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居家护理(精选11篇)
1.手足口病的居家护理 篇一
手足口病的护理心得 陈惠(弥勒市中医院)
【摘要】 目的 探讨对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措施和心得体会。
方法 对10例患儿进行严密隔离,做好消毒、卫生宣教,做好发热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和用药护理等。对8例患儿均采用静脉留置针,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 10例患儿均不同程度缩短了住院天数,痊愈或好转出院。结论 本病没有针对病因的特效治疗,只有通过提高患儿的免疫力及对症治疗并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及卫生宣教。
【关键词】 手足口病;疱疹;传染病;护理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少数患儿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心肌炎等[1].个别患儿病情进展快,可持续高热,恶心、呕吐,继而引起神志改变,全身弛缓性麻痹,导致死亡。临床资料
2012年1月至12月弥勒县中医医院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0例,并发脑炎及无菌性脑膜炎的共1例,并发心肌炎的1例,年龄多为1~3岁婴幼儿,其中2例因病情加重转上级医院治疗,其余患儿均病情痊愈或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病程一般为5~10天,最长15天。护理
2.1 心理护理
刚入院的患儿及家属由于对疾病缺乏了解,加之对医院环境陌生,又要进行隔离,往往不知所措,患儿哭闹不安,这时就需要医护人员向家长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及通俗易懂的健康宣教,病房的环境、消毒、疾病的转归情况、流行情况、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等一一告知。对患儿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并进行动作爱抚及鼓励赏识,比如夸奖孩子勇敢、干净,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以取得治疗上的合作。促使疾病早日康复。
2.2 发热的护理 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大多数患儿体温约在37.5℃,精神状态良好,玩耍正常,这时可通过让患儿多饮热开水,用温水擦洗全身,实施物理降温。个别患儿物理降温效果较差,体温居高不下或继续升高者,除继续进行物理降温外,应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包括解热药尼美舒利口服,或者消炎痛片剂研碎后保留灌肠,灌肠时患儿臀部应适当垫高,插管深度应在10~15cm,拔管后轻轻挤压肛门处,以利药物吸收。根据患儿的配合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并加强病房巡视,观察降温效果,因发热时间过长或体温过高,导致患儿精神和体力都相对较差,应注意让患儿卧床休息,以减少体力消耗,同时注意营养及液体补充。
2.3 口腔护理 我科收治的10例患儿中,有将近50%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损害,表现为口腔内出现4mm大小的水疱样黏膜疹,边缘充血,可分布在上颚、两颊、口唇、舌体等处2~3天后破溃形成溃疡,溃疡所致疼痛明显,患儿往往进食困难,精神状态差,烦躁不安,易流口水。家长容易着急,此时应鼓励家长多给患儿饮水,保持口腔清洁,加强口腔护理,每次进食前后,嘱患儿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已有溃疡者,可给予西瓜霜喷剂局部喷雾,以消炎止痛促进溃疡面愈合。我科收治患儿中,溃疡面多在2~3天后逐渐愈合。
2.4 皮肤护理
保证患儿衣服、被褥清洁,天气好时拿到太阳下暴晒,以达到消毒目的,衣服要宽大、柔软,床铺平整干燥,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引起感染,物理降温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擦破皮疹;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局部皮肤可涂抹抗生素药膏或炉甘石水剂;臀部有皮疹时要保持臀部干燥清洁,便后用温水清洗,避免皮疹感染。
2.5 休息与饮食护理
轻症患儿注意在病房休息,不要随意外出,重症患儿应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需要抱起喂奶时应平卧抱起,尽量减少头部上下活动。因脑炎患儿可引起颈部肌无力,不能拖起头部,协助并指导家属给孩子正确喂奶是非常重要的。另外,病房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配以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对因拒食拒水而造成脱水、酸中毒者,要给予补液,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由于手足口病具备消化道、呼吸道、接触传播等多种传播途径,要求患儿饭前便后一定要洗净双手,所用的餐具定期煮沸消毒并专人专用。不要让患儿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大人在接触患儿前后也必须洗净双手。住院期间大人及患儿均不能接触其他健康小孩,因为大人由于抵抗力强不会发病,但他属隐性感染者,可在接触其他健康小孩时间接传播给其他孩子。因此,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2.6 并发症的护理
手足口病容易并发脑炎、心肌炎、肺炎等并发症,及时发现并早期诊断至关重要,肢体抖动是合并脑炎的最早表现,一旦发现患儿出现肢体抖动,恶心、呕吐、高烧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告知家属让患儿卧床休息,头部偏向一侧,尽量减少患儿头部活动。在用药的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若患儿出现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精神极差等症状,且心率增快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多为病毒性心肌炎或肺炎的临床表现。应配合医生紧急抢救治疗。
2.7 用药的护理
由于手足口病为病毒感染性疾病,临床上无特效抗病毒药,轻症患儿若自身免疫力强,可通过口服一般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及板蓝根颗粒多能治愈,对于重症患儿及免疫力差的患儿,除应用一般抗病毒药外,免疫球蛋白的应用在提高患儿免疫力及促进病情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发脑炎的患儿可遵医嘱应用20%甘露醇、速尿、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输注甘露醇应30min内快速输完,输注过程要密切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疼痛,发现外渗时应及时更换输液部位,避免引起局部皮下组织坏死,酌情应用镇静剂,使脑细胞得到休息促进恢复。并发心肌炎的可加用果糖、维生素C、ATP、辅酶A、辅酶Q10等营养心肌药,由于小儿用药剂量小,药物敏感性强,在应用甘露醇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及尿量,因为甘露醇属脱水剂,用量过多或用药时间过长,都可引起患儿精神不振、乏力、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一旦患儿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调整用药。
2.8 出院指导
由于手足口病为传染性疾病,患儿出院后仍须居家隔离一周并注意饮食卫生,且部分患儿为好转出院,出院后仍需继续服用抗病毒药一周,一周后来院复查血常规,若患儿出院后出现皮疹复发、肢体抖动、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提示病情加重,应立即来院就诊,我院出院患儿中,无一人复发。在电话随访过程中,患儿家属对我们的治疗效果给予肯定并感到满意。
2.9 静脉留置针护理
