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教学学案

2024-11-07

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教学学案(共15篇)

1.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教学学案 篇一

写景的目的,不应为写景而写景,重要的是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为文章注入活力,才能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比如:《林海》一文,通览全文,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一腔赞美之情。作者正是凭借这真挚的感情,讴歌了大兴安岭,讴歌了绿色宝库——林海。他告诉我们,大兴安岭不仅是良材产地,也是科研基地。人们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给大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这说明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因此,作者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兴国安邦”的意义,其结束句,既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又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2.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教学学案 篇二

一、审题要清

这里说的“题”,是指命题作文的题目。题目中包含出题者的意图,题意审清了,需要写什么的问题就解决了,这样“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情况就不会出现,因此审清题意是写好命题作文的关键。一般来说,用词做题目的,要特别注意词的引申义和象征意义,如《路》,审题时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交通上的路,或脚下走的路等,想到的应当是人生之路、事业之路;用短语做题目的,要特别注意其中修饰和限制的词语,如《愉快的国庆节》,显然是要围绕“愉快”做文章;用句子做题目的,如《大家都敬佩他》,审题时要抓住谓语部分的“都敬佩”三个字来考虑。另外,审题时还要注意人称、时间、数量和地点等的限制。如《大家都敬佩他》中的“他”是人称上的限制;《愉快的国庆节》中的“国庆节”是时间上的限制;《发生在班里的一件事》中的“班里”“一件”是地点和数量上的限制。只有弄清了这些限制,才不至于偏题、裂题。

二、立意要高

下笔前作者要根据题意要求确定自己所要表达 的思想感情,即中心思想,这叫立意。文章的立意高了,能使读者思想受到启迪,精神受到鼓励。例如初中老教材中杨朔的《荔枝蜜》一文,如果作者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确立为赞扬荔枝蜜的甜美,进而赞美蜜蜂的勤劳未尝不可。但作者没有停留在这一点上,而是由颂扬蜜蜂的勤劳,进一步联想到农民的辛勤耕耘,歌颂他们为人类酿造最甜蜜的生活。中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 少,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多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学会思考和联想,并且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积极向上的进取心。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洋溢着时代的气息,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三、选材要准

命题作文不同于 其他作文,它是围绕 中心选取 材料,如果选材不准,内容就会苍白无力,文章也就没有了灵魂。因此,命题作文一定要牢牢把住选材这一关。要想选材准,首先要吃透中心思想。实践告诉我 们,作文跑题或裂题,其实质就是作者对中心思想没有吃透。例如《发生在班里的一件事》,中心思想是赞扬本班同学团结有爱、互相帮助的优秀品质。但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一次自习课上,有个同学打闹,女班长管不住,就叫副班长帮忙,副班长是个男生,拳大胳膊粗,就把打闹的那个同学轰出教室去了。”从表面上看,这件事确实发生在班里,但它没有表现出同学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这一中心,如果是女班长和副班长共同教育那个打闹的学生,让他遵守纪律,好好学习,那么选材就准了。其次是立意和选材要紧密结合,立意时要充分考虑所确定的中心,看看有没有材料可写,如果没有,就要从另外的角度确定中心,一定要使文章的中心和材料高度统一。

四、构思要巧

同一种题材的文章,只要富有创意,生动新颖,就会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感觉和享受。如何写出富有新意与众不同的作文呢?首先要从创新构思入手。命 题作文的构思和其他作文一样,也要讲究一个“巧”字,但绝不是哗众取宠的 那种“巧”,而是讲究 布局谋篇 上的精巧。初中语文老教材中有一篇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文章歌颂的是成渝的父母不畏艰险、忘我劳动的献身精神,却不直接写他的父母,而是选取一个不懂事的小孩的视角来写,通过写小孩,从侧面去表现他的父母崇高的思想品质,这就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文章的精巧所在。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教材中的写作方法,巧妙构思。

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知识长期积累的过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 神”,只要我们 按照正确 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中产生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厚积薄发,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有所提高。

摘要:命题作文是作文训练的基础。要想写好命题作文,要注意审清题意、立意要高、选材要准、构思要巧。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知识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在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中形成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厚积薄发,写作水平才能有所提高。

3.小学作文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篇三

一、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力和切合实际的幻想就如同学生写作的翅膀,学生想象力和幻想能力发展的越早,学生的写作思维就会放飞的更高更远。小学生年龄小,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的心理,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做出适当的引导。例如让学生多阅读一些童话,帮助他们编一些童话剧,在此基础上可以鼓励学生试着写童话,对较好的作文,教师可以当做范文来展示,以激励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提高他们写作文的能力,让他们真正享受到作文课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具体采取了以下方法:

1、营造想象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幻想。作文时教师就要努力营造想象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幻想,让学生在作文中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东西。的确,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会出现不同的故事,突出不同的主题。学生在自由想象的氛围下,才能展现他们良好的想象能力,才能不受拘束地写出自己的认识和感受。这样作文才能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

2、在想象的基础上,教会学生作文的构思和布局。好的文章是要注重作文的构思和布局的。构思的到位和成熟与否,是一篇好作文诞生的基础,有了良好的布局,一篇作文结构才不会显得突兀。因此教师在教学生写作文时,要教给学生如何构思和谋篇布局,这样再加上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真情实感,学生的作文才会增色。

3、想象和幻想要合理。只有合理的想象和幻想才能使文章生动感人,才能真正打动读者。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一定要提醒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幻想,不能不切实际,漫无边际的瞎想,否则根本就起不到练笔的作用,教学效果还会适得其反。

二、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开展作文教学

作文是生活的真实反映,离开了生活,作文就会变得枯燥,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色彩。因此教师在教学作文时,应立足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切实地感觉到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是自己写作的老师。

教师要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至于那些同龄人的优秀作文,我们可以去欣赏,去进行词汇的积累,学习他们写作的思路。只有写自己的经历、感受,思想才会变得成熟、深刻起来。因此,为了让学生的写作紧密地结合自己的生活,我具体采取了以下措施:

1、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作文训练中的观察,教师一开始要进行有意观察,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眼睛和思维,写出自己的发现和认识,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观察的习惯,写作文时就会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如农村的变化,大自然的美丽和星空的灿烂……借助观察,让学生学会积累素材,从而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2、帮助并指导学生对生活进行描绘。学生一旦经过观察,就会有所发现,这时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借助笔墨进行表达。起初,教师不要定过高的起点,作文要求可以相对宽泛一些。比如自拟题目,体裁自由,语言表达不要有过多的限制,可以完全生活化,儿童化。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写作的步骤,比如写作要讲究一定的顺序,不能杂乱无章,可以抓一个点来写。作文一旦形成,教师还要认真地进行指导,最好面批面改,这样学生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教师的指导才会真正地有意义。

3、有效借助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多媒体已经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师如果能有效结合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声画功能,来播放一些儿童短剧,甚至可以播放有意义的动画片,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兴趣,学生的思维也会真正地得以调动;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展台展示优秀作文,让学生一起来分析作文好在语言,情感,还是情节?这样学生的写作意识就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因为小学生的竞争意识很强,容易产生不服输的心理,他们就会努力写好自己的作文,争取在班级进行展示。

语文教师在进行小学作文教学时,一定不要急于求成,要有效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幻想力,充分立足于学生生活,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从而产生自己的想法和感悟。这样,学生才会觉得作文并不可怕,在作文时,才会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也才会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4.浅谈英语语法教学的技巧与方法 篇四

语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英语的能力。教师在语法教学中应贯彻以学生能运用所学语法为主旨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把语法讲解和语法运用结合起来,以笔头、口头等多种形式将语法练习有机地融入课堂交际活动之中。具体来我想谈谈以下语法教学方法:

一、注意语法教学的趣味性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很多学生不太重视语法学习,认为语法很难学,没意义。因此,老师在语法教学上应注意方法多样性,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法教学不应该只是一味的讲授语法知识,而忽略听、说、读、写的技能。不重视学生的口头交际,老师讲的太多,课堂上只有一个人的表演,学生就会觉得特别枯燥无味。所以英语老师教语法应重视学生的参与,形式要不断变化,不时的改变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在练中学语法

英语语法教学应该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在教一个语法点时,应该多举一些现实生活的例子,身边的例子,让学生自己造句练习,这样印象会比较深刻。在教学中,老师可采用“语境教学法”,创设一些情境和提供大量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等方式学习语言,形成语感。另外,老师在讲解语法时应言简意赅,形象化,具体化。可以将一些复杂的语法规则以儿歌的形式让学生记住并灵活应用。再者,学生可以通过背诵课文掌握语法。“学生要想成为熟练的语言运用者,就必须能够熟练地使用语言单位,而语言单位并不是人们曾经普遍认为的单词,而是句子。”(Alexander, L.G., 何其辛合作编著,1997)。若能在好的文章中学句子、学语法,学生会较容易地记住该语法。最后老师还应重视总结和巩固的环节。

三、注意英语语法的变化

英语语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多数语法规则一般不发生变化。但是语言是活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语言变化,这些规则也在发生变化,所以老师也应该不断的学习了解和进步。其次,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语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如不是本单元需要掌握的内容,不可延伸过多,讲解过深,点到为止。否则,学生会越听越糊涂,根本接受不了,而且浪费时间,老师该讲的没来得及讲,学生该掌握的没有掌握。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来讨论确定,统一语法教学的广度,深度和进度。

