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学习感悟(精选16篇)
1.继续教育学习感悟 篇一
医者仁心
师者泛爱
——记山东访学归来有感
2017年仲夏,正值伏天,骄阳似火,气温达到历史极值。而扬州市师资培训中心正组织第二期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一行同仁前往山东曲阜——孔子故里进行访学活动。学员们积极参与,热情高涨,不负组织者的热心,不输这40度的高温。
山东访学行程时间紧凑,活动频密。首先参观孔庙孔府孔林,而后又参观了曲阜师范学校,并聆听了专家的讲座。最后又同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进行了业务上的交流讨论。在曲阜这样一座沉浸在孔子思想的古城里参观访问,所见所闻都让我们对于二千年前的孔子及其所创立的思想体系有了更为真切地体会。空间上的亲近仿佛让我们能够超越时空与孔老夫子直接对话,作为万世师表的圣人和一名普通人民教师之间更多的是顶礼膜拜,更多的是学习和领悟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和所创立的儒教文化。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先哲孔子就提出了超越那个时代的儒家思想包括其先进的教育思想。孔子的终身职业就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实践了其教育思想。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可以归为两点:
一 有教无类: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二 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答案,巧妙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和方法。
作为一个乡村教师,扎根农村教育近二十年,面对种种教育怪像的诸多疑问,面对教育中的许多困惑在学习和研究孔子教育思想中慢慢释然。在教书育人的问题上,我们其实面临着许多相似的问题。在如今的乡村,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生源特别是优质生源不断减少,教师的直观感受就是好教的学生变少,难教的学生变多。问题学生,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等诸多学生情况层出不穷。在这种抱怨中,如何心平气和地去对待所有的学生也就成了教育的首要问题。试想一下,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说明当时 的生源肯定也是良莠不齐,否则网上也就不会有嘲笑孔子教学的优秀率差的段子了。但是这恰恰是孔子坚持其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的实例。
面对当下的情形,我们不能挑剔我们的教育对象,相比较所谓的名校,我们所在的乡村学校在生源大战中是极度弱势的,现实的乱象其实是有违教育理想的。当然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时也会有意无意地渗出歧视的毒素。面对在不利的教育大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发挥教师的个人影响和力量去关爱每一位学生而不因为其暗淡的背景、残缺的人格,更应该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艺而不因为学生薄弱的基础、后进的能力,更应该无私的奉献而不因为我们的回报不成比例,社会地位不够高尚。这次游学是对我们教育精神的一次洗礼,两千多年前的哲人都已经明白,身处二十一世纪的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人更应该坚持“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并且能够在现实的困境中找到智慧的解决之道。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客观地认识每一个学生的差异,特别是经过小学六年的数学学习,先天与后天的多重因素的综合下学生的差异有时会超出我们的想象,总之我们都要理性地对待,冷静地分析;其次要乐观的规划每个学生未来的发展空间,尤其是马上新带的初中的起始年级,更要让学生又一次重新起跑的机会,让他们又一次重新认识数学,热爱数学的可能。这一点上,对于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是一样的。
教育首先是要公平,大家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和环境。教育是一场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人生马拉松。教育是人的最终发展。教育应该遵循人的意愿和个体差异,获得自身不同的发展,那是更高层面上的公平。也就是孔子所追求的“因材施教”。它既是教育上的大战略,又是教学上的小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正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开头所言“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我们在尊重学生共同发展的前提下,让学生获得最大化的发展,不去刻意回避“差异”。当然“因材施教”的原则是要细化到教学的具体措施当中去的,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效率。
一 课堂教学中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在出现问题时的表现尤其是值得分析的迹象,从中有可能发现他们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教师要多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感到困惑,卡在哪里了?”“为什么老是出同样类型的错?”“为什么会出现反常现象?”学生学习中明显的顺利也是值得关注分析的,从中可以发现学生擅长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和学习的动力所在,分析学生在什么状况下特别顺利,在思维和理解方面具有什么特点,等等。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特性。
二 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有的学生因为思维水平较低,有的学生因为学习风格的限制,有的学生因为学习动机的障碍,导致了学习成绩差。在实际情景中,动机因素和能力、风格的因素是交杂在一起、相互作用的,因此,必须从动机的激发维持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入手。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学生在自尊自信的状态下学习,对于能力水平低的学生尤为重要。如果教育不得法,抹煞了能力较差学生的自尊心,则无异于雪上加霜,抽去了 他们发展的动力之源。
教育是个永恒的问题,今天的困惑也是数千年来的困惑。我们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求我们今天的答案。此次山东孔子故里之行便让我们在教育思想上有了一次与先师孔子亲近的机会,当然在今后的教育生涯里,那位先哲的思想就如同泰山横亘在齐鲁大地一样矗立在我这样一位乡村教师的心中,纵然泰山有十八盘难登,我依然会一步一个台阶的慢慢前行。
2.继续教育学习感悟 篇二
“语文主题学习”教材中的文章, 是紧扣语文课本每单元的内容设置的, 思想教育性强, 艺术品质高。体现了语文新课标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 从而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 趣味性不是很强。因此, 作为爱看热闹的初中学生来说, 大部分学生不爱读, 只是被老师牵着鼻子去读, 勉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所以, 读起来效率低, 效果差, 收效甚微。鉴于此种情况, 必须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尽快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增强阅读的效果。
另外, 初中阶段按正常计划开设的课程是十二科, 去掉快乐大课间和一些必要的活动课,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加之初中学生阅读能力较差, 要在课堂上读完所有的文章是不现实的。因此, 利用课堂时间引领阅读和课余时间自由阅读相结合的办法, 才能读完所有的内容。
我校经过三年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探索和研究, 觉得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做法比较切实可行。最关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是学生愿意读, 并且还得会读, 是读之有效的前提。对此, 我们采取的措施是:老师正确地引导, 对学生的阅读采用多种有趣的评价形式, 以激发学生的阅读乐趣, 从而达到阅读的目的。
具体的做法是:以初二为例, 全体同学都参与评价, 把每个班的学生以四人小组分成十几个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评价。每个小组给本组以外的每一个同学的阅读结果打分, 再把所有组给一个同学打的分加起来, 取平均分, 就是个人得分。然后按分数段分为四等。最好的得四个星, 较好的得三个星, 一般的得两个星, 较差的得一个星。最后纳入综合评价, 记入学生成长记录。这样, 学生就非常重视自己的阅读结果, 也就郑重地对待阅读过程, 从而提高了阅读质量。
至于评价形式, 要依据每单元的内容和学习重点确定。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有关红军长征的, 学习的重点是要求学生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 把握记叙的要素, 同时训练口语交际。因此, 可采用讲故事的形式。
首先, 明确讲故事的要求:1、讲故事前有一段序言, 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并阐明自己对这个故事的感受和启发。2、讲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3、用普通话有声有色有感情地流利地讲述。4、形象要自然、大方, 必要时可以带动作。
其次, 确定讲述的内容。主题学习《长征万里行》中共有47篇文章, 班内前47名同学不能重复, 采用抓阄的方法, 每人确定一篇。后面的同学相对学习困难一些, 可以任选, 可以重复。
这样, 全册中每一篇文章都能涉及到。学生为了充分展示自己, 对阅读就产生了兴趣, 利用课余时间, 详细阅读, 认真准备。每人熟读了一篇。
第三, 讲评故事。第一周作好准备, 第二周拿出4节课讲评故事, 每个同学在听评故事的过程中, 对每一篇文章有了较清楚的印象, 然后稍一浏览就熟悉了。这样, 学生在乐中阅读, 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两周就读完了一本书, 并且效果很好。
