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2024-06-22

语文课改工作总结(精选16篇)

1.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篇一

一学期又将匆匆过去,回首本学期,可以说很忙碌、很忙碌,每个人都勤奋工作,不断创新,以辛勤的汗水和丰硕的成绩在岁尾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回顾这半年的工作,我们感到了一丝欣慰:半年来,我们的老师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已经慢慢地进入了角色,我们的学生通过努力使自己的知识技能又上了一个台阶。

一学期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全校老师的大力配合下,我们年级组全体老师共同努力,各方面工作开展顺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首先,在学生的常规教育上,我们年级组的五位班主任步调一致,训练统一,做到对孩子看得紧,管得严,爱得真。

学生每一个好习惯的形成,都需要老师付出心血和汗水,甚至小到文具盒的开启、放置,都必须严格要求。要求学生做到的,就必须叫他做到位;要求他做好的,就必须完全做好,事无大小,决不能放松、马虎一点。我们五年级的末尾两个班是从下面完小转过来的,对学校的一切还不能完全适应,生活中还不懂得照顾自己,我们老师就必须时时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处处为他们着想,让他们体会到家的温暖。只有在学校里快乐,才能安心地读书学习。

第二、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

五年级的语文采用了新教材。尽管老师们是在本学年才接触新教材,但大家对课程改革态度积极,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工作实践中,大家主动参与,强烈弹奏出“学、看、做、写”四部曲:

学:即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新理念,新经验和新成果,结合所教学科的特点和实际,学习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理论,结合以往的教学,对新旧教材的优势和不足加以比较,使之更有利于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办公室内,同伴间相互交流、讨教,取长补短,集体攻关,资源共享,蔚然成风。

看:踊跃观摩特级老师、优秀老师及本校老师的公开课,体会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学习,借鉴同伴的经验,改进工作方法,形成自己鲜明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特色。

做:精心钻研教材,按要求设计好每一节课,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优势,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上好每一节课,精心设计作业,抓差补缺不放松。

写:一是写教后反思,教后记和课堂教学观察,记载和分析教学过程的得失,记载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把自己的独特感受、意外感悟以及失败教训记载下来,切实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还要写经验总结、教学论文,不时地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回顾,吸取经验教训,以提高认识,使自己不断充实,不断长进。

第三、善始善终的完成各项工作五位班主任积极探索新的家访方式,通过网络平台,电子邮件、电话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第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创设情境积极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欲望。教学中,对待学生始终是以鼓励的目光及话语,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与希望。认真钻研新教材,教学中渗透新理念,构建了课堂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平等、民主、合作的教与学的新型关系,充分营造了一个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培养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及学习兴趣。

回顾本学期的工作,不仅是为了总结成败得失,更重要的是为规划未来。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努力奋斗!

2.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篇二

一、深挖教材“富矿”,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语文教学不能脱离教材,但同样也不能照本宣科,善于挖掘教材,使教学法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才能使语文教学真正贴近学生的精神需要。

要走近作者。要指导学生发现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文品乃至写作时的心态,否则文本阅读只能是浮于表面,难以取得透彻的理解或是深刻的感悟。如朱自清《匆匆》一文语言优美含蓄,情感厚实,但大多数学生读完后所发出的只是“时间可贵”之类的感叹。但如果从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着眼,就会发现,文章不独独为珍惜时间而作,更是一位风华正茂、 才情横溢的民国学者在国家主权沦丧、自身却碌碌无为时发出的愤懑之声。此时再读下句: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自然而然就会了解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更上一层楼了。

要走进文本。否定“课本中心”是正确的,但同时文本依然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凭借,其中贯穿着新课标的精神,每篇文章中闪烁的亮点或经典段落,都需要我们一一研读。如肖复兴《荔枝》一课,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以平实的语言讲述的70多岁老母亲的故事中,读到“母亲竟舍不得吃一颗荔枝,全给了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其实,我错了。”作者心中的千千情结仿佛就此跃入读者的心中,就连年少不知愁滋味的孩子们也为之触动。像这样平实的语言,这样动人的情感,教师应当少一点分析,交给同学自己去读,去体会,去表达,从文本中读出真情实感,感受母爱之伟大。

二、梯度深度对话,放飞学生的心灵与思维

王尚文教授提出: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在教学中,无论教师、 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亦或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与实践,都集中地反映为一种对话实践。在教学中,把握好教师的语言艺术,通过真诚的对话,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走入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情感的共鸣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取得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长期以来,语文课堂中存在着严重的话语霸权,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对话机会并不均等,对话成为“课堂上的孤独行为”,但同样的,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这也交流那也交流,使学生无暇默读、静思,也会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关注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必须强调梯度对话、深度对话的应用。

要与文本对话———自主学习。要在对话中找到作品中隐藏的作者的影子,有了书本的头脑,这样才能在交流中形成共鸣。比如,《白杨礼赞》一课,学生要快速阅读课文注释,了解写作背景; 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等,疏通阅读障碍; 默读时初步划分文章段落层次。做到读写结合,有符号,有批注,有疑问,为更深层次的对话交流奠定基础。

和同伴对话———交流提升。在同桌、小组交流中,汇总学习问题并找出答案。比如,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结论: “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描写黄土高原有何写作意义? 结论: 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值得注意的是,选定合适的话题至关重要,过难过易都不行,让孩子们“跳起来摘桃”才是最理想的结果。

和自己对话———巩固拓展。要指导学生利用摘抄笔记、背诵、写读后感等方法,整理经验,思考自身在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和老师对话———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总结《白杨礼赞》一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 白杨树的“不平凡”) ,探讨白杨树形象的描绘方法( 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 。还可以让学生拓展阅读陶铸《松树的风格》、杨朔《荔枝蜜》,促使课内向课外迁移,丰富学生的眼界。

三、关注作品朗读,明了文本声情语感

“美读”之于文言教学,如鸟的两翼,人的双手,有相得益彰的关系。其中最常使用的方式就是朗读,朱自清说: “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的能力”。朗读教学是帮助学生阅读文本、热爱语文的重要一步,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见文如入景、入情,领悟字里行间中作者或踌躇满志的豪情,或浅斟低吟的闲情,或明为豪放高歌、实则愤懑叹息的惆怅,进而读懂文字、读懂作者。

