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一)Unit 4 Earthquakes单元教案(精选9篇)
1.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一)Unit 4 Earthquakes单元教案 篇一
《包身工》教案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真实地再现了包身工 的苦难生活,包含着对包身工的无限同情,对包身工制度的无比愤慨。使学生介入心灵,感同身受的理解血腥的包身工制度,在“悲剧”作品的审美之中陶冶心情,锻造“人格”,净化心灵,辩别真善美的目的,实现“悲剧”作品的情感美。
二、过程与方法
1、速读法,通过速读能让学生迅速的理请自己的思路。
2、精读法,通过仔细玩味领会文章的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
3、问题法,教师设计问题,学生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充分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
三、知识与技能
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把握文章的结构线索,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2、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积累(5分钟)
1、《包身工》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2、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 1
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检查预习(10分钟)
1、作家及作品
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县人。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2、互查字词
蠕动(rú)拎着(līn)弄堂(lòng)游说(shuì)赚(zhuàn)抹(mā)嘈(cáo)执拗(niù)簿子(bù)籼米(xiān)莴苣(wō jù)揩地板(kāi)搽粉(chá)蹒跚(pán shān)皮辊(gǔn)谄媚(chǎn)骷髅(kūlóu)噩梦(â)怔住(zhâng)锭子(dìng)
新课活动(20分钟)
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交待时间的句子。
问题1: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在这些时间段“包身工”在干什么?
(四点一刻 晨起;
四点半钟 早饭; 五点钟 上工;六点钟(十二小时劳动,中午休息的15分钟)放工。以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为线索组织材料: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
问题2:从课文中,我们看到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
预想:回答可能会很零散,但是通过零散的现象概括出具体的状况,普通班的学生可能存在困难,由老师帮助解决,好班学生由他们自己归纳,教师作总结。
讲解:即是具体描绘包身工悲惨生活现状。
→:家庭生活困难,被迫卖身给带工老板,带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工作;“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有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劳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
→:包身契上写明三年期间,能够做满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象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象弓一般的弯,面色象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
→:“纱厂工人的三大威胁就是音响,尘埃和湿气。没有人关心他们的劳动条件,这大概是自然现象吧,人在这三种威胁下面工作,更加容易疲劳。”吆喝 呼喊
命令似的高叫
没有做工和不做工的自由;工资待遇低:“最初工钱是每天十二小时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几个星期之后就调到钢丝车间、条子间、粗纱间去工作„„工资不及男工三分之一”,教师小结:家庭生活困难,工作环境恶劣,没有人生权利,工资待遇极低,是处在被压迫的最底层的最悲惨的人。
问题3:包身工给资本家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预想:学生可能会很随意的回答,提示一定要依据课文来回答。→:在一种特殊的低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膨大了。
→:单就这福临路的日本厂子讲„„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教师小结:高度榨取剩余价值,在利益驱使下,榨干工人身上的最后一滴血,把工厂的发展建立在工人的尸体上。
问题4: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现象的评价是什么? 提示:在文中找出原句分析。
讲解:注意题中“评价”两个字,也是要在文中找出相关例子,再看例子透露出来的作者的观点。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通过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鸣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四、分析综合
问题1: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包身工的社会意义。分析:社会意义。
① 包身工是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厂做工,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全归承包人所有;
② 课文中的提法是“包身工”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包”的标志是事先立了“包身契”。“奇妙”之处不仅在于这些女孩子近乎被拐骗,而且是一仆二主:一主是日本资本家(工头是拿摩温);另一主是中国二老板,带工的。日本资本家称她们为“试验工”“养成工”;中国带工者称她们为“包身工”;
③ 作品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
问题2:给包身工下定义。
([示例]:包身工是指二三十年代(时间),在上海东洋纱厂里(地点),为外国人工作的女工(工作性质)。因为这些女工在进厂时已经签订了卖身契,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权,所以被称为“包身工”。)
小结:下定义的方法。(定义,就是用简洁而明确的语言,指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把容易与之混淆的对象区别开来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 4
在说明事物本质特征时,常用判断句式表述概念。用公式来表示: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属概念”就是被定义概念所属的大类,也就是归类;“种差”就是在大类之中,被定义概念与同类相邻概念间的主要差别。如:“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液体。”“透明液体”就是“属概念”,其余的说明部分是“种差”,也就是“水”与其他透明液体的差别。从特点上看,下定义要准确简明,概括性较强; 从内容上看,下定义着眼于事物的本质属性,从严密程度来看,下定义要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的内涵和外延与事物相等,说明的对象与说明的内容可交换位置,意义不变。)
启示:方法才是硬道理。课后问题(5分钟)
问题1:包身工是一个群体,他们承受的黑暗、残酷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使我们对这一群体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问题2:文章在叙述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试找出这些背景材料,并分析其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文章的线索,互相讲述包身工的生活顺序和生活场景。(15分钟)
二、思考分析:(20分钟)
问题1:包身工是一个群体,他们承受的黑暗、残酷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使我们对这一群体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本文写作上突出的特点,就是点面结合。)
生:本文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收工等四个场面,这面上的记叙与描写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作者以“芦柴棒”为例,通过“发 5
烧”“生病”被“抄身”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的悲惨命运。“小福子”遭到“拿摩温”和“东洋婆”毒打惩罚的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文章的这种写法启示我们:
(1)所选的材料必须具有典型性,能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如“芦柴棒”的事例。
(2)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进行剪裁,点面结合,互为补充。本文写包身工的一天活动情况就是包身工全部生活的缩影。)
→:比如写一个课堂,有群像的描绘,也有精彩人物的描写,就叫点面结合。群像是面,精彩人物是点。
教师讲解:点面结合(点面结合是以个别表现一般艺术规律在文学描写中的具体表现,是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
什么是点面结合呢?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问题2:文章在叙述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试找出这些背景材料,并分析其作用。
(课文在每一段叙事之后,总要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比如第一个场景中对于包身工来源的介绍、带工老板“手面”和财产的介绍;第二个场景中对于社会背景的介绍,以及对于东洋厂对包身工需求增大的原因的分析;第三个场景中对于出入厂凭证的来历的介绍,以及东洋厂“飞跃地庞大”起来的许多具体数字等。这样的穿插,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读者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 6
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三、自主小结:学习本课有什么体会?(10分钟)
1、震撼,(课文在描写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同时,又议论了“包身工”制度。做到了描写、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相结合。描写记叙部分好象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说明议论部分好象是特写镜头的解说词。特写使人获得形象认识,解说使人获得本质认识。随着时间推移,包身工的生活图景越来越清楚,对包身工制度的本质认识越来越深刻。最后写“黑夜”归到结尾,有力的揭示了中心思想。)
四:齐读文章的最后三段,再次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5分钟)
五、课外作业(5分钟)
1、上网查询并阅读《让“包身工”永远成为历史的“陈迹”》,写一篇有关当代童工的文章。
2、发放《飞向太空的航船》导学案,布置预习作业和课前积累。
2.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一)Unit 4 Earthquakes单元教案 篇二
(一)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全文, 了解生命的起源过程, 并完成所布置的任务。
2.用所学的词汇和语言点复述课文, 掌握段落大意。
3. 用所学的知识与伙伴进行交流、沟通, 提高交际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
1. 任务教学法:快速阅读, 掌握段落大意, 匹配正确选项。
2. 合作学习法:仔细阅读, 讨论生命发展的过程, 并排序。
3. 交际学习法:学生展示讨论结果, 运用所学知识对生命的起源进行叙述。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本部分旨在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手段, 获取有关“地球生命的起源”方面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素质, 拓宽学生的视野, 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 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珍爱生命的意识, 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
天文学作为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对我们人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课文以“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为中心话题, 内容涉及太阳系、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宇宙大爆炸、黑洞效应等, 主要围绕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展开。本课时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本篇阅读文章采用了叙述方式, 按照时间顺序, 主要叙述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我将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以问题导入, 让学生思考, 激活学生的思维, 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主题阅读, 进而扩大课堂的材料输入量和学生的语言输出量。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 对全文大意作整体理解:本篇阅读文章采用叙述方式, 按照时间顺序, 主要叙述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掌握本课的重点单词与词组 (Useful words andexpressions) :
Big Bang watch out
break out exist
in time now that
block up as a result
give birth to lay eggs
cheer up prevent … from
in one’s turn puzzle
3. 找出各段的主题句, 并归纳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难点:
1. 如何利用预读、略读、查读等阅读技巧和识别关键词、确定主题句等阅读微技能, 形成阅读策略。
2. 如何帮助学生运用阅读策略, 实现自主学习。
3.怎样以阅读课的教学为依托, 全面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4. 掌握本课的重点单词与词组, 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适当的辨析与拓展, 提高实践能力。
四、学情分析
在高一第一学期英语学习的基础上, 学生已经掌握了略读、快速阅读等阅读技巧, 以及识别关键词、确定主题句、预测等阅读微技能, 形成了初步的阅读策略。但大部分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的基础知识仍然较为薄弱, 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较差, 学习的主动性不足;然而, 他们学习比较认真, 学习较为优秀的渴望在班集体里得到他人的认可, 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与此同时, 他们的求知欲旺盛, 思维比较活跃;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好, 能主动配合老师, 愿意开口讲英语;他们有着高中生的独立、爱表现自我的特点。因此, 只有设置使他们感兴趣的活动, 因材施教, 才能让他们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
本课课文是一篇科普类文章, 文中有许多专有名词, 如, 两栖动物、水生有壳动物、爬行动物等等。因此必须先学习单词, 同时学生可将英文所呈现的内容与生物知识相结合, 帮助理清文章的脉络。
五、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复习 (Reviewing) (5分钟)
设计意图:本环节将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简略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铺垫。
师:How many planets are there in solarsystem? What are they?