第二单元《仰读祖国》, 其中有爱国的英雄人物、爱国故事、名言警句、诗歌等, 内容丰富。以办手抄报和朗诵的形式来评价。办手抄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看哪组办得内容充实, 涉及面广, 还要有心得体会、评论等。朗诵要每个同学都参与。第三单元《至爱亲情》以写感悟为主要形式, 看谁写得多、写得深刻, 对文章的语言品味、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法、以及对亲情的认识等都可以写出自己的体会。第四单元《江山多娇》以摘抄读书笔记和画画以及做“导游”为主要形式。含有各种修辞手法的, 按不同的修辞分类摘抄, 看谁抄得多且有价值。描写景物精彩的段落, 不仅要摘抄, 还要依据文字, 画出画来。文与画是相通的, 其中有许多写景的文章本身就是一幅让人流连忘返的美丽的图画, 因此, 借助图画再现文章情景, 可以把文章具体化、形象化, 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看谁组织的导游词更吸引读者。总之, 不管采取什么形式, 都要评出等级。这样不断改变形式, 学生阅读起来不仅不感到枯燥, 而且读得更有价值。又因为分等级评价, 强烈的好胜心和荣誉感, 更激励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因此, 要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 就要营造活泼生动的阅读气氛, 使学生乐读、爱读, 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
但是, 要采取什么样的形式, 不能仅仅围绕学生的兴趣而定, 必须扣学生的学习目标。教育学认为, 人类学习的过程, 就是了解前人已经获得的经验和规律的特殊认识过程, 而学习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书。读书可以快捷地积累知识, 可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读书是不断走向发展创新的正确有效的途径。这也是学生阅读的主要目的, 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阅读群体。他们不是专业读者, 读的也不是专业书籍, 他们应该借助文本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增强语感, 学习运用语言的规则和方法, 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从而能够进行更广泛的、更高层次的阅读, 能够运用自己的思维和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语言及运用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交流。
因此, 对学生阅读的评价标准必须实现多元化、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等原则。我们可以采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 在此过程中, 更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别收获, 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 使认真参加阅读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 也要让少数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 注重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 并通过阅读情况的纵向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要达到阅读的目的, 老师一定要作好引导, 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学生在阅读主题学习教材时, 不同的文章可以根据不同需要来读, 对描写精彩和写作方法需借鉴的的文章要细读;只需知道内容大概的文章要浏览;对只需寻找相关知识的文章进行跳读……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本领, 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来阅读尽可能多的文章, 吸收尽可能多的信息,
3.浅议感悟学习 篇三
撇开秦少游的妙对不说,单就东坡的“投石”妙招,可谓拍案叫绝。东坡先生并没有把自己想好的佳对直接授予少游,而是出此“投石”妙招,冲开了秦少游混沌的思绪之“水”,使秦少游柳暗花明,心头一亮,灵感顿生。整个过程,东坡先生始终是一个引导者,开发者,促进者,帮助者,让秦少游自悟自得,苏东坡是深谙为师之道的。
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伴随着新世纪的曙光拉开了帷幕,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将改变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的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应避免硬填猛塞,把学生当作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不是生硬刻板的灌装、灌输,而应是师生之间的碰撞、激发、启示和互动。应该像东坡先生那样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及时创造“愤”、“悱”状态,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发现、体验、感悟,相机点拨深化,让学生一步步走向学习目标。注重实质,淡化形式,鼓励感悟,是最优化的学习之道。
感悟学习是当前生命教育的呼唤。是人的智慧和品格发展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人要形成思想、拓展精神生命,必须通过感悟。以学生为主的教育强调感悟。可以说,没有感悟就没有真正的学习。
促进学生的感悟,就要努力为他们的感悟创造条件。师生双方都有重要关系。就学生而言,主要有文化背景(知识结构)、生活体验、情感需求、学习方式、心理品质等因素。
一、文化背景(知识结构)与感悟。
感悟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能够把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产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对形象的深刻感受,对方法技能的切实领会,从而有所感受,有所领悟。因此丰富学生知识背景,增加文化积淀,打好人生底色,对感悟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对阅读量作了明确的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当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之后,他们的思想丰富了,表达的愿望强烈了,头脑中对事物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活跃了。而且,非常令人兴奋的是,当学生有所感悟的时候,许多原来要教的东西,可以少教或不教了。
二、生活体验与感悟。
感悟是以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来表现的。在内化和发展中,体验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在我看来,百闻百见不如一次体验。只有积累丰富的经历和感受,才可能形成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产生深刻的理解和领悟,进而产生深刻的体验。教师要善于把教育的视角引入到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大自然中,涉及到与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引导他们观察、活动、阅读、思考,通过富有少年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快乐、亲情、成功、责任、科学思维、基本道德观念……积淀生活经验,打下扎实宽泛的知识基础,引起内心反应,产生“心有灵犀”现象。
三、情感需求与感悟。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活动包含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认知结构和情意状态两个方面。积极的情感具有动力功能。在这种情感状态下,人的心理活动非常活跃,使人从一事一物联想到他事他物,或将人脑中诸多相关的观念和表象串联起来,形成新的观念、表象和感受,产生想象、联想、理解和领悟。学生需要生动活泼的教学,师生之间的关系平等、情感融合能化成课堂教学的创新活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一句极为普通而又蕴含深意的话:“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小学生,心好象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的确,当课堂教学充满了围炉夜话般的宽容随性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和求知欲就能得到充分的诱发,在激情的推动下,灵感就会萌动,感悟就会产生。
四、学习方式与感悟。
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我们的社会和教育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需要被教育者自身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注重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之一。长期以来,在“学科中心论”的统领下,接受性学习成了学生唯一的学习方式。本应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异化为枯燥乏味的机械记忆与背诵,21世纪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强调人的主体作用,特别重视挖掘师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问题让他们提,疑点让他们辨,结论让他们得,这样,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内心才会敞亮,精神才会被唤醒,经验才会被激活、丰富与提升,知识才会建构与运用,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才会精进,情感才会丰富、细腻与纯化,态度价值观才会形成、改变与完善,灵感才会萌动。
五、心理品质与感悟。
