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2025-01-30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9篇)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篇一

晋源区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

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

班级姓名(可不填写)性别

我最近的烦心事有:

学习上的:

和同学之间的:

和老师之间的:

家里的:

其他方面的:

遇到了烦心事,你是怎么处理的?(请在所选项的括号内打√或在其它方式

中填写自己的方法。可多选。)

1、憋在心里()

2、寻求帮助()

3、和伙伴交谈()

4、和父亲交谈()

5、和母亲交谈()

6、和老师交谈()

7、其它方式()

请同学们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如实填写,你所写的烦心事,老师绝不外泄!

2.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篇二

“留守成长”学生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以来就已产生, “留守成长”的心理阴影伴随着他们的求学生涯。目前, 虽然社会各界对“留守成长”学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但当年早期“留守”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及时解决,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 他们没有欢乐的童年只有残缺的亲情, 没有学习的快乐只有应试的压力, 没有合理的情绪疏导只有层层叠加的抑郁和不断积累的伤感与抱怨, 其人格成长中因早年亲情缺失导致的心理阴影被沉重的学业掩盖下来。旧的阴影未去, 新的成长危机在即。今天的社会变革给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 相对于非“留守成长”的学生来说, “留守成长”的特殊经历、校园适应和社会变革带来的强烈冲击, 使他们面临“叠加”的心理挑战, 容易成为校园心理的高危人群。对这一群体的关注, 正是本研究的独特视角。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通过对某校新生发放自编的“留守成长”经历筛查问卷, 筛查有“留守成长”经历的学生。在调查的13个班392名学生中, 具有“留守成长”经历的学生为52人, “留守成长”学生占该校新生总数的13.3%, 以常规班级规模平均30人计算, 每班有3至4名“留守成长”经历的学生。问卷内容包括: (1) 你的父亲、母亲或父母亲外出打工的时间; (2) 你的父亲、母亲或父母亲多久回来一次; (3) 父母平均一年在家住的时间; (4) 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年龄阶段; (5) 与寄养家庭一起生活的年龄阶段; (6) 对家庭满意度, 共六个选项。调查按班级进行, 统一指导填写方法。我们把父母一方外出或双方均外出时间在半年以上的确认为具有“留守成长”经历学生。考虑到成长经历与家庭和谐状况的关系, 我们又增加了对家庭和谐满意度的调查。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留守成长”经历对自身的负面影响

调查显示, 52名具有“留守成长”经历的学生中, 14人表示这种经历对自身成长有负面影响, 有9人表示这种负面影响很大, 两项合计23人, 占44.3%。从他们的主观表述中, 那种失落感、孤独感、被抛弃感、代沟感让人震惊;内心深处对家庭亲情、父母呵护的强烈渴望让人动容;他们渴望爱又疏远爱的矛盾心理让人担忧。他们自己也表示这种“留守成长”的经历使其变得内向、封闭、不自信、不会与人交往、缺乏基本的沟通能力。这样的自我评价及心理感受, 使他们在初入学校的适应中就已遭受心理挑战, 很容易成为校园里的“丑小鸭”。当学校的评价系统从单一的分数评价转变为素质发展的多元评价时, 他们很容易因感到“自卑”而诱发各种心理问题, 给他们的学校生活蒙上阴影。

2.“留守成长”经历对自身的积极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 有6人表示“留守成长”的经历不但对自己没有负面影响, 反倒给自己很好的正面影响, 因为正是这种经历让他们学会了自立、独立、坚强, 也更加理解了父母的爱。虽然持有这种评价的学生只占“留守成长”经历学生的1.5%, 但这已经让我们倍感欣慰。“留守成长”经历可以成为塑造其健康人格的积极因素, 而这正是以往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有所忽略的地方。本次“留守成长”学生的调查结果一方面让我们警惕:“留守成长”经历是一些学生心中抹不去的痛, 做好心理关怀至关重要;同时也让我们惊喜, “留守成长”也可以成为塑造健康人格的积极因素。对于具有“留守成长”经历的学生来说, 创造性地发挥成长经历的积极作用塑造其健康人格, 是非常重要的, 也是完全可能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殊成长经历, 积极阳光地去面对生活, 学校义不容辞、大有作为。这正是本次调查带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

3.“留守成长”经历对自身没有特别影响

52名具有“留守成长”经历的学生中, 有23人表示这种经历对自己无影响, 也占到44.2%。没有造成不利影响的原因是:这是村里的普遍现象, 大家都是如此, 自己没有异样另类感;虽然被留守, 但有兄弟姐妹的陪伴, 一样很温馨;住校生活, 老师对自己很好, 感情得到补偿;随着年龄的增强, “留守成长”的阴影慢慢淡化了。我们可以从调查中得到这样的启示, “留守成长”的学生并非一定有心理上的阴影, 很大一部分具有这样经历的学生并没有对自己的这种成长经历给予否定性评价, 而这种非否定性评价无疑使他们在面对新的学校生活时更容易拥有阳光的心态。同时, 这种结果说明“留守成长”中父母外出造成的情感损失可以因新的亲近关系的建立而得到缓解和补偿, 一个可以诉说衷肠的姐妹、一位可以依赖的老师、给予细心关注的其他亲人都是他们成长道路上弥足珍贵的宝贵资源。

4. 对家庭和谐满意度的评价

在对家庭和谐满意度的调查中, 对于“父母子女相处、家庭和谐”的评价, 97.2%的学生给出了“满意”的评价, “不满意”只占2.8%。访谈中发现, 这种不满意大多并不是因为家庭经济贫困而是缺乏相互间的沟通。父母的表现往往是要求高、唠叨不止、脾气暴躁、不民主等, 实质是缺乏有效沟通, 不会沟通, 不屑沟通。虽然对家庭不满的学生所占比例并不大, 但这些学生因为缺少对家庭的信任, 缺少与父母的有效沟通, 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如果不能找到求助的对象, 很容易出现大的心理危机。

三、建议探讨

1. 学校把好成才关, 让“留守成长”学生在关注中成长

现代化进程中的“留守成长”现象突出, 义务教育阶段中的“留守学生”数量庞大, 人格成长发展中的“留守心理”问题复杂, 成才道路上的“留守经历”阴影难以抹去。目前, 各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都给予了普遍的重视, 每年都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摸底工作, 学工部门也有对新生的家庭经济收入状况的调查备案工作, 但是这两方面的工作还不足以筛选出有“留守成长”经历的学生群体, 使得这一群体学生针对性的心理教育有可能再次被忽略。从早期被社会忽略、一路考试升学被分数掩盖、再次被学校忽略, 这可以说是早期的农村留守学生的心路历程。虽然以往有研究提出, 留守的孩子对于生活压力也会积极应对, 本次调查也显示“留守成长”经历未必一定对学生有负面影响, 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学校理应成为关注“留守成长”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环节, 切实关注“留守成长”学生的心理健康, 为“留守成长”学生把好成才关。

