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芋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2024-09-11

魔芋产业发展情况汇报(精选10篇)

1.魔芋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一

西双版纳州珠芽黄魔芋繁育种植推广

项目情况介绍

一、项目实施的目的意义

勐龙镇乃至全州有丰富的林木资源,单橡胶林地全州有430万亩以上,有许多经济林木等稀疏林地可开发利用。利用珠芽黄魔芋的半荫生特性,开展林下间套种植及荫网净种,可种植于橡胶行间、农田、水果行间,稀疏林地间隙,玉米套种,甘蔗套种,不会与其他作物争地,种植空间大,而且能有效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提高土地综合效益。魔芋与幼龄橡胶林套种,不仅省去了幼龄橡胶园的护理及土地租金成本,构造了生物多样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值。通过珠芽黄魔芋试验种植及良种繁育,把适应种植的优质、高产、高效品种和种植技术传送给农民,带动农民种植,增加农村经济收入。通过示范种植及种植技术指导培训,引导农户进行魔芋种植开发,农户分散种植管理,再由合作社统一采购、加工,统一品牌营销的一条龙体系化模式进行生产经营,让边远贫困山区半山区的农民朋友学到一门脱贫致富的专业技术,达到“造血式”的扶贫效果,真正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减小区域内贫富差距。积极地为当地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起到良好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魔芋产业是无公害绿色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魔芋是自然界唯一能大量提供葡甘聚糖的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魔芋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葡甘聚糖、淀粉、蛋白质、多种生物碱、氨基酸,可制成多种食品。魔芋粉可广泛用于医药、化工、食品、印染、石油、环保涂料、饲料、卫生用品、化妆品等行业。珠芽黄魔芋经西双版纳州种子管理站、西双版纳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及加工厂家推荐,品质优且实践种植抗病性强市场需求量大。全州的大部分山区、半山区村寨产业结构单一,只有橡胶产业且近几年价格持续低迷,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人均收入较低。现阶段大量的高龄低产橡胶林开始陆续更新,有

1-7年龄的更新地胶林带面未能充分开发利用,不能产生经济效益,胶农劳动力也闲置。经过近几年合作社种植实践,橡胶园林下气候及种植条件都相当适宜魔芋的生长。因此魔芋种植对西双版纳州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项目实施单位基本情况

景洪旺达魔芋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12年注册成立,2012-2014年已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合作社主要从事魔芋的良种繁育、种植示范推广、加工及销售;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开展与经营相关的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信息咨询服务,是西双版纳州现唯一一家专业化魔芋种植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合作社目前已建成良种繁育基地400亩,其中钢架荫网大棚结构100亩,橡胶林下套种300亩,新建生产办公用房186平方米,良种种植面积目前已推广1100亩,投入良种(珠芽黄魔芋种芋及珠芽叶面种)共计95000公斤,农户及社员种植人数380户。目前已种植的乡镇有嘎洒镇、勐龙镇、东风农场、大渡岗乡、勐罕镇、景讷乡、关累镇、象明乡、勐捧镇、尚勇镇、勐遮镇、勐混镇、勐海镇、勐阿镇、勐往乡等。种植户种植成本主要是第一年的魔芋种子投入,目前良种每亩投入需1500元左右,及农资物料约300元/亩,共计物资投入1800元/亩。经济效益方面:2012-2014年种植出来的商品魔芋已经全部收购加工并销售,价格较稳定,效益可观。2014年12月1日,由州农业局种子管理站组织的幼龄橡胶园套种珠芽黄魔芋现场培训会暨专家实地测产验收评审会,测产专家组由云南农业大学、西双版纳州农业局、西双版纳州科技局、西双版纳州农业科学研究所、西双版纳州生物产业办、西双版纳州种子管理站专家领导组成。现场对南其村社员农户种植一年的珠芽黄魔芋进行开挖测产。专家组通过现场测算,宣布结果亩产1.44吨,按目前市场价3元/公斤的收购价,超过4000元/亩的产值。

三、品种

珠芽黄魔芋(A.bulbifer)是20世纪90年代新发现和驯化栽培的

一个魔芋新种,其主要分布于中缅泰边境及印度尼西亚一带,以前基本无人工栽培种植,一直处于野生状态。2008年,西双版纳引进了珠芽魔芋良种,将其安排在海拔500米的小河边、海拔800米的橡胶林下和海拔1500米的勐海勐宋等不同区域进行种植试验与研究,珠芽魔芋在生产中显示了较好的生长特性和优势:一是植株高大,长有多片叶。珠芽黄魔芋出苗后,多苗同体、一株多叶现象普遍发生,多达4、5片叶,其叶片总面积是其它品种的数倍,加之植株的倒苗期为11月中、下旬,倒苗期较晚,生育期长;二是适宜高温高湿环境、抗病性强。对夏季高温、湿热天气的抗性好,基本没有软腐病、白绢病等病害,降低了魔芋规模种植的风险;三是繁殖系数大、繁殖途径多。地上植株的叶片交叉点上能长出许多个小球茎(珠芽),成熟后可作为繁殖材料,增加了繁殖途径;四是切块繁殖成活率高。地下块茎和珠芽都可像“马铃薯”一样进行切块繁殖。

该品种在低山地区亩产1000-3700kg,增重系数3.5-22.13,繁殖系数1.05-12.00;其抗病性、耐热性优于内地花魔芋。该品种的引进,为低海拔地区魔芋种植提供了新的适宜品种,开辟了发展魔芋产业的新空间。

合作社通过这些年对魔芋品种的种植实践及筛选,已成功摸索总结出一套珠芽黄魔芋的高产栽培技术,橡胶林下种植、农田蔬菜立体种植、农田荫网净种、坡地谷类及水果等经济林木套种的多种种植形式,产量及经济效益显著。

2015年4月30日

2.钢球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二

全县钢球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一、全县钢球产业发展现状截止目前,全县有钢球企业236家(不含加工户),70%以上集中在钢球工业园区,产品有30多个系列上百个品种,资产总额达5亿元(不包括土地),年耗钢材12.5万吨,年产钢球11万吨(含半成品),实现销售收入8.3亿元,利润8000万元。今年1—8月份,全县钢球产量达到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实现利税1.2亿元,其中税金2000万元。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发展氛围逐步浓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钢球产业发展,通过召开全县钢球产业现场会、调度会、常务理事会、银企对接会和几次座谈会,引导广大钢球企业改变传统思想发展高端钢球。先后组织部分企业负责人到浙江、江苏、**、**等地学习考察。在此基础上,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钢球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编制了《**县钢球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钢球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成立了**县钢球产业协会(商会),制定了考核细则。全县钢球企业的发展热情空前高涨,钢球产业大发展的氛围正在逐渐形成。二是转型升级速度加快。通过前期引导,全县钢球企业转方式、调结构大力发展高端钢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升。

3.某县茶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三

三年来,某县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抢抓茶产业发展机遇,准确定位,科学规划,以茶园标准化建设为主线,以清洁化、自动化、规模化加工升级为重点,以质量安全建设为核心,以品牌打造和市场拓展为引领,通过政府推动、基地拉动、大户带动、农户主动和效益驱动等方式,多层次、全方位发力,茶叶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优势逐渐形成。

