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饮食习俗(共13篇)
1.端午节的饮食习俗 篇一
“五月五,过端午;拉露水,插艾蒲;吃粽子,系五索;戴个荷包香馥馥。”这是一曲曾在旧时青岛广为流行的端午节歌谣,唱出了过端午节各项丰富有趣的民俗活动。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最迟在南北朝时期,农历五月初五已经成为大江南北中国人共同的节日了。旧时青岛的端午节民俗不仅丰富有趣,而且还具有胶东一带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
旧时青岛端午清晨,少男少女多结伴到野外拉露水,即用手绢把庄稼苗或草叶树叶上的露珠采下来,用它擦眼擦脸,据说端午露水擦眼不得眼疾。少男少女还把拉的露水带回家,给老人擦脸擦胳臂,据说可一年不生疮疤癞疖,这一风俗在胶东半岛曾经盛行。
作家丁宁在散文《端午》中这样描写道:“鸡鸣头几声,事先约好了的几个好朋友,便在朦胧的晨曦中集合在街头,手拉手儿,叽叽嘎嘎,嘻嘻哈哈,又说又笑,惊得各家的狗一齐狂吠。每人拿一条羊肚子毛巾,直奔野外的河边、山坡,找那些绿草长得最丰盛、最鲜亮的地方,把毛巾搭在草梢上,一手捏一个角儿……来回奔跑……一会儿,毛巾湿得透透的,鞋子、裤脚也湿得透透的,就算成功。这时,太阳还没有露头……”
人们拉露水回家时,常常要采些艾蒿带回家,插在屋檐下、门窗上,因相传插艾蒿可以驱虫避邪。《胶澳志·民社志》转录旧县志记载:端午节“门悬蒲艾,人簪艾叶,儿女系五色丝于臂,以辟邪。”这一端午习俗至今仍在青岛民间沿袭。
端午节系五索也是古俗,清代《即墨县志》记载:“儿女系五色丝于臂以辟邪。”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红、绿、黄、白、黑为吉祥色。这天家长给儿童手脖、脚脖、手指上系五彩线;给女孩子发髻上插艾叶和石榴花;少男少女佩戴各式各样装着药材的香荷包等。这既可以驱邪,又是很吉祥的装饰品。
清代《即墨县志》记载:“端午食角黍、泛雄黄酒饮之。”旧时青岛民谚:“吃了端午粽,就把棉袄扔。”角黍即粽子,旧时青岛人多吃用大黄米加大红枣包的粽子。每年一到临近端午节时,城乡集市上便有了卖芦苇叶和波罗叶的商贩。端午节前包粽子是一项很有意思的节令活动,一家大小不论是会包粽子的还是不会包的,都围在一起包粽子,说说笑笑特别开心。
另外,粽子锅里煮的鸡蛋有一股淡淡的苇叶清香气味,特别好吃。端午节亲友邻里之间互相赠送粽子、鸡蛋,是一项人情味很浓的社交活动。即墨人过端午还吃一种荷叶形的面食“荷叶”,端午节时还多喝雄黄酒,儿童不能喝酒则将酒点在耳孔里,相传此俗可以辟虫蛇。
旧时青岛端午节食品中还有一种叫作“粘占”的美食。端午节前后,人们将青麦穗上的麦粒煮熟,搓去外皮以后,再用石磨磨成长条形的“粘占”。“粘占”清香可口,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是端午节孝敬老人和哄孩子的美食。
★ 劳动节的习俗简介
★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 春节习俗作文
★ 忻州春节习俗
★ 元旦节的习俗文化
★ 墨西哥习俗文化礼仪
★ 墨西哥习俗文化礼仪
★ 摩洛哥文化习俗礼仪
★ 春节文化作文
★ 关于圣诞节的由来简介和习俗
2.国外端午节习俗 篇二
日本的端午节又称儿童节,是男孩子的节日。这一天有男孩子的家庭都会竖起鲤鱼旗,吃粽子和柏叶饼来祝贺。竖鲤鱼旗是希望孩子像鲤鱼那样健康成长,有中国“望子成龙”的意思。从下面看鲤鱼旗,浮现在蓝天下的鲤鱼很像是在水中健壮的游泳。另外,为了避邪,把菖蒲插在屋檐下,或将菖蒲放入洗澡水中洗澡。说到避邪,还有着这么一段传说:从前,有个叫平舒王的君主,诛杀了一个不忠之臣,这个奸臣死后化为一条毒蛇,不断害人。有个有智谋的大臣,头戴红色的蛇头,身上洒满菖蒲酒与之激战,最终制服了毒蛇。从此,每逢端午节,插菖蒲、艾叶,喝菖蒲酒就流传开来,成为传统的风俗,日本人称“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端午的习惯是在日本的平安时代以后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到现在,与中国的意义大不相同了。中国是在阴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为纪念屈原而吃粽子和举行赛龙舟活动的;在日本,主要是为了避邪而吃粽子和柏叶饼。菖蒲因为叶子的形状像剑,被用来避邪。在日语中“菖蒲”和“尚武”是谐音,因此日本端午节又渐渐地变成了男孩子的节日。至于为什么端午节定在5月5日,或许是从中国传过来变了样也未可知。虽说中日两国的端午节意义已不相同了,但中日两国的文化还是源远流长。就说端午节吧,中国有插艾蒿避邪风俗,日本有插菖蒲避邪之说;中国有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日本有挂鲤鱼旗的风俗。所以我们在日本过端午节嚼“粽子”,也是越嚼越有味。
韩国江陵端午祭久负盛名,每年的端午祭期间,来自韩国和世界各地的观光者达百万人之多,使江陵市这一民间节日成为它文化的标志,1967年被指定为韩国第13号无形文化遗产。
3.香港端午节的习俗 篇三
龙舟长二十余米,宽一米。它由三根形直完整的杉树,挖成槽形捆绑而成。中间一根长二十三米为母船,两侧每根各长为十长米为子般。龙头、龙颈由一根二米 长的水柳木雕刻而成,上涂金、银、红、绿、白各色,犹如麟片熠熠耀眼,一对龙眼炯炯有神,弯弯的比角,昂首向天,可谓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划龙舟由鼓头、锣手和手手组成。鼓头是龙舟上的指挥,是全寨推选出来最有威望的人。一个十来风的孩子担任打锣手,水手共三十八名,由寨子里剽悍青年担任。比赛中水手每人 手持一支一手掌宽,约一米五长的扁担形木浆。身披蓑衣,头载斗笠,以示祈雨。 比赛场面十分激烈,使人振奋,使人向上,的确是一项赛体力、比技术、比智慧、练勇敢、保团结的体育活动。
