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教学法工作总结

2024-08-14

七步教学法工作总结(共12篇)

1.七步教学法工作总结 篇一

七步教学法感悟之精讲点拨

明确目标是教学步骤的第一步。目标明确了,我们的行动才能有方向,这是能被所有的教师和学生所认可和接受的。这一步,一定要言简意赅,从时间上来讲这简直不能算一步。但事实上必不可少。

我认为自主学习质疑是一个比较难设置,难把握的环节。难就难在,我们要恰当引导学生自学,在学生自学情况不甚明了的情况下,我们就要事先设计好练习题,这需要我们真正用心分析预测学生的学习情况,逐个推敲练习题的难度是否适合自己的学生。难度最好适当,然后是宁小勿大。因为新授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掌握新知识,至于拓展加深可放到以后。可鼓励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前置自学。

展示交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展示交流之前的准备阶段对学生来讲是非常好的合作学习的机会,而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又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当然,让学生展示什么,怎样展示,怎样交流,需要教师做充分的准备。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展示交流的环节中,需要我们经常鼓励,帮助学生。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当中的小组竞争形式非常有效。调动优秀学生得积极性。

“精讲点拨”的说法。实际上我们每节课所要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并不是非常多,怕学生听不懂,反复讲,每一次的说法又不太一样,结果导致一部分同学越听越不明白,久而久之课堂上根本不想听课。精将点拨完全可以避免这些弊端,同时节省了时间,让学生在训练,参与中学习运用新知识。当然“精讲点拨”对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事先想好新知识点应该如何向学生传授,应用什么样的方式学生容易理解,说什么样的语言学生容易接受。

达标测试是一个必要的环节,它能使学生明白这节课他们学的是什么,测试中能出什么样的题型,自己学过之后理解运用的怎么样。从而为课下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对教师来讲,就明白了自己这节课的效果如何,课下应做什么样的补救。另外,测试的题型不要太单一;知识点也可以复习最近新学的知识。但比例一定不要太大。

我认为达标测试可以这样处理:

首先,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把题目做完,基础差的可以查课本。一定要检查学生是不是都做完了。然后,让各小组组长先对证答案(教师可预先将答案做好放在讲台上),然后各小组分别对证答案。要求学生在错误答案下面书写正确答案。教师一定要检查学生们的答案是否正确,这很重要,有很多学生会因为粗心把答案搞错。最后,在课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们在自由讨论的基础上订正答案。注意不要让学生们只围着组长一个人,每两个同学之间都有相互学习之处。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由组长去问老师(学生都问就无法保证课堂秩序)。各小组比较集中的问题由教师统一讲解。注意:教师应随时检查学生讨论的成果,以督促学生努力探究。

最后,我要说五步教学法并不适合所有的课时。比如,英语课中听力比较多的课时。在实际运用中切不可生搬硬套,一味使用五步教学法。

2.七步教学法工作总结 篇二

一、“七步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本人摸索的“七步教学模式”, 以当前得到广泛认可的教育教学理论作为依据, 因而该模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先进性。下面就对涉及的相关理论做一个简单介绍。

1. 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

该理论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学习是一种活动过程, 学习是一种建构过程, 学习必须处于丰富的情境之中。强调教学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 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 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强调对学习环境 (而非教学环境) 的设计,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而非支持“教”) , 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

2. 多元智能的相关理论

20世纪80年代,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 人类的智能是多元而非单一的, 它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等八项智能组成, 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

3. 主体教育的相关理论

主体教育就是依靠主体来培养主体的教育, 它包括三层含义:第一, 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生活的主体, 弘扬人的主体性, 这是主体教育的基本价值立场;第二, 在教育活动中, 学生是正在成长着的主体, 有一定的主体性, 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这是主体教育人性论的体现;第三, 只有发挥人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的主体性, 才能培养主体性强的人, 这是主体教育所采取的基本策略。主体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每个人得到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

4. 生成教学的相关理论

生成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 在生动愉悦的情境中, 知识自然得以建构, 课堂价值不断得以提升, 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生成教学强调教学的生成性, 但并不排斥教学的预设性,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生成使课堂教学的价值得以提升;强调生动愉悦教学情境的创设, 体现对知识建构背景的一种最高追求, 强调在生动愉悦的教学情境中建构知识;强调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 共同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 不断丰富教学的内容, 力争求得新的收获, 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七步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

1. 学案自学

这一环节是指学生利用教师设计的学案进行自学。教师设计的学案内容包括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基础知识梳理 (形式可多种多样, 如填空、小问题等) 、自我检测、小结等内容。学案设计遵循实用性、创新性、前瞻性原则, 同时注意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的贯彻和渗透, 做到重点、难点突出。在设计学案时, 教师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层次, 并以此为设计的基础。学案内容切忌长篇大论, 面面俱到, 应做到精巧和简约。学习内容的选择要以课标、考纲为主要依据, 避免以本为本, 做到将主干知识完整地体现在学案上。要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完成学案要求的任务, 主要是对主干知识有个大概的认识, 在头脑中要形成一个大致的知识轮廓。学案中自我检测题的难度设计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要符合高中生的思维梯度和认知水平。学案自学这一环节一定要在课前完成, 这样才能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2. 成果展示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或以个人、或以合作学习小组 (一般4至6人) 的形式展示用学案自学的成果。其中, 合作学习小组展示成果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例如派代表发言、课前5分钟板演展示、实物投影展示等。小组展示成果应遵循轮流性、竞争性原则, 以免每次都是那几个活跃的学生在展示, 造成其他学生的学习倦怠。有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 比如语言能力强的可以多说, 有音乐特长的可以选配背景音乐……对于上台进行成果展示的学生, 教师可以给予口头表扬, 也可以给予分数评定, 甚至可以是物质奖励。这样成果展示就成了一项有趣的活动, 学生不仅从中学到了知识, 体验了快乐, 还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3. 导课示标

这一环节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导入新课。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导入得好不好,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导入的设计非常重要。课堂导入的方式虽然多种多样, 但基本的要求是将学习目标准确定位,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投入课堂学习。导入新课应遵循启发性、目的性、趣味性、直观性原则。一般来说, 课堂导入的难度要小, 时间要短, 导入的形式和内容要能起到衔接新旧知识的作用, 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尽可能高效地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之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设计, 需要教师认真备课, 有时甚至需要通过集体备课, 集合其他教师的智慧。

4. 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是指对前面学生个人或合作学习小组所展示的成果, 由其他学生小组作出评价。这个评价是在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的基础上作出的, 探究过程遵循启发性、辩论性原则。每个小组在讨论后, 推选一位主要发言人发表本组的观点, 说得不全的, 由其他组员补充。通过组内讨论和小组间的讨论, 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基本上都能理解和掌握了。当然, 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地巡回指导, 适当加以点拨, 保证课堂“管而不死, 活而不乱”。讨论结束后, 对于学生暴露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教师要及时予以讲解,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 深化教学目标。

5. 归纳总结

这一环节是指教师在学生自主讨论学习的基础上, 对课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总结的形式多样, 可以采用知识网络的形式, 也可以采用图表的形式, 还可以采用知识树的形式……总结注意遵循直观性、联系性原则, 要充分体现本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能直观、简约地反映出课堂主干知识体系, 能让人清晰地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总结时,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能教师包办, 尽量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归纳。