一、茶产业发展情况

(一)茶叶基地发展情况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原则,高标准、高要求打造茶园。2013年末,全县茶园面积※万亩,投产面积※万亩;2016年,全县茶园面积稳定在※万亩,居全省第四、全市第三,投产面积※万亩,全县※万亩茶园预计2019年全部投产,茶叶产业规模基本形成。

(二)茶叶产量及产值

1、总体情况。2013年全县茶叶总产量※吨,产值※亿元;2014年,全县茶叶总产量※吨,产值※亿元;2015年全县茶叶总产量※吨,产值※亿元;2016年全县茶叶总产量※吨,总产值※亿元,综合产值超过※亿元,产值产量相较2013年末分别增长※%和※%,产业效益逐步显现。

2、白茶情况。2013年末,全县白茶种植面积※万亩,白茶产量※吨,白茶产值※亿元;2016年全县白茶种植※万亩,占全县茶叶种植面积的※%,白茶产量※吨,产值※亿元。

(三)茶叶加工发展情况

1、茶叶企业不断增加。2013年底全县登记注册茶叶企业※家,实现清洁化加工※家,年加工能力※吨;2015年登记注册茶叶企业※家,实现清洁化加工※家,年加工能力※吨;2016年全县登记注册茶叶企业※家,实现清洁化加工※家,年加工能力※吨左右。

2、加工能力不断提升。2013年末,全县茶叶加工企业标准化厂房面积※平米,清洁化生产链※条。2017年3月底,全县茶叶加工企业标准化厂房面积※平米,清洁化生产线※条,其中:年加工能力※吨以上※家,茶叶加工厂房面积※平米以上※家,年产值※万以上茶叶企业※家。

3、管理水平不断增强。2017年3月底,全县茶叶企业中,拥有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家,省级龙头企业※家,市级龙头企业※家,获得QS认证※家,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家,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家,通过HACCP食品安全认证※家,※家茶叶企业获得茶叶出口资格。

(四)质量安全情况

一是大力开展“三品一标”工作。2015年完成无公害认证※万亩,2016年完成无公害认证※万亩,截至目前,全县茶园完成无公害产地认证※万亩,绿色食品茶园认证※亩,完成有机茶园认证※万亩。

二是建立和完善某白茶地方标准。制定和完善了地理标志产品《某白茶

加工技术规程》(DB52

1016-2015)、《某白茶》(DB52

835-2015)、《某生态绿茶

综合标准体系》《某生态绿茶

栽培技术》等多个地方标准,同时加强茶叶标准宣贯,为茶叶标准化生产、清洁化加工提供参考。

三是完善茶叶投入品管理制度。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资销售店,对农业投入品实行统一采购、统一供应、统一规范、统一使用,从源头上有效控制违禁化肥、农药的销售和使用,建成茶叶农资专卖店(专柜)※个,建立了农资进出台账,规范了农资管理。

四是逐步推进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朔体系建设。通过在企业基地种植环节实施标准化管理,在生产加工环节建立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产品的贮藏、运输、销售各个环节实行全程监管,严把茶叶质量安全关。

(五)茶叶宣传情况

一是持续推进高速公路广告宣传。2014、2015和2016年,我县每年投入高速公路宣传经费※万元,分别在某高速发布※块印有“上善若水、至境唯白”的“某白茶”形象宣传广告。

二是不断扩展宣传方式。每年组织电视媒体报道宣传※次以上,报刊杂志报道宣传※条以上,网络宣传报道※条以上。2016年10月,《某白茶》宣传片亮相央视,在CCTV-1、CCTV-2、CCTV-4、CCTV-7、CCTV-13等央视频道高频次播出,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三是参加茶事活动宣传推介。某县把参加茶事活动当作品牌宣传的重要方式,三年来,累计牵头组织茶事活动※次,组织参加品茗活动※次,推进茶文化六进活动※次。

(六)品牌建设情况

一是品牌价值不断提升。2014年,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某白茶”品牌价值为※亿元,2015年为※亿,2016年“某白茶”品牌价值超过※亿元。

二是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2015年,“某白茶”被指定为“重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产品,从斯里兰卡到到马耳他,再到米兰世博会的中国国家馆,第一次代表中国茶文化站上世界舞台。2015年9月,由某县人民政府独家授权经营“某白茶”品牌的某茶业有限公司在上海股权委托交易中心成功上市,“某白茶”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三是品牌内涵不断丰富。2015年7月,“某白茶及图”注册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某县历史上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品牌,也是全省第六个茶叶类中国驰名商标。

(七)市场拓展及销售情况

(一)大力拓展目标市场。在北京、大连、贵阳、遵义等地建立了专卖店,与“国品某茶”合作在上海、呼和浩特设立代销点;与北京企业合作在首都北京开设了某白茶体验中心。某白茶通过全国不同地区的※家经销商和※个终端销售点将某茶叶销往北京、上海、浙江、福建、江苏、安徽、河南、四川、重庆等25个省(市、自治区)。

(二)招商力度不断加大。先后引进某茶叶公司、某县润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某茶业有限公司等※家企业,打造茶旅一体化农业园区;引进某投资有限公司,建设某白茶古镇,某茶叶经营主体实力逐渐增强。

(三)积极建立销售渠道。2015年6月,某县人民政府与贵茶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某县※家茶叶企业和某茶公司签订茶叶销售合同,某茶叶借助某茶公司经营和销售优势,将某茶叶销往全国各地。通过创建省级出口茶叶示范区,建立了※万亩示范基地,办理了茶叶出口资格,打开了茶叶外销渠道,每年出口茶叶※吨左右,出口创汇※万欧元以上。

(八)产业带动精准扶贫情况

1、全县涉茶贫困户情况。我县※万亩茶园覆盖全县※个乡镇※余个行政村,涉及贫困乡镇※个,贫困村※个,带动茶农※万户近※万人,其中贫困户※万户※万余人,涉及茶园面积※万亩。

2、茶叶企业带动贫困户情况。全县茶叶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余户,涉及贫困人口※人以上。

3、茶叶助推精准扶贫情况。一是安排茶叶政策、项目、资金向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户以及社会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茶叶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例如:规划实施的双龙茶旅一体化项目促进了贫困户※户※人增收脱贫;实施建设的某山茶旅一体化扶贫产业路项目覆盖贫困户※户※人,通过项目带动,大大改善了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二是加强对贫困茶农的培训和技术指导,通过授人以渔,提高贫困茶农素质,增强贫困茶农增收致富本领。2014年以来,累计开展茶叶培训※期,培训茶农※人次;三是加强对贫困茶农的金融支持力度,精准识别贷款茶农中的贫困户※户,并对贷款贫困茶农进行贷款贴息,共计贴息※元,有效减轻了贫困茶农负担。