5.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教学学案 篇五

英语写作是英语教学当中十分重要又容易被忽略的一个方面,我们对九年级英语作文教学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要从1)充实取材范围2)坚持基本功训练3)结合批改抓住重点,最好是通过作文面批的方法来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一、先说说存在的问题:

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作文的比分占得很大,对学生英语作文的要求不断提升,而在现实教学当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如人意之处如:

1、整体写作水平不高。在整个初中英语教学中,英语写作比较考验学生词汇组织能力,语法运用能力和文学架构能力。然而,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真正能够学习运用掌握好的实在是少之又少,总的体现在词汇运用匮乏;文章内容缺乏紧密结构,低级语法错误较多这三个方面。

2、学生普遍缺乏信心。我们的学生80%以上对于自己能否学好作文缺乏信心,超过九成的学生认为靠自己提高英语写作水平有较大困难。

3、批改费时费力,效果不明显。长久以来,我们教师大都在学生写作的教学和批改上花了大量的时间,而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却收效甚微。这已经成为了英语教学当中的一个瓶颈。面对中考对作文要求的不断提升,如何突破这个瓶颈,使得英语写作成为带动教学质量的翅膀成为了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我们这届学生六年级自己带起来的,我们现在就发现了一开始我们就没有能够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着手去做,很多小作文都是跟课文内容切切相关的,所以原来很多学生都是背了作文,而不是写了作文。现在突然间让他们自己写作文了发现实在是太困难了。

二、英语写作教学需要遵循的原则 新《课程标准》强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英语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能力。”在英语写作方面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学生必须依靠大量的课内外阅读。只有通过阅读,学生的原始知识积累才能形成,才能使得学生的背景知识得到强化。当学生的阅读面得到拓宽,那么无论出现怎样的命题作文或是非命题作文,只要学生看到,就能迅速反应,在潜意识当中搜寻相关的知识内容,为他的作文取材提供一个丰富的资源库,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为开始的写作打好坚实的基础。而我们现在的学生平时的学习习惯差,别说主动去阅读了,就是考卷上必须完成的阅读材料他们都很难做到认真去阅读。作为教师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好阅读材料,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材料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特别是要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与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相当的材料。内容要以务实为主,千万不可一味追求量的增加而忽略质的突破。课外阅读可以是课文精神教学的延伸。选材应与课文内容和作者有关,可以是对教材内容的扩展或补充。对于课文的背景知识,完全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来补充拓展,对于课文当中展现的矛盾冲突进行深入分析,并有恰当的归纳总结。另外,由于学生正处在求知欲旺盛的年龄段,他们常常对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内容比较关注,因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索自己感兴趣的文章,但要注意避免题材内容的单一化。阅读了那么多材料,归根结底就是要运用到英语写作当中来,在面对这么多的英语阅读材料,我们应当奉行“拿来主义”,挑选对我们写作有用的内容,经过转化成为自己的东西而非生搬硬套,要让自己言之有物。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疑惑并引导他们主动去解惑,解的过程当中就是将新的知识转为己用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课文是无法涵盖所有信息的,它的空白之处正是需要我们发掘并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地方。

三、坚持基本功训练,多种方法配合

(一)注重写作的基本功训练

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初级的语言知识,具有一定的词汇量,对句型结构和语法知识有初步的了解,能够组织较简单的语句及语篇。不论写作的内容是怎样变化,这些语法词汇要求却万变不离其宗。因此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将学生的基本功打扎实。教师本身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教学用词用句的准确性,避免随意使用语言导致学生理解混乱,只有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才能与写出优秀的作文更近一步。教师在日常的批改当中要注意这方面的积累。

(二)依托教材而高于教材

我们学生对与词汇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尤其是在课文内容的学习方面,随着各方面的积累,慢慢培养学生能够流畅自如的用简单的英语组织语句表达自己的想法。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们低年级的时候对学生课文的背诵没有严格的要求。我觉得这块是比较欠缺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英语作文写作的时候,完全可以依托于教材。而且在新世纪教材编写过程中也很注意课文在写作当中的作用。例如,在课文以对话形式出现的时候,课后的作文总是以议论或描述的方式要求重复课文,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另外,在平时的练习当中,同时存在着与教材课文紧密连接的作文练习。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利用这类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养成改写课文的习惯,用精炼简洁的表达,化这类资源为己用。例如:课文第三单元第一课的内容为:一次关于学生是否要穿校服的辩论赛。学生课堂上积极讨论,反应强烈。课后就能写一篇自己对于穿校服的观点:你究竟是赞成还是反对学校必须穿校服的制度。让写作训练与教材教学紧密结合,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有自己独到的想法,并通过英语作文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但我们教师也要注意不要被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所限制,应当进行适当的拓展训练,同时最好又要将能够接触到的作文都往学过的课文内容上引导,毕竟课文才是学生掌握最好,最有效的武器。

(三)一文百用,多方切入

作文的题目取材之广泛决定了我们没有办靠“猜题”来博得成绩,如何运用优先的教学资源面对无限的题目范围,是教师必然面对的教学问题。对于写作教学,完全可以“一文百用,多方切入”,就是同样的内容换个开头结尾,就变成了另一篇文章了。打个比喻,内容好比穿衣服的模特,而题目就好像变化多端的衣服款式,一个模特可以穿无数种衣服,只要这个衣服的剪裁符合模特的形体,就有很好的效果。在教学当中,只要切入的角度略做调整,完全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例如一篇关于业余时间“in my spare time”文章,可以分别套用在体育、娱乐、学习、参观、聚会、饲养宠物等多方面的写作上。又比如“an unforgettable thing”一件难忘的事中,可以把很多的写作内容包含在内,只要加上一句“I feel it was unforgettable”就可以很自然的嫁接到主题上去。

(四)运用指导性作文,增强带动作用。

指导作文即guided writing,顾名思义是指通过教师不同程度的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将自己的意思通过一定的组织后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写作方式。它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小组性。

对于母语不是英语的学生来说,指导性作文是处于阅读和独立作文两者中的过渡型学习状态,学生只有在进行目标性写作的训练后才能比较自如的运用写作技巧进行自由作文。指导性作文可以帮助学生从范文学习过渡到有创造性的自由写作。指导性作文不是单一的将范文介绍给学生,而是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层层递进,如从用适合的单词填空到连词成句,连句成段,到听写语段到参照例句写句子到用多给单词写短文到根据所给资料写语段或短文等。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注意强调培养学生从被动接纳到主动创造性思维,从追求形似转而达到神似。

四、写作教学的评价 学生作文的优劣,最终还是要经过教师的批改才能明确。英语教师在批改作文时通常从两方面提供反馈:一是就语言形式,二是就写作内容。而在实际教学当中,往往出现教师不厌其烦的修改,而学生又屡错屡犯的现象,那么怎样对学生的作文做出反馈才能最好的得到理想的效果?或者说学生需要怎样的反馈机制才能有效促进作文的质量提升?

(一)批改要以内容为重点,以结构为支撑

我们在现实情况当中看到的是教师不辞辛劳的为学生指出作文当中的语法错误,往往把重点放在修正学生很多的低级语法错误上,在上面花费了很多时间,但是我们学生的作文还是那样平淡无味,苍白无力。当然,并不是说语法不重要,但是在其他练习当中已经有很多的锻炼机会,而要提升整个作文的水准必须在批改时从写作的内容和结构的分布来加强。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凤头,猪肚,龙尾”三块。教师在批改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从整体结构上,从较高的立意角度,抓住三要点点评学生的写作。例如一篇题为“a visit to the agricultural park”参观农业园区的作文,有一位学生这样写到:“I visited an agricultural park today.I visited the vegetable fields.I visited the orchard park.I visited the greenhouse.I visited the fruits park..We had an lecture about the organic vegetables.I felt happy very much.”这样的作文,它本身语法没有任何错误,时态,人称也没有问题,整个访问的经过也很清楚,但是读下来却让人索然无味,毫无任何激动之处,同时因为没有更多的描写导致字数不足。我给他进行了一些结构上的整理,更改如下:“Do you know what I did today?(以问句方式引出话题,同时伴随一个宾语从句)I visited an agricultural park today.To begin with(运用序列词,形成文章的结构),I visited the vegetable fields.The farmer there introduced us how to grow them.(用到introduce„..to以及带疑问词的不定式)After that ,I visited the orchard park.What’s more, I visited the greenhouse.At last, I visited the fruits park..We had an lecture about the organic vegetables.I felt happy very much and I hope that I will visit it some day again.(运用宾语从句,开放式结尾)”,整篇文章我没有更改一个字母,只是进行补充就焕然一新。

(二)采用多种批改方式,提高学生对错误的认识能力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是最直接明了的指示牌,对学生作文批改方式的多样化能极大的促进学生对于作文的热情,恰当的评语更是能够激发学生创作的激情。在批改方式方面,除以往由教师包办传统的批改方式外,可以增加学生互相批改的方式,虽然学生批改的水平未必能比得上教师,但是这能激发他们主动找差距的想法,在批改他人作文的同时与自己的相比较。我们常说学生自我检查往往是灯下黑,同样的错误在批改他人的作文时往往能一语中的。他们会从另外的角度反省自己,增强了主观能动性。互相批改是个省时省力又有益的方法,但是教师注意不能把所有的工作由学生单独承担,在学生批改完毕后,教师要进一步做检查,互相促进。