6. 自主检测

最后抽出10分钟进行课堂自我检测。每节历史课要学习的内容很多, 很多知识点需要及时掌握, 课堂自主检测可以起到帮助学生加深记忆的目的。课堂检测由学生独立完成, 不允许讨论, 教师也不提供指导。这对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发展思维能力, 培养自主思考和自学习惯, 对于减轻课外作业负担, 都是极好的措施。设计自主检测这一环节, 要本着定时定量原则、梯度原则, 让学生既紧张, 又放松, 做到作业考试化、作业课堂化、作业平时化。

7.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师生在课后对课堂行为进行的总结。教师的课后反思能够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作出评判, 从而为下一次的教学提供参考。反思可以是在头脑中进行, 也可以写成反思笔记, 这对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素养很有好处。而学生通过课后反思, 则可以优化学习方法, 巩固所学知识, 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课后反思实质上是教师对“如何教”, 学生对“如何学”进行的反思, 通过这样的反思, 可以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3.《东施效颦》七步教学设计 篇三

笔者就以寓言故事《东施效颦》为例,和诸位同仁作共同的探讨。我按解题、读文、明意、品写、悟理、运用、积淀七步曲进行设计教学,在各环节中恰当处理“淡妆”和“浓抹”的关系。

一、紧扣文本倡简有效——淡妆美

张庆老师提出语文教学“务本,求实,倡简,有度”八字方针,其核心就是教学求实、设计实在有效,即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用潘文彬老师的话说,就是“读、思、品、议、读、写”,虽然古朴,但依然鲜活不过时。对六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陌生,对庄子知之更少,教学力求简约明确。无论从课题的引入、理解及对课文的朗读、理解,都显得从容自然,让人感受到强烈的语文味。

1.直截了当引课题

课始,直面庄周,不作详尽的介绍,只求大致了解,教学中简明扼要突出其文学成就;板书“东施”人名,让人自然联想到“西施”,“聊西施”侧重突出她不善修饰的自然美,为文本教学铺垫。

2.简洁明快学生字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掌握它必须达到“听说读写用”。唯一的两个生字教学不着斧痕,手法不同。跟随板书,书写课题“颦”,掌握形声字字音特点,查字典解其义,再理解课题,质疑引出课文。指导分句朗读课文时,表扬读准生字“挈”,跟读、板画、看注释,了解会意字的特点。“妻子”一词的朗读指导匠心别具:难道穷人只带着妻子跑远,舍得下孩子吗?灰谐的话语,学生恍然大悟:古今义不一呀!同时校正“妻子”的读音。学生在简洁明快的教学环节中动手动脑,掌握生字,链接相关知识点,舍末逐本,教学如淡淡的芳香扑面而来。

3.扎扎实实读课文

文章的精华在字句中,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文言文的朗读更是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文言文读得通顺流畅,也蕴含着对文本内容的大致把握,朗读难度高于现代文。学生初次阅读,容易望文生义,句读不当,因此教师对文言文朗读指导就显得很必要。在学生试读的基础上,教师对朗读节奏的点拨和示范朗读,帮助学生体会文言文不但如现代文可以读得流畅,还可以读出其抑扬顿挫的韵味和美感。再次让学生试读,还权于学生,也是对朗读效果的检测。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更是对文本的尊重。课堂教学如自然之风清新朴实。

4.细嚼慢咽明文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随着学生对朗读的自信和到位,对文意的理解自然也进了一步。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积累了不少于七十首的古诗词,古诗文的理解对文言文的阅读也大有帮助。教师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率先”引领,学生跃跃欲试,教师顺水推舟,让他们批文圈注,或单独或合作挑战自我,先扫拦路虎。“‘彼知颦美’中的‘彼’是什么意思?”是直接明说?让同学帮助?还是还问题与学生?通过联系旧知,知道是“那、对方”的意思还不到位,那文中的“彼”又指的是谁?学生茅塞顿开,“东施!”对文字的把握更深入了一层。再次指名分句说意进入“明意”阶段,学生坦然面对。

5.勾画圈点品写法

“考考你”一环通过读读、想想、划划开篇时质疑的问题,既首尾呼应,检测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同时也是体会庄子夹叙夹议的寓言表达方式,体会主人公形象刻划中简洁传神的动作勾勒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以上课堂教学环节虽然手段单一,但语文原汁原味,学生学得轻松实在。

二、深化文本 手段各异——浓妆艳

“语文教学理应在纯粹的语文元素中行进。”但是我们也不反对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课堂上充分把握时机,运用教学机智,借助各种教学方式,调控教学节奏和气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愉快进行语文学习,以达事半功倍的效果,那是教师对教学唯美的追求。文言文学生接触少,朗读拗口,枯涩难懂,教学更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正如一位好的酿酒师,既要掌握原材料的比例,更要控制火候,以达到最佳的香醇。

1.灰谐语言渲气氛

如果说“淡妆”体现在语文教学中的纯净、本真,那么灰谐的语言则调节了课堂气氛:“西施之美,美在她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要不她怎会迷倒一大片呢?”“东施觉得自己那么丑,再不改造,就对不起观众,提高不了回头率了!”“那怎么改造?”自然引出课题。

2.点拨合作启思维

在解读文本过程中,教师对文本的点拨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启迪思维,擦燃想象的火花:“富人见之,会怎么说?你好像听到他在说什么?好像看到他在说什么?”“贫人见之,你好像听到他在怎么跟他的妻儿说?”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得到拓展,合作表演惟妙惟肖,再次描述或叙写故事情景,自然活灵活现。

3.巧设情境悟寓意

根据教学的需要,巧妙创设情境(如表演课本剧),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享受语文。王崧舟老师执教《辩日》时,紧扣题眼,巧设情境,通过语速、语势、节奏的变化、回环复沓,不断煽情,多种方式辩斗,加强朗读实践,促进理解深化,令人回味无穷。以下是《东施效颦》情境教学片断实录:

师(作东施掩面状) :老爷,你为什么一看见我,就赶紧将大门紧紧关闭?”

生(双手作挡门状,隔墙):你实在太丑陋了,我怕看了吐!

师:大哥,你为什么见了我要将妻儿带走?

生:我怕我老婆看了你,也会奇丑无比,那会让我伤心得吃不下饭!

生:我怕孩子看了你晚上做恶梦,还以为你是鬼呢!

师:大嫂,请你告诉我,为什么西施皱眉你们都说她漂亮 ,而我皱眉你们却避而远之?

生:西施本来就是天生丽质,楚楚动人,一举一动就令人心神荡漾。哪像你,本来就是那么难看!

生:你本来就难看,再一皱眉一捂胸,更加难看了,你还是不学她那样,我们还承受点。

师(恍然大悟状):人家西施是天生丽质才美,而我不美原来是因为我先天缺陷,这真是——

生:盲目模仿,效果适得其反哪!

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我东施——好伤心哪!

生: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你也没什么好难受的。

生:提高自身修养,你也会是我们眼中的美女。

有效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潜能,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生动再现文本语境,学生在忍俊不禁中轻松揭示寓意。

4.有效拓展话运用

扎根社会生活,树立大语文观思想,教学才有生命力。根据教材拓展延伸,以“东施叫屈”,引出生活中的“东施效颦”,学生思路豁然开朗:身边同学盲目羡慕同学的衣着、学习用品摆阔绰;小朋友盲目追星、模仿演员从高空跃下以致伤亡;孩子盲目模仿成人抽烟、喝酒、吸毒,养成不良习惯;不法厂家生产假冒名牌产品,坑害消费者的利益等。活学活用,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精神世界,人文教育画龙点睛。

5.多样整合勤积淀

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现资源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浓妆”亮起来:播放《东施效颦》的故事,在配乐中以填空引朗诵、以妙笔抒写故事积淀在心中,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当然在文言文中还可采用故事会、露一手、擂台赛、辩论赛、看文绘画、看画会文、分角色表演等教学手段,让课堂更具活力。

三、注重简朴 关注整合——求高效

如何在一堂课中处理好“淡妆”和“浓抹”关系,以达最佳效果呢?

