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精选11篇)
1.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篇一
(一)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文明的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差
学习是作为一名学生学习的职责,而现今大学生来到大学,并不是真正目的为了学习,思想不统一,个人缺乏自信心,存在悲观情绪,学习缺乏主动性,纪律涣散,经常会为自己找借口学不懂、听不懂,出现逃课,倒致对学习没有兴趣。
学习习惯差一般都是表现为:缺乏自主学习意识,上课不认真听讲,玩手机短信或是经常不上课,及课后总是沉溺于网络。
(二)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不强
当代大学生普遍都是独生子女,缺乏生活阅历,生活自理能力差,在中学阶段主要由父母及家人进行全程照顾。而进入了大学之后,主要依靠自己,这使长期依赖性强的学生在一定的时间不能养成良好的独立生活习惯。具体表有:宿舍卫生差,就寝室时间随意强,不能正确处理寝室成员的人际关系。个人饮食习惯不好,对食物挑剔,用钱毫无计划,经常出现钱不够用等等现象。
(三)当代许多大学生存在人格缺陷,不能很好的养成良好的身心健康
个人自卑心里强,不能正常与其他同学们处理人际关系,性格孤僻,行为异常。具体表现为:心理表现不成熟,缺乏坚忍不拔的意识,任性,我行我素,不顾其他人的感受,自私偏狭,难于与人交往,难于适应集体生活。
2.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篇二
一、大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
(一) 思想道德素质偏低
当今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很多,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多数父母忽视了对孩子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造成一部分学生自私、狭獈、唯我独尊的习惯, 只想着自己, 对别人的事漠不关心, 国家大事不闻不问, 这在大学校园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 随着社会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负面也深深影响了一大批青年学生, 拜金主义思想蔓延。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纷繁芜杂、资讯横溢的当今社会, 网络日益成为青年大学生不可缺少的部分,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不良网络的严重影响, 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很多的变化。
(二) 法律意识淡薄
当前, 中国大学生对法律知识了解甚少, 法律意识淡薄。现行的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时有限, 不可能对法律知识系统地展开, 加之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受专业的局限, 教的法律知识难以深入把握, 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部分高校对这些公共课的教学只是一个形式, 历史及现实造成了大学生整体法律认识水平不高的状况,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在与社会接触中出现许多法律盲点, 甚至由于不懂法律而导致犯罪事件的发生。西安大学生药家鑫开车撞伤人后8刀捅死伤者、河北大学的“李刚门”事件等, 反映了一些大学生不懂法律、漠视法律的现象。
(三) 心理压力大
生活方面的压力大:近年来随着大学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 贫困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据有关部门统计, 在全国近两千万在校大学生中, 贫困的占19%, 特困的占9%, 并且这一数字每年递增。贫困大学生在承受着较大的经济压力的同时, 还不同程度地承受着社会竞争, 产生自卑、孤僻、冷漠等心理问题, 如不及时调整, 很可能对学校、社会、家庭、个人造成不良的影响。上海海事大学的杨元元之死、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等, 都是因家庭贫困导致的心理问题。学习压力大:现在的大学对学生学习要求严格, 若几门课程不及格就会面临失去学位甚至退学的危险, 这就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就业压力大:高校每年继续扩招, 毕业生每年超过六百多万, 由于每年工作岗位有限, 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就很难, 这种压力又以一些不正当的渠道渲泄出来。每年临近毕业时, 学校都要进行思想教育, 仍然有乱砸东西、酗酒打架、消极厌世等违法犯罪和自我毁灭的现象, 这对社会和学校造成极大的损失。
二、面对大学生目前存在的心理问题,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一)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 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尊老爱幼的教育等。特别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课程的教学, 不能仅停留在形式, 学校要加强管理, 让学生不仅能按时上课, 而且积极参加课外思想教育基地的活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二) 加强法制教育
高校大学生受到的传统法制教育方式一般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来学习, 但由于课时有限, 在很短的时间内要让学生了解必要的法律知识是非常困难的, 无法学习到法律的实质与内涵。针对部分高校法制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单一的现状, 一定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 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 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强化所学的法律知识, 锻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法律意识。同时, 学校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必要联系、互通信息也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一项积极措施。教育孩子知法、懂法、守法, 努力把法制教育工作延伸到社会和家庭, 这样双管齐下, 有利于法制教育工作平稳地开展。
(三) 减轻学生心理的压力
生活方面的压力, 国家要完善大学生生活补助体制, 提高贫困生的补助;学费方面, 大学的收费每年在提高, 学费对于贫困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部分特困的学生上到大二、大三不得不辍学务工。农村的大学生因上四年的大学而负债累累, 学习和就业方面的压力也很大, 要增加学习的实践性, 扩大就业。作为辅导员, 应创新工作思路, 对他们进行热爱生命、提高生存能力、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三生教育, 帮助他们搞好职业生涯规划,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体活动。从心理学角度来讲, 有一个明确目标会使心理指向集中于一处, 进而转移注意力, 削弱心理压力的不利影响。不仅如此, 有了明确目标也就有了内在驱动力, 会使人变得积极向上, 从而更有利于克服各种心理压力。
总之, 通过以上措施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一定能够取得很大的成绩, 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摘要:目前, 大学生心理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如何调整大学生的心态, 使他们积极面对挫折、压力, 能够健康成长, 是目前摆在各高校的突出问题。本文就大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解决进行分析。
3.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008-0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于80年代中期,经历了一个逐步被认识,逐步受重视,逐步得到加强的过程。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 1号)要求各高校党委高度重视,切实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抓紧抓好。这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步普及,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管理已成为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重要任务。
很多高校把这项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认真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措施,通过成立专门机构、抓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规章制度、开展咨询与教育活动等积极有效的措施,逐步加强了对大学生心理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使大学生心理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目前大学生心理管理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关注这些问题,研究大学生心理管理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大学生心理管理的必要性
心理因素是人从事某项活动的基本动力。良好的心态能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活动效率。消极的心理状态和心理体验则阻碍个人潜能的发挥,束缚人们创新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管理者管理才能的发挥。心理管理是管理者遵循事物发展与人的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有意识、有目的地借助各种媒介,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保持良好心态,以实现共同目标而实施的管理。大学生的心理管理区别于行政管理或静态管理,是指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研究和把握,自觉地运用心理科学及其方法,以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发挥最大潜能的过程。实施大学生心理管理的目的有三个:
一是让大学生学会有效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
二是消除造成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因素
三是通过组织干预,解决或缓解大学生心理問题。
二、大学生心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只注重低水平操作,缺少深层次的调查研究
目前很多高校的心理管理者只注重下达任务、一般号召、满足物欲等这种低水平的操作,缺少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活动发展规律的研究把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特点及规律认识不够和研究不深入。
2、重外在管理,忽视大学生心理的自我管理
从现实看,众多管理者在具体实践中忽视对大学生心理自我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和具体操作,心理管理工作还仅仅停留在收发上级文件,制定规划,应付检查,开展传统活动等外在管理上。组织开展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走走形式或应付交差,未能真正调动广大青年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内在积极性,缺少一种有效的调动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在激励机制。
3、心理教育资源分散,缺乏协作与交流
