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和复习教案

2025-01-09

六年级数学和复习教案(共14篇)

1.六年级数学和复习教案 篇一

图形与几何 第1课时

复习内容: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复习目标:

1、巩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进一步认识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画出相应的图形。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

2、巩固角的概念,进一步认识角的分类及各类角的特征,能比较熟练地量角和画指定大小的角。进一步掌握垂线和平行线的概念。

3、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这些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完善认知结构。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学习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经验和方法,发展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空间观念。进一步感受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产生继续探索学习的积极心态,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复习重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

复习难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 复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二、合作交流。

讨论并总结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三、达标测评。

四、板书设计。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五、教学反思:

六、作业情况。

七、辅导记载。

图形与几何 第2课时

复习内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复习目标:

能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概念;掌握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正确运用这些公式,熟练进行计算。复习重点:正确运用这些公式,熟练进行计算。复习难点:掌握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复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二、合作交流。

讨论并总结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三、达标测评。

(一)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

2、半径是2分米的圆,它的周长和面积是相等的。

()

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90平方厘米。一个梯形的面积是45平方厘米.()

(二)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长为10厘米,宽为5.7厘米的长方形。如果把它改围成一个圆。长方形的面积和圆的面积哪个大呢?

四、板书设计。

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五、教学反思:

六、作业情况。

七、辅导记载。

图形与几何 第3课时

复习内容: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3)复习目标:

1.知道所学立体图形的名称、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2.能够掌握所学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复习重点:明白所学立体图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复习难点:能根据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复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二、合作交流。

讨论并总结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三、达标测评。

1、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边长为31.4厘米的正方形,求这个圆柱体的表面积。

2、一个圆锥的底面周长是18.84厘米,高是4厘米。从圆锥的顶点沿着高将它切成两半后,表面积之和比原圆锥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

4、把一块长15.7厘米,宽6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铝锭,和一块直径6厘米,高12厘米的圆柱形铝块,熔铸成一个底面半径为6厘米的圆锥形铝块,求这个圆锥形铝块高多少厘米?

5、四、板书设计。

立体图形

五、教学反思:

六、作业情况。

七、辅导记载。

图形与几何 第4课时

复习内容:图形的运动,教材第92页 复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运动的特征; 2.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的美。

复习重点: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运动的特。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复习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复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二、合作交流。

讨论并总结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三、达标测评。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六、作业情况。

七、辅导记载。

图形与几何 第5课时

复习内容: 图形与位置,教材第94页内容。复习目标:

1.复习用数对和方向、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会用不同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复习重点:能准确用数对、方向+距离描述平面图中物体的位置。复习难点:综合运用知识,描述物体的位置。复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二、合作交流。

讨论并总结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三、达标测评。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六、作业情况。

七、辅导记载。

2.六年级数学和复习教案 篇二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思考

复习对提高小学数学知识的掌握水平,进一步发展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毕业总复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层复习,促进全面提高,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系统分析

在六年级的数学复习阶段开始前,老师要首先明确数学教学的目的、教学任务、知识范围、顺序与结构,教学重点与难点,这些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其次,要全面了解全班情况,知道每一位学生现在学到了什么程度,还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知识; 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明确应该用什么方法去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起来,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结合六年级知识特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二、抓好基础

在六年级的数学复习中,首先要抓好五个方面的基础知识运用: 一是概念。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每部分的知识点,把容易混淆的内容一一区别开来。比如,让学生判断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能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吗? 等等。二是开拓视野。在数学复习中,老师要注重开拓学生的视野,不断反馈教学。比如,a的3 /5与b的1 /4相等,比较a、b大小( a、b都不为零) 。解答完这个题,再给学生出一道题: 甲班的4 /5同乙班的3 /4的人数相等,那么,甲班同乙班人数谁多谁少? 稍微这么一改,有的学生就无从下手了。教师应提示学生a、b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那么甲班和乙班是班级的名称,它同a、b有何联系?这时候有的学生就明白了。三是公式推导。比如,圆的面积、圆柱的体积等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让学生进行回顾,亲自实践、亲自品尝。四是知识对比。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的意义,尤其是小数、分数的乘法意义,学生们容易混淆。要从整数乘法入手,看学生是不是写成几个数相加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真正理解他们的意义。五是计算能力。很多学生到了六年级,连基本加减乘除计算都算错,更谈不上应用题了。老师普遍认为是学生太粗心、不认真。追根溯源,原因还是在老师。我们要培养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首先要让学生观察式子,进行分析,看是否能用简便方法,其次结合四则混合运算进行计算。学会了做题方法,还要让学生反复练习,检查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不断地反馈教学,让学生把知识掌握了,应用更灵活,计算准确率就高了。

三、能力的培养

一要注意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应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的能力。在复习量的计量和几何初步知识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巩固画图和测量的技能。二要培养一题多变的能力。重点是要抓住母题,使学生知道题目源于母题,万变不离其宗。通过改变条件、问题和情境,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还必须注意对学生进行解题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启发学生多思考,从而达到善于思考,逐步提高学生的应变及解题能力。三是是培养操作实践的能力。如八宝粥公司请包装公司设计一个能装12罐八宝粥的盒子。[八宝粥罐子为圆柱形,底面直径6厘米,高13厘米]你准备怎样设计? ( 提示: 包装盒一般可设计成长方体,要求需要多少硬纸板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所以我们应该想办法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即先确定八宝粥罐子怎么摆) 这时不急于让学生做,让学生找易拉罐摆放。通过亲身实践可以获得直接感受把题解出来。但有的同学做得不切合实际,确定的长、宽、高不适中。所以教师必须把学生做的几种方法都一一列出来让学生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们选用最省料的方法。

四、学困生转化工作

作为教师要善于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到底困在哪里? 用什么手段解决? 我认为除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备课外,还要根据记忆和遗忘的规律,重视信息反馈原理的运用,及时巩固当堂效果; 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科学训练,进行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知识素质,在这方面应做到:细水长流逐一补,以新带旧分散补,突出对象个别补。在班里成立几个小组,每小组选择一个学习好的负责,成绩好的学生教成绩差的学生,这样成绩差的学生进步了,成绩好的成绩更好了,整个班掀起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

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搞好毕业班复习工作的保障。毕业班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部分学生认为老师没有讲授新知识,于是经常聚在一起玩耍、游戏,个别学生写一些早恋方面的信或纸条等,对这些不利于复习的思想行为,老师都要及时给予帮助、教育。

教师还应经常与家长联系,利用家长会或家访的机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家长时刻注意子女的异常表现,配合老师共同教育,使其全身心投入复习,健康成长。

六、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

对学生的疏导要有针对性,善于把握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如优等生一般都较自傲。有时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可采用提醒式,在肯定他们成绩的同时,用委婉、含蓄的语言指出其缺点,使他们领会老师意图,正确估量自己; 后进生在班级中往往较自卑,表现对抗心理,应采用对话谈心式,用道理来说服他们,令他们心服口服,特别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中等生自认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缺乏前进的动力,对什么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应采用触动式的谈心方法,在掌握分寸的前提下,以“刚”克“刚”,促其猛醒。对犯错的同学,不能一味地狠批猛骂,而应当采用“参照式”的方式找他们谈心,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犯错误的原因,引起反思,增强改过的信心。

3.如何做好六年级数学复习工作 篇三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306-01

六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很多很杂,特别是上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总复习,如果一味地将知识重新再现,学得好的学生认为自己都会了不需要听,学得不好的学生也没有定心听,老师觉得上复习课很单调,该怎样避免枯燥重复,又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呢? 针对六年级数学复习工作,作为六年级数学教师,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学会把知识进行梳理总结

