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精选11篇)
1.浅谈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 篇一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9
当前,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发展的历史选择。农业科技工作应当在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科研投入相对不足的现状,把推动集成创新作为当前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战略需求,开辟一条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高效自主创新之路,以较少的成本实现较大的突破,以适应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
一、集成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历史必然
(一)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要求注重集成创新
集成创新在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是由于现代农业科学研究具有交叉融合的特性。一项大的、有突破性的创新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融合,因此,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协同工作对创新的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尤其在一些农业重大战略性研究领域,综合化、集成化的重要性更为明显。
其次,随着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科技突破的难度不断增大。集成创新的特征在于能打破空间和层次界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开放式地解决创新问题,获得外部规模效应。
第三,农业科技的复杂性及市场需求的复杂性也促进了集成技术的发展,科技创新日益成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单个科研团队不可能独自完成这样一种越来越复杂的创新活动,因而必须与其他科研团队和市场主体构成相应的集成网络。
(二)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要求把集成创新作为战略选择
我国农业科研工作者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进一步集成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中国农科院为例,在“十五”期间,科技成果数量和水平显著提高,全院获奖成果近500项,其中国家级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7项,省部级奖161项;发表科技论文10878篇(其中被SCI收录514篇),专著535部,专利220项。目前,全院有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25个、质量检测中心29个、国家和部门重点野外台站25个、农业科技数据库98个、农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11个、国家和院级科研基地53个、科技网站45个等。但我国农业科研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把单项技术作为研发活动主要方式的现象,缺乏与其他相关技术的有效衔接,致使大量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
今后,如何充分发挥已形成的科研基础条件的作用,将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集成,以及如何将这些自身取得的科研成果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进行对接,将成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任务。
(三)集成创新能集中体现科研投入的开源、节流与挖潜
目前,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仍显不足,科研资金缺口较大。推动农业科技的集成创新,是做好科研投入的开源、节流与挖潜三方面工作的集中体现。
在开源方面,集成创新可采用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使科研机构、个人与公司、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多渠道聚集社会资金用于农业科技创新的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同时,集成创新能加速资金在农业科研、开发、推广过程中的流动增值,从而增加农业科研投入的来源。另外,集成创新要求对国内外两大科技资源进行集成,通过农业科研的国际合作,可在“开源”上进一步做文章。
在节流方面,集成创新注重战略性集成,有利于克服宏观管理层面的体制性障碍,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促进农业科研投入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从而从宏观上提高了科研投入的效率。同时,集成创新要求科研单位以及相关机构间建立科学合理的合作机制,有助于克服农业科研投入在微观层面上的低效运作现象。
在挖潜方面,集成创新有利于高效管理科技资产,加强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的协作与交流,使农业科研投入存量处在一个共享平台上,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优化有限的科研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科研力量的整体优势。
二、促进农业科技集成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实施战略集成,确定农业科技集成创新的重点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科技需求,围绕农业部2006年决定启动实施的“九大行动”,结合中国农科院提出的九大学科群的建设和“六大创新行动”计划等具有全局性、公益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研究,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项目或产品,集中科技资源,大力促进各项相关技术的有机融合,实现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例如,在“十一五”期间可将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项目作为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领域集成创新的抓手,带动一大批农业相关领域科技项目,实现自主创新的重大突破。
(二)实施资源集成,夯实农业科技集成创新的基础
“十一五”是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时期,要抓住机遇,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契机,加强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的协作和资源整合,实现创新主体的集成,保障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的融合,使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保持旺盛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应提高创新主体对集成创新重大意义的认识,以及对集成创新在区域发展及产业发展中主流作用的认识,促进现有技术、资金、市场和人才等要素进行系统化大规模整合,同时将各种渠道获得的创新资源不断优化、集成,建立多种形式的科技经济联合组织。
(三)优化组织机制,提高农业科技集成创新的效率
以产业、技术或产品为平台,以计划、项目为主要组织形式,并辅以相应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支撑的集成创新模式,有助于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集成相关的技术、信息、知识、能力等创新的相关资源,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上,实现创新突破。
农业科技园区也具有集成创新的重要功能。农业科技园区是进行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管理的现代农业组织形式,我国目前已拥有各类农业科技园区数千个,其中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36个。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可为现阶段农业技术组装集成提供高效运作平台。
(四)加强支撑体系建设,改善农业科技集成创新的环境
首先,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要全面建设法律法规体系,尤其要加快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科技成果顺利流通以推动集成创新。
其次,加强资金保障体系建设。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研发及科技产业化的投入力度和比重,同时,制定多元化的投入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鼓励采用各种融资渠道筹措资金,研究制定农业科研风险投资政策,引导农业科技企业积极从事集成创新。
第三,进一步加强政府部门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尤其在农业生态环境等公益性创新活动中,由于技术应用中不可避免的“外部性”,政府部门的支持就更有必要。要把重点放在财税支持方面,建立补贴、信贷等制度,并实行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等。
第四,继续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行有利于集成创新的运行机制。创造一个良好的集成氛围,推动创新体系内各创新主体在资源、技术、知识等方面的融通和交流,促进研究开发、生产与市场的沟通。转变“重研究、轻开发;重成果、轻转化”的观念,从科研的立项、申报抓起,使其面向和立足于市场,达到农业科研成果评价、管理与集成应用、市场经营的内在有机结合。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9
2.浅谈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 篇二
科技部节能楼技术系统分类
科技部节能楼是我国加入《京都议定书》后, 为履行二氧化碳减排目标而设计建设的节能示范项目, 由中美双方合作完成。从1998年夏开始筹备到2004年初投入使用, 历经2年方案研究, 1年立项和设计, 2年建设期, 共花了5年多时间。解剖节能楼技术系统, 主要涉及三大层面, 节能技术系统、环保技术系统、自动化智能技术系统。与同等普通办公楼相比, 2007年评估该楼年节能达74.3%, 年节水1万吨以上, 单楼实现年减排C02约1567吨。建成几年来, 成为国内外关注的样板建筑。在节能楼三大技术系统中, 共集成技术30多项, 效果显著的有17项。
节能技术系统
节能技术系统主要包括电力节能系统、热力节能系统、节水系统。
电力节能系统, 全楼年用电能耗为40.6千瓦时/平方米, 而同等建筑能耗为150~180千瓦时/平方米, 科技部节能楼只相当于北京同等建筑电耗的1/4。这归功于照明、空调、热力、电梯等用电设施节能、自动化技术的集成应用与新能源 (如太阳能) 和热回收装置的采用。
节能电梯, 通过运行程序的智能控制和按乘载量调节的变频系统, 以及主副梯的设置, 减少了空载率和“大马拉小车”的现象, 较大幅度地节省了电梯运行的能耗。
在屋顶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水系统。建有15千瓦的太阳能光电池板阵列, 全年可提供1.5万度的电力。太阳能热水系统可满足全楼洗手水的提温及值班人员洗澡, 太阳能系统在全楼能源消耗中约占5%~6%。
空调系统冷源采用了两台冷量为100冷吨的双回路式电制冷机组, 制冷剂为R134A绿色冷媒, 可实现20到200冷吨的12种组合, 适应不同制冷量的需要, 避免了能源浪费。同时敷以500冷吨的冰蓄冷系统, 夜间用电低谷期蓄冰, 白天用电高峰期化冰释冷, 做到“削峰填谷”地使用外源电力。
