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路线》教学设计

2024-07-28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路线》教学设计(精选12篇)

1.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路线》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要求:

1.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了解算盘的悠久历史,激发民族自豪感。

2.认识算盘各部分的组成,体会古人以一当五的创举。

3.初步会用算盘上的珠子表示一些数,会读写算盘上拨的数。

教具:大算盘一面,每人一面小算盘。

教学过程:

1.介绍算盘的历史和构造。

出示大算盘。

(1)教师:算盘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计算工具,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它可以用来记数和计算,在历史上曾发挥过很大的作用。

上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计算器和计算机的逐步普及,算盘才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2)介绍算盘的构造。

算盘形状为长方形,周围是木框,内贯直柱,称为档(板书),一般有九档、十一档到十五档。档中横的一条叫梁,梁上两珠,称上珠(板书),后简化为一珠,表示5。梁下五珠称下珠(板书),后简化为四珠,每一珠当作一。运算时要先定数位,再拨珠记数或计算。

2.初步认识算盘的记数法。

(1)教师:在算盘上,算珠都靠框,表示没有数。拨珠靠梁,表示记数。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0用空档表示。教师示范在大算盘中拨人19。

(2)教师介绍拨珠法:通常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三个手指拨珠,各有分工,协同工作(边讲边拨)。

拇指:把下珠向上拨,叫拨人下珠。(学生试拨)

食指:把下珠向下拨,叫拨去下珠。(学生试拨)

中指:把上珠向下拨和向上拨,叫拨人、拨去上珠。(学生试拨)

(3)学生练习拨珠动作,在小算盘上拨入拨去19各数。

(4)练习拨数。

教师:算盘上的数位用档表示,选定一档作为个位,一般把最右边的一档定为个位,向左各档依次为十位、百位、千位(分别贴于梁上,学生在小算盘的档上写好)问:10应该怎么拨?100呢?

试拨:从9拨到20,从80拨到100。特别提醒:遇到满

5、满10时,应怎么拨珠?

3.结合算盘说明数位意义和顺序,学会数的读写。

(1)教师拨人数二百六十三,问:这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怎么读?怎样写出这个数呢?

(2)学生先尝试写,然后指名汇报写法。

教师小结:从高位起,百位上是2,表示2个百,对着算盘的百位下面写出数字2;十位是6,表示6个十,对着十位下面写出数字6;个位是3,表示3个一,对着个位下面写出数字3。

(3)教师拨人四十五和一千七百零九,指名读一读,再让学生写出这两个数。

思考:如果遇到哪位上没有珠子,就表示什么?写数时应该怎么办?

(4)试一试:课本第83页。写一写,读一读。

4.巩固练习。

(1)课本第83页第1题。写一写,读一读。

(2)读出下面各数,并在算盘上拨入各数。

4194 7010 2023 608

3006 1805 8200 10000

同桌合作完成,一学生拨,另一学生检查。

(3)先拨一拨下面各数,再写出来。

五百零九 三千八百零一

四千八百 二千零九十

六千零七十五 七千零七 独立完成后,指名在大算盘上拨数。

(4)游戏性练习。

同桌合作完成,一人在算盘上任意拨入一个万以内的数,由另一个同学写出这个数,并读一读,交替进行。看哪一桌同学读写的数最多?

5.总结:你又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6.作业:

(1)课本第84页第4题:在○里填上或。

798○789 998○1000 2512○2521 539○540 3217○3127 4395○4394

(2)课本第84页第5题:把下面各数按要求排列起来。

7760 6770 6070 7060 6007

()()()()()

3504 3054 3450 3405 3540

()()()()()

(3)课外查阅有关算盘的知识。

2.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路线》教学设计 篇二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时, 很多老师、家长, 包括学生自己都会认为是由于“粗心”。而事实上, 在很多情况下这些错误是学生的认知、思维的缺陷以及技能的不熟练造成的。

一、课程标准以及教学目标中对分数学习提出的要求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中, 对第一学段 ( 1 ~ 3年级) 学生提出的要求是: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 能读写分数。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能通过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认识它的几分之一或者是几分之几。本单元是通过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 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它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通过操作, 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通过经历这些内容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对分数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从具体实例分析学生出现的错误

例 1.

①一堆小棒有12跟。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1/2和1/3。

②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它上面的分数。

③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上面的分数。

其中①②为课堂练习中的两个小例子, ③为课后作业 ( 提高题) 。

学生解决情况: ①②基本都能够解决。③有很多学生答错或是没答。

分析: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初期, 思维水平还不够成熟。①的正确表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具体运算能力, 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平均分”。②的正确表明学生可以通过对图像进行直观的“平均分”成5份。而③的错误表明学生对“平均分”概念还没有完全“内化”, 虽然已经知道平均分的概念, 但是又受到“直观”平均分图像的思维定势, 在此题中未能够找到直接平均分的方法, 从而也没有通过具体的运算进行平均分来表示相应的分数, 致使错误的出现。

思考: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注重“平均分”思维表象的建立, 帮助学生对“分数”知识的内化。对于第②题这种类型,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可以直接分成5列, 涂色部分取其中的一列。有了一些这样的类型之后, 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引入课后的提高题③, 让学生思考该如何进行平均分, 并且引导学生如果不能直观的平均分, 应先做一些简单运算, 促进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