书本上的知识有些比较零散,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概念的水平、计算的正确情况、普遍出错的问题等,根据情况制定出恰当有效地复习计划,概括出一些规律或一般解题思路,使学生见到题时不会产生“狗咬刺猬,无从下嘴”的局面。例如:应用题是一大难点,涉及类型较多,用到的数量关系也很多,这时我们就不应该只是就题论题,而应教给学生一些分析应用题的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就非常好,要么从已知条件出发,推导出最后的问题;要么从问题出发,推到最原始的已知条件。再比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我们可归纳几类,然后教会学生找等量关系的方法,这样就可把内容繁杂的知识归为几类,以一般的规律性知识去对待多种题目,从而把课本上的不同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二、学会把知识进行扩展

在学了圆的面积知识之后,我们可以把它扩展到求圆环的面积之中,让学生发现求圆环的面积是用外圆的面积减去内圆的面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后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再比如:一些应用题,既可用算术方法解,又可用方程解,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从多种角度加以分析,加强两种解法之间的联系,在比较中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同时,在复习时要注意突出核心知识和重点、难点,以使学生建立主要的知识脉络,提高复习的效率。

三、分类教学,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和趣味性

数学的复习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体系。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整理和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毕业班的复习课注重使学生在掌握好各部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各部分内容的联系,把分散在各年级、各章节中有关的数学知识上下串联,左右沟通起来,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因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们联在一起,即是一种多半为被遗忘的知识。” 理清知识体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帮助、点拨和补充。如《比和比例》属于概念课,为了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达成触类旁通,一举多得,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对比复习,深化基本概念。当问学生“关于比和比例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时,同学们讲了很多,同时也深深感到这些知识点如果这样处理的话会显得零乱、无序、缺乏系统化,这一环节的处理旨在激发学生“自主萌生出整理知识,梳理结构”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学生在明确了学习要求之后学习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学生学习方向明确,学习要求具体,认知冲突相对集中,这样学生的兴趣浓厚了,每一位学生有了具体的任务,避免了小组学习只搞形式学生无事可干的尴尬局面。

四、要注意兼顾各层次的学生

复习工作的目的不是对以往所学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是让学生对以往知识总结梳理,查缺补漏,知识水平全面提高的过程。因此,要注意兼顾各层次的学生,要对中等水平学生、“尖子生”和“后进生”区别对待,各有侧重。对“尖子生”要注重知识扩展延伸,完成一些综合性的练习或稍难的练习,以满足他们的进一步需要;对中等水平学生要注重知识的总结梳理和查缺补漏,引导他们查找知识上的不足;对“后进生”要注重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课上多提问,课下有针对性地多辅导,训练时重点放在较为简单的题型上。

4.六年级数学复习教案 篇四

第一课时

圆的知识整理

教学目标:

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复习中,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圆的知识的整理,进一步认识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体会圆的本质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能熟练的用圆规画圆;能熟练的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学思路:讨论—整理—练习

教学重、难点:圆的周长和面积

教学过程:

一、知识的整理、你学到了有关圆的哪些知识?

2、知识的整理

画圆需知道哪些条件?圆是轴对称图形吗?有几条对称轴?什么是圆的对称轴?

圆心、半径、直径、周长与圆的关系

半径、直径、周长与圆的面积的关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以便加强记忆。

二、巩固练习、判断(小黑板出示)

3、选择(小黑板出示)

4、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小黑板出示)

三、总结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在同圆或等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直径:在同圆或等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c=∏d

c=2∏r

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S=∏r2

环形面积=大圆面积-小圆面积

第二课时

圆的知识的练习

教学目标:进一步巩固已学的知识。正确熟练地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思路:练习——指导——再练习

教学重难点: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图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2、口答下列各题

×3.14

2×3.14

3×3.14

4×3.14

4×3.14

5×3.14

6×3.14

7×3.14

3.14

9×3.14

5×3.14

25×3.14

3、求下列各圆的面积

二、组合图形及阴影部分面积的计算、先量出所需数量,再求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见课本)

2、求图中阴影部分面积。

3、把周长是15.7厘米的圆形平分成两个半圆形,每个半圆形的周长是多少?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课堂总结:

1、组合图形的面积和阴影部分的面积怎样计算?

2、计算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第3课时

百分数应用题复习

(一)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把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有关知识系统化。使学生牢固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通过运用知识解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思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总结

教学重难点:百分数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谈学校的体育达标情况。

出示;体育达标率为99.7%,从这个条件,你能知道什么?你还想到了什么?

二、归类复习

(一)求分率、出示学校体育达标情况:优秀650人,良好400人,合格250人。

2、根据这些条件,你可以提出哪些不同的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3、同桌合作,讨论完成。

4、反馈

(二)求单位“1”或求分率所对应的量

、把问题当成条件,根据条件编百分数应用题

2、小组合作完成

3、反馈,并解答,想想有没有另外方法可以解答。

①在体育达标中,我校1300人,优秀率为50%,优秀人数是多少人?

②在体育达标中,我校优秀率为50%,优秀人数为650人,全校有多少人?

③在体育达标中,我校优秀人数650人,比良好人数多62.5%,良好人数有多少人?

④在体育达标中,我校良好人数400人,优秀人数比良好人数多62.5%,优秀人数多少人?

4、观察这些应用题,找找相同点与不同点

①有共同的数量关系单位“1”×分率=分率对应的量

②单位“1”已知或未知

5、你认为在解这类应用题是要注意什么?

6、师小结:找准单位“1”的量,根据已知与未知判断方法。列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归类练习,引导学生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技巧。

三、练习

、对比练习

学校运动队有30名男队员,女队员比男队员少20%,女队员比男队员少多少人?

30×20%=5人

学校运动队有25名女队员,女队员比男队员少20%,女队员比男队员少多少人?

2、一题多解

陈老师看一本200页的故事书,前5天看了25%,照这样计算,还要几天可以看完?

师总结:在解答时可以不用具体数量,直接用分率求,也可以用具体数量进行计算。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用分率求比较简单。

四、课堂总结

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复习,说说你的想法

第4课时

百分数应用题复习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解答百分数应用题。通过划线段图、类比和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教学重点是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思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总结

教学重难点:百分数应用题的综合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判断单位“1”,说出数量关系

打八折出售

⑵今天比去年增产二成五

⑶节约了15%

⑷期中考试的优秀率为52%

通过同学们对关键句的分析、叙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是完全一样的,都是要紧紧抓住数量之间的关系,准确判断单位“1”的量,确定解题方法。

(二)基本题复习

分析解答下面各题,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⑴建造一栋楼房,计划投资100万元,实际用了90万元,节约了百分之几?

⑵建造一栋楼房,用了90万元,比计划节约了10%,计划投资多少万元?

⑶建造一栋楼房,计划投资100万元,实际节约了10%,节约了多少万元?

⑷建造一栋楼房,计划投资100万元,实际超用了10%,实际投资了多少万元?

分组讨论这一组题目的解法,在弄清解题思路和正确列式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组题他们的单位“1”是相同的,数量关系式也是相同的,而数量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解答方法也不尽相同,有乘法也有用方程解。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解题方法,进一步提高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三)变式练习:

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和方程:

水果店运来苹果120千克,运来梨多少千克?

