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

2024-08-04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精选12篇)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 篇一

如何认识党的性质,纲领指导思想基本路线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它的产生具有深厚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从阶级基础看:中国工业无产阶级是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成长壮大起来的。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开始在沿海一些地区开办新式工厂,中国由此出现了第一批产业工人。19世纪6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办 ,中国出现了另一批产业工人。到了70年代以后,中国商人开始在上海等地创办现代工业,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产业工人人数的增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英、法、德等欧洲列强忙于欧洲战场的厮杀,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工人的阶级队伍也因而得到很大的壮大。到1919年,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已经达到了200万人左右。中国的无产阶级不但同各国无产阶级一样,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同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而且,由于它成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身受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因而具有最坚决的革命性。这些再加上它与中国农民天然的联系性以及由于中国产业布局不平衡而带来的集中性,决定了无产阶级成了近代中国一个特别能战斗的最革命的阶级。事实上,从它诞生的那天起,中国无产阶级就以反抗剥削者的战斗姿态,不断进行着英勇斗争。起初,还局限于自发的经济斗争领域,但是随着运动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带有政治性的罢工和斗争。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产生本阶级的革命政党来领导,这就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从思想基础看:从1915年起,中国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发动了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向封建旧道德、旧思想和旧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中的左翼知识分子在无数次的对比研究中,渐渐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

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而在中国先进思想界居于主导地位,这就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从组织基础看: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人和广大市民直接发动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全国规模的群众性革命斗争。在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第一次独立登上了历史舞台,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发动和依靠无产阶级的力量,因此在五四运动之后,他们开始到工人群众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不但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而且他们本身也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骨干,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的领导下,上海、北京、汉口、长沙、广州、济南等城市以及法国、日本的留学生中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1921年7月,各地党的早期组织选派代表,在上海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出席大会的代表有12人,他们是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李达、邓恩铭、王尽美、刘仁静、张国焘、陈公博、周佛海。还有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以及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荷兰人也参加了会议。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一开始,就确定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党的根本目的,并坚持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一切资产阶级政党及其他非无产阶级政党有着根本的区别。党纲中还包含着属于党章性质的一些条文。如关于党员条件的规定,关于党的组织原则的规定,等等,大会还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其中,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李达、张国焘分管组织和宣传工作。

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在古老的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以马克思

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和唯一的无产阶级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 篇二

关键词:化学基本观念,指导,教学

化学作为基础科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旨在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化学素养的核心要素是化学基本观念。《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化学课程要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因此, 让学生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 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1]。宋心琦[2]认为学生能否牢固地、准确地, 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 应当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背诵或记忆某些化学知识, 如三酸两碱、铁铜铝的性质, 水、甲烷、乙醇的化学式或结构式, 当然是有价值的, 但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们是化学观念及某些基本观念的载体。化学基本观念, 不是指具体的化学知识或者具体的实验操作, 是学生学习化学后, 遗忘了大部分的化学知识, 在头脑中留存的对化学的概括性的认识。毕华林[3]认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生通过化学学习, 在深入理解化学学科特征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对化学的总观性认识。化学教学要以具体的化学知识为载体, 超越具体的知识, 引导学生通过思维活动, 形成化学基本观念, 从知识学习转向观念建构。

一、分析教材, 发掘具体知识中蕴含的化学基本观念

作为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 需要对教学内容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清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将具有本质联系的知识点联系起来, 分析其中蕴含的化学基本观念。“氯气的性质”是沪教版化学1专题二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中的内容, 知识点有:氯气的化学性质, 次氯酸的漂白性, 氯离子的检验。从知识之间的联系来看, 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 极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8电子的稳定结构, 是理解氯气化学性质的基础;次氯酸的漂白性是由于次氯酸根中的氯元素的价态决定的;氯离子的检验, 本质是氯离子与银离子结合成难溶于水的物质。氯气性质的学习为后面的氧化还原反应和溴、碘的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教学内容的价值在于学生能从元素得失电子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 认识到实验是探究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基本方法。

根据以上的分析, 确定元素观、实验观作为指导“氯气的性质”的化学基本观念。

二、将化学基本观念与化学知识建立联系

教具体的化学知识与化学基本观念之间建立本质的联系, 可以加强观念教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1. 元素观。

物质的变化实质上是元素的重组, 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 质量守恒;元素的性质取决于其对应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不同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元素周期表就是这种规律的具体体现[4]。

具体体现:氯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 容易得到一个电子, 形成8电子的稳定结构, 所以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次氯酸中氯元素极易得到两个电子成为氯离子;氯离子与银离子结合生成难溶的氯化银。

2. 实验观。

化学实验是人类认识、改造并应用物质、推动化学科学不断发展的主要手段, 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观察与思维的紧密结合是完成化学实验必须的基本方法。

具体体现:教师演示实验包括氯气溶于水、氯气与钠反应、氯气与铁丝反应、灼热铜丝与氯气反应、氯气与氢气反应;探究实验有比较新制氯水与盐酸的p H、新制氯水与盐酸分别和品红溶液的反应、氯水具有漂白性原因的探究、氯离子的检验。

三、用化学基本观念指导教育实践

化学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用化学基本观念指导教育实践, 在促进和发展学生观念认识的驱动下, 学生对宏观事实观察、对微观本质进行分析, 使具体的化学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化学基本观念的建构, 增进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以元素观和实验观统领“氯气的性质”的教学, 以实验感知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 理解氯气的化学性质。

环节1:展示一瓶氯气, 回忆氯气的物理性质。

[问题]:为什么实验室中制取氯气, 不采用排水集气法?

[演示实验]:用一支100ml的针筒抽取80ml氯气, 震荡。

学生可以从实验现象中明确感知氯气溶于水的过程, 激发对氯气的学习兴趣。

环节2:氯气与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问题]: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 可以推断其有哪些化学性质?液氯为什么可以储存在“钢瓶”中?燃烧一定要有氧气参与吗?

[演示实验]: (1) 钠与氯气的反应; (2) 铁丝与氯气的反应; (3) 灼热铜丝与氯气的反应; (4) 观看视频: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学生根据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可以推导出:氯原子容易得到一个电子, 形成负价, 因此氯气可以与易失去电子的物质反应。通过以上的实验, 学生对于“燃烧”有了新的认识, 知道氯气可以与大多数金属在点燃或者加热的条件下直接化和, 生成高价态金属氯化物;根据铁丝与氯气在常温下不反应, 在加热下能反应, 学生还能领悟到实验条件对于化学反应的重要性。教师正确的实验演示, 学生通过观察学习规范的实验操作,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验证前面的猜想, 对实验探究有了基本了解, 为实验探究氯气与水的反应奠定基础。

环节3:氯气与水的反应。

[问题]:氯气溶于水是简单的溶解过程吗?氯气能否与水发生反应?氯水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学生实验]: (1) 用p H试纸分别测新制氯水和盐酸的p H。 (2) 在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新制氯水和盐酸, 分别滴入品红溶液。

[讨论]:氯水使有色物质褪色, 是因为氯气分子吗?氯水中有哪些离子?