2. 建立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让“留守成长”学生在和谐中成长

第一, 通过针对性筛查问卷, 建立“留守成长”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目前, 各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都给予了普遍的重视。学校每年都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摸底工作, 也有对新生的家庭经济收入状况的调查备案工作, 但是这两方面的工作还不足以筛选出有“留守成长”经历的学生群体, 也是我们以前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因此, 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新的学生群体档案, 这就是“留守成长”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该群体档案的建立对于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运用自制量表对入学新生进行“留守成长”经历的摸底排查, 掌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家庭教育情况, 从而把这一群体纳入重点关注视野, 在普查中筛选出重点关照对象, 既了解他们的心理成长轨迹, 又及时进行干预, 进行重点咨询, 防患于未然。

第二, 提升人际沟通能力是针对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 帮助他们形成强大的心理支撑系统。首先, 从分数和成绩依赖到和谐幸福、全面发展。帮助具有留守成长经历的学生从分数依赖中走出来, 寻求长远的人生发展目标, 培养新的学习能力, 追求全面发展, 重拾生活本应有的快乐。其次, 从孤独封闭到健康交往、人际和谐。采取团体辅导的方法对“留守成长”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 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的兴趣和信心,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以宽容原则正视个性差异, 以双赢思维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 在竞争中学会合作, 大家共同进步。再次, 从亲情远离到主动沟通, 帮助“留守成长”学生学会与父母主动沟通, 打开心扉, 拥抱亲情。

第三, 培养情绪调控能力。教给他们学会变被动的情绪反应为主动的情绪选择, 教会他们合理宣泄不良情绪的方法, 即在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给自己的情绪找一个合理的宣泄口, 求得心理平衡以控制过火情绪。这是一种动态的调整, 具体途径很多, 如哭、喊、骂、聊、运动、购物、打电话等, 把情绪转移到高兴的事情上来, 让悲愤情绪宣泄出去。

3.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让“留守成长”学生在担当中成长

引导这一群体对“留守成长”经历的正确认识是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着力点。要把“留守成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正确看待顺境成才和逆境成才, 正确认识评价特殊经历的影响, 使其成为塑造健康人格的积极因素, 建立真正的身心和谐。首先, 引导他们珍爱生命, 学会感恩。我们可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长等知识的传授。这既能让学生对自己有所认识, 也能使学生对他人的生命持珍惜和尊重的态度, 更能激起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而不至于对曾经缺失的亲情抱怨不止。当他们理解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内涵之后, 就会萌发出对生命的责任意识和承担意识, 从而在通往成才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子。其次, 引导他们承担责任。一定要帮助“留守成长”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家庭和成长经历。虽然我们曾经亲情缺失, 但父母的缺位大多是出于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不得已而为之, 我们必须对父母、对寄养家庭保持真正的感恩之情, 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不能因此陷入自卑, 而更应该在奋斗中建立起真正的自信。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自强不息的学生模范, 如洪战辉面对残缺的家庭, 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坚持、选择了承担, 在承担责任中实现了人生价值, 创造了自己的辉煌。对于自己的不幸, 如果选择抱怨, 就会出现无穷的心理问题, 而选择了坚强, 必将坦然面对困难, 在承担责任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升华。

4. 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让“留守成长”学生在关怀中成长

要努力构建“留守成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怀网络, 包括政府的决策领导、家庭的亲情教育、社区的配合协作、学校的成才把关等, 形成有效合力, 让“留守成长”学生在关怀的网络中成长, 内心蕴育出强大的心理支撑。首先, 学校要建立有效的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机制, 要引导学生学会与家长主动沟通、有效沟通, 以便在学生的人生关键节点及时提供援助, 帮其度过难关。其次, 学校要致力于营造“关怀”的校园氛围。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 也要关心学生的衣食冷暖和心理困惑, 通过解决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思想困惑让学生体验到关怀的感觉, 使学生在家庭或社会得不到的关爱, 在校园里能得到补偿, 让学生在和谐的、关怀的、阳光向上的校园氛围中健康成长, 成为真正有用的社会建设人才。当然, 随着社会全方位对“留守成长”学生的关注, 他们在早期的“留守成长”中能得到更多的关爱, 培养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心态, 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 未来学校中“留守成长”学生群体将不再成为心理高危人群。

参考文献

[1]江立华.留守儿童问题的建构与研究反思.人文杂志, 2011 (3) .

[2]谭深,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科学, 2011 (1) .

3.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 篇三

本文采用问卷形式对高职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试图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现状,寻求有效的健康教育路径,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管理提供一定的心理学依据。

为了保证研究的真实性,必须考虑样本的代表性。本次调查对象涉及某院校普通高职学生、五年一贯制学生、三·二分段学生,共发出问卷276份,回收问卷270份,回收率97.8%。其中10份问卷因数据严重缺损或明显不合调查要求而剔除,故有效问卷260份。采用SPSS10.0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处理。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学生压力和健康状况

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压力感偏高,只有5.8%的学生感觉压力轻微。这符合学生实际,因为进入大学后,一方面少了沉重的升学压力,另一方面仍然要面对学习、考试,包括各种等级证书甚至“专升本”考试,加之人际关系、经济消费、爱情与就业等也会让学生产生压力感。调查还显示,高职学生的自我感觉良好,普遍较为乐观,只有7.7%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健康。

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调查显示,96.1%的高职学生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只有极个别学生认为不太重要,没有学生认为不重要。48.6%的学生表示重视或较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但也有18.4%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不太重视或没在意。同时,49.4%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学生不太关注甚至漠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调查显示,62.4%的学生认为心理问题主要是由自身的性格缺陷或缺乏心理保健的方法、技巧造成的。但也有37.6%的学生把导致自己心理问题的原因归为外界的社会环境。前者有利于他们改进、完善自身性格,寻找有效途径消除烦恼,另一方面又可能让他们把责任、失败全揽在自己身上,加重自身的心理负担;后者则容易让他们消极对待自己的心理问题。

困扰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调查显示,学生的心理困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学习困难,有40.4%的学生反映学习对他们的心理困扰最大,这与职业学院学生基础差有很大的关系,其次是人际关系(23.8%)。加强学生学习、人际关系的辅导是当前迫切需要辅导的内容。同时家庭因素(包括家庭问题、经济拮据二者占21.1%)也是导致相当多的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恋爱问题和其他问题,如就业、学业前途也同样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困扰。

学生喜欢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调查显示,学生最喜欢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是个别辅导,占26.9%,其次是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占23.1%,再次是同伴的帮助,占21.2%,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课堂渗透,占12.7%,寻找亲友帮助的占11.7%。

学生喜欢的交流对象

调查显示,学生最喜欢的交流对象是朋友,占54.9%,说明朋友,特别是知心朋友,是学生排解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的最主要支柱。其次是同学、专业人士和亲友。最不喜欢的交流对象是班主任、辅导员和科任老师,仅占2.4%,这是值得教育界特别关注的问题,因为班主任本来应该是为学生排忧解难的,然而学生有心理烦恼却根本不想找老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结合访谈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老师的威严形象让学生畏惧,二是老师习惯性的说教和批评让学生厌烦,三是老师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四是部分老师的心理学素养低,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

