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与研究(精选8篇)
1.外语教学与研究 篇一
教师行动研究教学反思
什么是行动研究呢?学者们作出了不同的界定,有的说:“行动研究是社会(包括教育)情境的参与者所从事的一种反思研究,它旨在改进参与者自己的社会(或教育)实践,改进实践得以进行的情境,促进对实践的确当理解,”这一定义指出了行动研究的反思性质和行动研究的目的。有的说:“行动研究是对具体社会情境的研究,它旨在提高该具体社会情境的行动质量。”这一定义指明了行动研究研究的对象和目的。还有的说:行动研究是“为了弄清现场面临问题的实质,引出改善事态的行动,由现场人员和研究者协作进行调查和研究,它最直接的目的在于改善实践”。这是一个行动研究的描述性定义,规定了行动研究的具体过程或程序。
行动研究的不同理论背景使得行动研究有了许多模式,由于每一种模式理论上的假设不同,关注的问题也就不同,在实施行动研究的步骤上也有一些差异,但在基本操作方面却是一致的。它遵循着一个问题研究的程序,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基本过程,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基本阶段。
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阶段,计划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所以,计划的每一项工作就是理清行动研究者的困境,提出明确的研究课题,计划指的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案、设想、构思、策划。计划意味针对问题,提出假设。任何假设都具有假定性、科学性和预见性,因此,假设决定了研究的探索性。但是假设又并非臆断,它以科学理论为导向、以经验事实为根据,又经过研究者的论证和交流,因此,假设又具有科学性,正是科学性避免了研究的盲目性。假设也是一种走在行动之前的思想、一种先于事实的猜想,是研究者从思想观念上对未来的洞察和把握,所以它以能使行动研究活动更具有预见性。
行动研究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角色变为研究者和学习者。在研究和学习中,教师与专家、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共同合作。教师是从事具体教育、教学工作的,他们最了解需要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对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困境或疑惑有最深切的感受,进行合理、科学和有效的教育、教学以提高教育质量的愿望最为强烈,他们的工作性质和特点最适合他们在从事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将行动(教育、教学工作)与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起来,探讨、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使实践工作接近合理、科学、有效的目标。日渐深入的教育改革使得新的教育思想、新的课程计划、新的教学方法和设施等不断出现,要求教师在知识结构上更新、在情感与技能上适应,并需要教师对之做出评价,这种压力成为许多教师从事研究的动因。可以认为,行动研究是培养和促成“研究型”教师的重要途径。
一个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同时兼任两个或两个以上班的教学任务是常见的,并且在教学中也经常发现这样的问题:同样的教学、同样的教师,这些班的成绩就是不一样,有的班成绩好,有的班成绩差。作为教师,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差距在哪,为什么会有差距?我在教学中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所教的两个平行班成绩差距很大。为什么分班成绩几乎是同样的两个班,我同样地教学,却会出现如此大的差距?一班如我期望的`,成绩越来越好,而二班却让我感到自己的教学是一种失败。当时我想:“我是不是需要改变或调整二班的教学改革,或者说在二班的教学改革我是否需要放一放?”。改革是一项尝试性的工作,谁也不能保证它完全成功。当我在教学中碰到困难的时候,最初的感觉是要停下来,而不是换一种方式,或换一个角度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在我与其他老师合作进行的研究中,我对这个问题尤其关心,用着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这与我们中小学教师的角色是分不开的。行动研究之所以能在中小学教师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就在于行动研究是一种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是行动研究的生命力之所在。于是,我设想了多种可能的原因。也许两个班的基础确实不一样,分数有时不能反映真实性的情况;也许两个班的班主任对数学的态度不同,
开始我老抱怨二班的班主任不配合,其实我不能判断,或者至少从我收集的资料来看,并不能证明这一点。我想利用二班的自修课去讲一下试卷,而二班的班主任想去上化学课,并且上一周的自修课也是被我占了。之后我一直认为二班班主任对我的教学工作不是很支持,并且认为这是造成二班成绩不好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实,据其他老师对他的了解,他并不是这样一个教师,他当然不希望看到他所任教的班里学生的成绩差,并且我也亲眼看到他在班上与同学们一起分析班里成绩差的原因,并要求他们好好学习,不要让老师失望。不过,由于我的成见,我在一班上课情绪饱满,在二班上课的状态没有一班好。有一次,同事对我说,“你对二班有偏见”。我当然没有否认他的观点,只是轻轻地说了句,“在二班上课,感到一种思维受阻的感觉,而在一班,感到学生与我的距离很近”。
问题可能就在这里,二班的同学可能有点怕我。对于一个在教学中倡导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老师来说,是不愿意看到这一点的。必须要好好反思一下,是不是平时我对二班真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怎么会让学生产生那样的感觉?我觉得我对二班的同学没有偏见,甚至于因为觉得他们班成绩没有一班好,平时我还经常给他们班补课。在同事和专家的指导下,我慢慢领悟到:这并不就是说,我不关心二班,是我对二班和一班不同的期待效果在起作用,也许,在我上课时,无意识地通过语调、眼神、手势等向学生传递了不同的信息。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阅读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书籍,其中《奇妙的教育心理效应》对我的启发较大,罗森塔尔认为,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主要有以上四个心理机制:
气氛,即对他人高度的期望而产生的一种温暖的、关心的、情感的支持所造成的良好气氛;
反馈,即教师对他所寄予期望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赞扬;
输入,即教师向学生表明对他们拥有高度期望,教师指导他们学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启发性回答,并提出极有帮助的知识材料;
鼓励,对学生的输出,对他们作出的反应,给予真诚的鼓励。
研究进行到这里,我明白了我是影响二班成绩的一个因素,正是由于我对二班存有偏见,因此对二班同学也就产生了一种低期待,而这种低期待抑制了二班同学主体性的发挥,使得他们感觉上课没有一班同学那么有趣。但我是不是影响二班成绩的根本因素以及还有哪些因素也在影响二班的成绩,这些都有待于我们以后的研究中去观察和发现。
研究的结果真让我感到有点意外,但我很高兴接受这个事实。以前在教学中,碰到学生成绩不好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学生学习不努力,班里的学风不好,家长不支持等诸多客观环境因素,很少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因为总觉得自己工作认真负责,没有什么对不对,没想到脑子里潜意识的、不经意流露出来的东西也能影响学生。我在搞清了我对学生的期待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因素后,马上就想好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此时,我感到我已经在反思自己,并尝试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发展自己,觉得自己也在进步。
那么,是不是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在影响这种差距,如学习动机、班风等,我们虽然还不能确定,但可以肯定也有一定的影响,它们同样需要我们在以后的行动研究中去不断观察、发现和证实。
2.外语教学与研究 篇二