[学生实验]: (3) 两瓶干燥的氯气中分别加入一朵干燥的红花和湿润的红花。 (4) 新制氯水与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的反应。

从学生实验可以认识到氯气溶于水不是简单的物理过程, 其中还伴随着氯气和水的反应, 生成酸性物质, 溶液中有氯离子及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物质, 从而引出次氯酸, 从微观角度对氯气与水的反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学生通过实验操作, 亲身体验化学实验是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 推动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手段。学生观察与思维结合, 有效地促进学生化学实验观的形成。

老师在强调化学基本观念的化学课堂中, 注重所学知识的对学生深层理解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影响, 纠正以往教学中过分注重知识的错误, 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从整体出发, 把握本质, 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思考和反思, 从本质上理解和认知化学知识, 从而实现对化学基本观念的理解。以化学基本观念指导的化学教学, 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提高科学素养。[5]如果学生能够牢固地形成化学观念, 自觉地用化学视角观察社会生活现象、理解化学科学的研究方法、认识化学技术对发展人类文明的强大动力, 这才是对化学课堂教学的最高褒奖, 是对“从生活走进化学, 从化学走进社会”理念的最好诠释。

参考文献

[1]郑学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J].化学教学, 2012, (1) :13-15.

[2]宋心琦, 胡美玲.对中学化学的主要任务和教材改革的看法[J].化学教育, 2001, (9) :9-13.

[3]毕华林, 卢巍.化学基本观念的内涵及其教学价值[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1, (6) :3-6.

[4]李冉.基于观念建构的化学教学实践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 2012.

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 篇三

关键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历程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030—02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在带领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光辉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确立并最终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然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党内曾先后出现了多次严重的“左”、右倾错误,这些错误给中国革命和党的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损失。而党当时之所以会犯这些错误,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党内尚未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运用于中国的实际,并赋予本民族的特色,这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活的灵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简洁、最准确、最精辟的表述,它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以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丰富的内涵;其基本要求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一个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

一、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缺乏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引领革命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高举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同一切腐朽的势力作着艰苦卓绝的斗争。最开始的革命形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经历了一些曲折。大革命的失败经验表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实践证明,要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毛泽东十分强调以中国的具体革命斗争形势来确立党的政策。1927年,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毛泽东基于当时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同时,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并且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的相继发表,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这次会议指明了革命的新出路,但是却滋长了“左”倾情绪。

20世纪30年代初期,王明掌握了中共中央领导权,“左”倾错误在中国共产党内占据统治地位,以至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为什么中国的民主革命在开始的时候屡屡受挫?关键的一点,就在于缺乏一条科学的思想路线来引领全党,以至于犯了“左”倾错误和右倾错误,从而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斗争道路。

二、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初步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就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将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但是,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并没能在幼年即国民大革命时期自觉地提出来。因而,真正自觉地探寻思想路线,是始于土地革命时期。

1929年12月,党在福建上杭古田召开会议,会议明确指出:要反对主观主义的唯心观念,认为如果对政治形势进行唯心的分析和对革命工作进行唯心的指导,那么其必然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动主义。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1929年12月)中提出了加以纠正的方法:第一是“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第二是“使黨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使同志们知道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第三是“党内批评要防止主观武断和把批评庸俗化,说话要有证据,批评要注意政治”[1]92所提出的这三条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思想的先声。

1930年5月,毛泽东发表《反对本本主义》,针对本本主义者照搬苏联、一切“拿本本来”[1]111的做法,鲜明地提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1]115的观点。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1]11—112,初步形成了“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1]116。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实际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也开始转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

从1935年底到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12月27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实践论》和《矛盾论》(1937年七八月间)、《论新阶段》(1938年11月)等著作先后发表。这些重要著作,都是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主动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科学总结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的结果,它集中“剖析了主观主义尤其是以教条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左’倾冒险主义的表现、危害及其产生的思想根源,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战争观和方法论,揭示了指导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基本规律、基本战略和策略,这些都为全党进入抗日战争的新阶段作了极为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2]。由此,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清晰起来。

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9年)正式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实事求是”的概念,并向全党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3]534的伟大任务。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3]522—523,并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3]534。这使得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更加明确。

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在《共产党人》创刊号上发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3]611的思想第一次以最完整的形态被提了出来。这是实事求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一次飞跃,不仅为全党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方向,而且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已经日渐成熟起来。

不久,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并对其作了科学的解释,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4]801,还突出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党的思想路线至此已经形成。

继《改造我们的学习》之后,毛泽东又于1942年2月发表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这三篇文章是关于延安整风运动(1941年5月—1945年4月)的基本著作。“在这些文章里,毛泽东进一步地从思想問题上总结了过去中国共产党内路线的分歧,分析了广泛存在于党内的非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作风,主要是主观主义的倾向,宗派主义的倾向和作为这两种倾向的表现形式的党八股。毛泽东号召开展全党范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即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原则整顿作风的运动”[4]795。在这次整风运动中,经过对党风、学风、文风的进一步整顿,使得全党统一了认识,而且逐渐将实事求是作为全党的思想路线和行为准则。

1945年6月11日,党的“七大”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党章总纲上具体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批判地接收中国与外国的历史遗产,反对任何唯心主义的或机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标志着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这一时期的确立,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了良好的思想准备。中国革命从此逐步走上了顺利发展的道路,并很快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又继续坚持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领导中国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历史证明,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科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人民克敌制胜的强大法宝。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王春明.毛泽东在党内核心领导地位的确立与巩固[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9):67.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 篇四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对这一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体现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本质要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体现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此外,党的基本路线也指明了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力量,而全国各族人民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主体;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方针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历史时期所明确展示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基本路线的展开。它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基本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的有机统一。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杜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 篇五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新中国的民生建设进程尽管发生过曲折,但的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将更加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基本规律,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民生建设。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历史演变

(一)新民主革命时期对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继承与发展(1921年—1956年)

孙中山先生在1905年组织中国同盟会时,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纲,史称“三民主义”。之后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实际情况,遵照孙中山先生的主张去确定其基本政策和策略,发展了民生思想。

(二)曲折受挫阶段(1957年—1978年)

这一阶段在“怎样发展生产力、怎样进行民生建设”的问题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虽然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果,但遗憾的是,由于受“左”的思想路线和“文革”等政治**的影响,党领导民生建设的工作处于徘徊的局面。