学生自我排解心理压力的方式和主动性

调查显示,学生自我排解压力的最主要方式是转移注意力或顺其自然,让时间自然调整。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采用发泄、压抑的方式,如喝酒、睡觉、大哭大闹的方式来排解。在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上,69%学生能主动接受教育,但也有31%学生被动等待别人的帮助。

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充实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以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和主要原因为依据,凸显针对性和个性化。调查显示,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偏执和焦虑等,引起的主要原因是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影响、情感问题等。因而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侧重学习辅导、交往辅导、人格教育、情感调控、认识自我以及社会、家庭和他人的辅导。通过辅导,让每个学生都来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发挥主动性,并积极寻找途径减轻心理压力。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骨干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人,他们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这项工作对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要求较高。特别是高校心理咨询者,来访者具有较高的自身素质,无形中对咨询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不高,一方面会影响心理咨询效果,另一方面也影响心理咨询在大学生中的威信。因此,高职院校应尽快将当前的以兼职教师为主转变为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结合的教育模式。严格规范、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努力实现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实践化和研究化。一方面成立由心理学领域专业人员组成的教师心理辅导队伍,举办讲座,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从事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等。另一方面,将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德育课教师、学生工作干部、班主任、辅导员、学生等组织起来加以培训,使学生的问题得以及时的发现、解决。

完善健康教育的途径

调查发现,学生喜欢的心理健康教育依次是个别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同伴帮助、课堂渗透和亲友帮助等,因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应该是立体式多层次的。

建立心理辅导机构,加强学生的个别辅导。建立心理辅导机构是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如开设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咨询热线电话、咨询信箱、咨询网站等,让富有经验的心理辅导人员对高职学生发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和矫正。同时学校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训练学生自我疏导技能。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针对不同专业、年级、性别学生的心理问题类型,开设不同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聘请心理专家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如“认识自我”“心与心相通”“建立和保持良好人际关系”“如何面对嫉妒“如何面对竞争”“如何面对爱情”“怎样适应社会”等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团体辅导和专门疏导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相互帮助,共同成长。

4.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篇四

班级性别年龄

1、您知道什么是留守儿童吗?A、知道 B、不知道 C、有点印象,但具体不清楚

2、父母外出打工,你和谁生活在一起? A(外)祖父母 B 亲戚 C 其他人 D 自己住

3、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平时是否和他们有矛盾? A 经常有 B 偶尔有 C 几乎没有 D 没有

4、平时和他们有矛盾时,你怎样处理? A 吵架B 闷不吭声C 向父母诉苦D 采取某种行为发泄

5、你现在的学习压力()

A.过大B.过小C.还可以

6、对于目前的学习任务,你已经感到力不从心()

A.是B.有时觉得C.从没有

7、你认为目前你的压力来自于()

A.老师的期望B.家庭的期望C.自己的期望

8、如果别人不督促你,你是否主动学习()

A.会B.极少C.不会

9、一次考试失利,对你会有怎样的影响()

A.情绪波动很大B.和以前一样C.更加努力D.认为自己很无能

10、总是感到别人没有充分认识自己,没有给自己足够的评价()

A.是B.没想过C.从没有

11、当大家注视你时,你会()

A.不好意思B.无所谓C.自豪

12、对着镜子时,你注意的是自己的()A.优点B.缺点C.没想过

13、别人批评你时,你会()

A.接受批评B.为自己辩解C.不知所措

14、你的好友获奖了,你会感觉()

A.和他一样高兴B.不舒服C.与自己无关

15、你对师生关系的满意程度是:()

A.很满意B.一般C.不满意

16、你对同伴关系的满意程度是:()

A.很满意B.一般C.不满意

17、你认为目前影响你学业的最大因素是()

A.学习方法B.情绪C.教师的授课水平D.学校学习环境

18、你认为影响你情绪的最大因素是()

A.人际关系B.学习成绩C.家庭困扰D.学校管理制度

19、我讨厌上学()

A.无B.偶尔C.经常D.总是

20、我讨厌考试()

A.无B.偶尔C.经常D.总是

21、同学考试成绩比我高,我感到难过()

A.无B.偶尔C.经常D.总是

22、你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是否依赖朋友()

A.不是,独自面对B.会听朋友意见,但以自己为主C.偶尔会D.完全是

23、你是否受过很大挫折?你能否面对()

A.受过,在心理上留下了阴影B.受过,能承受,没问题

C.没受过,但应该能承受D.没受过,不知道自己能否承受

24、对于有些学生自杀的行为,你认为()

A.是一种解脱B.太可怜了,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C.不孝,父母白养了这么多年D.这种人早死好,以免危害社会

25、当发现自己存在心理问题时你会()

A.找心理咨询师咨询 B.向同学倾诉 C.向父母说 D.向老师咨询 E.自己解决

26、假如你遇到不顺心的事,你通常会向谁倾诉()

A.家长B.老师C.朋友D.其他,找网友,心理医生

27、若开设了心理咨询点,你是否会去咨询()

A.会B.不会C.不知道D.其他,看情况

5.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篇五

1、调查对象:采取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xx县近郊的5所中学,其中高中一所,职高一所,初中三所,随机选取每个学校每个年段的班级各一个,合计15个班级共699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初一学生108人,初二学生121人,初三学生169人,高一学生119人,高二学生113人,高三学生69人;男生328人,女生371人。

实际发放问卷800份,收回699份,回收率为87.4;剔除35份效度量表得分高于7分的问卷35份,实得有效问卷664份,有效率为回收总卷数95.0。

2、调查工具: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测验适用于综合检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MHT共有100个题项,包括8个内容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即测谎量表),该测验覆盖面广,筛选率高,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8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每个题项后有“是”和“否”两个答案,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选择。

8个内容量表得分累积起来,就是总得分。分量表从整体上表示焦虑程度强不强、焦虑范围广不广;而总得分则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

该测验以整个量表在65分以上,各内容量表上超过8分作为指标来考察其心理健康状况。如果一个学生的总分超过了65分,说明该生的总焦虑水平较高,范围较广,有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

8个内容量表中,任何一项标准分达到8分以上时,表明该生在此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到需有针对性地辅导程度。

3、调查方法:本调查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配合给予统一指导语,利用学生自习时间集体施测。所有数据资料均通过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二、调查的初步结果

1、xx县中学生心理健康基本情况调查结果表明,目前xx县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一般,具有正常的焦虑水平。从表一可以看出,被调查的664名中学生其总焦虑倾向标准平均分为38.40,处于中等焦虑水平(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即8种焦虑倾向标准分之和在35分以下,属于低焦虑水平;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在65分以上,属于高焦虑水平;35分到65分之间的,属于中等焦虑水平),另外,在各个内容量表的得分上,学习焦虑得分最高(M=8.02),处在异常焦虑水平(焦虑倾向标准分在8分以下,属于焦虑正常,超过8分,属于异常焦虑)。

