它集种植、养殖于一体,将生态环境整治与利用、生态位拓展、废弃物循环利用等生态学与传统农艺学技术结合在一起,既达到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目的,又取得了生产与生态双丰收,值得在今后模式创新中借鉴。

四川省的“山顶松柏戴帽,山间果竹缠腰,山下水稻鱼跃,田埂种桑放哨”,广东省的“山顶种树种草,山腰种茶种药,山下养鱼放牧”等模式,都是很好的山坡地综合利用生态农业模式。

中国传统的青鱼、草鱼、鲍鱼和蟾鱼混合放养模式,则是利用不同鱼生活在不同水层的习性进行分层放养的水体立体利用模式。农田中高矮作物、耐阴与喜阳作物的间套复种,以及在高秆作物下养殖鹅鸭、培植食用菌等,就是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合理搭配,使不同组分各得其所、地尽其利的生态农业模式。

农林(草)复合系统也可以看作是这类模式的一个例子,果粮间作、林草间作、枣粮间作、桐粮间作等都是根据系统中不同生态位的多样化和互补互利的原理建立的立体开发利用模式。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 我国不少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己经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如黄土高原和华南的水土流失问题,黄淮海平原及西北灌溉农区的盐碱化问题,西北的干旱与沙漠化问题等。

在这些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首先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始。在生态环境建设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适合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如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环保净化型模式、生态恢复与治理工程模式等。黄土高原劳动人民在长期的与大自然的抗争中,总结出了一系列防治水土流失的宝贵经验,他们利用梯田、沿沟筑坝蓄水、等高种植、鱼鳞坑、集雨窖、作物覆盖等技术,较好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对天然降水进行了很好的利用,在非常严酷的条件下,获得了生存和发展,不少地区还取得了生产、生态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双赢”结果。

广东省五华县在治理花岗岩红壤低丘的严重水土流失时,在坡面开水平梯田、开竹节沟拦截表面径流,在山坳建拦沙坝截留流失的水土,植被则采用乔灌草结合,模拟自然顶级群落,取得了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保育的效果。

物质、能量多级利用的食物链组装模式 该模式是按照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该模式中,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同时并存着多种生物,它们通过一条条食物链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按照食物链的构成和维系规律,合理组织生产,最大限度地发掘资源潜力,节省资源且减少环境污染。食物链模式设计可采用“依源设模,以模定环,以环促流,以流增效”方法,通过链环的衔接,使系统内的能流、物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畅通,从而提高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

2.休闲农业规划布局的若干原则 篇二

一、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形态

由于农业资源的多样性和社会需求的复杂化, 台湾休闲农业的形态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主要包括休闲农场、观光农园、乡村民宿和教育农园等。

(一) 休闲农场

休闲农场主要是利用乡村的森林、小溪、草原等乡土自然风光, 附设小土屋、露营区、烤肉区、戏水区、体能锻炼区等, 为游客提供综合性休闲场所和服务。不同类型的休闲农场, 其设施要求也不尽相同。如生态休闲农场有昆虫生态、溪流生态、渔业生态、观鸟赏鱼等。如位于新竹县北埔乡的“绿世界生态农场”, 占地70公顷, 是具有国际级的蝴蝶生态公园和鸟类生态公园。园内有天鹅湖、大探奇区、水生植物公园、鸟类生态公园、蝴蝶生态公园, 还有金刚鹦鹉区、可爱动物区、亚马逊雨林区、空中植物区、有毒植物区、美食天地、绿野广场、景观厕所、竹山茶园、热带风情屋以及客家古厝文物区等38个观赏区。园区中仙人掌公园收藏约1 000多种仙人掌, 其中许多已超过100年。鸟类生态公园有上百种鸟类在身边飞翔觅食, 仿佛置身丛林野地中。另外, 园区内有宽广的户外空间, 360度宽敞无障碍的视野景观, 让人觉得住在乡村是种无可比拟的幸福。

(二) 观光农园

观光农园主要是利用农业特产的地区优势, 通过规划建设使其具有观光休闲功能的农业园区。观光农园一般流行与城市近郊, 主要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园、茶园等, 供游人观光、采摘, 享受田园乐趣。既满足游客休闲娱乐的需求, 又达到增收的目的。如位于新竹新埔镇的“巨埔有机休闲农场”以经营有机蔬果为主, 农场涵盖整座山头, 山头之间有花岗岩森林步道, 全长4公里多, 有3000多台阶。整座山头保存有完整的原始林风貌, 踩在花岗岩上不仅可以按摩脚底, 沿途更可以观赏成片的笔筒树、野生毛柿及许多奇花异果。再如位于台南县玉井乡、大内乡交界处的走马濑农场, 面积近1.2平方千米, 南北长900米, 东西宽1650米, 可说是融合了草原、山林、河川之景观于一体的乐园, 由台南县农会于1988年开发经营。据统计, 每年有数十万游客愿意进入这个以农牧为主题的休闲农园, 许多人更是一游再游。

(三) 乡村民宿

乡村民宿以不破坏农村整体自然景观为原则, 有效并综合利用自然环境、景观、特色产业和文化, 重点仿建农庄小土屋, 发展民宿农庄, 具有浓厚的乡土风情, 其设施虽然筒单却具有乡村特有的自然宁静的气氛, 让游客自然接触和体验优雅的环境、朴素的民风民情、自然宁静的气氛以及和蔼可亲的主人, 使乡村民宿成为游客的最爱。如台东县东河农场的休闲农庄把三合院式的庄舍设计为家庭式套房或团体房, 并在林间增建小木屋, 让游客充分享受农村和平安宁的夜晚乐趣。

(四) 教育农园

教育农园主要是利用农场环境和产业资源, 将其改造成学校的户外教室。教育农园是兼顾农业生产与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园区中所种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都具有教育内涵。台湾教育农园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大, 有的土地面积在47公顷以上, 农场内修建了展厅、步道, 开放了牛圈、挤奶室、奶制品加工车间等设施, 供学生和游人免费参观。如台北的“福田园教育休闲农场”, 占地约两公顷, 位于阳明山的菁山里, 距中国文化大学仅五分钟车程。由于山区地形气候多变, 生态丰富多样性, 山容随着季节变换, 让人目不暇接。夏秋之际每至午后薄雾轻罩, 令人如置幻境, 一切压力和烦恼随之烟消云散。而浓密树林更躲藏着缤纷多样的昆虫和爬型动物。像平时难得一见的台湾最大型的无霸勾蜓, 就是这里的常客。还有攀木蜥蜴、霜白的蜻蜓、美丽的豆娘, 也是这里的“原住民”。此外, 园区还规划了蔬菜区、竹林区、香草区、十二生肖烧烤区、生态地、亲水区、泥鳅池、体验教室等。此外, 在这里游人可以完整地了解奶制品生产制作的全过程, 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来说, 这不仅是一种充满乐趣的参观, 也是一次丰富知识、提高素质的受教育过程。

二、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台湾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 是农业结构调整、都市化发展、居民收入提高、闲暇时间增多、交通条件改善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利于对台湾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多种开发和其他功能目标的实现, 其基本经验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注重法规引导

1989年4月台湾“行政院农委会”举办了第一次“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会上明确确定了“休闲农业”名称, 并于2002年立法将休闲农业纳入产业规划。通过对休闲农业法律法规的完善制定, 保证了休闲农业依法从事生产运作, 避免无序开发。台湾“农委会”为配套相应的政策, 专门颁布了休闲农业的管理办法, 积极引导和推动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 并从经费、技术、宣传上给予大力的支持, 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2002年初, 台湾农业部门修订“农业发展条例”, 把休闲农业列入产业规划。规定农业主管部门应“依据各地区农业特色、景观资源、生态、文化资产、规划休闲农业区”, “并辅导休闲农场的设置”。农政部门成立休闲农业审查小组, 划定休闲农业区。从事休闲农场者须向农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农委会”进行审核。获得评审核定的休闲农业区, 均由台“农委会”资助经费, 经营主体亦提供配套资金。台湾农政当局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保障休闲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如《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休闲农场经营计划审查作业要点》、《休闲农场专案辅导实施作业规定》、《非都市土地申请作休闲农业设施所需用地变更编定审查作业要点》、《休闲农场建筑物设计规范》等。这些法规的制定, 保证了台湾各个休闲农场、农庄、农园, 依照法律规定从事生产运作, 避免了无序的盲目开发, 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盈利的可能性, 游客能够享受法规赋予他们的好处。

