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

2024-12-05

产业(共8篇)

1.产业 篇一

推动产业集聚 优化产业布局

《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竞争能力和协调发展的目标,到2010年,要“集聚优势资源,形成一批在全球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产业基地和产业园”、“依托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基本形成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化发展的产业格局”,这是信息产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央精神的重要体现。为实现这一目标,未来几年,信息产业部将重点加强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式发展;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实现区域产业差异化发展。

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已成为“电子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

加快推动产业由大到强转变,是新时期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十五”期间,信息产业部将推进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作为加快产业战略转型的切入点和重要举措,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共认定了九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38 个产业园。到“十五”末,九个基地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占全行业产业规模的近八成,工业增加值和利税总额占全行业的比重均超过四分之三。基地内汇聚了绝大部分的国家和部省级研发中心以及众多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拥有一批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在核心基础产业发展和部分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上处于“先行者”的地位。经认定的38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涉及通信、计算机、家电、集成电路、电子元件、电子器件、电子材料等领域,是各专业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产业聚集区,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三年的建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产业链日趋完善,优势企业、先进技术、高端人才和资金不断涌入,集聚、辐射和带动效应日益显现。产业基地和园区已成为我国信息产业“走出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十一五”期间,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将继续成为强国建设的主要载体。

“十一五”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入“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基地和园区建设,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完善产业链,优化发展环境,对于加快优势骨干企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具有重要意义,《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也将其作为一项重点任务加以推进。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强对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的指导和管理。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并落实《支持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发展政策》,重点加强对基地和园区在发展规划、自主创新、国际合作、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行业指导,加大对基地和园区发展所需资金、人才等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在共性技术与信息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发以及自主创新、重大产业化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信息产业部将对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实行动态调整的管理,适时调整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的认定条件,进一步规范对基地和园区的申报、认定、考核及相关管理工作,不断提高产业基地和产业园的管理水平,增强基地和园区的竞争能力,推动基地和园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此外,在推动基地和园区建设中,将更加注重引导当地和外部优势资源集聚,在产业投资导向上要重点围绕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加强产业链薄弱环节的建设,进一步整合上下游资源,提升产业技术层次,实现集约发展。

三、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东中西部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产业格局的形成。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加快东部地区发展”的总体区域发展战略,并将在“十一五”期间率先在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都市圈开展试点工作,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信息产业也将按照国家总体部署,在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力争在差异化、互补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产业发展的协调互动机制,在更大范围内延伸和壮大产业链,优化产业布局。

东部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地区要继续发挥产业发展“排头兵”的作用,以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为抓手,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鼓励建设高水平的产品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实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信息产业带。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抓住产业新一轮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在劳动力、资源、政策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依托中心城市和重点区域发展特色产业,形成若干特色鲜明、辐射和带动性强的产业聚集区。

我国大都市圈产业布局规划与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一些大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城市规划与建设、产业布局等方面涌现出很多新的思维和观念,颇具活力。

一、调整空间布局支持城市地位全面提升

以上海为例,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其已形成了明确的产业目标和与之相配合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1999年版的总体规划中,上海的城市性质确定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逐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之一和国际航运中心城市之一”,围绕这一定位,还提出“城郊并进,增强综合竞争力”,“中心城区主要是完善功能,体现繁荣、繁华;郊区主要是加快发展,体现综合经济实力”,“注重郊区现代制造业中心建设,强化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相互推动、多中心发展的新格局”,“郊区建设起点高、模式新、规模大的综合性开发区,成为吸引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等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国际金融中心定位,全方位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上海把建设金融中心的最终目标定位于亚太区域全能型国际金融中心,近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模式定位在“国内金融中心+离岸金融中心的前期”,因此,总体规划将金融、保险、商业、贸易服务等职能主要布局在中央商务区和四个城市副中心,并重点突出浦东中央商务区的规划建设。

2.强调工业发展的作用,从市域整体上安排支柱产业布局。通过空间与用地布局引导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聚集,总体规划为石化、钢铁、汽车、造船、高等教育、出口加工、高科技等支柱、骨干产业的发展安排了明确发展空间,如积极引导工业性项目,特别是高新技术项目、重大项目进入“1+3+9”地区,即浦东新区、闵行、漕河泾开发区和上海化学工业区,以及9个市级工业区;同时上海十分重视城郊工业一体化,引导乡镇工业逐步向市级、区县级工业区集中发展,为郊区经济发展明确了一批重点小城镇,因此,上海区县工业增长强劲,2002年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4%。

3.积极推动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空港中心建设。规划建设国际集装箱枢纽,开辟大小洋山集装箱深水港区;形成以浦东国际空港为主、虹桥空港为辅的组合型空运枢纽格局;建设空港新城和海港新城,支持两大国际枢纽所需的相关服务与配套设施。

4.重视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区位。对国家沿海铁路和沿海高速公路的选线,上海采用了浦东方案,突出了浦东在区域开发中的“龙头地位”,改善了浦东与江浙两省的联系条件;四条轨道交通市域快线与规划的各个重点产业区、新城与城市中心区域直接相连,有力地支持了产业的空间展开。

二、新城区的规划与发展趋势

我国正处在一个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时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而其中大城市的地域空间结构变化最为明显。由于用地广阔、限制因素少、区位优越,大城市边缘的新兴城市化区域得以在短时间内崛起,发展成为大城市对外开放、产业结构调整的先行区域,成为大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目标。这种现象在沿海地区十分突出,如广州以大量的规划研究和空间结构、用地布局调整来适应其在基础产业、制造业、空港、航运、商贸业和高等教育、会展业等诸多产业领域的重大结构性调整,利用番禺、花都撤市改区的机遇,大胆而坚定地大踏步南拓,拉开空间框架,在南部的番禺沙湾水道以北构建南翼大组团,开辟综合性广州新城区,吸纳未来大量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新兴产业,建设广州新大学园区和广州新城,形成生活居住、休闲度假、商贸、旅游和新兴产业的综合性中心功能区和外贸加工区;其中南沙新城主要以工业、物流业、科学技术三项职能为基础带动整个地区发展;在东部珠江口滨海地带,高标准规划生态型滨海新城区。其他还有上海的浦东新区,青岛的东部新区、苏州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也都比较成功和令人瞩目,特别是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对北京更具借鉴意义。

经济快速发展及大城市地区交通、区位、政策等因素的变化,带来大城市边缘区域空间结构的改变,打破了原有大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系统的平衡,产生新的城市发展形态,即由大城市原有的同心圆圈层扩展形态走向分散组团和轴向发展形态,最终形成带状城市,实现跨越式空间发展。(作者: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未来经济和产业布局的战略构想

2003-10-20 00:00:00

[摘要]过去发展经济、引导经济布局,不太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较多地讲经济效率,较少地讲生态效率。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的理念,也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多一点和为贵,少一点斗争哲学;多一点顺其自然,少一点人定胜天。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再与自然“斗”下去,太危险了。科学发展观是在尽可能不改变或尽可能减少改变自然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发展,从迫使自然与人口分布、与经济分布相适应,转为主动地使人的分布、经济的分布与自然相适应。

(50人论坛·北京)目前已启动“十一五”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产业布局或经济布局是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这一问题非常重要,当今世界的发展,一靠科技实力,二靠区域整体竞争力。经济布局不合理,不仅影响国家的整体竞争力,而且影响人的居住和发展,损害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在未来15年更好地引导我国的经济布局,使之更合理,目前还没有成熟意见,更没有形成共识。但基本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以及“五个统筹”、“五个坚持”。

一、引导经济和产业布局要遵循空间均衡的原则

正确引导经济和产业的布局,首先要把握区域协调的科学内涵。区域协调不是要全国31个省区市的GDP都同样大,更不是全国332个地级市州、2860个县、5万个乡镇之间的GDP都同样多;引导经济布局,不是要使全国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要布满工厂、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按GDP总量衡量,美国、日本经济总量最多的地区与最少的地区之问的差距不比我国小,但没有人认为美国、日本存在区域不协调的问题。缩小地区差距,主要不是缩小GDP的差距,重要的是缩小人均GDP和居民收入的差距,最终是缩小各地区间人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的差距。摆脱贫困,核心是人要脱贫脱困,不是单纯的“地区脱贫”;共同富裕,实质是生活在各个地区的人民要富裕。一个地区的GDP再多、增长速度再快,但如果失业很多,许多人生活在低保水平之下,这种GDP和增长没有意义,是典型的“有增长无发展”。

实现区域协调,要遵循空间均衡的原则,也就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促进人口、就业、经济在一定空间协调分布,并与该空间的资源环境状况相适应。