一、外语教学方法的研究
中国的外语教师从不同的方面观察问题,对外语教学做了深入探索之后,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和论述,也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目前,世界上大约有四十几种外语教学方法。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的听说法(也叫口语法)影响最大,直到现在还很流行。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产生出自觉对比法,法国产生了视听法(也叫情景法),美国产生了认识法,英国产生了交际法(也叫功能法,交流法或意念法)。交际法曾在中国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使用过,也有较大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国内提出了结构—情景—交际教学法。法国南锡研究中心酝酿出一种只注重听、读的异语交流教学法。在美国又兴起一种全部动作反应法(TPR,即Total Physical Response),适合于幼儿、少儿学习英语。钟兆隆同志创造了“逆向英语学习法”,李阳推出“疯狂英语学习法”,国内还进行过一些“阅读学习法”(English through reading)。还有人反对“疯狂英语学习法”,说不必疯狂也能学会英语。几年前在电视上就播过两种新的学习英语方法。沉默法就是又一种学习外语的方法。
刘润清、戴曼纯认为,现在国内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六种:(1)交际法;(2)语法翻译法;(3)听说法;(4)视听法;(5)综合法;(6)其他方法。
赵爱国、姜雅明把外语教学模式归纳为八种:(1)语法翻译法;(2)直接法;(3)听说法;(4)视听法;(5)自觉对比法;(6)自觉实践法;(7)综合法;(8)交际法模式。
束定芳、庄智象把外语教学的方法归纳为八种:(1)口语法和情景教学法;(2)听说法;(3)交际法;(4)全身反应法;(5)沉默法;(6)社团学习法;(7)自然法;(8)暗示法。
目前在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教师中最常用的外语教学方法是:(1)听说法;(2)视听法;(3)交际法;(4)多媒体教学法;(5)综合法。
不论你采用何种方法,我们都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转变外语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特点之一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实行“一言堂”,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效果当然不好。学生是授课的对象,只有以学生为中心,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才会好。
2.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和电话教学。
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行人机对话,等于不止一位教师在给学生上课,另一方面可以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参与,勇于开口说外语。
3. 最初阶段,不要过多纠正学生错误。
学生说外语,其实是,任何人说外语,只有说得多的人,出现的错误多,说得少的人出现的错误少,不说外语、不开口讲话的人才不会出现错误。因此,教师不应当以出现错误多的就认为是学习不好,不能在此画等号。
4. 不同的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鼓励教师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切不可呆板。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灵活变通方式进行教育。河南科技大学打算在2006级新生中再次实行英语分级教学。即使不进行英语分级教学,本科生、专科生都有差异。即使全都是本科生,也存在有艺术类学生、农学类学生、建工学院的学生英语水平总体上要差一些,若“一视同仁”,僵化某一种教学形式,效果就不好了。
5. 要有爱心,爱学生之心。
加强责任心,加强辅导。对于所教的学生,不能只喜欢学习好的尖子生,而不喜欢学习差的学生。学习差的学生更需要得到老师的爱心,并需要经常加以指导。要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尽力帮助他们。在有能力有时间的情况下,尽可能给差生“开小灶”,使他们“吃得好”。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能够遵循这些教学原则,灵活多样地采用上述的外语教学方法,我们的外语教学肯定能够在上一个新台阶。
二、外语教学原则的研究
从本体论层次上来看,即对语言本质特性的认识上来说,我们可以肯定语言有如下四个本质特征:
1.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社会交际需要和实践的产物。语言在交际中才有生命。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才真正学会使用语言。因此,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作为符号,语言由两个方面组成:形式和意义。整个语言系统实际上是个符号关系的系统。
3. 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
人类思维依赖语言这个工具,而语言又是思维过程和结果的体现。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规律必然要在语言中反映出来。而语言结构和语言习惯又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作用于思维方式和习惯。语言是文化信息的代码,因此说,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
4. 语言具有特殊的生理基础。
动物不可能学会人类语言,小孩过了一定年龄就不可能顺利地学会语言等种种现象表明人类大脑中有一套特殊的语言习得和处理机制。
从实践论层次上,即教学本质特上来看,束定芳、庄智象认为外语教学有以下五个基本原则必须遵循:
1.系统原则:根据语言是个符号系统的原理,在外语教学中应突出语法教学的重要作用。语言的系统性在于语言符号间关系的密切联系。外语学习者中介语研究表明,学习者所掌握的外语知识形成一种连续体(continuum),从初级向高级阶段发展。新的语言知识的输入,再加上适当的交际实践,必然促进这一连续体向高级阶段发展。在语法教学中,语言符号间的聚合和组合关系可作为编制学习者语法知识网络的经纬线。
2.交际原则: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必须时刻牢记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外语进行交际,而掌握外语这一交际工具的最终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交际实践。形式为意义服务,工具为目的服务。外语交际能力包括准确接受信息和发出信息的能力。接受信息包括说和写。所以,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意味着全面学习者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交际能力有两个方面组成:语言知识和交际知识。语言知识的积累可以提高交际能力,交际的实践可以巩固学到的语言知识,这样又可以反过来促进交际能力的提高。但是,语言知识的学习是为最终学会外语交际服务的,所以应十分注意语言知识教学和交际技能教学之间的关系。
3.认知原则:在外语教学中强调认知原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应充分考虑到学习者原有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有意识地对比母语与外语之间的特点的异同,加深学生对新的语言系统的理解;二是应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记忆习惯的作用。
4.文化原则: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对外语词义的准确理解,需要对外族文化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外族文化知识的获得,一是通过对该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学习,而是通过对该族语言文学作品的研读;二是通过对该族文化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的了解。在外语教学材料的选择中,应特别注意遵循文化原则,选择富有代表性的语言材料,使学习者对外族文化变得越来越熟悉。
5. 情感原则:
情感原则包括对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动机和态度加以引导,以及对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其他情感因素,如性格、兴趣、情绪等方面的培养或控制。一般来说,外语学习者的动机可分为综合型和工具型两种。持综合型动机的学习者希望通过学习目的语,融通该目的语文化,得到该语言社团成员的认同;而持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则是为了达到某一短期目的,如通过某一考试、获得某一职位等。研究证明,持前一类动机的学习者成功的比率较高,坚持学习的动力也大。
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外语教学实践中还应研究其他不同性质的教学原则,如阶段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等。
赵爱国、姜雅明则认为,外语教学是在教者(教师)与学者(学生)两个主体或双方的共同合作下进行的,因此,应当遵循以下六项基本原则:
1.交际原则(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ыйпринцип):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用所学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首先把外语作为一种工具———交际工具、思维工具、信息工具来教授和学习。
2.系统原则(систематическийпринцип):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外语教学应始终突出语言结构系统教学的重要性,以使学生建构起一套新的语言规则系统。
3.文化原则(культурныйпринцип):外语教学要结合符号知识的传授和学习,适时移入所学语言国的文化知识,以使学生在学得和习得语言的同时而学得和习得文化,真正形成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4.综合原则(синтетическийпринцип):外语教学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能力,其教学科目不宜分得过细,课程设置不宜过窄,应采取综合的方法,将广泛的语言教学内容、多样的言语形式及技能培养等进行有机的整合性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认知原则(когнитивныйпринцип):外语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母语知识对目的语学习的影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母语与目的语的结构及文化差异的认知能力,以加深对所学语言及文化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记忆习惯等的作用。
6. 实践原则(практическийпринцип):
实践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性质及特点之一,也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外语教学必须贯彻实践原则,以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和相应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经过七年一线英语教学实践,根据我的经验总结出了英语教学的六大原则:
1.实用性原则:外语教学也像其他门类的教学一样,应该熟悉授课对象,选择合适的教材,选择合适的内容,以便使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
2.趣味性原则:所谓趣味性原则就是让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如果教材或文章不能使学生们产生兴趣,肯定效果不会好。如何能调动起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外语教师的教学艺术,外语教师必须要重视并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原则。
3.循序渐进原则:这一原则最为明显,即,由容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地学。束定芳、庄智象也认为,外语教学还须坚持循序渐进性原则。
4.对比性原则:学习外语的学生,时时处处总想在与母语对比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和接受外来语言的。但在实行这一原则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避免负迁移,尽可能地努力争取正迁移。
5.重复性原则:所谓温故而知新、熟能生巧口,这几种说法都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了不同的语言来说明重复的重要性的,达到异曲同工之妙。只有不怕重复,才能学得更好。
6.博杂原则:这一原则强调知识面一定要广,各类体裁的文章都要看,各方面的知识都要学到。
我们在教研室教学研讨中有人就提出了外语教学至少应实行三原则:
1.兴趣性原则:学生如果对外语学习根本无兴趣,那就很难学好外语。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们学习外语的兴趣,多下功夫,多想办法。
2.实践性原则:(三个75%)包括教学实践活动的广度、密度、深度。从量上来看,教师讲解与学生活动的比例不应大于1∶3;广度,就是指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面要广,量要多,特别不能冷落学习困难的学生。密度,就是教师保证操练的频率较高、节奏较快,避免松散、拖拉。深度,即指学生的活动质量,高质量的学生活动应具有递进性,并且形式多样,内容有趣,以利于学生自学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的养成。
3.高频密度的原则:贯彻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的原则,是课堂管理成败的关键。多信息,要求有足够的信息刺激量;高密度,要求学生积极地互相交谈,增加语言实践和信息交流;快节奏,要求思维主动,积极地快速反应。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当然,还有许多学者、专家和外语同行对于外语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提出了许多类似的或不用的看法,我们不能轻易地就否定人家。事实上,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没有万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我们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恰当的教学原则去指导他们,方才有效。正如一则广告词说的:这里总有一款适合你的,你会满意的。
参考文献
[1]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78.
[2]赵爱国,姜雅明.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38-40.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22-226.
[4]Richards,J.C.,&Platt,H.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Linguis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Press,2000
[5]Mills,D.Web-Based Technology as a Resource for Form-Focused Language Learning[J].TE SOL Quanterly,2000.
[6]Hickey,Leo.2001.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7]戴炜栋.外语教学法的机遇与挑战:第二届中国外语教学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外语教出版社,2007:2.
[8]杨雄琨.对中国高校教育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改革性思考[J].南京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9]左焕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10]王枫林.综合编排教学法的原则与方法[EB/OL].网络杂志Magazine《综合语言知识》教育论文,2005-11-25.