(九)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情况

坚持规模发展、统筹兼顾的原则,推动形成茶叶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相互协作、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一是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大对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以“公司+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模式,实行茶叶订单生产,实现茶叶生产、加工、销售无缝对接;二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种植大户和新型农场的扶持引导,着力解决其发展瓶颈和资金困难问题;加强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种植大户、新型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合作和联系,实现了产业互补、渠道共建、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三是调整农业结构,推进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细分细化,提升了茶叶组织化程度,实现了茶叶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拓宽了茶企、茶农增收渠道,提升了茶叶产业效益。

(十)科技创新、人才支持、金融服务、文化宣传情况

1、科技创新。鼓励支持茶农茶企在生产、加工等环节的技术创新和科技运用,推广机械采制,控制采摘成本。创造条件,着力研发茶饮料,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茶叶衍生品,推动茶叶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进一步提升茶叶产品科技含量。例如:我县2014年投入※余万元采购茶叶修剪机、采茶机,提高茶青下树率,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2、人才支持。实行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加大对茶叶技术、生产管理、市场拓展、品牌建设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先后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名,培养茶叶中级职称人才※人。不断推进茶叶生产加工环节实用技术培训,相继开展茶叶培训班※期,培训茶农※人次,进一步加快了茶农职业化进程,不断壮大我县茶叶产业技术队伍。

3、金融服务。努力推进金融扶持茶产业发展,破解茶农茶企融资难的问题。一是国开行茶产业贷款情况。2012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某省分行累计向我县发放茶产业贷款共七个批次※亿元,其中涉及农户※户※亿元,企业※家※亿元。二是农村信用社茶产业贷款情况。2012年至今,某县农村信用联社累计发放茶产业贷款※亿元,对某茶业公司等※余家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4、文化宣传。紧紧围绕某白茶“上善若水,至境为白”的形象特征和文化气质,通过制作宣传片、茶艺表演、茶事活动等推广某茶品牌、展示某茶文化。先后制作了以某白茶青山绿水白茶为背景的《白茶恋曲》;拍摄了展示某纯美自然生态、优良地质条件、生态某白茶的茶叶宣传片;出版了记录某茶产业发展变迁的《某茶叶志》。

(十一)基地提升情况

1、茶园集中度。2013年末,全县万亩以上乡镇※个,※亩种茶乡镇※个,万亩以上茶叶村※个,※亩茶叶村※个;截至目前,全县万亩以上茶叶乡镇※,※亩茶叶乡镇※个,万亩以上茶叶村※个,※亩茶叶村※个,※亩以上茶叶种植大户※户,建成※亩以上连片茶叶基地※个,※亩以上连片茶叶基地※个,产业化经营程度极大提高。

2、配套设施。2014年以来,全县建设茶青交易市场※个,安装太阳能频射式杀虫灯※余盏,建成灌溉水池※余口※平方米,完成茶区主公路、机耕道和生产便道建设※余千米,茶园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3、产业链拓展。一是茶旅一体化打造。按照全县※万亩茶园区域分布状况,结合茶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条件,规划打造六个茶旅一体化园区。即:位于某镇和某镇交界地的某山茶旅一体化园区、位于某镇的某龙茶旅一体化园区、位于某镇的某茶旅一体化园区、位于某镇的某山茶旅一体化园区、位于某镇和某镇交界地的偶洞茶旅一体园区、位于某镇的某茶场茶旅一体化园区。该六个园区分别围绕“茶园八卦图”、“迷宫茶园”、“知青文化”“傣楼”和“山水田园”等特色进行建设和打造。同时,紧密结合生态、人文、养生、休闲、观光等,以全新的视角规划布局,让茶农从单纯的种茶收入增加旅游收入,延长产业链。二是茶叶精深加工。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精深加工力度,研发新产品和衍生产品,创造条件,着力研发茶饮料,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茶叶衍生品,推动茶叶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进一步提升茶叶产品附加值;例如:引进中国500强企业某公司建立某县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在某县工业园区建立标准化加工厂※平方米,新建清洁化生产线※条,进行茶叶深加工,延伸茶叶产业链。

二、存在问题

某县作为全国重点产茶县,茶产业规模大、基础好、差异化发展优势明显,自2017年以来,短短几年时间,某茶产业发展取得可喜成就。但茶产业投入力度不大,发展后劲不足成为制约我县茶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在基地建设上。茶园老化,产出率低;茶园管理难度大,投入多,茶园水、电、路配套设施不足,导致茶园管护不到位,下树率极其低下,严重影响产量和产值。

(二)在加工升级上。老厂机械设备落后,厂房简陋,布局不合理;新设备成本高,更新迭代快;加工企业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

(三)在质量安全上。仍然存在对质量安全认识不够的问题,加之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投入大,企业质量安全建设积极性不高。

(四)品牌打造上。“某白茶”公共品牌和周边公共品牌“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遵义红”等在影响力上还存在较大差距;茶叶企业自主优质品牌不多,宣传经费有限。

(五)科技服务上。基地机械化水平不高,生产成本大;茶叶精深加工投入高,茶叶衍生品开发难度大,科技服务茶产业效果不明显。

(六)产业人才上。重点环节、重点领域高精尖人才缺乏,特别是在茶叶精深加工、检验检测和市场营销等领域,严重制约了茶产业发展。

(七)金融服务上。贷款渠道少,贷款门槛高,融资平台少,.资金流动困难,贷款利息高,企业壮大发展举步为艰。

(八)茶旅一体化打造上。全县多个茶旅一体化农业园区打造进度慢,规模不大,打得响、拿得出、吸引人的茶旅一体化农业园区少之又少。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一)抓好茶叶基地建设

围绕茶园提质增效,以标准园创建为抓手,加强投产茶园管护,把茶园建设成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一是以※万亩茶园管护为主线,积极创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二是抓好茶园投入品管理,加强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培训。三是抓好生产组织化建设工作,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和质量安全可追朔体系。四是抓好茶叶生产各环节配套服务工作。五是进一步加大茶园质量标准化管理力度,确保“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做到“扶优扶特,扶优扶强”。着力争取财政、科技、税务、金融等部门的支持,加大对茶叶质量安全管理和无公害茶叶生产规划等方面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提高公众对上市茶叶的信心,树立自身茶叶品质优良、安全放心的消费形象。

(三)支持茶叶品牌建设

以“某白茶”为主打品牌,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开设某白茶的专卖店、加盟店、专柜等※个以上,把“某白茶”打造成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知名品牌。同步推进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努力形成公共品牌不断发展,企业自主品牌不断跟进的良好局面。

(四)完善市场营销网络

一是继续巩固和发展现有销售渠道和模式,积极开辟外销渠道。二是组织企业参加省外各类茶事活动,支持企业开辟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创汇。三是加强某绿茶品牌建设及宣传推介,大力开拓大宗绿茶出口市场。四是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引导和支持茶企建立并完善销售渠道网络。五是建立品牌专卖,改善交易环境。六是加强产地市场建设,推进电商全网覆盖。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运营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实力雄厚、规模大、带动力强、生态效益好的企业参与某茶产业建设,充分发挥引进企业的带头作用,学习引进企业先进管理技术,推广先进做法,攻坚茶叶发展关键环节,破解发展难题。

