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和实验(开题报告)

2024-07-15

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和实验(开题报告)(13篇)

1.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和实验(开题报告) 篇一

农村小学数学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1)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领域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被当作重中之重。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伟目标就很难实现。目前,对于大多数的小学特别是广大农村小学而言,课程资源的匮乏,仍是广大教师推进新课程的重要障碍。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始终是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只要按照教材、教参及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面临的是新的课程环境,教材内容、教学要求、学生思想等都是全新的,且社会发展一日千里,教师再传统的教学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发展,教师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渠道地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才能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作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要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势在必行。

农村乡土资源无处不是,无奇不有,生活处处有数学。只要因地制宜,根据自己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民族文化、经济发展的状况开发,大山深处、田间地头、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土水文、四季物候,都可以成为农村小学丰富的自然资源。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石中英对本土知识及农村生活曾作过极富感情的描述:“老人是财富,经历是财富,乡村妈妈充满了智慧,我们要用‘朝圣般’的心情回忆乡村生活,乡村是人类文化的精华,爷爷奶奶就像图书馆。”这番话语充满了诗意、充满了智慧,为农村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我校提出《农村小学数学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目的在于改变以往认为农村小学“信息贫乏,课程资源也就贫乏”的认识和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及当地文化传统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原有经验和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数学实践的时空,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提供广阔的舞台,并力求通过我们卓有成效的研究,体现数学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同时,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发展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因此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还能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及学校整体的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为了了解课题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其发展趋势,我们借助网络系统搜集了相关资料,查阅了教育科研方面的报刊,翻阅了一些教育理论专著。我们发现国内关于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课题的研究并不很多,也没有较出色的研究成果。

(2)本课题与之区别与联系 联系:

①研究领域是一致的。都限定在“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这个领域内。

②研究指向是一致的。都是促进农村小学新课程的有效实施,促进学生的发展。

区别:

①研究的具体范围不同。我们研究的范围是在我们学校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中。

②开展研究的条件不同。在国内同一研究领域的学校中,大多学校是处在城乡结合部的农村中心小学,有的是县级市的实验小学,开展课题研究的各种条件都比较好。而我们学校是一所地道的农村小学,各种条件都比较艰苦。我们的研究就是要在艰苦的条件下创造条件,充分利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如自然资源、社区资源、人文资源等,充分发挥它们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发展服务。

③研究的本质不同:我们进行的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发展性的开发和利用。所谓发展性的开发和利用是指我们的研究是动态的、学校和乡土资源“双极”互动的而不是静态的,我们的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生成的发展,而不是不可持续的、可能会面临退化、淡化甚至消亡的研究。我们的研究是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习得数学知识与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人生基础。

3.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我们试图通过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探索出一种发展性的开发和利用的运作机制,即我们的研究是动态的,学校和乡土资源“双极”互动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通过研究,积累相关材料,建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模式;落实数学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环境中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建立起小学数学乡土课程资源库。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②陶行之教育思想

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教育,实行教育的社会化。只有充分利用社会中的各种教育资源于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促使人类个体适应社会、发展社会的目的。因为世上永远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具有社会所拥有的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无所在在的教育资源。

③社会学习理论 关于人的行为是如何获得的,行为主义与认知理论两者相互对立,各执其词。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综合两派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人的行为是三元交互作用形成的理论,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交互作用模式说明:行为既不是单由内部因素决定的,也不是由外部刺激所控制的,而是由个人的行为、个人的认知、情感等内部因素与环境交互作用所决定的。

五、研究内容、方法 1.研究内容

①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主要研究在本土化环境中课程资源发展性开发的着力点和途径,前者是开发的方向问题,后者是开发的措施问题,只要指向明确,举措得当,就能使乡土课程资源凭借“双极”互动的运行机制,不但具有广泛性、地方性,又具有特色性;不但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且具有生成性和持续发展性。

②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的研究。

主要研究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找到着力的突破点,采用务实高效的举措,建立动态的长效的运作机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生活的主人,从被动的知识、技能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技能、方法、情感的共同建构者。为此将主要从课堂教学主阵地和建立学校网站数学乡土课程资源库两个平台进行探索。

③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模式的研究。主要研究如何才能构建起一个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高效的具有可操作的多元整合的运作模式,用以指导和管理基于现实生活中乡土化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研究方法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第三阶段:成果总结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统计法、分析法等。

六.研究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月)。作好前期准备工作,进行必要的预测和理论准备,制定并论证研究方案,申请立项、开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4年2月——2015年2月)。课题组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整理和分析资料。按计划完成课题研究阶段总结,撰写活动方案,典型案例等。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第三阶段:成果总结阶段(2015年2月-2015年6月)。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接受专家鉴定,推广成果。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统计法、分析法等。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①以调查分析为起点,确立研究的起始目标 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在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中有哪些乡土资源可供我们进行数学教学的开发和利用。针对现状,设计和实施切实有效的操作方案,通过活动实践,促进学生良好数学品质的形成。

②着眼整体联动,着力构建本土化环境下乡土课程资源发展性开发和利用的管理体系。

在课程资源多元结构的情况下,其开发和利用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易变性,必须构建起本土化的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管理体系。

③注重务实多样,着力寻求乡土课程资源发展性开发的途径。一方面乡土课程资源相当丰富,另一方面农村小学的财力、物力、人力、网络设施等条件相当有限,要在这种反差下发展性地开发出乡土课程资源,必须找到有效的途径,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开发无果。

④有效生成,着力探索本土化环境下发展性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模式。

实践证明,没有相对稳定的模式规范,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会出现随意、无序乃至流产的局面。因此只有在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同时又要用发展性思路不断修正、超越模式,才能保证乡土课程资源动态化、可持续、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

2.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和实验(开题报告) 篇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中明确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区课程的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语文学科作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载体,更应该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帮助教师提高水平、发展特长,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1]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从多角度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和综合运用能力。

大众媒体已经形成一条颇具影响力的教育渠道。他们占据了学生越来越多的课余时间,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争夺者。[2]而电影它集自然与社会、文化与历史、科学与艺术、宗教与道德、理想与现实于一身,融语言、音乐、美术等艺术表现形式为一体,是生活的缩影,是不能忽视的宝贵课程资源。爱因斯坦曾在给纽约罗里奇博物馆的信中这样写道:“电影,作为一种对人类精神幼年时期的教育方法,是无与伦比的。因为电影可以使思想剧情化,这比任何其他的方法更容易为儿童所接受和理解。”可见电影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方面确实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校本课程开发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接触第一流的文学、艺术和音乐,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和创作活动,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有效地、创造性地和令人满意地利用闲暇时间。[2]将电影这种超文本的课程资源引入学校,作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课程资源,与语文教学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地有机结合起来,将会给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视角、新途径。

二、电影作为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的优势和特点

1. 综合性

正如法国理论家乔治·萨杜尔所说:“一种艺术决不能在未开垦的处女地上产生出来,而突如其来的在我们眼前出现,它必须吸取人类知识中的各种养料,并且很快地就把它们消化。电影的伟大就在于它是很多艺术的综合。”[3]爱因斯坦曾说过:电影“能把绘画与戏剧、音乐与雕刻、建筑与舞蹈、风景与人物、视觉形象与发声语言联结在一起”。电影是视觉和听觉、声音和画面、时间和空间、思想和艺术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是现实生活的镜子,“具有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全面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功能”[4]。

电影的这一特性不仅能使学生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思想境界乃至净化心灵,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2. 逼真性

电影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具体、画面结构丰富、影响效果立体,集形、声、光、色于一体,有较强的感染力,将复杂的事物直观化、可视化。这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了他们多感官体验和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运动性

电影镜头的不断变换和镜头画面的不断运动,其多角度、多动感、多变化的画面构图给学生强大的现实感和冲击力,使他们如同身临其境,去体味影片中人物内心的感受,与片中人物产生共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和感染,进而体验深刻的情绪反映。

三、开发与利用的具体方式[5]

将电影作为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丰富了语文课程资源,拉近了学生与语文课程的距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优秀的电影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其欣赏能力和品位水平。结合电影的特点和语文学科的特点,电影作为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具体形式有以下四种:

1. 观看著名影片,阅读经典名著

我们知道“大量的人类文字经典被拍成了电影,还有一些电影不经过文字阶段直接成为经典名片”。[6]组织学生观看名著改编的优秀影片,让学生透过图文声色的影幕了解名著梗概、掌握经典台词、见证感人场面,使静态的文字变动态的画面,使学习方式由单一感官变为多感官交互,从而赋予了经典名著以鲜活的生命力,从而轻负担、高质量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浓厚兴趣。观片后,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观感、写影评、给电影配音、续拍电影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名著的理解,同时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2. 观看同名电影,激活语文课堂

《爱迪生传》的第七部分《让电影走出实验室》里说:“大部分的教科书,只有30%的效率。”[6]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利用电影的特点,组织学生观看跟语文课文同名的电影,使教材“动”起来,如高中课文《祝福》《雷雨》等都有与其同名的电影。这样以电影为切入点,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给学生强烈的多感官刺激,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师生通过看、听、讲、析、赏、写等环节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整合电影片段,作为创景激情资源

