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教育叙事(精选8篇)
1.小班幼儿教育叙事 篇一
这是幼儿园小班教育叙事3篇,适合幼儿园教师使用,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1篇
我们这样学习跳绳
幼儿是如何学会跳绳的大家可能会说要练,练多了,自然就学会了。然而,幼儿喜欢单调重复的练习吗怎样让幼儿带着进取愉悦的情感学习跳绳怎样有效支持幼儿获得跳绳的经验呢下头是笔者带领幼儿学习跳绳的经历。
初次跳绳
幼儿升人大班,教师按惯例带领幼儿开展跳绳活动。刚开始的几分钟,跳绳场面比较热闹。可不久,有幼儿就说:“教师,我不会跳。”“教师怎样跳呀”会跳几下的贤贤则说:“太累了。”运动本事强的轩轩艰难地、不连贯地跳了几下,说:“唉,太难了!”孩子们“知难而退”,有的收好绳子去玩其他器械,有的拿着绳子追逐跑,有的拿着绳子挥舞……教师只好终止跳绳活动。
初次接触绳子,孩子们从兴趣盎然到知难而退,整个过程持续了不到1O分钟。为什么会这样经过查阅资料和分析,我意识到跳绳需要有必须的对绳子的操控技能和必须的身体素质,如平衡本事,手、眼、脚等协调本事,腿部肌肉的力量、耐力以及心肺耐力,等等。幼儿初次接触绳子,对操控绳子缺乏经验,理所当然会出现觉得跳绳很难、不知怎样跳、太累了等情景。看来学会跳绳不是一时半刻的事。于是,教师决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先不练习跳绳,而是经过各种玩绳游戏帮忙幼儿储备必须的跳绳技能,锻炼身体素质,并持续激发他们的玩绳兴趣。
自由玩绳
教师对幼儿说:“今日我们不跳绳,我们来玩绳,爱怎样玩就怎样玩,能够一个人玩,也能够两个人甚至更多的人一齐玩。自我去找伙伴吧!”教师的话音刚落,孩子们便情绪高涨地找玩伴玩了起来。奇奇、晖晖、远远、坤坤四人站成“十”字形,各人手拿两个绳子棒,使劲地挥动绳子,边挥边说“大浪、小浪,大浪、小浪”。文文、涵涵、西西、轩轩四人共用一根绳子,其中两人牵着绳边甩边念“渔网、渔网,捞、捞、捞”,念完立刻把绳子放低,另外两人立刻从绳子上跳过,有时举绳人念完立刻把绳子分别举到头顶、肩膀、腰部,另两人则根据绳子的高度尝试跳过或钻过。瑶瑶、宁宁、萌萌三人共用一根绳子,其中两人牵着绳上下晃动,另外一人尝试从晃动的绳上跳过,或从晃动的绳下爬过、侧身翻滚过……
孩子们自由地、尽情地玩着,不断推陈出新,他们还自我制定游戏规则,根据现场情景不断地调整游戏过程。
幼儿玩绳时的动作有甩绳、晃绳等,他们还用走、跑、跳、爬、钻、滚等动作尝试经过晃动的绳子。这些动作锻炼了幼儿的手臂、手腕力量与灵活性,发展了幼儿对晃动的绳子的确定本事及躲闪本事,提高了幼儿的肌肉力量与耐力,为幼儿的跳绳活动作了身体素质和技能方面的铺垫。同时,在自由玩绳中。幼儿是带着进取的情感参与游戏的,他们越玩越开心,越玩越有智慧。
自主跳绳
一次,教师的跳绳引来了孩子们的围观。有的问:“教师,你怎样能跳那么多下”有的说:“教师,你跳得可好了。”……见孩子们颇有热情,教师趁机说:“我以前也不会跳,之后我每一天跳一跳,很快就学会了,不信你们试试。”果然,会跳几下的孩子立刻加入跳绳的行列,不会跳的孩子也跃跃欲试,有些不想跳的孩子也不时停下脚步观看。
半个月后,孩子们对跳绳的热情又有所升温。于是,教师开始细致全面地观察幼儿的跳绳情景,有了以下发现:(1)参与度。59%的幼儿经常参与跳绳,34%的幼儿偶尔参与,7%的幼儿不参与。(2)跳绳本事。24%的幼儿能连续甩绳跳,63%的幼儿是甩一下绳跳一下,13%的幼儿甩绳与跳同时进行。(3)跳绳姿势。幼儿的姿势五花八门,有的手提得高高的,有的一只手摇绳一只手不摇,有的手臂向旁边伸得直直的,有的甩绳时手臂太靠后,无法连贯甩动,有的靠肩关节带动手臂和手腕摇绳。参与跳绳的幼儿全都整个脚掌着地跳,有的幼儿跳时经常往后踢,有的幼儿跳时脚抬得很高。另外,还有幼儿蹲着跳,身体前倾着跳,身体后仰着跳,等等。
从观察统计结果能够看出,大部分幼儿虽然经常跳绳,对跳绳的热情较高,但跳绳本事有限,跳绳姿势也不规范。跳绳的规范动作应当是:以眼向前望,腰背伸直,手臂与手肘约呈90度角为基本准备动作。用手腕力量摆绳,跳跃时双脚并合,脚尖或前脚掌有节奏地踏地跳,着地时膝盖微曲。因为跳绳姿势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幼儿能否熟练跳绳,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已有水平在后期的游戏中慢慢渗透跳绳的动作要领一
在游戏中学习
为了规范跳绳动作,提高幼儿的跳绳水平和兴趣,教师开展了一系列相关游戏。
游戏1:蹦床。有时在真正的大型蹦床上跳,有时模仿在蹦床上跳(双脚向上跳,落地时前脚掌着地)。玩的时候,有时听教师的口令玩,有时听哨声的节奏玩,有时听音乐的节奏玩。节奏快,幼儿蹦得快;节奏慢,幼儿蹦得慢。在幼儿对“蹦跳”有必须节奏感后,手摇与脚蹦同时进行,即手往后摇的同时脚立刻蹦跳。
游戏2:盲狼和小兔。幼儿扮演小兔,教师或幼儿扮演盲狼。游戏开始时,小兔跳着游玩或跳着去采食物,盲狼闭眼听。谁的脚步声被盲狼听到,谁就可能被抓。
游戏3:老鹰和小兔。幼儿扮演小兔,教师或幼儿扮演老鹰。老鹰飞来了,小兔快速躲闪;老鹰飞走了,小兔悠闲地跳。
游戏4:青蛙和蛇。一个幼儿扮演青蛙,一个幼儿扮演蛇,扮演蛇的幼儿手拿绳棒,用手腕把绳子像蛇一样摆动起来去碰青蛙,青蛙跳着躲闪。
游戏5:跳晃动的绳。两个幼儿拿绳棒左右晃动绳子,另一个幼儿从晃动的绳子上跳过,比一比谁跳过的次数多。
幼儿在以上游戏中能自然习得跳绳的技能。如:“蹦床”游戏,幼儿练习用前脚掌有节奏地踏跳,着地时膝盖微曲;“盲狼和小兔”游戏,能锻炼幼儿用脚尖或前脚掌轻轻着地的本事;“老鹰和小兔”游戏,快跳与慢跳相结合,能锻炼幼儿跳的耐力;“青蛙和蛇”游戏,既能锻炼幼儿手腕的灵活性,为摇绳做准备,又能锻炼幼儿跳着躲闪的本事;“跳晃动的绳”游戏,能锻炼幼儿动作的灵敏性。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学习方式令幼儿感到简便愉悦。
第2篇
你长大了
葆平是个调皮的孩子,升人中班后,在进餐时仍然总是发生些小插曲。有一天。大家都在安静地进餐,第三组突然有人喊:“教师,葆平把吐出来的肉扔到我碗里了。”我明白他必须是不爱吃了。赶忙为旁边的小朋友换了一碗饭。葆平很聪明,就怕别人说他笨。饭后我找到他说:“如果你正在患感冒,细菌会经过你的唾液跑到肉上,那个小朋友就会被传染上感冒的。如果别人这样对你。你愿意吗”他低着头小声说:“不愿意。”我说:“那你今日的行为是一个聪明人做出来的吗”他低头不语。葆平虽然调皮,但只要是他喜欢的事情,做起来就会十分认真、投入。经过观察我发现。他对班上的植物十分感兴趣.只要有机会就去浇水。我想,让他为班级服务也许会成为约束他行为的动力。
于是,我问他:“你愿意每一天为咱班的小种子浇水吗”他使劲点头。我说:“如果你能好好对待它们,咱班观赏区的小种子就交给你啦。”没等我说完,他就兴奋地跑去拿喷壶了。看到他这么愿意为班上做事情,我也很高兴,立刻又对他说:“你吃饭的时候要做到和大家一样。吃不了或者不爱吃的,就放到自我的盘子里。不能乱扔,更不能往别人碗里放。你能做到吗”他想了想说:“我能做到。”三天过去了。没有发生任何事情。第四天早餐时。同桌的孩子告状说:“教师快来看。葆平太恶心了!”