生:There are eight planets in our solar system.They are Uranus, Venus, Earth, Mars, Mercury, Jupiter, Neptune and Saturn.
师:Very good. Do you know the words andexpressions on the blackboard. They may be used inthis class. Let’s review them.
学生活动: (The students read the words loudly.)
步骤2:导入 (Leading-in) (5分钟)
师: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information aboutthe universe?
生:Yes, very much!
师:Do you know the origin of life on earth?
生:Pangu separates the sky from the earth.
生:Nvwa makes human beings.
生:God created the world.
师:Yes. You are right. There are differentversions about the origin of life on the earth. But doyou know the scientific idea of the development ofthe life on the earth? OK, now look at these picturesand then answer my questions.
多媒体利用:用多媒体展示以下图片。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导入过程, 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相关图片和文字让学生猜。这样的导入能让学生打开思路, 回想起地理课中所学过的相关知识。既能让学生体会到本堂课的主题, 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营造一种宽松和活跃的课题氛围。本环节能让学生学习一些生词, 为下一步阅读策略的掌握及教学的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1) The Big Bang宇宙大爆炸
(2) A cloud of dust一团尘埃
(3) A solid globe一个固体的球状物
(4) The globe exploded with fi re and rock球体爆炸喷出烈火与岩石
(5) The atmosphere大气层
(6) Oceans and seas海洋
(7) Small plants and tiny organism小植物和微生物
(8) Shellfi sh and all sorts of fi sh贝类及各种鱼类
(9) Amphibians两栖类动物
(10) Reptiles /Dinosaurs爬行类动物 / 恐龙
(11) Mammals哺乳类动物
(12) The evolution of human beings人类的进化
步骤3:略读 (Scanning) (7分钟)
师:Ok, so much for the pictures. Can you tellme what order of the pictures it is?
生:They are in the order of time. From thesepictures, we can know 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
师:That’s right. Now let’s look at the text. Lookthrough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get the main idea ofeach paragraph.
任务学习法:限时阅读活动, 学生在5分钟时间内把握文章各段的中心大意。
设计意图:准确、快捷地找到段落主题句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技巧。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浏览文章, 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略读技巧找出段落主题句, 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此项任务可提高学生的预测能力和快速阅读能力, 让学生基本了解课文的章节安排和主线。
多媒体利用:用多媒体展示以上练习, 并连线。
师:Please match the main idea with eachparagraph.
生:para.1—d, para.2—c, para.3—a, para4—b, para.5—e
步骤4:精读 (Intensive Reading) (10分钟)
师:Well done. Now we’ll read the text carefullyand then put the right order of development of lifeinto a timeline, then discuss in groups.
1. Insects and amphibians appeared.
2. Dinosaurs appeared.
3. The earth became a solid ball.
4. Small plants grew on the water.
5. Reptiles appeared.
6. Plants began to grow on dry land.
7. The earth was a cloud of dust
8. Water appeared on the earth
9. Shellfi sh and other fi sh appeared.
10. The universe began with a “Big Bang”.
11. Clever animals with hands and feet appeared
12 Mammals appeared
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生命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这一系列的环节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章, 捕捉文章细节。引导学生先根据文章的主线, 搞清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领悟和分析语篇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各小组把讨论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生:the right order should be 10, 7, 3, 8, 4, 9, 6, 1, 5, 2, 12, 11 (对学生展示结果进行表扬)
师:Very good. Now you must have a generalidea about the text. Can you retell the text using yourown words?
生:... ...
交际学习法: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 表述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该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为学生创造语言输出的平台。学生通过阅读获得了语言储备, 为语言的输出做好了铺垫。同时, 此活动还可以激励学生将课本上所学的知识跟他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同时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步骤5:讨论 (Discussing) (15分钟)
师:Good job. Now think about what you haveread and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pairs.
Why was the earth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planets?
Why did the plants grow before the animalscame?
Why is it wrong to show fi lms with dinosaurs andpeople together?
What problem is caused by human beings?
多媒体利用:用多媒体展示以上问题。
合作学习法:学生合作学习, 共同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把教学活动变成了真正的交际活动, 并将课堂活动推向高潮。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变浅层次的参与为深层次的参与。学生将所领会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另一个情景中去, 通过交际学会交际。使学生能清晰地感受到学习的意义, 实现学以致用。
师:Yes, we human beings did much harm to theearth. The earth may become too hot to live on. Sowhether life will continue on the earth for millions ofyears to come will depend on whether this problemcan be solved. It is high time that we should dosomething to protect the earth. Protecting the earth isprotecting ourselves.
步骤6:作业 (Homework) (3分钟)
Write a report about what you will do to protectthe earth.
Find out the useful expressions and languagepoints in the text.
Underline the difficult sentences and analyzethem.