有的课文没有与之相配套的课件,也没有与之同名的电影,我们可以找与其课文内容相关的电影画面来创景激情,通过可视的电影画面与语文课文内容的结合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如学习高中语文课文《胡同文化》时,我们可以剪切《向日葵》《没完没了》等影片中不同年代的胡同镜头,经过整合做成多媒体CAI课件《胡同》,然后组织学生观看《胡同》,从而引导学生形象感知深入理解课文《胡同文化》。

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把多部电影中与高中语文中某一内容相关联的镜头剪切下来,整合成同一情景但不同镜头的电影资源包,作为语文教学创景激情的资源。

4. 汇集同一主题电影,扩展语文课程

“课程拓展是指以拓宽课程的范围为目的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课程拓展材料的目标是拓宽正规课程,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途径,内化价值和掌握技能的机会。这些东西与学生所学课程专题有关,但却超出了正规课程所覆盖的广度和深度。”[5]根据教学目标和课文内容,搜集相关的电影资源与之整合,从而使语文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一篇课文的知识,而是从点到面的一类知识。

例如,讲解高中语文第一册美好亲情单元时,我们可以亲情为主题,搜集此主题的系列电影,然后细分。反映母子之情的电影,如《妈妈再爱我一次》;反映父子之情的,如《背起爸爸上学去》;反映兄妹之情的,如《我的兄弟姐妹》;反映姐妹之情的,如《姐姐的守护者》;反映师生之情,如《放牛班的春天》等。借助电影集形、声、光、色于一体的优势,将大量的内容呈现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也拓展了语文课程的范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63,66.

[3]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4]张庆林.中小学影视教育论纲[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209.

[5]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82.

3.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和实验(开题报告) 篇三

一、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为学习服务”、“创新教育”成为教育研究中极富生气的理念,顺应这一理念,“研究性学习”在各门学科中也蓬勃地开展起来。而高中语文学科的特点又决定了语文不一定能够时时处处均与当下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接轨”。所以我们必须从研究性学习和语文学科特点出发,探讨一番“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发展前景。新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审说明阅读部分指出:“理解、分析能力的培养,贯穿高中三个年级”。高一阶段“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高二阶段“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高三阶段“着重培养研讨、评价现代文和文学作品的能力”。②如果把这三个阶段中的重点词排列出来,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欣赏、研讨和评价的能力,这五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实质上就是研究性学习所要培养的主要能力。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语文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研究意识、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活动”。③因此,语文的研究性学习,是语文教改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它会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式,甚至可能引发语文课堂领域的一场革命。但是,语文研究性学习毕竟是才开始尝试和实验的一项工作,需要大家共同探讨和研究。

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分析

课程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它是一个过程,是学生通过学校的活动所获得的全部经历的总和。④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已拥有了较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实践的能力,也已在学习中获得了较丰富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引领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去探究新的、未知领域,更能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和热情,把教材、社会考察等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加以利用,把研究的范围确定在学校课堂教学的拓展探究中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发现中,让两者既独立又有联系,更能适应于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的范围决定了所要采取的学习方式。⑤

(一)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

首先,教师要以研究性学习目标为指南,在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过程,既有以实践为主的“完全研究性学习”,也有以语文学科教材为主的“部分研究性学习”。在进行“完全研究性学习”也就是课题式研究性学习时,教师要依托各种社会实践基地及以“中华文化研究”为主题的春、秋季社会实践考察活动,在开发这些新的课程资源中,引领学生进行多种课题式,也就是“完全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更适合于解决周期长、综合性强、问题较复杂的研究性学习,偏重于研究性学习中“开放性”、“综合性”特点。其次,就语文学科而言,根据学校课程的安排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应该是:以学校的课堂内外为基本的学习时空,以语文教材为基本的对象,以研究为基本的学习方式,以作业与作文的一体化为基本的学习表达,以课堂学习交流的指导为教师基本的角色活动。所以,我们确定:以课堂、教材为基本的课程资源,让研究性学习渗透到学科中去,把学生研究的内容与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不断地开发课堂这个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研究,以研究促进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更适合于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用较短的时间,以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中不断地实践。

(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利用

在全面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初涉研究性学习的领域。为让学生尽快地适应这一学习方式,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专题指导,从指导学生选题,到指导学生实施研究过程,再到指导学生进行成果表达。这一研究过程,完全是与课堂教学并行存在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相关的社会考察、问卷、跑各类图书馆、收集筛选资料,和老师同学沟通交流。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用一定的时间,完成包括语文学科在内的多个课题。教师应使绝大部分学生参与到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中去,让他们在学习中了解研究,在研究中学会更好地学习,较好地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当然,教师更应把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放在学校的课堂内外,同时兼顾校外。前者是用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性素养,解决的是一个语文素养发展的基础问题”;后者为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发展性素养,解决的是一个语文素养基础的发展问题”。开发小说、唐诗、宋词、戏剧等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研究,并通过不同的方式及时对研究性学习与过程进行相关的小结和反思,形成了不同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模式。⑥

三、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程序

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让学生始终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指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⑦

(一)创设情境、确定课题阶段

情境即活动所需要的氛围,它是开设研究性学习最为关键的一步,对研究工作的成效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一种能引发学生质疑、好奇的情境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从而确定课题。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定有以下三种方式:(1)定向。定向就是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指明研究方向,建立问题情境,研究的问题应是基础性的认识问题。(2)导入。教师可利用背景介绍,情境设置等方法,诱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激发学生的认识动机,使其产生探究欲望,进而推动学生去思考、去研究。(3)设问。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供学生研究,教师精心设计,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二)探究阶段

在确定了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后,学生就扮演了一个学习主体的角色,搜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阅读报刊书籍、网上查询资料等,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料,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与归纳,然后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交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把自己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形成书面或口头报告材料。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辩论会、研讨会、办板报、出墙报、制作软件等等,或者采用口头报告的形式。

(四)总结评估阶段

这一阶段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所在,教师要用精当的语言,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和宣传过程作总结性、指导性的评估,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做出点评,对所研究的问题学生应当涉及而未涉及的地方进行补充,从而深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升华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产生有会于心、恍然大悟之感。

总之,研究性学习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新尝试,还要走过一段磨合期。但随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的全面实施,研究性学习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大力推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今天,研究性学习定会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深化素质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正处于起步阶段。以其开放性、自主性、参与性、互动性、创新性、民主性而得到语文同仁的青睐,对传统教学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广泛猎取文学作品的兴趣,更有助于健全并完善人格,提高审美素养。当然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还需要不断完善成熟,这是语文教师努力探索的方向。

注释:

①吴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创新[J].语文教育研究,2003,(8).

②徐道荣.高中语文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J].甘肃教育,2003,(10).

③王金玲.语文研究性学习——一种开放的学习方式[J].绥化师专学报,2004,(4).

④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⑤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⑥程萍.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模式的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⑦项淳秀.普通高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感悟[J].现代语文,2005,(5).

4.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和实验(开题报告) 篇四

成都七中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课程改革是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学校课程体系,已成为当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问题之一。

近年来,中学课程改革的研究和实验取得了巨大进展,课程改革的实践为课程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成功经验。目前,已改变了全国完全统一课程的格局,突破了单一的学科制课程体系,增设了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重视了潜在课程的作用;课程管理也改变了过去只有全国统一的一级管理制度,开始实行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然而,现行的中小学课程体系和教材的多样化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第一,现行课程结构仍不尽合理,其课程体系基本上仍以学科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第二,课程设置上,同年级的并开科目过多,课程仍主要以升入高一级学校打好知识基础为目标,而忽视对学生个性发展施以影响;第三,课程模式单一,所有的学生面对的是同一种课程要求,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发展。这种课程体系难以适应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素质和面向21世纪发展的需要。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课程研究应该把长期以来以人的能力差异筛选人才改变为以人的个性差异来培养人才,设计多模式、多层次的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同时,中小学校在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的过程中,应积极稳妥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教材改革的研究与实验,为建立适应21世纪学生未来发展的课程体系而努力进行实践探索。

成都七中在坚持十多年的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验的基础上,已初步形成一个能适应不同类型学生发展的课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教学组织模式,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有选择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学校课程研究就是要在我们前期研究和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为不同个性特长,不同发展方向和不同发展重点是在继续改革和加强必修课教学的同时,加强选修课和课外教育活动层次的学生的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和条件。

二.课程研究内容和目标

本课程的研究计划以课程结构改革为核心兼及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就普通中学的课程结构、学科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作较为全面的改革实验,拟初步编制出选修课程方案、选修课程标准、选修课程系列教材以及课外活动指南并付诸实施。重点是构建并设施适应不同类型学生选择发展的多样分层式的课程结构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多层次教学体系,旨在为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层次水平,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创造选择发展空间,促进全体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课程研究的目标是:确立既重视基本素质又重视个性健康发展的培养目标。改革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教材体系,改革单一必修课程的模式;在减轻负担、提高质量方面有所突破,在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方面有所突破,在提高素质、发展个性方面有所突破,建立一个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课程教材新体系,构建将学科类和活动类两类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及课外活动相统一的基础统一性与层次多样性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研究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以及课外活动的相互关系