我走过去,看到他正在用手把鸡蛋黄捏碎,撒满了桌子。我蹲在他身边正要开口,他一下子搂住我,趴在我的耳边说:“马教师,告诉你,我没往别人碗里扔。”我也趴在他的耳边说:“不往别人碗里扔是对的,说明你懂事了,长大了,可是把蛋黄撒一桌子。脏不脏呀”早餐后我对他说:“你的小种子每一天都在看着你吃饭呢,它明白你长大了,也在拼命地长高,是想和你比赛呀,可是你刚才的行为让它生气了,所以今日它不期望你给它浇水了。好好想想到底什么地方做得不对,明天咱们再谈好吗”他噘着嘴悲痛地走了。第二天,我问他为什么不让他浇水了。他说:“不应当把鸡蛋黄撒一桌子,不吃的东西应当放盘子里。”我说:“明白错在哪里就要改正,这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小种子等你一天了,快去浇水吧!”他高兴地跑去了。葆平饭后不爱擦桌子。有一天我问他:“这几天你的小种子好像没长多少。”他说:“每一天我都浇水了,我也觉得没长多高,为什么呢”我指着花盆外边溅出来的水和泥点儿问他:“小种子生活的环境如果不干净,它就不高兴,长得当然就慢了!”听完我的话,他笑着说:“都是我不细心,浇水的时候把水洒到了外面,我赶快把它擦干净吧,好快点长大,跟我比赛!”说完就去拿布把水擦干净了。吃午饭的时候,我看到他的碗边有米粒和菜汤。小声对他说:“你的小种子生活环境可真干净,那你的小桌子上的东西怎样办呢”他对我说:“等我吃完了,就把它擦干净。”我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葆平提高了,当他还控制不住自我行为的时候,我就会在他耳边说:“你都长大了,让你的小种子看一看,我的小主人最棒啦!”他立刻就会意识到应当怎样去做。我常对他说“你长大了”。因为每个孩子都渴望长大,渴望长大本身就是一种进取向上、自我完善的动力,能够使他有意无意地用“长大”的标准来要求自我。在葆平的精心照料下,小种子越长越高.郁郁葱葱。小朋友们都愿意去观赏.还说:“葆平种得真好!我每一天也要给种子浇水。”我让大家向葆平学习,做事情就要认真、细心、坚持不懈,这样你也会取得成功的。孩子们把敬佩的眼神投向了葆平,他真是十分得意,脸上写满了自信。教师的信任、表扬,小朋友的肯定、鼓励,构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励着葆平.同时也约束了他的行为。你要是问他:“葆平,你此刻吃饭有提高了,小种子长得也特好,这是为什么呢”他会大声地告诉你:“因为我长大啦!”孩子的成长需要空间、需要激励、需要体验、需要挫折,但不能让孩子在否定中长大。所以,教师的职责就是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第3篇
连续几天卫生间的地面、墙上总是湿的,并且班上的其他教师也反映。到底是怎样回事我询问幼儿,孩子们都说不明白。于是,我决定必须要弄个水落石出。(在日常的生活中与班上其他教师的沟通中,我们发现了问题,经过初步地询问幼儿,并没有找到问题根源所在,所以教师决定进行详细地调查,并找出原因。)
所以,我异常关注了幼儿进入卫生间的那一个过程。有一天上午,我站在卫生间门口看着幼儿一个一个洗手,冲洗干净之后孩子们都走了出来,结果毫无线索。(刚开始观察并没有让我发现什么,也许教师一向站在卫生间门口,孩子在教师的“监督”下不敢进行自我的活动。)午时,我故意在教室里忙里忙外,大约过了2分钟,我就悄悄地走到卫生间,看见张泽明小朋友两手放在水龙头上,水龙头里的水一下子冒出来,溅到了墙上、地面上,然后她两只手在搓呀搓。我走近张泽明身旁,她还没发觉。于是,我轻轻地叫了一声:“张泽明,你在干什么呀”她立刻回过头,把手伸出来对我说:“我洗手呢,立刻就洗好了。”说完便去擦毛巾了。(又一次地观察我稍微改变了一下方法,最终发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从当时的情景能够看出,张泽明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样做了,并且当教师发现她时,她反应也异常快。看见她在玩水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气愤,因为,在常规培养中,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说,“节俭”的意识教师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孩子,她的这种行为真的有点让我感到了教育的失败。可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也很明白,孩子天生就是好奇的,喜欢探索的,也许她这么做有自我的想法也不必须,并且,自我的一时冲动并不能从
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想搞清楚孩子真正的目的,就必须控制自我的情绪。)
事情虽然已经真相大白了,可是,当天我并没有在全体幼儿面前批评她,而是耐心地询问她:“告诉教师,你为什么在卫生间里玩水你必须有什么新发现对不对”原本神情紧张的她听我这么一说似乎简便了不少,她很自豪地对我说:“我发现用手堵住水龙头水花溅出来象喷泉一样,异常好看。”(果然,她的确有一番自我的见解,这时,我很庆幸当时自我没有因为一时的冲动而盲目的批评她。)听了她的解释,我笑着问她:“那你发现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卫生间的地面上,墙上都溅上了水珠。”她抬起头看看我,又低下头抠着衣角,嘴巴张了张,可是我没有听见什么,于是,我对她说:“没有关系,大声说,教师不批评你。”她这才说:“我也发现水都跑到外面了,可是我真不是故意的。”(孩子毕竟是孩子,虽然她明明明白这样做弊大于利,可是,他们天生的好奇心和当时探索的乐趣让他们根本顾及不了那么多。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想出一个更妥善的解决方法,既满足了孩子,又到达了必须的教育目的。)
(“玩水”几乎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一项活动,因为在玩水中,大大地诱发了孩子们探索的兴趣。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教师的教育下,他们似乎明白了“玩水”是一种错误的行为,所以,即使是那些异常爱“玩水”的孩子,也是在“偷偷”地进行,怕被大人发现而受批评。)事后,我针对这件事情进行了分析:也许是一个偶然,让张泽明发现用手堵住水龙头溅出来的水花象喷泉一样很漂亮。她这种探索的精神我们还是应当给予鼓励和赞赏的。但由于年龄小的关系,她在尝试的过程中根本无瑕顾及玩的过程中水花四溅所造成的后果,所以,这时我们教师就必须给予必要的引导。
我实施的教育策略:
1、满足张泽明小朋友的探索求知欲望。根据实际情景,这个实验在幼儿园我们根本无法进行,于是,我布置了亲子作业,请家长带领幼儿在家中进行探索、实验,并把实验结果带到幼儿园。(有条件的话能够拍照或录象让班上的幼儿观看。)
2.利用讲故事“小水滴”等形式,引导幼儿了解水源来之不易,并且让幼儿明白水对人类及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幼儿养成节俭用水的好习惯。
教育策略的实施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了解,卫生间里再也看不见湿湿的一大片了,班上的孩子节俭意识更强了。异常是张泽明小朋友,洗完手后总是自觉地走回教室,再也不留在那里玩水了。有时,她发现有的水龙头没关紧,还会帮忙关紧。
反思: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幼儿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们有自我的思想和情感、兴趣、爱好,要求与愿望。同时,这个时期的孩子也会有较强的好奇心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他们,珍惜他们的探索欲望,当他们的探索欲望与现实相冲突时,教师千万不能消极地加以制止,应给予他们鼓励和引导。尤其需要谨记的是:此时教师对于孩子的态度以及对孩子行为的反应,都会直接影响孩子发展的方向。不要控制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管教师在游戏前对游戏的预设有多全面,都不可能完全预测幼儿的动态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中多关注幼儿的兴趣、经验和表现,引导幼儿不断地调整。仅有动态地推进游戏,幼儿才会越来越喜欢游戏,游戏才会真正促进幼儿发展。
1.当幼儿不喜欢游戏时,教师要“顺”
顺,即顺应幼儿的合理行为。当我发现幼儿不喜欢游戏时,没有按自我的想法调整游戏或是强迫幼儿继续游戏,而是了解幼儿放弃游戏的真实原因,顺应他们的想法,并将调整游戏的权利交给他们。当幼儿用自我找到的新材料和新方法以滚球代替丢沙包时,我预设的游戏才真正转化为更适合幼儿的游戏。顺,给了幼儿更大的自由度。
2.当幼儿有想法时,教师要“启”
启,即经过启发和引导,使幼儿获得更清晰的认识。在寻找适宜的材料时,我经过启发和归纳,使幼儿零散的观点渐渐清晰——材料要轻一点、“跑”慢一点、比沙包大一点;紧之后的开放式提问“那你们觉得用什么东西来扔好呢”没有直接告诉幼儿答案,却能启发他们聚焦具体的材料:随后“谁能打中我”的探索活动,既让幼儿认识了材料,同时又强化了他们对游戏规则的认识。
3.当游戏偏离正轨时,教师要“导”
导,即将违背游戏价值的行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当幼儿争着要被球碰到时,游戏偏离了原先的轨道,背离了原有的价值。等到幼儿自我也意识到这一问题时,我经过“怎样才算玩得好”等问题引发了幼儿的思考与争议,促使幼儿重新讨论寻找更适宜的规则,解决了问题,有效地把游戏导回了有意义的轨道上。
4.当幼儿有新异行为时,教师要“推”
推,即发现幼儿新异行为中的价值,推动游戏发展。游戏中幼儿突然出现的新异行为,往往是贴合他们发展水平的新需要,是新的兴趣倾向。游戏活动中,我接纳了林杰“空中飞球”的无意识举动,并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无意行为中的意义,及时供给支持,激发了其他幼儿有意识的创造行为,成功地推进了游戏的新发展,最终把游戏推到了梦想的境界。
游戏是幼儿最好的学习,我庆幸,在欢乐的“丢沙包”游戏中,幼儿和游戏得到了共同发展。随着幼儿对游戏的熟悉,最初的新奇感就会消失,他们会转入多样性的探索阶段,这时幼儿很可能表现出一些看起来违反规则的做法,但其中往往蕴涵着复杂游戏行为的萌芽,是教师推进游戏的最好时机。我没有贸然反对林杰,用一分钟的观察与等待换未了推动游戏进入新高潮的契机。
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去教孩子这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则是失职。如果在一个团体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因为口渴,叫一个孩子帮忙把桌子上的茶杯拿过来,喝完后又叫他放回去,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没必要向孩子说声“多谢”;如果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因为不细心碰掉了桌子上的一盒跳棋,玻璃弹珠蹦了一地,孩子自发地停下手中的“工作”,争先恐后地去捡拾弹珠,而教师却木然地站在一边或忙着张罗其他的事情那么,我们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所谓“言传身教”,既然要求孩子的付出,自然成人也应当有同等的付出。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不正指向教师肩负的职责吗感恩之心是沉睡在孩子心灵深处最美的天使,愿天下所有教师能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叩开孩子的心扉,去唤醒这个“天使”,让感激成为习惯。到那时,我们的世界就会弥漫着爱的芳香。
2.小班幼儿教育叙事 篇二
