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的知识管理

2024-09-23

浅谈企业的知识管理(精选8篇)

1.浅谈企业的知识管理 篇一

浅谈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在我国的经济背景和现今的经济环境的要求下,企业需要将管理理念由原来的单纯以盈利为目的的模式向市场经济现代化模式转变。

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管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259.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33-02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个人还是国有企业都如同雨后春笋般随着经济发展澎湃而出。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现代化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国民经济管理迫切需要现代化的更新。才能使经济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要实现国民经济管理现代化就要先从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实现做起。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的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思想、经营模式,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符合时代发展的管理模式都是最基本的条件。

1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

从实际意义上分析,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其实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但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企业管理的模式和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手段,在这里暂时分开进行论述。

1.1企业管理模式

1.1.1基本概念

什么是企业管理模式呢?企业管理模式就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为了实现经营目标所组织的资源和经营活动的框架和方式。目前我国企业在实际的运营中使用的比较有效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企业的资源计划,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过程重组,生产技术的优化等。虽然这些管理模式在企业的经营当中较为常用且有实际性的效力。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在企业管理中发挥效益的管理模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现今的发展趋势,显出疲态。尤其是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从原来单纯的盈利性组织向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型企业发展。

1.1.2未来新型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在企业管理模式的更新过程中可以发现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主要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①组织结构扁平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企业采用的都是科层组织的形式,这种科层组织跟金字塔类似。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这种科层组织凸显出了其优势效果。特别是在大规模生产环境下,这种管理组织帮助企业降低了自身的成本,同时提高了产量。但是,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大规模生产已经不再占据市场主导。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的组织结构开始向团队型扁平化过渡。管理的扁平化,其意义在于减少管理层次,使管理方式更为系统。②竞争模式合作化。企业竞争模式化是有共同目标的多个企业,为了更好的发挥效益和开创市场而进行的一种合作的运作模式。多个企业的共同合作可以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各个企业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伙伴关系来达到共享资源,提高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等目的,合作化在现今的经济型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大的趋势。它能让企业在合作竞争中找到新的契机。企业之间的友好的战略合作作为一种新的竞争方式,是有利于中国企业发展的很好选择。

③组织结构柔性化。所谓组织结构的柔性化主要指的是企业组织结构的柔性。有柔性的组织结构可以有效解决企业内部的集团化和分权化的分歧。

2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基础

在对现今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及发展趋势有了一个大致了解后我们来谈谈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的问题。

2.1基本概念

所谓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就是指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通过科学思想和方法的运用,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采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管理手段,建立起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管理组织,使企业管理达到更为先进的水平。

2.2企业现代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进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大多跟企业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有关。比较突出的问题有管理思想上相对落后,观念陈旧,营销机制不健全,缺乏市场开拓精神和意识。管理不严,纪律松弛等等。许多企业内部管理的基础工作本就薄弱,又一味的追求盲目改革,大大削减了企业管理的组织力量。例如:近几年来许多企业片面的追求股份制改革热潮,认为进行改革是处理企业种种问题的有效手段,从而长期忽视了企业的内部管理。有些企业更把改制作为硬性指标,而对管理却松散对待,出现了“以改代管”的倾向。企业

3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实施方法

3.1建立专业化的管理体系

要实现对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建立一个专业的管理系统是必要的条件之一。如负责质量全面管理的质量管理体系;负责目标全面管理的计划管理体系;以经营机制为核心的现代化经营体系等都是企业建立管理系统的方法。各管理系统建立后,实行归口管理。在企业体制原则的建立时要注意原则的统一性,制定统一指挥和各级管理结合的原则;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3.2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机构

管理的基本定义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协调他人进行活动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系列社会活动过程。从管理的基本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管理结构的建立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必要保证。管理结构的现代化包括建立机构和组织活动两个大致方面。首先是机构的建立,在企业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中,成立一个或多个领导组织机构并不困难,难的是真正发挥这些组织机构的作用。

4结论

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大量的实践我们发现实现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是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永恒课题。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企业应紧跟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注重创新的管理理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加快企业现代化的进程。使企业自身更好,更快的融入现代的主流经济。全面提升,推动企业良好、健康的发展。

企业要以人为本,企业的人才来源有不少途径和方法,但单单能招来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关健是企业自身还要建立一套人才的培养和合理使用的机制,来解决企业的人才来源问题,特别是企业自身要有一套人才的培养机制。一个企业要拥有一个能使自己的员工能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环境,这也许是企业人才来源的最好的途径。另外,还应该看到,许多企业操作者不去研究如何建立企业自身的人才培养机制,而是一味希望从社会上高薪聘请人才,这种企业不需培养就能解决难题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也是很难有满意结果的。企业管理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就是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最终真真正正的运用企业的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中。这样一个企业才能拥有科学的、严谨的、不断完善的管理体系,才可能健康地迅速地发展,这才是我们常说的“向管理要效益”的真正含义。

2.浅谈企业的知识管理 篇二

关键词:知识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1. 知识企业概述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增长方式, 强调了经济的增长已经越来越依赖于知识这种最重要的资源, 已经越来越以知识为基础。知识企业以其独特的竞争优势, 独领风骚, 成为新经济时代的领头羊。知识企业是以知识为对象, 对知识进行直接生产、加工和分配的企业。知识企业以员工的知识及其商品化为利润源泉, 具有资金更多地投资于知识和信息活动, 以提供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的产品和服务为经营目标。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高风险性, 对风险投资和股票市场的高度依赖性等特点。