现代教育十分重视儿童的心理品质的发展。专家研究表明,当今时代,一项事业的开拓,一个创新活动的成功,智力因素往往只占20%—30%,人格要素、心理品质要占到70%—80%。因此,促进学生的感悟还应致力于人格因素、心理品质的培养。有效感悟大致需要这些心理因素:
主动性: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积极进取;
洞察力:敏锐的感受力和直觉;
疑问性:多疑多问;
独立性;
变通性: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自信心;
坚持力:持久不懈,百折不挠;
想象力:联想多,想象丰富;
严密性:深思熟虑,仔细推敲;
幽默感。
如何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最佳状态,形成渴望学习的心理气氛,促使学生的感悟,作为教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善于引导激励,让学生先尝试后启悟。
一、营造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这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前提。教师要永远怀着一颗爱心进课堂。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情绪、情感、魅力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要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之间、学生与新材料之间的距离,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生动的问题情境,安排新颖多变的活动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用幽默和谐的教学语言,有意设置悬念、冲突、惊疑的情境,激起学生情感体验和思维的浪花,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引入探索境地。
二、引导激励。
在学生的感悟学习中,教师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如引导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学什么和获得什么;引导学生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的课堂参与、讨论、交流甚至争辩、“碰撞”、发问,推动感悟的萌发、深化和升华。
要让学生充分思考,发表见解,推波助澜,并在学生最需要点拨、引导的时候,揭示问题的要害,一针见血地突破关键性知识。
教师还要不断恰当地运用表扬、激励等手段,使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感受温暖,体验成功,获得自信,永远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激情。
三、先尝试后启悟。
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欣赏学生,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确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去尝试,去探究,鼓励试,允许看,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享受自己得出答案的快乐。
不要让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从而失去参与、沟通乃至创造性,形成一种厌倦、懒惰的学习心态;不要让本应是学生思考的王国,创造的天地的课堂,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灌输的场所。最后,我想以新课程标准中有关的话语来结束本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4.新教育学习感悟临淄 篇四
——浅谈我理解下的新教育(临淄学习心得)
10月29日我有幸参加了去临淄区实验小学和临淄区金茵小学的新教育实验学习考察,虽然时间短暂,只有一天。但收获很多:临淄区金茵小学的和悦教育,从班级校园的墙壁文化到校园的一草一木,无不彰显着新教育的特色;从每个学生一个放个人用品的橱柜到每名学生一个成长档案袋,都反映了学校管理的规范;从书香校园到完美教室,从理想课堂到德育课程建设都反映出师生一起书写生命传奇的历程。临淄区实验小学虽然只是用课件展示的一系列活动,但通过活动能看出他们践行新教育的历程。回校以后自己努力让思绪沉淀下来,经过一点一滴的梳理,结合自春天以来我校的新教育实践,在此谈一点我对新教育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新教育首先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行动,亦是一种生活
只要我们还有梦,只要我们在行动,我们就会不断地前行,我们就会实现自己的梦想,相信有梦想的生活才可能是幸福的生活,教育生活也不例外。另外我们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永远没有最好的,新教育也不例外,它只有在永无止境的探寻中构建、发展、丰盈,教育永远是个美丽的梦。而教育者就是这个美丽梦想的践行者。
二、新教育的践行首先需要新教育理念的引领
文化、学校(班级)文化、课程等理念的注入是新教育实施的先行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文化,是学校充分利用各种因素,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观、信念、手段、语言、环境和制度的文化特质。学校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班级文化,是在学校文化的大框架下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其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部分的物化反映。文化、课程等这些新教育在实践过程中生成赋予的新理念,在墙上、在书里,其实更应该在我们每个教育者的心里。
三、新教育的行动落实需要从某个地方入手,选择切入点,而不是全部无限相信一句话“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临淄区金茵小学力行多年,在学校文化建设、“晨诵”“午读”“暮省”课程的研发等诸多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成功举办了全国第十二届新教育年会。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切入点是他们智慧的选择。
四、新教育需要课程研发
朱永新教授曾说过:研发卓越课程是新教育的“天命”。新教育要成为一家“百年老店”,就必须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完整的课程体系。学校文化确立了,它的文化力不是靠说教和制度,尤其是面对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孩子幸福健康的学校生活,需要课程研发。因为师生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就是在一个个课程研发和实践中得以体验。如果没有卓越的课程,教室里的生命之花就不可能绽放。要树立生活处处皆课程的理念,相信课程的研发一线教师是最有发言权、最富开发能力的探究者、研发者,因为适合孩子的东西就是最好的,“在孩子最适宜的时间教给孩子最有用的东西”是新教育同仁践行中的诺言和行动。比如说,生日课程,开学课程、节日课程、《三字经》课程、诗歌诵读课程、明天要远足(旅游课程)、班级课程(有爱护航家校通)、我是一朵开满花的树——班级博客叙事、当“运动”邂逅“幸福”——运动课程叙事等系列各具特色课程的研发就是最好的佐证。
其实我们每天的教育生活都在自觉不自觉的践行着课程,可以说我们和孩子的教育生活离不开课程,离开了一个个富有个性的课程研发我们的教育生活将会变得暗淡无光的。
五、新教育需要调整、整合现行的运作模式
现行的学校生活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形成了自己一些运行规律,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值得坚持和深化,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开展新教育探究实验不是做加法,也不是做减法,不是生搬硬套,更不是全盘否定。而是需要客观分析,理性的结合新教育理念,对现行的教育运作模式做出调整、整合,最大限度的利用好现行的优势教育资源,慢慢使我们新教育实验生根、发芽、成长。
六、新教育是首先在读书、阅读教学中发起,覆盖各个教育、教学领域的全面完整的教育。在参与式培训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大部分是孩子们在晨诵、午读等上的课程研发和课堂展示,这也恰恰表明了新教育实验探究的领域是无止境的,我们见到的只是管中窥豹,而不是全部,新教育首先是全面完整的教育。
七、新教育既需要教育的“实干家”,也需要教育的思考者、撰述人
新教育是在实践探究中实现师生发展的,所以它需要我们身体力行,潜心实践,既要做个新教育的“实干家”,同时又要做个教育的思考者,新教育的撰述人,新教育的实践过程就是不断反思、调整、梳理和提炼、生成的过程。生成新的理念、课程,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又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在不断地验证中一次又一次的实现再生成。从这个角度说,做个新教育的思考者、撰述人,亦是新教育实验得以推行、实施的源泉。
5.学习教育心得体会和感悟 篇五
不同于上个学期,这个学期一开始,我就感受到了学习氛围全然不同了。几乎所有的科目都在给生物地理这两门课程让路。不论是早上自习,还是晚上的自习,几乎是一有时间就会看到这两科的老师抱着厚厚的一摞卷子或是作业本走进教室里,没有丝毫喘息。以前都是别的老师找借口把体育课占了,现在每周两节体育课,直接变成了一节,而且不只是体育课,就连语文课、数学课都匀了一节课出来,就是为了让生地老师多上一节课,多教授一点知识。在这样的学习下,我们的成绩进步的也是斐然的。
老师每周都会给我们进行一小测验。每周五下午的时候,就是考试的时候,花两节课时间做一张试卷,然后再花一节课的时间进行讲题,连着三节课的时间,不知道该说是一种享受还是其他。除了课堂里学习,课外的学习也是一点都不少,我们每天回家作业,这两门课程占据了一半的时间,而且除了课内作业,课外的作业也不少。为了提高生地的成绩,我还去了市里的图书城,买了许多往年的中考试卷来写,这两科每天做一张卷子。然后还有往年的中考真题,像《五三》这样的练习题自然是没有拉下的。每科每天做五页的题目,自己做,然后自己对照答案,没有一点想要取巧抄答案的心思。因为这是课外作业,老师并不检查,全靠我们的自觉性。把我自己做的错题都炒到错题本上,能自己解决就自己想,如果不能,就再去问老师。
靠着这样的方法,我写上错题本的题目越来越少,我试卷上的红叉也越来越少。这一次的生地会考,我取得了195分的成绩,生物97分,地理98分,在全年级排第三名。但是我并不满意,因为我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我对知识的掌握还不够。原本是有希望获得200分的满分的,却没有达到目标。不过事实已定,那我也不再抱怨什么了,初中还有初三一年,我想在接下来的这一年里,继续这样的学习,在中考交上一份不会让自己再感到惋惜的试卷!