由于患儿对静脉穿刺感到恐慌、害怕,且父母心疼孩子,征得家属同意,我科护士对8例患儿均采用静脉留置针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得到家属的一致认可。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既减少了患儿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还可方便危重患儿随时用药。我们对患儿留置针采取每班交接,具体观察留置针局部有无发红、肿胀现象,判断留置针是否脱落和局部有无感染现象。每日2~3次用稀释的肝素钠液进行封管,封管时采用正压力封管,即边推封管液边关留置针开关,以减少管内回血。封管液的配制为1支12 500 u的肝素钠加入250 ml的生理盐水中。每次抽取3~5ml使用。留置针的敷贴上
均注明穿刺时间,我院使用留置针的患儿最长留置时间为9天,最短为2天。大多数为5~7天。讨论
由于手足口病是近几年来的一种新型传染病,大多数老百姓对此病不甚了解,一旦孩子患上此病,容易造成恐慌心理,特别是在疾病暴发期间,做好院前、院中及院后宣教至关重要。院前宣教可通过电视、报纸、印发宣传资料、宣传画等多种途径进行。宣教内容包括:患儿发病年龄、临床症状、并发症情况、传染源、传播途径、预防控制措施等。做好此项工作可减少患儿发病率,避免疾病暴发流行,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院前宣教需要社会各部门协同完成。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除配合各界部门做好院前宣教以外,更主要的,做好院中宣教及出院后的健康指导是我们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加强社会对手足口病的正确认识,因为此病初期临床表现类似感冒症状,如发热、咽痛等。而口腔溃疡易误诊为单纯性的口腔炎。其他部位皮疹或疱疹易误诊为水痘或荨麻疹,因此,家长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若发现小儿出现发热、皮疹或口腔溃疡的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早期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参考文献】
李琳琴。10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体会。现代护理杂志,2008,5(9)
2.手足口病的居家护理 篇二
1 临床资料
本组均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2], 其中男108例, 女41例;年龄5个月至11岁;其中5个月至1岁16例, 1岁~3岁96例, 4岁~5岁25例, 6岁~11岁12例;所有患儿均有皮疹, 多分布在手掌、足底、口腔黏膜及肛周皮肤;124例伴发热, 体温37.2 ℃~39 ℃。
2 健康教育
2.1 教育方式
①口头讲解;②把手足口病有关的知识制成书面材料, 发给每个手足口病患儿的家属, 要求严格执行各项措施, ③电话咨询或专职护士随访。
2.2 教育内容
2.2.1传播特点及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病人及健康带毒者是主要传染源, 以婴幼儿最易感, 尤其是3岁~5岁儿童。主要经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接触病人疱疹液或污染的物品而感染。
2.2.2清洁卫生
做好居室清洁卫生, 做到勤擦洗地板和台桌、饭前便后要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忌食生冷食品;患儿的饮水杯、刷牙杯、毛巾、牙刷、脸盆等生活用品要专人使用。
2.2.3居室通风
保持患儿房间通风透气 (避免对流风) , 或者每天定时开窗通风2次或3次, 每次不少于30 min, 禁止在房间里抽烟, 保持房间空气清新。
2.2.4隔离消毒
尽量让患儿待在家中休息, 避免与健康儿童接触, 避免去人多的公共场合, 直到患儿体温正常、皮疹消退、水疱结痂, 一般需隔离10 d至2周。病毒在50 ℃可被迅速灭活, 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 各种氧化剂 (高锰酸钾、漂白粉等) 甲醛、碘酒都能灭活, 所以餐具的热消毒法 (包括微波炉、消毒柜等消毒法) 、煮沸法, 患儿的内衣裤、尿布热水浸泡均是能杀死病毒的办法;患儿的玩具可在阳光下曝晒, 或用碘伏擦拭玩具表面、患儿经常接触的部位也能起到消毒作用; 患儿看护人给患儿处理大小便后或者接触患儿疱疹分泌物后要彻底洗手。告知患儿家属75%乙醇、50 g/L来苏儿对病毒没有作用。
2.2.4发热的护理
患儿一般有低热或者中等度热, 低热时可鼓励多饮水、温水浴, 体温高于38 ℃时可给予口服尼美舒利颗粒或复方锌布颗粒, 注意观察降温效果。告诉家属若患儿体温持续高于39 ℃时, 必须及时到医院进行处理。
2.2.5皮肤及口腔护理
①床铺保持清洁、平整、干燥, 衣服要宽松、柔软, 勤换洗;及时剪短患儿指甲, 必要时给患儿戴柔软棉质手套, 抱患儿或给患儿换衣时要小心轻柔, 脚掌有皮疹或疱疹的患儿尽量少走动, 避免抓破或者擦破皮疹;对于已破裂的皮疹或疱疹破溃处用2%的碘伏消毒;洗澡时不可用沐浴液或香皂等刺激性的用品, 用温水即可。②患儿口腔内的疱疹, 多分布在舌、颊黏膜、口唇、硬腭、咽、扁桃体等处, 破溃后形成口腔溃疡, 产生疼痛, 严重时会影响进食, 能配合漱口的患儿晨起、饭前、饭后、睡前漱口后再于口腔溃疡处涂滴维生素AD混合剂 (即维生素AD滴剂15 mL+利巴韦林0.1 mg+西咪替丁0.1 mg+维生素C 1.0 mg) [3]或西瓜霜喷剂;不合作漱口的患儿可在每次进食后进食少许生理盐水, 起到清洗及消毒溃疡面的作用。
2.2.6饮食及休息
尽量让患儿安静并卧床休息, 患儿因发热、口腔溃疡而食欲降低, 故宜进食可口、易消化的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如牛奶、蒸蛋、菜粥、果汁、米汤、瘦肉汤、鱼汤等, 食物宜温凉、不宜温度过高, 禁食酸、辣、硬等刺激性强的食物。
2.2.7注意病情变化, 识别并发症的发生
部分患儿可快速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脏损害等重症并发症[4,5,6]。所以要告知家属注意观察患儿的病情, 如出现精神差、喜睡、不易唤醒或醒后很快又入睡、异常兴奋或烦躁、面色苍白、指趾端湿冷、不同程度的呕吐、肢体小抖动等表现是手足口病神经系统或心脏损害并发症发生的先兆, 应及时送医院抢救治疗。
3 结果
患儿的家属能掌握好手足口病相关的知识、学会居家消毒、隔离、发热护理、皮疹护理等技术, 2周后专职护士电话随访, 148例患儿均治愈, 皮疹无继发感染, 无遗留瘢痕等后遗症;1例在发病第3天出现频繁呕吐、精神差、嗜睡, 即送医院抢救, 经检查确诊为继发神经系统并发症, 然后进行一系列的治疗及护理, 11 d后痊愈出院, 无任何后遗症。
4 小结
将手足口病居家护理的方法向患儿家长详细讲解后, 家属遵医行为强, 严格按要求执行, 有不懂的问题随时电话咨询或专职护士随访, 病情变化时及时送医院处理。这样居家护理既能让患儿在最适宜的生活环境——家中治疗, 避免因患儿住院而增加家庭经济负担, 又能防止交叉感染及疫情扩散。因此, 做好家属的健康教育是手足口病居家护理的重要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居家护理的健康教育。[方法]对149例手足口病患儿采取发放宣传单、口头交代注意事项、电话交流等方式指导患儿及家属了解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传播特点, 掌握隔离、消毒、对症护理等相应措施, 学会观察及识别手足口病重症并发症发生的先兆。[结果]148例患儿均治愈, 皮疹全部消退未留下瘢痕,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患儿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先兆时能及时送手足口病重症定点医院抢救治疗, 11 d后治愈出院。[结论]做好健康教育是轻症手足口病居家治疗康复的必要措施, 是合并重症并发症的手足口病患儿能否及时得到救治的关键。
关键词:手足口病,家庭护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春兰.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3, 25 (9) :838.
[2]王侠生, 廖康煌, 杨国亮.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314.
[3]刘敏.浓缩鱼肝油滴剂等治疗儿童白血病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2) :183.
[4]谢小建, 崔燕萍, 于燕波.儿童手足口病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9, 23 (5B) :1285-1286.
[5]刘荆, 陆隽, 陈立芳, 等.手足口病患儿急诊护理流程与管理[J].护理研究, 2009, 23 (11B) :2960.