知识企业的财务管理观念不同于传统企业。首先财务管理服务于知识管理的观念, 知识企业应转变传统企业中流行的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观念, 而代之以知识管理为中心的观念, 故财务管理要服务于知识管理;知识企业必须树立在高收益与高风险合理配比前提下勇于承担风险的观念, 这也是社会和历史赋予的使命。

在筹资管理方面, 传统企业筹集资本主要指筹集资金;而在知识企业中, 知识在企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筹集资本不仅包括筹集资金, 更重要的是包括了资本的筹集。

在收益分配管理方面, 传统企业的利润分配是建立在“资本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这一基础之上的。在知识企业中, 这一基础发生了变化, 企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是人力资本而不是货币资本, 企业的实际控制权是掌握在经理人和科技人员手中, 高智力的人类劳动是利润的主要来源, 人力资本决定了知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它也必将是决定财富形成和分配的最主要因素。

2. 知识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2.1 风险理财观念

风险投资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投资方式和内容, 风险投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对象。与传统产业相比,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高风险性, 主要表现为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高, 投资周期长。二是高收益性。高新技术产业一旦成功, 将给投资者带来高于原始投资数倍甚至几十倍的巨额收益

2.2 人力资源价值管理

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和对其成果的利用成为财务管理的重心后, 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人的价值管理进一步成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心。这是因为科技创新活动是人的活动, 已有的科技创新只能给企业带来短期竞争优势和暂时的利润。而拥有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能保证企业未来的竞争优势和长期收益。因此, 各项财务管理工作应当重视怎样招收外来人才, 留住已有人才, 并为之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以激发其创造力和工作热情, 这就要求财务管理部门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密切联系, 为其提供资金支持, 并不断地创造出新的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

2.3 建立新的财务指标体系

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财务结构的变化势必要求对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调整。企业的无形资产的比重增加, 而无形资产是一种难以估价的资产, 它更新快, 易被替代。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许多企业股票上市后, 其市场价值往往比账面价值高3~8倍, 可见反映知识资本价值的指标必将成为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相关利益主体都十分关心和重视反映企业知识资本价值的指标, 而对风险投资的风险控制与管理也要求建立适当的指标, 因此, 要将高收益与高风险相匹配, 加强风险的预测, 做好控制工作。

2.4 广泛采用财务虚拟管理

对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知识企业, 实施财务虚拟管理可以大幅度提高财务管理效率。随着计算机网络在各行各业的普及, 人们对信息需求越来越具体化和及时化, 而且许多信息也都趋于共享。因此, 顺应时代要求的网络财务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互联网既可以向外界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财务信息, 也可以从外界取得有益信息。

2.5 加强科技创新

财务管理作为一项价值管理工作, 其注意力不能总停留在价值层面上, 财务管理工作的价值目标———价值增值的实现必须在生产和流通的循环中实现。首先, 发现外界的科技创新, 进行初步遴选并形成企业的技术引进, 或者企业自主组织科技创新活动, 这构成企业财务管理的起点或着眼点;然后将科技创新的成果引进生产领域, 看能否形成投资项目;最后把经过详细论证的可行性投资项目提供给投资者, 以其高额回报为条件筹集资金。这将构成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典型过程。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包括筹资、用资、收益、分配等几个方面, 这一重心转移的意义并不在于为财务管理工作增加了内容, 而是在于强调了各项内容应围绕科技创新来进行。

总之, 企业要把知识资本作为对未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战略资本来培育, 并需要财务的有效配合。研究知识经济下的知识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对知识企业更好的发展、实现科学发展观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汉明.浅析知识经济与财务管理创新[J].财会月刊.

3.浅谈企业的利润管理 篇三

关键词:利润管理;利润操作;会计准则

利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指标,不论是投资人、债权人还是企业经理人员都非常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利润管理是企业目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为结果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各经济主体的利益,但长期以来却被人们戴上了“利润操纵”的帽子。正确地区分适度的利润管理和利润操纵,可使社会各界对利润管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利润管理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既是法律制度所允许的,同时还体现了法律制度对企业相关利益主体不同利益的认可和尊重。适度的利润管理对企业的不断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过度的利润管理也会给企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决策,同时也会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决策的相关性失真。因此对利润管理一定要适度,要将其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利润操纵则是一种非法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

将利润管理与利润操纵区别开来,还可以找出财务造假或会计造假的始作俑者,从而找到治理利润操纵的治本措施。

一、 企业利润管理的作用

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适度利润管理是有利和必要的。如美国企业采取的“收益均衡化”利润管理行为,是为了提高股东的满意程度,进而实现经营者自身福利的提高;日本企业采用收益平滑化的会计处理方法,使利润管理行为具有长期的特征。利润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利润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从传统的观念来看,衡量一个企业经济效益的公认标准就是利润。根据经典的经济学理论,某项投资实现了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它就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尽管现代理财观念不再把利润最大化作为理财目标,而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理财目标,但企业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整个社会的财富才能实现最大化,从而带来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利润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2. 利润管理可为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通过为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利润管理一方面直接为企业内部的法规和准则的制定者提供了限制的目标,为政策法规的完善明确了方向,另一方面也为改进企业绩效考核提供了思路。通过研究发现,企业利润管理的重要动因是因为绝大多数的绩效考核是以利润为主,若要使企业利润管理不致过“度”,可考虑改进考核指标体系,如引入EVA指标或平衡计分卡考核办法等。绩效考核指标的改进可引导企业的经营管理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3. 利润管理可作为向外界传递有用信息的工具。在某些情况下,管理当局欲向外界传递某一内部信息,而内部信息往往是相当复杂并具有专业性,如果直接披露该信息,外界由于无法判别该信息的可靠性,或者即使能对该信息进行检验,但检验成本巨大,因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而放弃检验,外部信息使用者就会因此对管理层所披露的信息产生怀疑。当管理当局通过利润管理,逐步披露该信息,反而是一条相对有效的传递信息的途径。