热力系统节能, 全楼供暖期煤耗仅为4.3公斤标准煤/平方米, 北京同等建筑约为20公斤标准煤/平方米, 全楼1.3万平方米供暖耗热量仅相当于一座4000多平方米普通办公楼的用量。
节能技术中节水技术的应用, 全楼人均月耗自来水1.2吨, 相当于北京市办公楼有节水措施办公楼人均水耗的47%, 一般办公楼的1/3左右。这主要得益于雨水收集、节水器具和智能控制变频供水系统的集成。节水器具如无水型小便器, 尿液通过化学药盒被分解为水和固体物, 一个小便池全年可节水约14吨, 仅此一项全年可节水450吨。智能控制变频供水系统及节水型红外感应式洗手龙头的应用则大大减少了水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从总量上看, 相当于全楼年节电140余万千瓦时, 年节煤204吨, 年节水10560吨, 平均每年节约能源费用约85万元。
环保技术系统
环保技术系统主要包括外墙设计技术、装修环保材料以及屋顶花园设计与建造技术等。
科技部节能楼外墙实现了无光污染的设计。亚光型的浅色外墙, 采用了亚光型氟碳涂料和铝材, 既反射阳光、减少外墙的吸热, 又可实现漫反射。使用低角度、全截光的楼周边照明, 避免了楼字对周边环境的光污染。
全楼室内装修使用无污染的环保材料。内墙使用无有机胶的涂料, 房间木门禁止使用大芯板, 并用水性漆刷饰, 避免甲醛污染;地毯使用无污染的废物再生天然纤维, 地板使用速生木材。内装修设计全面体现了防止室内有害气体产生和不当浪费天然质材的思路。
环保技术集成还体现在绿化环境方面的技术集成, 如占屋顶面积70%的810平方米的屋顶花园和38立方米的雨水收集池, 屋顶花园的“土壤覆盖层”是轻质保水的人造火山灰的绿色种植土壤, 采用了防植根穿透及三层防水技术, 为防积水采用了滤水过滤网和基底导流技术。而雨水收集池则可满足屋顶花园和周边绿地在夏秋季的浇水需求。
自动化智能技术系统
自动化智能技术主要体现在建造前的计算机模拟设计技术与使用中的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集成。
在建造设计过程中, 依据北京地区50年的气象记录, 进行了3轮实时能效模拟计算分析, 依此对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选择。按性价比最优选择原则, 将多种节能技术、绿色技术综合集成, 做到相互协调补充。如节能示范楼采用十字型的平面和外形设计就是计算机模拟的结果, 对于办公和写字楼, 在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明以及春秋季节采用自然通风的条件下, 这种设计, 比其他任何一种外形的平面设计, 至少节约能源5%。
智能化照明系统是楼宇能源消耗的又一重点。办公室内没有灯具开关, 采用光照传感器与红外人体感应传感器相结合的控制方式, 有人时智能灯自动开启, 无人时灯自动熄灭;并实现无级数控功率调节, 使自然光加上灯光后保持桌面阅读的最佳照度。
数字化的楼宇自控系统。全楼设置了2000余个各种类型的传感器, 采集楼宇运行的水、电、空调、电梯等设备的状态、各房间空气质量和温湿度、灯光照明、消防安全等各种信号, 实现自动化运行。办公室的空气质量, 包括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湿度和有害挥发性气体浓度都受到有效监测和控制。运行状态、能源消耗、实况数据等均可在中央控制室的计算机中得到反映。自动控制系统在保证全楼使用的高舒适度的同时, 又可实现节能15~17%。
技术系统集成创新案例分析
在建造初期, 节能示范楼面临节能建筑设计、建筑的共性问题, 即建设成本和技术来源。
节能楼在建设过程中遇到问题具有普遍性
节能建筑建设成本普遍高于非节能设计。和其他节能建筑相比, 科技部节能楼的造价并不高, 综合造价为6740万元, 每平方米不足5200元。但与一般节能设计相比, 仍高出400万元。建设成本成为许多建筑节能设计不能得到有效执行的重要原因。
受造价因素影响, 某些领域国内现有技术不能直接拿来使用。现有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可选择性不足, 不同节能需求与不同经济承受能力的适应性和结合度不够。如屋顶花园的建造问题, 国内20世纪70年代就有过研究和实施的技术方案, 但由于其承重、防水等问题与现有建筑标准存在差距, 成为其技术推广难的重要原因。在已有技术解决方案中, 采用陶粒土、软质土每平米重量达330公斤, 如果加上土壤吸水饱和后达到每平方米410公斤, 而国内一般上人屋顶的设计承重标准为每平米250公斤, 现有技术不能直接拿来应用。
国内在某些配套技术开发方面有些薄弱。为达到节能功能的许多设计, 在国内还存在技术与产品不配套的现状。如节能示范楼为达到照明节电功能, 采用功率调光技术而非电阻调光, 功率调光灯的关键技术在感受室内光线的光照传感器, 国内在计算机软件和传感器件都有技术基础, 但适应建筑室内调光的配套技术开发还比较少。
以上困难可以说是节能建筑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 但科技部节能楼的完成说明通过转变观念、技术集成完全可以解决困扰节能建筑的这些问题。
科技部节能楼技术解决方案的经验
关于建设成本———观念是关键。成本往往是经营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但从可持续发展角度, 节能建筑成本问题更重要的在于观念转变。以科技部节能楼为例, 建成使用以来, 每年仅能源费节省85万元, 按能源费每年递增1%计算, 在建筑设计的50年使用期内, 将节省能源费7990万元, 比现有造价还多出1000多万元, 也就是说, 在节能楼使用寿命结束后, 其节省的能源费足以再建一座同等规模的节能建筑, 真正实现了节能建筑的可持续性。
关于现有技术不足———集成是关键。科技部节能楼技术集成的经验说明了, 没有任何一个功能的实现可以完全找到现成的技术直接使用, 但满足功能要求所使用的技术又几乎都是现有技术,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善于集成。为破解屋顶花园承重等关键技术难题,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邀请北京园林所、天津园林所及上海绿化公司等国内专业绿化研究院所及企业联合设计, 集成国内现有8项技术最终解决了屋顶花园的承重及防渗等问题。其中, 土壤采用人造火山灰, 防水保水技术采用上海绿化公司拥有的基底导流技术, 绿化用苗木选用京津园林研究院所的耐旱、耐风品种等。节能楼屋顶花园的成功建造, 一方面使得这些单位多年拥有的一些技术获得了应用, 如上海绿化公司的基底导流技术, 为其日后技术大面积推广提供了突破性进展, 另一方面也给相关单位未来的方案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经验。技术集成应用使得屋顶花园的成本不足400元/平方米, 远低于北京城市绿化带的成本。
3.浅谈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 篇三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都是国家赋予上海的重大战略使命。现阶段要促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双自联动”,将自贸试验区投资贸易规则的制度创新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创新紧密结合,形成叠加效应,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开放式创新水平。
1、加强物理空间和张江“双自”效应联动。首先,在张江核心园、金桥园、陆家嘴等自贸试验区扩区后与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叠加部分,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格局,“双自”双向直接联动,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直接带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突破,以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需求进一步深化自贸区改革。其次,要实现“双自”覆盖区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优势以及创新成果在全市无缝对接,直接复制推广,推动上海科技创新从跟随真正迈向引领。全市科技创新中难以突破的创新需求也可以通过“双自”叠加区的先行先试来进行探索。
2、依托自贸试验区促进跨境研发发展。利用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制度,加快推进跨境研发便利化。一方面要促进研发要素通关便利化。发挥自贸试验区的“先进区、后报关”等海关监管制度、“动植物进境负面清单审批管理”等检验检疫创新举措的作用,节省通关时间、提升通关效率,推动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所需的进口设备设施、原材料、动植物标本等能更快更便捷地进入实验室,鼓励企业开展跨境研发活动,提升企业研发外包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推动企业保税研发。利用自贸试验区保税研发政策,对区内研发企业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等货物予以免税,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3、依托自贸试验区促进创新资本跨境流动。利用自贸试验区投资便利化制度,推动创新资本跨境流动便利化。一方面,鼓励并购国外优质科技企业。把握自贸试验区境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机遇,简化跨境并购审批流程,推动上海企业开展对国外优质科技企业并购,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级。另一方面,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利用自贸试验区允许境外人民币借款等政策,鼓励科技企业境外融资,降低科技企业融资成本,破除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瓶颈。
4、依托自贸试验区促进外资的技术溢出。自贸试验区在2013年推出23项服务业开放措施的基础上,2014年又推出31条开放措施,把开放措施从服务业领域进一步拓展到制造业领域,其中包括汽车电子、航空发动机等领域研发设计方面的对外开放。这些开放措施有利于引进高新技术领域的外资,促进外资的技术溢出和技术扩散。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有序选择高新技术行业对外资开放,利用外资技术溢出效应,加快培育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5、依托自贸试验区破除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瓶颈。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作用,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一方面,可在自贸试验区破除制约“四新”产业发展的制度瓶颈。“四新”产业属于新生事物,经常无法在传统产业中找到对应的同类项,可能束缚“四新”企业的快速发展。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依托“双自”创新平台,探索业态创新、高科技产业化等更为“宽容”的创新创业环境。如可落实推进生物制药CMO代工试点、扩大集成电路保税监管试点等。另一方面,可依托自贸试验区破除国际化人才流动的制度瓶颈。利用自贸试验区的平台,积极探索建立国际人才流动的便利化措施,比如绿卡制度、技术移民、国际人才税收制度等,吸引更多的国际优秀人才在上海发展,真正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人才集聚的高地。
完善科技创新基地管理体制机制
6、进一步完善张江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和各分园管委会的职能,形成既能举全市之力、整合全市资源,又各司其职、分工合作的高效管理体制。加强张江高新区管委会的统筹协调和组织管理职能,加强对各分园及其园中园的考核评价和择优劣汰机制。
7、推进张江高新区分园管理机构的实体化建设。推广闵行、普陀、长宁等区将园区管理机构(管委会)编制单列,赋予其管理职能的做法,作为园区的管理主体和责任主体,接受各区县政府委托,承担各园区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和管理服务职能,在推进各园区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加快政企分开的步伐,厘清政府与园区开发建设主体的职能,将各分园的园中园委托企业管理运营,减少干预、激发活力。
8、进一步深化园区运营主体的体制改革。结合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股权激励,选择条件成熟的园中园开展试点:一是调整考核机制。对政府设立的园区国资运营平台公司,改变以往以地区产出和公司盈利为主导的国资保值增值考核,将构建和运营园区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等功能性建设指标,纳入考核范围,推进其由管理型公司向功能性公司转型。二是优化治理结构。对投资并管理运营园区的国有企业及下属全资子公司,推进其吸收社会资本,转制为混合经济实体,加速推进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进程,增强内在活力。
