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效率

2024-08-03

低效率(共13篇)

1.低效率 篇一

中国垄断行业的低效率问题

中国垄断行业经过多年的改革,生产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从总体上而言,垄断行业的生产效率还较低,这必然导致较高的生产成本。同时,在以成本加成为主导的价格机制下,垄断行业的产品或服务价格普遍较高,消费者要支付较高的价格。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垄断行业或垄断性业务凭借其垄断力量,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以中国电信行业的手机漫游费为例,手机用户在外地拨打或接听电话就会产生漫游费。[6]电信移动公司收取漫游费的主要依据是,手机异地漫游导致运营商增加对手机用户的管理费用;同时,手机漫游后造成运营商之间复杂的网间费用结算。有关电信专家认为,手机漫游的全过程,事实上只是网络传送几个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的数据信息,其边际成本几乎接近于零。从国际比较看,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早已取消了漫游费;日本电信企业虽然收取漫游费,但收费标准很低;欧洲国家普遍较小,不但从未收过国内漫游费,连国际漫游结算费也正在被强制性取消。众所周知,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移动通信业务是由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双寡头垄断经营的,在这两家移动运营商的各项业务收入中,漫游费一直是利润最为丰厚的一块,与极低的漫游成本相比简直是暴利,而暴利源于垄断,由于这两家移动运营商具有垄断力量(特别是中国移动一家独大),它们不会自动降低、更不会取消漫游费。

中国垄断行业的低效率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分配的低效率,表现为垄断行业的收入偏高。[7]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垄断行业职工的平均收入大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相关数据,2005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为18364元,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职工平均工资为25073元,超出平均水平37%。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职工平均工资高达36941元,超出平均水平101%。这里,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并不取决于其经营管理的高效率,而是由其行政垄断地位所产生。一个明显的例子便是,全行业亏损的邮政业,其职工平均工资也有22321元,超出平均水平22%。

从根本上说,中国垄断行业低效率问题的根源是管理体制问题,这表现为:由于长期以来对垄断企业缺乏激励约束机制,致使垄断企业生产效率低下,缺乏国际竞争力;政府按照实际成本制定垄断行业价格,缺乏促使企业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激励性价格形成机制,造成部分垄断行业的成本价格居高不下;一些垄断行业运用其垄断力量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这些都致使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失。同时,由于对国有垄断企业缺乏规范的收入分配制度,企业的垄断利润被不合理私分,垄断行业的收入水平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特别是一些国有垄断企业管理层收入偏高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所有这些造成垄断行业的生产效率和社会分配效率低下。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低效率问题,必须深化垄断行业改革,以促进竞争和民营化为主要内容,提高垄断行业的生产效率;特别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使垄断行业的广大消费者都能享受到因改革和科学技术发展而带来的成果,不断扩大垄断行业普遍服务的覆盖范围,提高普遍服务的水平,以提高社会分配效率。

垄断行业又分为自然垄断性业务和竞争性业务为实现有效竞争,对于竞争性业务,政府应放松进入壁垒,允许多家新企业进入,以较充分地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但政府仍然要控制进入竞争性业务领域的企业数量,并要求这些企业必须达到最小的经济规模,以避免低水平的过度竞争现象。而对于自然垄断性业务,由于这些业务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其中相当部分是沉淀成本,如果由多家企业进行重复投资,不仅会浪费资源,而且会使每家企业的网络系统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政府的基本政策是严格控制新企业进入这些业务领域。其次政府要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垄断企业,在进入方式上,民营企业既可以通过与公有制企业合资、合作等方式进入垄断行业,也可以独立进入垄断行业。因此,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后,政府就不能沿用传统的管制国有企业的体制,实行“一竿子到底”的行政手段管制不同所有制企业,而应当对垄断行业管理体制作重大改革,更多地采用法律和经济手段管制垄断行业。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垄断,改善垄断经营的低效率,保护垄断行业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提高社会分配效率,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低效率 篇二

1. 叶绿体中色素对光的利用率

叶绿体中的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大类, 前者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后者主要吸收蓝紫光, 一般情况下光合作用所利用的光都是可见光, 这大约只占太阳输送到地球表面太阳能的1%。这其中有一部分被反射并散失到空中, 有一部分透过叶子而没有被吸收, 被叶子吸收的太阳能, 大部分变成热能, 只有极少部分才被光合作用利用。

对策:要提高光能利用率, 主要可以通过延长光合时间 (提高复种指数、补充适宜的人工光照) 、增加光合面积 (合理密植、改变株型) 和加强光合效率 (适当提高CO2浓度、降低光呼吸、多种C4植物) 。

2. 呼吸作用中分解释放能量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的比例

以葡萄糖为例, 在人体内, 1mol的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以后, 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 其中有1161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 (38个ATP) , 其余的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1mol的葡萄糖无氧呼吸后, 共放出196.65kJ的能量, 其中有61.08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 (2个ATP) , 其余的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分解释放能量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的比例分别为40.45%和31.06%。

对策:生物在进化的历程中是先有无氧呼吸, 等蓝藻出现之后, 便衍化出了能够进行有氧呼吸的好氧型生物。

3. 基因突变的低频性

在高等生物中, 大约105-108个生殖细胞中才有一个生殖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再比如大肠杆菌, 在适宜条件下, 生长1-2d的大肠杆菌, DNA复制的错误率约为10-9。

对策:虽然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 但是当一个种群内有许多个体时, 就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随机变异, 足以提供丰富的可遗传变异。在人类诱变育种中, 为了提高突变频率, 可以采用人工诱变或太空育种等措施。

4. 物种的形成

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 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 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判断一个物种是不是进化形成了一个新的物种, 一般的标准是看是否形成了生殖隔离。而通过自然界的进化达到生殖隔离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

对策:有时候为了快速获得一个满足人类需求的具有某些特殊性状的新物种, 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科技手段, 比如“番茄———马铃薯”、“白菜———甘蓝”的获得就采用了植物细胞工程;再比如三倍体的无籽西瓜我们可以通过多倍体育种来获得。

5.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

一般来说,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大约只有10%———20%。其他大部分最终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

对策:上述所说的传递效率大约只有10%———20%指的是自然生态系统, 而人类生产生活中, 为了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我们可以使得能量的传递效率大于20%, 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有时我们可能无法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生态农业等手段来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我们还可以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尽量使能量流向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地方。

6. 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与载体的拼接

由同一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运载体, 重组连接可能产生以下几种结果:目的基因之间的连接、载体DNA之间的连接、载体DNA头尾之间的相互连接、载体DNA与目的基因之间的连接等。明显可见, 重组DNA种类很多, 给基因工程的后续步骤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 有些重组DNA甚至会干扰目的基因的正常转录和表达。

对策:科学家通过实践发现, 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的限制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载体, 使载体和目的基因两侧为不同的末端, 此时可以减少自身环化, 而只能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实现有效的载体与目的基因的拼接, 实验效率大大提高。

7. 动植物细胞的融合效率低

在细胞工程中, 为了获得杂种细胞, 我们一般要进行细胞的融合, 而细胞融合是比较困难:其一、植物细胞和原核细胞表面有层细胞壁的阻隔, 动物细胞之间有多种粘黏蛋白;其二、原生质体之间的细胞识别是有特异性的, 一般情况下不同物种的细胞其原生质体一般是不能自发融合的;其三、融合后形成的细胞种类是很多样的。比如说就是番茄和马铃薯原生质体的融合, 最终可能会存在3大类原生质体:未融合的单独的番茄和马铃薯原生质体、同核原生质体 (由同一亲本细胞融合而得) 和异核原生质体。

对策:就上述困难一, 我们可以采用酶解法去除细胞壁和粘黏蛋白;就困难二, 我们可以采用人工诱导, 比如植物细胞的融合可以采用物理法 (包括离心、振动、电激) 和化学法 (一般是用聚乙二醇;PEG) , 动物细胞融合还可以采用灭活的病毒来诱导, 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太空的微重力来提高细胞融合的效率;就困难三, 我们可以通过筛选的办法, 获得我们想要的杂种细胞, 主要有非选择性筛选和选择性筛选两大类方法 (抗药性筛选、营养缺陷型筛选、温度敏感型筛选等) 。

摘要:生物学中有许多效率较低的事件或过程, 本文结合自己教学中所碰到的常见的几个效率较低的事件进行归纳, 并简要写出了对策。

关键词:生物学,低效率,对策

参考文献

[1]朱正威, 赵占良, 等.200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分子与细胞 (必修1)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98-99

[2]潘瑞炽.2001.植物生理学 (第四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97-98

3.攻下自习课的低效率堡垒 篇三

对于一心向学的同学来说,自习课是自我提升的好时机;而对于爱玩乐的同学来说,自习课就是放肆的机会。说自习课千奇百态并无夸张成分,在一些学风稍差的班级里,做什么事情的同学都有,看小说、学画画、玩手机,甚至是化妆,都有可能在你的眼皮底下出现。特别是在可以大声“喧哗”的早晚读时间,趁机捣蛋的同学更是花招百出,口里吃着鸡蛋还叽叽喳喳个没完。

自习课如此自由,高效率的学习又该从哪里去寻呢?