叙事是文学的要素之一, 尤其在小说创作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是文学作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20世纪60年代, 叙事学在西方兴起, 起初仅限于文艺学领域。20世纪70年代, 世界教育科学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 开始由研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虽然范式研究着眼于普遍性的意义阐释, 形成教学体系式的规律, 而教育叙事研究关注个体性、情境性的教育事件, 但两者并非替代关系, 而是互为补充, 在此种背景下, 叙事被逐渐运用于教学领域。到了20世纪80年代, 叙事被广泛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 如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在西方教育界兴起了教师知识构成的讨论:实践知识, 即经验性知识是否应该看作教师的一种知识。教育叙事研究正是把教师的个体经验转化成了知识, 认为实践经验也是组成教师知识的一部分。20世纪90年代, 教育叙事研究开始传入我国, 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通过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 引发教师对教育目的、过程、方法、结果等的全面思考, 进而引发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反思, 提高教师的元认知水平, 这样会使教师意识到很多平时意识不到的问题, 使许多知识由惰性状态转化为激活状态, 让埋藏在教师灵魂深处的所有才能都发挥出来。”教育叙事是从文学叙事迁移到教育研究领域来的一种方法, 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 其实质就是教育主体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以体验教育真谛。教育叙事对整个世界的教育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叙事研究的步骤
通过建构和分析叙事以探索深层含义, 这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换言之, 叙事研究是一个意义解读过程。下图呈现了完整叙事研究的全部要素, 教育叙事一般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叙事建构、叙事研究、叙事报告 (图表依次从左往右) 。
1. 叙事建构
研究者首先要发现一个有意义的、值得探究的教育问题, 然后选择合适的被研究者, 开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动。当然, 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可以是同一个人, 也即叙事研究的第一种类型, 教师对自身教学经验的研究。通常, 研究者与叙事者是分开的, 这就要求研究者具备观察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要做好充足的前期工作:细致入微地把握研究环境和研究对象, 融入他的生活圈子, 建立和谐亲密的合作关系, 为获取最真实的材料做好铺垫。建构叙事的过程中, 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要保持和谐的关系, 被研究者要认同、理解研究者的研究活动, 最大限度地处于自然真实状态, 形成叙事文本。叙述者要真实地敞开自我, 展现个人化的现实生活世界, 而不是运用套话或公共话语来叙述“标准化”的文本。叙述者只有勇敢坦然地描述自己的经历感受, 才能避免自我遮蔽, 洞悉内心真实的声音, 把隐含的自我显现出来。
2. 叙事研究
分析叙事文本的整个过程要客观、开放。教师叙事并不是对自己过去经验或事件的简单记录或复写, 而是对特定事件赋予一定的意义和情感, 或者对某种意义进行解释。故事在说出的时候, 个人的意义和观念就已经得到了呈现与表达。2002年, TESOL Quarterly期刊上有一篇J.S Bell撰写的文章, 他认为叙事研究不只是讲故事, 讲故事者在讲述时已经参与了叙事意义的解读, 而研究者就要系统地分析故事隐含的哲理, 用叙事来重塑并解读经历, 包括叙述、撰写文本、分析、报告、发表成果等, 这是一系列的认知活动, 在理解经历的过程中, 获得新的感悟与见解。然而, 这种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叙述者讲述特殊经历时, 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正如苏格拉底说,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即使叙事研究报告已经形成, 叙述者再次回想或思考那些故事, 他们往往会有新的体会。因此, 叙事意义的解读是一个流动变化的过程, 并非静止不动, 这是叙事研究的一大难点, 即意义的不确定性。叙事意义的解读还是社会活动性质的, 叙事是不同人物在特定时空环境中互动产生的话语, 它的产生离不开社会环境。研究者将叙事研究的成果撰写成文字公开发表, 读者或听众将对故事进行自我解读, 这是一次新的社会互动。叙事就像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一个中介物, 在分析叙事文本时, 主要可从背景、人物、情节三个方面去考察。背景分为两个层次:所述故事的时空环境;宏观的社会环境。人物分为中心人物和其他人物, 着重分析中心人物。故事情节一般分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进行。叙事研究是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是将经验上升到理论层次的必经之路。
3. 叙事报告
将叙事研究的成果撰写成文, 公开发表或与他人共享是体现研究价值的有效途径, 也是叙事研究共享性原则的体现。研究的成果要善于与他人分享, 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 这是教学研究者的根本职责所在, 也是对自身价值的实现。叙述的故事是叙述者对过去经历的再现, 也可分为三个层次: (1) 在材料收集阶段, 叙述者本身讲述故事, 这是第一层次的故事再现。 (2) 研究者发表或呈现研究报告。书面文字转述的故事是研究者对故事的再现。 (3) 接受性再现。教师或研究者在社会生活中听到或读到研究报告, 这是第三层次的故事再现。在第二层次的故事再现中, 国外学者Denzin和Lincoln提出了一个启发性的概念“学术殖民”, 即研究者们试图用学术文章的形式再现他人的生活经历。这里存在着一种“再现危机”, 故事叙述者作为作者声音的一种延伸, 原始声音的权威性淹没在文本之中。研究者在书面文本呈现时, 把自身的观点无形中加到故事中, 研究者成为淹没我们最想倾听、学习和讲述的“真实故事”的扼杀者。此外, 发表叙事研究文章时, 必须注意对故事叙述者身份的保护, 即文章中不能流露出叙事者的真实信息, 以避免读者识别出叙述者, 引起一些不必要的事端。故事的再现一般要改头换面, 这体现了学科研究的道德要求。当叙事研究的成果得以发表、公之于众时, 叙事就成为了一种文化产物, 它服务于广大的教育从事者, 为他人的教学实践或教学理念提供了借鉴。
三总结
叙事是自我的一种基本存在方式, 教育叙事不是简单的经验总结, 也不是对生活琐事的单调重复, 而是要在平凡事件中挖掘深刻的教育意义, 在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中发现问题。故事的叙述表现只是一个“桥梁”, 教师通过这个“桥梁”把自身的实际教学情况与自己的反思相结合, 旨在提升教学水平。通过讲故事展开对教育现象的思索, 可了解自身哪些教育理念有待纠正, 哪些教育行为有欠妥当, 哪些教育方式值得推进等。在反思的基础上指导教学实践活动, 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反思是叙事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没有经过思考, 故事只是一堆字词组成的文本。开展教育叙事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解决教育问题,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反思。
参考文献
[1]陈列.叙事研究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途径[J].当代教育科学, 2009 (17) :30
3.小班幼儿教育叙事 篇三
接班了解情况之后,在校领导的关怀和大队辅导员老师的大力支持下,我从建设班级的精神文化入手,形成自己的班级特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班级精神文明建设中,我特别注重德育实践系列教育,从而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以及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以“班荣我荣,班耻我耻”为准则,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先从行为规范上让孩子们懂得仪表礼仪,做讲文明的学生。制订“大让小,男让女,班干让同学”的班规,并严格执行。
开展了以“争做值日班长”“品味书香”“学雷锋见行动”“学道德模范”“交通安全伴我成长”“做环保小卫士”《论语诵读》“我诚信我快乐”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了文化素养。在活动中,突显了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入大队部的竞选,让榜样的力量带动被誉为“四大金刚”的“淘气包”,使他们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在正能量的引领下,班集体有了朝气,有了活力,有了前进的动力!
班级在校眼保健操比赛中屡次获得一等奖,在“全国青少年营养与健康知识”竞答中获得先进集体奖“‘我营养、我健康手抄报”最佳奖,多次被评为学校“文明班级”“晨读自律班级”“艺术月突出创意班级”等;承担学校的主题班会《交通安全伴我成长》获优秀奖,活动实践课《我诚信我快乐》获一等奖。班级还开展班干竞选挂牌上岗、班组长的“流动值日”、“积分卡”的建立、“积分宝转起来”、家校评比“反馈单”等活动,调动了每个学生自我服务的意识,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氛围,班级朝着“星光璀璨”迈进了一大步,从此摘掉了“头疼班”的帽子。班集体多次得到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在学校少先队工作方面脱颖而出。
一、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
班级每天有两位体委和一位安全巡视员管理队伍,体委分工管理男队和女队,巡视员则管理“四大金刚”的一举一动。我特地与学校申请不跟班,让班干部发挥自我管理的最大优势。有表扬,有批评,班干部各个公正无私,渐渐地我们班站队是全校快、静、齐的之一,多次受到整队领导和体育老师的广播表扬。
二、注重家校合一反馈效应
首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使用了“家校反馈单”。每个学生一天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在反馈单上一一体现,让每位家长对自己孩子在校表现有全面客观的了解。然后,各位家长无建议和意见就签字,有意见可直接写在反馈单上,第二天由值日组长收回,我检查。慢慢地家长对孩子在校表现更关注了,避免家长或老师的教育“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局面。让“家”与“校”真正有意义地沟通,也省却了有事没事找家长,影响家长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形成学生教育的“一条龙”模式。从带班以来,班级杜绝家长因“鸡毛蒜皮”的小事找上门来。
三、注重“奖励卡”“积分卡”“积分宝”“表扬信”的鼓励作用
班级实行“值日班长”和“值日组长”。每节课间值日班长负责整理课堂上同学们在学习、纪律、卫生、道德、活动等表现。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我按照学号每人只做一天的值日班长。值日班长可根据同学们的不同表现,有权加分与扣分,每周一评比,突出者可获得奖励卡一张,集齐一定数额的奖励卡换积分卡,再升级到“表扬信”。这样,既锻炼了每个孩子的管理能力,又增强了每个孩子的荣辱使命感。
四、注重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在午休和放学时间,但凡路过四班门口的老师们经常会慨叹:“哇,好干净!没看你留值日生啊?”这时,我就会笑言:“我们班真没固定值日生!”同学年的n位教师和三学年的曹老师都分别带领学生进行了“视察”。
其实,我们班固定的值日生、值日组长是有的。就是每组的第一排靠近过道的那个学生,也就是“值日组长”——按照班级规定就是每天的值日生了。
有人会有疑问:“那这个第一座的孩子岂不是很辛苦?一干就是一周啊!”非也,因为我们班的排座方式不走寻常路。我们班每次开学就按照孩子们的个头儿进行站队排座,小个头儿一组,中等个差不多两组,最后大个头儿显然就在一组了。这样的排座方式好处在于,无论怎么串座,都不会出现前面同学挡后面的情况,因此也就避免了家长背地对老师的指指点点,也省却了老师的众多纷扰与麻烦,何乐而不为呢?