3.外语教学与研究 篇三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外语 公用外语 教学策略
一、高職院校外语教学策略探讨价值
高职院校的建设目总体而言是根据院校学科内容,有针对性的培养符合专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在众多专业性学科领域中,高职院校培育人才局域一定的专业特殊性,而其培育人才获得的专业知识,也同样有部分内容具备着专业的特殊性。在此其中,专业外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借由大量国内外专家学者研讨总结所得成果,均通过专业术语形式应用于受教者日常工作者,因此,专业外语学习,是确保从业人员行为专业性的重要考量。与此同时,专用外语并非独立存在,其与公共外语的有机结合,才是保证世界性专业交流的手段,因此,专业性人才不能局限于本国内的自行发展,其应通过专业外语及公共外语学习,实现国际性专业交流,从而提升并革新现有技术,实现专业的长足发展。由此可见,在专业性人才培养的摇篮中,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的新颖与先进,是保证外语应用的重要手段,同时是实现专业良性发展的不可或缺因素。故此,探究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对地域性专业发展十分重要,值得各大高职院校重视并研究发展。
二、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现存弊端
1.教育主体关注偏差致事倍功半。当前高职院校外语教学存在弊端之一,便是教育主体关注偏差所导致的事倍功半。分析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的应用主体可知,其重点落实于受教群体的有效利用,因此,教育主体应着眼于受教群体的本身。然而,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则是以教师填鸭式教学为主,完全不顾及受教群体的吸收程度与理解状态,久而久之,无论是专业外语,亦或是公共外语,受教群体都只是一知半解,别说很好的专业交流,甚至连基本对话都有难度,很难达到专业交流水平。
2.教育方法运用不当致费时低效。相较于教育主体关注偏差,教育方法应用拙劣则是导致受教群体不能良好吸收并应用外语知识的又一大问题。就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方法而言,杂乱无章,缺少系统性是其最大弊端。专业外语及公共外语分科太细,无法有效实现相互渗透,彼此促进作用,外语语言教学环境建设力度不足,同样无法良好的实现教学引导。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不足,无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外语教学中来,更加不利于受教群体吸收并应用外语知识,同时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
3.教育兴趣培养不足致成果难结。结合以上两点来看,教育主体关注偏差及教育手法运用不足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将是教育兴趣的培养不足。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对学生而言只能是负担。然而,目前教育教学模式过渡注重知识的教导,而轻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知识吸收,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久而久之,学生将无法正确面对外语教学,更不可能于教学中收获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知识内容。
三、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科学落实策略
1.科学定位主体促事半功倍。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科学落实的过程中,科学定位主体是其教学目的落实的重点所在。就高职院校的教育特殊性,及其专业需求的特殊性,教学主体的定位准确才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发展,实现专业知识的渗透与落实。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对公共外语知识的了解,决定了其学以致用的程度。
2.时效教育手段促节时高效。保证了教学主体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教学手法将获得巨大的改观。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将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以自主教学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先学后教、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将引入课堂。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疑问学习、情景体验等多种方法更为深刻的了解并认知所学知识,从而更为科学与合理的运用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
3.落实兴趣培养促成果凸显。科学的教学主体认知与全新模式的教学手段落实,将促进教育以学生兴趣培养为优先考量点,落实受教群体的外语兴趣培养,从而实现受教群体应用公共外语会话,采用专业外语学术交流。将兴趣这一老师引入外语教学之中,外语教学不再会是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会成为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趣味学习方式,寓教于乐的学习方法,实现兴趣培养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而令专业外语不再冰冷,公共外语更为灵动,最终实现外语教学的生活化、常态化,从而扭转现行外语教学教育弊端。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外语教学中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教学策略的科学落实十分重要,尊重教育主体,科学教育手段,实现兴趣培养,是当前教育教学科学发展的重要策略,同时是保证高职院校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应用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杨志康.高职院校外语专业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就业需要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04:42-44.
[2]刘黛琳,卢丽虹.论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师发展[J].外语界, 2012,04:23-29.
[3]魏烨.关于高职院校外语专业翻译教学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3:9.
4.识字与写字教学策略研究 篇四
荐
识字写字教学策略研究
王晓燕
内容摘要: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教师要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而且教师充分利用汉字的构字特点和规律,重视汉字书写,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本论文从识字写字的意义及误区、要求及策略几个方面来谈小学识字写字教学。
关键词:小学识字写字教学 意义 要求 策略
识字写字是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语文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无论是学习语文,还是学习其他课程,都于识字写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最直接的就是阅读;其次,就是数学,小学1~2年级的学生都存在一个同样的问题:因为不认识字,而无法做数学题(除计算题外)。因此,上好识字写字教学这一课,对于整个小学阶段来说,是重点,也是难点。由于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刚入学,刚接解新鲜物、知识,对于识字写字,每个学生都是好奇——爱——怕,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汉字的构字特点和规律,重视汉字书写,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一、识字写字教学的意义及存在的误区
识字是学习文化的开始,所谓“为学必先识字”,“人生聪明识字始”,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新的课改也重视学生识字的培养,注重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新课程的识字的教学,遵循学生身心特点,培养学生识字兴趣,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开发主动探究的创新潜能,不仅增加了识字量,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也在识字,阅读中不断得到熏陶感染而加深。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低年级阶段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正确引导,使学生乐于识字,学会写字。写字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手段。它不仅直接关系到识字教学的效果,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注重学生的书写,要指导好学生写字。
现在已经进入了电脑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部分人认为现在可以用电脑来替
代手写,人们尚未知道这样的方便将会带来怎么样的弊病。汉字作为中国五千年文化的记载工具,每一个汉字都是经过千锤百炼而成的,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有责任和义务继续传承这一文明。写字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汉字的笔画优美华丽,在写字的过程当中对人可以产生一种视觉上美的享受。如果用电脑替代写字教学,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会不知不觉的对汉字手写产生失忆,这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会带来诸多的困难,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有可能会写的歪歪扭扭,令人难以辨认,这就会带来诸多的误解。书写对人们的思维培训和形成的良好习惯是电脑无法取代的,人们写字的过程当中,汉字笔画对人的大脑能形成一种抽象的思维,使人印象深刻,这是电脑输入无法产生的效果。而我们教师更应该从孩子抓起,从小抓起,对他们写字的坐姿严格要求,从而能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服务的,是为学生打好学习基础的重要内容,非常关键。在农村小学低年级教学中还存在一些误区:识字教学不被重视,流于形式,不少学生自我识字的能力不强,生字的 回生率较高,学生的错别字多,影响了识字写字教学的效果,束缚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时下识字写字教学主要存在两种倾向:
1.方法陈旧死板,缺少创新意识。小学1~6年级均有识字写字教学任务。在非公开的随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仍习惯先教拼音,再逐个分析字形,然后给每个生字组几个词语(学生不理解字的基本意义,混用同音字、音近字形象严重),最后布置抄写生字等练习。也有让学生拼音、分析字形、组词语的(照《字词句篇》等资料读词的并不少见)。只是字字如此、课课如此、期期如此,似乎都少不了识字教学环节。“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说,学生记”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学生除了课本就是学习资料,连 一年级学生也背着沉重的书包。学生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地“上学(听课)──回家(做作业)”被动思考、被动学习,创新意识几乎扼杀。究其原因,教师受多年来应试教育和传统教法影响太深,采用的仍是应试教育思想支配下的教学模式,创新培养意识淡薄,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师生关系上缺乏民主精神。一句话,无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种只重知识传授而忽略创新能力培养及全面发展教育的结果,使学生思维方式
固化了。加之照本宣科、闭门教学的弊端,不照顾学生的实际,也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失去兴趣,视学习为负担,成绩就上不去,教师再罚读罚写,这样就更会使学生厌学,甚至逃学、弃学,又何谈“面向全体学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呢?