例2. 先分一分、涂一涂, 再在横线上列出相应的计算式子。

分析: 在第一课时, 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时候, 学生在涂色部分能够正确完成, 而到了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时, 却出现了错误。问题在哪里? 还是在学生思维的认知结构上。前面认识几分之几, 分数的表象就是平均分后取份数, 因此不易产生错误。现在, 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要知道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在学生的思维中, 分数的表象转为某个数, 因此当他平均分6份之后看到一份就是2颗星星的时候, 已经有2这个数了, 把取2份中的2和这个2混为一谈了, 也就是把“份数”与“个数”混成一体了, 致使错误的出现。

思考: 布鲁纳认为, 数学对象的表征有三类, 即活动性表征、图像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当学生在解决该问题时, 数学对象分数将以图像性表和符号性表征的形式出现, 由于这种表象的不深刻性, 学生往往在没有完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出现混淆错乱。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分数本质认识, 理解分数的意义。在处理此类问题上还需要帮助学生理解“份数”与“数”的区别, 强化其认知结构。

例3. 比较大小错误

①a.1/2____1 3b.3/7_____4/7

②一堆大米的1/3与一堆面粉的1/2哪个多?

学生解决情况: ①题时错时对, 特别是间隔一段时间来做两小题

②因为1/3<1/2, 所以一堆面粉的1/2多

错误分析: 有关分数的比较, 在教学时教师会采用分数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大小关系。为了不引起混淆, 教师往往会选择整体时往往只会选择某一个。然后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巩固。理解是一个信息或要素组织的过程, 需要认知结构的再组织,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认知结构尚不成熟, 信息处理能力还在逐步发展中, 对于分数意义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部分学生甚至仅凭记忆来进行比较大小: 老师强调某一个整体, 分得越多, 每一份就会越小。于是在他心中有了这样一个“多———小”的“相反”心理表象。时间一长, 看到3/7_____4/7这样的题目时, 只关注3 < 4, 完全忽视分子分母, 忽视“分”和“取”的对象, 实质上忽视了分数的意义, 便直接有了3/7>4/7这样的错误答案。而第②题的错误, 可能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没有理解“整体”的概念, 从而没有正确认识整体的几分之几究竟是什么。思考: 综合这两个问题, 学生犯错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对“整体”和“部分”缺乏认知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从学生的思维出发, 倾听其思考过程, 强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在比较分数大小时, 不应该给学生相关的暗示: 分子相同, 分母越大, 分数值越小, 而是应充分引导学生每一次比较大小, 我们都必须回到分数的意义上去。而对于“整体”的把握。在课堂上, 教师应举一反三, 并且明确分数与某一个具体整体的几分之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三、对教学的再思考

1.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 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会倾听学生的思考, 把握学生的思维, 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分数”的问题。教师自身应明确分数的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在需要的时候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

2. 教师要对学生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错误, 从学生错误的根源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辅导, 体现新课程个性化的要求, 同时也能够促进有效教学。

摘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是学生的认知、思维的缺陷以及技能的不熟练造成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解答找出错误的原因, 才能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3.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路线》教学设计 篇三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直观操作活动,了解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编写说明

在本节内容中,学生将第一次接触角的概念。角作为一个抽象的图形,与学生头脑中想象的生活中的墙角、桌角不尽相同,本节内容学习的是平面上的角。教科书在主情境中首先呈现了三个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剪刀、钟表、红领巾。剪刀张开的两个刀刃、钟面上的两根指针及红领巾的两边都可以组成“角”,教科书特意在三个物品上用红线描出了角的图形,并向学生介绍,这些都是角,这个过程是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是直观认识角的活动之一。之后,教科书又通过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尝试“自由”画角,第二个问题认识角的顶点和边,第三个问题在图形中辨认角,从多角度帮助学生加强对角的认识。“试一试”则借助操作活动,直观体会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的特征。

•画一画。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角的概念的体会,教科书安排了画一画的活动。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不是正式学习向角的技能,它是在学生初步有了角的概念后,借助“自由”画角活动进一步体会角的组成,即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角的位置和张口方向可以不同。

•认一认。

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写法和读法。•在下面的图中各找出三个角,标一标。

通过在平面图形中辨认角,再一次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其中在桥洞图中,曲边与底部相交的地方形成的不是角,教科书呈现这个反例的目的是更好地衬托“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边组成”的特点。

试一试

•剪下附页3中图1的两个角,比一比,大的画“√”。

因为在第二学段,还要再次认识角,所以本单元教科书只强调用直观操作的方法,进行角的大小比较。教科书通过直观操作叠合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这种方法在本单元后续通过直角认识锐角或钝角也将用到,而且在第二学段角的度量也会再次使用。本题是把两个角的 1 顶点和一条边分别重叠,然后做比较,张口大的角就大。

•如图,比较两个三角板的角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借助比较大小三角板对应角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教学建议

角的引入部分,可以参考以下教学环节。

(1)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情境图,可以引导学生用手比划、用红线描出角,然后让学生观察智慧老人冒泡中抽象的角,并介绍这些都是角,帮助学生体会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更好地直观认识角。

(2)引导学生说一说教室里还有哪些物体上有角。举例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比划出角,如果有学生错误地把“角落”或课桌的一个顶角当作平面的角,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引导学生再次观察教科书上由剪刀等抽象出的角。

•画一画。

可以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画角,画完后互相看一看,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学生画角时,教师要注意课堂巡视,如果有学生画得不对,如顶点处有交叉的现象,要及时予以纠正。

•认一认

教学时,可以参考以下教学环节。

(1)引导学生看教科书认一认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习怎么读,怎么写。(2)在自己画的角上,标一标角的标记及各部分的名称。•在下面的图中各找出三个角,标一标。教学时,可以参考以下教学环节。