在开展心理健康的科学研究、资源配置、教育教学、咨询服务、文化活动、普查筛选、危机干预和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各高校还是沿循传统那种“单干户”式的工作格局,各自孤立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少与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与兄弟院校的业务合作或科研与学术交流甚少,即使在同一所高校,校医院、团委、学生处、健康咨询中心等机构还是各自为阵,缺少有效的支持与配合。
4、体制不健全,机制不完善
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管理工作,较普遍地存在机构不健全、编制不落实、分工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虽然许多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但隶属关系不明确,制度不健全,各专业人员数量偏少,兼职人员水平较低,队伍不稳定,工作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5、文化基础设施条件滞后,文化氛围稀薄
高校扩招以来,很多大学文化基础设施满足不了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学生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休闲场地,使得学生的课余生活单调、贫乏和心理空虚。
另外一方面,西方多元文化和市场经济不良价值取向强烈冲击大学这堵无形的围墙,这样一来造成了大学自身文化氛围不浓,大学学生的审美和自我实现等成长性需要无法满足、负性情绪难以升华、潜能很难充分开发,成就动机水平较低,学生整体素质很难协调发展。这些为大学生心理管理带来严峻挑战和困难。
三、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管理与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不断提高管理者心理素质,加大对心理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
心理管理的关键就是要让被管理者通过管理者的言行表现感受到管理者高尚的人格、良好的品德和充实的能力,而不是只看管理者的言语多么动听、宣言多么精彩。
管理者要想进行有效的管理,良好的心智素质不可缺少。必要的管理学、心理学知识、技能,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凝聚力、创新能力等等都是必须具备的。此外,对从事学生心理管理的干部、教师,特别是对班主任、学生处工作人员、宿管人员、学生心理委员,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和心理危机干预的最一般的普及性培训,不断提高其发现、鉴别和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技能技巧。各高校要从改善队伍的学科结构的角度出发,适当引进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精神卫生学等专业人才。有条件的高校要逐步尝试通过科学、严谨、慎重的方法,对拟进入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岗位的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考查,要按照教育法律法规,特别是教师法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对教师队伍的管理。
2、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调查研究
定期开展心理调查工作可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状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管理。比如:新生入学,就可进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建立心理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矫正和治疗。另外,还必须从国际国内环境、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注意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产生的重大影响)、高校周边环境以及高校教育自身等视角出发广泛调查研究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因素。
3、以学生生为本,把握大学生需要的特点
人要认识自身,就要了解人的本性,认识人的心理特点。人的生命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多数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不停地探求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
人本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罗杰斯说,人类给予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事实,似乎就是其有方向性的那种倾向性,倾向于朝着完美、朝着实现各种潜能的方向发展。因此,管理者要学会尊重、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自觉性,创造适度的自由发展空间,帮助大学生充分开发潜能,实现自身价值。这是大学生心理管理的重要一点。
需要是个体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按照需要出现的顺序和优势力量的强弱,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需要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随着环境的变化、时间的推移,其优势需要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大学生个体也是如此。因此管理者要了解大学生需要的层次性和动态性特征,从客观条件和主观状态两方面分析大学生个体的需要,满足其合理需要,以有效地激发动机,达到调动积极性的目的。
4、调动内在积极性,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管理者对被管理者实施管理,这只是外因,外因要想真正起作用,使管理者的意图能在被管理者的言行中得到体现,必须经过被管理者的同化、顺应,改变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乃至行为.在国际化、信息化时代,一定要重视大学生心理自我调控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健全人格的塑造,使大学生具备优良的人格素质。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高,独立能力强,积极有效的管理方法应该立足于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和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但还具有一种惰性,除自觉外,同时必需有强制,更有纪律和外来压力,不断向大学生提出严格而明确的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形成整体规范和健康的舆论,使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求。另外,要重视建立大学生心理互助机制,如组织建立大学生心理协会、心理沙龙等社团组织,支持学生开设心理互助热线等,开展同伴心理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的能力。
5、加强交流,取长补短,逐渐完善大学生心理支持系统
对大学生的心理管理涉及学校许多部門乃至社会与家庭,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应加强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院校之间、院校与社会有关部门之间、国内与国外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协作,尽快建立与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开展业务合作或科研与学术交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管理工作的新路子、新办法。就目前说,大学生心理支持系统应由校团委、学生会、学生处、辅导员、班主任、教务处、保卫处、后勤处以及校医院联合组成,并与家庭、社会发生协调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起到预防和干预两方面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管理的有效性。
6、更新观念,健全管理体制
做好大学生心理管理工作必须树立“管理育人意识”,立足教育,加强领导,理顺管理的体制。
建立由学校主管领导负责,相关部门参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出台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制度,探索建立校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从班级、院(系)、校3个层面有区别、有重点、生动地开展工作。
7、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让大学生有足够的活动场所和心灵释放空间。积极建立优良的班风、学风、校风,消除不良文化的影响,逐步形成文明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多组织开展一些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活动,如围绕“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大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各种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活动等,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自己,努力营造人人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参考资料
[1] 李山川.大学教育心理学[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2] 桑志芹.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3] 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Z]2005.
[4] 富康.论心理管理[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9.
[5] 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篇四
专 业:艺术设计 班 级: 学生姓名:李彤 学 号: 指导老师:刘建民 1203班
201300110303
摘要:大学生心理素质在其个体素质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存在着普遍性、扩展性、代写博士论文多样性和道德素质多元化等特点。为了培养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应从采信渠道、品质基础、外部机制、影响条件、现实途径等方面着力分析和寻找治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现状;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青年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普遍性
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在高校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以西北政法大学为例,自1993来,几乎每个年级都有1名以上同学因失恋或其他心理问题导致精神失常而被迫休学、退学,或因其他心理障碍而离校出走、自杀或犯罪。1996年,陕西省“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课题组对西北地区八所院校4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表明,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高达31.13%,其中偏严重的占12.42%,严重者占0.81%。1997年,西安地区高校调查发现,大学生中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规者占34.4%,心理有轻度障碍者占14.15%,严重障碍者占3.0%。1998年上海高校的大学生中有30.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来看,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的比例大约在30%-40%左右,而其中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大学生约占大学生总数的10%左右。可见,心理障碍在大学生群体中已表现得相当普遍。