9、鼓励民营企业开发建设园区。支持区县和园区对尚未开发的地块,建立社会化运作模式,采取PPP(公私合营)等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导民营投资主体建设园区。同时,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民营企业建设园区的引导基金,建立“园区+基金”和“基地+基金”的引导机制,形成以民企或民企控股混合实体为主投资建设并管理运营,引导园区健康发展。
10、在科技创新中心全面实现“三张清单”。建议在张江高新区内全面实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同时,在科技创新基地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经验,加快转变事前监管模式,促进创新资源自由流动,构建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政府管理体系。政府除了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外包等项目申请的初审权下放外,进一步将更多的行政审批职能直接下放到科技创新基地或高科技园区,以减少审批流程,实现由“管”到“放”,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完善科技创新基地人才政策
11、依托张江高科技园区、漕河泾开发区等园区建设“国际人才试验区”。在绿卡审批、技术移民和国际化人才的个人用品税收、海关通关、返程投资、外汇结汇等方面加以突破,积极争取人才服务培训机构审批权下放、人才职称评定社会化、人才国际交流便利化、人才投资便利化等国家政策支持,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按照国际惯例来管理人才。
nlc202309031043
12、促进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人才高地。推动“校—区”联动,促进人才流动。借鉴硅谷和斯坦福大学等联动发展的经验,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到科技创新基地兼职兼薪或创办企业,允许高校、科研机构聘任企业高层次人才担任研究生导师。近期可鼓励张江高科技园区和上海科技大学联动发展,探索促进“校—区”联动发展的机制和举措,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造“极客空间、创客空间”。在张江、漕河泾等园区,通过设立专门的工作室和技术平台,鼓励相关企业或科研院所吸呐一批国内高层次“极客”、“创客”。
13、完善科技创新基地的人才“名利双收”政策。完善推广张江高科技园区的股权激励“代持股”政策。对符合股权激励条件的团队和个人,给予股权认购、代持及股权取得阶段所产生的个人所得税代垫等资金支持,增强股权激励的可操作性。构建创新创业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和人才奖励制度。扩大“人才”的定义范围,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方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以市场化的角度评选人才、尊重人才,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和激励人才。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在职称评定时,向科技创新基地的科技人才倾斜。创新人才奖励政策,对人才的奖励以创新成果和绩效为标准,激发创新人才的创新热情和活力。
推进科技创新基地重大项目建设
14、推进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国家科学中心是依托先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而建的、支持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的综合性大型研究基地,对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推动高技术新兴产业发展作用突出。要以上海光源与国家蛋白质设施等大科学装置集群为基础,以生命、物质、能源和信息等为重点方向,以科学前沿探索、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和高端人才集聚培养为目标,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张江核心区的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15、推进科技创新基地的重大项目部署。围绕科技进步大方向、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部署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依托现有创新基地的科技和产业基础,重点实施人工智能、大健康产业、新能源、新材料、量子通讯、民用航空等一批科技创新攻关工程,加快培育国际领先地位、填补国内空白的一批新产业,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基地的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等自主创新能力。
16、创新重大项目投融资机制。依托部分张江专项发展资金,通过PPP模式,联合社会资本,设立引导重大项目建设母基金。通过母基金吸引市场投资基金,撬动社会创投资本,打造形成“母基金”体系,参与重大项目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各阶段,扶持科技企业、新兴产业发展。
加快园区创新转型发展
17、推进园区产业转型升级。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进一步明确各园区产业发展定位,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影响力大的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要加速处于价值链、技术链低端环节的产业向外转移,对于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土地产出效率低下的低效企业,鼓励促进企业盘活闲置资源,通过关停并转、产学研合作等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升技术水平。
18、加快推进园区更新改造。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和全市建设用地的用地“零增长”、“负增长”,要更加严格地控制新增资源利用,提高利用效率。要通过“腾笼换鸟”、“借笼养鸟”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进闲置资源利用。加大闲置资源管理力度,属于依法可以认定的闲置资源要依法征收闲置资源费用直至收回土地;达不到法定标准但是资源确实存在闲置现象的,能够收购、置换的闲置资源要引进优质项目进行资源收购,企业合法拥有且不愿意转让的,可以通过企业持有资源、园区引进项目的“借笼养鸟”合作方式。
19、进一步完善土地政策。鼓励企业在二次开发中,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利用存量工业用地改建研发类建筑(产业园区类),将用地性质调整为科研用地(产业园区类),并可参照工业用地按规划增加容积率。在土地变性的“土地差价”方面,可对改建的租赁物业,免除变性补地价;对于拟出售物业,则按规定办理。在“两个不变”(土地使用权不变、工业用地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企业利用存量闲置房产和土地资源,实施老厂房、老仓库、老大楼改造,发展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和能级。
完善科技创新基地服务体系
20、加大科技金融服务力度。以科技型创新创业企业的融资需求为着眼点,不断丰富科技创新基地的科技金融资源,开发并汇聚各具特色的科技金融产品。要推动银行与园区的“银—区”联动,促进银行科技金融产品创新;要推动风险投资、天使投资、股权基金等社会资本、市场资本在科技创新基地集聚;要完善资本运作平台,进一步明确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与新三板的差异化定位,促进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发展,加快形成覆盖企业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21、整合完善孵化服务体系。整合全市科技创新基地的各类孵化器,统一标准、配置、后续服务,建立统一品牌的园区创新孵化平台,实现对制定统一的项目评估机制、统一的项目跟踪和服务机制、统一的项目毕业机制,最终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全覆盖”园区创新创业企业。
22、推进知识产权服务创新。以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国际技术转移转化功能集聚区等重点区域为载体,培育专业化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引进国际重要平台公司,推进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和企业专利联盟建设,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基地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体系,建立科技发明披露、专利估值设计、专利授权服务等全程服务模式。
优化科技创新基地发展环境
23、打造低成本创新创业环境。建设零成本创业载体。建议在科技创新基地划出小片区域,对划定区域内的创新孵化实行租金全免,实施五年零成本创业。同时,支持在区域内开展管理体制机制、人才制度、母基金、科技成果管理处置权下放等先行先试。促进资源低成本共享。加大力度支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产业服务组织建设,构建有利于激活体制机制的平台桥梁。借鉴美国成本价使用实验室的经验做法,进一步降低实验室使用价格。
24、营造创新创业的社交环境。积极引导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非正式交流平台,组织“创业者训练营”、构建产业图书馆,在科创企业集聚的区域引导设置专供业内人士交流的场所等,以促进网络内的企业、人才、资源的融合与协同创新。支持IC咖啡等产业链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发展成为民间创业孵化器组织,通过举办多种多样的创业交流活动,吸引优秀人才交流、碰撞,激发创新热情,协助创意落地,扶持人才创新创业。
25、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完善的服务设施是吸引企业或者科技人员聚集的重要因素。要进一步完善已有科技创新基地的城市服务功能,推进“科技园区”向“科技城”转变。要推动科技创新基地的城市功能提升,完善公共设施网络化布局,增加生活、商务商业、休闲娱乐的设施配套,创建户外空间,进一步提高城市配套水平,形成科技研发、科研交流、技术展示、休闲娱乐、文化活动、商业配套的复合功能。鼓励张江高科技园区等有条件的园区向“科技城”转型。
26、大力建设新型园区。围绕科技创新的需求,不断完善创新载体建设。建设“智慧园区”。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融入智能化信息技术,提升智能管理、智能服务和智能办公水平,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度。建设“生态园区”、“低碳园区”。推进园区绿色节能建筑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企业绿色低碳意识,引导企业节能降耗,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鼓励科技创新基地“走出去”
27、鼓励科技创新基地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合作水平。鼓励科技创新基地瞄准国际一流科技园区标杆,加大国际合作力度,在园区规划、设计、建设、经营、管理、服务等多领域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山东潍坊硅谷创源孵化器做法,加快孵化器国际化进程,集聚国外人才、资本等科技创新资源,挖掘和培育可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创新项目,实现国外创新孵化和国内加速转化。