(1)引导学生观察图例,学习怎样在图形中标出角。

(2)鼓励学生自己标出各个图形中的角。在五角形图中,学生只要标出三个角即可,如果学生还能标出其他角,应加以鼓励。在桥洞图上,如果有学生把曲边与底部相交的地方也标为角,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角的概念来判断对错。

试一试

•剪下附页3中图1的两个角,比一比,大的画“√”。

可以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讨论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例如,角的大小区别比较明显时,可以直接判断哪个角大、哪个角小;角的大小区别不明显时,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把两个角的顶点对齐,一条边也对齐,通过观察另一条边是落在图内还是图外,来分辨角的大小。如果第二个角的另一条边落在图内,则说明它比第一个角小;如果第二个角的另一条边落在图外,则说明它比第一个角大。也可以说哪个角的张口大,哪个角就大。如有条件,也可以通过PPT课件的演示,增加这个活动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如图,比较两个三角板的角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时,可以参考以下教学环节。

(1)两个学生一组,先用大小三角板做一做,比一比。如果学生不方便买到大小不同的三角板,教师可以课前安排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用纸板自制大的三角板。

(2)在动手操作后,充分发表意见说说比较后的发现:尽管两个三角板的大小不同,但是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板的三个对应角分别相等,从而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但是对于“你发现了什么”的讨论,特别是关于两个角大小相等的认识,建议仅在学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进行,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做具体要求。在二年级这个阶段重点还是引导学生理解从角的“张口”,而非从角的“占地”角度来辨认角的大小,以体会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需要提示的是,由于三角板的三条边是有宽度的,有的学生可能会受到三角板内外两组角等因素的干扰,而不能聚焦对“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而与边长无关”的问题。所以,比较时,要注意让学生先从两个三角板上摸一摸要比较的两个角的边线,以便明白要比的是哪两个角。有的教师还引导学生把所比较的角描下来,以便在操作的基础上,更加清晰地观察到“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而与边长无关”的事实。

练一练

“练一练”一共6道题。第1,2题是配合第1课时内容的练习,第3题是配合第2课时“试一试”内容的练习,第4~6题可作为两节课的综合练习。

第1题配合问题串,鼓励学生结合画角的操作过程,巩固对角的认识。第2是生结合辨认活动,巩固对角的认识。

第3题结合做活动角的过程,鼓励学生再次经历直观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大小与“张口”有关的道理。

4.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路线图教案 篇四

一、导入(出示想想做做1)?谈话:小红想当一名小导游,这不,她正准备去导游学校参加面视呢,让我们和小红一起去导游学校看看吧!你能说出小红从家去导游学校的路线吗?请你和同桌说一说,注意要用准确的方位词语。指名1人汇报(点课件)你怎么知道是东北方向?西北方向?到了导游学校大门口,看到这样一则招聘启事(教师读)你想成为一名小导游吗?只要你在今天的课堂上积满3张这样的奖章,你就能获得一张导游证。想参加吗?大家一起来试试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探索新知。谈话:作为导游,首先要学会用准确的方位词语给游客叙述游览路线,游客小明和小芳在去南山公园旅游时遇到了难题,我们来帮帮他们。这是南山公园的平面图,(多媒体出示例题中南山公园的平面图)。(1)辨认平面图的方向。谈话:看图时首先要找到图中的方向标志,找到了吗?你能说一说在这幅图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仔细观察公园平面图,你能说一说图中各个景点分别在艺术广场的哪一面吗??你还能说一说图中各个景点的相对位置吗?指名回答。(2)认识游览路线。谈话:小明从南大门进入公园,先后游览了音乐喷泉、月亮湖、艺术广场和盆景园,最后从西门出公园(多媒体出示这段话,及相应的景点)。你能看图说出小明游览时行走的路线吗?请你试着说一说。学生说,点课件:小明从南大门进入公园,向北走到音乐喷泉,再向西走到月亮湖,然后沿东北方向走到艺术广场,接着向西北方向走到盆景园,最后向西走,从西门出公园,结束了游览(多媒体相机显示行走路线)。2.试一试。(1)谈话:小芳从西门进入公园。她要游览盆景园、艺术广场、水上乐园、四季亭和音乐喷泉这几个景点(多媒体出示这段话,及相应的景点)。你能帮她设计一条行走路线吗?设计好了跟同桌说一说.学生活动。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显示小芳的行走路线.小结:我们在说行走路线的时候,要用上我们学过的方位词语,这样可以说得很清楚。(2)谈话:假如你也到南山公园,你最喜欢这个公园的哪几个景点?先用铅笔把它圈出来。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游览路线,相互评一评。学生活动。全班交流。指名2人回答。小结:一般我们到某个地方旅游的时候,总是要先看看游览的路线图,要游玩什么景点,然后给自己设计一条合理的路线,因此认识路线图十分重要。