【自习·百态】

曾有一个传说:晚自习上,某同学在最后一排睡觉。突然,他醒了,然后把教室的灯关掉,接着睡。全班同学坐在一片漆黑里,目瞪口呆。在晚自习上睡觉,不是因为困,而是你在“困”与晚自习之间建立了某种条件反射。

“正面人物”变“反面教材”

谢立贵是个精力过人的人。刚上高三时,他曾说过要榨干高三的每分每秒,3个月进步一小步,半年进步一大步,一年后要位列年级前20名,这样的豪言壮语激励了众多同学们。

你能坚持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绕操场跑10圈吗?你能坚持每天第一个到教室吗?你能做枯燥的数学题做到深夜两点吗?阿贵能——至少前两个月能,兩个月后,他崩溃了,精力的堤坝在晚自习时出现裂缝。

一上晚自习,阿贵就撑不住了,他呵欠连连,眼里噙着泪,课本上的文字在阿贵眼中变得模糊,脑袋俨然被灌进水泥,运转不灵。从“正面人物”变成“反面教材”,阿贵很尴尬。

小编解读:随着高三复习的推进,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在晚自习上提不起精神。晚自习本是巩固一天学习成果的最好机会,现在却变成部分同学巩固睡眠质量的“良机”,也成了他们心理、生理上痛苦的煎熬。

不玩手机也走神

“唉,只有看看新闻,才有继续上自习课的动力哦……”任秋婧发了一条微信。在之后的10分钟内,任秋婧回复了6条微信,还转发了7条。

“你们不要以为我不知道你们在玩手机。”班主任孙老师没点名,“因为没有几个人会无缘无故地对着自己的裤子笑。”

任秋婧只好不动声色地收起手机,眼光又重回到习题上。

小编解读:高三原本是相对封闭的,而手机在高三生与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不管他们身在何处,都能通过手机知晓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个坏处:他们时不时想看看世界,因此浪费了不少时间。

那些喧闹

政治老师和物理老师都说,运动是绝对的,所以我们就是很想动,很想动,于是有了喧哗与躁动。

要安静,“不要”哥们

“你们能不能别吵了?现在是自习课时间!”周末忍不住大声喝道。

自习课是不存在绝对安静的,即使有老师坐镇,后排也还是有同学在讨论题目,一开始只是耳语,后来就变成了大声讨论。就像今晚,李吟波和韦波从英语阅读题聊到了最近的新闻事件,声音越来越大。

“双波”的嬉笑声让周末静不下心,这种情况经常会发生,有时实在太吵,他就戴上耳机,里面其实没有音乐,只是可以把自己和周围的嘈杂隔绝起来。他希望别人能注意到,这是一种无声的抗议。

小编:不是所有人都对噪音有免疫力,营造安静的自习课环境,人人有责。

4.低效学习十大表现 篇四

1.课前准备不到位(包括课本、笔记本、练习本以及桌面条理和规范等)

2.上课缺乏计划性、紧张感,不能及时进入学习状态。3.上课不抬头听讲,学习超市无目的,A层无拓展。4.听课和记笔记不合拍(往往因记笔记而耽误听课)。5.上课不紧跟老师思路(不积极回答问题)。

6.玩心太重,自制力差,上课说笑,精力不专一,寄希望于课内损失课外补。

7.下课前5分钟没有充分利用来巩固已学知识。

8.跟踪改错本、笔记本以及学过的知识做过的练习题不经常翻阅。

9.自习课精力不集中,室外走人或教室有人出入即抬头观望,抖腿、转笔(书)、摸头、托下巴、找东西。10.遇到疑难问题,缺乏独立思考就想放过,没有经常向老师请教,有得过且过现象,治学不严谨。

低效学习十大表现

1.课前准备不到位(包括课本、笔记本、练习本以及桌面条理和规范等)

2.上课缺乏计划性、紧张感,不能及时进入学习状态。3.上课不抬头听讲,学习超市无目的,A层无拓展。4.听课和记笔记不合拍(往往因记笔记而耽误听课)。5.上课不紧跟老师思路(不积极回答问题)。

6.玩心太重,自制力差,上课说笑,精力不专一,寄希望于课内损失课外补。

7.下课前5分钟没有充分利用来巩固已学知识。

8.跟踪改错本、笔记本以及学过的知识做过的练习题不经常翻阅。

9.自习课精力不集中,室外走人或教室有人出入即抬头观望,抖腿、转笔(书)、摸头、托下巴、找东西。10.遇到疑难问题,缺乏独立思考就想放过,没有经常向老师请教,有得过且过现象,治学不严谨。

低效学习十大表现

1.课前准备不到位(包括课本、笔记本、练习本以及桌面条理和规范等)

2.上课缺乏计划性、紧张感,不能及时进入学习状态。3.上课不抬头听讲,学习超市无目的,A层无拓展。4.听课和记笔记不合拍(往往因记笔记而耽误听课)。5.上课不紧跟老师思路(不积极回答问题)。

6.玩心太重,自制力差,上课说笑,精力不专一,寄希望于课内损失课外补。

7.下课前5分钟没有充分利用来巩固已学知识。

8.跟踪改错本、笔记本以及学过的知识做过的练习题不经常翻阅。

9.自习课精力不集中,室外走人或教室有人出入即抬头观望,抖腿、转笔(书)、摸头、托下巴、找东西。10.遇到疑难问题,缺乏独立思考就想放过,没有经常向老师请教,有得过且过现象,治学不严谨。

低效学习十大表现

1.课前准备不到位(包括课本、笔记本、练习本以及桌面条理和规范等)

2.上课缺乏计划性、紧张感,不能及时进入学习状态。3.上课不抬头听讲,学习超市无目的,A层无拓展。4.听课和记笔记不合拍(往往因记笔记而耽误听课)。5.上课不紧跟老师思路(不积极回答问题)。

6.玩心太重,自制力差,上课说笑,精力不专一,寄希望于课内损失课外补。

7.下课前5分钟没有充分利用来巩固已学知识。

8.跟踪改错本、笔记本以及学过的知识做过的练习题不经常翻阅。

5.关于推进低效利用建设用地 篇五

为进一步健全建设用地内涵挖潜、存量盘活机制,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根据上级相关政策,现就推进低效利用建设用地市场化退出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内涵定义

低效土地市场化退出是指以节约集约用地为准则,对各类存量建设用地和未充分利用的建设用地,包括供而未用土地(闲置土地)、项目用地溢余土地、关停并转企业用地以及旧城、旧镇、旧村改造土地等,通过收回、转让、改建改造等办法进行重新开发利用。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有序推进。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等,对低效利用建设用地项目,科学合理制定具体的开发实施方案,报经县政府批准后有序推进。

2、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调动政府、集体、建设用地原使用权人及相关权利人的积极性,按市场化运作机制规范运作,实现多方共赢,确保土地资产的保值、增值。

3、明晰产权,保障权益。正确把握低效利用土地的处置政策。调查摸清低效利用建设用地现状,做好确权登记工作,做到产权明晰。正确处理低效利用土地二次开发过程中的经济、法律关系,切实保障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4、节约集约,提高效率。通过市场运作和公开透明的方式,强化市场配置土地,促进土地高效利用。严格土地使用标准,提高土地使用强度,强化土地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管理,促进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三、实施范围

(一)主要对象

1、因城乡规划发生调整或实施城市规划需要进行旧城改造;

2、布局分散,不符合安全生产和环保要求等的厂房(厂区)用地;

3、不符合产业发展政策导向要求,属于国家产业目录规定的禁止类、淘汰类产业的原厂房用地;

4、并购重组企业用地和产业落后、企业经营困难需要退出或实施改造升级的各类产业用地;

5、布局散乱、条件落后,规划确定改造的城镇棚户区区、旧村庄、工业场房。

(二)项目认定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及环境保护等要求,经发改、国土、建设、规划、工信、环保、消防、等相关部门审查同意;

2、土地及地上建筑物权属清楚、无争议;

3、属于闲置土地范畴或历史遗留问题的低效利用建设用地,应已依法作出处置(处罚);未按出让合同或补充协议约定开发的低效利用建设用地,应已追究相关违约责任。

四、处置政策

(一)腾退土地。经依法批准的工业土地原土地使用权人无能力动工建设,或者项目溢余土地和预留发展用地,企业自愿腾退土地的,可向县国土资源局申请退出。由国土部门与土地使用权人签订土地使用权收回补偿协议后,由国土部门报经县政府批准,依法履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收回手续,并可结合区域基准地价在不超过重新出让成本范围内给予适当补偿。

(二)改建改造。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厂房、土地或通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腾出空间开展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对工业企业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符合城乡规划及企业内部行政办公及生活设施控制指标的前提下,经批准后实施拆建、改扩建、加层改造、利用地下空间等途径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不增收地价款。

(三)分类处置低效用地

根据低效利用土地成因,对这些地块实行区别对待、差别管理、分类处置,综合运用市场、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

6.教学中的低效无效行为 篇六

1、备课缺乏对所带班级学生情况的分析考虑,忽视了班级之间的差异,导致同一节课在平行班教学过程一个样,不能因材施教,教学效果差异大,还怪班级学生有问题。

2、教学设计“游离”于三维目标之外,为活动而活动,未先学思考就摆出问题讨论,片面地夸大了学生主体地位,不切合实际的分组、讨论、交流,课堂气氛“生机勃勃”,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较差。

3、教案中对问题设计单一,尤其是创设情景后的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可能是多元的,结果没按心里来,手足失措,缺乏应对。

4、先教后学,忽视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探究体验,多数学生不能带着问题去听课。虽然学生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高和发展。

5、过度注重课堂教学环节、知识容量,机械的按教案教学,强调教案上课的一致性,淡化了对课堂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和处理,导致课堂生成性问题抓不住或讲不透,出现越俎代庖,或者害怕破坏课前设计好的程序,对学生提出问题视而不见,忘记了课堂是以研究学生存在问题为中心的。

6、一味追求知识强化训练,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生成——演变——运用”的探究体验。