香港国际龙舟节的一些规则:首先是航道,根据河道条件,设男女400米、500米、600米、800米、1000米(可按当地条件变更距离)直道竞赛。比赛应设在静水水域,航道是直的,起航线与终点线必须平行并与航道线垂直。根据参赛队数及场地条件,设2或4、6、8条航道,每条航道宽度可按9米、11米、13.5米布置。航道最浅处水深不得少于2.5米,航道内不得有水草、暗礁和木桩,航道外5米内应无障碍物。器材:按各地传统龙舟式样规格制造, 制作材料不限,舵桨及划桨规格按各地传统要求制作。
龙舟附属装置,传统龙舟可按各习惯制作龙头和龙尾,并备有锣、锣架、鼓和鼓架等,另可带水标二个,预备划桨若干个。香港国际龙舟节参赛的队员必须身体 健康,会游泳,熟悉水性,龙舟参赛队员为25人。每队设队长一名(运动员兼),比寒时必须佩戴标志。每队登舟比赛队员为23人,包括:舵手、锣手、鼓手各 1人,划手20人,每队替补队员2人。替换时需经裁判员验明资格,并于检录登舟前替换完毕,登舟后不得替换。
4.海南的端午节习俗 篇四
习俗一:挂艾草
端午节前夕,每家每户都会买好艾草、百日红、灯笼草、牙菜、鸡屎藤等,两三枝为一小束挷起来挂在门两边,或几支艾草插在门口,以保佑家人平平安安。洗草药澡可以强身健体。洗完澡,老人们就拿出准备好的雄黄粉末,涂抹在孩子额头、脖子、腋下、肚子等部位,可避百邪。
习俗二:不送粽
在海南岛西南部分市县,乐东县,东方市,有些地方还有一个“不送粽子”的习俗。人们从五月初四上午就开始包粽子,一般都是在中午前包好。相传农历五月初四包粽子,是为了在农历五月初五把煮好的粽子拿来“祭祀”以表示对先人的尊敬。在这里,粽子是不能随便送人的。若这一年哪户人家有家人离世,这户人家端午节是不可以包粽子的,这种情况亲朋好友才能给他们送粽子。
习俗三:洗龙水
“接龙水”“洗龙水”,是海南最有地方特色的端午节习俗。“龙水”采用槟榔花、海棠花、野菠萝花、艾草、芦苇等多种海南特有的花草泡制而成,将其涂抹在身上或倒在桶中洗澡,有着使人身心健康,平安长寿的美好寓意。
海南许多地方都有着洗龙水的习俗。有这么一个说法,端午节这一天,天上的龙会下到凡间,从地上所有的水中经过,龙经过后,水沾染了龙气也就成为龙水,用来洗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不长痱子,也不得皮肤病。记得小时候“洗龙水”是洗头发,靠近海边的朋友就去海里耍一耍。
海南澄迈永庆寺始建于北宋时期,为古代“澄迈八景”之一,是海南历史上有名的禅林圣地;每年的端午节,这里都有洗龙水的节庆活动。
习俗四:赛龙舟
赛龙舟的.来历一说是端午时节纪念投江自尽的屈原,一说楚人在屈原投江当日竞相划船去相救,另一说则是人们竞渡龙舟来驱赶鱼群,以防它们食屈原之体。与大陆城市不同,海南沿海地区的赛龙舟可是在大海里进行得十分有趣,如果内地的游客前来游玩还可以尽情体验一番其不同之处。在海南,河流、大海里,都是赛龙舟的好场地。船头令旗,船尾擂鼓。齐心齐力划桨击水,争先恐后破浪向前。岸上水里锣鼓声、呐喊声、号子声、助威声,一幅声色俱烈的阳刚画面。
习俗五:做公
“做公”其实就是祭祖,海南琼北地区有端午节祭祖的习俗。端午节当天早晨,人们就准备好鸡、蛋、五花肉、鱼、酒、米饭等上香祭祖。做公习俗是世代相传的,无论节日大小,人们总不会忘记祭拜逝去的先人。
习俗六:系五彩绳
五月初一,东方市民为了迎接端午节即将来临,每家每户都会到市场上买“五彩线”回去给家里的小孩系上,以图个吉利。相传,生母给孩子系“五彩线”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从各方面来共同抵御灾病,以保健康平安。一般五彩线都是系在的孩子的手臂、脚趾头、手指头上,等到五月初五洗过“龙水”才可以脱掉。
习俗七:染指甲
在定安、琼中等部分市县,端午节会给女孩子染指甲。把指甲花捣碎,放在指甲上,再用特有的叶子包住,用包粽子的麻绳绑好。关于端午染指甲,还有着这样一句俗语“五月端午染指甲,蝎子虫子不咬娃”。
习俗八:游公
在陵水的部分地方,村民还会自行组织“游公”活动,即抬出本村的“公”(在陵水,基本上每村都有镇守本村的神像,当地人俗称为“公”。)安放在渔船上在陵河下游巡游,据老一辈的人说这是为了驱赶河里不干净的“东西”。部分村子甚至“游公洗澡”,煞是夺人眼球,充满了地方特色。
习俗九:立鸡蛋
海南部分地区有立鸡蛋的习俗。相传端午节当天正午,是阳刚正气汇集之极,平日不易竖立的鸡蛋在此时可直竖在地上。如果在端午节当天正午的时侯能将鸡蛋直立起来,表示未来的这一年会有好运的到来。其实原理是于端午节当天,当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引力与地心引力相互拉扯,恰巧形成两股反方向的拉扯力量,从而作用在鸡蛋上,就容易使蛋直立起来。
习俗十:躲端午
在东方市,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还有“躲午”避灾的说法。传说,五月初五的中午是个不吉利的时段,这个时间未满周岁的孩子要到姥姥家过端午,称为“躲午”,意为有外公外婆的保护,即躲开妖魔鬼怪的侵害。
习俗十一:放风筝
万宁放风筝活动具有历史传统,和乐乐群村端午节有放蜈蚣风筝的传统。端午节前后是最佳时间,尤其端午节那天更热闹。人们祭罢祖先、吃过节饭,洗过艾水浴,便群出郊外观看放风筝。
习俗十二:喝鹧鸪凉茶
鹧鸪茶又称端午茶、五月茶。万宁人吃粽子后,都要喝鹧鸪茶解油腻,帮助消化。另外,农历五月游山玩水的人,挡不住热气的侵袭,喜欢喝鹧鸪茶解渴消暑。鹧鸪茶是解渴消暑的佳品。
习俗十三:吃粽子
5.端午习俗诗话 篇五
祭屈原
端午节的由来有六说(即屈原说、祭龙说、伍子胥说、懋日说、夏至说、玄宗生日说),其中屈原说是民间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屈原是战国时楚国的三闾大夫,因受到妒贤嫉能的上官大夫靳尚的诽谤,被楚怀王疏远。后来,屈原由于坚持“联齐抗秦”的爱国主张,更遭到上官大夫靳尚、南后郑袖、公子子兰的陷害,遭到流放。他忧国忧民,既无力挽救楚国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溺死。“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有洗得直臣冤。”这首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诗,深为爱国诗人屈原鸣不平,对昏君奸臣进行了无情鞭挞。