4. 利润管理有利于不断促进企业改变目标战略。适度的利润管理既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素质较高的标志,它对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和宣传适度利润管理,逐步形成一种对适度利润管理的理解和容忍,恢复和提高社会公众对财务信息的信任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润管理的不断完善与提高,有利于企业引进新的管理方式,提高经营业绩,从而相应地改变目标战略,更好地促进企业未来的发展。

二、 企业利润管理的观点

关于企业的利润管理,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 机会主义行为观。该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的机会主义行为,通过对有关契约的影响,达到他们个人效用最大化。从机会主义角度看,利润操纵可能是企业管理层的短期化行为,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另外,利润操纵会影响财务信息质量,使会计信息失去可靠性和决策有用性,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最终会扰乱资本市场。也许有人认为盈余管理是应该被禁止的。

2. 有效契约观。由于合约不可能预见到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我们称合约是不完备的。从有效契约观看,利润管理能为企业规避合约刚性所带来的风险;从资本市场观看平滑的利润向外界传递这样一种信号,即企业长期的盈利增长能力强。以此增强公众信心,对公司来说降低筹资成本,对整个社会来说可减少宏观经济波动。企业中各类契约制定与执行的主要依据是会计信息。要想完全剔除利润管理除非将所有契约均不建立在会计信息基础上,这样一来会计数据作为有用的契约依据这一作用则丧失。

3. 信息观。该观点认为盈余管理行为本身具有信息含量,可作为管理当局向投资者传递内部信息的工具。持这一观点者认为会计利润管理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尤其是在“真实收益观”下,认为会计收益存在“真实收益”,而利润管理扭曲了会计数据,导致真实收益的偏离。而随着会计研究的发展,“真实收益观”逐渐被“信息观”所替代,人们认识到“真实收益”在不确定和不完备的市场上是一个无用的概念,它没有考虑不同利益集团的不同信息需要。而“信息观”认为“真实收益”并不重要,盈利仅仅是众多用以作为决策的信号中的一个,会计数据的贡献在于它所具有的信息含量,也即它所传递的信息。

三、 企业利润管理的动因分析

企业管理当局对利润管理的动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1. 需求动因。需求定律告诉我们,在一般情况下,需求引发供给。当前在对企业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时,绝大部分都是将考核的重点放在利润总额上。利润之所以被绝大多数考评者选中为考核被考核者的首选指标,是因为利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正是由于利润的重要性,企业有关利益主体就把利润当作了关注的重中之重。根据需求引发供给的原理,社会各方面重视利润,企业的有关方面就自然会把利润作为追求的首要目标,除了依靠经营从市场赚取利润外,如果有一些空间可从财务技术上或从管理行为的选择上适度扩大利润额,当然也不会放过。

2. 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信息经济学充分论证了现实世界中的信息不完全性和信息的非对称性。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下,经营者总是比所有者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更为熟悉;债权人相对于企业的所有者对信息的知晓程度往往处于弱势;大股东相对于小股东会掌握更多的信息;政府一般而言难以获取企业的内部管理信息。信息不对称程度直接影响企业利润管理能力的大小。

3. 会计人员的企业立场。在法规、准则许可的范围内,对影响利润的相关会计数据进行管理控制,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人员是否站在与经营者或所有者相同的立场上,是能否实施利润管理行为的关键之一。会计人员所面临的企业工作环境,决定了会计人员的“理性选择”是站在企业的立场上,同时会计人员也是 “经济人”,企业管理当局有太多的方法使其站在企业的立场上。虽然为了减小其消极影响,我国曾试行和推广过会计委派制,但这种做法是否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会计人员的企业立场,也是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一个方面,需要防范和限制的只是其不符合法规制度的过度行为,而这种行为有较多的规范去约束。

4. 会计准则的推动。部分学者认为,会计准则的生命力在于其灵活性。相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和经济环境,会计准则无论多么具体也只能是原则性的。即使准则规定只能用某一种会计方法,但在具体细节上,仍会给企业较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如折旧年限、残值、存货报废、坏账准备率等。就会计准则的具体和复杂而言,美国堪称世界之最。美国的会计准则给予企业较多自由选择的空间。正是会计准则的这种灵活性,给企业从事利润管理行为提供了技术处理的空间。

四、 利润管理的实现手段与相关建议

1. 企业利润管理的实现手段。(1)操控应计性项目。操纵经营循环中确认收入和费用的时点。如收入确认的提前和推后,费用分摊标准和分摊方法的选择,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界限的模糊等等,都有利润管理的潜力可挖。(2)灵活运用会计政策。如稳健的会计政策选择向市场传递了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前景充满信心的信号。而业绩差的公司存在避重就轻,采取较为乐观的会计政策的倾向。财务分析师在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时,不会只注重表内揭示,他们会根据表外披露及其他竞争性信息来源对企业已公布的会计数据进行调整,再作决策之用。(3)利用关联交易。由于关联交易是在关联方之间进行的交易,这就使得关联交易可能不采取正常交易基础上的市场公允价格,而是以低于或高于市价的价格成交(有时甚至是无偿的)。这样,关联交易就导致了不同形式的利益转移,成为利润管理的重要手段。(4)调控生产经营活动。通过调控生产经营活动的手段而实施的利润管理,比利用会计准则的灵活性更有效、更隐蔽,也更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怀疑。如企业想多报当期利润,可通过增加生产量来调节库存量,导致固定费用在单位产品上分摊额减少;降低应收账款的信用标准从而增加赊销;推迟处理坏账和固定资产清理业务等。(5)购买或出售资产和业务。在需要调节利润的时候,企业可能会出售一部分资产或业务;也可能通过并购企业来实施利润管理。