选用合适、巧妙的朗读方式,可以帮助语文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适时指导学生们掌握朗读的技巧与方法,而不仅仅是充当领读的角色。比如: ( 1) 默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悟,比如, 《卖火柴的小女孩》结尾的那一段话,“‘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让学生默默地读,在缄默中,学生往往更能真切地体会到命运对小女孩的不公,此时学生的淳朴善良正在奔流不息,所有剖析讲解的言语不都足以给予学生这样的思考体验。对于类似的文章动情处,教师不妨运用这一不可冷落的个性化朗读,让学生静思默想,得出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 2) 接力读。故事性强的记叙文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或优美的散文《春》,在略读文章的基础上,可选几位同学接力读,段与段如线串珠的作品如《白杨礼赞》,也可以应用这一方法,使读的同学有比较,听的同学有欣赏。( 3) 评价读。诸如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文章中爱憎、褒贬比较分明的语段,可以组织学生评价朗读者在语气、重音等方面的把握程度,从中总结获益。

此外,作品感情欢跃奔放的段落适合齐声读,情绪哀怨凄婉的段落宜用个别读; 句式拗口、长且生字词多的古文要引读,琅琅上口的古诗宜诵读; 对话描写篇幅多的宜分角色读、表演读……如何让朗读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这些方法都需要教师大胆的尝试总结。

四、设置冲突情境,绽放教学精彩

巧妙地在教学中制造一些冲突,让学生逆向思维,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中发表一个与学生意见相左的观点,引导学生提出证据,针锋相对地来反驳; 顽皮地“装傻”,向学生求助,请学生尽其所能地阐述观点,完成文本教学; 或者,有意卖出一个破绽,让学生打开思路, 找出问题,放手让他们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让课堂教学在学生们的主动思考中变得越来越精彩。这些都是教师睿智的表现,关键是要做到收放自如、松弛有序,切忌天马行空。

比如,魏巍《再见了亲人》一课,教师就可以选择反题切入的教学思路, 提出这样的观点: 志愿军与朝鲜人民非亲非故,“再见了,亲人”从何谈及呢? 由此引起学生异议,使学生主动探究课本,从亲人的含义、从文章中的三个小故事、从志愿军为朝鲜独立浴血奋战的历史出发,论证“再见了,亲人”的正确性。当学生以事实来说服,用情感来感动教师的过程中,学生对于作品的认识也得到升华,最终形成了这样的结论: 不是亲人———就是亲人———胜似亲人。在学生的深情朗诵中,“列车啊,请慢一点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献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这一课得到了完美的结束。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过于炫目或繁杂的教学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抛却完成任务似的桎梏,引领学生从多种途径感悟语文,体会语文学习的精彩与快乐,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将语文素养培养贯穿、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才能使语文教学真正取得实效。

摘要: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教学,是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取得实效也是真正需要的教学。要实现这一目标,应以四个教学重点为抓手:深挖教材“富矿”,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梯度深度对话,放飞学生的心灵与思维;关注作品朗读,明了文本声情语感;设置冲突情境,绽放教学精彩。

3.语文教学工作适应课改的几点思考 篇三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纵观目前的职教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职教语文教师。对教材不作过多的钻研,对教学方法不作过多的科学选择,认为只要自己讲得多,知识就自然会被学生接受和掌握。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来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教学实际,我谈几点浅薄的看法:

一、明确教学目的,提高个人素养

新学期伊始,我并不马上急于教课文,而是把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放在第一位。“一切生活皆语文”,人们要交际或交流,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一表达工具。比如:你走到陌生的地方,要找间住宿的或找某个人,如果语言表达不清楚、不准确,目的就难以实现。再如:要与远方的亲人、朋友交流思想感情,就须通过电话和书信联系,你说话不流畅、吞吞吐吐或你连书信都不会写,能行吗?还有,当你要了解社会信息、科技信息、经济信息时,那就少不了要听广播、看电视、上互联网查询和阅读各种书刊报纸等,参与这些活动,没有一定的语文功底是做不好的。中学生要学好数理化,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字理解能力,能正确解答题意吗?总之,学好语文这门科目的作用是极其重大的。这正如张厚感说的“有的学者认为,知识有三层楼,最高一层是专业知识,第二层是一般文化科学知识,最低一层就是语文,这比喻非常形象生动,非常深刻,盖高楼大厦,先要打好基础……”这明确指出了语文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假如不明确学好语文的重要性,能有兴趣,主动学好语文吗?

教师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决定因素。因此,我想方设法提高个人修养,努力做一个乐、钻、精、新的教师。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用教师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来迎接明天的挑战显然是行不通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理论水平。平时多注意吸收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多阅读一些教育教学专著不断充实自我。

二、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作为新时期的职教语文教师,首先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语文教育本来就缘自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灌注式”语文教学弊端——肢解文章的分析、纯知识的训练、纯技巧技能的强化,学习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境地,对新时期教育是极不利的。我们应把握新课改在职业技术教育阶段的起始机会,来更新我们的思想,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武装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丰富我们今后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先学后教”式教学方法。学生先学,然后我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我就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就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一堂好课,犹如画家画花,独画一枝,留点天地,让欣赏者去遥想;象诗人作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我特别注意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这里,我只起启发、引导的作用,该导时导,当讲处讲,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三、开展思维激发教学,激励学生发挥自主性、独立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职教语文课堂上的思维激发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提示下,对课文(作品)进行研究性的阅读,通过独立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有效信息,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应用文本中学会的有关知识去了解生活,深入研究生活中相关的事物,从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体验、理解和应用一般科学研究方法,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种学习活动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记忆和理解,使学生成为知识灌输对象的状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探究合作能力得以培养,进而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职教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开展先学后教,进行合作阅读、思维激发训练与培养,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真正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努力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4.五年级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篇四

转眼间,一学期工作又将结束,五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也暂告一段落。在本学期中,本人对照教学计划,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生的学习实际,扎扎实实地开展课程改革教学工作,更新教育理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提高认识,现将这一学期五年级的语文课改工作总结如下:

在新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学生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这几种学习方式,建立适合学生自主发展、发挥学生主动、互助的教学模式,对出现的问题积极应对。比如如何把握“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对学生“质疑”的处理、小组合作学习什么时候合作,什么问题需要合作,怎样合作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在教学中热爱每一个学生,建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健康成长。

在就是课后积极进行反思,一是进行节后反思:一节课结束后,回顾教学过程,体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成功之处,得到什么启发,总结成功的经验,并分析在合作互动中存在的问题,什么地方遏止了学生的思维?什么地方出现“低效现象”; 二是对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进行反思。对于从作业、辅导、讲评中反馈回来的信息,都要进行全面的分析,认真思考自学的实际效果,积累成功经验,找出有待改进的地方。