3.手足口病的护理 篇三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由肠道病毒EV71、CoxA16引起,重症主要由EV71引起。多发生于儿童,三岁以下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1]。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共收治手足病患者一千余例。经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均治愈出院。现将护理过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1098例,其中,男性575例,女性523例,年龄最小2月10天,最大34岁,平均年龄17.1岁,其中,0至1岁126例,1至3岁577例,3至6岁225例,6至10岁 169例,11至33岁无病例,34岁1例。农村病例662例,城镇病例436例。普通病例1086例,重症病例12例。191例合并有并发症,其中,呼吸系统并发症156例,循环系统并发症9例,神经系统并发症26例。入院后普通病例均给予抗病毒、抗感染、对症支持等处理。重症病例给予抗病毒、抗感染、对症支持、激素治疗、人丙种球蛋白治疗等。
2 护理过程
2.1 护理管理
2.1.1 岗前培训 病情初始,医务科组织全院医护人员学习《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1年版),制定并启动病情暴发应急预案。指定传染科为我院手足口病诊疗病区。
2.1.2专科培训 护理部组织传染科护理人员学习手足口病诊疗规范、护理常规及相关前沿治疗护理信息。全员明确手足口病诊疗护理流程。学习、强化小儿静脉输液的技巧与管道护理、用药管理、相关药物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等。
2.1.3 人员管理 选派工作能力强、儿科护理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工作细致、耐心的护理人员进驻传染科以加强手足口病护理工作。护理部每日深入病区参加交班、查房,了解病区动态,参与高峰时段(09:00-10:30)的治疗与护理工作。同时,在晨会肯定护理人员的工作,鼓励护理人员积极认真完成各项工作,并根据存在不足提出工作要求,确保工作质量与安全。
2.2 临床护理
2.2.1 消毒隔离 我院手足口病区内加床现象严重,而手足口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感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1]。因此,严格的消毒隔离是防范院内交叉感染、促进疾病治愈的重要工作。对家属,我们嘱其接触患者后采用0.5%的碘伏进行手消毒后再用流动水洗净,病区卫生间配备50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按2:1比例混匀作用2小时消毒患者排泄物,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用5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淹没浸泡15分钟。病区地面、室内物体表面均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拖擦[2]。本组病例在住院过程中未发生院内交叉感染。提示我院采用的消毒隔离方法规范、有效,对本类疾病的日后防护有参考作用。
2.2.2医护人员防护 将2名哺乳期护士调离病区,以防止其因密切接触患者成为隐性传染源而将手足口病传播给年幼子女。护理人员在病区内进行治疗护理时严格洗手和手消毒,每接触患儿后即使用0.5%碘伏消毒双手。离开病房后彻底在流动水下洗净手方可进行其他工作。医务人员工作服每天更换一次,如有污染随时更换。本次护理过程未发生医务人员被感染手足口病。
2.2.3患者护理
2.2.3.1基础护理 病区内加床嚴重,人口密度极大,因此,保持病区清洁、通风、干燥是首要的基础护理措施。予患者适当休息,进富营养易消化清淡饮食。
2.2.3.2心理护理 因病例绝大多数为儿童,且以3岁以下幼儿居多,患者在接受治疗护理时易哭闹,以致家长出现恐慌、烦燥、无助等心理现象。因此,我们对有认知的患儿予治疗护理前的亲切问候、赞美、夸奖其依从性等,增加患儿的信任感,令其乐于接受治疗与护理;对于尚无认知能力的幼儿,利用治疗护理的时间充分与家属沟通,了解并满足其合理需求。
2.2.3.4症状护理 口腔溃疡者,予温生理盐水行口腔护理一天两次,予患者进食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体表疱疹者,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遵医嘱使用炉甘石洗剂涂擦皮疹处一天数次。修剪指甲,避免搔抓皮疹处引起皮肤破损。会阴、肛门处有疱疹者,便后使用柔软纸巾擦净后使用炉甘石洗剂涂擦一天数次。发热患者予卧床休息,多饮水,遵医嘱进行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监测体温。咳嗽、流涕者予适当休息,多饮温开水,注意保暖。
2.2.3.5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口腔及皮疹情况、用药反应等。积极询问、倾听患者主诉或家长代诉。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本组病例中,有10例突发抽搐、9例突发呕吐、7例突发肢体抖动,经及时发现并处理后治愈。因手足口病患者年龄愈小,重症发生率愈高,因此,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是重要的护理过程。
2.2.3.6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预防手足口病不可缺少的有力武器,如果不能用科学知识武装群众、不能指导群众改变不健康行为,那么其他的工作做得再好,也难以达到后来的控制效果。同时,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手足口病患者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依丛性,遵从医嘱、主动配合治疗[3]。患者入院后发放并讲释我县疾控中心编制的手足口病防治手册,确保患者及家属掌握消毒隔离方法及一般生活护理方法。出院患者嘱其适当休息,避免接触手足口病人,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场所。保持手口卫生,严防病从口入,如有不适或异常及时就诊。
3 小结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疾病,护理人员在手足口病的预防、教育、治疗护理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角色[3]。我国已在2008年将其列为丙类传染病加以管理,多年来防治任务艰巨,因此,加深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加强对手足口病的护理意义重大、任务明确。我院采用的护理方法规范、有效,对本类疾病的护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1年版)[S].2011-7-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0年版)[S].2009-6-4
[3] 赵巧云,高晓翠.手足口病患儿家属相关知识调查及健康教育的意义.[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10):1536-1537
作者简介:
4.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 篇四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26例, 女12例;年龄6个月至6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肛周出现斑丘疹。手部皮疹多在手心, 足部皮疹多在足底, 少数蔓延到膝部, 口腔黏膜疱疹主要见于舌及两颊部, 少数患儿口唇、硬腭、咽及扁桃体处可见, 臀部皮疹多发生在肛周、骶尾部皮肤, 一般无疼痛及痒感, 预后不留痕迹, 低热或中等发热, 体温37.2 ℃~38.5 ℃。所有患儿均给予抗感染、抗病毒等对症支持疗法, 效果好, 住院时间5 d~7 d, 38例均临床治愈出院。
2 护理
2.1 消毒隔离
传染病的护理不仅要做好临床护理, 而且要做好消毒隔离工作[1]。患儿入院后及时隔离, 安置在空气流通、清洁、温湿度适宜的肠道病房, 限制患儿及家属出入, 严格探视制度, 每日定时开窗通风, 紫外线循环机定时消毒, 加强床边隔离。护理不同的患儿前后要消毒双手, 可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揉搓作用1 min~3 min。对患儿的各种用具如餐具、玩具等应消毒处理, 可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患儿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可用2 000 mg/L含氯消毒剂浸泡, 搅匀放置作用120 min。
2.2 心理护理
勤于沟通, 了解患儿的性格特点, 做好心理护理。要用温和的态度, 爱护体贴患儿, 消除患儿的陌生感、恐惧感以及孤独感, 使患儿保持情绪稳定, 避免哭闹, 以配合治疗和护理, 以便早日康复。
2.3 皮肤护理
患儿衣服被褥保持清洁, 衣着要宽大、舒适、柔软, 床铺平整干燥, 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剪短指甲, 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 防止抓破皮疹, 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 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物理降温时动作要轻柔, 以免擦破皮疹, 臀部有皮疹时要保持清洁干燥。
2.4 口腔护理
口腔护理不仅可以使病人保持口腔清洁、舒适, 而且能预防和治疗口腔炎症, 防止吸入性肺炎[2]。保持口腔清洁, 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对不会漱口的患儿可用棉棒蘸生理盐水清洁口腔。已有溃疡者, 可将维生素B2粉剂直接涂于口腔患处, 也可涂鱼肝油或喷桂林西瓜霜, 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 辅以超声雾化吸入, 以减轻疼痛, 促使溃疡早日愈合, 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2.5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预防并发症发生
手足口病主要以柯萨奇A16和EV71多见。而EV71感染可并发脑炎、脑膜炎等, 柯萨奇A16还可并发心肌炎,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呼吸急促、胸闷、头痛、昏睡、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等, 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及心率, 对发热的患儿要给予退热处理, 如冰敷、温水擦浴或者口服小儿退热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做好抢救准备。
2.6 合理饮食
给患儿进高蛋白、高营养、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少食多餐, 食物宜温凉, 无刺激性, 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的食物。对于因拒食、拒水而造成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患儿, 要给予及时补液, 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2.7 健康教育
宣传防病知识, 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卫生保健, 做到饭前、便后洗手, 对玩具和餐具定期消毒, 室内保持空气新鲜。还要注意孩子的营养和休息, 提高机体的抵抗力。疾病流行期间避免出入公共场所, 以减少感染机会。
参考文献
[1]于德欣.感染性疾病科病房的消毒隔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3) :301.