模式、方法单一,不能灵活变更,久而久之,使学生形成了疲劳心态,思维受到抑制,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8、教学过程中随机性提问过于频繁,学生思考时间不足,或过于简单,或是不科学的低层次的重复,或者对学生的问题肯定不够,尤其回答错误,鼓励不足,一味的驳斥学生的错误,打击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9、不能高效的利用时间,课前无休止的唱歌,下课铃响了课还没上完,可用课件、小黑板一次发现的问题,却一个一个抄,学生会说的教师再说,学生会做的黑板上再练。

10、不能有效地利用眼神、语言高低停顿、提问等手段组织教学导致一个人的问题影响整个班级,或一个小问题耽误了教学时间,或者是埋头只顾讲,不看学生的反应,导致教师学生思维脱节,上面滔滔不绝,下面昏昏沉沉。

11、多媒体使用不当或过于频繁,导致教师跟着课件讲,学生盯着课件看,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大于理性认识,降低了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的参与度。

12、作业布置随机性大,为了省事直接用课后练习,或重复抄写课练中册习题,不能根据学生当堂掌握情况布置精选预设好的作业。

13、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时间和心境,学生做作业时不停的讲,学生想问题时不停的唠叨。

14、课堂检测、周练题、作业、课练讲评纠错不及时,不能趁热打铁,导致反馈不及时、失效,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或者一味的就题论题,不能透过习题看出问题症结,题没有重复问题却重复了,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15、考练讲评无重点,针对性不强,一概的演讲,一套题讲完了,只知答案讲完了,自己也不知哪些重点是否突破,还发现了学生有哪些问题。

16、教师缺乏对“课前、课中、课后”正确的同步归因反思,只局限于看个人教学设计的使用效果,学生配合的怎么样,上完一节后的自我感受如何。将个人主观强加于学生,严重忽略了问题的预设、生成及处理,反过来又将“无效”归因在学生身上或班级管理

7.低效率 篇七

现象一:起点定位“飘忽不定”,“以生为本”意识缺乏

教师准确定位学生的学习起点,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但在课堂上,时常会出现教师定位不准确的现象:学习起点定位过低,呈现出表面的“热闹”;学习起点定位过高,带来的是课堂的“沉闷”。

[案例1]“用字母表示数”(北师大教材四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请观察这幅图(有六只青蛙的彩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六只青蛙。

生:有两只是一样的,另外四只也是一样的。

生:一只青蛙有四条腿。

生:荷叶很漂亮。

师:同学们真能干,想想荷叶下面可能有几只?

生:50只。

生:100只。

生:1000只。

师:都有可能,那么有什么办法表示青蛙可能有的只数?

生:用字母表示。(师未作任何评价,继续要求其他学生回答)

生:画图。

生:两只两只地数。

生:六只六只地数。

师:可以用a来表示,也可以用b、c、d等其他字母来表示。

[成因与出路]就本节课的起始教学而言,教师对学生学习起点的定位显然不准确。“用字母表示数”学习的逻辑起点应是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图形面积、周长公式等经验。学习的现实起点是已经有用字母表示数的生活经验,即用字母表示一个数的具体状态,可以表示一个数(如扑克牌),表示特定的含义(如肯德基)等等。两者都是学生探求“用字母表示一个不确定的且有范围的数的状态,表示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关系”等新知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充分暴露学生的真实想法,动态地了解学习起点,如设计“你知道用字母可以表示什么?”激活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在师生、生生交流中感知了解学习的真实起点。

另外,除了课堂上的沟通交流外,课前测试、作业分析、学生访谈、问卷调查等途径也是准确把握学习起点的有效方法。

现象二:目标确定“模糊不清”,解读与落实不到位

教学目标涵盖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内容的感悟、实际的应用、方法的习得等等,多元且多维。在一节课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发展水平,确立准确、简明、清晰的教学目标。然而,在很多课堂上,课时目标的达成与预设却“大相径庭”。

[案例2]“三位数进位加法”(现代版教材二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一)提问导入

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佳佳小组的《世界童话选》比《西游记》多几票?

师:能不能提有关加法的问题?

生:迪迪小组的《西游记》和《十万个为什么》共有几票?

生:迪迪小组和佳佳小组一共有多少票?(有几位学生轻声说:好难啊)

生:迪迪小组的《西游记》和《世界童话选》比《十万个为什么》多几票?

师:允许老师提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吗?

师:迪迪小组和佳佳小组共有《西游记》几票?

师:你能提这样的问题吗?

生:迪迪小组和佳佳小组的《世界童话选》共有几票?

师:今天就让我们从简单的开始吧,同时,先研究老师提出的问题,好吗?

(二)进位加法学习

师:想想该怎么列式计算?

师:列竖式应该注意什么?

生: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

生:相同数位对齐。

师:相同数位为什么要对齐?

生:个位表示几个几相加,十位表示几个十相加,百位表示几个百相加。

师: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请同桌间相互说说。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5+1=6,240+160=400,6+400=406。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根据学生举手情况,喜欢第一种的有6人,喜欢第二种的有24人)

(三)尝试练习(略)

[成因与出路]

可以看出这节课课时目标的达成是不理想的。《教师教学用书》对算法探究、算理掌握、估算方法等教学目标都有明确的要求。简而言之,这节课的核心目标应是三位数进位加法算理理解和算法沟通,而不是学生提问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在第一环节中,教师却花去25分钟的时间将学生的提问一一板书呈现。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始,不妨直奔主题,设计“要比较哪种书的得票高,可以提哪些一步计算的加法问题?”直接引入新课。对于估算教学目标,可以在计算《西游记》的得票时让学生先估算,一是培养学生估算意识;二是可以借此给出一个结果的取值范围,为精确计算提供支持;三是为突破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提供经验支持。其实对于估算目标,教材也作了明确提示(如图所示)。同时,对正确计算和良好计算习惯目标的达成,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解释自己算法的合理性,并相互沟通不同算法的共同点,如都要数位对齐(为什么),都要满十进一(为什么),在新授和练习阶段让学生口述理解,突出重点,以此强化位值意识,提高算法系统的概括性,实现既定的课时目标。

现象三:问题创设“随心所欲”,针对性和指向性不明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始于问题,因此,教师既要在课前精心预设,又要能“审时度势”,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随心所欲,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案例3]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师:1~100中,你喜欢哪个数?

生:100。

生:55。

师:老师喜欢这些数,你能帮老师整理一下吗?师出示百数图中的51~60)

(师请一位学生上黑板前排列)

师:同学们,她是怎么拿的?

生:每个增加1。

师:这些数有什么规律?

生:个位上的数一个一个地增加。

生:十位数上的数不动。

师:什么意思?

生:也就是十位上的数不动且相同。

师:你能不能写一组有规律的数?

(学生单独完成后交流)

师:谁愿意与大家交流一下你写的数?

……

师:还有不是这样排列的吗?

生(上台展示):12、22、32、42、52、62、72、82、92

师:想一想是怎么增加的?

生:十个十个地增加。

……

[成因与出路]

从上述教学环节可以看出,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追问,事实上,教师可以充分围绕“百数图”,以“观察百数图,说说你对数的排列有什么发现?”这一问题为统领,设计相应的“问题串”,辅以补问、追问和反问,将“看图、说数、比较数的大小、说比较方法”等寓于百数图中,重点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途径理解在同一行的10个数中,右边的比左边的大;相邻两个数相差1;同一列的数中,下面的数比上面的大,相邻的两个数相差10;还可以引导学生说说斜线位置上各数的特点等。有效利用百数图中数的位置和数的组成来比较大小,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感悟数在表中与相邻数之间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理解知识,激活思维,培养数感。

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时应突出指向性和针对性,关注学生的思考性和挑战性,力求少而精,尝试以“问题串”的形式出现,预设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充分估计学生可能碰到的困难,思考如何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预设教学指导策略。

现象四:练习设计“按部就班”,由“题”及“类”意识不强

对于练习设计,教师容易忽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沟通及知识板块的梳理。而对于通过练习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意识更是不强,往往使练习驻足在浅层,将一节课上得很单薄。

[案例4]三位数进位加法(现代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练习设计

在巩固练习阶段,教师安排了如下练习:第一关:对的打“√”,错的画“×”,并改正。

(全班25人中有12人认为第二题正确)

第二关: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768+52 596+407 794+352 674+192 187+286 356+648

(师补充: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结果许多学生运用口算进行计算)

第三关:哪座桥最短?

第一座桥:369+361

第二座桥:319+282

第三座桥:112+497

[成因与出路]

教师在课堂练习阶段共安排了多达13道的列竖式计算题,且练习形式单一,效果也不佳。教师没有从整数加法大背景出发去关注算理算法,忽视了通过典型练习使学生掌握算理的方法,课堂上没有从“题”到“类”的提升,更没有从“类”到“题”的回炉。

笔者认为,本节课练习,不妨设计以下四关:

第一关:□里填几,才能使算式成立?想一想,有几种可能?

第二关:说说下列三题进位有什么不同:109+123、164+372、413+621

第三关:用515、387、476、628列出两数相加的竖式,不计算,说说是几次进位?