(三)恢复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

恢复时期,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实践是围绕着结束把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建设视为保持和维护社会主义稳定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社会发展模式而展开,这一时期民生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突破“先生产、后生活”的民生思维方式和民生建设模式,解决“文化大革命”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四)初步发展时期(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四大)

初步发展时期的民生建设不是单方面的发展,得到了因改革开放而带来的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体制的支撑和推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把中国人民带上了一条崭新的生存型民生发展之路:

(五)进一步深入阶段(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六大)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清醒地认识到新的环境和条件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审时度势地对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进行了丰富与完善,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出发,把对民生重要性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六)开拓创新时期(党的十六大至今)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大力推进民生建设,并把它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机地统一起来,及时地提出了“和谐社会构建”的民生发展蓝图,把中国人民带上了一条创新性的和谐型民生发展之路。

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民生问题首先是一个物质需求问题,即人们的生存问题。不管是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还是解决人们的发展问题,都需要社会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民生状况就能得到大大的改善;什么时候我们背离了这个中心,民生就会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民不聊生。

(二)正确处理好领导与群众、领导与服务的关系

正确处理党与群众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党只有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用自己的作为和建树来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党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长盛不衰。

(三)坚持把民生与民主问题统筹解决

民生是民主的基础,民主是民生的高级发展形态,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尤其是政治意识觉醒的必然要求。表达和满足民生需求,需要民主的制度和机制;民主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也需要民生的有力支撑。如果只注重改善民生,而不发展民主,民生就会陷入困境;反过来,如果只注重发展民主,而不致力于改善民生,到头来民主的进程也会大打折扣。

(四)坚持以人为本

要做到以人为本,除了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外,还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并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任何时候我们尊重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我们党的事业就无往不胜。不仅革命如此,建设和改革也是如此。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史,是一部为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奋斗的历史,是一部关注民生的历史。无论是在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重要位置,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容的思想体系,体现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与实践中。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考察和梳理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发展历程,探讨中国共产党服务民生的经验、教训及启示,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6.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 篇六

一、深刻认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思想内涵

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以“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为民,就要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务实,就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清廉,就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站位高、立意深、落点实。从思想层面上看,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主要体现了四个方面的内涵属性和要求:一是体现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政治性。“为民”是党的生命力所在,是宗旨和目标;“务实”是为民的方法和态度;“清廉”是为民的前提和基础。“为民务实清廉”共同构成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基本要求,即树立“人民主体”的价值观、“服务为民”的执政观、“实干富民”的政绩观和“清正廉洁”的修养观。为民务实清廉,体现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政治性,成为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的根本要求。二是体现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战略性。从战略层面上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加强党性教育的新探索、实现中国梦的动员令,是改进党风教育的新模式、实现中国梦的进军号,是严肃党纪的新要求、实现中国梦的誓师词,是凝聚党心民心的新工程、实现中国梦的擂台赛,是锤炼党员干部的新检验、实现中国梦的集结号。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用党的群众路线科学理念武装头脑,常照理想信念、党纪党规、群众意愿这“三面镜子”,真正把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内化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主体意识,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三是体现了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性。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恰逢其时,对症下药,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其目的就是要帮助党员干部端正思想、增强党性、改进作风,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本领,进一步推进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这项伟大工程。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坚持民生与民主相结合,以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为总要求,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增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中创新发展,不断丰富和实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新需求,促进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在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过程中,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扎实前进。四是体现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操作性。深刻理解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性、战略性和现实性,才能切实增强开展活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突出教育实践活动的操作性。对照理想信念、党纪党规和群众意愿,查找党员干部自身存在的问题,了解群众所思所盼,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围绕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抓紧整改,让群众尽快看到变化,确保工作能够扎实、深入、健康开展。

二、准确把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精神实质

7.《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教案 篇七

一、课题 §27.1 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二、教学目标

1.在同圆或等圆中,等弧与等弦的关系.

2.垂径定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探索掌握垂径定理.

难点:垂径定理的应用.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察与思考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两张半透明的纸,在纸上分别画出半径相等的⊙O1 , ⊙O2及相等的两条弦AB,CD,把两张纸叠放在一起,使⊙O1 ,和 ⊙O2,固定圆心,将一张纸绕圆心旋转适当的角度,使弦AB和CD重合.

让学生观察,讨论,得到什么结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弧所对的弦相等,相等的弦所对的优弧和劣弧相等.

一起探究

将画有圆(如右图)的纸片对折,探究圆中的相等的线段、弧.

学生操作,交流

得出: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这条弦所对的两条弧.

通过"大家谈谈"进而得出: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这条弦所对的两条弧.

垂径定理的应用

例:课本第7页以赵州桥背景的题目.

(三)、小结

在同圆或等圆中,等弦和等弧的关系是将圆中的线段和弧建立了关系;垂径定理的应用非常广泛,要注意它的应用.

七、练习设计

P6练习和习题

八、教学后记

后备练习:

1. 如图,已知⊙O的半径 ,弦 的弦心距 ,那么 ______________.

2. 如图,AB是半圆的直径,O是圆心,C是半圆上一点,E是弧AC的中点,OE交弦AC于D.若AC=8cm,DE=2cm,则OD的长为 cm.

3. ⊙O的.半径为5cm,弦 , ,则 和 的距离是

A.7cm B.8cm C.7cm或1cm D.1cm

4. 工人师傅为检测该厂生产的一种铁球的大小是否符合要求,设计了一个如图8-1所示的工件槽,其中工件槽的两个底角均为 ,尺寸如图(单位:cm).

将形状规则的铁球放入槽内时,若同时具有图(1)所示的 , , 三个接触点,该球的大小就符合要求.

8.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 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

能力目标: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主动构建新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研究数学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能和在座的同学们一起上课我感到非常高兴,听说同学们都非常聪明、爱动脑筋,课上积极回答问题。今天,我和在座的领导老师们想看一看同学们的表现如何,这节课同学们想不想证明一下自己?

2、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P32页四幅图。

二、探究新知

1、比例的意义

师问:

①这四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事物?(齐说)

②这四面国旗出现在什么场合或什么地点?(指生回答)

③这四面国旗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指生回答)

④这四面国旗的大小相同吗?

说明:虽然国旗的大小不同,但是,这四面国旗都是按一定的比制作的,那么,我国的国旗法是怎样规定国旗的大小的呢?同学们想不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下面我们就从国旗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⑤请同学们分别写出这四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指生回答师板书)

⑥请同学们看我们写出的国旗长与宽的比及求出的比值,谁发现了我国国旗法是怎样规定国旗的大小的?(国旗法规定: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值是3/2也可以说成国旗长与宽的比是3:2)

师问:

①现在我们选取其中的两个比,如:2、4:1、6和60:40。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3/2相等。那么这两个比是什么关系?生:相等。

那么我们能用什么符号可以把它们连接成等式?生:等号

谁来用等号把这两个比写成等式?师板书:2、4:1、6=60:40

②如果用比的分数形式来表示这个式子也可写成:或2、4/1、6=60/40

③根据我们写出的四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及比值,你还能找出这样的两个比并用“=”连接成等式吗?(指生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找到这两个比相等的?)