赛龙舟
端午的龙舟竞渡,是起源于我国民间的一项有趣的传统体育活动,相传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渐形成。宋代诗人苏东坡有诗为证:“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遗风成竞渡,眷眷不忍决。”“月明中,月明中,满湖春水望难穷。欲学楚歌歌不得,一场离恨两眉峰。”(宋·黄公绍《端午竞渡棹歌》)“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惊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唐·张建封《竞渡歌》)“雪片崩涛飞彩帜,妙高台下龙舟戏”(清·陈维崧《[蝶恋花]五月词》)。在诗人的笔下,他们既阐明龙舟竞渡与屈原有关,触景抒怀,又生动地描绘了龙舟竞渡的紧张热烈的场景,令人赏心悦目,其乐融融。
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也与屈原有关。相传,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殉难后,楚国百姓每年在这里驾船把饭装到竹筒里,投到江中祭奠屈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初五,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历代吟咏粽子的诗词不少,如唐明皇诗曰:“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宋代韩元吉诗云:“角黍堆冰碗,兵符点翠钗。”黄裳有“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的佳句。据史载,明弘治年间,出现用芦叶包裹的粽子。清乾隆年间,有火腿粽子问世。如今,各种风味的粽子,已成为四时的美味小吃,备受世人的青睐。
插艾蒲
以艾草、菖蒲悬插于门户、堂屋、床头等处,源于古代端午节采集众药草之俗。艾,又名艾蒿、家艾,茎叶含挥发性芳香,味浓烈,有驱除蚊蝇虫蚁、净化空气的作用,艾绒可用于针灸。菖蒲作用类似,民间迷信它有辟邪免疫的神效。故自汉晋以来,端午节家家必插艾以应节景,唐以后更添以菖蒲,民间为“蒲龙艾虎”。京有以艾蒲束为人形者,悬于屋门。此俗在诗词中常有描述,“蓬莱宫中悬艾虎,舟满龙池竞箫鼓。”(明·庄昶诗句)“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动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唐·殷尧藩《端午日》)
避五毒
6.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篇六
传说端午节的由来 是为了是纪念屈原。据《史记》记载,屈原遭惨去职,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是在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人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雄黄酒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饭团、鸡蛋可以让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雄黄酒可以药晕蛟龙水兽。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赛、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用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那么,人们在过端午时又有什么风俗习惯呢?比较常见的风俗有:赛龙舟、吃粽子、悬艾叶菖蒲、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等等。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来临之际,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端午节等“非物质遗产”,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然而,相对于自然生物的消亡,“非遗”消亡速度一点都不慢。
正在消失的不仅仅是文化遗产,民俗文化后继乏人也非常严重。上海纪念“非遗法”颁布一周年学术研讨会披露,上海约半数非遗项目处在濒危或有濒危可能的状态,不少非遗项目都已到了人老艺衰甚至人亡艺绝、后继无人的地步。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田青曾指出,今天经济发展的速度有多么惊人,我们的传统文化消失的速度就有多么惊人。古老传统包括我们的民俗,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都是弱势文化,你不保护它,你不格外地提倡它,它就会消失。
重阳节祝福语
端午已至,奉上粽子。配料:五颗快乐枣,一把关心米,三钱友情水,用幽默捆扎,由手机送达。保值期:明年五月初五前。保存法:请按存储键。送个香囊带个荷包,自制几斤粽子,托人到山里采了艾叶,街头买了瓶雄黄酒,加上内心深处的几许关怀,作为礼物送给你,祝端午节快乐!