28、鼓励成熟科技园区“走出去”。针对当前科技创新基地土地空间资源紧缺情况,可总结借鉴漕河泾开发区走出去的经验,促进张江等成熟园区“走出去”。要积极探索以市场为导向的合作机制,探索产业配套、合作招商、园区共建、成果转化等等多种合作新模式,不断拓展科技创新基地的发展空间。
(作者周效门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综合处副处长,梁绍连为综合处博士)
4.浅谈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 篇四
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建设与示范的实践 作者:欧阳欢 邬华松 鱼欢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20期
[摘 要] 本文以香料饮料研究所探索建设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为例,总结其建立低碳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科研试验示范基地、低碳热带香辛饮料作物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低碳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科技推广示范平台、低碳热带农业休闲旅游示范基地的做法和成效,以更好地为我国现代低碳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科技农业;低碳农业;休闲农业;低碳旅游
一、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的概念
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是集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展示、农业科技培训与科普、农业高新技术产品转化于一体的试验示范基地。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通过农业试验、农业展示、科技培训及成果转化,实现扩散效应,辐射带动现代农业由“点”向“面”扩展,推动整个农村与农业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同时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休闲娱乐品质[1]。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作为一种特色的旅游资源,是发展低碳旅游农业的一种新的模式。
低碳科技旅游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科技农业、休闲农业、低碳农业与低碳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是指以田园景观、民俗风情、农耕文化、生态环境等农业资源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围绕农业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和旅游景观、销售、物流、服务等过程,通过运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低碳技术来武装农业、改造农业,精心营造科研试验、成果展示、科普教育、参与体验、休闲旅游、生态文化等的综合性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园[2-4]。
二、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的提出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简称香饮所)为农业部属科研机构,自1957年以来,为了开展热带香辛饮料作物和典型热带经济作(植)物的科学研究,先后在海南省万宁市兴隆所部、万宁市南桥乡,万宁市长丰镇和琼海市大路镇建设了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60hm2。1997年,为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香饮所建立起“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科普示范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2000年,香饮所被科技部列为“分流调整、机构转换试点”科技体制改革试点之一,探索“以市场为依托、效益为中心、科研为基础,尝试以产权为纽带,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加速科技产业化步伐为目标”的试点方案,促进了热带香料饮料作物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和推广,推进自身的壮大和发展,综合实力快速增强,年开发收入5000万元以上,被授予“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5]。
近两年,香饮所根据国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海南省打造国际旅游岛、低碳海南、生态海南、休闲海南的要求,结合自身职责和特点,探索一条以基地为平台,以旅游为主导、农业为基础、科技为支撑、低碳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低碳农业科技旅游发展道路,建立起集种质资源保存、科研、试验、示范、科普、观光、生态为一体的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该园区的建设和示范,对加快推进现代热带香料饮料作物产业发展,丰富休闲农业内涵,促进科技、旅游、文化、生态、经济与农业的融合,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带动地区农业产业升级,提升地区休闲产业效益,引领低碳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生态优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建设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1.建立低碳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科研试验示范基地
以香饮所万宁市兴隆(兴隆热带植物园)、万宁市南桥乡,万宁市长丰镇和琼海市大路镇4个试验基地为基础,建设香草兰、胡椒、咖啡、可可等低碳热带香料饮料作物试验示范基地。一是建设我国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种质资源圃,收集保存有应用前景的热带植物种质资源,加大作物遗传基因和品种资源保护、创新利用与展示。二是建设热带香辛饮料作物优良种苗繁育基地,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加快选育、繁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带香辛饮料作物优良品种,加大高产高抗主导品种展示与推广。三是建设热带香辛饮料作物标准化试验示范基地,加大热带香辛饮料作物高效优质栽培模式、立体种植模式、节水栽培模式、节能栽培模式、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模式、病虫害生物安全防控模式的试验与展示,促进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香饮所现己建成标准化科研试验示范基地60hm2,其中种质资源圃6.7hm2、种苗繁育基地(农业部南亚热带优良种苗繁育基地)10hm2、试验示范基地43.3 hm2(胡椒6.7hm2、咖啡
4.7hm2、香草兰20hm2、可可5.3 hm2、苦丁茶4.7hm2、糯米香茶2hm2)。在海南各市县主推“胡椒标准化生产技术”、“中粒种咖啡标准化栽培技术”、“香草兰标准化生产技术”、“香草兰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可可标准化生产技术”、“糯米香茶高效生产技术”、“热带经济林下复合栽培技术”等低碳种植技术,以及印尼大叶种胡椒、8个无性系中粒种咖啡、墨西哥香草兰等主导品种,提高技术和品种集成配套推广应用程度,解决了种植产量低、效益差等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示范地区作物单产与海南平均单产相比,胡椒提高38%、咖啡提高25%、香草兰提高29%,可可提高50%,苦丁茶、糯米香茶提高23%,平均增收60240元/hm2,并且节约生产成本15%以上。近两年通过示范基地带动新增和改造热带香辛饮料作物面积
1333.3hm2,推广林下间作模式80hm2,带动农民转变传统种植经营模式观念,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带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2.建立低碳热带香辛饮料作物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以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省热带香料饮料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建设香草兰、胡椒、咖啡、可可等低碳热带香辛饮料作物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一是利用高新技术开展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精深加工,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开发茶叶、香水、巧克力、青胡椒等高附加值的系列科技产品,提高产品低碳科技含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应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已有的传统加工工艺,降低传统焙炒咖啡、胡椒等旅游商品生产、保质过程中碳排量,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三是与种植、加工龙头企业形成有效的利益链接机制,构建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培育热带农产品知名品牌,推动“兴隆咖啡地理标志产品”等产业升级。
香饮所开发的香草兰、咖啡、胡椒、可可、苦丁茶、椰子、糯米香茶、玉兰花等8个系列科技产品,拓展海南特色农业市场发展空间,丰富海南省旅游商品内涵,提升海南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壮大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兴科牌”兴隆咖啡系列产品、香草兰茶叶系列产品被授予“海南省名牌产品”。与海南彬村山华侨农场、海南国营东昌农场、海南文昌天际食品有限公司、海南椰国食品有限公司、云南临沧凌丰咖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近10个企业,联合开展热带香辛饮料作物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建立“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热区农户”的合作模式,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快速转化,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5%以上。
3.建立低碳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科技推广示范平台
以全国热带农业科技协作网、海南农业科技110香料饮料服务站为平台,建设香草兰、胡椒、咖啡、可可等低碳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科技推广示范平台。一是建立国内专题网站“特色香料饮料网”,优化配置信息资源,为热带香辛饮料作物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低碳科技成果的快速传播和共享。二是设立农业科技110服务热线和远程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围绕热带香辛饮料作物产业开展专业技术服务,及时为农户和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咨询、技术培训。三是开发热带香辛饮料作物智能专家系统,集成品种、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及产品加工等低碳技术成果,构建覆盖海南网络化的产业科技信息化体系,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农民技术员等农村实用人才技术水平。