第一,经济与人口在一定空间要协调。经济的布局或空问分布与人口的分布密切相关。农业社会,人随着耕地走,耕地是就业岗位,耕地是分散的,人的居住也是分散的。现代社会,人的就业岗位主要不在农业,是工业和服务业,工业和服务业是相对集中的,人口也是相对集中居住的。所以,引导经济向何处布局,实质是引导人口向何处集中。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关注经济布局,更要关注人的居住区问题,使人口分布在适宜人居住的空间,不能把人口引导到高山峻岭、戈壁荒滩上。有矿产资源的地区,往往是不太适宜人居住的地区,也是其他产业发展条件较差的地区。在这类地区,可以开采矿产资源,但不易把人口引导过去,形成人口密集的城市。否则,一旦资源枯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很多困难。我国许多资源型城市已经出现了类似问题。我国许多城市布局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今后将有几个亿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如果不正确地引导经济布局,继续引导到灾害频发地区布局经济,人口也会集中,今后的灾害损失更大。我国GDP增加很快,但每年因各种自然灾害的损失也很多。这是人民感受的生活水平提高没有GDP增加快的原因之一。

第二,经济、人口与资源在一定空间要协调。其中最主要的是要与水资源相适应。淮河以北,水资源为全国的19.5%,人口占46.5%,GDP占45.2%,耕地占64.8%。经济与人口是协调的,但水与人、水与经济的分布严重失衡。水资源可以跨区域调动,但资源移动不能过度。400个城市缺水,163个严重缺水。如果都调水,全国将密布调水网。既使经济上是可行的,但生态效率差。地下水超采,也会引起各种地质灾害。

第三,经济、人口与环境在一定空间要协调。大城市病的实质是经济和人口的集中程度超出了环境容量。经济集中,人口必然集中,公路、铁路、飞机,以及废气、污水、垃圾也会集中。当自然界难以自行调节时,要么是忍受恶劣的环境、污浊的空气,要么是花大价钱治理。因此,经济和人口的集中在一定空间也要适度,密度合适。目前近1个亿的流动人口,主要流向了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地区。因为就业岗位在这里、经济和产业布局在这里。经济发展没有尽头,但空间资源是稀缺的。按现在的占地势头,一些地区几年、十几年后将无地可用,所有的空间都将变成高楼、公路、厂房。这不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是科学的发展观。因为没有了绿色空间,人民的生活质量不会高。企业、外资遵循市场原则,哪便宜就在哪生产,不会考虑空间均衡问题,但政府若不考虑,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二、引导经济和产业布局要遵循生态效率的原则

过去发展经济、引导经济布局,不太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较多地讲经济效率,较少地讲生态效率。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的理念,也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多一点和为贵,少一点斗争哲学;多一点顺其自然,少一点人定胜天。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再与自然“斗”下去,太危险了。科学发展观是在尽可能不改变或尽可能减少改变自然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发展,从迫使自然与人口分布、与经济分布相适应,转为主动地使人的分布、经济的分布与自然相适应。

坚持生态效率的原则,才能在不损害可持续发展能力基础上引导经济布局。在物质产品短缺时代消除,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基本消除,以及加入WTO、国内经济越来越融入全球经济的情况下,完全用一个行业的国内总供给是否大于总需求来判断重复建设,从而确定鼓励或限制的产业政策等是欠科学的。一个行业单纯看近期需求,单纯看国内需求,难以判断是否属于重复建设。因为一是短期没有需求,长期可能有需求;二是国内没需求,可以出口,变成该产业的“世界工厂”。但是,问题在于国内的资源环境是否能承受。目前许多地区的增长、许多产业的增长,是用政府补贴了的、低廉的,仅仅核算了资源开采成本,没有核算资源和环境成本换取和支撑的。如果一些地区的水价中,包括了开采地下水、超采地下水、跨区域调水的生态环境成本,其产品的竞争力会大打折扣。汽车是很有前途的产业,从未来看、从全国看,要大发展,但放在哪里生产。在开发密度很高的地区布局汽车厂,可能现在是有竞争力的。但工厂过来,就业、人口也会流动过来,水资源紧缺的矛盾、生态环境的矛盾也.会加大。这些负面的社会效应、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损害,企业不负担,本届地方政府也不负担。这些成本是以后的政府、全体人民、我们的子孙承担了。所以,引导经济布局,不仅要遵循经济效率的原则,也要遵循生态效率的原则。

三、引导经济布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区域调控原则

引导经济布局要因地制宜,通过区域规划,实行差别化的有针对性的区域调控政策。国家的总体规划要强化空间指导与约束功能,把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放在突出位置。在东中西三大地带划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条件,明确各类区域的主体功能和发展原则。

对重点开发区域,具备经济发展和人的居住和全面发展条件的地区,要引导经济向这里布局,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尽快改善发展环境,形成新的增长极,吸引人口定居。对开发密度已经较高的、需要进行整合的区域,要加强空间开发的指导与约束,限制大规模、无节制的盲目开发,保留必要的绿色.空间,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防止一些地区出现过密问题。对生态脆弱、天然林和水资源保护地区,以及其他各类自然保护区,要适当限制开发活动,有些地区,不仅要退耕还林,也要“退人还林”;洪水频发地区,不仅要加强工程措施,也要“人退水进”。对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要控制高耗水产业的继续发展,控制城市规模盲目扩张,避免地下水超采导致的地质环境恶化。对贫困地区,要从“地区脱贫”的出发点,转向“人口脱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开发式扶贫与异地扶贫结合起来。对大规模开采资源的地区,要充分考虑人口居住和其他产业发展的条件,不可轻易形成新的资源型城市。

实行因地制宜的区域调控,要树立促进人口流动的方针。人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是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在市场经济下,要素是流动的。要破除按行政区发展经济,按行政区层层分解经济指标,考核政绩的思路和做法。要明确基层政府的主要职责,市县政府的主要职责应该是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而不应该是仅仅去壮大本辖区的GDP。要按照公共财政服从和服务于公共政策的原则、公共服务职责与其财力相适应的原则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对不适宜大规模开发的区域,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人口转移能力,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使当地人民逐步享有与其他地区基本相同的公共服务。

实行因地制宜的区域调控,要把编制和实施跨行政区的区域规划放在重要位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几个大的经济区的区域规划,这是“十一五”规划的新任务。区域规划不是纯粹的指导性和预测性规划。要划定主要功能区的“红线”,把经济中心、城镇体系、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以及限制开发地区等落实到具体的地域空间。

总之,宏观调控要加强对区域发展的指导和引导。宏观调控不仅要关注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更要关注区域发展和区域协调;对产业发展的调控,也要逐步从对产业总量的调控,转到对其空间布局的调控。

产业发展和布局规划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http:/// 2007-12-25 [字体:大 中 小]

第三十七条 产业发展的总体原则

1.坚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

2.坚持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的要求。

3.坚持可持续发展要求。

4.强调保障就业和提高城市群内农民收入。

5.坚持集中发展和园区化控制原则。

第三十八条 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近期,要营造出在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农产品加工品牌,建立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三市经济年增长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两到三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超过26%以上,产业一体化初见成效,三市产业分工基本合理,优势产业的市场份额逐步增大。

规划期末,要成为集约型农业发展区域;成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形成知识经济高地;电子信息技术与设备、交通与电机设备制造、食品与制药、文化等四大产业群和若干主导产业逐步显现;

交通、流通、信息、旅游及科教文化等第三产业兴旺发达,成为我国中西部重要的服务中心。

远景,要把主导产业发展的选择、空间布局的调整和长株潭城市群的长远发展趋势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十九条 第一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在规划范围内保留适宜的农业区域,促进农业生产和保持区内的生态平衡。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速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逐步建立融经济、生态、文化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

具体要求是大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重点建设各类农业园区,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多样化生产,特别是发展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根据自然条件大力发展各种规模的养殖业;大力发展林业,扩大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四十条 第一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根据市场需求和地域特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在城市群核心地区发展都市型农业,建立现代化农业示范工程和现代农业经济示范区,在丘陵山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林果业,建立若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第四十一条 第二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传统工业得到全面有效的改造,规划期末工业装备要全面达到和赶上本世纪初叶世界先进水平,相当部分要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电子信息技术与设备、交通与电机设备制造、食品与制药、文化等四大产业群和若干主导产业全面形成,拥有大批具有较强国际、国内竞争力的特色产品。

第四十二条 第二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

1.电子信息产业

主要是基础元器件、计算机终端、嵌入式数字产品、计算机软件、教育电子产品、移动通信产品、金融电子产品及新型传感器等产品。

2.钢铁和有色金属产业

主要是锌、铅、锑、稀土、钨、钼和硬质合金及其深加工产品及黑色冶金中高档次板带材、无缝管、硬线、高速线材和棒材、锰系列深加工和特种合金产品。

3.工程机械加工业

主要是数控磨床、铣床和线切割机床为主体的高档数控机床产业,以及工程起重机械、混凝土输送设备、道路工程机械、桩工机械等现代工程机械产业和空调产业等。在汽车工业方面,要加强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合作,成为其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4.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和机电产业

