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社会公平》教案(11篇)
1.《维护社会公平》教案 篇一
第九课第一框 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努力培养合理真切的社会公平感和对待社会生活中不公平现象的理智感。知识与能力:
正确认识公平问题以及公平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系。对社会稳定,个人发展需要公平的理解能力,对公平与不公平现象的独立判断能力,增强积极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意识,做一个追求公平的现代人。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___________是社会稳定的“天平”。
2、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___________。
3、你是怎样理解公平的?
4、公平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二)、教师点拨
三、反馈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对公平理解正确的是()A、公平是天平的平衡
B、公平就是一种“折中”或“中庸之道”
C、公平是存在于理想中,现实生活中没有公平可言。
D、公平体现着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权力的尊重、对自身力量的肯定
2、下列关于公平含义说法理解正确的是()A、公平是无拘无束,想怎样就怎样 B、公平是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至上 C、公平是指互惠互利,实行平均主义
D、公平是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不偏袒某个人
3、党和政府提出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体现了党和政府()
①实行平均分配
②维护社会公平
③坚持以人为本
④促进社会和谐
A、① ② ③
B、① ② ④
C、① ③ ④
D、② ③ ④
4、大四学生米雪被一家国有大公司录用后兴奋地说:虽然现在就业压力很大,但我学的是热门专业,且成绩优秀,不少单位都公开招聘,我是凭自己的实力去取得竞争优势的。这说明()
①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才有保障
②我们才可能通过诚实劳动,得到自己应得的东西③才能满足人们的合理期望,调动自身的积极性④整个社会才能人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同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A、① ② ③
B、① ② ③ ④
C、① ④
D、② ③ ④
5、下列选项中,体现公平的是()
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某市推行城乡全民医保制度③班干部选举中,根据选票多少来确定班长④某开发商通过贿赂领导,得到土地的开发权 A、① ② B、① ② ③ C、① ④ D、① ② ③ ④
(二)简答题
材料:海尔,中国家电业的骄子,其产品占国内家电市场份额的30%以上并出口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海尔成功的秘密之一是给每一个员工创造一个发挥才能的机会和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员工的收入与工作业绩挂钩,从而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员工平均每天开发一个新产品,申报两项专利,并保持80%的平均增长速度。请问:(1)海尔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谈谈,社会公平对个人发展有何作用?
2.《维护社会公平》教案 篇二
近年来, 英国政府主要的措施有: (1) 增加对儿童特别是贫困家庭儿童的福利。英国儿童的贫穷率下降了10%, 成为欧盟主要国家中改善儿童贫困问题效果最为显著的国家。 (2) 加大对青少年接受教育与培训的支持力度。政府希望到2015年时将接受学校教育和技能培训的17岁左右青少年的比例从目前的75%提高到至少90%, 有效地改善贫困青少年的发展问题。 (3) 加强对老年人与残疾人的照顾。 (4) 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使全体国民都能享受到公平合理的高水平社会服务。 (5) 改革完善政府的税收制度, 使之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形势, 使之“现代化”, 保证所有纳税人之间的公平合理, 推动政府宏观社会经济目标的实现。英国政府走出的这么一条总体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政府执政道路, 既符合本国国情, 对其现代化发展助力颇多, 也为世界其他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
(二) 德国的社会公平和保障政策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追求的最高目标是自由、公平、安全和富裕, 其思想基础是把市场上的自由与社会平衡结合起来,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的协调统一, 实现个人利益与国民经济总体利益的协调统一。德国的公平和保障政策主要有收入再分配政策、社会保障体系、劳动保护政策、企业职工参与决定政策和劳动市场政策等。通过把税收的一部分以一定形式补贴给失业者、退休者、离休者 (退休公务员) , 调节收入差距。根据德国法律规定, 公民必须参加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四大社会保险。它以法律的形式来实施强制性的社会保险政策, 提高了社会公平实现的可能性。德国的劳动保护政策主要有解雇保护、工资保护、工伤保护、妇女儿童保护等。德国的《企业组织法》保障职工参与涉及雇员权利和利益问题的决策。德国政府采取免费介绍就业、提供寻找职业所需费用、对成年人教育和专业培训免费等一系列有效措施, 实现充分就业。
(三) 法国调节社会公平的措施
法国政府通过再分配来调节社会公平, 主要的手段有:第一, 通过完善税制增强再分配调节力度, 缩小贫富差距。据有关报道, 目前法国高级管理人员与非熟练工人的税前收入差距为4倍, 而税后可支配收入的差距降到2倍。第二, 通过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调节社会公平。其社会保障的内容包括工伤、生育、医疗、养老、失业等。第三, 通过再分配的重新投入加强公共服务事业建设, 让低收入者共享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法国政府将通过税收所得的财政收入较大部分, 重新投入于交通、能源、卫生、文教、体育、廉租房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事业, 将此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形式, 并在制度上尽可能保证低收入者共享这些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事业, 以扩大社会公平。
(四) 美国的公平披露规则
为了维护证券市场公平、公开、公正,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于2000年8月通过了公平披露规则, 明令禁止上市公司从事选择性信息披露行为。该规则强调:若上市公司或其代表者, 在涉及证券的发行、交易或对其他证券的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尚未公开披露之前, 将该信息向市场特定人士进行选择性披露, 并得知或根据合理预期可以得知该人士将以此信息进行交易决策时, 必须对所有投资者公开披露信息, 公开披露使所有投资者处于平等地位, 共同承担股市风险, 共同获取投资收益, 满足了投资者利益保护在信息获取方面的基本要求, 保护了投资者利益, 更确切地说, 保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这样大大促进了经济领域竞争的公平性, 从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不可否认, 公平正义也是欧美发达国家的理想追求, 它们通过各种立法、政策来实现社会公平。■
3.《维护社会公平》教案 篇三
[关键词] 公平;正义;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 F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199-1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价值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取得的卓越成绩,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随着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我们应该依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使全体人民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多更好地平等参与、平等享有、公平竞争。
一、公平正义理论对构建美丽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当代社会的和谐问题本质上是由经济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引起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任务是实现人们在利益关系上的和谐,而社会公正则是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的基础。和谐社会的建设路径是什么? 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结构,要结构和谐、制度和谐、分配和谐。第一,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不甚合理,合理的阶层结构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所以,我们必须调整政策,制定法规,缩小贫富差距,以便加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第二,我们当前的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弱势群体无力表达自己利益。所以,构建和谐社会的正义制度对广大弱势群体而言是一种保障。第三,正义的分配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我们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采取的是先富带后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贯彻的是“两个大局思想”,但我们需要把这种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二、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公平正义原则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中
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思想,并将公平正义原则贯彻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个领域,尤其是社会建设领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建设中十分注重公平,并将公平正义原则贯穿社会建设始终。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高度重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了实现公平正义,毛泽东还主张消除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把公平正义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目标。邓小平始终强调社会主义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绝不搞两极分化,强调社会保障不是对弱势群体的施舍,而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由此可以看出,长期以来我们党在社会建设思想方面充分体现了公平正义的理念。
三、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必须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在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双重转型的背景下,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就必须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均衡。这就需要加大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逐步消除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体制性分割状态,为城乡劳动力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游戏规则”。同时,要逐步消除“条块分割”体制,促进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要素市场的竞争,规范分配秩序,理顺分配关系,促进规则公平和机会均等。对于分配问题,我国是通过初次分配、再分配来调控社会公平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关系主要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形成的,主要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手段进行再分配,这种分配方式既防止了收入差距过大,又能使低收入者得到保障,也确保了社会的基本稳定。