(三)多样化评语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评语是教师对学生写作能力的终极肯定,是师生沟通、交流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英语教师与学生之间增进感情、促进合作的桥梁和纽带,有时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认真听取教师意见,完成作文的改进。因此,在作文的评语方面一定不能过于单一。评语按照感情取向可以分为情感沟通性评语、建议忠告性评语、商讨性评语、鼓励性评语、批评性评语等。在评语过程中,建议多采用积极肯定的评语,首先表扬他写作的优点或进步之处;然后婉转的表达自己的建议,例如 I am glad you have made some progress.By the way, are you pleased with your handwriting?(我很高兴看到你的进步,顺便问一句,你对自己的字迹满意吗?)I am sorry to see that there are so many mistakes on your book.Have you do your best?(我很遗憾看到你的作业中有那么多错误,你尽力了吗?)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达到有效互动。

6.往返运球投篮技巧与教学方法 篇六

鼎湖区凤凰学校 何伟强

往返运球投篮是我区体育中考选项中的一个测试项目,具有一定的技巧性。我在近几年体育中考训练中积累了一些关于该项目的训练方法和心得体会。现介绍如下:

一、考试方法与要求

由球场右侧边线中点开始,面向球篮(左手或右手不加限制,最好用右手)运球上篮,同时开始计时;球投中篮后,运球至左侧边线中点;然后折转换运球上篮;投中篮后,运球回到原起点,停表。每人做两次,计其中最佳成绩。

要求:连续运球,不得远推运球上篮;必须投中篮后,才能继续运球,投不中要继续再投,直到投中,投篮的手(左手、右手或双手)不加限制。

1、准备好

当轮到自己考试时,应快速到达起点,由于考试时在中线与边线相交处会画一个圆弧。因此,考生可将一只脚踏于圆弧内面向篮板方向,上体前倾,做好考试准备。

2、运球快

运球的方向和速度是由拍按球的部位来决定的,考试中要求运球速度快,所以在向前运球时,考生应拍按球的后中上方,运球时,球的落点应在人的右前,做到人追球跑。

由于考生在个子高矮、速度快慢方面具有个体差异,针对这一情

况,在运球时要求:个子高的步幅必须大、个子矮的步频须快。但无论怎样,都必须有节奏感,在训练中达到在折返处运球2次就能轻松上篮的水平。

3、转身巧

当运球离折返区1.5-2米处时,有意识地降低重心,球回至体侧的同时用运球手的异侧脚脚前掌内侧蹬伸至折返区(技术动作同折返跑转身启动),然后迅速将蹬地腿收回转身向前跨步同时顺势换手运球,在蹬地转身时身体的重心降低并保留在支撑腿上。

4.投篮稳

投篮成功与否是考试成绩好与坏的关键。因为在考试中如果投篮不中需要继续再投,直到投中后才能继续运球,并且每补投一次大概需要花费2-3秒时间,即成绩少得2-3分,很不划算。所以在训练中,要求考生运球上篮时强调一个“稳”字,即身体重心平稳,由于中学生素质差,动作易变形,最好使用肩上投擦板球;并不用“三步上篮”,因为“三步上篮”容易受体力、心理因素、动作等因素影响。在考试中,即使出现了投球不中的情况,应该强调学生千万别慌张,人如果已在篮圈底部则向侧后方跨一小步再投,力争一次性补进,一定要拿到成绩。

5.全程要求

在体育高考中,往返运球上篮测试有两次机会。在训练中,我要求考生在第一次跑时,用85%的能力完成,稳中求胜,取得有效的成绩。如果在第一次测试中已经取得理想成绩,则可以放弃第二次机会,为后面的测试项目保存体力;如果成绩不够理想,第二次则需要全力以赴。

二、教学与训练

整个往返运球上篮教学与训练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1、运球教学与练习

由于考试规则中没有明确运球限制,在教学中都要求学生只用右手控球,从我们的经验来看:这种方法学生运球的稳定最好,学生走步和运球失误最少,而且运球速度最快。练习方法分为三个步骤:(1)全班学生分成约干小组直线运球,练习重点:右手运球,中途不换手;(2)挑选球性好的学生加强练习,对球性差的学生加强辅导。加强练习重点:拍球时按球的后中上方,运球时,球的落点应在人的右前,做到人追球跑;加强辅导练习重点:中途不换手,速度快。(3)长距离(30米,50米,70米)直线和弧线运球竞赛,目的:通过比赛的方式提高和巩固学生的技术水平。

2、投篮教学与练习

投篮成功与否是考试成绩好与坏的关键。从这几年的学生练习与考试时出现的情况来看,初中学生最稳定的投篮方式是肩上投45度角擦板球。教学与练习方法分为四个步骤:(1)以篮框底下为起点,分别丈量篮框与篮板成45度角的平分线上1米的地面作为标志点,学生分组站在标志点上作肩上投45度角擦板球练习,练习及格标准:站在标志点上作肩上投45度角擦板球,连续投10球中8球,达到及格标准可以进入第二步骤的练习。这个练习可以提高学生投篮的命中

率,培养学生投篮的意识,特别是女同学投篮成功与否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一定要加强女生的练习和辅导。(2)在三分线外运球到标志点上作行进间肩上投45度角擦板球。重点解决行进间肩上投篮的协调(3)边线中点运球到标志点上作肩上投45度角擦板球。方法:边线中点全速运球至三分线,然后减速运球到标志点上作肩上投45度角擦板球。重点解决速度的变化对运球的影响。(4)完整的往返运球投篮练习。练习强调学生注意事项:①掌握速度的变化的方法;②尽量不用三步上篮,最好用肩上投篮;③投篮后不管能否投中都要主动接位球,不能让球触地;④投球不中的情况,千万别慌张,站回标志点上继续投球,力争一次性补进;⑤折返要快。

3、巩固与提高

完成以上所有教学与练习,学生已基本能完成往返运球上篮,但仍可能有大部分学生未能取得好成绩或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不积极参加练习。我用以下的方法来提高和巩固:

①测试法:对学生进行测试,记录好生成绩,对成绩好的学生进行表扬。

②优秀辅导法:以小组为单位,成绩好的学生辅导成绩差的学生。③对手竞赛法:以小组为单位,指定其中一个小组的成员,由他挑选对手,输方接处罚。

④干扰测试法:在测试学生成绩时固意进行干扰,影响学生正常发挥,提高学生的抗干扰的能力。

⑤压力测试法:随意抽1名学生测试,达不到要求,全体都要处

罚。

7.小学行进间运球的教学技巧与方法 篇七

主教材行进间运球是发展学生基本活动能力的教材, 是学生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是球类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江苏省《小学生体育学习》中首推的活动形式, 所以学练该内容非常重要。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 他们中的大多数体能较好且活泼好动, 但参与运动凭兴致, 有时显得鲁莽;少数学生因肥胖或体质单薄, 基本活动能力较差, 灵活性、协调性也较差。而五年级学生毕竟有一定的原地运球技术基础, 他们不会满足于简单的运球和活动形式。因此, 本课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 引出传统游戏与运球练习相结合的活动方式, 促进学生达到一定的行进间运球的技能水平。

二、教学目标

(一) 识记并说出行进间运球的动作要领和方法, 做出行进间运球的技术动作;

(二) 在练习中体现出全身协调, 发展速度、耐力等体能, 正确判断自我及同伴练习中的动作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快速完成各种游戏, 在团结协作中克服困难, 体会合作与竞争带来的益处。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 教学重点:篮球行进间运球动作技术。

(二) 教学难点:快速行进中全身协调控制好球。

四、教学程序

(一) 开始部分 (2~4分钟)

1. 体育委员组织学生 (每人一球) 成四列横队集合, 向教师报告人数。

2. 检查着装, 安排见习生, 师生问好。

3. 集中注意力游戏:拍打小篮球。

内容与方法:教师示范, 一手托着小篮球, 另一手轻轻拍打小篮球出相应的节奏, 同时说:“篮球、篮球, 我爱你, 就像老鼠爱大木, 请同学们打一个成语。”诱导学生回答:爱不释手。接着说:“课堂, 课堂, 我爱你, 也像老鼠爱大米, 请同学们打一个词语。”诱导学生回答:认真学练。在这一过程中, 球在学生身体不同部位不停地变化, 从头上、胸前到胯下, 再到蹲姿状态拍打球, 最后向学生介绍双手持球的动作和手接触球的部位。

设计意图:学生在游戏中能迅速集中注意力, 知道本课所学的内容和要求。

(二) 准备部分 (6~9分钟)

1. 热身活动

组织形式:组织学生四列横队成体操队形散开。

内容与方法:在集中注意力游戏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做“我上、我上、我上上上”、“我下、我下、我下下下”等身体幅度大、动作变化快的反应类游戏;然后, 用儿歌、口诀等方法做“金苹果”的游戏;接着做一些球性的练习, 如原地抛接球、原地球绕退、球在胯下8字围绕等等。

2. 复习原地运球

组织形式:组织学生四列横队成体操队形散开。

内容与方法:玩“青蛙跳水”的游戏, 即学生双手持好球, 问教师:“几只青蛙跳下水”, 教师迅速回答“1、2、3等”时, 学生迅速做出相应次数的原地纵跳。接着, 教师诱导学生:同学们能否用篮球来表达青蛙跳水时的声音呢?学生迅速拍起手中的篮球, 过渡到原地运球的复习与巩固的练习中。教师出示手指, 引导学生抬头不看球进行原地运球练习;用“高人与矮人”游戏, 引导学生练习高姿势运球和低姿势运球的动作。最后, 进一步复习原地运球的动作口诀:两腿弯曲站, 手臂带手腕, 眼睛向前看。