2.盲目追求形式,识字写字训练落空。此现象多为公开课上所见。为了“改革创新”进行“思维训练”,执教者标新立异,将课上得花里胡哨。本为学生熟悉或基本理解的内容,甚至已达到师生“对答如流”程度了,还要组织热热闹闹的讨论(有的一节课让学生讨论两三次);或做些与课程内容联系并不紧密的游戏;或让事先打扮得漂漂亮亮,穿戴整齐的学生上台“即兴”载歌载舞──“做课”现象明显。而作为1—2年级教学重点的识字写字教学却一晃而过。学生张冠李戴,将这个字读成那个音,而执笔、写字姿势更糟。有的人认为田字格只是学生写字中的一种形式,学生把字写小些或大得出格了也无妨;不按笔顺规则,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本子上的字形对了就行,根本不重视写字习惯的培养和基本功训练,以致学生作业马虎,字迹潦草,近视率也不断上升。
有此倾向的人,起码对创新能力与基础知识的关系认识模糊,对课程标准似懂非懂,并未领会其精神实质。众所周知,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培养创新能力、发展智力的必要前提,可见夯实基础至关重要,切不可把基础知识与创新能力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若是“谈基础知识教学而色变”,只盲目地随意地追求形式上的热闹,那么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或沙上石塔了。说穿了,这
是从只重知识传授的极端走到了忽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另一个极端。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更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二、识字写字教学的要求
识字与写字教学对教师提出了以下的要求:
1、转变观念,由“认写同步”变为“认写分开,多认少写,识字提速,降低难度”。我们可以看到,从教学大纲到教材,都片面强调识字的“实”,要求“四会”——会读、会写、会讲、会用。由于要求“四会”,要求“认写同步”,教材中每册本来不大的识字量,由于认写等要求一步到位,教师和学生的负担都很。语文课程标准则明确提出“识字与写的要求应有所不同,低年级要多认少写。”这既是识字教学要求的变化,而且也是识字教学观念的变化,即由“认写同步”“全面要求”,调整为“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加强写字,降低难度”。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识字提速”,以便学生尽早进入阅读的阶段。“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识字策略,使小学生直接利用汉字阅读差不多提前了一年,这无论对学生学习语文,还是学习其他课程,对于视野的开阔和智力的开发,都有不可低估的好处。
2、写字要加强指导,提高质量。“认写分开,多认少写”,既是识字的策略,也是识字、写字教学的一个原则。写得少,便容易写,写得认真,写得好。那么,写字与识字的安排怎么个不同步法呢?我认为可以这样做:识字就把出现频率最高的字放在前面学,基本不上考虑字形难易;而写字,则严格按照书写的规律在编排上体现出由易到难,由科到繁由笔画少到笔画多、由独体到合体。由最基本的练起,有规律地练习,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写字质量。
3、重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调 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课程标准从三个方面提出教学目标,在识辽方面也有体现。如,“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我们可以这样做:识字采取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在教师指导下认识教科书中要求认识的字;一条腿是学生自己利用各种资源,多读一些带拼音的课外书,在生活中自主认字。其实,小学生之中蕴藏着很大的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三、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策略
(一)关注发展规律,形成扎实的识字写字基础
1、学好汉语拼音。汉语拼音只是汉语的音标。它本身并非语言符号,学汉语拼音不应成为目的,目的是会读字音。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了不认识的汉字,能借助于汉语拼音掌握字音,汉语拼音的作用就完成了。儿童一入学,最渴望的是以字形为凭借进入汉字阅读。所以,课程标准削减了汉语拼音的功能,降低了汉语拼音的学习要求。如果将汉语拼音学习的要求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学会拼读音节”,目的仅在于”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从这个认识出发,我们不要拔高学习要求,够用即可;同时要注意学习形式的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增强学习汉语拼音的主动性,维持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增强汉语拼音学习的实用性,在学以致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创设情境,予以强烈的刺激。形象化是儿童思维的主导方式。汉字形体的图画性、字理的会意、象形、指事、形声又与儿童的思维相适应,这就有利于借助于多种媒体创设生动的识字情境,突现汉字形体的美、字理的趣和字音的多变。只有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才能留下难以磨灭的第一印象。这就需要我们以教材为凭借,创造性使用各种手段,给学生创设能充分展示汉字形体美、音韵美、字理趣的情境。
3、充分激活学生的经验。已有的汉语语境给学生以丰厚的汉字经验,这是识字教学的巨大财富。如果承认学习是学生经验不断丰厚的过程,那么我们就应该重视对学生已有汉字经验的调动。所学的汉字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学生在生活中见过,或某个部件是学生熟悉的,具体到字音与字义更是耳熟能详的。我们不能另起炉灶,而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经验,化难为易,化生为熟,化拙为趣。
4、在运用中复现巩固。有了汉语拼音这个够用即可的拐棍,以生动形象的识字情境给学生留下强烈的第一印象,又通过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予以内化,识字教学是否可以完成了?不是的,还需要在实践运用中通过不断复现予以巩固、扩展、深化,最终达到灵活自由地存取。学生言语实践中出现的错别字、误读音,往往是一些学过的生字,证明识字不是一次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给学生创造运用所学生字的机会,让学生多次认识,多次学习。复现是最好的巩固方法,运用是最终完成识字的必由之路。
(二)关注情感体验,培育自主识字写字的动力
1、突现汉字图画美的特质,激发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学习材料自身的丽质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第一要素。如果说汉字形体的繁杂是识字的最大障碍,那么,汉字固有的图画美、意境美又是识字的最大优势。繁杂只对外国人学习汉语构成障碍,对汉语环境下成长的中国儿童算不了什么。图画美、意境美、理趣美的优势是外国人难以理解的,而对中国儿童却一点就通,一拨就能心领神会。当教学充分展示、利用了这些丽质,识字兴趣必将盎然,汉字情感必然纯正。所以,在识字中要展示汉字的图画美,阐释汉字的意境美,揭示汉字的理趣美,更要让学生欣赏汉字的图画美,感受汉字的意境美,参悟汉字的理趣美,逐步形成咬文嚼字的习惯。在写字教学中要让学生欣赏汉字的形体美(读帖),拷贝汉字的形体美(描红),表现汉字的形体美(写字)。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有深厚宽广的汉字功底,既能参悟字理,又能表现字形。
2、以成功的识字过程,确立学生识字的自信。学习过程的成功是维持、强化学习动机、内驱力的关键要素。感兴趣的事很多,但兴趣往往只限于兴趣,难以形成自信,甚至于最终失去兴趣,因为过程是失败的。兴趣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兴趣只限于有趣时候。只有学生能快乐地识字,成功地识字,才能有识字的自信。识字失败可能因为负担过重,难以承受;也可能由于方法机械,缺乏个性。这就要求我们要严格按照“识写分开”,低年级“多识少写”的原则,不要任意拔高要求。满足了自己的虚荣,放任了自己的随意,学生苦不堪言,就会消极怠工,甚至于破罐子破摔。同时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识字,让学生感到识字的快乐;指导学生识字的方法,让学生轻松地识字,让学生感到识字的乐趣;给学生创造运用汉字的机会,让学生感受识字的有用和自豪感。轻松的、快乐的、有用的识字过程,必能使学生信心百倍地投入到新一轮识字活动。
3、玩中识字,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带学生进入“快乐园”,满足他们好玩好动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且可以让学生真正喜欢汉字,始终保持愉悦的心境,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
形声字时,根据汉字形声字的特点,教师可以把一些偏旁和独体子写成许多卡片分给每个学生。大量的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教师启发学生用音形结合的方法学习这些形声字。例“妈、奶、娘、姑”等他们都是女的,所以都有表意的“女”字旁,但这些字的右边分别为表音的“马、乃、良、古”字旁,其读音跟“妈、奶、娘、姑”的本身的读音相同或相近,这样使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尽量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在理解这些形声字时,再让一部分学生出示手中的卡片“找朋友”,指名学生说出这些“朋友”的读音,又使学生记清了这些字的组成。
此外,用顺口溜,儿歌等形象化的语言,让学生去掌握生字,寓教于乐,易学好记,学生印象深刻,从而体现了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既提高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识字效果。
(三)关注习惯养成,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1、主动识字的习惯。课内识字是有序的,但识字还有无序的一面,那就是课内外随机、自主的识字。如果学生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主动识字,那识字将是高效的。主动识字的习惯也需要严格训练。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见一个字识一个字,不放过一个生字,还要让学生见一思十,识一个字想想与之相类的还有哪些字。当识字成为一种习惯,识字教学的目标才算真正完成了,或者说有了一定的高度。