一是加快发展以电力机车、城市轻轨车、公路运输客车、越野车、摩托车及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开发高速重型集装箱牵引车。二是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三是大型潜水泵、大型挖泥船泵、城市垃圾焚烧、城市路面清扫等环保设备。四是机电一体化通用装备等。

第四十三条 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点领域

依托城市群的交通、区位优势,战略地位以及文化特色,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为原则,通过对城市群内各类大型跨区域服务设施的整合发展,构建功能完善、竞争有序、全面协调发展的城市群现代服务业体系和旅游产业体系。

1.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及布局

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是稳固发展传统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新兴的文化产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物流业和教育产业。在坚持工业作为三市经济发展支撑点的基础上,同时也要注意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尤其是生产服务业的比重。

率先发展的长沙文化产业要进一步整合株洲、湘潭的文化资源,打破行政分割和地区分割,做大做强,为三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新的亮点。

加快发展物流业,大力建设物流业所需的基础设施,发展与铁路、航空、内陆口岸相关联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强化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包括物流硬件与物流软件的建设,迅速提高物流代理经营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推进各类物流装备的现代化。明确三市政府在促进物流发展中的分工,制定物流业具体的发展规划,从政策法规方面为现代物流业的加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推进物流发展的市场化进程,为各类企业参与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逐步改造城市与企业物流系统,建设城市物流中心,建设企业或社会化配送中心。

表7 长株潭三市新兴服务业发展布局重点

信息服务业

金融保险

文化产业

物流产业

教育产业

主要城市

长沙 长沙

长沙

株洲

长沙

次要城市

株洲

株洲

湘潭

长沙

湘潭

辅助城市

湘潭

湘潭

株洲

湘潭

株洲

2.旅游业一体化发展目标

长株潭区域旅游产业一体化,要坚持大旅游、大网络、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实施精品战略,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合理组合,努力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旅游产品。重视培养旅游人才,规范市场秩序,促进行、游、住、食、购、娱旅游六要素协调发展,使旅游业成为服务业的支柱和新兴经济增长点。

3.文化与旅游的一体化发展目标

加快发展文化娱乐、体育建设、报刊出版、影视、会展等文化产业同时,长株潭地区旅游业需要融合湖湘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人文特色来进行自身产业建设。在旅游资源开发时,积极导入文化因素,注重在餐饮、住宿、游览、商品、表演等方面促进旅游与文化的一体化。

第四十四条 区域旅游开发空间结构

规划强化一个旅游龙头、建设两个旅游集散地,打响三张旅游王牌,发展12大特色区域和开发多条精品线路,形成“一个旅游龙头,两个旅游集散地,三张旅游王牌,一江连接三市”的总体格局。

一个龙头即为以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作为长株潭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突出其历史文化内涵和其“山、水、洲、城”的奇特灵气以及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利用省会城市的重要窗口作用,广为宣传长株潭区域旅游产品,成为带动长株潭区域旅游发展的龙头。

两个旅游集散地即要把湘潭和株洲建设成为长株潭区域两大重要的旅游客源集散地。

三张王牌是指:“山水名城、人文长沙”、“炎帝文明、圣地株洲”和“伟人故里、红色湘潭”。

第四十五条 区域旅游精品线路组织

1.长沙楚湘文化游

金鹰文化城—马王堆—简牍博物馆—天心阁—清水塘旅游文化步行街—第一师范—贾谊故居—岳麓书院—岳麓山—雷锋纪念馆—铜官窑。

2.湘江风光游

长沙市湘江风光带—橘子洲—昭山(水路)—杨梅州—湘潭—株洲(空灵岸)。

3.烟花之游

长沙—浏阳—醴陵。

4.伟人故里游

湘潭—白石—乌石—隐山—韶山—花明楼—长沙。

5.名人故里游

长沙—曾国藩墓—韶山—花明楼—灰汤。

6.红色农耕游

长沙—株洲—醴陵—攸县—茶陵—炎陵。

7.寻根祭祖游

长沙—炎帝陵—舜帝陵。

8.现代工业游

株洲电力机车厂—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株洲合金厂和醴陵陶瓷工业游。

第四十六条 产业空间组织的总体目标

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创造有利于城市群各类产业发展的物质环境、政策环境和空间环境平台。实现生产要素跨城市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提高产业空间的集约化程度和综合效益,统筹规划培养多层次的专业性园区,使其成为城市群发展产业、引进外资、研发创新的主要空间。要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产品和优势企业,建设具有区域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发展带,实现产业空间与城镇空间相互契合的联动效应。

第四十七条 产业空间组织的总体原则

1.产业园区的区域布局方针要在核心区区域“一主两副环绿心”的空间布局基础上,服从城市群功能组团的“三核极化”原则,由综合型园区向专业型园区转变,由均衡型的产业发展向高关联度的产业发展转变,由独立式发展向整体型发展方向转变,在政策扶持导向上由普惠型的政策覆盖向对个案式政策转变,在创新体系上强调整体优化、资源共享。

2.产业园区的建设应与城市群主导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外资投资的重点领域、各类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基础、地方资源禀赋特点等紧密联系,既要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又要加强区域的集群联系,争取成为具有国内外影响的产业园区群体。

3.产业园区的发展应适应当前产业发展的柔性专业化特点,加快建设专业化园区。

4.国家级产业园区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培育知名度高的专业高新技术园区。

5.省市级产业园区要发展为城市群优势产业配套的产业,延伸产业链。

第四十八条 产业空间组织的分工布局要求

三市产业布局分工方向主要是:长沙作为长株潭最具潜力的产业增长中心,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为重点,特别是要发展壮大以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金融、科技、教育、文化、信息、旅游业,着重构筑现代科教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中心及信息中心。

株洲作为有基础优势的工业中心,要依托自身的交通中心地位,增创工业新优势,重点改造提升交通设备制造、有色冶金业、化工业、食品加工业、陶瓷业、建材业,并且培育发展新材料、医药保健制品、电子信息业、先进制造技术和环保节能降耗等高新技术产业。

湘潭要加速黑色冶金、精细化工、机电、机械制造、建材、纺织及原料等传统工业的优化升级,努力培育光机电一体化、新兴材料、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教育、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力争建成新型的制造工业中心和新兴的科教基地。

第四十九条 产业空间组织的园区规划和产业带规划

1.园区规划原则

园区规划布局以集中布局和中心城市依托为导向,主要集中在城市群核心地区,除了国家审批和个别省级工业园区外,核心地区以外的二、三产业园区原则上撤消,引导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产业功能的集聚。

2.园区规划

(1)一产园区规划

湘江西岸规划有长沙黄金农业产业园、长沙岳麓区农业产业园、长沙滨江西岸农业产业园、湘潭西岸农业产业园。

湘江东岸规划有长沙县农业产业园、长沙开福区农业产业园、隆平高科技园、黄兴镇农业产业园、长沙城南农业产业园、长沙天心区农业产业园、长沙滨江东岸农业产业园。

(2)二产园区规划

湘江西岸规划有长沙市高塘岭外迁工业基地、长沙国家级高科技产业园(一区四园)、湘潭鹤岭重工业改造基地、湘潭先锋农副产品生态工业园区、九华镇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易俗河经济开发区天易生态工业园区、株洲栗雨高科技工业园、株洲天台高科技工业园;

湘江东岸规划有长沙捞霞大运量机械加工基地、长沙星沙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沙天心区传统工业升级改造基地、长沙雨花区传统工业升级改造基地、湖南省环保工业园、湘潭竹埠港新材料工业基地、湘潭下摄司产业升级改造基地、湘潭双马机电工业园区、株洲清水塘综合工业区、株洲田心高科技工业园、株洲董家塅高科技工业园、株洲宋家桥综合工业区、株洲黄家岭中小企业工业区、株洲金山环保工业区、株洲月塘综合工业区、株洲建宁中小企业工业区、株洲董家塅综合工业区。

(3)三产园区规划

湘江西岸规划有长沙星城旅游休闲产业基地、长沙河西文化产业园、长沙含埔教育科技产业基地、湘潭大学城高科技园。

湘江东岸规划有长沙芙蓉区文化产业园区、长沙雨花区文化产业园区、长沙天心区文化产业园区、株洲喻家坪物流园、株洲大丰物流园、株洲杉木塘市场园区。

3.产业带的空间规划

根据城市群产业发展目标与城镇空间组织构建的要求,在各产业园区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建设湘江生态经济带、湘江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湘江东部制造业产业带、西部丘陵山区零次产业带。