师小结:请同学们观察板书的等式,揭示: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师: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说什么样的式子叫比例吗?(找3名同学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出示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一个新知识。板书:比例的意义

问题:

①从比例的意义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板书重点符号)

②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③看大屏幕,刚才我们找出的比都是长与宽的比,现在你能找出这四面国旗宽与长的两个比组成比例吗?(指生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找到这两个比相等的?)

我们已经了解了比例的意义,下面我来考一考大家:

课件出示P33页做一做1题要求及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2、比例各部分名称

师:同学们都知道比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那么比例各部分名称叫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P34页前两行及例题。同时思考(课件出示)什么是比例的项?什么是比例的外项?什么是比例的内项?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教师课件演示。

做一做:指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课件出示)

4、5∶2、7=10∶6240/160=144/96

3、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出示)

观察:2、4∶1、6=60∶40

思考: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间有什么关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可以相互讨论)

用下面的比例验证你的发现:

6∶10=9∶158∶2=20∶5

你能用一句话把发现的规律说出来吗?(找3名同学回答)

下面我们计算2、4:1、6=60:40的两个內项积与两个外项积,共同验证一下这三位同学发现的规律对不对?集体计算后师问:这三位同学发现的规律对不对?你们发现这个规律了吗?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观察、计算、验证发现了数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同学们真了不起,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师出示板书,指生读)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二个新知识。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看大屏幕(课件出示)2、4/1、6=60/40

问题: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应该怎样计算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指生回答师小结: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师课件

演示2、4/1、6=60/40→2、4X40=1、6X60

4、我们已经理解了比例的基本性质,那么你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吗?

课件出示:你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10:2与2、5:0、5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讲解时可启发:如果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哪两个数是內项,,哪两个数是外项,那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否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

因为10X0、5=52X2、5=5,所以假设成立,10:2与2、5:0、5能组成比例,即10:2=2、5:0、5

5、你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吗?课件出示P34页做一做题目要求及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6、师:学习到这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生:两种。一种是根据比例的意义,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另一种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看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是否相等。

三、巩固新知(课件出示)

做一做,相信你能行!

1、判断

①10∶5=2是比例。

②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与两个內项的积的差是O、()

2、填空

①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內项是1/9,则另一个內项是()

②2:9=8:()

3、用你喜欢的方法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P37页5题,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有什么收获或学到了那些知识?

五、课后作业:搜集生活中的比例,看看比例在生活中的作用?

板书设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4:1、6=3/260:40=3/2

2、4:1、6=60:40或2、4/1、6=60/40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4:1、6=5:10/32、4;1、6=15:10

5:10/3=15:105:10/3=60:40

60:40=15:10

2、4X40=96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

1、6X60=96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包括比例的意义和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比例的意义中,我通过出示课本图先了解图意,再写出四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并求比值,根据比值相等进行国旗法教育。然后根据学校里两面国旗的比,得出两个比相等。最后通过四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写出多个等式,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其后通过四面国旗宽与长的比巩固比例的意义。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新知不知不觉被学生掌握理解。

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比例各部分名称我是让学生通过自主看书学习。设计意图是通过重视自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部分内容非常容易理解,采用自学的方式,通过两个问题检验,培养学生会看书的习惯。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先观察比例式,在思考讨论两个內项和两个外项之间的关系,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计算、观察、验证、交流表达的活动过程,不仅获得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习题设计时,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巩固新知,开阔视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知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有效的处理,让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探究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的实质是如何教会学生思维。而这节概念课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和再现,恰恰是通过教师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了“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于简单的谈话间,简单的提问中,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通过自己分析思考,总结出了“比例”这一数学概念。于不经意的诱导,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通过计算、观察、比较、验证让学生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向到最后的豁然明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数学家”,经历了一个愉快的探究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整节课处处透出浓浓的数学味。

9.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 篇九

【关键词】中国梦 思想品德课 中学生 策略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中国梦”,就要结合新的时代背景,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让“中国梦”内化于学生心中,并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所以,在“中国梦”的深入学习基础上,笔者结合中学教育实际,探索出中学思想品德课中融入“中国梦”教育的基本策略。

一、引入时政热点,挖掘教材基础知识

共筑中国梦是当今中国发展的时代主流。思想品德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目标是要引导学生与时俱进、关注社会以及国家发展。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中国梦”教育就要进行时政教育,即在教材中引入“中国梦”这一时政热点,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关“中国梦”的基础知识,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从而让学生了解、走进“中国梦”。

(一)引入时政热点

引入“中国梦”这一时政热点,就是在课堂上由学生快速、有效、生动地展示有关“中国梦”的时政资料,打破传统课堂中以教师为主体,大包大揽整理展示时政资料,学生死记硬背被动接受信息的状况。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新闻发布会形式搜集什么是中国梦?中国梦的实质内涵是什么?中国梦的三大动力源是什么?再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最后由全班同学评出最佳新闻发言人。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自觉性,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展示能力。

(二)深入挖掘基础知识

深入挖掘“中国梦”的基础知识,首先联系思想品德教材中与“中国梦”相关的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教材知识,深化对“中国梦”的理解。

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涉及“中国梦”的基础知识较多,如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基本路线;民族精神的内涵、地位和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艰苦创业的精神;理想的含义、作用;实现理想的途径等等。

深入挖掘“中国梦”的基础知识,还要联系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如“中国梦”是以中国近代史为发展主线,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历史。这就需要将思想品德教材和历史教材相联系,从历史教材中选取适当的史料加以讲析,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为学生铺垫有关“中国梦”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为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学生实际生活

“中国梦”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它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教育是培养人的崇高的公益事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中国梦”教育就要以学生为本,灵活运用新课程“回归生活”的理念,立足学生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中国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认识到怎样实现“中国梦”,进而形成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各项能力。

感悟“中国梦”,不是给学生空讲大道理,而是让学生走进生活,走入家庭,走近社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寻找生活的变化。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感受“中国梦”与自己前途命运密切相关。如指导学生开展“家乡新变化”“晒晒家里的老照片”等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中国梦”和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而且还能认识到中国的基本国情,感受到“中国梦”就是中国人民的奋斗史。

感悟“中国梦”,不是告诉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人生理想,不是代替学生规划人生,而是学生去寻找身边的道德模范和优秀榜样。使学生从一个个活生生的追梦故事中学习榜样身上的优秀品质,认识到“中国梦”就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自己的梦想就是在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就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要从身边小事做起,脚踏实地。

