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流动性风险管理(14篇)
1.企业流动性风险管理 篇一
企业人才流动问题研究管理论文
摘要:对于企业而言,人才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是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保持合理的人才流动,有利于加速人才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否则,会造成人力资源的不足或浪费,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工作,进而影响企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在整个社会人才流动加剧的大背景下,企业如何吸引、开发、留住人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就企业人才流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企业如何留住人才、提高人才的忠诚度,发挥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途径。
关键词:企业人才 流动原因 解决办法
一、企业人才及流动
1.定义企业人才。企业人才是在企业中从事创造性的生产劳动,能够推动公司科技和技术进步,能够解决现场技术难题,在企业发展、管理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是企业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2.企业人才的流动。企业人才的流动包括吸引、吸纳适合企业自身的外部优秀人才,更新人才队伍,也包括部分不適合企业要求的人才流出。通过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的总体水平。促进人事相宜、人岗匹配,同时提升本职工作效率。人才的流动,关键在于合理,否则就是流失。
二、企业人才流动的原因
1.发展空间不足,发展前景不明确。在不同程度上,企业人才的去留会受到企业所属行业的发展现状、企业的工作环境以及人才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影响。例如:企业用人机制不科学、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人才发展通道狭窄、缺乏教育机会和事业发展的机会、缺乏良好的工作环境及氛围。作为企业的员工,有可能选择离开,去更好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企业人才不仅仅局限于对经济收入的追求,他们更看中的是个人未来的发展。
2.薪酬待遇缺乏激励性。企业薪酬待遇缺乏应有的激励,将造成企业人才的流失。一是企业搞平均主义,岗位工资不能体现岗位价值,薪酬分配缺乏内部公平,压抑了企业人才的积极性和进取心;二是企业的工资收入整体低于同行业工资水平,薪酬待遇在行业内缺乏竞争性,会直接影响企业离职率,使离职人员增多。
3.忽略非物质激励。物质激励是企业管理者长期以来习惯使用的激励方式,但非物质激励亦不可忽视。从经济学角度上看,同一种激励措施长期作用于员工会呈现作用递减趋势,因此,单纯的物质激励存在着局限性,同时也会使企业管理成本增加。
三、探索建立合理人才流动机制体系
1.注重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引进,营造良好用人环境。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完善相应的引导机制、培养机制、评价机制、分配机制,从而真正实现人才能够培养出、留得住、吸引来。通过营造和维护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搭建全方位人才发展平台,增加对人才的关爱,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用事业留住人才。
2.建立完善配套的激励机制和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企业对人才要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做法,重视人才的能力和业绩,充分考虑不同个体的特点,将能力、创新、成果等都纳入考核范围,制定考核目标。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完善各类人才上升通道,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真正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让干成事的`人有相适的岗位。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企业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才能有生机有活力,才能欣欣向荣、发展壮大。
3.创建优秀企业文化,营造和谐宽松环境。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起依靠员工办企业的思想,着力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念,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实施全员素质工程。注重加强企业人文关怀,真诚对待企业人才,通过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员工更愿意与企业一起成长,进而促进企业与人才的和谐共赢与共同发展。
四、总结
当前的企业存在诸多问题,如发展空间不足,发展前景不明确;薪酬待遇缺乏激励性;忽略非物质激励等,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工作,从而会影响企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合理人才流动机制体系;注重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引进,营造良好用人环境;建立完善配套的激励机制和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创建优秀企业文化,营造和谐宽松环境;力争留住人才,促进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2.企业流动性风险管理 篇二
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以现金流量为核心的流动性管理日益实务界学术界的重视。Graham和Harvey(2001)对公司首席财务官的调查问卷表明,财务流动性是公司财务决策最重要的考虑因素。现金流具有客观性强的特点,不易受人为操纵,是维系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生命线,被认为是衡量企业财务流动性的关键指标。目前有关企业现金流状况的影响因素主要从公司微观层面进行分析。当前,经济学家开始强调宏观经济理论应当有其坚实的微观基础,认识到宏观经济行为必须与其背后的微观经济学原理联系在一起。就公司财务研究而言,公司财务管理对宏观货币政策的调整如何反映,在理论研究中将是很有吸引力的研究课题。微观层面的企业财务特征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本文以产业政策变化为着眼点,分析产业政策变化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帮助企业提升流动性管理水平。
一、宏观政策和企业流动性管理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市场失灵与不完全竞争,市场自身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或者单凭市场的力量不能有效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此时政府实施一些合理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就显得非常必要,产业政策即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产业政策的作用对象是特定产业,一般的产业政策主要分析产业整体竞争力,但产业政策毕竟只是外部的一个政策因素,其最终是否有效发挥作用还要体现为企业竞争实力的提升。
由于流动性管理在企业竞争中的重要性不断突出,现金流管理水平、现金流量状况已经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发展和价值创造的重要因素,而外部形势以及财务管理对企业现金流运行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以2008 年金融危机为例,在外向型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许多企业因外贸形势恶化引发经营困境而倒闭。与此相对应的是,有些企业虽然资不抵债,但现金流运转正常,经营活动能够延续,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的持续经营。一些企业由于资金充足,不仅经受了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由于具有充足的流动性,充分利用金融危机下有利的政策环境,把握行业重整蕴含的战略机遇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因此,以产业政策变化为背景,以现金流为视角分析企业流动性的变化有助于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二、产业政策变化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
产业政策通过一定的政策工具会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影响,进而使企业经营、投资于融资现金流的变化。
(一)产业政策对企业经营现金流的影响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在企业现金流中占有重要地位。经济学上,在规模经济较为显著的产业中,具有劣等成本条件的企业虽然也能进行生产。但这些企业的产量较小,由此难以利用规模经济。同时,由于企业进入过多,导致市场过度竞争,产品价格下降。而在一定的产业结构政策下,产业布局会发生调整,产业政策会鼓励优势企业通过企业合并壮大经济规模,消化过剩产能,这也是实现规模经济的一种合理的选择,并为规模经济提供基础条件。在规模经济下,企业产品价格高于过度竞争时产品价格,成本降低,企业获利能力提高,也即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净流量增加。除了产品价格和成本,税收也会贯彻产业政策目标和意图。如果企业的行为是产业政策所支持的,则企业可以享有税收的优惠,从而减少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出。
(二)产业政策对企业投资现金流的影响
根据发展经济学的技术传递理论,要实现产业技术升级单纯依靠国际贸易的开放是不够的,还需要产业政策的配合。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依赖于技术进步,所以要实现产业升级必须有企业研发投资的提高。产业政策有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使企业规模增大,进而带动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由于产业政策使得产业内竞争从“过度竞争”走向“有序竞争”,企业对未来预期更趋于正面,也会带动企业扩大在主营业务的投资。在一些经济体中,政府对经济干预程度较高,企业投资项目受政府意图影响明显。根据相关产业政策,政府会直接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实施兼并收购,从而使得企业投资性现金流流出增加。
(三)产业政策对融资现金流的影响
产业政策直接体现了政府发展经济的导向,当政府制定了相关的鼓励政策时,政府在融资上都会给予配套支持。如果企业按照政策支持的方向进行经营和投资,有可能在融资成本和融资的便捷性方面受益,即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就债务性融资而言,政府可能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直接向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或者给予商业银行金融贷款政策补贴。在权益性融资方面,产业政策会鼓励符合政策发展的企业发行股票,扩大融资渠道。这些都会表现为企业融资性现金净流量增加。