近两年,香饮所结合“中部六市县农民增收十大科技活动”、“百名专家兴百村,千项成果富万家”和海南省科技活动月等,投入经费180多万元,推进科技信息化建设和开展科技下乡、科技救灾活动37次,累计派出专家130多人次,举办技术培训班17期,培训农户及技术骨干3400多人次,免费发放技术小册子7种3万多份、VCD光盘400多张,免费赠送种苗4.6万多株,以及化肥、农药、遮荫网等农资,农业科技110共接农民求助250多人次,电话解决200多次,为胡椒、咖啡、香草兰、可可等热带香辛饮料作物产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
4.建立低碳热带农业休闲旅游示范基地
以兴隆热带植物园为平台,建设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特色水果、功能性植物等低碳热带农业休闲旅游示范基地。一是严格按照国家4A级景区质量、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要求,开展园区运营管理工作。二是营造生态农业等低碳旅游吸引物,配置完善现有旅游交通、游览、接待、卫生、安全和资源能
源供应设施等低碳农业旅游设施,集成绿色建筑、电动游览车、八国语言翻译系统、直饮水系统、环保厕所、垃圾生态化处理、节能照明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捕虫灯、控温控湿智能温室等10多项低碳技术,开发绿色旅游。三是开展植物多样性宣传教育,向广大社会公众和青少年普及热带农业科普知识,展示热带农业先进科技成果,拓展农业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功能。
兴隆热带植物园低碳热带农业旅游示范基地的建立,已收集保存有热带作(植)物2300多种,培育出具有特色的热带观光农业产业,丰富海南旅游产品类型,拓展了海南特色农业新功能和市场发展空间,带动热带休闲农业经济发展;一系列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游客提供健康、安全的旅游氛围,推进了植物园的环境生态良性循环,促进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海南绿色崛起提供了展示窗口,为海南科学普及提供了特色平台。近两年共接待国内外参观者280多万人次,接待中小学生2万多人次,被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等称号。园区较好地解决周边居民600多人就业问题,带动就业3000多人,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促进周边农业劳动者致富,创造健康、安全、殷实的小康生活。
四、结语
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建设,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发展低碳休闲农业做了有益的探索,对拓展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功能,促进我国现代低碳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拓展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功能,促进其发展低碳休闲农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应根据园区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找合适的发展模式,统筹农林、旅游、科技、文化、信息环保等相关产业之间的联系,加快形成低碳技术集群,普及低碳旅游理念,才能更好地发挥低碳休闲农业的示范作用,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提高我国休闲农业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参考文献
[1]洪再生,朱凤杰,连东军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设计初探—以河南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5(10):33-35
[2]刘军,邓文,刘贝.创意休闲农业的起源、特征及与休闲农业的区别[J].湖南农业科学,2012(8):50-54
[3]王青,郑红勇,聂桢祯.低碳农业理论分析与中国低碳农业发展思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2,12(3):1-7
[4]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13-17
5.浅谈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 篇五
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意见
2009年底国家工商总局出台了《关于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意见》,北京市工商局成立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分局,石景山工商分局根据国家工商总局文件精神和北京市工商局的具体要求,结合石景山区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措施:
一、成立专门的推进机构
第一条由于示范区建设从工商业务上涉及登记注册、企业私营个体监管、商标广告监管、合同监管、食品监管等业务管理部门,从地域管辖上涉及苹果园工商所和古城工商所,为了更好地促进示范区建设,特设立由上述单位参加的专门的推进机构。
第二条定期召开推进机构内部协调工作会,通报各自工作的进度、政策的调整以及其他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
第三条由各业务科组成工商法规顾问团,定期为示范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二、确立纳入示范区管理的企业范围
第四条凡注册在中关村科技园石景山园(以下简称石景山园)范围内,即北一区、北二区及南区内的各类企业,适用本措施。
第五条凡从外省市、本事其他区县及石景山区内其他地区迁入石景山园的各类企业,适用本措施。
第六条本措施第三条和第四条涉及到各类企业包括:
1.依法应由国家工商总局登记管辖但企业自主选择在示范区石景山园注册的内资企业;
2.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公司以及该公司投资设立并持有50%以上股份的公司;
3.经示范区外商投资企业审批机关批准设立 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分支机构,以及批准从事承包工程、承包或受托经营管理等生产经营活动的外国(地区)企业;
4.注册资本低于600万美元的限制类外商投资企业;
5.依法应当由国家工商总局核准登记但企业自主选择在示范区石景山园的外商投资企业;
6.除上述以外的其他住所在示范区石景山园内的企业。
三、建设市场准入的高速公路
(一)名称登记
第七条本措施适用企业申报名称中使用“中国”字样和不含行政区划的外商投资企业的预先核准,由石景山工商分局分局登记注册科名称组负责远程申报,国家工商总局核准后在《外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加盖总局印章。
第八条国家工商总局授予本措施适用企业使用“中国”字样和不含行政区划的外商投资企业名称变更核准,由
石景山分局登记注册科负责,并发放加盖示范区分局行政许可专用章的《外资企业名称变更核准通知书》。
第九条本措施适用企业申请在名称中使用“中关村”作为字号或使用“中关村”与其他字词组合作为字号,应先取得“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批准后,方可到石景山分局登记注册科办理名称登记注册。
第十条本措施适用企业注册资本(金)达到5000万元人民币且经济活动性质分别属于国民经济行业三个以上大类的,可以在名称中不使用行业用语表述,石景山分局登记注册科按照企业申请的主营业务确定行业,并对核准名称实行全行业保护。
(二)受理审核
第十一条石景山分局登记注册科实行“三定”举措保证示范区企业登记注册。定窗口:在登记大厅明显位置设置“示范区企业登记注册窗口”;定人员:抽调业务骨干,负责受理、审核整个流程;定岗位:做好技术保障确保登记注册顺利进行。
第十二条石景山分局登记注册科实行“三提前”措施服务重点企业。继续实施《重点企业个性化服务办法》,对于示范区内持有CRD绿卡的重点企业实施“提前介入、提前受理、提前发照”。
第十三条示范区内内资企业经营范围不涉及许可经
营项目的,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大类登记,并标注:“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禁止的,不得经营;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规定应经许可的,经审批机关批准并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后方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未规定许可的,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
第十四条示范区内外资企业营范围不涉及许可经营项目的,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大类登记,并标注:“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和国家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禁止的,不得经营;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规定应经许可和国家外商投资产业政策限制的,经审批机关批准并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后方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未规定许可和国家外商投资产业政策未限制经营的,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
第十五条石景山工商分局鼓励在园区内设立集中办公区,设立集中办公区的条件及管理办法,详见《北京市工商局石景山分局企业集中办公区管理规定(试行)》。
第十六条示范区内从事非专项许可经营项目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集中办公区作为住所进行注册登记,企业在集中办公区住所以外开展经营活动的,应当依法设立分支机构。
(三)登记创新措施
第十六条示范区内股权激励试点的高新技术企业、市
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其转制企业以科技成果出资,在登记注册科进行登记。
按照示范区分局会同法制处、注册处等部门制定的股权激励登记程序,为示范区内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及院所转制企业登记备案。
第十七条 按照示范区分局会同法制处、注册处等部门制定的债权转股权登记程序,为示范区内的公司制企业办理变更登记。
第十八条按照示范区分局会同法制处、注册处等部门制定的企业类型变更登记办法,为示范区内企业办理变更登记。
第十九条 经审批机关批准后,中国公民可作为示范区内中外合资、合作的高新技术企业责任人股东予以登记。
四、探索示范区企业管理的方式方法
第xx条
五、实施商标战略推进
第xx条为示范区企业搭建商标权质押贷款平台,做好与银行沟通工作,为企业提供贷款业务的政策咨询,引导企业利用商标的无形资产价值带动企业发展,利用商标质押等方式实现企业商标无形资产的资本化运作。
第xx条为示范区企业建立商标事务处理快速通道,提供商标注册咨询,推荐商标代理组织,帮助企业加速完成商标注册、变更、转让、争议等商标相关事宜,保护商标权益人合法权益,推动示范区自主品牌建设。积极引导企业海外注册,使一批有代表性企业走出国门,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第xx条为示范区企业搭建闲置商标交易平台,盘活闲置商标,建立“知本”转化为“资本”通道,实行有价转换。
第xx条示范区企业拥有商标培育、著名商标推荐优先权,对示范区企业积极做好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的商标培育工作,建立“一帮一”服务机制,掌握企业发展动态,了解企业实际需求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规范商标使用行为。对发展较好的企业,引导其提高争创意识,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和北京市著名商标。
六、做好合同管理,促进示范区企业发展
第xx条
七、督促示范区企业做好食品管理工作。
6.浅谈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 篇六
荆宇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 115009)