2、运用字典独立识字的习惯。如果所有的字都需要别人来教,那识字必将是有限的、低效的、缺乏张力的。如果学生能运用字典独立识字,识字教学又上了一个台阶。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个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翻一翻字典,会读了、理解了,学生必是自豪的。学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摆脱教师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教给学生查字典的方法,还需要我们促使学生勤于乐于使用字典,最终形成有益终生的一种习惯。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将字典作为一种须臾不离的学习用具,把识字的任务作为皮球踢给学生,教着,引着,甚至逼着学生查字典识字。
3、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是写好字的基本条件,也是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教师应把培养正确的写字姿
势,作为识字教学的一项重要的、持久的任务,对学生一定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随时提醒,及时纠正。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姿势,可以教学生读一首《写字歌》:“学写字,要注意,头要正,肩要平,身要坐直,纸放正,一尺一拳距离要记清,手离笔尖一寸高,写字认真心要静。”
培养学生认真的写字态度也非常重要。学生必须按照教师所教的写字方法认真写字,做到一丝不苟,始终如一。但是,不能急于求成,应该逐步提高要求。先要求学生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再要求行款整齐,逐步提高写字速度。良好的书写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要耐心细致地知道学生反复练习。学生一旦养成了这些良好的书写习惯,必能终生受益。
写字是巩固识字的过程,更是接受汉字文化的过程。我们不能过多地强调前者,以大量的书写泯灭学生书写的兴趣。写字教学应求精求有效,在少写中培养学生的书写素质。”提笔既是练字时。”习惯必须从坐姿、握笔等点滴抓起,以一贯之。良好的写字习惯必须在严格的操练中才能逐步形成。对此,教师不能心太软,更不能有松懈之心。严师出高徒,用在这儿是十分恰当的。专门的写字要严格,作业书写要严格,课中写几个字或课后写字也要严格,甚至于其他科作业也要严格要求。
(四)关注语言环境,拓展多维度识字的时空。
1、在生活中学。课内识字是有序的,也是有限的。课外识字是无序的,也是无限的。一个学生识字水平的高低、识字量的大小往往取决于他识字的时空是否宽广。学生生活在汉语环境中,生活在汉语汉字的世界里,耳闻目睹均是汉字的音与形。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关注汉字,有一种自主学习的意识。这样一方面会给课内有序识字提供丰厚的经验,也会使识字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
2、在生活中用。学生是以汉语为工具生活、交流、思考的,经过学生口耳手脑的汉字是大量的、多样的。每个学生每时每刻都在使用着汉字,但这是下意识的,是自然状态的。我们所说的在生活中用,一方面是让学生有意识地用,咬文嚼字地用;一方面是让学生有意识地去用学过的字词,增加使用的机会,增强
运用汉字的成功感,丰厚运用汉字的经验。
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低年级阶段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正确引导,使学生乐于识字,学会写字。写字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手段。它不仅直接关系到识字教学的效果,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注重学生的书写,要指导好学生写字。
参考文献:
1、吴立岗《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5版
2、孙少静《新课程下的低年级识字教学》 贵州教育学刊 2008年9月 第9期
3、李玉平《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浅探》 小学研究 2007年4月 第4期
4、贾国均《字理识字教学法》 中国教育学刊 2005年3 月 第2期
5.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如何有效结合 篇五
高一数学备课组:张锡玉
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是涉及两方面不同领域的两项活动。教学与教研相对独立,异质性明显。然而,它们又共存于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之中,是具有内在联系的辩证统一体。通过适宜的协调和处理,两者的关系可以得到强化,并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一、转变观念,形成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
首先,学校要充分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教育科研摆在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来,要有开展教育科研的责任感、紧迫感,并且将这种责任感、紧迫感传递给广大教师,引导大家从“教书匠型”走向“研究型”。领导要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跳出来,带头进行教育科研,在抓好科研骨干培养的同时,引领全体教师走上科研兴校的“阳光大道”,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
二、健全科研机构和制度,建立有效的保证措施
学校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应该用在刀刃上,教育科研就是学校发展的利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给予保证:一是由教导处牵头,精选本校有研究热情的骨干教师组成校教科室,负责教育科研的组织、管理、协调工作;二是健全教育科研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教育科研奖惩制度》、《理论学习制度》等;三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考核,并纳入教师教育工作考核,给予奖惩;四是在研究经费上给以优先,保证研究工作的各项费用开支。
三、结合实际,以本校教学中的最大问题为科研选题的契入点
作为研究基础薄弱的高中,教育科研应以学科研究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因此,我们应该在认真调查研究本校师资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坚持教育科研与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积极制定方案步入发展的正轨。
四、加强学习,培养本校研究教师
由于我们学校教师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意识普遍不高,因此,加强教育科研理论的学习培训显得非常迫切。教研室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要开展若干方面的学习培训:一为教育科研操作层面的知识培训,如教育科研的含义、如何选题、如何开展研究、研究的方法、教育科研的写作知识等,破除教育科研的神秘感,帮助教师克服畏难情绪;另一方面是学习与本校研究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做好理论储备。需要注意的是学习培训要坚持贯彻研究活动的始终,为科研保驾护航。
五、研究实践与课堂教学、常规教研紧密结合,以课题研究为核心开展系列活动
在研究的核心阶段即研究实践阶段,必须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常规教研为载体,把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融入教师的教学工作中,通过日常的教学、教研和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推进科研的深入开展,使课题研究得到良性发展。
此外,要使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有效结合,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定期开展现状分析。教育科研的目的是针对问题,开展研究,解决问题。由于研究是在动态的过程中进行的,随时都可能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及时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就显得很重要。为全面、准确掌握当前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活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使研究工作做到对症下药,可以通过学校领导与主研人员的随机听课、访问等形式了解现状;同时,建立研究个案(个别教师、班级、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然后汇总,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及时总结,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改进课堂教学提供依据。
二、结合研究课题开展优秀研究课教案展评活动。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进行课题研究更是如此。所以应该特别重视课前的准备工作,除了按常规要求超前备课、写好教案、每日一签字上课外,我们还特别规定教案要突出研究主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体现,即看是否科学、创造性地设计了学生活动的内容、时间、方法等,每学期开展全体研究人员参与的教案展评活动,评出优秀教案供大家学习、借鉴。
三、组织示范课、观摩课活动。示范课、观摩课能有效地促进广大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可以规定每学期提供几节示范课或观摩课供大家学习。①委派教师外出参加县、市、省级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并要求结合我们的研究课题认真学习、思考,回校交流传达(一是上示范课,二是汇报心得体会)。②组织指导本校骨干教师在校内上课题研究示范课。抓两点:一是示范课的把关,由教导处牵头,课题主研人员负责质量,确保示范性;二是示范课后的研讨、学习,做到结合研究专题开展实实在在的讨论,并找出特点,找到差距,落实改进措施。