第四关:选择第三关中一次进位和两次进位各一题列竖式计算(抽学生板演)。

教师结合例题教学与练习作简单整理并板书:

课堂练习是教学的重要一环,是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练习的“题类同梳”应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由题及类的提升。如上例中第二关的设计是三位数加法核心要素的提炼、归纳,使学生初步从“题”拓展到“类”的层面,并感知计算法则;二是由类到题的回归。如第三关练习是立足“类”基础上的列举,借助三位数加法的不完全体系,重点巩固对进位加法的理解和内化应用。这样的设计,赋予练习以“活力”,有利于学生归纳、概括等学习方法的形成,发展能力。

8.低效率 篇八

关键词:华为“过冬”; 企业文化; X效率/ X低效率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203-01

一、华为“过冬”

2008年,因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国内外企业遇到了订单不足、用工量下降、业绩下滑等逆境,纷纷调整市场策略:裁员、收缩战线、保持现金流……以期安然“过冬”。而在此背景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华为”)却保持了稳健的上升势头,华为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2008年年报的收入高达1252亿元人民币,2009年合同销售额达到了1491亿元,比上年增长约19%,2010年销售收入1851亿元,同比增长24.23%。

华为能在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取得上述业绩,得益于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确定其产品发展方向的创新战略。华为海外研发中心的专家认为,华为经营业绩逆势增长说明,金融危机的压力有可能促使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取得更大发展,中国本土企业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在危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遇到“冬天”,任正非就想到“现金为王”的硬道理,而办法就是出售业务。华为曾多次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通过牺牲部分非核心业务来保全公司整体业务,渡过难关。2001年“过冬”,华为把旗下的安圣电器卖给了爱默生,得到了7.5亿美元。2005年 “冬天”,华为出售了3Com 49%的股权,换来了8.82亿美元。2008年开始,华为计划以4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其终端业务50%以上的股权,但最终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该出售计划没有完成,打乱了华为战略资金的运用。在此情况下,华为启动了融资的备用方案——内部员工融资,来应对更加严峻的经济形势和资金压力。华为此轮员工配股从2008年10月底启动,11月中旬正式开始,进入12月,所有涉及的员工已签字完成。此次配股的股票价格为每股4.04元,年利率为逾6%,几乎涉及了所有在华为工作时间一年以上的员工。

二、华为的企业文化

笔者以前曾就职于一家安徽省内的通信工程公司,主要做中兴通讯的设备开通维护,属于中兴通讯的合作方,因为华为也是设备供应商,属于一个圈子,而且两者是某种意义上的竞争对手,所以对华为还是有一定了解的,尤其是其高效的营销团队,对他们的敬业精神尤为佩服。常常听到的就是说华为的“狼性”企业文化。华为非常崇尚“狼”,认为狼是企业学习的榜样,要向狼学习“狼性”,狼性永远不会过时。任正非说过:发展中的企业犹如一只饥饿的野狼。狼有三大最显著的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永不疲倦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的意识。

作为最重要的团队精神之一,华为的“狼性”文化可以用这样的几个词语来概括:学习,创新,获益,团结。用狼性文化来说,学习和创新代表敏锐的嗅觉,获益代表进攻精神,而团结就代表群体奋斗精神。华为团队精神的核心就是互助。“狼性”是华为营销团队的团队精神,由于这种精神是很抽象的,而且也是很容易扭曲的,这就需要有一种保障机制,使得狼性既可以完整地保留,这种保障机制就是华为的企业文化。

在内地,企业文化都被大家说烂了,但是真正理解企业文化内涵和实施企业文化战略的企业却并不多,但华为就是其中一个。企业文化是华为之所以是华为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东西。华为的企业文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做实。企业文化在华为不单单是口号,而且是实际的行动。“狼性”与做实的企业文化是华为之所以是华为的根本。

华为作为高技术企业更需要企业文化建设,更需要运用企业文化这种柔性的管理方式来调动新型员工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的效率,使高技术企业劳动者充分发挥潜能,使人力资本产生更高的效率。运用文化来构建华为管理机制,以此推动华为管理的改良与提高。华为文化就像企业的"魂",推动着华为管理改进与提高。另外,华为还常组织的一些文化活动,使员工生活丰富多彩、身心得以休息、放松,恢复体力和脑力,修整队伍,调节生活。同时,在文化活动中有意识地培育员工的参与意识和乐观向上的企业家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团结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陶冶公司提倡的高尚情操与情感,鼓舞员工去创造丰富多彩和积极的人生。

华为通过其企业文化,塑造一种奋发进取的意识。其员工的努力程度在中国大陆的企业中名列前茅,经常加班,办公室里座位下有床垫,一旦加班到深夜不方便回住处时,就会在公司里睡觉,第二天醒来接着上班。

三、解决X低效率,华为的做法

根据X效率企业理论,华为解决X低效率的方法:1、设计一种合理的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对个人的努力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内部激励不足或人际关系紧张,外部刺激减弱,都会削弱个人的努力程度。华为的激励包括物质激励,还有精神激励。以股权激励为核心的利益捆绑,以上升通道为桥梁的个人职业锻造,构成了华为对人力资本控制的最大砝码。2、实行效率工资或总经理股票期权制:处于竞争激烈的电信设备供应行业,华为从一开始成立就面临外部的强大压力,从一个小公司发展到今天这么庞大的规模,与华为人的辛勤工作,艰苦奋斗是分不开的,华为内部的工作氛围良好,各种好的想法和创意不断涌现。员工的工作动机决定他们的努力程度,努力程度决定工作绩效。员工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不会产生积极的工作动机。华为员工进公司一段时间以后都会有内部股票,虽然华为没有上市,但是它内部发行了期权,被其员工俗称为股票,内部股票每年的分红相当不错,这也是对其员工的一种奖励,共享公司高速发展的成果。

结束语:华为作为通信类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其企业文化,塑造了华为员工的一种拼搏奋斗、团结互助的精神,提高了其员工的努力程度,对解决X低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9.学校德育教育低效无效成因分析 篇九

黄俊虎

(泾川县黄家铺中学 744306)

摘要:道德教育低效无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

一、德育教育的目标存在虚伪性。

二、德育教育的效果被抵消。

三、德育教育的动力不足。

四、德育教育不能坚持德行合一 关键词: 德育 效果 低效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尽管“德育为首”的观念早以深入人心,德育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了,德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更加生动活泼一些了。但学校德育工作却陷入进退两难的泥沼,整体效果仍然令人失望,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常常是低效,甚至无效,以致不少人对德育的前景逐渐失去了信心,大有一种黔驴技穷的无奈。有人将其根本原因归结为改革开放,认为是改革开放冲击了社会主义的道德价值观,并使德育工作失去了以往良好的社会基础,导致了道德的衰落。现在的德育工作在相当程度上成了一种过场和形式,成了令教育者无奈、受教育者生厌的负担。我认为,德育工作及其效果之所以会落到如此尴尬和无奈的境地,其根本原因并不是德育无能,也不在于改革开放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社会转型,而在于我们对道德本身、尤其是对道德的核心的认识的不当。由于对道德本身认识的错位,由此所进行的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等方方面面的改革也就自然从根本上是不对路的、徒劳的。因此,很有必要探究成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新的形势和新的社会条件下找到德育教育的出路,使德育工作真正有所突破。

一、德育教育的目标存在虚伪性

长期以来,我国德育所推崇的可以说是一种“圣人道德”和“英雄道德”,不切实际地要求人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党叫干啥就干啥”、“大公无私”、“心中只有他人唯独没有自己”、“只讲奉献不讲索取”、“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以及遇到危险就要挺身而出,等等之类的“无限道德”。甚至在有些人头脑中至今还存在着:“党叫干啥就干啥”,领导叫怎么做就怎么做,“心中只装着人民,惟独没有自己”,“不要问党给了我什么,只问我给了党什么”。等思想。这其中,有的道德标准(“圣人道德”)严格地讲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不可能存在和为任何人所真正做到,有的道德标准(“英雄道德”),虽然可以为部分人所做到,但也不可能为大众普遍的道德践行。在一般人心目中,我们所宣扬的一些道德标准就如同海市蜃楼,虚幻飘渺、遥不可及,使人感到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难之又难,甚至有些令人畏惧。道理很简单,这些道德标准没有对合理的个人利益的最起码尊重,缺乏公平、公正的内核和与这些原则相关的必要前提。实践证明,“圣人道德”是严重脱离社会发展现阶段实际的,也是有违人的本性的。“英雄道德”尽管很感人,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它毕竟在实践上难以转化为一般人的道德行为。这种道德,是集权、专制、个人崇拜和愚民政策的产物,与其说是纯朴,不如说是愚昧,与其说是道德,不如说是不道德的道德。在“文革”以前,许多做法在表面上看是道德的,但从本质上看,这种道德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种不道德。道德的真实都没有了,还有什么道德。人们不得不违心地说自己不愿说的话,做不愿做的事,开不愿开的会,表不愿表的态,见不愿见的人„„精神作弊,话语作弊,表情作弊,人性被践踏,性格被扭曲,心灵被污染。由此看来,我国德育教育的目标有一定的虚伪性,教育工作者抱着虚伪的目标进行德育教育,无论形式多么花样翻新,其结果只能是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二、德育教育的效果被抵消 尽管教师不厌其烦的对学生进行着各种美好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可是,人际互动关系构成的育人环境氛围,造成德育的威信或可信度丧失,学生甚至教师不再相信教科书的道德原理是真理,教者和学者内心充满矛盾、困惑、无助、无奈、无聊,这种学生道德认识形成中的“无氧”化氛围,无疑是导致学校德育低效化的主要根由。

(一)信任危机导致德育低效。

无论是“毒奶粉”“苏丹红”“瘦肉精”,还是“逗你玩”“蒜你狠”“姜你军”,或者官员贪腐,这些社会问题成为抵消德育教育效果最强大的力量。就学校来说,教师失信于学生,导致

敬畏心理丧失。有时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课表作息时间表,用两套应对,为了考核,无中生有,瞒天过海等等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这势必给以信任和权威为心理基础的道德教育造成客观障碍,再加上个别教师职业精神底线频频失守。结果造成学生精神偶像和学习范式缺损,学校精神家园荒芜,教师职业的神圣性和崇高性动摇,是德育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不公平造成部分学生逆反

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现象和学校“以分数论英雄”的作法是部分学生心理失衡,出现逆反心理,导致越教越差,越育越弱。