感悟“中国梦”,不是向学生灌输团结的重要性,而是要让学生在喜爱的游戏和合作学习中,感受集体的力量。让学生在集体的思潮下博采众长,集思广益,更加出色地发表观点和展现个性。游戏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合作的重要性,从而认识到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三、深化情感交流,搭建沟通桥梁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情感共鸣,召唤着中华儿女团结携手奋力向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不单纯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情感过程。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寻求情感共鸣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促使他们加倍地学习。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开展“中国梦”教育,教师就要注重情感教育,深化情感交流,唤起情感共鸣,搭建沟通桥梁 ,使“中国梦”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平台。

要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敞开心扉,交流彼此对梦想的体会,从而实现情感共鸣。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众多的家庭梦构成了华夏儿女的中国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交流会等互动活动,让学生在课前和父母一起回忆过去,畅想未来的幸福生活,并在课堂上分享幸福。这种形式可以拉近父母和子女的距离,加强学生和家长的理解信任;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家庭梦和“中国梦”的密切关系,实现家庭梦进而构架“中国梦”。

策略来源于生活,所以也是要不断与时俱进的。而且,将“中国梦”教育纳入中学思想品德课不仅需要思想品德课老师的努力,更是所有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孙琦:《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现状与对策分析》,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年。

[3]汪凤炎:《德化的生活--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

10.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篇十

万州区沙河小学 刘莉萍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什么叫比?

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km,练习:○写出路程和时间之比,并化简。

2小明身高1.2米,小张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之○比,并化简。

2、什么叫比值?

1213练习: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6:10 9:15 20:4 : 0.6:0.2 : 4.5:2.7

二、新课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提问:看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创设情景,进行比例意义的教学。

1课件出示四幅图片,○观察:这四幅图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这四幅3414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有国旗)

指出:国旗是我们国家的象征,我们必须尊重它。2课件变成四面国旗的画面,出示画面国旗的长度和宽度。○3请学生写出每面国旗的长、宽之比,并求出比值。○4订正:5:○101111 =1 2.4:1.6=1 60:40=1 15:10=1你32222发现了什么?

5得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根据上面的式子,你还能○写出哪些比例?

6及时练习: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6:10和9:15 20:4和1:4 :和6:4 0.6:0.2和: ○7根据所学知识,想:如果你来设计一面国旗与展示的国旗外形不变形,它的长和宽各应是多少?为什么?

3、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介绍比例的组成。○2从上面的比例中,任选2—3个比例,练习求它的积。引导学生发○

12133414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即: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练习:○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几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 :和: 1.2: 和:5

3、小结:前面学习的知识。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5:()=5﹕4 8﹕()=2﹕4

***5(2)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分别是5和7,则两个外项的积是()(3)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互为例数,其中一个内项是,另一个内项是()(4)如果a﹕7=9﹕b,那么a×b=()

2.判断

(1)0.6﹕1.6和3﹕4能组成比例.(2)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这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3)比例是由任意两个比组成的.(4)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减去两个外项的积,差是0.3、选择下面的比,能与 ﹕ 组成比例的有()

① ﹕ ②7﹕6 ③0.7﹕0.6

己知8×3=2.4×10,下列比例式不正确的是()

①8﹕2.4=10﹕3 ②2.4﹕3=10﹕8 ③24﹕3=8﹕10 ④10﹕8=3﹕2.4

用4,6,10,15四个数组成的比例正确的是()①4﹕6=10﹕15 ②4﹕6=15﹕10 ③ 6﹕4=15﹕10 ④10﹕15=6﹕4

四、全课小结:

1、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1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 篇十一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通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通用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P60—6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了解分数产生的背景,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不仅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2、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进而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的意义,并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体会“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3、利用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

4、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分数,并培养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一支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

1.师:把6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若老师只有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

2.师:你们认识它吗?请大声地读出它?(二分之一)

它是什么数?

3.师:你已经知道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分子,分母,分数线)

二、探究新知

(一)了解分数的产生

1.师:对于分数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那你们知道分数是怎么来的吗?

2.师:我给你们准备了几幅图,大家看(课件出示60页主题图1)。

3.师:古人把绳子按相同的长度打上结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两个结中间的一段就表示长度的一个计量单位,(指着图)如图上这样的一段就用1表示,这里有1、2、3三段就用(3)表示,剩下的不足一段,还能用1表示吗?(不能)

4.师:(课件出示60页主题图2)再来看,把桌上的东西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到的东西还能用整数表示吗?(不能)

5.师: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6.师:你知道第一个发明分数的人,他是怎么写这个分数的吗?

7.师:(课件出示62页主题图)3000多年前,古埃及就有了分数记号,人们借助椭圆表示分子为1的分数;20xx多年前,我们中国用算筹表示分数,像这样上面摆3根,下面摆5根,就表示3/5;后来,印度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分数,这种方法和我国的类似,只是这两种方法都没有分数线,直至公元12世纪,也就是大约800年前,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8.师:那分数到底表示什么呢?接下去我们就重点研究分数的意义。(板书:和意义)

(二)探索研究,理解分数的意义

1.师:你能举例说明1/4的含义吗?(学生答)

2.师: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能用1/4表示吗?为什么?

如生说可以,则问:你为什么觉得可以用1/4表示呢?生说理由。

(强调一定要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3.动手操作,创作分数。

(1)操作。

师:现在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等方法,创造出几个不同的分数吗?(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交流

师:谁愿意上来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分数?这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4.认识单位“1”。

师:利用手中的学具,同学们创造出了好多分数。刚才在表示这些分数时,我们都是把哪些东西来平均分的?

师:象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

把4根香蕉、8块面包平均分,我们又可以称之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

师小结:

不管是一个正方形、一个圆形、一条线段、、4根香蕉、8个面包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板书: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什么?(学生回答:单位“1”,老师板书),这个1要用双引号,因为它不单单表示

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

师:你能举例说说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

5.概括分数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的举例和学习,谁可以更准确地说说怎样才用分数表示呢?(两个学生讲后老师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老师板书)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三)认识分数单位

1、62页做一做

2、师:自然数的单位是什么?7里面有几个1?26呢?

分数也有自己的单位,什么是分数单位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62页。

3.找生汇报: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这是分数的意义。而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如2/3的分数单位是1/3。

3、练习:读出下面的分数,并说出每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课件)

三、巩固新知

1.完成课本练习十一部分练习。

2.体会“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结合课件演示)

师:这1支粉笔,是全部粉笔的1/5,你能猜出一共有几支吗?(5支)师:为什么是5支呢?