·敬告:端午节当天,手机号头两位数字是13的用户,可以到街边小摊上免费领取粽子。切记,事先要抹上烫伤膏,以防被摊主的开水泼到!端午快乐!
秘诀:将手机用粽叶包好,放在锅里煮60分钟。电池续电将延长两倍,信号增强,打电话时能闻到粽子香味!祝你端午节快乐!
今天我到处给你买礼物,买好玩的没有适合你的,买好吃的没有你爱吃的,买开裆裤没有你的尺寸的„„所以送你个祝福吧,粽子--节日快乐!
·在友谊旅途上,有时你看不到我在你身旁;不是我把你遗忘,更不是让你一人走是我选择走在你身后,;当你不小心跌倒,我就跑上去踩„端午节快乐!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蘸白糖;出门望,麦儿黄;桃枝插在大门上,龙船比赛喜洋洋。祝您端午节快乐!·好酒清清淡淡,越久越醇;好朋友
;简简单单,越久越真;好缘份久久长长,地老天荒;真诚友谊甜甜蜜蜜,叫人终身难忘。祝端午节快乐!
·采一束避邪的艾叶挂在门口,蒸一锅香甜的粽子放到餐桌,打一壶馥郁的醇酒盛满酒杯„„最重要的是,把我的祝福带在身边与你一同分享这美好的端午时光。
·天苍苍,野茫茫,暴富的希望太渺茫水弯弯,路长长,没钱的日子太漫长;楼高高,人忙忙,今夜相约抢银行。接头暗号:端午已至,提“钱”快乐!
7.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 篇七
作者:端午汽车票http://zhuanti.trip8080.com/duanwu/
一、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在湖北、湖南、贵 赛龙舟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二条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端午节,放假一天(农历端午当日)”据此,自2008年开始,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在文化逐渐多元、信息日益丰富的今天,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面临着不少挑战。这迫切需要人们与时俱进,既要保持传统,又要适应当今人们需要。
端午节的来历之一: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的来历之二: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端午节的来历之三:恶日说。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桔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端午节的来历之四: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三)岁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也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看来,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二、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习俗至赛龙舟: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节习俗至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习俗至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端午节习俗至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8.博罗县石湾镇端午龙舟习俗杂谈 篇八
前言
石湾端午龙舟习俗,流行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行政区域范围。相传自明朝以来,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石湾以龙舟竞渡为中心的端午习俗,是石湾民众源于中原祖居地“吊屈原之溺水”的集体记忆,于水乡生活和生产中自然形成的。经历代父老先辈的充实发展,形成为一项内容丰富、独具特色,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踊跃参与的群众性活动,是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湾端午龙舟习俗的形成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石湾地区是罗浮山诸水汇集的西沙河与东江的冲积平原,古代河道宽阔,水网纵横,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都与水面息息相关,当地人民擅长舟楫。龙舟竞渡的习俗,自古以来就是石湾人民增强体质的运动大会,也是他们大规模劳动协作的定期演习,以及是全民规模的社会交际盛会,意义重大。
石湾端午龙舟习俗表现在①每支龙队伍之庞大50—60人;②每隔三年舉行大型邀请赛,每年举行石湾镇各村友谊赛从不间断。
石湾端午龙舟习俗传承了它的拼搏进取、勇往直前、和谐团结的精神,是落实“以人为本”,推进科学发展的今天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石湾端午龙舟习俗的历史渊源