三、企业针对产业环境变化现金流的主动调整
产业政策通过产业结构、组织变化会使产品市场竞争战略发生变化,使得企业现金流呈现新的特征,使企业流动性管理面临新的挑战。而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会使得现金流特别是融资现金流发生明显改变,使得企业流动性管理保持良好水平。企业的资本结构决策是企业基于产品市场竞争环境、公司战略以及资本市场环境等因素进行的合理商业选择,企业的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产业政策的作用伴随产业布局的调整,通过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借以释放过剩的产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产品竞争程度。激烈的产品市场竞争会导致公司不得不放宽商业信用,使得应收账款周转速度放慢、存货的周转速度降低,而且在降价竞争的情况下导致公司的盈利空间下降,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公司的现金流,增大企业破产风险。同时,在企业业绩下降的时候,银行对企业的状况也会更加关注,企业的债务融资规模不但难以加大,更可能还会缩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负债率偏高,一旦企业的现金流真正出现问题,极易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如果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目标资本结构,财务困境成本将使得企业向目标资本结构调整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尽管降低负债率可能更有利于债权人,但是,为了避免陷入财务困境所带来的更大的损失,那些负债率过高的企业将降低负债水平。反之,当产业政策发挥作用时,如果产品市场的竞争程度有所降低,则企业的经营相对有利,企业的资本结构会更趋积极,在现金流上就表现为债务性融资增多。
按照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如果公司负债过高,而且竞争对手也了解这一信息,那么高负债可能会导致财务状况好的竞争者的掠夺行为,这将会导致那些尽管有正的预期利润但财务状况不好的公司过早退出。为了规避行业中财务状况较好的公司在产品市场上的掠夺行为给公司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公司应该降低负债水平。因此可以推论认为,债务性融资比重与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相关,而产业政策会影响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进而债务融资比重的变化与产业政策变化存在相关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有企业因经营失败或战略转型等原因被动或主动退出竞争。同时,在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那些在竞争中胜出的企业可能采取一定的手段进行行业整合,市场份额不断向有竞争优势的企业集中,产品市场竞争又可能趋于缓和。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将不断有新的企业进入行业中。一方面,从产品市场竞争的静态角度分析了产品市场竞争与资本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从产品市场竞争的动态角度考虑,如果产品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企业的资本结构也将做出相应调整。尽管在发展过程中,企业经常偏离其目标资本结构,而且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也在不断变化,但是企业仍旧表现出向目标资本结构水平调整的趋势。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产业层面分析了产业政策变化对企业流动性管理的影响。尽管产业的发展变化可以解释企业绩效的很大部分,但是产业内企业的异质性现实使得从企业角度分析产业政策效应是有必要的,而且企业应根据自身特征,把握产业政策变化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趋势,进行主动调整,使企业保持良好的现金流状况。
基于企业视角的产业政策效应研究在现实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除了关注产业发展,更应注意企业现金流可能发生的变化。现金流变化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企业竞争力的变化,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现金流具有内在联系,从而为政策制定提供新的参考。其次,企业的现金流会对产业政策的变化作出及时反映,而企业要最大程度利用产业政策为提高自身价值服务,一方面在发展中要积极培育核心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主动适应政策变化,特别是要提高现金流管理能力。
摘要:研究了超越传统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与微观企业行为研究相互分离的范式,分析了产业政策变化对微观层面企业现金流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企业的对策,有助于企业把握宏观政策变化,提升流动性管理水平。
3.探讨企业财务的柔性和流动性管理 篇三
关键词:企业财务 柔性与流动性 管理
1、前言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背景下,现代企业想要站稳脚步,首先应该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主要是因为资金时支撑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企业的资金出现问题时,应该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通过将柔性和流动性管理应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能够有效的解决企业当前存在的资金问题,推动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财务的柔性和流动性管理的意义
2.1、企业财务柔性管理的意义
企业财务柔性管理和知识经济的要求相一致,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保证了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财务柔性管理能够充分的协调企业内部各岗位、各部门的关系,充分的挖掘个人的最大潜能,显著的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其二,增强环境适应能力,实行财务柔性管理,能够推动财务决策的权变化,组织结构的网络扁平化,进一步的增强企业财务系统的应变能力,及时面对竞争激烈、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企业也能够随机应变;其三,反映客观事实,企业财务的柔性管理既重视物质资本,又重视人力资本,通过对财务指标以及非财务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能够客观的反应财务管理现实,增强财务分析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2.2、企业财务流动性管理的意义
提高企业财务流动性管理,能够加速推进企业财务柔性化,能够有效的解决外部融资费用高导致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如果企业没有持有大量的现金,企业的发展将会依赖实际存在的资金流,势必会降低企业的财务柔性。良好的流动性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处理信贷隐患,并且许多企业都存在许多没有使用的信用额度,这些是企业流动性的重要来源,信用额度保证了企业以后即使发生了财务限定问题,也不会失去良好的投资项目。
3、企业财务的柔性和流动性管理
3.1、构建企业的财务柔性
高昂的外部融资成本促使企業财务柔性越来越重要,企业的财务柔性构建思路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实现员工的柔性管理,通过对企业的员工实行柔性管理,能够为实现企业的资金柔性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转变思想,组织结构调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企业为了能够顺应经济体系的变化,这就需要转变思想以及调整组织结构,表明企业对市场变化的灵敏性,同时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配合,能够实现信息的快速流通,便于增强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同时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同时,企业的整体结构体系与人员配备管理也是一个现金流,以柔性管理人的同时又能让人去管理资金的流动,该种多元的管理方式能够有效的解决企业资金流动不足的问题,因为多元化的投资比集体投资的资金所占的比率小,资金的流动性更大,更加便于实现财物而的柔性管理。
3.2、现金流的敏感性分析
如果企业的外部融资费用占据的比例相对较高,势必会影响企业流动性管理政策的实施,当企业的外部融资费用较高时,应该选择在当期的现金流中存留更多的现金,这种倾向会随着内部融资费用和外部融资费用相对值的增加而增加,当企业存在财务约束时,企业持有现金的总量对现金流具有更高的敏感性。此外,由于投资者受到法律的保护,法律保护会影响融资约束的程度,进而降低融资约束对投资者造成的影响。
3.3、决定现金持有量的因素
决定企业现金持有量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企业所处的环境会对企业的现金持有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模式,其现金流动性将会受到限定外围和融资性质的影响,因为研发投资不会转变成为嘉奖负债的单薄,企业只有应用对外权益以及对内融资来满足当前的资金需求;与此相反,如果企业的对内资金流和对外资金流不稳定,企业的融资约束相对较大,并且调研支出还会增加融资费用,付出更多的代价,主要是因为研发支出通常是由高级的技术人员组成的,其薪酬相对较高,如果企业解雇这些人,自身将会承担高昂的雇佣金以及培训费用;其二,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对企业资金持有量的影响,如果一个国家的资金税率相对较高,那么企业持有的相对现金将会降低;同时,如果政府的代理问题或者苛捐杂税表明是强制征收,同样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持有量;其三,融资摩擦对企业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如果企业的管理层比较强势,并在自己手中持有大量的现金,这部分现金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会导致更多的资金浪费;其四,企业结构对现金持有量的影响,企业自身结构能够将企业融资的限定范围降到最低,以此削弱持有现金的效益,几种性的企业与多元化的企业相比,持有的资金相对更多。
4、结束语
总而言之,财务柔性和流动性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层的重视,并且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将财务柔性和流动性管理当做财务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当企业在面对高昂融资成本以及不确定现金流时,应该合理、有效的展开财务的柔性和流动性管理,这样能够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显著的提升企业价值。
参考文献:
[1]辛兆爽.浅析企业的财务柔性和流动性管理[J].企业导报,2014,(3):280-281.
[2]周必芬.企业的财务柔性和流动性管理[J].企业导报,2014,(3):47-48.
[3]马丽.企业的财务柔性和流动性管理思路构建[J].经济与法,2014,(5):161.