师:现在有2支粉笔,也是全部粉笔的1/5,你还能猜出一共有几支粉笔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现在有3支粉笔,还是全部粉笔的1/5,你还能猜出一共有几支粉笔吗?怎么那么快就猜出来了?

师:为什么都是,有的是1支,有的是2支,还有的却是3支呢?

师小结:虽然都是把全部的粉笔平均分成了5份,但是因为单位“1”的数量不同,所以每一份的数量也就不同。因此说一个分数时,一定要强调是哪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即:说清楚是“谁的”几分之几。

四、全课总结

师:谁能说一说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一个物体

一个整体单位“1”

一些物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通用2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页的例1和第28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联系不同的知识,作出不同的推理,体会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

2.在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最优化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方法。

教学资源: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整理策略

谈话:从三年级上册起,每一册数学都教学一种策略,你们知道我们学了哪些策略?(学生可能已经忘记,教师帮助回顾整理:依次是分析量关系的从条件向问题推理和从问题向条件推理,帮助理解题意的列表整理和画图整理,还有枚举转化假设与替换等策略)

提问:这些策略你们都学会了吗?今天我们将合理的选择这些策略来解决新的问题,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板书课题:转化的策略)

二、合作探究,运用策略

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

学生读题,自主完成。

谈话:这是一个稍复杂的分数问题,除了用刚才我们做的方法来解决,你们能否用以前学的策略来思考呢?(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

小组交流方法。

汇报交流情况:(学生遇到困难可作适当的引导。)

①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理解2/3这个分数的意义,可以画线段图,看出男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2/5。原来的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2/5,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3/5,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这是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②根据分数2/3的意义,可以推理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原来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3,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是按比例分配问题。

③根据分数2/3的意义,想到女生人数看作3份,男生人数是2份,于是产生解题思路:先算出1份是几人,再算2份、3份各是多少人。

④把作为单位1的女生人数设为x,那么男生人数就是2/3x,利用美术组一共35人,能够列方程解题。

谈话:通过刚才的汇报和交流看出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那你们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为什么呢?(让多名学生回答,征求各自的看法。)

刚才我们运用了不同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们能检验一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吗?(引导学生交流检验方法)

2.做第28页的练一练

引导学生运用刚才学过的策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要求学生说说你选择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通过他们在交流中获得这些体验,让学生体会方法的多样性。)

三、巩固练习,回顾策

1.练习五第1题。

要求学生根据示意图里的数量关系,写出分数,并转化成比。或者写出比,再转化成分数。(这道题可以看作沟通数学概念之间联系,组建概念系统的练习,有助于问题的转化。)

2.练习五第2题。

根据已知的比或百分数,把线段图补充完整,要求借助线段图,把稍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探索原来问题的解法。(在线段图上可以联想到的数学信息越多,思维就越开放,问题转化的思路会越开阔,解决问题的资源也就越充分。)

四、课堂小结,提升策略

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很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果能合理选择,就能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问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3题。

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通用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页例2、例3,第39页“练一练”,练习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能判断一个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理解假分数与真分数之间的关系,体会用假分数表示数量的合理性,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假分数的意义,会用假分数表示数量。

教学对策:

要以学生对分数单位的理解为基础,通过涂色的操作,使学生经历假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假分数与真分数的内在联系,体会用假分数表示数量之间关系的合理性、科学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光盘;学生准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什么叫做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2、你能说出一些分数,并说明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吗?

二、教学新课

1、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

(1)出示例2

学生涂色表示相应的分数。

把每个圆都看作单位"1",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分之几?涂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每个分数里有几个1/4?

要表示5个1/4,该怎样涂颜色?明确:用一个圆最多只能表示4个1/4,表示5个1/4要用两个圆。5个1/4就是5/4。

通过刚才的涂色,你有什么发现?

当涂色部分不满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涂色部分正好满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相等;涂色部分超过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

(2)教学例3

出示例3,学生涂色。

要表示每个分数,各要涂几个1/5?分别用了几个圆?你有什么发现?

(3)分数分类

比较例2、例3中的这些分数,你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4)认识概念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分子和分母相等或者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叫假分数。

和1相比,谁大,谁小?

你能分别举几个真分数或假分数吗?

你能再说说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特点吗?

2、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请学生说一说分别把什么看做单位“1”?

(2)做"练一练"第2题。你是怎么判断的?

(3)判断。(说说你判断的理由)

真分数一定小于假分数。

假分数都大于1。

小于7/8的真分数只有6个。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七第一题

学生独立描点

真分数集中分布在0和1之间的这一段上,而假分数则分布在从1开始向右的部分,进而体会到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都大于1。

2、练习七第二题

3、练习七第三题

4、练习七第四题

独立完成

学生说说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大小的?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课后反思:

结合具体的分类引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安排比较合理自如,既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差异,又体现了知识间的内在逻辑。教学中通过“放”与收的结合,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这一内容学生掌握得不错。

授后小记

教学例题时,让学生自主对两个例题中出现的分数进行分类并说说分类的理由进而引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定义非常顺理成章。

在此我还增加了一个环节,让学生验证一下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数值与1相比的大小情况,学生发现: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都大于或等于1。这对学生以后分数的大小比较十分有利。

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通用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分数的意义。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和其它数学知识一样是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产生的。

2、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及分子、分母的含义。

3、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讲清单位“1”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

电脑软件一套。

学具准备:

每人一张正方形纸片、每组一个信封里面装有一张圆形、长方形纸片,4个苹果图片,6个玩具熊猫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组织教学

今天我们和许多小动物一起去参加小猴的生日聚会高兴吗?你们看小猴准备了许多好吃的、好玩的东西(电脑显示画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都有什么?它还想测测同学们的智力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帮它分一分、算一算能做到吗?(上课)

一、分数的产生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的时候,有时不能得到整数得结果,例如,用一个计量单位“米”测量黑板的长度(屏幕显示)量了3米后,剩下的一段不够1米了,还能用整数表示吗?又如,老师只有一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个/还能用整数表示吗?这就需要用新的数,谁知道用什么数来表示?