、运来梨比苹果多25%

2、运来的比苹果少25%

3、运来的苹果是梨的25%

4、运来梨是苹果的25%

5、运来苹果比梨少25%

6、运来的苹果比梨多25%

7、运来梨比苹果的25%少2/5千克

在学生分析解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这些题目是百分数应用题中比较典型的,也是最基本的,解答时必须要准确判断单位“1”,弄清要求数量与单位“1”之间的关系和数量对应的百分率,确定解题方法。

(四)发展变化题练习、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在距终点30千米处相遇,相遇时甲车行了全程的45%,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修一条400米的路,第一天修了25%,第二天修了30%。两天共修多少米?

指名用不同的方法分析解答:

如果把“第二天修了30%”改成第二天“修了剩下的40%”如何解答?

3、比较练习:

甲乙两粮库,甲库比乙库多存粮20%,如果从甲粮库中调出40吨,则两粮库的存粮数相等(放入乙粮库),甲乙两粮库原来存粮各多少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灵活思考,增长学识的见识,发展学生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第5课时

生活中的比

教学目标:

巩固比的意义,比的读法和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求出比的比值。培养学生抽象

概括能力。

教学思路:背诵——归纳整理——基本练习

教学重难点: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主要概念背诵

二、问: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说出哪些比?

、六

(二)班有男生()人,女生()人。

2、男生是女生的4/5

3、一条公路,已修60% 4、4天看书80页5、6头猪共重372千克6、20分钟走了4800米

三、复习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四、巩固练习

、求比值。

28:40

5.4:2.7

2、化简比

28:40

5.4:2.7

3、区分求比值和化简比

4、大正方形边长是4厘米,小正方形边长是3厘米,大小正方形的边长比是():(),比值()。

大小正方形周长比是():(),比值()。大小正方形的面积比是():(),比值()。

五、课堂小结

你这节课复习的愉快吗?

第6课时

复习统计图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图,知道复式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学会制作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渗透统计的思想,激发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教学思路:复习回顾——释疑纠错——典型举例

教学重难点: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过程:、复习两种统计图的特点

2、复习两种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3、举例纠正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

4、典型例题举例练习(小黑板出示)

5、小结

第七课时

复习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熟练画出物体的平面图,并能根据平面图说出物体的特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思路:复习回顾——典型举例——实践运用

教学重难点:熟练画出物体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实践活动

1、教者用小立方体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学生便观察边画出其平面图,比一比,看谁画的又对又快。

2、活动成果汇总

3、活动情况评价。

二、学生动手操作

1、教者画平面图,由学生分组根据图摆出不同的物体,比一比,看那一组的方法多。

2、活动成果汇总

3、活动情况评价。

三、小结:通过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第八课时

实践知识复习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熟练掌握200米和400米起跑线的科学设置方法,能科学合理的搭配自己的食谱,健康饮食,能计算比较简单的求比赛场次的方法,会用画图的方法表示物体在灯光下的影子和观察物体的范围。

教学思路:复习回顾——典型举例——实践运用

教学重难点:熟练画出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参照课本复习相关知识

二、典型难题举例

1、比赛场次练习

⑴8人下棋每两人下一局,共多少局?

⑵六⑴班60人相互握手,共握多少次?

⑶一条线段上共有6个点,一共有多少条不同线段?

3、起跑线练习

4、国际标准田径运动场跑道全长400米,最内圈弯道半径为36.5米,每条跑道宽为1.2米。

⑴最内圈弯道长为多少米?

⑵若最内圈跑道的起跑线已画好,那么400米赛跑的以后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应依次提前多少米?

3、营养搭配练习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一份营养均衡的午餐,可以小组为单位,评选最优午餐,也可以小组合作共同设计。

4、观察范围练习

(1)在黑夜里把一个球向电灯移动时,球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2)晚上与家长在路灯下散步,当走向路灯时,你的影子是如何变化的?远离路灯时呢?

【设计意图】引导重点练习,旨在掌握方法。

5.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 篇五

1、使学生认识百分数,知道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熟练读、写百分数。

3、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方法:

引导——自学

预习提示;

(1)找一找生活中的百分数。

(2)什么是百分数?

(3)羊毛含量36%是什么意思?

(4)怎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把事先找到的生活中的百分数带入课堂。

请同学们拿出在生活中找到的实际应用的百分数,并说一说是在哪儿找到的。

学生交流。

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人们经常要用到百分数,百分数有什么好处?什么叫百分数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百分数。

二、引导探究,揭示百分数的特征

(一)出示课本例

1、一条裙子,羊毛的含量为36%,对此进行分析,并完成下表。

一条裙子,羊毛的含量为36%、

这个句子中,单位“1”的量是:

这个百分数是和()比较的结果、

这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是:

看到这个句子,你能想到什么?

这个36%的分母100表示什么?分子36又表示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学习,每位学生在小组内汇报学习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什么叫做百分数?我们学过分数,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那百分数呢?

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百分数表示两个数的一种倍数关系,百分数又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二)小组合作学习,比较百分数与分数的不同。

接下来我们就比较一下百分数和分数,到底有那些不同?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明白:百分数和分数的写法不同,为了区别与分数和便于书写,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采用%来表示。

在这个过程中渗透百分数的写法以及读法。并进行随机练习。

通过比较还要使学生明白;

①百分数可以不是最简分数,如:52%、38%,分子和分母不用约分,而分数就不一样了。

②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如:3.1%。也可能分子比分母大,如:120%,和分数不同。

(三)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揭示百分数的意义。

出示例1。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内交流。

三、学生反思学习过程

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出百分数,并回答问题。

1% 18% 50% 89% 100% 125% 7、5% 0、05% 300%

①谁是最小的百分数?在这组内还有比它小的吗?

②谁是的百分数?

③请读出跟一半的意思一样的那一个百分数。

④ 300%是什么意思?

⑤在这组百分数中,我们可以看到,百分数的分子有的是小数,有的是整数,有的大于分母,有的小于分母,这是为什么呢?

2、读出下面的句子,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

(2)我国的人口约占世界的22%。

提问:这两句话中的百分数表示谁与谁比?

看到这两句话,你想到什么?

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三峡库区分重庆库段和湖北库段。重庆库段的面积占三峡库区面积的85%,湖北库段的面积占三峡库区面积的百分之几?

6.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第1课时圆柱的认识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

2.认识圆柱的侧面及其展开图,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圆柱的特征。

学习难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教学工具

学前准备 收集圆柱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4分钟)

导案:

课件提示:旋转门的画面。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揭示课题并板书:圆柱的认识。

学案:

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问题。

二、自主探索,认识圆柱。(23分钟)

1.初步感知圆柱。

(1)教师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如岗亭、车轮、圆木、客家围屋等)

提问: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2)利用课件从实物中指出圆柱体。

(3)请学生找找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教师强调:圆柱一定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

2.认识圆柱的各部分。

(1)每人拿出一个圆柱,看一看,摸一摸,小组讨论:圆柱有几个面?各个面有什么特征?

(2)学生集体交流汇报。

(3)教师小结: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侧面是曲面。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柱,标出各部分名称。

(4)认识圆柱的高。

教师拿出高、矮不同的两个圆柱体,提问:①这两个圆柱体,哪个高?哪个矮?

②圆柱的高低和什么有关?(圆柱的高低和圆柱两个底面的距离有关。)

③你能量出圆柱的高吗?

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视指导。

请一名学生演示测量圆柱的高。(教师注意强调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师在黑板上的圆柱体图中画出圆柱的高。

④提问:圆柱的高有几条?