6.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学习感悟 篇六
一、更新了家庭教育的观念
现在的家庭教育,流派和观念比较多,家长容易产生错误的认识。此次培训,重庆市教育学会会长万力给我们讲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以及原因,并讲了家庭教育指导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他提到的一个观点我非常赞同:好的家庭就是一所好的学校。家长与其花大量的钱去为孩子选择一个好学校,不如把自己的家庭建设成一所好学校。现在的学校教育有时候真得很乏力。有些家长认为,把孩子交到学校,就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责任,殊不知,小学前的六年家庭教育是决定孩子一生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孩子的家庭教育没有做好,把孩子送进学校,再好的学校,再好的老师也难以弥补因为家庭教育问题带给学生的深远影响。万会长还跟我们分享了几个家庭教育观念,比如:1.善于听孩子意见的家庭,孩子学习成绩更优秀;2.父母情绪越正向,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越高;3.父母经常读书看报,孩子成绩更优秀;4.家长与孩子共进晚餐,孩子学习成绩越好;5.会管理零花钱的孩子,学业水平越高;6.孩子是否做家务,学习成绩有很大反差。会做家务的孩子一般学习成绩比较好。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有利于今后对家长开展工作。
重庆三峡教育文化研究院的陈定凡院长给上了一堂具有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刻的课《母爱·教育之根本》。陈院长从说文解字、人之性、人之心、人之命,千教万教,首为母教;贤妻良母,素质必备;良母教子,有道有法;良母教子,必为之事等方面给我们分析了作为现代母亲,我们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二、搭建了家庭教育指导师职业资格标准的基本框架
之前对于家庭教育指导师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尤其对指导师的职业资格标准不清楚。此次培训,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家庭教育研究专家赵石屏的讲课为我们搭建起了家庭教育指导师职业资格标准的基本框架,让我知道今后想继续深入学习需要努力的方向。
学习之后,才知道家庭教育指导师的专业性很强,需要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等知识,还需要了解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赵教授还给我们讲解了家庭教育指导师所需要的基本职业技能,包括教育诊断、教育咨询、教育测量、指导与培训、督导等,并以一个高三学生想辍学的案例分析了各级指导师职业的具体标准。
三、明晰了亲子沟通的技巧以及家庭治疗的方法
重庆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胡朝兵老师给我们作的《亲子沟通之积极互动》的专题讲座非常实用。他的一些经典语录让我明白了今后在亲子沟通中如何做到积极互动。他浓缩的经典语录,如“检视自己生智慧,指责别人生抱怨”,“念头即命运,祸福自己得”,“一个方法不行,就换一个方法”,“学会温柔的坚持”等,值得我今后在实践中去运用。
我尤其赞同他提出的“关系优先于问题”这一观点。要解决父母与子女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问题。这学期,经我手处理的问题学生,找他们谈话,找他们家长谈话,发现这些问题学生无不有一个问题家庭。子女和父母说不到两句话必然吵架。父母说什么孩子都不听。而这个时候,父母如果还是急于去解决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往往把孩子逼急,只会越来越逆反。其实这个时候,家长最需要的就是先搞好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有些家长因为工作原因,小时候把孩子完全丢给老人带,孩子长大后跟父母一点也不亲,孩子跟父母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想让孩子听你的话自然是在为难孩子了。
重庆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桂亚莉讲的《家庭治疗的理论和技术》让我知道了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对问题家庭进行诊断治疗。重庆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所所长李祚山教授给我们讲解了《行为改变技术及其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行为技术在改变孩子不良习惯方面起着很大的作业,这块内容是我今后要认真学习的重点领域。
四、明确了今后工作中需努力的方向
此次的培训又勾起了我的家庭教育研究情节。想想当初考研时义无反顾地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家庭教育学专业,那个时候家庭教育学还是个冷门专业,只有北师大才开设了。可惜的是,因为英语差两分,而与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失之交臂。
现在我在一所市教委直属重点中学工作,主要分管初中学生的德育工作,经常碰到问题学生,处理棘手的学生问题,需要经常与家长打交道,此次培训,对我今后处理年级学生问题以及家庭治疗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具体来说,我要在下面两个方面努力:
1.做好个案学生的资料整理。
分管德育,免不了面对问题孩子,免不了找学生谈话。但是,之前没有资料和个案收集的意识,今后我会重视每一次跟学生的谈话,并及时记录下来,作为重要的一手资料保持。
2.对问题家庭及时进行干预
今后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学生是源于问题家长时,一定要找家长来谈话,并做一些必要的干预。比如发现这个家庭中家长有暴力倾向,经常打孩子,就要及时找家长谈话,尽量减轻孩子受到的伤害。
3.加强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的学习。
7.减负增效, 感悟快乐学习 篇七
一、课堂教学要高效
各地探索教学模式, 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 创设激发兴趣、力求高效的课堂, 努力使语文教学健康发展。比较出名的教学模式有江苏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 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 但不论哪种模式, 它的内涵和思想是一致的, 就是符合新课程理念。把课堂交给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课堂上教师不是表演者, 而是导演;课堂要合作互动、自主探索;转变教师教学行为, 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构建高效课堂, 打造生命课堂, 关注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打破“一言堂”, 走向合作互动、以学定教的“对话式”教学, 使课堂教学真正走向个性化、民主化、生活化。课堂教学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是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学生只有把学习转化为渴求知识的自主行为, 教师才能把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有机结合, 让课堂活力四射, 精彩纷呈, 实现高效率。
二、磨刀不误砍柴工
1.欲擒故纵, 学习兴趣的培养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 坚持做到四个不:不提前上课、不拖堂、不占空节课、不布置机械重复的无效作业。学习是马拉松赛跑, 一定要保存学生赛跑的实力, 让学生在轻松中感悟学习的兴趣。
2.旁敲侧击,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中国教育大形势下, 学生的学习兴趣早已被我们扼杀殆尽, 没有兴趣, 就得靠毅力。所以要培养学生身体素质、行为习惯、性格气质、心理品质、理想信念、情感价值、意志耐力等能力;培养学生面对失败、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学生和谐竞争、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健康开朗、大胆创新的能力。
3.授之以渔, 学习方法的培养
要构建科学的课堂, 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要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计划、学会思考、学会扎实。学会选择就是要选择有效作业;学会计划就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包括时间计划、内容计划、短期目标、长期打算;学会思考就是要对所学知识归纳总结, 举一反三;学会扎实就是要一丝不苟, 不能眼高手低。
三、减负增效是良策
我们也许经常告诫学生要吃苦。何为吃苦?是不是作业多就叫吃苦, 是不是学习时间长就叫吃苦?我认为不然。学生不缺少作业, 但缺乏有效完成的作业;不缺少学习时间, 但缺乏有效利用时间;不缺少上课, 但缺乏独立思考和思想, 只顾低头拉车, 不管抬头看路。
我多次调查发现, 作业与学习两张皮, 学生通过作业而获得的知识很少, 比如背古诗, 学生抄了一遍两遍, 抄写的同时, 并不见得动脑子背会, 大多人是抄完才背, 也就是说这样的书面作业是无效的。遇到难题, 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去钻研、去总结, 而是一味地完成任务做无用功。
学生的学习时间也很长, 从早到晚学习, 中午的时间也在学习。如果把这些时间充分利用, 有什么东西学不会?有的学生还要参加补课, 把学习寄托在补课上, 这是本末倒置。我们正常的课堂学习好比正餐, 补课就是烧烤, 哪个对身体有好处呢?我们要捍卫学生的课余时间, 确保学生充足的睡眠。课间十分钟如果教师拖堂了几分钟, 再提前几分钟上课, 学生连上厕所都会很紧张, 哪有时间休息?怎样做到劳逸结合?放心让学生玩, 玩好才能学好, 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解决减负增效问题的根本不在学习时间长短、不在作业量多少、不在学生在校时间的长短, 而在效益。同样的作业, 不同学生使用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关键在做作业的效益上。把一道题变通为十道题, 举一反三, 一小时能掌握就别花两小时, 写一遍能搞定的, 就千万别写两遍。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力求减负增效。
当优秀教师的评比以小数点后的量化为依据, 当疲惫成了学生教师的常态表情时, 我们应当反思, 一定要重视自己为工作付出的生命成本的核算, 绝不甘于在低效重复、智慧缺失的工作中消耗生命。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 不要做苦与累的典范, 而要做智慧与效率的楷模。我们应该研究怎样从培养学习兴趣、呼唤价值意识入手,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认知过程, 彻底转变教学行为, 要用“商人的头脑”经营学习, 让学生在漫长的学习历程中感受快乐、体验幸福。