本班学生从学习成绩来看,优生占的比例很少,中游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占的比重较大,课堂上能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只有

几个人,课堂气氛不活跃,有部分学生存在思维能力较差,记忆力差,不肯动脑筋思考问题,上课不举手回答问题。个别学生如曹花、余泉、张斌等尽管完成作业,但学习应付、自制能力差,记忆力差。有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对学习报有无所谓的态度,如:李帆、张斌。总之,要想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还得从各方面下一番功夫。首先,指导学生把字写好,写对笔画、笔顺,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快默读速度。在阅读教学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诗歌以及叙事性、说明性等不同的文章的阅读。其次通过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作者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平台中总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实实处。培养学生倾听和应对的能力,在学生口语表达中随机训练和规范,循序渐进的提高口语表达水平。加强习作形式的指导,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把练笔延伸到日常生活之中。重视作文多元性评价。

共同探讨,共同讨论,使每个学生共同发展,共同提高。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起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展示自己的才能,力争提高课题效率。我要认真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吃透教材,深入钻研教材,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认真备课,精心批改作业,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做到课堂上有的放矢。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在教学过程中,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入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阅

读方面下功夫,弥补以往存在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有效作用,使学生通过观察,更生动有趣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使教学更具有直观惯性。广泛开展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更有利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为提高语文教学成绩打下基础。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认清当前教育改革的形势,虚心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授课能力,努力向课堂要质量。

本学期加强对优等生的培养和后进生的辅导,彻底改正教育观念,从不同角度锻炼、培养、开拓他们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有利的措施,力求逐步缩小后进面,努力提高本班的优秀率。对那些纪律松懈,学习松弛、课堂上精力不集中的同学,加强教育,认真管教,让他们学有所得,成绩有较大的提高。

五年级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草滩小学

5.七年级语文课改总结 篇五

古陂中学 曾剑锋

在半年的课改实验中,以新理念、新思维、新结构、新方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注重他们的人格培养。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现对本期的课改小结如下:

一、教书育人的观念开始转变。

我们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以及具体教学实践,逐步改变了传统的陈腐的教学模式,克服“满堂灌”、“填鸭式”的高耗低效教学现象,改变了原来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甚少,课堂缺乏情感交流,课程设计与教法“三中心”的被动局面。大家一致认为,教育是以“立人”为本,语言不单是一种交际工具,它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和生存方式;语文教学是“人文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听、读、说、写能力进行综合培养,最终促进学生精神成长,个性全面发展。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取,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起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本学期,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正是注重了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收效甚大。

三、让学生走出课堂,培养他们收集、整理信息能力。

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教改实验中,也存在不少主观和客观上的问题,有不少困难和疑惑。

一、综合性活动安排较多,一单元都有一个“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活动,有的与本单元内容没多大联系,特别是大型综合性活动,要完成有很大困难,同时,活动的具体操作同样让处于探索阶段的教师耗费大量精力。

6.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篇六

一、教师要改变理念, 更要理性地去做

这三年是我们新疆新课程改革的第一轮, 我们教师也是第一次接触到新课程改革, 而且对于新课程下的高考模式与内容仍然存在一种不确定性。但是面对新课改的挑战, 我们一线教师会毫不犹豫地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刚开始时, 我们老师大多时候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课时不够, 课上内容讲不完, 害怕这讲不到那讲不细, 于是我们会竭尽全力去讲。其实, 如果我们的学生不感兴趣或不懂, 又怎么能实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呢?所以, 无论必修内容还是选修内容, 作为教师的我都会在精心预设下, 坚持让自己在课上少说精讲, 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 对于知识点的讲解我甚至主张“太难舍之, 太多选之”的做法。

当然, 我们虽有了新课改理念做旗帜, 但在教学实践中也一定要理性渗透, 我们始终要记住教师的任务是什么。虽然新课改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可我们始终别忘了我们是引路人, 只有我们引得巧妙, 引得科学, 学生才有可能学得有效。

二、统筹安排教材, 进一步取舍整合

诚然, 新教材中的课文, 绝大多数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和伟人或名人佳作中精选出来的, 这些篇章都是经过专家们精心选择编排后才组成了必修的五个模块, 可在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仍应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实情进行统筹安排, 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我教到新课标第二册第四单元《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及《我有一个梦想》时, 我就想起了第一册中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这些篇章都属于演讲范畴, 如果将它们整合起来, 联系学生实际有重点的突破, 不是既省时又省力吗?这个迟到的发现让我自责起来, 我赶紧找来所有的必修模块, 拿出了主妇揉面团的本事开始了细心揣摩。“前车之鉴, 后事之师。”在不久之后的必修三的教学中我就尝到了甜头, 这一册中开始了议论文的教学, 面对基础薄弱连话都难说通顺的学生我感觉一筹莫展。好在我发现必修三、四、五这三册书都侧重议论文的教学, 于是我静下心来先了解学情, 后揣摩教材, 针对实际情况制订了系统的议论文教学计划, 如先引领学生温习议论文知识, 掌握一般议论文的写法 (三段式) , 正确运用论据, 合理进行论证———这样就避免了机械性地运用教材, 也不会盲目拔高学生, 而且既把握了教材安排的教学重点又能使议论文教学一步步落到实处, 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效率。这也告诉了我在新课改中教师的胆子应大一点, 在教这一册的第四单元时, 基于我们学生知识面狭窄, 语文基础差的现实, 我只按阅读文的要求讲析了《动物游戏之谜》, 而放弃了对《宇宙的边疆》及《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的讲析, 只是选择了一些相关内容以播映的方式让学生了解, 这既避免了学生可能产生的面对书本无效学习的情况, 又同样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也可以说以另一种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重视精读课文的范例作用

新教材安排了两类课型, 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教师对这两类课文的特点应有所了解。精读课文既体现单元教学的重点, 又是带动学生学习略读课文的“范例”, 叶圣陶先生主张“精读”重在教方法规律, “略读”重在举一反三, 教师也要有意识地“举一”, 让学生“反三”, 运用推广“精读”中学到的方法规律。在教必修三文言文单元时, 我就成功地突出了精讲篇目的作用。在上第一篇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时, 我从文言知识积累、文言文阅读方法、课文内容分析、思想内容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大到篇章结构小到字词句读无一不落到实处, 用时近四课时, 可到《师说》时, 我只是用活动的形式用时一课时就完成了整篇文章的引导, 课下, 学生竟派代表找到我说以后我们就像学《师说》一样学文言文吧。我想这就是精读课文起到了范例的作用, 教师由教到扶到放, 最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从而达到了有效教学。