作者简介:
4.企业流动性风险管理 篇四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扶持家禽业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办发[2004]17号)精神,为落实对重点家禽养殖、加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支持政策,规范财政贴息资金管理,提高贴息资金使用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重点家禽养殖、加工企业是指在我国家禽养殖、加工行业中占重要地位,并在此次禽流感疫情中受到冲击的家禽养殖、加工龙头企业。具体企业名单由农业部会同财政部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确定并发布。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重点家禽养殖、加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财政贴息是指对因受禽流感疫情影响的重点家禽养殖、加工企业,银行已经发放但尚未到期的流动资金贷款给予一定期限和比例的财政贴息。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经办银行是指与重点家禽养殖、加工企业发生流动资金贷款关系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
第五条对重点家禽养殖、加工企业,银行已经发放但尚未到期的流动资金贷款,国家财政按现行半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利率的一半据实贴息,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贴息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按东部地区20%、中部地区50%、西部地区80%的比例负担(对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提高10个百分点),其余贴息资金由省级财政承担。
第二章 流动资金贷款展期和贴息的审核
第六条对重点家禽养殖、加工企业已经发放尚未到期的流动资金贷款,适当延长还款期限,具体期限由经办银行决定,并报当地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和银行业监管机构备案。第七条重点家禽养殖、加工企业须凭农业部出具的相关文件,向经办银行办理流动资金贷款展期和贴息申请。
第八条经办银行对重点家禽养殖、加工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展期和贴息申请进行审核,对于银行已经发放但尚未到期的流动资金贷款,可给予展期和贴息。
第九条经办银行应单独设置重点家禽养殖、加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财政贴息业务台账,并接受有关部门检查。第三章 贴息资金的审核与拨付
第十条经办银行以重点家禽养殖、加工企业截至2004年1月31日的流动资金贷款余额为计息基数计算贴息金额。
在6个月的贴息期间内,重点家禽养殖、加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利率执行中国人民银行现行半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利率5.04%的一半(即2.52%),其余部分由国家财政给予经办银行贴息。
第十一条经办银行申请贴息资金,按如下程序办理:
(一)地市级经办银行于本办法施行之日起一个月内将贴息资金申请和明细表报送地市财政部门,并附家禽养殖、加工企业贴息申请、计收利息清单、贷款合同复印件、贷款发放凭单等。
贴息资金申请应包括截至2004年1月31日贷款余额、贷款发生笔数、申请贴息资金额等内容。明细表包括每笔贷款的项目名称、贷款金额、发放时间、期限、借款人名称和单位所在地等内容。
(二)地市财政部门收到地市级经办银行的贴息资金申请材料后即进行审核,在7个工作日内出具审核意见。
(三)地市级经办银行向财政部驻当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以下简称专员办)报送拨款申请材料。拨款申请材料包括贴息资金申请和明细表、家禽养殖、加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计收利息清单、地市财政部门的审核意见等有关材料。
(四)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以法人为单位,农村信用合作社由县级联社报送有关材料。
(五)专员办收到拨款申请材料后,在7个工作日内出具审核意见并送省级财政部门。
(六)省级财政部门收到专员办审核意见后,将拨款申请材料汇总,报送财政部。
(七)中央财政承担的贴息资金,由财政部对省级财政部门报送的拨款申请材料审核后,安排专项贴息资金,向各省级财政部门拨付。省级财政部门收到中央财政拨付的贴息资金后,在“十个工作日内连同应由省级财政部门承担的贴息资金,一并向经办银行据实拨付。
第十二条省级财政部门应在贴息资金拨付完成后,对本地区家禽养殖、加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资金的审核拨付情况,包括重点家禽养殖、加工企业流动资金项目贷款余额、发放笔数、应贴息金额和实际贴息金额等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以书面形式报财政部。
第十三条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做好贴息资金的决算工作。
第四章 监督管理和责任
第十四条经办银行应认真履行以下职责:
(一)对贷款项目是否属于重点家禽养殖、加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进行审核。
(二)对重点家禽养殖、加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的使用方向进行监督,确保贷款用于重点家禽养殖、加工企业项目。
(三)根据有关规定需要履行的其他职责。
第十五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对辖区内重点家禽养殖、加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贴息的审核工作进行指导,与有关部门配合做好贴息审核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并会同有关部门对贴息的审核工作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和反映,确保贴息政策落到实处。
第十六条专员办应加强对贴息资金拨付和使用的审核、监督、规范审核监督程序,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贴息资金专项使用。
第十七条借款人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经办银行等有关机构未能认真履行审核职责,导致借款人骗取财政贴息资金的,由经办银行等机构按各自的职责承担责任,并共同负责追回贴息资金,登记借款人或单位的不良信用记录。
第十八条对经办银行虚报材料,骗取财政贴息资金的,财政部门应追回贴息资金,同时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并通过媒体予以曝光。
第十九条各级财政部门未认真履行职责,或虚报材料、骗取挪用财政贴息资金的,财政部将采取责令纠正、追回已贴资金、媒体曝光等措施,并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罚。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部门可会同专员办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贴息资金的具体操作程序。
5.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篇五
本报讯 针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即将出台,为增强我行应对流动性压力冲击的能力。长沙分行提出创新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思路。
主动转变风险管理思维。近期货币市场利率飙升情况显示出央行以市场化手段进行宏观流动性管理的坚定决心。我们应主动转变国家“兜底”的 思维,降低对央行、政府支持的依赖,增强主动式风险管理能力。
加强资产负债和流动性管理。首先,加强对流动性影响因素的研判,做好各种应对预案。其次,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管理。最后,规范开展市场交易。建立现代利率风险管理机制。我行应积极适应形势变化,完善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加强资产负债剩余期限管理、宏观经济及利率走势研判,按照成本效益原则和差异化策略,合理确定利率策略、利率水平、变动规则及违约责任,降低由于期限或重定价不对称导致重新定价等利率风险及其损失。
优化调整业务结构,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我行应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质要求,以建设“最高效中小企业银行”和打造“最佳中高端零售银行”为战略方向,提升专业化、差异化经营水平,推进业务和客户下沉,做好中小微金融服务。
6.企业流动性风险管理 篇六
摘要流动性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世界各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领域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皆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总结推动管理方法更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流动性流动性风险发展
一、引言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满足存款人提取现金、支付到期债务和借款人正常贷款需求的能力流动性是银行的生命线一旦一家银行发生严重的流动性危机就可能导致银行破产倒闭流动性不仅直接决定着单个银行的安危存亡对金融系统乃至整个国家甚至全球的经济稳定都至关重要
在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都发生了流动性危机迫使大批银行倒闭清算以致引发了一场波及全球诸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危机由此可见
流动性风险对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金融经济稳定威胁极大必须加以重视加强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二、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演变与发展
流动性在商业银行经营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流动性管理被商业银行视为资产负债管理和金融风险管理中的重点早期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主要侧重于资产的流动性管理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流动性管理又逐渐过渡到负债的流动性管理、平衡流动性管理等几个阶段
1.资产流动性管理阶段
(1)商业贷款理论
商业贷款理论是最早的流动性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在分配资金时应着重考虑保持高度的流动性由于银行资金的来源多为短期资金所以银行的业务应集中于短期的、自偿性的贷款商业贷款理论提出了满足银行流动性与进行资金配臵时应考虑资金来源的性质与结构但缺陷也显而易见一是银行资金配臵过多的集中在盈利性较低的短期贷款上降低了银行的盈利能力;二是没有考虑短期贷款的偿还能力
也是相对的一旦遇到严重的经济衰退即使是短期贷款也可能无法收回1930年代大萧条时期大量银行就是由于存户挤提和贷款无法收回而倒闭
(2)资产转换理论
1930年代大萧条后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发展资产转换理论开始流行这种理论强调银行需要在资产负债表中保持一定的具有流动性的非现金资产为流动性需求做准备当银行的流动性需求超过银行所持现金时可将这部分资产迅速变现以保证其偿付能力资产转换理论突破了商业贷款理论对银行资金运用的限制在保持流动性的同时增加了盈利性但也有其缺陷一是持有过多的流动性资产不利于银行盈利能力的发挥;二是变现流动资产的能力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最终也可能影响到流动性预期目标的实现(3)预期收入理论
二战后,西方各国经济复苏发展,产生了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的长期性资金需求在此背景下出现了预期收入理论该理论认为借款人偿还贷款的能力取决于其预期收入而非贷款期限的长短银行据此开发了中长期分期还本付息贷款预期收入理论深化了对贷款清偿的认识促进了银行业务多样化但也增加了银行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尤其在整个市场环境恶
化的情况下会大大增加银行的风险
综上资产的流动性管理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是和当时所处的经济金融环境相关联的资产流动性管理战略是一种较保守的战略规模较小的银行通常实施的是这种管理方式
2.负债流动性管理阶段
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非银行金融机构大量出现给商业银行传统稳定的资金来源带来很大的冲击在这一巨大的筹资压力背景下商业银行开始改变以往的以资产管理为主的流动性资金配臵策略而转向以负债管理为主的策略负债流动性管理策略强调银行在市场上购买流动性其核心是商业银行由被动负债转变为主动负债积极从事金融工具的创新开发开拓资金来源通过借入资金来满足流动性需求减少流动性资产的储备量将资金更多的运用于盈利性较高的资产从而提高其盈利水平
负债流动性管理策略提高了银行筹集资金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增加了银行的收益但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较大的潜在风险一是负债流动性管理所依托的是货币市场而货币市场对利率等宏观经济变量十分敏感一旦市场出现振荡波动银行
可能无法在市场上筹借到资金;二是货币市场对筹资者的财务和经营状况的变化也极为敏感当银行陷入财务危机并因此对资金的需求最为迫切时市场却可能不再愿向困境中的银行提供流动性了银行的流动性压力就可能演化成流动性危机
3.平衡流动性管理
从上述资产流动性管理策略和负债流动性管理策略的分析中可看出前者储备流动性具有较高的成本而后者依赖借入的流动性又具有较大的风险因此1980年代出现了一种折中的平衡流动性管理策略平衡流动性管理策略吸收了前两种管理策略的精华又克服了其缺陷从资产负债平衡的角度去协调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之间的矛盾使银行经营管理更科学平衡流动性管理是一种相机抉择的资金管理方式要求商业银行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情况通过对银行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协调管理达到银行经营目标的要求其基本思路是将未来的流动性需求划分为预期的流动性需求和突发的流动性需求两部分对预期的流动性需求一部分以资产方式储备一部分可通过与往来银行或其他资金供给者事先达成的信用安排来解决;对突发性的流动性需求则由短期借款来满足期限远一些的流动性需求须加以规划在需要时可通过将部分资产变现来满足流动性也可通过主动负债如创新存款工具等方