2. 企业利润管理的相关建议。鉴于前文的分析,本文的观点是:把利润管理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限制其负面影响,发挥其正面作用。

第一,要把握好利润管理的“度”,协调好企业各利益主体。企业利润管理行为的结果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数额,一般来说,利润被高估,政府会因税收增多而获益,经营者也将得到较多的报酬而受益,而股东和债权人的利润却受损;相反,如果利润额被低估,股东将会从中受益。利润管理行为对各利益主体的利益额的具体影响,要视当时各利益主体的特定目的而定。企业利润管理的“度”除了法律制度框架外,还应处理好各利益主体的协调关系。也就是说,进行利润管理而使利益分配结果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倾斜,应以其他相关利益主体能够忍受为限度。在一定的限度内,行为主体既可得到一定的好处,同时也被其他各方认可;超过一定限度,即使法律制裁不了,但其他的受害当事人也都有各自的办法做出相应的反应。各利益主体利益协调这个“度”很难有一个量的把握,只能根据各企业当时的具体情况做出一个“适可而止”的心理上的判断。管理当局在进行合理利润管理时,务必把握好这个“度”。

第二,将责权利相结合,更好地进行利润管理。责权利相结合是指进行利润管理时,三者必须进行量化管理统一为一体,责任者既是责任的承担者也是权利的拥有者也是利益的享受者,有利于克服有责无权、有责无利的责权利脱钩的现状。只有将责权利相结合,利润管理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为责也好、权也罢,归根到底还是利,没有利一切都只是一纸空文而没有实际意义。就企业利润管理来讲,责、权、利者以责为首,利则是目标,但如不把责落到实处,利益之源就会枯竭,因此企业进行责、权、利管理时首先要明确各领导部门的基本责任中心,成立责任领导小组,明确职能部门分工和工作标准,细化项目,制定责任核算方法,在确定了企业的目标责任以后,要确保目标的实现,必须层层分解落实指标,把责任落实到个人头上,同时在具体措施中要分清相互的经济责任,即与利挂钩,做到上下一条线,形成金字塔的指标体系,制定符合实际的严格的奖惩办法,促进各部门千方百计的实现目标。

参考文献:

1.Scott William R著.陈汉文译.财务会计理论.北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68-69.

2.刘祖龙.集团公司如何实行目标利润管理.广西会计,2006,(8):25-26.

3.李从东,张泓.企业利润管理行为探新.天津大学学报,2004,(7):237-241.

4.朱婧,孙明慧.浅谈利润管理的合理性.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6,(1):49.

5.曲晓辉.关于会计政策的几个问题.上海会计,2005,(12):10-13.

6.吴教华.从会计政策的选择论会计利润管理.企业经济,2006,(5):177-179.

作者简介:嵇婷,南京大学商学院会计学硕士生。

4.浅谈企业期间费用的管理 篇四

年级专业: 2009级会计4班姓名:刘晓娜

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中小企业、私营企业也乘着这股春风蓬勃发展起来,这些企业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收到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制约,特别是这类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决策等方面,它们有相当一部分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管理的思想和方式更是落后僵化,特别是对期间费用的控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致使这类企业想做大做强像登天一样。这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产生了巨大的阻碍,这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大纲:

一、期间费用预算与控制在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期间费用的管理认识上的误区

(二)制定预算的制度缺失、方法不够灵活

(三)责任指标的制定不够公平合理

(四)内部控制可靠性不强

(五)考评体系不够健全

(六)权责未能有效结合,奖惩机制不能发挥作用

二、企业面临期间费用所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合理制定预算方法

(二)建立经济责任制,使权责落到实处

(三)加强内部控制,分析差异,实实施控制

(四)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

三、期间费用的控制的采用的方法

(一)预算控制法

(二)审核控制法

(三)销售费用利益贡献报表法

四、企业期间费用有效管理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年06期

《经营管理者》——2011年18期

《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

5.浅谈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篇五

摘要: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和谐社会的建设,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建设,为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创造优秀的文化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行为保障。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管理而言,极为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其次,从积极开发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制度体系;扎实推进企业文化培训;以人为本,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切实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构建企业文化建设要善于抓要点;突出忠诚企业,培育廉洁文化等方面就完善企业文化建设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 制度体系

一、前言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也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和谐社会的建设,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建设,为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创造优秀的文化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行为保障。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管理而言,极为重要,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导向功能

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整体和企业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成员个体的思想行为起导向作用;二是对企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起导向作用。这是因为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了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如果企业成员在价值和行为取向上与企业文化的系统标准产生停逆现象,企业文化会将其纠正并将之引导到企业的价值观和规范标准上来。

(2)约束功能

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主要是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来实现。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有效规章制度的约束: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之

一。企业制度是企业内部的法规,企业的领导者和企业员工必须遵守和执行,从而形成约束力。另一方面,道德规范的约束:道德规范是从伦理关系的角度来约束企业领导者和员工的行为。如果人们违背了道德规范的要求,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心理上会感到内疚。同仁堂药店“济世养生、精益求精、童叟无欺、一视同仁”的道德规范约束着全体员工必须严格技工艺规程操作,严格质量管理,严格执行纪律。

(3)企业文化建设对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协调作用

为使企业建设达到更高的目标,必须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塑造企业职工的团队意识。俗话说:“管理管理,一要理顺程序,二要理顺心态”。如企业职代会前后可以发动职工积极参加“我为企业献计献策”提合理化建议活动,让职工在企业发展、企业建设等问题上提出有益的建议,使企业领导和职工获得认识上的认同感。企业文化建设还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关心人,爱护人,尊重职工的劳动成果,使每个职工在团队内