设计意图:作业内容是本堂课的延伸, 旨在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为学生创造语言输出的平台;学生通过阅读获得了语言储备, 为语言的输出做好了铺垫; 复习本节内容并为下节课做好预习。
六、教学小结
本节课通过不同的任务设置, 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合作和探究来完成各项任务。深层思考的阅读理解活动和讨论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用英语表达的欲望, 达到了增强学生成就感、自信心, 培养其合作精神的目的。
七、教学反思
3.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一)Unit 4 Earthquakes单元教案 篇三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当前阶段,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作为高中教育阶段中地理学科的物质基础,其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通过合理有效的地理知识的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可以自主的进行实际应用与之相关的地理知识。为此,笔者在文中主要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材进行分析。
一、全局性教学地位的分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一内容,位于教材中的第一章节“行星地球”的四节中的第二节,属于一个衔接环节。主要的教学目标为:能通过展示的图片理解太阳活动增强时会使地球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干扰及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因;通过对各种资料的观察以及课前室外的观测,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等。本节教学重要教学难点为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可以自主的通过预习、查阅资料、寻求教师的帮助等形式进行深入的学习行为。此节教学内容作为高中生进入到高中学习生活后的第二课时,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进而树立自我的地理思维。而在此节学习活动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宇宙中的地球”的相关内容,对于地理教材中的太阳和地球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地理教师的新知识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为此,此内容不仅是地理教材中“行星地球”这一章节中的基础内容,同时也是起到衔接新旧知识的作用。
二、具体教学内容的结构框架分析
(一)内容组织结构分析
(1)地理知识内在隐含的知识结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节内容,主要是以“为地球供应能量”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为主要知识框架。在教材引言中就运用图片来进行描述,从生活、具体生产活动中的具体事例进行深入分析太阳辐射为地球为其供应出的相关能量。并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断进行扩展其实际案例,来进一步论述其他地理知识。通过学生的讨论学习,进而全面掌握太阳辐射能量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差异的相关学习内容。于此同时,地理教材中还涉及到了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太阳活动周期、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相关内容,以此作为实际学习材料让班级中学生观察分析太阳黑子数变化的活动,进而充分的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内相关知识。
(2)地理学习能力框架
当前阶段,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两种。地理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将其进行有效的融合,并结合教材中的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这一学习知识,进行深化学生的学习印象,进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的查阅学习资料,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其的认知,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思维能力。人教版教材中运用两种实际案例进行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这一做法不仅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合作学习意识以及知识转换能力,学生同时也在实际学习活动中,通过有效的结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全面的掌握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的相关知识,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
(二)内容表述结构分析
(1)叙述性质的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叙述性课文,作为构建地理教材整体脉络的基础内容,不仅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中的教学依据,同时也是对地理相关专业理论、地理知识潜在规律以及地理原理等知识的具体文字表述,具体表现为教学课文及图表型教学资料等。在进行教学“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一课时,教材正文中描述了当前阶段中太阳的主要成分、温度以及太阳辐射的地理界定等,其叙述语言十分简洁易懂,并通过配合相关的图片教学资源,充分的进行阐述了其内容。教师在进行讲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主要影响这一内容时,需要进行合理的运用叙述性课文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其中潜在的学习规律,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学生在此种教学环境中学习,不仅不会产生学习厌倦情绪,同时极大的树立了自我的学习信心,进而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实践性质的教学内容
实践性质的教学内容作为当前培养学生地理学习思维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新课改实施下的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此节课程中主要是通过合理的设置相关实践活动来进行全方位的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通过教师合理的应用此内容,不断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进而高效的达成课堂学习任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材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此教材内容的编制是严格遵循新课改教学要求,并充分结合了当前高中地理教师与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实际需求。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材,不仅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更加凸显出教学的重点侧重点,进而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白雪,宋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材分析[J].学周刊,2014.16:80-81
4.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一)Unit 4 Earthquakes单元教案 篇四
1、荷塘月色
知识与能力目标:
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三课时 第一教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曾经品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似乎还沉积在我们心头。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河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板书文题)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原名自华,号秋实。生活经历: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早年从事新诗创作,内容多写小资产阶级的失意,也有觉悟青年对光明的呼唤。在清华任教后,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朱自清正直爱国,参加过“五• 四”和“一二•九”运动,但阶级的局限使他长期脱离现实。抗战任西南联大教援期间,思想有较大转变。1948.8.12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评价影响:《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代表作品:著有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著作,大都收入四卷本《朱自清文集》(1953开明书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威尼斯》。兴趣识记:谁有什么办法把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一下子记牢?参考办法:朱自清目送父亲的《背影》在远方消失,《春》终于来到了,到处都是酽酽的《绿》,他先去观赏《荷塘月色》,再去泛舟《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最后来到了美丽的《威尼斯》。(情节串联法)
四、整体感知
学习写景散文,首先要明白文章写了什么景什么情,怎么写的。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结构内容。文章可以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想起荷塘。写出游的时间、地点和缘起(心不静)。
第二部分:(2-6)夜游荷塘。
1、(2-3)去荷塘的小路,勾勒荷塘轮廓,写我路上的思绪,表达求静的愿望(求静)。
2、(4-5)写月下荷塘及荷塘月色的奇景(得静)。
3、(6)写荷塘四周及远景(出静)。
第三部分:(7-完)荷塘归来。
文章的4,5,6三个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行文层次清楚,写景形象生动:先写荷塘,继写月色,后写荷塘四周。作者的观景角度富于变化:从平观到俯视,从细察到鸟瞰;由近及远,从里到外,层层铺陈,使整个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传神的勾勒出了月夜荷塘的风采,给人如临其境
幽僻:幽深、僻静。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踱:慢步行走。弥望:满眼。弥,满。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梵婀玲:小提琴。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碧:青翠欲滴的样子。大意:大概的轮廓
三、听录音朗读,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整体把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
四、讲读第一部分:
1、第一段点拨分析: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一个“忽然”,引出了作者精心绘制的荷塘月色图画,构成了一个恬静幽美、清香四溢的世界。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悄悄”、“轻轻”。悄悄出门,轻轻进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板书]: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2、第二段点拨分析:写去荷塘心经的小路。概述了周围的景物。“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阴森森的”,“但今晚却很好,虽然朋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路阴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寂寞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整段写出了一种寂寞的气氛,衬托出淡淡的忧愁。[板书]: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3、第三段点拨分析: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确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的文章。背景介绍,《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正因为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还是要去一个地方——荷塘寻找自由,做个自由人。他能找到吗? [板书]:来 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路 感受:自由——(苦闷)
小结:写作者夜赏的缘由。用“我且受用这无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
五、作业:预习课文第二部分,准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教学步骤:
一、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总起: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出了荷塘月色之美景。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写作顺序:荷叶→荷花(静态实写)→荷香→荷波(动态虚写),流水——虚写映衬。}第五段写荷塘上的月色。第六段写荷塘四周景色。作者似乎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了一种安宁,但当他听到了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之后,突然觉得“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现实无法给他一种理想的“宁静”,于是他便力求从想象中寻求。
(一)讲读第4小节: 指名同学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
1、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
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
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 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2、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3、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板书]: 田田(多)荷叶 亭亭(美)
零星点缀、白(色)形态美 荷 荷花 如明珠、如星星(光)娜、羞涩(态)塘 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象闪电(快)
荷波 动态美 凝碧(色)
流水:脉脉(态)静态美
(二)讲解第五节
指名同学朗读第五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
1、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泻、浮、洗。)
2、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
3、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板书]:
(正面)月光 泻—轻柔
月色 青雾:浮、轻纱的梦 光与景的和谐(反面)(侧面)黑影、倩影(三)讲读第六节 请全班学生朗读第六节
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
袅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 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板书]:
树:重重、阴阴(沉郁)远山:隐隐约约
四周 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自远而近)蝉鸣、蛙叫
(四)总结:第二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二、作业:
1、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理解文章运用的“通感”修辞手法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第三部分 总结课文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读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板书]: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近,善收巧放。最见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
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至此由“实”到“虚”,开辟了一种与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 境界。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但“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又回到了现实中来。表明作者无法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宁静”,这正是残酷的现实社会带来的结果。