板书:分数

对于分数同学们并不陌生,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谁能说几个分数(指名说老师板书),谁还记得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到底什么样的数叫分数呢?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意思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意义,板书:的意义

二、分数的意义

1。把小猴准备的一部分礼物装在信封里,倒出来看一看都有什么?下面小猴要利用这些东西测测同学们的智力,看哪一个小组表现的好?听要求小组同学研究想办法表示出每种东西的。小组研究汇报。

2、根据刚才分的过程,把这些物体归两类,为什么这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个物体、一个整体(解释整体的含义)。

说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

上面我们分的这些物体就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出来谁能说出来?(把单位“1”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

3、请同学们看屏幕,仔细观察回答问题

(1)把一块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

(2)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其余的3份是它的()。

(3)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其余的是它的()。

(4)同时显示以上3幅图,让同学们认真观察它们的分法和表示每一部分的分数有什么异同?小组讨论汇报。

4、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苹果和熊猫图片,平均分看有几种分法,其中的一份用什么数表示,小组讨论汇报,电脑显示平均分的苹果和熊猫图画,让学生按照第一幅图的说法说一说其余的几幅图的意思。

5、电脑同时显示一块饼、一张正方形纸、一条线段、四个苹果、六只熊猫图,提问:刚才我们分了这些物体都是把谁看作单位“1”?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单位“1”?电脑显示单位“1”的含义。

6、根据刚才所学的知识小组讨论到底什么样的数叫做分数呢?引导学生总结分数的意义,电脑显示分数的意义。

7、根据分数的意义指名说出刚才写的这些分数表示的意义。

8、教学分子、分母的含义:电脑显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指名回答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写几个分数让学生说出分子、分母所表示的含义。

9、做一做电脑显示。

三、课堂练习:

1、让同学们闯三关,电脑显示三关题。

2、三关闯过了,别忘了还要帮小猴分东西呢,苹果、熊猫已分过,还有西瓜和蛋糕,看小狗分西瓜(电脑显示)学生回答。提问:如果小狗把西瓜平均分成8块,小猴吃了3块,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小兔吃了2块,吃了几分之几?还剩下西瓜的几分之几?

分蛋糕,蛋糕上有四朵小花、12支蜡烛,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能用来表示,但是这个所表示的数量一样多吗?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

一个计量单位单位“1” 2/3 4/15 5/11

一个整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通用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

2、认识分数单位,感受到单位的价值。

3、体会到数学好玩,进一步喜欢数学。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调节气氛

二、简单提问,找准学生知识起点

师:这儿有一个关于分数的问题,一起来看看,说是猪八戒吃西瓜,他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吃了3份,怎么用分数表示猪八戒吃的西瓜?

生:

师:能说说是怎么想的吗?

生: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就是

师:那么,还有这样一个问题:孙悟空拔出一根毫毛,变成6只猴子,3只公的,3只母的,你想到了什么分数?

生:

师:说说怎么想的?这个分数表示什么?

生:表示公猴或母猴占猴子总数的六分之三

师:还想到了什么分数?

生:

师:说说是怎么想的。

……

三、探究新知

(一)、大头儿子的难题----引出单位

(课件播放动画片:小头爸爸出去买沙发套,到了商店发现忘了测量沙发的长度,于是打电话让大头儿子测量一下,可是家中没有尺子)

师:这可怎么办?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可以找个东西代替尺子测量。

师:一起来看看大头儿子是怎么解决的。

(课件继续播放故事:大头儿子想起可以找个东西代替尺子测量,于是他问爸爸戴领带了没有,爸爸回答戴了,于是他从家中找出一条爸爸的领带进行测量,他先将领带对折,发现不行,再对折,还是不行,又对折了一次,折出这很后放在沙发前)

师:你知道大头儿子将领带平均分成了几份吗?

生:8份。

师:那你知道沙发的长度了吗?

生:知道。

师:请大家独立把答案写在作业本上。

(指名交流结果)

生:

师:为什么是?

生:大头儿子把领带平均分成了8份,一份就是,沙发的长度占其中的7份,也就是有7个,所以表示为

师:爸爸叫大头儿子测量沙发长度,为什么大头儿子首先想得到的是找尺子

生:因为尺子有单位,比较容易看出长度

师:那大头儿子没有尺子上的单位,又怎么测量出了沙发长度的呢?

生:将领带平均分成8份,就有了这个单位,然后数数有几个这样的单位就可以了。

师:原来分数就是这样产生的,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认识分数。

(板书课题)

师:分数的再认识究竟是认识什么?你对分数有哪些问题?

生1:分数是什么?

生2:为什么要认识分数?

生3:怎么确定一个分数?

师: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认识分数。

师:大头儿子在测量沙发长度是产生了这个分数,那这个分数是怎么产生的?

生:先把领带平均分成8分,这样就有了八分之一这个分数单位,然后再数数有几个这样的单位就行了。

师:也就是说,首先要创造一个单位,这在测量中很重要,那么如果要量一个教室的长要用什么单位?

生:米。

师:量一枝铅笔的长用什么做单位?

生:厘米。

师:为什么你会做这样的选择?

生:因为测量较长的物体就会选择较大的长度单位,测量较短的物体就选择较短的单位

师:正是这样,不光是测量长度,测量面子、重量等都是这样的。也就是说不同的尺子就是单位不同。大头儿子用领带来测量沙发的长度,他创造了一把尺子,其实就是创造了一个新的单位。

师:一起来看一组分数,你知道他的单位吗?

(出示一组分数,指名说出分数单位,教室板书)

师:观察一下这些分数单位,你发现了什么?

生1:所有的分数单位分子都是1。

生2:分数单位与原分数比较,分母不变,分子都变成了1。

师:是的,像这样分子是1的分数又叫分数单位。你知道为什么大头儿子在测量沙发时要创造八分之一这个单位,而不是创造二分之一、四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单位呢?

生1:因为只有创造八分之一这个单位才好数。

生2:如果是二分之一、四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数不出有几个这样的整单位。

师:原来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单位呀!

师:古埃及人在进行分数运算时,只使用分子是1的分数,因此这种分数也叫做埃及分数。埃及分数,曾经是一个被人瞧不起的,古老的课题,但它隐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许多新奇的迷等待着人们去揭开。

(二)、大臣们的难题-----规定单位

(课件演示动画过程,古代君臣一行几人正在花园中赏景,皇帝一时心血来潮,询问大臣们眼前的池塘中有几桶水,并限时回答否则重罚,这下可忙坏了大臣们,大家七手八脚的拿桶来测量,可怎么也搞不清楚,这时旁边的一个小孩哈哈大笑说: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要这样大动干戈吗?我知道)

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通用6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2、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利用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教学难点:

对单位“1”的理解。

教具和学具:

卷尺、四张长方形白纸、四条一米长的绳子、若干个小立方体和一捆绘画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1、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板书:分数)谁来说几个分数?(板书:如1/4)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板书):师:那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二、教学分数的产生。

2、能根据成语说出下面的分数吗?

一分为二( )七上八下( )百里挑一( )十拿九稳( )

1、请一个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做单位,看看测量的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那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记?

2、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师用一根打了结的绳子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课件呈现情境图,介绍分数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3、总结:在测量、分物的时候,可能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需要用一种新的数表示——分数表示。所以分数是人类为了适用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4、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平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会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比如两个小朋友平分一个橘子、一块月饼、一块饼干等,每人分到的能用整数表示吗?用什么分数表示?