具体就是以现有产业空间分布为基础,沿湘江西岸形成以长沙高新区、岳麓山大学城、湘潭大学科技园、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区、株洲高新区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搬迁三市城市中心区和三市沿江地区的生产型企业至三市总体规划布局的新工业区,远景规划在长株潭地区的东部沿南北向发展轴线采取串珠形式布局新的工业区,形成一条以制造业为主的东部产业带。

2.产业 篇二

关键词:产业集群;企业集团;交易费用

一、问题的提出

(一) 从丰田汽车城的案例说起

2007年丰田以949.77万辆的年产量超过美国通用汽车公司, 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商。丰田公司之所以能取得众多成就, 不仅得益于精益的生产管理, 还得益于丰田汽车产业集群。

丰田汽车产业集群属于一种轴轮式集群模式。丰田汽车公司是轴心企业, 大量中小企业作为轴心企业的供应商聚集在它周围, 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形分布。在丰田汽车产业集群内部, 丰田公司处在塔顶, 有168家一次下承包企业, 4700家二次下承包企业, 31600家三次下承包企业, 而四次以下的则无法统计 (张丽莉, 2006) 。集群内企业之间既有组织联系, 也有地域联系, 呈现出一种柔性和动态化的关系。下承包制是群内层及之间的主要的组织联系方式, 相互持股、人事参与、技术指导等是一些重要的联系手段。围绕这种下承包关系, 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 既有贸易合同关系又有非贸易关系, 既有正式交流又有非正式交流的紧密地企业网络。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分工也非常明显, 各层及内企业很多都专业化到了一个零部件。同时集群内部忠诚、信任、和谐的文化, 使得集群内企业深深地根植于集群的地域内部, 形成了一种共同的企业文化氛围。

(二) 日本产业组织引发的思考

日本的产业集群大概有700多个, 依据所含企业类型的不同可分为:第一, 传统产品的产业集群。由生产纺织品、服饰、家具、陶瓷、中小企业组成, 它们大都有上百年的历史, 形成了从原料到半成品再到成品的合理分工。第二, 城堡型的轴轮式产业集群。这种集群可划归为轴轮式, 但比普通的轮轴式更依赖于大企业。由围绕着一个核心的大企业无数个转包企业, 形成了一座金字塔形产业分布城堡, 核心企业位居塔顶, 其他转包企业位居塔底。如丰田汽车城, 大阪的松下电器城就属此类。第三, 都市圈内中小企业集群。这些中小企业以基本的制造工艺技术, 支撑着都市的制造业, 与都市的成品生产商有着特殊的网络关系。

日本的产业组织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这与日本企业成长的历史、环境和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因此, 日本的产业集群也是独具特色, 尤其是企业集团与企业集群的交织并存的现象以及企业间相互持股的企业内联系, 使得我们陷入一种困惑:究竟什么是产业集团, 什么是产业集群, 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何在?本文目的在于对日本产业组织中这种企业集团与企业集群的交织并存的独具特色现象及其效率进行分析。

二、日本企业集团的组织与效率

(一) 日本企业集团的演化及特征

企业集团是日本产业组织和企业间关系的重要特征。所谓企业集团, 是通过主管兼职或者某种程度上的股票持有能够确认企业之间存在联结关系的企业集合, 日本著名经济学家今井贤一先生按照集团企业间联合方式及相互联结的松散、紧密程度不同把日本企业集团分为以下类型:财阀型企业集团、独立系企业集团、分立型企业集团和企业网络。本文重点研究和介绍前两种集团形式, 因为这两种形式在日本的大中型企业中更为普遍, 基本上涵盖了日本所有的大中型企业。

财阀型企业集团包括日本的“三老”———三井、三菱、住友和“三新”———芙蓉、三和、一劝六大企业集团。“三老”集团是最初意义上的财阀型企业集团演变而来, 战前它们以强大的银行和商社为中心, 在主要的行业领域内把多数一流的企业网络进来, 成为由家族所有的持股公司支配的企业集合体, 具备了融资、生产、销售的经营形态, 可看作是一种康采恩式的企业联合体。财阀型企业集团的组织特征是:以大金融机构为中心、横向联系为特征、网罗了主要产业领域内的几乎所有一流企业, 形成具有融资、生产、销售及共同投资等实质性内容的企业集合体。它们通过“经理会”的形式, 集团内主要企业之间的高层领导定期地进行信息交换, 集团内企业间长期以相当比例份额相互持股、互为股东。在金融交易中心存在着大银行, 它们每每通过派遣主管、系列融资等方式进行以集团内企业为重点的资金供给;商业交易以大商社为中心, 并常常伴随着股票持有、派遣主管等活动, 在集团内进行着长期性的多交交易。

独立系企业集团是在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中, 以纵向联系为特征, 以一个独立的垄断大企业为中心, 以控股及其他形式, 将一大批企业网入自己的生产体系而形成的企业联合体。如日立集团、松下集团、丰田集团、东芝集团、日本电气集团等。日立集团拥有连结子公司46家、非连结子公司522家, 从事着从原材料、重型机械、家电、半导体、电子和通信、产业机械到信息处理、软件服务和销售服务诸多行业。与财阀系企业集团不同的是, 独立系企业集团的主力银行并不限于一家, 日立制作所同时从属于“芙蓉会” (富士银行) 、“三水会” (三和银行集团) 和“三金会” (第一劝业银行) 这3个社长会。许多独立系企业集团同时又从属于财阀系企业集团, 是从财阀系企业集团中延伸出来的。

产业集群与产业集团:日本产业组织的启示

■李士忠

(二) 企业集团形成与交易费用的节约

传统的观点总是从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垄断理论出发对企业集团进行解释的。在这种理论下, 企业集团被视为是一种相互结合起来的寡头垄断企业群为了其自身利益的一种权势的扩张, 其后果是削弱了市场中企业间的竞争力。但“太拘泥于垄断问题的一个重要后果是, 一见到难以理解的交易习惯, 便用垄断行为来加以说明, 而对那种交易习惯的形成是否是造就竞争性状态所必需的这一点, 似乎很少考虑” (科斯, 1974)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新的角度出发对企业集团这种组织形式做出解释。交易费用理论为我们分析企业集团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认为, 企业是从效率出发内生地决定其“疆界”的, 即企业是根据交易费用的大小和交易效率的高低决定其所需财物或劳务是由市场供给还是由内部生产的。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 某些交易在市场上进行时交易费用很高、效率极低, 因此企业有可能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调整。一种极端的方式便是把这种交易纳入自己的“疆界”, 采用纵向一体化的企业组织方式, 然而企业的“疆界”不可能无限扩大,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企业组织的交易费用也会不断上升, 企业的规模应选定在它的组织方式带来的交易费用等于市场交易方式的交易费用的哪一点上, 超过了这一点我们称之为“组织失灵”。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和“组织失灵”的双重效应, 是否存在一种中间形态的交易方式可供采用, 我们认为这种中间形态是存在的。在市场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一种过渡性的中间区域, 它可使交易费用进一步降低。所谓企业集团中的外包、企业间主管的相互兼职、企业间相互持股就是靠市场和等级制度结构的企业之间的中介性结构 (中间形态) 节约交易费用的。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企业集团或产业集群都是克服市场和内部组织双重失灵的制度性办法。

(三) 相互持股与长期合作博弈

相互持股是在战后日本企业的股权结构法人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主要内容就是:法人企业作为稳定的大股东相互持有对方法人企业的股份, 从而在法人企业间形成了一种长期稳定的持股关系, 这种相互持股关系在日本极为普遍, 有金融机构与法人企业间、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以及法人企业与法人企业间的互为股东关系, 而在企业集团内部这种长期矩阵式的持股关系以及母子公司的控股关系更为严重。

相互持股是在战后日本特殊的历史条件下, 经济形态演变的产物。然而它之所以能形成一种稳定的制度长期固定下来, 一定具有它的经济合理性。按照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观点, 市场和企业 (纵向一体化) 具有相互替代关系。而相互持股所形成的企业间交易关系, 可以看作是一种介于市场和企业间的混合形态, 形成了企业间的一种长期性交易关系, 在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消除外部性、防止机会主义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完全竞争的市场里, 企业交易原则上是一种短期的行为, 买方和卖方之间对交易商品不存在很大的信息上的差距, 因此买方和卖方之间在市场价格下, 可以通过完全的契约以极简单的形式使交易获得成功。但现实中, 市场往往是不完全竞争的, 信息也是不完全和非对称的, 不确定性的存在也会使双方难以制定出包罗一切的完全契约, 而要想执行这些合同就变得更加困难, 这样在交易市场上双方都存在着机会主义动机, 可能会以欺骗与不诚实行为力图在价格或产品质量等方面获得高额利润, 这会增加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效率, 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费用。