心情舒畅,从而在行动上更加协调。因此,企业市场竞争力不仅仅表现为单一的关键技术、关键设备、运行机制的竞争,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之间的有机融合,是各种能力的综合提升。

(4)企业文化建设对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激励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强调尊重人、关心人、激发人。通过企业文化建设,鼓励职工发挥内在动力,朝着预期目标采取积极的行动,发挥最大的潜力已达到个人心理需求的更高层次。企业内先进的评比、技术职称的晋升、各种竞赛活动、技术比武、演讲比赛活动的开展等等,以有效的精神和物质激励的方式,为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优惠的条件和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完善企业文化建设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

(1)积极开发整理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制度体系

企业文化建设不仅需要社会的大力倡导和支持,更需要落实到每个企业的管理实践中,从一点一滴的经营管理活动中积累起富有个性的企业文化。为保证这个过程的顺利进行,企业必须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这些制度本身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包括竞争择优机制、民主参与管理和决策机制、奖勤罚懒机制、分工协作机制、合理的绩效评估与分配机制、关爱员工生活的机制、系统化培训员工的机制等,以建立科学高效的企业制度文化。

(2)扎实推进企业文化培训

抓好学习载体,广泛开展企业文化交流活动。要求员工认真学习,就企业文化谈体会,谈认识,把思想行动和全行的企业文化建设统一起来。抓好展示载体,积极塑造企业文化宣传的视觉环境。该行采取多种形式对企业文化体系进行宣传展示,力求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得企业文化的内涵深入人心,使企业文化的宣传展示固定化、经常化。抓好实践载体,确保企业文化宣传取得实效。该行紧密结合各部门和网点工作的不同特点,积极开展企业文化主题实践活动,让各级员工在业务营销和内部管理中感悟、认同企业文化;并着力于规范管理、改进工作、推进发展和提高执行力。

(3)以人为本,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

中行嘉兴市分行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并将其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来抓,近三年,该行经营业绩连创新高,在全国40家重点城市行考核排名中由2008年的第38位提升到2010年的第27位,同时企业文化建设也取得了成效。

该行长期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以防案件、防风险为抓手,不断加强队伍建设,保持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优化合规文化。今年初以来,该行开展多种形式的合规教育和排查活动,加强关键流程和重要岗位人员监控,严肃查处各类违规行为,做到内控违规“零容忍”,内控建设和合规文化得到加强。

该行牢固树立“二线为一线服务、全行为客户服务”的理念,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层次。建立了服务礼仪培训这一长效机制,率先推行网点柜台“举手招迎”新服务礼仪,并在2010年全市金融行业女职工文明礼仪展示大赛中取得第一名的成绩。同时,以业务技能训练和竞赛为手段,不断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按照“文明、规范、优质、高效”的要求,充分发挥服务客户、服务世博的作用。

该行紧紧围绕“和谐银行”理念,努力做好品牌规划与建设,加大营销宣传和公关策划力度,积极开展创建省、市级文明单位活动,打造具有中行特色的企业文化品牌。同时,组织员工开展“爱心捐助”等慈善活动。2010年,该行党委被中行总行授予“中国银行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4)切实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事关企业发展大局的战略工程和系统工程,企业要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整体规划,切实加强领导,制定规划,分步实施。要健全运转有序的企业文化建设机制。要明确企业文化建设职能部门,做到工作有人负责;要制定有关企业文化的制度、规范、标准等,做到工作有章可循;要形成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有奖惩的工作程序,做到工作规范化、经常化。企业各部门要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建,共同肩负起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责任。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正确处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关系,使它们有机结合,互相促进。企业领导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是企业文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企业领导者不仅要做企业文化建设的设计者、组织者,更要作企业文化建设的倡导者,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广大职工。各级企业领导都要不断提高现代文化素质。

(5)构建企业文化建设要善于抓要点

第一,以诚信为核心构筑企业文化,价值观是企业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标准,比如说诚信或对客户的尊重,这些是需要强化的,尤其是企业要致力于建立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要强化“质量求生存、诚信求发展”的发展战略意识,始终把“诚信、守法、规范”作为企业打造名厂的核心所在,积极地以实际行动推动“诚信企业”为核心的企业价值观的形成,努力提高员工的诚信意识、法制意识和质量意识。例如“带给顾客一个满意的服务;送给社会一个真诚的回馈;留给员工一个创造的空间”,“以人为本、科技为先、质量为上、信誉为重”的企业文化口号,就是属于这一类的理念。

第二,企业领导决定企业文化。企业领导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企业领导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领导素质直接决定着企业文化和企业的命运。企业领导人的身体力行和积极倡导是企业文化确定、形成的重要推动力。企业领导人的前瞻性和应变能力是企业文化丰富、充实的重要条件。优秀的企业家能倡导出优秀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创造出优秀的企业,优秀的企业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在企业中,这种特征尤其明显。因此,企业家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6)突出忠诚企业,培育廉洁文化

坚持诚信、坚持忠诚企业,持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诚信管理,加强企业廉洁文化的宣传,营造廉洁、健康、和谐氛围是国有企业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求,也是公司大力提倡的目标要求,通过加大廉政文化建设,使各级管理者成为反腐倡廉的模范实践者和学习的楷模。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基础上,我们要把价值观、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作为企业廉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经营发展的全过程,成为员工共同的思想理念和精神支柱,成为促进企业健康成长和发展壮大的文化支撑。

四、结语

做一年的企业靠运气,做十年的企业靠经营,做百年的企业就要靠文化。文化是可以传承的财富,是软实力的象征。只有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够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罗孝高。优势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21):155-157。

