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活起来,让孩子动起来

2024-06-17

让课堂活起来,让孩子动起来(共18篇)

1.让课堂活起来,让孩子动起来 篇一

让作业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教学反思

布置适当而得体的作业,会让学生越来越喜欢写作业,且保质保量的去完成。这实在是一件开心的事。

一、观察性作业--培养观察能力,丰富生活积累

观察是认识的起点,写作的起点。设计观察性作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观察、勤于积累的习惯。

1、有序观察、把握特点。在学习写景状物的文章时,我常让学生自己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所写事物的特征,观察时要做到:按一定顺序观察,学生多种感官并用,看听嗅触,边看边想,观与察结合。经分析、比较,抓特征,有助于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2、动态观察,观中激思。生活万象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动态观察,跟踪探究。如:观察春夏秋冬季节的轮换;观察小树抽芽、开花的过程等。激发学生在观察中思考,这样学生的作文不但言之有物,还能物中见理、物中有情。

3、随机观察,积累素材。除了有目的地观察外,还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观察街头巷尾的平凡小事;观察国家地方的重大事件等,做到处处留心观察,时时留心观察,事事留心观察。这不仅有助于他们积累素材,且能提高对生活敏锐的感悟力。

二、阅读性作业--拓宽知识领域,增加知识积淀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如学了《小壁虎借尾巴》,我推荐《尾巴的.功能》;学了《惊弓之鸟》,可以推荐《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学了《赤璧之战》引导学生看〈三国演义〉……引导学生学会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

三、查阅性作业--学会搜索信息,提高信息素养

刚开始查找资料时,我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如什么问题到什么样的工具书中寻找答案,向他们介绍一些书籍;或鼓励他们运用网络查找资料。平时我结合中国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收集谚语、春联、民间故事、民情风俗,在班上交流……这样的课外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天地。

设计这些生动活泼、充满智慧与情趣的实践性作业,从而让学生在作业中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能力,展示个性,尝试合作。

2.让课堂活起来,让孩子动起来 篇二

一、教师启动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一为成功的英语老师在很短的时间营造出语言氛围, 吸引孩子的有意注意, 从而使学生很快地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师生问答.内容包括日常交际和对已学知识的复习, 逐步过度到新的知识点, 为新的句型呈现以及情景的设置作好铺垫。例如:教学牛津版5Aunit3的时候, 教师在进行“What’s the time?”“what’s the weather like?”紧接着教师可以一边作动作一边说“sing sing I can sing, swim swim I can swim, jump jump I can jump”学生跟着做, 从而又引出了这节课的新单词“jump up and down”。这样引出的新句型和单词, 学生在教师的动作、语言中体会出他的意思, 感悟出它的用法, 巧妙的将句型运用于生活中去。又如在学习服装单词时, 教师和幼儿一起玩起了时装表演游戏, 所有的人都被现场热烈的气氛所感染。我们做着夸张、有趣地动作, 大声朗读着服装单词。

二、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首先, 必须承认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其次, 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 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从而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建立密切合作的教学关系既是叫许的手段, 也是教学的目的。教师互动的课堂应该做到:1、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一学生差异发展为起点, 让学生充分发展。2、克服死记硬背的弊端, 提倡导趣、导疑、导思、导创,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奇思妙想。3、避免“满堂灌”和“满堂问”, 激励学生多思、多问、多练习,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 通过亲自尝试、探索, 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4、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师生共同学习进步。如教学“what do you usually do…”这个句型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学生可以运用句型what do you usually du on Sundays?对别的同学、甚至是老师进行调查, 调查的同时在表格中写“yes”或“no”。这样让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了起来, 调查结束以后, 教师可以问“what does shehe usually do…?”那么调查的学生很快可以告诉大家“shehe usually…”这样有反馈的练习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增。

三、学生主动.

主动学习是学生知识不断内化、迁移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主动学习阶段是学生发挥内在潜能, 对信息选择加工, 从获取知识到运用知识转化的过程。

1、动口——让学生畅所欲言

创设对话, 体现学生主动,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他的实用性,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使情景形象逼真, 使课堂对话成为日常生活的缩影,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产生良好的效果。例如组织学生开展“英语日”“英语角”“英语每天20分”等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尽量运用已学国的单词或句子进行对话。不会的单词哦可以适当的讲些中文也不要紧。如将了rubber后, 很多同学找橡皮的时候就会说“我的rubber哪去了?”“你有没有拿我的rubber?”这样在毫无拘束的环境中学生就记住了“rubber”。

2、动手——让学生参与体验

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是新课程改革赋予广大教师的职责。陶行知说“行动生困难, 困难生疑问, 疑问生假设, 假设生试验, 试验生断语, 断语声行动, 如此演进于无穷。”因此在英语课堂中应努力倡导学生积极参与,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 而且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 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例如教学26个字母, 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认为教学26个字母是最枯燥的课, 而我选择了一个有趣的角度, 我发现很多学生的日用品都有英文缩写, 于是就请学生抄写所有带有英文字母的商标品牌, 看谁收集的多, 读的准。这样, 译介单调的、几乎没有内容的字母课变成了丰富多彩、兴趣盎然、学生喜欢的课。学生互教互学, 课已完、兴未尽, 这样的活动学生自己还延续了好几天, 我还嘱咐学生, 看谁收集的多, 比一比谁的观察敏锐, 谁细心, 。另外, 在教学完国家着一单元后, 我还教学生认识“made inChain”, 并要学生注意哪些是中国制造的, 这样的动手还让学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3、动脑——让学生海阔天空

在课堂中, 教师在引导学生动口说、动手做的基础上, 更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思维, 主动寻求答案, 一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 不断拓宽学生的思路, 最大限度张扬学生个性。

(1) 、大胆假设。出事、示挂图、人物、地点、道具以及问题“what are they doing?”然后让学生自己自由组合, 讨论探论探马在干什么、说什么、回怎样说。这样, 自由的天空任由学生想象, 编演的对话合情合理, 而且还有生活的影子。

(2) 、灵活开放。时间证明, 如果按照书上的句子授课, 为教书而教书, 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僵化, 思路也会变得狭窄。所以在教学完一课后, 我会给学生一个场景, 具体表演什么有学生来定, 围绕课文, 加上学生的创造, 这样的表演更加生动自然了。

(3) 、探究创新。学习语言是为了运用语言, 所以我们的语言不应该停留在课堂之中的交际和应付。英语语言同样需要学生的探究和创新, 所以在教学完“shopping”之后, 学生进行对话练习时加入了许多生活中的内容, 最常见的讨价还价“what about two yuan?”“what about five yuan?”“no no, ten yuan, please”。学生运用了前后知识的迁移使语言变得丰富多彩, 而不限于课本上的对话这样的语言才是生动的、真实的。

3.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篇三

一、营造愉悦教学情景,焕发课堂青春活力

1、营造一个富有激情、设有悬念的教学情境,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没有激情的课堂就好象一潭不起波浪的死水,严重缺氧,老师讲得无精打采,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堂教学收效甚微。而老师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能极大地赢得学生的信任;富有悬念的教学情境,会象磁铁般地吸引着学生。例如:在学习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这一知识点时,设计试验,分别把两个盛有浓氨水、无色酚酞的水溶液的烧杯,罩在一个大烧杯下。我们会魔术般地发现无色溶液变成了红色!我们会为什么会变红呢?悬念使学生想象到了“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这一微观知识。

2、营造民主开放、积极互动的教学情境,让课堂喷射出思维火花。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具有与学生平等相处的心态,要尊重学生、宽容学生,使学生能以宽松的心态、自主的思维,亲历认知过程,让学生因能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而对学习充满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敢于说出不同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并能够综合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在学习怎样检验暴露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时,学生分组共同设计了许多方案:

①加入无色酚酞,观察是否变红。

②加入硫酸铜溶液,观察是否有蓝色沉淀生成。

③加入稀盐酸,观察有无气泡生成。

④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有无沉淀。

⑤加入氯化钙溶液,观察有无沉淀……

学生中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经过七嘴八舌的补充完善,学生在相互评价中明确了合理方案,并进一步总价与归纳了检验物质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二、设计互动教学过程,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1、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实验探究,真正体验探究的过程。

化学实验教学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把课本中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适当增加分组实验的次数,让学生亲身体验直观实验的效果。另一方面,要重视实验习题的教学。因为实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设计方案到实施到最后形成结论等几个阶段与科学家研究问题的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并且学生对自己亲自设计方案并实施实验参与的意识更强烈,操作更投入,观察更细致,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的智力向更高阶段发展。

2、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①指导学生自学。自学课本应实施“三步走”:第一步粗略阅读,使学生了解课文中的大体内容;第二步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使学生解决问题;第三步分组讨论交流,使学生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所以教师指导学生的阅读要做到:阅读前,提出明确的阅读目的要求;阅读中,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帮助学生扫除障碍;阅读后,参与学生讨论,解决学生共同的疑点。最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使不同小组相互学习,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进入一个“非看书不可,看书非钻研不可”的阅读境地。

②启发学生思考。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甚至大胆地去猜想。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应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如: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问;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疑难点设问;对较综合的问题,按认知层次分化知识点的方法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地发问;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或不全面的答案进行反问,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等等。

③组织学生讨论。讨论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间争论,在热烈的气氛中各抒己见、相互补充,让学生从争论中相互启迪,提高思维的深刻性,有时可使原有的结论得以升华,生成新的探究成果。

④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总结是对课本内容、知识结构和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梳理和归类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总结技能,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充分挖掘不同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的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构成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

3、注重习题教学,让学生学会思维,真正体验思维的乐趣。

①加强习题精选,注重思维能力培养。教师必须对例题进行筛选,精选典型的习题作范题,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找出例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要求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抓住解题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