四、积极推进学生评价体系, 有效督促学生全面发展

回顾我从高一至高三的语文教学, 对学生积极推进并实施新的评价体系也是有效教学的一个方面。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可能过于单一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新课程则要求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给了学生更大的成长空间。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 更要把握好评价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一个度。我仍然以“严师出高徒”为前提,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我总是在学期之初就向学生明确了学业评价细则, 即我对学生学习语文的要求, 小到考勤、养成习惯、学习态度;大到学习成绩、明辨是非、为人处世。对每天的学习知识我也有明确而硬性的要求, 诸如提问、回答问题、作业、记诵, 这些要求一定要落在实处, 教师要隔三差五去督促, 要定时反馈, 一段时间下来, 学生就养成了习惯, 有特长的学生能积极培养特长, 懒散的学生也会在收敛中进步, 这为我的有效教学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

7.新课改下语文课应有“语文味” 篇七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有的一种特色,突出一种整体美,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这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一、突出执教者的个性——从“文”练起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制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曾记得我的一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言(整节课多以四六字句相结合)、形神兼备的儒雅的教学姿态深深打动了我们,备受我们喜爱,喜爱上他的语文课,更喜爱他这个人。故语文教师更应如此。此外,要使语文课上得有“文”味,作为语文教师应是个“多面手”,不但要在语文学科内知识渊博,而且在相关的学科如书法、音乐、地理、历史诸方面都要有一定的造诣。我也尝试了这么一节课。如讲完李清照《声声慢》后拓展她的另首词《一剪梅》时,先展示了我的书法作品《一剪梅》;再用音乐来教授,让学生唱会这首词,从音乐中来体会词的美;最后让学生谈心得,气氛异常活跃。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刻苦学习,努力提升执教者课堂教学的语文素养。只有让自己先“文”起来,才能使语文课有“味”起来。

二、关注求知者的个性——从“说”做起

叶圣陶说过:“语文,语文,口语为语,书面为文,二者结合,才称语文。”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未能摆脱“以知识为体系”的知识型教育框架,教师“重内容分析,轻语言训练,表面回答多,思维训练少”,课堂教学变成了“程序化”、“流程化”,没了活力,没了“语文味”。师生之间的关系被扭曲为“教与被教”、“管与被管”、“灌与被灌”的关系,且在不断的强化。

2010年“中语会”教学研讨中的几位老师就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说”起来。他们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变“一切教课本”为“一切为学生”,努力让学生想,努力让学生说,在讨论交流中学会认知,提高思想。这既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又达到了在快乐中成长提高的目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语文老师都应在尊重、鼓励和谅解的原则下更加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和交流,关注他们的个性成长。否则,如果总让学生吃不需要自己嚼便可以下咽,不需要自己消化便可以吸收营养的食品,对他们的身体健康是极为不利的,总有一天他们连饭也不会吃的。

三、重视课堂情感的共鸣——从“煽”做起

语文课的“独特味道”离不开一个关键的成员,那就是“美的氛围”,即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氛围。这是许多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共识。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过程,更是作者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沟通融会的过程。只有这三种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教学才会产生最佳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把握知识、陶冶情操。

语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情感呢?最切实、最有效的办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煽”起课文中的“情”,设计一些颇有感染力的情境,使之转化为学生的道德情感。教学中要尽量做到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合一”,创设出激励学生群体阅读的“情场”,语文教学就一定会弹奏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情知并进、“文”味浓郁的优美乐章。

8.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改总结 篇八

竹市中学廖志华

教改之春风吹绿了蓝山大地,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了《新课程标准》,通过了对课改内涵的把握,转变了教书育人的观念,树立了《新课程标准》的理论,确立了“人文教育”的目标。每位教师对课程计划、课堂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由过去单一的教学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立人”教学。在半年的课改实验中,以新理念、新思维、新结构、新方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注重他们的人格培养。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现对本期的课改小结如下:

一、教书育人的观念开始转变。

我们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以及具体教学实践,逐步改变了传统的陈腐的教学模式,克服“满堂灌”、“填鸭式”的高耗低效教学现象,改变了原来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甚少,课堂缺乏情感交流,课程设计与教法“三中心”的被动局面。大家一致认为,教育是以“立人”为本,语言不单是一种交际工具,它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和生存方式;语文教学是“人文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听、读、说、写能力进行综合培养,最终促进学生精神成长,个性全面发展。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取,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起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本学期,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正是注重了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收效甚大。

三、让学生走出课堂,培养他们收集、整理信息能力。

行教改以来,教师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但充分利用了学校教学资源,而且还重视和加强了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1.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起和激情。在感知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特别是第二堂自主探究课,学生发言异常积极,一双双手争先恐后,情绪高昂,在激烈争论中产生共识,既开发了学生智力,又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积极性。

2.别开生面而富于乐趣的大作业,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大作业,反映了实行《新课程标准》以来教改实验中的累累硕果,艺术精品、知识结晶,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增强了他们审美意识,增长了知识能力,陶冶了情操,也是最有实效的“人文”教育的成果。

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教改实验中,也存在不少主观和客观上的问题,有不少困难和疑惑。

一、语文《新课程标准》初中学段的起点不能适应现阶段七年级新生水平。以识字量为例,绝大多数初一新生并没有达到2500汉字的认、读、写程度,一 1

般只有1500个字左右。

二、综合性活动安排较多,一单元都有一个“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活动,有的与本单元内容没多大联系,特别是大型综合性活动,要完成有很大困难,同时,活动的具体操作同样让处于探索阶段的教师耗费大量精力。

三、教学改革中,由于很多原因的限制,始终放不开手脚。当然,除了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思想观念应再解放一点外,客观因素也受一定限制。

9.六年级语文教学课改总结 篇九

本学期我担任了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六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如在教学《炮手》时,由于备课时侧重于对课文内容的挖掘、侧重于教学环节的设计,对学生的学情没有正确的估计、预测,在课堂上,学生感到在跟着老师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结果学得很累、学得被动。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课上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这些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希望能冲破瓶颈的新天地。看到这篇觉得写得很好,很有针对性。自己的感想是:

、自主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主导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够的铺垫,学生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过程可也不能忽略结果,探究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解决。

3、盲目活动很可怕。虽然新课标强调对话,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并不等于在课堂中阅读理解的过程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来完成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语文学科要有语文学科的特色,语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视。盲目综合,把语文上成科普课、思品课不可取。不管在课上扩充的是什么材料采用的什么活动,其落脚点都必须为听说读写服务,为积累语言,沉淀语感服务。

本不能丢。不能拿着新课标中提倡“否定‘课本中心’”的说法当尚方宝剑,完全忽视文字本身所承载的价值观念,文化背景,去追求所谓的“新意”“创新”还有什么意义?纯粹的“大胆的说”进而“编造的说”而完全忽略文字本身,忽略文字的背后,语感和语言的挖掘从何谈起?