[2] 张中洁。论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文化建设[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7,(14):163-165。

[3] 郭伟刚。论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的内在关系[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105-109。

[4] 郑延。诚信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2):107-109。

6.浅谈化工企业的设备管理 篇六

一、前言

近几年我们的化工企业发展较快,很多新的企业兴起。有国企的扩建,另有好多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新的建设项目。化工企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就是设备,所以设备的管理至关重要。

设备的管理各企业有各自的模式,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企业的领导者管理理念也有所不同,当然这里也存在企业性质不同,领导者想法不同、目的不同等诸多因素。如果从一个企业长远发展来考虑,一个好的设备管理模式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应该是很可观的。

二、设备管理程序

一个工厂或一套装置的设备管理要从建设初始阶段开始。

1、有一个精干的设备管理团队。

2、从初步设计到竣工,一定要有完善的设备资料。

3、建立设备档案。

4、设备的注册。(满足国家特种设备监督检验要求)

5、设备的检验计划。(满足国家特种设备监督检验要求)

6、针对每台设备写出检修规程。

7、设备巡检制度。

8、完善的检修记录。

9、日常问题记录。

10、设备状态评估。

11、设备检修计划。

三、对设备管理人员的要求

1、了解各类设备检修的国家相关规程

2、了解各类设备检验的国家相关规定

3、了解与自己管理的装置中设备、材料、介质的特性

4、熟知自己管理的装置的工艺流程

5、熟知装置中没一个部位的压力、温度、介质等最基本的参数

6、能制定即经济又能保证装置运行的检修计划

7、对装置运行中的设备隐患有一定的敏感性

四、维护检修模式

企业只配备各专业的管理人员,日常的维护、检修、保养等工作委派给一个比较好的检修公司去做,但对检修公司的管理能力、技术能力需考核。

五、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设备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的稳定、生产成本。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我们要充分权衡设备在生产中的所处的地位,不能因为一台价值几十万的设备的隐患造成生产上几千万的损失。

7.浅谈企业的文化管理 篇七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它像一面旗帜, 指引着企业的方向, 统领着企业的战略。作为一种核心价值观念, 它支撑着企业的经营管理;它又像一种无声的命令, 制约着企业的执行力。它潜存于每个员工的骨子里, 规范着企业及其员工的行为, 从而达成一种默契, 形成一种共识, 产生一种凝聚向心的力量, 并具有长久性和理念目标的指向性, 因此,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最重要的功能要素, 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形式。

1 企业文化的形成

一个企业, 它的文化从无到有, 从简单到成熟, 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培育过程。

企业文化的形成, 首先取决于企业领导者的精神品格。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工作作风、创新能力、坚韧执着的精神, 是一种无形的感召力量,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员工的精神作风和执业行为, 从而产生一种“约定性”的效应, 将企业从业人员引入一种模式或轨道。因而, 企业主要领导者的行为作风具有“垂范”的意义, 换句话说, 就是企业缔造者的性格, 将会成为企业的主导个性, 特别是在企业运营发展的初期, 这个因素尤为重要。

其次, 从根本上讲, 企业文化是不包含规章制度的那一部分内容。但是, 它一定是建立在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基础之上的。在企业的管理层次上, 较低的层次是制度管理, 最高层次是文化管理, 处在中间层次的是机制管理。所谓法治小人, 礼治君子, 无为而治治圣人。其实, 所谓无为而治, 并不是无为, 而是无不为, 是用一种文化力去实现管理目的, 但这并不是说企业的制度建设、机制建立没有意义, 恰恰相反, 制度与机制是文化管理形成的重要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 并以企业的执行力作为保障, 企业就会渐渐地形成健全的文化肌体, 形成健康的“遗传基因”, 才有更强的竞争力和抗衰力。

不同的企业, 其文化“标的”各不相同, 但其精髓是相近的, 意义和功能是基本相同的。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曾把企业文化比喻为大船文化, 这个比喻很形象。在企业运营的航道上, 从船长到船员, 命运将他们维系在一起, 只有戮力同心, 战胜风浪, 才能到达目的地。其实, 这种文化的背后, 基础性的东西就是机制, 如责权机制、同利机制、激励机制等, 所以,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转型的阵痛, 即必须由主要领导及创业集体的制度管理、人格力管理, 向高层次的机制管理、文化力管理过渡, 让企业的每一名员工, 都处在同利的关系链条中, 进而达到同心、同道的目标。否则, 企业运营中, 一旦遇到大风大浪, 有人就会“放水”, 有人要改弦更张去走“阳关道”。今天水手要扯走一片帆, 明天大副要拿走一支桨, 船长一看形势不好, 就拿走船舵和罗盘, 这样, 企业会很快分崩离析, 从这个意义上说, 股份制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企业实现“共命运”的基础。国内外企业发展的历史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且在经济发达国家这已经不是问题, 而在中国, 未经历“阵痛”的企业必须花大力气去解决这个问题, 这是“国情”决定的。

德国有一句谚语:“一定要把自己裹在一面旗帜里。”从企业角度上说, 这面“旗帜”就是企业文化, 是一种道德言行模具。那么, 谚语的意思就可以界定为:员工只有把自己的思想行为、道德观念、理想追求融入到企业文化的模具中, 通过企业的平台, 去追求自己的价值和目标, 才能为企业所容纳, 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因为只有这样, 个人的上进心才会升华为一种责任心, 个人追求会升华为一种事业追求, 员工就有了一种主人翁的意识和担当责任的品格。这样, 文化品格的精髓就化作一种血脉, 流动在每一名员工的血管里, “不用扬鞭自奋蹄”, 企业就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为而治了。