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办法就是采取纵向一体化, 将交易纳入一个企业内部, 这就是现实经济中的联合、兼并。然而企业间的兼并并非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十全十美的。它必须考虑到产权和资金合并后的效率, 尤其是产权的激励效应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本。因为兼并是两个企业所有权的重新配置, 它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它能带来收益, 因为它使兼并方企业进行专有性投资的积极性提高 (如汽车生产商对零件厂商的兼并) , 使它获得更多的剩余控制权, 从而能够得到这种投资所创造的事后盈余的更大部分;另一方面它又带来成本, 即使被兼并方企业进行专有性投资的积极性下降, 因为它所拥有的剩余控制权减少了, 从而获得自身投资所创造的增量事后盈余的份额有所下降。由此可见, 企业是否兼并要考虑到产权结构所带来的总盈余是正还是负, 企业的边界不是无限扩大的, 纵向一体化的方法并非解决以上问题的灵丹妙药。

在日本的企业社会里, 企业间通过相互持股、人员信息间的交流及复杂的价格体系, 使单纯依靠市场所无法顺利进行的交易变得非常有效率, 企业间能够维持一种在纯粹市场交易下所不能维持的长期性交易关系,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短期交易下的机会主义行为。因为正如博弈论所揭示的多次重复博弈可以使博弈双方采取合作的策略那样, 交易关系的持续也会使交易双方产生协调关系。

三、结论与启示

在日本的产业组织中, 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相互交织并存, 很难分辨开来。这种组织形式对于我们研究产业集群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启示:

从理论上, 拓宽了我们对产业集群理论的认识。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的区别其实是非常模糊的, 都是介于分散市场和纵向一体化企业之间的中间网络组织, 如果说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的话, 那就是组织形式上的区别:前者更松散, 后者更紧密。在日本的企业社会里, 企业间通过相互持股、人员信息间的交流及复杂的价格体系等组织方式, 使单纯依靠市场所无法顺利进行的交易变得非常有效率, 企业间能够维持一种在纯粹市场交易下所不能维持的长期性交易关系,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短期交易下的机会主义行为。

从实践上看, 日本产业集群与企业集团并存的产业组织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贵的经验。企业集群与企业集团的发展并不相悖, 小企业与大企业可以相互补充。中小企业专业区可看作是一个虚拟的或无形的大企业。早期的产业集群可能从小企业的聚集开始, 但随着集群的演化, 中小企业之间可能会以更加紧密的企业集团的组织形式联合起来。企业集团为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形式, 从而增强了中小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各方面挑战的能力。

摘要:日本的产业组织形式独具特色, 这与日本企业成长的历史、环境和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企业集团与企业集群的交织并存现象以及企业间相互持股的企业内联系, 使得我们陷入困惑:究竟什么是产业集团, 什么是产业集群, 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何在?通过对日本产业组织中这种独具特色现象进行深入考察和效率分析, 对研究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组织的集群演化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产业集群,企业集团,交易费用

参考文献

[1]、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4.

[2]、青木昌彦著;郑江淮等译.企业的合作博弈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 2005.

[3]、张丽莉.全球汽车产业价值链的分析与启示——以通用、福特、大众、丰田为例[J].价值工程, 2006 (3) .

[4]、斯科特.E.马斯滕著;陈海威, 李强译.契约和组织案例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3.养老产业:“沉睡”的朝阳产业 篇三

老年群体是“夕阳人群”,但养老产业却是“朝阳产业”,市场规模达万亿元。

国务院日前下发《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从今年开始在全国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年底前覆盖全国10%的县(市、区、旗),到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这一政策的出台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占中国总人口60%的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对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不用再为养老发愁的广大人口将撬动庞大规模的养老产业。

据专家测算,全国1.59亿老年人口可牵动1万亿元规模的养老产业,但由于目前产品种类少、服务层次低等“软肋”,中国养老产业尚处于“沉睡”阶段,亟待激活。

国未富,民先老

2006年8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表明,中国老龄问题的社会压力日益增大,对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将产生深刻影响。

该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持续增长,到2010年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78%,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达到2132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2.25%。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

通常,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超过了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中国在2005年这一比率达到了7.6%。实际上中国在2001年就已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从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法国用了115年,英国用了47年,德国经过了40年,而日本只用了24年,速度之快非常惊人。根据联合国的人口统计数据,中国将在2024年至2026年前后进入老龄社会,速度与日本大体相同。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了出生率的下降。当然,出生率下降不会马上与人口老龄化联系在一起。中国目前能够参与经济活动的15至65岁的“生产年龄人口”仍在增加。这一人口比率较高的国家,往往具有增长潜力。这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从普遍经验来看,如果对人口结构问题应对得当,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就可以赶上发达国家,为此就需要建立一个能够吸纳年轻人的劳动力市场。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几乎实现了完全就业,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口红利的作用。

那么,中国会怎样呢?从人口构成来看,人口红利期始于1965年至1970年。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由于生产效率低下,1965年至1978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只有3.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劳动力人口将在2015年转为减少。日本的人口红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结束,而中国大陆也像韩国和台湾地区一样,预计在2015年左右结束。

但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属于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000至1万美元以上。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不足4000美元。换言之,在中国成为发达国家之前,人口红利就将结束。

中国所走的将是世界前所未有的“在低收入阶段进入老龄化”的道路。

养老产业商机巨大

北京太阳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裁朱凤泊认为,老龄人口的增多一方面会对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会产生老龄的消费需求,比如对医疗、生活照料、老年住房的消费需求。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又会引发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迁,催生一个新的产业——老龄产业,而养老产业即老人在哪儿养老、如何养老等问题在整个老龄产业中占据着核心位置。

除了市场的需求,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也是养老产业兴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中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4-2-1”的家庭结构模式日渐成为了主流,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为了减轻儿女们的负担,让他们专心忙事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老人放弃了“养儿防老”的观念,开始选择住进养老院。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社会保障与产业研究室副主任麻凤利说,老年群体是“夕阳人群”,但养老产业却是“朝阳产业”。养老产业不仅指服装、拐杖等单个商品,还包括养老机构、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等多个方面。当前中国养老产业存在需求大、供给小;产品门类少、层次低等“软肋”,远不能满足老年群体消费需求。如美国专门生产老年用品的厂家有1000多家,一把老年人乘坐的轮椅就有上百种,中国则很少。

专家指出,养老产业是个龙头产业,不仅能够带动老年用品、餐饮、医疗、房地产等产业,而且对上下游产业如建筑、钢材、水泥、机械、彩电等行业具有显著的经济带动效应。仅以养老床位测算,按照国际通行的5%老年人需要进入机构养老标准,中国至少需要800多万张床位,而现在只有约250万张,缺口达550多万张。

目前全国各地公办养老院都出现了排队现象,等上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住进养老院的情况普遍存在。据悉,在上海某养老院,一些老人没等到床位就已去世了。

在政府的鼓励下和市场前景的吸引下,民办养老机构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有数字表明,北京市目前共有养老机构340家左右,其中民办的养老机构约有100家,仅在2005-2007年两年期间,民办养老院仅北京市朝阳区就新开了十多家。

据统计,以前民办养老院开业了5-6年,入住率才能达到70%-80%,但是现在开业两年,入住率就能达到70%-80%。

养老机构:政府管得多,服务得少

然而,中国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却与老龄化进程加速、社会养老需求不断增长的形势不相适应,养老资源紧缺,服务水平低下,体制机制滞后等矛盾相当突出。

据浙江一位民办养老机构的负责人介绍,她创办的养老公寓是当地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试点,但在创办过程中,最头疼的就是“婆婆太多”,受计划经济下几十年老习惯的影响,有些部门认为社会福利事业是政府的事,不可能社会化,怀疑企业参与这些事是“动机有问题”,因此处处设防。他们办起事来,就像唐僧取经一样,一家一家地跑,还常常碰壁。

不少民办养老机构都反映,作为民办福利机构,虽然国家政策表示要给予支持,但目前基层政府和部门管得多,服务得少。

据了解,目前大多数民办养老院还处于投资阶段,有的靠租用的民房仓库、对闲置房屋进行改建,存在环境差、设施陈旧简陋的问题。建筑设计不符合老年人生活习惯,如楼梯过陡过窄,或者只有单面扶手等,且往往因缺乏资金无力改建或因受场地限制难于扩建。另外,民办养老院的服务相对落后,整体管理水平较低,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由于护理人员缺乏,一个护理员往往服务七八个甚至十几个老人,使老人无法得到精心照料。