三、实践运用,发展能力过渡:小朋友们已经能准确地用方位词语描述行走的路线了,下面我们给小动物们当一回小导游。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多媒体出示)(1)谈话:森林里住着四个好朋友,你能说出小兔到小狗家的不同的方向和路线吗?(2)谈话:看来从小兔家到小狗家有很多的路线,走哪一条路最近呢?你能说出理由吗?(3)提问:看了这张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轮流由一人提问、其余同学回答,集体评议,全班交流。过渡:刚才的几位小导游当得都很好。作为小导游,还要了解有关公交线路的知识。2. 认识公交车路线图(想想做做第3题)。公交车都有自己固定的行走路线。这是1路和2路公交车的行走路线图。(多媒体出示题中插图)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用教鞭指)快和同桌说一说。全班交流。提问:1路公共汽车是从火车站开往哪里的?经过了哪几个车站?2路公共汽车呢?(用教鞭指,全班读站点)(3)谈话:小明要从火车站到公园去,应乘几路车?(4)王老师要从人民路到第一中学去,应乘几路车?要乘几站??小结:我们在乘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车的行驶方向,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正确选择乘几路公交车和下车地点。3. 认识环行车的路线图(想想做做第4题)。在公共汽车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车是环行车。环行车的起点和终点在一起。你见过吗?(介绍3路公共汽车行车路线图)(1)谈话:10路车是市内的环行车。这是它两个方向上的站牌。仔细观察:10路车的起点和重点在哪?现在的位置在哪?左边站牌:体育场的下一站是哪?你怎么知道的?右边站牌:体育场的下一站是哪?你怎么知道的?去少年宫,应该在哪个站牌下等车?请你和同桌说一说。指名汇报。在右边站牌下等车能到10路吗?小结:所以,乘环行车最关键的是要看清站牌,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要去的目的地,认清环行车的行驶方向,确定应该在哪个站牌下等候。过渡:在前面的小导游知识的学习中,大家都很认真,下面是我们小导游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你瞧!4. 认识城市平面图(想想做做第5题)。(多媒体出示题中插图)?(1)谈话:这是城市平面图的一部分。其中黄色部分表示各条道路,红色各点表示各个单位。建设路是南北走向的,其他路呢?你还能说一说各单位的相对位置吗?(2)谈话:现在大家对这张平面图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那么你们能小组合作解决下面的5个问题吗?请大家注意,合作学习时小组长组织大家逐个问题讨论解决,每一个问题可以重点请1个小朋友回答,其他小朋友评议,补充。小组活动。第(1)(2)题全班集体回答。第(3)题指名说。第(4)题指名用教鞭边指边说。第(5)题自由说。小结:认识路线图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有很大的作用,我们外出游览、乘车,或者到城市某一个地方,都要用到这方面的知识。同学们在前面的小导游考核中表现都很突出,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收获吧,有哪些小朋友已经获得了2枚奖章,奖励一张导游证,其他小朋友也不要气馁,继续努力,希望大家能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你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导游。

5.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路线》教学设计 篇五

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68页“1000以内数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1000以内数的产生和作用。

2.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掌握数数方法,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千,理解每两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的关系。

3.经历观察、实践、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4.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与快乐。

三、教学重点:会数1000以内的数,知道相邻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四、教学难点:数数过程中,接近整百时拐弯处的数如何数。

五、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小棒(每小组1000根)。

六、教学要素:

1.已有的知识经验:(1)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2)生活中1000以内数的认识。

2.原型:小棒、计数器。3.探究的问题:(1)怎样数更大的数?

(2)关于数数,你们有什么新发现?

七、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1.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大于100而在1000以内的数。

同学们,在刚才这些美丽的画面中,还包含了许多数学信息呢!

播放课件(闪字),例如635万米中的635,520平方米中的520,468米中的468,193千米中的193。接着播放(数上升,画下降),这些数和我们以前认识的数一样吗?

2.回顾100以内数的认识。

在认识100以内数的时候,我们用到了小棒。课件出示(杂乱的10根小棒)这是几根小棒?我们一起数一数!课件出示(学生跟着一个一个的数)。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十。(板书:10个一是十)。

这一小捆是10根,我们一捆一捆的数。如果我们一十一十的数,10个十是多少呢?(板书:10个十是一百)。

3.揭示课题:100以内的数,我们都会数了,下面我们来数更大的数。

(二)探究与解决 1.怎样数更大的数?

在你们每小组的学具框里放了一些小棒(正好是200根),你们觉得有多少根? 数一数,课件出示要求:〈一〉小组合作数,〈二〉数的要快,〈三〉数的要准确。(1)那怎么数才能做到这三个要求呢?

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再按照小组讨论的方法数,看哪个小组数的又快又准?

(2)学生数数活动。(3)展示交流:

组一:(先问,你们数出了多少根?再问,怎么数的?)一共是200根小棒。我们组一个一个的数,10根组成一小捆,然后,10个一小捆再组成一大捆,一大捆是100根,两大捆是200根。还有不同的数法吗?

组二:······

(4)同学们数小棒的能力太强了。老师再给各小组增加许多小棒。(每个小组再增加8大捆。)各小组再数一数,现在你们小组有多少根小棒?

学生展示数数。(最后学生数到1000的时候,慢一点。)板书:一千。

课件演示:先数出100根捆成一大捆,然后一百一百的数,10个一百是一千。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这就是我们要认识的新的计数单位千。

(5)课件出示大正方体,这是由许多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这样的一个大正方体里会有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呢?课件演示,让学生跟着一起数。这个大正方体有1000个小正方体组成。

2.通过刚才的数数,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吗?(1)独立思考。(2)同桌讨论。(3)展示交流。

生1:10个一百是一千。这是原来我们不知道的。

生2:数数量较少的数时,一个一个的数;多一点,就一十一十的数;再多一点,就一百一百的数。

生3: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前面都是十。小结:数数量较少的数时,一个一个的数;多一点,就一十一十的数;再多一点,就一百一百的数。10个一百是一千,个十百千,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的关系。

3.体验1000,培养数感。

(1)刚才我们数出了1000根小棒,也跟着电脑数出了1000个小正方体,那1000个字是多少呢?课件出示千字文。学生体验。

(2)如果是1000张信纸会有多厚呢?学生比划一下,1000张这样的纸有多厚。师生共同验证:1000张纸放在一起有多厚。

(3)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些黄豆,你们觉得有多少粒?让学生估一估,老师告诉学生这是1000粒,老师抓一把大约是100粒,要抓几把才能把1000粒黄豆抓完呢?你是怎么想的?