四、在当代,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公平正义
首先,我们要努力做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权利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根本要求,坚持权利公平,使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地享有各项公民权利;机会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前提,机会公平主要表现为起点公平,所以,要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规则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保障,规则公平主要表现为过程公平。坚持规则公平主要是指规则的制定和实行对每个人都应当是平等的。
其次,将坚持执法为民、公正司法,加快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为了使公平正义原则得以全面的实现,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同时,还需要合理的监督机制。
最后,國家需要增加投入财力,加快建立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改善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的状况,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教育的面貌;同时,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制度也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地促进社会安定有序和公平正义从而进一步构建美丽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
[2]程恩富.政治金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维护社会公平》教案 篇四
人民法院承担着维护司法公正的神圣职责,应当成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法院文化是法官群体的灵魂,是法官群体的共同意识,是维系法官职业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加强法院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法院主体尤其是法官的职业素质,确保司法公正的实现;有利于提高法院管理水平,确保法院建设顺利发展;有利于树立司法权威,改善法院形象;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和培养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
近年来,云和法院不断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法院文化建设氛围,引领全体干警树立公平正义的道德观念、法律至上的价值理念、超然中立的思维意识和养成文明廉洁的行为规范,创设便民高效的物质载体,构建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倾情培育和弘扬法院文化,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办案质量进一步提高,司法权威进一步确立,法院形象进一步提升。
一、以培育信念和技能文化为重点,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法院精神文化是法院群体本质精神的高度浓缩,是法院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决定与支配着法院群体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法院群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法院精神文化能够激发群体成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尊荣感,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群体的向心力、凝聚力。法院精神文化建设,重点是培育信念和技能文化。培育信念文化,就是牢固树立起“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职业信仰和司法理念。我们以常态化组织了“司法公正树形象”、“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践行“三项承诺”等一系列主题教育,并组织干警到井冈山、南昌革命纪念馆、沙家浜等地接受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和熏陶,使法院干警能在多种多样的思潮、形形色色诱惑面前保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起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的民主政治观。以实质正义为根本价值,以形式正义为基本保障的司法公正观。以保障司法公正的及时实现为根本要求的办案效率观。以保障当事人权利为主要任务,以维护司法公信力为主要目标的审判公开观。以平等保护和不偏不倚为基本要求,以适当行使职权促进诉讼能力平衡为实际途径的司法中立观。以不利用职权谋取任何非法利益为基本准则的职业廉洁观。培育技能文化,就是要高度重视干警理论知识的积累、专业素养的提高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努力营造“讲学习、爱钻研、重提高”的浓厚氛围。通过开展“法官论坛”、“听百庭,议百庭”、“规范裁判文书年”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又具有实践意义的活动,激发干警参与热情,调动干警参与积极性,在丰富干警的文化生活,提高干警文化素养的同时,不断增强干警司法能力和职业技能,筑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司法队伍,为确保“公正与效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形成“一高、一低、一短”的良好工作格局:即调解率高,改判和发回重审率低,办案期限短。2007年,云和法院上诉案件被二审改判率为0.15%,发回重审率为0.15%,案件裁判准确率为99.7%,体现了较高的审判质量。
二、以培育人本和科技文化为重点,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是法院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是法院文化的外化表现,它不仅作用于法官自身,而且对于社会公众有着重要的感知、影响和接纳作用。法院物质文化建设,重点是培育人本和科技文化。培育人本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软、硬件建设,落实各项便民、利民措施,充分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一是以建立立案、信访两个“文明窗口”为契机,以人本思想为指导,推进立案、信访工作规范化建设。实行立案、信访、导诉、收费、查阅裁判文书、庭前速裁、判后答疑释理等“一站式”服务,设立独立的书写等候室、调解答疑室、信访接待室,设置阅览架,放置导诉手册、诉讼须知、申请执行须知等小册子以及各种生效裁判文书供免费取阅。二是以完善巡回审判工作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通过实行随时巡回审判工作机制,设立巡回审判联络点,聘请联络员,发放便民联系卡等形式,进一步方便群众诉讼,减轻人民群众负担。通过推行司法救助制度,落实诉讼费缓、减、免交制度等,为弱势群体开通绿色通道;培育科技文化,就是要在审判工作中注重融入科技成果,充分发掘科技力量,努力提高科技含量,把现代先进科技成果运用到法院文化建设过程中,达到以科技“提效率、促公开、助廉洁”的目的。经过努力,云和法院实现人手配备一台电脑,满足了自动化和无纸化办公要求,安装了互联网、全省法院系统三级联网和全省法院案件管理系统等网络系统,实现了案件输入管理电子化,立案流程管理规范化,提高了办公效率。通过在局域网开设法院动态、新闻广角、法官论坛等专栏,搭建起传达信息、交流思想、探讨研究的有效平台,在立案大厅设立了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公开本院相关规章制度和案件开庭安排,促进了司法公开。利用局域网廉政文化专栏和手机短信向干警传送廉政制度、典型案例、格言警句等廉政信息,帮助干警廉洁自律。
三、以培育礼仪和团队文化为重点,加强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法院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对法院文化建设成效好坏的检验,法官作为现代司法理念的接受者和实践者,有其特殊的行为准则和要求。法院行为文化建设,重点是培育礼仪和团队文化。培育礼仪文化,就是要把司法仪式作为一种特殊的仪式通过法律活动或法律适用的程序化方式和过程,使司法活动、法官以及法律获得一种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地位和权威。通过庄严、神圣的形式,激发出一种心理冲击,使人们对法律产生敬畏、尊崇,强化法官对公正司法的角色体验,提醒法官慎重履行职责。我院把司法礼仪作为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以“礼仪促规范、规范保公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法官职业形象、接访接诉、开庭审理、执行工作、业外活动等环节入手,组织干警学习省高院出台的《关于规范司法礼仪的若干规定》、《法官司法礼仪规范》和收看司法礼仪电化教育片,增强干警对司法礼仪的感性认识。通过加强巡查工作和落实岗位责任制等规章制度,提高干警对司法礼仪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着重培养 “四个礼仪”:一是严格着装制度,明确着装要求,促使干警形成端庄、规范、得体的着装礼仪。二是规范庭审礼仪,将其纳入听庭、议庭评价体系,督促法官形成庄严、公正、中立的庭审礼仪。三是加强业外监督,约束业外活动,帮助干警形成清正、廉洁、严谨的社交礼仪。四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引导干警形成文明、大方、热诚的服务礼仪;培育团队文化,就是要形成紧密团结、相互依存、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团队精神,把法官的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个人利益融合到集体利益之中,通过集体的凝聚实现个人的自身价值。云和法院干警牢固树立起全院一盘棋意识,领导班子做到以身作责,率先垂范,形成强有力的中枢系统,全院干警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构筑起坚实的战斗堡垒。努力倡导树立“四种意识”:一是大局意识,树立正确的大局观,妥善处理个人利益与法院整体利益,法院利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把法院整体利益的实现作为个人价值的体现,把法院工作的开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司法保障。二是协作意识,不仅强调干警之间相互帮助,而且注重庭室、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立案、审判、执行工作的相互协调。三是敬业意识,树立兢兢业业、勤勤勉勉的敬业精神,把司法事业作为自身的职业追求和职业信仰,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全身心投入到审判工作中。四是参与意识,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自觉融入到法院大家庭中,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形成强大合力,促进法院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
四、以培育节约和廉政文化为重点,加强管理文化建设