普通中学属于基础教育,但要十分明确的是,它既要为提高全民素质

打下共同需要基础,又要为初中和高中毕业生打下升入不同专业的学校或系科,从事不同职业的分流的基础。根据这两方面的基础的需要,设置的课程既要有提高素质的共同需要的必修课,也必须有适应分流基础需要的选修课。准备升入理工科专业学习或准备进入需要理工科知识技术较多的职业的学生,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可以学习内容深一些广一些的数学、自然科学的选修课。准备升入文科专业学习或准备从事需要文科知识多一些的职业的学生,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可以学习内容深一些广一些的语言、历史等的选修课。同时,为满足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应在必修课、选修课的基础上举办反映现代科学新成果的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以及开展各种形式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我们认为,这种课程结构模式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也有利于适应社会对多方面人才的需要。同时,这种课程结构模式也更有利于在中小学教学内容中充分实现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改革单一的必修课模式,不充实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很难适应亿万学生程度不同的状况。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程研究计划拟从系统论的角度对必修课、选修课

以课外活动的相互关系作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形成在所有课程门类中给不同学生以不同的课程组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给不同学生以不同的内容组合。逐步实施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相互配合的课程模式:必修课按会考或略高于会考标准实施国家课程标准计划,选修课分层分类施教,课外活动分类指导。

2.研究选修课的课程标准,选修课的目的、内容、教学方式,明确开设选修课的规范和要求,提供选用的教材和参考资料,形成适应各类学生选择发展的选修课系列教材和《选修课指南》。

选修课不同于其它非正规教学,它是一种正规的课堂教学,只不过在教学对象、要求、教材上比之必修课有较大的弹性。为了有利于不同程度和不同兴趣特长学生的发展,在实践中可把选修课分为参类:一类是与必修课对应学科的分层次选修,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并结合学生的志趣分为A、B两个层次。A层以巩固掌握必修课为主,B层则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加深和提高;一类是为介绍综合性的基础科学以及最好的文化科技成就而开设的拓宽类选修课;再一类是不同学科领域的兴趣性选修课,以发展学生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和才能。

(3)。选修课的教学组织管理

选修课的教学形式仍然是课堂教学,以班级授课为主,因此必须加强对选修课的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的研究,包括选修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及选修课的评价考核等。

(4)。《选修课指南》应包括以下方面

①.选修课的目的、意义及要求

②.选修课的课程标准及教学计划

③.选修课的门类及教学要求

④.选修课教学管理

⑤.各门类选修课任课教师配备

3. 制定课外活动的统一规划,明确课外活动的规范和要求,提供选用的参考资料,形成指导科技活动,教育活动及艺体活动开展的《成都七中课外活动钢要和指南》。

(1)。对课外活动的认识

本课题研究的课外活动指在教学大钢范围以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活动的总称。学校课外活动的开展,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开展学校课外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以适应个性发展的需要;发展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扩大知识领域;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愉悦身心,增进健康等。

(2)。课外活动计划

(3)。课外活动系列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将课外活动分为:科技活动、教育活动及艺体活动三个系列,由学校研究机构领导,学生自愿参加,在课外进行活动的组织。主要有:科技活动小组,如电工、气象、航模、无线电测向小组、教具制作等小组;艺体小组,如合唱、舞蹈、乐器、戏剧、美术、球类、田径、学生电视台、业余党校等小组;少年军校、学生业余团校、业余党校等小组以及各门学科的兴趣小组和公益服务小组等。小组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开发智力,增进健康、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

(4)。课外活动的组织模式

4. 将必修课、选修课及课外活动有机结合,构建适应不同类型学生

选择发展的课程体系。

5. 改革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与新的课程结构体系相适应的教

学体系。

三.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属应用研究及开发研究。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教育科学研究的途径和成果,根据课题研究工作的需要,本课题采用调查研究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以及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四.课题研究步骤和措施

1.课题研究的步骤

该课题属全校性实验研究课题,除主研人员外,学校所有的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相关的科任教师及全体班主任都参加实施工作。拟分三个阶段开展研究。

第一阶段(2005年10月——2006年12月)

主要任务:组建课题组、完善研究方案,总结交流我校课程结构改革的实践经验。预期成果:子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06年元月——2009年3月)

主要任务:课题按方案实施研究,组织课题研究成果的阶段性交流。

预期成果: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报告

第三阶段(2009年3月——2010年9月)

主要任务: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研究成果。

预期成果: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课题研究的措施

(1)。聘请专家指导

(2)。学校提供课题研究所需的研讨、咨询及资料费用,并提供编写选修教材所需经费。(3)。加强课题研究组织管理

课题研究由学校研修室牵头,分教育处、年级组、班主任和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两个系列具体实施。

五.课题研究的组织

1.课题组组长

王志坚高级教师成都七中校长

2.课题组成员

王志坚江华国何明刘国伟任旭东张意赵欣

以及参加学校选修课教材编写和教学和的全体老师。(本方案由研修室主任何明执笔)

5.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和实验(开题报告) 篇五

实验一(图书检索):

1.自命题,利用不同检索途径查出本馆不同学科的图书四种,写出检索过程,记录书名、责任者、索取号和借阅状态。

①进入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首页,馆藏书刊检索,高级检索,以题名为检索途径,输入查找内容“昆虫生态学”,检索库选择图书,检索结果共有7条记录。其中一条:书名为《昆虫生态学》,责任者为普赖斯著;北京大学生物学系昆虫学教研室译,索取号为Q968.1/8054,借阅状态为在馆。

②以责任者为检索途径,输入查找内容“张宏宇”,检索库选择图书,检索结果共有7条记录。其中一条:书名为《C#数据库系统开发案例精选》,责任者为张跃廷, 韩阳, 张宏宇编著,索取号为TP312C/1261,借阅状态为在馆。

③以主题词为检索途径,输入查找内容“自动化”,检索库选择图书,检索结果共有46条记录。其中一条为:书名《自动化概论》,责任者为主编赵曜,索取号为TP2-43/4467,借阅状态为在馆。

④以索取号为检索途径,输入查找内容“Q25”,检索库选择图书,检索结果共有81条记录。其中一条为:书名《医学细胞生物学基础》,责任者为刘希贤编著,索取号为Q25/0242,借阅状态为在馆。

2.查出校外图书馆不同学科图书两种,写出检索过程,记录书名、责任者、出版者、出版时间。进入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首页,点击“CASHL华中区域中心”,进入“北京大学图书馆”: ①进入书刊目录检索,复杂检索,输入“马克思主义”,以题名为检索途径,类型选择中文图书,检索结果共有2769条。其中一条:书名为《马克思主义研究 文本、理论与现实》,责任者为杨金洲著,出版者为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为2011年。

②进入书刊目录检索,复杂检索,输入“周俊”,以著者为检索途径,类型选择中文图书,检索结果共有113条。其中一条:书名为《城市管理学导论》,责任者为周俊主编,出版者为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为2006年。

3.利用图书联合目录查出图书两种,写出检索过程,记录书名、责任者、出版者、2-3个不同地区的馆藏情况。

进入“Calis华中地区中心”,全国中心下的“educhina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以书名为检索途径,类型选择中文图书,①输入“电子工程”,检索结果共有287条。其中一条:书名为《电子工程制图》,责任者为童幸生,出版者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为纸本馆藏,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为纸本馆藏,北京市北京大学为纸本馆藏。

②输入“教育心理学”,检索结果共有1262条。其中一条:书名为《教育心理学》,责任者为叶玉珠著;高源令著;修慧兰著;葉玉珠著,出版者为心理出版社,武汉市无该书纸本馆藏信息,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为纸本馆藏,广东省深圳大学为纸本馆藏。

4.自命题,查出两种电子图书,写出检索过程,记录书名、责任者、出版者。

进入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首页,点击“电子图书”,点击“书生之家”,以书名为检索途径,①输入“会计学”,检索结果共有485条。其中一条:书名为《会计学原理》,责任者为夏益红,出版社为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②输入“商务英语”,检索结果共有112条。其中一条:书名为《实用商务英语写作》,责任

者为(英)康,出版社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实验二(学术论文检索):

1.自命题,利用数据库查出与题目相关的中文期刊论文8篇、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各一篇。命题:油菜菌核病

检索过程:进入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首页,点击“中文数据库”,①点击查找期刊论文下的“CNKI中国知网”,点击“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篇名为检索途径,输入“油菜菌核病”,检索共有555条记录。以下列举八篇:

a.题名:《百·菌核净等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作者:刘永忠;贺生印,出处:青海

农林科技

b.题名:《咯菌腈等不同杀菌剂防治油菜菌核病试验初报》,作者:任利平,出处:青海农

林科技

c.题名:《油菜菌核病发生、危害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作者:张立良;沈维冰;刘成社;任