(三)训练与应用 1.课本“做一做”第1题。

一个一个的数,从一百九十八起,数到二百零六。(课件出示)(1)学生试数。

(2)课件出示计数器,共同借助计数器数一数。

老师拨学生数。现在计数器上表示的是198,下一个数是多少?为什么是200呢? 接着计数器展示:10个一是一个十,所以把个位的10个珠子退去,在十位拨一个珠子,十位上就有了10个珠子;10个十是一个百,所以退去十位上的10个珠子,在百位上拨一个珠子。所以,199下一个数是200。

(3)那299呢?399,499,599,899……

2.数一数.(课件出示)一个一个的数,从五百九十四数到六百零五。一个一个的数,从八百九十六数到九百一十二。

要求:相邻两个同桌,每人选一组,互相数一数。评价订正。3.开火车数苹果(利用课件展示)。交流评价。4.猜洗衣机的价格(课件出示)(机动)。

(四)小结与提高

同学们,一节课的学习马上要结束了,今天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还有要补充的吗?

6.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路线》教学设计 篇六

关键词:教学,参考书,文本,语文

教学参考书 (简称教参) 是教师教学时, 辅助教学活动的参考性书籍。它的编写是根据当前一个时期的课程标准要求, 与教材内容相配套的, 主要从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建议以等方面提出建议, 帮助教师在教学时作为参考使用。教参的文本是教参内在质量的主要载体之一, 也是影响其效果的最直接因素。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师用书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为依据编写的。下面就以这一教参为依托, 来分析一下影响教参文本质量的四个因素。

一.内容方面

(一)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指引、定向功能, 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设计的方向, 调控教学过程的有序进行, 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紧跟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参的教学目标要求具体明确, 其落实的可行性, 有效性和完备性较好。

例:《找春天》这篇课文的目标如下:

1. 会认9个生字, 会写9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体会春天的美景, 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 热爱春天, 愿意去观察、发现。

可见《找春天》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清晰的体现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要求, 指引着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 参考资料

教学参考资料和信息符合教学实际需求, 对教师的帮助很大, 有助于开拓视野。同时, 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料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增强学习兴趣。

例:《日月潭》中的参考资料如下;

我国东南部的一个省, 我国第一大岛, 台湾自古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省总面积约为3.6万平方公里, 人口2000多万。台湾岛上三分之一为山地, 山脉纵贯南北, 玉山及阿里山在山脉的西侧, 日月潭就是这两座山之间断裂盆地积水形成的。

二.组织结构

本册教参以专题来组织单元, 设计了八个专题, 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安排了八组教学内容, 每组内容包括四篇课文, 每一篇课文的教参内容都包括以下五个板块:教材简说

学习目标

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举例

资料袋

下面就以《数星星的孩子》这篇课文的教材为例:

(一) 教材简说

简略地介绍了本篇课文的内容, 使教师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 把握教材结构体系。

教学本课, 我们可以先和孩子们一起到课文里找“星星” (生字) , 如, “撒”字叫金星, “楚”字是火星, “衡”字为水星…哪个孩子找到并认识了一个, 就奖给他一颗“星星”;哪个孩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就奖给他一个“星级奖章”。

(二) 教学设计举例

教参中提供了一些关于教学设计的建议, 有助于教师准确地把握课标要求。

1. 课前准备

a.制作星星生字卡

b.课文插图动画

2. 情境导入

在我国汉朝, 有一个爱数星星的孩子, 他说“天上的星星, 能看得见就能数的清, 他数星星发现了什么秘密呢?我们来读读《数星星的孩子》。

3. 初读感悟

4. 细读讨论

四个人小组讨论:哪些句子、哪些词语写出了他的可爱?你是怎体会出来的?

5. 整体朗读

.学了课文, 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

b.配乐朗读课文。

三.呈现方式

教参的呈现方式是编写者与读者进行对话的重要途径, 也是教参与教师之间亲近的纽带。

人教版教参采用32开本;字体的选择、字号的大小、行距的设定比较科学, 符合教师的阅读视野要求;每篇课文的五个板块条理清晰, 层次分明;整本教参只有文字, 没有插图, 让人感觉宁静平和, 体现一种朴素美。

四.编写特色

教参的编写特色是其内在质量赖以生存的“灵魂”。人教版教参的教学建议部分有大量的篇幅是介绍关于识字写字方面的内容。

例1:

“迈、迷、迹”三字都有走之, 建议重点指导以下两个方面。笔顺:先写走之内的“万、米、亦”, 再写走之。“走之”的左下撇捺交接处要“相连”, 不是“交叉”, 与“建之”不一样。

众所周知, 教参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在其编写方面仍有很大的不足之处。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适当的修改:

1.现行教参有提供丰富的教学设计的必要, 因为这样的话可以让教师有更多的选择来应付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 在设计时, 最好是采用流程式或图表式, 便于教师理解。

2.现行教参大部分篇幅是介绍教师如何教的问题, 缺乏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 这样不利于平等教学观念的转变, 所以, 在编写过程中应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来学习。

3.现行教参的整体编排有模式化之嫌, 每篇课文的教参都包括五个固定的板块, 难免有些乏味, 如果能够根据题材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来进行形式多样的安排, 也许更能调动起教师备课的积极性, 也有助于教师教学过程中内容的生成。

参考文献

[1]孔凡哲, 张恰等.教科书研究方法与质量保障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7.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路线》教学设计 篇七

(二)单元教学内容:认识图形

(二)总课时数:2课时 授课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教学准备: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立体图形。

2.启发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摞出“体”。

二、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1.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观察书上第三、四幅例图,并仿照图用正方体、三棱柱体学具在纸上描出正方形、三角形。

问:(1)你刚才从书上第三、四幅图中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

(2)摸一摸描在纸上的正方形、三角形,感觉怎样?