引导学生得出:圆柱的高有无数条,所有的高都相等。

3.教师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

师:同学们和我一起快速转动纸片,看一看转出的是什么形状?

组织学生操作后,汇报结果。

4.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1)猜一猜,将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形状?

(2)学生以组为单位,每组拿出两个圆柱体将其剪开。

老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操作的结果并展示。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可能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课件展示三种不同的圆柱侧面展开图。

(4)观察展开图是长方形的圆柱体,提问: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圆柱体的哪部分?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课件将长方体还原成圆柱体再打开。(教师画图展示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的关系。)

小结: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5)提问:什么样的圆柱体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小组交流后指名学生回答。

学案:

1.(1)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简称圆柱。

(2)学生观察课件展示的圆柱形物体。课件展示圆柱体和非圆柱体图片,学生判断它们分别是不是圆柱。

(3)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学生观察并小组交流圆柱的特征。并且学生测量圆柱的高。(注意测量方法要正确)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同桌互相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量出圆柱的高。

3.学生迅速转动纸片,仔细观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4.(1)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

(2)学生剪开圆柱的侧面并观察其形状。

(3)学生交流操作结果。

(4)结合展开圆柱侧面的过程,思考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5)底面周长与高相等的圆柱体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课后小结

本节课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引入对圆柱的认识,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随后,很自然地过渡到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找出圆柱体的共同特征,两个平的底面,一个曲的侧面,使学生对圆柱有更进一步地了解。接着再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急于探究的心理,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长方形间的关系,掌握圆柱的特征。教学中,重视多媒体的直观演示作用,结合学生回答,动态演示圆柱体侧面的展开过程,使学生亲历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逐步建立起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课后习题

达标检测

1.判断下面哪些是圆柱,是的在下面的方框里画“√”

2.给下面的圆柱各部分填上相应的名称。

3.下面(①)号图形是圆柱的展开

4.把一张长314px,宽235.5px的长方形纸片卷成一个圆柱。(接头处不重叠)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多少?

答案:

①长方形的长作圆柱的高。9.42÷3.14÷2=1.5(cm)

②长方形的宽作圆柱的高。12.56÷3.14÷2=2(cm)

答:圆柱的底面半径是37.5px或50px。

板书

圆柱的认识

导案

初步感知圆柱。

认识圆柱的各部分。

7.六年级数学和复习教案 篇七

一、准确把握基点, 有效创设情境

“知识点”重现的环节不仅担负着拉开复习帷幕的任务, 还应承担起激发复习欲望、唤醒已有知识的职能。而复习课的教学内容又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学生的知识起点参差不齐, 为此, 教师在教学时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基点。根据复习的内容, 捕捉数学知识与生活本质的联系, 创设出鲜活的数学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 激发学生复习的愿望, 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机地整理。

二、注重内在联系, 善于盘活知识

从图1中学生很容易找到其中规律是n (n+1) , 图2规律也自然得到n (n+1) ÷2, 再揭示这一数字规律就水到渠成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合理编排, 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有序的结构体系, 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同时, 感受数学魅力。

三、渗透数学思想, 提倡自主评价

由于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丰厚的知识储备, 具备较强的反思、评价能力。因此在复习课上, 我们更应该给学生机会, 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提炼和概括, 使学生发现、领悟、评价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在总复习阶段笔者认为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以下数学思想进行渗透:

(1) 分类思想:小学阶段, 尤其是六年级总复习, 各种新旧知识交错出现, 应不断强化学生分类讨论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 只有通过分类后, 才能系统完整地理解它们, 如不分类, 就很容易出现混淆。

(2) 转化思想:转化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 任何一个解题过程都离不开转化。它是把某一个数学问题, 通过适当的变化转化成另一个数学问题来进行思考、求解, 从而实现从繁到简、由难到易的转化。

(3) 化归思想:促使学生把握事物的发展进程, 对事物内部结构、纵横关系、数量特征等有较深刻的认识。如“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立体图形体积》的复习教学, 先组织学生回顾、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 然后让学生对这些公式进行对比, 发现这些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得出除了圆锥体外其他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都可以写成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直柱体的体积公式都可以用底面积乘以高表示。

复习课是学生认知策略的习得、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及解决综合问题能力提高的极好时机, 是数学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要教师精心设计, 以学生为主导, 渗透数学方法, 展示数学魅力, 复习课也会变得有效且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朱德江.数学会给孩子们留下什么[N].中国教育报, 2009-02-13.

8.六年级数学立体图形复习浅谈 篇八

关键词:基础梳理学情分析加强训练及时总结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立体图形是小学阶段所学的平面几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搞好这一部分的复习呢?

一、启发、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梳理知识

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要用最简单的方法和易懂的语言指导学生实际操作。

1.学生自主讨论完成下表知识点纲要的整理

学生完成上表以后,教师再做详细补充,如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长方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长之和公式;表面积与体积的计量单位;以及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互化方法。

2.立体图形表面积、体积(容积)应用的常见类型

学生自主讨论、归纳,教师适时指导补充,及时鼓励学生总结。

a.直接计算体积或表面积: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b.计算缺一个底的表面积:比如游泳池、水池、水桶、粉刷教室等,用侧面积+一个底面积。

c.计算通风管、烟囱、粉刷教室四壁、侧面贴商标纸,直接算侧面积。

d.算粉刷后的费用、或用材料的质量:先算形体的表面积再算材料的质量或费用。

e.计算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质量,先算物体的体积,再算质量。

f.改变物体的形状,求另一个形状的高或底面积,这类题型的关键是体积不变,利用前一个形体求出体积,再运用后一个形体的体积公式求出所需的部分。

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每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基础知识问题还是基本能力问题或基本技巧问题。对待基础较差的学生要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使他们从消极中转变过来;对待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加强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多鼓励、少批评;对待基础好的学生,应指导他们力求细心、不着急、稳扎稳打、调整心态,正确应对每个问题。

三、典型题型举一反三地训练

教者在熟知学生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完成课本练习册中的习题后,让学生集体讨论交流,每一个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解题思路方法,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多题一解。让学生通过老师的点拨、学生间的讨论进行归类。这样使学生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在进行立体图形的复习时,除了对学生进行上面提到的常规类型进行训练之外,还设计了以下6个题目进行指导训练:

例1: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长方体中最多有4个面可能是正方形。()

(2)把表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一个正方体切成两个长方体,这时它的表面积是12平方厘米。()

(3)一个圆柱体,如果底面直径和高相等,则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正方形。()

(4)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例2:一张长方形铁皮,长18.84分米,宽5分米,用这张铁皮卷成一个圆柱形铁皮水桶的侧面,另配一个底面制成一个最大的水桶。做这个水桶共用去多少铁皮,最大容积是多少?(接头处铁皮的厚度忽略不计)

例3:一个高为10厘米的圆柱体,如果它的高增加2厘米,那么它的表面积就增加125.6平方厘米,求这个圆柱的体积。

例4: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它们的体积之和是68立方厘米,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例5:要把6件同样长17厘米,宽7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物品拼装成一个大的长方体包装物,你能想出几中包装方法?请画出表面积最小的包装方法草图。

例6:用一块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做一个高为5厘米的无盖盒子。

(1)画一画:应该怎样画出高,在图上标出来。

(2)算一算:这个盒子容积有多少毫升?想一想,你能充分利用这块铁皮把盒子的容积做的更大一些吗?若能,请画出来,并算出盒子的容积。

四、及时总结,纠正错误

通过复习,让学生自查。此时,教师不急于评价,让学生从复习过程中找出错误,自行改正。

9.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学生经历用切割拼合的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

的过程,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运用圆柱体的体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学生经历并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起兴趣。

同学们,我们的图形世界十分丰富多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如何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呢?你觉得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巧妙转化,探究新知。

1. 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它们都是直柱体,我们回忆一下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体积统一公式“底面积×高”,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

2.出示圆柱体,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形,在学习圆面积计算时,我们是把圆转化成哪种图形来计算的?回忆一下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根据学生的叙述,教师课件演示。(演示课件: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面积公式的过程。)

3.现在老师给这个圆柱体变个魔术,仔细观察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动画演示)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同学们自己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1)圆柱体转化成什么立体图形?