法院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管理理念,是以管理为目的和以文化为载体的管理理论的有机结合,渗透在法院的一切工作中,不仅要注重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更要注重制度的贯彻执行,要以各项制度的落实为出发点,不断完善法院各项管理制度,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法院管理文化建设,重点是培育节约和廉政文化。培育节约文化,就是要通过落实办公用品申购制等有关节约制度,培养干警的节约意识,从一度电、一张纸、一杯水开始强化节约型机关建设,形成人人、事事、处处节约的良好风气。推行节约型法院建设,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司法运作成本。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公文传输、院务审批的无纸化,切实提高了司法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效率。规范公务接待和车辆使用制度,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司法资源的最大效用;培育廉政文化,就是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法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精心搭建廉政文化环境平台,狠抓廉政文化活动载体建设,将廉政建设与法院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以反腐倡廉为主题、以多种文化活动形式为载体、以干警廉洁司法为重点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努力把廉政文化建设与法院的职业特点以及法院中心工作相结合,紧紧围绕法院的审判工作实际,突出 “公正、文明、廉洁、高效”的廉政文化主题,使法院廉政文化建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干警,通过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使广大干警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每日常规督查与每周民主随机抽查想结合的大督查格局,推进司法行为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形成一套“不必为”的激励机制,“不愿为”的自律机制,“不敢为”的惩戒机制和“不能为”的防范机制。
5.《维护社会公平》教案 篇五
一、为什么要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
经济常识角度:
(一)理论依据:⑴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等性的内在要求,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⑵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影响社会公平,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一般不用)
(二)现实意义: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激发效率和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若只回答意义,要加上“理论依据”中划线部分的两点)
政治常识角度:
(一)理论依据:
党:⑴这是由党的性质所决定的,是贯彻“三个代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⑵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国家:⑴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⑵国家具有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安定和谐,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结合具体材料,也可能需要回答文化职能和政治职能)
(二)现实意义: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激发和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怎样实现社会公平?
经济常识角度:
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增加人民收入,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⑵坚持“效率优先,更要注重公平”的分配原则,进一步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⑶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调节收入分配。加大对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促进区域、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⑷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并贯彻落实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
⑸加强法制建设,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反对就业歧视和工资歧视。
⑹健全法制,加强道德建设,鼓励先富起来的人投入捐助慈善事业,增加第三次分配。
(以下结合材料进行选择)
政治常识角度:
⑴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兼顾不同利益关系;(若只要求从党的角度回答,则必须考虑五个方面)
⑵政府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原则,深化体制改革,为实现公平正义提供法律和制度保证。
⑶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促进社会公平。
⑷履行经济职能。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动经济发展,调节收入分配,发展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⑸履行社会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公共设施,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⑹履行文化职能。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和体育等事业,保障人民平等享有教育、体育、卫生等方面的权力。
⑺履行政治职能。健全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和各项合法权益。(国家职能要结合材料具体选择)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媒体、网络披露某电力公司一名普通抄表工,年薪可达十万元,这相当于在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数十年的收入。这种现象
①是按技术要素分配的表现 ②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③是垄断行业分配不公的表现 ④不利于从整体上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
A、②B、①②C、①③D、③④
2、现阶段,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国家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下列对“社会公平”理解正确的是 ①指“机会公平”,即市场主体间具有平等的竞争地位 ②指“结果公平”,即强调人们收入分配的公平,防止贫富分化 ③使全体人民都能平均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④使各地区、各部门都能同步发展和同等富裕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D、③④
3.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政府对不同行业采取了不同措施。如国家继续大范围、大幅度减免农业税,而对部分住房交易全额征收营业税。对农业和房地产业采取不同措施,是政府在()
①弥补市场调节资源的缺陷②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③运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④利用税收杠杆调节经济活动
A.①③ 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④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表示,目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只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整整落后10年,城乡差距令人震惊。回答4~5题。
4.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反映出
A.我国出现较为严重的公平问题B.我国正逐步向城市化过渡
C.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是不适合的D.价值规律导致两极分化
5.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的不断拉大要求
A.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B.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C.提高农业在GDP中的比重D.全面提高农产品价格
6、“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理,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下列观点符合上述儒家思想的有
①以德治国②人人平等③加强法制建设④构建和谐社会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7、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提出了建立和谐世界的新理念。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是一个实践“和谐世界”理念、建立和谐世界的历史性会议。峰会将开拓非洲和中国共同进步、繁荣的美好明天!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主张“厚德载物”,这种价值观之所以能得到广大非洲国家的普遍认同,是因为:①它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②它对人们的行为有积极的导向作用③它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④它是中华美德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8、过去20年,全国法院接待处理的人民来信来访上升了近500倍。这一惊人的速度说明我国基层社会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不和谐因素和不稳定因素。因此,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
①从根本上消除各种社会矛盾②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注重协调各种利益关系③ 进行体制和制度创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④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9、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客观上要求
①国家要依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②国家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法律体系
③公民应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④公民应积极参与法律法规的制定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二.材料论述题
1.在过去20余年中,中国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经济总量实现跃升的同时,中国社会内部的利益冲突也浮出水面,贫困阶层与弱视人群的出现和我国贫富差距的继续扩大,导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摩擦和冲突增多,这些不仅干扰着中国的社会稳定,也对经济发展本身构成了威胁。
(1)、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分析说明建立和谐社会的意义。
(2)、用所学的经济常识,说明如何调节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用政治常识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应当如何协调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创新题例】
材料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1)材料一呈现的我们党和国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识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体现了认识论的什么道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市场经济有关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的认识。
(3)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党和国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2-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材料二:2002-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1)材料一、二显示的经济信息分别是什么?(提取信息)
(2)比较材料一、二,从中答出什么结论?从经济学看,对我们有何启示?(描述事物、运用知识、论证)
参考答案:
Dcdabdabd
1.解析:本题是一道学科内综合题,分别从哲学、经济和政治常识三个角度设问。