5.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体会 篇五
【关键词】手足口病;患儿;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6.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30-01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及学龄儿童常见的疾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急性传染病,常见柯萨奇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常呈暴发流行[1]。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有斑丘疹、疱疹。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包括:① 通过密切接触传播;②通过飞沫传播;③通过饮用或食用被患者污染过的水和食物传播[2]。由于本病的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短时间内可在学校、幼儿园、社区等人口密集的地区引起大流行。预后好,少数患儿,可并发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或循环衰竭,导致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2014年3月~ 6月我科共收治了手足口病患儿51例,现将护理措施及临床体会叙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3月~6月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51例,男33例,女18例,年龄3个月到8岁,平均年龄(2±1.4)岁。合并心肌损害10例,合并脑炎21例,胸片提示肺炎4例。所有患儿均给予抗病毒及其对症治疗,合并感染者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住院时间平均7天。50例临床治愈出院,1例转其他医院治疗,未发生死亡病例。
1.2护理方法
1.2.1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病室内确保通风采光良好,温湿度适宜。病房每日通风2次,每次30min~1h。紫外线照射2次/d,每次30min。更换的衣服及床单、被罩、枕套等经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后再清洗,床头桌、地面等物品每天用0.1%含氯消毒剂擦拭,患儿的大小便用0.2%含氯消毒剂消毒后排入下水道,患儿及家属衣物经消毒后备用,痊愈出院时更换。病房内放置快速手消毒液,每接触一个患儿后进行手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1.2.2口腔及饮食护理
张口困难时可用西瓜霜喷剂或银离子漱口液轻轻涂抹,以防止感染,减轻疼痛。饮食给予营养丰富的流质、半流质及易消化食物,以稍凉为宜,不能过酸或过咸,以减少对口腔溃疡面的刺激,鼓励患儿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
1.2.3心理护理
患儿处于陌生的环境中,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焦躁或哭闹。护理人员应用和蔼的态度爱护、体贴患儿,取得其信任,消除紧张和陌生感。
1.2.4皮肤护理
给患儿穿柔软宽大棉质的衣服,保持皮肤清洁。勤修剪患儿的指甲,以防抓破疱疹。对于小小儿可带手套防止抓搔,臀部有疱疹的患儿应随时清理患儿大、小便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1.2.5监测生命体征
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及早发现颅内压增高或脑疝的前驱症状,尤其对婴儿要观察其前卤门的膨隆情况,一旦高度膨隆,提示患儿的颅内压增高,要及时采取措施,避免脑疝的发生[3]。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也可以侵犯脑和心脏,引起脑炎和心肌炎等并发症,若患儿有精神差,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及与体温不成比例的心动过速等应引起重视,并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有效的措施。
1.2.6健康教育
本病為婴幼儿常见传染病,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幼儿园是手足口病流行的主要场所,嘱家长出院后2周内不要送患儿到幼儿园或公共场所。向家长介绍本病的临床表现,预防措施等知识,嘱家属做好患儿的口腔护理,皮肤护理,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嘱家长及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大小便后要洗手,使患儿家长对手足口病有所了解,科学的对待手足口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2结果
本次收治手足口病患儿51例,经过临床表现的早期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报告,并认真严格执行综合的护理措施,有效的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有50例患儿治愈出院,1例转其他医院继续治疗,无1例院内感染发生,大大提高了手足口病患儿的治愈率,同时为我院手足口病的下一步防治工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3讨论
手足口病为5岁以下小儿的多发的常见传染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如果不采取积极的隔离防护措施易造成疫情扩大及院内感染[4]。51例手足口病患儿护理结果显示,只有通过积极的科学的治疗及护理,才能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切断传播途径,使患儿迅速治愈,同时通过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增强了广大群众对手足口病的认识,消除其恐惧心理,使患儿家长对手足口病有所了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得病后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病情的发展,使患儿得到及时的救治,同时有效的防止疾病的传播。
通过仔细的临床观察,结合上述具体的各项护理措施的实施,在病房收治手足口病消毒隔离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减少传播的有效方法。加强有关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使家长和年长儿逐步掌握了有关的预防知识并能主动配合。对每一位患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减少危重患儿病例发生的关键。只有加强并发症先兆的观察与预防,从普通病例中发现重症病例的早期征象,及时采取治疗及护理措施,控制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改善心肺功能,改善微循环,降低手足口病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患儿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李兰娟. 手足口病[M].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41.
[2] 李德辉. 小儿手足口病276例临床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 2012, 10(10):28-29.
[3] 董崇杰, 张倩, 李变丽. 126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护理干预[J]. 中国农村卫生, 2013:221-222.