石湾龙舟习俗距今268年历史,据明崇祯四年(1631)刻本,惠州府部(八)[崇祯]博罗县志《广东历代方志集成》第40页、第二行记载:“端午悬蒲艾于门,具酒肴祀其先,为角黍相-遣。士大夫家亦有饮菖蒲雄黄酒者,不尽尔也。自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六日,有龙舟竞渡之戏。”这是博罗石湾端午龙舟竞渡最早的文字记载。
在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博罗知县陶敬编修之《博罗县志》(史称陶志)和乾隆二十八年(1763)博罗知县编修之《博罗县志》(史称陈志)之《风俗》卷中,均有相同的记载(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六日,有龙舟竞渡之戏)。由此可见,明清之际,博罗古邑龙舟竞渡习俗的盛行。而自东至西贯穿全县境内的东江其流域沿江各镇各村都有“扒龙船”的习俗。
石湾的境域于古时远比现在广大。“石湾”之名见于正史,最早《元史》据为《元史、合刺普华传载》。石湾的正式行政建制则始于明洪武四年(1317年)的石湾巡检司。石湾司的辖区包括神护都、仙福都和仙都,南起石湾约,北至道姑田(今属福田镇),西到三冈(今属增城市三冈镇),东达凤岗(今属园洲镇)。共51个村约。(村约,是明清时的乡村单位名,和现在的有别。见《博罗县志》13、14、15、156、168页)
自秦、汉开辟经营南粤,中原王朝入粤的东线,是由粤北经龙门入博罗境,沿罗浮山侧、公庄、杨村、湖镇、长宁南行于石湾处出东江,再西发番禺(广州)。此种状况延至唐、宋。公庄、铁场有东周编钟,铁场有西汉墓、有广东最大的东汉墓葬群,湖镇有唐公主坟,铁场有唐玄宗敕立的“明月戒坛”戒石,《元史》有解粮道经石湾记载……考古材料都是证明。石湾的历史文明甚为古远。(见《铁场考古春秋》2006年版,《石湾史话》1993年未刊本)
石湾原为水乡泽国。石湾境内有苏屋岗贝丘遗址、何屋岗贝丘遗址和黄巢墩贝丘遗址,一镇之内竟有三处贝丘遗址,这在全省尚属罕见。贝丘遗址是傍水而居以贝类为食的远古先民的文化堆积;宋苏东坡1094年被贬到惠州、最先就是于博罗县泊头市(《罗浮山志会编》:“泊头------今源头也。”即今石湾源头村)登岸;清诗人张隽有诗,称石湾“泽国足鱼虾”(张隽《罗浮山诗集》光绪戊戌年版),这些历史事实都说明石湾是个多水地区。
历史悠久,水乡泽国,物阜民富,都是“石湾龙舟竞渡习俗” 的久远渊源的历史条件。在石湾镇绝大部分的自然村都有自己的龙船队,在龙船上打出自己姓氏的旗帜竞渡,以显示己方的威望和实力,代代相传。除却“文化大革命” 十年浩劫干扰中断之外,石湾数百年年年竟渡,盛会过节,从未间断。
自上世纪90年代,石湾镇人民政府更将民间自发的传统龙舟竞渡,纳入有组织的民俗工作范围,定期(三年或五年一次)举办全镇“龙舟赛 ”,将传统节日、海内外联谊活动及招商引资工作融合一起。为“石湾龙舟竞渡习俗” 注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精神,将“石湾龙舟竞渡习俗”升华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二、石湾端午龙舟习俗基本内容
(一)、石湾龙舟习俗拜祭仪式与其含义
1、石湾龙舟下水前准备工作与拜祭(以石湾镇里波水村为例),龙舟赛定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四月份龙舟队就将往年比赛的龙舟进行检查维修。首先是加固龙舟仓内的座板,发现有隐患立即整改,然后将龙舟涂上一层油料(光油)以保证龙舟不浸水入仓内,达到轻便之效。
2、拜祭仪式更是得格外重要,相传上代里波水龙舟队流传一个神话,据说凡是当年参加龙舟比赛后的绝多队员都能在当年添丁发财,于是龙舟队员们更是把拜祭看作是一种神奇的功效,有的三五人一组,有的为了更神奇独自一人,第一次去拜祭祖先(宗祠)在比赛开始前队员们共要去宗祠堂拜祭三次,每次的拜祭时间都是在深夜目的是静悄悄地把好运带回自家中。石湾镇的石湾村、湖山村、中岗村、鸾岗村、铁场、源头、白沙、黄西等村的龙舟队,都模仿里波水村这样的拜祭仪式。
(二)、龙船下水前必须要进行如下仪式
1、隆重的拜祭;拜祭物品有:香火、蜡烛、元宝(纸钱)、炮竹等等。
2、新龙船与旧龙船下水之前拜祭有如下区别:新龙船是指刚做好的龙船第一次下水,新龙船第一次下水除必备的拜祭品相同之外,另附近邻村的兄弟世叔都要送礼贺喜,礼品主要是完整烤好的“金猪”、金钱、物品等等;旧龙船是指已经参加多次活动的龙船。拜祭方式略为简单则烧香、烛、元宝即可。
3、程序:下水滑行,旧时是用人力(60多人)抬龙船至江、河中,现时采用两辆胶轮车架承运龙船靠人力推拉滑行江、河中:检修胶轮架是否正常;合理分布人力;将元宝、香、蜡烛放入龙头口腔;在龙船仓库门口烧香烛、元宝及在沿路同时拜祭;鸣炮后开始运行龙船。
(三)、龙舟竞渡赛前的准备
1、石湾端午龙舟习俗在举行龙舟竞渡前必须在一个月前准备,四月初五早上举行龙舟采青活动。采青、俗语说“抢青”的程序,几艘龙船同时进行,按采青线路方向东面(象征旭日茂盛)、目标划行,不响锣鼓、龙船靠岸后,由每艘龙船的总指挥。放鞭炮、烧元宝、香烛进行祈祷,然后上树采摘一束青绿榕树枝叶,连同香、烛、元宝等一齐放进龙船的龙头口腔内,然后鸣炮,响锣鼓,龙船扒行,是为采青礼成。抢青则是最后一艘龙船划行到河边水草茂盛之处采摘青草一束,连同香、烛、元宝放进龙船口腔内,燃放爆竹,开始响锣鼓扒龙舟。
2、从四月初六日起,石湾镇属各村的龙舟队伍在不定的时间、地点进行训练,大部分队伍都选择在早上举行,寓意为一天好运在于晨之义。在准备工作期间,每支龙舟队的领头人(该龙舟队的长辈)每隔五天必须到老龙舟存放地、本姓祠堂,寺庙进行拜祭期望带来好运。
3、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举行正式龙舟比赛,次日早晨,五时正,各村龙舟队的长老带领全体队员前往本姓祠堂拜祭后,到五灵宫寺庙集中,由石湾镇龙舟活动德高望重的二位长老带领全镇参加龙舟竞渡的各支队伍选派六名队员集体拜祭,完毕后请出五灵宫的神像“菩萨”往存放石湾镇最元老的一支老龙舟(约120年历史)将老龙舟、菩萨排放一起,全镇各队员集体拜祭。完毕后进行比赛顺序、航道抽签,抽签可分为几组;根据当年参赛队伍而定,一般以四支队为一组,每支队伍的签上注明了顺序、航道。抽签完毕后各支龙舟队回到比赛起点地集中,按抽签结果做好赛前准备。