(六)抓好质量安全工作

4.木本油料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四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林业局及产业办的指导下,XXX乡将木本油料产业发展作为富民强乡的大事来抓,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精心组织,科学安排,通过全乡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较好的成效。

一、进展情况

(一)核桃产业。XXX乡2010年的核桃种植任务是6000亩,通过各项措施的实施,截止2月中旬,已顺利完成7300亩的核桃种植完成计划任务的121.67%,为全乡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11年的种植任务是5000亩,目前正在加大核桃宣传种植的力度,做好全乡新植5000亩核桃的规划,计划大春收割后组织群众打塘。

(二)油茶产业。2010年,县下达我乡油茶产业发展任务为新植13000亩、改造7000亩,任务下达后,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力宣传、深入发动,产业调查规划、油茶清山打塘等前期准备工作有序推进。截至7月20日,全乡共落实油茶种植地块13369.6亩,完成打塘13369.6亩,地块落实和清山打塘工作分别占计划任务的102.8%和102.8%。目前已向县产业办递交调苗申请,但由于天气情况,尚未调苗种植。

二、采取的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一项长期产业,乡党委政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一是主要领导带头亲自抓,针对木本油料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亲历亲为入村进片督导核桃和油茶发展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二是专题召开全乡木本油料产业发展推进会,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将核桃和油茶产业发展任务下达各村、各挂村工作队员、各护林员,要求挂村领导亲自抓各村样板,村委会班子成员、挂村站所工作队员分片挂到村小组发展油茶,动员所挂村小组的群众至少完成50亩以上,督促各村护林员每人至少完成油茶30亩。

(二)强化宣传发动,推进产业发展。加大木本油料产业政策形势的宣传,以政策措施强力推进油茶产业发展。一是入村宣传动员。2月20日前各挂钩工作队、各村委会班子成员、各村护林员深入159个村小组,组织群众召开产业发展动员会,大力宣传发展木本油料产业对群众增收致富的意义,宣传国家的扶持政策和种植的技术要求,让群众了解产业的利益和发展导向,提高发展木本油料产业的认识。二是印制资料宣传。将各种政策和技术要求印制成宣传单,利用街天和工作队下村的时机,发放到群众手中,共发放资料7000余份。同时充分利用《风采XXX》这一信息平台,大力宣传群众在发展核桃和油茶产业中的典型事例和致富典型人物,从身边的小事让群众受感染,受鼓舞,自觉发 — 2 — 展木本油料产业。

(三)强化示范带动,着力招商引资。充分发挥去年2个乡级油茶样板的示范带动作用,组织发动农户广泛参与油茶产业发展。针对今年外出务工群众增多、农户无劳力发展油茶的实际,逐步探索引进企业发展油茶的路子。通过老板投资种植,群众以地入股,成果按一定比例分成的发展模式,鼓励和引导大户承包、能人兴林,让企业和林农互利双赢、共同发展。通过乡政府、林业站和村委会各级牵线搭桥、协调地块,动员群众将荒山划零为整、形成连片,让油茶产业向规模化、规范化、基地化发展。经过大量的对外宣传,目前已经有3家比较有实力的公司老板和单位负责人到乡上、到村委会商谈油茶产业合作事宜,天利恒公司已定向在大普弄村发展油茶一期种植2000亩。

(四)强化服务保障,加强技术指导。实行行政、技术双轨负责的服务保障机制。乡机关干部负责宣传发动、筹措资金、组织群众、联系企业等统筹协调工作,林业技术人员负责包片做好技术指导、培训等管理服务工作,乡挂村领导、林业站、工作组各司其责,切实加强各村油茶产业发展的规划、组织、协调、指导、动员。加大油茶基地抚育管理,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让林农掌握油茶改造、种植和抚育管理中施肥、垦复、灌溉、修剪、病虫害防治等配套管理技术,把技术真正运用到生产实际,提高油茶的种植管理水平和成活率。加大对已种核桃的管理指

— 3 — 导,提高成活率。

(五)强化未雨绸缪,做好荒山调查。为完成“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任务,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产业,调动全乡林农积极性,实现木本油料产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XXX乡通过开展宜林荒山资源摸底调查。调查组通过走访、询问村干部,初步了解村委会的荒山分布基本情况。村小组干部带着林业技术员到山头,将能利用的宜林荒山用地图勾绘下来,计算出面积,提出发展方案后召开群众大会,通过一事一议,让群众讨论愿意自己发展还是出租给有实力的造林公司来共同发展,将宜林荒山资源真正整合起来,大力推进木本油料产业的发展。此次调查共规划宜林荒山35035.8亩,为乡党委政府安排部署“十二五”期间林业产业的发展布局提供了基础数据。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是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群众发展木本油料产业劳力严重匮乏。目前全乡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达到7495人,占全乡青壮年总人口的82%,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导致油茶发展滞后。

二是地块落实难。因区域山势落差较大,很难规划千亩以上的连片地块,加之部分群众对招商引资认识不足,小农意识较强,宁愿闲置也不愿拿出土地出来入股,导致地块落实难度较大。

三是由于群众投入不足,重栽轻管现象突出,导致去年部分油茶成活率不高,也影响了群众种植油茶的积极性。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继续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工作队进村入户到山督促群众落实地块,积极组织群众进行栽种前准备工作,确保雨水来临时顺利栽种油茶。

二是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协调好地块,促成企业对油茶产业的顺利投资。

三是继续加强技术指导,督促技术员深入地块指导,让群众掌握油茶栽种技术,确保油茶成活率。

四是采用技术手段对苗木进行处理,确保栽植成活率。即从北京林科院购买ABT6号生根粉,在苗木调运前对其进行浸泡处理,以此来加快苗木新根萌发速度,进而提高油茶苗栽植成活率。

五是加大核桃宣传种植的力度,做好全乡新植5000亩核桃的规划,大春收割后组织群众打塘,确保完成任务。

XXX乡人民政府

5.发展情况的汇报 篇五

一、近几年的发展情况

祁集乡浓厚豆腐文化底蕴渊源,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党的富民政策为传统的豆腐加工工艺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目前,全乡豆制品加工户达1100多户,产品销售市场占淮南总量的80%,部分产品已远销合肥、南京、昆山、上海等地,产业年总收入达4000多万,基本和全乡一产持平。

为把豆腐产业做强做大,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加工经营模式,适应市场发展需求,使之成为真正支柱产业,乡党委、政府在03年提出“八个统一”的基础上,相续成立了一套豆腐加工领导班子,培育了一个豆制品加工协会,建设了一个市场;形成了祁圩豆腐加工一条街,注册了“祁老大”商标,培育了祁老大豆制品贸易有限公司,建设了祁圩生态村,申报了上下六方湾一万亩的无公害大豆生产基地。近年来,豆制品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彻底打破传统家庭小作坊的生产格局,形成现代化的产业链,增强祁老大豆制品的市场的占有份额,扩大市场知名度。乡党委、政府于07年连续两次组团南下上海,北京、天津等地进行实地产业考察。