6.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护理体会 篇六
【关键词】:手足口病;脑炎;综合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312-01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以手、足、口出现水疱为特征,病情轻而短暂,儿童多见。[1]脑炎是指脑实质的广泛炎症,可由病毒、细菌、霉菌、螺旋体、立克次氏体、寄生虫等感染引起。[2]若手足口病未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将引发肺出血、肺水肿,脑干脑炎等严重并发症。本研究从2012年5月到2014年6月期间从我院接收并治疗的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者中随机性抽取共150例,探索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与特点,并总结临床护理经验。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从2012年5月到2014年6月期间从我院接收并治疗的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者中随机性抽取共150例,其中男性患者共78例,女性患者共72例。患者年龄分布范围为6个月~3岁,平均年龄为(1.5±1.14)岁。患者的患病情况为:150例患者均伴有首先发热症状,手部、口部以及足部伴随不同程度的斑丘疹、疱疹或溃疡,心率下降患者38例,高血压患者42例,呕吐共18例,肢体抽蓄10例,均合并患有脑炎。所有研究对象根据临床表现症状,经过实验室及影像学等检查,结合手足口病以及脑炎相关临床诊断标准,均确诊为手足口病合并脑炎。[3]根据统计学分析,本研究的实验对象在年龄、身高、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性别、疾病类型、文化程度、病情严重情况等因素上不存在较大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2012年5月到2014年6月期间从我院接收并治疗的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者中随机性抽取共150例,进行回顾性试验研究,分为对照和研究两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综合护理干预,包括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皮肤护理等方面。对比两组不同方法下,患者的出院时间、护理效果以及患者的满意度。
1.3 疗效评价
无效:患者病情无减轻或加重。有效:患儿体温3d后恢复正常,各项临床表现症状明显减轻,情绪较为稳定显效:患儿3d体温恢复正常,各项临床表现症状消失,情绪稳定。痊愈:患儿2d体温恢复正常,各项临床表现症状消失,情绪稳定。治疗有效率为痊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4]
1.4统计学数据处理
本次试验研究中的数据结果全部应用统计学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和组间数据资料对比分别应用卡方值和t值进行检验,若数据之间检验值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
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结果如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7.5±1.19)d,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
组别患者(例)平均住院时间(d)对照组7513.5±1.24观察组757.5±1.192.2 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护理后的有效率
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护理后的有效率,结果如表2所示。观察组患者痊愈率为5.86%,显效率为29.13%,有效率为56.42%,护理总有效率为91.4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护理后的有效率
组别患者(例)痊愈(%)显效(%)有效(%)总有效率(%)对照组751.2415.8943.5860.71观察组755.86*29.13*56.42*91.41*2.3 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护理后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
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护理后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结果如表3所示。研究组患者及家长的满意度为97.3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3 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护理后患者及家长的满意度
组别患者(例)满意(例)不满意(例)满意度(%)对照组75462961.33观察组7573297.333.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传染病,以患儿手部、足部、口部等部位出现水泡、疱疹以及溃疡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严重的情况下,将引发肺水肿、心肌炎以及脑炎等疾病。因此对于手足口病患儿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结合积极有效的护理策略,对于患儿病情的尽快康复,避免病情恶化引发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5]由于患儿年龄尚小,各项身体发育尚不成熟,认知能力差,因此针对手足口合并脑炎的患儿,进行积极有效的综合护理策略,加强对患儿家长的健康宣教,与患儿家长做好沟通交流工作,嘱咐家长引导患儿做好卫生工作,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饭前便后洗手,严格遵医嘱进行服药。另外由于患儿心智发育不全,容易苦恼,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心理护理,并且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关心,及时安抚患儿和家长的情绪,请其配合医生的治疗。另在在饮食方面,护理人员应该控制患儿的饮食,避免患儿食用过于辛辣刺激的食物,饮食以清淡为主;皮肤护理方面,临床护理人员应该注意对患儿翻身时动作轻柔,避免压疮等。[6]本研究显示,采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7.5±1.19)d,痊愈率为5.86%,显效率为29.13%,有效率为56.42%,护理总有效率为91.41%,患儿及家长满意度为97.33%,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对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如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皮肤护理等,能够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的痊愈,疗效显著,患者满意度高,值得臨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陆兰芬,郑南红,周明琴. 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观察及护理干预[J]. 护士进修杂志. 2013(04)
[2] 李燕. 对3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实施护理全程干预的措施[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2(06)
[3] 周慧琴,江冬.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20)
[4] 刘学英,李兰凤,刘建华,魏艳苏,杨献玲. CVP监测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抢救中的应用及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03)
[5] 彭剑雄,李枝国,刘美华,熊平平,张丽,胥志跃. 48例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干脑炎的临床护理[J]. 当代护士(学术版). 2011(09)
7.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进展 篇七
1 小儿手足口病概述
1.1 暴发流行情况
手足口病流行于6月~9月, 发病高峰期为7月上旬~8月中旬, 发病年龄24 d至17岁不等, 其中6个月至3岁者占82.54%, 农村患儿占80.68%。手足口病患儿均有典型皮疹及不同程度发热, 持续1 d~7 d, 多持续1 d~5 d, 长者可达10 d, 平均5 d;部分患儿出现头痛、头晕、呕吐、精神不振等症状, 严重者抽搐, 合并肢体麻木、病毒性脑炎、病毒性心肌炎, 有少数死于脑炎、心肌炎[2]。此病暴发流行面广而重, 目前一般认为在流行期普服脊髓灰质炎病毒活疫苗, 利用其在肠道内的干扰作用, 可控制流行, 夏秋季注意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病人诊治, 有意识地进行呼吸道或消化道隔离, 能减少发病率[3]。2008年3月10日—2008年5月31日安徽省阜阳市EV71疫情报告7 470例发病, 高峰出现在4月末5月初, 早于我国台湾及山东EV71感染流行的高峰时间, 是由于及时采取了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 压低了流行高峰, 抑或是其他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探讨[4]。
1.2 临床表现
前期为发热、厌食、精神不振, 1 d~2 d后出现皮疹, 为手足口水疱, 臀部下肢丘疹, 口腔溃疡, 特征为丘疹充实性, 水疱为深在性, 泡壁厚不易破裂, 皮疹周围绕以红晕, 皮疹一般局限, 严重者可泛及全身[5]。所有年龄段的患儿都可能累及中枢神经, 但以6个月至2岁儿童发生率最高, 3岁以下小儿占70%, 5岁以上儿童发病率与年龄成负相关, 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新生儿由于带有母亲血清抗体, 6个月以下因为从母体获得的抗体很少感染, 而6岁以上的儿童发病率与一般人群发病率相同[6]。
1.3 治疗及预后
实行轻、重、危三层治疗, 严把诊断关、危重病人筛查关、抢救关。本病可服用维生素B、维生素C及清热解毒中草药或抗病毒药物, 如板蓝根冲剂、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或给予安乃静滴鼻或口服退热剂等, 有合并症的患儿可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7]。发热患儿, 有明显的咽腔充血、扁桃体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厌食、精神差, 中毒症状重, 给予抗病毒、抗感染补液支持治疗。皮肤丘疱疹, 用阿昔洛韦软膏涂擦, 一般预后良好。由于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预防EV71感染, 且对EV71感染病人尚无特异、高效的抗病毒药物, 主要是重要器官的保护和对症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对临床可疑病例应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测, 帮助确诊、指导治疗以便改善病人的预后, 同时能够早期进行流行病方面的监控及检疫隔离[8]。
2 管理与消毒隔离
2.1 预检分诊