三、赏析文章的语言艺术:
本文的语言特色在本部分得到了充分体现。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比喻。写静态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二是通感。通感是“一种感觉超出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即感觉的转移。本文有两例:
例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有意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中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优雅和宁静来。
例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入一种幻境。
三是叠字的运用。由学生从课文中选出例子。
四、小结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五、作业:
1、在下列词语的括号内注音
A.参()差()差()别 参()见 差()劲 人参()差()遣 B.脉脉()的流水 山脉()脉()搏
2、给下列句子中加黑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A.有袅娜()地开着的 ①nà ②nuó
B.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①zhàn ②chàn C.这是独处()的妙处()①chù ②chǔ 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①mò ②mài
3、作者写荷塘月色的高明之处是把荷塘和月色作为一个整体来写。荷塘的景物是月下的景物,月色又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主要抓住荷叶和荷花的形:_______________,色:____________________,香:___________写月色,主要抓住光:______________,影: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词(见注释)
教后记:
《荷塘月色》的感情如何理解
《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写景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写荷塘上的月色,写月光下的荷塘,相当成功。至于抒情是抒的什么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表现了愁闷的心境,有的认为表现了闲适的心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的愤激之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你认为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呢?。我认为作者表现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低调情绪笼罩着全文,如作者心里不宁静,路是幽僻、幽静的,云、月是淡淡的,树色是阴阴的。蝉声与蛙声虽热闹,但与“我”无缘。不满现实,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至于喜悦,课文开头忽然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顿生。于是,由赏景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淡淡喜悦之情也是笼罩在全文的。
1.生字正音
蓊蓊(wěng)郁郁
霎(shà)时 倩(qiàn)影 袅娜(niǎo nuó)
梵婀(f„n ē)玲
媛(yuàn)女 櫂(zhào)
鹢(yì)敛裾(liǎn jū)踱步(duó)2.音形辨析
袅(袅娜)濯(濯濯)
谐(和谐)裾(敛裾)缀(点缀)
枭(枭雄)
櫂(桂櫂)
揩(揩油)锯(拉锯)辍(辍学)
岛(海岛)戳(戳穿)
楷(楷模)据(拮据)啜(啜泣)
凫(凫水)
擢(擢升)
偕(偕老)踞(盘踞)掇(拾掇)3.词语集锦
(1)幽僻:幽静偏僻。
(2)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3)踱:慢步行走。
(4)受用:本文中的意思是享受,动词。(5)弥望:满眼。弥,满。(6)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7)袅娜:柔美的样子。(8)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9)宛然:仿佛,好像。
(10)脉脉:文中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11)风致:美的姿态。
(12)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文中是深浅不一的意思。也写作“班驳”。(13)倩影:美丽的影子。(14)一例:一概,一律。(15)大意:文中的意思是轮廓。(16)消受:享受。多用于否定。
(二)课外拓展 1.同义词辨析
以至-以致:前者有三个意思,一是表示范围的放大,略相当于“一直到”,如“这个经验可在全乡推广,在全县推广,以至在全国推广。”二是表示程度的加深。如“这个人开始偷人的粮食、青菜,以至发展到抢国家的银行。三是表示上面意思的自然结果,如“变化太快了,以至一时间很难适应”。“以致”和“以至”的第三个意思差不多,只是“以致”多用于表示不好的结果,如“你不注意保护视力,以致小小年级就成了深度近视”。
化妆-化装:二者皆为动词。但区别很明显:一是使用物品不同:前者只用化妆品,后者化妆品和服装等都可能使用;二是部位不同:前者仅限于面部,后者可指整个身体;三是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使容貌美丽,后者为了适合演出或娱乐的需要,或者是不让别人认出本人。
2.同义成语辨析
[截然不同 迥然不同]二者都含有“两种事物有差别,不相同”的意思。不同点是前者的语意轻,表示差别很大,很不相同,后者的语意重,表示根本不同、完全不同。
[装模作样 矫揉造作]两者都可以用于“形容人的姿态”。不同点是前者不能用于形容诗文,而后者则可以。同是形容人的姿态,前者偏重不真实,后者偏重不自然。
[信口雌黄 信口开河]二者都含有“随口乱说”的意思,不同点是前者多指随便批评、诬蔑,后者指随便乱说。前者含有掩盖真相、抹煞事实、恶意陷害的意思;后者一般不含有这个意思。后者有时用来形容谈话海阔天空,漫无边际,而前者则不能这么用。3.写月名句集锦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资料集锦
1.关于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2.关于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作者不满现实,又苦于找不到出路,内心苦闷彷徨。本文就反映了作者当时的真实感受。
3.关于《采莲赋》
[原文]于时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译文]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重点精析
1.怎样结合背景来理解文章的感情?
时代背景是理解作者感情的一把钥匙。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任何文章,总会烙下深深的时代的印迹。《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蒋介石当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人及革命青年进行血腥屠杀,朱自清被这残酷的现实弄得“目瞪口呆”。他一方面觉得这种现象绝对不能再持续下去,要打破;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又想躲进学术的“象牙之塔”,脱离政治,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但实际上,作为受五四启蒙精神哺育的他,完全脱离时代又是不可能的,因此当时作者处于极度的痛苦和矛盾之中。《荷塘月色》正是作者当时的这种思想感情的折射。从某种意义上讲,文中的荷塘实际上成了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了解了以上内容,再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就不是很难了。
2.本文的关键语句的是什么?
散文中有些语句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时要重点抓住这些句子。如《荷塘月色》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它既印证了我们在背景中所提到的内容,同时也点出了自己夜游荷塘的缘由,是为了排遣心中的不宁静。再如“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两句明显流露出一种暂时摆脱现实的轻松感、喜悦感。而“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以及“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又明显流露出一种怅惘、失意之情。从以上几个句子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的心情是复杂、矛盾的。
3.本文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借景抒情是散文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它的特点是景与情融合在一起,在景物描写中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通过文章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我们也可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是很美的:荷叶田田,荷花朵朵,荷香缕缕,月色溶溶,像一首诗,又像一个梦,整幅画面给人以无限的艺术享受。从总体上看,不管是月下的荷塘,还是塘中的月色,都有一种朦胧美,而这种朦胧的意境正好折射出作者当时的心境:既有暂时摆脱现实的淡淡的喜悦,又有不能永远摆脱现实的淡淡的哀愁。这样通过对景物特点的分析,我们就很好地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今后同学们在阅读散文时,不妨经常运用以上几种方法,相信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4.怎样理解文章中的妙语佳句?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是《荷塘月色》中对荷花的描写,作者在此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若改为平实的说法,就是:叶子中间零星地开着些白花,有的已经盛开,有的含苞待放。而这样一来原文的韵味就荡然无存了。首先,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荷花的不同情态。“羞涩”一词写荷花含苞待放,“袅娜”写荷花饱满盛开的样子。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的娇美姿态、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荷花以生命活力和感情,写出了荷花的姿态和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无尽的遐思,真可谓“形神兼备”。其次,作者连续用了三个比喻来写荷花。因为作者是在晚上,在月光下欣赏荷花,而此时又 有晚风吹拂,景象自与白天大不相同。“如一粒粒的明珠”写荷花的光亮,“如碧天里的星星”则写风吹荷塘,荷花在浓密的荷叶间闪闪烁烁的丰姿,“如刚出浴的美人”更是写出了塘中月下荷花的朦胧柔美圣洁,简直让人觉得仿佛进入了仙境。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5.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一)Unit 4 Earthquakes单元教案 篇五
中国号称诗的国度。可中学语文的现代诗歌教学总是不尽人意。加强学生现代诗歌的阅读与鉴赏方法的引导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基于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诗的特点,我谈谈这首诗的电子课件辅助教学的设计思路。
从《雨巷》这个课题来看(显示主页面),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天空下着蒙蒙细雨和长着苔藓青石路面的深深小巷。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去感受这首诗的意境。我在电子课件的页面颜色处理上,偏重于淡雅、愁怨的紫色、白色,也正好和《雨巷》中一个主要意象“丁香”的色彩相符,加上悠扬的音乐,学生马上有了追求美的感觉,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出来。
然后,我打破了“先介绍作者、背景,再了解作品”的传统教法。师生一同欣赏这首诗的FLASH动画及穿插的配乐朗诵(课件展示),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诗人当时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交织在一起的心情。由此得出,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这时我再引导学生,试着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显示“雨中小曲”中的一些感人的散文、随笔),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思路。
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回主页面,音乐响起),再以配乐的形式进行学生诗歌朗诵。通过带点“愁”绪的音乐,更好地让学生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了解这首诗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把握其感情基调。
重新欣赏配乐的动画,再次感受诗中的意象美。这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让学生加深理解,边听边分小组讨论交流“诗中哪些形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通过合作共同完成问题的思考。采用“留言板”方式,在其中发表帖子,小组代表的发言随时可以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浏览到。学生主动建立起一个融洽的讨论环境。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里,集思广益。真正达到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的放失的指导,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明确了意象,活跃了学生思维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对诗中形象进行逐个联想。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资源共享,我抓住诗中亮点,加以点拨。进而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诗言志,诗往往抒发的是诗人的内心情感和自我追求,诗人的生平经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感悟都在诗歌中有反映。有句俗话“文如其人”。要了解诗作中的“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就必须了解诗人,才能更好地了解诗作,更深层次地理解诗歌形象背后的意蕴,把握好诗歌的基调。网络课件为学生提供了了解诗人的很方便的平台。学生很自然地意识到是环境压迫着诗人,才使他产生了冷漠、凄清、又惆怅的复杂心理体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的认识,把握诗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我十分注意知识的延伸性。可以给教师发邮件谈自己学诗的认识,也可以参看语文教学相关网站。实现课堂上下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何实施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切实转变,如何运用“网络”体现和贯彻“合作”要求,建构起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题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我渴望通过《雨巷》这课实现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突破。运用计算机网络可见的互动优势,集音乐、画面、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展示诗歌意境,教师引导,再让学生分组思考、评点和赏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把握诗歌的情感氛围,体味诗中丰富的意象,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注意课外知识延伸,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6.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篇六
(一)知识与能力
简述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条件及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细胞的基础知识,分析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细胞培养的学习,体会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关注细胞工程研究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二、教学重难点
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及条件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两幅烧伤程度不同的病人图片。
师:俗话说:“水火无情”,火灾过后,都会有烧伤病人。在治疗烧伤病人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烧伤病人的健康皮肤进行自体移植,但对一个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却无奈,用他人的皮肤来源不足,而且会产生排异反应。怎样获得大量的自体健康皮肤呢?这个难题,动物细胞工程为我们找到了解决办法。
【设计意图】利用经典图片引入课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二)动物细胞培养概念
动物细胞培养就是从动物机体中取出相关组织,将它分散单个细胞,然后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让这些细胞生长和增殖。
(三)动物细胞培养过程?