从表1也可得知,单项高分(8分以上)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排列循序为:学习焦虑(57.8,384人)、身体症状(22.3,148人)、过敏倾向(19.4,130)、自责倾向(17.5,116人)、对人焦虑(9.5,61人)、恐怖倾向(6.5,43人)、冲动倾向(4.4,29人)、孤独倾向(2.3,15人)。表1664名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和总量表上的得分学习对人孤独自责过敏身体恐怖冲动总焦虑焦虑焦虑倾向倾向倾向症状倾向倾向倾向平均分8.024.662.765.395.625.343.343.2338.40标准差2.852.112.062.172.152.812.542.2312.36检出率57.89.22.317.519.422.36.54.41.66在被调查的664名学生中,41.41的学生(275人)分数在35分以下,说明这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分数在35分-65分之间的学生有378人,占所有被测学生的56.93,这部分学生处于中等焦虑水平,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的一般指导和教育;分数在65分以上的学生11人,占被测学生数的1.66,处于高焦虑水平,属于心理不健康的人群,对于这些总焦虑倾向较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需要制订特别的个别辅导计划,要重点辅导。

2、不同性别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统计结果显示,xx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从表2可以看出,除了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外,其余六个分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上都是女生高于男生,而且都达到了极其显著的差异,这个说明女生的总体焦虑程度要高于男中学生。表2不同性别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男生(n=309)女生(n=355)T值P值MSDMSD学习焦虑7.422.998.552.61-5.1670.000对人焦虑4.292.194.971.99-4.1890.000孤独倾向2.782.142.741.990.2810.779自责倾向4.992.115.732.17-4.4320.000过敏倾向5.342.195.872.09-3.1750.002身体症状4.953.045.682.55-3.3800.001恐怖倾向2.802.463.812.53-5.2260.000冲动倾向3.082.323.372.14-1.6680.096总量表35.6813.0740.7611.19-5.3870.000说明:在这里n表示被调查的个体数目;M表示平均数;SD表示标准差;T值是两个数字相比的一个比值;P值表示显著性,如果P值小于0.05,那么说明相比的两个数字存在差异,下同。

3、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后发现,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以及全量表的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经过比较得知,初中生在这四个分量表和全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高中生。由此可见,高中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初中生。

具体比较可见表3表3不同年龄段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初中生(n=378)高中生(n=284)T值P值MSDMSD学习焦虑8.432.777.492.874.2650.000对人焦虑4.972.144.251.204.3850.000孤独倾向2.832.112.661.991.0680.286自责倾向5.682.115.002.204.0580.000过敏倾向5.702.075.522.561.0160.310身体症状5.522.885.112.701.8500.065恐怖倾向3.512.563.122.511.9680.049冲动倾向3.352.293.082.141.5270.127总量表39.9812.1436.3012.353.8280.000同时,对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进行方差分析后发现,各个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以及全量表上存在差异。经事后检验发现,在学习焦虑方面,初三学生要显著高于高一、高二、高三以及初一的学生;在对人焦虑方面高一、高二的学生要显著高于初三的学生;在自责倾向方面,初一学生要显著高于高一、高三的学生;在身体症状方面,初三学生要高于各个年级的学生,但是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总量表上,初三的学生要高于高一、高二的学生,初一学生要高于高一学生。由此我们也不难发现初三时期是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多发期。

4、不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表4不同学校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梅中(n=119)二中(n=138)云职(n=136)三中(n=121)云中(n=150)MSDMSDMSDMSDMSD学习焦虑8.382.568.412.837.712.878.502.917.292.86对人焦虑4.562.035.002.064.332.055.322.304.171.96孤独倾向3.061.932.432.082.631.903.072.272.692.08自责倾向5.802.205.452.065.462.255.832.064.572.07过敏倾向5.772.035.622.035.602.205.712.175.452.32身体症状5.532.525.473.165.132.605.562.905.092.79恐怖倾向4.112.643.102.463.152.543.382.513.092.50冲动倾向3.532.173.092.203.002.273.452.473.152.02总量表40.7411.6638.5711.5637.1812.6140.8313.1535.5112.10对数据的统计后发现,不同学校的学生各个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可见表4。对五个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各个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可知,五个学校在学习焦虑(F=4.98,P<0.01=、对人焦虑(F=6.98,P<0.001=、自责倾向(F=7.94,P<0.001=、恐怖倾向(F=3.65,P<0.01=以及总量表(F=4.72,P<0.01=上存在差异。

经过事后比较发现:在学习焦虑上,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二中、三中的学生,而其他几个学校之间则不存在差异;在对人焦虑方面,云中的学生要好于二中、三中的学生,而职高的学生也要好于三中的学生;在自责倾向方面,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二中、三中和职高的学生,而其他几个学校之间则不存在差异;在恐怖倾向方面,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的学生;而在总量表上,也是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和三中的学生,而其他学校之间则不存在差异。

5、不同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本次调查共收集到53位畲族学生的问卷(占了所有被调查学生的8),并对畲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具体可见表5。表3不同民族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汉族(n=611)畲族(n=53)T值P值MSDMSD学习焦虑8.002.648.252.64-0.5900.556对人焦虑4.662.124.682.03-0.0780.938孤独倾向2.782.092.551.670.7800.436自责倾向5.682.115.002.204.0580.000过敏倾向5.602.155.922.13-1.0670.286身体症状5.352.825.302.770.1120.911恐怖倾向3.402.572.622.072.1430.032冲动倾向3.222.183.422.71-0.6240.533总量表38.4212.4738.1711.040.1410.888从上表可以得知,汉族学生和畲族学生只是在恐怖倾向方面存在差距,汉族学生在该方面的得分要高于畲族的学生。

这说明汉族学生对某些日常事物的恐惧感要强于畲族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畲族学生的样本不足所引起的无差异的假象,这个有待今后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三、调查结果分析

1、xx县中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调查显示,目前xx县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一般,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只有41.41处于低焦虑水平,而有56.93处于中等焦虑水平,而有1.66处于异常焦虑状态,由此可见xx县中学生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对于存在中等焦虑倾向的学生,即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十分需要通过学校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加以帮助,若焦虑异常得不到及时解决,就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此外,对于处于异常焦虑倾向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是处于心理不健康的群体,总体焦虑倾向较强、焦虑范围较广,存在心理疾病,需要立即进行心理治疗,这部分学生不容忽视。

2、男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男女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总体不如男生,这个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结果相似。女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以及总量表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男生。

造成两性差异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因素方面,如自我概念,对自己的期望,失败的归因方式等方面不同。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男女生对成败归因有不同的模式:女性比男性更多的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运气,而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运气;而男性则更多的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将失败归因于任务艰难。