(二)扩展性
大学生中患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家教委或一些高校研究机构的心理调查结果显示:1989年参加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为20.23%,1992年参加抽样调查的4万名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为31.13%,1995年北京各高校的调查结果高达33.47%。患者人数百分率逐年增加的势头相当明显。
(三)多样性
在当今社会转型和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大学生要面临许多心理方面的问题,相当比例的青年大学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复杂多样的心理障碍与疾病,《中国青年报》1988年1月13日报道,据天津市高校体育卫生验收资料统计,在全市5万名大学生中,16%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主要有恐怖症、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神经性抑郁症和情感危机等六种不良心理状态。程度较轻的心理问题更是俯拾皆是,主要有:因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不适应引起的心理焦虑,人际关系不良难以沟通导致的心理苦闷,消费上的相互攀比导致的心理失衡,性和恋爱问题及情感危机难以排除产生的心理困扰,择业和就业竞争带来的心理紧张,等等。胆怯、自私、嫉妒、执拗、过分依赖、自我中心等不良个性特征在很多大学生身上都有体现。
(四)道德素质多元化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势态。总体上看,大学生群体思想道德情操是积极向上的,但一些消极腐败的东西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在高校中仍有一定的市场。另外,在人生价值取向上也呈现一定程度的偏差,在后物质主义(自我实现、提高生活质量、言论自由等)越显理性的时候,实现“大我”(即为国家、民族的振兴而奋斗)的精神和理想境界降低甚至缺乏。另一方面,学生不文明现象在校园内仍时有存在,各种各样的“课桌文化”、“墙壁文化”以及男女学生交往中的不文明现象也较为普遍,等等。以上资料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有量的积累和扩张,而且有质的多样;不仅有较低层次的情绪心理的异化,也有较高层次的思想观念的错位。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背景分析
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此严重、并呈进一步恶化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外部环境也呈现出多层次、复合型的发展态势。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和竞争的加剧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重,由此引发的心理冲突越来越多,心理问题也愈加突出,这是形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宏观背景;从中观背景上说,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也是问题的症结之一。随着改革的深入,全新的教育理念及与之配套的教育制度(如自主择业的分配制度、自费公费并轨制度等)逐步形成,这一切又必然与应试教育模式遗留下来的人才观和价值取向产生极大的反差,处于新旧体制转型期的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心理负荷日益加重;从微观条件上看,不良的家庭环境是滋生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温床,当代青年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掌上明珠般的呵护使他们的成长历程中少了许多风雨的吹打,这在一定意义上孕育着形成过分依赖、自私自大、自我封闭、心理基础脆弱等不良个性品质的可能性。此外,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也存在着生理、心理等内在的根源。综合观之,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是一个综合交错的复杂体系,我们只有对这些因素作全面而深入的调研,才能对症下药,开出根治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良方”。
三、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
治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良性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切实为学生营造自由表达情绪情感的气氛,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构建个性张扬的现实基础
现代素质教育是包括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在内的提倡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个性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个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是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必然要充分尊重个性发展的一般规律。而青年大学生是一个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型且又极易受外界刺激的特殊群体,情绪情感是构成他们个性特征的主要心理基础。善于把握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变化,建立畅通的表达情绪情感的渠道,往往是进行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情绪情感关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心理发展、潜能开发、学习效率乃至生活质量。良好的情绪情感往往使大学生乐于行动,有兴趣学习和工作,有积极交往的愿望,也有助于他们开阔思路,集中注意力,激发创造力。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要求高校必须时刻关注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变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应有的重视。基层学生工作者要在学生中间做深入细致的了解工作,时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年级辅导员、班主任是最容易深入到学生生活学习中去的一线学生工作者,理应成为了解和调适学生情绪情感的第一道枢纽。既要从微观上洞悉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在宏观上对学生群体的共同思想动态有总体把握;既要了解某一阶段尤其是某些特殊时期内学生的心理特征,也
要知晓学生情感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信息的获取上要采取直接介入与间接听取相结合,以直接为主、间接为辅的方式,广泛调查,深入把握,及时调适,对于学生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不良心理倾向,要结合具体情况深入分析其特征、性质及成因,并以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纠正、引导,使之最终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要积极开辟大学生表达思想感情的渠道,为其渲泄情绪情感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高校必须为学生广辟释放情感的渠道,除了要继续加强班会、代写博士论文课堂讨论、文娱活动等常规途径的采信功能外,还要对寝室文化、课桌文化、另类文化乃至厕所文化等非主流领域内的情感信息给予适当的包容,以达到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深刻把握;针对新生环境适应能力弱、容易出现心理障碍的特点,建议在他们中间加大心理咨询的工作力度,以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激发他们自我教育、自我鞭策的主动性,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高校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助于形成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之间的多边交流机制。高校管理应在贯彻科学原则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文精神。各种管理制度也应体现对学生群体的人文关怀。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推行,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要能保证学生、教师、管理者三方信息交流渠道的畅通无阻。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对各方面反映出来的学生情感动态信息及时进行分析、加工、整理,总结各个阶段思想动态的不同特点,把握问题的实质,针对不同的情况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采取引导学生情绪情感良性发展的具体措施。
(二)注重加强责任感、毅力、习惯、自我意识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培育有利于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品质基础
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责任感的培养有助于使学生形成认真负责的学习、工作态度,养成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从而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勤奋、毅力的培养能使人弥补先天的智力方面的不足,以坚强和百折不心理教育论文挠的精神争取事业的成功;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养成有规律的生活学习的方式,提炼应付事物的稳定心态和科学精神。在美国的现代人才素质观中,要求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个人品质,即热爱工作、有敬业精神,自重、自信,有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责任感,有自制力,正直、诚实,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准则,能正确评价自己。这里尤其要强调的是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自我意识的确立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保证。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时期。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必将促进大学生对自身的气质、性格、能力、需要与动机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的认识,并促使他们不断地改善、调整自我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因此,要教育学生用正确的观点来观察自己,解剖自己,自觉地进行自我批评;要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在成功面前能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在失败面前能保持冷静,并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要利用集体舆论的力量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成为有健全人格的人。在培养青年大学生尤其是新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上,养成教育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养成教育就是根