不仅如此,我们班采取每天串座的方式:二座到一座,三座到二座,四座到三座……然后一座串到最后一座,以此类推,周而复始,每天都如此这般。有的老师觉得这样很乱,会参差不齐,每天会很麻烦。我倒是觉得这样妙处:这样的方式,使孩子们每天放学前,都会注意把自己的书本全部放到书包里,以免落在学校;这样的方式,使得孩子们把自己的座位清空,保持书桌内的整洁干净,避免他们在书桌里乱放杂物。
大家是否又觉得奇怪:“刚刚提到值日生的问题,怎么又扯到串座了呢?”细心的你,不难发现其中的端倪。因为班级的这种串座方式,给我们班的值日组长提供了便利条件。换言之,值日组长就是每天轮换到第一桌的那位靠近过道的同学。大家不会因为过去每周值日时间过长而疲于应付,也不会忘记自己是哪一天值日。这样,一举两得。
这些流动的值日组长会起到怎样的作用,才能使班级焕然一新呢?
首先,需要班级每个同学协助值日组长把自己的椅子翻到书桌上。翻椅子的时间规定在周三上午大课间,其余时间是午休和下午大课间。但说明一点,我们班主任必须经历自己感到心烦意乱的那些日子,也就是允许孩子们最初的乱七八糟。不然,此工作就会被我们的不耐烦而扼杀在“摇篮里”。我们先要耐着性子让每个孩子得到应有的一次锻炼之后,做到“扶”“放”有序,方可让他们大胆去干。
其次,值日组长必须分工合作,责任到岗到位到人。除了负责本组的清洁外,大到前面老师的讲桌、卷柜,中间过道和后面地面、门镜的擦拭,小到每节课的黑板清洁、垃圾筐的清理、扫除用具的摆放都要专人专责,层层落实、把关。
然后,就是清扫的严格管理。每组值日组长按照先扫后擦的顺序,先完成本组清洁任务,然后按照分配的分担区依次完成。在清扫阶段,值日组长的总值班长必须发挥其重要作用,严格把好彻底清扫关。每组清洁完毕,必须做到无纸屑、无杂物、无污垢方可通过验收。否则,必须返工重新打扫,直至清洁干净为止。我们的宗旨是:绝不能给下一个值日组长留后患。反之,自己重新做值日组长,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
最后,班级的整洁需要大家合作保持。由于在没有极特殊的情况下,下午大课间四名流动的值日组长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所以下午放学前五分钟,只要各组的值日组长监督大家把自己剩余的垃圾清理干净即可,再不用“大动干戈”就能使班级整洁如初。值日组长再把本组的桌椅对齐,就可以放学回家了。
其实,在班级学生的自我管理上,需要鼓励我们的学生:“你行!我行!大家都行!”让他们如同雄鹰一样展翅,并指导他们飞得更高。只要我们够细心,够耐心,够踏实,够坚持,就必定能够耕耘出自己的一片广阔天地。
五、注重品味书香的快乐
在这两年半中,同学们已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少儿版《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海底两万里》《草房子》《窗边的小豆豆》《童年》《母亲》《福尔摩斯探案集》《小故事大智慧》《格林童话》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目,创建并开展了“最是书香能致远”的读书系列活动:
1.推荐适合学生年龄段的书籍。
2.好书大家读,每天早自习和下午自习课先完成作业者奖励阅读时间,或在周四无作业日老师带大家一起读书。
3.好书进家庭,学生与家长一起阅读。
4.好书共分享,班内读书展示学生读书成果。
5.好书伴我成长,学生制作读书卡,写读书笔记,并与积分、奖励挂钩。
走到学生中去,走进学生的心灵,书香胜花香,书声胜鸟鸣,零距离地与学生一起阅读,特别容易让学生感到轻松愉悦。
走过四班,留下了我的教育印记。时光荏苒,两年半的岁月不知不觉从身边划过,昔日的没了“主心骨”的“头疼班”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实践中,已转变成现如今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群星闪耀的“星光班”。假如说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中的“社会”的话,那么一个班集体的特色与文化就是学校教育的“家庭”。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学问,它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因此,只要我们每位班主任都能做个有心人,共同关注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相信更多的先进班集体,会层出不穷。一定能在学校教育中有效地发挥最大的正能量,为实现教育的“中国梦”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王丽霞.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
4.小班幼儿教育叙事 篇四
1、“教育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对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可以做某种技术性调整或修补,但不能虚构。
2、每个“教育叙事”必须蕴涵一个或几个教学事件,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一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或发生的某一种意外的”教学冲突”。
3、由于它是对具体的教学事件的叙述,因此要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可读性。
它不同于教学之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或“教案”),也不同于教学之后的“教学实录”(或”课堂实录”)。
4、每个“教育叙事”所叙述的教学事件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蕴含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5、“教育叙事”可以反映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学事件之后获得的某种教学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师忽视了教学事件之后导致的某种教学遗憾。
6、“教育叙事”的写作方式以“叙述”为主。这种”叙述”可以是上课的教师本人在反思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第一人称的语气撰写的”教学事件”。要尽可能地”描写”教师自己在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常常用”我想……”、“我当时想……”、”事后想起来……”、”我估计……”、”我猜想、……”、”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事件,我会……”等等句子。此类心理描写实际上是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念、个人教育思想渗透在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上,体现了教师在“反思”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时显露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个人教育思想。
7、一份完整的“教育叙事“必须有一个照亮整个文章的”主题”。这个“主题”常常是一个教学理论中已经在谈起、讨论的问题,这个”主题”是所叙述的教学事件中产生、蕴含着的,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附优秀叙事一例:
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课堂中生成的问题
今天我听了一节练习讲评课,练习讲评课到底该如何上这里暂且不说,我要说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
讲的是阅读初一下《未选择的路》完成课文练习:
第二个问题是“请你说说关于路的一些名人名言?”
学生1: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学生2: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路安在?-----李白
学生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应该说学生回答得都很不错,初一的学生能作这样的回答,可见课外是作了精心准备。
接着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追求真理的路,本是人类共同的(理想)……(没听清楚)。老师一听,觉得很陌生,于是就问:“是谁说的?”这个学生一时答不上来,下面是一片哄笑声。
我感到非常遗憾!
遗憾之一:是这一位学生没有说:“是我说的”。我们的学生进入幼儿园起就灌输要当听话的好孩子,强调的是整齐划一。这使我想起《读者》2004年第4期上有一篇文章叫《保护好你孩子的天赋》,文章通过对1979年中美小学教育的考察,做了以下比较,得出了一些简单的结论:
1.每个学生无论成绩好坏,能力优劣,都趾高气扬,踌躇满志……
2.小学二年纪的学生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闹着要创造发明,想着把地球调个头……
3.美国小学重视音体美,轻数学……
4.小学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
中国:
1.中国小学生课堂上把手放在胸前或背后,老师发问才举起右手……
2.中国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
3.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最优秀的学生,并颁发证书,而其他人没有……
4.中国小学生起得很早,7点钟的时候,大街上最多的是学生……
文章最后的结论是:中国小孩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学生,也是起得最早的,他们的分数是世界上任何学生都比不上的。但,20年过去了,美国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的科学文化远远走在中国的前面。
我们的学生就是不敢说“是我说的!”,缺的正是美国孩子那种自以为是的自信和踌躇满志的敢说敢想;也许这位学生有这样的想法,但就是不敢说出口。难怪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系研究生导师黎加厚老师经常说一句话:我们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幼儿园的时候就被干掉了!
遗憾之二:是这位老师没有鼓励他说出来,更没有阻止学生的哄笑,或者对学生的哄笑加以引导和讨论。
教师没有这种意识,一种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意识,这位学生的回答显然与众不同,即使不敢肯定是自创的,但与众不同是可以肯定的,教师就要鼓励他说出来是谁说的,如果说“是我说的!”,那就更了不起,保不准我们班里将来会出一个或者几个名人?谁敢说我们这位同学将来一定不是名人呢?我们从小就应该有这种自信,应该为这种自信鼓掌!这是一个多么有发挥价值的问题。
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哄笑加以引导和讨论,学生的哄笑是明显地伤害了学生,打击了学生的自信,我们学生之所以不积极参与活动,不敢发表独立的见解,很重要的原因不尽是怕教师批评,而是怕讲错了被同学耻笑,讲对了是英雄,讲错了就成了被耻笑的对象,因此宁肯不说。即使从保护学生的自信与发言的积极性出发,教师也应该设法阻止学生的哄笑,或者加以引导讨论,让哄笑者明白这位学生的可贵之处以及自已的不是。可惜我们这位教师没有这一种意识,由此看来,教师最可贵的是要善于及时发现课堂中生成的问题。记得一位伟人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作者佚名)
班主任工作类教育叙事案例——对“失恋”后一首诗的处理
这首诗的内容是这样写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要在五班找,本来数量就不多,况且质量也不高。”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本学期初的一个下午,同学们都在静静地认真自学,只有刘××同学将头抬得很高,注视着另一个同学,我轻轻地走到那们同学的身边,发现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一首诗,我轻声地说了句,可以给老师看看吗?这位同学很不情愿地将那首诗给了我,尔后两位同学对视了一下,刘××同学趴到桌子上。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下可完了,老师一定会在班级公开批评的。”我走到讲桌前,看了一下诗的内容,沉思了片刻,便将它放到了衣兜里,继续观察同学们的自学情况。可刘××同学却坐不住了,他时而抬起头偷偷地看着我,好象在等待着老师的批评。看了几次后,发现我无动于衷,他便开始写作业了。
下课的铃声响了,我把刘××请到了无人的电工室,他耷拉着脑袋,用余光看着我,我让他坐下,他却哭了,边哭边说:“老师,我错了,我不该写这首诗,不该在自习课上传纸条,求老师不要在班级批评我。”我说:“老师要想在同学中批评你,就不会把你请到这里来。”他会心地点了点头。我说你能不能实话告诉老师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想了想后,详细地叙述了他与我班一名女同学友好相处到产生矛盾 的经过,原来这首诗是他“失恋”后为了发泄内心的痛苦而写的。我因势利导,以诚相待,对他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
最后我又将这首诗拿出来,对他说:“老师想和你一起将这首诗改动一下,你看怎样?”他爽快地回答“行”,我说:“老师改前两句,你改后两句。”他点头同意。我说第一句只需改动一个字,将“天涯何处无芳草”改为“天涯何时无芳草”,第二句改为“何必非要现在找”,紧接着他又改了后两句:“本来学业就很紧,况且年龄又很小。”读着这首诗他开心地笑了,笑得那样轻松,笑得那样自信。随后我又说:“十年之后,你找不到女朋友,老师帮你找,怎么样?”他连声说“谢谢老师”。
这次潜隐式教育的尝试,避免和消除了被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平复了内心的波澜,学会了情感上的进退自如。从而使被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最终达到转化的目的。(作者佚名)
学科教学类教育叙事案例——阿玲是哑巴吗?