这种归因导致了男女生自信心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显然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专业有决定的影响。而且在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女生往往使自己扮演一个弱者的形象,学习成绩不好认为是性别差异造成的,认为男生天生比女生聪明,而没有从其他方面找原因。

特别是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以及对妇女的歧视都严重地挫伤了青年女性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制约着女生各方面的发展。其次是生理因素,由于女生性意识的萌生比男生约早一年的时间,因此性不安心理在女生身上表现得更早,更明显,他们变得易害羞、难为情,而且青春期的发育早于男生,青春期的女生对胜利的变化和月经的来临有一种神秘感和恐惧感,所以常处于焦虑不安中,有时莫名其妙的紧张,特别是在与人交往时尤为突出,于是产生了对人焦虑。

男生在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上的得分要高于女生,但是没有达到显著差异的水平。这个可能与男生的性格有关,人们在教育过程中赋予男生的形象是生来就刚强,为此在感情上不轻易外露自己,长此以往心中苦闷无处诉说,产生孤独感,而女生较男生更喜欢找人倾诉,心中的不快易化解。

在冲动倾向方面,可能与男生更多地表现出攻击、多动和违纪等外向行为有关。综上所述,加强女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和心理辅导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3、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初三年级在各个年级中问题最多,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期。这主要因为,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的高峰期,在生理上,他们已基本上发育成熟,在心理上,初中三年级学生的智力发展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尤其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得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推理能力的发展使他们的某些观点或看法很深刻。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发展原因,初三学生的.自我概念也在逐渐形成并有着极强的自我意识,他们非常注重自我形象的良好设计,但由于对自我形象过度敏感,他们过于着重别人对自己的外在评价和成败得失的评价,以至于产生不良的自我形象,如自卑、自责等。同时,初三学生面临中考,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遭遇的学习上的挫折感及生活上的心理危机,使得个体的心理状态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这将直接影响学生成就动机模式的确立,并由此影响其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状况,从而进一步影响个体人格的塑造和生涯的发展。

4、不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由调查结果可知,总体上,云中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于其他几个学校较好。这个可能是因为xx中学和其他几个学校相比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

5、不同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的分析由研究可知,此次被调查的汉族和畲族学生只是在恐怖倾向上存在差异,汉族学生要高于畲族学生。这个可能是由于当前的家长给予子女的教育多是保护型的,使他们缺乏性格上的各种锻炼,依赖性和独立性都比较差,所以成长过程中一旦失去成人的帮助就感到不安和没有着落。

恐怖倾向的产生大多与家庭的过分保护有直接关系。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的,既涉及到学校和家庭,也包括社会环境。

就学校因素来说,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升学率仍然是衡量学校和教师好坏的标准,只顾考试课程而随意增加超越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取消或削弱非考试科目的现象大量存在,加上少数教师自身人格偏异及不健康的教学行为,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消极影响;就家庭因素来说,一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普遍过高。他们或者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主观地给孩子确立一个理想的目标;或者把孩子奉为“上帝”,使孩子拥有无限的权利。

孩子往往不能自己把握自己,而且心理承受能力极差;就社会来说,功利主义的主导性倾向和大众传媒的消极因素,使青少年处于一种无所适从和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他们要面临升学、就业、交友、休闲等各种生活压力,特别是性生理的早熟和非正常发展的性心理之间的矛盾,导致产生心理不适应,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不协调。需要指出的是,中学生在冲动、自责、过敏、恐怖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其原因主要还是来自对学习、对考试的一种焦虑反应,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困扰,仍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几点建议: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更加应该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根据我们调查分析发现,改善和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实效,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一)改善家庭教育

1、家长要注意儿童早期人格的培养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大多是儿童早期教育和社会交往带来的精神发育缺乏,如幼年的心理剥夺、童年的经历有时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生活态度和心理体验。如果在人生早期(一般指0-6岁)得到适应最佳教育将会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因此,家长要加强儿童早期的独立性和自制力的训练,要抓住这一时期,向子女施以早期智力开发或优良品德的早期熏陶。家长还应经常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不好,家长只有设法使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孩子的客观实际相一致,同时在实现期望过程中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对原有期望进行调整,才能减轻孩子的压力。

应提倡民主的家庭教育,这样才能较好地运用符合子女身心发展实际的科学方法,家庭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2、让子女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我国自古以来,提倡在家长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让子女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育人方法。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说明品德高尚的人都重视在实践活动中培育良好的品德习惯。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应该持之以恒,使子女的意志和性格从中得到锻炼,并帮助子女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3、家长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优化家庭环境的优化不仅应体现在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化气氛;还应体现在家长自身形象的完善上,使子女在家长乐观向上的情绪和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的实践中受到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对于子女的良好思想和行为表现,家长及时给予肯定才能收到激励、强化的效果。

清代著名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指出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因此在教育中,要减少斥责和限制,多给以“表扬”和“承认”的机会,以提高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为了帮助子女明辨是非,克服、纠正和根除不良的思想行为和品德,可以适当采取不损害孩子身心为比标准的惩罚。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子女,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用简单的手腕来应付,是无济于事的。”为此,家长应了解有关教育以及儿童心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切实担负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二)改善学校教育工作

1、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机械地按照预设的一套模式向学生强行灌输,使学生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被教育者的地位上。”这个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且抹杀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应将中学生由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转向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教育轨道上来,它有助于中小学教育走出狂热追逐高分、升学竞争愈演愈烈的误区,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痼疾,把开发人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才能在教育内部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要纠正和克服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代替心理教育的片面倾向,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学校正常的教学中去。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他助到自助,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可以采取宣传普及心理学常识(通过上心理辅导活动课和讲座的形式等)、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咨询以及推广集体辅导、朋辈辅导的形式,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获得健康向上的心境。

同时还可以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心理档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矫治。

3、加强青春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进行性教育一定要讲究实效、慎重、科学,并注意把握时机。根据上海等地对中学生进行性教育的经验,初二年级是性教育的关键期,从这是开始系统地对他们进行有关方面的教育,并将这种教育有计划的延伸到高中阶段,是十分重要的。

4、着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通过讲座、讨论、宣传材料等方式,注重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可聘请有关专家和教育先进工作者介绍符号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经验,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以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5、重视家校沟通的途径建立家庭和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积极相互配合,将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因此,学校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善家庭环境,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气氛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这样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6、重视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课余时间参加业余活动,有利于中学生多种才能的发挥,丰富精神世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使生活更有乐趣,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得到锻炼,多种需要得到丰富,心理紧张得到缓解。

其结果是进一步提高中学生脑力、体力的效率,改善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

(三)积极引导青少年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对于学生来讲,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锻炼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青少年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对社会、对人生持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

其次是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与本人实际情况越接近,表现自我防御行为就少,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特别是女同学要摆脱“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缚,充分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

6.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篇六

提纲:

一.确定调查的内容: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

二.确定调查目的及意义:针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近年来越来越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有必要有针对性地对我校的同学进行一次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与分析,及时从中发现问题并给予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建议。呼吁这个社会应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给予重视。