(1)问要注意将整体与部分的原理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从部分影响整体:协调社会内部利益冲突,缩小贫富差距,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整体影响部分:和谐社会的建立不仅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问要抓住题中的关键词“如何调节”,分析要全面,应从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合理的的社会分配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利用宏观调控手段(财政、税收)减少贫困和低收入人群、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
(3)问需要从政治常识的国家职能、国家机构坚持的原则等方面进行分析,但要注意细化。原则方面,依法治国要强调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司法公正,政府要严格依法行政,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对人民负责要从密切联系群众、廉洁自律、认真对待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等方面分析。国家职能应重点从履行好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分析,强调促进经济发展,搞好经济调节,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1)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们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②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不断扩展、向前推移。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产物。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将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更深入、更科学、更完整的认识。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④理论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现阶段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是分阶段、有层次的,因此,要坚持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①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的特征。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②公平是市场交易的重要原则,只有坚持公平,才能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因此,要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协调人们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④诚信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坚持诚实信用,有利于建立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主要是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实现的。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说到底就是处理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合理科学配置、保护和利用各种资源。
(3)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政治领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②全国人大制定“十一五”规划纲要,部署今后5年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工作。体现了我国履行国家的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反映了我国在党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把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3.(1)①02年-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703元提高到11759元,而且每年都在递增; 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同比增长速度总趋势在减缓,从02年同比增长13.4%到06年下降为10.4%。②02-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476元提高到3587元,而且每年都在递增;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速度总趋势在加快,从02年增长4.8%到06年增长7.4%。
(2)①五年内城乡居民收入年年递增,这说明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②02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基础不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大大高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这主要是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剪刀差”和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所造成的。
③五年内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总趋势在减缓,而同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总趋势在加快,这说明近几年来,国家关注“三农”,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制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系列政策,使城乡收入差距有所缩小。④从总体看,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高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这告诉我们必须坚持经
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坚持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相结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体系,优化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等
6.个人和社会都需要公平教案 篇六
授课人:高寨初中
李亚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公平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体会不公平现象给个人和社会造成的危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够树立公平意识。
二、教学重点:阐明个人和社会都需要公平,树立公平意识。
三、教学难点:辨别生活中的公平与不公平现象。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提问法,启发式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有一个农场主种了很多葡萄,到了葡萄成熟的季节,他决定雇一些人采摘葡萄。上午8点的时候,他雇了一批人开始摘葡萄,到10点钟的时候他觉得任务很重,他又雇了一批人,下午2点钟时又增加了一批人。到下午六点钟完成了任务,农场主给每个工人发了10枚金币。结果:第三批人很高兴的走了,第二批人很不满意的走了,第一批人和农场主吵起来了。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不公平)
二、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下列任务:(1)公平有什么重要意义?
(2)公平和效率有什么关系?
三、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不公平的现象?这些不公平会导致什么后果? 如果升学考试不公平.(优质教育资源将被少数人所垄断,学生的受教育权就会受到侵害,学生就不能平等地接受教育)
如果工资分配不公平
(人们劳动就不能得到承认和尊重,付出没有回报,将极大地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社会稳定)如果就业不公平。
(有能力者将被压抑,特长得不到施展,无能力者占据高位却不能胜任,工作任务无法完成)
如果你经常看到这些不公,就会有被伤害的感觉,没有受到尊重影响积极性和创造性;
归纳
1、公平可以保证人们应得的利益,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人们各得其所,正确处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
2、讲一件自己受到公平或不公平对待的事情,说说当时的内心感受(1)当同学遭遇不公平对待时……
(2)当有人弄虚作假,骗取荣誉时……
归纳
2、公平是对个体存在及其权利认可,是激发潜能的动力,获得公平可让人们找到自己的尊严与价值。
3、课本71页三个和尚的故事。
小讨论:为什么三个和尚反而没水吃了?请你为他们出出主意,怎样做才能他们有水吃呢?
只有公平的付出,公平地获得利益,才能形成良好的合作。
归纳
3、公平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础.有了公平,人们就会有一种平和的心态,更愿意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公平能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4、你有过乘公交车、乘火车,到银行取款、在餐厅买饭或到邮局寄东西的经历吗?谈谈你对有序排队和无序拥挤的感受。
5、在日常生活中,银行、车站、邮局、餐厅等公共场所通常都按“先来后到”的顺序排队。为什么要按照时间先后排队?
因为按照时间先后排队既有利于效率和秩序,也有利于公平; 或者说按时间顺序排队相对其他方式最公平,因而好最有序和有效。排队方式
公平与效率问题
按高矮胖瘦、衣着美丑排队排队是为了有序地办事,而不是为了队列 如何整齐美观,也不是为了展示自我,排队标准行不通。按力气大小排队
力气大小只有比试以后才知道。这样既不公平,又浪费时间。
按财富多少排队 排队时财富多少的差别常常无法证明,即使能证明,所需证明的时间也远远超过了排队时间。
按事情的轻重缓急排队
各人事情的轻重缓急,互相是不知道的,也无法知道。即使知道,也缺乏认定标准。
抓阄 不具备条件,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能抓阄。
归纳
4、公平不仅能够激发潜能、促进合作,而且有助于提高效率、维护秩序。
四、课堂小结: 公平的意义:
1、公平可以保证人们应得的利益,使人们各得其所。
2、公平是对个体存在及其权利的认可,是激发潜能的动力。
3、公平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础,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4、公平不仅能够激发潜能、促进合作,而且有助于提高效率、维护秩序。
五、时政链接。
附:板书设计
个人和社会都需要公
1、公平可以保证人们应得的利益。
2、公平是对个体存在及其权利的认可。
3、公平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4、公平能促进合作,有助于提高效率。
7.《维护社会公平》教案 篇七
一、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社会合作需要公平
教学难点:在社会合作中如何才算公平
二、学生分析
针对的问题:八年级的学生对社会合作与社会公平的认识正从模糊向较清晰过渡,处于对合作与公平认识的初级阶段,对公平与合作已有初步认识,但对合作的全面理解和公平的判断还显得欠缺。对社会的不公平竞争和不公平现象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惑。这些认识的困惑又非常明显得影响孩子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学生的需要:使他们了解社会生活需要合作,良好的合作离不开社会公平,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树立社会公平的观念,为今后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学会与人公平合作打下基础。
三、综合设计思路:
四、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如何看待现实中的不公平问题,尤其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而且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变相分快慢班)。
附录:
1、参考材料。①“公正让我别无选择。”在上海刚刚结束的世乒赛中,有一场球令人难忘。那是一场淘汰赛,中国选手刘国正对德国选手波尔,胜者进入下一轮,负责则只有打道回府,再无机会。两强相遇,打得难解难分。在第7局也是决胜局里,刘国正以12比13落后,再输一分就将被淘汰。就是这关键的一分,刘国正的一个回球偏偏出界了!极度沸腾的场馆顿时寂静无声,观众们似乎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刘国正自己好像也懵了,楞楞地站在那里;波尔的教练已经开始起立狂欢,准备冲进场内拥抱自己的弟子。而就在这一瞬间,波尔却优雅的伸手示意,指向台边——这是个擦边球,应该是刘国正得分。就这样,刘国正被对手从悬崖边“救”了回来,最终反败为胜。这是一场足以震撼世人的经典之战!不仅是因为双方选手的高超球艺,也不仅是刘国正在绝境中的坚忍不拔,更因为波尔那个优雅的手势。对于波尔,只要赢下那一分,就可进入顺利晋级。而这个球是否擦边或许只在0.01厘米之间,观众看不到,对手也看不太清楚,而即便是裁判也可能错判。但是,波尔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主动示意。赛后,记者们追问他为何要这么做。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公正让我别无选择。”
②、七人分粥: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但他们常常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摘自中国图酷网(tucool.net)
③、一个瞎子和一个跛子的故事:一个瞎子和一个跛子,被大火围在一座楼房里,眼看着只有坐以待毙,但四肢健全的瞎子和眼睛明亮的跛子,聪明地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身体”,瞎子背起跛子,跛子指路,终于从大火中死里逃生。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每个人难免在某些时候或是“瞎子”,或是“跛子”,都需要与他人合作以弥补我们自身的缺陷。一项事业的成功往往是众人精诚合作的结果,事业愈是伟大,就愈显群体合作的特点。
2、为本节设计的教学课件。
3、本单元可操作的、有实效的活动设计方式。
⑴社会生活网的感悟和体会:
①、全班以线团为材料举右手编织一张社会生活网
②、请4位同学站在班级的四个角上
③、请不愿参与社会合作的同学依次坐下
④、请4位站在角上的同学讲述所看到的社会生活网的情况
⑵课文73页角色扮演
①、学生8人为1小组
②、选4个人分别扮演4个角色
③、各小组形成小组的父亲分配意见
④、各组派1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社会合作与公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备课及教学流程准备
一、本单元课标链接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的承担社会责任部分:
1、总目标: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2、内容标准:
2.1 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2.2 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够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2.3 知道责任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2.4 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
二、本单元教材内在知识体系分析
第四单元: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这一单元是全书的落脚点,也为了呼应和提升公民教育中关于公民的义务这一部分的内容。这样就使本书既强调了公民的权利,又强调了公民的义务。只有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才是完整和科学的公民教育。这一部分基于法律意义上的义务,又超出了前者,融会了道德教育和人生教育的内容。
本单元由四课书组成。其总的逻辑思路是:每个公民都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生活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合作过程——这一过程需要遵循社会公平的原则——这一原则需要正义的制度规则和良好的道德规范来支持——正义要求每个公民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每个人的社会责任与他的社会身份相关——负责任的意义——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要求我们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第一课:社会合作与公平。逻辑思路是:社会生活需要合作,政府是为人们的社会合作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社会合作需要公平,公平是在社会事务中处理事情合情合理——未成年人也要树立公平合作意识,从自己做起。
第二课:社会规则与正义。逻辑思路是:公平合作需要正义的制度规则(包括道德规范)支持,正义的制度规则保障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道德规范也是一套规则系统,对社会、他人、个人都有好处的行为,是公平与正义的行为——从小学习做有正义感的人。
第三课:社会身份与社会责任。逻辑思路是:每个人在社会合作中都有多重身份——不同的社会身份意味着要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负责任是需要承担代价的——但一个人只有负起责任,才能体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生意义。
第四课: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逻辑思路:负责任对社会的意义——负责任对个人的意义——面临责任冲突时可以作出责任选择——未成年人要培养负责的精神,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三、第四单元第一课教学建议
主要是根据教材板块的设计补充一些建议。
1、关于第一板块:探究园。探究园设计的意图是根据课文要传达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情境,一方面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思考深一步的问题。但一方面由于篇幅所限,探究园的问题不可能覆盖课文涉及的所有内容;一方面社会生活中会不断出现新鲜的材料(尤其是当地的、周围环境中学生可能接触到的材料)。所以建议教师在这一部分的教学处理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条件(如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实际水平以及时间是否够等),适当地做一些补充,本课的内容我把情景研讨的材料作为导航内容的应用载体。另外,“探究园”顾名思义是“探究”,应针对问题情境,结合板块中提出的问题,发动学生畅所欲言,培养学生发表意见和看法的学习习惯。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不要急于给学生亮出“正确答案”,切忌用“你的回答是错的”“你这个看法有问题”这样的语言,可以这样说:同学们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也提出了自己的依据,下面让我们看看其他社会成员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或:下面我们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一看这个问题。即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用这类引导性的句式,切回或过渡到“导航”的学习。
2、关于“导航”部分
导航部分与原教材相比,文字量大大减少,突出了要学生掌握的基本内容。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在上课前,要对本课的重点心中有数。新教材改革的思想,一方面是减轻学生原来过重的学习负担,一方面也是为了学生能学得活、用得活。因此,一方面抓住重点,一方面围绕重点展开,就能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使学生既学得轻松,又能活学活用,真正地理解、记忆和掌握有关知识。
导航部分的上课程序:
①《三个和尚》的Flash动画导入社会生活需要合作
②利用“情景研讨”体会社会生活需要合作
③依托个人参与社会合作的图示 强调社会生活需要合作
④创设社会生活网的图示让学生领会政府的职责和作用
⑤创设你渴望怎样的社会合作 来领悟政府和个人为社会合作该做些什么
⑥提供社会生活的各种社会合作现象,请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评价和体会,使学生懂得公平的感性含义和社会合作需要公平
⑦根据创设的三个材料情境请学生去体会社会合作需要公平的社会行为
⑧依靠课文73页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用自己的将来“准行为”进行交流
⑨最后留较多时间给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践行:现在的我公平合作怎么做
同时,建议用2——3课时完成本课,在授课时,教师的态度、语言、选用的事例都应兼顾自己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生动、有吸引力。讲《思想品德》课,一定要注重实效性,不一定都板起严肃的面孔来讲。
四、关于第三板块《实践与评价》。这一板块设计的目的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和促进学生践行的自觉性和能力。考虑到我们的学生的年龄、习惯和时间限制、条件限制等方面,我们主要采用了几种形式:
1、研讨、交流。其中的组合可以是同桌交流、小组交流、自由交流等。这是本教材该板块采用的最主要的形式。
建议教师课前花些时间和精力对这些形式作些针对性的安排。如交流、讨论的组合方式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做调整。而交流的结果应该有表达的渠道,如单人作业、双人作业、小组报告等。具体的形式也可以文体多样化。心得体会、散文、诗歌、故事新编、模拟提案、小论文等都可以一试。
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以参与者、倾听者的身份出现,但应准备好更多的相关资料,以备学生提出相关问题或进一步的问题。教师教学用书能提供一些补充的材料。教师自己平时也应从各个渠道留意和积累一些新的材料。
2、角色扮演。强调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把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提出来与大伙进行交流共享。
8.《维护社会公平》教案 篇八
第三课 依法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
第二框题法律规范经济行为
河北省安新县三台镇中学田领峰
教材分析:本课第一框主要从理论的角度讲了宪法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规定,第三框主要从实践的角度讲了依法打击经济犯罪的几种类型。本框内容主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说明如何规范经济行为,在全课中具有承上启下、前后衔接的作用,学好本框对理解全课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法律知识,这对本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但作为学生他们并不十分了解经济问题,更不理解他们今后作为生产者或销售者该如何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这是本课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学好这部分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1 、懂得经济活动的所有参与者一方面要遵守经济活动中各种规则,另一方面必须依法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
2 、青少年养成依法参与经济活动的习惯,培养遵纪守法观念
教学重点: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规则
教学难点: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教学用具:多媒体 自制教具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训练巩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在法治社会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法律。而经济活动是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产和消费。就象进行体育活动、各类游戏活动一样,经济活动要有秩序地进行,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而法律在规范经济活动、维护经济秩序方面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法律规范经济行为(板书)
法律是如何规范经济行为的呢?我国法律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规范经济行为:
一是法律规定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规则;二是法律规定经济活动的所有参与者必须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请大家想一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包括哪些人呢?