②加强解后评析,注重思路启迪。解后评析时,可先让一位学生汇报结果或上讲台作解答,并要求其作适当的讲解,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补充不同的解法,但绝不能将习题的评析变成“就题论题”,而应该引导学生深化习题,挖掘习题内涵,进一步拓宽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方法可采用“一题多解”、“变题讨论”、“错例分析”等。要通过评析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学活,从而达到培养思维变通性、创造性,开拓学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

③加强解题小结,注意学法指导。在练习和评析中要注意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指导学生总结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并使之系统化,同时对题目类型、解题步骤进行归纳小结,总结解题常用方法、解题的一般规律、应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并在掌握常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一题多解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学生的解题经验、探究问题的方法积少成多,开阔视野,少走弯路,提高解题速度。

4.让课堂活起来,让孩子动起来 篇四

在美术工艺课上,我们可以经过艺术构思和加工制作,让一些废弃的东西变为非常独特的工艺品。如用易拉罐制作美丽的小花蓝;用牙膏盒制作漂亮的小沙发;用废纸粘制小挂件;用旧挂历制作效果特殊的变形图片、漂亮的服饰;用蛋壳贴成美妙图画……孩子们从中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灵感和才智,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来变“废”为“宝”,同时形成节约资源的意识,这其中,以纸的用处最大,用途最为广泛,纸艺教学中出现的平面纸艺有贴纸画、撕纸画、剪纸、染纸、纸编织、玩具拼板;立体纸艺有折纸、纸浮雕、纸塑、纸装饰品、纸挂件、纸服装等。纸艺教学富于趣味性和知识性,对于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独特的优势,它能让学生边玩边学,轻松长知识,练能力。而突出“设疑,导学,实践,评价”是纸艺教学的成功诀窍。

一、设疑--激起疑问,引起兴趣

要想让学生想学,首先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先出示一定的教学材料,可以是名作,可以是现成的优秀作品,来吸引孩子的眼睛,激发孩子们好奇、好动的天性,并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设疑引发学生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为学生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提供契机和动力。如《染纸》一课,先出示色彩斑斓、纹理生动的染纸书签、染纸剪纸等作品。让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为新知学习做好准备,欣赏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点拨,使教法思路和学法思路融合,起到拓宽视野,引发联想,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发问:这些漂亮的图案有什么特点?是用什么材料?在学生讨论回答中,再作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产生动手试一试的探索意识,为后阶段的动手练习奠定基础。

二、导学--致力于导,服务于学

着力于引导,使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方法,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使学生疑难顿解、思路顿开,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使“学会”变为“会学”。二年级上学期的《纸服装》,要求学生用吸水性较强的纸折叠,夹扎、彩色墨水染色,制作绚丽多姿的染纸,再用此纸进行剪折,设计服装(也可用画报纸等替代);还可用挂历纸、废报纸、彩纸进行立体服装设计。工序较多,学生较难一步完成,教师可抓住时机,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察、思考教师的演示、讲解,引导学生产生知识迁移,在脑中构思、创造自己染纸作品的雏形,让学生在“活学”、“易学”、“会学”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满足成就欲望,使其始终保持探索的意向。

三、实践--动手操作,亲身体验

在解决了疑难问题之后,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练习,使学生的创作构思在实践中完成。红的形式可灵活多样:集中制作、分组练习、示范表演。教师应努力营造课堂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不谐音,让孩子们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否则,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处在一个缺乏创新气氛、因循守旧的环境里,只会成为无源之水,教师只需作适当的示范,讲授一些必要的技法,如教学《剪贴画--风景》一课时,可适当练说,回忆我们周围的景物,分别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然后引导学生给这些景物“润色”,增添亮点,让学生自己设计,构思,建立一个更好玩的“动物园”,或“游乐场”,这样孩子们的兴致会大大增加,在新课程体系中,不仅教材是灵活的,教学方式也是灵活的,不仅可以按教材来创作,也可由故事改编一组剪贴画,为语文课文配画,做动物头饰,以达到学科互通,共同促进。

四、评价--分析讲评,以评促进

练过之后,效果如何?以后能不能有更大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给孩子们的作品以评价,将学生的作品摆出来,以展览的方式汇聚一堂,既有教师的占据,也有学生的自评,互评,大家在浓郁的“争鸣”气氛中畅所欲言,以求取长补短,持续发展。教师应把握信多肯定,少否定的基调,多下面鼓励,多赞许的目光,哪怕是不合常规的作品,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他就学会自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展览也有不同的展览方式,还是以《纸服装》为例,可以安排几们小朋友扮成“卖衣服的老板”在大声叫喊,招揽生意,其余学生成了“买主”,挑选自己喜欢的“服装”,挑选出之后,再接受“小记者”采访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件“衣服”,这样在表演中就让学生对别人的作品做出了评价和分析,而“服装设计者”们可以通过“买主”的分析,知道自己设计的“服装”的优缺点,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作者邮箱: yanlunfang_123@yahoo.com.cn

[让孩子们的小手动起来(网友来稿)]

5.让课堂活起来 篇五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点搬家”时,充分利用“农远”资源,将“小数点搬家”这个艰涩枯燥的数学概念,制作成卡通动画课件,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缩小到原来的1/10;移动两位,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移动三位,就缩小到原来1/1000;……一直这样下去,无止无尽。反之,就是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移动两位,扩大到原来的100倍;移动三位,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同学们学得轻松,领会得深刻,掌握得就牢固。

二、适时动手操作,让人人想学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他要求教师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研学中获取知识,同时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教材探索与发现(二)中的“三角形边的关系”时,首先在屏幕上呈现摆一摆,将3cm、4cm、5cm;3cm、3cm、5cm;3cm、2cm、5cm;3cm、1cm、5cm。这些小棒摆一摆,看结果怎么样,能否摆成一个三角形。而我们农村小学规模小,每校只有一部电脑,就是让同学们操作,每节课也只能满足几位同学。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布置预习时,要求同学们按教材规定的长度准备12根小稻草棒,作为学具带到课堂上,在部分同学已在电脑上拼摆一遍后,取得初步的感官上的认识,再让同学们每四人一组,摆一摆,看能否摆成一个三角形。

然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选择三根小草棒摆一摆,看看结果怎么样?接着组织同学们交流讨论,介绍自己的心得体会,最后分组选出1人汇报本组在摆一摆的过程中,出现的几种不同情况。结果,同学们都兴趣很高,情绪十分高涨,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通过摆一摆的操作活动,既使学生练习熟练了操作方法,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又使同学们了解了整个操作过程,更使学生注意到了结果:“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否则就拼不成三角形,从而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收效甚好。《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而,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就应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善学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将会终生受用不尽。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还应将自己的长期累积的学习经验与方法传授给学生,交给他们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让他们自己去学着发现问题,注重过程,解决问题。有人曾说:一个有修养的老师的一句话、一个不经意的行动,在一定的时机、一定的场合,会影响一个学生的一辈子,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在教学中,首先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如何去估算、猜测、推断、计算与验算,同时指导他们去分析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移多补少应用题”的操作中,不暗示学生操作方式、途径,仅提出实验目标:“你能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移一移,说说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吗?”将实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践、交流,多角度地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如在教学解应用题时,我总是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提出预习要求与目标。上课时首先组织学生讨论从何想起?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让学生从讨论中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操作、观察、思考、质疑、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6.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篇六

云安县前锋镇中学

瞿飞雄

近几年来,我县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尽人意,尤其是我们乡村中学。在某种情况下,我们的学生甚至可以说对语文学习是处于一种讨厌的状态。这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不可逃避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必须得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就必须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必须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语文学习积极性主要指一种学习态度,是一种对待语文学习的认真、紧张、主动而持久的学习态度,语文知识要靠长期积累,语文能力要长期训练。所以要使与我儿女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就必须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就必须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践行“以人为本”的人本教育理念,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一、联系生活,满足现实需要

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解决生活现实问题,这是人类基本的心理需要之一。我们必须得把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学生实际感受得知识是没有生命力可言的。因此在教学上,应当将知识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发现、去研究。

我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我采用的是先分析课文,再联系生活的方式教学的。我把事先准备好的《背影》一文里面父亲买橘子的情景的视频展示在教室的VCR平台上,然后让学生边根据课文的泛读,边看视频。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自己父亲的背影的。特别提醒学生,尤其是那个马褂棉袍蹒跚地爬月台的胖胖的老父亲的片段。视频播放完后,我深情的说:这个背影不知道 打动了多少读者,不知道让多少人看到了无言的深情,同学们想想: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好?学生开始沸沸扬扬的讨论。

正在他们讨论的时候,我就说:是因为父亲当时爬月台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作者的心灵。接着我就开始问学生:你父母多大年纪,是从事什么工作的,有没有留意过他们工作时的情景。因为我班95%以上的学生的父母都是靠种田或在工地上做水泥工的,因此对他们的工作情形历历在目。但问他们有没有认真去观察和了解父亲时,他们的回答是除了严厉和陌生外,几乎没有其他印象,根本就没有认真留意过父亲工作时的背影,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意识过父亲的辛劳。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叫学生马上闭上眼睛。自己静下心来,慢慢想,收割稻谷父亲背谷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情形。这时,我偷偷的留意学生,有的眼角开始湿润了。

过了几分钟,我开始说话了:父爱是很少被赞颂的,那么今天希望同学们静下心来,用自己朴实的言语,好好的赞颂一下自己那伟大的父爱。我还是提示了学生,可以通过收稻谷、摘沙糖桔等。这样让他们也了解生活并不是那么轻松,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辛苦。