三.调查过程:1.确定调查对象:湘南学院在读学生 2.开始着手调查:第一阶段:确定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搜集调查问卷所需内容。第二阶段:开始问卷调查的发放 3.收集问卷整理数据4.进行分析与总结

四.体会与收获

调查目的与意义:

弗洛伊德曾断言:文明程度越高,人类的心理压力就越大。在当代社会,大学生这个一直被冠以天之骄子光环的群体越来越趋向壮大,然而,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与发达的条件下,在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的情形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来愈凸显于世人之中。在无数次血的教训中不得不一次次敲醒教育的警钟。近年来大学校园里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一系列恶性事件也不止一遍地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心理问题是年轻人成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请看资料:2002年1月29日、2月5日和23日,22岁的清华大学机电系学生刘海洋在北京动物园先后用硫酸泼伤了5只熊。2004年在云大宿舍连杀四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2010年3月22日,参加工作刚满一年的女大学生村官,突然在自己办公室内服毒身亡。同日下午,北京邮电大学2009级博士研究生吴某从该校本部主楼一跃而下,终结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同日,3月22日下午14时45分左右,暨南大学教学大楼发生了一起两人坠楼的不幸事件,暨南大学一对男女同时跳楼,其中男生当场死亡,女生受伤正在抢救。据调查,受伤女生为新闻与传播学院07级学生,死亡男生具体身份还在确认中。2010年4月26日,海口一名22岁大学男生于用宿舍里的网线上吊自杀留下的最后遗言:绝望!绝望!绝望!我对生活已经绝望„„

我们不愿想起这些血淋淋的事实,但不得不面对用生命化成的一个个问号:我们这些大学生到底怎么了?我们接受的不是这个时代最多元的教育文化,享受的不是这个社会最先进的物质产品吗?只是为什么在耀眼的光环下,我们的心灵却如此地脆弱?国内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相对较晚,这种状况又时常被人们模糊地认识着。若走近真实和清晰,我们的思考将更有价值,也就是我们进行这次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调查对象及方式:

调查对象主要为我校的在读学生,主要采取网上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一共发放了一百份,收回有效问卷六十三份。样卷内容主要可分为:1.有无心理问题2.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3.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4.采取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方法

调查时间:2010年11月

调查结果与体会:

由所收回的六十三份问卷所统计的数据显示,大多数的人是积极向上、阳光热情的,一

般只是偶尔会遇到心理问题。

1.关于有无心理问题及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64%的人认为自己的心理状况是比较健康的,60%的人在选择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典型特征是处事乐观,热情诚恳。而说到对于大学生活的满意程度而言,占比例相对较大的41%是基本满意,也有26%选择不满意但无法改变。这些数据都一定程度上表明我们大部分人还是属于积极乐观的,这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但偶尔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问题,如果一旦受到特殊事件特殊原因的刺激,这些问题便会无限放大出来,这就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事情。

2.关于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像第5题造成你生活困扰的原因是什么(多选题),69%的人选择了人生发展与职业选择有苦难,57%的人选择了自我管理能力不强,30%的人选择了课程学习有困难,25%的人选择了经济困难,23%的人选择了人际关系与沟通上有困难。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就表明大多数人都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也足可说明就业压力带给我们大学生的困扰之大。当然,相当一部分人觉得自我管理能力不强也是造成生活困扰的原因之一,这也足够说明我们大学生自身可以说是致命的弱点,提醒我们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与意志力的培养。而像第6题你觉得哪个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主要因素的选择中,60%的人选择了日常生活环境影响,37%的人认为是后天家庭教育影响。从这可以发现我们所在的学校环境对我们心里健康的形成的影响之大,以及家庭教育的不容忽视。第9题的关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什么引起的,31%认为是人际交往带来的压力问题,22%的人选择了对周围环境的不适应,各有19%的人则分别选择了情感问题和就业压力。由此我们又可得出人际交往与沟通的重要性,情感问题的处理,对待就业压力的态度,这些都是造成我们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3.采取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方法:44%的人选择向知心朋友诉说,23%的人选择找种发泄方式,而15%的人选择憋在心里不说,大多数的人还是采取了较为科学合理的方式,选择诉说和适当的发泄方式,而仍有不少的人选择憋在心里这种对于自己极为不利的方式,每个人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当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会爆发,这样极易造成心理问题的出现。在关于大学校园里是否有开设心理咨询中心的必要这个问题上,80%的觉得很有必要,只有14%的选择了无所谓。这充分说明了开设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的重要性。目前虽然所有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咨询中心,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是徒有其名,又有多少是两天打渔三天晒网的?而在17题中多久会去心理咨询中心咨询一次中,93%的人是从来不去,1%的是一周,2%的是一个月,4%的是一个学期或更久。这足以引起我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了,在充满竞争与压力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积压的心理问题如不得到及时缓解,这将是一个多大的社会隐患。我们的教育机构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们,实在是应该好好审视下自己对于我们的教育方式,做好正确的引导作用。

分析与总结:

一.形成心理问题的原因:

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个人,包括个人的家庭背景、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经济状况,以及个人自身的原因等方面。家庭方面: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环境,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家庭的教育方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方向与性格形成。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不论贫富。典型的马加爵事件与其家庭的经济情况是分不开的。而个人自身的性格以及上大学之后的前后落差等心理的不平衡感也是形成心理问题一个不可或缺的原因,性格外向、阳光乐观的人一般是不会有什么极端行为的,而性格内向、不愿向他人倾诉的人就非常容易产生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其孤僻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心理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则是来自社会多方面的原因,这主要包括人际关系与沟通问题,大学校园环境,以及社会就业压力等。调查表明,日常生活环境是引起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而大学生日常生活环境则主要包括我们在读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心情以及对待人事的心态。当然,这只是一小方面。而我们认为,人际关系处理的好坏,与他人沟通能力的好坏则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中国这个向来以人脉作为成功的一个标志的国度中,处理好人际关系实在是太至关重要了。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来自农村地区。在以前的日常生活中焦急范围较窄,与人交往的机会也较少,初到大学,面对如此开放自由的环境,面对如此多的同学。面对如此多的公共场合,一下子不知所措,乱了阵脚,于是羞于表达形成内向性格。而在城市中长大的同学,来自独生子女家庭,难以体会农村地区同学的情况。于是形成隔阂。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措施与建议: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

调查中便显示,心理咨询中心必不可少。大学生是处于学校和社会这两者的边界,一边是单纯的美好的校园生活,一边却是充满竞争与就业压力的纷繁社会。没有人能够十分完美地处理好这个过渡时期,再加上来自家庭来自社会的几重重压,以及与以前生活的严重落差,心理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急需有人指引。因而,有关部门有关负责人一定要充分发挥好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努力将大心事化小,小心事化无。尽量将一切心理问题扼杀于萌芽之中。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教育组成的重要部分。心理咨询中心的不断完善成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保证。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将心理问题做到早期发现和预防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心理素质的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方案和措施。如果我们学校能每期对大一新生进行一次细致的全面的心理健康调查,就能十分详细地了解大部分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存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根据情况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防患于未然。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校园环境的建设与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学风、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保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恋爱观必须要有大环境予以最大程度的实施。因此,学校应花时间和精力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积极向上的集体活动,发动全院学生从心底里感觉到这个大家庭的活跃与温馨。