从病人在挂号之前进行一级预检分诊, 由资深的护士进行初选, 对符合手足口诊断的指定到手足口专科门诊, 即进入二级预检分诊, 经分诊护士再次筛选和健康宣教指导后, 在手足口挂号处挂号, 到手足口专科门诊就诊[9]。做好疫情监测, 设专人负责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的统计, 每班护士由医院传染病监测网及时报告新发病例[10]。
2.2 消毒隔离
手足口病病房和隔离区以500 mg/L有效氯溶液擦地和喷洒消毒环境, 500 mg/L氯消毒剂擦拭或浸泡玩具、楼梯扶手等室内物品[11], 加强床边隔离;医护人员每检查1个患儿前后都用含氯消毒液擦手和听诊器头, 护理操作做到一人一带、一支体温计, 用后消毒[12], 尽量使用一次性用物。患儿的衣服、被褥暴晒6 h[13]。本病为丙类传染病, 要求24 h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一旦确诊, 立即按呼吸道及消化道隔离处理[14]。将患儿安置在空气流通, 温度、湿度适宜的病房内, 紫外线循环机定时消毒病房。对患儿和密切接触者隔离7 d~10 d, 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基本消退、水疱结痂脱落才能解除隔离[15]。勿滥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否则可引起菌群失调, 诱发新的医院感染。发现手足口病患儿应实施标准预防措施, 严格管理传染源, 住院患儿与普通患儿分开, 在标准预防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16]。对出院患儿床单位先用臭氧循环机消毒1 h, 再用1 000 mg/L有效氯消毒液进行擦拭后方可收治病人。
3 护理
3.1 发热的护理
若患儿精神不振、怕冷、寒战、肢端发凉、呼吸加快、面色发红等, 应立即测量体温。对于高热的患儿可采用温水擦拭、减少衣被等物理降温方法, 室温应保持在20 ℃左右, 温水擦浴水温以38 ℃为宜, 用毛巾投水后拧干擦拭患儿全身。手足口病患儿体温在37.8 ℃~40 ℃, 固定热型, 少数患儿伴有畏寒、寒战[17]。发热期间, 护士要加强体温监测, 掌握体温动态, 对体温在37.5 ℃~38.5 ℃患儿, 可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 体温高于38.5 ℃的患儿, 给予泰诺、托蒽等小儿退热药, 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 做好预防措施[18]。降温后30 min测量体温, 了解降温效果, 及时补充水分, 鼓励患儿饮水。发热患儿卧床休息, 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 注意口腔护理, 退热期、出汗后要及时更换衣服, 防止受凉。
3.2 口腔护理
口腔侵犯率最高, 90%以上患儿有口腔黏膜的损害, 患儿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 要保持口腔清洁, 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对不会漱口的患儿, 可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可将维生素B2粉剂与双八面体蒙脱石散剂混合均匀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双八面体蒙脱石散剂对口腔溃疡的创面具有独特的覆盖能力, 对减轻症状、促进创面的愈合具有独到之处, 同时对病毒及多种细菌有较强的吸附作用, 并将病毒细菌固定在黏膜表面, 而后随唾液排出体外, 从而避免口腔黏膜继续被病原体损伤;或涂鱼肝油, 亦可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 辅以超声雾化吸入, 以减轻疼痛, 促使糜烂早日愈合, 预防细菌继发感染[19]。
3.3 皮肤护理
患儿皮肤可出现多发、甚至泛发的炎性丘疹、疱疹, 加上出汗刺激, 皮疹可因患儿搔抓而继发感染;而且抓破疱疹, 疱液渗出会引起病毒的传播。因此, 应每晚给患儿洗澡, 并更换柔软的棉质内衣;洗澡时不用肥皂、沐浴露;剪短患儿的指、趾甲, 穿长衣袖、长裤将手脚包住;对破溃处及时涂甲紫药液, 进行各种注射或贴胶布时要避开皮损处[20]。必要时可给患儿戴棉质手套, 内衣要宽松、透气。穿软底鞋, 少走动, 减轻皮肤破损, 以免引起疼痛和继发感染。洗澡用温水即可, 且水温不易过高, 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 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21]。出汗后及时清洁皮肤, 更换衣被, 保持床单平整、清洁、无渣屑。加强臀部护理, 预防红臀, 向患儿及家属讲解皮肤自护方法及皮肤受损的危险因素, 如有感染可患处外用抗生素药膏。
3.4 饮食护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 食温以偏温略凉为宜, 不能过咸, 以减少对口腔溃疡面的刺激[22]。避免辛辣, 对疼痛明显而拒食的患儿要适当给予静脉补液。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 因口腔黏膜有不同程度的水疱、溃疡伴疼痛会影响饮食。
3.5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对皮疹的观察及护理, 出现异常情况, 及时报告医生, 并协助医生进行处理。15 min~30 min巡视病房1次, 因患儿不能描述自觉症状, 应注意观察患儿口周皮肤黏膜颜色;有无呼吸急促、咳嗽、咳痰、喘憋;听诊呼吸音、心音等。咳痰时观察痰液的色质, 若出现红色泡沫样痰, 立即通知医生, 将患儿采取端坐位以减少静脉血液回流, 给予低流量吸氧;同时遵医嘱应用药物, 控制输液速度。国内亦有手足口病患儿死于脑干脑炎和暴发性心肌炎的报道[23]。因此, 发现患儿有高热、剧烈头疼、呕吐、面色苍白、哭闹不安或嗜睡、与体温增高不成比例的心动过速, 应增加卧床时间, 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率及心律, 同时做好急救准备[24]。少数重症病例 (尤其3岁以下) 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发展为危重病例, 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6 心理护理
由于手、足、口疱疹的疼痛刺激以及陌生的病房环境, 患儿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 常哭闹不安, 不接受治疗与护理。因此, 态度要亲切、热情、和蔼, 取得其信任, 根据其心理特点, 用音乐、图画等特殊语言, 作为心理支持的辅助措施使患儿放松和愉悦。同时, 稳定家长情绪, 给予家长心理关怀和支持, 完善家庭支持系统, 不仅对治疗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而且也有利于维护家属的心理健康, 有助于患儿疾病的康复[25]。此外, 多鼓励、表扬患儿, 耐心倾听, 不斥责和惩罚;发生攻击或严重的对抗行为时, 注意保护自己和他人, 并移开容易破碎或可能对患儿造成伤害的物件, 让其父母多陪伴身边。
3.7 健康教育
告知家长本病不是终身免疫性传染病, 可再次感染发病, 流行期间, 应少带儿童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对儿童玩具、餐具、衣物、用品应经常消毒;注重孩子营养与休息, 防止过度疲劳, 降低机体抵抗力;避免与病人接触, 与本病病人有过密切接触的应密切观察。如果出现以下情况之一, 如高热不退、体温超过38.5 ℃, 呼吸急促、精神差或头痛、呕吐、四肢无力 (如突然走路不稳或跛行) , 立即就诊[26]。
8.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体会 篇八
1临床资料
本院于2008年5月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留院观察病例38其中男24例, 女14例, <3岁23例, ≥3岁15例 (包括14岁男患儿1例) 。临床表现为体温37℃~40℃, 22例体温>38.5 ℃持续1~3 d;手足、口腔、肛周出现丘疹和 (或) 疱疹;26例口腔黏膜疱疹破溃形成溃疡。给予留院隔离观察3~5 d, 抗病毒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37例患儿症状减轻, 停止留院观察离院, 仅1例患儿因并发甲沟炎转往上级医院治疗。
2护理措施
2.1 消毒隔离
一旦确诊须留院观察, 将患儿隔离在固定病室, 并定期开窗通风, 保持空气新鲜流通, 温湿度适宜, 每日以空气消毒机消毒2次, 门把手、门前脚垫、桌面、地面等以消毒液喷洒消毒。患儿用过的物品及其排泄物用消毒液浸泡后备用或处理, 不宜浸泡的物品 (如被褥等) 于日光下暴晒, 医护人员在给患儿处置前后均洗手消毒。
2.2 饮食及营养补充
对因发热、口腔疱疹, 食欲较差, 甚至拒绝进食的患儿, 配以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高蛋白、高营养的流食或半流食, 禁食冰冷、辛辣或有刺激性的食物, 少食多餐[2];由于该病常发生于夏季, 患儿又有体温升高, 为防止引起脱水, 适当补充水分。
2.3 口腔护理
小儿患病后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 在护理过程中注意保持口腔清洁。每餐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不会漱口者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清洁口腔, 口唇涂以甘油。口腔内溃疡者局部直接涂西瓜霜, 或口服维生素B12及维生素C, 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减轻疼痛。<3岁的23例患儿中有18例口腔溃疡3 d后愈合, 8例患儿停止留观时创面缩小。
2.4 皮疹护理
剪短患儿指甲, 必要时包裹双手以防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者及时清理尿便, 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手足部皮疹初期及有疱疹形成涂阿昔洛韦软膏, 水泡破溃者涂莫匹罗星软膏或碘伏, 防止感染。患儿穿着宜柔软、舒适, 并经常更换。本组中1例患儿于停止留观次日并发甲沟炎复诊, 遵医嘱给予碘伏局部消毒, 无菌纱布包扎处理, 抬高患肢后转往上级医院专科治疗。
2.5 病情观察及对症处理
定时测量生命体征, 如为中低度发热 (<38.5 ℃) , 无需特殊处置。予多饮水、温水洗浴等物理方法降温;体温≥38.5℃, 遵医嘱给予退热药, 注意避免着凉, 及时换下潮湿的内衣。本组中22例高热患儿留观治疗4~5 d后, 体温均降至正常。
2.6 心理护理
由于疾病本身带来的疼痛以及对医院环境的惧怕, 患儿常哭闹、焦躁。护理过程中, 注意态度温和, 关心体贴患儿, 减少其恐惧、陌生感。并尽量保证静脉穿刺成功率, 争取患儿配合治疗, 早日康复。
2.7 健康教育
患儿停止留院观察后, 向家长交待最好让患儿继续在家隔离至2周[3]。避免到公共场所, 防止引起蔓延, 家中易感人群服用板蓝根或抗病毒冲剂预防感染。患儿的玩具、餐具定期消毒, 并教导患儿不要对着别人咳嗽或打喷嚏, 饭前便后洗手。还要鼓励患儿进食, 尤其是口腔溃疡未完全愈合者, 多食蔬菜水果, 注意患儿休息, 提高免疫力, 促进创面早日愈合。
41例患儿经过3~5 d留院观察后临床症状均减轻, 无脑炎、休克、肺水肿、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停止临床观察离院后, 仅1例患儿因并发甲沟炎转往上级医院治疗。
手足口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 主要以对症治疗和科学护理为主。因而, 其护理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该病能否传播、有无并发症发生及预后。
摘要:目的总结手足口病的护理经验。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至12月收治的3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实行消毒隔离技术和精心护理结果37例患儿症状减轻, 停止留观离院, 1例病情加重去上级医院。结论高质量的护理是防止该病传播的关键。
关键词:手足口病,患儿,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张湘婷.73例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6, 3 (17) :1553.