培养动物所用的细胞大都取自胚胎或出生不久的幼龄动物器官或组织。
将组织取出来后,先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等使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配置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液。
放在培养瓶中的具有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浮液在培养箱中培养的过程叫做原代培养;随着细胞生长的和增殖,培养瓶中的细胞越来越多,需要定期地用胰蛋白酶处理使细胞从瓶壁上脱离下来,配制成细胞悬浮液,分装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培养瓶中培养,这称为传代培养。传代细胞中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的叫做细胞株;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并且带有癌细胞的特点,这种传代细胞叫做细胞系。
(四)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
1.无菌、无毒的环境:对培养液和所有的培养用具进行无菌处理,还可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此外,应定期更换培养液。
2.营养:合成培养基中有葡萄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浆等。
3.温度和pH:适宜温度为36.5℃±0.5℃?,适宜pH为7.2-7.4?。
4.气体环境?:主要是O2和CO2。
(五)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
1.生产生物制品:如病毒疫苗、干扰素、单克隆抗体等;?
2.健康细胞培养;
3.作为基因工程中的受体细胞;
4.科研方面:筛选抗癌药物、治疗和预防疾病等。
(六)思考讨论
1.为什么选用动物胚胎或幼龄个体的器官或组织做动物细胞培养材料??
答:因为这些组织或器官上的细胞生命力旺盛,分裂能力强。
2.为什么培养前要将组织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
答:成块组织不利培养,分散了做成细胞悬浮液利于培养。?
3.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为什么要用胰蛋白酶对取出的动物组织进行处理??答:胰蛋白酶处理动物组织,可以使动物组织细胞间的胶原纤维和细胞外的其他成分酶解,获得单个细胞。
4.细胞株和细胞系有什么区别?
答:细胞系的遗传物质改变,具有癌细胞的特点,失去接触抑制,容易传代培养。?
5.动物细胞培养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较植物组培培养基有何独特之处??
答:主要成分: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和动物血清等;独特之处有:A.动物细胞培养液为液体培养基;B.动物细胞培养液的成分中有动物血清等,而植物组培培养基多数选取蔗糖为营养物质。
6.动物细胞培养能否像绿色植物组织培养那样最终培养成新个体??
答:不能,动物细胞培养只能使细胞数目增多,不能发育成新的动物个体。
动物细胞培养是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研究手段,教师在介绍了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条件之后,可以通过问题式探索,让学生深层次地了解动物细胞培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7.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字体教案 篇七
神洲
唇枪舌剑
事实胜于雄辩 C.恢谐
蓬松
寥若晨星
凤马牛不相及 D.发轫
华诞
色厉内荏
言必信行必果
【答案】 D(A项“有志者事竞成”应为“有志者事竟成”;B项“神洲”应为“神州”;C项“恢谐”应为“诙谐”,“凤马牛不相及”应为“风马牛不相及”。)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沏茶 予人为善 倾尽全力 己所不欲,勿失于人 B.过分
奇乐无穷
掉以轻心
翻手为云,复手为雨 C.临摩
查明真相
自乱阵脚
黄钟毁弃,瓦斧雷鸣 D.笼络
沽名钓誉
头昏脑涨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答案】 D(A项“予人为善”应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失于人”应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项“奇乐无穷”应为“其乐无穷”,“复手为雨”应为“覆手为雨”;C项“临摩”应为“临摹”,“瓦斧雷鸣”应为“瓦釜雷鸣”。)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曝光
凑合泊来品
狐死首丘 B.嘻笑
做东
百页窗
贻笑大方 C.跋涉
激励
明信片
深居简出 D.平添
坐镇
大拇指
举一返三
【答案】 C(A项“泊来品”应为“舶来品”;B项“嘻笑”应为“嬉笑”,“百页窗”应为“百叶窗”;D项“举一返三”应为“举一反三”。)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涵养 省份 妇孺 损兵拆将 装模做样 B.凋零
煅烧
问鼎
花好月圆
宛言相劝 C.凌迟
藤萝
捍勇
拍案叫绝
能屈能申 D.檄文
诛戮
冶炼
暗度陈仓
戒骄戒躁
【答案】 D(A项“损失拆将”应为“损兵折将”,“装模做样”应为“装模作样”;B项“宛言相劝”应为“婉言相劝”;C项“捍勇”应为“悍勇”,“能屈能申”应为“能屈能伸”。)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峻工 股份制 以逸代劳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B.洗练
夜明珠
振聋发聩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C.修葺
圆舞曲
意气风发
斩木为兵,揭杆为旗 D.愁怅
通缉令
殒身不恤
一叶嶂目,不见泰山
【答案】 B(A项“峻工”应为“竣工”;“以逸代劳”应为“以逸待劳”;C项“揭杆为旗”应为“揭竿为旗”;D项“愁怅”应为“惆怅”,“一叶嶂目”应为“一叶障目”。)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流览 跻身 和盘托出 情礼难容 B.收讫
彩排
顾名思义
囫囵吞枣 C.思辨
筹画
伶牙俐齿
蓬头垢面 D.观注
浮浅
报仇血恨
裹足不前
【答案】 B(A项“流览”应为“浏览”,“情礼难容”应为“情理难容”;C项“筹画”应为“筹划”;D项“观注”应为“关注”,“报仇血恨”应为“报仇雪恨”。)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暴躁
协助
轻歌曼舞
沓无音信 B.告罄
赌博
曲水流觞
功亏一篑 C.宵汉
散慢
闲云野鹤
浑然天成 D.蠕动
陷阱
万马齐喑
电影角本
【答案】 B(A项“沓无音信”应为“杳无音信”;C项“宵汉”应为“霄汉”,“散慢”应为“散漫”;D项“电影角本”应为“电影脚本”。)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返聘 驰骋文坛 营消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B.证券
卷帙浩繁
竟自
优胜劣汰,物竞天择 C.联袂
兵联祸结
蓝章
竹篮打水一场空 D.姣好
骄生惯养
讳言
冒天下之大不韪
【答案】 B(A项“营消”应为“营销”;C项“兵联祸结”应为“兵连祸结”,“蓝章”应为“兰章”;D项“骄生惯养”应为“娇生惯养”。)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攫取 横征暴敛 亢奋 火力侦查 B.脉络
讳疾忌医
琥珀
恍如隔世 C.纠查
进退维谷
媚俗
置若罔闻 D.妖娆
竭泽而鱼
栽赃
见仁见智
【答案】 B(A项“火力侦查”应为“火力侦察”;C项“纠查”应为“纠察”;D项“竭泽而鱼”应为“竭泽而渔”。)10.下列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悭吝
要挟
去逝
立竿见影 B.痉挛
刹那
砥砺
爱乌及屋 C.亲怩
伏罪
湎怀
居心叵测 D.揣摩
惬意
安祥
登锋造极