摘要:应该研究怎样从培养学习兴趣、呼唤价值意识入手,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认知过程, 彻底转变教学行为, 让学生在漫长的学习历程中感受快乐、体验幸福。作为教师, 要研究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努力跳出教育的怪圈, 走一条减负增效的道路。
8.感悟英语自主学习课堂 篇八
关键词:感悟:英语;自主学习;课堂
随着初中新课程的稳步推进,英语课堂已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课堂变成了今天的“自主学习”课堂。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英语自主学习课堂的感悟。
一、英语自主学习课堂的特点
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它具有如下特点。
1.主体性。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是承认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课堂是学生主宰的课堂,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实践、自我发展的课堂。
2.主动性。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是学生主动参与英语教学过程和语言实践活动的课堂。课堂上,学生主动质疑、交流、讨论,踊跃回答问题。这样的课堂是学生参与的课堂,是学生主动表现、主动展示、主动完善的课堂。
3.交际性。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是提倡和鼓励学生交际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努力创设学习英语的环境,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在交际中学习。这样的课堂是学生交往的课堂,是学生相互欣赏、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课堂。
4.情感性。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是师生和生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课堂。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深化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引起师生的共鸣,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的课堂是师生投入的课堂,是师生真情流露、思想共鸣、共同发展的课堂。
5.开放性。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是民主和平等的课堂。在课堂上,师生地位是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学生可以尽情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可以给出开放性的答案,师生之间可以开放性地评价。这种课堂是思维发散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实际能力的课堂。
二、英语自主学习课堂的环节
1.确定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要达到的要求,它不仅提出知识、能力、方法、过程的要求,而且还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特别要提出对兴趣、信心、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要求。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在充分考虑学生需要和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来确定,应小而明确。
2.设计学案。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蓝本。教师要在充分备学生、备课标、备教材、备习题的基础上设计每节课的学案,同时兼顾学生的特点,以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纽带,以问题为动机,以情境为期待,针对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学案。教师设计的学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多途径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要把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考虑周全,要多设计几种方案。
3.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英语自主学习课堂的根本。自主学习就是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进行独立的学习,认真的思考。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教师要提出具体的要求,提醒学生记下自学不懂的内容。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尽量不打断学生的思维,以便给学生留下深度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4.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延伸。学生将自主学习学不懂的内容拿到小组中进行交流,实现生教生,生生互动。这种小组内的合作互助,可以解决大部分学生的个性问题。在小组合作交流期间,教师要善于观察,收集学生共性的问题,为精讲评价做好储备。
5.精讲评价。精讲评价是英语自主学习课堂的点睛。精讲就是教师把收集到的学生共性的问题阐述清楚,以问题为话题,讲学生的疑点和难点,讲知识的前后联系,讲方法和规律的应用。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公正的点评,适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指出学生课上表现及知识掌握的不足之处,以期今后改正。精讲评价不仅帮学生解决了学习中的困难,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英语自主学习课堂的好处
1.自主学习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了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运用英语的能力,促进了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英语成绩明显提高,两极分化明显减少。
2.自主学习课堂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化了学生的非智力品质,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自我表现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由于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改善了师生关系,班级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同时,教师课上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交流与表述的机会,使不少内向的学生也变得开朗活泼。
3.自主学习课堂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模式,使英语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英语教学质量。
总之,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了教师教改意识,初步形成了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9.继续教育学习感悟 篇九
观看了王晓英老师《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这一专题,王老师用了很多的案例给我们分析了,对课题的来源、课题选择的一般步骤、课题选择的原则与方法、课题选择的策略、课题名称的表述等,我有了一定的认识,增长了极其重要的知识。
我在学习以前曾经一直认为我只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一名教师,我的任务就是教好我的课,教育好我的学生,完成我的教学任务就可以了,至于什么教学研究,那是在听了这一专题讲座后是我转变了我的看法,我认识到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是教研工作者的首要环节,也是关键的一步,因为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引导着研究方向,并制约着整个研究工作的进行及研究的价值,教育教学研究就在我们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作为普通的一线教师照样可以写出研究性的`东西。我们的研究材料就应当取材我们的日常生活何教学工作中,例如在我们的平时教学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就非常有研究价值,和同事之间交流也可以产生很好的研究课题,在生活中要做一名有心的人,善于积累和及时掌握教育信息、教育动态,提高从实际工作中发现科研课题的能力。
10.继续教育学习感悟 篇十
清水九年制学校 付强
《赏识你的学生》由孟繁华主编,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新课程教师培训的教材。全书共七章,第一章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第二章老师,您听我说,第三章每个人都是天才,第四章一生的感谢,第五章就这样被你感动,第六章师心深处,第七章恨,铁就能成钢吗?全书共有七十多篇文章,每篇文章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或经典案例,并附有家长留言、专家评析和思考与探索。附录中则收入了最具杀伤力和最具激励作用的评价性语句,以及建议阅读的书刊和网站目录。该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趣味性,同时又针对教师群体,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赏识学生并且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前景考虑,为他们提供最适当的教育方式,这才是真正关爱学生的最佳体现。本书所展示的,或是学生的心灵独白,或是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或是精选的专家评析,然而,它为我们开启的,却是教育的全部奥秘,那就是在对学生的心灵进行了真正的解读后,爱的付出。本书给每一位老师带来了启示,原来“惩罚”也可以让学生们如沐春风,在学生心底留下最深的感动。并为教师们提供了与学生最直接、最深切、平等的心灵关照的机会。让每一位“诲人不倦者”都不得不反省、深思和探索,因为,这些都是来自真实心灵的呼声。
从《赏识你的学生》中,我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尊重和爱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摘录:
“爱学生”和“尊重学生”的含义是不同的。“爱学生”意味着喜欢、欣赏学生,保护学生的成长,给他们以帮助,促进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则意味着要把学生看成和我们自己一样的人,看成是一个自由、独立、完整,有其独特天性、人格特征和尊严的人,“尊重”更注重接纳、平视、理解和宽容地看待学生的一切所作所为。
感悟:
“尊重学生就是尊重自己”可以把它看成是我们教师的座右铭。赏识资优生是锦上添花,赏识弱势群体才是雪中送炭。只有更加关爱弱势群体,才能使处于失衡状态的天平重归平衡。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可能有瓦特,你的冷眼里可能有牛顿,你的讥笑中可能有爱迪生,你的骂声中可能有爱因斯坦……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尊重孩子就是必须考虑他们个性的独特性、差异性,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想,我们培养的人应该是这样的:当他离开学校的时候,对老师存有一份感激之心,对学校充满一种怀念之感,对学习保持一份自信之心,对生活更带一种热爱之情,对人生拥有一张理想之帆,赏识教育不是营造温室,让学生习惯被赏识,而是培育学生的自信,教学生学会赏识自我、赏识他人,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向上、永续发展
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备,多一些欣赏;少一些冷嘲热讽,多一些赞许鼓励;少一些不闻不问,多一些体贴爱护,我们都会为人父母。
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往往批评多于鼓励,甚至经常用一些刺激性的语言,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例:“这么简单的题目都要做错,怎么能考第一。”“讲了几遍的题还不会,真是对牛弹琴。”“看人家学生怎么怎么好,你们以后怎么办?”本来是想通过揭学生的痛处,来唤醒学生,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殊不知这样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效果恰恰适得其反。因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引进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以适应当代教育的需要。因而,我们教育工作者理应宽容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11.赴华东师大学习感悟 篇十一
【關键词】规模 精致化办学 责任感 使命感
有人曾说“华东师大是校长培训中的黄埔军校”,如真是这样,我还真有点愧对这个“荣誉”,我感觉只不过是这所“军校”里一个匆匆的过客,但其精品式的培训课程和大量的参观访问见闻仍然对我产生了洗心革面的影响,也许这种影响会伴随着我的一生,我也企图把这种影响影响更多的人。接下来,我就将我的浅悟浅见向各位汇报。
一、本次培训简介
(一)体验差距
本次培训在华东师大共待了24天,24天的所见所闻让我真正感觉到了走出大山怀抱拥抱现代化大都市的怡然之得之情,也让我懂得了东西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在哪里——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繁华都市与原生态之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的差别,不仅表现在交通的四通八达,更深深地印在文化与意识之中,更体现在人们的一言一行所展示出来的素质之中,这种差距绝不仅仅表现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这种差距会随着中国国际化的加速而逐渐拉大,这种差距也许看得见但永远也摸不着。具体表现在教育上是——东部抓质量西部抓规模,东部抓精致化办学和培养国际视野人才时西部才提抓质量,也许这就叫望尘莫及吧,这种差距至少是一代人的差距,甚至更大。
(二)体验课改
本次培训班是“第24期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市、区)样本校校长专题培训班”,由来自全国11个省(市、区)的校长和副校长组成(西藏的有林芝一中的伍校和我),而又以西部为主,这也是最后一期普通高中新课程校长专题培训班。我们为这期班的名字找了很多好听的原由,如:24K足金、24节气等,这实则表达了西部校长的一个共同期望——西部高中课改有一个完美的开始并有一个完满的结局。
本次培训主要以专题讲座和考察学习两种方式进行。给我们讲座的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如基础教育二司的李明外长、上海教育局主任尹后庆等;有一线课改校长,如天津中学的国赫孚校长、北京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校长等;有普通高中新课改的知名专家,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刘坚主任、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教授、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等。他们从不同角度,以独到的视角,以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高度,用大量鲜活的事实,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茅塞顿开。
二、重新认识高中新课程改革
(一)课程
教育活动即课程。有有形课程(文化课程),也有无形课程(各种活动,如第二课堂就是很好的活动选修课程,这也许对学生一辈子记忆深刻;运动会、艺术节、社团活动、各种讲座等);选修课程不一定要有特别印制的教材;课程应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设置,选择性应更强;学校应制定完整的三年《课程纲要》(模块课程的整体体现),《课程纲要》抓住四个环节——目标,即希望到哪里;内容,即载体,素材和活动;实施,即怎样教和怎样学习;评价,即知道他们到了哪里。
(二)课程安排(如何排课)
两节连排,分段分步。好处:减轻老师和学生的负担。
(三)高考
考试无法回避,国外也是一种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考得好不一定素质高,但素质高的一定考得好。新课改不回避高考,我们不能因高考而抵制新课改。新课改高考一定会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考察。建议:在高一重点培养学生的方法和习惯,高二注重课程的设置和实施,高三注重升学;在西藏考纲未明确之前,我们应重点研究宁夏高考。
三、关于学校管理
(一)管理
有人说管理就是把该管的事情理顺,也有人说就是利益的再分配,也有人说你管我我就理你你不管我就不理你。我个人认为学校管理把事情理顺尤为重要。管理就是明确告诉什么时候该干什么,管理就是做正确的决定之后坚决执行。管理切忌决策错误和朝令夕改。
(二)建议
各职位权力最大化和责任最大化——加强年级组和各处室的权力和责任;推行课时津贴制和岗位津贴制;推行教师和管理人员双向聘任和双向评价机制。
12.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感悟 篇十二
关键词:科学教学,感悟,感知认识
“感”即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感知, “悟”即“我的思考”。感悟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中人、事、物、景的内蕴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 而所谓顿悟是指突然觉察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感悟就学习者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的一种经过反思而顿悟、理解、应用的过程。感悟是人的智慧和品格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之一。由于感悟的潜隐性和长期性, 在教学中常常被人们所忽略, 纳入教学过程的通常是一些有行的活动, 如各种训练、作业等。过分的依靠训练, 忽视感悟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弊病之一, 也是人的创造精神被压抑的重要原因之一。
感悟结果是形成新的思想, 而训练是为在新的思想、新的符号体系下熟悉、熟练建立新习惯服务的, 它对尔后的思想开拓具有准备工具的作用, 但不是思想开拓过程本身。因此, 感悟和训练相比, 显得更为重要。任何一个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 都是由于不同程度地建立了表现为外部信息和自身内部信息结合物的新思想。这种新的思想, 或者本身就是感悟, 或者它的产生需要经历一个感悟的过程。显然学习的核心部分应当是感悟。
一、初中科学教学应关注感悟学习
感悟过程中涉及许多科学方法的使用。如学习者会通过观察、实验等来获得信息, 会通过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需要学习者不受原有知识的限制, 联想、想像、直觉等非逻辑思维方法, 对头脑中某些观念、表象进行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因此, 无论是过程, 还是结果, 感悟都具有创新的特征。
感悟过程及感悟能力的提高, 还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关。原有知识和经验越丰富, 则越容易形成感悟。同时, 感悟的形成, 需要学习者积极的探索和深入的思考, 需要学习者对学习对象感兴趣, 需要坚强的学习毅力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作为支撑, 因此,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影响着学生的感悟和感悟能力的提高。正因为此, 感悟的东西往往很难遗忘, 感悟的程度高, 学习的效率就高。
科学学科的独特性在于它需要学生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 认识自己生存的物质环境;需要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等角度来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需要应用大量的科学实验和观察手段等来收集需要的信息;需要用特殊的科学语言对众多的科学事实进行科学概括和理论思维。而一门学科的认识和研究方法, 只有在不断地学习和研究过程中, 通过感悟才能获得。
科学发展的历史中, 蕴藏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内容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当学生的感悟能力达到一定的程度, 便会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感悟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而学生积极探究、努力进取、竭诚合作、敢于创造的科学态度的培养, 更需要学生去感悟。因此, 初中科学教学应促使学生感悟。
二、初中科学教学中促使学生感悟的策略
1.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激发感悟
“感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科学的学习必须是先“感”, 对基础知识有一个透彻的了解, 才能由“感”及“悟”。而“感”指学生的感性认识。感悟过程及感悟能力的提高, 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关。原有知识和经验丰富, 则越容易形成感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 这是学会感悟的先决条件。