(二) 搞好园区规划

台湾休闲农场讲究园区设计主题鲜明性, 不重复设计, 力求做到既符合经营者的需要, 尽量多保留休闲农场所拥有的农特产品, 又不破坏原有农场的特殊景观、生态环境、文化传统以及经营者风格等稀有资源。保留浓厚的地方、时节、个人、地理自然等特性, 满足游客知识性和休闲娱乐性的需求。休闲农业园区和乡村游憩地的发展跳出了以往的规模经济的思维, 向精致农业延伸转型。整合农场、农园、民宿或所有景点, 使其由点连成线, 再扩大到面, 最后以策略联盟方式构成带状休闲农业园区, 并适时开展以策略联盟方式来推动休闲农业的各项工作。

(三) 尊重农民意愿

尊重农民意愿, 农户自主经营是发展休闲农业的根本。台湾在发展休闲农业, 特别是在发展围绕旅游景点的沿路观景农业过程中, 各级政府和部门只通过制定优惠的政策和安排一定的扶持资金来引导和支持, 在农民同意的前提下来规划发展, 不强制性安排, 更不对在规划范围内不愿种植的农户采取拔除、铲除强行种植等简单手段干涉农民生产。发展休闲农业, 把帮助农民增收作为工作出发点, 与农民一道算清效益帐, 关键是让农民得利。

(四) 加强职业辅导

台湾“农委会”、农会还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相应的技术培训和规划。在台湾大学、屏东技术学院等学院开设休闲农业课程, 组织专家从事休闲农业教学研究;积极帮助农民转型, 改变生产品的种类, 以高价值产品替代低价值产品, 花卉、高值蔬果、香草、茶叶逐渐替代甘蔗、水稻和平价水果, 促进农业走向精致化和集约化道路。如台北市农会成立辅导小组, 按照“一乡镇一休闲农渔区计划”, 研究台北市20家市民农园转为休闲农场的可能性。台湾农业策略联盟发展协会和台北市农会联合开展农业休闲旅游与全省100多家休闲农场结盟, 推销优惠休闲游。经营休闲农业者成立休闲农业发展协会, 相互交流举办共同活动, 使休闲农业走向精致专业化。

3.休闲农业十二五规划 篇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引导我国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繁荣农业农村经济,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精神,结合休闲农业发展实际,我部组织编制了《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附件: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发展休闲农业,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精神,促进休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休闲农业发展形势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高涨,休闲农业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一)发展休闲农业意义重大。休闲农业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有市场需求、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朝阳产业,是利国利民、一举多效的新兴产业。一是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休闲农业能够融合一、二、三产业,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人文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要,开辟了现代农业建设新途径。二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保障粮食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发展休闲农业能够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有效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成为农民“四季不断”的重要收入来源。三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引导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能够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从而整体带动农业生产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休闲农业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源,能够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使得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必将在加快城乡经济文化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五是丰富我国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农村地区集聚了70%的旅游资源,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大力发展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对于适应我国旅游消费转型升级,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意义。

(二)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当前,我国休闲农业蓬勃发展,规模逐年扩大,功能日益拓展,模式丰富多样,内涵不断丰富,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产业规模逐年壮大。全国农家乐已超150万家,规模休闲农业园区1.8万家,年接待人数超过4亿人次。二是产业类型丰富多样。各地根据自然特色、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先后发展形成了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模式和类型。三是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休闲农业逐步从零星分布向规模集约,从单一功能向休闲教育体验多功能,从单一产业向多产业一体化经营,从农民自发发展向政府规划引导转变。四是产业品牌影响扩大。围绕“高、新、特、优、雅、奇”努力打造特色休闲品牌,一批服务能力好、休闲功能强、顾客认同度高的休闲农业品牌初步形成。五是产业效益初步显现。休闲农业年经营收入超过1200亿元以上,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已成为一些地区壮大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

(三)休闲农业发展机遇难得。“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方式的转变、新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都为休闲农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增收空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要开展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地方党委政府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引导其快速发展。二是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新增投资主要用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这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三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需求动力。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4000美元,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持续高涨,个性化休闲体验渐成新宠;我国70%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农村,广大农村优美的田园风光、恬淡的生活环境,必将成为休闲消费的主阵地。四是休假增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现实机遇。国民休闲纲要、带薪休假制度以及法定节假日的调整优化,居民休闲时间明显增多,这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发展拉力。五是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保障。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农业服务体系的健全,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势头强劲,大量农民已经从繁重的农业劳作中解脱出来,这为农民依托农业产业、依靠农村资源发展休闲农业,走创业就业发展道路提供了条件保障。

(四)休闲农业发展任重道远。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迅猛,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品牌优势明显的休闲农业企业迅速壮大,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从总体情况来看,休闲农业发展仍存在一系列困难和问题。从产业内部看,主要存在布局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人员素质较低、基础设施较差、投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从外部环境看,主要存在思想认识不统一、规划引导不到位、行业管理不规范、政策扶持滞后、融资渠道不畅、企业运行负担重等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必须加大政府扶持和规范的力度切实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变化,顺应城乡居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推进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以快速推进休闲农业发展为重点,立足“富裕农民、改造农业、建设农村”,按照“夯实基础、加快转变、提升水平、引领发展”的思路,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强化服务,完善设施,打造品牌,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新格局,推动我国休闲农业快速持续发展。

夯实基础,是通过强化政策引导、项目倾斜和财政支持,充分发挥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主体作用,不断强化休闲农业发展的产业基础、设施基础、队伍基础和平台基础,改善休闲农业的发展条件。

加快转变,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创新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模式、产业组织模式和市场服务模式,促进联合与协作,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从根本上实现休闲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增强休闲农业发展能力。

提升水平,就是以科技为支撑,着力培育一批休闲农业发展基础好、素质高、自我发展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大的重点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增强休闲产品科技含量、文化特色和转化增值能力,提升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整体规模、层次、素质和水平。引领发展,就是以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为动力,通过体系建设和机制创新,不断提高休闲农业的创新能力和经济社会效益,促进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转变,引领农村新型产业和新型消费业态发展。

(二)基本原则

以农为本,科学规划。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单元,按照统一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一、二、三产业的要求,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分类规划,合理布局,引导各地有序发展。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突出自然生态,挖掘文化内涵为重点,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加快培育大中城市和名胜景区周边、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农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变资源文化优势为产业经济优势。

强化服务,规范管理。加大教育培训、宣传推介、营造环境力度,制定规范标准,创建示范典型,引导行业自律,实现休闲农业基地建设、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生产安全、产品服务、环境保护的标准化、规范化。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府在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公共服务、营造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调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和行业协会的积极性,形成休闲农业发展良好局面。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休闲农业成为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新兴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成为缓解资源约束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产业,成为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和扩大内需的支柱产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休闲农业点数量稳步增长,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休闲农业点增长20%,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布局科学、结构合理、服务完善、特色明显、管理规范的休闲农业产业带、产业群基本形成,产业地位明显提升。

产业类型丰富多元。创新农家乐、休闲农庄、农业示范园、农业观光园、民俗文化和农事节庆等模式,新颖性、趣味性、体验性进一步增强。

增收贡献显著提高。在休闲农业聚集地区,休闲农业收入占农民全部收入的50%以上,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收入比本地农民人均收入平均水平高一倍。

经济社会效益明显。通过拓展农业功能,大幅度提高就地就近吸纳农民就业的容量,促进城乡经济文化融合,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农民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产业结构,扩大规模经营。以规划为先导,挖掘文化内涵,注重参与体验,加快创意发展,加大休闲农业资源整合力度,形成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文化娱乐、教育展示、生态环保、产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多元化休闲农业园区。遵循休闲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以需求为导向,突出区域资源、环境和文化特色,科学配置种、养、加、销比例,鼓励产业间联合与协作,构建新型休闲农业产业联盟,打造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范化、功能多样化的现代休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带和产业群。农家乐和小型休闲农业企业要主动与附近的大型旅游场所加强联合,形成功能衔接和特色互补的格局。

(二)创新发展模式,塑造产业特色。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户利用农业与生活资源,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以休闲度假和参与体验为核心,拓展多元功能,发展功能齐全、环境友好、文化浓郁的休闲农庄。突出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拓展教育示范功能,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的时空景观,发展农业观光园,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的丰收景象。挖掘包装民俗文化,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推进民俗村发展。全面提升农事节庆活动内涵,实现“以节会友、以节拓市、以节富民”。