每个企业都把创品牌作为最高追求, 不仅是产品品牌, 还有更为重要的企业形象品牌。毋庸讳言, 品牌的效应、价值是巨大的, 它不仅能给企业经营带来丰厚利润, 而且代表着企业的层次与品位,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识, 关乎企业的兴衰存亡。但品牌背后的支撑, 是信誉, 是真诚, 是一种民众普遍诉求的主流文化, 而这种文化, 应该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儒家思想大厦的基础就是“仁”和“信”, “仁”是处世的出发点, “信”是行为的落脚点, 这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团体立身处世、扬名传声的根本。在一个儒家文化不断被发扬光大的国度里, 儒家的道统精神, 不应该被企业文化建设所忽略。

商场如战场, 在商海里, “一将成名万古枯”的悲喜剧每天都在上演。在今天的成功企业背后, 不知有多少无谓的殉葬品, 用“尸骨成山、血流成河”去形容, 也不为过。一些企业, 在追求成功的路上, 可谓筚路蓝缕、励精图治;一旦小有成名, 就要忘本, 就去投机取巧, 结果因小利而砸了自己用身家性命搏来的牌子, 正所谓一个铁钉, 伤了一匹战马, 倒下一个将军, 输了一场战争, 亡了一个国家!这是连带效应, 而不是耸人听闻。现在, 不是还有人在网上为“双汇”求情吗?什么原谅双汇, 挽救一个民族品牌;什么宽容为本, 不要让双汇步“三鹿”后尘云云, 其情可悯, 但天不容情。

遇到这种情况, 一些企业的老板也常常喊冤叫屈, 认为问题出在局部, 不应该以企业的全部作为代价。但我们认为, 此类问题的根源在企业文化管理的缺失上, 如果用“木桶理论”去比附, 双汇的问题不是出在原料供应的“短板”上, 而是出在经营思想的“底板”上, 是根本问题, 绝不是局部问题, 这就像一个病死的人绝不是所有器官同时坏死一样。信誉作为企业的立身之本, 作为一种观念, 应该把它灌输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的心中, 并使之渗透到员工的骨子里。否则, 一旦迷失本性, 失了街亭, 企业老板再去挥泪斩马谡, 也于事无补了。因为文化死去的企业要想还魂, 就像人生还要打草稿一样, 它只存在于浪漫想象之中, 而为现实法则所不容。

2 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的文化建设, 一个重要的目标是人本思想的建构。人是第一生产力, 企业的兴旺发达, 靠的是人才。人才有不同的标准层次, 较低的层次是能够做一摊具体工作的人, 较高层次是可以为企业的运营发展进行战略规划的人, 而处于中间层次的是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有一种观点认为:能在市场上招聘到的人才, 绝不是第一流的人才。这种说法较为绝对, 甚至有点武断, 但有其合理因素, 许多企业选才用人的实际往往如此。那么, 企业通过机制的改革, 培养人才、重塑人才就显得尤其重要。内蒙古闻都置业公司制定的“高人指点, 本土用人, 重在培养”的用人原则, 就很切合实际。

当然, 有了人才, 还需要有“留住人才、发展人才”的机制。企业有义务让员工活得有尊严, 有精神归属感, 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进而靠企业的平台实现人生价值。这样, 员工才能与企业同舟共济, 荣辱与共。人文是历史与现实衔接最紧密的文化, 也是现实中人们最渴望的祥光慈航, 沐浴在人文光辉中的人们, 自然会萌发博爱的苗芽, 并推而广之, 践行“老吾老”、“幼吾幼”的仁爱观念, 自警自立, 自我雕塑为独立的人格品牌, 企业由此荟萃成一座品质的丰碑, 这样的企业, 就会仁者无敌。

企业文化建设,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 就是经营思想的再建。所谓再建, 就是在传统观念基础上, 与时俱进, 融入新的经营理念, 使企业的经营思想更为鲜活灵动, 更有境界, 更有凝聚性和目标的长远性, 因为没有百年企业的战略思想, 就不可能有切实而鲜活的经营思想。

企业的经营目的都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这无可非议, 但企业不能因此而急功近利, 既不顾及长远利益, 也不考虑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甚至不顾社会道义而损人利己。这样做, 往往欲速而不达!儒家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道德的基础标准, 把“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人格风范, 强调的都是“换位思考”和“赢人同好”。如果企业在经营思想上, 解决好合作共赢、惠民利己的问题, 就会整合更大的资源, 赢得更多的消费青睐, 从而赢得更大的经营空间。企业的品位境界提升了, 经济效益之实与社会效益之荣川流并归, 企业的品牌形象就树立起来了, 这看似是经营艺术问题, 其实本质上是文化问题。闻都置业公司把“双赢”与“惠民”作为经营思想, 就是大眼界, 大思路、大智慧。

企业文化建设, 还有一个必须强调的内容, 那就是执行力问题。中国“国情”中有许多劣根性的东西, 比如喜欢搞折中, 凡事做起来总想打点折扣。更有甚者, 处理事情以自我利益为出发点, 只要不符合自己的利益或部门、集团利益, 总要找借口、谈条件, 不顾全大局, 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将智慧和精力都用到取巧扯皮上去了, 这就造成有些企业或部门, 规章制度不可谓不健全, 各种机制不能说没建立, 但企业运作起来, 始终处于头脚难齐、尾大不掉的无序状态中, 究其原因, 就是执行力的问题没解决好。