下步打算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市场准入制及标准生产的制定,传统的豆腐加工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为使地方产业的正常发展,适应未来市场发展需要。乡党委、政府针对豆腐产业在今后的工作做以下打算。

培育龙头企业是发展产业化的关键,龙头企业担负着市场开拓,科技创新,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规模、速度、成效。下步通过对祁老大贸易有限公司的正确扶持,可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和对农业生产及加工散户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优化产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巩固提高产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完成相应的技术、攻关和示范。

3、进一步完善祁集农业经济循环经济园建设

为响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淮南豆腐产业议案办理方案通知》精神,推进实施淮南市豆腐产业“62211”工程,为适应市场需求,创品牌意识,按市场准入制的要求,结合统一生产标准。乡党委、政府按“三化、六统一”的标准,建设一个花园式豆制品生产加工小区。三化是指:标准统一化,产业一体化,销售自主化。六个统一是指:统一规划,统一供水电,统一供气,统一污水处理,统一物业管理,统一商标。为彻底解决加工“三废”问题及畜禽养殖粪便处理,建成200立方的沼气池一个,沼气池的建成投入使用可完全解决园区内生产废水的排放问题,利用产生的沼气可满足近200户生活能源问题。

计划投资总金额达357万元包括配套设施建设及20套统一规格面积不等的标准化生产厂房。在资金的运筹上,本着上扶持下补贴地方自筹相结合的方针,按照市场准入制的要求,大力宣传加工小区的优越性和家庭小作坊的弊端,积极引导农户入住加工小区进行生产加工,真正形成产业一体化,标准统一化,实现销售自主化的原则,该项目主体工程已经顺利建成正在完善各项配套设施。

5、加强与科研单位及高等院校和行业协会之间的联系与交流,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广范开展合作。力争在开发研制新产品上有新的突破,研发出新产品,逐步提高豆制品加工的科技含量。

6、加强领导,强化服务,扩大宣传,打造品牌。

乡党委、政府切实加强对豆制品产业的领导,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落实各项具体责任人,在政策、信息、技术、资金、市场营销、营造环境上做好优质服务,做好“祁老大”品牌的宣传,充分发挥豆制品协会的作用。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1、项目建设的资金尚有较大的缺口,在总投资353.5万元的基础上,望上级党委、政府能在小区的配套建设资金方面给予扶持145.0万元。

2、在小区项目建设和应用的过程中,希望上级党委、政府能够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以新闻媒体和开辟电视专栏的形式向社会宣传,增强豆制品加工户的标准化生产意识,从而达到入住

小区加工的目的。

3、协调工商、质检部门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按照标准化生产的相关规定,严格实行市场准入制,杜绝家庭小作坊不合格商品进入市场。

6.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篇六

十年来,我省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25.4:37.0:37.6调整为2008年的18.9:46.3:34.8,初步形成了以特色农业、重大装备、高新技术、清洁能源、农产品加工、旅游业等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一)支撑带动作

用不断增强

2008年,全省农业实现增加值2366.2亿元,较十年前增长60%以上,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壮大。工业实现增加值4939.3亿元,是1999年的4.5倍,年均递增15.9%,拉动全省经济增长5.8个百分点。其中,四大优势产业实现增加值3314.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7.1%。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350亿元,年均递增13.7%。其中旅游业实现总收入1091.5亿元,是1999年的4.3倍。

(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按照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和占全国市场份额5%以上的标准,目前四川以工业小类划分的优势产业共有52个,比2000年的17个增长了2.1倍,位居西部第一。形成了攀钢、长虹、东电、二重、五粮液、泸州老窖、成都卷烟、新希望、二滩水电、四川化工、新光硅业等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大企业,打造了数字家电、大型发电成套设备、水电开发、合成氨、多晶硅、钒钛制品、名优白酒等一批市场份额位居全国前列的优势产品。全省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289.6万亩,730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195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

(三)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凸显

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初步形成了优质水果、名优茶业、精细蔬菜、道地中药、优质生猪和特色林竹等区域优势明显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以战略资源开发、现代加工制造、科技创新服务、农产品加工为导向,重点打造了三江流域水电开发基地,德阳重大装备产业集群,以成都高新区和绵阳科技城为代表的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攀西钒钛制造基地,川南综合化工产业基地和川东北天然气产业基地。围绕建设西部物流中心、西部商贸中心和西部金融中心,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

二、主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成就

(一)特色农业

2008年,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03.4亿元,比1999年增长54.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21.2元,比1999年增长1.24倍。粮食总产达3500万吨,时隔八年后重新跃上700亿斤台阶。油菜籽产量189.5万吨,生猪出栏9020万头,分别比1999年增长73%和40.1%;优质果、精细菜、名优茶、优质茧的比重分别达到49%、52%、40%和35%。全力推进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和“再造一个都江堰”工程,积极建设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重点培育优质粮油、特色果蔬、食用菌、茶叶、中药材、林竹、烟叶、蚕桑、花卉等十大特色优势种植业,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牲畜和小家禽,建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初步形成。

(二)清洁能源

我省已形成以水电、天然气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体系,2008年全省清洁能源产量占一次能源的比重接近50%,占全国清洁能源的比重达2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十年来,水电发电装机容量由770.89万千瓦增加到2223.67万千瓦,年均增幅11.2%;水电发电量由222.87亿千瓦时增加到835.51亿千瓦时。开工建设了溪洛渡、向家坝、锦屏一级二级、瀑布沟等一批大中型水电工程,建成了二滩、紫坪铺、龙头石等一批大中型水电站。天然气产量由83.54亿立方米增加到175.11亿立方米(全口径),用量由46.9亿立方米增加到102.1亿立方米,全省气化率达83.6%,居全国第一,重点建设了普光、龙岗、广安、九龙山、通南巴等大型气田,是我国三大内陆天然气主产区之一。

(三)高新技术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1999年的110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835.6亿元,年均增速达25%,高于全省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速近10个百分点。总产值、新产品产值、销售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等均稳居西部第一,增幅位于全国前列。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新产业逐渐在成德绵集聚发展,攀西地区钒钛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大成就。重点打造了绵阳数字家电、成都电子信息、乐山硅材料、自贡新材料和攀西钒钛等一批重大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位居中西部首位,信息安全产业占全国30%以上的市场份额,航空航天产业总产值

居全国第三,是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钒制品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的钛产业基地。

(四)装备制造

2008年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660.5亿元,占全省工业总量的13.4%,实现销售收入2038.6亿元,利税211.7亿元。近几年,装备制造业发展尤为迅速,保持了年均35%的高速增长,成为四川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形成了

产业规模较大、技术装备先进、研制水平领先、配套体系完善的发展格局,拥有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和东方电气、二重集团、成飞集团、资阳机车、长征机床、新筑路桥等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大批地方配套企业迅猛发展,形成了清洁高效(含核电)发电设备、冶金化工成套设备、工程机械、石油钻采、铁道机车车辆等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是国内三大重装基地之一。在全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5家,为产业持续高速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五)农产品加工