法来满足
随着社会经济与金融制度、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银行业务的开拓、金融工具的创新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方式还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力求找到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在确保安全性和流动性基础上增加盈利能力的、更加符合现代经营理念的管理方式流动性管理已经成为实现金融经济平稳运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史建平:商业银行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金融危机下的企业人才流动管理 篇七
一、金融危机下企业人才流动管理的意义
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众多企业调整用人计划,尽可能避免招聘录用新人,甚至有部分企业开始通过裁员来控制成本,这些举措对全社会就业水平的降低将产生更大影响。我国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含量偏低,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来获取竞争优势,抗风险能力弱。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这些企业的产品市场需求大幅度降低,导致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停产或关闭。在这种背景下,人才流动管理有其一定的意义和风险。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之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集中地体现在核心人才的竞争上。任何组织的核心人才的流动管理,如形成、吸纳和留用,都离不开和谐的氛围、稳定的员工关系以及对员工长期稳定的投入。因此人才流动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更是在金融风暴下各个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企业人才流动原因
1. 薪资福利制度。
人才的薪资在同行业中的竞争性如何?福利好不好,人才有没有保障?有没有升迁的机会?为了找到高级人才,很多企业都不惜重金到同行中挖人,提供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福利、更多的晋升机会和个人提升机会等,面对这种诱惑,企业中肯定有人心动。据宁夏信息产业办调查,对IT企业人才的薪资水平做了一个深入而广泛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出乎意外,在从事IT行业的人才中,表示对目前薪资不满意的人才占到了53.5%,超过了调查人数的一半。其中表示对目前薪资不满意的人才中,薪资水平在1000元以下的占到了84%。
2. 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管理包括绩效考评、绩效改进和绩效反馈提升三个部分,由此我们看出绩效考核的真正目的无疑在于保证企业绩效的持续发展和人才个人能力的不断提高。有些地区近20家企业只有三分之一的企业不断调整自己的绩效考核方案,而还有五分之一的企业没有自己的绩效考核方案,这也是造成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3. 企业文化。
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作支撑。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时,必须重视人的因素。有些公司的高层经常进行人事变动,企业也不断在进行发展战略的调整,这样使得公司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经常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现有的团队不了解或不能接受的。在IT企业里,由于企业文化造成的人才流动时有发生。由于价值观念、思维习惯以及行为方式与企业文化的系统标准产生悖逆,核心人才离开企业便成为必然之事。
三、解决企业人才流动问题的对策
1. 建立外部人才进入机制。
人才流入环节是企业人力资源形成的环节,主要是由招募、筛选、录用三个环节构成的。招募是在正确的时间为正确的职位寻找正确的人选的过程;筛选是从招聘所募集来的应聘者中选取合格者的过程:录用是最终决定雇佣合格的应聘者并分配给他们职位的过程。企业人力资源形成的这些环节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提供了重要的、有效的控制人才流动的机会。面对华尔街大批失业的优秀人才回国,企业必定会把握招聘优秀人才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有通过高效率的招聘渠道,降低招聘成本。相较于以往采取的现场招聘会、报纸登招聘广告等传统人才招聘方法,网络招聘具有覆盖面广、成本低廉、沟通及时、招聘效率高等特点。
2. 建立富有吸引力的薪酬体系。
在全球经济危机下更需要增强高管薪酬和绩效的紧密联系度,以达到充分的激励力度,从而促进企业业绩的提高和高管薪酬的付薪效率最大化。建立公平、合理和富有吸引力的薪酬体系是留住人才的必要条件。企业人才的报酬收入应多元化。其报酬既应包括固定收入,也应包括不固定或风险收入;既应含有现期收入,也应含有长期收入。加大中长期激励比重,一定程度上使人才和企业所有者结成利益共同体,有利于降低人才的道德风险。近几十年来,国外企业人才薪酬结构演变的方向是更加注重绩效与长期激励,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增加绩效工资比重,同时通过股权、期权、长期福利等激励手段促使IT企业人才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逐步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司其职,相互制衡的关系,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地位和作用,建立激励与约束相对称的一套科学制度。
3. 进行人才职业生涯规划。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The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和爱情需求、自尊和受人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企业人才在制定具体的职业规划时,要考虑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内外环境与职业的相适应。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人才有对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的充分了解。例如组织的发展战略、经营理念、人力资源的供求情况、职位的空缺情况与晋升情况等等。此外,企业必须对管理信息进行不断的维护和更新。由于职业生涯信息总是处于变动之中,组织的发展状况在变,经营状况在变,人力资源需求在变,人员的能力在变,需求在变,生涯目标也在变。
4. 建立人才流动的危机预警管理系统。
8.企业人员流动调配和管理工作探究 篇八
关键词:人员流动;调配管理;政工工作
油田企业采气作业单位基层作业较多,作业区域分布较为广阔,作业流动性大、人员更换和工种变化较大,通过加强企业职工的流动和调配管理,将更好地实现职工和工作任务的衔接,提升作业效率。因此,如何结合采气作业实际,辅助进行适当的政工工作,更好地进行人员流动和调配管理,成为油田企业人事管理中需要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人员流动和调配对油田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企业人员流动是根据油田流动作业需要,根据工种、作业能力等进行的人员的科学调度安排。人员调配是在企业人事部门主导下,对职工的工作职务、岗位和隶属关系等进行人事变动。科学有效的人员流动和调配将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一是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随着时间的延续、内部条件及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作业需要是不断变化的,只有进行科学高效的人员调度,才能适应油田作业需要和发展方向,更好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二是更好地发挥职工作用,不同工种承担着不同的任务,不同职工也具备不同的能力和特点,而职工工作能力和状态也是呈现动态变化的,所以人与事的最佳结合状态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只有及时进行调整,才能更好地发挥职工的作用;三是更好地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通过人员流动和调配,在确保职工技能满足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可以使职工产生新鲜感和应对新挑战的亢奋心情,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更好地挖掘职工的工作潜能。
二、油田企业人员流动调配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强化人员流动调配管理的基础信息管理
要实现员工与工作任务的最佳搭配,就必须掌握人力资源基本情况,构建职工动态管理信息数据库,对职工分布现状、岗位分布和工种分布等情况进行掌握;借助员工培训结业考试以及定期的绩效考核成绩,对职工工作能力进行正确评估;同时,通过调研分析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以最全面的职工信息服务人员调配流动管理。特别要注重对紧缺工种和关键岗位职工变化情况的分析研判,科学确定职工招聘和培训计划,防止因关键岗位人才断层而影响作业正常进行。同时,还要结合退养离岗等人员变动情况,及时编制缺岗人员招聘计划,及时进行岗位人员补充。
(二)科学调配流动提升工作效率
要在掌握职工分布和个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年度工作目标或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计划,科学进行职工调度,实现职工内部的高效流动衔接,确保人尽其才,提升工作效率。在人才的岗位安置中,要坚持科学适用的原则,防止出现低薪但能力不强、工作效率较低或完成质量不高的问题;又要防止出现将职工安排到高于岗位工作需要的工作中,防止出现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结合政工工作加强职工考核
油田基层作业安全环保各项要求较为严格,除了具备较高的作业技能外,还需要职工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紧迫感,这就要求在职工考核中注重对“德”的考核,强化职业道德建设,防止出现重能力轻人品的现象,避免因为责任心不强或工作态度不端正而引发的作业风险;防止思想倾向不良的职工对优秀职工产生不良影响或带动,降低整体的工作积极性。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探索将职业道德考核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提升职工的重视程度,并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强化对职工的教育引导,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的职业道德素养。
(四)建立公平公正的内部用工环境
在企业人员流动调配管理中,要注重稳定职工队伍,防止人才流失。首要的是构筑科学的选拔机制,通过积极培养,在职工队伍中发现技术骨干,提拔到更重要的岗位,体现对人才的重视和对工作业绩的肯定,形成正确的职业发展导向。要特别注意防止因为不公正的用人对职工工作产生的负面影响,防止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或是造成人才流失问题。在日常的职工管理中,不仅要强化绩效考核、薪酬管理,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适应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关注职工的“成就需要”、“权力需要”等心理,明确职工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引导职工通过自我学习和参加培训等途径不断提升工作技能,谋求更高要求的工作岗位,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五)强化政工人员自身建设
政工和人事管理人员是做好人员流动调配管理的主体,要加强教育培训,引导管理人员自觉提升自我素养,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发挥表率作用,坚持公平公正的人员管理原则,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为职工工作起好表率。要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虚功实作,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及时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和工作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控和管理,提升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更加自觉地接受组织安排和流动调配管理,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要结合新常态、低油价形势下油田企业的发展重点、难点和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调研,通过高效率的人员管理为缓解这些问题提供动力。要发挥政工工作在人事工作中的作用,发挥好教育疏导、培训辅导、思想引导和矛盾化解等工作,更好地做好人员管理。
三、结论
综上所述,油田企业基层工作特点,使人员科学高效流动调配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通过结合企业政工工作开展人事管理工作,以科学的方法更好地进行职工流动调配管理,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栾英.浅谈政治思想工作在人事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3(11).