翠龙,出处:安徽农业科学

d.题名:《油菜菌核病预报方法的研究》,作者:居为民;高苹;李箕根,出处:植保技术

与推广

e.题名《菌核净及其复配制剂防治油菜菌核病药效试验》,作者:朱宝华;曾宁生,出处:

江苏农药

f.题名:《油菜菌核病和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作者:查国莉;伊淑丽,出处:安徽农业

科学

g.题名:《35%菌核光防治油菜菌核病试验》,作者:袁爱忠;刘荣国;陈宝林,出处:上

海农业科技

h.题名:《油菜菌核病与细菌性软腐病鉴别方法》,作者:叶云,出处:江西农业科技 ②点击“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题名为检索途径,输入“油菜菌核病”,检索结果共有21条记录。以下列举其中一篇:

题名:《海洋细菌Bacillus velezensis DM09在油菜中的定植及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研究》,作者:郭春艳,学校:华中农业大学,时间:2010年

③点击“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以篇名为检索途径,输入“油菜菌核病”,检索结果共有56条。以下列举其中一篇:

题名:《油菜菌核病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的研究》,作者:杨廉伟;王华弟;戴以太;陈将赞;丁灵伟,会议名称: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机构:浙江省天台县植保站、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会议召开时间:2011年08月11日

2.自命题,查出与论题相关的外文文献一篇,写出检索过程,记录题名、作者和出处。命题: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检索过程:进入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首页,点击“外文数据库”,点击“BIOSIS Previews”,以题名为检索途径,输入“Nilaparvata lugens”,检索结果共有291条。以下列举其中一篇: 题名:《An orange-eye mutant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Hemiptera: Delphacidae)》,作者:Seo Bo Yoon;Jung Jin Kyo;Kim Yeongtae,来源出版物: Journal of Asia-Pacific Entomology卷: 14期: 4页: 469-47

2实验三(网站信息检索)

自命题,分别利用搜索引擎、网络资源目录、相关的中文网站各查出与命题相关的信息

3条。写出检索过程,记录题名、责任者和出处。

命题:光的波粒二象性

①利用搜索引擎“google”,打开google主页,输入“光的波粒二象性”,点击google搜索,搜索结果中的一条为:

题名:《光的波粒二象性》,责任者:互动百科,出处:/wiki/光的波粒二象性

②利用网络资源目录,打开

③利用中文网站“中国科技网”,打开http:///,输入“光的波粒二象性”,点击搜索,得其中一条结果为:

6.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和实验(开题报告) 篇六

百色市靖西中学王译萱

一. 课题研究的内容

1.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要求老师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去实施不同的教育,使“材”各得其所,各遂其志。这种基于认识论规律的思想之所以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衰,正是由于它反映了教育的基本规律。而我们在此提出的分层教学正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现代版的代名词。所谓分层教学就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根据这种差异性,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在老师的培养下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国外来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欠缺,而是由于没有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

近年来,有关专家学者和各地中小学对分层教学进行了广泛的深入研究,如华国栋的《差异教学论》中以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为出发点,对教学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其中也对差异教学策略之一“分层教学”问题进行了探讨。许征利在《“班内分层教学”初探》一文中提出“班内分层教学”就是在不打乱原班级的情况下,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施教,进行分层递进教学。重庆市第四十二中学进行了“分类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提出“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各有发展”的分层教学策略。这些研究和实践探索主要是针对解决统一要求下的教学差异问题,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⑴比较笼统不太好具体化,不能实际操作或不能持久地操作下去;⑵都是从教师角度看的,即从教者出发来谈分层教学,只看到教学的一个侧面;本课题站在高中生(有一定文化基础,有一定学习能力,有一定自我管理调控能力)的角度上,从学习者角度构建分层教学策略。对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尤其是适应高中课程改革新要求的分层教学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2.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班级授课制还将长期存在,而我们学校学生底子薄,虽然同一个班,却有不同层次的学生,从总分100多分到十几分不等,这样在统一教材,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教法,统一作业,统一评价的“大一统”教学模式下,在同一班级内学生的学习差异更加悬殊,好学生“吃不饱”,中等学生难以提高,基础差的学生又跟不上。

目前,由于我市近几年的几所重点学校的连续扩招,导致县级学校生源极 1

差的现象产生。很显然,大班额不仅学生多且个人认知基础参差不齐,而目前教学过程及评价又过份强调同一性,这必然会导致部分学生因掉队而厌学。针对这一现状,几年来我们借鉴了一些先进学校的经验,并融汇了我校的教学实际,适时制订了“面向全体,分层递进”的教学策略,并狠抓落实,使全体学生(即层次不同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得到了充分发展。

3、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开展本课题研究是为了适应当代教育高度关注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改革发展潮流,解决当前高中课程中存在的统一教学要求和学生个体差异性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探索同步教学和差异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组织模式。从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入手,探索高中学校英语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的基本策略。其重要意义在于能够较好地解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提供更有利于每个学生都发展的有利环境,真正做到落实素质教育的“面向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要求,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提高我们的办学教育实践水平。在教育理论的发展方面,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班级授课制改革,为教育改革创新提供实践经验。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新的教育理念和社会对教育的更新要求,教师们必须在这方面有新的考虑,新的思维。要从培养对社会直接有用人才,教给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即“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选择这一话题的意义在于:①以新课程的理念,对教育提出更高的教学能力要求,不能仅仅充当“教书匠”,而要当好导师、导演和演员和不断学习的学员,以课本为素材,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分析的方法,归纳演绎的方法;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培养出具有科学思维能力,适应性学习能力的学生。

二.本课题研究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1.教学分层,就是指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根据学生各自的个性特征,各自的基础知识,各自的接受能力,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有区别地制出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变换授课方式,创立评估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促进每个学生在最合适自己的学习环境求得最佳的发展。“分层次教学”是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承认学生差异,改变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困材施教,为培养多规格、多层次的人才打基础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2.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就是要正确地处理好多数学生和少数学生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就是在教学中如何正确地对待好、中、差三类学生的问题。对于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要认真培养,严格要求,打破常规,采取特殊措施,促使其迅速成长;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则要耐心帮助,促使他们尽可能跟上去;对于中等生,则要鼓励引导,让他们跳一跳,以取得较大的进步。

实施分层教学就是依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具体差异,在教学中既有统一的要求与标准,又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行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措施,达到全体学生充分发展的目的。

符合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的个别差异是绝对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先天的遗传因素有区别,而且还表现在其身心成长与智能发展的后天条件有区别。因而其逐渐形成的自我意识水平与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也有区别。也就是说,对于同一知识,不同的学生掌握起来,有快有慢,有好有差。同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我们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90%的学生能够掌握我们所讲授的事物。实施分层教学就是要求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各个方面的差异,为学生创设符合他们实际水平的教学情境,克服在教学中的“一刀切”现象,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的水平,尽可能的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获得成功。

符合智力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智力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人的智力的差异是很大的,智力不仅在个体间有巨大差异,而且在个体内智力的不同组成部分也有较大的差异。长期的教学经验也告诉我们,有些学生许多学科都学得很好,但就是某一学科学得不好,甚至只是某一学科的某个部分学不好。实施分层教学不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把学生之间的不同层次分清,而且要求我们要对同一个学生在学习不同的知识时呈现的不同层次要分清。

三.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搜集现有《分层教学模式》的有关资料,了解目前各地这个课题的研究成果、研究的动态、发展历史和现状。

2.调查法

(1)深入课堂教学调查并分析有关该课题实施现状及与教师座谈。(2)对学生在该课题实施中进行问卷调查。

3.实验法 采取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对比研究。

4.分析法 通过调查分析学生学习的现状、学习结果、总结取得的成功和失败的地方,为下一阶段的实验方案提供信息和方法。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1.高中英语教学分层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实施方案和计划

2.高中英语教学分层实施策略的操作、调整和不断完善

3.高中英语教学分层策略成果总结

4.高中英语教学分层策略实施的反思和总结

五.课题研究的完成情况

本课题研究的不同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成果形式:

(一)、研究的准备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2月)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

1、学习有关分层教学的经验,开展理论研究,汇总分析数据,通过问卷调查、卷面分析、学生座谈等方式了解分层教学工作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2、借鉴分层教学的一些成功做法,拟定平行班的对比班组,为实施分层教学推进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和计划。

(二)、研究的实施阶段(2012年2月——2013年9月)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开展研究与实践,形成阶段成果。加强理论方面的研究,定期组织交流。具体实施中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2012年3月)安排听课,说课,交流讨论活动,进行教学反思,侧重对教学各环节的分层目标研究。力求做到:

1、每人对分层教学推进对象进行一次谈心工作。

2、每位课题组成员写一篇关于分层推进教学的体会和感想。

3、每位教师展示一节公开课,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观摩,听课、评课,总结经验体会。

4、进行反思,集体交流,总结经验,以指导下一步实践。

第二部分:(2012年3月——2012年7月)研究教学媒体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分层教学效果的影响,组织制作适合课程的探究式教学课件。具体的工作安排如下:

1、研究新课程,对课程改革的实质做到准确把握,认真落实。

2、深入体会分层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设计体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主动学习的教学课件及教学方案,交流设计体会。

3、选出优秀的课件及教学方案,进行公开展示,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观摩,听课、评课,总结经验体会。

4、集体交流,找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尤其针对基础薄弱学生的促学方式,在今后的研究中推广实施。

在完成以上基本的研究工作后,课题组成员再次进行集体交流,完成本阶段的研究总结。

第三部分:(2012年5月——2012年12月)实施校本研究课,加大研究范围,适度推广,互听互评,写相关经验总结。拟开展如下研究工作:

1、课题组成员与本系列教师集体备课,教师互听互评,对存在的问题及实施过程中的新情况及时修改补充,形成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课例,论文加以推广。

2、力争在校本教研活动或其它教学研究活动中展示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研究课,征求多方意见。

3、在校教科研室及教务处的工作安排下,适时地对不同班级、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分层教学给予指导。

4、总结经验体会并形成材料。

第四部分:(2012年3月-2012年6月)实施校本研究课,集体编写研究课教案,互听互评,写相关经验总结。拟开展如下研究工作:

1、课题组成员集体编写研究课教案,教师互听互评,对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的新情况及时修改补充,形成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课例。

2、有意识在各级各类教学研究活动中展示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研究课,征求多方意见,展示科研成果。

3、整理学生反馈意见,以便更有效地开展分层推进工作。

4、数据分析,总结经验体会。

(三)研究的总结阶段(2013年6月)

总结完成课题研究的分析报告。汇编教学论文、优秀课件、研究课教案。在这一阶段中,具体工作包括:

1、理论学习,对学习的理论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自身修养。

2、课题组成员总结归纳研究心得,积极撰写经验论文。

3、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分类整理,归纳资料,整理文件,总结成果,汇编结集。

4、撰写研究分析报告。

(四)研究的反思阶段(2013年9月)

力求达到在总结中反思,在交流中借鉴,在借鉴中共同提高的目的。

(1)各位教师在个人反思的基础上,结合本本课题组开展活动情况以及课堂内教学策略的改变的具体情况,认真总结本期此项活动的得与失,形成书面材料。

(2)课题参加的每个人员推荐一节能够充分体现新课改高效课堂下的精品课,在课题人员内展示。(3)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县市省的经验交流会。

六、保障条件

此项活动是我校高一年级英语备课组老师的探究性的活动,是英语组教学模式探索的一项大事。要使活动开展顺利进行,需要各成员及英语组的组长和校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各位老师都要为此项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人力、时间和财力保障,并做好个关协调工作。

主要参考书目:

1、尊重差异 有的放矢—有效实施高中英语分层教学

季桢莉《英语新世纪》2011 年01期

2、分层次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科教育》,2003 年;

3、《高中英语新课标教学理论与实务》山东省临沂市教研室 2006年重庆大学出版社

7.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和实验(开题报告) 篇七

关键词:高中,地方,美术课程资源,价值,探究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 …就…是…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美…术…课…程…资…源…, …增…加…课…程…的…多…样…化…, 拓…宽…学…生…的…美…术…视…野…, 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 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需…要…强…调…的…是…, 地方美术资源不等同于美术课程资源, …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是…简…单…地…把…地…方…美…术…资…源…运…用…到…美…术…教…学…中…, …向…学…生…介…绍…地…方…传…统…文…化…以…达到…传…统…文…化…传…承…的…目…的…。…更…不…是…以…文…学…、…历…史…或…地…理…等…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取…代…美…术…课…程…本…体…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是…把…地…方…美…术…课…程…资…源…与…其…他…美…术…课…程…资…源…整…合…起…来…, 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通…过…“…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不…同…学…习…阶…段…的递…进…, 以…达…到…“…激…发…创…造…精…神…, …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完…善…人…格…”…的…理…想…目标…。

一、课程资源开发的背景

世界各国学校美术教育受到后现代课程观的影响而出现了改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 艺术教育被列为学校的核心课程, 被认为是促进社会发展动力的教育。

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中都包含着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相关的条文。《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 (1994年公布) 中指出:“为了确保学生接受艺术学习不仅仅是‘接触’的水平, 对社区资源的创造性和经常性的利用便成为重要的因素。教师、教育行政人员、家长和地方艺术组织可以通过伙伴式的工作关系, 在所有艺术学科的教育中营造出专为延续、扩展、和深化学生能力的环境。”

日本文部省公布的《中学校学习指导要领》中指出:“以日本、外国的少年儿童的作品, 亚洲的文化遗产作为各年级的‘B鉴赏’的题材, 与此同时, 积极活用美术馆、博物馆等设施和文化财产。”“为了让学生可以随时进行鉴赏, 在校内的适当场所展示鉴赏作品, 同时可以活用学校图书馆内的鉴赏用图书、影像资料等。”…

2000…年…6…月, 中国教育部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 其中包括制定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04…年初, 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在对《美术课程标准》进行修订时, 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条例也进行了修订, 增加了有关民族、民间美术以及文物的表述。

在教学活动建议中, 《标准》认为应“结合传统节日, 创作、设计和制作平面或立体的美术作品, 体会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课程标准对祖国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非常重视, 提出“要引导学生深入的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 增加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推出重点课题《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各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如火如荼地展开。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学专业委员会也成立了《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题, 以此带动全国各地的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及其在美术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当…前…, …在…执…行…美…术…新…课…程…标…准…过…程…中…, 应…当…树…立…正…确…的美…术…课…程…资…源…观…, 发…挥…美…术…课…程…资…源…的…作…用…, 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 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

二、“课程资源”涵义

“课程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狭义的课程资源则仅指形成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纵观两种观点, 我们可以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利用的所有自然资源以及人力和物力等看做课程资源实施过程中的总和, 如:校内教学设施、教师、教材、学生, 校外公共设施、社区、家长、自然环境等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成长和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的各类资源。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我国的课程论与教学论理论将课程资源划分为多种形式: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素材资源与条件资源、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信息化资源等。但是按照不同空间分布, 大致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 而网络资源既可归为校内课程资源, 也可以归为校外课程资源。

(一) 校内课程资源

“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可以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就利用的经常性与便捷性来讲, 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占据主要地位”。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师和学生 (师生的生活经验、经历、教学与学习方式等) 、学校教学设施及其专用教室、校内各种社团活动等都是校内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考虑校内课程资源, 它不仅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方便、最基本的资源, 它还是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资源, 是开发校外课程资源的前提条件。

(二) 校外课程资源…

“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资源”。…校外课程资源, 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包括素材型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 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能为我们转变教育教学方式, 适应新课程提供有利的支持和保证。……

三、本地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原则与价值意义

(一) 原则

本地美术课程资源带有明显的原生性和零散性, 虽然范围较广但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筛选和验证, 难免良莠不齐, 鱼龙混杂, 它不能直接作为课程资源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只有那些具有教育价值和美术课程意义的资源才有开发和利用的价值。因此, 我们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 将与具体教学活动有关的地方的美术课程资源 (即具有教育价值和美术课程意义的资源) 进行筛选和提炼, 坚持优选原则和适应性原则, 把好课程资源的质量关。保证符合美术课程目标和具有美术教育价值的当地课程要素进入学校美术教育教学, 使校外美术课程资源真正作为校内美术课程资源的补充、拓展和延伸。

(二) 价值意义…

地方性美术课程资源是当地人们长期生活积累的产物,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适应当地民间风俗习惯, 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且本地学生对地方资源了解深刻, 接受便利, 因此发掘地方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具有很大的可行性。本土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价值在于:… (1) 丰富课内外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转变学习方式, 内化知识结构。 (2) 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体验, 促进个性成长,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提升美术教师的课程参与意识, 转变教学方式, 促进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4) 充实美术课程资源, 推进美术课程改革。 (5) 实现学校的美术课程创新, 编制校本美术课程, 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6) 拓展地方美术文化的认知域, 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

四、创新之处

8.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和实验(开题报告) 篇八

关键词:高中;地方;美术课程资源;价值;探究

高 中 美 术 新 课 程 标 准 倡 导 的 一 个 重 要 理 念 , 就 是 充 分 利 用 和 开 发 校 内 外 美 术 课 程 资 源 , 增 加 课 程 的 多 样 化 ,拓 宽 学 生 的 美 术 视 野 ,注 重 学 生 的 学 习 方 法 和 过 程 ,提 高 学 生 的 美 术 素 养 。需 要 强 调 的 是 ,地方美术资源不等同于美术课程资源, 地 方 美 术 课 程 资 源 的 开 发 和 利 用 不 是 简 单 地 把 地 方 美 术 资 源 运 用 到 美 术 教 学 中 , 向 学 生 介 绍 地 方 传 统 文 化 以 达 到 传 统 文 化 传 承 的 目 的 。 更 不 是 以 文 学 、 历 史 或 地 理 等 其 他 学 科 的 知 识 来 取 代 美 术 课 程 本 体 的 知 识 和 技 能 的 传 授 。而 是 把 地 方 美 术 课 程 资 源 与 其 他 美 术 课 程 资 源 整 合 起 来 ,注 重 与 其 他 学 科 的 联 系 ,通 过 “ 造 型 · 表 现 ” 、 “ 设 计 · 应 用 ” 、 “ 欣 赏 · 评 述 ” 、 “ 综 合 · 探 索 ” 等 不 同 学 习 阶 段 的 递 进 ,以 达 到 “ 激 发 创 造 精 神 , 发 展 美 术 实 践 能 力 , 形 成 基 本 的 美 术 素 养 , 陶 冶 高 尚 的 审 美 情 操 ,完 善 人 格 ” 的 理 想 目 标 。