(2)它是怎样转化成这个长方体的?

10.六年级数学和复习教案 篇十

一、整理和复习内容

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小学数学的全部内容。

二、整理和复习目标

1.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负数、比和比例、方程的基础知识;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能进行整数、小数加、减、乘、除的估算,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学过的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巩固常用计量单位的表象,掌握所学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改写。

3.掌握所学几何形体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并能应用;巩固所学的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巩固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会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巩固图形的平移、旋转的认识;能用数对或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掌握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并能应用。

4.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够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会求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能够解决一些计算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5.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掌握所学的常见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整理和复习编写特点

1.依据《标准》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归类。

本单元教材按《标准》划分的领域编成相应的四节,并从实际情况出发,作了一些适当的处理。第一节是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主要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常见的量、比和比例以及数学思考(以《标准》中“探索规律”的内容为载体,突出了数学的思考方法)。第二节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教材将“图形的认识”和“测量”两部分内容整合起来进行复习,“图形与变换”与“图形与位置”两部分则单列复习。第三节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教材将“简单数据统计过程”与“可能性”通过具体情境串联起来复习。第四节是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教材设计了三个主题鲜明的综合应用活动。

2.精简内容,突出整理和复习的重点,为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整理提供空间。

本单元不求面面俱到,覆盖已学知识的细节,而是突出重点,抓住主要内容、主要问题进行整理和复习。这一方面使教材摆脱了知识点罗列,概念、法则汇编的局面,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参与知识的整理留出了空间。

3.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注重所学知识的应用,发展学生的能力。

本单元教材尽可能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或联系数学实例,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加强对相关知识内在联系的认识。同时注意所学知识的运用,在“用”的过程中,促进理解和巩固。

四、整理和复习具体编排

㈠数与代数

1.整理与复习的内容

⑴数的认识,着重复习小学阶段所学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从纵向看,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有关概念,以及负数的初步认识;从横向看,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读法和写法、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性质、数的改写。

⑵数的运算,着重复习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计算方法、运算定律及其应用。

⑶式与方程,着重复习用字母表示数、简单的方程及其应用。

⑷常见的量,着重复习小学阶段所学的量,包括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质量、时间等计量单位的进率以及同一种量不同单位的改写。

⑸比和比例,着重复习比和比例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以及正反比例的概念。

⑹数学思考,着重引导学生复习如何寻找规律以及借助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

2.具体编排

⑴数的认识。

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各类数的含义、实际应用以及它们的读法和写法。接着,教材对整数概念作了概括性的描述,指出了自然数与整数的关系以及自然数的单位,并对整数与自然数、正数、负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巩固。复习时,可先让学生说说学过了哪些数,并举例说明每个数的具体含义。也可先让学生读出课本上的例子,说出每个数的名称与具体含义,然后再让学生自己举例。教师应注意学生读、写数是否正确。

接着,教材通过5个问题,分别对十进制计数法,数的大小比较,分数与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数的整除的主要概念进行了比较系统地回顾。

⑵数的运算。

①复习运算意义,对整数、小数、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对0与1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进行系统整理。

②复习混合运算顺序、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用语言叙述所学的五条运算定律,注意不要强求话语的统一。

③例1复习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运算简便,兼带复习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④在教学解决问题的步骤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前面学习的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利用四则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明确计算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并引导学生整理解答过程。然后结合例2的教学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⑶式与方程。

①复习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教学时,可让学生思考: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s=vt的含义、用字母怎样表示分数乘法的算法等问题。

②复习方程的概念,并启发学生回想解方程的依据,即等式的两条基本性质。例3复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⑷常见的量。

常见的量,主要复习“整理”与“改写”。可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分类整理学习过的量与计量单位,再全班交流。复习不同计量单位的改写时,引导学生系统整理改写的方法。

⑸比和比例。

教材先让学生回顾比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并通过例4,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温比和比例的意义以及求比值和解比例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整理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比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以及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判断方法。

复习时,可引导学生采用列表的方式对比和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及其应用、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比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正、反比例的判断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有关概念。把例4后面的三个问题一并解决。

⑹数学思考。

该部分内容主要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分步枚举组合以及列表推理的能力。

例5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找出规律、以此类推的数学问题。教学时,可启发学生从2个点、3个点开始寻找规律,以简驭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算理。

例6以选送节目为题材,讨论怎样分两步找出组合数,再求选送方案的总数,渗透了作为排列组合基础之一的乘法原理。探究例6时,可以由学生自己尝试,也可以将例题分解为两步,让学生先分别回答,再出示例题解答。注意提醒学生,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应有顺序地思考,以免重复或遗漏。

例7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逻辑推理问题,教材渗透了逻辑推理的常用方法“排除法”。探究例7时,引导学生理解:借助列表,比较容易逐步缩小范围,找到答案。

3.“数与代数”整理与复习的建议:

⑴注意概念的理解。

这部分复习内容概念比较集中,复习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举出例证加以说明的方式帮助学生重温概念的含义,并促进理解。这样也能避免机械背诵概念条文的做法。有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通过对比、辨析,帮助学生搞清它们的异同点。

⑵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值计算都集中在本节中,复习时要注意在理解算理,搞清算法之间内在联系与区别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练习。比如每天有计划、有侧重地练习一些口算和少量的混合运算,这样的分布练习比集中练习效果更好。

㈡空间与图形

1.整理与复习的内容

⑴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着重复习小学阶段所学习的各图形的特点、关系以及部分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这部分内容从纵向看,可按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顺序进行整理;从横向看,可归结为图形特征的认识,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的测量与计算。

⑵图形与变换,着重复习轴对称、平移、旋转三种基本的几何变换形式。

⑶图形与位置,着重复习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辨认方向和使用路线图(包括比例尺的应用)。

2.具体编排

⑴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例1梳理学过的平面图形。引导学生按一条直线,到两条直线,再到三角形,四边形与圆的线索对平面图形进行整理。

例2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教材通过图示,启发学生回顾周长、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填写出各图形的周长、面积公式,并运用这些公式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公式是怎样推导出的。

例3复习学习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各部分名称,以及辨认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各立体图形的特点、各部分名称。然后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各形体,并把自己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画一画,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例4复习四种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时,应先让学生明确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复习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以及测定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⑵图形与变换。

教材给出了利用图形的变换设计图案的情境图,以帮助学生复习图形变换的常用方法。其中有用轴对称的方法剪图案,用旋转的方法设计图案,用按比例放大(即图形的相似变换)的方法把图案扩大,并通过平移做出板报的花边。