[2]张锋雄.我国国有企业员工流动的历史演变[J].广西轻工业, 2008(09).
[3]王琳琳.企业社会工作在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2.
9.企业流动资金借款合同 篇九
─┼─────────┼─────┼────┼───┼───┤
4 │ 成品资金 │ │ │ │ │填报企业:
─┼─────────┼─────┼────┼───┼───┤制表人:
5 │ 其它资金 │ │ │ │ │财务负责
─┼─────────┼─────┼────┼───┼───┤人:
6 │二、流动资金合计 │ │ │ │ │厂长(经理)
─┼─────────┼─────┼────┼───┼───┤ 年 月
7 │其中:国拨流动资金│ │ │ │ │日(公章)
─┼─────────┼─────┼────┼───┼───┤
8 │ 企业自有流动资│ │ │ │ │
│金 │ │ │ │ │
─┼─────────┼─────┼────┼───┼───┤
9 │ 投产项目结转 │ │ │ │ │
─┼─────────┼─────┼────┼───┼───┤
10│ 其它银行借款 │ │ │ │ │
─┼─────────┼─────┼────┴───┴───┴─────
11│三、可用于流动资金│ │
│周转的│ │
─┼─────────┼─────┤
12│其中:应付及预收贷│ │
│款 │ │
─┼─────────┼─────┤
13│ 临时参加周转的│ │
│自有资金 │ │
─┼─────────┼─────┤
14│ 其它可占用资金│ │
─┼─────────┼─────┤
15│四、申请建设银行借│ │
│款 │ │
─┼─────────┼─────┤
16│五、总产值 │ │
─┼─────────┼─────┤
17│六、销售收入总额 │ │
─┼─────────┼─────┤
18│七、销售利润总额 │ │
─┼─────────┼─────┤
19│八、销售利润率 │ │
─┼─────────┼─────┤
20│九、销售资金率 │ │
─┼─────────┼─────┤
21│十、全部流动资金平│ │
│均余额│ │
─┼─────────┼─────┤
22│十、全部流动资金周│ │
│转天数│ │
10.企业流动性风险管理 篇十
为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促使商业银行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中国银监会起草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并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银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办法》的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起草《办法》的背景是什么?
答: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监管当局有效监管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难度也不断加大。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尽管许多银行资本水平充足,但仍因丧失流动性而陷入困境,主要原因是其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存在明显缺陷,未能有效实施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原则。本次金融危机还反映了市场流动性状况可能迅速逆转,流动性萎缩状况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因此,加强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和监管,对于维护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安全稳健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危机后,国际社会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予以前所未有的重视。巴塞尔银行委员会相继出台了《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以下简称《稳健原则》)和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的《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以下简称《计量标准》),构建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全面框架,在强化资本监管标准的同时,首次提出了全球统一的流动性风险监管定量标准。
在我国,随着银行业经营环境、业务模式、资金来源的变化,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日益突出。2010年12月,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正式出台后,银监会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成果,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现行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进行了充实和完善,起草了《办法》。
2.起草《办法》的目的和基本思路是什么?
答:起草《办法》的目的是引导和督促商业银行进一步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合理匹配资产负债结构,增强商业银行和整个银行体系应对流动性压力冲击的能力。起草《办法》的基本思路是:
(一)定性与定量监管要求相结合。《办法》进一步充实、完善了《指引》中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定性要求,促进我国银行业建立全方位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体系,提升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此外,《办法》参考第三版巴塞尔协议《计量标准》,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际,构建了多维度、多情景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和监测体系,包括一系列监测工具。
(二)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视角相结合。此次金融危机证明,市场流动性状况对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办法》将宏观审慎视角引入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中,要求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密切跟踪研究宏观经济金融政策调整和金融市场变化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监测分析市场的整体流动性状况,尽早发现市场流动性紧张、融资成本提高等迹象,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三)中外资银行监管要求相结合。此次金融危机后,各国普遍加强了对外资银行流动性自足能力的监管。《办法》统一了对中外资银行具有共性的流动性风险监管要求,以建立覆盖中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完整制度框架,同时也针对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特殊性做出了一些规定。
此外,针对我国商业银行跨境经营和集团化发展的趋势,《办法》还进一步强调了银行集团的并表流动性风险管理要求,并规定对重要币种应单独实施流动性风险管理。3.《办法》的主要结构和内容是什么?
答:《办法》共4章64条,4个附件。第一章“总则”主要明确了流动性风险的定义,以及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机构实施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总体要求。第二章“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框架,并对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等基本要素用单独成节的方式进行了具体规范。第三章“流动性风险监管”规定了四项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提出了多维度的流动性风险监测分析框架及工具,明确了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方法和手段。第四章“附则”明确了《办法》的适用范围、实施时间及过渡期安排等。《办法》的四个附件具体说明了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重点环节的技术细节、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的计算方法和参数设置、流动性风险监测的参考指标以及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相关指标的计算方法。
《办法》力求建立一个更全面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在进一步完善现金流管理等重点环节的同时,还充实了多元化和稳定的负债和融资管理、日间流动性风险管理、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管理、并表和重要币种流动性风险管理等多项内容,提高了压力测试、应急计划等监管要求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更好地引导银行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在定量要求方面,《办法》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成果,引入了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等流动性风险新监管指标,并提出了涵盖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情况、负债的多元化和稳定程度、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重要币种流动性风险及市场流动性等多个维度的流动性风险分析和监测框架。
4.《办法》的适用范围和实施时间如何?