10.八年级语文课改探索 篇十

关键词:新课改,八年级,语文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222-01

近年,新课堂改革浪潮全面袭来,在汹涌的大潮面前,每位教师都在寻找新的教育生机。看着同校的老师们也以极快的速度调整了心态,投入到课改中,我也陷入了沉思:我的课改之路该怎样走?通过课改通识培训,通过学校领导、教师的指导帮助,通过我不断的阅读报刊杂志,接受新信息、新知识之后,我认真地对自己的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一番冷静思考,于是,踏上了我的八年级语文课改之路。

一、班级情况

我上期所教的班级,学生的课堂表现、平时检测皆逊色于同年级其他班级,而且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参与性尤其差,课堂交流的质量低,基础知识不扎实,再加上我是接班上课,学生刚开始不太接受我,从而导致了课堂死气沉沉,教师唱独角戏,教与学走入了困境,师生关系陷入了僵局。我通过召开学生代表会,查看周记,调查问卷等形式,归纳出根本症结在于:绝大多数学生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这包袱主要源于学生胆量太小,说错怕人笑,怕人说“爱出风头”的心理。针对此情况,我是这样做的:

二、课改足迹

足迹一:搭建平台,让学生“动起来”

胆量小,思想顾虑就多,学生就放不开手脚,与课改下学生应扮演的角色就沾不上边。鉴于此,我认为,提高学生的胆量,让学生敢“动”是关键,因此,我尝试了以下两种做法。

1、名人名言故事,引导思想行动

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故事。既是那些名人做人的经验总结与行为写照,也是他们对后人的告诫。通过长时间的收集,一次次生动传神的讲述,再加上名言警句的张挂,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人生社会知识,更有利于陶冶学生的人格情操,促进敢说敢做的开朗性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形成,这样,由于知识视野的拓宽,人生意识的增强,学生胆量就逐步提高,课堂上“动”起来的表现也多了。

2、口语交际的训练,增强表达能力

充分挖掘、利用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回家收看中央电视台“第二起跑线”、“百家讲壇”、“对话”,或大学生辩论赛等栏目,结合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训练,开展课前3分钟活动(说故事、成语、背古诗词、演讲等),在锻炼学生胆量的同时,也着力练好学生口才,使得学生不必再为胆量不足而有思想斗争,从而敢“动”、好“动”起来。

俗话说:“活动、活动”,除了让学生“动”,还得让学生在动中“活”起来。

足迹二:转变方式,让学生“活起来”

要有效的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就必须努力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合作学习中来的情景与氛围,对此,我又进行了以下两点的尝试:

1、课堂上,改进师生问好和对话交流环节

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师生问好环节上增加同桌问好,在小组代表发言时鼓励同组成员补充;在举手环节上取消举手,鼓励直接发言。发言时,要求转身面向绝大多数同学,以便面对面交流,通过交流者、倾听者的亲近对话,自主合作意识增强了,显然,这样的语文课堂充满了课改生机。

2、课堂外,开展作文接力赛

为走出传统作文教学的困境,充分调动集体的合作意识,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我尝试开展“作文接力赛”。我在班上挂了一个大作文本,叫《班级日志》,安排学生写、或自由写、或轮流写,上面就是同学们表现喜怒哀乐的地方,让学生随便写,写生活、写学习、写家庭、写个人、写同学、写老师,一句话、两句话,一段、一篇,抒情、议论等等,都可以。因为我告诉学生:你们写什么,我就看什么,你们敢写,我就敢看。有时,师生还相互批改这些作文,彰显其中亮点,指出不足,好的给予奖励,或加操行分。这样,激活了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都争着写,还时不时出现学生看后的评语,当然,我也争着看,这既锻炼了学生写作能力,又了解了班级学情,使学生从思维上“活”起来了,又何乐而不为呢?

在这将近一年的课改实践中,我觉得我的课堂比以往更有生机了,学生不再是“尽听师言,尽信师言”了,学生真正变成课堂的主人了。

三、展望未来

11.课改下的语文课堂艺术 篇十一

一.变换导入的艺术

导学案的生成让所有学生都知道这堂课该学什么, 似乎导入语显得多余。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 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导入语的运用让学生一开始就兴趣盎然。导入语的方式很多, 或从表扬导学案做得好说起, 或从故事说起, 或从谜语说起, 或从时事说起等等, 因课而异。

二.变换提问的艺术

目标总会预设, 但目标的生成不是千篇一律的。课堂上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 有时与老师的思维大相径庭, 这时老师认真倾听, 抓住学生精彩的回答, 随机而变的提问, 因势利导的提问, 这些就是课堂的艺术, 而这些就能提高课堂效率。

记得新授经典作品《藤野先生》时, 我让学生说说藤野先生身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 有一学生一下子说出了他身上“毫无民族偏见”的美德值得学习。说实在的, 当时听了有喜有忧。喜的是这一美德是藤野先生的最高美德, 最令作者钦佩, 也令所有人敬佩, 每届学生不是那么容易说出来的, 他倒好一下子说出;忧的是他一下子说出来的, 有点不符合认识规律, 藤野先生身上的其它美德一眼尽知, 怎么办, 跳过去等会儿再回来, 先说其它的, 不, 不行, 我采用了“追问”的形式,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这位同学想了会儿说得头头是道, 听到此, 我不禁庆幸自己的追问, 变换提问, 这位同学对人、对物的看法确实很有见地, 他比其他学生更多了一份成熟、一份思考。

课堂上的预设与生成总是矛盾而又统一的综合体, 需要我们老师的明察秋毫, 因势利导, 这就是课堂上因变化的回答而改变提问的艺术。这样的课堂总是把学生放在首位, 置于主体地位, 老师永远处在引导地位, 这样的课堂谁能说不高效呢?