据教育对象心理不够成熟的特点,将某些良好的行为规范硬性规定让他们去做,以培养其良好的习惯。通过外在的规范力量,使一些良好的操守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内化为主体的心理惯性,从而成为其赖以形成良好心理结构的品质基础。(三)鼓励学生参与活动与交往,引导人际关系的和谐运转,建立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外部机制
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大多数源于人际关系冲突,人际关系障碍也是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一方面,大学生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群体,心理发展处于由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过渡期,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定型:表现在与上代人的关系中,其思想观念中既有对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传承,又有对新事物的磨合和吸纳;在与教师的关系上,主要表现为对从教师为主体到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转换的心理适应和相应的学习观念及方法的调制;在与同学及异性的关系中,主要表现为应对生活空间扩大化、人际关系多元化的处事观念及交际技巧有待逐步进化。另一方面,大学生身处的生活学习环境,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远远超出了中小学时代,师生关系的相对疏松,同学之间生活习惯、家庭条件、兴趣和爱好、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与异性接触机率的增大及关系的定位,社会信息接触面的扩展,等等,都将成为心理处于转型期的青年大学生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如果不能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和比较成熟的思想观念去应对,势必造成人际关系的不良冲突,引发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而实践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中,人际关系障碍相当常见,主要表现为:与父母存在着明显的代沟;师生关系或同学关系紧张;与异性交往的障碍;恋爱发生矛盾;自闭于社会之外,等等。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能否有效适应社会的标志,积极的人际交往有助于使大学生获得更丰富的信息,保持与社会的联系,明确和承担大学生社会责任,进而促进其社会化的过程。通过人际交往,可以使大学生从他人对自己的反应、态度和评价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找到自己恰当的社会位置,并选择更为恰当的行为,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深化自我意识,从而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个性。为了成功推行心理素质教育,我们必须积极开拓学生个体活动的领域,引导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家庭、社会之间健康、和谐关系的建立,并帮助学生挖掘潜力,使其通过学习、活动和交往而形成自由、和谐发展的个性。高校要有意识地加强校园社团活动建设,鼓励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参加社团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扩大交往、交流信息、发展能力、增长才干具有积极作用。学校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活动条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学生社团活动的蓬勃开展。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活动。在日本,大学生大多利用课余时间打工,一般情况下,学生读书期间额外的零用钱都由自己负担。日本的国情虽然与我国有很大的不同,但通过参与社会,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帮助学生学会适应社会环境,学会与人相处,锻炼其社会实践能力,却是不争的事实。因而,高校要为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尽可能多地创造条件,使学生在与社会的接触中锻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
(四)发挥教师良好的个性影响力,垂范学生心理素质的自我优化
教师是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授与者,在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个性特征和人格魅力往往成为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优秀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学生的深切热爱、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开拓进取与不断创新的精神,以及在面对各种教育难题所表现出来的果断与智慧等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个性修养,以自己良好的个性形象和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自我优化的榜样;在知识修养上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和传授技能,而且还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的积累,有意识地提高自己推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将自己认同的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品质类型通过自己高超的教学技巧默化为学生的个体心理基础;为了迎接日趋激烈的国际教育的竞争,高校教师还必须具备充满时代活力、并能将学生引入新时代的未来精神,要求教师对未来时代的气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职业情操,要具有汲取和传授新知识的能力,要能以坚强的意志去面对困难,以健康的心理素质示教于学生。高校要加大提高教师素质的力度,加强师德教育。要从管理制度、资金投入、机构运作等各个方面建立健全增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机制;在编制教学计划时,可以对每门课程任课教师的思想作风、敬业精神、治学态度、师德修养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将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岗位轮训制度化,培训内容上加大对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学、教学法、教学艺术等方面素质培养的份量;制定并推行学校德育制度,将学校的德育纳入法制化轨道。
(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
现代教育要发展,必须摒弃传统教育模式下狭隘的教育观念,切实提高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必须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贯穿到课堂教学环节中去,必须根据教学系统和人的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认识到教学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核心内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是为了培养高素质、高创造力和个性健康的人。具体的教学过程要注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同持续发展,积极创造主体活动空间,勾通人与环境不断进行信息交流的渠道,形成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自觉打造自我完善、自主创新的心理基础;主导教学过程的教师要真正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提高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在大学生中间开展心心理教育论文理咨询活动,是观察、调适大学生心理问题,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直接的方式。通过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辅导,可以直接与学生进行心理状况方面的交流,集中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调适与治疗,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目前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认为高校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下点:第一,要帮助学生转变不良观念。必须切实帮助大学生扭转寻求咨询可耻的观念,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心理咨询是一项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益活动,增强他们进行心理咨询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第二,要有组织地进行。成立心理咨询委员会,并从各院、部、系到各年级逐层建立分委会,形成覆盖全校的组织教育网络;第三,要经常化、制度化。青年大学生心理状况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总是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因而,高等教育中包括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在内的心理健康教
育必然是一个经常性的持久过程,要把心理咨询纳入常规教学活动的统一轨道,通盘考虑人力、物力的投入和制度建设,建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第四,要组织心理学专家、心理医生问诊,举办心理讲座,提高心理辅导的档次和有效性;第五,要有较高的着眼点,以促进个体最大限度发展为目标。学校的心理辅导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促进其成长和发展,使人的潜能和人格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完善,以利于在未来的发展中能适时调整心理状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同步协调。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给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成功推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必须立足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情况,围绕培育健康心理素质这一中心,正面教育与侧面引导相结合,言教与身教相统一,利用多种渠道,创造一切条件,将优良心理素质教育的观念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形成利于大学生自觉进行内心评价和自我心理优化的大环境。
5.大学生入党动机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五
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出现多种偏差性的动机。
影响入党动机产生偏差的因素是多方面、深层次的,它是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同辈群体、大学思想教育体系和个人因素聚合作用的结果。经过我们这次的调查,主要呈现以下几种:
(1)荣誉型:有的同学认为当党员光荣,入党个人和家庭都光彩,在亲戚朋友面前也好看(34%)。作为积极要求入党的同志,因为当党员光荣而要求入党的想法是无可非议的,这表明了他们对党的尊敬、热爱和信赖,是值得肯定的。但仅仅为了脸面好看而入党,那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只是对入党目的的片面认识。要知道,共产党员的称号之所以光荣,其原因不在于名词本身,而在于这种光荣是与责任、奉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一个人要求入党,仅仅是为了光荣、荣耀,而没有感到自己肩上的重任,没有看到自己应尽的义务,那是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不相称的,也就不配做一个共产党员。因此,要求入党的同志,只有全面地理解共产党员的深刻内涵,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行动为党旗增辉,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甘愿奉献,才能获得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光荣的共产党员。
(2)盲目从众型:有的是看到周围一些同志提出了申请,随大流,而要求入党(10%)。显然,这种入党动机是错误的、盲目的。一个人能够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这本身就是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的表现,也是个人成长的良好开端,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但是,也必须看到,这种不经过深思熟虑就“随大流”地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做法,是缺乏坚实的思想基础的,是一种盲目性的入党动机。如果一个人只是靠外力推动自己入党,那他的入党动机就难以端正,入党热情就不会持久,就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因此,一个人仅仅有入党要求是不够的,还应该加强学习,不断加深对党的认识,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逐步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正确的入党动机,为早日跨入党组织的大门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3)实用主义型:有的同学认为入了党,容易受重用,或者大学评定奖学金时可以加分,毕业后可以找个好工作等(56%)。有些同学在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时,心里面想着,大学毕业期间可以在评定奖学金的时候加分、大学毕业之后可以找一份好的工作等等,想的都是入党后怎样得实惠,而不想如何尽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显然,这种入党动机是错误的。首先这种入党动机缺乏远大的理想信念,缺乏为党的事业献身的精神。其次,这种人只想为个人谋私利、捞好处,不想为党和人民作贡献,是一种唯利是图、利欲熏心、个人主义极端严重的表现,是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要拥有一个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够被党组织所接纳。
(二)、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深层因素和现实背景
如调查结果所显示的,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存在多层次和多样化;他们既认为党员是一种身份,更意味着做人的责任,同时部分的他们又在一定的场合下视党员的身份为政治光环,甚至是家族的荣耀。
入党动机的因素是多方面、深层次的,它是认知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就业因素和教育因素的主导和个人因素聚合作用的结果;
a) 社会环境因素:
? 认知因素。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组织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据有关调查显示,一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弱化,对组织缺乏深入了解。正是由于在思想认识上的欠缺,加之大学生年纪轻,社会阅历浅,缺乏政治鉴别能力,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一些理论疑惑区和一些深层次问题,这是造成入党动机不端 正的重要原因。社会因素。大学生入党动机状况,也是社会现实在大学生思想中的一种折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形成的“实用主义”,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一部分大学生把入党作为增强择业竞争优势的一种手段,为入党而入党。社会转型是当前我国的最大发展背景,新形势下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反差使学生内心囤积着强烈的矛盾空间,特别是党内的个别腐败现象导致了党员群体形象受损,这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大学生人生观不成熟,对党的认识、党建理论了解不够,入党动机仅停留在浅层次上;由于大学生心理发育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人生经验不多,知识面不广,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同时社会用人单位的人才观体现着不同程度的政治偏好,在就业压力吃紧的形势下,大学生表现出了更强烈的入党意识,在入党动机上表现出多元价值取向。
家庭因素。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的期盼,在家庭生活中往往是以子女为中心、过分溺爱。在家庭教育价值取向上出现了偏差,往往是“重智轻德”,忽视子女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子女价值观念功利化的问题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往往会造成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的反差、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反差,使学生陷于入党动机的激情与理性大打折扣,从而带来大学生党员发展路径上不良的后续连锁效应。
? 就业因素。目前,全国高等学校数超过2300所,在校生规模也超过2300万,每年毕业生将在500万以上,根据国家劳动人事部门对~的调查,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有限,仅占新增岗位的22%,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增加22%,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却降低22%,这三个22%凸显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尤其是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现状严重供大于求。在这种买方市场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除了具备各种能力和成绩外,许多用人单位也十分看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素质,党员无形中成为某些用人单位青睐的关键条件。这些就业现状使不少大学生把获取一张党票作为自己在校期间的一个重要目标和努力方向,以便于毕业时增加择业竞争的砝码。由此看来,一些在校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呈现出功利化趋势有着促使它产生的现实环境。
? 教育因素。在当前高校大规模扩招,积极寻求外延扩张、内涵发展之改制道路的过程中,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差,在思想教育内容上不能够与时俱进,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方法上依然进行灌输式、填鸭式。虽然大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时间较为充裕,但是方式方法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由于现代资讯的发达。党建工作者的信息汲取渠道和质量有时还不如培养教育考察对象丰富多元,从而降低了学生党员对教育联系人的心理认同,理论学习兴趣也逐渐减低。二是集中教育较多,个别互动和深度教育较少,从而导致党建工作者不能总体地把握学生的入党动机和学生的思想演进情况,容易造成对学生党员评价上的以偏概全。三是由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队伍主体是辅导员,出于工作需要有时也有意无意地满足学生的功利需求和虚荣心理,入党的政治价值被部分地异化为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的激励手段,从而形成对学生政治价值取向上的误导。 b)个人因素
基于以上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偏颇,周围环境的不正确的影响,耳濡目染之下,没有先进的党员带领,容易产生功利型、盲从型以及攀比型等不正确的入党动机,高校中可能存在集中教育较多,个别互动和深度教育较少,从而导致党建工作者一方面能总体地把握学生的入党动机,另一方面却很少能适时、恰当和完整地收集到申请入党学生动机的具体波动和演进情况,容易造成对学生评价上的以偏概全。
五、解决问题(即偏差动机的矫治和培养正确入党动机机制的探求)
1、针对有些同学入党是为了在毕业后找到相对好的工作或在相应的评优评奖中有优势,我认为这种从自己利益出发的入党动机可以理解,但思想觉悟不够高并且对党的性质及作为党员的责任、义务的认识也不够。所以这些同学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努力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在思想上先入党。一个人入党的动机是不是正确,往往同他对共产主义事业和无产阶级政党的认识正确不正确、深刻不深刻有直接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科学地阐述了上述问题,只有认真学习这些理论,才能对上述问题有更加明确和深刻的认识。事实也证明,一个人对共产主义事业和共产党有了明确、深刻的认识,他的入党动机才会端正。针对有的同学觉得入党很光荣这点,首先我觉得这些同学对党是有感情的,在心里是肯定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与共产党为中国所做贡献的,但这种入党动机的起点太低,作为共产党员的确是光荣的,但这种光荣是体现在你为党为人民所做的贡献。所以这些同学应该将对党的憧憬之情转化为提升自己的动力,认真学习党的指导思想,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作为入党动机。
2、夯实团的组织生活基础,形成入党动机矫正的团内养成机制。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团的组织生活是否正常, 对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严格而正常的团组织生活是大学生正确入党动机的有效养成机制。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在未入党前,首先应是一个合格的团员。 当前,高校共青团的工作有一种只偏重校园文化, 举办各类文娱活动和社团活动的倾向,对严格团员组织生活,强化团员政治教育,树立大学生团员意识的工作重视不足。高校应采取措施使团的工作和大学生党建工作对接,加强团员意识教育和组织生活,严格团员考核,使团的组织工作和大学生党建工作形成一个连续过程。
3、通过实践锻炼,不断端正入党动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并不断循环往复,才能获得。这里最重要的是实践。要求入党的同志仅有入党的迫切愿望还不够,还必须见诸于行动,在实践中不断用切身体验来深化对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
6.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篇六
(一)企业没有搞懂自己需要招聘什么样的人,没有构建符合自己企业发展现状岗位素质模型。习惯于拿其他企业,甚至是本行业龙头企业的人才招聘标准来评为本企业的招聘要求。更有甚者,完全抄袭根本不同行业的招聘标准。
(二)学校就业服务缺乏,学生不敢面对职场竞争。
现在很多高校就业部门抱怨,自己辛苦举办的大学招聘会,而参会的毕业生甚至比招聘人员更少。出现这几个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对职场的恐惧,而对职场恐惧的原因在于平时缺少这方面的训练,如就业指导、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现在专业老师传授,很多老师甚至自己都不会写简历,没有参加过面试。学校就业工作的重心要从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更加注重就业教育,而不仅仅是提供招聘岗位。