1.落实基础化淡妆

语言文字是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最直接最便捷的媒体,“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情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语文要以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语文教学关注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实践性,简约不凡。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在学生陌生的文言文领域的教学中,我们更应注重基础,注重积累,(因为我们小学对古诗文学习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努力体现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同时关注文本的价值取向,实现语文的情感价值观的导向。“淡妆”就是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在字词句篇中、在思悟赏辩中实实在在地学到知识,获得情感的陶冶。

2.突破重难宜浓抹

“语文教学加强对语文的个性理解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和学生的身心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达到教学目的而选择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自觉地接近文本,积极地对文本予以高度关注,步步深入,追根寻底。教学手段是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因学生而定,因文本而定,因需要而定。浓抹在教学重点处、难点突破处,浓抹在课堂高潮处,浓抹在有意无意间,不露凿痕,自然流露。文言文教学尤其浓抹在语意的理解处,情感的体验处、主题的升华处。

3.淡妆浓抹互融合

正如西施美在天生丽质,故而“淡妆浓抹”都不为过。一堂好课也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做到“天生丽质”,有张有弛,有粗有细,有高亢亦有低沉。只有充分利用教材特点,“淡妆”、“浓抹”自然交融,教者的“浓抹”当是听者眼里的“淡出”,“浓抹”亦“淡妆”, 相得益彰!语文如诗般纯情,语文如画般艳丽。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是他们生命历程的组成部分,理应充满勃发的生命活力。“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围绕目标精巧构思,既务本求实,又别出心裁。富有挑战性、激励性、体验式的活动方式会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充满灵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若能如西子般“淡妆浓抹总相宜”,定会似寒梅“暗香浮动月黄昏”。

4.七步诗教学反思 篇四

《七步诗》是曹植所写的一首饱含悲愤却又无可奈何的诗。这首诗表面意思浅显而寓意深刻,为了让学生学有所获,我设计了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第一层是初读课文,感知诗意。第二层是充分想象,体会感情。第三层是感情朗读,再次加深领悟。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在多读几遍诗歌后,我要求学生借助文中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并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纠正读音,说说诗句的意思,而后在班级里进行交流。我适时点拨指导后,学生对诗歌的意思已经了解了。然后我请同学结合自己查阅的相关资料来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并适当作补充介绍。而后我请学生说说诗人用萁和豆来比喻谁和谁的关系。并让学生想想本来是兄弟,却这样苦苦相逼,诗人的心情应是怎样。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骨肉相残是何等令人痛心,使学生一下就进入了课文情景。我再指导学生用悲愤之情来朗读这首诗。学生多次练习朗读这首诗后,我请学生练习背诵这首诗。

学生经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加深了对曹植的了解,对故事背景的理解,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自己独特的理解表现出来了。美中不足的是集体朗读时的感情还未表达得非常到位。

5.七步诗教学设计 篇五

狮溪镇三合小学

杨隆攀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写作背景,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了解古诗的意境,走进作者内心世界,尝试与古人“对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的意境,走进作者内心世界,尝试与古人“对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PPT课件、影视材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才高八斗”成语导入

同学们,学过“才高八斗”这个成语吗?这个词来源于形容一个极有才华的人,想知道他是谁吗?

二、作者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因文才出众而深得曹操的宠爱。南北朝杰出的诗人谢灵运评价说:天下才有一石(dàn),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三、出示诗词内容,初步感知诗意。

1、学生初读,把诗读通读顺。

2、曹植是在什么情况下作这首诗的呢?(播放视频了解创作背景)

3、当时的情形是怎么样?(危在旦夕、命悬一线、千钧一发)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5、指名说后师补充。

四、读诗歌。

1、音频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学生分组读。

4、通过摇骰子游戏指名读。

五、让我们走进诗,走近作者,去感受他当时的内心情感吧

1、找出诗中能够体现作者情感的字词。

2、说一说

(1)“豆在釜中泣”的“泣”是什么意思?

(2)诗中指的是谁在哭泣?(3)“豆”为什么要哭泣呢?(4)豆子真的会哭泣吗?诗中的“豆”和“萁”分别指谁?(5)你认为这种哭泣是一种什么样的哭泣?

情同手足——小时候一起......(绝情)当摔倒时,被其他孩子欺负时,是哥哥……(痛心)现在,哥哥为了王位竟要迫害同胞的弟弟,忘了亲情…….植:悲愤,气愤,悲痛欲绝,无奈(何)

六、感情朗读。再次播放视频。

1、配乐朗诵。

2、开火车读。

3、背诵古诗。

七、拓展延伸

1、列举生活中“同室操戈”的示例。

2、诗中哪句是劝诫人们不要兄弟相残的句子?兄弟应该怎么相处?

3、播放《相亲相爱一家人》。

板书设计

七步诗

6.七步诗教学课件 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课前准备:

1、完整的豆秧一棵;

2、收集关于曹植和《七步诗》的资料;

3、了解做豆腐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教师: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三国时期著名诗人曹植所作的那首家喻户晓的《七步诗》。(教师板书:七步诗)

1、关于曹植,你知道多少呢?(学生介绍关于曹植的资料)

2、课前,我们搜集并阅读了一些相关的信息,谁能简单地说说,曹植为什么作这首诗吗?

生1:因为曹植和曹丕本是同根兄弟,但是曹丕却为了保护自己的皇位而迫害自己的.弟弟,曹植非常地伤心,所以作下了这首诗。

生2: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很有才华,曹操去世后,曹植的哥哥曹丕继位,很忌恨曹植。相传有一次,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就将其处死,曹植真的在七步之内作出了七步诗。

3、老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做适当补充,(介绍《七步诗》的创作经过)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想要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

在这生死攸关的一刻,他到底作了一首怎样的诗呢?(小黑板出示《七步诗》)

二、读诗:

自由试读(师: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范读→再自由练读→点名读

三、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所表达的感情:

师:很流利,下面同学们自己再把这首诗读一读,并试着来理解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在理解之前,咱们先交流交流,以前,我们都用过哪些方法来理解诗的意思呀?

交流学习方法:

生1:了解每个词的意思,然后把词的意思串成一句话就是这首诗的意思。

生2:先理解个别关键词的意思。

师:理解个别关键词语的时候,是怎么理解的,用什么方法?如:查资料、查字典、上网查、查字词句篇、课本上查

师与生呼应:平时我们在找不到这些资料的时候,你还可以问问同学,还可以问问父母,还可以问问老师,有了这么多的好方法,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懂。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诗句的意思。(师巡视)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你的理解,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

学生发言。

(前两句:用豆子在锅里慢慢地煮,然后把煮熟的豆子的残渣过滤掉,留下豆汁作羹,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在锅里一边煮,一边哭泣,后两句的意思是,我们本是同一条根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紧紧相逼。流露出曹植当时那种心情。)

师:“我们”指谁?