(三)强化品牌建设,提升产业地位。以自然生态、田园文化、农耕文明为基础,以诚信经营、提升内涵、保障质量为重点,积极弘扬“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着力创建一批优势产业突出、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加快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形成一批休闲农业特色品牌;扩大农村消费,使休闲农业成为“十二五”期间扩大内需、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显著提升休闲农业地位。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经营水平。围绕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要求,依托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产业基地,分类、分层开展休闲农业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对休闲农业管理人员重点开展政策法规、宏观管理、发展理念、农业创意、信贷融资、生产安全、综合服务等知识培训。对一线员工开展专业知识、服务技能和服务礼仪培训,重点培训职业道德、作业内容、操作规程、工作方法、产品知识、安全生产等知识,增强服务意识,提升管理水平。

(五)健全服务体系,增强发展后劲。加快完善行政管理体系、信息统计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强化对各类休闲农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管理与支持力度,增强行业自律性。组织开展对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发展规律、发展政策、发展模式、管理机制等研究,增强管理的协调性和针对性。引导科研教学单位创新、集成和推广休闲农业技术成果,建立休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增强休闲农业支撑保障能力。顺应互联网、物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发展趋势,拓展信息终端,加快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四、区域布局

依据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历史文化背景等条件,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总体布局分为四类区域:大中城市和名胜景区周边,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农区。

(一)大中城市和名胜景区周边。大中城市周边的农业基础好、城镇化水平较高,已经构建起集农产品生产、休闲观光、生态环保功能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雏形。该区域要以满足市民多样化消费需求为目标,积极建设以大型设施农业为基础,以新、奇、特等高档农产品生产为主,集休闲、观光、度假、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园区、农业主题公园、观光采摘园和休闲农庄,努力打造现代农业新型产业模式。名胜景区周边客源丰富,需求量大,具备了发展休闲农业的条件。要以功能衔接和特色互补为重点,突出服务功能,强化休闲体验,满足多元需求。

(二)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山区、滨水地区与草原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水、气候、植被、生态和人文优势,承载着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生态涵养等重要生产生态功能。该类地区要以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紧密依托自然资源、生产资源、历史文化与独特民风,打破区域界限,营造特色休闲农业功能区,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大力发展以农业生态游、农业景观游、民俗风情游、特色农(牧、渔)业游为主的休闲农(山、渔)庄和农(牧、渔)家乐等。

(三)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独特基础。应依托丰富的特色民风、民俗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借助特有的资源优势和广阔的空间,创新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有效途径。着力保护特色村庄和田园风光,拓展国内外市场,大力发展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以特色乡村游、民族风情游、村落风光游等为特色的休闲农业新兴休闲度假方式。

(四)传统特色农区。传统特色农区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主战场,要在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前提下,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立足当地农业资源、农耕文化、生产条件和自然景观,着力发展景观农业、农事节庆、观光采摘、特色动植物欣赏以及农业园区等多种形式的休闲农业,强化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功能创意,增加文化内涵,创新农业发展思路,拓宽农民致富途径,努力在传统特色农区建成一批农业与休闲产业并举的多功能现代农业区,提升传统特色农区的社会经济效益。

五、重点工程

(一)示范基地创建工程。为进一步调动地方发展休闲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社会公众的参与热情,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将持续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活动。通过创新机制、完善标准、优化环境、规范引导,逐步使休闲农业由单一休闲服务向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现代服务业一体化延伸,形成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内涵丰富、产业完备、功能齐全的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带动全国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到2015年全国建成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基地。

(二)知名品牌创建工程。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人文等内部要素,接待能力、就业人数、休闲收入、游客感受等外部因素,统筹设计评价指标,分类开展以全国最有魅力的休闲乡村推介、全国休闲农业星级评定为核心的休闲农业品牌培育工程,打造一批有影响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和节庆活动,提升产业影响力、社会认知度和产品知名度,引领休闲消费热点的形成,提高全国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到2015年全国培育一批休闲农业乡村和星级休闲农业点。

(三)支撑体系建设工程。围绕休闲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建设休闲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形成集全国休闲农业信息服务、管理咨询、营销推介、物流交易、虚拟展示为一体的现代信息支撑体系,为休闲农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借鉴相关行业管理经验,遵循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规律,制定休闲农业行业标准,规范休闲农业设施建设和服务。加强休闲农业设计研究体系建设,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一批休闲农业设计研究中心。

(四)从业人员培训工程。将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作为一项公益性工程纳入国家财政支持范畴,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培训规模。组织专家精心编撰培训教材,确保培训质量。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大力开展休闲农业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在培训方面的优势,加大远程培训,显著提升信息化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到2015年全国从事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大部分参加过专门培训。

(五)乡土文化挖掘工程。乡土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休闲农业持续发展的灵魂。针对目前休闲农业区域同构和产品同质问题,“十二五”期间,要加大乡土民俗文化收集整理挖掘力度,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乡土文化艺术园创建活动。按照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理念,就地取材挖掘田园文化,寻幽探微发扬山水文化,追根溯源传承建筑文化,去伪存真浓缩民俗文化,促进乡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乡土民俗文化区,加快乡土民俗文化的推广、保护和延续。

(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休闲农业场所的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明晰的路标指示和完备的停车场。参照相关规范标准,改善住宿、餐饮、娱乐、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等服务设施,使休闲场所和卫生条件达到公共卫生标准,实现垃圾净化、环境美化、村容绿化。加强休闲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建设,在动植物新品种引进、现代种养技术示范、设施农业生产设备、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为拓展农业功能创造条件,使消费者“乘兴而来、放心休闲、满意而归”。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建立以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休闲农业行业管理体系。省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应设立专门的机构,基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安排专人从事休闲农业管理工作,确保本规划顺利实施。要按照规划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并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加大对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的管理支持,引导休闲农业有序发展和规范经营,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完善政策体系。各地要加大休闲农业政策扶持力度,争取把休闲农业场所纳入政府采购体系。贯彻《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依法对休闲农业用地进行管理。要加大相关政策衔接力度,争取“农家乐”经营户减免营业税政策,休闲农业场所销售自产的初级农产品及初级加工品享受免税政策,休闲农业用电享受农业用电收费政策。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性意见,指导本地区休闲农业的规范发展。各地要结合实际,争取在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营业税、教育附加费、城市建设费、排污费、垃圾处理费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

(三)优化发展环境。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管理服务的力度,为休闲农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度,有效衔接供需,进一步宣传推介农耕文明、乡土文化,普及农业知识,让消费者方便、及时、准确地获得休闲农业的真实信息。做好休闲农业的统计分析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四)加大政府投入。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现有基本建设和财政资金项目要向休闲农业倾斜。要将休闲农业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予以支持。各级政府要逐步建立休闲农业发展基金,专项支持休闲农业的规划制订、基础设施建设、宣传推介和产业促进等工作。

4.休闲农业规划布局的若干原则 篇四

一、前 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短期和双休日观光休闲度假、回归自然、体验田园情趣的市场需求日趋增长。加之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向往回归自然,向往清新的空气,清幽雅致的环境,同时也希望能品尝到绿色无污染的食物,体验农业生产生活的趣味,这些都为****休闲农业园的建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该园区将建成以山林、田园、溪流等自然景观为依托,以农、林、牧、渔等特色农业生产为、加工、经营为基础,以乡土文化、农作生产、农村生活为引线,集生产、加工、经营、观光、娱乐、运动、健身、住宿、餐饮、购物等生产、服务、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农业园区。

二、规划目标(市场定位)

****休闲农业园的目标市场:首先是朝阳区域内居民,包括朝阳市区及周边县市,目标人群350万;其次是朝阳周边的居民,包括我省的葫芦岛市、锦州市、阜新市及周边接壤省份的赤峰市、承德市及秦皇岛市等相邻区域居民,目标人群1800万人;最后是辽宁其他城市乃至东北地区及北京、天津等广大区域,目标人群第 1页 / 共 12页

极其庞大。

通过规划及实施,使休闲农业园成为集生态农业示范、生态产品生产、农业体验、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庄园。具有高水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园区。本园将推出三大类生态产品:

1、生态农业示范和产业化:通过运用生态系统、持续经营、物质循环、食物链、立体种养等理论和技术,形成各种优化的生态农业模式。包括温室及裸地立体种养,水体立体种养等,形成高效的农业产业链,达到现代设施农业的科技水平。