(三)用人单位人力资源评价体系滞后。
现有的人力资源评价体系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在改革开放之初,有其历史特殊意义,但正态体系在30年期间基本没有任何变化。从简历到面试,这种原来的方式,结构化面试、非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情景模拟等,这些评价方式,评价的只是某一个人在某一天上午或者下午的几十分钟的表现,而且这些面试套路面试者早已了然于胸,甚至比面试官更清楚。现有的评价体系已经落后于我们的时代和技术。他只不过是一场精心准备的表演。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对人力资源评价体系进行改革,改变目前这种工业化时代的静态的评价方式,而代之以动态的全面的评价方式,比如加入思维拓展,在团队建设中去观察面试者是否言行一致。
(四)大学生就业观念必须转变,看发展而不是看薪酬,看行业而不是看名气。
就业态度上行动上,更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要勇于迈出宿舍和迈出教室,接受用人单位的挑选,而不是消极逃避,以考研考公务员为幌子逃避就业,维护自己脆弱的自尊。因为无论你考什么,最终你必须面对就业面对竞争,任何一个人都没办法逃避,就业这个作为社会人的宿命。与其消极逃避不如奋起竞争,直面淋漓的鲜血和惨淡的人生。只有通过这场竞争,只有在这场竞争中胜利,你们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人,真正从心理上断奶。就业竞争不是熔炉,它是救你们出学海的修炼道场。在这场修炼中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勇敢面对,去战胜自己去超越自己。经过这场修炼,你一定会在尽头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五)“互联网+就业”还是“就业+互联网”
教育部提出精准就业后,市场上各就业机构纷纷响应,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公司做同一件事,为各高校提供精准就业信息化平台,并称之为“互联网+就业”,目的是为了实现精准就业。
其实,目前所有的平台都只不过是把传阅高校PC端的就业信息网搬到了手机端而已,或借助于微信实现就业信息的分类化,便于毕业生能够利用碎片化时间查询就业信息。它们实现的只不过是就业信息网的搬家,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把平台从PC端转移到了手机。这就是很多机构教以的“精准就业”。
这种精准就业本质上还是体力活,还是要花费使用者大量的时间在手机平台上去寻找与自己匹配的岗位信息。这种精准就业模式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所有开发者基本上都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而不是就业工作者。他们是在用技术的思维优化就业,属于“互联网+就业”。
“互联网+就业”现在很火,天花乱坠的所谓互联网思维,这其实是歪理邪论,互联网只能是工具,是手段,是方法,而不是目的。“互联网+就业”改变的只是就业中信息的不对称,而就业问题的解决必将是“互联网+就业”,谁是主体这很重要。
不懂就业的人做“互联网+就业”有局部的颠覆、破坏意义。但破坏后重建的就业体系他无法实现,而要实现就业体系的重建就必须是“互联网+就业”。
“互联网+就业”要求我们就业工作者明确当前就业工作现状,找准痛点,从框架上设计新的就业体系,然后交由技术去实现。即“互联网+就业”。而目前就业工作的现状就是:
第一,在信息的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的,人职匹配的精准就业。这无疑对技术在就业平台的开发必将引入人工智能的要求。不是每个人花大量的时间去一家一家公司,一个一个岗位地去寻找,而是系统通过新的算法自动抓取的平台上的公司企业信息。主动向每一个求职者主动推荐符合其专业、性别、就业意向、个性心理特征与生命力,总有人工智能的技术及算法。
据我所知,目前国内做“互联网+就业”的公司中,几乎还没有做到这种人工智能。
第二,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减少,就业从买方市场变成了卖方市场,招聘方是孙子,找 的是大爷。就业市场上提供的就业岗位总数远远超过毕业生人数。这种转变也就对我们仅靠实现信息上的精准匹配已经变得不太重要了,因为不是就业信息太少,而是就业信息量太多。
因此,目前大学生就业难,不是难在没有就业岗位,而是难在他们不知道如何选择,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公司去就业。
告诉大学生怎么认识自我,怎么认识企业、行业,怎么自我规划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工作和难点。由此,我们忘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心也必须转向,从原来单纯地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岗位地授之以渔,转向告诉他们怎么选择,怎么规划地授之以渔。
那么在这一块就要求,首先企业要明确自己真正要招什么样的人,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需要的人才是不同的。企业HR必须根据自己企业发展现状建构出每一个岗位的能力素质模型。不能抄袭照搬。企业HR一定要明白自己是以组织的名义去招人,而不是以自己的喜好去招人。当下很多企业都看重同一类型的优秀人才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目前企业HR不是以组织目前需要什么样的人去招聘,不是以人职匹配度 去招聘,而是以个人喜好、以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不是组织意义上的人去招聘。目前我们企业HR的专业化程度急需提高。自己不专业,导致招事的人才匹配度不高,流失率过大,导致招聘部门和用人部门之前矛盾日益增加,这不能怪学生而怪自己。企业HR不能因为自己的不专业,妖魔化了80后之后,又来妖魔化90后、95后...,我敢肯定未来的80后、90后一定是我们社会的中坚力量。不是他们由问题而是我HR自己出了问题。
另外,学校就业部门以及各学院要为每一个毕业生建构出每一个学生的能力素质模型,从个性品质,专业知识技能,通用技能,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等方面来建构。
建构好之后我们与每个学生自己目标企业岗位能力素质模型做比较,看是否匹配,如何不匹配达不到企业能力素质模型,我们学校就业部门就应该提供能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素质提高的进程和训练,让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达到人职匹配。
关于创新创业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为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引领发展动力实现投资驱动,消费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在全国号召推动“大众创新,大众创业”。
于是乎,双创活动如火如荼,虚火燎原。各个学校纷纷设立创新创业学院,现在每个做就业工作的每个就业机构不讲创新创业就已经没有共同话语,就已经被边缘化,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了各级官员、专家、大学校长每次讲话的必讲内容感觉创新创业教育是包治百病,打枪不入的灵丹妙药。义和团云顶已经过去了100多年,而刀枪不入,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却像华老栓的人血馒头一样,换了个名称重现江湖。所以我们的总设计师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100年甚至更长,伟人说的社会主义是经济层面的初级阶段,而是社会心理层面的初级阶段,虽然义和团运动你过去了100多年,我剪掉了辫子,穿上了洋装但我们很多人的思想、社会伦理结构还没跟上。
我们来看什么是创业?难道只有创办企业才是创业吗?创业最重要的是什么?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创办企业是创业在平时岗位上踏实工作,努力奉献也是创业。我们习总书记年青时下放农村,带领乡亲们艰苦风斗,自力更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然后,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理念,一步一个脚印,虽然职务由变化,但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难道不是创业?
创业不要把它论得神乎其神,创业只不过是就业的最高形式,就业才是创业的基础,就业都没就好,怎么能创业?
那么创业最重要的是什么?很多人会说,是资金,是技术,是关系......等,这些说法都对,但却不是最重要的。拿创业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过,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战争是比创业艰险一万倍的大业,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决定创业成败的同样是人。
那创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呢?创业其实是一场修行,看似我们每天在面对不同的人和事,其实我们每天面对的只不过是我们自己。创业其实它是对自我的战胜与超越,战胜自己的贪嗔痴慢疑,超越自我恐惧与贪婪。
很多大学生回答自己为什么要去创业,他们认为自由,能摆脱古板的管束,能不按时上下班,……如果用这样的心态去创业,肯定会失败的。
因为创业不是自由而是自律,是在痛苦并快乐着的自律中体验精神上的自律。
不信你去问问做了半个多世纪华人首富的李嘉诚,他每天几点起床,或者你也可以尝试着看每天早上四点的太阳。
或许,我们可以在稻盛和夫这位日本的经营之圣的著作《六项精进》中找到答案。
或认为,你要想去创业,或者你想要在就业工作中出类拔萃,你首先要成为一个勤劳的人、一个自律的人、一个有计划性的人、一个坚韧不拔的人。
创业教育的根本不是上来就教学生们怎么去企业,而应该先教他们怎么去做人。
7.当前大学生消费观念存在的问题 篇七
收录日期:2012年2月28日
理性消费是当今时代发展和我国现代经济建设对大学生的要求。关注大学生的现实消费状况, 培养大学生健康、科学的理性消费观, 对于正确引导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的消费趋势, 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消费现状
1、消费品倾向于电子高科技数码产品。
如今, 高科技数码产品已走向大学生生活。大学生不仅人人配有手机, 而且手机价位越来越高。甚至大多数大学新生入校时就配上手机、电脑、相机———所谓的大学里的“三件套”数码产品, 家境富裕的大学生则配上更齐全的“五件套” (手机、电脑、相机、MP4、录音笔) 。
2、品牌意识增强。
现在的大学生无论饮食、穿着还是日用品都较以往年代的讲究。除了吃饭、穿衣要讲究名牌外, 在购买大部件的手机、电脑等高科技数码产品上表现尤其明显。大学生追风攀比现象日益严重, 不顾自身经济条件的过度、盲目跟风, 追求品牌、名牌在大学生群体中已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
3、消费数额大。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数额也日益增加, 甚至超过家庭能承担得起的限度。“一月五百贫困户, 千儿八百刚够用, 两三千元是扮酷, 四五千元真大户”这首大学校里流行的打油诗虽然有夸大不实之处, 但基本上影射了当今大学生的真实消费水平。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的误区
1、贪图享受问题突出。
据调查, 大学生生活消费每月支出占每月消费总额 (不含学费和住宿费) 的比例最高, 而伙食费用又是生活消费中占据比例最高的一项。此外, 大学生用于休闲娱乐、朋友聚会和旅游的消费支出在消费总额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 平均每月用于聚餐或请朋友吃饭的消费支出在100元以下的占66.4%, 101~200元的占27.6%, 200元以上的占6.0%。从当今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可看出, 过度看重享受的思想已经逐渐蔓延及大学校园并影响到大学生的消费思想和行为。
2、攀比现象成风。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品种类及花费数额的变化, 一方面是我国社会进入小康社会, 人民生活富裕的必然结果和表现, 但另一方面与大学生爱慕虚荣、甚至不顾家庭经济条件盲目攀比不健康的心理不无关系。大学生穿着讲究点当然无可厚非, 但过度的讲究吃喝、穿着打扮及享受高端数码产品等相对于学习来说次要的东西, 则是应当引起我们高度警惕和重视的问题。对于名牌消费品的向往, 对同辈高档消费的羡慕, 对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满足消费需求而产生的烦恼等极容易引发大学生心理的失衡和行为失范, 其影响的负面性是不可低估的。
3、超前消费。