2008年农产品加工实现增加值776亿元,占全省工业总量的15.8%。重点发展名优白酒、生猪制品、茶叶加工、特色果蔬、竹浆造纸、丝麻棉革等特色优势产业,初步实现了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拳头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名优白酒占到全国高端白酒市场份额的36.5%,位居全国第一;肉禽制品、羽毛(绒)加工、精制茶叶、优质饲料、中成药、果蔬饮料分别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28.9%、12.5%、7.6%、7.3%、5.9%和5.5%。基地建设发展迅速,重点打造白酒金三角、川中生猪制品深加工基地、川东北食品纺织加工基地、川西北牦牛、肉羊、特色乳品深加工基地和川南水禽深加工基地。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144家,涌现出新希望、五粮液、通威等一批年销售收入上百亿的龙头企业。质量安全体系不断完善,2008年共有132家企业、621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6家企业、187个产品通过有机农产品认证,23.6%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了iso、haccp等标准化体系建设。

(六)现代旅游

十年来,四川旅游业全面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品牌形象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日益增强。全省旅游总收入以每年上一个百亿元台阶的速度增长,2003至2007连续五年名列西部第一,创造了闻名全国的“四川模式”。2008年受地震因素影响实现总收入1091.5亿元,预计2009年可达1400亿元,实现外汇收入2.5亿美元,分别为1999年的6.2倍和2.5倍。立足各地旅游资源特色优势,以“四大世界遗产”为支撑,打造了九寨沟、黄龙、藏羌文化走廊、剑门蜀道三国文化走廊、青城山-都江堰及大熊猫基地、川陕红色旅游区等国内外知名旅游品牌,涌现了雅安“碧峰峡模式”、成都“五朵金花模式”、“锦里模式”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重点旅游景区。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新的形势下,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努力开创西部大开发第二个辉煌十年。

7.乡镇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篇七

你们莅临XXX检查指导工作,是对XXX工作的关心、重视和支持。我代表乡党委、政府,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近年来全乡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向你们作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XXX位于县城东南部,地处哀牢山和无量山中部,位于XX、XX、XX三地(州)的交界处,东接XX、XX两县,南连XX县,西界XX镇,北邻XX镇,是XX州的南大门。辖区国土面积252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2790米,最低海拔1446米,乡政府驻地小河底,距县城50公里,国道214线和省道小普线呈“丫”字型横穿境内。全乡辖13个村委会,222个自然村,290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彝、苗、傈僳、佤、纳西、回、布朗等11个民族。2005年末,全乡共有居民9561户,农业户8776户,总人口35720人,农业人口34799人,人口密度142人/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28148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0.81亩。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党建领乡,生态立乡,基础稳乡,科教兴乡,产业强乡”的发展思路,团结和带领全乡各族干部群众真抓实干,扎实工作,全乡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2005年末,农村经济总收入8865.58万元,比上年增5.35;农民人均纯收入1414元,比上年增6.1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5万元,比上年增2.2;全年粮食总产量1138.46万公斤,人均占有粮318公斤。

二、产业发展状况

XXX境内干湿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季、霜期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年降雨量平均在1250毫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但全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发育程度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农业靠天吃饭的现象突出,致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慢、产业结构单一。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在适宜区大力发展泡核桃、茶叶、枇杷等特色产业。

(一)泡核桃产业

根据《XX县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积极宣传泡核桃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和先进典型,强化全民参与意识,始终把泡核桃产业作为富民兴乡的又一支柱来培植。按照“合理化布局、规模化推进、标准化种植、科学化管理”的方针,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在田边地角、干沟箐边和荒山荒地种植向适宜耕地种植转变;把泡核桃发展作为家庭副业向培植支柱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转变;注重面积的数量型向高产优质的效益型转变。层层举办样板,以点带面,规模发展,全乡500亩以上的连片种植有18片,其中1000亩以上的有3片。2003年到2006年全乡共规范化、科学化种植泡核桃7.15万亩,实现了人均2亩的目标。今年预计实现产量562.5吨,产值450万元,户均收入达513元,人均收入达126元;到2010年,预计实现产量2687.5吨,产值2150万元,户均收入达2389元,人均收入达602元;到2020年,预计实现产量10625吨,产值8500万元,户均收入达9444元,人均收入达2380元。

(二)茶叶产业

XX是全县茶叶种植大乡,茶园面积位居全县第一,但由于群众商品意识淡薄,栽培技术落后,疏于管理,多年来大部分茶园效益低下。对此,乡党委、政府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把招商引资、茶园低改、品种改良、生态茶园建设及发展精深加工作为茶叶产业培植工作的重点,全面加快我乡茶叶产业化进程,先后完成华山茶场、小古德茶场、大比舍茶场、小比舍茶场无公害生态茶园建设4100多亩。建成以德安阿比庄为中心的700多亩无性系良种生态茶园。同时,完成加强低产茶园改造3000多亩。2005年末,全乡茶叶面积达18300亩,可采摘面积17233亩,茶叶总产73万公斤,产值1095万元。

(三)林产品开发情况

林业发展坚持“严管公益林、搞活商品林、放开人工林、改造低产林、培育珍稀林”的要求,积极发展泡核桃、茶叶、华山松、竹子为主的林产业。2005年成功引进投资300多万元的松脂加工厂一个,年末,公司收购松脂2580吨,收购金额1470万元;生产松香1548吨,松节油200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306万元;销售1233吨,销售额925万元,上缴增值税5万元,发放职工工资16万元,支付电费2万元,年底实现利润40万元。该公司的原料全部来源思茅地区,但思茅地区各县都办有松脂加工厂,原料方面的竞争十分激烈。而该公司每年在思茅地区只能争取到3000吨原料,这与公司具备一万吨的生产能力不相适应,原料的收购、运输成本较高成为了制约公司进一步扩大生产的“瓶劲”。为此,乡党委、政府专题汇报县委、政府,积极争取支持。目前,县上同意按照采脂规范逐步放开松脂采割,为进一步加快我乡林产品开发步伐,全乡松脂采割现场会

将于8月5日在马街村委会召开。根据直径在20厘米以上的采脂要求,我乡可采割面积达3万亩,产量1200吨,产值720万元,单松脂采割一项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200元。

(四)科技扶持项目建设情况

2004年,积极争取到省财政科技扶贫资金70万元,在德安、古德种植枇杷600亩,其中德安、古德各300亩,涉及16个村民小组、317户

农户;在新政、古德种植泡核桃2000亩,其中新政、古德各1000亩,涉及11个村民小组,484户农户,完成了泡核桃和枇杷种植项目。目前,枇杷和泡核桃长势良好,项目示范效应明显。

三、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和实施组长的特色产业发展领导组和实施组。形成了由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合理规划产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

(三)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同时,加强科技培训,不断增强群众的科技意识,提升产业化水平。

(四)与各项工作有机结合把特色产业发展与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人均发展一亩以上的特色产业。

(五)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

按照“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则、则有其利”的要求,坚持“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的原则,共确权196630.493亩,其中,自留山93515.163亩、责任山35543.63亩、集体林55299.7亩、国有林11866亩、已流转林地406亩。目前,全乡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正处于发证和扫除纠纷阶段。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下,我乡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新进展,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受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制约,产业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旱灾、洪灾、雹风灾、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产业化发展。