三、教学分数的意义。

师:下面老师要先考考大家,你能举例说明1/4的含义吗?(投影出示题目,学生口答)

出示一个1/4的正方形的阴影部分。

师:阴影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它表示什么意思?

2、师: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能用1/4表示吗?为什么?

如生说可以,则问:你为什么觉得可以用1/4表示呢?生说理由。

(强调一定要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3、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操作。

师:现在我给每一个小组都提供了四种材料,一张长方形纸、一条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画笔。下面请每组根据这四种一样的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等方法,创造出几个不同的分数。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交流

师:谁愿意上来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分数?这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小组交流。

(3)认识单位“1”。

师:利用这四种材料,同学们创造出了好多分数。刚才在表示这些分数时,我们都是把哪些东西来平均分的?

生:一张长方形纸、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画笔平均分。

师:象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

(课件显示:一个物体)

把一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课件显示:一个计量单位)

把6个小方块、4根绘画笔平均分,我们又可以称之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课件显示:一些物体)

师小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课件显示)

师:(投影出示):我们可以把这3只象看作一个整体吗?

我们可以把这6颗草莓看作一个整体吗?这4只老虎呢?

我们还可以把哪些物体也看成一个整体呢?(学生举例。)

师:象这样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我们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课件显示)强调说明:①单位“1”不仅可以指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是很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如:一个苹果、一枝铅笔、一个计量单位、一堆煤、一仓库粮食等等,把什么平均分,就应把什么看做单位“1”。②单位“1”和自然数“1”的区别:自然数1是一个数,只表示一个具体事物。如:一个人、一本书、一间房子……它是自然数的计数单位。而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具体事物,还可以表示一堆、一群……它表示被平均分的整体。

概括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分数的意义,请同学们想一下,这个“若干份”是分数中的什么?(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分数中的什么?(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5)师:接下来我想出几道题来考考大家,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挑战?

①把这个文具盒里的所有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生:1/2

②师:为什么可以用1/2来表示?

③师: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1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5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2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10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10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④师:现在这个文具盒里有6支铅笔,把它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的铅笔能用1/2表示吗?是几支铅笔?

⑤如果我再增加2支铅笔,把8支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的铅笔还能用1/2表示吗?是几支铅笔?为什么同样是1/2,铅笔的支数不一样?

师:因为一个整体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所以同样是1/2,铅笔的支数不一样。

四、教学分数单位。

师:整灵敏有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分数是否也有计数单位呢?它的计数单位又是怎样规定的?

显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师:也就是说分数单位是由一个分数的分母决定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师举例说明后,并说出几个分数让学生回答,后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

加强练习,深化概念。

练习:

1、35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它的分母是( ),表示( );分子是( ),表示( )。

2、67的分数单位是( ),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

(1)五(1)班的三好生人数占全班的29 。

(2)一节课的时间是23小时。

4、课本练习十一第9题。

5、判断(对的打“√”,错的要“×”)。

(1)一堆苹果分成4份,每份占这堆苹果的14 ( )

(2)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占全长的57 ( )

(3)14个19是914 ( )

(4)自然数1和单位“1”相同。( )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你有哪些收获?

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通用7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的产生,让学生理解单位“1”不仅是一个物体,许多物体也可以看成单位“1”。

2、学生能掌握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分数。

3、能用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4、学生能知道某一个量是整体的几分之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母,分子及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的意义。

二、揭示目标: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这个目标能当堂达到吗?:

三、自学指导:请同学们打开书第45-46页,认真看课本内容边看书,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情况下用分数表示。

2、分数四分之一表示什么

3、什么叫单位“1”

4、什么是分数单位?

五分钟后比一比,谁自学最认真,谁能做对检测题。

四、先学

一)看书(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的自学。

(二)检测(做一做):

1、完成课本46页做一做,指明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练习本上。(要求字写的大小适中,字体端正。)

2、教师巡视发现错例,准备二次备课。

五、后教

(一)更正:

观察黑板上的题,发现错误的进行更正。(不同颜色的粉笔)

1、看做一做的第1空,若对,问: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若错,问:为什么错了?

2、看做一做的第2空,若对,问: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若错,问:为什么错了?

3、看做一做的第3空,若对,问: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若错,问:为什么错了?

4、看做一做的第4空,若对,问: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若错,问:为什么错了?

通过刚才的解答,我们可以看出,(总结)一堆糖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可以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数,所以分数单位也不相同。(学生一分钟时间记忆)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可以看作单位1,把这个整体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学生记忆并板书)

七、当堂训练

1、课本63面练习十一第1、2、3题。(必做题)

2、有三个小盒里面装有小棒,我从第一个小盒中拿出一根小棒,这一根小棒是这个整体的五分之一,我从第一个小盒中拿出二根小棒,这二根小棒是这个整体的五分之一,我从第一个小盒中拿出三根小棒,这三根小棒是这个整体的五分之一。你能猜出每个盒子里面原来有几根小棒吗?那你能不能说一说这三个五分之一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思考题)

八、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可以看作单位1,把这个整体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重点就是分数的意义。考虑到如果让我自己概括分数的意义,概念中“一份”我也会把它纳入到“几份”中去,让学生自主、完整地概括出这一概念几乎不可能。因此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各个分数的产生,使学生在回顾的过程中感受、理解、提炼出分数意义的模型,结合教师的板书补充,逐步形成分数的意义。而对于分数单位的教学,我是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之后,让学生通过看书,再通过尝试回答,去理解。在多次回答“它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里面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之后,学生势必会有一些发现,再请学生概括出分数单位、分数单位的个数与分数分子、分母的关系,使学生在数学技能方面得到发展。

在设计练习时,我着重围绕本课重点既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行安排,既安排了完成书本上的习题,也设计了一道综合性、生活化、渗透数学思想的习题。首先是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生活问题中理解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其次是使学生感受到同一个分数,“单位1”的量变化,所对应的数量也随之变化。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到“单位1”的量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分数所对应的数量的变化的。二是发展学生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其实也渗透深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三是渗透数学思想,极限的思想。引导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景中,通过想象,体会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学生数感的发展需要专项的训练,但更需要教师课堂教学进行长期的、适时地渗透进行,数学思想、数学文化更是如此。这不是一蹴可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1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 篇十二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在这方面,党章突出了三点:一是强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这就明确了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从战略高度解决了工作布局及领导方法问题。二是强调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这就明确了发展经济的基本途径。三是强调要“做到效益好、质量高、速度快,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这就明确了,我们的经济建设是效益、质量、速度的统一,我们一定要走出一条既有高速度,又有好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

党章总纲第十自然段载明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并突出了两点:一是突出了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二是突出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上一篇:高考漫画作文教案下一篇:冬季美文随笔摘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