三、德育教育的动力不足

美国学者麦克默林宣布“情感的因素是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的基础”[1]。这与我国一些教育理论工作者所主张的“用情感的方式,将教育期望的社会内涵负载在一定的人、事物及其关系上,引起人的特定价值反应,从观察、注意、反应到自己赋予价值,乃至构成一定的价值体系”[2]的观点是一致的。因为情感是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动机、道德需要、道德行为,确立从知到行实现“知行统一”的关键环节,更是将知、意、行粘合在一起形成道德信念的黏合剂。有了道德情感的参与,就等于增加了一个新的心理动力和中介环节,使得道德认识与道德意志之间的结合才最紧密,道德意志才能变成“自由意志”,道德信念才能确立。也可以说,只有架设了道德情感的桥梁,道德个体从道德认知到道德意志、道德行动之间的道路才可能畅通起来。道德情感对道德认知赋值,从而使外在于个体的道德规范转变为个体内在的道德价值观念,个体才会去真正践行之。

从整个社会来看,情感已然成为了需要媒体大肆急呼的稀缺品,而现实学校中由于人与人之间心理互动有序有效的前提——“信任”的危机和缺失,情感这个信任的衍生物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孕育的基础。学校中知识传授拓展了多媒体、多渠道,可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的大门却缩小到了近乎关闭和堵塞。本应该以工作生活热忱去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丰富情感的教师,课上课下的职业脸谱形象和两面人格,使失去了情感色彩的道德教育成为苍白无力和干瘪伪善的说教,这种学生道德情感培育中的“缺养”化土壤,同样是导致学校德育低效化的又一重要原因。

四、德育教育不能坚持德行合一

在构建品德的“四因素论”中,道德行为是评价个体品德水平高低的最关键因素。因为无论是个体对道德规则的理解、认同、接纳,还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动力作用,最终还是要有一个现实的具体的体现——实践,即道德行为。反之则一切将流于空洞的、虚无的、脆弱的泡沫。

道德行为并不是在三因素基础上水道渠成般自然产生的,它需要个体从小时候、从小事情开始经受扎扎实实的严格训练和体验,这种训练和体验有时甚至看似机械无谓和浪费时间生命。只有这样才能使个体笃信“做”所蕴涵的道德力量和人格魅力,养成行为习惯,形成思维定势和动力定型。如果把道德认知比喻做砖和钢筋,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比喻做混凝土,那么道德行为就是建筑工人的具体建造行为,只有这样理想中的“家园”才能诞生。同样只有“道德行为”才会为个体建造一个道德大厦——理想的精神灵魂家园。

现实教育中道德规则从小学阶段起就成为了一纸空文,正所谓“德育文件不断,德育效果瘫痪”。德育只停留在理论研讨、口头宣讲和书面答题、墙壁条文等虚拟环境形式上。学校不愿意花时间去训练,因为它不会带来升学率,没有了升学率也就没有了口碑政绩,没有了生源,没有了经济效益这个市场经济社会最能触动神经、引起高度兴奋的“尤物”。正所谓“智育好吃,美育好看,体育好活,唯独德育无用”。这样的结果是我们的学校德育一直在补课,补到大学毕业也没有补上“五讲四美三热爱”这一基础课,文明古国、礼仪之帮的后代,却让老外帮我们捡拾长城的垃圾,让老外视我们的游子为垃圾的制造者被警告拒游。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些高层次的东西也就无处着陆,又进而加剧了信仰危机、享乐主义、自私自利、惟利是图、损人利己等道德缺陷。事实上我国生活中的富人也很多,但慈善事业却举步为艰,泱泱大陆但骨髓捐献者却比不上台湾省。道德教育不是培养静观者,也不能简单的归结为“道德知识学习”,必须是训练培养学以致用的行动的实践者。道德之知内在于人的行为,只有去行,才有真知,这是陶行知的体悟,也是亚里士多德、康德等人称之为的实践理性。相比美国孩子从进幼儿园大班起即开始接受正规教育。虽然以中国的标准衡量,美国孩子在二年级以前学的文化知识少得可怜,学校对学生的生活习惯培养却毫不含糊;美国的家长对孩子也如此要求,学生违纪家长惟恐老师认为他没有家教而自惭。正是因为美国老师和家长对孩子从小一丝不苟的态度,严肃认真地训练文明礼貌习惯,才使孩子长大后不会在家给父母带来耻辱、出外远游让祖国蒙羞。

正是由于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这种过于重视理性和我思的错误做法,导致了道德行为的偏瘫,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生道德认知偏差偏激、道德情感苍白干涸、道德意志软化脆弱。这种道德行为形成中的“缺钙”化状态,无疑是导致学校德育低效化的关键环节。参考文献:

[1]美国,琳达 兰奇,《情商培养》第28页 [2]美国,琳达 兰奇,《情商培养》第96页 作者简介:

黄俊虎,男,生于1967年5月,自考兰州大学本科毕业,中学一级语文教师。通讯地址:泾川县黄家铺中学

10.低效率 篇十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土地供后监管,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松阳生态工业快速、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53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空间换地”深化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浙政发〔2014〕6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的意见》(浙政发〔2014〕20号)等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松阳县符合现行城乡规划功能区域内闲置工业用地及工业企业综合评价为C、D类工业企业低效利用土地的认定和处置。

第三条 松阳县人民政府成立以县长任组长,分管工业、国土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国土资源局、县经济商务局、集聚区管委会、县经合办(招商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财政(地税)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国资办、县金融办、县环境保护局、县统计局、县国家税务局、县供电公司、县人民银行等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县闲置及低效工业用地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闲置及低效工业用地的认定、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沟通协调、督查考核等日常性工作,办公室(下称处置办)设在县经济商务局。

第四条 县国土资源局具体负责全县闲置土地的处置工作;县经济商务局具体负责全县低效工业用地的处置工作;集聚区管委会及所在乡镇(街道)为处置闲置及低效工业用地工作的主体实施单位,负责本辖区内闲置及低效利用工业用地情况调查及处置;县财政(地税)局负责保障闲置及低效工业用地处置运转的各项经费;发改、建设、国税、地税、统计、环保、供电、金融办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处置工作。

第二章 闲置、低效利用工业用地的认定 第五条 认定闲置、低效用地以宗地为单位。土地出让合同等法定文书约定分期开发的,按分期开发日期、范围认定闲置时间和闲置面积。

第六条 本办法所称闲置工业用地,是指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超过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未动工开发的工业用地;已动工开发但开发建设用地面积占应动工开发建设用地总面积不足三分之一或者已投资额占总投资额不足25%,中止开发建设满一年的工业用地。

第七条 本办法所称低效利用工业用地,是指已动工开发建设,未达到闲置土地认定标准,但集约利用程度不高,亩均税收、建筑容积率等不符合招商引资协议或土地出让合同要求的建设用地,包括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市场等原因,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工业用地。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建设用地,可以认定为低效利用工业用地:

1.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在规定的期限内建设状况达不到闲置土地认定的标准,但未达到土地出让合同(含项目入园投资协议书)约定容积率、投资强度50%的建设用地(不包含政府同意企业预留用于发展空间的用地);

2.土地出让两年内已动工开发建设,但开发建设的面积占应动工开发建设总面积大于三分之一以上,未经批准中止建设连续3个月以上,且行政办公和生活服务设施及绿地用地总面积未超过15%,空地连片面积仍超过10亩的。

3.自约定的竣工之日起,超过一年未投产的或投产后3年内未达到土地出让合同、项目入园投资协议书等约定产出率的。项目入园投资协议书约定产出率高于《浙江省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以《浙江省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为准;

4、项目开工建设后中止开发建设连续6个月以上;或者项目已投产,但连续停产满一年的。

5、其他低效利用工业用地的情形。

第三章 闲置、低效工业用地的处置和利用

第八条 闲置工业用地因企业自身原因造成的严格按《闲置土地处置办法》有关规定处置,收取土地出让金总额20%的土地闲置费;因不可抗力或政府部门造成闲置的,可采取协商收回、置换土地等办法处置。

第九条 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建设状况达不到闲置土地认定的标准但未达到土地出让合同(含项目入园投资协议

书)约定容积率、投资强度50%的建设用地,如主动申请继续开发建设促进节约集约利用的,可限期企业继续开发利用闲置部分土地,提高容积率和土地利用率,签订工业项目投入产出补充协议,并向集聚区管委会或所在乡镇(街道)缴纳3万/亩的保证金(单个项目保证金不得超过150万元)。

第十条 项目已竣工投产但属低效利用的,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老厂房改扩建提高容积率等方式增资扩能,但需委托集聚区管委会或所在乡镇(街道)与其签订补充协议,收取土地使用权人履约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原则上不得低于原土地价款总额的10%,并重新约定亩均税收标准和违约责任;增资扩能期限一般为两年,两年期满后仍然达不到协议要求的,没收履约保证金并启动强制处置程序。

第十一条 低效利用土地使用权人短期内难以继续开发,或难以达到合同约定目标的,或无力增资扩能的,允许其通过兼并、重组、合并、分立及转让或分割转让等形式,流转低效用地进行重新开发转让,受让企业新上的项目需经县招商引资项目论证小组重新进行项目准入论证。重新开发利用的,需符合以下条件:

(1)转让或分割转让前,按现行浙江省工业用地控制指标及建设规划要求,重新约定开发建设期限、投资强度、容积率等各项指标,签订《松阳县节约集约用地补充协议》;

(2)转让时政府依法收回已兑现的政策性奖励,相关税费享受“腾笼换鸟”有关规定;