【答案】 A(A项“去逝”应为“去世”;B项“爱乌及屋”应为“爱屋及乌”;C项“亲怩”应为“亲昵”,“湎怀”应为“缅怀”;D项“安祥”应为“安详”,“登锋造极”应为“登峰造极”。)11.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裹胁
匮乏
款待
克不容缓 B.堆砌
简洁
讪笑
觥畴交错 C.广搏
装祯
渊博
寥若晨星 D.昏聩
殷红
家俱
姹紫嫣红
【答案】 C(A项“克不容缓”应为“刻不容缓”;B项“觥畴交错”应为“觥筹交错”;C项“广搏”应为“广博”,“装祯”应为“装帧”;D.“家俱”应为“家具”。)12.下列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讥诮 以身做则 固若金汤 偃旗息鼓 B.辍学
破斧沉舟
洪篇巨制
嘉宾满坐 C.喧嚣
枉废心机
洪钟大吕
留芳百世 D.纰缪
无尚光荣
礼尚往来
凤冠霞配
【答案】 A(A项“以身做则”应为“以身作则”;B项“破斧沉舟”应为“破釜沉舟”,“洪篇巨制”应为“鸿篇巨制”,“嘉宾满坐”应为“嘉宾满座”;C项“枉废心机”应为“枉费心机”,“留芳百世”应为“流芳百世”;D项“无尚光荣”应为“无上光荣”,“凤冠霞配”应为“凤冠霞帔”。)13.下列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更迭
布署
不遗余力
既往开来 B.烦琐
招徕
揠苗助长
敷衍塞责 C.窒息
贮备
同仇敌忾
老生长谈 D.邪教
亵渎
民生凋弊
留恋忘返
【答案】 C(A项“布署”应为“部署”,“既往开来”应为“继往开来”;B项全部正确;C项“老生长谈”应为“老生常谈”;D项“民生凋弊”应为“民生凋敝”,“留恋忘返”应为“流连忘返”。)14.下列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侦察
立案侦查
青山
绿水青山 B.曼延
火势蔓延
清秀
山青水秀 C.委屈
委屈求全
白手
白首起家 D.奋发
奋发图强
发奋
发愤图强
【答案】 B(B项“山青水秀”应为“山清水秀”; C项“委屈求全”应为“委曲求全”,“白首起家”应为“白手起家”;A、D两项全部正确。)15.下列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推脱
借故推脱
漫骂
数落谩骂 B.翔实
材料详实
艰苦
坚苦卓绝 C.谋取
牟取暴利
预定
预订酒席 D.谰言
无耻滥言
按捺
按耐不住
【答案】 A(A项“借故推脱”应为“借故推托”;D项“无耻滥言”应为“无耻谰言”,“按耐不住”应为“按捺不住”;B、C两项全部正确。)16.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做客
作客他乡
修养
休养生息 B.生平
歌舞升平
惹事
惹是生非 C.处事
为人处世
神功
鬼斧神功 D.成材
自学成才
国事
共商国是
【答案】 C(“鬼斧神功”应为“鬼斧神工”。)1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函盖
海市蜃楼
皓首
骇人听闻 B.景慕
河辙之鲋
呵喝
家徒四壁 C.抉择
沟心斗角
狡黠
浑浑噩噩 D.企盼
颐指气使
结缘
骄奢淫逸
【答案】 D(A项“函盖”应为“涵盖”;B项“河辙之鲋”应为“涸辙之鲋”;C项“沟心斗角”应为“钩心斗角”。)18.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题词
惯纵
祛暑
崇山竣岭 B.宏亮
修订
相片
忧柔寡断 C.誊写
赋与
勘误
纷繁芜杂 D.熟稔
砥砺
宏扬
过尤不及
【答案】 B(A项“崇山竣岭”应为“崇山峻岭”;B项“宏亮”应为“洪亮”,“忧柔寡断”应为“优柔寡断”;C项“赋与”应为“赋予”;D项“过尤不及”应为“过犹不及”。)19.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浮燥
璀灿
重叠
原气大伤 B.抱歉
晦涩
暮蔼
繁文缛节 C.缉私
渎职
气慨
决无仅有 D.销魂
撤销
寒喧
甘之如饴 【答案】 C(A项“浮燥”应为“浮躁”,“璀灿”应为“璀璨”,“原气大伤”应为“元气大伤”;B项“暮蔼”应为“暮霭”;C项“气慨”应为“气概”,“决无仅有”应为“绝无仅有”;D项“寒喧”应为“寒暄”。)20.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连篇
浮想连翩
望族
名门望族 B.俱备
万事俱备
旁证
旁证博引 C.付出
入不敷出
坚韧
坚忍不拔 D.渔利
坐收余利
潦倒
穷途潦倒
【答案】 B(A项“浮想连翩”应为“浮想联翩”;B项“俱备”应为“具备”,“旁证博引”应为“旁征博引”;C项全部正确;D项“坐收余利”应为“坐收渔利”。)21.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琢磨
难以捉摸
独力
独力自主 B.截流
开源截流
倜傥
风流倜傥 C.终身
奋斗终身
自恃
自视清高 D.贸然
冒然进攻
广义
集思广议
【答案】 D(A项“独力自主”应为“独立自主”;B项“开源截流”应为“开源节流”;C项“奋斗终身”应为“奋斗终生”;D项“冒然进攻”应为“贸然进攻”,“集思广议”应为“集思广益”。)2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人材
人才难得
题名
金榜题名 B.平心
平心静气
漂泊
飘泊天涯 C.漠然
漠然处之
安详
举止安详 D.自立
自立更生
零丁
瘦骨伶仃
【答案】 D(“自立更生”应为“自力更生”。)2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义气
义气用事
拖沓
拖踏冗长 B.融汇
融会贯通
是非
文过饰非 C.淹没
湮没无闻
违犯
违反纪律 D.查看
留校察看
匿迹
销声匿迹
【答案】 A(“义气用事”应为“意气用事”,“拖踏冗长”应为“拖沓冗长”。)24.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漱口
国籍
献殷勤
源远流长 B.迁徙
窥测
金刚钻
美仑美奂 C.缭乱
惦量
荧光屏
鸠占雀巢 D.健全
竣工
蒙太奇
秋豪无犯
【答案】 C(A项全部正确;B项“美仑美奂”应为“美轮美奂”;C项“惦量”应为“掂量”,“鸠占雀巢”应为“鸠占鹊巢”;D项“秋豪无犯”应为“秋毫无犯”。)25.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成功
计日成功
卓见
穷兵黩武 B.理屈
理曲词穷
疾呼
大声急呼 C.轶事
趣闻逸事
凌厉
凌厉攻势 D.大才
大材小用
惹事
惹事生非
【答案】 B(A项“计日成功”应为“计日程功”;B项“理曲词穷”应为“理屈词穷”,“大声急呼”应为“大声疾呼”;C项全部正确;D项“惹事生非”应为“惹是生非”。)2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雏形
咄咄怪事
落座
戮力同心 B.赐教
釜底抽薪
慰籍
命运多舛 C.堕落
猝不急防
丰腴
工于心计 D.股肱
钩弦提要
桎梏
鸿鹄之志
【答案】 A(B项“慰籍”应为“慰藉”;C项“猝不急防”应为“猝不及防”;D项“钩弦提要”应为“钩玄提要”。)27.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觉解
订书机
质疑思辨 融会贯通
棒槌里插绣花针——粗中有细 B.症候
坐右铭
目不暇接
芸芸众生
飞机上开研讨会——高谈阔论 C.福祉
伤和气
连篇累椟
穿凿附会
电线竿上插土豆——大小是个头 D.篇幅
爆发户
曲高和寡
妍媸必露
吊扇下面拉家常——讲风凉话
【答案】 A(B项,坐右铭——座右铭;C项,连篇累椟——连篇累牍,电线竿上插土豆——电线杆上插土豆;D项,爆发户——暴发户,妍媸必露——妍媸毕露。)28.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布署 邂逅 座右铭 礼上往来 B.筹措
渲泄
萤光屏
稗官野史 C.名分
赋予
度假村
一筹莫展 D.领略
视野
发劳骚
再接再励
【答案】 C(A项,布署——部署,礼上往来——礼尚往来;B项,渲泄——宣泄,萤光屏——荧光屏;D项,发劳骚——发牢骚,再接再励——再接再厉。)29.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蕴藉 学籍 别出新裁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B.脏款
姿式
卷帙浩繁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C.影牒
宣泄
陈词乱调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D.告罄
震撼
销声匿迹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答案】 A(别出新裁——别出心裁;B项,脏款——赃款,姿式——姿势;C项,影牒——影碟,陈词乱调——陈词滥调;D项,无错字。)30.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精华
精典
靓妆 大跌眼睛