二、重视学生动手实践,满足成就感需要

我们在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的靠磨嘴皮子(老师讲,学生听)是提不高教学效率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在和学生探讨完课文后,我就布置了一篇小作文,以“我的于勒叔叔发财后„„”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题目自拟。要求学生大胆创新,发挥自己所有的想象力,200—300字左右。第二天收回来后,发现有很多学生的创新思维很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班上相对来讲认为是学困生的一个同学是这样写的:于勒叔叔发了财回来后,知道菲利普一家去哲尔赛岛度假旅游,于是到船上扮成卖牡蛎的,来试探菲利普一家的态度。他“巧遇”菲利普一家,菲利普夫妇不肯相认这个“穷鬼”弟弟。顿时,于勒卸下自己 2 的“武装”,当场决定,说把自己的财产捐给慈善机构和穷人家的孩子,此时此刻,菲利普太太大吃一惊,当即晕倒了。这一篇小作文,我把他当做是范文,输进电脑,在班上的VCR平台上展示了出来。学生大胆的创意,赢得全班同学的一致好评。这样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活” 了起来。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满足对爱的需要

我们都知道: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老师能重视自己、关心自己、爱护自己。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确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经常与学生聊生活、聊学习、聊家常„„形成融洽的老师爱学生、学生喜欢老师的师生关系。从而满足学生被重视、被爱护、照顾等需要。学生因为爱老师,慢慢的,就爱上这一门学科了,也就开始对这一学科产生了兴趣。相反,没有对爱的需要的满足,就不能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慢慢的厌恶这一门学科,教学要求就不容易被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大打折扣。即使再有趣的课文的课堂,也会慢慢的沉闷了。

7.让课堂活起来,让孩子动起来 篇七

一、让课堂活起来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 要想把握课堂就必须寻求“活”的教学方法。

首先, 是导的要活。导的好, 学生就会很快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开启学生的思维。导课的方法灵活多样, 但要因课而导。例如, 情景交融的散文《安塞腰鼓》、《听潮》等, 可图音并茂地展现出黄土高原或大海那雄浑壮阔的景观, 让学生在图画中、在音乐中走入课堂。叙事类散文可以情入境, 例如, 执教《背影》时可运用这样的导语:古往今来, 多少文人墨客曾写过亲情的名诗佳作, 如唐代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这首颂扬母爱的诗篇脍炙人口, 历久传颂。

其次, 是教法要活。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能根据各种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教法, 并巧妙地利用各种因素, 使教学灵活多样。

第一, 精心设计问题, 提纲挈领, 把握文章内容。在教《皇帝新装》时, 可设计这样的填空题:“这是一个_____的皇帝。”学生要填好这个空, 就要对全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从而就要认真研读故事情节, 探索挖掘文章的主题。

第二, 设计竞赛式课堂, 例如, 执教《人类的语言》, 为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的特点, 我设计了三组与语言有关的竞赛题, 学生为在竞赛中夺冠, 肯定会深挖教材, 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欲望。

第三, 运用迁移导学法, 可变学会为会学。教朱自清散文《春》时, 以研读“春草图”为例, 从描写的顺序, 描写的角度, 语言的运用, 作者的情感等方面进行解读分析, 然后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这种教学方法同样适用于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教学。

第四, 创设情境。

(1) 结合文章旨意, 创设冲突情境

认知冲突的产生, 能够迅速激活学生思维, 进行积极思考。在教学中把对立的观点意见提出来争论, 让学生在冲突中产生积极的思维, 并提供表达感受的机会, 进而受到人格的熏陶。在《最后一课》的教学结尾时, 我对学生们说道:“有人认为小弗郎士的可贵在于命运大转折的时刻, 终于明白了学习是与侵略者作斗争的武器。而有的人却认为早知如此, 何必当初呢?等到做了亡国奴这一天, 才明白这些道理有什么用啊!”学生听了都深有感触, 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讨论, 学生对“爱国”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2) 利用现代媒体, 创设情境

现代媒体广泛运用于教学, 为情感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在情绪高涨的时候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自然是水到渠成。在阅读教学中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可以让学生处于非常亢奋的学习状态, 自觉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 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

(3) 表情朗读, 创设语言活动情境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 而朗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式。实践证明, 教师生动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从听觉上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感。学生听中悟情, 听中入情, 听中动情, 听中生情, 达到水乳交融, 和谐共振的效果。如教《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时, 当我以悲痛、低沉、哀惋、缓慢的语调读完全文, 自己已是声音哽咽, 热泪盈眶, 学生也不禁情动于衷, 泪眼模糊。此时, 作者情, 教师情, 学生情完全共鸣了, 大堰河那勤劳乐观、善良无私的形象已深深铭刻在学生的心中, 获得了“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效果。

(4) 运用文本, 创设活动情境

《木兰诗》是一首流传甚广的北方乐府民歌。学生对内容大都比较熟悉, 且大多数看过由此改编过来的一些影视作品。在课堂上, 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 将它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与木兰跨越时空, 展开心灵的对话, 产生情感的共鸣。再以“木兰美在哪里?”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探讨交流, 学生由此深刻感受到木兰不但是一个孝顺女, 还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巾帼英雄。

二、让学生动起来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只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让学生动起来, 才能使学生获得知识。

第一, 积累。

学习语文, 要想学得好需要有积累, 不仅仅是对知识, 更是对生活的认知和体验。

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有很多知识需要学生在课前去查找资料, 如我执教朱自清的《背影》时, 让学生搜集积累有关亲情的名词佳句、名人名言等, 这样学生在积累中就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而在学习这篇文章时通过讲解加上学生自己原有的生活积累, 很容易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情感, 从而达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累要从注重观察生活开始, 这也就体现在写日记和平时的片段描写, 以及对学生设置的课前小环节等方面, 每天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发现生活中的感动,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积极的面对生活。生活即语文, 语文即生活。在这种活动中, 完成语文的情感教育, 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 运用。

学知识, 更多是为了运用。学生在课下积累的知识, 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运用。如让学生们进行唐诗宋词大比拼, 名词名句接龙, 看谁掌握的诗词丰富,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或写日记中能够准确恰当地运用诗词;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演讲, 同学们课下就会搜肠刮肚, 想尽一切办法去涉猎更为广泛的知识空间, 整理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内容与同学们共同分享, 既增强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又培养了学生概括、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进而一举多得。

第三, 合作。

让学生有自己支配学习的时间, 如独立思考、自由联想、自由表达, 与同学们交流合作。在讨论、交流、展示成果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获取新知的愿望, 他们会运用各种手段来达到让学生“动”起来的目的。

第四, 反思。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让学生反思自己在一节课里进行了什么样的活动, 是用什么方式活动的, 活动的过程中自己是否具备良好的条件等, 这是教学内化的需要, 也是学生了解、认识自己获得学习经验、思想、方法的需要。长期坚持下去, 就会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总之, 教师要让学生在真实而未知的情境中动手去探求真知, 亲自去解决问题, 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 使之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让学生入情入景, 达到“双有效”的效果。

摘要:在语文课堂上, 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强化学生学习中的体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鼓励学生的交流合作是衡量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8.让课堂活起来,让孩子动起来 篇八

关键词:创设情景;专业特色;活用教材

中职校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综合素质不高;尤其是学生的英语水平更是不尽人意,大多数学生提不起学习英语的兴趣,对英语课通常是由听不懂到听不进,最后对英语产生厌学、反感情绪,对于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只能理解和掌握一部分,很多学生既听不懂又讲不出,对老师的提问没有勇气回答,甚至连学过的课文也没有几个同学能准确流利地读下来,课堂气氛很不活跃。词汇量严重不足,能积极使用的词汇则更少,语音、语法知识相当薄弱,学过的句型不太会运用,听说能力极差,大多数中职学校学生讲的都是“哑巴”英语。但是职专学生大多性格活泼大方,自我表现欲强,敢于与教师沟通,这是不可多得的资源。有效开发利用这种资源是我们职专老师应该努力的方向。另外职专英语更要紧扣各校学情,体现专业特色,对教材重新进行整合,对教学内容展开 “职业背景分析”,让学习内容更具时代特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注重学习效果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突出口语的交际功能。针对学生的现状,我对教材进行大胆改革,让学生都能在枯燥的英语课中坐得住,踊跃准备,积极参与,动口、动手又动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互动,既体现了新课改精神,又达成了有效学习的目的。

现以英语基础模块2第三单元《Have you ever done a part time job?》和第四单元《I have tried all the means of transportation.》为例谈我如何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一、 教学中,教师必须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

针对课前热身活动,我使用每日校园新闻或笑话、小故事来营造课堂气氛,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或对某一热门事件发表各自的见解与感受,既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温和可亲、幽默开朗,学生又乐于接近教师,为课堂活动的开展扫除心理障碍,师生才能在课堂上默契配合。在教授listening3部分时,原教材听力为四个简单的there be 句型,为增加听力环境的真实性,我利用现有英语儿歌将内容做适当改编,既照顾到课本中内容又回顾了上节课的语法重点——方位介词的表达和巩固使用。歌曲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在学生唱熟歌曲后,还可用不同介词短语翻唱歌词,强化了知识,体会到“我能行”创造成功的愉悦。学生对英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争先表演。即使犯些小错误,也在轻松的哄笑中被原谅,消除了对英语的畏难情结,这样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享受中跨越学习障碍,把英语课堂谱写成一首欢乐的歌。

二、利用角色扮演模拟教学,创设比较真实的英语情景,为学生创造一个展示的舞台

俗话说,“课堂就好比是一个大舞台”。教师是幕后的导演与策划者,而学生却是舞台上真正的主角。舞台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演”。作为导演的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根据不同的教学材料,从学生的实践体验为出发点,精心策划、巧妙设计,借助活动,将课堂变成舞台,让学生尽情展示自我与个性的结合,展示语言与智慧的交替,并在舞台中发现和找到自我。

Listening and Speaking部分很多教师简单处理,仅限于一听一讲一读。过后学生仍然只能机械地重复原文内容,无法展开灵活的英语对话。也就是说,学生仍然流于学的层面而无法应用。如果老师能稍加引导,创设情景,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和有话能说,自然就能活学活用,为语言活动创设职业场景,体现职业特色。