三.变换点评的艺术

课堂上学生的回答, 总离不了老师的点评, 不妨换换点评方式, 不能总是“好、很好”的点评, 这样学生会产生审美疲劳, 比如学生自己的点评, 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点评, 让生自己多多参与, 这样课堂效率一定会更高, 这只是一种方式。

与其它学科整合的点评方式也会让课堂为之振奋。

语文,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这个特点, 已决定其何等重要!既然语文是其它所有功课的基础, 那么上课点评时完全可以与其它学科相联。

记得一次新授《七律长征》, 同学们朗读得不怎么样, 咋办, 直接说他们读得不好, 有点于心不忍, 因为看得出他们都很投入, 我转过身去, 在黑板上画上了“———”这一符号, 让同学猜猜何意, 同学们畅所欲言, 就有一同学说我们刚刚朗读时就像这根线一样, 没什么起伏, 没什么感情, 同学们都笑了, 我又因势利导, 让这个学生再画一符号, 表明该怎样读最好, 他非常自信地画下了“∧∧”这样的符号, 同学们又笑了, 还需要更多的语言吗, 就这样朗读的效率得以提高, 而学生的创新火花又得以点燃, 一举两得, 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 委婉点评也不失为一艺术。课堂上学生一定会有错误的回答, 这时不能单纯说错了, 否则学生哪敢“积极参与”, 换个点评方式, 委婉地说, 委婉地点评, 让生明白回答有待进一步完善。

当然, 还有肢体语言的点评艺术, 或微笑、或点头等等。

12.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篇十二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我校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紧承时代脉搏,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坚持把课程改革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心组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扎实工作,在紧张而有序中推进了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现将我校语文学科的课改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培训让理念先行

正像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那样,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对于所有人,尤其是参加科学研究实验的教师,学习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教师是课改的主力军,只有学习,才能转变固有的陈旧观念,而观念恰恰决定教师的行为。所以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是课改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实”抓校外培训

每学年,我校都组织教师参加区教育局举办的新课程教训,通过一系列的培训,使全体教师对新课程有了足够的认识,对新课改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在如何对待新课程,如何对待新课改上,统一了认识,转变了教师的观念。

为了适应课改的需要,我校加大了对教师的培养力度,更多地提供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让教师尽快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外出学习,大大开阔了课改人员的视野。走出去,取他山之石;引进来,为我所用。同时对外派学习人员加强组织规范管理,要求写好学习笔记,回来后,向全体教师汇报学习心得,并上引路课,疏导示范,以点带面,对课改工作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二)“常”抓校本培训

在抓好区集体培训的基础上,我校还十分重视运用区域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来提升教师的新理念。

1、理清教材,集体备课。每学期,我们都组织实验教师学习和研究语文学科的新编教材,了解新教材在编写思路、结构、内容和要求及方向的新特点,逐步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使教师能基本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工作。为帮助教师更好的理清新教材的编写体系、编写特点,我们还成立语文学科集体备课中心组,每月集中备课一次。备课强调对教材的研究,重学法的指导,教法的改革创新与反思,关注如何凭借教材来落实新课程理念。

2、加强学习,展开研讨。

我校征订了大量的教育杂志供教师阅读,选编优秀教案、论文印发给教师,鼓励教师阅读教育名著,撰写心得体会。还购买了许多特级教师、名教师的课堂实录,在教研活动时播放,让教师在具体的课例中感悟新课程理念,归纳出新的教育教学规律。三年来,我校就有十多篇教学论文在市、区中获奖或发表。

在2006年,我校以教育局举行的“新课标知识竞赛”为契机,在学校中开展了全员学习活动,从而掀起了一股学习《新课标》的热潮。教师们能在课余时间自觉阅读有关书籍与资料,并围绕着新课程的有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经过学习,教师们在一定的程度上领悟了这次课改的精神,并努力尝试把这种精神与教改理念融会于教学实践之中。在这次比赛中,我校获集体三等奖,有三位老师分别获二、三等奖。

为使学习活动开展得更加深入,我校还举行了主题为“新课改下 的作文教学”的研讨会。研讨会上,老师们各抒己见,或围绕着本学期举行的作文公开课的情况来谈感受,或围绕现阶段的一些新课改中的热点话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结合自己在作文课堂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说出自己的困惑。在交流中,教师们的教学方向更明确了。

二、研究以课堂为营

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研究要紧紧抓住教师教的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以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运用三大要素。以教的方式转变为突破口,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得到充分体现,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一)立足课堂,努力实践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关键在课堂教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必须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我们以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先进理念,确定课堂教学的研究方向,以转变观念为前提,以学科为单位,从抓课堂入手,在开放教学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课前阅读、伙伴互助、自主查找、自主探究等注重体验的多样性教学,让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超越课堂,超越文本,超越自我。

我们实施“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的备课制度。建立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三级教研网络,坚持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共享课程资源,并根据班级实际和个人的优势 进行适当的加减,在实际教学中体现自己的教学特色。特别重视教学研究活动,课前要求集体备课,商讨如何在老教材的使用中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课堂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乐于探究,善于探究。并利用每周三下午第三节的时间,以教研组为单位,执教教师说课,其他教师主评或参评,对照新课程要求的理念去审视,去反思。提倡集体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促进共同提高。从我校教师所上的研究课看出,教师们通过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课堂设计、说课、评课等都能用新思想、新理念来指导,尤其是课堂教学行为有了较大的转变: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教师在课堂中努力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改变:孩子们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成了课堂上真正的主人,他们可以离座自由交流,尽情的表演,游戏中学知识,玩中悟道理。那其乐融融的场面,让人留连忘返。的确,新课程改革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多自由地展示自我的空间,也给实验教师提供了创造的机会。经过多次的“练兵”,教师们的基本功更加扎实了,在城区举行的“口语交际”教学优质课比赛中,我校的唐燕媚老师获得二等奖。

(二)以教促研、以研促教

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由“教书匠”形象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它要求教师要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及社会上发生的与教育有关的事情保持专业的敏感性。有意识地从日常工作中发现问 题,使自己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我们坚持走“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路子,做好专题试验工作。教师们针对自己教学实践中的弊端问题,结合校主课题,以课改的新理念开展专题研究。广大教师在搜集资料、调查研究、解剖问题、统计分析中掌握教学规律,熟练教学技能,修炼教学涵养,从而掌握课程改革的主动权。