放映图片:选择山西假酒案;重庆綦江虹桥垮塌案;钱塘江堤塘工程案等图片内容。请学生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如果没有法律保障,将会造成多大的危害。思考:在这些案件中究竟是哪些人违反了法律?引出经活动的参与者(板书)有哪些?
请学生阅读课本,然后思考回答:[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板书) ]
大家看了刚才的图片后想一想经济活动中的这些参与者应该怎样开展经济活动呢?
思考后回答(要遵守法律规则,依法规范经济行为。导入下文)
(一)法律规定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规则(板书)
请大家想一想,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如果你是一个生产者,你要想赚最多的钱,那么你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如果你是一个销售者,你的最大愿望又是什么?如果你是一个消费者,你的最大愿望又是什么呢?先请学生讨论,然后分别回答。
请大家想一下,如果我们只想从自己的愿望出发,各行其事,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那样就会出现录像中大家看到的那种伪劣商品大泛滥,货不真价不实,给国家财产、人民生活造成巨大危害等等现象。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呢?
学生讨论回答(制定法律法规来规范各种经济活动 )
我国目前制定了哪些有关的法律?规定了哪些基本原则?请学生回答。
1.“平等”
(投影)出示一则材料:某地有一家国营家具厂,是当地政府的龙头企业,利税大户,但其产品规格、样式早已赶不上时代潮流。因此,这家家具厂的产品常常受到外地名牌产品和本地个体、私营企业优质产品的冲击,导致因其产品卖不出去而利税大减。当地政府便采取种种措施(如加倍收取管理费用等)压制其它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于是,当地消费者不得不买该厂的家具,因为当地的交通非常不便。
问:作为消费者我们都想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但上述材料中发生的这种现象却让当地消费者买不到它,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因为某个主管部门以非法手段保护其所属企业,而压制其他企业的生产和销售。)
教师评价:对,大家再想一想,作为同样一个产品的生产厂家,有的被保护,有的却被限制,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
这是由于这些企业的地位不平等造成的。这种不平等使我们消费者买不到好的产品。大家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等等,它们的身份和地位应该怎样?
学生讨论回答:(平等 板书)
什么是平等呢?
生回答后教师强调指出:地位、身份的平等,反对非法手段。
2.“公平”
投影出示一则材料:某地为了鼓励当地农民养猪,规定凡外地到本地卖猪肉者,须交10%的管理费。问:在上述材料中,为什么外地物美价廉的猪肉不能到本地区销售?
学生讨论回答:(因为这个地区有特殊规定:外地产品要加倍收取管理费用。 )
那么,这种行为公平吗?这种竞争正当吗?经济活动应当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
学生讨论回答:(不是,经济活动应当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 )
很正确,那么什么是公平(板书)呢?你能归纳出其核心内容吗?
投影出示其涵义。 (投影)公平,它是指经营者在市场上公平买卖,公平竞争,即时应当等价交换、公平合理,正当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在市场交易中要兼顾他人和社会利益,坚决反对不公平的交易行为。
谈到等价交换,插入一个小幽默:“老外买鱼”,用来说明经济生活中缺斤短两现象就违背了公平原则。
讨论:目前,国内有些企业为了争夺市场,采取了降价促销的手段吸引顾客,例如“彩电大战”“空调大战”等。一些实力相对薄弱的企业苦苦支撑。同学们认为这种竞争有没有违背“公平”的原则?
教师讲:不正当竞争有可能或者已经侵害了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而为己谋取私利,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为法律所。
强调指出:公平、不能有特权。并举教材上的其他例子简要说明。
3.“诚实信用”
(投影)漫画:广告效应(也可以让学生看第38页左上图)
(投影)幽默漫画:奇痒药方――虚假广告宣传害死人
(投影)诚实信用,是指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诚实待人,恪守信用,不得弄虚作假,损人利己。
例:湖南省汝县三江口农林牧种源公司,先后将6万余公斤假冒“63系列”杂交稻种,卖给广西、安徽、福建和浙江等区、省的20多个县(市),造成400多公倾良田绝收或欠收。近几年来,各地热水器致人死地;啤酒瓶自爆伤人;化妆品损伤肌肤;假酒致残害命等产品质量案件不断发生。据统计,仅1995年,全国消费协会就受理投诉案44万起,共计金额达亿―3000亿元。
教师讲:如果经营者违反经济活动的`原则,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就会给国家和消费者造成严重损失,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要求学生阅读第38页辅助文)
对,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多大的危害,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被假冒伪劣商品坑害的事情,有的话请谈谈你的感受。(请几个有此经历同学谈一谈)
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是我们深恶痛疾的, 那么经济活动中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原则呢?
学生回答诚实信用(板书)后教师强调指出:不能弄虚作假,要言而有信。
4.法律规则的作用
教师归纳小结:三个规则及其要求,然后请同学结合对上述材料的认识谈谈法律规则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二)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必须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板书)
我们已经知道了经济活动中应该遵守的法律规则, 就应该依法办事。那么我们怎样具体地去做呢?
1.生产者
投影出示一组图片资料(取自钱塘江堤塘工程事故;山西假酒中毒案的有关电视图片资料)请学生分析其中的生产者的违规之处及其危害
学生讨论回答:(他们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对国家和人民造成严重损害。)
根据上述材料,大家说说生产者在经济活动应遵循哪些要求?
学生回答后教师作简要说明,然后请学生根据教材上列出的其他要求,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违法经营者,并谈谈体会。
2.销售者
请学生阅读课文,说明销售者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投影出示一组图片资料(重庆綦江虹桥垮塌的现场报道及案件审理情况资料;部分地区学生喝豆奶中毒事故的有关图片;有些商家打出“跳楼价、卖血价等欺骗消费者的照片)请学生说说其中的销售者的违规之处及其危害。
学生讨论回答:(他们推销劣质产品和过期产品,搞欺骗性销售,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失。 )
教师评价:作为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中间环节的销售者,其地位非常重要,他们在经济活动中应该遵循哪些要求呢?