丽姿倩影
山青水秀 B.蓝球
尴尬
门槛
衣衫褴褛
青出于篮
陈词烂调 C.恍惚
晃荡
膀胱
觥筹交错
再创辉煌
惝恍迷离 D.瞥见
撇开
舞蔽
弊绝风清
衣不敝体
蔽帚自珍
【答案】 C(A项中“精典”应为“经典”,“睛”应改为“镜”,“青”应改为“清”;B项中“蓝”应改为“篮”,“篮”应改为“蓝”,“烂”应改为“滥”;D项中“舞蔽”应改为“舞弊”,“衣不敝体”应改为“衣不蔽体”,“蔽帚自珍”应改为“敝帚自珍”。)3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瑕疵 大拇指 安分守纪 徇私舞弊 B.蛰伏
凑份子
汗流浃背
韬光养晦 C.秘诀
水蒸汽
坐壁上观
人情世故 D.跻身
勘误表
除强扶弱
暴戾恣睢
【答案】 B(A项,安分守纪——安分守己;C项,坐壁上观——作壁上观;D项,除强扶弱——锄强扶弱。)3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惊蛰 闻过饰非 按图索骥 事实胜于雄辩 B.睿智
丰功伟绩
湮没无闻
不费吹灰之力 C.涵养
挺而走险
兵荒马乱
吉人自有天相 D.斡旋
喧宾夺主
强驽之末
风马牛不相及
【答案】 B(A项,闻过饰非——文过饰非;C项,挺而走险——铤而走险;D项,强驽之末——强弩之末。)3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坐落 宣泄 绊脚石 涣然一新 B.报歉
蓄养
实名制
集思广益 C.眷属
怄气
白内瘴
前倨后恭 D.装订
融洽
按揭款
仗义执言
【答案】 D(A项,“涣”应为“焕”;B项,“报”应为“抱”;C项,“瘴”应为“障”。)3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纹身 破天荒 甘败下风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B.词藻
水笼头
继往开来
百尺杆头,更进一步 C.录相
里程碑
依马可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阵脚
缉私队
大相径庭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答案】 D(A项,纹——文,败——拜;B项,笼——龙,杆——竿;C项,相——像,依——倚。)3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申述
抓辫子
一掷千斤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B.贸然
救世主
指手画脚
学富五车,材高八斗 C.就范
终生制
阴谋诡计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D.凑合自画像
俯首帖耳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答案】 D(A项,一掷千斤——一掷千金;B项,材高八斗——才高八斗;C项,终生制——终身制。)36.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震撼 盘桓 坚苦卓绝 知书达礼 B.歉收
坐镇
剑拔弩张
不修边幅 C.招术
谩骂
心劳日绌
墨守成规 D.启锭
蛰伏
越俎代庖
掎角之势
【答案】 C(“招术”应为“招数”;“心劳日绌”应为“心劳日拙”。A项,“知书达礼”应为“知书达理”。B项,无错别字。D项,“启锭”应为“启碇”。)37.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翕动
定婚
臭哄哄
直言不讳 B.缨珞
图象
炒鱿鱼
铤而走险 G.障蔽
更迭
打嘴仗
针砭时弊 D.煤炭
装帧
敲竹杠
佶屈鳌牙
【答案】 C(A项,定婚——订婚,臭哄哄——臭烘烘;B项,缨珞——璎珞,图象——图像;D项,佶屈鳌牙——佶屈聱牙。)38.下列各组词语中,正确的一组是()A.严竣 暴发户 一副对联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骁勇
主弦律
喧宾夺主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C.编纂
撒手锏
湮没无闻
言者无罪,闻者足诫 D.焦躁
发祥地
翻云覆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答案】 D(A项,竣——峻;B项,弦——旋;C项,诫——戒。)
3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深孚众望
甄才品能 倜傥不羁
言之谆谆,听之藐藐 B.高潮迭起
集腋成裘 积薪厝火
白沙在捏,与之俱黑 C.金碧辉煌
纠纠武夫 呕心沥血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D.前倨后躬
瓦釜雷鸣 涓滴归公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答案】 A(B项,捏——涅;C项,纠纠——赳赳;D项,躬——恭。)40.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报负 鸠集凤池 手足胼胝 粟红贯朽 B.怠工
夕寐霄兴
运筹帷幄
怙恩恃宠 C.黩武
戛然而止
却之不恭
举贤使能 D.缉私
攀蟾折桂
孤衾独枕
所向风糜
【答案】 C(A项,报负——抱负;B项,夕寐霄兴——夕寐宵兴;D项,所向风糜——所向风靡。)4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不辨菽麦 删繁就简 各行其是 天方夜谈 B.功亏一篑
好事多磨
饮鸩止渴
无耻滥言 C.耳目一新
飞黄腾达
泾渭分明
甘之如饴 D.怨天尤人
恬不知耻
司空见惯
奴颜卑膝
【答案】 C(A项,谈——谭;B项,滥——谰;D项,卑——婢。)4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喻义 书写了草 必竟 照本宣科 B.妥贴
平心而论
证券
扬长而去 C.喝彩
共商国是
陈规
屯积居奇 D.防碍
候门如海
食言
兵慌马乱
【答案】 A(了——潦,必——毕;B项,贴——帖;C项,屯——囤;D项,防——妨,候——侯,慌——荒。)4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扫瞄
拉拉队 崭露头角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B.喝彩
录像机
革故鼎新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C.签署
座右铭
珠联璧合出奇不意,攻其不备 D.荣膺
炒鱿鱼
鞭辟入理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答案】 B(A项,扫瞄——扫描;C项,出奇不意——出其不意;D项,鞭辟入理——鞭辟入里。)44.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谙熟 成龙配套 遨翔 整装待发 B.笨拙
永葆青春
滨临
敝帚自珍 C.波澜
不泛先例
疮伤
嗤之以鼻 D.答辩
晕头转向
富裕
嘎然而止
8.人教版英语必修一unit5教案 篇八
Teaching aims: 1.Topic
The qualities of a great person;The lives of some great people.2.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hero quality willing active republic principle fight peaceful prison prisoner period law advise continue fee gold youth league stage vote position accept violence equal blanket degree guard educated terror fear cruelty reward right(n.)
criminal leader president sentence(v.)sincerely
lose heart
in trouble
worry about
out of work
Youth League
as a matter of fact
blow up
put… in prison
come to power
set up
be sentenced to 3.Functional items: A.Giving opinions: Why do you think so? What do you think of …? What’s your opinion? I agree/ don’t agree.I think/don’t think….I prefer….In my opinion….I’m afraid…
B.Making comments:
Good idea!