对于这一部分我是这样处理的:先扫清对话中语言障碍,后解析重难点,在背诵对话基础上找出Useful sentences and expressions让学生跟读和模仿,用幻灯片模拟对话场景,组织学生两人一组进行配音,并将名字改成他们自己的真实姓名,这一操练深层次地掌握了对话,也就自然转入下一环节Role play。在基础英语2第三单元《Have you ever done a part time job?》中,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应聘方面的日常交际用语,我及时创设交际情景让学生应聘幼儿园老师职位,一人充当幼儿园园长,其他学生是应聘者,先用句型I can....介绍自己的才能,然后或唱、或舞、或画、或写来表演,最后老师和全班同学一起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奖”、“最具潜力奖”等。这样展开对话,不但突出了学生的专业特点,也在此环节展示了学生的专业才能。另外学生发现自己不是再为学习英语而学习英语,而是在仿真的环境中运用英语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上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而老师只是引导着。教材经过如此处理,学生融会贯通了对话知识,达到了会话的目的,从会学提升到会用的高度。我相信这样的活动会帮助学生提高个人能力,满足工作中的实际需求,以便顺利走人未来的工作岗位。

三、 开展 “探究式”学习,让每一课型都演绎出综合技能

9.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篇九

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常显现出许多弊端,如漠视学生的能动意识,不为学生创设活动时空条件等。这些显然与《课标》所提倡理念、精神相违背。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先决条件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是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下面就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巧设民主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可爱的草塘》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10.让课堂“活”起来的策略 篇十

常常听到有的老师下课回到办公室把重重的教案放到办公桌上说:“这节课学生死气沉沉”;但也常常听到有的老师说:“这节课学生表现非常活跃”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不去抱怨把死气沉沉的课堂活跃起来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相当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发和利用。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20世纪初的很多权威学者也说过:兴趣是个水闸门;兴趣是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兴趣是儿童成长的“指示器”。可见,培养兴趣是多么的重要!

引发兴趣的手段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教师语言进行描绘、叙述创设情境;也可以通过教学硬件让学生欣赏画面创设情境;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直观想象创设情境等。如:讲林海一课。我上课出示课件展示大海的画面,请学生说出大海的特点。然后,接着展示大兴安岭林海的画面,请同学简单概括出林海的特点:一望无边、满眼绿色,林木随着山势起伏如波浪,使学生感受到林海与大海的共同特点。通过提问学生:“你们看过大海,想不想去看林海呢?林海的景色是怎样的呢?”这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我要去!”;“我想看林海”;“我已经去过了”等等。顿时,课堂的气氛一下活跃起来。于是通过创设这个情境把孩子们的兴趣引到了课堂上来,使孩子产生了观察林海、探究林海的欲望。孩子有了兴趣入了情境才有了学习的欲望,他们就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这样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了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的兴趣或认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成分。因此推动着学生努力地去学习、去探究。这样课堂上才会取得事半公倍的效果。

二、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表现为教师的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缺乏生命活力,致使学生依赖性强,学习效益低下,所以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每一个教师最起码应该做到的。它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形成强大的合力,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教师要巧妙利用课堂上随机出现的情境变化,注重学生的情感交流,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相信学生,适时调整活动内容与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了解他们的愿望、意见、追求。学生的需要就是教师的需要。只有把情感因素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愿意学习。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及时把教师的教育任务和教育设想整合进去。另外,教师说话态度要和蔼,声音要动听,给孩子亲切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自己见解的欲望,努力创设和谐向上的课堂环境。

三、 留给学生学习的空间。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打破了教

[1] [2]

11.让课堂活起来,让孩子动起来 篇十一

一、创新教师的互动教学观念和手法

为了提高幼儿数学互动教学的有效性,激活幼儿的数学潜能,教师们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和手法,从源头上提高幼儿数学互动水平。一方面,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应根据自身在教学上的不足,主动学习各种不同的教学理论,积累多元教学经验,例如,如何明确互动目标、如何设置互动内容等。另一方面,幼儿园也应加强对教师有关开展互动活动的培养。例如,与教学培训机构签订合同,订购视频、讲座等数学教学资料以供教师们学习先进幼儿教学机构的数学互动教学经验;每周开展数学研讨活动,教师两人一组,先由轮到的一组备课,之后由数学组教师一起对该组的教学互动目标、互动内容等进行研讨,提出完善互动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并对互动环节中如何激发幼儿潜能进行修改完善。自我提升和交流学习将优化教师们的数学互动观念和教学手法,有利于建立起一个相对轻松、和谐的互动环境,最终促进幼儿数学思维的健康发展。

二、提高幼儿参与数学互动的兴趣

在各类生活情景中引导幼儿参与互动,使数学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是提高幼儿参与互动兴趣的重要途径。例如,生活中有各种有趣的图形,孩子们会发现好吃的饼干是圆形的,喜爱的图书是长方形的,漂亮的气球是椭圆形的等等,老师引导孩子互相描述所喜爱物品的形状,进行一定程度的数学图形学习;教师还可以在生活中开展对应关系等等的互动练习,例如午餐时分发碗、勺、点心、水果;在吃橘子时,教师可以让几个幼儿组成一个小组,把橘子皮剥掉,大家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瓣橘子,然后让组内的一个幼儿给小伙伴分橘子,其他组员做监督,你一瓣,他一瓣,她一瓣,我一瓣……看看最后大家各分了几瓣儿,然后再边吃边数,一起进行合作,计算桌上的橘子少了几瓣,还剩几瓣之类的训练。

此外,教师还应加强与家长沟通,把数学互动扩展到家庭教育上,提高幼儿与家长在数学学习上的互动频率。如让幼儿每天早上穿衣服、晚上脱衣服时一件一件地数给爸爸妈妈听,让幼儿学习“手口一致”的数数。或念有数字的儿歌给爸爸妈妈听,如:1234567,七个小猴树上蹲,七个甜桃手中拿……就这样边念边数手指。当幼儿数得流利而正确时,家长应夸奖、拥抱孩子;当幼儿数数出现阻滞时,家长应给予积极的暗示和提醒,提高幼儿与家长进行数学互动的积极性。这样一来,有利于幼儿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并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奠定后期数学学习的基础。

三、积极开展各类数学互动游戏

玩游戏是所有幼儿所喜爱的,而这也是教师可以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案的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例如,小班的孩子刚来幼儿园,对数学还没有产生兴趣。这时,教师可通过游戏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在“猫捉老鼠”的游戏中让幼儿感受“1”和“许多”。老师做猫妈妈,小朋友做小猫,一只猫妈妈,许多小猫;捉到老鼠有大有小。大的老鼠中,有1只黑的,其他是灰的;小的老鼠中1只是白的,其他是灰的等等,从游戏中让幼儿知道数字的概念。又如,在生活化游戏环境中,我们为幼儿创设了包含数学因素的材料和情节设计,让幼儿无拘束地利用同伴间的相互影响来共同学习、共同促进与提高。如“乐乐水果店”游戏中,在每样水果的标价上,有的直接写上3元、4元不等的价钱等;游戏开展中,我请两名幼儿当收银员,其他幼儿分别扮演顾客,每名顾客有10元钱,让幼儿自由地进行购买活动;购买时,规定幼儿手中的10元钱只能买2样或3样的水果……总之,灵活机动地利用互动游戏中的随机教育内容,引导幼儿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学习,通过自身与环境的接触,自由探索,动手、动脑、动口,促进幼儿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潜能。另外,教师也应充分利用园内各类资源,自制教具,也可每班自制一些数学教具,轮换使用,促进数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并提高活动的多元性。

12.阅读课堂中让孩子们“动”起来 篇十二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里有毋庸置疑的一点:在我们的语文阅读课上, 主体是学生。学生的主体性的特点是独立、积极、富有创造力的。学生的主体性主要是指学生有能力控制他们的行为, 并能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并影响验收和交付的教室信息;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多多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想法, 来反映学生创造性的特点。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 积极引导他们实现独立和富有创造力的一面。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简单来讲要将学生的自主性和话语权放在重要的位置。首先老师不能参与“独裁”, 不能强迫学生们接受自己的观点, 也不能剥夺学生问问题的权利及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的思考方向。在学生的思想、沟通能力及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方面, 老师应该不用管的太多, 让学生自由发展。然后, 教师应该积极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主动去与学生沟通, 努力创造一定的学习情境, 这样也是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沟通与交流。最后, 老师应该多多观察及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 以此来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思考的热情级主动性, 让学生变得渴望去回答问题。另外, 教师还要努力充分去使得学生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在学生思想交流的交流中发现, 对于学生的闪光表现也应给予及时加强。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应该可以有效的培养创新思维, 从而不断地超越自我, 促使自己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注重交流机会均等

在中国需要注重平等交流的机会。现实的课堂交流, 当场不平均分布, 大部分的活动可以说是集中在所谓的“优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重要的是老师的指导。老师经常让学生回答问题, 让学生讨论, 却有意无意给予“优生”更多的机会, 忽视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在课堂上, 一些学生因为自己的身份或类别而坐在教室的角落, 当不愿意论述自己的观点时, 老师也没有积极的引导, 使学生失去了课堂沟通的信心。这样, 课堂学习的机会被部分人所垄断, 而教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处理不当而强化了这种机会的不均等。

这是在教室里观察到的交换机会不平等, 并发现以下现象更为普遍。从传播对象的位置上, 干部和学生的沟通机会比学生干部;从交换对象的状态, 教师往往与学生的更高的地位, 忽视学生的地位低下;从交际对象的成绩, 教师更愿意与良好的学生交往。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被问了十几遍, 有的学生也不感兴趣, 甚至在课堂上提问的老师更可能会忽略部分人。此外, 沟通的垄断也反映在语言的交流方式, 也就是在沟通的过程中, 优生垄断了老师的积极方面的语言, 差生则垄断了老师的消极词汇。在口语的互动过程, 对品学兼优, 教师倾向于采取民主的、肯定的, 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言语表达, 要求很高, 学生素质回答的言语互动过程中的问题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学术上的失败, 教师往往是专制, 消极的言语表达和控制, 在口头互动的过程, 教师给学生一个机会来思考和充分表达的机会问问题。交际机会的不平等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也使课堂中的人际交往不能走向健康的方向。