《曼谷的小象》一课讲述了在风光秀丽的曼谷附近,“我们”一行乘坐汽车,不幸轮胎陷落污泥,阿玲在这个时候,指挥她的小象把我们的车拉了出来,并且把我们的车冲冼的干干净净。教学中,在我的组织引导下,同学们读书读的非常认真,经过讨论认识到了阿玲朴实、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
正当我准备总结全文结束学习时,突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我觉得阿玲是个哑巴。”我不禁一愣,教学这么多年,还从来没听到学生持有这个观点。(旁批:教学冲突出现了)
我便问:“说说你的根据吧。”那位学生马上说道:“整篇课文,阿玲一句话也没说。只是打手势。”
“对,我也这样认为。”其他学生好象受到了启发,也“嚷”了起来。这下班里可热闹了,同学们共分成了两派,互相争论了起来。
备课时,实在没想到能有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但后来,我慢慢发觉,如果同学们能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就能知道,本文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要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旁批:教师的反思以及行动)
于是,我不但没制止他们的争论,而且还适时地加以指导。同学们毕竟年龄小,还不能系统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有的只是提出了,这是在国外,语言不通,所以阿玲就不说话;有的说阿玲性格内向,不好说话……都有一定的道理。是该我出手的时候了,我想起了二年级时给同学们抄的一则名言:语言化为行动比行动化为语言要困难的多。和同学们一起背了一遍,于是,有的学生就恍然大悟了。阿玲会不会说话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她的行动,我们认识到了她的朴实、善良的品质,是一个通过实际行动来帮助别人的人,而不是一个花言巧语的人。同学们还联系了当今社会现实,对那些嘴上花言巧语,背后却吭人、害人的人进行了批判。(旁批:最后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5.小班幼儿教育叙事 篇五
农村中小学小班化教育,为我们搭建了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公正,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平台,我们能不能在这一平台上,把实际教育公平与均衡植根于思想,见诸于言行,彰显其功能,产生出效益,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神圣使命和艰苦任务。
我市农村小学小班化,是发展的必然。这几年,大丰市的小班化教育一直在一个高位状态下运行。小班化教育对我市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现成和成熟的方案,是一个探索的创新的过程,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在,我市的小班化教育正处在一个从逐步探索走向建构的阶段。
笔者以为,要提高小班化教育的质量,必须弄清两个问题。一是小班化教学具有哪些优势?二是通过哪些途径充分发挥这些优势。第一个问题是帮助老师解决做什么的问题;第二个问题告诉老师如何做的问题。
一、小班化教育有哪些优势呢?
(一)农村小班化教育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小班化教育使教学的空间大为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的频率与密度随之增大。教师利用扩大的空间与充满人性味的教育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时间与空间,并通过教师的指导与交往,使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以充分提升与发展。
(二)农村小班化教育使个体受到更多的关注。
以往传统教学,由于受到学生数的限制,老师在教学中很难对每一个体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地监控、指导与反馈。现行小班化教学就突破了这个限制,使每一个学生都在教师的关注视野之内,不再出现“被遗忘的角落”。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了个别辅导,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室内巡回,增加与每一个学生的接触机会。教师可以做到对每个学生当面交流,当堂面批,当场指导。这使我想到著名教育家刘良华的一句有关学习的隐喻:学习就是“玩游戏”。学生为什么喜欢玩游戏,原因在于反馈与矫正及时。而小班化教学恰恰能做到这一点。这样既缩短了师生间的空间与心理距离,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小班化教育,有利于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相对优质的教育和最优的发展。
(三)农村小班化教育使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
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无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自然成为小班化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耳朵、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得以满足,创造欲得到发挥。从而使主体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农村小班化教育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小班化教育改变了教师作为至高无上的权威者的地位,努力为学习者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地进行“学术”研究的良好氛围。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角色得以转变,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构者;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二、通过哪些途径去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呢?
(一)让小班环境吸引学生,使学生爱上自己的班级。
小班化教室空间不变,但班级学生的减少,意味着每个学生所占空间的扩大。作为小班的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冷冰冰的教室变成温暖的“爱巢”。要努力创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从而实现让“每面墙、每扇窗都会说话”,进而达到让每个学生得以充分和谐发展的目标。
笔者以为,小班化教室的布置要达到三个特点:
1、新颖性。班级布置无新意,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学生怎么会去看,更谈不上会去喜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样新的事物要让学生接受,首先是要吸引学生,只有吸引了学生,学生才能接受。如后面墙上写上“这里是我的天地”,“我的地盘我作主”,教室前的黑板两侧贴上“红星照耀我成长”等等,这些让学生一看,就被吸引住了。另外,经常性的更换也能增加新颖性。
2、知识化。班级的布置同样也承载着知识的传授功效,延伸教学的空间。学生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有限的空间,让布置知识化。如:“小小图书角”,“我最喜爱的作品”等区域,让学生在这一块块小小的天地中获取到更多的知识。
3、特色化。小班化班级的布置要体现各个班级的教学特色。许多班级根据学生的特点,也设立了1—2个特色项目。如:“小李白班”,“巧手班”,“小羲之班”,“小画家班”等等,班级的布置与特色要紧密结合,通过环境的熏陶,让学生爱上这个班级,从而也爱上这个特色,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心,使学生爱上自己的老师。
教师如何走进学生的心里,笔者以为
1、用爱心接纳每个孩子。
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都不同。他们在学校里的表现自然也会有很大的差异。作为教师应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用心接纳每一个孩子,不管他是聪明,迟钝,整洁,邋遢,乖巧或淘气,他都是一个真真实实的个体,需要被接纳,也唯有老师用心接纳,孩子才能把上课当成一种享受,而乐意留在里面学习。
2、用诚心赞美鼓励每一个孩子。
著名教育家刘良华说:渴望赏识是人性的弱点,也是人性的优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无一例外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成人如此,小班的学生更是如此。渴望得到老师的赞美是每一个孩子的心里需求。作为老师,若能真心诚意欣赏孩子的纯真、善良、可爱,必能找到很多值得赞美的行为。若发现学生有值得赞美的行为时,更要把握时机,不管用语言、肢体、眼神、动作、表情、评语,只要是真心诚意的,孩子必然感受深刻。教师要把一些赞美并带有欺许性的话语常挂在嘴边。如:“这个问题你回答得真好”,“坚持这样动脑筋,你一定是最棒的”,“你真是老师的好帮手,老师相信你以后一定能干得更好”,这些话,会让人产生鼓舞振奋的力量,这也是希望孩子成功的有效方法之一。
3、专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教师要全面的了解学生,单凭观察学生表面的举止,是不行的,必须当好一名听众,有耐心的倾听学生的表达意见,尽管他们还小,表达的意见也许还不够完整,也许还不够正确,但当他们情绪困扰时,给与适度的支持,专心的倾听,让学生感觉到你在尊重他,从而让学生信任你。只有学生信任了你,你的教学才更加有效。
4、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可忽视。
教师日常的种种行为,学生都看在眼里。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一个板书工整的老师,他的学生的写字也一定非常认真。一个经常对学生敷衍了事的老师,学生也可能养成推卸责任的恶习。有位名人说过,教师必须守住一个底线:就是说话要算话。一个老师说话不算话,他的学生也一定很容易养成不诚实的品行。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会承续教师的缺点与优点。不要以为自己的一言一行不会对他们造成影响。现在的学生,他们不但非常敏感,而学习力很强。因此,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如果教师做到了以上几点,他与学生的沟通就无障碍了,沟通无障碍了,教师就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学生就感受被尊重、被欣赏,从而爱上老师,爱上老师的课,上起课来,有如沐春风,如沐春雨的感觉,学生自然会视学为乐事。
(三)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智力、能力全面提高。
所谓在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就是让学生动嘴讲、读、问,动手做,动脑想、猜、分析、归纳等等。常用的方法有摹仿、表演、游戏、谈话、提问、讨论等等。一切能让学生动起来的方法都可以使用。以动的方法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使之兴奋,激发快乐的情绪。让学生动起来的方法比较多。
(1)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体验成功感受。