That’s an excellent idea.4.Structures The attributive clause(II)由where, when, why, 介词+ which, 介词+ when 引导的定语从句。The school where I studied only two years was three kilometers away.This was a time when you had got to have a passbook to live in Johannesburg.The reason why I got a job was because of my hard work.…we were put in a position in which we had either to accept we were less important, or fight the Government.The person to whom you should be grateful for a peaceful South Africa is Nelson Mandela.Teaching procedures
(Reading)Step 1.Warming up 1.Ask Ss some questions: What are the qualities you should find in a great person? Who do you think is a great person? What qualities do you have? 2.Ss finish the chart on page 33.Step 2.Pre-reading 1.Show Ss some pictures about some famous people and let them discuss who are great people.2.Ask Ss to tell why they are important persons or great people.Step 3.While-reading 1.First listening: Ss read the text and finish comprehending 1 on page 35.2.Ss read again and make a timeline of Elias’ life until he met Nelson Mandela.1940______________
1942 ______________ 1944 ______________
1946 ______________ 1948 ______________
1950 _______________ 1952 ______________
1954 _______________ 3.Ss read the whole passage and see how many parts the text can be divided into, and give the general idea of each part.Suggested answers: Part I paragraph 1-2
The life of Elias’ before he met Nelson Mandela.Part II paragraph 3-5
The change of Elias’ life after he met Nelson Mandela and what Mandela did.Step 4.After-reading Ss discuss:
How the ANC Youth League fights the Government?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text about Nelson Mandela?
Step 5.Extensive reading Get the Ss to learn more about Nelson Mandela.Ss read the passage: the rest of Elias’ story on page 38,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en did Elias lose his job? 2.Does Elias like his present work?
Homework
9.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课教案 篇九
湛江师范学院 思政 张森
第一章 神奇的货币
全章概述
本章从学生最熟悉的商品、货币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信用工具、外汇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知识。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提高认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和领会政治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对今后的学习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新课标要求: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新课程学习
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教学重点】 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教学难点】 纸币。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是经济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新概念、新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学生活动:思考P2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P3三个思考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请看课本。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金银的特点)。
教师总结: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教学过渡: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教师活动:总结点评。这就是货币的职能问题。
2、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3-5页,看看货币有哪两种基本职能?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货币有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2)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
提出问题:金银为什么成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大小? 教师点评:因为金银是商品,有价值,可以与商品价值作比较。
用金银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大小,就叫做商品的价格。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 3
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价格。
需要说明的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3)流通手段。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4页,思考这种商品交换活动与直接的无物交换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找出问题。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想一想生活中的交换活动是不是这样?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做流通手段。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能否是观念中的货币,而不用现实货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5页一二自然段内容,思考: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商品。
教师活动:同学们想想,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越好?
教师点评:不是的。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4)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教师活动:同学们,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除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大家可以看课本P5页,了解一下。
3、纸币
教学过渡: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学习纸币的有关知识。(1)纸币的产生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页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什么是纸币?纸币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点评: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因为在商品流通中,人们只关心货币能否带来价值相等的商品,不关心它本身是否足值,所以,可以用货币符号――纸币,代替它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这样就产生了纸币。教师活动:既然国家有权发行货币,是否可以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2)纸币的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发行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发行过少,阻碍流通。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往往是与货币发行违反发行规律有重要关系。(3)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7页,说明刑法中的这些规定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探索问题。
教师引导:通过学习这些规定,应该明确:制造假币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人民币在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本节内容讲述了货币的有关常识,主要知识框架如下:
商品交换 ――――→货币――――→ 一般等价物――――→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发展 需要
本质
基本职能
纸币――――→含义、产生、发行规律、正确对待使用纸币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货币的有关知识,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紧紧抓住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否则,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1.2 信用工具和外汇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经济往来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
2、知道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3、理解各种信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范围。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5、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汇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增强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重点】信用工具、外汇 【教学难点】外汇、汇率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亲自办张借记卡、灵通卡,用借记卡和灵通卡消费,体验信用消费;课上采取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理解了货币的本质,知道了货币的职能,并且知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代替了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等职能,给人们的商品交换带来了便利。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流通工具,大家知道有哪些吗?
学生活动:一部分学生可能忙着翻书去找;一部分学生可能互相讨论;一部分学生可能预习过教材,大声回答。学生回答:信用卡、借记卡、灵通卡等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工具怎么使用,有什么好处、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吗?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信用工具和外汇”这一框。
(二)进行新课
1、信用工具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提出问题:
1、在核算经济往来时,通常使用什么结算方式?
2、你在生活中接触或使用过什么样的信用工具?
3、对使用信用工具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展开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回答的提问,继续设问:什么是信用卡?如何使用?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总结: 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
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使用信用卡消费更加简便、使用、高效与安全。我们应该学会使用信用卡。(了解常用信用卡的使用)
教师活动:出示一张支票(复印单)——这是我们学校为了购置多媒体给三联家电的一张票据,请大家看看,知道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点拨:总结学生结论,引导学生知道
(3)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 7
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支票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转帐支票用于同城结算,付款单位开出支票后,收款单位凭此票到银行把这笔钱转入自己的帐户。现金支票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学校从北京某公司购进一批餐具,我们学校应该怎样和这个公司结算呢?是否仍用支票结算? 学生活动:看书并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4)汇票
支票一般用于同城结算,外埠结算一般使用汇票。汇票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汇票包括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银行汇票又分为电汇和信汇。汇票的使用,避免了长途携带现金的不便和风险。
2、外汇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欧洲优美的风光,假期间我计划去欧洲旅游,在那里我能使用人民币消费、购物吗?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1)含义: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工具。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等。
在经济生活中大家要了解外汇的特征(以外国货币表示;可自由兑换)以及外币与外汇的关系:外汇包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外币。外汇中还包括其他内容: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等,外汇的主要内容是外币支付凭证。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
(2)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学生活动:思考P10“人民币外汇牌价”两个练习题,教师总结:
(3)人民币外汇牌价: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
教师活动:大家知道汇率是经常变动的,为什么汇率经常变动?我国在美国、日 8
本等国再三施加压力的情况下,为什么保持汇率稳定,人民币不升值?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回答(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教师点评: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外汇的供求关系、通货膨胀(或紧缩)率的差异、经济增长率、利率水平、国家货币当局的干预与管制、市场预期、外汇投机活动等。
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汇率的升降调节进出口贸易;可以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和数量;可以影响国内物价水平;影响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等。
因为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有关知识。深刻理解这些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生活知识的基础。也是大家参与经济生活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提高大家参与经济生活能力。
【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一)Unit 4 Earthquakes单元教案】推荐阅读:
人教版英语必修一第二单元教案10-26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3课《边城》教学设计01-31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3Unit1知识点教案02-01
高中英语必修5人教版09-28
高中英语必修1人教版11-08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07-03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4.7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教案设计10-28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边城 教案09-01
高中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