准备部分的设计意图:通过简单实用的游戏、球性练习以及复习原地运球, 让学生在与篮球的亲密接触中, 在集中注意力充分热身的同时能复习好原地运球的相关动作, 有效地调节好课堂教学的气氛。

(三) 基本部分 (25~28分钟)

1.“钻山洞”游戏 (4分钟)

组织形式:组织学生四列横队成体操队形散开, 1、2排和3、4排对应的两人为一组。

内容与方法:在“高人与矮人”的练习后, 组织学生两人一组, 一人双手拿球前平举站立, 另一人绕其进行运球练习 (见图1) , 然后交换练习。在同伴的后面是高姿势运球, 到前面则成为低姿势运球。

设计意图:在钻山洞游戏中, 培养学生能迅速地变化身体重心去运球, 诱导学生懂得在游戏中运用已学动作, 并逐渐过渡到本课的重点教学内容——行进间运球。具体内容与方法:如图2所示, 每一横排的学生, 手臂前平举组成山洞, 第一名学生行进间运球从排头运球到排尾后继续搭成山洞, 以此类推。

2. 慢速行进中运球 (12分钟)

组织形式:散点, 如图3所示。

内容与方法:练习A, 组织学生慢速行进中一边运球, 一边做“石头、剪子、布”和“找朋友”的传统体育游戏;练习B, 组织学生一边运球, 一边做两人一组的角力和多人一组的“抢对方球”的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A的练习, 适时地集合队伍讲解与示范行进间运球中手拍球的部位与原地运球的不同 (稍微向后侧方) , 逐渐提高学生在行进中抬头不看球的运球能力。通过B的练习, 学生逐渐明白要用身体和另一手臂护球, 教师适时地讲解与示范行进间运球过程中保护球的方法。最后, 通过教师的讲解与示范以及学生的练习体验, 使学生认知到行进间运球的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3. 快速行进中运球 (12分钟)

内容与方法:练习A, 学生跟在教师的后面一起向前运球, 学生一边运球, 一边问教师:“老狼, 老狼, 几点钟?”当教师回答12点钟时, 学生快速运球向两边散开, 教师运球出击5步, 未能抓到学生后, 继续运球。练习B, 进一步完成“老狼, 老狼几点钟”的游戏, 游戏方法是:如图4所示, 学生两排“1对1”相距2米成原地运球姿势, 前排为“小羊”, 后排为“小狼”;当老狼喊12点钟或者出示裁判员手势12号时, 小狼和小羊同时起跑出发, 小狼去追小羊, 看谁抢到在距离起点20米处的“家” (圆圈空地) ;羊抢到, 羊获胜, 而狼抢到, 狼获胜。

设计意图:这是课的高潮部分, 运动负荷较大。教师运用传统“老狼游戏”和“追逐跑游戏”, 适时地讲解与示范行进间快速运球的动作方法与要领。学生能认知到拍球的部位在慢速运球的基础上还要向侧后, 同时球的落点应该在同侧脚的侧前方, 学生能在游戏中综合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运球的知识与技能, 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最终, 较好地解决本课的难点问题。

(四) 结束部分 (2~4分钟)

1. 放松身心

内容与方法:运用“笑哈哈”的游戏放松身心。教师将球轻轻抛起 (不超过自己的头顶) , 球落地一次就笑一次;过渡到学生自己抛起球, 球落地一次就笑一次。

2. 总结评议, 收还器材, 师生再见。

五、教学主要特色

1.注重竞技技能教材化理念, 将传统游戏引入课堂, 学生很乐意去参与行进间运球的技能学习。在游戏的学练过程中, 通过适时地讲解与示范不断在学生脑海中输入怎样解决持球、原地运球、保护球、在跑动中快速控制好球的问题, 最终在游戏中初步学习行进间运球的知识与技能, 较好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8.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教学学案 篇八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 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古往今来, 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和利用. 孔子曰: “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说明“好学”对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 以“情”导航.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感情色彩, 即教育情感性. 任何学生对教师的第一节课都会产生期待心情, 这种期待主要表现为: 对教师外表形象的期待; 对教师言谈举止的期待; 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期待.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有许多学生对于自己喜爱的教师, 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等都会表现出极大的投入, 其学习思维就会与教师的教学保持着和谐、完美的统一. 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会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从而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 并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 要充分相信每一名学生的潜能, 鼓励每一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 改革教学方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 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都存在一个严重问题, 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 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 表现为: 教师权威高于一切, 对学生要求太严; 课堂气氛紧张、沉闷, 缺乏应有的活力; 形成了教师教多少, 学生学多少, 教师“主讲”, 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 违背了“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的原则.因此,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必须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 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 并发表各自的意见,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教学中, 在教师的主导下, 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 引导学生对知识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 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3. 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9.引体向上的教学方法与技巧 篇九

引体向上的动作方式有很多种,如:正握、反握;直臂、屈臂;借助身体摆动、身体悬垂静止等。学生达标测试引体向上的动作要领是:两手正握杠、两臂伸直呈悬垂,引体向上至下颏过杠,然后伸臂还原呈悬垂。它包括屈臂引体和下落两个阶段,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的动作进行规范,一方面,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教学图片、视频、微课等形式,给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徒手模仿练习、教师的指导、学生的互帮互学,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

二、了解动作的力学原理,明确练习的目的性

完成引体向上动作首先需要依靠胸大肌、背阔肌的收缩合力,拉引躯干向上臂靠拢;然后是依靠肱二头肌、肱肌和肱桡肌的收缩合力,继续拉引躯干向前靠拢,使头颈引升超越单杠杠面,将单杠拉引至锁骨部位,完成引体向上动作。因此,在平时的力量训练中,主要是针对胸大肌、背阔肌和肱二头肌(包括肱肌和肱桡肌)的肌肉力量训练。强健的肌肉力量是完成该动作的保证,因此,我们要从增强学生上肢各肌群力量入手,坚持全面、持久的锻炼和积累,使上肢达到能多次克服自身体重阻力的能力。

三、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培养学练的意识和兴趣

1. 结合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灌输引体向上的重要性。

引体向上是以自身力量克服自身重量的悬垂力量练习。经常练习可以促进青少年身高的增长,使身体形态更加挺拔和优美,肌肉变得更加结实,骨骼更加强壮。

2. 加强引导,消除自卑。

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差,是导致学生厌恶练习引体向上最主要的内因,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耐心地指导,要给学生树立信心,每一个学生都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从不敢抓杠到敢抓杠,从抓不住杠到抓住杠,从零个到一个,从1个到多个,这些都是学生的进步,教师一定要给予充分鼓励,肯定学生的成绩。

3. 激发兴趣,增强信心。

练习的内容,要有多样性和选择性,避免单一、枯燥乏味的重复练习,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挑战自我,注意力转移到练习过程中,容易忘记疲劳和激发练习的欲望,加上练与赛的结合,增强了模仿性和欣赏性,同时也刺激了学生之间的表现欲望。

4. 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给学生提出锻炼建议,制订个人运动处方。

让学生了解自己,使学生有提高自己练习能力的愿望并掌握一些常见的自我锻炼的方法。

5. 建立家校联通,让家庭教育参与其中。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及家庭成员的兴趣爱好也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他们的支持,往往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的兴趣。

6. 合理利用时间,互助共进。

结合大课间、课外活动的形式,开展全员参与,互帮互练;组织展示、达标活动,进行互评互励。这样既能激发和满足学生的练习兴趣,又能起到“帮带”作用。

7. 优化教学场地和器材,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合理设计和使用,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要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完善体育设施和器材,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练习效果

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些体育教师往往是一样的练习内容和一样的练习方法,至于效果如何,不去关注。这样势必会导致两级分化,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种长时间的单一练习,还会使部分引体向上差的学生厌恶学练,渐渐失去兴趣,我们可以尝试着在教学中分组练习区别对待,将学生合理地进行能力分组,不同的组别选择不同的练习方法,并且完成相应的任务,具体做法如下:

1. 将不能完成引体向上的学生编为初级组,主要是提高他们对引体向上的学练兴趣,练习方法为:

完成一分钟以上的单杠悬垂3次;完成10~30秒钟屈臂悬垂2次;完成云梯过河(5m长)5次;完成低单杠或双杠单侧斜身引体每组20~30次,共完成3~5组;蹬地(助力)引体向上8~10次,练习3组;在帮扶下完成屈臂引体向上4~6次。

2. 将能完成引体向上1次以上,但还远远不能达标的学生编为中级组,主要是提高他们持续发力的能力。

练习方法为:完成30秒以上的屈臂悬垂3次;完成低杠斜身引体每组30~40次,共3~5组;在帮助下完成屈臂悬垂引体向上3组,每组6~8次;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总数10~15次引体向上。