摘要:培养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实训基地是农业高职教育实行工学结合,在“做中学”、“学中做”过程中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场所。针对传统实训基地运行模式与新形势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对农业高职教育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实现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以生产、科研项目为载体,探索并实践了“实训示范园”的运行模式。
关键词:农业;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实训示范园
现代高职教育必须改革传统学科教育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走出传统的教室,实行工学结合,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实际操作技能。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规模和水平也就必然成为现代高职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实训基地应该是针对行业或岗位群的技能培养而设立的工作环境,是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场所,集工位性和职业性于一体,融入行业、职业、企业、产业等要素,按照实际的职业岗位要求,引入真实的工作情景、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一个建设良好,运行顺畅的高职基地,应该成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的载体,通过基地的培养,学生能够顺利的过度为合格的职业人才;基地同时也是训练双师型队伍、实现校企合作的平台;基地也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提供了空间;实现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目标,为农业高职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农业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运行的特殊性及解决思路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理念的提出后,各院校都把基地建设作为高职特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取得了很多成效。然而与高职院校的其他方面相比较,基地建设仍然是高职发展的“短板”,规模偏小,学生动手比率低,实训管理不够细化,企业参与度低,示范效应差、缺少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基地建设与运行的共性问题,就农业高职教育基地来说还具有其行业的特殊性。
(一)教学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
农业高职实训基地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硬件场所,农业又是一个经济效益低下的弱势产业,作为教学实习场所,必须完成必要的教学职能,作为生产实体还要实现它的经济效益,体现其社会示范效应。这就出现了一对矛盾:如果实训基地完全按企业化标准运作,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就很难使专业的教学安排与基地生产紧密结合,实训的内容受制于基地的生产项目,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如果实训基地的运行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学与实训达到预期效果,但往往又与真正的生产情境脱节,学生感受不到行业发展带来的技术变革和更新。做为一个实训场所,其工作标准和要求必定降低,经济损失和实训耗损,使实训基地经济负担加重。树立大的效益观是解决这对矛盾前提,首先树立高质量的人才培育观,学校是培育人的机构,为社会培育高素质实用性人才是其基本职能,基地的经济效益不应该只着眼于经济收入,更主要的是由于基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而获得的学院品牌及综合发展的效益。其次要细化基地的管理,根据其性质划分不同的类型,确定目标,用科学的管理机制来解决这对矛盾。
(二)农业的特殊性与专业实践能力培育的矛盾
农业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强、影响因素多,生产是个连续的、循环周期长的过程,一个周期一般要几个月甚至是一年的时间,每个季节的工作内容又是相对固定的,所谓春种、夏管、秋收。
某一生产环节的失误将影响整个生产过程的结果。这就给专业实训的安排带来了难度。专业实训要跟着季节转,而技能的训练需要周而复始的进行,这明显的有别于工科的工厂化生产。不同地区的温度、湿度、土壤、气候等条件不同,生产的种类和结果也不相同。与工、医、金融、服务等行业相比较,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半经验半科学、半机械半手工、小规模经营为主”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因此,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必须以农时季节为主线,按生产过程要求编排教学内容,专业教学活动随着农时灵活确定。每次实训都要周密安排,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季节内完成实训内容,每次的操作尽量精准到位,减少重复,确保环环相扣,达到好的终端结果,体现实训的真实性,增加实训的趣味性。
(三)引进企业与“国有”管理体制的矛盾
高职的基地建设要引进企业这已成为高职界的共识,企业的进入,将从项目、文化、标准、机制等多方面给基地带来生机与活力,企业的用人理念、标准将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机遇与挑战,基地建设如何引进相关企业?如何实现学校“搭台”企业“唱戏”的目标,相对开放的高职基地与传统的“国家资源、国有的行政管理”之间的矛盾将随着企业的进入与发展而显现出来。校企合作是建设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发展方向,首先要树立开放办学的理念,打开办学思想上的“围墙,由学校提供场地、基础设施等基础条件,企业投入项目、资金、设备、技术和部分师资,由企业自主经营,采用企业化生产、管理模式等合作形式。其次,要引入现代的管理机制,明晰产权、效益分成比例、双方责任与权利等。既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学校的教学效益又不使国有资产流失,实现校企互惠双赢。
(四)“4-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现代学生独立性不强的矛盾
为落实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针,我院推行了“4-1-1”人才培养模式,4个学期以校内学习实践为主,第五学期到企业、行业实训,第六学期分散到企业、行业就业实习,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个环境中成长,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就业岗位。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显露出一些问题,顶岗实习企业分散,学生难以集中管理;学生变为“准职业人”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包括心里准备,企业环境适应,工作能力的形成等,适应过程的缺乏往往导致学生难以坚持,中途离开实习地点,企业有自身的生产任务,客观上很难对学生进行教育式的培养,学校应该承担起学生身份转变的培养场所建立与相对控制性强的制度保障,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培养人才为主,又能引入企业的生产元素,给学生一个过度的机会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二、以实训示范园模式创新农业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的探索
探索一条相似于企业又不同于企业、服务于教学又相对独立的实训基地有效的运作机制和管理办法,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职能,是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实训示范园”的模式,“实训示范园”模式是以学院投资建设为主体,建设以教学实训功能为主要目标,积极吸引企业参与,以农业高新项目运作为载体,按企业化模式运行管理,集实训示范于一体,实现教学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园区或新型实训基地。
(一)划分类型分类管理
根据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确定实践能力体系由基础技能训练、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顶岗实训和就业实习五项内容组成,实训示范园区按其功能划分为标本园、科研试验园、自主创业园、生产实训园和生产示范园五大区域。用“教师和学生,课程和项目,教学任务和基地管理”的一体化,实现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实训示范园建设与之相对应,划分相应类型,实行分类管理。
1.教学服务型
教学服务型基地,经费由教学全额投入,以实现教学任务为目的,主要完成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为学生掌握各项专业技术技能奠定基础。作物标本园、树木品种园、“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北方“四位一体”“三位一体”小型户用沼气项目建设都属于这种类型。
2.科研主导型
以科研项目为主导,科研经费投入为主,在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完成部分单项技能训练和毕业论文等教学任务。单项技能训练主要包括试验与统计、设施与使用、农资使用、作物栽培、植物保护、种苗繁育、贮藏加工、组织培养等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选择与专业能力培养相关的科研项目为载体,完成相关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试验和论文撰写任务。几年来,利用基地的设施条件,推出一批农业实用新技术,新型日光温室及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系列高产优质高粱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台系优质杜洛克种猪培育与推广等。以此为载体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成为新成果、新技术推广和使用的引领者和指导者。
3.生产实训型
以生产性项目为主,学校提供基本的条件,项目参加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也可以引进企业生产项目作为载体,股份制集资运作,按生产经营要求,模拟企业化管理,在完成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的同时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运作上以教师为主,学生参与管理,效益归管理者所有。采取“一位教师、一组学生、一块基地、一个项目、一份收获”的管理模式。葡萄生产示范园、苹果生产示范园 “稻-鸭有机水稻生产示范田”“种猪场” 等属于这类项目。通过项目实施与示范,做给农民看,教给农民现代的生活方式,引领农民干,传授农民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利用专业的技术优势和实践实训基地的条件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服务。
4.学生自主创业型