(四)、比赛时间和规程的设定
1、比赛时间为二种设定,一种为早八时正,一种为中午十二时正开始,根据参加队伍多少而定,少在早,多则迟。(友谊赛为早上,杯赛为中午);赛程根据举办方而定,一般有800米、1200米二种;赛制采取淘汰制,每组决出二名到第二回合,第二回合决出前四名进入决赛。
2、比赛规程为第一组从起点到终点后,通知第二组开始,以此类推。比赛全程没有设置中途任何奖项。
(五)、比赛结束
1、比赛结束举行龙舟宴(饭)龙舟饭指的是比赛当日各村(集体)都备有的“油饭”为龙舟饭,目的是方便亲朋好友能將比赛的全程看完,龙舟饭是指一边欣赏比赛一边吃饭,材料为白饭、肉粒混合而成。龙舟宴是获得此次赛事第一名的队伍设得庆功宴,有的队伍经济条件好的为期七天;差的则三天连续设宴;主要客人为:出嫁女、同姓世叔(宗族)代表、上级相关部门领导、邻村龙舟队。
2、端午龙舟活动结束后,由石湾镇二位在龙舟竞渡中德高望高的老艺人带领部份队员将“菩萨”送回“五灵宫”呜炮拜祭,将老龙舟(松木制造)继续埋入水中呜炮拜祭。
三、石湾端午龙舟习俗的主要特征
石湾是罗浮山下的一个港湾,河床多石,故名石湾。石湾地区是罗浮山诸水汇集的西沙河与东江的冲积平原,古代河道宽阔,水网纵横,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与水面息息相关。民众勇敢矫健,自小好水性,擅舟楫。
石湾北靠罗浮山,南临东江,属珠江三角洲的主体范围。东南濒西沙河,西南傍增江支流紧水河,三面环水,沿江岸线长,境内河涌多。浮水的一支里波水自增城跳鱼石经欧阳洞南流入境,至铁场村汇成铁场潭,再流至里波水村入西沙河。石湾这一冲积平原在形成的过程中,积成大小湖沼池塘不计其数,几乎每条自然村都有大小池塘不等。
“靠山食山,靠水食水”, 古代石湾的产业,是循渔主耕辅—渔耕并重—耕主渔辅的轨迹发展的,千百年来,人民都是与水为邻,靠水而生。是擅长舟楫的弄潮儿。龙舟竞渡是他们强身健体和提高劳动技能的活动。这是“石湾龙舟”竞渡习俗形成的人文基础。
石湾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水量充足,沟洫便利,物产丰饶,自古以来都是县境内富庶的地区,有“民风颇好奢”之称,比较殷实的经济生活,以及因之而来的频密的社会交往,是“石湾端午龙舟习俗”形成的社会基础。
队伍人员庞大,石湾扒龙船每支队伍均在50—60人,比现在各地的龙船队伍要大于一半,从某种角度去看,人数多的发挥水平是较困难,因难于协调,石湾龙舟队如此的阵容反映出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
四、结语
端午节“石湾端午龙舟习俗” 是石湾人民的传统节日,它是石湾的体育节、文化节,也是石湾社交盛会。“石湾端午龙舟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弘杨中华传统文化,振奋竞争向上、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改革开放后的“石湾端午龙舟习俗” 更注入团结海内外石湾乡亲的亲情联结,增进镇内外亲朋的社会交际,以及在石湾创业兴家的工商人士的联谊沟通等新内容,反映出一种大时代的恢弘气魄。确立石湾端午龙舟习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对促进石湾镇乃至博罗县、惠州市的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大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石湾端午龙舟习俗具有悠久历史的传承,对我们研究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现实社会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
[2]陶敬.博罗县志.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
[3]博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博罗县志.中华书局,2001年版,P13-168;
[4]杨豪.罗浮山志会编.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
[5]谢冰.端午节与赛龙舟.吉林出版社,2010年;
[6]秦伟.赛龙舟.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
9.端午节的传统民间习俗 篇九
1、吃粽子
全国人民都有一个共同的习俗,就是要在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习俗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状有棱有角,内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魏晋时期,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也记载了屈原投江自杀后,楚国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贮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2、煮鸡蛋
在胶东地区,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一样不可。女娲得知此事后,便去找瘟神说:“今后凡是我的嫡亲孩儿,决不准许你伤害。”瘟神知道女娲法力无边,不敢和她作对,就问:“不知娘娘下界有几个嫡亲孩儿?”