3. 将能接近或超越引体向上达标成绩的学生编为高级组。

主要是激发挖掘他们引体向上的能力。练习方法为:两手握杠距离大于两肩的引体向上练习10次;两手握杠距离小于两肩的引体向上练习10次;完成10~20次引体向上。

10.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教学学案 篇十

1尽可能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寻求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学生对数学的钟情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数学又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只有联系生活的数学,才能更好地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农村小学的学生在没有家长督促的前提下,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就是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提高了学习的质量。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时刻注意把乘除法的相关知识联系实际生活。例如在学期刚开始,学生初次接触乘法的时候。我没有先急着给学生先讲什么乘法的意义呀,乘法怎么做呀。我和学生们说:“同学们,你们看今天是赶集的日子,等会放了学我们去赶集想买点什么呀?”学生有说苹果的,有说香蕉的,有说面包的等等。我说:“待会老师想买几斤苹果,现在苹果好像是两元钱一斤吧。老师想买五斤,我得带多少钱去呀?帮老师算算呗!”学生们就给我想带多少钱,有几个可爱的学生还告诉我说:“2加2加2加2加2,算出来就是十元呀,老师你带十元就够了。”我又问:“那老师要是想买一百斤呢?把一百个2加起来吗?”同学们说是。我又问:“那要是一千斤,一万斤呢?全加起来不是太麻烦了吗?”自然而然的给学生引出来乘法的来源,意义。学生也就很容易就懂了。

2尽可能的利用课堂上的每一个时间小缝隙,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数学计算能力是学生的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二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做应用题的时候往往是方法对,结果不对。所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各种各样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才有助于培养农村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农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农村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

我在日常的教学中利用下面几个小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1利用每节课的缝隙时间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九九乘法口诀”。二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复杂的题都是由一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九九乘法口诀”。这些基础的知识不过关,达不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如果“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没到了中高年级必然算不快、算不准。我在每节课的缝隙时间里,都会和学生玩“九九乘法口诀”的一些游戏。甚至在学生站路队回家的路上都让他们背诵“九九乘法口诀”。

2.2加强学生口算能力的训练。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二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少一些,我在课堂上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出口算题,让学生既熟悉乘法口诀,又能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很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口算时不仅要求学生计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看出对、错,对那些能在规定时间内考满分的要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引起学生对口算的重视。

2.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许多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每天的家庭作业中我都会布置学生自己出十道和当天学习内容相关的计算题,并对学生提出要求:首先要认真校对,其次要自己计算、规范书写。

通过以上的方法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不再出现做应用题时方法对,结果不对的情况了。

3在日常教学中,以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为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我所在的这所农村小学,学生放学回家后,家长辅导的很少很少,基本就是靠学生自觉、自学完成作业,复习、预习自己学到的知识。所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我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就是:老师能教你们一时,教不了你们一辈子,你们一定要学会自己学习、自己看书。这样在上完学以后才能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对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我是这样做的。

3.1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在数学自学的过程中,如果只布置给学生自学的内容,没有相应的指导,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一般的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完成任务就罢了。我在初始阶段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我会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我会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能形成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3.2充分运用各种途径、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3.3指导学生课堂小组合作,提高自学效率。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适时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教师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合作。我经常会让学生在做完某一个练习后,先小组讨论答案,找出统一答案,再找出不会的,我在统一讲解。既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

3,4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新课标》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我认为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因此,我在日常教学中充分的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自学时间和空间,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年级数学口算实用技巧

1.凑整法

凑整法就是根据式题的特征,应用定律和性质使运算数据“凑整”。

1、加法凑整

例:32+15+8

原式=32+8+15=40+15=55

几个数相加,如果有几个数相加能凑成整十的数,可以调换加数的位置,再把几个数相加。

2、减法凑整

例:50-13-7

原式=50-(13+7)=50-20=30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如果减数的和能凑成整十的数,可以把减数先加后再减。

3、乘法凑整

例1:25×14×4

原式=25×4×14=100×14=1400

先熟记25×4=100,125×8=1000;碰到25、125这样大的乘数先看看是否可以凑出4、8。

例2:25×32

原式=25×4×8=10×8=80

在熟记上面式子的基础上,把题目中的某数“拆开”分别与另一个数运算。

2.巧用乘法分配律

巧用乘法分配律格式为:m(a+b)=ma+mb

例1: 33×99

原式=33×(100-1)=3300-33=3267

例2: 666×666

原式=333×2×222×3=999×444=(1000-1)×444=444000-444=443556

3.找基准数法

找基准数法就是先把每个数与基准数的差累计起来,再加上基数与项数的积。

例:623+595+602+600+588

可选择600为基数,原式=600×5+23-5+2-12=3008

4.熟记常用数据

熟记1到20各自然数的平方数,可以有效提高做计算题的速度。

口算练习

47+53= 6×5 = 7×5 =

52+39= 1×8 = 2×9 =

27+53= 2×5 = 15+19=

8×5 = 76-43= 56-26=

9×5 = 74+18= 87-56=

8×7 = 60-46= 7×5 =

7×2 = 77-25= 53+46=

52+17= 24-2×5 =

87-7+20= 45-11+8 =

38+56= 57-18= 2×4 =

6×9 = 49+16= 33+53=

46+3= 3×4 = 58-21=

49-8= 3×1 = 75-56=

4×3 = 91-66= 6×5 =

52-7= 32+47= 6×5 =

4×4 = 7×6 = 6×9 =

43-22= 42-7-30=

38+25+10= 76-36+15=

63-59= 35-22= 79-75=

9×7 = 9×1 = 52+27=

43+20= 9×3 = 29+39=

6×3 = 8×6 = 85-36=

64-25= 1×1 = 47-9=

36-11= 1×4 = 8×6 =

36+56= 3×3 = 6×5 =

78-5= 70+27= 76-3×1 =

92-4×3 = 4×6 = 7×3 =

55+29= 54+28= 9×7 =

2×6 = 26+30= 60+32=

2×2 = 29+67= 56+24=

98-46= 26-15= 7×1 =

5×3 = 9×6 = 69-18=

8×2 = 3×6 = 66-36=

86-13= 49-7= 8+5=

11.浅谈写景散文的赏析技巧(精选) 篇十一

中枢镇初级中学 秦艳琼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感官、对象、对象的特点,表现手法、写景的目的而谈论散文赏析技巧。

关键词:对象 特点 表现手法 感官 情感

一、明确散文的概念及其特点。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侓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既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来表达。那么散文具有哪些特点?第一、形散而神不散,第二、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第三、语言优美、凝练,富有文采。

二、写景散文是形与神的完美统一。

写景散文的形是指写作的内容即景是外在的形式。它的神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情感,它是外在形式所流露的一种意境,是作者的写作宗旨。作者为什么写景,选择什么景来写,采用什么表现手法,都是由神来决定的。即由作者的写作宗旨来决定,所以说写景散文是形与神的完美统一。

三、赏析写景散文

写景散文既然是形与神的统一,那么我们就要分别从形与神方面去分析。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赏对象

(1)确定写作对象。文章是作者思想情感表达的载体,而写景散文中的景又是作者具体情感流露的工具,亦即写作对象。自然,赏析写景散文时,我们首先就要赏析景。确定作者写什么,也就是小景,这还不够,还要具体到大景,小景要为大景服务,要为写作目的服务。作者选取景时,往往考虑到它的文化意义与自我独特的感官、心里所得。通常情况下文章的标题就是写作对象,如:《白杨礼赞》写作的对象就是白杨树,《济南的冬天》写作的对象就是济南的冬天。而一些特殊的写景散文,游记或非游记的写景随笔等,它们写作对象往往在文中,像郦道元的《三峡》,其景具体是三峡的山、水、树······

(2)赏对象的特点。明确了作者的写作对象之后,接着便是赏析景的“形”。任何写景的文章,作者都要突出景物的特点,只有特点才能把景物彰显开来,只有特点才能打动读者。那么怎样找出事物的特点?我认为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据写作内容直接在文中找出具有概括性的词语。《济南的冬天》一文,第一自然段中“响晴”“响亮”“温晴”,这些词语高度概括了景物的特点,整篇文章在选材上都是围绕此三个词语来展开。二据作者对景物的描写来归纳景物的特点。这种方法主要是抓住景物描写中的 修饰词。从词性方面上看,大多是形容词、数量词及短语等。

2、赏感官

“形”需求助于观察方式与观察角度,简单地说就是作者使用什么感觉来观察,又是站在什么地方去观察。通过感官我们能看到景,闻到它,触摸到它,品尝到它等等。所以我们赏析景时就要分析作者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嗅到什么,触摸到什么,尝到什么,想到什么。如:朱自清《春》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看到小草,作者触摸到小草“嫩嫩的”、“软绵绵的”。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看到桃树、杏树、梨树,颜色是红的、粉的、白的。作者品尝到 花的味道是甜味,听到蜜蜂“嗡······”从中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因此分析形时,通过视觉去看它的形、色、态,通过听觉去感受美好的声音,通过触觉去感受质地,通过味觉去感受事物的酸甜苦辣等。除此之外,感官的应用还要考虑到观察角度,作者是移步换景,还是定点观察;是俯瞰,还是仰望;是从上到下,还是从里到外······如此才能全面、准确的感受斌把握到景,进而体微到作者对景物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3、赏手法

当写作对象确立并调动了系列感官后,接下来我们要分析作者所运用的手法。怎样去分析呢?