11.企业流动性风险管理 篇十一
关键词:流动资产管理;中小企业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上取得优势,必须加强对自身资产的管理。而流动资产具有超强的变现能力以及较短的周转期限等特点,加强对它的管理是所有资产管理中最要的部分,因为这关系着一个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资金来源,稍有管理不善会对企业运营产生重大影响。
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来说至关重要。中小企业实行合理的内部整顿,建立先进的管理模式,这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提高利润,为自身的长远发展做铺垫,而且能够拉动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和促进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
二、文献综述
徐芳婷(2011)[1]认为企业自身需要积极掌握流动资产管理的各方面能力,并将这些能力运用到实际的日常生产经营中去,科学、合理、规范、全面地进行管理。侯柏青(2013)[2]认为在货比资金方面,中小企业要建立票据和印章管理规范制度;在应收账款方面,中小企业应该致力于把应收账款减少到最小,完善催收机制;在存货管理方面,合理地运用采购资金,控制采购成本。
三、中小企业流动资产管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数目众多,在给社会带来显著效益的同时,又因为自身产出规模小、资产管理不善等因素制约着中小企业效益的发挥。流动资产的管理是资产管理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流动资产管理方面主要表现为资金利用效率低、监督机制不健全、应收账款和存货管理问题突出等。
(一)资金利用效率低。许多中小企业在投资前由于缺乏专业性和可行性的分析,对流动资产随意使用,没有考虑成本和效益,也没有对现金的收支预算进行编制,从而导致企业陷入了资金短缺—利用效率低—资金短缺的恶性循环之中。另外,一些企业的资金去向取决于高层管理人员的个人意志,但在资金使用过程中管理人员主要按照其主观意识将企业资产用于某单一的生产经营环节,资金的利用得不到合理的配置,使企业陷入高投入、低产出的境地。
(二)监督机制不健全。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是以家庭为核心的高层人员组成结构,企业人才缺乏,因此,企业的监督机制难以形成一套完整、健全的体系。且决策者在对流动资产的管理上由于管理者专业知识不足,管理账目混乱,易出现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与控制的现象。
(三)应收账款和存货管理问题突出。就目前来看,企业多采用赊销的形式来应对激励的市场竞争中的企业生存问题,但与此同时又缺乏较为严格的赊销政策,催收机制也不健全,导致应收账款周转性能不强,使企业的生存问题受到挑战,最终导致破产。
在存货管理方面,企业对存货的管理上主要有以下几类问题:第一,有的企业对所需要的原料各部门分别进行采购,容易造成原料采购重复与过剩的现象;甚至有些企业不对存货进行监管,没有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存货进行盘点的规定,过分注重账面数字。第二,企业内部人员管理意识薄弱,存货领用手续简单,过多领用存货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中小企业流动资产管理的方法探讨
就中小企业对流动资产的管理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积极加强对流动资产的管理,提高管理意识,更为迫切的是设计出合理科学的管理方法,规范企业内部运行机制。这样才能使企业的流动资产处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以满足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需要。
(一)现金的管理。现金持有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生产经营活动,还能够用来抵消风险。但是现金持有过多也会丧失机会成本,所以加强对现金的管理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最佳的货币资金持有量。企业一方面要保留足够的资金用于生产经营,另一方面要压缩现金的存量从而用于短期投资,获取投资收益。另外,企业要严格规定内部规章制度实行钱账分离的管理,资金的使用一律交给财务部审批,资金收入也需财务部入账。还要重视核对库存现金与银行存款,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二)短期投资的管理。企业短期投资如果管理得当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合理的投资计划与投资结构是获得收益的有效途径。在进行短期股票或者债券投资时,企业应该充分了解该项投资活动的安全性,避免出现较大的风险。与此同时,重视短期投资的变现性,熟知证券的到期日,因为流动资产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短期投资只是让企业资产增值的一种工具。
(三)应收账目的管理。增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最重要的是企业要了解相关客户的信用情况,若客户信用较差,应收账款的收回可能比较困难;若客户信用情况较好,收回应收账款的时限可能较短。据此,中小企业可以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分析,并以此来决定对于某一客户给予多少信用。另一方面,企业在进行催收账款的同时也要注意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及时收款,又处理好了和客户之间的业务往来的关系。
(四)普通存货的管理。对普通存货的管理要建立控制存货的制度,企业应该根据各种存货的消耗速度以及销售的具体情况来预计下一个营业周期内所需的存货数量,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存货持有量合理科学。同时,对采购的管理也不容忽视。首先必须由仓库填写采购单,采购部根据采购单确定货物的数量、种类以及采购地点等内容。在进行采购时,采购人员对市场的情况应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事先调查好物资质量、价格等内容,对同一物资进行货比三家,最终选择物美价廉的购买。最后,企业要做好仓库验收工作,对采购和销售的存货都要登记入账,以免在采购或销售的过程中出现纰漏。
五、我国中小企业流动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加强流动资产的管理,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机制,通过制度来管权、管事、管人;必须制定流动资产的管理目标,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由于资金不足导致的企业危机;必须强化对流动资产的管理意识,管理层应该充分认识到流动资产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机制。企业内部管理失控容易引发多种问题,如账目管理出现混乱等。一方面,企业要努力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招收专业知识丰富、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员工,并按时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流动资产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企业要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明确各部门人员的职责范围,将流动资产管理的工作程序严格化,将审批工作落到实处。
(二)制定流动资产管理目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做好财务预算,根据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最低标准的资金需求量来确定资产管理目标,尽最大可能减少闲置资金并将其用于短期投资以获取更大的利润。管理层应该科学合理地制定资金使用计划,加速流动资产周转速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发挥最大的效应。
(三)加强对流动资产的管理意识。加强对流动资产的管理,最根本的是要提高管理层的管理意识,从思想层面上重视对财务工作的监管。企业要审时度势,把握好流动资产运作的每一个环节,通过不断完善监管机制以及设立监管目标对其实施严格的管理控制,使之在市场上处于有利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徐芳婷.关于加强企业流动资产管理的几点认识[J].经营管理者,2011(04)
12.企业流动性风险管理 篇十二
一、中国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
少数单位只重视生产任务的完成,忽视流动资金的管理,似乎只要生产任务完成了企业就会有好的经济效益,流动资金周转快慢并不重要。
(二)内部管理不善,资金不良占用
企业的内部管理差,流动资金管理松弛,造成生产经营中资金的大量损失、浪费和无效使用。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注重管理,致使生产消耗过高,造成资金的浪费。在资金的使用上缺乏科学的预测和决策。缺乏一套科学而完善的措施和制度,许多环节凭经验、凭感觉来进行管理和决策,致使许多资金使用中大量出现高投入、低产出、规模效益差等现象,造成资金的无效使用和大量浪费。加之从资金的投入到资金的收回,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造成各环节各自为政,相互衔接差。这种资金使用中的低质量和管理上的松弛,加剧了流动资金的紧张。
(三)盲目投资,短贷长投
1.由于企业流动资金监管机制不健全,盲目采购、超定额储备。计划外盲目采购使存货中的物资储备额成倍增长,形成大量的沉淀资金;有的企业抱着“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的思想,只要是生产所需原材料,不顾市场情况和生产进度盲目采购,结果造成库存物资积压,使资金长期不能周转,进而增加了贷款利息和管理费用支出,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可以实际运作的现金流量是企业筹资、用资的关键。但一些企业由于缺乏对现金流量的认识,很少对本企业的现金流量进行科学有效的预测,故而形成很多半拉子工程项目和投产后因缺乏流动资金而无法启动生产的项目。时间一久,这些项目变成为瘫痪项目,甚至因失市场良机成为报废项目,致使本来就十分缺乏的资金更是雪上加霜。
2.产品赊销形成大量的应收账款。产品赊销形成大量的应收账款增大了呆坏账的风险,使企业资金积压与资金不足并存。对此,若不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处理,其结果必将加重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形成大量的潜亏,使企业步入恶性循环。
(四)责任不明确
物资材料的采购不是在保证供给前提下,尽可能缩短其在生产过程的逗留时间,而是对流动资金周转快慢没有严格的考核要求,流动资金的支付和管理部门对物资材料采购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因物资积压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无人负责。
(五)流动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下
目前,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和内部资金分散的现实矛盾已成为现阶段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一是公司多头开户的现象比较普遍,设立的账户众多,资金管理严重失控。二是投资决策随意性大,有些企业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发展目标,盲目投资,热衷于铺新摊子,投资失误多,损失严重,使本来就十分紧张的资金状况雪上加霜。三是资金沉淀严重,库存占用比例过高,欠款居高不下,流动资金占用有增无减,周转缓慢,企业信用和盈利能力下降。
(六)预算制度形同虚设,资金管理有章无序
相当多的企业大都是依靠经营目标、任期目标来笼统地进行企业规划,尚未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有的企业虽然有了预算制度,但预算没有成为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定依据,有章不循,随意更改。资金的收支缺乏统一的筹划和控制,随意性大,使用混乱,占用不尽合理,挪用生产经营资金从事长期投资的现象屡有发生,导致现金流量不平衡,支付能力不足,实际上靠借新还旧来维持经营;有的企业预算不切实际,指标不科学,缺乏严密的计量标准和考核依据,成本费用约束软弱,盈亏不实;有的企业年末账面利润看似不少,但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不良资产有增无减,长期挂账,资金运作极度困难。