2、农业生态产品生产:包括特色水果、特色蔬菜瓜果、特色禽畜和高档水产品等绿色产品的生产,形成生态农业的独特文化,同时渲染绿色生态农业的主题。生态产品生产主要分三类:一类是结合生态农业示范,形成本园的特色产品满足游客趣味体验及购买需求;另一类是结合旅游和生态餐饮,形成本园的特色绿色餐饮文化;再者就是推广生态绿色品牌,销售我们品牌的农副产品。

3、生态旅游、健身娱乐、休闲度假:包括生态观光(生态景观观光、生态农业观光、生态技术观光);健身娱乐(滑草场/滑雪场、狩猎场、垂钓园、温泉洗浴);休闲度假(营造生态酒店,生态疗养等设施);生态餐饮(全部提供本园区及****集团产业链项目中生产的绿色食品,瓜果可以自我采摘,鱼虾可以自我捕捉);科普教育(生态知识、生物科学、自然保护等)。

第 2页 / 共 12页

三、建设主要内容

该休闲农业园总体建设内容如下:

1、生态农业展示中心。该区为核心园区,占地面积为800亩,以现有温室大棚为基础,分为反季温室栽培和裸地栽培两个部分,其中包括特色品种种植区、精品展示区、种植采摘区、设施栽培区。通过该区的综合建设打造生态农业创新产业基地,不但生产绿色、无公害蔬菜水果,且通过无土有机生态栽培、立体栽培等模式展示现代生态农业建设成果。

2、滑草/滑雪娱乐场。该区域位于园区东南部,依托山地优势地理位臵,引进芬兰高科技降雪系统和滑雪器材,建设100米至250米的初级滑雪道1条,300米至400米的中级滑雪道2条,同时设有滑草、滑雪圈、高空热气球、射箭、新西兰悠波球、草地卡丁车等娱乐项目,供不同年龄层次的滑草滑雪爱好者选择。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辽西地区规模最大、配套设施最全、档次最高的滑草滑雪场,预计年可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将成为市民假日出游娱乐的又一理想场所。

3、滨水景观休闲区。该区位于整个园区西北部,建设人工湿地、人工湖、垂钓园及相关附属设施,园区内生产生活所排废水通过人工湿地水体净化系统后既可达到对水质净化的目的,又创造良好湿地生态景观,使污水资源化的生态理念在实际建设中得到应用。在该区域内依托原有河道水源优势建设人工湖5个,湖第 3页 / 共 12页

内放养适合垂钓的鱼虾,湖内种植芦苇及其他水生植物,湖岸种植果树、高大树木,成林成片,铺设羊肠小道。即可旅游观光又可休闲垂钓,在给人们带来体验渔业活动的同时达到休闲娱乐目的。

4、有机畜禽养殖区。该区域养殖鸡、鸭、鹅、黑猪、羊及特色山鸡、野兔等温顺动物,不仅为园区内餐厅提供优质有机肉食来源,而且可以开辟动物驯化、认养、逗趣等特色项目,增加游客兴趣。

5、温泉疗养健身区。该园区经初步勘探具有可开发地热资源,该项目本着康体、保健、养生为目的,在最终论证并做好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开工建设。

6、辅助功能区。该区包括生态餐厅、医疗保健室、超市、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处理系统等相关配套设施。

以上各景区均自成体系,又能联动发展,各景区互补性强,市场操作空间大,可满足不同人群休闲、度假、养生、康体及游乐的需求。

四、规划设计原则

(一)生态的原则

****休闲农业园的规划设计必须突出生态景观、生态技术和环境保护原则。生态景观是休闲农业园最终成功的重要基础,园区要结合规模化生态农业生产形成具有巨大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季第 4页 / 共 12页

相特色(四季各有大面积的水果、蔬菜、花卉及观赏果木);园区要利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立体种植、生态因子综合配臵等原理设计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园区要注重环境保护:旅游势必会带来大量的污染,园区自身的生产生活也会成为污染源,必须高度注意生态方面的要求,如停车场的位臵设臵、园内低污染交通工具的使用、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处理、利用生物种类配臵和生物防治技术以减少病虫害,控制农药污染、依据食物链原理配臵动植物生产环节使全园的废物循环利用,以消灭污染源等。规划的生态原则是创造园区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基本原则,是提高园区景观环境质量的基本依据,也是休闲农业园区成功与否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高效益原则

从效益原则出发,园区建设将考虑最佳投入和综合效益最高的项目组合。生态农业示范、生态产品生产,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三方面的项目将有机联系,互相促进,创造出比单独经营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获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休闲农业园区的建立结合基础设施的建立,势必带动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发展势必带动生态产品的消费;生态产品的消费势必带动生态农业示范的完善发展。三者有机结合,良性循环逐渐完善园区生态环境,提高休闲农业园的效率,最终发展成为成熟的多功能休闲农业园区。

第 5页 / 共 12页

(三)参与性原则

直接参与体验、自娱自乐是********休闲农业园最重要的特色亮点。****休闲农业园建设中将强调旅游项目的参与性、娱乐性和知识性的紧密结合,使游客广泛参与园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亲自动手获得乐趣和相关的知识,使游客多层面地体验畜禽饲养、苗木种植、水果蔬菜采摘、农产品加工;动物的驯化、逗趣;野生动物的保护;农业高新技术的操作及农村生活的趣味等等,使游客享受到源于乡村又高于乡村的文化氛围。同时适当定位中小学生、青少年市场,作为科普娱乐项目开展具有广大的市场前景。

(四)突出特色的原则

特色是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愈强,因而要根据园区的实际,明确资源情况,选准突破口,使整个园区的特色更加鲜明。本园区建设应突出的是:生态技术生产(利用生态技术进行珍贵水果、蔬菜生产、家禽、水产品的养殖);****景观(人工生态和自然生态相结合的景观);人文建筑景观(个性化建筑、高水平商务区);体验主题(游客亲身体验滑草滑雪、种植、养殖、农业生产加工等过程);科普教育(针对中小学生普遍对农业生产认知少的现象,作为科普教育,体验生活)等。通过突出特色,使本园区成为辽宁乃至东北第一的休闲农业主题园。

第 6页 / 共 12页

(五)文化渲染的原则

农业的发展要与文化的进步紧密相连,园区在规划设计中应深入挖掘出项目内在的文化资源,并加以开发,提升园区的文化品位,以实现景观资源的高水平利用。比如:定期举办农产品文化节、瓜果采摘节、特色文化传统节日;举办有奖摄影评选,吸引摄影爱好者的关注,同时达到推广宣传作用;举办自行车大赛,强调环保、低碳、有机生活理念,引起社会关注等。不但以此提升休闲农业园区的背景文化,同时达到提升人气,提升知名度的效果。

(六)整体规划,分期开发原则

由于整个规划涉及项目较多,所需资金庞大,开发需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以解决开发过程中的融资及土地不能一次性交付使用等问题,为整个园区的早日开放及进入良性循环作好充分准备。从项目开发顺序上,分三步进行:

一、产业布局与规划。制定园区内整体布局与规划,其中包括:

1、绿色农业生产区(包括:反季蓝莓、大樱桃、无污染瓜果、蔬菜、家禽、花卉等);

2、基础设施区(包括:酒店、餐馆、会议室、超市、滑草滑雪场等);

3、园林绿化景观区(包括:园林、草坪、植被、湖泊等);

4、趣味体验区(包括:采摘、家禽领养、农耕操作等);

5、科普教育区(包括:生态农业展示区、现代农业设施展示区、农业生态链教育区等)。

二、人才与技术积累及销售网络建设。

三、企业体制第 7页 / 共 12页

完善与基地扩编。通过上述三步发展战略,分步骤兴建基础设施,逐步建立休闲农业生态模式,使****休闲农业园区不断扩大知名度,增加人气,达到全面开发的目的。

五、总体规划布局

从宏观布局上把整个园划分为五大部分,构成园区的景观主体框架。

(一)园区景观篇

1、生态农业景观(日光温室大棚、高效农业链等)

2、园林、草坪、植被景观

2、特色建筑、人文景观

4、主题型园林景观(花卉、果木)