⑶图形与位置。

教材给出了一幅带有比例尺的街区平面图,以帮助学生复习根据方向、距离确定物体位置以及看懂线路图、描绘行走路线。复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然后出示课本上的街区平面图,再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请同学看图回答。还可以在学生说出街区图的内容时,由回答“比例尺1:10000表示图上 1厘米 相当于实际距离多少米”的提问,引出图上测量的问题,帮助学生明确如何测量。

3.整理与复习“空间与图形”的建议:

⑴重视形体知识内在关系的梳理与认识。复习时可以先由学生回忆这部分中有关的知识,然后再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类、比较、辨析,认识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较清晰的知识网络。

⑵重视空间观念的培养与提升。整理、复习时,应充分利用图形的直观呈现方式,将画图、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相关表象,并注意组织必要的操作活动,促进思考、分析,借助直观解决问题。

㈢统计与概率

1.整理与复习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集中整理了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主要有统计表、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能性等。

2.具体编排

⑴主题图。

教材首先概括地介绍了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根据同学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设计调查表,进行调查统计。

⑵例1复习用学过的统计表和统计图描述相关的数据。教学时,可以通过主题图中设计的调查活动获得数据,选择各种统计图表描述调查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也可以直接利用教材中的数据,进行概念复习和数据分析。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整理:从统计图表中获取的信息,数据收集的其他方法以及进行调查统计工作的方法和步骤。

⑶例2用统计表表示全班同学的身高和体重分布情况,复习近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对这3个统计量的不同特征和适用范围进行梳理。

⑷例3复习可能性的知识。教材通过3人看电视,由每个人想出一个公平的办法来决定看什么节目,引出可能性的知识。教学时,先出示教材的情境,让学生思考“什么规则是公平的”,了解学生掌握可能性知识的情况。然后,再引导学生系统总结有关可能性的知识。

3.“统计与概率”整理与复习的建议:

⑴注重过程性目标,经历数据的统计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启发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设计调查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设计调查表是一种比较规范的收集数据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项工作:根据同学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确定调查哪些数据;调查的方法是什么;如何记录数据,例如所调查的数据是写出来还是给出选项进行选择等。

⑵通过丰富的实例,系统复习有关的统计与概率知识。

结合调查表,教材呈现了两个例题,系统复习统计表、统计图和有关的统计量的知识;另外,安排了例3,复习可能性的知识。教学时要注意知识全面而重点突出,进一步认识每种统计图表和不同统计量的特征和适用范围,认识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预测等。

⑶重视培养统计观念。

教师教学时要结合各种素材使学生认识到统计与概率知识的重要性,能根据数据的不同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和统计量进行分析和决策,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随机现象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学会依据数据和事实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出判断、预测和决策。

㈣综合应用

1.有趣的平衡

⑴设计目的“有趣的平衡”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其目的是初步感受杠杆原理,并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⑵具体编排

①制作实验用具。介绍如何制作本活动所需的实验用具(简单杠杆),强调制作的简易杠杆要保持平衡。

②探索规律,体会杠杆原理。先探索特殊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再探索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实验,逐步总结发现的规律:要使竹竿保持平衡,必须使“左边的刻度数×棋子数=右边刻度数×棋子数”。

③应用规律,体会反比例关系。发现竹竿平衡的规律后,教材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并逐步发现:在“左边的刻度数×棋子数的积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右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成反比例关系。

⑶复习建议:

在制作实验用具部分,教师可提前布置学生准备相关材料,并提出具体要求。探索规律时,教师要注意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概括。在发竹竿平衡的规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这就是物理上的“杠杆原理”。教学发现反比例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记录表,并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来描述表格中右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之间的反比例关系。

2.设计运动场

⑴设计目的“设计运动场”一方面复习巩固所学的比例、面积、体积、周长等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

11.浅谈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复习策略

六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很多很杂,特别是上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总复习,如果一味地将知识重新再现,学得好的学生认为自己都会了不需要听,学得不好的学生也没有定心听,老师觉得上复习课很单调,该怎样避免枯燥重复,又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呢? 针对六年级数学复习工作,作为六年级数学教师,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自学——学生汇报——教师评价归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使学生获得成功,要将教学目标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由不同类型的学生来回答,努力使所有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每个目标层次上做到快速反馈,评价激励,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的氛围。

二、抓好基础,强化能力

在复习中教师要抓好五个方面的基础知识运用。

1、基础知识。小学阶段所学基本知识,基本概念比较多。复习时教师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每部分的知识点,把容易混淆的内容一一区别开来。例如:让学生判断圆锥的体积就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假分数一定比1大,等等。

2、基本技能。在数学复习中,老师要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拓展延伸、模仿运用。比如:老师把一箱苹果平均分给6个人或7个人,都正好余2个,这箱苹果至少有多少个?指导学生解答后,再出示:老师把一包糖,如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差2个;如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则余2个;如果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正好分完,这包糖至少有多少个?学生看到这道题就不知所措啦。如果教师把这种题的解题思路告诉学生,让他们明白这种题都是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来解答,学生就能轻松应对啦。

3、周长、面积、体积公式的推导。小学阶段学的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得来,基本上都是通过割补、拼凑、实验等直观演示与操作,经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一步一步建构起来的,因此在复习的时候应该让学生仔细回顾其推导过程。比如:三角形的面积、圆锥的体积等计算公式的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就应该让学生再一次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4、知识对比。比如: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质因数的意义,尤其是因数和质因数的意义,学生容易混淆。教师要从求积和分解质因数入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真正理解它们的意义。

5、计算能力。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占了很重的比例。但是,仍然有不少同学的计算能力很差。原因有多方面的,有学生的粗心大意,也有教师的疏忽漠视。因此,在复习的时候,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二是要交给学生计算的方法与步骤。计算时硬是要让学生要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验。一看算式数字的特征;二想计算的方法与顺序,想是否能用简便方法;三是平心静气的计算;四是算完后仔细检查验算。

三、注重研究教法,提高复习效率

1、贴近实际,专题复习,加强典型反馈和个别反馈相结合,各个击破。

(1)教师要采用少题量,高密度的思维训练,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一问多变促进知识上、思维上的联通,提高解题的灵活性。

(2)是从解题策略入手,丰富学生的解题方法。在解题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方法. 在复习长方体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出示:要挖一个长10米,宽7米,深3米的水池。然后让学生自己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提取一些有关系的数学问题加以分析、解决,如:①这个水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②要挖这样一个水池,需要要挖多少立方米的土?(或往这个水池里注满水,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③如果要在这个水池的四周和池底抹水泥,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等,这样的情况,即可以起到梳理知识,又可以把所学的知识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联系起来。

2、找学生掌握知识的整体性和局限性缺陷,综合提高,内化知识结构,增强主体全面反馈,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进行全班交流,突出核心内容

在学生自己整理组内交流知识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在交流的时候,梳理知识网络的同时,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复习课知识网络的梳理,绝不是仅仅说几个知识名词、背一背法则或概念就说明学生掌握知识了,通过举例理解知识为了检验学生是否很好地内化了知识。例如:一个中等生在叙述反比例的意义时,举了这样生活中的例子:他从家到学校,第一天用了8分钟,每分钟走60米,第二天用了6分钟,每分钟走80米,他步行的时间和速度是两种变化的量,时间和速度乘积也就是路程是一定的,所以他所用的时间和速度成反比例。这说明他真正掌握了反比例的含义。

但教师并不能因为这个汇报的学生掌握了知识,就认为学生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得以解决,还需要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适当点拨。

如前面提到的:怎样判断两个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我又作为重点,对学生进行点拨。