(七)信息失真
现代企业管理的根本是信息管理,企业必须及时掌握真实、准确的信息来控制资金流动。然而,目前中国相当多企业信息不透明、不对称和不集成。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不清楚下面的真实情况。更为严重的是,企业各层面都在截留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使得汇总起来的信息普遍失真,会计核算不准,报表不真实,全国80%以上企业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信息的不真实,不但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科学决策,也影响了政府宏观管理的效果。
(八)信用度不高
企业间缺乏诚信,相互拖欠货款现象屡见不鲜,老的三角债难以解决,新的三角债又不断发生,形成恶性循环。
(九)财务监控滞后,管理手段乏力
监控不力,缺乏事前、事中的严格监督。企业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体外循环严重,事前控制乏力,事后审计监督走过场,缺乏可行的考核办法。目前中小企业中,所有者对企业、公司管理层对各资金运动环节普遍存在着监控不力甚至内部人为控制现象,擅自挪用转移资金甚至侵吞公有资产等问题突出。有的企业对下属公司的投融资情况、资金收支、对外担保等或有负债、利润分配等重大决策掌握不全,投资决策随意性大。尽管设置了一些监督职能,也制定了多种监督制度,但因种种原因难以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相当多的企业在重大投资等问题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决策约束机制,个人说了算,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
二、加强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管理的措施及途径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
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强化资金效益观念,充分认识到管好用活流动资金,最大限度地增加资金周转次数,是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进而充分发挥企业生产经营中各环节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改善供销工作,切实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在保证生产计划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合理地储备各种生产资料,以减少物资材料及产成品的积压和损失浪费,节约成本费用支出,加速资金周转。
(二)建立资金控制制度,强化日常资金管理
1.加强计划管理,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完成。以生产计划为基础,以部门计划为依据编制的收支预算表是加强资金收支平衡、物资供需平衡,加速资金周转的重要环节。为此每年初都要编制当年资金收支平衡计划,对资金需求进行测算,将资金计划和占用情况下达各责任单位并进行严格考核。严格财务收支,管好用好资金,按照谨慎、稳妥的原则做到根据资金来源和多少,决定支出的多少与先后。资金来源任何单位不准截留,使用资金要申报,计划开支予以保证,非计划、超计划开支必须补办手续才能使用。保证资金收支的高度集中,确保有限资金用到重点上,使计划外开支、无效益支出得到严格控制,不该花的钱决不乱花,该花的钱每一分都用到刀刃上。
2.逐笔跟踪核算。企业应加强对资金各使用环节的管理。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先进合理的消耗定额,并定期对成本差异进行分析以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严格控制开支范围,杜绝一切不合理开支,减少浪费,降低消耗,促进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对各职能部门进行明确的职责分工,在企业内部划分责任中心,树立资金有偿使用的观念,将银行结算机制引入企业内部,核定各部门的资金定额,并积极组织存款,发放贷款,实行资金的有偿使用,制定合理的内部转让价格,进行内部核算。这样促使各个资金使用部门为了增加“盈利”千方百计地节约资金,尽可能减少和避免资金的浪费和无效使用,加强自身资金使用的管理,使资金管理控制于资金的使用过程中。
(三)完善约束机制
建立严密的内部监督控制制度。形成按制度来办事、按制度来管事、强化监督约束机制,堵塞流动资金流失的漏洞,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要通过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切实做到把市场需求和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采购供应物资,确保产品生产和销售各环节的正常运转,既要防止由于市场供求矛盾突出时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影响,又要避免盲目采购造成库存物资积压。
(四)实行经济责任制
将流动资金管理的责任目标和定额、周转率等指标,逐级分解落实到各业务部门,使其明确各自在流动资金管理方面的职责和职权范围,并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考核和奖励办法。从而改变流动资金管理只是财务部门唱独角戏的状况,真正使广大职工特别是各生产经营部门的职工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必须以一定数量的资金为前提,从而树立资金观念、利息观念和效益观念,人人为流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献计献策。
(五)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重点。要通过加强资金的预算管理和流量控制,实现财务集中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在企业的财务活动中,资金始终是一项值得高度重视的、高流动性的资产,因此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如何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每个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只有抓住资金管理这个中心,深入研究聚财、生财和用财之道,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措施,疏通资金流转环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对资金的需要越来越大。在生产发展的需要和企业实际拥有资金之间的矛盾是经常存在的。因此,管好用好资金,不断加速资金周转,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加强流动资金管理,可以实现资金全面集中管理与控制,保证资金合理有效使用,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所以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措施,把需要和管理结合起来,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企业自身发展需要,使有限的流动资金在加速周转中不断增值,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摘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措施,把需要和管理结合起来,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企业自身发展需要,使有限的流动资金在加速周转中不断增值,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13.银行的流动性精细化管理 篇十三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逐渐深化,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障制度的推行,《巴塞尔协议Ⅲ》的约束,银行面临的金融市场愈发复杂,面对的监管政策日益苛刻。银行倒闭在金融改革后成为了可能,充分研究国外优秀银行经营管理,借鉴曾经辉煌的英国北岩银行等大型银行轰然倒塌的经验。我们可以发现银行倒闭风险多以流动性枯竭的形式表现出来,金融机构必须增强流动性管理意识,特别是资本金较少、发展地区集中、风险较大的农合机构必须高度关注流动性水平,避免资金业务过度发展导致流动性风险敞口过大甚至失控的不利局面。流动性风险的定义。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要面对最主要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风险。对于中小商业银行,特别对于农合机构而言,在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下,需要高度关注流动性风险的发生,并制定有效的监管措施和快速的反应机制。
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流动性脆弱是银行的天生缺陷,主要原因是银行的资产来源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吸收客户的存款或者向外筹借获得资金,然后进行一系列的投资和经营多种资产业务,然而这种负债的被动性是商业银行无法准确预计,银行不能保证发放贷款和投资等业务对资金的需要。
目前,纵观我国农合机构,单一业务结构、资金期限结构不匹配、资本充足率低、资产流动性下降以及不良信贷比例过高是流动性风险加大的主要原因。综合起来,影响农合机构流动性风险的因素包还括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监管部门的政策、银行间流动性风险的传导、银行自身经营不善、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受对外开放的冲击等等。
流动性风险的管控。存贷比是流动性风险管控的主要指标。从国内外的实践看,存贷比具有以下作用:一是管控流动性风险,这是存贷比的首要目标;二是在客观上可以起到控制信贷过快增长的作用;三是与银行体系稳定和宏观经济表现具有相关性。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清算银行的实证研究来看,存贷比较低的国家,其银行体系更为稳健,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宏观经济的表现也更好。
目前,美国、荷兰、比利时及中国香港等诸多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机构将存贷比作为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韩国、阿联酋等少数国家将存贷比作为监管指标。美国、加拿大、荷兰、比利时、新加坡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银行还在内部管理中将存贷比作为重要的流动性风险指标之一,并对外公开披露。经过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后,金融稳定理事会、欧洲系统性风险理事会,以及英国、比利时等国家已将存贷比作为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重要监测指标。
具体措施
引入精细化管理。农合机构在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中,存贷比作为流动性风险管控的重要指标,虽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指标的滞后性与流动性风险发生的突发性存在着矛盾,因此,在发展传统业务的同时还应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式有依赖于更合理的管理-
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指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细分目标,落实责任,充分运用数据定量分析技术进行精准业务营销、客户关系管理、成本核算及风险控制,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现代管理模式。