学校保证提供基本条件,学生自主经营、自负营亏,在进行相关专业综合技能运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学校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学生以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独立经营生产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利润和风险共担的条件下,自主完成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解决办法,边干边学,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朝霞牧业、心语轩工作室、汽车美容、美食美客等项目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5.生产示范型
选择成型的模式和技术,设立专门的园区,完成相关教学任务、体现经济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可向校内外公开招聘投资管理者,独立生产管理机构,独立经营管理机制,单独考核。通过先进项目的示范,展示行业的先进成果,服务社会,推动地方经济、行业建设的发展。我们将锦州绿隆公司的番茄制种项目引进实训园区;用技术入股与大连原种场合作农资推广项目,单季玉米吨产田展示项目等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以项目为载体综合目标管理
实训示范园区的职能是在保证生产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完成相关专业教学任务,园区管理的关键是要找到二者的“链接点”。真正能将产学研连成一体的就是生产项目,生产项目的选择必须保证其运作过程中涉及的知识、技术与技能是专业教学所要求的内容。项目的整个生产过程是一个载体,在生产的过程中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相关课程的教师和学生是一个集体,教学效果好坏的客观鉴定就是生产项目运作的结果,教学评价贯穿整个生产过程,考核内容偏重专业实践技能的操作。按照项目要求,灵活安排教学时间和活动内容,根据项目具体情况,确定相关的教学环节和考核点,学生考核达到规定标准获得相应成绩和学分,教师相关教学环节达到指定要求,项目管理水平达到标准,(教学评价,生产结果)获得相应的工作量和报酬。苹果、葡萄生产示范园、玉米吨产田等都采用了这种管理模式。
(三)引进企业项目与管理机制
由学校提供基础条件,引进企业的项目,由企业管理为主,企业制定项目标准,指派技术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参加,企业完成生产任务,学校以实现教学效益为目标,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生产,付出劳动,企业根据收益情况给学生一定的补贴,教师参加生产管理,学校给与工作量。番茄制种、食用菌生产、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学校搭台,企业唱戏,学生参与的目的。
(四)成立专门管理机构模拟企业运行管理
园区采用双重管理体制,学校以宏观管理为主,各系分区管理,系级成立专门管理机构,相对独立,接受相关实践实训活动、接受学院相关方面的考核。经济独立核算,经营上有自主权。完成相关教学任务,学校给予相应的补贴或奖励。引导和鼓励教师参与实训园区的工作,专业教师轮流到园区参加实践活动。学生到园区实践实训或顶岗实训,承担员工职责,考核合格者方可毕业。实训园区和学校各部门形成院内市场关系,独立核算与管理。
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体制的建立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对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学校来说是一次变革甚至是革命,解决教学需要与生产要求的统一是问题的关键,特别强调任何一方都是不合适的。农业的行业特殊性也为基地建设增加了难度,我们将继续实践农业职业教育基地建设与管理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基地建设之路。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立项课题“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实训示范园建设与运行机制的研究”(239[职])的部分研究成果。
7.浅谈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 篇七
1.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依托、模式
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是武汉科技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 (自然科学类) 挂靠单位。学院是以冶金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优势学科为依托, 以“大资源、大环境”为专业背景的典型工科学院, 拥有环境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冶金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与造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学院每年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 科研经费达500余万元, 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强大的工科学院背景与实力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展开提供了先决条件。
科技创新基地活动开展以大三、大四年级本科生为主。2008年, 学院共216名同学报名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报名率达40.37% (以三、四年级计) , 课题立项31项, 31个科技创新小组共126名学生实际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实际参与率为23.55%, 占报名人数的58.3%。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以基地建设为依托, 以学年为周期, 于每年九月召开动员大会的形式启动, 组织和动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 以指导教师课题立项、学生自由搭配小组进行双项选择的方式展开, 即教师选学生, 学生选教师和课题项目。初期对立项课题进行审查, 对通过者立项并给予资金支持;中期对科技创新活动进行跟踪检查, 进行中期汇报;后期一般为每学年的六、七月份对相关立项课题进行成果验收, 鉴定评价。
2.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取得的成绩
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 (自然科学类) 自2006年开始建设以来, 2006-2007、2007-2008、2008-2009三学年分别征集创新课题17、15和31项。三年来, 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先后获得湖北省化学实验技能竞赛一等奖1项, 新型实用发明专利1项, 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 学生独立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 (其中多篇为核心期刊) 。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优秀成员先后到名牌大学继续深造、大型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参加工作。基地建设的先进事迹和优秀成果受到《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湖北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二、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模式的经验总结
1.领导高度重视, 组织机构健全
学校、学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工作, 通过动员、总结、表彰, 学生座谈、指导老师交流, 参观考察等多种途径将科技创新活动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本科教育紧密联系起来, 将科技创新与“培养什么样的人, 怎么培养人”的核心教育理念联系起来, 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 给予配套硬件, 支持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武汉科技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 (自然科学类) 由学院与学校共建, 以学院建设为主, 面向全校学生组织、开展自然科学类科技创新活动。围绕基地建设搭建了由学院院长任主任的基地管理委员会, 全面负责科技创新基地的管理、组织和协调工作;由学院教学副院长任主任的专家委员会, 负责对创新课题进行综合评价、评审、指导和验收;由学院团委书记为责任人的办公室, 负责科技创新活动日常管理和运作。组织机构的健全与完善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展开和正常运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管理逐步完善, 制度保障有力
学院将科技创新成果进行量化, 纳入年终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和优良学风班级的创建活动中, 提高了同学们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在落实本科教学工作的前提下, 形成了以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为依托, 以科研立项和开放性实验室建设为基础, 以科技人文讲座活动为补充, 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强化手段的学风建设的新管理体系。学校每年划拨50万元成立“武汉科技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 先后出台了《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创新学分”实施办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及奖励办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奖励条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使用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同时, 学院根据基地实际运作情况设立了基地章程和基地管理制度, 对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全程监控, 做到立项有评审, 过程有监督, 活动有记录, 成果有汇报。制度完善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不断推进的有力保障和力量源泉。
3.课题源自科研项目, 不断提高创新水平
学生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受益者, 教师则是活动开展的强大推动力。学院落实的指导教师奖励措施和工作量计算办法, 充分肯定指导老师的工作, 有效推动了教师参与学生科技活动的积极性。立项的课题中有合作项目、科研子课题也有指导老师的自选课题, 均来自科研项目。如《鄂西鲕状赤铁矿粒铁法选矿试验研究》《不锈钢基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对有机废水的处理》《布袋除尘器检漏方法对比试验研究》等。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到第一线的教学工作中来, 加强了科技创新活动的针对性, 激发了同学们参与科技创新的浓厚兴趣, 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 有力地提升了科技创新活动的水平和质量。
4.广泛动员精心组织, 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学院抓住特色赛事, 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精心组织备赛和竞赛, 承担了各项赛事的联络及后勤服务工作。例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等赛事, 组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同学集中进行课题研究, 保证科技活动成果的形成。同时通过以点带面、层层推进的活动方式, 利用校园网、校报、座谈会和报告会等形式加强对创新成果和取得优异成绩的个人、团队的宣传与表彰, 将科技创新成果量化, 纳入评奖评优和目标考核中来, 有效地促进了良好科技创新氛围的形成。