为了避免不平等的交换机会的问题, 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教师首先要在观念上认为, 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地位都是平等的。没有人有交换的特权。其次, 教师应打破话语霸权, 避免话语权利的少数学生, 关注其他学生的话语权。最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营造平等、友爱、相互尊重的课堂氛围, 特别是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在交际时放下思想包袱, 把主人公的态度融入课堂交流。只有这样, 交流在课堂上是健康的, 消除人为因素的影响, 因此, 学生在课堂上实现真正的交流。

三、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现实中, 也会存在竞争。在课堂交流中, 合作与竞争是相对的, 合作的互动是值得提倡的, 是客观存在的。为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互动, 教师应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13.让中学数学课堂活起来 篇十三

一、课题的选择和确定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于是,如何组织教学,怎样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爱学数学”,使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成了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从数学的角度来讲,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是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果教师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感到身心愉快,学有所乐,融入生动热烈的课堂氛围中,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还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听其言、入其境、动其情,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积极的心态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探索、主动学习,促进学生有效和谐发展,使整个课堂能活跃起来,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把握(1)整体设计知识技能、数学思

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2)从培养

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的角度,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3)使教学

内容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培

养数学观念。

2.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以探究为中心的中学数学“活力课堂”教学模

式。(2)创设问题情景,利用问题“串”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3)如何完成三维目标。

3.驾驭课堂(1)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处理好“学”与“导”的关系、“点”与“面”的关系。(2)如何组织学生合作交流: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分组,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研究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课堂讨论的引导和调控;研

究如何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提

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既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又能使每个人不产生依赖。提高信息交流的量,学会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接

纳别人的观点。(3)课堂讨论的调控等。

4.创设课堂教学氛围(1)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

上具有安全感,生命活力能够充分地释放。(2)尊重学生的生理特

点和年龄特点、认知特点、个性、人格、差异。(3)创设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够平等地交往、讨论。让学

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探究、交流、学习、创新,获得成功、获

得自信。

5.教学评价(1)制定学生评价方案;(2)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3)制定学业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实施意见。

二、课堂教学的原则1.和谐性原则 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尊重人的个体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不同需求和能力差异,尊重人的创造和权利,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

主主动、畅所欲言,既成为权利的主体,又成为责任的主体,获得多

方面的(特别是精神上的)满足。教学内容科学,创设的问题(串)

要注意实际背景与形式模型互相统一。教学过程适合学生的实际认知

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互动性原则:通过语言、问题、活动等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媒体互动、学生与环

境互动,调动学生眼、耳、手等各种感官,在头脑中对学习内容形成深刻复杂的联系。与此同时,学会团结合作、坦诚交往、相互帮助和

欢乐共处,学会学习和欣赏别人的优点,乐于听到别人的意见或对别

人提出批评和建议。并做到及时反馈,巩固、矫正。3.激发性原

则强化最佳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发展、提高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创设思辨性的课堂,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开展充分的讨论交流,使学生学会理性地认识事物,洞察事

物的本质,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与发展。4.探究性原则 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观念,体验学习的乐趣,增长学习能力。要合情推理与逻辑

推理并重,展现思维活动的全过程。5.发展性原则 每一节课都要

使所有学生有所发展,有所收获。即使是学习较差的学生也要有所提

高。顾及学生多方面成长需要,依据课的具体行进状态生成学习内容,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推进教学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从“课堂即研究,研究即课堂”的理论出发,本课题主要采用:

(1)行动研究法

(2)文献资料研究法

(3)观察研究法

(4)调查研究法

(5)经验总结法

四、实验步骤和方法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10~2009.12)

1、对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学习能

力和爱好。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3、组织研究队伍,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10.1~2010.12))

1、收集和整理有关实验材料、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制定相应教学研究目标,做好课前研究。

2、上好研究实验课,集体研究并修改研究方案,适时进行教学试验,集体评课,并做好记录。

3、开展学生学习情况研究和教师教学情况研究。

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11.1~2011.9)

将课题研究的有关材料汇总存档。具体统计如下数据:

1、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等情感态度的问卷调查。

2、教师教学教案及修改情况。

3、集体研究的情况记载。

4、公开实验课及课后研究情况记载。

5、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6、相关论文的撰写和发表情况记载。

7、课题负责人写结题报告。

五、实验的结果

1、结果预测

调整学生学习数学的不良状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整个数学教学的质量。取得一批高水平的数学教师队伍。提升教师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2、结果形式

实验报告、教学课例、教育评书、撰写一批相关的教学论文,最终写出实验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人员:

14.如何让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 篇十四

如何让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

作者/杨万钧/王鑫

组织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既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又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一、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要想教好一门课,就必须让学生对你所教的课程感兴趣。第一,可以把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变成相应的故事(案例),通过教师对故事生动形象的描述,让课堂活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提出相应的问题,由学生感悟,从而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第二,可以利用网络环境把课堂活起来,组织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进行“绿叶对根的情意”教学时,就让学生通过上网来了解自己的姓氏起源、我国的服饰文化等,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从而更好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根深叶茂、丰富多彩的特点。第三,将时政新闻刻录成光盘,运用多媒体演示把课堂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进行“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时,就把事先刻录好的“两会新闻”用多媒体播放出来让学生感悟,亲近社会,我们应该怎么做?通过学生探究、讨论,他们知道了亲近社会,首先就是要关注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的风云变幻,关注社会的潮起潮落,关注社会的热点焦点。第四,我们还可以用歌曲(音乐)将课堂活起来。

二、运用多种手段实现直观教学,把课堂活起来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离开了现实生活,思想品德课教学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学生根本不会对你的教学感兴趣。要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感兴趣,就要运用直观教学把课堂活起来。第一,运用数字实现教学直观,把课堂活起来。(教学论文 )我在进行“辉煌岁月壮丽画卷”教学时,就让学生计算2009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2003年进行对比,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快速上升、经济实力由弱到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的结论。第二,运用网络实现直观教学,把课堂活起来。在进行有关祖国统一的教学时,就让学生通过上网来了解祖国统一进程的新进展。第三,运用多媒体实现教学直观,把课堂活起来。为了让学生了解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就把事先刻录好的《60周年国庆阅兵》光盘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感悟。

三、运用多种手段组织教学,能使思想品德课变得生动

思想品德课教学一向被学生认为是枯燥乏味的。以前有的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老师按照参考书勾画重点,学生照着背就行了。这就给人们一个结论,学政治就是背政治,任何人都可以教政治。这也是政治课被人们诟病的地方。怎样才能让思想品德课堂变得生动呢?可以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可以通过师生互动来实现。这些教学手段,都是在把教材中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即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点到位是思想品德课“四点到位”原则的精髓和关键,既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也是本学科教改的根本方向。

综上所述,不管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是让课堂变得生动、直观,都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手段把课堂活起来,从而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维目标。

15.让课堂活起来,让孩子动起来 篇十五

(一) 适应《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大纲》中德育教学目标的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大纲》要求培养中职学生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要求学生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诚实守信, 敬业爱岗, 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 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 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 勤奋学习, 勇于创造, 大胆实践, 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 (1) 同时还要求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增强自信心, 乐观向上, 学会合作与竞争, 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

德育课要实现德育的目标, 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德育课“活”起来。

(二) 中职德育课无法“活”起来, 学生无法“动”起来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 要体现时代感, 要贴进学生的生活实际, 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中职学校德育课的现状又如何, 德育课能否真正具备时代性、针对性与实效性。

1.部分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的前沿阵地逐步缩小

(1) 课程设置上的不全面。部分学校为了加强职业学校的专业特色建设, 没有开设如《职业生涯规划》这样的课程。但这类课程却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确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 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的就业观, 提高自我就业能力, 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课程设置不全面将会造成这方面教育的缺失, 如此, 德育课又怎谈得上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2) 课时开设不足。《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等规定德育教学的必修课课时应该是每学期32-36课时。但部分学校因为多种原因并没有按要求开足, 课时量的不足带来的后果就是教师只能选择性教学, 于是学生的实训与体验活动将大大减少, 因而导致德育课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真正发挥出来。

(3) 教师队伍的参差不齐导致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师德修养不能起到很好的潜移默化作用。“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教师必须为学生做好表率, 但由于德育教师队伍的参差不齐, 导致了教师的言传身教的效果不很明显。同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而德育的去“生活化”更让学生普遍感觉没有兴趣, 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大大减弱。德育课因为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而“活”不起来。

2.90后中职学生的生理特点及心理特点导致德育课学生“动”不起来

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 决定了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叛逆, 以自我为中心, 个性化十足。对学习不感兴趣, 学习习惯较差, 行为习惯较差, 自学能力欠缺;喜欢上网、聊天、看视频等。对空洞理论、说教式教学没有兴趣, 因而无法“动”起来。同时他们在初中经历太多的失败, 挫败感、自卑感强烈, 但又渴望得到认可。

二、在新形势下让中职德育课“活”起来, 让学生的“动”起来

(一) 让学生的心“动”起来

让学生的心“动”起来, 首先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 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我目前的情况如何, 我有什么优点和不足, 我能够做什么, 我在别人眼里是什么的人, 我要做怎样的人、过怎样的生活, 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可以通过找出寝室里最受欢迎的同学并说明为什么最受欢迎的活动, 让他们去发现身边同学的优点, 同时把最受欢迎的理由都整理出来, 并进行简单的总结与拓展。并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应该做怎样的人, 应该有怎样的一个人生。如此可以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发展自己的愿望, 即让学生由自暴自弃的“心死”到“心动”。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给他们一个“心动”的底气。可以设置“让我来夸夸你”全班同学参与的活动。中职学生在初中挨批评远远多于受表扬, 所以挫败感强烈。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多种意识与品质。如首先让学生先写出自己的优点——让学生增强自信, 去掉自卑, 学会发现自己的长处, 学会去肯定自己并激发潜能。然后写出组内同学的优点——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 多看到别人的长处。进而学会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最后你讲我猜他是谁, 猜出来后, 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这个同学的优点, 同时问同学本人是否发现了自己身上的优点, 有哪些是平时注意到了, 哪些是自己平时没有发现——让学生树立自信, 懂得适时肯定自己, 并能增强自尊自信和尊重他人;平时在生活中学会关注与关心他人。

在教学中还应该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 如普通话好的让他多来朗读或是领读课文;弹琴好的可以让他为朗读课文的同学伴奏;口才好的可以让他在课前做3分钟的演讲等。如此以来, 让学生觉得自己还是个有用之人, 从而让学生由自弃的“心死”到想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个值得别人尊重的人, 只有“心”动, 才能行动!