银行对养老机构不“感冒”

融资难亦是经营养老院的困难所在。由于养老产业具有前期投入多、成本回收慢、短期内很难盈利的特点,必然决定了投资商和银行对它不“感冒”。

据北京圣泽峰老年公寓院长杜士勇说,自己以前的积蓄是他经营养老院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而且这种局面直到5年以后才可能好转。因为像他们这样规模(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提供床位300张)的养老院,一般要经营5-6年才能盈利,目前他们的收入仅够支付员工的工资。

还有就是高风险和无保障。其风险主要是由他们所服务的特殊人群决定的,一般来讲,老年人具有骨质疏松、抵抗力和身体素质下降等特点,属于高危人群,在生活中容易发生意外。

所谓无保障,就是一旦老人出了问题将由谁负责或者说在哪种情况下谁承担什么责任,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说法。据了解,养老机构目前还没有一个规范的合同文本,甚至在有些方面法律还存在着一些空白,有时遇到纠纷连律师都不知如何解决。

杜士勇说,有时老人纯属意外事故,但是养老院不得不承担起全部责任,而且这不仅仅是赔钱的问题,还会影响到养老院的声誉和评比,严重的还会被吊销营业执照。在高风险和无保障的重压下,经营养老院一定要小心谨慎、面面俱到。

从业人员缺乏是目前制约养老机构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按照发达国家的水平,养老机构床位数量占老年人口的比重最低应达到3%,如果能达到发达国家的下限,按照入住老人和护理人员3∶1计算,仅养老护理一项,中国就需要150万名护理人员,但是目前中国只有30万从业人员,其中只有2万人具有从业资格证。可见目前全国养老机构不仅从业人员严重缺乏,而且整个养老机构中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比较低。

养老机构拿地困难

此外,房价的上涨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养老机构的发展。

有关人士表示,过去养老机构得以发展,原因之一是在房价较低的时候抓住了机遇。但由于兴办养老福利机构是微利或无利行业,随着房价的不断提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养老福利事业越来越难。

2000年,上海新建桥企业集团董事长周星增计划收购南汇镇一家一直无法开业的养老院,结果遭到捐赠者的反对而流产。自此周星增的养老院计划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陷入了漫长的找地阶段”。

上海非常鼓励社会力量辦养老院,但是有心大规模投资养老院的社会资本首先在拿地环节就遇到困难。

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认为,土地是稀缺资源,批给房地产商,马上就有一大笔收入;批成工业用地,马上就有税收;批给养老院,什么现成好处都没有。

4.蔬菜产业成农业支柱产业 篇四

蔬菜产业成为我镇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支柱产业

今年以来,我镇2008年7个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坚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以蔬菜产品为主线,着力围绕基地建设、产业化经营、合同经济三个环节,稳步推进蔬菜产业化进程。蔬菜产业己成我镇7个试点村的主导产业。

我镇7个试点村种植蔬菜的历史悠久。今年,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蔬菜产业,通过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各试点村的蔬菜生产己初见成效。路口、陈家源、大塘三村毗邻市区,西红柿、莴苣、辣椒、大蒜、豆角等品种注册了“长虹”牌商标,在市区小有名气,并远销全省各地;前坑的毛豆生产成本低、效益高,通过今年新品种的引进更是供不应求;田畔村在区财政局的帮扶下,通过争取项目,投入30万元平整了一个100亩的蔬菜基地,配备了电排、蓄水池等水利设施,并与吉安监狱初步达成了定点供应蔬菜的协议。今年,7个村的蔬菜种植面积达600亩,产值达250万元,与上年相比,仅此一项户均增收达400元。

5.产业 篇五

2013年,许昌市8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达到2251家,比2009年翻了一番,其中上市公司7家、超百亿元企业7家;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税收分别达到1750亿元、800亿元、3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5%、35%、34%,分别是2009年的3.6倍、6.4倍、2.9倍;产业集聚区个均投资连续2年居全省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就业人员达到19.7万人,是2009年的2.5倍;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聚区达到6个,其中超500亿元的2个。

许昌市持续重大项目带动。坚持每季度举行一次产业集聚区亿元以上项目集中开工活动,5年来累计实施重点项目565个,完成投资1480亿元,培育形成了7个在全省有重要影响的产业集群:

——电力装备产业集群:以许继集团、森源电气为龙头,集聚规模以上电力装备企业73家,涵盖发、输、变、配、用等电力装备全链条,成为国内行业技术人才最集中、综合配套能力最强、最具竞争力的电力装备产业基地,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532亿元。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以奔马、远东传动轴为龙头,集聚规模以上企业57家,形成了40万辆整车及1亿件传动轴、变速箱、前后桥等关键零部件生产能力,成为省内重要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基地,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132亿元。

——电梯产业集群:以西继迅达为龙头,集聚规模以上配套企业39家,已成为我国中西部最大电梯生产基地,2013年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

——发制品产业集群:以瑞贝卡、恒源公司为龙头,集聚规模以上企业90家,已成为全球生产规模最大、竞争力最强的发制品产业集群。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236亿元。

——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众品食业为龙头,集聚规模以上食品企业135家,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439亿元。

——纺织箱包产业集群:以裕丰纺织、凯豫纺织为龙头,集聚规模以上企业46家,2013实现营业收入159亿元。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新天地药业、修正药业、万家药业为龙头,集聚规模以上企业28家,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103亿元。

同时,许昌市还坚持优化机制,突出服务保障。建立健全了市委、市政府定期研究重点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工作、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重点项目和产业集聚区观摩点评、重点项目服务特派员、招商项目全程代办服务、领导干部集中培训、定期督导、考核奖惩等八项制度和机制,确保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顺利推进。

项目建设助推经济发展

项目建设是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集聚的主要抓手,是区域发展的主要支撑点和生长点。提升集聚能力、集聚发展要素,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型发展,必须进一步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6.大健康产业——第五波产业革命 篇六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在其所著的《财富第五波》中写道:“财富第一波土地革命,财富第二波工业革命,财富第三波商业革命,财富第四波信息网络革命,财富第五波保健革命。”21世纪是人类追求健康,享有保健的新时代,传统医疗保健行业在新时代下已经开始捉襟见肘,生活方式病日益流行,处于亚健康状态下的人群越来越多。随着时代发展、社会需求与疾病谱的改变,大健康这种全局理念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是有别于传统健康产业的大健康产业。

1.蓄势待发中的大健康产业

何为大健康产业?比较系统地概括起来就是,大健康产业作为一种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是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我国的大健康产业由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部分组成,并且已经形成四大基本产业群体: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总体上,我国大健康产业链已经逐步完善,新兴业态正在不断涌现。与此同时,云南白药、广药集团、哈药集团等一些传统医疗保健企业也正在积极转型,以适应随之而来的大健康产业时代。

据统计,目前全球股票市值中,健康产业相关股票的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左右。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美国的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健康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超过10%。大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年支出总额占GWP(世界国内生成总值)总额约10%。健康产业早已被国际经济学界确定为无限广阔的兆亿产业。

单从国内看,我国的大健康产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产业,仅保健品一项,2009年的保健品销售额为500多亿元,到2010年销售额提升到2000多亿元。2013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接近5万亿元,约占GDP总额的8%,到2023年有望突破20万亿元。总体上看,大健康产业正以一种蓬勃发展的态势一路高歌猛进。

2.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大健康产业

每一事物从萌芽到勃发都蕴藏着机遇和风险。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已然势不可挡,在传统医疗保健行业转型的同时,其他行业也抓准时机跨界向大健康产业进军。在2014年6月,阿里巴巴集团投入12亿元和恒大合作,进军足球领域,此举的背后是阿里在为未来的文化娱乐与健康产业布局。而早在2014年1月,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收购中信21世纪,这表明阿里要在医疗产业布局。从2008年到2010年,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就有禾健、九九维康、家家乐购、宝易购、御品等十几家电子商务网站涉足健康领域。在如今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浪潮中,政府部门往往扮演着重要角色,健康产业政策与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目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把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提升到“有效扩大就业、形成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的层面。而早在2013年8月,李克强在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开放社会投资、发展健康服务业的四大措施。据相关部门测算,到2020年,中国健康服务业规模将达到8万亿以上。