我提供给学生这样一个表格:组织小组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比正反比例两个概念进行了比较:

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得出:在这个基础上,我进一步让学生進行讨论,进而总结出判断正、反比例的“三步判断法”:一看变化:看一看题目中的两个量是否都在变化;二看结果:看一看两个量是否存在比值一定或乘积一定的关系;三定关系:在此基础上,比值一定的两个量成正反比例关系,乘积一定的两个量成正反比例关系。显然,在这样的总结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中,更有助于学生建立前后知识的联系,促进理解,对所学知识具有更深的认识。

总之,在复习中,要以精讲为向导,师生齐心,面面反馈,做到抓两头,促中间,使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知识容量多、跨度大、时间长,所学的知识遗忘率高这个棘手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真正地提高数学复习课效率。

12.六年级数学和复习教案 篇十二

在归纳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在总结提高复习阶段, 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自身要深入了解教材, 做好备课工作, 提升自我归纳能力, 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进行内容总结的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 逐步深入, 不断完善。

一、对习题类型进行总结

教师要给学生讲解典型的习题, 让学生进行适度练习。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 要学会自己去寻找方法和规律, 总结不同问题的解题方法, 学会触类旁通, 灵活运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从比较特殊的例题中, 找到普遍的规律, 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将教材前后章节进行融会贯通, 总结出大致的提纲。

二、总结习题方法

在进行数学题研讨的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 告知学生解题的最终目的, 总结常用问题的解决方式, 巩固知识点。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探索问题的知识结构, 从中发现规律。如果问题相近, 可以采用类比分析的方法, 这样问题比较容易解决, 学生也会觉得比较容易理解。在进行试题分析时, 要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关键点以及应采用的方法, 从而熟练地解决问题。通过方法总结, 学生会了解到常用的解题方法, 如观察法、分析法等, 这样学生在做题时才会有据可依, 容易解决。

三、对一题多解类题目进行总结

对于同一道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多种解决的方法, 包括正面、侧面和反面等, 学生可以从中发掘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以便更好地沟通, 增加学生的知识, 拓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以下面的题目为例:加工一批零件, 甲单独完成的时间为9小时, 乙单独完成的时间为6小时, 由两人合作, 在任务完成时, 甲完成72个, 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根据一般问题的解法, 是先要解答出甲乙两个人合作的时间, 接着再求出零件的总数量。另外一种解法就是当题目出现以后, 进行发散思维, 考虑甲的工作量和工作总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从而得出在总工作量中, 甲工作量所占的比例, 进而得出零件的总数量。再根据甲乙的工作量关系或者甲乙之间工作效率的关系, 求出乙工作量是甲工作量的几倍, 或者是乙的工作效率是甲的工作效率的几倍, 进而得出零件的总数。在这两种方法中, 第一种方法叫做同中求异, 第二种方法叫做异中求同, 两者在目标方面是相同的——利用发散思维进而求得问题的答案。在课堂例题中, 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 举一反三。在课堂讨论环节, 学生完成作业以后, 教师要培养学生好的思考习惯, 让他们针对一种题目寻找多种解决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采用新颖的学习方法, 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单元总结

在学习一个单元以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教师可将这一单元的知识点列成提纲, 进行具体讲解、示范。学生可以以此提纲为例, 独立地进行提纲仿写。在刚开始时, 一些学生可能写得不认真, 只总结几个字, 还有学生只是比照资料写, 感觉十分困难, 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对于这些问题, 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 对学生进行辅导, 正确引导学生, 帮助学生解决难题,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对知识点进行小结, 可促使学生对本单元的基本概念有个大致的了解。学生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进行整理, 有助于对公式、定理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还要总结习题类型, 寻找解题的技巧;在推理方面要形成自己的认识, 对解题规律进行探索。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以后,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问题, 进行分析、点拨, 和学生展开交流, 共同探讨问题。如果学生的总结写得比较优秀, 教师可以张贴出来, 在学生之间传阅, 多表扬学生, 进而培养学生的兴趣。

五、结语

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过程中,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通常需要多种方法的整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增强学生的概括能力。归纳能力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 教师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阶段, 要多花功夫, 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马正清.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之我见[J].中国西部科技, 2008 (2) .

[2]施双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10) .

[3]董艺玲.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2) .

13.六年级数学和复习教案 篇十三

教学内容: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复习,第十单元第20-24题及第30题。

教学设想:

组织学生根据提供的表格,自己整理、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掌握长、正方体的基本特征;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长总和、底面积、表面积、不完全表面积和体积、容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会用底面积乘高计算体积,认识侧面积,会用侧面积加底面积计算表面积,并适当延伸推广到常见的圆柱体、多面柱体等。通过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点的运动形成线、线的运动形成面、面的运动形成体,初步感知点线面体等几何要素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1.学生应用表格法整理长方体正方体相关知识,掌握长正方体的基本特征。2.正确进行长正方体的有关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3.沟通长正方体之间的联系,适当延伸推广到各种柱体。

4.初步感知点线面体等几何要素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整理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正确应用。教学难点:沟通长正方体的联系及推广延伸。课前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1.出示: “• ”一个点,问:同学们猜猜,这个“点”运动以后会留下什么?

2.动画演示:点运动的过程和留下的痕迹。(直线、曲线、折线等)点运动成线。想象生活中点动成线的例子。(看到的喷气式飞机飞过留下的痕迹,流星、礼炮等的痕迹。)3.问:点运动成线,线运动成什么呢?请看动画演示:线运动的过程和留下的痕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形等)线运动成面。想象生活中线动成面的例子。(用粉笔擦擦黑板就是线运动形成面、甩动竹杆、甩动系着球的短线)小球这个点运动得到一条曲线—圆周,这条短线运动得到一个面--圆面。(动画演示)

问:面的运动又该成什么呢?猜猜看。

生猜,师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动画演示:面运动的过程和留下的痕迹。面运动成体。想象生活中面动成体的例子。(一枚硬币在桌子上竖起旋转形成一个球等)

4.师: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这就是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我们要善于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融会贯通地学习掌握知识。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板书:长方体正方体的复习)。希望大家能把这部分知识和前面学习过的相关知识联系,也能和我们虽然没学过但生活中见到过的现象联系起来,梳理知识,把握联系,解决实际问题。

二、梳理知识

师:前面大家学的都不错,你能按照下面的表格把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梳理一下吗?(出示表格)

学生可独立完成或者分组完成,小组交流,核对答案。指名汇报,自由订正。

师:看得出来,同学们掌握的很好,我想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应用也一定是小菜一碟吧。

三、解决问题

第一层次:练习课本第117页第20-2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出算式。核对答案。有错订正。第二层次:讨论

提问:刚才这2个同学做得非常好,你能告诉大家在计算表面积和体积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吗?可以结合我们当时学习时的具体题目对大家说说。

讨论1:分清楚是计算表面积还是体积。

提问:你认为怎么分清楚?根据题目意思或者问题单位来分清楚。(举例见前面第二单元中第32页第8、9题和第34页第5-7题。)讨论2:是计算底面积还是计算表面积。

讨论3:如果是计算表面积还要注意是算几个面及计算哪几个面。教师小结:是的,计算表面积有时是算6个面的,我们通常称为计算表面积;对于没有6个面的,我们通常说不完全表面积,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是哪几个面,分别该怎样算。(第二单元第17 页第6题和第P18页第7、8题。)

第三层次:分析

谈话:看来很多同学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掌握得不错,对下面这个实际问题你准备怎么解决呢?第118页第23、24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写出方案或者算式,组内交流。加强联系。

提问:现在再回头看这张表格,从这份表格你还能发现长方体正方体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学生交流: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增加一行,填写在特征栏目)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写在体积栏目)

四、拓展练习

1.出示第120页第30题。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找一张硬纸照题中的要求做一做,然后思考:剪去的每个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几厘米?做成的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2.一根长方体木料,它的长、宽、高分别是8分米、5分米和4分米。如果把它加工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木块,木料的利用率是多少?