生:“我们”指的是曹植和他的哥哥曹丕。

师:你们能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很了不起。“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能再讲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吗?

生:字面意思是豆子和豆秸本是同一条根上生出来的,为什么要这样紧紧相逼?

师:(板书:豆 萁)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萁”吗?(教师出示豆秧实物,介绍豆子和豆萁)

师:豆和萁什么关系?

生:是一条根生出来的

师:用诗中的句子来说,那就是“同根生”啊(板书:同根生)作者在这里就是用“燃萁煮豆”(板书“燃”和“煮”)这种现象来比喻兄对弟的逼迫

四、体悟诗情。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诗的意思,这还不够,因为读诗不仅要弄懂意思,还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请你边默读边思考,也可以与小组同学讨论.

(生默读思考,讨论)

师:我们共同来交流一下你的理解。

生1:从“豆在釜中泣”,我体会到作者悲伤的感情。

生2:不仅仅诗悲伤,还有愤慨,我认为应该是“悲愤”。

师:全诗在表达上很有特点:

《七步诗》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锅下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己。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

2、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展开想象:如果你是曹丕,看了这首诗你会怎样想,又会怎样做?

生发言。

(教师补充相关历史知识。曹丕难不倒他的弟弟,反而暴露了自己的险恶居心,弄得下不了台,以致“深有愧色”。以后,他打消了杀害曹植的想法,但是又嫉妒他的才能,将曹植终身软禁)

4、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样的体会?或者说,你认为兄弟手足之间应该怎样相处?

生:我明白了兄弟之间手足情深,不应互相猜忌、倾轧,而应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的道理。

7.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七步曲 篇七

关键词:体育教学,兴趣,技能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 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 并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新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 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 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 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为了更好地上好体育课我们采用了七步教学法。

1 探究性问题:

在教学中, 用1-2分钟的时间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 从问题入手, 引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和探究。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让学生去思考探究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如, 在上立定跳课时, 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立定跳远的技巧, 我们依次提出问题。小兔、袋鼠和青蛙跳它们是怎样跳的呢?同学们可以试一试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再比较分析哪一种动物跳得远一些, 为什么会跳得远呢?手臂向前向上的摆动是不是可以帮助身体向前向上跳跃呢?等等

2 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问题带动兴趣, 以兴趣解决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在教学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课堂上用2-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布置场地摆放器材。事先把器材随意散点放在操场上, 用抢占阵地、寻宝等游戏方式主动让学生去得到它并按规定路线摆放好。这样一来学生既感到好玩又觉得刺激, 远比教师依个发器材的效果好。再用5-6分钟的时间, 以游戏、比赛等活动为手段进一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3 掌握运动技能:

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a.用5-6分钟的时间, 让学生充分发挥优化组合的自择权, 采用自发组合群体的分组自主学习。为满足学生个人的心理需求, 让学生自己安排各种各样的练习形式和方法。要求学生在完成练习的次数距离, 时间及质量上各显神通。b.用1-2分钟的时间老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出现的不规范动作进行讲解示范。c.用6-7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已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和纠正不规范的动作。d.用2-3分钟的时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e.用10-1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并尽可能地为各类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 让学生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去掌握运动技能。

4 体验运动乐趣:

学生通过对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达到一定要求后, 就转入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 用3-4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群体互相交流, 互相学习, 互相纠错, 互相总结, 感受参与运动带来的成功与失败、快乐与艰辛、竞争与合作、情绪的宣泄与情感的升华等丰富的内容。失败是成功之母, 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而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 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5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 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还能加深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更多把握, 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期待, 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 曾加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初步形成良好的体育与健康观,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6 思考与练习:

让学生课后加强对本次课的思考与反思, 结合现实生活去感受体育对学习和生活有多大的帮助。并通过每天的课外活动对所学动作、内容进生动活泼复习, 以加强学生记忆、提高动作质量。教师加强监督检查。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 并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活动技能。

8.七步教学法工作总结 篇八

传统数学教学“以师为本”,在授课过程中片面追求教师的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相比之下,“三环七步”教学模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学习功能和教育功能,让数学课堂的教与学充满活力与生机。

一、以基础为核心

如此下来,以基础为核心,设计好导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网状式、链接式衍生出其他知识点,零碎的知识点之间互相产生联系,让学生更系统地掌握知识,并且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更上一个层次。

二、问题设置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三环七步”教学模式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设置,对三、借助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普及与应用,多媒体的优点,包括交互性、多维性等都有助于数学教学。多媒体能将数学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直观化。同时,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达到优化课堂,提高效率的目的。如在数学必修二人教版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学习中,学生对于三视图的理解似懂非懂,立体几何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对不同的图形不能给出具体事物让学生观察。此时借助软件Cabri3D(3D制作软件)可以将几何体呈现出来,而且几何体可以360°任意旋转,那么几何体的三视图就可以直观地得到。学生通过这个软件也加深了对几何体三视图的理解,促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环七步”教学模式是回归本真的教育。以它作为教育的基本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更多更高效的具体做法,将会使我们的教学之路走得更远。

9.三环七步教学模式 篇九

一、我们要的不是模式的程式化,而是这种模式背后的指导思想 教学模式不能照搬照套,至少有如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我们的许多模式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在较短的时间里难以定论。如过去我们曾奉行的一些教学模式,大部分已成过眼云烟。至于眼下的一些模式,虽一时受宠,但从长远来看,也难免是昙花一现。不说别的,就我们东港市而言,我们曾经大力推广的目标教学不是很快就一阵风地吹过了吗?就连风城六中名声一时的教学模式也悄然被搁置不谈了。事实告诉我们,很少有一种模式能永远地引导教育潮流。一种模式生命力的有无或强弱也需要长期教育实践的检验。没有这一检验,盲目地照搬任何一种模式都是不妥当的。

另一方面,我们对许多教育现象的认识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有时我们存在着只重热闹和形式的偏颇,有时我们所进行的教学表面上带有革新色彩,而骨子里依然是旧东西。相反,有时却对真正讲求实效并体现出科学与革新精神的教法难以接受,尽管我们身边的老师身上就有这样的东西,而我们也常常视而不见。

再者,盲目地学习某些模式也会误入形式主义的歧途。以前,许多人对 “目标教学”的理解是:课前提个小黑板(出示目标);课后发个小卡片(达标测评),认为这样就是目标教学了,而对教学过程怎样,是否真正完成了应有的教学任务,学生是否真的有所收获却似乎并不十分关注。所谓模式的推广和学习,最终遗憾地演绎成了仅是对某一模式的简单模仿、简单操作的纯粹程式化的东西,这严重背离了我们学习某一教学模式的初衷。

二、问题的解决,不在于模式本身,关键在于操作模式的是什么样的人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我们已经习惯了照搬照套别人的做法,在许多方面总希望有一种“式”,以便依“式”而行。如果没有这个“式”,我们就不会上课了。我们在许多方面不习惯于多样,而习惯于统一,如教的东西要统一,教的方法要统一,对问题的解释要统一,训练的方法要统一,评价的模式要统一,答案也要统一等等。设问:如果全天下的歌唱家都如同宋祖英一个腔,那还有人喜欢送祖英吗?音乐还有魅力可言吗?我们不喜欢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却喜欢拥有千篇一律教法的老师,这是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儿?!