近年来, 有些大学生的消费数额日益高涨, 消费数额甚至远远超过所在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据大学生人均月消费与大学生所在家庭人均月收入的调查统计显示, 有7.2%的大学生月消费支出高于其家庭人均月收入。对大学生消费来源的调查显示, 全部来源于家庭的占67.2%, 部分来源于家庭、部分来源于勤工助学或奖助学金的占28.8%。非理性的、盲目的超前消费、高消费, 不仅给家庭造成巨大经济压力, 也使大学生迷失了科学、健康、正确、积极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形成不良的人生观、价值观。此外, 不良的消费氛围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一旦大学生的消费层次拉开, 便会加深交往的隔膜, 而这个隔膜会影响他们融入集体、社会。
三、大学生错误消费解决办法
1、学生方面。
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素养, 形成勤俭节约、理性消费理念。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作为自己尚没有经济来源被父母供养的大学生, 更应该体谅父母辛苦供养自己上学的不易, 继承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 形成科学、理性消费理念。
2、家庭方面。
家庭应营造艰苦朴素、理性消费的生活环境, 培养和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理性消费的习惯。作为家长应首先把自己塑造成生活方面的模范标兵, 从自身做起, 言传身教, 给学生创造和培养勤俭持家、艰苦朴素的良好家庭氛围, 使学生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同时也从精神道德层面引导、监督学生树立量入为出、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
3、高校方面。
纵观我国的教育体制, 从小学到大学, 大学生从来就没有接受过来自学校的系统的、正规的消费教育, 不具备系统的消费知识, 更谈不上消费判断能力。因此, 当前我国高校要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培养科学、理性消费的消费文化。大学要做好利用有效教育资源, 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合理消费观的引导和监督工作。学校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课程, 加强大学生人生观, 价值观教育。同时, 运用校园广播站、校报、宣传栏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优秀品德、美德和理性消费为主体的宣传教育活动, 广泛弘扬理性消费文化, 培养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干净纯洁又积极向上的校园消费文化和环境, 营造大学生理性消费的舆论氛围, 倡导学生适度、合理、科学消费, 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科学的消费观, 从而培养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理性消费是当今时代发展和我国现代经济建设对大学生的要求。大学生应严格要求自己, 养成艰苦朴素、理性消费理念, 家庭和高校应充分发挥培养大学生理性消费的主要责任, 促进大学生养成理性消费习惯。
关键词:消费观,价值观,理性消费
参考文献
[1]吴琪.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1.
8.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篇八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体力量,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培养也是国家现在主抓的项目。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果不仅表现在知识的掌握能力、社会实践水平、创新性思维等方面,更多的体现在他们是否拥有健康的心理。如今的大学生课程少,闲暇时间多,在课下的时间学生们大多会选择上网打发时间,这样极容易出现沉迷网络世界的现象,造成情感的迷失以及对道德行为丧失判断力,甚至是对于学业的怠慢、对于生命的放弃等等,不仅危害自己也影响周围的学生群体。这些都属于心理问题,也引起了社会以及家长的广泛关注。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封闭内心,缺乏与外界沟通。在高校里,一些学生群体封闭自己的内心不与外界过多地接触,这类现象在大学校园里时有发生。其实,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不难发现,首先,目前社会压力大,对于人才的需求量高并且要求严格,就业情况日趋紧张,那么学生在学业上的压力就不言而喻了。其次,同学、室友相处中关系不和谐或是家庭方面出现问题,也是大学生们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他们尽管在年龄上已经成熟,也接受着高等教育,但由于从小就在父母呵护下长大,缺少对社会的认知,不了解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再加上毕业后面临市场形态[1]、与人相处以及工作单位等带来的种种压力,很容易造成心理的恐慌,以至于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在大学生们即将走向社会的重要时间点上,出现这些心理问题大大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如果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就会使学生们的心理产生不可修补的伤害,对今后的成长与发展也有影响。
自卑心理。新时代大学生应该是自信、活力的生命体。大学生活枯燥,学业繁忙,自信积极的心态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自信的反面是自卑,这样的心理通常与自身条件和家庭状况分不开。大学生群体人数众多,来自不同的地方以及不同经济条件的家庭,这样的差异就使得一部分人产生自卑感,导致他们将自己封闭,不与外界过多交流和接触,在大学集体生活中遗留下了心理问题。
逆反心理、沉迷网络。逆反心理是现在青少年最显著的特征,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这种心理表现的最为明显。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们受到来自各方的管制与约束。从学校领导者到教师再到家长,学生们认为他们没有被公平对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让他们产生叛逆心理。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学生们就会通过网络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于是网络聊天、网络游戏以及一些不良信息就会侵入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2],这样必然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学生们的叛逆心理就会随之加重,这就陷入了一个无止境的死循环。
二、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重视对心理健康的教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目前社会关注的重点,学校在这一过程中也应将这一问题摆上日程,及时做到对学生心理的辅导疏通。根据大学生心理产生的问题,做出针对性的分析,然后开展相关的辅导课程和咨询活动[3],为大学生讲解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提升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对心理问题的自我缓解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竞争,大学生们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只有拥有良好的心理条件,才能在走出校园后有一个健康积极的状态面向社会的无限挑战。
加强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学生心理问题的改善,需要正确的引导,这对教师的心理指导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高校教师中不乏一些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他们虽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但是对于高校的教育课程就没有那么熟练了。对于这些缺乏经验的教师,学校要组织定期的岗位培训、工作交流座谈会等等。这些教师在心理辅导上有一定的有利条件,他们年轻,与学生群体有共同语言,也能以同龄人的角度感知学生的心理动态。同时,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上,老师们要做到及时与学生沟通,解答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心理上的障碍,为学生今后的社会生活做好预防工作。
通过多种交流方式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时代在发展,人们交流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教师们可以开展留言信箱,让学生们的内心情绪有一个舒展的地方,这样匿名沟通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发泄,对健康心理地养成有一定帮助。在网上交流也是大学生们喜欢的交流方式,邮箱、MSN等都是他们平时交流的工具[4],通过这些进行心理问题的疏导,可以有效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也可以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拉近彼此距离,较快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动力,不仅要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储备量,在心理健康上也要有一个乐观、自信的状态。在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上,要做到及时关注、沟通和解决。学校定期开展相关辅导课程,对学生心理的培养决不放松。同时,对教育者的心理指导能力也加以改善和培养,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造有利的条件,早日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为国家打造更多优秀的建设者。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9.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九
据去年国家卫生部召开的青少年心理 问题座谈会透露的消息,大学生中16%到25.4%有心理障 碍,其中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占一半以上,交往成为大学生 最大心理问题。当代大学生在目前社会上一些不良人际交 往的负面影响下,加上他们本身知识结构、心理、认知能力 的局限,使得他们在交往中存在认知、情感和人格障碍。
大学生人际交往常见问题主要有:难以和别人愉快相 处,缺少知心朋友,与他人交往平淡,与他人交往不良等,以 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
大学生在交往中往往存在种种不健康心理,如面子心理、冲 动心理、封闭心理、异性交往心理等,不良的心理和情绪使 学生陷入交往困境中。其中,封闭心理较为严重。由于在 高中阶段只顾学习,几乎没什么交往,这种长时期形成的闭 锁交往心理使大学生很难走出狭小的交往圈。交往中有一 种难以克服的惰性,加上“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使得大 学生常常独自诉说自己的想法,很少与别人交流。
现在大 学生的交往困难主要表现在不会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不 善交往,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得交往技巧与原则,有 的有自闭倾向,不易被交往,有的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 做人的原则而随波逐流等,易导致心理问题。大学生在人 际交往中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善交往,都属于交往心理 障碍。
这些障碍有属于认知方谣,有属于情感方面,还有人 格方面,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正常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心 理踺康。