(二) 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说过, 我们体验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 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 谁缺乏这种情感, 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 他就可以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死人 (2)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 (3) 。

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首先, 要让学生思维“动”起来, 教师必须是一个思想的活跃者。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 在思考中表现自己, 用思考来指挥学生, 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 他才能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4) 。这也正是所谓的言传身教, 潜移默化。其次, 教师在德育课堂上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空间。在讲道德的相关内容时,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一群孩子在铁轨上玩, 铁轨有两条, 一条还在使用, 另一条已经废弃停用。其中一个孩子说:“我们到停用的铁轨那边去玩吧, 这里一会有火车通过, 很危险!”其他孩子没有听从劝告, 仍留在原地, 于是这位小朋友便自己走到停用的铁轨上……理所当然的, 火车来了, 冲往使用铁轨上的那群孩子。

假设这个时候, 你正站在铁轨的切换器旁, 你可以选择让火车转往停用的铁轨, 这样的话就可以救更多的孩子;但是那名在停用铁轨上的孩子将会有危险。然后让学生作出选择, 并说明理由。学生们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 毕竟这是涉及很多孩子生命的大事。有的学生说他们选择不切换, 因为这些孩子没有安全意识, 不应该在使用的火车轨道上玩, 同时更不应该不听朋友的正确劝告, 所以他们要为自己错误的决定付出代价。“血的代价”会唤醒更多的人建立交通安全意识, 并在生活中能听取朋友的正确建议, 从而让学生远离危险, 珍惜生命!有的学生说要切换, 因为要以牺牲一个人的生命去换取更多的人的生命, 这样代价会减少到最小。这时可以提出:那个孩子做错了吗?这个孩子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同时还劝告了朋友, 但没有办法阻止朋友的错误决定, 但尽管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坚持了自己正确的做法。如果我们仅仅因为他是少数就选择让他为那些错误做法的孩子而买单, 那你认为这公平吗?我们的良心与道德是否将会受到谴责?然后再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例子, 如行人不走人行道, 闯红灯, 翻栏杆等来引导学生思考并培养其安全意识, 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

(三) 让学生的嘴“动”起来

让学生的嘴“活”起来, 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与人交流与沟通, 学会与人相处;让学生具备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其专业素养——作为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与阅读水平。

德育课本上的案例故事较多, 可以采取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动起口来, 个人朗读、集体朗读、分小组朗读, 或是分角色朗读, 如在讲《元帅与士兵》的故事时, 让学生分旁白、元帅、士兵等角色来朗读。在讲《风与太阳的故事》时, 让学生分别扮演风、太阳、老者来朗读, 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讲“家庭美德”的相关内容时, 可以让学生来分享他们的敬老故事, 部分学生讲得很好, 让大家都很受感动。他们讲到了与老人交流时, 一定要有耐心, 更要有爱心, 要认真倾听老人的诉说, 多聊聊他们的往事, 有时还要像哄小孩子一样让他们开心。遇到老人有抱怨其子女送他们到敬老院的, 应当多开导老人, 让他们知道儿女们要工作, 没有时间更好的照顾他们, 把老人送到敬老院, 是为了让他们得到更好的照顾, 而不是不孝敬他们。在讲理想的相关内容时, 可以让学生来演讲《理想开启美好人生》, 还可以结合社会热点让学生展开辩论, 如老人跌倒了, 我们扶不扶。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动起“口”来, 这样的德育课才有活力, 也才有针对性、实效性。

(四) 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人的手可以做出几十亿种动作, 它是意识的伟大的培育者, 是智慧的创造者。 (5) 在人的大脑里, 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区域, 依靠把抽象思维跟双手的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 就能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 如果没有这种结合, 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在童年和少年时期, 如果没有把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起来, 那么它们就永远也不会觉醒了, (6) 而我们的潜力就很难发挥出来。中职学生的动手能力相对较强, 但需要教师正确引导, 把动手与开发大脑及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结合起来, 把提高专业能力与素养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修养结合起来。

如何让学生的手充分活动起来?可以通过课堂作业、课后作业来调动学生的动手习惯。当然, 作业形式是多样的、学生感兴趣的, 考查的形式也是多样的, 不是传统的单一的抄课本。例如讲了《职业规划》的相关内容后, 可以布置让学生制定“我的人生我做主”的职业规划书;讲了《职业道德与法律》礼仪的内容后, 可以让学生办一份礼仪手抄报, 或是让学生现场演示行、站、蹲、坐姿, 或是让他们现场进行形体训练, 塑造学生的良好的个人形象和礼仪修养。讲道德的内容时, 布置编短信感恩父母与老师, 让学生回家时多做家务, 记着给爸妈洗脚或是按摩;或是让学生设计公益广告画;或是拿起手中的相机自制宣传感恩与爱护环境等公益广告。为了让学生顺利地就业, 可以布置写求职信和制作个人简历, 或是让学生模拟招聘会现场, 以此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针对幼教专业的学生, 可以让他们去设计一个如何教会幼儿学生讲卫生、懂礼貌的活动方案, 也可以让他们自己编儿歌与故事等。这样的作业既有趣, 又有针对性与时代性, 更具有实效性。

总之, 在新形势下, 中职德育课必须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也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有用的合格的人才, 我国公民的素质才能得以提高,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果, 德育工作者才能为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的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注释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汇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 第2-3页。

16.让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 篇十六

【关键词】课堂;学生;活起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学生则变成了“知识的容器”、“学习的机器”,缺乏独立思考,更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最后变得不会独立思考,不会学习,只会等待,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语文课堂要从激趣艺术入手,搭建互动平台,让学生动起来,语文课堂活起来。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一是巧设悬念,导入布疑,课前激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在导入时,教师运用巧妙的语言巧设“悬念”,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所以在学习新课时,教师就应在导入这一环节上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愉悦的心理状态中进入新课学习。

二是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直观激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课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听美妙的音乐,看看生动逼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让学生沉浸在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中。

三是精心设计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小学生好动好玩,有意注意时间短,容易疲劳,他们的思维是依赖于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的。而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要在不断的练习中,才能得到巩固和熟练。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实物演示、表演体会、语言描绘及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提供以文字、图像、动画、影像和声音的情景,在教学中以猜谜语,做游戏,课本剧、讲故事等进行教学,声情并茂,寓教于乐,以趣引思,学生们兴趣盎然,掌握了知识,训练了观察,思维和语言。

二、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动起来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大胆放手。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早在本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们能说……”的教育思想。因此,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师就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

其次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我们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飞学生的心灵,充分引导学生,让他们

【摘 要】“一堂好的课堂,就像一支动人的曲子,有前奏,有铺垫,有高潮,还有余音袅袅的尾声。”本文主要研究如何科学的把握课堂四十分钟,组织有效教学,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孩子们快快乐乐地获取知识。

【关键词】课堂;学生;活起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学生则变成了“知识的容器”、“学习的机器”,缺乏独立思考,更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最后变得不会独立思考,不会学习,只会等待,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语文课堂要从激趣艺术入手,搭建互动平台,让学生动起来,语文课堂活起来。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一是巧设悬念,导入布疑,课前激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在导入时,教师运用巧妙的语言巧设“悬念”,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所以在学习新课时,教师就应在导入这一环节上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愉悦的心理状态中进入新课学习。

二是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直观激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课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听美妙的音乐,看看生动逼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让学生沉浸在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中。

三是精心设计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小学生好动好玩,有意注意时间短,容易疲劳,他们的思维是依赖于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的。而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要在不断的练习中,才能得到巩固和熟练。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实物演示、表演体会、语言描绘及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提供以文字、图像、动画、影像和声音的情景,在教学中以猜谜语,做游戏,课本剧、讲故事等进行教学,声情并茂,寓教于乐,以趣引思,学生们兴趣盎然,掌握了知识,训练了观察,思维和语言。

二、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动起来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大胆放手。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早在本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们能说……”的教育思想。因此,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师就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

其次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我们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飞学生的心灵,充分引导学生,让他们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思维参与学习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己去探索,去掌握。比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一课时,课前,教师提供给同学能体现层次性并带有方法提示的“预习要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段落,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体会榕树的美。进而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感悟榕树奇特的美。让同学了解大榕树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让同学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课后自选练习,教师出示三组不同形式的练习,同学可根据自身的喜好和特长任选其中一项,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差别性的练习设计,尊重了同学的个性,体现了教学的弹性,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得到发展。

三是建立师生间民主、合作的和谐关系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课堂教学要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要放下架子,主动亲近学生,用亲切、风趣、鲜明的有声语言,自然、得体,富有启发性的体态语言,感染吸引每一位学生,凭借其特有的语言魅力来紧紧扣住每个学生的心灵,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语言,引导学生学得知识,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多方位关爱每一位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式”的新型师生关系。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学习语文的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充分发展,真正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交流与互动的舞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如同小鸟儿在天空自由飞翔、欢叫、呼吸新鲜空气,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生动有活力!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让我们的学生成为快乐阳光的学生,让我们的老师成为独具魅力的老师,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充满生机、科学高效的课堂,让我们的教育成为能够健康持续发展的教育。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感到课堂是学习的乐园,更是生活的乐园!