第一、修辞手法。初中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在阅读该类散文时,必须掌握其知识点,学会运用它们。使用修辞手法文章就增色不少,还能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抒发情感。就如朱自清的《春》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盼望着,盼望着”使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作者急切盼望春天到来的情感;第四自然段中写到“像母亲的手抚摸你”,句中运用比喻、拟人,生动而形象地突出了春风的温暖、亲切,给人母爱搬的感觉。

第二、表现手法,要懂得写景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等。就拿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来说,第一自然段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把北平、伦敦的冬天,热带的气候与济南的冬天相对比,明显地突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

因此,抓住手法,我们就能把握住作者对景物的情感,也能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赏情感 写景的目的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赏析情感可看作者所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写景散文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是描写,议论、抒情、记叙等也会使用;作者要表达对景物的情感,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是极好的手段。有时是直抒胸臆,就可能用到抒情或议论,梁衡的《夏感》文末“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他对夏天的热爱的赞美之情。而间接表达情感时,作者可能就运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陋室铭》《爱莲说》便是这样的篇章。无论何时,作者在字里行间就渗透了充裕的情感,我们赏析时,每个字,每个词,还是一句话都要认真揣摩、分析。

5、赏背景

背景是作者写作冲动的平台,是写作的缘由。它交待了与作品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其发生的社会思潮,经济、政治状况等;这个广阔的空间里有着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正是这些因素使作者产生思想情感的起伏变化,于是有了写作的念头。任何作品都可以从背景中找到与思想情感紧密联系的东西。写景散文也不例外,从背景中就可以找寻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赏析该类文章时,背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很重要的。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被贬谪到邓州做知州,应老朋友滕子京的邀请,为重修岳阳楼作记,一方面重申了自己的报负,另一方面借此勉励、规劝老朋友。我们也知道范仲淹敢于直言进谏,屡遭贬斥,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身受当世和后人称道。对于作者登楼时的两种不同“览物之情”的描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报负也就很好理解了。

6、赏意境

意境本是诗歌的专有词语,指的是诗人思想感情表达所需要的环境,诗人写作所显现出来的风格。写景散文也讲究意境,意境需要结合写作背景,写作目的,通过阅读全文才能赏析出来。现在,我们以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为例,谈一谈如何赏析意境。“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他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为称道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永州八记》,柳宗元将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景抒情,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排遣怨忿抑郁之情。所选例文便是其中的一篇。以上是该文的背景。文中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作者写到“下见小谭”“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皆体现了凄清幽寂的意境,由此深深浸透了柳宗元凄苦、悲凉的情感。

12.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教学学案 篇十二

阅读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而是依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变化的。阅读方法常提到的有预习、略读、浏览、依上下文猜测、推测等等。为了能够在课堂上有效学习, 我常常要求学生在新课之前预习, 重点是一些词汇的复习巩固。

略读:通过整体粗读, 领略内容大意, 帮助理解, 为细读作准备。通常略读要求学生划分段落层次, 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找每段的中心句等, 以此来把握全文。在许多文章中中心句一般情况下是一段的首句或是尾句。还有一些片段需要找关键词, 例如高二上册《Fact and fantacy》最后一段。它里面就有众多的动词和介词, 只要把握住这些词, 这一段的中心大意就不难找了。

跳读:寻找所需信息, 如年代、数字、人名、地名等把握住关键词, 利用语法过渡词, 语气转折词及时态等, 抓住文章脉络。例如高二14单元阅读《I have a dream》, 就可以先要求学生找出里面的数词, 再找出每个时间点发生的事件。这样以时间为线索进行挖掘, 课文自然就容易学了。

细读:分段细读, 注意细节, 抓住主要事实, 关键信息, 揭示文章结构的内在联系。当遇到记叙文时, 通常带着wh问题 (即who.what.when.which.where.why.how) 。最为典型的是《Getting to know Steven Spielberg》, 可以让学生填一个name card, 里面可以设计主人的姓名、职业、作品等。

推读:英语阅读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推理过程。这既包括推测生词的意思, 也包括对文章内含信息和文章下文的推测。比如:What do you think next?What makes you think so?等。除此之外, 学生还可以通过关键词来推断下文, 例如first, second, also, not only, but also等过渡词。

概读:要求学生理解段落或句子的深层含义。理解文章主旨以及作者的态度、观点、看法等, 进而渗透全文。在《The Special Olympics》一文中作者的观点就很明确, 呼吁整个社会尊重残疾人, 关注残奥会。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许多课堂活动要求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在众多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课堂效果得以提升。高一下册第十八单元《Newzealand》这篇文章就可以由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加以辅助。在学习之前, 可请学生先谈一谈如何介绍中国, 并且把这篇作文写下来, 然后再要求学生去学习Newzealand, 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一些语言点错误也会因为学习这篇课文而得以纠正。

13.写景作文技巧 篇十三

那是八月的一天下午,我登上泰山顶后,累得腰酸腿疼,便一头躺在旅店的床上。望着窗外时紧时慢的雨,不由得烦躁起来。明天,能看到日出吗?我心头不免蒙上一层阴影……忽然,我被一阵忙乱的声音惊醒,窗外有人在激动地呼唤:“快点儿,看日出去!"

我兴奋地连忙穿好大衣,迫不及待地拉开屋门,紧了紧身上的大衣,随着人群冲入黑茫茫的世界。

当天色微明时,我来到日观峰。这里聚集了很多游客,有的站在大石头旁翘首张望,有的几个人蹲在一起,小声谈着话,有的忙着准备照相机……

在日观峰下,有一巨石凌空向前探出两丈多远,名曰“探海石”。你瞧,它多像一只卧着的青蛙啊!“云海!云海!”人们的欢呼声把我的视线引向北面。看,那一块块巨大云团,像狂怒的海潮,吞没了条条山沟,冲击着道道山梁。不一会儿,一些高耸的山脊只剩下一个个小的山头,就像茫茫大海上的一些孤岛。渐渐地,云退去,天也显得亮一些了。还未散去的雾霭,在山谷中轻轻游动,像一块蒙在少女脸上的纱巾。一座座亭台楼阁,若隐若现。一些勤快的小鸟,也对着山谷放开了歌喉。啊,多么美的景色呀!我就像来到了神话中的仙境,不由得产生一种飘飘然的感觉,仿佛我这个凡夫俗子,此刻也已脱胎换骨了。忽然人群中一阵骚动。“日出!”日出时有人激动地叫喊。我定了定神,朝东面望去。但见在天地交界处,有几片云彩悄悄换上了金色衣服,显得异常美丽。就像一群盛装少年,等待着太阳公公的来临。那游动的雾霭也好像猜出人们的心理,知趣地躲到一边。此时,整个空气像凝固了一样。太阳公公似乎犹豫了一下,终于还是拿出自己的独特节目。起初,在几片朝霞中间,露出一点儿细缝,像一根红线。接着,那根红线逐渐膨大,不久就变成一个鲜红的橘瓣儿。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太阳的半边笑脸,它仿佛十分费劲儿,一纵一纵,摆脱一切阻碍它前进的“绊脚石”。终于,它从霞光中跳出来,发出灿烂的光芒。是啊,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总要经过一番磨难,但它毕竟是要向上的。在阳光照射下,大地恢复了生机,宇宙也显得明亮起来。你看,小草身上的颗颗露珠,像珍珠晶莹透明。还有那些不知名的花草,更显得娇媚。远远望去,花呀,草呀、好像给裸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山岩披上了一层漂亮衣衫。朵朵白云,从我们身旁飘过;阵阵清风,伴随着鸟语花香。

啊!泰山的早晨,多么令人心醉!

1.怎样写景的作文指导

2.三年级写景作文的指导技巧

3.五年级写景作文的技巧和方法

14.诗歌写景的方法 教学案 篇十四

诗歌写景的方法主要有描写的顺序、多感官描写、色彩的运用、动静、虚实,对比、修辞(比喻、比拟、夸张等)、白描与细描、寓情于景等。

(一)描写的顺序。

写景是要有一定顺序的,这样写出的景才层次分明、清晰自然。写景的顺序主要有空间和时间两类:

空间顺序,如远近、里外、高低、上下、点面等; 时间顺序,如一年的春夏秋冬、白天夜晚等。

练习:

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碧瓦 范成大①

碧瓦楼头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注]①范成大,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反对和议,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是如何描写的?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描绘了色彩绚丽、富有生趣的暮春景象。近处,富丽堂皇的碧瓦楼,绣幕低垂;远处,赤栏桥外,一泓清溪横斜,绿水淙淙;空中,杨柳飞絮,漫天飘舞;地下,梨花铺地,洁白如雪。全诗写景层次分明,前两句由近及远,后两句先高后低。

2.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是从面上着笔,用 “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后两句则是从点上着笔,工笔细描特定的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这首诗在写景时点面结合,极有层次感。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金德淑①

春睡起,积雪满燕山。万里长城横缟带,六街灯火已阑珊。人立玉楼间。【注】①金德淑,南宋旧宫人,宋亡后流落至元大都,这首词即作于此时。

根据首句和“六街灯火已阑珊”看,这首词是按什么线索写景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是按时间线索写景的。“积雪满燕山”和“万里长城横缟带”是早晨春睡起来所之景,“六街灯火已阑珊”是傍晚之景。作者从春睡起来一直写到傍晚灯火阑珊之时,表明其一整天都伫立于玉楼之上,这就表现出了她内心深重而难以排遣的亡国之痛。

(二)多感官写景。

所谓多感官写景,指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去描写景物,这样写出来的景有声有色有味、可触可感,能更好把读者带入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体会其中的意境。杜甫的“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就使用多角度写景的方法。除了视觉之外,还有嗅觉“花草香”、触觉“沙暖”;不仅如此,“花草”的色、“春风”的柔、冻泥融化之后的软,其实也暗从触觉角度描写。这样写就把读者的各种感觉器官也调动起来了,让读者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各个角度感受春天的美。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① 苏轼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②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麸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①北宋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写了一组《浣溪沙》词,这是第三首。②垂白:老人。