成就感是学习中非常宝贵的情感体验,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应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尝到成功的喜悦。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基础差,胆小、不自信,教师要通过组织活动,让他们参与进来,给予他们信心和勇气。当他们克服了自卑心理时,要用热情的态度加以赞许,用鼓励的话语给以肯定,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逐渐在实践中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在活动中提高实践能力。
“一句话用十几种方法说出”、“一件事要有一百种方法去做”。如圆周长的教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C=∏d。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猜一猜,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从而让学生产生动手操作的需求,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每一个小组里分好、中、差三种学生),选拿出事先准备的工具进行测量圆的周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多次测量不同圆形的周长和直径,逐步领悟到了周长与直径的倍数是一个固定的值。在这样的一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圆的周长公式,而且经历了知识的探索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无形中让学生爱上这些内容,爱上了这门学科。
(3)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愉快的教学情景,优化教学过程。
随着电化设备的普及,视听教学的崛起,运用音响和动态画面,不仅能追求形式上的新颖多样,更重要的是与内容融合成一种独特的氛围,通过动态的影像效果,模拟建立与真实环境近似的场景。通过图、文、声像等多种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的活跃的学习气氛,从而使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愉快主动地学习。例如在数学教学“旋转和平移”时,通过图像再现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旋转和平移现象,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要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情趣盎然地汲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四)让班级特色之花竞相开放,使学生个性得以养成和发展。
实施小班化教学,学生的时间多了。由于人数少了,学生的作业全部可以在课上完成,当堂批改,当堂反馈,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了。教师也就有更多的时间来创建班级特色。教师在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上,根据学生特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及学校的师资特点,开创本班的教学特色项目,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如:学生爱画画是天性,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开创绘画特色;又如教师爱吹琴,可利用自身的特长开创囗琴特色班;学生记忆能力强,可开设“小李白班”;小学生爱动手,教师可开设“小巧手班”等等。通过各种特色,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开创特色项目,目的不是想培养出多少“名师”、“名家”,而是重在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学习的兴趣,既掌握知识,又提高了能力。开创小班化特色,笔者以为要注意这样几个原则:
1、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当地或该校的实际情况确定项目,根据该校的师资情况确定特色项目。
2、持之以恒的原则。特色项目建立起来以后要坚持下来,不可半途而废。要建立相应的考核细则,规范特色项目的施行。
3、实事求是的原则。项目确定下来以后,要认认真真的搞特色,切不可搞花架子,做样子,骗检查,哄领导。
(五)留下成长的轨迹,促进全体学生更快的成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学生学习档案袋”是一种近年来倍受关注的质性的方法。该方法具有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自我评价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的评价观认为:让评价者最大程度的接受评价结果,就是评价的最大效益。而只有通过评价对象积极的参与,评价结果才能被评价对象认同,从而引起自我反省,才能最终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档案袋评价的主要意义,在于它们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机会,使学生能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学生是档案内容的一个决策者,甚至主要决策者,从而他们也拥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的机会,学生成了所提交作品的质量和价值的最终仲裁者。因而对学生最大的作用是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学生获得了反省和自我评价的机会,使之成为自主学习的过程,这是最为重要的。
学生评价采用建立学习档案袋的方式,学生在学习档案中收录学科学习的重要资料,包括单元知识总结,疑难问题及其解答,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收集的数学学习信息和资料,学习方法和策略,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父母的期望,教师、同学和自我的评价,各次的作业和测试成绩,自己满意的作品等等,学生本人在成长记录内容的收集有更大的主动权和决定权,能够充分体现个体差异,通过收集表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能够反映学生成长的轨道。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成长记录加强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能力。但在利用成长记录档案袋进行评价时,也要防止形式化。
(六)让小班化教学与课题研究有机结合,促使小班化教学的健康发展。
小班化教学是一个新生事物,它们都处在探索的过程中。而在探索的过程中,就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再探索,从而最终取得小班化教育的成功经验。小班化教学就是课题研究的实验基地。课题来源于小班化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在教学实践中解决,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应用于教学实践。课题研究的任务有两个:一是探索、揭示、发现小班化教学活动特有的内在规律,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掌握它,自觉地去运用它,遵循它,而不是违背它,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在研究的小班化教学实践中,哪些思想、做法不符合教学活动的规律,影响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改革就是改革这些不符合教学规律的思想、做法。所以,课题研究是小班化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小班化教学与课题研究有机结合1、要善于发现小班化教学中的问题。
小班化教学是一个新生事物,既是新生,就没有前车之鉴。在教学实践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善于发现这样问题,并把它记录下来。一个好的小班老师必须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人,把发现的问题列为今后教学研究的课题。
2、针对问题,开展研究。
当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就要主动地开展研究。如果说不研究解决它,教学水平就可能提高,老师就永远停留在“教书匠”阶段,小班化教学也就不能向前发展。而开展问题研究,必须发挥众人的智慧。让许多人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这就形成了一课题小组。课题组充分发挥了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及专业人员的作用。有首歌唱得好:众人划浆开大船。一个问题在众多人的面前也许就不是问题了。
3、让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当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又要把经验运用到新的实践中,检验新的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是否有效,是否真正的促进小班化教育的向前发展。只有在实践中检验有效的研究成果,才是成功的。如果没有效,就需再研究,再检验,直到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经验。
总之,对小班化教学的研究,虽初有成效,但研究之路仍任重而道远。
6.幼儿教师教育叙事 篇六
幼儿教师教育叙事
(一)李琪瑞因为家的缘故作为插班生来到小三班班上。他是个机灵开朗的男孩,但遇事有些急躁。他很喜欢交朋友,却不善运动,一旦遭到困难,由于锻炼,往往会选择放弃。这使得他对体育活动不太感兴趣。接下来的一件事充分为我们和瑞瑞妈妈的深入交流和探讨提供了契机。
一次体育活动中,我们让幼儿选择同伴自由分组。由于怕小组人数太多会影响交往,我们对人数作了限定。瑞瑞和班里几名同伴同住一个小村,所以想和他们分在一组,谁知其中一名女孩同馨洁拒绝了他,并试图向他说明他们组人数够了。可是瑞瑞一听说被拒绝,气呼呼地转身就走,根本不听同馨洁解释。回家后,瑞瑞伤心地告诉妈妈分组时被拒绝的事,还说:“同馨洁自己不同意,还叫其他小朋友也不要同意。”瑞瑞妈妈听了很生气,觉得孩子受了委屈。之后,她就把事情经过告诉了我
我想,瑞瑞作为插班生,客观原因确实存在,然而,瑞瑞自身存在的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问题,以及自由分组对孩子发展的价值,瑞瑞妈妈也需要了解。于是我对她说:“这件事让您感到很难受,我们非常理解。瑞瑞作为插班生由于和同伴不够熟悉,在户外活动方面确实存在难度。我们希望这件事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千万不要影响到您和乐乐妈妈的关系,毕竟两家住在一个小区里会经常见面,孩子们也会经常在一起玩。其实成人之间良好的交往会给孩子树立榜样,不但能给孩子创造更多交往的机会,也能引导孩子学习如何获得别人的认可。”
我试着从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孩子的交往需要人手,为她作进一步分析。我说:“不用等到小学,瑞瑞现在就有交往的意愿,而只要他交往,问题自然会摆在他面前,这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如果失败了就放弃,以后他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到了大班,这样的自由分组活动会越来越多,每次都被拒绝可能会使他失去交往热情。其实你已经发现了他的不足之处,如,他的表达方式很外露,多用行为代替语言,这样容易让别人不舒服,从而被排斥。要避免孩子因为失败而受伤,一味逃避是没有用的,最好的方法是提供机会引导他学习。我们让孩子自由分组就是出于这样的目的,看看孩子会遇到什么问题,他怎么解决,需要我们怎样的帮助,他能积累哪些交往经验和策略。更重要的是,孩子在一次次碰壁中能慢慢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进行自我调整。最近我们发现瑞瑞已经注意控制那些让同伴感到不舒服的动作了。”听到此,瑞瑞妈妈笑了,说:“是吗?那太好了!”“如果我们将这些经历看作是孩子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孩子从中获得的是对今后有益的交往经验、交往方法,我们是不是就不会太焦虑了呢?”为了进一步缓解瑞瑞妈妈的焦虑,让她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我这样说道。