一、课程资源开发的背景

世界各国学校美术教育受到后现代课程观的影响而出现了改变。20 世纪 90年代以来,艺术教育被列为学校的核心课程,被认为是促进社会发展动力的教育。

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中都包含着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相关的条文。《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1994年公布)中指出:“为了确保学生接受艺术学习不仅仅是‘接触’的水平,对社区资源的创造性和经常性的利用便成为重要的因素。教师、教育行政人员、家长和地方艺术组织可以通过伙伴式的工作关系,在所有艺术学科的教育中营造出专为延续、扩展、和深化学生能力的环境。”

日本文部省公布的《中学校学习指导要领》中指出:“以日本、外国的少年儿童的作品,亚洲的文化遗产作为各年级的‘B鉴赏’的题材,与此同时,积极活用美术馆、博物馆等设施和文化财产。”“为了让学生可以随时进行鉴赏,在校内的适当场所展示鉴赏作品,同时可以活用学校图书馆内的鉴赏用图书、影像资料等。”

2000 年 6 月,中国教育部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其中包括制定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04 年初,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在对《美术课程标准》进行修订时,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条例也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有关民族、民间美术以及文物的表述。

在教学活动建议中,《标准》认为应“结合传统节日,创作、设计和制作平面或立体的美术作品,体会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课程标准对祖国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非常重视,提出“要引导学生深入的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加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 。 ”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推出重点课题《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各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如火如荼地展开。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学专业委员会也成立了《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题,以此带动全国各地的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及其在美术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当 前 , 在 执 行 美 术 新 课 程 标 准 过 程 中 ,应 当 树 立 正 确 的 美 术 课 程 资 源 观 ,发 挥 美 术 课 程 资 源 的 作 用 ,使 各 种 资 源 和 学 校 课 程 融 为 一 体 ,更 好 地为 教 育 发 展 服 务 。

二、“课程资源”涵义

“课程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则仅指形成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 ”纵观两种观点,我们可以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利用的所有自然资源以及人力和物力等看做课程资源实施过程中的总和,如:校内教学设施、教师、教材、学生,校外公共设施、社区、家长、自然环境等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成长和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的各类资源。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我国的课程论与教学论理论将课程资源划分为多种形式: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素材资源与条件资源、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信息化资源等。但是按照不同空间分布,大致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而网络资源既可归为校内课程资源,也可以归为校外课程资源。

(一)校内课程资源

“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可以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就利用的经常性与便捷性来讲,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占据主要地位”。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师和学生(师生的生活经验、经历、教学与学习方式等)、学校教学设施及其专用教室、校内各种社团活动等都是校内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考虑校内课程资源,它不仅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方便、最基本的资源,它还是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资源,是开发校外课程资源的前提条件。

(二)校外课程资源

“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 “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包括素材型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能为我们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提供有利的支持和保证。

三、本地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原则与价值意义

(一)原则

本地美术课程资源带有明显的原生性和零散性,虽然范围较广但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筛选和验证,难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它不能直接作为课程资源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只有那些具有教育价值和美术课程意义的资源才有开发和利用的价值。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将与具体教学活动有关的地方的美术课程资源(即具有教育价值和美术课程意义的资源)进行筛选和提炼,坚持优选原则和适应性原则,把好课程资源的质量关。保证符合美术课程目标和具有美术教育价值的当地课程要素进入学校美术教育教学,使校外美术课程资源真正作为校内美术课程资源的补充、拓展和延伸。

(二)价值意义

地方性美术课程资源是当地人们长期生活积累的产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适应当地民间风俗习惯,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且本地学生对地方资源了解深刻,接受便利,因此发掘地方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具有很大的可行性。本土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价值在于: ①丰富课内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转变学习方式,内化知识结构。②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体验,促进个性成长,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③提升美术教师的课程参与意识,转变教学方式,促进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④充实美术课程资源,推进美术课程改革。⑤实现学校的美术课程创新,编制校本美术课程,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⑥拓展地方美术文化的认知域,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

四、创新之处

9.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和实验(开题报告) 篇九

田林三小崔莹

一、课题背景

当前,世界各国小学教育改革风起云涌,改进科学教育已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育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美国认为,“美国的未来越来越取决于能否向全体美国儿童提供有质量并具有本国特色的科学教育”,并对小学科学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出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提要;韩国把培养儿童的科学研究能力作为基本措施来抓,制定了有关科技教育法规;英国在教育改革中采取了鲜明的科技取向策略,要求通过学校课程来强化小学科学教育„„等等。国外发达国家对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视和采取的有效措施,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科学教育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小学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组成部分。

与发达国家的教育相比,中国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的扎实,而国外先进的教育考虑的是实实在在的能力,是离开了老师也能够学习、思考的能力,而我们的科技教育还不能完全使学生有效地产生问题,进入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要有效的解决学生的这一问题,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主、创造地学习。

所谓“科学研究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生活中选择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培养创造性的知识人才,要让学生习惯自主地研究、解决问题,只有从小学开始抓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它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我校总结了几年来开展科技普及活动的经验,认为依托小学科技教育,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主动体验,探索发现,强调发现并获得知识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很有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各种科技活动方案的积累,形成一套富有本校科技特色的校本课程,形成田三科技活动的系列化;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进一步进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养成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二、课题实施的过程与方法

(一)现有的研究基础与外部条件

1、本校已有的科技教育成果:被授予徐汇区科技教育实验校、科技特色学校、绿色学校、上海市“生物和环境”先进校;科研课题“推广《中小学科技教育研究》成果的实践”荣获徐汇区第五届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二等奖;《小学生创新教育的实践与认识》被列为区重点研究课题,即将结题;进行了“田林三小节水大行动”、“共绘绿色春天—吊兰无土栽培”系列科普活动、“流动的芳草地—制作环保公益广告”系列科普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参与各项科技竞赛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全国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市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区级一等奖14项。

2、本校开展“生物和环保”科技活动的特点初具规模:我们定期开展的“生物和环保”主题系列科技活动,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并且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化的活动模式,实现学生、家长、社区居民人人参与,动手动脑。其中,“共绘绿色春天—吊兰无土栽培”的科技活动方案荣获上海市“生物和环境”优秀实践活动二等奖,“流动的芳草地—制作环保公益广告”的科技活动荣获上海市“壳牌”美境活动方案设计和实施2项一等奖以及全国创新大赛优秀实践活动二等奖。

3、“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化的科技活动模式,为学校开发科技活动校本课程提供了社会实践的人力、物力资源和广阔的活动领域。我校与社区14家单位和居委结为联谊单位;我们聘请社区科学家余家璜、俞渊、张映璜教授为常年科技指导教师、校外辅导员,使我校的科技教育颇具特色并取得成效。

(二)研究目标

我们希望抓住学校以科技特色活动的开展带动科技教育为主线,从培养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为抓手,通过教师有步骤、有重点、可持续地组织学生开展生物、环保的科技探究活动进行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基础性培养的实践探索,强化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养成教育,从而整合学校的科技活动,并坚持可持续开发,形成田三科技特色活动的系列化,提炼培养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方法。

(三)研究内容

本项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开展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基础性培养的实践和探索。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两大方面:

1、组织教师撰写以“生物与环保”为主的科技活动方案,并指导实践部分科技活动,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基础科学能力;

2、通过实践和研究,整理完成田三科技活动的校本课程的开发。

(四)研究方法

主要通过我校科技活动方案的编写、整理和实施,整合已实践的科技活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继续设计新的科技活动方案,形成田三科技活动的系列化。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开展对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基础性培养的实践和探索,提炼经验,形成我校以科技活动带动科技教育的特色。

(五)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分三大阶段两个层面展开。

第一阶段:

成立“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的课题组,收集培养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情报资料;学习撰写科技活动方案,形成本课题实施的计划。

第二阶段:

1.编写、完成田林三小科技活动的校本课程

2.实施校本课程,开展各项“生物和环保”的系列专题研究活动

3.通过活动的开展,进行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索

第三阶段:

总结编写和实施科技活动校本课程的经验,完成田三科技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形成科技教育的特色;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研究“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养成教育”;择时进行学校校本课程的观摩与展示活动,全面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

最终完成时间及成果形式

本课题拟于2010年12月完成,成果主要形式有:

1.“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的主报告。

2.田三科技活动的校本课程。

3.学生科技活动中的小论文和研究报告。

10.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篇十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突破教材的概念局限,寻求更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与保障。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应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的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突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课程资源的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关系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和课程质量的高低的问题。英语的课程资源是广泛的、开放的、多样的。英语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了如下描述: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在英语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善于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必须建立起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师观和课程资源观,懂得课程资源的范围和种类,能正确使用教科书并恰当利用其他课程资源。

一、对英语课程资源的理解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由于课程资源本身的丰富性、复杂性、发展性,不同的研究者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课程资源的界定也不尽相同。如有学者认为,“课程资源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目标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也有学者认为,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我个人倾向与后一观点。据此,可将英语课程资源定义为英语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其中人力资源主要包括英语教师、学习者本人、英语学习者同伴群体、母语为英语的外籍人士;物力资源主要包括英语教材、教学挂图、录音录象资料、工具书、课外读物、报刊杂志、电脑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等等。自然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

二、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英语及英语的运用,对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

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象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以及其他英语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与课本,他们对贴近实

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很感兴趣,对英语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有提高。

现代教育十分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英语教学也不例外。由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存在差

异,他们的学习风格、学习策略也各不相同,单一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渠道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不利于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是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渠道,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渠道进行选择性地

学习。因此,开发和利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三、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

不管哪一种课程资源,都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既要面向全体

学生,又要突出学生个体。既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又要让他们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

和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完成英语学习任务。要通过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一般来说,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

种。

1. 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研究学生的普遍兴趣以及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种种活动,既有利于发现多姿多彩的奖励

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和取得良好成绩的信心,也可以启发教师打开记忆的宝库,与

自己以往与学生交往的经验中挖掘出大量有益的参考资料。教学方式特别是学习方式本身就

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如通过调查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上课方式,喜欢做什么样的作业等因素能

够归纳出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及如何布置作业等,来帮助学生尽快达

到课程的目标要求。

2. 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

英语资源的选材应该取舍得当,为此不但需要了解所教学生目前已经具备的英语知识、技

能和素质,而且还应该兼顾学生中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设计不同的方案,组织多

种活动,准备丰富的活动。因此,掌握学生现有英语知识、英语技能和素质的水平以利因材

施教,收集适应技能高低和知识多寡不同的各种活动和素材,是英语课程选材的必要依据。

比如我在设计每天的值日生报告时,就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水平编制一段对话,或讲个故事

或播段新闻。让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活动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3. 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

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特别是向学生指出学习中的差错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的反馈资料,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找出英语学习中的难点。例如,在现在完成时语法教学后,有意识地收

集一些学生常犯的错误的资料,如不规则动词过去式,短暂性动词如何与since, for连用等内

容,设计和整理成现在完成时的核查表,让学生及时掌握这一知识。

4. 安排学生参加英语课外活动

安排课外活动是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活动。学生在课外有无机会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

恰如其分地运用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我们英语教师,可以有

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一些学习英语的氛围:如在课后学唱一些英文歌曲,组织英语书法演讲比

赛,开设英语角等,并注意发掘学生自身学习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

化为实践能力。否则,有些学生就可能因为不用而将学习内容忘记的一干二净,整个教学效

果的成效就会受到损失。

5. 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英语教学工作本身就是很复杂的,因而英语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与思考。

教学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策略有多种多样的来源----来源于研究,来源于新教材和新手段,来

源于先进教学法的报道,来源于同事,来源于对教学的自我总结,来源于对课堂学习情况的思考等等。作为我们英语教师,要不断地考虑如何来充实自己的教与学的知识库,并且为增

加英语方面的知识做出不懈的努力。英语教师还需要不断地提高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他

人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的能力。英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教学日志、研究

小组、同伴互助等自我评价和合作总结的手段,方法和策略,提高自我总结和反思的教学水

平。

6、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怎样让英语教学跟上时代的步

伐,针对英语课程的实际情况,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更新教与学的方式,活化教学内容。

英语语境实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教材内容再加工、活化,使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活泼的交际内容,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趣味性和交际性。

2.根据教与学的需要,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材的实际情况,教师可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整。

如在教牛津英语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做适当调整。

我们常把check out 作为对grammar的检测提前教学。而有时为了扫除reading里生词的障碍,会提前教vocabulary。有时现实生活中发生了某件重要的事情,而教材中有一个内容相关的单

元。如果在延续性和难度等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就可以提前学习这个单元。将教材内容与

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如

中秋节到来时,我提前教学Festivals,让学生进行中外节日比较,对中外习俗,饮食文化有更

深的理解。

3、拓展学用渠道,补充教材内容

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英语。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语言及其运用,教师可根据需要

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和补充,拓展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渠道。网络技术的发展,为

英语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视听环境。教师可在因特网上利用网络搜索功能查寻或

是访问英语学习网页,获得相关的信息和资源,来补充或充实教材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英语使用能力,所以教师要

有意识地导入文化内容,补充背景知识。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扩大学生阅读量。生

活是语言教学不竭的源泉。教师除了充分发挥现有课程资源的作用,还应关注课堂环境和生

活环境,运用生活中鲜活的事例对教材进行整合和补充,自主开发语用渠道。教师通过引导、促进、激励和唤醒学生的主动性,把语言学习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总之,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而是一种材料和工具。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以学生为本,让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面对不断

变化的资源更新,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惟有如此,我们的英语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实效。

参考资料:

1、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程改革

3、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1.高中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十一

在校内课程资源中,课程标准和教材是高中政治课程资源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高中政治课程的基本教材和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之一。高中老师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要建立在充分利用好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既要重视统一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又要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

1﹒充分利用新闻材料,优化教材内容

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是广东省统一的广东版教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统一教材中有个别内容已落后于社会实际生活环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新闻材料这一课程资源,优化教材内容,使课本知识与时事知识融为一体,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给政治课堂注入活力。利用新闻材料,主要是指利用新闻报道和新闻图表资料,结合教材的相关原理,选择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上报道的国内外重大时事,纳入课堂教学。

例如,我带着高三学生复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加强宏观调控”这一知识点时,首先展示了一则新闻材料。2007年3月21日《南方日報》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中国证监会前主席周正庆日前表示,从去年以来,我国股市的上涨是一种恢复性增长。但从去年12月到今年1月这短短一个多月时间,股指增长确实快了些。对这个现象不能忽视,但调整必须用经济的手段进行市场化的调节,而不能采用行政性的打压手段。

然后我让学生带着如下问题阅读教材:(1)为什么不能采用行政性的打压手段调节?(2)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手段和目标是什么?接着师生结合上述新闻材料共同探讨了上述两个问题。最后,进行课堂练习。2007年3月21日《南方日报》载文指出,今年我省物价改革锁定药价、环境资源价格改革和垄断行业监管三大热点,省物价局负责人透露,逾九成药品将由政府定价。对房价的不断上涨,省物价局将联合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出台新规,坚决打击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捏造虚假信息,坐地起价、哄抬价格、不按规定明码标价、蒙骗购房者等违反价格法律法规政策的行为。问题:请分析当前出现药价过高,房价不断上涨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在利用新闻材料这一课程资源时,值得注意的是,材料通常会涉及到其它知识点,所以要合理地利用这一课程资源,进行横向的问题延伸设计。例如上述课堂练习的新闻材料就涉及到“多变的价格”这一知识点。所以,在最后的问题延伸设计中,应设计如下问题:(1)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其中决定因素是什么?(2)价格由价值决定,为什么国家又要对逾九成药品进行定价?

这样通过对教材、新闻材料、问题设计这三点课程资源的有机结合,深化了教学内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信度”。

2﹒充分开发利用综合探究活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张通过具体实践来获得直接经验,所以,在每一单元的后面,都围绕本单元主题设计有“综合探究”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统一教材中“综合探究”这一课程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某个知识点设计好“综合探究”活动课,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实践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例如,我在讲授“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这一内容后,设计了如下综合探究活动: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不少学生带手机、穿名牌上学,但身边也有不少同学因家庭贫困交不起学费,有时连日常生活费也没有着落。请走访你身边的同学,并结合我国当前国家减免农业税、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免除学杂费的时政情况,写一篇关于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调查报告。

综合探究活动提纲:

(1)探究活动的目标: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含义及经济建设的目标;理解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

(2)探究活动的建议:查阅党和国家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关文献及主要领导人的讲话;收集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状况的有关资料,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受教育程度、就业情况、家庭收入水平等;某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改革实施情况;结合调查得来的资料,用学过的有关原理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写出调查报告。

3﹒重视音像制品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编写校本课程

当前大部分学校都非常重视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为了适应这一教学改革的趋势,各学校加大了自身硬件设施上的投入,配置了比较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量的音像制品在互联网上可以下载使用,这为我们开发和利用音像制品课程资源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条件,也开阔了我们的眼界。音像制品,特别是电影,是一门集文学、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养资源,在启蒙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一直以来,开发音像制品课程资源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都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有关部门要继续做好面向未成年人的优秀影片、歌曲和图书的展演、展播、推介工作,使他们在学习娱乐中受到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在中央电化教育馆《优秀电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实证研究》总课题组的规划和指导下,当前全国已经有绝大部分的省区市的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在开发和利用电影课程资源,编写校本课程。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政治、历史、艺术等学科的教学中,通过开发这种音像制品课程资源进行教学,中学生正悄然地改变着自己的学习方式。