(二)群众观念落后,市场经济意识淡薄

群众科技意识和文化素质不高,商品意识淡薄,存在着“种粮为糊口、养猪为过年、养鸡为买盐”的观念,等、靠、要思想严重;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给自足的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缺乏参与热情,疏于管理,产业发展不平衡。

(三)缺乏必要的经费投入

由于乡财政困难,上级扶持资金有限,群众经济收入不高,导致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优质产业化发展水平,使特色产业的效益与质量大打折扣,缺乏市场竞争力。

五、下步工作打算

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扶持政策,积极调整产业发展思路,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千方百计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步伐。

一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依靠科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二是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对现有特色产业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培育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三是注重示范引导,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切实搞好信息、技术、销售等服务,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四是搞活农产品流通,积极建设各类产品交易市场,减少流通环节,促进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各位领导,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下,我们有决心和信心抓好特色产业发展,当然在工作中肯定存在许多差距,敬请上级各位领导多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在今后进一步把工作做好做实,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8.棉纺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八

中共xx县委〓xx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xx县强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瞄准创建“全国棉纺织基地县”目标,突出棉纺织特色,按照“培育龙头,壮大规模,拉长链条,优化结构,提升水平”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新纺公司的辐射带动作用,以项目带动为支撑,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工业区建设为平台,促进了棉纺织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一、发展现状

,全县棉纺织工业完成产值46?3亿元,实现增加值13?3亿元,分别占限额以上工业的64?5%和64?6%,“十五”期年均增长25%以上,棉纺织工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龙头带动作用明显。新纺公司是我县棉纺织工业的龙头,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家大型纺织骨干企业,全国520家、省50家重点支持企业之一和全国同行业竞争力前20强,是全国功能性服装面料开发基地。目前,公司拥有总资产13?9亿元,固定资产10?3亿元,有5个生产分厂,纱锭35万枚,其中环锭纺22万锭,气流纺24台;织机2832台,其中无梭织机946台。拥有进口清梳联、自动络筒机、转杯纺纱机、无梭织机等国际先进设备1000余台(套),占公司关键装备总量的70%以上,其中气流纺生产线处于国内最大、国际领先水平。主要生产和经营纯棉及混纺纱、纯棉和混纺坯布、色织布、家用纺织品、服装等五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年产高档织物用纱7万吨、服装面料1?3亿米。20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8?1亿元,实现利税1?3亿元。新纺公司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发挥其人才、市场、信息、资金等优势,与民营纺织企业实行产业分工协作,增强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提高了xx纺织产品在全国市场的知名度。

二是产业集群格局基本形成。目前,全县棉纺织企业发展到101家(其中纺84家、织8家、捻线9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1家、超亿元的5家。固定资产达到26?2亿元,从业人员3万余人,纱锭规模达到80万锭,织机达到4500台,年产棉纱16万吨以上,各种面料1亿米左右。企业集中布局于县纺织工业区及城关、上港等7个棉纺织工业小区内。全县民营棉纺织企业的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新纺公司。围绕棉纺织工业,全县常年植棉38万亩,年产优质原棉4万吨,“银鹏”牌棉花被评为全国十大棉花名牌之一。我县已基本形成了以植棉――购销――轧花――纺纱――织布――服装为一体的产业链条。

三是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全县棉纺织企业的机器设备,全部都是国家定点纺织机械厂最近三年出厂的先进设备,主要设备J128K、FA506细纱机等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特别是在新纺公司辐射带动下,民营企业拥有了一批富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实现科学管理和提高产品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是市场销售渠道畅通。以新纺公司为依托,整个纺织产品销售网络健全

,在国内外设有多家销售公司,同上百家纺织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业务关系,营销网络

覆盖我国中部及东南亚地区广大市场。产品质量好、年销率高,棉纱、服装面料产品产销率

平均保持在99%以上。年,全县棉纺织产业市场交易量近65亿元,其中出口创汇2800万

美元以上。

二、主要做法

1、优化结构,培育壮大龙头。近年来,在积极引导棉纺织产业开发高科

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基础上,逐步将一般产品生产能力向民营企业转移。不断加大新纺

公司技改投入,着力引进了一批具有当今国际一流水平的纺织装备,重点发展高档色织服装

面料、功能性高档服装面料等,确保装备水平、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处于全国

同行业先进水平,努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化纺织企业

集团。加快新纺公司产权制度改革,减少国有股份比重,去年该企业及企业持股会、县财政

三方共同出资9000万元在县纺织工业区新上了华亿纺织公司,进一步增强了发展活力。同时

,着力扶优壮强,近年来坚持每年筛选5―7家骨干纺

织企业作为全县优强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实施动态管理,促其做大做强。目前已有华星、鹏

升、华裕等5家企业年销售收入突破亿元,12家达到5000万元左右。在骨干龙头企业的带动

下,近年来全县棉纺织产业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2、拉长链条,壮大产业集群。注重运用市场机制,整合原料、纺

纱、织造、印染、服装加工、市场营销诸要素,鼓励和引导小轧花向棉纺织转移,棉纺向棉

织产业、服装加工业转移,完善产业链条,推进棉纺织产业的社会分工和产销配套,形成社

会化生产格局。

纺的方面,鼓励企业实施资本运作,兼并联合小型棉纺企业,实现规模化

9.核桃产业进展情况汇报 篇九

核桃产业进展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这次市委核桃产业督查组一行跋山涉水、不辞辛苦,到××乡检查指导工作,我代表乡党委、政府就市委核桃产业督查组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就××乡核桃产业发展的进展情况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核桃产业进展情况

今年以来,乡党委、政府采取有力措

施,精心组织,全乡掀起了大干核桃产业的热潮。

(一)成立组织机构,确保了产业顺利实施。为加强我乡核桃产业发展的

领导,乡党委、政府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李红春任组长,乡党委副书记、乡人民政府乡长俸红健,乡人民政府副乡长鲁湘军任副组长的核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乡林业站、财政所、司法所、扶贫干事、农业综合服务站、统计站、科技干事和九个村的支书、主任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林业站,由分管的副乡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林业站长任常务副主任,负责处理日常工作事务。各村也结合实际,及时成立了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了核桃产业处处有人管,时时有人抓。

(二)分析现状,认真做××乡核桃产业“十一五”规划。我乡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乡,土地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雨量充沛,光热资源充足,平均海拔1540米,是泡核桃发展的适宜区。××乡种植核桃有一定的历史,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核桃市场需求量的逐步增加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核桃产

业进一步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并逐步把核桃产业纳入经济发展规划,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投入一定的资金技术,引进苗木,使核桃面积逐年增加。但是由于部分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科技意识不强,重栽轻管现象十分突出,泡核桃产业尚未形成大的规模,经济效益偏低。因此,积极采取相关的政策措施,强化泡核桃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当前我乡的一项富民兴乡的重要任务。根据市委的要求,全市上下将掀起新一轮核桃产业的发展的高潮。县委、政府于2006年8月25日召开了全县核桃产业发展工作会议,按照县委政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总体要求,为切实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产业布局,增加农民收入,乡党委在第七次乡党代会上明确了我乡“十一五”期间“一一五八”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将核桃产业列为“十一五”期间全乡重点建设的“一一五八”产业基地之一,在目前全乡已有1815亩的基础上,规划新种植总面积8000亩,涉