(二)基础设施篇

1、酒店、餐厅、超市、会议室

2、滑草滑雪场、人工湖、道路、水利、绿化

3、科普展示厅、劳动体验区

4、烧烤台、亭宇、休息厅

5、家禽饲养区、渔业饲养区、加工室

6、其他基础设施

(三)绿色农业生产篇

1、大田作物、绿色蔬菜、无公害瓜果

2、畜禽饲养、初加工

第 8页 / 共 12页

3、花卉,苗木生产

4、其他

(四)科普教育篇

1、生态农业模式蓝图

2、现代设施农业框架

3、中小学生农业认知园

4、立体种养殖模型

5、沼气池、垃圾再生处理装臵

6、其他

(五)主题型景观篇

1、特色水果采摘区(樱桃、蓝莓等)

2、瓜果采摘区(西瓜、黄瓜、小番茄、草莓、特色即食蔬果等)

3、花卉博览区(牡丹、百合等)

4、其他

六、园林景观配置格局

(一)植物景观配臵原则

植物配臵上要符合生态原则,营造四季有花,四季常绿的原则。各个时期有特色的生态景观,争取做到在不同时节都有宣传亮点。使人们时刻都感到休闲农业园“可览”、“可游”、“可赏”、“可食”、“可玩”达到终年游客不断的目的。

第 9页 / 共 12页

1.根据植物生态位进行搭配:根据植物的习性进行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立体种植,以及从水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到旱生植物的水平配臵,形成稳定的生态结构和生态系列景观。

2.从季节上进行合理搭配:每一个季节都有几类(至少一至两个)品种的观赏植物形成整个园区的主题,成为吸引人气的观赏亮点,各个时期都有瓜果可摘,让游客不但有观赏的景观,同时有“收获”的喜悦。

3.根据园林美学进行搭配:依据植物的高矮、色彩等进行配臵,同时合理配臵落叶和常绿植物,远景和近景,个别突出和整体协调,给人们的感官以最佳的感受。

(二)建筑景观配臵原则

根据整体规划,分期开发的原则,休闲农业园的建筑将按经营目标进行全面规划,然后按实际需要逐步配套,既使全园建筑布局合理、格调一致,避免重复劳动,又减少前期投入和后期维修养护费用。建筑景观配臵原则如下:

1、建筑物的格调应与休闲农业园的主格调协调一致,即以生态建筑为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标准。

2、在建筑风格上形成休闲农业园自己的特色。建筑风格应定位为有中国传统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建筑,可参考各类建筑风格,挖掘建筑文化,形成特色建筑,并建有传统特色的桥梁、亭宇、道路等,成为休闲农业园的一个亮点。

第 10页 / 共 12页

3、休闲农业园的亭、廊和其他配套设施,要以竹,木,草等绿色材料为基础,建造体现个性化,突出休闲农业园的特色和自己的风格。生态的框架配上各种藤本植物,形成外观、色彩多样的各种生态建筑。同时综合考虑使用年限的基础上大大的节约构建成本。

七、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规划

旅游服务设施将配合游览区设臵,以提供方便周到的旅游服务。其建筑物必须经过详细设计,结合自然,协调景观,为旅游区增色,使之成为与整个旅游区环境相映衬的人文景观。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分为以下几类:

1、入口区。入口区分为三个,每个入口区分别兴建停车场、服务建筑、导游牌、假山水池等。

2、在适当的地方设臵指示牌、解说牌、导游图、科普技术讲解员等,引导游人游览。

3、提供各种各样的接待服务,如游客服务中心、餐馆、旅馆、小型超市等。

4、医疗保健室。为园区游客提供必要的药物及医疗服务。

5、休息亭、椅、厕所、垃圾箱等。

6、其他配套设施。

八、防灾规划

由于园区面积大,地域广,结构复杂,所以安全问题必须考第 11页 / 共 12页

虑。在各路口,有安全隐患的地方都要设立警示牌,同时定期排查有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在基础设施的建筑物上也应充分考虑防灾因素,确保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旅游园区。

九、配套基础设施规划

配套基础设施规划要围绕园区进行整体布局,通过专业人员设计规划。

(一)排灌系统和给排水规划

(二)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三)电力电讯规划

(四)卫生设施规划

十、产业展望

休闲农业园,是一个新型的高效益产业,具有强大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拥有取之不竭的源源收益。同时它也是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民生的工程项目,所以意义极其重大。休闲农业园区从设计到实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势必需要付出无数的努力和艰辛,也可能会走很多弯路。但我们要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步完善,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机体,力求逐渐成为朝阳乃至东北地区一流的农业生态主题园区。同时努力打造自己的绿色农业品牌,为以后综合性发展打下基础。

****休闲农业园

二○一三年一月

5.休闲农业规划布局的若干原则 篇五

2009-12-22 12:29:53| 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来源:中科地景规划设计网

海峡两岸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中心(http:///)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观光休闲农业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多种组织形式。到2004年底,我国有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4000多个,各类观光休闲农园更是不计其数。我国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形势喜人的同时,园区规划建设却普遍存在着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方面,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现状堪忧,缺乏规划的技术规范和理论指导,规划单位和成果内容五花八门,缺乏具有雄厚国际背景的规划公司。另一方面,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缺乏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差,园区景观建设杂乱无章,其“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环境常常让游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鉴于此,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在北京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设计项目实践,对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逐步形成从实践--理论研究--实践的发展过程,以期能使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更加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一、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概念及发展概述

1.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概念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是随着近年来都市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而逐渐出现的集科技示范、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园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是由最初的农田发展到统一规划的集观光、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有组织的园区发展的高级形态。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将生态、休闲、科普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生态型、科普型、休闲型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出现和存在,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客观的促进了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开发,有效的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2.国内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1)国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农业景观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由来已久,在欧洲关于伊甸园的神话描述中,便记录下了人们对于梦想与神秘的极乐世界的向往,而这个极乐世界是与外界分离的安全性很好的空间,里面种植了奇花异果。在古埃及和中世纪欧洲的古典主义花园里不仅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花卉和蔬菜,而且还有枝头挂满果实的果树,以供贵族们观赏食用。在这一时期,园林中也相继出现了葡萄园、桔园、蔬菜园、稻田、药圃等或规则或不规则的园中园。在16世纪以后的二、三百年里“农业景观是漂亮的”这一思想逐渐盛行。到最近100年里,伴随教育和休闲活动的普及,对农业生产景观的欣赏逐渐为各阶层所接受。这样的理念,既景观可以同时具有观赏性和生产性,启迪了许多西方的景观设计。如今天的英国东茂林生态园利用各类果树为植物造景材料,大大丰富了园区景观,并为旅游者提供了果品观光、采摘等其它城市公园所不能开展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开始农业旅游,然而,这时观光农业并为被正式提出,仅是从属于旅游业的一个观光项目。20世纪中后期,旅游不再是对于农田景观的欣赏观看,代之相继出现了据有观光职能的观光农园,农业观光游逐渐成为其休闲生活的趋势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旅游度假需求的日益增大,观光农业园由单纯观光的性质向度假操作等功能扩展,目前一些国家又出现了观光农园经营的高级形式,即农场主将农园分片租给个人家庭或小团体,假日里让他们享用。如德国城市郊区设有“市民农园”,规模不大(一般2公顷,分成40-50个单元),出租给城市居民,具有多功能性,可从事家庭农艺,种菜,花卉,果树,达到生产乐趣,回归自然,休闲体验的需求。

1982年由欧洲15个国家共同在芬兰举行了以农场观光为主题的会议,探讨并交流了各国观光农业的发展问题,各个国家也在此基础上有了很大的不同程度的发展。

●(2)国内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在我国园林发展的初始阶段周朝的苑、囿中,便栽有大量的桃、梅、木瓜等农作物。《诗经.周南》中就有颂桃的诗句:“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生动地描述了桃花盛开,枝叶茂盛,硕果累累的美景。《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郑玄注:“果,枣李之属。瓜瓠之属。珍异,蒲桃、枇杷之属。”这句话译成今文就是:“场人,掌管廓门内的场圃,种植瓜果、葡萄、批把等物,按时收敛贮藏。”如今,果品、蔬菜也同样运用在了当前城市园林景观中,如第五届深圳中国国际园林博览园“瓜果园”主要是采用奇异瓜果、蔬菜品种来营造具有丰富园林色彩的栽培景区,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科普教育意义。入口有标志性景石,简洁、自然、环保,蜿蜒溪流贯穿果园,分外亲切、宁静,曲线优美、图案丰富的大理石园道指引着游客的观赏线路。为增加趣味性和观赏性,园内精心设计了许多特色园林小品,如框景瓜果竹架、竹亭、花架廊、园林木桥、竹门、园林竹架、木架亭等等。植物配置以实用、观赏的奇花异果为主体,采用岭南园林植物配置手法,使植物丰富的色彩、柔和多变的线条、优美的姿态及风韵有机结合起来。