女娲一笑说:“我的孩儿很多,这样吧,我在每年端午这天,命我的嫡亲孩儿在衣襟前挂上一只蛋袋,凡是挂有蛋袋的孩儿,都不准许你胡来。”这年端午,瘟神又下界,只见孩子们胸前都挂着一个小网袋,里面装有煮熟的咸蛋。瘟神以为都是女娲的孩子,所以就不敢动手害人了。这样,端午吃蛋的习俗逐渐流传开来。
3、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双桨同时划的动作,可以使身体的双侧都得到很好的锻炼。“划船运动中的后拉、前推、摇桨等动作,对上半身的肌肉是非常好的锻炼,提高了肌肉质量,以及协同工作能力。”
4、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5、带葫芦
端午节带葫芦是历来的风俗,小孩、成人佩带葫芦,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佩带传统文化寓意“福禄”的葫芦,可以化戾气为平和,增强福缘气场。
葫芦的枝“蔓”与万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汉族就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葫芦谐音“护禄”“福禄”,加之其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会给人以喜气。
6、系五色线
五色线又称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端午节当天把彩色丝缕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这种彩色丝缕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
陕西地区的传说认为这和药王孙思邈的事迹有关,将花线丢进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带走了,具有送灾的性质发展到现在,一般都用绣花用的丝线,颜色多且艳丽,用色比较灵活,多则十多种颜色,少则二三种。用什么色也很灵活,有些人手头有什么色就用什么色。等到五月五日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缕,走到一起时都会比比看谁的更漂亮,颇有情趣。当然比较讲究的人家依然是用五色线。
7、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8、游百病
游百病又名“走百病”,流传于陕北各地的农村,是通过游览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项健身运动,多在妇女、老人、小孩或体弱多病者中间进行。游百病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据说游就百病不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讲究的,这天男不做农活,女不做针线,做了叫“扎百病”。就是说把百病的根子扎下了,所以在天水农村,男人赶早备足牛羊饲料,女人忙备吃的和穿的,游百病的主要去处是集镇、寺庙。不去那里心中如今年白过了一般空落一般酸楚,要去也不易,山村里人要翻山越岭,要走几十里山路。平时忙地里忙家里,看小孩敬老人。十六是“大赦”,地里不管,家里放下,小孩拖上,老人扶上,倾家外游,不图升官发财,图个吉利,大人小孩百病不生。
9、送扇子
端午节又称“女儿节”,过去在宁波民间,凡新出嫁的姑娘,端午那天要带着“端午担”回到娘家来避一下,离开时要带上父母送的扇子,俗称“送扇子”。如宁海等地丈母娘要给女婿回送衣料、手巾。
10、驱五毒
在古代,五月被认为是“毒月”、“恶月”。因为这时候天气越来越热,雨水渐渐增多,人们很容易生病,自然界的许多昆虫也都出来活动。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
其实,把这五种动物合称为“五毒”,是古人的一种误解,因为壁虎无毒,却被认为是剧毒物。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被人们认为是“九毒”之首,所以民间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端午节驱“五毒”,就是要提醒人们注意防病。
11、戴香包
香囊一般佩戴在胸前,可以驱虫辟邪,然而佩戴也是颇有讲究的。一般来说,小孩子喜欢戴飞禽走兽类的,诸如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老人则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防病健身,也象征着家庭和睦、夫妻恩爱到白头等。
最有讲究的要数年轻人了,尤其是热恋中的情人,姑娘多半都会亲自制作一枚别致的香囊,在节前送给心上人。
12、洗龙舟水
“洗龙舟水”就是在端午节当天到江里、河里洗澡,因为这段时间的水大,正好又是划龙舟时期,老百姓认为这种水是吉祥的水。
13、拴扫把
有赶走“扫把星”,驱除厄运的意思。
14、挂艾叶和菖蒲
端午插艾条,除了“驱邪”的说法,更重要的与古代人对端午时节的“保健”有关。据介绍,传统民俗节日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其实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因为此时天气日渐炎热,蚊虫苍蝇滋生,被称为“恶月”或“百毒月”。
古人还把五月端午称作“卫生月”,端午节蕴藏着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端午时潮湿,而艾叶的芳香清新,能祛除毒气,除污浊,净化空气。
15、吃五黄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食用雄黄酒、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黄,称“吃五黄”。现在,雄黄酒因带有毒性而用黄酒代替。吃五黄是汉族的民间风俗,流行于江南等地。农历五月,江南人称“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在端午节的中午,最适宜吃五黄餐,就是把五种黄颜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端午节的端是什么意思:开头、初始
从字面上来讲,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书中说:“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从字面上来讲,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以“端”来称呼,如称“端五”,也即“初五”。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民间传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马上划船捞救,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10.古代端午节的特殊习俗 篇十