9.手足口病:6项预防/护理 篇九
去年春天来势汹汹的手足口病,至今仍让家长们心有余悸。怎么预防和护理手足口病?孩子是怎么传染上手足口病的?为什么有的孩子患病程度会那么重?就让去年亲临一线的专家告诉你吧!
预防手足口病——清洁卫生是关键
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没有明显的地域性。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规模流行。所以,在春季手足口病流行的时候,做好预防是关键。
良好的卫生习惯对预防感染十分重要。饭前便后洗手,勤刷牙漱口,勤洗澡。如果孩子没有接触传染源,可以用肥皂或清水洗手;如果直接接触到患者的分泌物、含病毒的液体,可以用消毒液洗手。用消毒纸巾擦拭不能代替洗手。
让孩子喝白开水,不要喝生水,也不要让孩子吃生冷食物。
对于3 岁以下的小宝宝,在地上摸爬玩耍后,要帮他洗干净手。孩子的玩具经常清洗,不要让他把玩具等物品塞进嘴里。
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孩子接触,减少被传染的机会。
加强孩子的营养,注意让孩子休息好,以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注意做好家庭清洁卫生,每天坚持开窗通风,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暴晒。
总结起来,主要的预防措施就是“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多休息、勤通风、晒衣被”。
认识手足口病——三处疱疹为特征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具有临床表现多样的特点,多数病例临床表现较轻,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病例出现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引起脑炎、心肌炎、肺水肿、弛缓性麻痹等症状,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导致死亡。
感染病毒后潜伏期为2 ~ 7 天,发病初期,孩子可有发烧、口痛、嗓子痛、流口水、拒绝进食等症状。1~2天后,孩子的手心、足底部和口腔等处可出现红色斑点,斑点逐渐发展成为疱疹,疱疹内为微混浊的液体。由于疱疹为本病主要表现,而且多集中在手、足和口腔等部位,因此称为手足口病。
多数孩子会在患手足口病3 ~ 4天后开始好转。皮肤上先是表现出略高出皮面的圆形疹子,在第二天后变为疱疹,大小犹如绿豆或黄豆,其中含有透明的液体。这些疱疹多不溃破,3 ~ 5 天后便可自行干缩消退,不留痕迹。
对付手足口病——家庭护理做主打
手足口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和正确护理为主。因此,宝宝患上手足口病之后,家庭的护理非常重要。
消毒隔离。首先应将患病的孩子与健康孩子隔离开来。患病的孩子应留在家中,直到体温正常,能正常进食,皮疹消退及疱疹结痂,一般需隔离2 周左右。孩子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要彻底消毒。一般常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及煮沸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孩子的粪便需经含氯的消毒剂消毒2 小时后倾倒。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居室内应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乳酸的用量按每10 平方米的房间2ml 计算,加入适量水中,加热蒸发,使乳酸细雾散于空气中。不要在屋内吸烟,以避免继发感染。
休息及饮食。患病的孩子一周内应卧床休息,多喝温开水。因为发热,口腔有疱疹,孩子胃口不太好,所以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有糜烂时,可以吃一些流质食物。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每次餐后给孩子用温生理盐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鱼肝油或冰硼散吹敷,以减轻疼痛,也可用朦脱石散加温水调成稀糊状涂在口腔糜烂处,帮助糜烂早日愈合。
皮疹护理。保持孩子的衣服、被褥清洁,衣着应宽大、柔软,经常更换。床铺应平整、干燥。剪短孩子的指甲,必要时包裹住孩子的双手,防止他抓破皮疹。如果孩子臀部有皮疹,要随时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如果疱疹破裂,可局部涂擦1% 龙胆紫或抗菌素软膏。
发热护理。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热,不需要特殊处理,多喝水即可。如果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
出现这些情况,马上去医院!
大多数患病孩子可在家庭进行隔离治疗,但出现下列情况时,要尽快去医院:
发烧,体温在38.5℃以上,且服退热药物后体温不下降或下降后又很快上升。
精神差或烦躁、哭闹不安。
在睡眠中出现惊吓动作,尤其是连续出现类似状况。
肢体抖动或无力。
如孩子出现惊厥、呼吸突然加快、呼吸困难、心跳加快,要立即去有抢救条件的专科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出现比较严重的情况?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 多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 组和肠道病毒71 型为主,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由感染柯萨奇病毒A16 引起的手足口病一般病情较轻,在1 ~ 2 天发热后出现疱疹,3 ~ 5 天后疱疹消退而痊愈。
10.199例手足口病的护理干预 篇十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199例,男131例,女68例。年龄0~1岁10例,1~3岁168例,3~5岁13例,5~10岁8例。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在37.5~39.5℃之间。手、足、臀、膝、肘等部位有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红晕,疱内有少量混浊液体。口腔疱疹分布于颊粘膜、软硬腭、舌、唇及齿龈粘膜,易破溃形成溃疡,患儿常表现为哭闹、流涎、拒食。少数患儿有咳嗽、流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嗜睡等症状。
2 护理干预
2.1 消毒隔离
将患儿安置在隔离病房,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洁净、温湿度适宜,定时开窗通风。限制家长及患儿出入。每日用紫外线照射2次,每次1h,床头柜、桌、椅每日用含氯消毒液(500mg/L)擦拭,地面每日用含氯消毒液(500mg/L)拖2次。对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或煮沸消毒,不宜浸泡和煮沸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曝晒至少6h。患儿的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用生石灰1:1搅拌置2h后倾倒。便器一人一用。护理患儿前后应消毒双手。
2.2 心理护理
由于手、足、口疱疹的疼痛刺激及陌生的病房环境,患儿易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常表现为哭闹、烦躁、不配合治疗和护理。因此,护士应态度和蔼,关心、爱护、体贴患儿,取得其信任,并在病房内贴一些动画图片,消除其紧张和恐惧感。治疗和护理时多鼓励表扬患儿,使其以愉悦的心情,配合治疗和护理。
2.3 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进食前后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患儿,用无菌棉签蘸温开水或生理盐水轻轻擦洗口腔。对口腔溃疡疼痛明显的患儿,采用2%利多卡因餐前15min涂抹溃疡面,餐后涂锡类散。也可用思密达粉剂调成糊状涂创面。口腔涂药后,嘱患儿闭口10min,以免影响疗效。禁用刺激性、腐蚀性溶液漱口。
2.4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剪短患儿指甲,防止抓破皮肤,可戴上棉质手套。穿棉质、柔软、宽松的衣服,并勤换洗。保持床铺清洁、平整、干燥。行物理降温时动作应轻柔,禁用酒精擦浴。给患儿洗澡时用温水,避免用肥皂、沐浴露等,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及时清除大小便,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2.5 发热护理
对发热的患儿,要严密监测体温,定时测量并记录。低热者无需特殊处理,可多饮温开水,洗温水浴等。高热时可用头部冷敷,温水擦浴或使用药物降温,防止高热引起体力消耗和高热惊厥的发生。
2.6 饮食护理
患儿因口腔溃疡、疼痛、张口困难而影响食欲,应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温凉、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鸡蛋汤、菜粥等,少量多餐。禁食冰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7 严密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
由于病毒可累及脑和心脏,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的变化,如发现患儿持续高热、呼吸急促、心率加快、面色苍白、呕吐、烦躁、哭闹或精神萎糜、嗜睡等异常,应警惕心肌炎或脑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2.8 健康教育
由于本病目前无物殊治疗方法,因此做好健康教育,加强监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一旦确诊,应立即隔离,嘱家长2周内勿送患儿上学或到公共场所,以免造成疾病扩散[3]。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卫生保健,教会家长和患儿正确的洗手方法,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勤更衣、勤晒被褥及衣物。玩具、餐具定时消毒。保持室内通风换气。注意患儿营养、休息,防止过度疲劳,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感染机会。
3 结语
手足口病为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由于其传染性强、传播快,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和护理为主。临床实践证明,加强消毒隔离和健康教育,能有效阻断手足口病的传播。严密观察病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及合理有效的口腔、皮肤、饮食等护理干预,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对手足口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智宏,朱启镕,李秀珠,等.2002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9):648~652.