4.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讲究卫生等。大学生不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各方面进行涉猎,因而学习任务较重,再加上心理压力大。所以,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学习任务过重以及缓解心理压力过大。

5.学会自我心理调节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自我调节存在的心理问题,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大学生都是成年人,有责任和义务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心智都趋于成熟的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应该懂得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及时调节好心理的诸多不良因素。努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令自己的大学生活充满阳光与斗志昂扬,端正心态,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结束语: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民族未来的希望,是祖国强劲的储备力量。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关系着我们整个民族的昌达与繁荣,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是关注我们整个国家的前

途与命运。

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多从自身寻找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好问题。我们处于一个如此幸福的时代,其实,我们应该发自内心地感到满足,感觉幸福。而不是整日“为赋新词强说愁”似的满腔烦闷,更不要将自己逼向心理扭曲的绝路。也要呼吁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多多关注大学生的成长,对大学生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在给予我们物质上的充裕之外,其实更要注重精神上的充实。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从某种程度上比身体健康来的更为重要!

附: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结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

1.你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A.处事乐观,热情诚恳B.心平气和,与世无争,乐于助人 C.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D.吃的下,睡的香

2.失恋后你的表现是?()

A.痛苦,想自杀B.抑郁,寝食难安

C.顺其自然,继续正常生活D.无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3.你如何看待社会压力下的攀比心理?()

A.可以理解,人各有志,人靠衣装嘛B.不应该糟蹋父母的钱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C.把握尺度就好,视情况而定D.其他 4.你对你现在的大学生活满意吗?()

A.满意 B.基本满意 C.不满意 D.不满意,但无法改变5.造成你生活困扰的原因是什么?(多选)()

A.人生发展与职业选择上有困难 B.思想上有困难C.课程学习有困难

D.自我管理能力不强 E.经济困难 F.不适应大学生活 G.与异性交往方面有困难H.家庭变故或困扰 I.人际关系与沟通上有困难6.你觉得下列哪项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主要因素?()

A.先天心理素质 B.后天家庭教育影响 C.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影响 D.其他因素7.你是否遇到心理问题?()

A.经常有 B.偶尔有 C.没有过 D.没有想过8.你认为现在自己的心理状况如何?()

A.很健康 B.比较健康 C.不健康 D.没有想过9.你认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

A.人际交往带来的压力问题 B.学习压力 C.情感问题 D.就业压力 E.对周围环

境的不适应

10.你是如何对待面临的压力或烦心事?()

A.向知心朋友诉说 B.找种发泄方式 C.找家长 D.憋在心里不说 E.其他方式11.你周围的生活环境对你的心理健康有何影响?()A.有很大影响 B.有一点影响 C.毫无影响12.在大学生活里你最经常的感觉是什么?()

A.新鲜有趣 B.比较充实 C.无所事事 D.郁闷13.如果你身边的朋友存在心理问题,你会如何做?()

A.开导他 B.事不关己,无所谓 C.对外宣传他有问题 D.为了自身安全,能躲多远躲多远

14.你是如何看待马加爵事件的?()

A.震惊 B.憎恨 C.同情 D.敬仰 E.恐惧15.你是如何看待刘海洋用硫酸泼熊事件的?()

A.十分震惊 B.很有意思,自己也想尝试 C.十分反对 D.事不关己,无所谓16.你认为大学校园里是否有开设心理咨询中心的必要?()A.很有必要 B.无所谓 C.完全没有必要,多此一举 17.你每隔多久会去心理咨询中心咨询一次?()

A.一周 B.一个月 C.一个学期或更久 D.从来不去18.你认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否应引起重视?()A.要认真对待 B.无所谓 C.根本不用在意19.你认为大学生最需要辅导项目是?()

A.在我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提供参考意见 B.解答一些思想问题 C.介绍一些为人处事的经验 D.介绍和开放校内外资源 E.在我难以自我控制时给予警醒20.你认为心理健康工作者目前最应该加强哪方面的工作?()

7.延边大学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篇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 抽取延边大学5所学院 (理工学院、师范学院、医学院、护理学院、艺术学院) 1~4年级学生491人。其中, 男167人, 女324人;年龄19~24岁。各学院学生平均年龄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采用SCL-90量表测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使用自制调查表对社会状况 (37项) 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调查。调查以班级为单位分批进行, 有统一的指导语以说明测试目的、消除学生疑虑。要求不记名填写, 问卷当场收回。问卷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根据国内统一使用的心理健康等级划分标准[1,2]统计其结果 (见表1) 。

当各因子分≥3, 则认为有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从表1可看出, 有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 (因子分≥3) 的项目比例为2.04%~5.91%不等, 人数较多的项目依次为强迫症状 (5.91%) 、抑郁 (5.91%) 、偏执 (5.30%) 、人际关系敏感 (5.09%) 等, 发生率达5%以上。

2.2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常模比较

SCL-90量表包括90个项目, 反映9个症状: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延边大学学生SCL-90量表各因子分与全国常模比较, 结果见表2。

从表2可看出, 除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外, 测试学生其余7个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 尤其在焦虑、躯体化、精神病性、敌对等项目更为明显。提示大学生心理问题高于正常人群。

2.3 不同学院学生SCL-90量表各因子分比较

在SCL-90量表总均分和各因子分中, 师范学院学生普遍高于其他学院学生, 结果见表3。

从表3可看出, 理工、医学、护理、艺术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基本一致, 无显著性差异。师范学院学生除强迫症状因子分与其他学院相同外, 其他因子分均高于其他学院。

2.4 男女生之间SCL-90量表各因子分比较 (见表4)

从表4可看出, 女生除精神病性因子分明显高于男生 (P<0.05) 外, 其他因子分无显著性差异。

此次测试中, 认为自己心理素质一般的学生占25.9%, 差或很差的占9.8%;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的占84.9%, 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占45.6%, 支持开展心理咨询的占53.8%。

3 讨论

3.1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定

延边大学学生SCL-90量表各因子分≥3检出率为2.04%~5.91%, 远低于山西大学学生6.3%~14.6%、上海1.46%~10.06%的报道[3,4]。与云南1.02%~5.34%的报道接近[5]。因子分≥3人数较多的项目依次为强迫症状、抑郁、偏执、人际关系敏感。这与国内文献报道一致[6]。可能由于大学生处于心理未成熟到成熟的转变时期, 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社会实践少等原因导致产生心理问题。