12.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和实验(开题报告) 篇十二

一、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我们的校园内有很多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例如,校园内的花草树木、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微机室等。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就在我们身旁。科学教师可以从诸多学校资源中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我经常会引导同学们去观察校园里花草树木的变化,比较不同花草树木叶子的形状、大小、颜色,分析各种花朵的构造,研究各种花的花冠形状,闻一闻花的香气。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到校园里去寻找小动物、小昆虫,去拓印树干的形状然后制作成图册。同学们对于这样的活动非常好奇,参与性也非常强。除此之外,我还利用学校的微机室组织学生上网查阅一些相关的科学资料。例如,蝴蝶的习性,蜜蜂的习性等。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同学们对于这些小生物有了非常细致的了解。不仅掌握了很多科学知识,更体验到了无穷的乐趣。

二、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我认为,我们的小学科学仅仅局限于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是远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家庭中也存在很多的科学资源。存在于家庭中的科学资源往往是同学们所熟悉的,对于这类课程资源的开发往往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

例如,小学生的家中都有很多电动和机械玩具。这些玩具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则可以组织学生把家里的玩具带到学校来,大家一起探究这些玩具工作的原理。同学们家里每天都会扔掉一些废旧的塑料袋、废旧的电池。那么这些废旧的电池和塑料袋进入到土壤中对我们的土壤又会产生哪些危害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我们班有一位同学的闹钟坏了,于是我让他把这个闹钟带到学校来,大家一起研究如何把它修好。在修理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进行探究,献言献策,最终把这个闹钟给修好了。修好这个闹钟之后同学们感到非常自豪,增强了进行科学探究的信心。

三、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社区是同学们生活的主要场所,社区中包含的课程资源也非常多,比如工厂、大专院校、植物园、公园等。为了有效对科学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我还经常结合社区资源进行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例如,我校旁边有很多工厂,每天都会排放出很多废水。有一次我走到一条小河边,发现河里的水都变成了黑色,并且水面上还漂浮着很多死鱼。周围的居民看到这种情况纷纷拿网兜和竹竿去捞这些死鱼。看到这种情况,我深感吃惊。回去之后便组织学生对这一情况进行考察。在考察中同学们了解到:由于水污染,很多鱼都死了,旁边的庄稼也受到了污染。对于这种情况很多同学都表现出了忧虑,并且还有很多同学表示长大之后绝不做这样的事情,要立志保护好家乡的水资源,让其不受污染。在我的倡议之下,同学们还找到了厂方,向他们提出了这个问题,厂方领导表示一定会尽快解决这一问题。

四、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

乡土资源主要包括:生产与生活经验、传统文化、民风习俗以及乡土地理等。在每一所学校周围都有着独具特色的乡土资源,而这些乡土资源正是我们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天然场地。在对小学科学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一定不能放过对乡土资源的开发。

例如,在每年的插秧季节,我们学校周边的农田里有很多农民都在热火朝天地插秧。此时便可以组织学生对农民伯伯进行访谈,了解插秧多少间距较为合适,了解为什么秧苗不能插得过密等。通过对农民伯伯的访谈,同学们可以掌握很多相关的科学知识。夏季有很多农民在自家的玉米地里套种红豆和绿豆。针对这一情况也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和了解, 了解套种的科学知识。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去一些养殖户家里了解养猪、养鸡、养鸭的科学知识等。乡土资源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可以尽情地进行开发和利用,进而不断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13.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和实验(开题报告) 篇十三

濉溪县五沟中心学校李平

内容题要: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历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性条件,对完成历史教育的使命,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它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它们往往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有着重要意义。

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根据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看的出来,历史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在日常生活中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那么,究竟如何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几种常用课程资源的看法和认识。

一、历史教科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议

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是进行历史课程活动的基础。教学中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就开发的基本途径而言,我个人认为以下两条应当具有普遍意义。

(一)充分用好教科书所提供的资源

用好教科书所提供的各类资源,是开发和利用历史教科书的重要途径。各版教科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选用了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源。除了正文的文字叙述,还有精心选择的地图、文物或历史遗迹照片等,并设计有“想一想”、“比一比”、“材料阅读”、“自我测评”、“活动建议”等栏目,不少栏目都提供了值得重视的历史资料。因此,历史教师不但要重视正文中的文字叙述,还应高度重视编者在其他栏目中所提供的史料。

比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一课时,教材安排了“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和“社会经济繁荣”三目,前两目实际上是交待了“盛唐气象”的成因,第三目则是从农业、手工业、人口、疆域等角度较为具体地介绍了“盛唐气象”的表现。如何让学生较好地掌握唐朝的疆域?教材配置了《唐疆域图》,并在正文中介绍了唐朝的疆域四至。我先让学生看了《唐疆域图》后,然后让同学们找出七(上)中的《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并让大家用彩笔在三幅疆域图上分别描出疆界线,比一比三朝的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通过学生的画一画、比一比、议一议的办法,将不同章节中的三幅疆域图联系在一起,既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更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习判读历史地图的方法。这样较充分地利用了历史教科书所提供的资源,教学效果自然比较理想。

(二)重新整合教科书资源

重新整合教科书资源主要是指对教科书的内容或顺序安排进行调整,这是每位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整合,整合的依据是什么。

重新整合可以只是对教科书内容顺序的调整。我在执教北师大版八年级(下)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是这样做的。“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一课共有三目“改革开放的春雷”、“在希望的田野上”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课文结构是总---分---分,第一目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次会议上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第二目介绍了农村的改革,第三目介绍了对外开放,这一课在整本教材中的位置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量也很多,我在教学时把第14课“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二目“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拎出来,放在这一课中讲解。而本课中的第三目再用一课时讲解。

为什么做这样的调整呢?因为这样调整后,学生的思路很清晰,先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次会上我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接着就是讲解对内的改革,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也就是第二目“在希望的田野上”、然后是讲城市的改革,就是第14课的第二目“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的思路学生会很清晰,不至于摸不着头脑。讲完对内改革以后,就是对外开放了,再利用一课时讲解对外开放,即本课的第三目“对外开放的窗口”。事实证明,这样的调整学生易于接受新知,教学内容衔接紧密。

二、历史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不仅决定了各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其本身就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条件资源。历史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教学的效果,历史教师资源在历史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一)增强亲和力,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客观上讲,师生之间是有一定的心理距离的,如果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不仅可以营造和谐的师生氛围,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到这一点,每接一个新班,在上第一节历史课时,我都会花十几、二十几分钟和学生“套近乎”。比如我会问他们“你们想象中的历史老师是什么样?”“你们认为我们的历史课应该怎么上?”等等一系列这样的问题。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立马就情绪高涨,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历史的热情。

(二)促成体验,帮助达成主要的教学目标

主要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课堂教学必须高度关注的,开发与利用好教师资源是提高达成度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在教学“对外开放的窗口”这一目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我用多媒体播放了几张我自己家的照片,“低矮的草房”、“简陋的摆设”、“明亮的瓦房”、“三居室精装修的楼房”、“汽车”。通过这几张照片,让学生深切体会改革开放后我们生活的变化,从而更加理解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我们实行改革开放这一政策的正确性。通过对教师自身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对预定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议

学生资源也是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好学生资源,不但可以打破唯教材为本的陈旧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与手段,而且可以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促进学生有效参与教学过程,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利用学生的兴趣、特长或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讲故事、演课本剧(角色扮演)、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分组讨论、历史知识竞赛等。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利用了学生的兴趣、特长或知识储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面是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一课中的教学片断。

师:我们班是否有对抗美援朝战争很感兴趣、比较熟悉的同学?

生:有,王涛。

师:是吗?(面向王涛)你能讲讲吗?比如朝鲜战争中的一个事件。王:行,我就讲讲“上甘岭战役”吧。(略)

师:很好,你讲的绘声绘色,很精彩,那么,你对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中的表现是如何理解的?

王:在这场极为艰苦的战役中,以黄继光、邱少云为代表的志愿军将士依托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防御阵地,英勇顽强地抗击敌人的一次次进攻,用生命和血肉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防御作战的成功范例,其事迹可歌可泣,永载史册!

生:鼓掌。

在学习战争、历史人物、文化艺术与社会生活等内容时,学生们常常具有教师所不具备的优势,如果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时空,让他们有机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挑战其思维与表达能力。

(二)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发的疑问,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们历史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有时教师预设的问题学生会很容易的就解答出来,反而学生还生发出很多让教师措手不及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该怎么办呢?有些老师会说“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以此搪塞过去,但这样很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质疑的勇气。我们应勇敢、真诚的面对学生生发的问题,甚至有时可以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只有这样的教学过程才是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学生实际上已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是真正的学习主体。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地历史教学。因为它符合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理解与掌握历史知识,也有利于学生特长或能力的培养,最终有利于促成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九年义务制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上一篇:关于关爱的中考优秀作文400字下一篇: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历年模拟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