这首词的上片是如何写景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首词的上片采用多感官方法来写景。第一句从视觉上写,层层的麻叶、荷叶以及其他的作物泛着光泽,充满生机;第二句从嗅觉上写煮茧的香味飘满一村;第三句从听觉上写隔着篱墙,听到了缲丝女郎娇媚悦耳的谈笑声。作者通过多感官描写,就把农村暮春雨后特有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味,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愉悦。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注释】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这首词上阙写景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

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②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 “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 “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诗歌写景的方法(中)

(三)色彩运用。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对景物色彩的描写形成强烈色彩感,使诗歌形成色调鲜明的意境美,为诗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诗歌运用色彩描写景物,有两种基本方法:色彩的组合、色彩的对比。

所谓色彩的组合,是指诗歌在写景时将几种具有鲜明色彩特征的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一首写景诗,作于杜甫客居成都生活相对安定之时。诗歌前两句写景所使用的最突出的方法就是色彩组合,诗人选取“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等四样具有鲜明色彩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早春画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闲适愉悦。

像这样的色彩组合的诗句还有很多,如杜甫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白朴的“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等。

色彩对比是指把两种在色彩上具有强烈反差的景物放在一起,使其在色彩上形成对比,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色彩对比与色彩组合的不同有两点。一,在色彩组合中,用以组合的色彩一般有多种;色彩对比只能是两种颜色,且分别出现在上下两句之中。二,色彩组合的目的是为了让画面的色彩更绚丽,一般描写的是乐景;色彩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其所选取的色彩往往是一冷(冷色调)一暖(暖色调),两者相互映衬,以表达感情。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碧”与“红”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两者相互映衬,碧者更碧,红者愈红,表现了西湖六月迷人的景象。这样的诗句也很多,如: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李白《送友人》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固山下》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净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要注意的是,诗歌中对色彩的使用,并不仅限于写景。诗歌中也有很多通过色彩使景与人形成对比的诗歌,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唐高宗仪凤三年,屈居下僚十八年,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被人所诬入狱,此诗即狱中所作。首联“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总领全诗,诗人因秋天的蝉声引发了自己纷乱的思绪。“西陆”指秋天,“南冠”指楚囚,此指诗人自己。颔联“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是说诗人难以忍受蝉扇动着乌黑的双翼来对着满头白发的自己悲吟。“玄”是黑色,“玄鬓”指蝉黑色的翅膀。颈联“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表面是写蝉因露重而难以前飞,因风大而鸣声不能远传,实则是以蝉自比,表现自身在仕途中因受到太多压制难以施展抱负。尾联“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说自己虽然像蝉一样高洁却无人相信,也无人替身陷囹圄的自己说话。此诗的颔联“玄鬓”与“白头”形成色彩对比,其中的白头指的是诗人自己,诗人由蝉之“玄鬓”想到自己的满头白发,引发了青春不再年华老去的无比惆怅。

中国古典诗歌非常讲究通过对色彩的运用来表现意境美,其运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遇到此类诗歌,我们在阅读时,首先要分析诗歌是如何运用色彩的,接着思考色彩的运用对表现画面具有怎样的作用,最后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白朴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这首元曲的前两句在写景时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首元曲在写景时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色彩的运用。作者将“黄”、“白”、“绿”、“红”等四种颜色的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表现了渔夫生活环境的美丽迷人和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 龙为君死。请从色彩运用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首联。

这首诗的首联在色彩上形成强烈的对比。上联以“黑”极写云之浓重,象征敌军势力之强;下联以“金”极写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在日光的照耀下之鲜亮耀目。两种色彩的对比,突出了守边将士面对强大敌人昂扬的斗志,表达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的赞美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余杭四月 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这首诗的颔联写景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颔联写景色彩绚丽。诗人把具有鲜明色彩特征的景物“朱樱”、“青豆”、“绿草”、“白鹅”组合在一起,使画面多彩迷人,表现了余杭四月生机勃勃的景象和诗人内心的闲适愉悦。

(四)动静。

所谓动静,是指在写景时既描写具有静态特点的景物又描写具有动态特点的景物,使动与静和谐统一于一幅画面中。

诗人在写景时对动静的处理,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1.化动为静,以静写动。

化动为静,以静写动,是用写静态景物的方法写动态之景,让动态之景变为静态之景。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第二句,此句从远处描写瀑布,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诗人着一“挂”字,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来描写,化动为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瀑布从远处观看时所具有的特点。诗歌的后两句从近处描写瀑布,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其气势之雄伟,描写的是瀑布的动态。整首诗由远及近描写瀑布,远望与近观结合,既表现了瀑布的静态美更表现了瀑布的动态美,让同一条庐山瀑布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不同的姿态。

再如白朴的《【双调】沉醉东风·渔夫》中的“点秋江白鹭沙鸥”一句,也是化动为静。“白鹭沙鸥”本是动态之景,作者着一“点”字,就让飞来飞去的白鹭沙鸥成为缀在秋江上一个个“点”,这就让整个画面变成了静态,表现了环境的静谧安适。

2.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化静为动,以动写静: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

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句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和“原”都是静态之景,但作者却分别用一个“舞”一个“驰”来写表现之,说山就像一条银蛇在舞动,原就像一头白象在奔驰,这就将静景变成了动景,一方面表现了在雪花飞舞中山和原给人的一种动的错觉,更主要是这样写就使原本“惟余莽莽”、“顿时滔滔”的静态画面灵动起来。

再如宋代宋祁《玉楼春》中的句子“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红色的杏花绽放于枝头本是静态的,但作者用一“闹”字,不仅写出杏花的繁多,更化静为动,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红杏在枝头闹闹嚷嚷竞相开放的动态,不仅有色而且有声。

3.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动静结合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景物和动态的景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杜甫《绝句》中的“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采用的就是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第三句写动景: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第四句写静景: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两句动静结合,使整幅画面即生机勃勃又宁静安适。

另外,如前面所说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宋祁《玉楼春》中的句子“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等,都是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的范例。

4.以动衬静。以动衬静,是通过描写动态之景来反衬画面之静。也就是说,以动衬静虽然也描写动态之景,但其目的不在于表现动,而是用动来反衬静的。或者说,作者写静才是目的,写动只是用以表现静的手段。

以动衬静在古典诗歌中非常常见,如唐王藉《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蝉和鸟的叫声来反衬山林之幽静。再如王维的《鸟鸣涧》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全诗表现的也是山中的幽静,最后两句却描写月亮出来惊动了山中的宿鸟,边飞边发出几声清脆的鸣叫之声,也是以动衬静。以动衬静,往往更能突出环境之静。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和颈联是如何表现山中的宁静的?请简要分析。

颔联和颈联采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方法来表现山中的宁静。颔联的“明月松间照”描写了月光泻于幽深的松林之中,是静景,下联“清泉石上流”则描写清泉淙淙流于白石之上的动态之景;颈联更是描写了浣女归来时在竹林中的说笑声和渔舟归来时莲叶抖动的喧闹景象。这两联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表现了山中的宁静幽美,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1)这首诗前两句和后两句写景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湖阴先生院内之景,茅檐因为经常清扫干净无苔,自载的行行花木整齐成畦,这是静景;后两句描写院外之景,绿色的农田被河流环绕护卫,紧挨庭院的两座青山好像要推开门为主人把青色送上,这是动景。这首诗前两句和后两句由内及外,动静结合,表现湖阴先生居住环境的清幽、优美。(2)第四句写景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第四句运用比拟的手法写景,化静为动。门前的青山本是静态之景,但诗人用“排”、“送”两个动词,不仅化静为动,而且赋予无情的山以人的思想感情:它们见到庭院这样整洁,主人这样爱美,便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这就使无生命的自然变得活泼可爱,增加了诗歌的情趣。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歌后两句是怎样写景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第三句写一只只白鹭屈曲着身子静静地夜宿在沙滩上,是静态之景;第四句鱼忽然从船尾的水中跃出发来“拨剌”的声响,是动态之景。这两句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突出了江上月夜的宁静、安谧,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 夕 陆游

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微风入丛竹,复作雪来声。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村深无漏鼓,鹤唳报三更。(1)诗的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这两联两次写到雪,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诗歌的前两联写景,先从视觉写月光洒满庭院的景象,再从听觉写微风吹拂丛竹发出的声音。两次写到的雪都是作者的错觉(或“虚写”),作者借雪渲染一种超凡脱俗的洁净氛围,表现其内心的澄澈。(2)结合全诗,分析尾联在表达上的作用。

上联“村深无漏鼓”交代作者所居之地为远离尘俗的僻远之村;下联以“鹤唳”反衬环境之寂静,以“三更”写诗人夜深无眠,表现其对这种超凡脱俗境界的陶醉。

(五)虚实。

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诗人有时在写景时,不仅写眼前之景(实景),还会回忆以往之景、想象远方或未来之景、描写梦中之景等。这以往之景、想象之景、梦中之景,统称为虚景。

柳永《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想象第二天清晨酒醒时看到的情景,表现其与情人分手之后的离愁和孤寂、凄凉之感。再如白居易的《忆江南》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其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就是对江南美景的回忆,表现对江南美景的喜爱和依恋。

虚写是诗歌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重要方法,虚写的对象不只是景,还有事、人、场面等,在后面学习诗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时将重点来谈,此处不再赘述。