也有人说,统一是为了便于检查。这种说法显然也是站不住脚的,这并不是我们搞教学模式研究的初衷。更何况我们实在不应仅仅为应付检查而不顾教法是否有利于教学。

10.“展示+评价”课堂七步教学设计 篇十

山东省安丘市普教教研室 刘玉明

本教学流程是对外研社《新标准英语》一个单元的新授课第一课时所做的设计,其他巩固训练课时可以做适当调整。根据教材编排,每模块的第一单元是话题集中呈现的部分,分为多各活动。其中活动一是热身,活动二是主要课文部分,承载着大量语言点、知识点,活动三是抽取的句型操练,活动四及后面的部分是拓展操练。我们把活动一整合到第一环节,活动二活动三整合到第三环节,活动四向后等整合到第四环节。

Step 1:课前展示,热身激趣(3-5分钟)

1.学生自由展示热身

不限内容和形式,展示最能体现自己能力和水平的知识,可分个人、小组,可以介绍自己、他人,可以唱歌、表演课本内容,可以进行口头或者书面作文展示等,可以以复习卡的形式复习上节课的听力、单词、课文,也可以以预习卡的形式展示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起到热身、复习、导入的作用。同时,让学生自主展示有着分层教学的理念,让后进生进行展示,能够给后进生展示的空间,从而注重了对进步生的帮扶,在教师鼓励性语言的作用下可以逐步提高进步生自信心。教师在操作时可根据阶段内学生实际需要确定展示内容和形式,以上各种展示内容并不是一节课都要展示完,可以展示1到2组,1到2种形式,1到2个内容即可。同时注意进行评价。

2.活动一新课热身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或听录音一遍,第二遍Listen and follow, 第三遍全班同学或分小组展示,可以用listen and say/ chant / say等形式。本环节仅仅作为热身导入活动处理,不作为重点内容学习,一般情况下三遍即结束活动一的学习。Step 2:导入新知,呈现任务(1分钟)

导入环节是过渡环节。导入方法有很多,常见的导入有:谈话导入、图片导入、设置情景导入等。

谈话导入要以活动一内容谈起。

图片导入要利用与本课内容有关,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图片,或者直接利用活动二课文中的图片,选取一副合适的课文插图以who、where、what等进行谈论,目的是建构语言支架,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从而进入课文。

呈现任务。通过教师课前对教材的处理,提炼教学内容,设定本节课的运用任务(如调查、活动设计、生活设计、情景描述等)。

Step 3:课堂活动,操练新知(20分钟左右,这是课堂学习的主要环节)

本环节是课文学习及知识点学习与操练的重要环节,是输入环节。

在导入课文后,教师要设计听力输入与理解文本活动(“二听三读”模式,即:泛听listen、带问题精听listen and answer、跟读listen and repeat、精读read and understand、练读read and practice)

1.一听(泛听)Only listen,可以听多遍。

根据导入时谈论的三个“W”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听一遍录音,粗知大意,初步感知、挖掘课文主旨,让学生感受人物语言、环境、心情等,但不要让学生接触文本。

2.二听(带问题精听)listen and answer 教师要设计与课文有关的问题,既要有一般性的问题也要有思维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认真听,听后回答问题。

如以下形式的练习:Listen and circle,listen and choose,listen and answer,listen and tick,listen and draw或者给出有信息差的图片对比等有目的性的活动,进一步练习听力、理解课文。

在操作听的时候,可以使用点读笔、也可以使用课件视频动画等,但发音一定要准确,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帮助学生提高听力,为下一步的能够准确发音打好基础。切勿没有配套音频而教师自己代替。每一步的听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成实际情况,选择听的遍数。在听的过程中,如果有影响学生理解的词汇,可以进行处理。

二听结束后学生对课文内容基本了解,再进行三读,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准确发音、表达的能力。

1.一读(跟读)listen and repeat 教师再播放配套录音让学生跟读模仿。如意群停顿、升降调、连读、失去爆破、同化等。

2.二读(精读)read and understand 对于本节课出现的新句型及不理解的地方,在学生精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课文中的知识点----新句型进行梳理。这时学生已经是理解课文大意,这样在情景中学习和理解句型,改变了以前孤立学习这些知识点的做法。这样就会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理解,也锻炼发展了学生英语思维。(注:在学习词汇、句子时不要出现汉语,也不要说出汉语意思,可以借助实物、简笔画、图片、教师的动作、表情等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受其意义。简笔画要板书、图片可以用PPT。对于单词的发音可以借助学生早已学会的有相同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单词来辅助,即自然拼读法,也可以叫做音型结合法。在进行梳理学习句型时,其实就是处理了活动三(活动三一般就是本模块的主要句型及操练)。在学习句型时,特别是语法项目,不要讲的过多,尽量运用教室或学生周围的情景设计排比句操练结构相同的句子,在学生熟练运用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点拨,指出体现语法项目的地方,点到为止让学生熟练运用。(注:本环节一定要注意教师示范的作用,一是发音的示范,二是行为的示范。)

3.三读(练读)read and practice 播放录音或小老师领读1到2遍,可选取一组进行分角色示范读,这样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Group work,小组合作读课文,可以接龙读、可以分角色读,表演,这时可以制造竞争气氛,比一比哪个小组读得好,哪个小组先能够背诵,当然可以分

段背也可以接龙背诵,再提高要求看哪个组先能够脱稿表演,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几分钟后进行Group show(分角色表演对话或朗读对话)。在展示时要注意学生的生成,及时根据学生的情况决定是否再进行。

(注:教师示范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进行展示;可以设计符合本课内容,为本课教学目标内容服务的CHANT、游戏、对话、比赛等活动,怎样进行Group work就怎样Group show,展示形式要多样化,鼓励学生对展示形式创新,对于同一内容可以采用不同形式展示。可以单人、同桌、小组,可以在台前,可以到适合活动的教室任何地方。)

Step 4:巩固训练,拓展提高(5-7分钟)

1.设计本课的词汇记忆、听力训练、补全句子、用给出的提示性的图片或词汇复述课文大意。

2.完成第二环节提出的任务,如:小记者采访、小调查、看图说话、写作等。这个环节是学生自主、合作Group work 的时间,学生可以离开座位进行采访、调查等行为,教师尽量不要打扰学生。Step 5:反馈展示,提升能力(3-5分钟)

将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第4环节的巩固训练内容和完成的运用任务)进行展示。让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的迁移转化为能力,包括朗读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设计符合本课内容的阅读理解、口头表达或书面作文(尤其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等,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深度思维和整理,展示提高自信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小组在展示巩固训练题目时要分工、合作,每人一题或者两人共同等,在展示完成后展示人要说“Follow me”引导全体学生再读一遍展示的题目。Step 6:总结点评,激励进步

(2分钟)

既要总结教学内容,也要总结得奖情况。

1.教师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总结,可以让某个学生或者某组分内容进行总结,但一定要说明具体内容,同时可以领其他学生说出。让一个小组的学生总结时所说的话,例如:第一个学生说:This class I have learnt some new words.第二个可以接着说:For

example:***(单词),Follow me,***(单词)领全体学生读一遍。第三个可以说:This class I have learnt some new sentences,For example:***(句型),Follow me,***(句型))Follw me领全体学生读一遍。第四个可以说:These all, thank you!等等。

2.对小组黑板评价栏得奖总结,可以老师总结,最好让学生总结,总结时学生要说:Now let’s counet the stars of the groups, which group is the winner.Group one, two, there…,Group * and Group * are the winners.Congratulations!(对于分组较多的可以多评优胜组)。