教育科研引领着我们步入新课程,实践新课程,发展新课程,指导和推动着我们的课程改革。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呼唤教育科研,但教育科研只有扎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沃土才能枝繁叶茂。为此,我们积极倡导“让科研亲近教学”的理念,引导教师在课题选定上紧紧围绕课程改革和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普遍问题来选题立项,不做脱离实际的空洞研究。2004年,我校的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语文学习评价的研究》在市级立项。在实施的过程中,课题组的教师们通力合作,使课题研究工作得以顺利铺开。课题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我校语文教改的深化,培养了一批青年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三、探索为评价导航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的评价由于目标的单

一、方式的唯权、手段的专制,已成为束缚时代教育发展必须与时俱进的瓶颈。语文学习评价要革除弊端,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21世纪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对基础教育的呼唤。我校的课题实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语文学习评价的研究”正是基于这种现实背景中正式 提出的,其内容包括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等四个方面的学习能力评价。

(一)学生学习综合成绩评价

在课改实践中,我校根据本校特点制定相关的评价草案,供一线实验教师参考使用。草案以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为原则,内容涉及到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课外阅读等方方面面。对学生语文成绩的评定不仅仅停留在一张书面的试卷上,而且还关注到背诵、交际、语文实践能力等方面。评价新方案的落实,推动了课改的深入,激发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学生课堂表现评价

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用赏识的方法激励学生,用期待的方式鼓励学生,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情趣,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生命的活力。课堂评价的重点要由“传统”走向“开放”,要关注学生善不善提问,会不会合作,敢不敢展示,能不能探究,会不会搜集处理信息。课堂评价的过程,要由“注重结果”走向“注重过程”,在关注学生朗读、思维、合作、表演结果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参与意识、参与热情,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表达过程、情态流露过程。课堂评价的标准要由“班级参照”走向“自我参照”。课堂评价的主体,要由“单向”走向“多向”,课堂评价不光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在反思式的 自我评价中,总结成果经验,反思存在的问题,随时进行拾遗补缺,长善救失,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步骤。让学生在交流式的互评中学会聆听、理解、赞赏、争辩和互助,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三)档案袋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为此,我们采取了学生成长袋的形成性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的语文学习成长袋,成为他们语文学习成长足迹的留影。这里既有过程的记载,也有学习策略选择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凝聚。“让行动说话,让过程展现”,成了学生语文学习之旅的共识。成长袋内容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记载,阅读、习作情况记载,综合学习活动情况记载及家教联系卡等。成长袋定期向学生通报,使他们真切感受到语文学习过程的快乐和语文素养提高的直观可感,从而更加看重自己的语文学习经历,不断校正自己的语文学习策略,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水平。

13.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篇十三

摘 要:在课改背景下,高中的教育改革在不断地推进着。教育工作者与研究者们不断运用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授课质量。与此同时,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有一些值得教师借鉴的地方也需要继续发扬下去。以高中语文教学作为切入点,深刻探讨在高中语文教学之中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改;效率;阅读

新课程施行下,我国的高中语文教材纷纷对原有内容进行了改革。教材内容不再单一,内容也变得更加生动,除课文之外,教材中还添加了几个其他的模块,帮助学生在阅读过课文之后进行自主探究与学习,提高学生对于课文及问题的分析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使学生在阅读过教材之后能够有所感悟、有所理解、有所思考、有所分享。一些原有的课文标题也有了新的变化,变得更加生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新教材之中还有教材拓展这一模块,能够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地学习语文知识。教师在应用新教材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摒弃原有教材,要善于挖掘旧教材与旧教学经验之中的可取之处,并与新的教学、教学模式相结合。例如,新教材虽然主张内容拓展,但教师应该注重保持课文内容的主体地位,不能舍本逐末。另外,新教材主张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但教师也应该保持自己在课堂中所占的比重。只有将新教材与旧的教学经验中可取之处相结合,才能进一步完善教学活动。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环节和内容,可以说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想象思维的主要阵地,学生的知识、思维、情操等大部分都可以通过阅读来获得,所以加强和完善阅读教学显得重要而迫切。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和设计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中心,注重学习情境的设置和学生兴趣的激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质疑、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钻唯一答案的牛角尖。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逐渐得到普及,教师应充分有效地利用好这一先进资源,通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声音、视频,从而使学生在浓厚的氛围中把握知识,理解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没有任何羁绊的情况下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知识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必须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以及独立解决问题,因此,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显得意义非凡,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对精彩的句子要熟读成诵,形成规范的语感;摘取文章精彩之笔,为己所用;经常看书读报看新闻,获取外界有用的信息来提升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眼界;勤于观察,善于用笔。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教育部门及学校必须坚持不懈。同时也要依据社会,教育的发展来进行适当的调整。教师在培养高中生的素质能力时,一定要具备足够的细心和耐心,要对学生和自身职业负责。

参考文献:

何卫荣。设计课堂提问的原则与技巧:以中学语文教学为例.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4.适应新课改, 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篇十四

一、转变教学观念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传统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发展, 我们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认真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甚至精雕细琢每个细节, 上课时, 教师按照自己预设的套路走, 于是, 老师就成了出色的演员, 学生只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结果就成了观众, 成了看客。这样的教学方式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 课堂效率很低。新课改积极倡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因此, 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 我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不再以自己为中心, 不再“师道尊严”, 不再搞“一言堂”, 而是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交流, 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教学方式。这样, 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他们积极了、主动了, 教学效率也就提高了。

二、运用新颖教学方式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 学生只是被动记忆、模仿, 虽然我们教师在台上讲得津津有味, 可是, 台下的学生却昏昏欲睡。究其原因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单调乏味, 学生对此不感兴趣, 更谈不上主动学习了, 课堂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新课改积极倡导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式构建高效课堂。因此, 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 我积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运用课改新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 讨论法、演讲法、辩论赛、课本剧表演等是我常用的形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喜欢, 他们有很大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 课堂效率当然也是高的。

总之, 构建高效课堂是我们教师追求的目标之一,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 应该根据学生个性和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将继续用新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 积极改进教学方式。我相信, 有我们广大教师的辛勤努力, 实现高效课堂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杨璐, 樊佳利.关于小学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2) .