【参考文献】

[1]潘丽花.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8.Z2:44

[2]潘荣华.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J].中国校外教育.2014.32:171

[3]张国华.低年级数学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J].赤子(中旬).2014.01:350

17.让英文电影把英语课堂活起来 篇十七

仪征市第二中学 林会平

【摘要】:英文影视欣赏作为辅助英语学习的有效教学资源,在现今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利用英文电影丰富的语言素材和有效的教学资源,提高英语学习者语感、对语言的直接理解能力、听说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语言综合技能,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态度,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拓宽学习者知识面。

【关键词】:英文电影 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英语是一种语言,而非一般的知识。英语学习首先要关注语言的功能,它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因此英语学习中需要包含情感态度方面和文化意识方面的目标。这恰恰是我们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易忽视的方面。而英语影视欣赏可以弥补缺失,由于它在传播英语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有效地辅助听、说、读、写教学活动方面的重大作用,为英语课堂开创了又一片新天地。

一、电影欣赏是新课改下英语教学的需要

1.新课改的需要

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推进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高中英语教师必须确立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并探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使用多媒体来改进高中英语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电影教学以其集声、形、貌于一体的特点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正体现了这一点,它是教学改革的需要。

2.学生认知心理的需要

学生在学习同样的材料时,如能同时使用视觉、听觉,比单用听觉学习效果好。在英语课程中利用优秀英语电影进行欣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需求并巩固学生的认知成果。它能调动学生的视听器官和其他器官,达到最有效的语言学习目的。

3.创造性使用牛津教材的需要

现在我们高中使用的是牛津版高中英语课本,从语言的交际功能出发,重视语言的使用功能。使用电影欣赏来进行教学可以把讲英语国家的真实的语言环境 引进课堂或给学生创造一个语言环境,使学生全方位地感受语言的刺激,使其很好地掌握语言知识,更进一步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

4.素质教育的需要

学生的教育除书本知识的教育,素质教育也尤为重要。外语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渗透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通过优秀电影欣赏,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爱国热情,培养独立的人格。

二、电影欣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学生作为个体有求得自身充分发展的内在需求。为了满足学生在身体、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英语课程设置正在走向多元、综合和均衡。而英语影视欣赏作为辅助英语学习的有效的教学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1.电影欣赏有助于牛津教材课文的讲解

现行牛津英语教材课文的体裁多种多样,涉及自然科学、历史、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而有一些内容是学生们不太熟悉的。在讲授课文知识的过程中,利用电影欣赏就能使学生们对教材讲述的内容有深刻的印象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上Module 8 Unit 1 The written word Reading时,通过电影《远大前程》的放映,学生们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就更为深刻了。在上Module 8 Unit 2 The universal language Reading时通过播放《图兰朵》这部电影,学生们了解了故事的前因后果,对故事情节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就清楚了。Module 8 Unit 4 Project讲述的是在虚拟魔法世界一勇敢男孩哈利波特成长和恶魔斗争的故事。在讲解完课文后通过欣赏影片《哈利波特和魔法石》,学生们对课文中提到的魔法世界有了一定认识。

2.影视欣赏课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技能

在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创造一定的听、说环境。听、说是一种语言交流,若没有一个语言环境,要想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则很难。电影欣赏在高中英语教学特别是听、说能力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实现文字、图画、声音、影象的有机结合,创造一个立体的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活动而真实的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视觉、听觉的认知,产生对语 言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加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

3.传播英语国家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语言的习得过程绝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也是文化习得的过程。由于受到母语以及本国意识文化的影响,学生在对英语国家的人、事、物的理解上会有偏差,因此在语言学习及交流中就会遇到许多问题,例如,对词义的曲解,问及被英美人认为是隐私的年龄、财产、婚姻等问题及礼仪上的冒失。而英语电影是英语国家现实社会的浓缩,负载着大量的信息。影片中所呈现的社会状况、生活方式、风土人情、节日习俗、礼仪习惯和自然风光等会加深学生对英语国家的了解,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4.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育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的障碍及传统英语教学的弊端,使得英语学习成为一些学生的负担。有些学生在英语课上变得消极、沉默、麻木、呆板、焦虑和胆怯。这些消极的情感态度严重影响学习潜力的发挥。影视欣赏课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紧张和厌恶。在电影课上学生们所表现出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参与的精神和活泼开朗的个性慢慢延伸到了整个英语学习过程,提高了学习效果。同时,一些教育性的励志影片,如 《当幸福来敲门》、《铁腕校长》、《浩劫重生》或《弦动我心》等展现出的主人公的爱国精神、不屈不挠的求生品质、不懈追求理想的决心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电影欣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组织

1.甄别英文电影教学资源。

电影的片源丰富,题材多样,语言深浅不一,此时教师就应充当编辑者,对影片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选用的影片应思想健康、有教育意义;语言、语音纯正,易于学习及模仿;情节简单,人物形象生动;对话简洁,能吸引学生,最好是国际上获奖的优秀影片。选用影片的情节不要过于复杂晦涩,曲折离奇,或者感官刺激强烈,这些都会使学生过多关注电影情节,而不注意学习知识。也不要选那些专业术语较多或是逻辑推理较强的影视材料,如科幻、法律、医学、刑侦、悬疑等。不宜选情景剧,因为情景剧一般固定在一、两个场景中,故事情节不足,有碍学习者对剧情的理解,另一方面情景剧对话多、信息量大且密集度高,加之丰富的俚语、流行语和文化背景知识,更增加了理解的困难。此外,也不要选择卡通片,因为卡通片中的角色的语音和语调极其夸张,不易理解。最好选择题材轻松、内容简单、长度适中并且画面对语言说明作用强的影片,这样看英文电影比较容易,比如《公主日记》、《律政俏佳人》、《音乐之声》、《阿甘正传》等。

2.做好观前观后的教学工作。

观看之前可启发性地让学生做一些工作,以对故事有一定的背景知识了解。这样使学生在看电影前就已掌握故事背景。这样,即使学生看电影时不全懂,也不致于跟不上节奏。接着可播放电影,中间不要打断,让学生完全凭自己去理解。播放完毕,教师可组织多样化的练习方式,如复述、模仿、重复句子、讨论、表演、听写、配音、学唱影片歌曲、补充对话和写观后感等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真正做到“愉快学习”,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注意积累与重复。

电影欣赏课可能一开始学生的热情高涨,但当语言输入大于他们的贮存时,将会减弱他们的学习动机,这就要求在欣赏的同时,注意精看与泛看相结合,适时采用讲解、提问、回放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影片。在观赏影片时,先把影片通篇播放,使学生获得完整的语言信息,连贯地欣赏影片,感受其语言、文化和艺术,并寻找准备阶段中提出的问题的答案,然后分段放映,在必要的地方停下,提问、讲解语言点、讨论、介绍文化背景知识等,进一步了解细节。泛看的同时精看,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达到认知与应用同步上升。选一部或几部比较好的原版英文电影,重复地看上几遍,经过大量的重复练习,学生的英语知识就会逐渐积累起来。重复和积累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英语语感及用英语思维的能力的过程。另外,通过原版电影,学生还能从不同的电影中积累不同的背景知识,以便以后阅读或观看其他电影作为参考。有时,一部电影就会反映出很多背景知识,比如《阿甘正传》就反映出越战、和平谈判、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以及种族歧视等诸多背景知识。

总而言之,英文原版电影的语言来自于真实的语言环境,文化内容丰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优越性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和开发潜力。它不仅是学习英语的理 4 想工具,还是熟悉和了解外国文化的很好材料,特别是它对于生活化语言和西方社会文化的传递,具有其他语言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一部好的电影蕴含着丰富的知识量,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也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教学方法得当,对英语语言学习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作为英语电影欣赏课的教师,要对影视作品进行详细的准备和加工,设计好欣赏的目的和问题清单,组织有意义的教学讨论,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从真正意义上把英语学“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舒其惠.钟友循.1994.影视学教程[T].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冯仪民.2001.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外语教育[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4].赵国强.2001.听说教学真实性原则应用初探[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4)

18.让音乐课堂“动起来” 篇十八

——浅谈小学音乐课律动教学的实践

摘要:“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小学生学习律动,不仅可以锻炼优美的体态,提高审美,更能开发智力,训练协调能力,使他们变得更聪明、更自信、更活泼、更健康。在音乐教学中坚持应用律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地有序地参与音乐律动,能使学生寓教于乐,让音乐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为音乐课堂打开了一扇智慧之门。

关键字:音乐 律动 实践

引言:律动,源自瑞士的达尔克罗兹创立的——体态律动教学法,是以有韵律的身体动作或姿态表达对音乐的感受。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的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模仿、接受能力也较强,但同时也存在着缺乏自控能力、注意力分散的弱点。因此,在一堂音乐课里,一味要求孩子们在掌握基础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静态教学中进行,这无异于捆绑了学 生的手足,束缚了学生的头脑。而音乐教育中的律动教学形式,不仅能调动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兴趣,更适合小学生爱动的特点,是唱、动、表演等多门艺术的综合教学形式。作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将身体中个器官都充分调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真正投入到音乐的美好境界之中,就是需要我们探讨和研究的重点。

一、律动教学的必要性

(一)音乐律动的概念

律动,源自瑞士的达尔克罗兹创立的——体态律动教学法,是以有韵律的身体动作或姿态表达对音乐的感受。达尔克罗兹认为:人对音乐的情绪体验及人对自身情绪体验的认识反映都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动作来进行的,在音乐训练中,只训练耳朵和嗓子是不够的,人的整个身体都必须经受到训练。音乐教学要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魅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美感,感觉美,欣赏美。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将音乐和律动相结合,运用综合化的艺术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律动教学符合学生的性格特点