3.教师要对各小组内某个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激励全体学生及进生的可持续性的进步的动力(以鼓励进步生为主),小组整理评价记录表。本环节往往是被教师容易忽视的,它对于本节课学习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情感激发也是至关重要。

Step 7:作业布置,课后延伸

(1分钟)

教师利用激励性语言布置下节课将要展示的内容以及小组内检查展示的内容,将课内知识与能力在课后得以延伸,获得可持续性的进步。作业布置不是这节课的结束,而是这节课的延伸,是下节课的开始。作业的设计要告诉学生做什么、怎样做、达到什么程度、得到什么奖,激励学生课后努力,进一步巩固,为下一节课课前展示做准备。要建立使用家庭作业作为家校联系的展示评价卡(如下图)。

作业内容和展示形式及达到的程度由教师布置及设定,要有层次、有梯度,对于不同学生要给与不同要求。尽管如此,学生也一定会向高层次的目标努力,这样即使不能达到高层次目标要求,对于低层次的目标要求也会轻易实现,也会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起到激励作用。

作业类型设计:

书面类、实践类、拓展操作类。教师可以根据学情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类型的作业,以激发和维持学生英语学习的持久动力,达到巩固、运用的作用。

1.书面类

A.书写:抄写词汇句子,锻炼学生规范书写。

B.习题练习:做配套练习册,单元检测题,巩固掌握语言知识点。C.写作训练:模仿句型造句、仿写课文、看图写话、根据模块主题写作文。2.实践类

A.听力训练:听课文录音、听听力练习录音做听力习题。

B.口语表达:口语交际(对话)、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表演课文等。C.阅读理解:阅读理解课文、阅读材料理解短文、读英语故事等。D.串编英语歌曲:根据模块句型,串编英语歌曲。3.拓展操作类

11.七步教学法工作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科学性;规律性;七步

G711

一、“七步”教学模式的探究背景与实践需求

在不断追求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推动下,教师们在不断地摸索创新自己的课堂教学,其中,课堂教学模式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式课堂精彩纷呈,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新的模式是否科学可行?教学是否有规律可循?教师是否可以按套路出牌?本文尝试探讨“七步”教学模式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情况,以创设一种有规律可循并有实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给德育教师一个上课的参考模式及执行方案。

教职成[2008]6号文《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明确提出:“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成了德育课题“活起来”、“动起来”的支点,一线教师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创新,课堂模式有了百家争鸣的态势,正所谓: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是,也有很多老师在这热闹的改革中被弄得昏头转向,乃至有时候,一节课上完后,课堂为何而动、动到什么程度,动出意义没有……都不知道,只落得一个热热闹闹走过程的形式主义。

在活动课中,我们追求的是自主体验与合作体验共存,情境体验过程与综合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的有机统一,认知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评价并重。在引导价值取向建立的同时,实现积累知识向提升实践能力的转化;满足职业教育需要及时代发展需求。如何合理的设计一节课是课堂真实有效的必须条件。

一种有效的德育课题教学模式,是德育课程课堂教学有效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对教师的有效指导。本文尝试从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角度出发,探寻“七步”德育课堂教学模式运用的意义以及具体的实施步骤。

“七步”德育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是指以下七步:“情感激发——体验探究——交流展示——归纳小结——迁移练习——点拨提升——践行应用”。“七步”教学模式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探究主要是为了创设一种有规律可循并有实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给德育教师一个上课的参考模式及执行方案。

二、“七步”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与实施方案

(一) “七步”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本文中的教学过程是指为完成一个课目单元或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任务,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教学过程。依据现在最常用的“复合主客体论”,在教授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主体,是整个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和控制者;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主观察、思考与实践活动是他们处于主体自由学习的地位。

这个过程里,要合理地设定教学环节,我们就必须先梳理现有的教学过程相关理论: 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界对教学过程进行了长期的大范围的研讨,提出了种种“教学过程的阶段”的见解。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掌握知识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过程由“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六个阶段构成。随着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是展开和推进教学进程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也逐渐认识到教学效果的测评,能够及时了解教学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现在一般认为教学过程包括“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学材料”“理解教学材料”“巩固知识经验”“运用知识经验”和“测评教学效果”七个基本环节。

而无论在何种教学模式里,我国学校教育中比较流行的八大教学原则为:“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相结合”“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

上述七个基本环节和八大教学原则,是我们提出中职德育七步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二)“七步”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细化教学环节的流程与具体内容,结合教育心理学、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相关理论依据,我们从教学环节、活动内容、实施建议、时间建议、设计依据五方面来阐述“七步”教学模式:

1.节一:情感激发

活动内容:教师创设情境,进行导向教学目标的破冰活动,吸引學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建立正面的课堂教学氛围。

实施建议:教师通过简单的游戏任务、新闻事件、漫画及图片观看等,快速与学生建立情感联接。同时注意该活动的设置应能指向学习目标,能自然导向教学主题,与教学主题相结合。

时间建议:3分钟之内(以一堂课45分钟为例,下同)。

设计依据: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及情感互动是整节课的基础。人本主义情感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而教学则是由教师和学生的情意活动构成的。此外,这种情感的激发还可以强化学生学习的动机。学习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诱因是指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外部刺激或情境。大部分心理学家认为,要进行长期的学习,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强烈的学习动机是保证学好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其他的都谈不上,对中职学生尤其如此。

2.环节二:体验探究

活动内容: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及调控开展探究活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体验并应用新知。

实施建议:探究情境的设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案例分析、经验分享、故事创作、职业问题解决等。在创设情境的手段上,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学生角色扮演、校园或社区真实活动体验、经典文学材料、案例阅读等等。情境设置要充分体现“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原则,要注意情境的正面性、针对性,问题的开放性,活动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教师对体验探索任务的布置须具体明确和结构化。具体——教师对任务内容、检测标准等要交代清楚,确保学生加以理解,并设定合作探索的基调。任务要结构化——小组规模、合作方式、时间安排、角色分配、支持奖励等要细化,要设计和准备相应的教学与评价工具、小组表现的监控手段、师生总结与反馈的方式等,以上各要素,要形成一个整体。在本环节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活动的氛围、问题解决的程度等。

时间建议:15分钟左右。

设计依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指出:“教师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者,其作用在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帮助和指导学生建构自己的经验并引导学生从直接经验中学习。”、“认知、体验和感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学习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和知识构建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艺术化的手段去优化环境,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迅速进入状态,利用暗示作用对学习者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使其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情不自禁地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情境活动,使学生从等待接受的“被动”角色,转换为“主动”角色,整个过程为“进入情境——担当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表现角色——产生顿悟”。在此过程中,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要素主动探索体验,最终实现知识、价值的建构。

3.环节三:交流展示(注:环节二与环节三可以顺序单独完成也有多个小循环)

活动内容:各小组汇总组员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思想提炼的成果,逐一进行展示、分享和交流。

实施建议:小组展示的方式可以是制作海报、小组演绎、讲解展示等,教师主要负责记录与评价,并注意调控展示活动的进度。其中,小组活动的有效性是教师评估的重点内容,可以从如下方面开展:①准备情况(PPT、视频、小品、实物、文字资料、道具及其它);②活动形式(海报、讲解、小品、实物展示、……);③合作程度(组内分工清晰合理、有团队合作意识);④完成质量(能运用所学知识点针对主题解决问题、能清楚的表达、无偏离学习主题);⑤活动纪律(有序、倾听、参与、保持关注);⑥备注(附加评估:创意、亮点)等等。