(1)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如在讲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时候, 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平时, 我们是如何灭火的?学生就会联想到油锅里的油着火的时候要迅速盖上锅盖、灭火器灭火、消防队员用水管灭火等;在讲溶液的性质时让学生联想, 冬天天冷的时候, 厨房里的水结冰, 而酱油、菜汤等却不容易结冰, 原因是什么?等等。
(2) 利用科学实验,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如在讲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时候, 让学生做镁、锌、铜与盐酸反应的实验,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得出反应剧烈程度的不同, 金属有的能和盐酸反应, 有的不能与盐酸反应的感性认识;在讲氢氧化铝的两性的时候, 让学生做实验, 使学生认识到氢氧化铝既能和酸反应又能和碱反应的感性认识等。
(3) 利用多媒体课件,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进行抽象知识的教学时, 可通过多媒体课件,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 使学生通过感知准确理解抽象的知识, 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 如对晶体结构、对科学平衡的认识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其形象和直观化;如在讲酸雨的时候, 向学生展示酸雨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从而增加学生在感性认识;在讲食盐和纯碱时, 向学生展示有关西部盐湖和有关的矿物照片, 以及西部开发的动人情景, 进而引出“食盐和纯碱”的知识;在进行原电池的教学时, 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溶液中离子的定向移动使导线产生电流的过程等。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促进感悟
“感”是“悟”的基础和前提。“悟”是“感”的升华, 是学生把知识化为内需的手段。学生形成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有了“感”, 但必须有“悟”, 才能形成感悟。那么在教学中, 教师应在对新新信息进行适当的讲解之后, 给学习者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 让他们自己去对新知识进行深刻的思索, 在头脑中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知识, 由此产生新的知识。同时教师又要对学生的思考进行启发式引导, 这是学生学会感悟的关键所在。
3.及时评价, 激励感悟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劳动成果如果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褒奖, 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自豪感, 从而形成自我激励的心理机制。评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 教师必须注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 给予及时地鼓励性的评价, 以激励学生认真去“感”, 用心去“悟”。评价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用激励性语言, 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科学的天才大师霍金指出:科学创造只能在人间的心灵完全自由的情况下进行。科学教学中的自由就是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 教师激励性的评价就架起了师生间心灵沟通的桥梁。使学生有了学习的信心, 为感悟铺平道路。二是要注意进行过程性评价, 不放弃任何一个可教育的时机, 让评价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手段。新课程标准倡导发展性评价, 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我们在科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评价不断激励学生学会学习,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感悟。
13.继续教育学习感悟 篇十三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指出:“经济发展如果仍是粗放式的,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所以,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
环顾世界,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各国都在努力寻找新的发展引擎,打造新的经济生长点。4月,习近平同志出席博敖亚洲论坛开幕式并发表演讲时就鲜明指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这一趋势表现越来越明显:美国政府提出了“绿色新政”;欧盟制定了《欧盟》发展战略;日本推出了“绿色发展战略”;韩国提出了《国家绿色增长战略(至2050年)》。印度、巴西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也迅速加入了“绿色大军”行列,制定《国家行动计划》并着手推进。他们的经验与思考足以引起我们深思。当前,在许多科学家眼中,当前正在蓬勃兴起的绿色工业革命,堪称“第四次工业革命”,前三次革命我们都落伍了,而当前,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之际,我们与发达国家基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一些诸如技术和资源领域不仅不落后,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将绿色工业革命视为新的经济发展引擎,把环境约束转化为绿色机遇,制定好绿色发展战略,用以指导经济转型升级并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在节能产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以及电子技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海洋等战略性绿色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抢占未来世界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只有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14.继续教育学习感悟 篇十四
一、坚定信心,提高政治觉悟
身为党员应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坚守岗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各级党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以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到一线去,到最需要我的地方去”,身为党员,我们应在疫情防控中亮明身份,当先锋做好三个表率。
1.争当积极执行防控措施的表率,带头响应支持有关防控措施,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顾全大局坚守岗位,配合医务社区工作人员上门随访,落实外出学生监测检查。
2.争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表率,积极通过电话,班级微信群等多方面渠道广泛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对疫情防控的相关政策和专业知识,引导群众,家长学生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带头做到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积极回应家长关切问题,对违规行为予以坚决抵制。
三、明确自身职责,合力打赢疫情防控硬仗
1.身为一名党员教师,明确自己的双重使命与责任,做到带头宣传疫情防控知识,通过短信及班级群消息认真教育引导学生及家长注意个人卫生与防护措施,提升防御能力。对意识不强,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主动耐心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杜绝不实谣言及信息在班级中传播,对具有恐惧心理的家长学生,通过电话、微信等多种方式进行心理疏导。
15.继续教育学习感悟 篇十五
一、巧设情境,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领学生自我感悟
数学教师的一个重要的本领就是能够把看似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学生是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也是衡量数学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华应龙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 课始他就创设了有趣的情境, 使学生不仅学得不累, 而且兴趣盎然。引入了三个斜度不同的滑梯把学生带进了有趣的情境中, 而当有的学生说想玩第三个滑梯时, 引来了一阵笑声。从这笑声中可以想到学生可能悟到了什么, 并且马上对后面要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下面的教学片段会让人们想象出当时的课堂教学气氛。
师: (笑着) 有人笑了, 笑什么?
生:第3个太斜了。
师:这个“斜”字用得很好。
生:第3个太陡了。
师:这三个滑梯的不同之处在哪儿呀?
生:他们三个有高有矮。
师:对, 有高有矮。还有什么不同呢?
生:有胖有瘦。
师:哈哈……是, 有胖有瘦。你说呢, 小伙子?
生:有宽有窄。
师: (惊讶) 还有宽有窄。你们说出的这些都有点像, 不过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之处, 那需要有数学的眼睛才能看出来。
生: (齐声) 角度!
师:哎呀, 厉害!是不是这样啊? (抽象出三个角)
生:是!
师:最主要的是它们的角度不同 (隐去两个角, 留下第2个滑梯的角) 。那么滑梯的角多大才算合适呢?这就需要量角的大小了, 是不是?
生:是。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板书:量角的大小)
多么引人入胜的课堂引入!这样的学习活动, 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感兴趣的!在“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宽有窄” ……的较量中, 孩子们“悟”得了一个重要而又有价值的数学概念——角度!