生回答后教师简要说明,然后请学生根据教材上列出的其它一些要求,举例谈谈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违背这些要求的现象,并谈谈对这些现象的认识。
3.消费者
结合《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和3.15消费者权益保障日,说明消费者的权益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可请学生适当举例说明消费者受保护的一些例子。
学生讨论回答: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在经济活动中消费者应该如何遵守法律法规,教师可作适当点拨。
教师归纳小结:要求
全课总结:通过本课学习,我们知道,法律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而作为我们每一个公民,既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同时也要敢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敢于同各种经济犯罪现象作斗争。下一课我们将专门介绍如何依法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板书)。
布置作业:教材第45页“探究与实践 第二题”
(投影 出示练习)
一、判断题:
1、平等是法律规范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则。它主要是指买卖双方在商品交换中要公平。
2、在经济活动中,消费是最主要的参与者。
3、生产产品掺假、掺杂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行为违反了我国法律规定的公平的原则,必须依法予以追究。
二、选择题: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指( )
A、生产者 B、销售者 C、消费者 D、领导者
2、生产者必须依法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下列不属于约束生产者经营行为的规定有( )
A、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B、限期使用的产品,要标明生产日期、安全使用期或失效日期
C、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D、不得以有奖促销手段推销质次仿高商品
教师评析。(略)
答案:一、1、× 2、× 二、1、ABC 2、D
三台镇中学田领峰
9.维护公平正义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公平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面对不公平现象,能够采取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
2.认识到制度对于公平的重要性。
3.认识到守护正义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讲究智慧;认识到司法公正的重要意义。
4.树立公平正义观念,自觉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教学重点】 如何坚守公平、维护正义。
【教学难点】 以实际行动守护公平正义。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生成问题
目前我国在已基本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基础上,依法将这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在制度模式、筹资方式、待遇支付等方面与合并前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保持基本一致。
同学们,从以上的信息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是呀,公平需要正义的制度来保障,我们渴望公平正义,我们需要以实际行动守护公平正义。 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1.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__公平__的立场,学会担当,以__公平__之心为人处世。
2.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__合理合法__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3.__制度__保障公平。
4.__正义感__是公民的基本德性。期盼__正义__、实现__正义__、维护__正义__,是我们的共同心声。
5.守护正义需要__勇气__和__智慧__,面对非正义行为,一方面要__敢于斗争__,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要__讲究策略__,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
6.__司法__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7.为了实现司法正义,国家积极推进以__司法公正__为核心的司法改革,要求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坚守公平
活动一 个人维护公平
学生阅读分享教材P107“中学生在学校如何坚守公平”为主题的讨论会,探究: 你认为维护公平应如何做?
小结:(1)个人维护公平。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世。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重,形成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2)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活动二 制度保障公平近年来,我国实施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法律援助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等等 你知道我国还有哪些类似的政策或制度吗?这些制度有什么作用? 我国这些相关制度和政策体现了正义,也正是这些正义的制度维护了社会的公平。
小结:制度保障公平。对于立法而言,在规定权利义务、分配社会资源时,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保障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对于司法而言,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时,要公平地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探究二】守护正义
活动三 个人守护正义
学生阅读分享教材P109三位出租车司机的事例,探究: 1.评价三名司机的行为,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2.当我们自己或他人身处险境需要帮助时,你知道常用的电话号码有哪些吗?
小结:个人守护正义。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面对非正义行为,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
活动四 司法维护正义
我国司法制度规定,审判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1)本案的当事人或者与当事人有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及姻亲关系的;
(3)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4)(3)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勘验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
(5)与本案的诉讼代理人、辩护人有夫妻、父母、子女或者同胞兄弟姐妹关系的;
(6)本人与本案当事人之间存在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
思考:我国为什么要制定审判员回避制度?
小结:(1)司法维护正义。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循诉讼程序,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
(2)为了实现司法正义,国家积极推进以司法公正为核心的司法改革,要求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
达标测评 巩固新知
1.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是( C )
A.道德 B.纪律 C.司法D.规则
2.近年来,我国建立了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深化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全面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实施上述举措是因为正义的社会制度( D )
A.能保证每个社会成员都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B.能保证每个社会成员获得同等的利益
C.有利于实现绝对的公平
10.《维护社会公平》教案 篇十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好!我来自安国市检察院,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点滴小事折射公平正义》。大家都知道,“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教育活动,正在全国检察机关如火如荼的开展,抓学习提高知识,组织讨论提高思想境界、抓办案维护公平正义,抓服务树立执法形象,成为我们工作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做为安国市检察院的一分子,我真实地感受到这场教育活动给我院带来的清徐之风。全体干警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个代表”,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几件小事一一闪现在我眼前。检察长有了压力感。我院检察长张建均同志今年45岁,自95年起先后在政法委、法院、检察院工作到目前可算一位老政法了,在这次教育活动中,为提高干警素质,院里启动了“每周一课”工程,即“领导当老师,干警做学生”,每周五学习日,由班子成员轮流为干警讲课。张检选定的讲课内容是“侦查策略和技巧”。在全院干警会上,他深有感触地说:“虽然我从事政法工作多年,但真正站到三尺讲坛当老师,还真感觉到有些底气不足,我要加紧学习检察理论和实践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争取不光做你们合格的领导,更要做你们合格的老师”,几句质朴而实在的话赢得了干警们热烈掌声,而干警们从这几句话中也体味出这样一种含义:不学习,就跟不上形势发展;不学习,就不能做一名领导信任、群众满意的合格检察官;不学习,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学习也是工作,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胸怀这种信念,干警们投身学习,主动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大大增加。危险面前显本色。镜头又拉到了5月12日,一条爆炸性新闻在整个安国迅速传开,我市光明街村民乔更新因发烧在中医院治疗无效后被先后转至河北省第二医院和河北省胸科医院诊治,最后被确诊为非典病例。而此前,由于我市中医院未按规定上报及采取必要防护措施,致使和乔直接接触被一代隔离者40余人,加上第二、第三代被隔离共达1000人,消息传来,整个安国陷入了恐慌之中。在此危急时刻,按市委指令,我院立即成立了以张建均检察长为组长的5人办案组,于5月12日上午对此案展开初期调查,深入到安国市中医院发热门诊隔离区、民兵训练基地隔离区及安国市中医院进行调查。张检亲自对主要涉案人赵志坤和李树通进行讯问,因为天热,身穿厚厚防护服,眼戴防护镜,隔离室又没有桌椅,讯问和记录都是站着进行,不一会儿,他们头上就滴下汗来,眼罩上也集满了湿气,但这丝毫没影响他们办案的情绪,为把案件办细,办好,办扎实,他们坚持进行了细致的询问,不放过每个细节。就这样,从上午8点一直到下午4点。结束后,又根据掌握的新情况分头到中医院及防设站等处找有关人员调查核实固定有关证据。等他们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单位办案点,已是晚上12点多。可是,特殊时期,他们劳累一天后吃上的不是丰盛可口的饭菜,而是一碗开水冲泡的方便面和一块面包,不能回家回单位在舒适的床上美美地睡上一觉,而只能几个人蜷缩在办案的囚车上凑和一宿了事。第二天又投入到了紧张的调查取证工作中。在办案组干警夜以继日,不辞辛苦的工作下,仅用了2天时间就提取物证、书证50余份,讯问、询问相关人员27人,很快查清了此案,并于5月17日对安国市中医院原院长赵志坤,原副院长李树通以涉嫌玩忽职守罪,中医院护士乔小兰以涉嫌传染病防治失职罪决定逮捕,并在电视台予以通报,消息传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拍手称快。
11.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部分 篇十一