小组讨论:体与面的区别。

2.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哪几个新朋友?(根据学生回答,在图形下板书名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图形(板书课题),这四个图形都是平面图形

二、巩固发展:

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

3.练习一第1题

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小组讨论合作,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

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最好?全班交流展示。

5.第2题:数一数有几个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

小结方法。

三、提高练习:

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

观察结果

8.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路线》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已知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判断直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教法:点拨、探究

学法:操作法。教具准备:

一副三角尺、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圆形纸、钟面模型、钉子板等,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的认识

1.说一说下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学生回答后,再要求指出是角的图形中角的顶点和两条边。2.请学生指出三角板上有哪几个角。

二、认识直角

1.初步认识。

角)(2)出示另一个三角板,让学生说一说有哪三个角之后,提问:其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1)说明:三角板上有三个角,(出示三角板。),其中有一个角(指直角。)是直角,(板书:直 把两块三角板上的直角重叠在一起,请学生们说一说,重叠在一起的两个角都是什么角?直角和三角板上的其他两个角一样大吗?

(指出:直角是三角尺上最大的那个角。)请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找一找它上面有哪几个角,提问:这4角是直角吗? 请学生们动手操作比一比。

再拿出一个纸工袋,请同学们再找一找,比一比,提问:纸工袋上有几个角,都是什么角?提问: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一个正方形有几个直角?纸工袋是什么形状的,那么一个长方形有几个直角? 像这样的直角,我们可以在黑板上面出来,(板书演示。),这个画出来的角就是直角,如果一个角是直角,一般在直角里用符号来表示(在直角上画。)

请学生来指一指直角的顶点和边. 2.加深认识。

(1)你能在教室里找到更多的直角吗?(2)出示钟面,提问:当钟面上几时整,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可让学生动手拨一拨,再回答。)

三、体会直角的大小

1.(1)我们认识了直角,同样也可以用一张纸(出示一张圆形的纸。)(2)老师示范,学生动手折出一个直角.(3)将所折好的直角转动,在不同的位置上停留,请学生说一说它是不是直角,使学生认识到方位不同,但都是直角。

2、教学试一试。

(1)再请学生们拿出两张大小不同的纸,各折出一个直角。

(2)比一比所折出的两个直角的大小.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再与刚才圆形纸折出的直角比一比。指出:虽然我们用了几张形状、大小都不同的纸去折直角,但折出的直角都是同样大的。(3)验证:将折好的直角再与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提问:这两个直角大小相同吗?

四、如何辨认直角 1.教学例题。(课件出示)

(1)出示数学书,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出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2)学生们动手操作,组织交流,说一说自己所用的方法,(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可以用折好的直角等等。)2.完成“想想做做”第l题。(课件出示)

学生们动手操作。提问:课桌面、黑板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有四个角,而且都是直角。)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同桌合作,用书上所示的两把三角尺拼一拼直角。

(2)想一想:用另两把三角尺是不是也可以拼出一个直角呢?请学生们动手拼一拼。4.教画直角(1)介绍;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可以比出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还可以用三角板来画。(2)示范:先确定顶点,再由这一点起画一条线,再把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一条线上的一点合在一起,再把直角的一边和这条线合在一起,然后从直角顶点起,沿直角另一边画一条线,这样就画好了一个直角,(在直角里标上┐。

五、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 1.教学例题。

(1)(课件出示)3幅钟面图,请学生们从中找出直角。提问:哪一个角比直角大?说明: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板书)提问:哪一个角比直角小?说明: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板书)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课件出示)(1)请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2)指名说一说判断的结果,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六、巩固练习(课件出示)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练习:说明:今后的图形中如果看到直角符号,就说明这个角是直角不必再去用已知的直角量。

9.二年数学下册《认识路线》说课稿 篇九

在第三册学生已经学习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和第三册学习的四个方向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根据所给出的路线图让学生说出经过的路线和方向;能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通过讨论得出认识简单路线的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学好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教学重点:

能根据给出的路线图让学生说出经过的路线和方向;

教学难点:

能准确地说出所经过的路线和站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借助计算机进行教学,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实例,通过讨论、分析,小组交流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我首先进行课前提问,让学生说出八个方向板分别是什么,然后创设了“说八个方向板、做动作”的游戏,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来一边说八个方向板一边做动作,这样的导入设计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心里特点和年龄特点,使他们能快速的进入到新知来,同时营造了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接着创设“星期六淘气和笑笑去动物园游玩”的情境:小朋友们,上个星期六淘气和笑笑去动物园游玩了,你们想知道去动物园的路线吗?从而引出课题:《认识路线》。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通过出示“星期六淘气和笑笑去动物园游玩”的路线图,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小组讨论,要求