我国的观光农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首先在深圳开办了一家荔枝观光园,随后又开办了一家采摘园。目前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珠海、苏州等地已相继开展了观光休闲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效益,展示了观光农业的强大生命力。如北京的锦绣大地、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无锡马山观光农业园、扬州高冥寺观光农业园等,山东的枣庄万亩石榴园、平度大泽山葡萄基地、栖霞苹果基地、莱阳梨基地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为城市旅游业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

其中,在我国各大城市中,台湾和北京的观光农业发展最好。尤其是我国台湾观光农业的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如今台湾观光农业经营状况为:

1、一乡镇一休闲农渔园区;46处(2001年计划设置);

2、休闲农场;175处;

3、观光农园:385处;

4、教育农园:141处;

5、市民农园:56处。

二、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理论基础

1.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依据

●(1)景观生态学原理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如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焦点放在了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观、农业景观等人类景观课题。观光休闲农业园区作为农业景观发展的高级形态,伴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其自然植被斑块正逐渐的减少,人地矛盾突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需按照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从功能、结构、景观三个方面确定园区规划发展目标,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因地制宜的增加绿色廊道的数量和质量,补偿景观的生态恢复功能。

●(2)景观美学原理

在西方文史中,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成书于公元前的旧约圣经,西伯文为“noff”,从词源上与“yafe”即美(beautiful)有关,它是用来描写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壮丽景色的(Naveh,1984)。因此这一最早的景观含意实际上是城市景象,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但随着景观含义的不断延伸和发展,“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使乡村也成为景观”(Cosgrove,1998,P70)。

人类向往自然,农业拥有最多的自然资源,所以农业是提供体验最适当的来源。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其本质上是一种人们对生活的美的享受和体验,是实施自然教育最理想的场地。在园区内的观花观果,感叹大地对于万物的抚育,向往着生态的、和谐的大自然环境,从而融入着人们的多层次的美学体验。

●(3)景观安全格局原理

景观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构成某种潜在空间格局。这种格局被称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农业景观安全格局,由农田保护地的面积、保护地的数目以及与保护地之间的关系等构成,并与人口和社会安全水平相对应,使农业生产过程得以维持在相应的安全水平上。在景观过程中,格局决定功能,要实现土地持续利用这一景观功能的稳定性,要求相应景观空间格局的维持与优化。景观稳定性越高,景观受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越强,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也越强,越有利于维持景观格局,保障景观功能的稳定发挥。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观光旅游者的介入、园林绿化树种及名特优新品种等异质性的引入有助于景观稳定性的维持。景观稳定性以景观格局的空间异质性来维系景观功能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地持续利用的保护性与安全性目标,可采用反映景观异质性的景观多样性、景观破碎度、景观聚集度和景观分维数等指标来衡量。

2.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建设用破与立的方式而非传统的农业生产建设,以城市---农田作为一个城市整体为出发点,强调了与城市生活的对话,形成了“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构筑出了“城市—郊区—乡间--田野”的空间休闲系统。景观规划设计充分以原有绿化树种、农作物为植物材料进行园林景观的营造,园林小品风格自然淳朴,田园气息浓厚;各景观功能区突出以人为本,同时又要和生产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块、不同树种、品种的观赏价值进行安排,使人们在休闲体验中领略到农耕文化及乡土民风的神奇魅力。

3.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生态的原则

旅游势必会带来大量的污染,园区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注意生态方面的要求,重视环境的治理,更不要对自身和周边产生不良的影响。景观规划的生态原则是创造园区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基本原则,是提高园区景观环境质量的基本依据。

●(2)经济性原则

开展旅游观光和进行园林的改造无非是为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规划设计当中要把经济生产融合到园区建设中来。尤其对于各类采摘园来说,采摘的经济效益很高,规划设计要能够使采摘进行的更好,同时注重在非采摘季节吸引游人,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

●(3)参与性原则

亲身直接参与体验、自娱自乐已成为当前的旅游时尚。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空间广阔,内容丰富,极富有参与性特点。城市游客只有广泛参与到园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多层面的体验到农产品采摘及农村生活的情趣,才能使游客享受到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氛围。

●(4)突出特色的原则

特色是旅游发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愈强,因而规划设计要与园区的实际相结合,明确资源特色,选准突破口,使整个园区的特色更加鲜明,使景观规划更直接地为旅游服务,为园区服务。

●(5)文化的原则

通常我们谈及农业,首先想到的是其生产功能,很少想到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由此而来的一些诗词歌赋。所有这些使人很容易忽视农业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所以在园区的景观设计中应深入挖掘出其内在的文化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提升园区的文化品位,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6)多样性原则

不论是观光旅游或是专题旅游,不论是团队旅游或是散客旅游,都要为旅游者提供多种自由选择的机会。园区景观规划的多样性原则既是要求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游览方式、时间选取、消费水平的确定上,必须有多种方案以供选择;更要求园区品种选择、景观资源配置突出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

三、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思路和方法

同济大学吴人韦教授总结了以产业为中心,走经济规划之路、以土地为核心的土地利用规划、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为核心的规划三种农业园区规划思路,并对三种规划思路和方法作了分析比较。在此本文作者结合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特点及游客休闲度假的需要,提出一种新的即以观光休闲为中心的景观旅游规划思路。

1.景观规划的核心

此种规划思路体现出了以提供农产品为第一性生产,兼顾保护与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观光资源的三层次功能。以观光休闲为核心,进行规划布局、功能分区,提升园区的景观环境质量。

2.景观规划的程序和内容

●(1)基础资料收集和分析

主要包括园区所在区域的农业发展状况;园区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日照、水文、降雨量、土壤条件、地形地貌、环境污染程度、不同地块的肥沃程度);交通条件(园区周边环境状况及旅游资源);社会人口现状;经济现状;已有的相关的规划成果;现场踏勘工作所获得的现状资料。

●(2)目标定位

确定规划目标,以目标为导向进行规划;确定园区的性质与规模、主要功能与发展方向;并在景观规划过程中对目标作出讨论并进一步提炼。

●(3)园区发展战略

在调查-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园区自身的特点作出正确的评估后,提出园区发展战略;确定实现园区发展目标的途径;挖掘出提高农业观光休闲的市场潜力。

●(4)园区产业布局

确定农业产业在园区中的基础地位,规划在围饶农作物良种繁育、生物高新技术、蔬菜与花卉、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同时,提高观光旅游、休闲渡假等第三产业在园区景观规划中的决定作用。园区产业布局必须符合农业生产和旅游服务的要求。

●(5)园区功能布局

园区功能布局要与产业布局结合,充分考虑游客观光休闲的要求,确定功能区,划定接待服务区、农产品示范区、观光采摘区、生产区范围;完成园区功能布局图。

●(6)园区土地利用规划

合理确定园林绿地、建筑、道路、广场、农业生产用地等各项用地的布局,确定各项用地的大小与范围,并绘制用地平衡表。对不同土地类型的各个地块做出适宜性评价,达到农业土地的最合理化利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7)景观系统规划设计

景观系统规划设计更强调对园区土地利用的叠加和综合,通过对物质环境的布局,设想出园区景观空间结构的变化和重要节点的景观意想。包括基础服务设施规划;游憩空间规划;植物景观配置规划;道路系统规划;水电设施规划;

●(8)解说系统规划设计

解说系统规划设计内容包括软件部分(导游员、解说员、咨询服务等具有能动性的解说)和硬件部分(导游图、导游画册、牌示、录像带、幻灯片、语音解说、资料展示栏柜等多种表现形式)两部分,其中牌示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完善解说系统规划设计,向旅游者进行科普教育,增加游客对悠久的农耕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的知识,如生态系统、农作物品种、文化景观、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类活动的了解。

●(9)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

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是景观系统规划设计的进一步细化,是对总体方案做的进一步修改和补充,并对重要景观节点进行详细设计。完成园路、广场、水池、树林、灌木丛、花卉、山石、园林小品等景观要素的平面布局图。在完成重要景观节点详细设计的基础上,着手进行施工设计。