经历了这次事件,我体会到及时了解家长的观念和态度对于家园合作来说非常重要。最初我们在发现瑞瑞的问题时,曾尝试和家长合作,但是一直没什么效果。现在想来,当时更多的是我们告诉家长有关孩子的问题,并没有好好去了解家长的想法。而我们把问题说得越多,越让家长对孩子的进步失去信心,放弃努力。而这次事件给了双方一个深度交谈的机会,我们诚恳倾听的态度让家长能放开胸怀坦陈自己的想法,使我们了解了她之前消极配合的真正原因。这可以说是一个意外的收获。这更让我认识到,平时要与家长保持联系,要给予家长充分表达的机会并耐心倾听,敏感地捕捉其中有用的信息。相信这样做会让我们在家园合作的道路上走得更实、更远。
周毅
幼儿教师教育叙事
(二)作为一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每天中午看孩子们午睡是我最发愁的事情,因为一个班三十来个孩子,要让他们很快地安静下来,乖乖地入睡并不十分容易。这一段时间以来,虽然大多数孩子在吃完午饭后能够做到轻声走进睡眠室,整理好自己的床铺,躺下来休息,但是这样安静的环境时常会被个别幼儿打破,而后所有的孩子都兴奋起来,有的孩子互相检举告状,有的孩子会趁机做一些搞怪的动作引人发笑,也有的孩子会趁乱到其他小朋友的床铺前溜达一圈。本来只需要十分钟的睡前准备时间,往往因为需要不断地提醒规则而延长到半个小时,我对孩子们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请你安静!请你闭眼睡觉!快躺好啦!赶快睡觉呀!尽管反复重申,孩子们对我的话依然置若罔闻,常常是这边安抚了一个孩子躺下来,另外一边又传来叽叽喳喳的说话声,接着又有小朋友说:“老师,我要尿尿。”在孩子们的各种状况面前,我变得束手无策,心中充满了无力感。想到一位有经验的老教师曾对我说过,由于新教师本身缺少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威信,而且孩子正在试探你的行为准则底线,所以在日常的生活环节中会出现很多看似具有挑衅意味的“捣乱”行为。
现实中的遭遇让我想到了张元导演的一部电影《看上去很美》,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小男孩方枪枪在幼儿园里的生活>故事,其中有一个段落也是讲述老师看孩子们睡午觉的事情。由于当时那位老师采取比较严厉的方法对待孩子们,后来孩子们居然把老师想像成了会吃人的大怪物„„想到这儿我暗自告诉自己:千万不能让孩子们把自己想成是一个大怪物,否则我这个老师就太失败了。我一定要想想办法,让孩子们乖乖地、美美地进入梦乡。
这一天和往常一样,当大部分的孩子都走进睡眠室整理床铺、准备睡觉的时候,我对孩子们说:“今天陈老师要和你们玩一个悄悄话的小游戏,这个悄悄话可是我们两个人之间的秘密哦。但是我要看看谁先在小床上躺好了,闭上眼睛,这样做的小朋友我才会走过去到他耳边说。”听完我的话,孩子们的脸上有几分惊奇,有几分期待,也有几分兴奋。随后纷纷脱完衣服钻到被窝里,有几个孩子还小声地议论:“快点,陈老师要给咱们说悄悄话啦!”“她会说什么呀?”“我猜她会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睡眠室里杂乱的声音越来越小,孩子们一个个都安静下来,甚至那几个爱“捣乱”的小男孩也躺在小床上,满怀期待地等着我的悄悄话。
菲菲是我们班吃饭挑食比较严重的一个女孩子,也自然成为保育员老师的“重点关注对象”。我先走到菲菲的床边,凑到她的耳边对她说:“菲菲你今天中午吃饭真有进步,不仅把菜和饭都吃完了,而且还把小桌子擦得很干净,希望你以后继续保持哦!”菲菲听了,有些害羞地一笑。接着我又走到东东的床边,对他说:“你今天的小值日生做得很棒哦,我看到吃饭前有几位小朋友忘了把小椅子搬回座位上,是你提醒他们送椅子,而且你还把全班小朋友的椅子都重新摆放整齐。谢谢你,你是一个优秀的小值日生。”听完我的话,东东冲我一乐,把头埋进了被窝里,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庆庆是班里爱蹦爱跳、精力充沛的一个男孩子,往常他在小床上总会折腾一会儿,不是去拉一拉隔壁小朋友的被子,就是去挠挠旁边小朋友的小脚,惹得其他小朋友老是告他的状。可是今天,当我走过他的床边,他正紧紧地闭着双眼,看来是正专门等待我的悄悄话呢。虽然是假装睡觉的样子,但是他并没有再去做一些小动作,这对他来说还是不小的进步。我俯下身子,低声对他说:“庆庆,陈老师知道你一直很喜欢玩火车过山洞的游戏,你要先好好休息,养足精神,下午户外活动和我比比,看看咱俩谁的火车开得快,怎么样啊?”庆庆似乎觉得被我看穿了心思,有些惊喜地看着我说:“行!陈老师,那咱们说好了啊!你可要记得下午一定要玩火车的游戏哦!”我摸摸他的头,含笑点头表示答应。只见他特别开心、满足的样子,转过头去和旁边的小朋友说:“陈老师说啦,下午咱们玩火车过山洞的游戏!”然后躲到被窝里自言自语小声嘟囔了几句,我猜没准是给自己加油呢。孙铭泽是班里个子比较矮的一个男孩子,他有一个特别要好的伙伴,是班里个子最高的女孩子张嘉桐。我走到孙铭泽身旁,俯下身去对着他的耳朵轻声说: “明明,你知道你的好朋友张嘉桐为什么长得那么高吗?,你想不想成为男孩子里最高的一个呢?陈老师告诉你,睡觉就是一个长高的秘诀,因为人在睡觉的时候,长高细胞在身体里最活跃,多睡觉,就能让身体变高变强大。”孙铭泽将信将疑地看着我,我接着说:“不信的话,你可以试一试哦!从今天开始试一试。”还没等我说完,他自动地闭上了眼睛,做好了入睡的准备。妞妞是班里最不爱睡觉的一个小女孩,就在刚才我和其他孩子说悄悄话的时候,她一直坐在小床上,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还没等我走到她的身边,她就迫不及待地追问:“陈老师,你快来和我说说吧,你说的什么悄悄话呀?”见她这么期待听我的悄悄话,我想起这几天她听了童话故事《拇指姑娘》后总是和别人说“长大了要做最漂亮的新娘”,于是我走过去在她的耳边说:“妞妞,陈老师喜欢你,因为你是一个特别聪明、可爱的小姑娘,长大了你一定会是世界上最漂亮最美丽的新娘。希望你在梦中能看见长大的自己。”她听完连忙说:“那我马上睡觉,睡着了就可以梦见我做漂亮新娘啦!”我微笑着对她点点头,然后帮她盖好被子,在她的额头亲吻了一下,她无限满足地闭上了眼睛。
等我依次轮流和孩子们说完悄悄话,睡眠室里已响起孩子们此起彼伏的鼾睡声,他们一个个都安静地进入了梦乡,有的小脸上还挂着甜蜜的微笑,或许还做着一个我刚才悄悄跟他们构画的美梦。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个悄悄话的小游戏居然如此地吸引孩子们,让孩子们从平日的“淘气捣乱”变成今天的“乖巧可爱”。睡眠室里也不再有冷冰冰的要求和指令,少了那种老师和孩子们之间对立的紧张,而被一股温馨惬意的暖流包围着,有一种家的感觉。
今天的小游戏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孩子们是多么渴望受到老师的关注,希望和老师接近,让老师喜欢,和老师分享一点自己的小秘密。如果老师能够做一位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多多观察孩子,了解他们,记录一些点滴小事,然后告诉孩子,让他们知道你看到了他,你关注到了他,那么孩子的童心世界也会向你敞开,他们会用天真的笑脸和真诚的眼神给予回馈,使得更多的爱在老师和孩子之间传递,让教育真正成为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诗意般美好。
幼儿教师教育叙事
(三)我们班的宝贝是全园最小的,头一次接触幼儿园这个小社会,要适这个集体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一般来园后一个多星期就能进入状态了。瑞瑞是一个很特别的小男孩,在家里都是奶奶带,刚来幼儿园的时候哭得特别厉害。他不像别的孩子那样边哭边叫妈妈,不论你问他什么,他都不理继续哭。有时候哭累了就一个人静静的坐着,也不和其他小朋友说话,也不去玩玩具。你和他聊天,他也就望着你不出声,表现出非常内向倔强的性格。来幼儿园快两个星期了也不和老师打招呼问好,不管我们怎样主动,他就是不开口。
发现了这样的情况,我每天都留心观察他。慢慢的我发现他情绪稳定的时候偶尔会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过了两天在户外活动中,我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了。其实他是一个自我保护意识很强的一个孩子,来到了陌生环境有些胆怯和不自然,他自己在观察周围的一切,因为陌生环境的一切都是未知的,人也是不熟悉不了解的,所以他不会轻举妄动,他需要慢慢去熟悉他们,然后慢慢摸索和陌生人的相处方式,慢慢适应环境找到归属感。
我在每次集体活动之前的点名活动中,特地的点到他。“叮铃铃、上课啦、请看谁来啦?”当我的手摸到他的头的时候。他还是会站起来望着大家招招手,但不会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大声的说出自己的名字。不论我怎么鼓励他,他都不会出声。于是我这一次就撒了一个善意的谎。“小朋友们听到了吗?”,“没有、听不见”。我就摸摸瑞瑞的头说:“可是李老师听到了哦,瑞瑞的声音不是很大,李老师离得他近,所以李老师听见了,小朋友们鼓励一下他。李老师有个愿望,希望下一次瑞瑞能够大声的回答我,好吗?”瑞瑞就只是望着我点点头。第二天的点名活动中,我特意先点了几个很自信的小朋友,好激励瑞瑞。当我点到瑞瑞时,我牵着他的手,先跟他讲了句悄悄话:“瑞瑞你答应过我的哦,会大声的说的哦!”在他张了几次嘴巴之后,终于他大声的模糊不清的说出了自己的名字,说完之后就立马害羞的用手捂住了自己的脸。这已经是他一个很大的突破了。我这时我大声的问小朋友“小朋友们!你们这一次听到瑞瑞的声音了吗?”“听到了”我带头给瑞瑞鼓掌,小朋友们也跟着一起鼓掌。他听后把捂着脸的手给放了下来,笑的很开心。
一个星期之后,我发现在班上能听到瑞瑞笑声了,能看到他与小朋友交流了。为了加强效果,我在点名活动之后再加了一个“我的好朋友是谁”到了瑞瑞那时,“大家好,我叫瑞瑞。我的好朋友是···”之后就用手指出了他的好朋友,我小声的提示他,引导他说出小朋友的名字。可是等了好久,他还是只张嘴不出声。其他小朋友都慢慢失去了听的兴趣,我也只好等下次机会了,正准备叫他坐下的时候,突然听见了他小声的说出了他的好朋友的名字,头也埋得越来越低。我当时就大声的鼓励他,还给他贴上了一个笑娃娃。随之把他请到了前面,牵着他的手问小朋友“瑞瑞说出了他的好朋友,那有谁是瑞瑞的好朋友呢!”班上的宝贝们都争着抢着举起自己的小手。这无疑是给了瑞瑞最好的鼓励。现在的瑞瑞朋友很多,在班上总能听到他清脆的声音。最近都能大声的和老师打招呼问好,跟爸爸再见。我还发现了一个小朋友的秘密,厕所总是他们最放松最自由自在的地方。在这里小朋友们无话不谈,聊得特别快乐,内容也让我们忍俊不禁。瑞瑞更是如此。
7.幼儿叙事文学阅读现状调查 篇七
幼儿文学属于儿童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具体说来是指“适于学龄前儿童听和读的文学作品,包括儿歌、童话、寓言、故事、戏剧、电影等各种文学样式。”[1]在本研究中,笔者重点调查的是童话、寓言、故事等具有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根据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一书中对文学的分类,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寓言等都可归为叙事文学,故本研究将以上重点调查的文学样式统称为幼儿叙事文学。因幼儿读者群体的“文学接受能力与其作为主体的生理-精神现象有着多层次的网络联系”,[2]即,“幼儿的思维主要是带有明显的具体性和直观性的形象思维,具体形象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实物和富有表情及动作性的语言,易于引起他们的注意,也易于被他们记忆”,[3]故在幼儿文学阅读中,具有丰富人物形象以及生动故事情节的叙事文学无疑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对幼儿叙事文学的阅读现状进行梳理,了解幼儿阅读发展的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让教师、家长对当前幼儿的阅读情况有清晰的认识,对于改进幼儿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有着明确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