(1)根据座标“北”认真看清路线图的出发点和到达的站点;

(2)在小组内说一说,从广场到动物园的路线和所经过的站点名称;

(3)再说说返回的路线和站点。讨论后进行各小组汇报,然后完成“试一试”的填空题:从广场出发向 行驶 站到电影院,再向 行驶 站到商场,再向 行驶 站到少年宫,在向 行驶 站到动物园。在完成这个填空题时要提醒学生看清楚出发点和到达的站点,再看看中间经过了几个站点。最后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醒说说返回的路线。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的互相交流和老师的启发得出解决的办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在提示中得到帮助,从而学习了新知。

2、拓展延伸,巩固新知。让学生根据路线图说一说,解决与方向路线相关的生活常识,让学到的`知识真正学有所用。如:

(1)淘气从商场出发坐了4站,他是在哪站下车的?

(2)笑笑坐了3站在少年宫下车,她可能是从哪站上车的?

(3)你想从哪儿到哪儿去?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行车路线。通过这样的说一说,使学生对认识方向与路线的基本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在平时的生活中怎样解决与方向路线相关的问题,使知识生活化。

(三)巩固练习,内化知识。

1、创设淘气上学和放学回家路线的情境: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淘气家到学校所经过的路线吗?出示淘气上学和放学回家的路线图,根据以下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

(1)淘气从家出发向 走 米到打谷场,再向 走 米到小树林,再向 走 米到小商店,最后向 走 米到学校。

(2)淘气放学回家的路线又是怎么走的?讨论后进行小组汇报,在全班达到共识。学生在新课的学习和这个练习的类型是一样的,所以应该不会出现错误的现象。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得到充分的理解。

2、创设老师“五一”放假到中心公园游玩的情境:小朋友们,“五一”放假时老师和家人到中心公园玩得可高兴了,你们想知道中心公园有哪些景点吗?好,就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看一看吧。接着出示中心公园游玩图,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个别学生回答:

(1)海底世界、海上乐园、居民区、果树林、气象站分别在中心公园的什么方向?

(2)居民区的居民怎样走可以到达山洞?第一个问题对于学生可能不是很难,回答的正确率应该比较高,第二个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明白怎样找出最简单路线的方法。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和根据路线图选择最简单的路线。

(四)课堂总结

10.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路线》教学设计 篇十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4—85页的例题以及“想想做做”第1—5题。【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一些实物或图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回忆上学期我们认识的图形有哪些?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朋友,他的名字叫角,角喜欢和我们玩捉迷藏,这节课我们就把他找出来。(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联系生活,感知探索

(一)感知角

师:出示例题图,小明和小红他们在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师:他们在干什么?(做手工)手中和桌面上有哪些物体? 师: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生说,师课件闪现)师: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角

呢,想知道角的样子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纸片、闹钟)师:这些物体中都有角,我们把角请下来,好吗?

师:(电脑说)这些图形都是角,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同桌交流交流。师:现在我们伸出手指画一画角,好吗?

师:出示三角形上的角和钟面上的角让学生上台来指一指。

这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这直直的两条线叫做角的边。我们通常会在角上做一个记号,从角的一条边画一条弧线画到角的另一条边,这就是角的标记。

(二)画角

现在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画一个角呢?老师也想画一个角,谁来给老师指挥一下。

顶点

师:咱们看看黑板也来说说,这尖尖的点是角的?

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角就在这儿)教师比画。

师: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谁来说说,全班一起说说好吗?(教师板书)

(三)搭角

师:同学们想不想搭一个角呢?(四人小组搭角并说说各部分名称)师:汇报,搭角时你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四)辨角

师:我们现在都认识了角,那老师就要考考同学们,这些图形到底是不是呢?请小朋友们来当裁判(用手势表示),是的用“√”表示。

(四)数角

师:翻开书85页,请同学们做一下第二题。

角其实是平面图形中的一员,现在请大家数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请大家先做上角的记号,再填空。

(五)角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请大家仔细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说给同桌听。师:你找到角了吗?

师:看来角真是无处不在,只要小朋友有一双数学的眼睛,还会发现更多的角。

(六)比一比角

师:经过努力,我们知道了角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图形,但是我们不仅认识了角还找到了角。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角的大小。出示三个钟面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大小。生齐声说:第一个角最大,第三个角最小。

三、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一)制作活动角,感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用硬纸条和图钉做一个角吗?注意安全。(生独立做角,有困难的,师引导同桌之间互相帮忙)师:你能指一指自己做出来的角的顶点和边吗?(生指)师:现在看看你们的本领大不大?听要求:你的角和我的角比较一下谁的大谁的小?你是怎么比的,请学生上台来演示一下。

生:顶点对齐,一条边也要对齐在比较大小。

师:厨师一把折扇和一把剪刀,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变化情况,角是怎样变化的?用手比一比。

生:叫慢慢变大慢慢变小。角的大小跟两条边的张口大小有关。

(二)折角(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动手折出一个角,作上角的标记,找出顶点和边。

(2)师:如果要折出更大的角该怎么做?要折出更小的角,又该怎么做?

(3)学生思考——动手折——展示。

四、课堂总结

我们现在已经认识了角,你知道角长什么样吗?如果你是角,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你自己?

五、布置作业

1.剪角,拿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比比谁的角剪法多?

2.延伸:回家后向爸爸妈妈展示你今天所学到的本领,找出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并指给他们看,好吗?