●(10)评价

结合园区原有现状分析,对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和实施作出评价。主要包括:规划设计方案的适用性评价、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投资与风险评价、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

●(11)管理

建立职能完善、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的开发运营体制,可采取“公司+农户+经济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模式。

●(12)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在形式上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本(含汇报演示文本)、图集;基础资料汇编;从内容上讲涵盖:园区社会及自然条件现状分析;园区发展战略与目标定位;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园区空间布局;园区土地利用;园区功能分区及景观意向;园区环境保障机制;园区游憩系统布置;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方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评价、组织与经营管理。

四、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建设与发展

1.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目标及意义

●(1)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目标

近年来,北京市加强集生态示范、科普教育、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休闲度假、生产创收于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建设,成效显着,为都市农业、都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以北京市观光采摘园为例,制定出台了北京市果树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目标,提出了“八带百群千园”京郊观光采摘园布局的总体发展框架。其中“八带”就是构筑京城的“八大树种优势产业带”,即苹果、梨、桃、葡萄、柿子、板栗、核桃、仁用杏。“百群”则是重点发展100个具有北京本土特色的果品群,建成100个高质量的名特优品种群。“千园”是建设1000个特色明显、品质优良,具有观赏、休闲、科普功能的公园式采摘园。

●(2)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意义 据市场调查显示,有95%的北京市民希望到郊区旅游、观光和度假,近三分之一的市民愿意将双休日用于郊区旅游,其中有25%的市民有在外住宿的意愿。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发展民俗旅游和农业观光创造了发展空间。

2003年年底,京郊各类农业观光园数量达1942个,接待游客将近4000万人次。综合收入已经达到了27个亿。

2004年底,京郊各类农业观光园数量超过2000个,从事民俗旅游和观光农业的农民近10万人,观光农业年收入突破30亿元。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使北京市农业生产开发实现了由单一经营到多元化发展,由单纯的京郊农业生产转变为区域开发、成片发展,同时也为北京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开拓了新的领域。如今,走出家门,放飞心情成了许多市民郊游的初衷,他们自驾车到郊区游山玩水、观光采摘、休闲度假。新型的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加速了旅游资源结构调整,提升了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的质量。

2.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类型

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的对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进行分类,可分为大规模景区型,休闲度假型,科研科普型,名特果品采摘园,田园风光型,景区依托型,农事体验型七大类型。

●1)大规模景区型

一般规模面积较大,园区成片分布,赏花赏果的吸引力都比较大,容易形成大尺度的园林景观。大规模景区型可成片开发,形成区域发展的特色和优势,规划要求功能多样、旅游项目多样、景观优美、设施齐全、管理规范。如平谷的桃、大兴的梨、顺义的葡萄、房山的磨盘柿等。项目:平谷区10万亩桃花园景区;大兴区万亩梨园。

●2)休闲度假型

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景观,例如山水相依,气候宜人、田园风光秀丽,并且距离北京市中心城区或者各个区县城区中心有一定的距离。项目: 朝阳区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

●3)科研科普型

一般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优势和科技示范推广价值,种质资源丰富、科研力量比较雄厚和设备先进。其建设功能定位可发挥“一个带动、三种基地、一个中心”的作用:

①成为带动郊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展产业化经营的示范园区;

②成为果品高新技术、新优品种研发、示范、推广的基地;

③成为提高果农经营管理水平的技术培训基地;

④成为观光、休闲和科普教育的基地;

⑤成为果品贮藏、销售、信息服务的中心。

项目:北京市农科院果林研究所;黄垡名梨大观园

●4)名特果品采摘园

主栽树种以传统北京名果、特优新品种为主,开展传统名果的观光采摘旅游活动。

项目:门头沟区京白梨基地;密云县万亩鸭梨基地

●5)田园风光型

它位于大都市的近郊区,其土地利用属性复杂,变化快,是城市扩张的首要空间,在城市的地域扩散中呈现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交错的特殊性,具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可以按照田园风光的类型来发展,即以果园特色、果品品质来吸引游客,又以现代景观设施、游憩设施来满足游客需要。

项目:四季青樱桃园;门头沟樱桃园;丰台区长辛店田园公园

●6)景区依托型

这类一般毗邻北京市其它景区,依托景区的客源来开展旅游活动,它本身单独的吸引力不大,不必有太多的旅游服务设施及景观改造。这类园区与其它景区之间的旅游吸引产生互补,互相提供客源,协同发展。项目:昌平区日川果园;

●7)农事体验型

利用田舍、果品以及傍依的田园风光,吸引众多城市游客,“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丰富市民们民俗体验需求。项目;台湖第五生产队园区

3.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建成景观特性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以大自然为舞台,以传统文化为内涵,以休闲、求知、观光、采摘为载体,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依托乡土树种和当地材料创造出简洁、质朴、美观的园林景观。(如表1)即使游览者获得身心健康,知识增益的同时,又能增强游客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营造成具有:自然性、独特性、文化性、参与性和持续性的现代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建成景观特性

特 性 含义

社会性 提升园区及其周边的环境品质,满足人们娱乐、休闲的需求,把人们从繁忙的社会生活中解脱出来。

生态性 人工化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既满足人的活动需求,又增强园区开发的生态效益和可持续性。

通达性 交通方便,以周边风景名胜区为依托,即可望又可游。

科普性 普及农业科普文化知识,园区观光与科普知识教育相结合。

参与性 通过各种采摘及民俗活动的开展,加强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多样性 注重了环境多样性的保护和景观多样性的开发。

舒适性 以人的尺度为标准,创造美观、大方、舒适的环境景观。

文化性 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内涵,赋予观光农业园独特的文化品格。

整体性 保证各个农业观光园、园内景观要素及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和完整性。

愉悦性 即以赏心悦目的园区景观感染人、愉悦人。

4.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旅游资源开发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不仅完善了各种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更配备了各种旅游配套设施,以满足游客的旅游观光休闲需要,丰富了都市居民休闲娱乐内容,其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与创意有:

●1生态回归游:以园区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来满足久居城镇的居民渴望回归自然、融于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恬静和安详,放松疲惫的身心。目标市场:城市市民

●2观光采摘游:因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展果品及其它农作物采摘,园林式的园区旖旎风光,开都市观光休闲活动之先河,让游客不采摘也丰收。目标市场:城镇居民

●3休闲度假游:开发生产草坪,结合园区里的度假别墅,配备常见的运动设施。临水游憩区则能满足都市人的亲水、戏水的渴望。目标市场:白领阶层、外企员工、时尚青年

●4民俗体验游:介入周围农庄,利用农村特色地域文化和民俗习惯,鼓励当地农民开设特色农家旅舍,“吃农家粗粮,干农家细活,享乡村陶然之乐”。目标市场:外国游客、城市家庭、中小学生

●5会议考察游:适当利用园区办公会议室召开行业内小型会议,远期建设办公区外的会议度假园。目标市场:专家学者、各种大小型会议

●6购物旅游:吸引游客慕名而来,购买各种农产品,果的加工品、各种果木制品以及果树盆景。目标市场:水果爱好者、园艺爱好者。

●7节庆文化游:开展多种节庆活动,例如:植树节、花卉观赏节、梨花会、风筝节等活动项目。目标市场:城市及周边居民、投资商、分销商

●8苗圃观光游:利用乡村优美的生态环境,进行青少年林业生态教育,达到寓教于乐。目标市场:市民、青少年

●9科普实习探索游:利用优质农业资源基地开展科技观光,以展示现代化的种植栽培技术、园艺,充分展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目标市场:青年学生

五、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启示:

1、从城市化进程的角度

城市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快速的蔓延和扩张,这也就给了城市边缘区农田景观衍变一种不确定的空间限制条件,它们必须要迎合未来城市扩散对土地资源重新分配的需求。这就要求农业土地一方面在经济上有利可图并转向专门化,在成为都市居民的公共开放休闲空间使获得增值。另一方面,还要求自然环境保留“原始野性”的价值,因为它们不带有任何都市标记而受到推崇。农田应与城市的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因此,我们认为城市化不简单是城市景向乡村的蔓延,城市的扩展、疏解大城市的机能以及提高田园城市公共生活的水平与质量应该在保持农田景观应有的规模和乡村风光特色前提下进行。