6.我国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书目 篇六
一 德国、德汉/汉德翻译研究与教学书目
桂乾元.德语翻译入门(德汉、汉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353页.桂乾元.翻译学导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30页.桂乾元.德语口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347页.桂乾元,肖培元编.汉德翻译教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348页.胡国理编.科技德语的阅读与翻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323页.黄雪媛编.同传捷径——德语高级口译技能训练与实战演练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李博.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赵倩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54页.李健民编.德汉科技翻译基础教程.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218页.马宏祥.中德国情口译教程(德汉对照).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323页.钱文彩.汉译德理论与实践.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98页.钱文彩.汉译德理论与实践.第2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277页.田飞龙编.科技德语翻译手册.西安:西安外国语学院,1979.302页.田飞龙编.科技德语翻译技巧.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290页.王滨滨编.德汉汉德综合翻译教程.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194页.王京平.德语翻译教学新理念——翻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卫茂平.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和民国时期.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杨寿国编.德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331页.杨武能.圆梦初记.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404页.张崇智.德汉翻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57页.张建琪.德汉翻译基础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286页.赵其昌主编.德汉科技翻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214页.周恒祥.证书证件德译技巧.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89页.
7.外语教学与研究 篇七
关键词:透视与阴影,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一、引言
工程透视与阴影课程是建筑学、工业设计等设计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它既具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 同时又与设计专业课程和图学课程密切相关。因此, 工程透视与阴影课程不仅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而且涉及的概念非常多, 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在目前教学实践中, 很多专业老师反映学生的透视与阴影基础比较薄弱, 作图时经常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通过深入分析其原因, 发现该课程在教学方面存在以下弊端:授课内容墨守成规, 专业针对性差;教学形式不够灵活、丰富;课堂结构形式不合理, 缺乏创造性。因此,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较肤浅, 不能融会贯通于实际产品设计中, 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本文针对工程透视与阴影课程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满足不同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条件下, 优化教学内容, 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本课题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创新性的设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内容模块化、专业化
根据工程透视与阴影课程系统性、逻辑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将课程内容体系设计成三个模块, 即阴影模块、透视模块和阴影透视图数字化模块。前两个模块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透视和阴影的基本理论和作图方法, 二者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学生对基本概念和作图方法步骤的掌握。第三个模块可根据课程计划学时数和不同专业先修课程的具体情况酌定, 应使学生至少学会应用一种软件绘制阴影、透视图。该模块可以将三个模块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 从而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同时, 也加强了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保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各模块的具体教学内容应针对所教授的不同专业特点及培养方案的差异, 进行全面优化, 制定满足各自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内容;并结合各专业产品设计具体实践, 设计适合其专业特点的课堂示例和练习, 体现培养学生产品设计能力的专业性。比如, 针对工业设计和建筑学两个专业的不同的特点, 来分别设置课程内容。工业设计主要是进行产品外观设计, 按照专业实践需要, 保留传统的阴影透视作图原理和方法, 淡化建筑形体内容。以几何组合体为主, 增加一些具体的工业产品作为例子进行讲授, 而习题的布置也应以简单的工业产品的绘制为主。同样, 对于建筑专业则应加强建筑形体的示例和练习, 突出建筑设计思维的培养。这样有助于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以概念教学为基础, 教学手段多样化
工程透视与阴影课程涉及大量的概念, 掌握概念是学好这门课的基础。概念的抽象性决定了其应用广泛性, 反过来, 概念的具体应用场合决定其抽象程度。工程透视与阴影课程, 具体应用以几何绘图为基础, 因此我们在讲述这门课程的概念的时候就应从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概念作为出发点。一方面, 从这一抽象的高度去掌握, 有利于其应用的灵活性;另一方面, 几何概念都是学生在中学时期已熟悉掌握的, 便于学生加速对新概念的理解。比如“点的透视”的概念可简单描述为“直线 (过视点和透视点) 与平面 (画面) 的交点”。此外, 工程透视与阴影这门课程的很多概念都是经概念同化方式而来。比如前面提到的“点的透视”实际就是从“点的投影”同化得到, 透视作图本身就是运用了中心投影法, 而中心投影法又是投影法的一种。在教学中, 投影的概念先于透视, 因此如果学生已经真正掌握投影的概念, 那么在提出透视的概念的时候自然就很容易理解了, 因为在讲“点的投影”的概念的时候我们同样是将其描述为“直线与平面的交点”, 只不过直线和平面的具体表达形式不同而已, 其本质是相同的。同理, 由“点”的相关概念我们又可以将其很自然的扩展到“线、面和体”。概念教学法可灵活贯穿应用于该课程的整个教学中。
上面已经提到, 概念是抽象的, 因此相对来说不易被学生所接受。同时, 注意到这门课的特点, 那就是用平面图形来表达空间物体, 所以需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这就需要老师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研究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方法。基本知识、原理用模型、板图的传统教学手段教授, 具体应用和复杂例图用多媒体教学。随着三维软件的快速发展和普及, 引入三维教学模式, 利用三维软件模拟形体阴影及空间透视关系, 并实时进行空间物体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 实现所有空间概念虚拟现实化, 使得抽象概念形象化,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和思维,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大大提高讲课效果。
四、探索新的教学课堂结构形式, 加强创新思维教学实践
教学课堂主要是由老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四个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可以简单地用一句话来描述:老师通过教学媒介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其中, 老师是主导者, 负责教;学生是参与者, 负责学;教学内容是老师和学生要共同完成的任务;而教学媒介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所运用的手段, 是传递教学内容的载体。四者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因此, 对于每堂课, 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设计不同的课堂结构形式, 充分建立四要素之间的有效联系, 任何两者之间联系的失效都会直接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比如, 如果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搭配不合理, 造成老师难以将问题讲明白, 学生难以听懂, 师生之间失去互动, 造成老师无法将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因此, 只有上述四者达到最优组合, 才能使课堂教学结构形式发挥其最佳效果。