每个孩子天生都喜欢音乐,律动教学可以唤醒孩子最原本的音乐感觉。音乐内部所蕴含的各种运动,快慢、强弱、高低、长短、紧张与平静、欢乐与悲伤,这些都可以用律动来表达。小学生正处在对外部事物,特别是对音响刺激的敏感期,认识、理解事物带有明显的捕捉性,喜欢与具体形象联系在一起。在律动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被重视,有利于挖掘学生与生俱来的最原始、最自然的音乐感受。律动是一种运动感和音乐感之间的连结。在律动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习用听觉去感受音乐,同时学习用整个肌体和心灵去感受、表现音乐的节奏疏密、旋律起伏及情绪变化的节律,这种音乐伴奏下的身体大肌肉动作,是一种自然、放松状态下的身体律动,这种身体的律动充满了分明的节律和音乐的动感之美。

二、律动教学的基本方法

(一)人体的基本节奏。

人体的基本节奏,就是用身体活动的自然动作,进行音乐基本节奏和速度的练习。这些动作应该以学生自己已有的体验为基础,决不是把教师的节奏强加给学生。这些动作分为十个方面:拍手、列队行进、走、跳、跑、单脚跳、摇摆、奔腾、唱。如“拍手”,这是最容易表达节奏的形式,通过拍手训练学生感觉任何节奏和跟随速度变换的能力。“列队行进”与“走”是不一样的,行进时需要膝盖抬高,脚步有力,而走的动作更易于平稳,“列队行进”必须用双拍子的音乐,而“走”就不一定。“奔腾”与“单脚跳”不能混淆。单脚跳是先一只脚落地,然后用同一只脚做一个单脚跳,两脚轮作。而奔腾的动作是一只脚在一个重拍上触到地面之前,在空中做一跃,因此它需要一个准备,在音乐中被称为弱起节奏,所以诗人联想到奔腾的马的音乐总是弱起的。

节奏训练是体态律动的中心。达尔克罗兹归纳了30余种基本节奏因素,主要以时间——空进——能量——重量——平衡作为基本定律和要求,包括速度、力度、重音、节拍、休止、时值、节奏型、切分、分句、单声部曲式、对位曲式、赋格、复合节奏等。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是: 第一,在开始阶段,主要使用即兴音乐材料。最好是那些包含学生所学过的音乐要素的即兴音乐。在学生对音乐的要素有了较深的了解之后,在使用经典的创作音乐。

第二,通过律动语汇来学习。律动语汇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为原地类型,包括拍掌、摇摆、转动、指挥、弯腰、旋转、语言、唱歌等;另一种为空间类型,包括走、跑、爬、跳、滑、蹦、快跑等。这两种类型可以结合成各种形式。如在律动中,可以用脚和身体的动作表示时值,用手臂表现节拍等。

第三,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促使学生将运动与声音内在地结合在一起,发展内部听觉和运动觉得能力、动觉得想象力与记忆力。

(二)身体各个部分的配合。

可以把人的身体称为一个管弦乐队,它包含许多不同的乐器:

手指——小提琴

手——长笛

手臂——单簧管 脚——小号

脚趾——大提琴

脚跟——鼓;„„等等。

这些各部分肢体可以单独或一起做动作。训练后,学生们可以意识到这些不同的乐器的功能,并可以选择哪一种或几种乐器最适合于表达所需要表现的节奏或乐思。

(三)头脑和身体间的协调。

发展大脑与身体间的协调是体态律动学训练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人们学习音乐或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智力(发出命令)和体力(执行命令)间绝对密切的控制和协作。如:让学生自由行走、按规定的方向和速度行走、随教师即兴弹奏的音乐节奏行走,当听到约定的信号(口令、打击乐、和弦、音区或调式的变化),立即做出约定的反应(停止、反方向、变速、变节奏行走等等),在这一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更复杂的练习。如教师在琴上用左、右手同时弹奏不同节奏的音乐,让学生用脚走出教师左手所弹的节奏,同时用手拍出教师右手所弹的节奏(也可与此相反)。当教师所弹的节奏发生变化时,学生们的手、脚动作也要做出相应的变化。

训练中,如何利用空进来表现时间的延续,是完成大脑和身体间协作的重要因素。

(四)动作的控制和反应。几个部分要同时一起活动往往有困难,因此,训练和发展头脑的身体间灵敏的相互作用是非常有价值的。通过训练可以增进他们对各部分肢体动作的控制,使他们的反应能力更快。这一过程必须在他们听觉敏锐了,记忆力增进了的情况下,他们的动作才会变得更准确,得到控制,不然他们将出错。这类训练大部分是即兴进行的,改变的要素要不断出现,使学生们头脑始终处于警觉状态,他们的头脑学会敏捷地思考,他们的身体学会立即作出反应。

(五)时间和空间。

体态律动学之分重视活动场地这一因素,必须使学生在活动时相互间不发生任何冲突,即让每一个学生做出自己喜爱的动作,并且不能别人发生冲突地在其他学生中曲折穿行。一开始先用慢速进行训练,然后逐渐增快乃至跳或跑,直至真正感受到自由自在的活动。让学生闭上眼金,跑到教室的某一个位置,一声口令,他们必须返回。进行时,音乐要伴随着一过程,培养学生对音乐分句的感觉和理解。

(六)紧张和放松。

任何一个活动都不要继续的过长,要穿插采用放松的练习,或采用对学生的好奇心有直接吸引力,并能造成一个宁静状态的练习。让学生们闭上眼睛,同时演奏一首柔和可爱的乐曲如摇篮曲之类,然后检验他们的肢体看是否是放松的。

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学是音乐——听觉——身体——感情——头脑之间建立起的相互协作与反应。

三、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律动

教师必须注意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体力、动作发展以及心理发展水平都不相同,因此我们也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法,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样能保持小学生主动参与的热度,小学生不会以太简单而感到枯燥乏味,也不会以太复杂而感到缩手缩脚,比如一年级的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好模仿,情绪变化快,注意力易转移,兴趣短暂,善于从幼儿的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中,采取一些短小、形象、生动、鲜明、故事性强,情节简单、动作性强的音乐律动,而且需要手脚分解,像律动“拍手点头”,“拍球”,“小鸟飞等”,三年级的学生,随着各方面的发展,可以设计一些强度更大的律动。孩子们才会感到亲切,易学、易掌握,有了成功感,他们以后进行活动时,就会情绪欢乐,学习积极性高,兴趣浓极了。1~2年级

一年级第一册《其多列》,老师要解释歌词的名字是“快快来”的意思,然后让同学们一起快步跑一跑,感受一下,那么他们就理解了歌曲名字的意思了。这首歌一共有三段,每一段都不一样,一年级的学生不认识字,理解歌词比较困难,看着歌词都很难把三段完整唱下来,背唱就更加难了。给歌词设计恰当的律动,让学生理解每一段唱的是什么,学生记起来容易多了。例如第一段歌词是:”上山坡去拣竹叶,带上长刀砍竹筒”,老师带着学生一边唱一边做捡竹叶、拿着长刀砍下去的动作,学生理解了歌词的意思,很快就会背唱歌曲了。律动在唱歌教学中是一种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歌词很有效的方法。例如:在教学《草原就是我的家》时,通过跳蒙古族舞蹈,学习挤奶动作,体验策马狂奔,让小朋友们在律动中体验到了蒙古族的特有文化,使这首歌在表演起来时“蒙古味”十足。在进行二年级《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这一课的教学时,我让小朋友思考还可以用怎样的肢体动作来创编,然后让他们上来表演。由于思考,讨论,小朋友的创新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起来。小朋友设计了很多的动作,加上他们爱表现的性格因而显得非常积极,创编的动作更是各种各样,有的用眨眼睛来表示节奏,有的用拍屁股来表示节奏,有的用伸舌头来表示节奏,有的用拉耳朵来表示节奏等等。因此,原来一直是用拍手来表示这一陈旧的模式被打破了,课堂教学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了,学生的创造力也一下子被充分激发起来了。3~4年级 三、四年级的学生,随着各方面的发展,可以设计一些强度更大的律动。运用体态律动也可以在训练学生的音准,让音的高低与身体的各部位构成有效的联系,在不断的身体运动中,达到训练音高的目的。让学生运用身体不同部位的高低帮助学生理解音的不同高低:do蹲下,re摸膝盖,mi做在座位上,fa手插腰,sol两手放肩膀,la双手摸头,si双手高举,do’站在小凳上。用这样简单并且易记的方法,让学生将音高与身体活动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控制和运动的同时积极的掌握音高音准的概念。5~6年级 体态律动在高年级音乐教学中也具有优势:它使抽象的高年级音乐教学变得直观,呆板的教学方式变得生动。加深了学生对音乐情境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对音乐语言的感受,激发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塑造。

五、六年级课时相对比较富裕一些,可以利用多出来的时间做一些趣味节奏游戏。例如学习枯燥的比较难掌握的切分节奏时,老师用广告语“酸酸的,甜甜的,有营养味道好。”来帮助记忆时同学们群情激奋。最后,引导全体同学把自己记录下来的创编节奏型语句用一个故事串连起加以表演的进行节奏大合唱。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联系时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而且不容易遗忘。结语

综上所述,在音乐新课标的理念下,律动教学的有效渗透让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受益匪浅,律动始终贯穿于音乐教学活动中,在“动中学、学中动”,律动在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探索的一个教育领域,但是要真正将他运用得当,真正让学生在这一活动中提高音乐素质,还需要我们教师长期的、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在正确的教育思想下寻找新的突破点,不断创新和丰富教育手段才能使这一教育理念在当今教育中发挥出重大的功能。参考文献

上一篇:实验室及办公室卫生评比标准下一篇:考研励志正能量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