时间建议:15分钟左右。

设计依据:团队动力学专家勒温认为“一般地说,通过改变团体来改变其中的个体行为,比单个的改变个体的行为要容易的多。”学生通过展示和分享,在同伴和团体的影响之下,进一步强化了在体验探究阶段的认知,并培养了洞察和接纳他人观点的能力。

4.环节四:归纳小结

活动内容:教师归纳小组活动情况,总结学习要点,学生在原有的德育认知基础上建构新的认知。

实施建议:螺旋式上升的理论归纳方式适用于此。教师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的领悟所学新知。教师若是居高临下的进行思想灌输或平铺直叙的揭示答案往往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一时半会,无法达到学习的深度。

时间建议:2分钟左右。

设计依据:在体验探索中习得的感性认识只有通过教师引导与学习者的自我反思,才能顺利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加速学习者道德认知的内化和行为外化的过程。

5.环节五:迁移练习

活动内容:学生把所学运用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举一反三。

实施建议:教师可以从横向或纵向两个维度进行迁移练习的设计。

时间建议:5分钟左右。

设计依据:迁移练习既可以检测新知的掌握程度,还可以强化学习的效果。现代学习理论要求学习的目标之一是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或同类问题,只有这样,才是真的学会,真的学懂。他们甚至提出一个口号:为迁移而教学。

6.环节六:点拨提升

活动内容:升华课堂主题,引导德育生成,内化于心。

实施建议:教师的点拨提升,可以是知识的深化,也可以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但必须简洁明了,有精神深层的冲击力,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时间建议:3分钟左右。

设计依据: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把握问题的实质,掌握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有效避免机械式的练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知识的迁移,切实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7.环节七:践行应用

活动内容:布置课外的应用性练习,学以致用。

实施建议:践行应用的题目应以实践为主,选题宜小不宜大,要贴合学生实际,符合理论指导实践的路径,活动内容应具有可操作性和效果可观测性。

时间建议:1 -2分钟。

设计依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时期的中职德育,要向着知行合一的目标奋进,要避免学一套、考一套、说一套、做一套。因此,必须要放胆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在生活中、在社会实践中去检验、巩固课堂上的所观、所感、所悟。我们认为,只有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德育的功能,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为了掉书袋,为了表演,为了考试,为了迎合老师,都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都不是真正有效的德育。

三、“七步”教学模式的实施成效与反思小结

在有规律的课堂进程中,对环节的把控成了教师课堂教学的一条明线,配合课堂教學的教学目标这一条暗线,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逐步突破教学重难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在有限的固定的课堂时间限制内完成完整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保证每一次授课质量的办法。同时,由于学习脉络清晰,学生对知识点能更具体明确的识记,能在实际实践应用中快速产生心理准备及应用策略。

例如,在汽车技术应用与维修专业开展《职业礼仪》(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内容)这一课堂教学时,教师通过职业形象对照图快速激发学生对职业礼仪的直观情感体验,导入学生对本专业的对应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岗位(如汽车销售、汽车美容、汽车维修、汽车保险等)的职业礼仪要求进行体验探究,促进交流展示,归纳小结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与意义所在,拓展礼仪在现有生活中的意义与基本要求,提升礼仪的境界与知性的统一度,生成礼仪理念,指导个人在学习生活中践行礼仪行为。本课教与学的前进路径清晰,循序渐进的推进教学目标,深化教学效果,是一个可行的课堂模式。并且,该模式可以推广于不同专业的多数德育课程课堂教学中。该教学模式通过活动体验生成理性思维,应用于指导工作、生活的学习模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紧密围绕教学目标逐步深入的开展教与学的探究活动,能促进理论的学习总结并指导实践活动。当然,该模式不应成为束缚课堂教学创造性的固死规定,不同的授课需要应允许不同的课堂设计呈现。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2004年2月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2]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 [M].2014年1月第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2009年5月第五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谭 媚.中美中学德育情境教学模式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05

12.七步教学法工作总结 篇十二

第一步, 学生课前材料的准备和教师精心备好课是打造初中美术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美术课是利用一定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形象的一门艺术。大多要做较多的相关材料准备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材料的准备包括一学期的准备和一节课的准备, 教师在上每一学期美术课时, 第一课就要利用5—10分钟组织学生对本学期所学内容进行预习了解, 也就是教师学期教学计划, 让学生了解本学期学习内容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同时上每一节课前都要事先让学生做好每一节课材料的准备。只有这样课堂上才能让学生有事可做, 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果学生没有做好材料的准备, 那就很难保证他们这一节课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 就谈不上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了。其次教师要在课前精心备课, 精心备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只有课前精心备课, 做到从组织教学到课堂结束讲什么, 不讲什么、怎么讲, 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 学生做什么、怎么做等, 每一个环节需要多少时间, 都要精心准备, 只有这样教师上课思路才能更加清晰, 课堂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让课堂教学每一分钟都在发挥效率。

第二步, 精心抓好组织教学 (课前的组织教学和上课中的组织教学) 中课前组织教学这一环节。组织教学目的是让所有学生都把精神集中到课堂上来。美术课由于不是考试科目, 很多学生对美术课上课前不很积极, 上课不准备, 不够高度集中, 甚至还在做其它学科作业等。但我们有些老师往往却忽略了这一环节 (只注意课中组织教学) 走进课堂就急匆匆的上课, 课中发现学生上课不准备、不集中、开小差、做小动作等的时候才去组织教学, 使该课堂就输在了起跑线上。课前的组织教学每节课教师应“走”到学生中间督促学生做好课本和学习用具, 然后回到讲台, 用目光扫视全班, 当学生准备好了学习用具, 精神集中, 端坐好, 老师在叫“上课”, 学生起立, 坐下。如学生仍为集中精神, 起立、坐下可反复多次进行, 直到所有学生的精神都集中到课堂上在开始上课。只有这样学生才集中精力转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为教师下一步课中组织教学的顺利实施和提高教学效率创造条件。

第三步, 精心做好每堂新课创设情境的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感染学生, 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就能顺利的从中获取知识并感受快乐。创设情境可以运用实物教具和挂图等简单手段, 也可以运用音乐、故事、幻灯、投影仪、电视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来诱发学生联想, 加强新旧知识的链接, 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情境应理论联系实际, 做到与学生耳熟能详, 要根据课程内容、类型不同, 设计和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七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标志》这一课, 我就联系实际把本校的学校标志、当地的道路的交通标志、中国农业银行标志、中国建设银行标志、农村信用合作社标志、各种车辆标志、学生穿的服装、鞋的商标等、生活中学生几乎每天看到的作为情境创设, 很快的调动了学生课堂的注意力,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和设计标志的创作冲动。总之只有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创设情境教学方法, 吸引学生,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才能激发起他们求知欲望和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创作的冲动。我感到在美术课的教学中, 我们只要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 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导入课题它就能化枯燥为有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就能为课堂下一阶段顺利的开展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四步, 明确学习目标, 指示学法。在情景教学环节教师导入课题后, 直接在课堂上以板书和多媒体形式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教师讲解学习目标或学生默读、朗读学习目标。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才有方向。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 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 提出相关自学要求, 进行学前的指导后, 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如《生活中的标志》这一课学生学习目标就是要求学生掌握标志的含义、标志在生活中的作用、标志的类别、特点、设计标准和创意过程、学会标志的初步设计。而指示学法是标志的含义是什么?标志有什么作用?标志的类别有哪些?标志的设计应注意哪些?我们怎样去进行完成标志设计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自学去思考。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有事可做, 并且带着问题和想要解决问题的欲望了, 从而调动了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打造高效课堂教学创造了先决条件。