(3)企业用地面积在20亩以下(含)的必须整体转让;20亩以上(不含)的,如需分割转让须经集聚区管委会或所在乡镇(街道)及国土、规划、消防等部门审查同意,且每宗地只允许分割一次,分割后用地面积集聚区不少于10亩(含),其他乡镇(街道)不少于5亩(含)。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不得单独分割转让。

第十二条 闲置土地处置到位和无法通过增资扩能、转让提升的低效利用土地的企业,其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政府必需按分门别类采取无偿或有偿收回。鼓励其他工业企业有偿退还可成为独立宗地且连片10亩以上的国有建设用地的使用权。

第十三条 符合政府有偿收回条件的,其土地及地上建筑物应给予合理补偿。补偿标准为:

1.收回土地使用权价格按原土地出让金、银行同期贷款(按贷款基准利率计算)利息、已缴契税的总额,扣除已兑现的政策奖励之差;或者按现行土地评估确定。

2.对收回土地范围内的建筑物或在建工程(包括围墙、驳坎、水泥坪等构筑物),原则上按重置价补偿;机械设备等动产部分由企业自行处置,政府不予补偿。

3.被收回企业应缴纳的相关税费,应由该企业自行缴纳。第十四条 低效利用土地的工业企业,由于债权债务等原因,被法院立案或进入破产程序的,法院在处置土地及地上建筑物之前,应将处置方案函告县政府。土地及地上建筑物原则上采取由政府按第十三条补偿标准实

行有偿收购,如果法院必需采取公开拍卖处置的,法院与县经济商务局共同商定竞买对象的资格条件,竞得人重新开发利用的应重新约定开发建设期限、投资强度、容积率等各项指标,签订《松阳县节约集约用地补充协议》。

第四章 闲置、低效工业用地处置程序

第十五条 闲置土地或低效工业用地由集聚区管委会或所在乡镇(街道)进行调查摸底,经处置办召集发改、国土、建设、经合办、经商局、国(地)税、集聚区管委会或所在乡镇(街道)等相关部门进行认定,对认定为闲置土地或低效工业用地的企业,集聚区管委会或所在乡镇(街道)与企业协商处置方案并将处置方案报处置办,经处置办审核后上报县人民政府或领导小组同意后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 被认定为闲置土地,并且企业拒不执行政府的处置方案,县国土资源局按《闲置土地处置办法》规定进行立案查处。

第十七条 低效利用土地限期建设的,由集聚区管委会或所在乡镇(街道)向企业发放书面通知,限期企业提出整改措施,企业应及时提出自行建设书面申请、整改措施方案以及其它有关材料,经审核同意后企业按要求实行整改。

第十八条 符合整体转让条件的,由企业向集聚区管委会或所在乡镇(街道)提出申请,经审查同意后,持项目准入等相关材料,向县不动产登记中心申请办理转让过户手续,并按规定缴纳税费;

第十九条

“零申报”或仅停留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允许企业股权结构调整,企业应向集聚区管委会或所在乡镇(街道)提出申请,并经集聚区管委会或所在乡镇(街道)、国土、建设、税务、工商等部门共同审核同意后,工商部门方可办理变更或过户手续。

第二十条 符合分割转让条件的,由企业持现状用地分割方案等相关资料,向集聚区管委会或所在乡镇(街道)提出申请,经处置办初审,将初审意见报县闲置及低效工业用地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县不动产登记中心方可办理不动产转移手续。

第二十一条 政府收回闲置及低效工业用地的办事程序为:由集聚区管委会或所在乡镇(街道)调查核实汇总,报县处置办会审拟定收回方案,县政府批准后及时书面告知相关企业。相关企业接到通知后及时提出书面申请并签订收回协议或合同。闲置土地及低效利用土地设有抵押权的,集聚区管委会或所在乡镇(街道)应当书面通知相关抵押权人,企业应与抵押权人处理好债务、债权事项,及时注销他项权利证书以及土地证、房产证、不动产产权证;收回的资产及时纳入县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统一管理。

第五章 闲置、低效工业用地制约措施

第二十二条 因企业自身原因造成工业用地闲置的按《闲置土地处置办法》有关规定,收取土地出让金总额20%的土地闲置费后,可重新约定竣工时间(竣工时间延长原则上不得超过一年),并要求企业继续履行合同。企业未按重

新约定竣工时间竣工的,如果企业配合政府并主动申请可采取有偿收回,不配合整改的依法强制无偿收回。

第二十三条 对列入闲置和低效利用工业用地的企业,由集聚区管委会或所属乡镇(街道)督促整改,整改期限一年,经整改仍属于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或不配合整改的:不得享受招商优惠政策、财政补助、科技补助、金融支持等优惠政策;实行差别化的房地产税、电价、水价、排污费等;实行有序用电调节措施,在电力紧缺期间根据电网负荷限制其用电;项目投资主管部门不予审批和核准违约企业及其控股股东新增用地项目,不予兑现技改贴息;县不动产登记中心不得办理已列入低效利用土地的房屋、土地抵押登记(已经办理的不得续办);该违约企业及其控股股东不得报名参与土地竞买;报纸、电视等媒体进行公开曝光。

第六章 工业用地管理长效机制

第二十四条 加强对全县的工业用地日常监管和防范,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督查;各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处置工作,并将有关闲置和低效用地的信息及时通报各有关部门,对闲置和低效用地的企业,限制其项目立项和融资。

第二十五条 严格执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相关约定,加强批后监管力度,受让人不能按时支付国有建设用地使用出让价款的,自滞纳之日起,按迟延每日支付款项的1‰向出让人缴纳违约金;受让人未按时开工、竣工的,每延迟一天,应向出让人分别 支付相当于出让金

总额0.1‰、1‰收取违约金。

第二十六条 实行工业用地出让合同履约保证金制度,签订松阳县工业项目投入产出补充协议,受让人在签订土地出让成交确认书后10个工作日内,向集聚区管委会或所在乡镇(街道)缴纳2万元/亩的合同履约保证金。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开工是指以取得施工许可证并以永久性工程正式破土开槽;竣工是指经商等经济管理部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为准;已投资额、总投资额均不含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价款、划拨价款和国家缴纳的相关税费。

第二十八条 现行我县制定的其它有关规定,凡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11.跳出低效复习的“漩涡” 篇十一

根据我多年的观察和经验,高二三学生陷入低效复习“漩涡”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学习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复习无计划,打乱仗,在忙乱和犹豫中浪费了时间。在第一轮复习时,由于所学的内容是已经学习过的,同时由于时间紧迫,老师的教学进度往往较快,留给学生的作业也比较多,需要消化吸收的内容很多,这种新的教学节奏就会使一些学生不太适应,容易乱了自己的阵脚。而且,这些同学本来在日常学习中就较为缺乏自己的主张,没有自己独立的学习方法和针对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计划,而是习惯跟着别人跑,看到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一天下来学习收获甚小,内心又无限懊恼,结果时间在忙乱和犹豫中白白地溜走了。

其次,学习效率不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打疲劳战。“此时不搏,何时搏”似乎是每一位高三学生的心声。进入高三后,很多学生自然紧张了起来,学习更加用功。然而,过分紧张的学习很容易造成用脑过度,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从早到晚不离开课桌,看书、听讲、做题,不安排适当的放松时间,回家后还常常开夜车,严重减少睡眠时间:二是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某一个问题或某一个学科上,不善于适当转换复习方式或文理交替学习来调剂大脑,很容易造成大脑疲劳。复习时打疲劳战,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神经衰弱,精神抑郁。

因此,学习效率不高的同学应该尽快找到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跳出低效复习的“漩涡”。

一、计划复习,忙而不乱

案例1:学生A本来是一个上进心很强的女孩子,而且比较清高,高一、高二时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也很有信心。但进入高三复习后,渐渐地变得糊涂起来,对自己的信心也没有了,每次考试后,心情都很压抑,有时甚至泪流满面,很伤心,好几天都闷闷不乐。问她原因,她也只是不停地念叨:“我太差了,很多东西我都不懂,我不想读了。”人也不如以前积极上进了,常感叹自己太笨,经过几次交流,我发现她的问题主要是没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一是依赖老师的安排,片面地认为老师已经安排好了,只是被动地完成老师的作业,不知道有计划地预习重难点,梳理知识网络、务实基础、归纳题型、及时纠错、查漏补缺;二是依赖同学,她心中暗暗使劲,一定要超过某某同学,看到身边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看课本自己也马上抓课本,看到某某同学有另外一本资料,马上要爸爸妈妈也买一本。完全没有自己的安排和计划,一味跟着别人跑,自然打乱仗,复习效果越来越差。

高三备考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最重要的是在备考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学习。对每个阶段甚至每一天的复习都得有一个安排。比如早读读什么,自习课干什么,晚自习做什么,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要做些什么,等等。所有这些事先都要有一定的计划,减少犹豫和忙乱,时间利用效率就大大提高。如果复习缺乏计划,就会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这是学习的大忌。

良好的学习品质所具有的特征是:计划性、主动性、条理性、自觉性、独立性、专注性、持久性、灵活性等。这其中“计划性”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学习的主动性能通过计划性很好地体现出来,所谓主动性就是:我要学,而不是家长逼我学、老师要我学:我要这样学,而不是被动地跟在老师、同学后面学。因此,在高三复习期间,首要的事情是把所要考的知识点进行分类,并把知识目标进行分解,再具体分解到每月、每周、甚至是每天所要掌握的内容和达成的目标。这种详细而具体的计划是以主动计划学习为基础的,因为这个计划是在配合老师的教学和要求的情况下,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出来的,是适合于自己的学习计划。这样,一个月的复习中需要实现什么学习目标,一个星期需要掌握那些知识点,甚至一堂晚自习先干什么、后干什么、需要多长时间等,都有具体的安排,有了这样的安排,便能做到时时刻刻有事可做,使忙碌的复习具有条理性。