执行力的问题, 表层上看, 是企业监督机制的问题, 而深层次上看, 也是企业文化控纵力的问题。监督力针对的是人的劣根性, 而文化力针对的是人的脱俗性。我们必须承认人的自私性, 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不可偏废, 但你也必须承认“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的事实, 不管是“赤”还是“黑”, 其实就是环境的制约因素在起作用。在某些情势下, 平时境界不太高的人, 也会有轰轰烈烈的壮举, 实际是一种环境氛围“再造”的结果。因而, 要想使企业员工“脱俗”, 不仅要强化监督机制, 还必须要营造一种文化环境, 必须用一种理念去为员工“换脑”甚至“洗脑”, 使之始终处于“慎独”的理想人性状态中, 形成一种人格品牌价值信仰。文化力往往有再造灵魂的功能。

创建企业文化, 无需编织浪漫的神话, 更不需要故作高深、故弄玄虚的鬼话, 而应重在务实。从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中去提炼总结, 从成功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借鉴精华, 从他人的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 提纯锻造, 在实践中检验, 在检验中完善, 这是不错的路径选择。一些成功企业的军事化管理方法理念就很值得借鉴, 在这样管理观念的大熔炉里, 企业文化不仅成为员工的思想记忆, 而且会变成“肌肉记忆”, 每当抬手动脚有所作为的时候, 员工们就会自觉地眼往下看, 脚往上走。

摘要:企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门类庞杂, 头绪纷繁。驭繁于简, 在于撮其核心机要。文化管理, 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 是企业管理规范发展所追求的终级结果, 因此, 如果企业家能用好文化力这根魔棒, 在企业管理中就可以控纵自如, 驾轻就熟。

关键词:企业管理,文化,文化力

参考文献

[1]郭纯金.企业文化[M].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1.

[2]范周.企业文化导论[M].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1.

[3]胡石明.漫谈企业文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0.

[4]刘光明.现代企业家与企业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

[5]约翰.科特.现代企业的领导艺术[M].华夏出版社.

[6]詹姆斯.钱皮.改革管理[M].上海译方出版社.

[7]阿里.德赫斯.长寿公司[M].经济日报出版社.

8.浅谈企业的知识管理 篇八

摘要近几年来,财务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逐渐被社会各界所认同。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组织,并对各种财务关系处理的一项企业内部管理工作。想要巩固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深入了解财务管理的内涵,深入挖掘企业财务活动的本质。本文分析了财务管理成为企业管理核心的原因,并从三个方面,就如何提高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企业管理财务管理核心地位

现代企业,如何将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这一目标渗透到企业经营的整个过程,是财务工作者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财务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所在,其工作已经渗透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之中,无论是融资、投资,还是资源分配,都与财务管理有关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从现代企业的整个生产环节来看,从生产、库存,再到营销,每一个环节都无法离开财务管理调节与控制。财务管理的核算、监督职能,更是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保证企业资产安全与完整的重要手段。因此,巩固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也是我国企业管理方式与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前提。

一、财务管理成为企业管理核心的原因

1.企业发展的需要

财务管理主要包括预算、核算、成本控制、收益管理等方面内容,它是建立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资金流动的基础上的。资金之于企业,就尤如血液之于身体,只有保证资金在企业内部的良性循环,企业才能生存、发展,并且逐渐强大。因此,企业如果想要发展,首先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因为一个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的发展状况有着直接影响。而财务管理的财务预测、计划、决策、风险控制以及监督环节,能够全方位、立体化的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管理与控制,所以说财务管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2.财务管理能够对企业经营进行综合反映

现代企业管理的内容包涵很多,比如采购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等,但是这些管理内容涉及的只是企业经营过程的某一个方面,其管理管理效果也只是能够对企业经营的某一方面构成影响。同时,这些管理活动都需要资金的支持,所以说这些管理活动的实现都是建立在对资金进行分配,也是财务管理的基础上的。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特殊地位,就使其除了能够反映企业的资金使用、流动情况之外,还能够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综合反映,同时也能够反映出其他管理的实际效果。因此,现代企业想要发展,就必须要以财务管理为主导,充分发挥出财务管理的功用,才能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3.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企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所以,企业面对日趋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想要做大做强,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提高企业自身的经营水平,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树立科学合理的经营理念,依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对资金进行合理配置,保证企业的高效运行,扩大市场份额,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所以,财务管理能够众多企业管理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核心,原因是市场经济

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

1.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在管理内容、经营业务方面都有所拓展,原有的财务管理制度已经无法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对原有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改进。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要从企业经营实践出发,把握好企业经营规律与市场发展的动态,制定出与时俱进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能够有章可循,财务管理工作也能够有据可依,这样才能加强财务管理力度,发挥出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核心作用。

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属于财务管理的范畴,并且贯穿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现阶段,企业内部控制已经成为衡量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也成为现代企业加强管理的有效手段。企业内控制度主要包括了两个层面的控制:一是企业层面;二是业务层面。企业层面控制对企业控制目标的实现产生重大影响,并且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沟通、内部监管有着直接关系;业务层面控制指对各种财务管理手段与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并且针对具体的事项进行控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保证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加強财务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

现代财务管理,财务人员的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记账、算账,同时还包括了预测、决策、管理、控制等高端职能,这就需要财务管理人员除了基本的财会知识之外,还要具备法律、税务、金融、证券、统计、营销等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胜任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企业可以通过学历、职称教育,来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财务工作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学历与职称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没有经过专业会计教育的财务工作者,更需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三、总结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有其必然性。现代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必须从过去的生活管理型,转移到财务管理型,惟有这样,才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孙建永.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发展思路.工业审计与会计.2010(03).

[2]李晓秋,王翀宇.试论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商业经济.2011(13).

上一篇:2024年度x镇教育工作总结下一篇:十九大精神培训班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