完善的精细化管理,是银行自身提高经营效益的必备要求。同时,精细化管理是农合机构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精细化管理可以袮补农合机构决策经验性,管理主观性及业务拓展无针对性等粗放式管理的弊端,提升自身经营效益。
借鉴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力量。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异军崛起,虽然从时间上是突然,但从技术上可以说是必然。余额宝是最近最成功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其运营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余额宝每天出现巨大的购买量和赎回量,怎样对流动性风险的识别、反应和控制呢?完善的信息系统。由于在推出余额宝之前,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支付宝已经有充分的数据预测资金的流向趋势,解决流动性管理的矛盾破解了金融行业普遍难题--就是资金期限错配所导致的流动性管理的风险和挑战。据介绍,余额宝资金流出预测系统会每天定时进行业务预测,平均预测命中率达86%,最高达97%,预测准确率非常高。可见,完善的信息系统为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提供了非常准确、科学的参照,流动性风险大大降低,也正因为如此,用户们可以毫无顾虑地使用余额宝,享受理财带来的收益和乐趣。
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完善。鉴于互联网金融能破解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监控难题,开发属于银行的大数据信息系统成为了银行流动性风险
精细化管理的一大重要任务。精细化管理在于定量分析银行管理中的各个关节,核心在于数据信息。银行经营中遇到的成本、财务等业务流程都能进行量化,使银行管理者有充分的数据对实践进行分析、控制、改进,确保实际管理水平不断上升的同时提高核心竞争力。
14.论小企业人员流动频繁问题 篇十四
论文题目:论小企业人员流动频繁问题
学院(系)班级:指导教师:谢永祥学生:郭海波
2010工商管理
目录
一、小企业流动原因
(一)岗位职责安排不合理
(二)企业管理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
(三)奖惩适度不合理
(四)其他方面的原因
二、员工流动的影响
(一)人员流失会造成企业的技术和经验流失
(二)人员流失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
(三)较高的人员流失率会影响在职员工的稳定性
(四)大量的人员流失影响了工作的连续性
三、员工流动管理对策
(一)为员工提供竞争性薪酬
(二)建立从内部提拔员工的体制
(三)感情留人是关键事业留人是根本
(四)其它有效对策
四、结论
论小企业人员流动频繁问题
摘要:本文分析了小企业员工频繁流动的原因,并对其进行了研究,结合各小企业的特点,制定出有效的对策避免人员流失。
关键词:小企业人员流动原因;其影响与对策。
一、小企业流动原因
现员工对待离开工作岗位的问题,大多会采取理性的态度,一般情况下,员工不会由于单一的因素而决定离开,导致员工流失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从小企业目前的规模和整体情况来看,员工流动主情况主要有两种:自愿流动和非自愿流动。其中非自愿流动的原因大多是被企业解雇或被迫辞职,而自愿流动则是出自员工个人的原因,往往给企业带来影响的就是自愿流动。导致员工产生流动念头的主要有几个方面因素:
(一)岗位职责安排不合理
大多数小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一个岗位往往包含多项工作内容,分配不合理,职责不清,人为的加大了工作强度。尤其是技术和管理岗位的员工经常加班加点,仅只是象征性地发点工资或是补偿点交通费,有些甚至什么都没有。很多管理人员通常还得24小时保持手机开机或是必须保证早上7点到晚上10点保持手机畅通,随叫随到。这样员工的心理压力和工作强度远比一般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大得多。即便在经济上对这些职位和人员有一定补偿,但长此以往,员工心身必然难以承受,迟早选择离开。
(二)企业管理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
这里的激励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物质激励,一类是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主要是指企业的薪酬和福利,精神激励主要体现在口头表扬以及培训与升迁的机会等。如果企业的薪酬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的发挥,从而影响到员工的绩效,长期下去,员工流失率就会增高。人是“经济人”,同时也是“社会人”和“自我实现的人”,如果企业一直采用外部招聘的方式来填补空缺的职位,企业现有员工便会感到自己所做的贡献没有得到认可,长期下去也会出现离职的情况。例如: 博思创业管理咨询公司在给桂林某家房地产行业公司进行咨询时就碰到过这样一位员工,在与他访谈时,他表现出对公司诸多的不满,同时说出有离职的打算。在进行深入的了解后,项目组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原委。他是销售部的,前段时间他为公司获取了一个新的客户,接了一个大单子,部门经理很高兴,答应给他奖金,可三个月过去了也没有兑现诺言,而且也没有在同事面前表扬他,这让他非常不满。另外一件事是,自他进入公司那一天开始,经理就答应给他报销每天的交通费,可到现在一个月也没有报销。“钱是次要的,但说话要算话!”这位员工如实说。
(三)奖惩适度不合理
小企业在管理状态上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松散管理,另一种则是制度化管理。松散管理的企业奖惩都是随机的,让员工总处于一种松懈和紧张的交替之中,这类企业往往奖少惩重,制度键全的小企业呢,则制度条款中处罚条例多于奖励。处罚涉及工作任务的数量、工作质量、劳动纪律、事故、损失、行为规范等多个方面;奖励条例则设置目标太高。虽然适当的奖惩激励有利于保证工作质量和效率,但过多或过少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当员工长期处在一种高度紧张、压力较大的环境下时,工作质量和效率反而低于正常水平。工作也不可能愉快和长久,一有机会就可能离开。
(四)其他方面的原因
同事之间的矛盾、生育的影响、身体健康方面的考虑、缺乏职业的安全感等方面的原因也可能导致员工离开企业。但整体来看,造成员工高流失率的主要原因还是企业在管理上不到位,因此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环节及管理质量就有待改进。
二、员工流动的影响
员工高比例的流失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最终可能影响到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甚至可以使企业最终走向衰亡。具体说来,人员流失对小企业的影响力主要有:
(一)人员流失会造成企业的技术和经验流失
人员高比例的流失,会带走企业的商业与技术秘密,而这些都是企业经过投资,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才拥有的,甚至是一个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保证。当一些关键人员离开企业时,他们很可能把这些秘密一起带离企业,使得企业的竞争力受到巨大影响,并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使得一些关键步骤无法正常运行。
(二)人员流失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
人员流失造成的损失最终都会反映到企业的经营成本上,造成经营成本的上升,如老员工离职后的生产损失成本及新员工的失误和浪费带来的成本等。同时,企业要重新招聘、培训新的员工,所以企业人力资源的原始成本和重置成本也必然上升。
(三)较高的人员流失率会影响在职员工的稳定性
如果一个企业的人员流失率过高,会使得企业员工队伍过于不稳定,从而使一些员工认为企业没有能力吸引并留住员工,并感到本企业没有发展前途,因而更加加重了人员流失。
(四)大量的人员流失影响了工作的连续性
企业的各项工作都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中的一部分,因而当大量的员工流出企业时,企业的各项工作的衔接性必然受到极大的影响。同时,同一工作由于人员的更替,新任员工对工作必然要有一段适应的过程,从而也会影响到同一工
作的连续性。
综合以上所述,员工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社会和自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员工在企业中往往难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员工流失现象相当严重,给企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如何降低员工流失率,留住优秀的员工已成为小企业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棘手的问题。而只有有效地激励在职员工才能减少企业的人员流失。
三、员工流动管理对策
(一)为员工提供竞争性薪酬
薪酬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员的流向是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竞争性薪酬是指一个企业的薪酬水平与其它企业的薪酬水平相比较时的竞争力。在竞争性的市场中若企业薪酬低于市场水平又缺乏其它补偿性激励措施就很难避免人员流失。小企业薪酬水平相对较低这是导致大批优秀人才流向外资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若能将薪酬水平定在竞争对手之上对核心员工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将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避免大量人力资本投资的流失降低企业的雇佣成本反过来又增强了企业提供竞争性薪酬的能力有利于刺激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二)建立从内部提拔员工的体制
要求高层管理者制造机会与普通员工近距离接触,了解普通员工的成长需求,而经验丰富的员工定期与新进员工交流经验,帮助新员工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企业明确担出升迁优先考虑内部员工,并在新员工培训中让员工有机会了解自己所处位置,好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日常管理中,要求各级管理者更多地去了解员工的贡献,授权给员工,帮助员工提升。不少企业为了让员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还在正常的提升之外增加了内部流动的机会,这使得员工不用离开公司就能获得新发展机会,也成为低流动率的秘密武器。
(三)感情留人是关键事业留人是根本
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把思想政治工作化作浓浓情谊去释疑解惑、平衡心理、理顺情绪去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帮他们所需把满腔的情和爱播进员工的心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士为知己者死”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在洋溢着真挚情爱的环境中会激发员工的爱厂情怀和责任意识会启发人们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正可谓“精诚所至金石
为开”。事业是留住员工的法宝是稳定队伍的根本,高素质员工多把事业作为自己价值实现的最大追求。要使员工充分认识到企业有他们所喜爱的并愿意为之奋斗的事业且经过自身的努力能获得成功以此激发员工的归属感和成就感让他们看到这种事业的成功不仅能使自身的价值到充分地体现而且还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四)其它有效对策
与员工签订明确的合同,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引导员工合理流动,增强法律效应防止人员的随意流失,在企业内部建立健立社交群体,以增强全体员工的凝聚力,让员工舍不得离开企业。此外还应该要进行定期的员工满意度调查、进行有技巧的工作面谈、提供员工喜欢的工作环境和培训、将绩效评估和职业发展紧密结合、招聘和现实工作的对应性与预估性、厚待高层员工和骨干员工、重视对团队的奖励、对不同的人员要用不同的激励措施、设计适合员工需要的福利项目、考察企业员工薪资在同行业中的竞争性等等。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