(六)对比。

诗歌写景也常常使用对比的方法,如前面所说的色彩对比、动静对比,此外,还有虚实、大小、多少、远近、乐哀、衰荣,等。李白《春思》一诗的前两句写景“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就形成了对比:上句以“碧丝”比喻燕地的草,可见草之细小,是刚刚长出,下句说秦地的桑树叶子浓密茂盛已经将树枝压低,已经生长了很长的时间;这样,燕草与秦桑,一细小一茂盛,一刚刚长出一已生长较长时日,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描写燕草与秦桑并将其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目的何在?我们看下面两句“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这两句是说,当燕地的你(抒情主人公的夫君)产生思归之情时,秦地的我早都因为思念你而肝肠寸断了。这两句中“君”与“妾”的感情也形成了对比,一个感情刚刚产生,一个的感情已因为思念长久而极为浓烈。明白了这两句的意思,作者前两句写景的作用就非常清楚了,即以写景引出下面的抒情议论,用燕草比喻“君”之感情,以秦桑比喻“妾”之感情。

再如王禹偁《村行》一诗的颔联和颈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这两联写景也共同使用了对比的方法,颔联“万壑”与“数峰”形成多与少的对比,“有声”与“无语”形成声与静的对比;颈联“叶落”与“花开”形成衰与荣的对比,“胭脂色”与“白雪香”形成色彩上的对比。这两联通过对比表现了乡野秋暮的多彩迷人。

又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的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与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在写景的境界上就形成了对比:首联通过“细”、“微”、“独”极言其小,颔联则境界开阔雄浑。在对比与反衬中诗人将自己当时的渺小感和孤独感很好地表达了出来。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曲江二首(其一)①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②,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③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注】①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758年),时杜甫任左拾遗(从八品)一职。曲江: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时是游赏的好地方。②翡翠:指翡翠鸟。③物理:事物的道理。颈联上下两句主要是运用什么手法写景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颈联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写景:“小堂”与“高冢”一小一大形成对比,“巢翡翠”的富有生机与“卧麒麟”的荒凉衰败形成对比。翡翠鸟飞来飞去正在昔日达官贵人玩赏饮宴的江边小堂中巢窝,而那些达官贵人早已变成冢中枯骨,连墓前的石麒麟都倒卧一旁。这一联通过对比写景引出了尾联的感慨:由眼前之景推究人生在世的道理,还是要及时行乐,何必让浮名羁绊自己呢?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台①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注】①苏台,即姑苏台,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①视听结合,第一句是从视觉的角度写景,第二句从听觉的角度写景;②对比。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元曲前三句写景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①意象组合,这首元曲前三句写景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共九个意象直接组合在一起,语言凝练,给读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②对比,第一句和第三句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描写了一幅萧瑟哀伤的行旅图,而第二句则通过“小桥”、“流水”、“人家”等意象描写一幅优美温馨的农家欢聚图,两幅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反衬出作者旅途的孤寂伤感。

(七)修辞。

诗人在写景时也常常使用一些修辞,以使所描写的景物形象传神、鲜明生动。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金]王寂

秋后亭皋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吾老矣,久忘机,沙鸥相对不惊飞。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注】亭皋:水边的平地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第三四两句在写景上使用的最主要的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第三四两句运用比拟的方法写景。第三句用“瘦”表现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第四句用“肥”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这两句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山水的喜爱。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而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第一二两句是如何写景的?有什么作用你?请简要分析。

第一二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写景,表现了山河的壮丽,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朝廷收复大好河山的渴望

(八)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是诗歌写景必须遵循的原则,即在描写景物时必须融入自己的主观感情,而不能仅仅是对景物的客观描绘。

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的不同在于,寓情于景是描写方法,借景抒情是抒情方法。也就是说,同样一首写景抒情的诗,如果从写景的角度看,它是寓情于景,如果从抒情的角度看,它则是借景抒情。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寓情于景虽然是诗歌写景必须遵循的原则,不过,景与情是反衬关系的的诗歌则需要除外。

三、古典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景与情的关系,是古代诗歌鉴赏题经常考查的题型。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以景烘托情、以景反衬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融情于景(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等。这些关系,前面都有介绍,不再赘述。练习:

1.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③。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2.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近 王铚①

山色银屏晓,溪梅玉镜春。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索莫贫游世,龙钟老迫身。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

【注】①王铚,宋代诗人。南宋高宗绍兴年间,曾为枢密院编修,后因忤秦桧意遭贬。

请从景与情的关系上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15.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教学学案 篇十五

一、抽象概念讲解的具体化

不少学生反映, 高中化学概念的难度增长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抽象概念的增多, 由于抽象概念难以理解, 往往教师花了很多时间去讲解, 教学效果依然不理想. 面对抽象概念,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反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例如, 化学必修一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关键抽象概念是物质的量, 面对摩尔质量、物质的量和阿伏伽德罗常数这些知识, 学生并没有相关的初中知识可以连接, 因此会觉得概念既陌生又抽象. 面对这一现状,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1. 语言讲解

抽象概念的语言往往追求用词准确, 语句精炼. 就像物质的量的概念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则可以对它们进行分布讲解, 首先物质的量衡量的是微观粒子群, 很多学生把物质的量与阿伏伽德罗常数混淆, 其实物质的量以阿伏伽德罗常数为基准, 1摩尔的物质的量都是阿伏伽德罗常数个. 简单地说, 物质的量是一个提炼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相对单位.

其次, 物质的量的表示的对象永远是粒子. 强调了这一点, 学生才能够明白这一概念的实用范围. 如, 学生可以表示1 mol氧离子, 但是不能表达成1 mol氧气.

2. 类比法

除了细致的语言讲解对概念进行分解, 教师还可以类比学生学过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归纳能力对新概念进行消化. 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度量单位, 那教师就可以用其他基本度量单位进行类比.

教师: 有哪些学生知道国际单位制的基本物理量?

学生A: 长度和质量.

学生B: 还有电流强度和温度.

教师: 大家举的例子都很好,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个物理量也是国际单位制的基本物理量之一, 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围观世界. 根据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 我想请大家首先明确一点, 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度量单位, 是我们认识和衡量的数量基准.

通过这种类比法让学生对概念的性质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使学生在理解的时候能够采用触类旁通的形式, 轻松地掌握概念.

二、技能性概念的实验化教学

在高中化学教材中, 有很多概念是技能型的, 它们中大部分是从化学实验的现象和步骤中提炼而出, 例如, 不同化学实验的名称: 蒸馏、分液和萃取. 对这些概念的掌握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它们各自所代表的操作方式和操作目的, 从而能够实现熟练地运用.

与抽象性概念的教学不同, 面对技能性概念, 笔者建议教师采取实验教学的策略. 在操作的过程中向学生解释这些概念, 使学生在理解和学习时, 将概念与操作实践建立紧密的联系, 既能够掌握概念, 又能够掌握实验的要点, 一举两得.

以“常见离子的检验”为例,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离子的性质将检验实验分别演示出来, 如果是NH+4, 那么假如浓NaOH溶液并且加热, 产生的气体能够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而如果是检验KCl, 则可以在酒精灯火焰上进行灼烧, 透过钴玻璃观察火焰的颜色. 当然, 教师还可以从这个实验扩展开去, 让学生回忆初中时期学过的常见金属灼烧时的颜色特征, 让学生思考检验金属离子的方法.

在焰色反应的过程中, 铂丝用后要在稀盐酸中洗净, 并且再次灼烧成无色. 这就是“除杂”过程. 教师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在这一步骤刻意强调一下, 让学生思考“除杂”的必要性和“除杂”的原理. 也可以从金属氧化物与酸的反应和稀盐酸的性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提示.

这样一来, 学生既掌握了焰色反应实验, 也掌握的“除杂”的概念.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类比对钾离子的检测, 自己动手实验去检验钠离子.

教师一边进行实验的示范, 一边对离子的性质和反应特征进行讲解, 就能够让学生把不同的离子和它们对应的反应名称建立对应关系. 也就是说, 技能性概念其实只是不同反应的一个称呼, 学生只要记住了细致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 并且学到了相关的知识, 对概念的记忆也就不成问题.

三、习题训练与概念教学相结合

笔者在长期的概念教学中发现, 不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反应很好, 对概念知识的接受速度都很快, 但是到了课后作业和试卷考查的过程中, 仍旧会出现错误. 这种情况并不能说明学生对概念不理解, 问题在于教师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处于对概念的被动接受方; 而在题目的训练中, 学生处于主动的运用方.换句话说, 是学生对概念的内化不够彻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概念教学的策略要拓展到课后, 延伸到学生的习题训练中. 例如, 询问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分解反应和复分解反应中, 哪一类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这是一道最基本的概念题, 然而还是有不少学生在这一题上出错.

所以笔者建议, 学生可以自己设立一个概念贴士. 碰到概念类型的题目出错, 或者错题中犯错的原因是由于自己对概念的理解错误, 学生在订正的过程中就贴上这个小贴士, 写上自己的错误表现和正确的认识.

总之, 在进行高中化学的概念教学, 要注意增强教学的灵活性和综合性, 让学生学得轻松, 学得扎实.

摘要:概念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体系的基础性环节, 是通向化学综合学习和运用的决定性环节.为了帮助学生高效地学习概念知识, 教师必须讲究一定的教学策略, 根据概念的类型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 并且注意对教学成果的巩固, 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化学,概念教学,方法论

参考文献

[1]严玉慧.高中化学概念教学思路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7) .

[2]田秀萍.概念教学是化学教学成功的关键[J].新课程学习 (综合) , 2010 (4) .

上一篇:市场管理员工作总结下一篇:英文法律文书的简明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