15.创新是语文课改的灵魂 篇十五

一次考试结束,笔者问一名未及格学生是否分析过考差原因,他回答说:“原因在于你没教好。”笔者大吃一惊,心中有些不快,又问:“同样是我教的,为什么有同学分数考120多分呢?”他又笑答说:“这正是我说你没教好的原因,因为你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学好。”笔者仔细一想,这话确实也有道理,是啊,教学的目的何在?不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吗?可现实中的教育似乎仅在于教给学生知识本身而非学习方法,在于分化“好”与“差”两个极端。关注中等以上学生如何考上好大学,而忽视了“差生”如何转化,这是传统教育的弊端。教育若要上一个新台阶,必须要打破传统教学常规,敢于和善于创新,只有创新才会为全社会实施素质教育带来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创新,是教育的血液,是新课改的灵魂。

首先,要从教学目标上创新,传统教学目标常定位于应试教育,为了追求升学率,领导压学校,学校压教师,教师于是拼命压学生,恨不得将知识硬塞到学生脑中。更有甚者,政府要政绩,学校要升学率,教师要荣誉,于是,从上到下,一齐作弊,便出现了2008年轰动全国的甘肃天水代考丑闻。可是这样做,学生就学到知识了吗?教育就上去了吗?整个民族素质就提高了吗?没有,这反而造就了一些高分低能现象,促成了一些心理素质极差的学生。常见报道一些大学新生因适应不了大学的学习生活而跳楼自杀,这就让我们不得不质疑教育,如果学校不片面追求分数,而是从能力角度选拔学生,又怎么会出现这种血淋淋的惨剧呢?

当今迅猛发展的高度文明的社会要求我们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分数不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因素,学生能力、非智力因素全面和谐发展将是主要考查手段。文化课差,并不一定是智力问题,只能说是发展不平衡,学校应致力于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促使我们的全体教育对象沿着全面提高素质的方向,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德育更应放在突出地位。逐步建立以创建优秀班集体为基本内容的灵活多样的工作模式。即着力培养一种观念,“进取与竞争的观念”;一种情感,“爱的情感”;一种能力,“生活和学习能力”;一种习惯,“文明守纪习惯”。教育学生做到:有追求,有教养,有本领,有情趣。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是一种创新教育。对于素质教育,李岚清曾提出要达到“六会”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教学生“学会生活”,也就是说要有生存能力,否则无法适应竞争高度激烈的社会。

其次,必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学不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是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综合过程,包括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前者依赖于后者而发挥,后者依赖于前者来实现。教师如何最大程度地“导”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导”出学生的潜在能力呢?得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一)给学生一点“不听话度”,不能一味强调学生言行一切听从老师,应从思维上给他们以扩展空间,要鼓励学生有更新更好的想法,允许他们向权威挑战。马克吐温说:“亚当并不是因为喜欢禁果才去偷吃的,而是因为被禁止才去偷吃的。”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如果过分受到限制,将会反向行事。有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试验:把小学生分成两个组进行为期一周的封闭训练,其中一组的行动受老师支配,大事小事都得老师同意才能做,而另一组放任自由,只有关键时才由教师出面。一周后让他们接受特殊试验,发现前一组学生在突发事件面前均表现出手足无措现象,都会求助地望着老师;而另一组,则能从容应对。所以,教学中应给学生自由,不能凡事规范限制。

(二)给学生更多关爱。研究表明,学生在平和状态下比压力状态下学习有效得多,智力更能得到发挥。“棍棒成才”观念、对不听话学生的体罚只能导致学生人格的畸形发展。近几年常报道的弑母、自杀、离家出走事件就是证据。不能人为地给学生制造压力,而应给予更多关爱。爱能激发智力,激发创造力。老师应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等各方面关注学生,尤其是对文化课较差而智商高的学生,应善于用爱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教学管理应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只有严格而无民主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给予学生发言权、决策权和自主权。美国课堂教学管理就民主得多。他们的课堂具有随意性,能更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而我国大多偏远学校都是“教师制”式管理,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再次,应创设新型课堂氛围。传统教育课堂以教育者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中。现代课堂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应由独奏转为伴奏,尽力营造一种和谐氛围让学生融入教学中,积极主动地随着老师的“导”而学,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课堂提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一目了然的“为什么”、“是什么”之类的提问只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问要有针对性,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问;提问要有新鲜感,要达到“疑无疑处即设疑”的境地方能吸引学生;提问要难度适中,太难则会起相反作用;提问要有广泛性,尽量让好、中、差生都能参与。笔者在教学中,通常请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他(她)还没有思路时,我便帮助分析从每句话中提炼要点,思路不对时分析其出错原因,这样差生的思维能力就可得到训练,好生也可引以为鉴,同时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

16.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篇十六

武教科所〔2010〕10号

武隆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关于组织初中语文教师到酉阳参加课改经验总

结暨教材培训会的通知

各单设中学及石桥、仙女镇中心校:

为总结重庆市湖北版初中语文教材使用地区课改6年的经验

教训,总结湖北版初中语文教材实验情况,帮助初中语文教师提

高文本解读能力和教学水平,重庆市教科院和湖北教育出版社定

于4月6日至7日在酉阳县举办初中语文教材实验区县课改经验

交流暨教材培训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会人员及名额分配

建议各校初中语文教研组长参会,参会人员一人以上的,由学

校另行确定教研组长以外的参会人员。

各校参会名额分配如下:

武隆中学1人,桐梓中学1人,火炉中学1人,石桥1人,土坎中学1人,白马中学1人,长坝中学1人,鸭江中学1人,庙垭中学1 人,平桥中学1人,仙女山镇1人,羊角中学2人,江口中学2人,实验中学5人。

二、会议内容

(一)汇报课;

(二)实验区课改经验交流;实验区教师教学经验交流;

(三)专家评课、专家报告、专家答疑;

(四)论文评比。

三、会议时间、地点

会议时间:4月6日下午2:00至6:00报到,4月7日全天开会,4月8日早餐后离会。

报到地点:酉阳县金汇宾馆大堂

四、会议经费

参会教师会议期间的食宿均由会务处解决,交通费回原单位报销。

五、其他

参加评比的论文、案例、调查报告等,由作者本人负责打印一式一份,交给所在学校参会教师带到酉阳交会务组;另将电子文档以校为单位,交到武隆县教科所吴森同志处,以便统一上交湖北教育出版社。

鉴于到酉阳交通不太方便,所以决定全县参会教师统一出发,出发时间及方式为:4月6日乘坐重庆至上海的K73次火车,该车武隆发车时间为上午10:03分。

二〇一〇年三月三十一日

主题词:教育科研会议通知

上一篇:在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训词精神会上的讲话下一篇:七一慰问党员活动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