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利用率”后再解答。

3.把8个棱长都相等的正方体木块黏合到一起,成为一个大正方体木块。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96平方厘米,原来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引导学生分析要求小正方体的体积必须先求出它的棱长,要求小正方体的棱长又可以根据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来求。

4.一个正方体玻璃缸,棱长6分米,用它装满水再把它倒入一个底面积为30平方分米的长方体水槽中。水槽里的水面高多少分米?

引导学生分析根据正方体的棱长可以先求出水的体积,再求水面的高度。

五、布置作业

1.课内作业:第117、118页第23、24题、第120页第30题。2.课外作业:补充相关练习教学后记: 课前思考:

知识的掌握应该是“深入浅出”,刚学的时候是由简单到难,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最简单的着手,通过知识的衔接,一步步慢慢的深入,从而掌握知识的重点及难点,并且会把新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来解决问题,在学生的头脑沉淀,这一步是“深入”。那复习这一步就是“浅出”学完一个阶段的知识,内容比较多,其中的练习也很多,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概念之间错综复杂,这时学生很容易就会混淆不清。我想,怎样才能使学生不把知识混淆在一起呢?既然是复习课,关键就是要使学生对已学的知识形成知识的网络,使所学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纵向、横向的联系。怎样把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的网络,可以把所学的知识点列出来,写成提纲,或者制成表格,这样学生就很清楚的知道,这个阶段主要学了些什么知识点,便于学生记忆。对照着这些知识点,学生就可以回忆起里面的内容,也有利于知识之间的比较。

课后反思:

今天是元旦假期后的第一天,从学生们的精神面貌看,休息得不错。所以,我赶紧抓紧时间给学生们复习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内容。因为进入总复习阶段,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是较明显的,但教学仍要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我在组织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时,还是采用了学生自主复习的形式,即要求学生先复习第二单元内容,然后将这一单元的知识点整理后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中,再与同桌进行交流。应该说,学生们对老调重弹没有流露出厌倦心理,课堂上都能积极参与交流。一节课的时间还是相当紧张,备课中我补充的几道题都来不及让学生练习,只能利用其他时间进行练习了。

课后反思:

《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把这单元的知识汇成了一张表格。边提问,边填写表格,这样有利于学生把这些知识进行归纳,并且联想到其中的概念和公式,以及要注意的地方。把知识串连到一起,也有助于区分知识间的区别。只要一看表格,知识点就会清清楚楚。这种方法如果能让学生用于自己的复习中,那么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就会更加牢固。

课后反思:

14.六年级数学和复习教案 篇十四

教学内容 第116页“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的第1--5题。

一、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含义,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会用分数表示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判断简单游戏的规则是否公平,能设计简单的公平游戏规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具有随机性;培养简单推理的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理解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可能性的有关知识,解释并设计游戏活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可能性的含义以及可能性的大小 1.出示下列四个图形:(投影出示)

2.提出问题:从()号口袋中摸出的一定是红球;从()号口袋中摸出的一定是绿球;从()号口袋中摸出的可能是红球,也有可能是绿球。

追问:从上面哪两个口袋中摸球的结果是确定的,哪两个口袋中摸球的结果是不确定的?(投影显示:确定 不确定)

小结:是呀,生活中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这些都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复习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3.提出问题:从上面图3或图4的口袋中摸球,从哪个口袋中摸出红球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呢?

提问:你能用分数表示从③号和④号口袋中摸到红球的可能性的大小吗?(投影出示填空)

(二)、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3题。1.做第1题。(投影出示)

指出:这里有4张圆盘,任意转动指针,指针停留的区域有以下几种情况,你能将它们连起来吗?

先让学生各自连一连,再指名说说思考过程。(多媒体演示)

2.做第2题。(将分别标有数字1、2、3、4、5的5个小球放在一个盒子里。(1)任意摸1个球,下面几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还是“一定发生”或“可能发生”?①球上的数是奇数;②球上的数小于6;③球上的数大于5;④球上的数不是5;(2)任意摸1个球,球上的数是奇数的可能性大,还是偶数的可能性大?)(1)出示第(1)题,先让学生各自判断,再指名说说思考过程。(投影出示选择过程)(2)出示第(2)题,口答并说说为什么?(投影)

追问:你能用分数分别表示摸到奇数和偶数的可能性大小吗?(口答)

3.做第3题。(某地的天气预报说:“明天的降水概率是80%。”根据这个预报,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1)指名读题。(投影出示)

(2)提问:你是怎样理解“明天的降水概率是80%”这句话的?(3)学生按要求判断,并说明理由。(投影出示判断过程)

(三)、复习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1.出示第4题情境图。

提出问题:甲、乙两个学生做套圈游戏,用下面的方法决定谁先套公平吗?为什么?摸到红球甲先套,摸到黄球乙先套。(投影出示)

2.启发:要使游戏规则公平,你认为口袋里可以怎样放球?为什么?

追问:如果有三个小朋友做摸球游戏,要使游戏规则保持公平,口袋里又可以怎样放球?

小结:不管怎样放球,只要使参加游戏的小朋友摸到指定的球的可能性大小相等,这样的游戏规则就是公平的。(投影出示)

(四)、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第4、51.做第4题。(出示图)

(1)下面我们继续运用这种策略判断以下平。

(2)学生各自判断后,交流思考过程。结合交流,说说各种可能性的大小。

(3)让学生分组完成第(2)题。(如果套圈的有3人,可以用什么方法公平地决定谁先套?先独立设计,再与同学交流。)

提示:可以使用哪些道具?(骰子、扑克牌等)交流时强调:游戏中出现的结果至少要有三种,而且这三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大小要相等。

2.做第5题。

规则是否公题。

(1)出示教材中的12张扑克牌图,要求学生说说分别是些什么牌,每种花色各有几张,“A”有几张,“2”和“3”各有几张?(2)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投影校对答案)。(3)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并口答。

(五)、全课小结

(六)、作业:

1.任意向上抛3次硬币,有2次正面向上,1次反面向上,那么第4次抛硬币正面向上2的可能性是。()32.一次福利彩票的中奖率是1%,李强买100张彩票一定会中奖。()3.1~10这十张数字卡片反扣在桌上,从中任意摸出一张。(1)摸到素数的可能性是(),摸到合数的可能性是()。

(2)如果摸到的数字大于6算明明赢,摸到的数字小于6算乐乐赢,你觉得谁更有可能赢得比赛?()如果你是裁判,怎样设计比赛方案,比赛才公平?

4.生活问题:如果你是超市经理,会怎样设定一、二、三等奖的区域?为什么?

5、把下表填写完整,想想你愿意去哪一家呢?为什么?

奖 项

甲家 数量(名)10000张

奖金(元)

中奖可能性

一 2 1000

二 三 500 8

乙家

数量(名)10000张

奖金(元)600

40

600 5

中奖可能性

上一篇:春姑娘作文400字4年级下一篇:浅唱幸福的蒲公英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