大健康产业俨然已经成为继互联网行业之后的下一块大蛋糕,而健康产业规划的扩大制造了一块更大的蛋糕。在充满机遇的新兴产业面前,往往也伴随着风险。首当其冲的就是高技术壁垒,在供应商领域,医药医疗器械行业形成了寡头垄断的格局,很长时间难以改变。生物医药的发展给创业企业提供了机会,但其结局往往是被大型医药巨头收购。其次,我国大健康产业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在欧美国家平均消费中,保健品方面的消费占总支出的25%以上,中国仅为0.07%,人均保健品消费仅31元,是美国的1/7,日本的1/2。目前我国的大健康产业还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健全,无法可依,行政主体不到位,部门监管存在真空等问题。传统观念的作祟,影响群众科学地接受现代医疗保健产品和服务。市场理性意识依然有待强化,技术基础薄弱,个性化服务不足。最后,目前涉及中国健康产业的企业,很少具备创新和服务能力,很多仅仅是停留在出售产品甚至概念的层面。因为起步太晚,目前中国的大健康产业发展还处于低端,没有服务标准与体系、专业培训体系以及专业管理公司。

3.未来中国大健康产业的新焦点

我国的大健康产业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未来我国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焦点应放在产业升级、产品升级、市场升级这三个方面。

首先是产业升级。当前,健康产业涉及到了医药产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营养食品、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行业。中国医疗保健产业的总规模仅占国内生成总值不到2%的比例,与发达国家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这也使医疗健康产业成为中国最有投资价值的产业之一。在众多国外健康产业资本进入的推动下,产业升级是必然。

其次是产品升级。不断增长的购买力提高了人们对健康养生的关注与需求,并呈现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点。此外,科技的发展不断推动新产品的诞生和完善。因此,未来的健康保健产品必要进行升级,要更加的绿色化、安全化和个性化。

最后是市场升级。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健康保健市场依然不够规范,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诸多问题层出不穷。当前,政府部门对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未来政府会加大对健康产业的投入以支持健康产业的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也频频出台,这将对健康产业市场起到显著的规范整合作用。因此,未来的健康产业市场将进一步升级。

7.产业 篇七

(一) 理论基础

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产业转移往往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或产业。同时, 东部地区转移产业也会影响承接地的行业选择, 分析内蒙古优势产业和东部地区具有转移趋势的产业, 为内蒙古选择承接产业提供参考。

(二) 数据来源及选用指标

本文数据均来自各省统计年鉴, 采用指标值为当年价格, 以剔除价格水平变化因素导致的偏差。选用产业梯度系数和产业集聚指数来衡量内蒙古优势产业和东部转移产业, 指标具体经济涵义及测算如表1所示。

(三) 内蒙古优势产业分析

用产业梯度系数测算内蒙古的36个行业的竞争力。选取产业梯度系数大于1的行业, 作为该地区优势产业, 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结果可知:内蒙古16个行业的梯度系数大于1, 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燃气生产及供应业的产业梯度大于2, 说明内蒙古的这些产业具有比较优势, 主要得益于内蒙古丰裕的自然资源。

(四) 东部具有转移趋势的产业分析

选择东部的6省研究转移产业。区位商大于1且动态集聚指数小于1的产业具有转移趋势。这些产业虽有地方优势, 但产业增长速度放缓, 已呈现转移趋势;经计算确定5省份有趋势转移产业, 具体如表3所示。

注:e表示某地区工业产值;E表示全国的工业总产值;l表示某地区从业人数;L表示全国从业总人数;c表示地区行业的资产总额;C表示全国行业的资产总额;Xija表示i地区j产业平均增长速度;Xja表示j产业全国平均增长速度;Aija表示i地区j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相对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的快慢

数据来源:根据《2012年内蒙古统计年鉴》计算所得

数据来源:各省份统计年鉴注:“ () ”前为区位商, “ () ”中为动态集聚指数

通过以上结果可知:山东转移产业主要是重工业, 重工业转移的原因主要是资源日渐匮乏及产业结构调整;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例如:纺织业、纺织服装和鞋帽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等, 这些产业主要得益于劳动力资源, 而东部劳动要素价格提高使得该产业失去发展优势, 迫使向拥有更多廉价劳动力的中西部流动。

二、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

根据以上分析把内蒙古优势产业和东部转移产业相结合得到内蒙古可承接的产业, 具体如表4所示。

总结来看:内蒙古承接转移产业集中在金属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由于大多是高污染密集行业, 内蒙古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避免盲目承接, 注意污染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内蒙古应结合“十二五”产业规划, 明确产业承接重点,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承接的过程中, 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以主导和优势产业为基础

选择优势产业作为承接的基础, 才能发挥区域优势, 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区, 形成特色产业, 提升市场竞争力, 转移产业利用集聚区的基础配套实施, 充分发挥优势。

(二) 加强承接载体的建设

实施产业集群战略, 引导产业相对集中, 进一步形成和完善产业链, 提升上下游产业配套能力;其次, 结合产业转移的需要, 科学合理布局, 明确各类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 提高园区的吸纳和承载能力。

(三) 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十二五”期间, 把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承接产业转移有机结合, 重点承接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确保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以内蒙古为例分析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产业, 此研究对于西部地区科学合理选择承接产业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产业梯度系数,优势产业,产业集聚指数

参考文献

[1]魏后凯.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对其竞争力的影响[J].福建论坛 (经济社会版) , 2004 (04) .

[2]贺清, 云蒋菁, 何海兵.中国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J].经济地理, 2010 (06) .

[3]熊必琳, 陈蕊, 杨善林.基于改进梯度系数的区域产业转移特征分析[J].经济理论与地理, 2007 (07) .

[4]张春法, 冯海华, 王国龙.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以南京为例[J].统计研究, 2006 (12) .

[5]黄钟仪.产业转移:东部的趋势及西部的选择[J].经济问题, 2009 (07) .

[6]贺曲夫, 刘友金.基于产业梯度系数的中部六省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之重点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9) .

[7]龚晓菊, 刘祥东.产业区域梯度转移及行业选择[J].产业经济研究, 2012 (04) .

[8]黄丰果, 陈南岳.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业行业选择[J].南华大学 (社会科学版) , 2011, 12 (01) .

8.老年产业:有待开发的朝阳产业 篇八

迅猛而来的老年化现象必然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最直接的莫过于快速拉动老年产业的发展。有关资料显示。西方发达国家的老年产业在老年化过程中得到了显著的发展,老年产业的产出总值及其所占比例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日本的银色市场在2000年就占消费市场的24%,接近全国消费市场的1/4:美国早在1985年老年消费市场份额就高达8000亿美元。我国目前全国老年人消费需求总量也在不断扩大。每年以15%以上的速度递增,而且速度还在加快。这个庞大的消费需求为我国老年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何面向老年市场、如何开发老年产业是篇大文章。在传统的衣、食、住、行得到基本保障的基础上,随着社会发展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已不再满足于物质上的享受,也与时俱进赶时髦。消费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社会化、时尚化和个性化的格局,这一变化来势很猛,前景广阔,老年产业虽然是夕阳工程。但却是一个巨大的朝阳产业。亟待有志者把握机遇,开发这座前景广阔的夕阳金矿。

潜力巨大的养老事业

北京、上海空巢老人数量列全国首位,达到34%以上,养老压力非常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末,我国共有乡(镇)以上养老院或老年公寓以及托老所等8万多家。其中民办的占1/5,也有少量村办的养老机构。但基本上都只供给本村五保老人。没有对社会开放,根据“十一五”规划,各级政府都将加大对养老事业的财政投入,初步统计,将比“十五”期间增加财政支持额度达两倍以上,同时,也放宽了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业门槛。提倡集中供养、家庭赡养或个人养老、机构养老、社会养老等多种形式。辽宁大连市前几年开设了老年超市等都受到老人欢迎。去年,零点调查指标数据显示,近七成的城市居民愿意接受社区养老。据测算。如果将1/4的老年人吸纳到老年公寓里养老的话。仅县级城市以上一块,我国大约就缺少10000家500床位的养老机构。这种情况大中城市相对突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养老事业的发展潜力将会越来越大,国家会有扶持政策出台,促进养老事业发展。

前景看好的社区养老

据零点公司对417位50~59岁的准老人调查后发现。有70.4%的人认为社区养老可行。这种养老的好处主要是老人在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承担养老工作或托老服务。把亲情和友情融为一体。因此。有许多学者提出,居家养老和规范化的社区养老相结合。将是我国养老的主要模式。随着我国社会建设步伐加快。社区的功能和作用越来越大,社区服务业将成为老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从地域、地理位置上,它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多数老年人愿意稳定地居住在自己熟悉的社区环境中。延续固有的人情、亲情、友情脉络,满足老年人故土难移和怀旧情结。第二。从配套服务和管理角度讲,社区服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老年人所希望的人际关系、健康保健、人格尊严等在社区都能得到满足。第三,从方便快捷上看,社区的各种社会功能越来越全,我国正在制订出台有关社区建设规范化标准。老年人需要方便又快捷的各种服务。社区都能做到。因此,我们应拓展社区服务业发展思路,探索新的管理机制,逐步建立起真正面向市场的养老服务实体,从而实现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