教育资源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分布得不均匀,个人获得教育的机会存在严重不均等。而教育的这种不均衡发展已经成了制约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根源,甚至已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城市和农村,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教学设施、师资水平不一样,从小学开始,一个台阶赶不上,个个台阶都赶不上。在当今时代,一个人在受教育机会和权利方面的竞争,就是其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竞争,好的工作职位、优厚的工薪报酬,还有令人向往的职业前景,都主要取决于高层次教育。这实质就是一种教育的竞争。而这种竞争最后就会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最需要教育资源的地方,却最缺乏教育资源;最需要接受教育的群体,却离教育资源最远。普通老百姓想要摆脱世代为农的命运,只有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于是他们舍身卖命,砸锅卖铁,供孩子上大学。可是他们就是倾其所有,也享受不到平等的教育机会。例如,许多农村孩子至今还不会说一句英语,至今还没有见过电脑。这让我们听来或许感到不可思议,但现实就是这样。温总理在访问贫困地区教育时,中学就反映没有外语教师,学生高考吃亏。学校缺乏外语师资,外语教学水平很低。而城市的孩子在课堂上接受的教育就胜于农村孩子,可后还花钱请家教。这样的形势带来教育的极端不公平,即城市的孩子受到的教育永远优于农村的孩子。
另一方面,我认为我们国家的教育资源除了城乡分配不均衡外,还有就是高考录取的不公平。现在许多本科院校,虽名义上是全国招生,但实际上本地考生已超过70%。外地的学生想要跻身于首都的大学,他们必须以高于北京学生及十分的成绩才可以。
对此,我们的政府应该承担起更多的教育责任,完善教育制度,加大教育财政性投入,充分运用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来制约教育的方方面面,从而使教育日趋平衡。对于农村教育问题,国家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以及大学生“上山下乡”,优化农村师资力量。相信这样,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教育压力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这无疑也会大大有利于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因为无论何时何地,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
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教育政策“缺席”
所谓教育政策“缺席”是指,在特定时空下需要教育政策来进行管理的事务或活动没有相应的政策来规范和引导。我们的教育政策往往都是应付式的,常常是等教育问题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考虑政策制定。一方面,问题从潜隐到显现、从轻微到严重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另一方面,即使政策制定后,从颁布到实行、从实行到起效也存在时滞问题。这个从无到有、从存在到有效的过程中,政策都是“缺席”的。
需要指出的是,教育政策的不均衡现象不仅仅表现为教育政策的供给不足。有的时候,政策过多、过剩也是一个问题,同样会扰乱或限制教育实践的良性发展。教育政策“无能”
所谓教育政策“无能”是指,当前的教育政策不能获得预想的效果,对实践起不到规范和管理的作用。教育政策“无能”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由于问题的特殊性、政府能力、政策方案、政策工具、目标群体的接受程度等原因,教育政策有其自身的能力限度。二是指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主观犯错的倾向,这种犯错倾向往往是因为人们或过于信奉理性、或过于感情用事、或急于办成某事、或追求某种特殊利益而不能从现实出发来考虑问题。
三、消除基础教育不公平的对策
正视我国目前存在的基础教育不公平现象,目的在于找出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力争尽早实现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
(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必须克服“应试教育”重智育、轻能力;只关注少数“精英”,而忽视多数学生成才的“升学教育”倾向,转变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全面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面向世界,着眼未来,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培养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促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
(二)普及义务教育,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
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基础薄弱、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短时间内实现教育完全公平是不现实的,我们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解决国民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突出矛盾,把“两基”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两基”目标的实现、实现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要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加大对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继续加强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要充分利用发展中西部的机遇,加大对中西部的教育投入,增加中央政府用于保证普及义务教育的教育拨款,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整体办学水平。
(三)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合理配置师资,切实解决城乡、区域之间教师分布不合理的问题、是目前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又一关键因素,问题的解决一靠政策,二靠资金。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都对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关键是贯彻落实。
要加大中央和各级政府对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教师的经济和生活条件。教育投入和政策法规是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两翼,缺一不可。
(四)改革和完善教育经费的拨款制度,加大对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教育的投入,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差别
我国基础教育主要由地方负责,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调动了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办学积极性,加快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进程,但是,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地方对教育的投入差别很大,生均教育经费差异显著,导致了城乡、区域之间教育设施、实验条件、图书拥有量等办学条件的极大差别。
目前基础教育投资主要有地方财政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和社会集资三条渠道。由于经济落后地区财政困难,使基础教育财政拨款缺乏基本保证,拖欠教师工资现象时常发生,教育费附加征收的条件和数量有限。国务院减轻农民负担(不超过5%)和治理“三乱”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农村教育费附加征收率降低(据国家督学团1993年调查,一些县农村教育费附加征收率仅为10%),社会集资办学基本被卡。
必须加强中央政府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经费统筹与管理力度,加强对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的政策倾斜。当然,也不能“吃大锅饭”,不能给经济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减负、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在确保教育经费占地方国民生产总值一定比例(全国尽可能统一)的基础上,由中央政府按全国基础教育经费的平均水平补贴或转移支付其不足部分,交地方教育部门统一分配和使用,中央加强监管,确保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为真正实现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公平提供经济支持。这样既充分调动(或者说是强迫)地方政府办教育的积极性,又照顾到城乡、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社会现实。果真如此,教育公平之梦在基础教育阶段必能实现。
(五)改革财政制度是增加教育投入,确保“两个比例”“三个增长”指标落实的保证
增加教育投入,要靠国家和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各级政府为此尽了很大的努力,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增大,但我国目前的财政制度中政府的财政收入占GNP的比例却逐年下降[11],远低于低收入国家23%[12]的平均水平,因此,出现了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逐年提高而占GNP的比重持续下滑的反向运动,国家财力匮乏,财政职能弱化,教育投入力量不足,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宏观调控困难。尽而影响到教育的公平。解决教育投入长期不足的根本途径是提高政府财政收入占GNP的比重,据推算,如果我国财政收入占GNP的比例达到25%,从中拿出15%的资金用于教育,才有可能实现教育经费支出占GN4P4%[13]的目标,因此加大财税制度改革力度,增强政府财力,确保教育投入增加,提高政府对教育的宏观调控能力,是消除城乡、区域之间教育不公平的重要保证。
(六)实施城乡、区域之间的校际对口支援政策
限于目前国家的教育投资制度和财政实力,中央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宏观调控困难,实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校际对口支援政策,是改善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办学条件的又一可行的办法。实施校际对口支援,需要国家的宣传、鼓励,但更重要的还应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通过一定的制度和条例使之规范化、制度化,避免流于形式的短期行为,使之真正在师资培养、教师交流、硬件设施(图书、仪器)等方面支持和帮助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以缩小城乡、区域之间教学条件的差距。
(七)制定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教育助学贷款政策
《教育法》第37条规定:“国家、社会对符合入学条件、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少年、青年,提供各种形式的资助。”国家为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助学政策,如教育储蓄、教育保险、助学贷款、奖学金等制度等,各项政策的出台将有助于解决贫困学生的困难,但关键是进一步完善和贯彻落实,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细则等便于操作的具体方法,以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维护社会公平》教案】推荐阅读:
浅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07-15
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针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08-14
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09-06
打造阳光信访维护社会稳定10-21
全乡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计划06-18
《依法维护社会稳定》心得体会07-24
坚持执法为民 维护公平正义08-26
科学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努力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11-12
搞好基层维稳工作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08-03
社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总结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