注:A代表理工学院、B代表师范学院、C代表医学院、D代表护理学院、E代表艺术学院

3.2 学生SCL-90量表测试的异常

延边大学学生SCL-90量表各因子分除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外, 其他7个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 而得分较高的因子有躯体化、焦虑、抑郁、敌对、精神病性。再次印证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社会同龄青年的论点[3,4]。

3.3 不同学院学生SCL-90量表各因子分比较

理工学院、医学院、护理学院、艺术学院各因子分无显著性差异, 师范学院除强迫症状因子分和其他学院无差异外, 其他8项因子分均高于其他学院。这与师范生总均分和因子分高于医科大学、理工大学学生的报道基本相同[7]。不同学院间的差异不容忽视。调查显示, 影响师范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家庭经济状况 (59%) 、人际关系紧张 (48%) 、个性特征问题 (38%) 。师范专业农村学生较多, 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成为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所学专业及学生对其前途的担忧是否影响其心理健康有待进一步研究。

3.4 男女生SCL-90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比较

女生精神病性因子分明显高于男生, 其他因子分无显著性差异。与国内有关文献报道不同[7,8]。女生精神病性因子分高与其胆怯、多愁善感的个性特征有关, 其他因子分无差异可能与大学生思想开放、文明程度高、思维方式等因素有关。

大学生是心理问题易发人群。因此, 教育部门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普及心理学知识, 帮助大学生处理各种心理冲突, 学会自我调节,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开设心理咨询服务, 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性格特征和心理状况进行个别指导, 做好精神疾患的早期干预, 取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金华, 吴文源, 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86, 5 (2) :260~263.

[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3, (增刊) 31.

[3]郑延平, 陈昌惠, 甘一方, 等.中国生活事件调查 (三)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1, 4 (6) :272~274.

[4]季建林, 夏镇常, 徐俊冕.不同专业大学生SCL-90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0, 4 (3) :123~124.

[5]张河川, 赵虹, 宋金玲.云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1999, 6 (20) :173~174.

[6]姚齐和, 赵传昌.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J].健康心理学, 1997, 5 (1) :36~38.

[7]王晋臣, 傅茂笋, 王永杰.不同类型学校大学生SCL-90测试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1999, 2 (20) :40~41.

8.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调查 篇八

2010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等多部门联合公布了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多数指标25年来呈持续下降趋势。为了增强学生体质,我国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出台了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多项政策。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每天锻炼一小时逐步落实,但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仍然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着中小学生体质的增强?哪种因素制约性最大?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试图弄清这些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有效干预方案提供参考。

本研究以北京市中小学生为例,重点考察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在西城区、海淀区、通州区共发放问卷1 080份,回收率为99.9%,有效率为85.4%。所获得的调查数据利用Excel2007和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在影响体质健康各因素中,睡眠影响程度最高

通过调查获悉,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研究对体育锻炼、饮食、课业负担、网络游戏与睡眠等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图1显示,不同影响因素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程度不同,每一种因素的影响性都达到了50.0%以上。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睡眠(77.2%),其次是体育锻炼(76.1%)。这与目前一些研究者认为的“体育锻炼是第一影响因素”存在一定的分歧。本调查针对的是学生,学生的认识最能直接说明问题。睡眠被排在了首位,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在研究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方案上,应转变体育锻炼位居首位的认识,对学生睡眠问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学生在睡眠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越长,强度越大,越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甚至由于睡眠不足精力不能高度集中,还会增加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几率。

(二)在体育锻炼方面,体育课影响居首位

体育锻炼主要有体育课、课外锻炼等形式。体育锻炼对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如图2所示。

图2显示,就体育课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认为“非常大”和“比较大”的学生加起来所占比例为80.9%;就课外锻炼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认为“非常大”和“比较大”的学生加起来所占比例为68.9%。体育课是学生学习运动技能、掌握锻炼方法的重要途径,体育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参与运动的效果。因此,提高体育课质量将对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挥重要作用。课外锻炼是体育课的延伸,尽管在学生看来其对体质健康的影响不及体育课,但我们对其影响仍应加强关注,因为体育课教学时间是固定的、有限的,而课外锻炼的时间则是不固定的,时间可以自己把控,因此它可以有效弥补学校体育课的不足。

(三)在饮食方面,早餐影响程度更高

调查发现,早餐、挑食、吃零食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如图3所示。

图3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早餐对体质健康的影响更大一些。这说明,他们已经认识到了吃早餐以及早餐的质量对体质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然而,实际上,有一部分学生因起床晚或不良饮食习惯等原因,不吃早餐或不规律吃早餐的现象也比较突出。有研究表明,早餐是大脑活动的能量之源,如果没有进食早餐,体内没有足够的血糖以供消耗,学生便会感到倦怠、疲劳,精神无法集中,大脑反应迟钝,会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率。另外,不吃早餐,胃酸及胃内的各种消化酶就会去“消化”胃粘膜层,对消化系统造成很大危害。长此以往,细胞分泌黏液的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造成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因此,能否保质、保量地进食早餐,对体质健康影响很大。

除此之外,课业负担和网络游戏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三、思考与建议

(一)找准根源,改善学生睡眠的质与量

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主管部门早已下令为中小学生“减负”,以便增加学生休息时间,提高学生睡眠质量。但是,有些学校依然在狠抓升学率,作业量有增无减。有些学校即使减少了作业量,让孩子早放学回家休息,但部分家长却不愿意“浪费”那些时间,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大量占用孩子的休息时间。这是注重孩子学习胜于注重孩子健康的突出表现。长此以往,“减负”只会停留在口号上,强调小学生每天睡眠保证10小时、初中生保证9小时、高中生保证8小时只能是镜花水月。因此,学校与家庭应联合起来并保持高度一致,真正给孩子留够休息时间,保证不同学段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这样孩子的体质才可能得到增强。学生睡眠不足,单纯增加其体育锻炼是很难达到增强体质目的的。

(二)上好体育课,确保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

只有保质、保量地把体育课上好,才能真正向学生传授运动技能;学生掌握了运动技能,才能在课余时间自主锻炼。同时,上好体育课也能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上好体育课体育教师是关键。体育教师不但要提高专业技能,更要提高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并在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引导下,高度对学生负责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只是完成一周几节体育课的工作量上。体育教师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需要同步提升。

(三)按时进食早餐,为学生学习与锻炼提供营养保障

定时、定量并保质、保量地进食早餐至关重要。目前,由于早读学生到校时间较早,很多孩子因睡眠时间不足,起床晚了以至于来不及吃早餐,结果,有的孩子干脆不吃,有的孩子带着在上学的路上边走边吃,还有的带着来不及吃,只好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偷偷吃。这些现象严重影响着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孩子上午的学习、活动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不吃早餐或不规律吃早餐,能量供应不足,自然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因此,按时、有规律地进食早餐必须予以足够重视。

【于素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后】

9.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篇九

1、我校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应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要注重改善家庭教育的方式,改变错误的家教观念,保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做到学校、社会、家庭“三教统一”

上一篇:书刊销售营销方案下一篇:写特点鲜明的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