发展迅猛的家庭服务

目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全国城乡仍以居家养老为主。但养老方式已然有了很大变化。客观上看,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421”家庭结构大大增加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化进程和人才流动空间的扩大,子女数大为减少,同时两代人各自居住已成普遍现象。从主观上看。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思想观念的变化,有些年轻人不愿与老年人同住,也有的老年人不愿与年轻人同住。这就为家庭服务业提供了极大的空间。第一。家务服务。洗衣服、做饭、购物、打扫卫生等日常家务需要大量家庭保姆、各种钟点工。第二,服务护理。有关调查数据表明,老年人口中带病、带残、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相当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老年护理业潜在的市场。终极市场已达千万人次。每年还在以10%以上的速度增加。第三。情感服务。为了消除老年人寂寞、空虚感。缓解紧张、恐惧等心理障碍带来的精神压力。情感的交流、沟通将显得十分迫切。通过陪伴、聊天、散步、抚慰等方式,帮助改善孤寡老人心态。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从而安享晚年。从业人员应善解人意、耐心细致、体贴入微,并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文化修养。第四,家庭医疗。这也将受到老年人欢迎。家庭病房、私人医生、定点医生等日益走俏。

市场广阔的老年用品

近几年国家不断调高养老金标准。为促进老年人消费打下了殷实的资金基础,随着一大批中高收入者退下来进入老年人行列,老年人消费市场蛋糕一年比一年大。一些有远见的商家、厂家已经捷足先登进入老年用品研发市场,针对老年人的各种用品越来越多。大中城市都开设了老年用品专卖店,许多超市、连锁店也瞄准商机,开设老年用品专柜,但是,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生活日用品还不丰富。在款式、色彩、用料等方面,还是灰、黑、兰、紫唱主调,因此,应围绕老年人衣食住行玩等,研究营销策略,进行市场细分,在大众化基础上,多开发一些个性化的商品和用品,融入新科技的高精尖产品也会广受欢迎。以满足“夕阳红”各种消费需求。这块市场不出5年定会超万亿。

商机无限的老年房产

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有关专家说,在2002年商品住宅竣工面积11362万平方米中。真正属于老年住宅领域的面积几乎为零。2007年在竣工商品住宅中也是仅占有极少部分,不成比例。在国家监控的70个大中城市住房市场中,有70%至今没有实际意义上的老年住宅,而老年住宅消费市场的资金存量却有8000多亿元。北京勺海市场研究公司跟踪调查后得出结论,有七成购房者关注老年人因素,城里以房养老成为社区

和机构养老之后兴起的最大的养老市场。房地产开发规划时,我国已有多少人口建一个小学,多少人口建一个托儿所的规范,却没有多大范围建一个老年住宅或老年公寓的标准。目前老年公寓是专为老年人度身定制、功能齐全、配套更完善的商品房。但数量和规模满足不了老人要求。现实与需求相差太大。今后10年内我国还将增加1亿老年人,对房产需求量很大。因此。老年住宅被喻为夕阳工程中的朝阳产业。既是商家的机缘,也是老年人的福音,需要国家政策支持,相机而动地开发出以老人为本的住宅。

深受宠爱的医疗保健

社会上流行的一种说法叫做:年青时挣钱不要命,老年时花钱买命。这种说法正确与否姑且不论。但它却道出了我国社会公众的一个生命与金钱价值的现状。无论谁都有老的一天。这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老年人也是年高体弱、百病缠身的群体,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是发展老年产业的始点和归宿。2006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在60岁以后的寿命中,约有60%~80%的时间是在带有各种慢性病症的状态下度过的,患病率高达67.2%,人的一生中60岁后的医疗费用比60岁前增加4倍以上,仅各大医院对护工需求量就非常大。北京市在今后5年内将老人床位增加一倍,每100位老人达3张左右。因此。健康咨询、自我保健、上门就诊、家庭病房、社区医保等服务需求很大,而且对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从导医、就诊、护理、心理疏导、饮食调养、情绪抚慰、陪护散心等都提出了全方位要求。现在出现了许多老人把财产不留给子女留给保姆(护工)或社区的原因,就是子女无法给老年人最后美好时光。同时,老年人也是各种保健品市场最大的消费者,在经济承受能力范围内出手大方,舍得花钱保健。

日益拓展的旅游业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极大地增加了人们收入水平,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大为改善。加之社会保障机制的逐步建立,给老年人旅游提供了经济支持。据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旅行社提供的数据表明。近几年我国老年人旅游市场发展势头很快。每年50岁~70岁的老年团队大幅度增加,其中50岁以上女性旅游人数增势更猛。可能与我国现行的企业50周岁退休、事业单位55周岁退休政策有关。统计分析还表明。老年人旅游团队有45%是单位集体组织的,有35%是个人或子女行为,还有20%是自由组队。以弥补过去旅游欠账。个人和自由组队旅游比2000年提高10个百分点。同时,老年人境外旅游几乎3年翻一番,成为老年人热捧的市场。但就目前旅游市场而言。我国还缺少针对老年人特点开辟的旅游专线和项目,这应成为今后大力拓展的市场。

正在兴起的老年教育

目前全国各类老年大学已有17000多所,在校老年学生180多万人,已取得了较好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从整体发展和老年人学习要求来说远远不够,还有85%以上老人未能进入老年教育的大门,尤其是农村老年教育几乎还是空白。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已逐步深入人心,在信息高速发达社会里。学习将成为人生的必修课。南京市一位79岁退休医务人员今年第四次参加高考,就想考一个学籍。以让自己不留遗憾。老人的学习精神值得钦佩。但让我们欣喜地发现,更多的老人学习动力主要来自于充实自己,不致于成为时代落伍者。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因此,我们要加快普及老年教育速度,开设层次不同的门类和课程。增加网上远程教育,保证老年人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使老年教育产业健康发展。

市场庞大的保险业

这里有两个层次,一是国家的政策性保险,二是各种商业保险。由于过去政策设计缺陷,把许多准老年人拒之政策性养老保险门外,近几年国家政策调整并放宽让40岁以上人员有了参保机会。以适应大约城镇4000万、农村8000万人员参保要求。对城镇没有医保的人员国家政策调整后,人们参保的热情非常高,全民医保覆盖步伐正在加快。目前我国各种保险业发展势头很好,中青年对保险的感性认识好、接受快,成为保险的主力军。10年、20年一过。他们也就成为老年保险的庞大群体,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加入到参与保险的队伍中来,他们主要是参加财产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尽管保险份额不太大,但增长的势头很好。只要险种适销对路。老年人的保险市场还是庞大的,因为老年人的总数决定了保险基数。值得认真研究和积极开发。

大有为为的老年人才

老年人是我国一大人才宝库,也是不可多得的人力资源。目前,政策规定。女55周岁、男60周岁退休,而在各省、市、县还有一个不成文的政策规定。即科级干部男55周岁一律退二线,作为调研员或协理员。这些科级干部中有一大批人是有学历、懂专业的技术型人才。一个潜规则就“下岗”了。其实。退休后绝大多数人身体较为健康,仍是一个十分活跃和有作为的群体。他们以其丰富的实践、成功的经验、广博的知识和对生活的热爱、工作的热情。仍可为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需要通过制定有关政策。完善相关措施,为老年人发挥余热、实现人生价值提供平台。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有超过1000万老年人才被返聘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体现了老有所为和人尽其才。

红红火火的娱乐健身

老有所乐,一直是我国老年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虽然有所加强,也开发了不少适合老年娱乐健身的项目,但由于数量不多、规模不大、种类不全、项目不新、收费不低等等。制约了一些老年人需求。因此。需要加大研发和投入。把传统的与现代的结合起来,把知识与娱乐相融。让娱乐与健身相伴,开发出符合老年人特点,而又易学易做、喜闻乐见的娱乐健身项目。同时。各级基层政府和单位、社区工会或老年组织需要给予大力支持,定期组织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娱乐健身活动,多拍摄一些反映老年生活的影视作品。多出一些增智娱乐的科技书籍或期刊。多生产一些老年专用的健身器材,多办一些适合老年人参与的休闲娱乐活动。只要开动脑筋。加上必要政策与支持。老年人娱乐健身产业不仅能红火起来,而且也能玩出一个大产业。

夕阳也是太阳。我国人口老龄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其中蕴藏着巨大的老年产业商机,它涉及到几乎所有产业和行业,有着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只要未雨绸缪,超前谋划,按十七大的要求把老年产业发展摆上重要位置。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来规划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鼓励各种经济成份自由进入老年产业,老年产业就一定会迎来一个朝阳产业的春天。

上一篇:人的修行最高境界句子下一篇:信息技术老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