[2]Lum LC,Wong KT,Lam SK,et al.Fatal enterovirus71encephalomyelitis[J].J Pediatr,1998,133(6):795~798.
11.手足口病的居家护理 篇十一
【关键词】重症手足口病;早期;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39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21-02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部分重症患儿手足口病早期症状不典型,病情进展迅速,少数患儿预后不佳,可在短时间内发展为脑干脑炎或神经源性肺水肿,而导致患儿死亡[1]。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我院共收治128例手足口病患儿,均符合2010年颁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的诊断标准[2]。采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其中观察组64例,其中男35例,女29例,平均年龄为20±6个月;对照组64例,其中男33例、女31例,平均年龄为22±6个月。所有患儿的临床表现除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外,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精神差、嗜睡、易惊,呕吐或烦燥、四肢抖动或抽搐,呼吸、心率增快,末梢循环不良等症状。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生活环境及病情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儿在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护理,做好消毒隔离、健康宣教的工作及相对应的症状护理。其中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早期重症征象的观察。2结果
两组患儿经过精心治疗护理后,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①两组患者在治疗时间上有较大的差距。观察组住院天数为7.65±1.30天,对照组为12.30±2.15天,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照组中出现重症病例21例,重症病例发生率为32.8%;观察组出现重症病例13例,重癥病例发生率20.3%,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见表1。
表1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组别1例数1重症病例数1重症发生率(%)1治疗天数对照组164121132.80%112.30±2.15观察组164113120.30%17.65±1.303护理
3.1早期识别重症手足口病的重要性手足口病患儿大多数症状轻微,少数病情发展快,短短的3-5h内就有可能发展为神经源性肺水肿,导致患儿病死。如何从普通病例中发现重症早期征象,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每一位参加临床工作的儿科护士均应掌握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早期征象。
3.2神经系统的观察与护理及时控制住重症HFMD的颅高压,是重症患儿能否获得救治的最重要的环节。护士应每30分钟到1h巡视病房,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及时给予20%甘露醇静脉推注、准确控制输注速度、量及间隔时间。在应用脱水剂甘露醇时尽量选择粗直的大血管,静脉留置针输注,输注过程中观察有无渗液,必要时建立中心静脉通路,用药后准确记录尿量,并定期检查尿常规,观察患儿有无电解质紊乱的早期表现。加强巡视,详细记录抽搐的部位、特征、时间、次数及呼吸、神志情况。
3.3呼吸系统的观察与护理应观察患儿的神志,呼吸频率及节律,如发现患儿呼吸浅促、呼吸频率≥40次/分、口唇及末梢紫绀、咳嗽、咯白色泡沫痰,肺部听诊有湿啰音,可能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早期表现,应立即通知医生行血气分析,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对症处理,根据医嘱静脉推注东莨菪硷。若患儿的呼吸频率、节律明显增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胸部X线示:双肺纹理模糊,咳粉红色与血性泡沫谈,是危重型HFMD的典型症状。应尽早气管内插管,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进行正压通气或高频通气,同时不宜频繁吸痰,控制输液的速度和量,准确地记录出入水量,必要时利尿治疗。同时止血药物气管内滴入及静脉输入。
3.4循环系统的观察与护理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早期可出现面色苍灰、皮肤发花、四肢发凉、心率增快(>140-150次/min)或减慢,血压升高或下降,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s)等情况,应立即给予心电监测,监测患儿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等了解患儿心肺情况。对于血压增高者,可建立有创动脉血压、可动态观察血压的变化,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硝普钠微量泵泵入。心率增快时遵医嘱静脉泵入米力农、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加强监护,对于末梢循环差,肢端发凉的患儿应随时触摸患儿四肢的温度、湿度,四肢发凉时可给予热水袋保暖,注意温度适宜,防止烫伤。
3.5高热的护理高热可引起组织代谢增加,可加重脑组织的缺氧程度,并且高热也是重症HFMD的早期表现症状之一。应以物理降温为主,结合药物降温。当体温超过38.5℃以上的持续高热为重症预警指标要高度关注。在物理降温的基础上,给予药物降温,冰袋置大血管处、冰盐水灌肠或洗胃,增加测体温的次数,每1h测量体温1次,并密观降温效果及患儿面色,末梢循环情况即有无皮肤花纹、四肢发凉的情况。如患儿体温一直在39℃以上,突然急速降到36℃以下,也是病情加重的表现,应积极做好相对应的处理。
3.6皮疹皮肤的观察与护理有研究发现皮疹越多的患儿出现重症的几率越小,并且治疗疗程越短;皮疹只有个别数颗的患儿易出现高热、肢体抖动,有重症倾向。所以做好皮肤皮疹的观察与护理很重要。4讨论
手足口病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护士如果没有对病情的预见性和敏锐性,做到及时处理,部分患儿可在短期内发展为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脑干脑炎,可使患儿的病死率达到90%以上,约80%患者在发病后24h内死亡,幸存者多留有严重的后遗症。所以早期识别,早期治疗,对症护理是提高重症手足口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46-448.
[2]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手足口病的居家护理】推荐阅读:
手足口病病人护理常规12-11
手足口病的预防教案11-11
手足口病年初计划09-01
手足口病监测总结11-08
医院手足口病培训总结10-17
手足口病预防宣传资料12-15
手足口病健康教育讲座08-13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12-23
关于对手足口病防控工作进行督查的通知12-02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总结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