第五步, 让学生自学和互相研讨学习, 教师以学定教。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学生明确了学习的内容、任务、目标、激发了学习的动机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就让学生转入这一环节, 学生自学和互相研讨学习按学教师的学法指导布置的内容, 学生自学可以采取“独学”“群学”“对学”请教老师等学习形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 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思想”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学生自学阶段教师要走下讲台在教室巡视, 通过“看、听、问、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看是否每个学生都进入了学习状态;看提出的问题和指示的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听学生在“对学”“群学”中讨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听学生谈独到的思路和方法;问学生对自学提纲问题的完成情况, 问有哪些问题需要师生共同解答。总之在这一阶段教师尽量不说话或者少说话, 即使说也是与学生的个别交谈声音要低不影响其他同学学习。教师通过巡视了解哪些是学生学会的, 哪些是学生不会的以便下一阶段以学定教。教师的教要做到精讲, 讲什么?怎么讲?讲学生不会的, 会的一律不讲;讲学生暴露出来的

论高师声乐教学中学生二度创作能力的培养

谭顺来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音乐系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声乐教学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 就是让学生如何去理解歌曲、处理歌曲和表现歌曲。那如何提高学生二度创作能力, 使学生有感情地表现歌曲, 达到“声情并茂”。这就需要广大声乐教学工作者去探究、去实践。

关键词:二度创作;能力培养;情感把握

在笔者十多年的声乐教学中, 深深地体会到提高学生“二度”创作能力的重要性,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歌曲二度创作, 成了每一个声乐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特别是对一些声乐基础较差, 理论知识贫乏, 人文知识知之甚少的学生来说, 尤为重要。何谓“二度创作能力”, 也就是学生演唱者理解歌曲、处理歌曲、表现歌曲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二度创作能力, 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熟悉、理解歌词

清代著名声乐理论家李渔在《闻情偶寄》这篇著作中指出“欲唱好曲者, 必先求明师讲明曲义, 师或不解, 不妨转询文人, 得其义而后唱”。[1]从这段话中不难发现, 作为歌唱者首先要对歌词进行熟悉和理解。第一, 先必须准确把握歌词的拼读, 对于歌词中的生字、多音字。对易读错、读混的字、词, 特别是民族语言和外国语言等, 都要有意识的进行准确拼读, 对意大利语、德语、英语、日语等在歌曲演唱中要经常使用的语言, 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解, 不说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至少要学会拼读, 这就是声乐专业术语中的“正音”。如果不进行正音, 就很难掌握语言的要素把字咬清晰。更谈不上把歌曲的意义直接、准确的传达给听众了。第二, 理解歌词的思想内容、情感。要善于从歌

问题, 困难之处, 疑难之处;讲过程、方法、原理、科学思想;对重点知识、重要知识要讲透讲清;“先学后教”这一环节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切实改变了课堂教师是“讲师”“话筒”, 学生是“观众”“哑巴”的低效、无效的课堂局面, 实现了课堂的有效和高效。

第六步, 布置作业, 学生当场训练。当场训练就是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训练, 巩固所学知识, 从而加深对课堂所学重点难点的理解, 由理论回到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当场训练的目的就是对知识的巩固、运用, 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全面落实学习目标。如课堂可以完成的作业尽量在课堂完成, 当场训练就是当场考查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独立完成, 教师先不辅导, 教师这时候是监考, 这样就逼学生在前几个阶段不得不主动地、紧张地、高效地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严谨治学、做事雷厉风行的作风等等。教师也真正看到学生美术作业不抄袭、不雷同、 (除教师布置临摹外) 的实际水平, 更有助于教师在总结的时候进行指出学生不足的地方。完成的同学, 教师及时可以当面批改, 当场给予反馈、辅导纠正、做到当堂清。这样也减轻了学生课外不必要花较多时间去完成了, 从而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课业负担, 也能够及时的检测到课堂的教学效果, 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高效性。

第七步, 强化课堂小结。我们在常规教学中经常会出这样的像。听有些教师的课, 一种情形是从上课讲到下课, 下课铃响, 然后布置作业, 起立、下课。一种情形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但是在下课时仍然没有一个词所交待的景、境、形和时间、地点、人物中, 发现歌曲所蕴含的情、意、神及歌曲的基本情绪和艺术形象。如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歌词:“马桑树儿搭灯台, 写封书信与姐带, 郎去当兵姐在家, 我三五两年不得来哟, 你咯移花别处栽”。对一般的人来说 (成年人) 应理解为丈夫去当兵去了, 写信回来告诉妻子, 别等他去找一个好人家。但如果同当时社会环境联系起来, 这首歌曲就得到了升华,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一九三五年, 贺龙领导的红二方面军从桑植出发开始长征, 很多红军战士离别妻儿, 北上抗日, 由于对妻儿的愧疚, 写信回家, 告诉妻子, 自己或许会随时牺牲, 不要等他。好好嫁一个人家, 坚强活下去。第二段歌词“马桑树儿搭灯台, 写封书信与郎带, 你一年不回我一年等, 你二年不来我二年等, 春天不到花不开”。从第二段歌词中不难发现, 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和对爱情的坚贞。第三, 有感情朗诵歌词, 激发情感。朗诵歌词, 将诗词的感情、形象、节奏、韵律和情景意境, 越是富有形象思维的歌词, 越是要细致体会刻画入骨。但对一些年级尚小的学生或文化程度低, 分析理解能力差的学生, 则可进行类似分析《马桑树儿搭灯台》那样的方式进行分析、讲述, 提高他们理解歌词的能力。

二、声情并茂的范唱,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歌唱欲望

对于学生来说, 能倾听专业教师的范唱是很有必要的, 在对学生进行歌词分析之后, 作为声乐教师要抓住时机予以范唱, 使学生在老师的范唱中去感受。随之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 但范唱力求完美, 著名声乐大师沈湘教授曾经说过:“会唱的不一定会教, 但会教的必须会唱”。[2]如果教师的范唱质量较差, 这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 更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声乐的兴趣。这就需要

小结。其实这小结是非常重要的, 有利于巩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 并且可以对知识进行梳理思绪, 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中情形教师课堂小结了, 但没有做到最好, 往往是教师自己总结, 自唱自演,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 效果不佳, 最好的方式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小结, 教师与学生共同梳理, 教师根据学生小结进行补充效果最佳。

综上所述, 可以归纳为“先学后教, 当场训练, 七步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教无定法, 我们不能以教条主义模式化, 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无从谈起, 更谈不上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了。通过几年来实践证明, 以上在初中美术教学中采取的“七步走”教育教学途径, 是很有必要的, 他充分体现了学生课堂的主体性, 极大的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解决了课堂上所有学生都有事可做;解决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和不认真学习问题, 因为让学生自学, 让学生当场训练, 还有当堂清的督促, 学生自然地认真专注的学习;学生注意力集中了, 学习认真了, 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从而也就提高了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勇正主编.《美术课程标准》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秦元培.《“先学后教, 当场训练”的成功实践》.

上一篇:爱带给我的启示下一篇:今年3.12植树节宣传标语口号唯美又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