及全乡9个村委会,全乡每年以2000亩的规划组织实施,最终实现全乡核桃种植面积10000亩的目标。

(三)层层做好宣传动员,把规划落到实处。全县核桃产业工作会议后,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核桃产业的发展,及时召开党委会会进行研究,在领导班子中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研究××核桃产业的发展,并于9月12日召开了乡领导班子成员、相关站所负责人及各村委会支书、主任参加的动员会议,安排部署××乡核桃产业发展,把今冬明春的核桃种植具体化。各村党支部、村委会在会后及时召开了村、组干部会议和群众会议,向各级干部群众宣传核桃产业,向群众说明了集中连片面积地块可套种间种农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对零星种植的农户,可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箐沟边等空闲适宜地方种植;种苗由县、乡无偿提供,对种植成活的,县乡技术部门验收合格的,每成活1株,给予1元的资金奖励等相关政策。今年××乡的

重点是在放在芒公、控角和糯掌三个村,其它村只是进行零星种植,目前全乡共落实规划面积2050亩,规划面积已经落实到户,其中芒公村600亩、控角村300亩、糯掌村200亩(集中连片),莲花塘村300亩、控井村200亩、勐甘村民100亩、翁丁村100亩、××村100亩、勐卡村150亩。落实面积中集中连片面积为1000亩,其中芒公500亩、控角村300亩、糯掌村200亩。

(四)采取措施,多渠道落实种苗。按照县委、政府的安排,全县今年新植核桃面积达万亩,县上三个育亩基地只能提供2万多亩,县上要求我们各乡镇自力更生,尽量想办法解决种苗。乡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多渠道落实种苗,一是采取自己育苗的方式,目前已落实了部分亩圃基地,用作母本的铁核桃籽种已向外定购,计划育苗2万元株,亩圃基地正在着手准备。二是认真落实乡内的种苗。经核实,乡植物内现有2—3年的实生苗7万多株,全部还没有嫁接,初步与育苗农户进行了商谈,一种方式是由乡上全部收购实生苗,自己进行嫁接,另一种方式是育苗农户进行嫁接,我们进行定购,现在正在落实中。三是向外购苗,满足今冬明春的种植面积。

10.风电产业汇报情况 篇十

一、全球风电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近年来,世界风电产业发展迅速,风电产业关键技术日益成熟,单机容量5MW陆上风电机组、半直驱式风电机组开始使用,直驱式风电机组已经广泛应用,目前国际上主流的风力发电机组已达到2.5-3MW,采用的是变桨变速的主流技术,欧洲已批量安装3.6MW风力发电机组,美国已研制成功7MW风力发电机组,而英国正在研制巨型风力发电机组;欧洲规模化海上风电及相关电网布局开始建设,并在知识型产品如风况分析工具、机组设计工具和工程咨询服务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

继2010年走势趋缓之后,2011年上半年,世界风电市场复苏良好并重拾升势,至2011年6月底,全球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15000MW。其中18405MW是2011年前6个月新增容量,比2010年上半年增长15%,2010年上半年仅增加16000MW。位居前五位的风电市场是中国、美国、德国、西班牙和印度,五国继续占有世界风能装机容量的大部分份额,占全球风电装机容量74%。

从全球风电市场的区域发展情况来看,世界风电产业发展重心已由欧洲向亚洲和北美洲转移。欧洲风电总装机容量所占比重由2007年的59.6%下降至2009年的46.2%,继而下降至2010年的43.7%,而北美洲地区则由2007年的19.4%上升至2010年的22.5%,亚洲地区则由2007年的16.5%上升至2010年的31.1%。2004年,欧洲占据世界风电新增装机容量70.7%的份额,如今欧洲已丧失其垄断地位,2010年,欧洲占世界风电新增装机容量的比重为27.0%,北美洲为16.7%,亚洲为54.6%,非洲为0.4%,亚洲已占据世界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一半多份额。但是,毋庸置疑,欧洲仍然是世界上风电产业发展最为成熟的区域。

据预测,到2011年底,世界风电装机容量将达240GW,将占全球电力需求的近3%。在2011年下半年,预计全球将再增加能力25500MW,使年装机容量达到43900MW,而2010年为37642MW。

二、国内风电产业发展形势

“十一五”以来,在《可再生能源法》和有关配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很快,特别是风电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连续多年翻番增长,已经成为全球风电装机最多的国家。风电装备制造能力快速提高,已经具备了1.5兆瓦以上各类技术类型、多种规格产品的制造能力,基本满足了我国陆地和海上风电开发需要,并正在走向国际市场。

随着风电装机规模的不断扩大,新能源发展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社会对新能源发展的关注度显著提高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投资新能源的积极性很高,可以说已经形成了千军万马会战新能源的局面。但是一些风能资源丰富地区出现了风电盲目建设的问题,有些项目建成后不能正常并网发电,因此,国家能源局要求地方对风电开发制定计划,提出计划的依据是风电发展规划、前期工作、电力市场和并网条件。

“十二五”期间,我国风电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装机容量呈平稳增长,海上风电份额加大。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由于前几年的高速发展,国内总量已经很大,在未来的几年里,装机容量将实现稳步增长的态势。2011—2015年期间,中国的风电市场以平均每年15~20GW之间的速度增长,其中海上风电平均每年新增1GW左右。二是风力发电机组大型化,成本出现大幅降低。目前,华仪电气公告称其拟将近期增发所募资金用于开发6MW风机,华锐风电已开始对10MW风机的研发。此外,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改进,风力发电机组将越来越便宜和高效;项目开发成本也会随着融资成本的降低和开发商日渐丰富的经验而相应下降;而风力发电机组可靠性的改进也将减少运行维护所产生的平均成本。而目前,国内风电行业的主流机型为1.5MW风机。三是风电制造商进入整合阶段,利润向开发商转移。截至目前,中国已有超过80家整机生产企业,其中,排名前三位的华锐风电、金风科技和东汽在我国风电市场的累计市场份额已达到56%,排名前10位的企业累计市场份额达到85%,而后60余家企业,仅有3.9%的市场份额。目前一部分中小企业已经退出,还有一些企业正在酝酿退出。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整合,风电行业的价值天平也越发向风电开发商倾斜,发电集团的整合让独立风机制造商能分到的市场蛋糕越来越小。

三、我县风电装备产业的发展情况

我县阜宁风电装备产业园经过“十一五”期间的艰苦创业与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风电装备产业随着叶片、塔筒、新材料、法兰、螺栓等项目的进驻已经初步形成产业链条,并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园区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并结合自身优势,提出了重点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增粗产业链条的战略规划。

上一篇:我学会了抓蝌蚪下一篇:余秋雨西湖梦散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