例如在唐宋两朝,北方人过端午是非常流行射柳的。所谓射柳,其实就是一帮人各持弓箭,朝事前指定的某根柳枝上射去,瞧谁能把它射断。这种娱乐的危险性丝毫不亚于赛龙舟,因为端午节那天很多人都出来了,你射柳的时候未必能保证对面没有人,强弓硬箭又能及远,嗖的一箭射出,柳枝没射断,把人脖子射断了。
我们现在过端午一般不走亲戚,古人不然,由唐至清,端午节都是走亲访友和互相馈赠的好机会。首先,妇女在端午那天是要“归宁”的,也就是回娘家,妻子回娘家了,丈夫五月初六那天得去迎接,迎接时不可能空手。其次,皇帝和百官之间也存在一种互相馈赠的关系,例如唐代宗在位的时候,各地节度使必须在五月初五之前把礼物送到宫廷,这些礼物包括金银、丝绸、布匹、牲畜、鸟兽、各地土特产以及各种奢侈品,一般每个节度使的礼物都不能低于一百万钱。唐代宗收下礼物,还有“回赐”,回赐就可怜多了,视礼物厚薄而定,常常是一把折扇、一幅字画什么的。
唐代宗这人迷信,每年五月初五的中午十二点,他都要让扬州刺史派人去长江之上铸一只很大的青铜镜,据说这种镜子可以照见人间善恶,还可以祛风辟邪,经常照的话,益寿延年包治百病,比吃药都管用。白居易有诗:“江心波上舟中铸,五月五日正午时。”说的就是唐代宗让人在端午节那天铸镜子的故事。
11.韩国人的饮食习俗 篇十一
韩国人在饮食上很有特点,讲究“五味五色”,即由甜、酸、苦、辣、咸五味和红、白、黑、绿、黄五色调和而成;另外,在厨房的器物上也有特点,我的一位朋友就摆了两个很大的冰箱,一个放在厨房,一个放在饭厅。我觉得好玩,哪有那么多东西往冰箱里放呀?一问之后就更觉惊叹,因为两个冰箱在韩国人家里算是平常,若是再考究一些的,还会有专门的泡菜冰箱。韩国人喜欢泡菜是出了名的,泡菜是将芹菜、白菜和萝卜或黄瓜做原料,然后加上盐、蒜、洋葱、生姜、红辣椒和甲壳类海鲜等腌泡而成,几乎每天都吃,顿顿不可少。可是听说有泡菜冰箱倒是头一回。细问泡菜冰箱与普通冰箱有什么区别,回答说其实也没什么区别,只不过泡菜放在里面可以保存得更久,味道也不容易损失。
杂粮米饭
韩国人非常讲究健康,对食物的要求就是“对身体要好”,所以他们不像中国人那样光拿白米饭去煮,而是在其中加入许多杂粮、粗粮,比如小米、紫米等和大米一起煮,结果一锅饭出来就显得特别活色生香,真可谓是“美食”,在小小的韩式碗里盛上一小碗,慢慢品尝,似乎就到了《红楼梦》中所描写的那种精致场面。
韩国甜茶
韩国人非常喜欢喝茶,几乎到了一切皆能入茶的地步,比较常见的就有五谷茶、大麦茶、玉米茶,药草茶有五味子茶、百合茶、葛根茶、当归茶和桂皮茶等。更有水果茶,最常见的是大枣茶、橘皮茶和柚子茶。正像我们在超市看到的韩国蜂蜜柚子茶一样,韩国人喝茶就喜欢加糖或者加蜂蜜,所以茶都有一种甜甜的味道。
海苔入菜
中国人吃海苔不是很多,但韩国人却非常喜欢,在厨房里经常能看到海苔的影子,最简单的吃饭就是像寿司那样将米饭包在海苔里。我目睹过韩国朋友做的一道鸡蛋和海苔一起的菜,做法看起来也不复杂,就是将搅匀放了盐的鸡蛋在平底锅里摊平熟透后,就在上面铺上几张海苔,然后将鸡蛋和海苔一并卷起,在砧板上将其切段,置于浅浅的盆子里,一圈黄一圈绿,颜色搭配的正好,使人食欲大增。
炒菜少汤多
12.端午节习俗的来历作文 篇十二
自从屈原投江以后,楚国人非常怀念他,为了悼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那天,大家都带着饭驾船到汨罗江上,把饭投到江里祭祀屈原。
就这样,两年过去了。不料一天晚上,人们忽然梦见屈原来了,大家很高兴,一一上前向他行礼。屈原对大家说:“乡亲们,你们的好意我心领了。”大家见屈原仍然很消瘦,就关心的问他说:“三闾大夫,我们送给您的米饭,您都收到了吗?”
“谢谢你们!”屈原感激地说。“可是,你们送给我的米饭,都让鱼给吃了。”
大家听了都很生气,说:“那是送给您的,不能给它们吃啊!”
屈原苦笑了一下说:“我也不可以和它们争着吃啊!”
大家就问:“怎么做才不会让米饭被鱼吃掉呢?”
屈原说:“如果你们用淡竹叶包饭,做角黍,鱼见了,以为是菱角,也就不会吃了。”
第二年端午节,人们照着屈原的话做了。可是,端午节过后,屈原又托给人们一个梦,说:“谢谢你们送给我的角黍,我吃到了一些,可是还有大部分被鱼吃了。”人们就问他:“那还有什么办法吗?”屈原说:“有。你们在用船送角黍的时候,可以把船装成龙的样子,因为鱼属龙王管,它们看见饭是龙王送的,就一口也不敢吃了。”
从此以后,人们年年照这个样子去做。于是就有了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
13.端午节的习俗赏析 篇十三
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了,一说端午节,我就想起了小时候。小时候过端午,佩戴香囊和系五彩线是必不可少的。农历五月初一早上,趁着太阳还没有出来之前,大人们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们的手腕、脚腕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性动物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健康。端午食粽子是我们的主要习俗。一进五月,家里就开始浸泡糯米了。妈妈一般都会准备一篓米进行浸泡,同时也把买的粽叶在水里浸透,可能是泡好的糯米会更粘些吧,我记得多年来妈妈一直是这样做。端午节的前几天,妈妈和奶奶就一起动手把粽子包好,放在大水盆里备着。我偶尔也会捣乱,试着学她们的样子,左手拿着粽叶弯过来,做成圆锥形,然后右手向漏斗里放米,把米压紧抹平后把棕叶反馈过来盖好,握住后再用丝线捆紧系好,三角形的粽子就包好了。记住缠绕的丝线千万不能松散,否则煮粽子的时候就容易散开了。你可别小看了这手头功夫,因为我多次失误过,也曾被妈妈笑话了多次。包粽子的时候还可以放一些花生、红豆、大枣、蜜枣等掺在糯米里做馅,制作不同口味的粽子。妈妈喜欢在米里掺红枣以图吉利。而我最喜欢吃米里加蜜枣的,吃起来甜而不腻,现在回想起来还特别嘴馋呢!在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咸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粽锅里的煮鸡蛋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我和小伙伴一样都会把自己分得的鸡蛋放在衣袋里,真不忍心把带着粽香的鸡蛋吃了,只好等和小朋友顶过之后再慢慢地“消灭”掉。快乐的“端午节”哟,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端午粽飘香,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一种钦佩,赞颂。家乡的端午节,我爱你!
[端午节的习俗赏析]
【端午节的饮食习俗】推荐阅读:
端午节的饮食习俗及养生10-08
北方端午节的习俗作文08-01
端午节的习俗高中作文09-22
端午节来历和习俗的作文06-16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与习俗06-18
端午节日的习俗作文09-15
小学三年级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08-09
端午节由来与习俗06-26
不一样的打开方式端午习俗11-10
端午节佩香囊习俗介绍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