针对工程透视与阴影实践性强的特点, 积极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工程的结合, 开展多项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实践。比如, 在教学中定期实施创新设计训练, 根据训练内容的难易程度将学生分成不同人数的小组, 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运用工程制图、透视和阴影理论, 以手绘草图、计算机绘图共同完成某一建筑或工业产品的设计, 并绘制三维透视图、加绘阴影, 整个训练过程应充分体现创新意识。进行考核时既要体现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情况, 又要反映个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实际创新设计能力。通过这种方式, 不仅使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而且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意识, 有效实现课程理论与专业实践的统一。
五、结束语
8.传统课堂教学与分层教学比较研究 篇八
关键词:传统教学;分层教学;教学主体
【作者简介】
薛国平:(1971-),女,汉族,陕西韩城人,硕士学位,渭南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外语教学方法和英汉翻译研究。
1.引言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新的招生考试制度的出台,要求要“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从只面向重点学校(班)和升学有望的学生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1];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它社会发展的局限性:在某种程度上,它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想象力和创造力[2-3]。正如前副总理李岚清所说,特别是在英語教学方面,学校教育正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具有“耗时长,收效低”的特点并且与周边国家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4-5]。
为了促进素质教育,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教育工作者做了很多的努力并且取得了包括分层教学在内的大量研究成果。在20世纪90年代,凯勒体系首次被引进上海,随后在中国其他地区得到提高和应用。它的应用几乎遍及所有学科,特别是在英语和数学,因为在这两门学科方面学生的差距较其他学科相对大些。许多研究证明分层教学是一个适用于各类学生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它能有效的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全面发展,最终实现素质教育[7]。
2.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分层教学模式的不同之处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分层教学模式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涵义不同。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述、讲解、讲演为主要方式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方法。应用此法,教师可以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论证,生动形象的描绘、讲述,启发诱导性的设问、解疑,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知识。它是一种运用广泛的传统教学方法,其优点是有利于保证知识的系统性、深刻性,有利于掌握教学进度,简便易行。但是,单纯由教师讲授,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而分层教学模式主要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将不同的教学对象分成若干不同的教学层次,并对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终达到大纲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8]。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目标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积极的思考中学到知识。
2.2教学主体不同。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学过程基本是教师“满堂灌”,而学生好像是一个知识的容器和书橱,教师用的是“同步教学”,在同一时间,用同一速度,按同一方式去传授同一知识,他们被动的吸收教师教授给他们的知识,在课堂上很少有时间自己思考。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已不能适应新理念、新目标下的课堂教学,学生容易疲劳倦怠。而在分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因素,他们发挥“脚手架”[9]的作用为学生服务,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课堂问题、课后练习、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也分层次进行,使每个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学生在这种模式下积极的思考、接受知识并获得自身的发展。
2.3教学任务不同。
传统课堂教学任务主要强调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指导和教学,忽视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分层教学则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统一,知识的巩固与智力发展的统一,以培养学生的掌握意识和能力为自己的教学任务。两种教学模式的不同如同“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之间的差别。
2.4教学方法不同。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教学方法的设计,但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一般采用的是教师主观注入式教学,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记,“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教代替了学。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使教师的教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分层教学也重视教学方法的设计,但更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形成自主独立的学习能力,使他们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和知识的掌握者。在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进入教学活动,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获得主体性的发展,这种教学的“双边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主体意识及主动精神。
2.5教学步骤不同。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包括复习旧知识、教授新课、巩固练习、总结和布置作业等几个步骤。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学过程完全由教师一人控制,学生只是机械的被动的吸收信息。这种教学模式重知识轻实践,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分层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的完成复习、尝试、讨论、练习和学习等步骤,采用各种方法手段,大胆放手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这种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发挥聪明才智、独特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有利于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关于实施《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1991-7-29(01)
[2] 白纯洁.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浅
论[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6)
[3] 任长法.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科技创新,2007(7)
[4] 孔素萍.外语教学的思考[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1):44-46
【外语教学与研究】推荐阅读:
内蒙古地区高校蒙古族学生外语教学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08-26
认知心理学与外语教学08-25
谈高职高专公共外语教学与多媒体的应用10-08
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07-21
高校外语教学改革10-23
初一外语教学工作总结10-12
幼师声乐教学探索与研究08-26
教学研究改革与成效09-17
教育与教学研究期刊10-29
2024年外语教学工作总结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