当然,计划也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所定的学习计划有时不能按时完成,或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后,发现计划的达成过于容易,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灵活处理。

二、文理交替,劳逸结合

案例2:高一高二时,学生B成绩很好。可进入高三后,成绩下滑,她心里非常着急、害怕。为此她为自己拟订了周密的学习计划,整天象时钟一样地生活,起旱贪黑,可成绩毫无上升的迹象。于是,她更加刻苦的埋头学习,更加严格的遵守计划……但是一周前的一次调考,她的成绩再次下滑,连上二本都有问题了。她真的没想到会这样,她说她对不起自己含辛茹苦的父母……说着说着,她的眼泪止不住的摔了下来……。根据我进一步的了解,发现她不是没有计划,而是计划过度,典型地用脑过度,打疲劳战!她错误地认为:只要一味地刻苦、勤奋,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成绩!而且这种观念根深蒂固。

高三学习紧张,很容易造成用脑过度、精力不济,致使学习处于低效状态。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首先要了解一点“大脑工作原理”:人脑占人体重量不足3%,却要消耗人体40%的养分,大脑最基本的养分就是氧,而用脑过度或长时间使用大脑一个区域,会使脑细胞产生的代谢物质大量淤积,来不及清除,阻塞了大脑的营养吸收通路,造成血氧含量降低,血液循环不畅。最终造成头脑昏沉。精神不济,注意力无法集中。

同学们必须学会科学用脑,而劳逸结合就是最好的护脑措施和学习方法。每日的学习安排要注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交叉,这样可以使大脑管理不同功能的部位得到轮流兴奋和抑制,避免长时间使用一个区域而使大脑产生疲劳。

首先,注意运用转移调节法,防止过度疲劳。一是注意文理交替,不要长时间复习理科或文科,二者适当交替,让大脑的左右半球交替休息调整,可以提高效率。二是定时适当参加生动活泼的文娱体育活动,活跃自己的精神生活,以消除心理紧张,陶冶情操,开阔心胸。

12.语文作业低效分析及对策 篇十二

⒈缺少梯度———忽略学生之间的差异和作业题目设计的深度渐进性

梯度有两层含义:一是不同学生有不同的作业, 一是每一次作业设计要有渐进性。许多学校订了和教材配套的练习册, 对许多语文教师来说, 布置作业很简单, 学一课, 让学生做一课。

⒉缺少密度———忽略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作业数量

新知的掌握不可能靠一次作业就能实现, 对全班常见的错误应该有多次纠正。根据不同的情况, 作业密度也不同。而我们常见的情况是:语文老师们带着学生赶教学进度, 早早上完新课, 然后是长时间的复习。

⒊缺少广度———忽略作业量对所学内容的涵盖程度

对预习、新授、复习, 作业都应该有所涉及, 作业应根据所学内容有所侧重。有的语文教师布置作业或多或少, 第一课时结束就是抄写词语, 任务偏轻;第二课时后作业又一下子压下来, 量大, 难度也大, 学生做起来吃力,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提高小学语文作业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⒈关注蝴蝶效应, 重视初值的敏感性

(1) 值得反思的课前三分钟现象

课前三分钟是一堂课的开始, 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利用这个黄金时间对学生进行各种有效的教育, 也有许多教师课前三分钟在做着与教育初衷背道而驰的事情。如有的教师会利用这三分钟批评班级存在的问题;有的教师利用这三分钟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 面对学生作业出现的问题, 难免着急上火。于是, 一顿批评, 时间何止三分钟, 学生和教师一节课的心情和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 刚开学的特殊作业:读完整本语文书

开学初, 当学生对语文书很感兴趣, 拿起书就舍不得放下时, 我往往布置一项特殊的作业:要求学生将一本语文书浏览完, 第二天交流读书收获。预设一些交流的话题:这本书中你最喜欢的课文是哪一篇?你有什么发现要和同学们交流?……

实践证明:学生对这些话题很感兴趣, 学生的发现也令人欣喜。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为例, 有的学生将每组课文的共同点都找了出来:第一单元都是写祖国壮丽山河的, 第二单元每篇课文写的都是正义战胜邪恶……有的学生根据课文内容, 提议本学期要读《西游记》, 读苏格拉底的故事, 读季羡林、莫泊桑、福楼拜的书, 背《论语》等等。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但能激起学生仔细阅读课本的兴趣, 还将他们引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

⒉树立多元的作业理念

(1) 因人而异。有的学生读书多, 作文写得不错, 但是对生字词不够敏感, 错别字多。我就多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业:每天给自己出10个看拼音写词语, 或听写10个词语。有的学生成绩优异, 在学习《孔子游春》一课后, 我给他们布置的作业是回家背诵《论语》中的相关内容, 带动全班同学进行拓展背诵。

(2) 因时而异。以习作为例, 可根据要求的不同, 选择写作的时间。有的在课堂上当堂写, 有的需要进行前期的观察、实践才能写。时间可长可短, 长可达一周、一个月。作业布置灵活, 学生不再无话可写, 写出来的文章充满灵气。

13.低效率 篇十三

周一贯

2009年,由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报联合推出的《中国教育发展系列报告》中,有一份《中国义务教育质量检测报告》。检测的结果表明,在小学语文、数学、科学、品德与社会四门课程中,合格率最高的是数学,占78.3%,科学为71%,品德与社会63%,语文学科的合格率最低,仅为62.8%,有近30%的学生的语文成绩处于基本合格水平,对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足……这一信息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深思。论师资条件,在小学语文界的优秀教师可谓星汉灿烂,不会比其他学科少;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氛围也十分热烈;论备课、上课,语文教师似乎也特别卖力气,文本细读、深度开发,绝对没有少花功夫……如此高的“投入”,为什么“产出”却不如人意?若再联系报端常见的感叹:国人语文水平日见下降,等等,我们不能不认为语文教学高耗低效这一老大难问题,说明了语文课堂的自然生态已遭致严重破坏。如果说,节能降排奉行低碳生活是人类回归自然,修复生态平衡的唯一出路,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实现优质轻负、高效低耗,构筑以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为主线的“低碳课堂”,同样也应是上乘对策。

提出“低碳”课堂的学习生态理念,决不是牵强附会。它虽借鉴于当下“节能”“减排”“低碳”已成现代生活方式的这一现实,但由于自然的大生态与课堂的小生态必然会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语文课堂的“高耗”现实,自然也有着“低碳”的必然要求。所谓“低碳”的生活或经济,在百度上的理解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活动,这不仅是符合自然之道更健康、更安全更有持续长效的一种生存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人民教育》2008年第8期载有《期待“素课”》一文(朱华贤作),认为当下的课堂关键在于要“素”一点,所指即是“清淡、简洁、自然状态下,没有雕琢痕迹的课,是真实而原始的本色课”。这就如绿色的生态食品,不是那种作了所谓的深加工、加了许多的添加剂,作了时尚包装的罐头食品,也不是那种腌制、烘烤或油炸过的垃圾食品。消耗了大量的能源,“排放”出来的是由绿色食物变成的有害健康的废物。这种素色课堂理念,从根本上说,与“低碳课堂”有着一脉相通之处。语文课堂要实现优质轻负,必然要从“节能减排”入手。让课堂复归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演练的那种自然朴实的状态。看当下的语文课堂,从一个角度说,来自学习主体之外的“排放”确实太多,就主要方面而言,如:

——教师“得意忘言”的讲问分析之风太盛。教师在文本细读上下工夫,在精致设计上花力气,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把备课之所得,全盘托出,牵着学生听他的解读课文的“系统汇报”,就从根本上消解了学生应当用来自主解读演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如此一厢情愿的“排放”,学生只能是被动的配合应对,也就没有了自己解读,如此必然会恶化学生的学习生态。

——教学资源的过度开掘。语文课文的内容从人文地理到鸟兽虫鱼,可谓无所不包,教学资源自然也就格外丰富。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课标”语),是新课程改革的合理要求。但课堂教学毕竟是一项有明确 1

目标任务,又有严格时空限制的活动,教学资源的开掘必须密切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若过度开掘,举凡作者生平、背景故事、历史事件、物界知识……只要有一丝关联,便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之便,一概呈现,便会挤压了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而本来应当首先保证的学生学习实践活动反而遭致出局。这不能不说是当下语文课堂“高耗”的一个重要原因。

——形式主义的花样翻新。课堂教学要讲技巧,要有创新,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所有的技巧运用和创新探索,都应当真实、扎实地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服务,万不可堕入形式主义的泥沼。然而在课堂上(尤其公开教学的课堂)我们会很多地见到:别出心裁的“导入”,花费了很多口舌却不如开门见山有效;没有童心的游戏,大费周折的结果,还不如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徒有形式的小组讨论,在讨论还没有展开就结束;迁移了某名师的一招,结果成了东施效颦的弄巧成拙……这种单纯为了追求教学“出彩”的形式主义套路,占用了课堂教学的宝贵时空,给人留下不扎实、不朴实的印象。这样的“排放”,只能是一种师生生命资源的浪费。

——拓展阅读的“虚晃一枪”。在用好教材的前提下,通过拓展阅读来丰富课堂阅读量,推进课外阅读,是十分重要的阅读教学策略之一。为此,现今的课堂与结课处多有“拓展阅读”这一环节。有的是节选与课文相关的读物,通过课件或印发资料来当堂阅读;有的是推荐某一本与课文有些联系的课外读物等等。但在实施过程中,这一环节并不见得落实。当堂阅读的往往处于下课在即或已经下课的当口,只能是“虚晃一枪”,推荐课外读物的也大多是形式一下,课外不再有后续活动。既然并不很落实,又为何要有这环节?可能只是为了体现一下重视拓展阅读的教学理念,求得课堂环节的完善。其实,拓展阅读顾名思义只是“拓展”,也就是必须在较好实现了学生对“本体”课文解读的基础上,再行自然的延伸。在课堂上,最重要的还是学生对课文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演练,若缺失了对课文本体的充分解读,“拓展”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此用于“拓展”但并不落实的能量消耗还不如先投放于课文本体的阅读为好。