2、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

目前我国已成为国际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国内旅游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旅游产品正从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相结合的趋势发展。而观光旅游正与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一起,成为21世纪我国旅游的3大亮点(周建明,2004)。也就是说,新的世纪,传统的静态休憩模式受到冲击,现代化参与性外出休闲模式将倍受现代都市人的认同和青睐,旅游活动形式从而向多元化、特色化和参与化逐步演变发展。

6.休闲农业规划布局的若干原则 篇六

划”为例

休闲农业庄园规划,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认为在如今规划市场问题连连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去判断一个规划是不是符合要求?很简单:落地为准,实操为王。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的落地案例很多,尤其是乡村旅游与农业庄园方面有很多出色的落地案例。

说起这个规划,还有一个小插曲。起初,这个项目是其他公司做的,由于做的规划太复杂,不符合实际。甲方随后,找到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要求专家们给他们做一个清晰,明确的规划设计。

项目地点:河北省文安县。项目范围:318公顷。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专家们在仔细考察项目地之后,认为可以结合葡萄酒酒庄和生态农场的建造,将其打造为一个高端休闲农业旅游度假项目。

基于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对于项目地葡萄酒酒庄和生态农场两项发展模式的规划,我们分别对项目地发展酒庄和生态农场的具体条件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了以下结论:

如果要想很快的投入建设,这个项目地的开发应该分期进行,而不是一味的大笼统:(一)葡萄酒酒庄分析:

我们认为做好高端酒庄,关键在于拥有优质的品牌酒和具有优良的景观环境与独特酒庄魅力。当今酒庄酒发展趋势可观,项目所处的河北省也是集中的酒行业产区,周边各大一类城市、各省级县级区域经济、旅游发展迅猛,为本项目提供了丰富的客源和发展潜力。

针对葡萄种植条件方面来说,本项目地文安界围农场地理位置、气候等条件均符合种植标准。需要注意的是土壤的改良,同时避开7、8月的雨季。由此我们建议种植晚熟品种:赤霞珠。

(二)生态农场分析:

对于现有国内农场,大部分重在农业发展和旅游业开发,针对客群相对大众;而国外的众多私人农场,相对私密,对于本项目只能作为普及参考。我们要有所突破,打造专属鲁能的高端商务型生态农场。

三、项目定位

我们对于项目的总体定位是打造一个高端休闲农业旅游度假项目,分为两个主题区:卢瓦尔河主题区—— 葡萄酒酒庄;索米尔郡主题区—— 生态农场。

(一)葡萄酒酒庄的发展定位为:

基于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打造酒庄集群;以酒庄为特色、葡萄酒主题旅游为核心,构筑多类型旅游度假产品;以酒庄为特色、葡萄酒主题旅游为核心,构筑多类型旅游度假产品。最终我们确定了以“生态、庄园”为基础,“园区经营”为模式,酒庄先导,产业联动,放射性开发的发展战略。

(二)生态农场的发展定位为:

打造唯一企业专属的高端商务型生态农场;在自然、生态、轻松、有机的环境中营造高端的商务环境;为鲁能生态农场贯穿生态、有机的概念,使其一个地产、能源企业的形象表征。

7.休闲农业规划布局的若干原则 篇七

关键词:休闲农业规划

作者:山合水易规划设计研究院

山合水易规划设计研究院认为休闲农业规划和养生都是时下很热门的词,与养生结合的的休闲农业主题很多,例如生态养生、花草养生、森林氧吧等等。除此之外,中华养生专著、宗教养生等也都是比较新颖的办法,以下就针对目前我院已有项目中的典型案例为您解析

在开发模式上我们在此为您推荐一个比较新颖的案例:

大连国际生态有机农场项目

大连国际生态有机农场,该农场面积35公顷,定位为中国北方第一家定位于提供全时有机体验的特色农业度假项目。山合水易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提出提出让游客充分感受有机蔬菜和农作物的系列创意,建立有机生态体验生活馆,设计有机食物链,让有机融入每个人,并通过合理的规划创造一种有机生活前提下的可持续居住模式。

在该休闲农业规划的项目设置上,我们充分考虑生态有机在休闲农业项目中的运用,提出研有机(研究最新的有机科技和有机理念)、学有机(学习有机概念,有机产品,有机生活理念)、吃有机(有机蔬菜,有机果品)、住有机(帐篷、木屋,最贴近自然)、行有机(步行、人力车,远离拥堵、尾气)、游有机(沉浸在最接近自然的环境)、购有机(把有机食品带回家)、娱有机(在自然中嬉戏,自然中沉静,在自然中品味人生)、体有机(从事有氧体育活动,给身体最自然的)、悟有机(回归大自然,感悟天人合一)等一系列活动,充分体现了生态有机养生理念在项目设置中的细致应用。

根据规划,已经完成土壤改良和有机认证工作,绿化及水系景观已经建设完成,预计项目将在2012年5月正式开放。

在生态养生开发中的典型案例:

福建龙岩•洋畲原乡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

1、发展背景——区域佳、资源好、联动差

洋畲村位于龙岩新罗区,距离中心城市西南方15公里,海拔650米,耕地面积415亩。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五,农家乐发展已经成型。经过调研走访,发现目前洋畲村及其周边区域存在的旅游配套明显不足,农业产业发展单

一、区域发展的带动性差,产品链条短,休闲类产品欠缺等问题。

2、发展思路——产业为魂,原乡为本,升级带动

福建省龙岩市洋畲村是国家级生态文化示范村,是福建乡村旅游的明星村。洋畲村2006年开始发展旅游,柑橘采摘和农家乐已经初具规模,但仍存在旅游配套明显不足,农业产业发展单

一、区域发展的带动性差,产品链条短,休闲类产品欠缺等瓶颈问题。

山合水易在深入调研并与各级领导、当地专家深度沟通后提出了打造“闽西第一山乡,百里生态画廊”的项目定位;并提出通过“四

大转变”带动“五化发展”的洋畲乡村旅游升级的战略思路,即通过对洋畲村种植业、农林业、旅游业以及品牌建设方面的重大转变,来实现洋畲村的村落生态化、农业产业化、旅游休闲化、区域联动化、“洋畲”品牌化的目标;在产品设置上,提倡在突出生态,优化环境的基础上,形成最具“原乡”特色与乡土生活方式的特色生态体验产品。

在特色主题养生开发中的经典案例:

山东济南小人参养生休闲营

该休闲旅游规划项目所在的董家镇,地处济南市近郊,距市中心17.5公里,北临济南国际机场,南依胶济铁路大动脉,西接济钢工业区,东连著名的龙山古文化发源地和白云湖旅游度假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且周边已形成“一横四纵”的发达公路交通网络。因此,客源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对项目地块的具体考察,我们发现目前本项目资源整合力度不足,发展定位档次较低,缺乏特色与识别性,完全没有结合济南市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契机。

结合场地特征,我们确定了“一心四区”的空间布局结构。一个旅游接待核心:

在目前确定的200亩地设置接待服务中心,打造旅游接待服务入口区。主要包括接待服务中心、科普展厅、购物、餐饮、住宿度假设施等。

四个功能区:

1、“小人参”加工场——胡萝卜美食、保健品、艺术品作坊。深度开发与胡萝卜有关的各种艺术品、食品、保健品,既作为旅游活动项目,又能生产旅游纪念品,提高附加值。以创新、创意性的大棚为主要接待设施,满足游客动手参与的需求,自己动手,乐在其中。

2、萝卜头休闲营地——汽车影院,自助烧烤

是一处户外的开场空间,主要针对自驾车游客市场,开辟汽车影院,自助烧烤,田园露营等项目,与旅游接待核心区相对接,主要作为晚间活动场所。

3、乡间游戏场——田园迷宫、田园迷你高尔夫、田园CS真人战场

以大面积的农田为背景,设置乡间游戏场,增加户外游乐功能,让城市游客体验田园风光的同时,品味田园乐趣。

4、胡萝卜也艺术——观光体验,田园大地艺术,特色景观 以大面积的胡萝卜田为背景,通过创意性的景观设计,营造本项目的大地艺术logo形象,并选点设置特色景观,结合科普展示,吸引观光客的眼球。

在空间布局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产品体系来最终实现对现有资源的完全整合。该休闲农业规划项目的实施不仅能给村子带来直接经济收益,而且也能通过旅游发展推动乡村建设和营造休闲生活氛围,使之能成为吸引外来投资、壮大三次产业的有效手段,实现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与农业、工业的协同效应,从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

上一篇:校园我们的伙伴征文下一篇:关于大学生饮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