二、巧设圈套, 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引领学生自我感悟
人所共知, 练习课不容易上, 上好则更难, 尤其是计算练习课, 因为小学生对这样的纯数值计算, 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然而要使学生的计算技能逐步巩固并达到熟练程度, 必须经历有目的、有层次的练习过程。华应龙老师根据低年级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 灵活地运用教材, 将原教材后附的数学游戏——“神奇的‘495’”有机地纳入练习课内。在这节课中, 不是老师出题学生算, 而是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算, 且各不相同。每人独立写出三个不同的数字, 组成最大和最小的三位数并求差, “我们按照这样的规则, 把你所写的那三个数字所组成的数, 一步一步地计算下去, 咱们来比一比, 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写的算式又对又多”。就是因为这样的“引诱”, 学生伏案执笔, 埋头计算……不知不觉中, 每个学生都练习了不少道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题。过了一会儿, 有的同学停下笔, 互相议论起来:“算了半天, 算不出去了, 就是那几个数字, 来来回回的。”“怎么算都是954-459=495。”“我觉得我们每位同学写的数字不一样, 但算出的结果却都是一样的。”“我发现每个算式得数中间都是9。”同学们探究着、发现着、感悟着……其中有一位同学计算的错误成为了矫正的资源。那位学生选的数字是“2、1、0”, 可他算出的结果是595。教师引导学生帮助该生指出问题。“最后一个算式的百位借走1, 还剩8, 8-4=4, 他没有借位, 还是用9做的, 所以得5, 就错了。”这也正是学生做多位数减法时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常常忘掉退位点。在此基础上, 学生总结出做多位数减法时的注意点:要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算起, 退位减时不要忘了退位点。
为了寻求和发现计算中的规律, 学生乐此不疲、心甘情愿地做了许多道被认为“枯燥单调”的计算题。这样的练习学生还会感到乏味吗?这样的练习学生还会厌烦吗?华老师巧设圈套, “引生入胜”, 可谓是教学智慧。
三、巧设陷阱, 引发学生的认知需求, 引领学生自我感悟
在教师把握了数学的本质后, 如何设计“活动”让学生也能自主地把握数学本质, 就是教学法的核心问题了。
在华应龙老师的“中括号”教学中, 他并没有按照很多老师所理解的新课程去“创设一个‘现实’问题情境”, 也没有创设一个“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来“动手操作和交流”, 而是从常见的数学游戏入手, 添上适当的数学符号使等式成立。但是问题越来越“难”, 越来越有“挑战性”, 而这个“挑战性”是有目的的:改变运算的顺序。
“跳一跳, 够得到”的境界是数学教学的最优境界, 学生的求知欲望一次又一次地被调动起来, 认知需求一次又一次地被激发出来, 同时又得到了满足。从“18 2 3 6=18”到“18 2 3 6=81”, 再到“18 2 3 6=1”, 简单的数字与算式, 其中蕴涵的是不简单的数学道理:变与不变。学生在游戏中就被吸引了, 逐步陷入教师事先挖好的“陷阱”中, 并能自己从“陷阱”中爬出来:感受约束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掌握含有中括号的运算顺序, 并会计算相关的试题。
16.感悟自主合作学习的实施 篇十六
【关键词】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 目标 效果
课间,学生的对话引起我的极大兴致,“这节课讨论时你们组回答的次数最多,你一共回答几次?”,“哎,别提了!哪能轮到我?问题都让学习好的同学回答了。”我赶忙上前插了一句,“他们回答的问题你都会吗?”“有些弄不懂,也没听明白,但有些太简单,根本不需要再讨论了!”同学都抢着说。“那弄不懂的该怎么办呢?”我又问,“不知道!”他们说。这样一番话让我沉思良久……目前,大家都在践行自主合作学习,但如何真正实现自主合作学习,我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的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例如,我曾听过一节初三英语阅读课《The man who never gave up》。当时老师在教授新单词句型后,呈现了几个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出答案。
1.When and where was Edison born?
2.How long was he at school?
3.Why didn't his teacher like him?
这三个问题只要阅读了课文,就能很容易地找到答案,还需要小组合作吗?
选择的话题要切合学生的生活,有趣味性、可行性与探究性,让学生有话可说。例如,我在教Family Tree这一课时,学完新单词后,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对新的单词进行巩固。每个小组都帮Chen Jiamin设计一个Family Tree,要求必须要用上所学的新单词,并且要给每个家庭成员起名字并写清楚与Chen Jiamin的关系。汇报时各小组派一个代表或全组一起向全班介绍他们组的Family Tree。
二、科学分组实现合作
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分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分组有一个原则就是要有助于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过程中,能够彼此协助、相互支持、共同合作,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成效,并达成团体目标。
三、“自主”是实现“合作”的基础
没有学生个体的自动、自学、自得的过程,合作学习则是一句空话。教学中,有些课堂从一开始就合作,一直到下课,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是少之又少。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教室里闹哄哄的环境,对于需要安静才能完成的独立思考是根本不可能实现。学生没有思考,就进入了讨论阶段,没有个人见解,哪里还有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后的基础上的,在学生解决某个问题遇到障碍,有了疑问才会产生互相交流、质疑、解惑的欲望,这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有成效。
四、建立多角度的互赖关系实现合作
我们可以用“荣辱与共”来概括组员之间相互依赖、帮助的关系。只有当学生认识到他们这种“生死与共”的关系,即只有所有成员成功,他才能成功时,才会自主地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各个任务。因此建立多角度的相互依赖关系的学习环境相当重要,可以说没有积极互赖,合作学习只是一个形式。
1.目标互赖。以 Book 3 Lesson 33为例。笔者在引入 What's it made of? It's made of...What's it used for? It's used for...Where is it made? It is made in...等句型之后,投影列出衣服、邮票等实物,鼓励学生利用这些句型进行小组交流,并定下小组目标“确保每位成员都能利用这些句型进行交流”。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在互赖的环境中迅速掌握了学习材料,也提高了学生与人合作的技能,而帮助者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知识,提高了能力。
2.奖励互赖。当小组成员通过共同努力,取得了进步或达到了共同目标时,优胜组内的每位成员便可得到同样的奖励。例如:对学生测试后,我给每个组计算出提高分,优胜组给予一定的奖励。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平时成绩给他定一个基础分,如成绩中等的学生,他的基础可定为80分。如果他测验分数是85,那么他的提高分为5分,然后将组内小组成员的提高分相加,总提高分数高的小组胜出。这样做,既增强了组间学生的竞争意识,又促进组内学生的合作意识,促使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差的学生,从而增加小组的竞争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這种积极的奖励互赖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
理论来源于实践,只要我们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就能不断发现问题,提高认识,找到科学规律,然后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一定会突飞猛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玲.英语学习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初探.
【继续教育学习感悟】推荐阅读:
继续教育学习报告11-05
继续教育研修学习总结10-05
继续教育学习笔记最美教师07-07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学习心得08-16
教师继续教育自我学习总结09-17
继续教育“育好人”专题学习笔记08-14
2024年度继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07-10
2006-2010年继续教育个人学习总结10-12
2022年职教继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07-27
2011学年度继续教育个人学习总结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