在重庆市选择两所不同级别、不同区域的幼儿园:省级示范园A,一般园B。在每一所幼儿园的小班、中班、大班和学前班四个年龄段中各随机抽取幼儿6名,其中男女各半,两所幼儿园共抽取幼儿48名。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深度访谈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实施过程是:1.由研究人员根据所要研究的内容编织访谈提纲,并向相关幼儿园教师咨询,由教师提出修改意见,研究人员结合幼儿园教师的建议和意见,进一步完善提纲。2.在幼儿园B抽取四个阶段的幼儿各一名(男女各半)进行正式访谈前的预试,再对访谈提纲进行修改。3.对两所幼儿园进行为期一周的观察和访谈。访谈时以录音为主,笔录为辅。观察以笔录为主,在经过相关幼儿园领导许可的条件下进行现场拍摄。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在与48名幼儿访谈过程中,他们在回答“都是谁给你们讲故事”这一问题时,除了两个大班的幼儿提到老师,其他46名幼儿的回答基本上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家庭成员历数个遍,而对老师这个答案却只字未提。当研究者接着问“老师有没有给你们讲故事”时,孩子们才恍然大悟。老师其实也是讲的。那为什么孩子在回答这个问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那是因为幼儿已经能够较好地区分娱乐与课堂的差别。他们将家人讲故事当成游戏玩乐,而把老师讲故事当成上课。所以在问及谁给他们讲故事时,他们理所当然是回答家庭中的玩乐,而不是幼儿园的上课,因为在他们的内心世界,讲故事应该就是快乐的游戏。
1.家庭是幼儿接受文学熏陶的重要场所,而且由于家庭中所进行的阅读活动往往是在一种轻松、休闲和娱乐的气氛中进行的,因而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自在地接受文化习染。而幼儿园作为学前儿童接受教育的正规的学习场所,有着强于家庭的教育色彩和集体性质,在这样的环境里进行文学的阅读,幼儿不可能和在家里一样轻松和随心所欲。所以,在我们访谈的48名幼儿中,65.79%的幼儿更喜欢在家里和家庭成员一起阅读。
2.在幼儿阅读叙事文学的过程中,由于他们还不具有独立和直接欣赏作品的能力,因而家长和教师的帮助尤为重要。那么,到底家长和教师谁的帮助更大,谁的指导更受孩子的欢迎?据调查发现,55.26%的幼儿喜欢家长讲故事,42.11%喜欢老师讲故事,其中有两位小朋友说都喜欢。由此可见,幼儿更加喜欢家长与他们共读共乐式的亲子共读方式。原因是家庭的亲子共读更加尊重幼儿的个性选择,其故事的内容与讲故事的方式更加符合他们的兴趣。而教师在故事讲述和阅读内容的选择上,更多参照的是当时制定的教学计划的内容和要求,而不是根据幼儿在特定时间段的阅读兴趣。在访谈中,有3名幼儿对老师讲的故事完全不感兴趣,认为老师从来不讲他们喜欢的故事。
(二)儿童影视文学的冲击
儿童影视文学包括了电视和电影两部分,它们都以其独特的传播媒介和艺术特征影响着幼儿。相比较而言,电视因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信息容量大、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的特点,对幼儿的影响更大,成为幼儿了解大千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第二课堂”。
1.在幼儿阶段,孩子接触最多的影视文学作品是美术片,包括动画、木偶、剪纸、折纸等片种。美术片“以其独创、新颖、奇特的艺术形象吸引着儿童,它夸张的造型、绚丽的色彩、强烈的动感、热闹的声响都极为符合儿童的审美需要,在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使儿童在娱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审美能力。”[4]正因为美术片有着如此吸引幼儿的特点,使得幼儿在观看影视片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大大减少了幼儿接触图文材料的时间。
2.据调查,在书本阅读和收看影视的选择中,86.84%的幼儿选择收看影视。而在幼儿回答的最喜欢的故事中,37.80%来自美术片。幼儿印象最深刻的文学作品大多来自于自己观看的美术片,比如说正在热映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这是访谈中每一个幼儿都会脱口而出的自己喜欢的“故事”。其次是自己主动阅读的符合自己口味的图书,占29.92%;再其次就是家长讲的故事,占20.47%;印象最不深刻的反倒是老师在课堂或者游戏时讲的故事,幼儿喜爱的只占11.81%。
(三)外国叙事文学作品处于半壁江山的位置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幼儿叙事文学是没有国别的,好的作品就应该让全世界的幼儿都能受其熏陶,让幼儿在全球化的背景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1.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欣喜的同时也不免忧虑。调查发现,在幼儿最喜爱和印象最深刻的叙事文学作品中,44.88%来自国外的作品,29.13%来自于中国传统故事,剩下的故事有的是具有中国元素的外国故事的改编,或者是中西元素的结合。换言之,我国历史悠远的传统文化在幼儿阶段并没有很好地被传递,幼儿在心灵放飞的初始阶段并没有很好地受到本民族文化的陶冶和习染。
2.据我们对两所幼儿园的实地观察发现,外国叙事文学图书基本上占了一半以上,特别是现在幼儿园都流行阅读绘本故事,而好的绘本故事大多来自国外,国外的作品占了幼儿阅读内容的半壁江山。
(四)幼儿读者的特殊性
幼儿在思维时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或表象的联想,这在我们的调查中也进一步得到了论证。
1.调查表明,小班和中班的幼儿大多不能理解叙事文学中深层的德育内涵,因为这些幼儿的思维仅停留在故事情节的趣味性上,很多孩子在被问及为什么喜欢某个故事时,会说是因为觉得这个故事好玩,觉得故事中的某个人物或者动物有趣。当研究者进一步提问是否学到什么道理时,3、4岁的幼儿89.47%不能识别“道理”这个词的意思,当研究者进一步举例说是否学习到诸如“不要说谎”这些道理时,68.42%的幼儿说没有。而在5岁以后,63.16%的幼儿能较清楚地表达自己在故事中学习到的知识和道理。
2.在对故事的虚实的理解调查中,我们发现幼儿对故事真实与虚构的区分在4岁左右就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大多数幼儿对美术片和自己阅读的故事都能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知道哪些故事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随着年龄的发展,在这方面的认识更加清晰明了。
3.在故事建构方面,存在年龄差别。调查发现,5岁是一个较明确的分界线,5岁之前,大部分幼儿只能对故事进行简单的欣赏和理解,知道故事讲的是什么,但是很少能对故事进行完整复述或新的建构。有些语言能力发展较快的幼儿,其复述的内容也大多是零星的和片段的。而在5岁之后,大部分幼儿都能对故事进行完整复述或新的理解和建构。
四、思考和建议
(一)幼儿园与家庭间的沟通交流
幼儿园应着力构建具有亲和力的阅读环境。为此,教师要明确幼儿读者的特殊性,及时了解幼儿的阅读兴趣,合理安排阅读的内容,增强自身讲述故事的能力和指导幼儿进行自主阅读的能力。同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在幼儿园的文学阅读与家庭的亲子共读上构架一座交流的桥梁,紧密两者的联系,避免两个阅读环境的脱节。家长也应主动与幼儿园老师联系,了解幼儿园叙事文学的阅读情况,积极予以配合,并及时反馈幼儿在家的阅读情况,以便老师有针对性地安排幼儿在园的阅读和学习。
(二)突出家长在幼儿阅读中的作用
家长应关注亲子共读在孩子心中的优势地位,增加与孩子亲子共读的时间和机会,努力提高自身对文学的理解,增强表述故事的能力,及时了解孩子的阅读兴趣,尊重孩子的阅读主体性。
(三)避免影视文学作品的反作用
幼儿园和家长必须适当控制幼儿接触影视的时间,让影视文学成为叙事文学图文作品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品,引导幼儿在打基础的阶段有充足的时间接触图文书面材料,在前阅读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语感和语言表述能力,让幼儿在书本和图画中任意驰骋,天马行空般地发挥想象。
(四)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习染
在幼儿叙事文学的阅读中,除了让幼儿接触到外国幼儿文学最精华的部分,更要让幼儿在中华五千年优良文化积淀的叙事文学中初步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使他们从这些传统叙事文学中接受教育,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五)关注幼儿阶段的特殊性
关注不同年龄段幼儿对故事的需求,在5岁前的幼儿阅读中,教师和家长应注重故事的趣味性,而不应该过度强调对孩子进行行为养成教育的渗透,让孩子在故事中感受到快乐是最重要的。在5岁以后,则应该较好地将趣味性和教育性结合起来,为幼儿进入学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仪主编.文学概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93-200
8.信息技术教育叙事 篇八
根据教材,七年级的学生第一章是学习“信息与信息技术”,由于这个内容理论知识较多,所以,为了让学生掌握要点,我用Word制作了导学案,把本节内容设计为填空题和选择题,希望学生在自学的過程中完成这些练习。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应该会在30分钟以内完成练习,之后核对答案就可以提交作业了。而我没想到的是,这里的学生整整完成了一节课,居然提交上来的作业还不到20人。我发现问题的关键是学生打字速度太慢,并不是他们没有找到答案。
第二周的信息技术课,我给学生电脑了安装了金山打字通,让他们利用里面的“速度测试”,每人设定10分钟,我来记载大家的打字速度。10分钟后,大家的速度让我大失所望,一分钟在5个字以下的同学占了三分之二,突破一分钟10个字的同学全班屈指可数。我问大家:“你们平时上QQ吗?”居然有十几个同学告诉我,他们没有QQ号。此时我觉得打字必须得练习了,否则上课的难度将增加。
在第三周的信息技术课上,我首先让学生认识键盘、了解键位图的分布和手指的位置,然后进入金山打字的键位练习,牢牢记住每根手指负责的键位,最后我让他们打开金山打字通里面的打字游戏。学生此时十分有兴趣,都兴致勃勃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有的学生选了“警察抓小偷”,有的选了“青蛙过河”,还有的选了“打苹果”。我要求他们必须把手指放到正确的位置玩游戏,刚开始学生不习惯,经常被“Game over”,后来我告诉他们,每根手指会负责上、中、下三排对应的字母键,不管按了哪里的键,手指都要记得迅速回到基本键的位置。
打字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此时有人发现虽然手指位置是正确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还是很快就“Game over”了。这时我和学生一起玩“警察抓小偷”,我的速度要快多了,他们发现我的眼睛是不看键盘的,是盲打的,他们在惊叹的同时也反思了自己。
之后几周的信息技术课,我会每节课给他们15分钟玩打字游戏,他们很有兴趣,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练熟了指法,打字速度也在提高。到本学期结束的时候,我准备在七年级举行一个打字比赛,评选出打字高手进行奖励,学生听说这个消息之后都更加努
力了!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用游戏来练习指法,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这让我对之后的教学设计开始高度重视,既然信息技术是一门特殊学科,何不让它以特殊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到在娱乐中学习知识,在小组竞赛中提升技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收获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