应组织大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来改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人的社会行为都是 在与他人与群体发生关系活动中改进和养成,从而形成良 好的交往能力。
学校的共青团、学生会是学生的集体组织, 这些组织应该给学生提供健康的丰富的集体活动,如举办 心理卫生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会、团会等,开展健康的 校园文化活动及文体活动,让同学们参与其中,培养积极交 往心理。也可利用假期和教学实践环节深入到工厂、农村 开展社会调查,让学生广泛与社会接触交往。
班级是学校 教育的基本单位,学生在学校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班级里 度过的,班级给学生的影响至深至巨,能否形成良好的班集 体影响到学生之问的交往和心理相容度。
10.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篇十
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第一,素材单一。不注意观察生活,一到写作文,就不知道该写什么好,例如写事,翻来覆去就哪些内容,故事常常雷同。第二,空话和口号式的语言比较多,内容空洞。第三,叙述事件不清楚,缺乏条理。第四,作文中经常出现语病和标点错误。
解决的方法:针对第一个问题,可以用启发式的谈话,激发学生回忆生活的兴趣,例如,教师在学生作文前,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你打开记忆的闸门,你亲身经历的一桩桩、一件件美好的往事便会浮现在你的眼前:在街头巷尾、校园里、家里、村子里、上学路上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儿,夏令营饱览祖国大好河山时的欢乐,除夕之夜吃团圆饭的热闹情景,寒假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做好事,在家里与父亲对弈的有趣情景……这些事情,有的让你高兴,有的让你难过,有的让你受到鼓舞,有的让你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有的使你学到了新的知识,有的使你增长了见识和才干。能不能把你认为最想告诉老师的那件事向老师介绍一下呢?帮助学生在回忆中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作文素材。学生作文有话可写,言之有物,第二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而对于表达叙述的问题,则需要指导构思,教给习作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读过的文章和书籍,模仿类似的方法先根据要写的内容给自己的习作确定一个恰当的题目。第二:帮助学生掌握“有序”表达的方法:(1)启发谈话:同学们读过许多有关记事的文章,想一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2)教师归纳小结。指导学生:记事的文章,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通常有以下两种:顺叙;倒叙。(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表达的顺序,并列出习作的提纲。其次,教给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开头的方法:万事开头难。学生习作构思时,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开头难”。因此,在习作指导时,要教给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开头的方法。
11.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篇十一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 大学生心理素质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心理素质作为我国进入21世纪后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是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各大高校都需要重视的一项建设内容。伴随人类进入到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速度也隨之加快,这使得我国对社会发展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人才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起来。因此,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主要基地,我国各大高校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深入分析大学生存在的心理素质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有20%多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部分的大学生由于心理上的不良反应与适应性障碍,使得心理疾病的发病率达到了30%。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转型,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恐惧、神经衰弱、强迫症、抑郁、焦虑等[1]。同时,伴随社会经济的进步、社会科学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大学生在人生、理想、学习和就业等方面面临着重大的压力,这使得由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社会事件的比例也随之上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逐渐减弱。另外,“三点一线”的枯燥生活、失恋后的痛苦、成绩上的压力、价值观受到的冲击、人际关系面临的困惑、无处释放的充沛精力、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的矛盾等因素,都容易导致当代大学生出现心理失衡的情况,严重者会引发心理疾病。因此,面对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原因,并找出相应对策。
三、导致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的原因
1.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
大学生是个敏感的社会群体,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转型时期,心理发育还不是很健全,十分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且对客观世界还没有形成完整深刻的自我认识,在政治上仍旧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同时,大学生对新兴事物的好奇度较高,对于流行性、娱乐性和刺激性的事物缺乏免疫力,且缺乏客观分析事物的能力和较高的自律性[2]。而在社会转型时,外部社会环境必然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其中的一些负面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就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因此,我国高校应该将心理素质教育融入整个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当中,并作为其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不断地净化校园内部环境,从而有效帮助大学生抵御外部环境的消极侵害。
2.高等教育内容改革的影响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当高等教育进行改革时,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并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一是高等教育价值观的更新。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价值观念上与小学和中学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使得大部分大学生,特别是刚刚入学的新生,对新的教育环境不适应,无法随着教育价值理念的转变而更新自身的价值观,导致其出现压抑情绪的情况。二是招生就业制度改革。我国的招生就业制度改革后,大学生的思想包袱逐渐加重,特别是一些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学生。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这些学生内心的自卑情绪会被无限地扩大,从而使得其在生活、思想、行为和情感上都感觉压抑,进而逐渐丧失掉理想,进入自我封闭的状态[3]。
四、解决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的对策
面对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种现状,高校应该做好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分析其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做好正确引导。首先,高校教育者应该坚持正确的政治教育方向,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教育指导思想,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提高大学生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抵抗力。其次,将普遍教育同个别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从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心理学相关知识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大学生心理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积极展开各项心理教育工作。并且,针对不同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使其达到心理平衡。最后,做好校园内部的文化建设,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大学社团的重要作用,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融入社团活动当中[4]。通过社团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其能够更加快速地适应大学教育环境,从而有效地调整自身的价值观,使其能够树立正确的大学教育价值观念。
五、结论
总而言之,21世纪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找出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推动社会发展变革,促进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卞风燕.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对策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5.
[2]王滔.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
[3]武昊宇.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06):88-90.
【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推荐阅读:
中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11
小学生日记教学的意义和存在的主要问题06-30
毕业论文《浅析现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08
大学生心理的英语07-16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doc10-30
大学生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作业)09-01
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及调适11-06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07-03
关于大学生兼职问题的调查问卷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