综观语文课堂的“高耗”现象很多,问题是如此“高耗”又为何造成“低效”?在科技高速发展,文明不断进步的当今社会,人类的知识信息总量是成几何级数增长的。迈入21世纪,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下,语文课堂信息的总量和流量,也会极大地得到提升。教师面对如此纷纭繁杂的信息快节奏,若缺失严格取舍、筛选的心智,就可能出现一系列不适。有关专家把这种不适的证兆,诸如无所适从或全盘输出,或烦躁不安,情绪紧张等症候群,称之为“信息过剩综合症”。其实,教师面对教学信息的奔涌而来,必须坚守的是课堂教学的主流价值观,即一切为了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以此去筛选和取舍信息,让信息的交流和输出,严格为学生自主的学习实践服务。实践表明,在课堂上教师若以全盘展示信息为高、为美、为佳、为快,就必然会造成信息的高排放,能源的高消耗,而最为重要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则遭致排挤,学生必要的实践演练蒙受消解,学习生态的破坏则成了必然结局。

要说现代语文课堂中学生被“满堂牵”的现象,与小学语文课堂在不同历史时期曾经出现过的一些倾向是大可以联系的,早年的语文教师教的是文言,教的方式又十分单一,自然会“满堂讲”,学生只有听的份儿;后来,课堂教学也有了一些其他的教学方法,又开始学白话文了,因此,“满堂讲”变相成了“满堂灌”;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谈话法兴起,提问渐成时尚,便又成了“满堂问”;八十年代,语文教学好不容易从烦琐的情节分析误区里走出来,又一头扎入了适应应试要求的、机械式的“满堂练”;而当下注重了语文的人文情怀,又产生了“泛语文”的干扰,学生在教师深度解读被“满堂牵”的情势下,依然只能是亦步亦趋……综观不同时期的课堂形态虽各有不同,也不可否认有了一定的改革和进步,但一个共同的症结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这就是“教”的强势依旧。我们不难发现在那里“满堂”忙活的总是教师,结果是主宰课堂代替了主导课堂。按理说,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场所,教师只是在一旁指导、引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教师用讲问分析以推进自己对课文的解读过程中,学生只能是简单应答、被动配合,根本无法实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标”语)那种状态。教师、学生的生命能源处于“高耗”状态,却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无补。语文课堂基本上是“君子动口不动手”,连作业时间都难以保证,又如何落实“课标”所要求的“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个特点便是“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经也应是语文实践”。

小学语文课堂严重存在的“失学”症,从根本上破坏了课堂的学习生态。语文课堂最根本、最“绿色”、也最重要的便是学生自主的有意义的学习。什么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颇为深刻的归纳:1.学习应当具有学习者个人参与的性质,就是必须整个人(包括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的)都投入在学习活动之中,这就必须让学习者自己动手;2.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学习中的发现、掌握和领会的感觉,主要来自学习者内部,别人(包括教师)都无法代替;3.学习是渗透性的,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发生变化;4.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他们应当最清楚是否满足了自己的学习要求,是否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是否弄明白了自己原先不太清楚的知识。显然,要实现这种学生自主的有意义的学习,就必须对现行课堂的教学方式实现减肥、消肿、脱水、瘦身、“减排”,消除来自学习者外部太多的干扰和占有,把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演练。其实,早在宋朝,朱熹就已经提出:“某此间讲说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朱子语类辑略》)从朱熹的这段话里,我们不难体会到课堂教学的生态维护,是指导学生自己去学,这就关系到教师教学立场的选择。教师如果只是想着多告诉学生一些什么,或者想尽可能多展示一些自身的文化积淀或教学技巧,这固然可以理解,用心也不可谓不好,但结果只能事与愿违。因为问题在于教学的成功与否,落脚点不在于教师做得怎么样,而是学生最终学得怎么样。课

3堂上教师“给予”学生什么,并不等于学生就一定“收到”了什么。如果我们的立场错了,那么教师展示的深度和高雅,儿童会觉得玄奥莫测而难以接受,这样教的内容越多,学生因厌倦而导致教学效果越差。高耗低效的结果也就不可避免了。实现低碳课堂的关键在于构建“学大于教”的课堂模式,这就必须探索“以学代教”的新路子。要尽量减少教师对课堂教学时空的占有和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干扰,隐身于“导学”之中,追求“大教无痕”的境界。那么,语文课堂可以实现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演练为主吗?答案应当是肯定的。

一、以婴幼儿学习口语的经验看,言语学习是可以在生活实践中自然实现的研究认为婴幼儿在三周岁之前就基本上掌握了口头言语。其时,牙牙学语使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基本上可以和外界作口头交流。语言的规则那么复杂,而且词语众多,可婴幼儿根本没有口语教材,也不上口语课,当然更没有做什么口语作业,更没有送他们去过什么口语“校外班”……他们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听别人说,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思学着说,不知不觉就会说了。也就是说他们的口语能力不是通过系统、正规的方式和途径有意“学得”的,而只是在反复的生活应用中无意“习得”的。为此,我们就很有必要去思考在人类的学习方式中这一“习得”的学习现象。所谓“习得”,本来就是言语获得(言语学习)的一种途径,就是在非教学状态下,在言语运用的自然场景中不知不觉地习染言语的现象。生活的现实告诉我们,儿童获得母语的主要方式就是习得的。我们不难从儿童习得口语的典型状态里,去认识习得言语的一般特征:一是以真实的生活情境为依托;二是以实际的使用言语为对象;三是以儿童自身的感知体验为关键;四是以主体的对话交流为需求。显然,婴幼儿学习口头言语的这种经验,所表现的是在言语学习中的一种普遍学习机制,它可以被广泛运用到书面言语的学习中来,这就说明语文教学是完全可以构建一种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演练为主线的、“低碳”的课堂模式。

二、从“语文可以无师自通”一说看,语文学习是可以由学习者的个体实践来实现的为什么语文的学习可以无师自通?为什么实践表明语文是一门最方便自学的课程?科学研究表明,人生来就具有学习言语的天赋。据语言学家平克的研究,儿童不仅具有语言的本能,还有着文法的本能,语言表意的本能。所以他认为这些就意味着语文基本上不依靠教,而是可以依靠学的。再说,每个人自出生之日始,就浸润在母语的怀抱之中,自然也就有着与生存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最佳的学习环境。而口头言语的自然习得,又为过渡到书面言语的学习,创造了极为坚实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语文教材知识系统的安排是螺旋式渐进的。孩子读一篇新课文,百分之九十八以上是熟字、熟词和已经掌握的句式。课文内容又多是源于生活的图景,学生完全可能凭借个人的相关生活体验来感知理解。这就难怪有人说,如果学生缺一个月的数学课,就会跟不上进度,听不懂课;但如果缺一个月的语文课,是不会有多少影响,还可以一样上课,照学不误。著名学者冯其庸先生,儿时读到小学五年级就失学务农,于是从读一部《三国演义》

4开始了他的自学生活。他接着读金圣叹的评本《水浒传》,又读了自觉满口生香的《西厢记》,因为越读越爱读,以至于不少精彩的段落词句都能背诵。后来他又借读了《古诗源》《论语》《孟子》《古文观止》《东莱博议》《陶庵梦忆》……显然,一个才有小学五年级文化水平的人,一边在田里劳作,能读那么多书,靠的就是“自学”,就是“无师自通”。正是自学读书让他走上了一条语文人生之路,以后成为著名教授,著名红学家,前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语文学习可以不依赖于教,由学习者的自主实践来实现,于此可见一斑。

三、从汉语文的特点和规律看,语文教学是完全可能走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之路的中国语文教学的本体是汉语文。汉语是以汉字为基础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在其他几种表意文字先后消亡之后,唯独汉字不仅一直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先后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一些国家,被借去记录他们民族的语言。如今,汉语又是国际通用语言之一。汉字不同于多数国家所采用的拼音文字,而是一种表意文字,强调的是“意合性”,显示出一种以形示意的文化形态。每一个汉字兼具“三码”(形码、音码和义码)和“复脑”(既可形象思维,又有字理可供抽象分析)的特点。在学生借助汉字的象形认识了笔画、部首和一些独体字之后,就可以凭借结构组合的字理,获得独立的识字能力,为自主学习识字带来很多方便。这些独立性很强的汉字,又基本上都是单音节词,有一定的意义。它们犹如活泼的化学分子,在滚动碰撞中可以自由地组成词语、连句成篇。以此构成的汉语,也重在意合,其意蕴可以在上下文中体味,重在整体感知。这种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决定着汉语文的教学规律,也深层地反映出中华文化特征和东方思维方式。所以,也就比较适合学生在实践演练中自行揣度,在多读多写中无师自通。正如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曾说的:“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所谓“法治”,讲究的是规律和逻辑,需要通过“教”去认识和把握;所谓“人治”,讲究的就是直觉感悟,重要的是学习者在实践演练中去体会和感知。显然,正是这种“人治”的特点,使汉语文的教学可以更多地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和反复演练来进行。这也应当是语文课堂的效率,主要地不是依靠教师高耗的讲解分析,而完全可以由学生的自在读写,以一种更接近自然状态的学习方式来实现。

【低效率】推荐阅读:

上一篇:朗诵主持稿下一篇:作文 蜗牛 痕迹 我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