六、板书设计

认识角 边 顶点 边

11.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路线》教学设计 篇十一

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有0)。

2、能总结出读写万以内数的方法。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中间、末尾有0的万以内的数的读写

教学准备:

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填空。

(1)在数位顺序表里面,从右边起,第一位是(),第二位是(),万位在第()位。千位在第()位。

(2)6个千,5个百,3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数是(),它的最高位是()位,是()位数。

2、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学生在草稿纸上读数、写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分别在计数器上拨出4305、3003。

(1)学生看着计数器,分别写出这两个数,请一名学生板演。

(2)再写出这两个数的读法。

(3)说一说你是怎么写、读这两个数的。(分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结果。

(1)这两个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中间有1个或者2个0)

(2)你读了几个0?又写了几个0?

(都只读了1个零。但4305写了1个0;3003写了两个0)

(3)小组再次讨论,为什么这两个数都只读了1个零,而写数的时候0的个数就不一样呢?

(4305的十位上一个就没有;而3003的百位和十位两个数位上都没有。教师补充:0在这里占据了不同的数位,对吧。)

3、你知道了万以内的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了吧。

(万以内的数,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0。写的时候,不管那一位上一个数就没有,用0补足)

[评析]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既有利于学生体会知识间的联系,读数写数互相促进;又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4、拓展思维训练做一做 第1题

(1)学生试做,小组讨论。

(2)汇报情况。

这3个数与我们前面学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前面两个数不仅中间有0,而且末尾也有0,最后的一个数末尾有4个0)

你读数的时候,读了0吗?

(学生小声读,慢慢体会,在试着举例读。结论:没有读)

也就是说末尾的0不读。

写数呢?

三、巩固练习

1、教师报数,学生写数。7504 8007 9500 3207

2、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二百二十 五千零四 七千零六十 八千零五十四

(1)学生写出这些数。

(2)请几名学生说出自己写出的数并全班核对。

(3)说一说你怎样判断,每个数中的0分别代表着几个0。

四、课堂小结

12.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路线》教学设计 篇十二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直观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借助三角尺辨认以上三种角。

2、通过观察、测量、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3、能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正方形和长方形。

4、结合生活情境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

5、欣赏用基本图形构成的美丽图案;会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1、认长方、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2、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3、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4、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单元教学建议

本单元包括认识角、长方形和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欣赏与设计几个部分。学生在一年级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本单元时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地认识角和平行四边形,并利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发展空间想象力。下面对本单元教学提出几点建议。2 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认识角、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活动。例如,拿一张不规则的纸折一个角,再摸一摸,使学生对角有整体把握。再如,通过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发现他们的特点。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精心组织,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4 组织数学活动,在运动变化中建立图形之间的联系。

在组织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使用动态的学习资料。例如:把长方形彩纸在信封里推一推、拉一拉,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挪动用硬纸条做的活动角的边,比较锐角、直角和钝角;借助拉动长方形框架对角使之变成平形四边形的活动,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师要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图形之间的联系。6 在“欣赏与设计”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美丽的图案,请学生欣赏,组织讨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不但可以说一说图案像什么,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还可以说说是怎样组合的,能用在什么地方。在完成“试一试”的图案设计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创新,设计与书中不同的、自己最喜欢的漂亮图案。

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4课时。

7-1 认识角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级和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认识角、锐角和钝角。教学重难点:

直观认识角、锐角和钝角。教 具:投影 教学过程:

一、出示64页图

1、说一说:生:1说一说图中有哪些角?

2、你在生活中在哪见过角? 折一折:

1)拿一张不规则的纸折一个角,再摸一摸。2)问:折的角有什么共同特点? 3)比一比:介绍角的名称。

顶点 记作: 4)练一练:下面图形中有哪些角?用铅笔画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二、做一做

师演示:把角的两边张口变大。问:你发现什么?

问:如果把角的两边加长呢?

三、比一比

1、说说怎么比的?

2、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四、找一找:找出图中的角。

五、比一比

1、介绍直角、锐角和钝角。

2、用纸折出直角、锐角和钝角。

3、说说生活中在哪见过这三种角。

六、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先独立完成,再说说怎么量的?

七、小结: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顶点 记作:

读作:角1

读作:角1

7-2 练习八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巩固角的指示。

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 具: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问:说说关于角的知识

二 练习

1、独立完成后订正,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2、独立完成后订正。

3、独立完成后订正

4、独立完成后订正,说说怎么数的。

5、学生说说

6、学生说一说。

三、数学游戏:说说想法。

7-3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的:

1、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能公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3、通过“推一推”“拉一拉”等活动,获得演剧图形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通过各种活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及其特征。

教 具:投影

教学过程:

一、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图

1、问:这是什么图形?说说图形中的名称。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

2、做一做 让学生折一折、量一量、你发现了什么?

3、填一填

4、想一想

二、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

2、让学生先折,说说怎么想的?

3、学生独立完成订正,说说发现了什么?

4、学生先自己数,再到黑板上数。

5、学生自己拼。

三、小结 四、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

7-4平行四边形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通过生活情境和实际操作,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重难点:通过生活情境和实际操作,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教 具: 教学过程:

一、出示能拉动的长方形

1、问:这是什么图形?

2、师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介绍:这是平行四边形。

3、出示各种平行四边形。

4、小结:这些都是平行四边形。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

5、说一说你在哪见过平行四边形?

6、在点子图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7、用七巧板拼平行四边形

二、欣赏与设计 出示各种漂亮的图案

1、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2、自己设计漂亮的图案

三、小结:

四 板书

平行四边形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放风筝教案下一篇: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