三、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基地建设发展受到诸多限制
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主要以“课余活动”的形式展开, 它作为第二课堂的一部分, 在资金、设备、场地和参加人数、受关注程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影响了其发展规模和综合效应。例如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不够及时;配套设施不齐全, 供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场地不多, 虽然有开放实验室, 但是均要给一线的教学任务让路;教师辅导力量不足显得尤为突出, 尤其是中青年教师中存在着创新意识不强、工程实践能力薄弱的状况, 甚至出现了报名参加的人多, 实际参加的人少。
2. 科技创新的梯队建设缺乏有效措施
教学计划难以激发大学生的科研热情, 造成了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时间不足, 局限性大。低年级学生虽然有热情, 但对科研不知从何下手, 而大三、大四的学生又忙于准备考研和就业, 难有大量精力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同时, 在报名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人选中也很难评价、取舍;学生科技成果突击的多, 长期研究的少;指导教师均是以个人名义参加指导, 没有形成稳定的团队和系统。虽然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人数从整体上出现逐年增加的良好趋势, 但省级以上重大发明、科技成果却不多, 且大多数学生仅是靠课余时间的突击来完成的, 长期坚持研究的学生非常少。这种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大学生人才梯队培养方面尚缺乏有效的措施。
四、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模式研究
1. 改变指导思想, 将学生科技创新纳入教学计划
教学是高等学校的本质工作和核心任务。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将会使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得到有力保障。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建议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模式纳入应用性教育教学环节, 为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开设相关课程, 设置创新学分, 将科技创新活动与毕业、学位联系起来, 同时增加资金、设备、场地等相关硬件的投入力度。
2. 加强科技创新队伍建设, 实施制度建设创新
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实施进行的过程中重点抓好四个环节, 即“立项申报、过程指导、结题评审、成果展示”, 需要实施制度建设的创新, 建立起涉及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管理、活动场地管理、课题项目管理、科研经费使用、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激励措施、经验总结等一系列有关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规章制度。同时, 要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活动的队伍建设。通过加强学生培训、开展科技交流、评选优秀科研成果,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加强学生创新骨干队伍建设;通过落实工作量, 成立导师团, 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训、讲座、参观考察、学习交流的方式加强组织管理队伍的建设, 切实提高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指导和管理能力。
3. 发挥工科院校传统优势, 建立科技创新长效机制
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应该充分发挥工科院校如课题多、项目多、实验多、专业性强、有相关专业实验室传统优势, 为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服务。针对科技创新活动参与人数有限, 参与时间不多、结题周期短、指导教师少等情况, 通过建立长效机制, 来保证科技创新活动持续、有序的开展。例如, 搭建科技创新梯队, 课题、指导教师相对固定, 人员、地点相对灵活的模式, 让所有年级的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来, 分工不同, 保证参与者从进校到毕业都有参与科技创新, 建立合理的科技创新梯队。将教师晋升、报酬与科技创新指导挂钩, 将科技创新活动与日常的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论文 (设计) 有机结合起来, 纳入到常态化管理的范畴中来。人员、场地、体制三位一体化构建长效机制, 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杨振斌, 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朱华山, 徐杰, 张荣才.高校学生科技活动创新的探索与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5 (1) :104-105.
[3]周雄.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新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 2005 (8) .
8.浅谈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 篇八
关键词 科研试验 ;基地 ;规划 ;分析
中图分类号 G311
Abstract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plan of Danzhou Academ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l base of CATA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 And planning ideas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of ecological, energy saving and humanization. The functional zoning of the test base is also carried out,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lanning of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base.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experiment ;base ;plan ;analyses
科研试验基地是农业科技中心建设的重要平台,是联结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三大体系的中枢。农业科研需要试验基地完成实验室研究成果的田间试验和中试放大突出。通过集中建设综合科研试验基地的要求,整合土地资源,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科研设备,建成标准化、规范化的新型热带农业科研试验基地,推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热科院)整体科研试验用地的合理配置,提高科研试验用地建设水平,加速科研成果的研发、转化与推广示范。
1 试验基地概况
基地位于海南岛西北部,在儋州市那大镇西侧,试验场五队海榆西线公路南侧用地。基地建设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3.4 ℃,主要为低丘平缓台地地貌,地势北高南低,坡度多在5度以下。土壤多为花岗岩、片麻岩发育的热带雨林砖红壤。
2 项目前期分析
通过对热科院儋州院区科研试验基地的现场考察,针对基地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规模,对基地进行前期分析。
2.1 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2.1.1 道路建设
基地内尚无统一规划的道路网络系统,现状道路为各用地区根据项目建设需要分散修建。路面硬化率较低,道路多为沙石路、沙土路或土路。
2.1.2 水利建设
目前生产、生活用水均以井水为水源,旱季灌溉用水不足,现有水塔2座,其中1座位于基地东部的试验场花卉公司用地范围内,容量150 t,1座位于基地中西部,容量为50 t,分片区独立灌溉系统;田间排水主要是自然排放到路沟或地势低洼处,没有统一的排水设施,排水系统较凌乱,基本处于自然状态。
2.1.3 电力、通讯建设
热科院本部有总容量为4 200 KVA的开闭所1座,用电由10 KVA电力线从那大35 KVA变电站引来,电力供应有保障。建设区处在无线通信覆盖区域内,通讯发达。
2.2 基地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2.2.1 科研用地零散,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功能布局不合理
目前,热科院儋州院区科研大田试验基地用地较零散,由于现有的科研基地分别由不同的研究所独立使用运作,在客观上造成了一些科研用地建设上存在着目标定位重复、功能布局不合理的现象。科研基地之间未能形成人、财、物等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造成了部分科技资源的浪费。由于研究领域差异较大,目前的科研基地相互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技术转移、共享与服务机制尚未建立,管理制度还未能做到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从而造成了科研基地开放力度偏低,开放层次和效果不理想。
2.2.2 基地设施较落后,无法应对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实际需求
目前,基地内道路及试验地灌溉系统等基础设施较薄弱,道路路面硬化率较低,围栏、机井、排水沟、变配电设备、弱电管线等设施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急需进行整体改造。
2.2.3 基地内外部环境杂乱,现代农业科研试验难以保障
目前,基地内环卫、消防等设施较落后;基地周围农村较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社会环境较差,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科研试验工作的开展。
3 总体规划理念
3.1 生态理念
从规划的角度出发,依据城市生态环境的特点以及平衡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交错关系,注意环境容量和土地开发利用的限度,强调环境的总体协调性、资源的综合利用性,最大限度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1]。对项目区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布局,总体布局中综合考虑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交通工程和农田防护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在各项子工程的规划设计中,除了要满足工程安全性外,还要从区域景观生态学高度和土地生态系统功能角度进行规划设计[2-4],从根本上转变将农田防护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视为附属工程的做法。试验基地的景观以农田生态景观为主,少量建设用地呈斑块状镶嵌其间。
3.2 节能理念
试验基地的规划充分体现节能的设计理念,包括办公区和生产区等建筑要保证充分的日照间距,温室、大棚、道路系统、排水系统就建设要采用节能环保材料。
nlc202309040813
3.3 人性化理念
试验基地的规划应当较好地处理人与建筑、人与设施、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
4 功能分区规划
4.1 试验基地功能规划基本功能
该基地属热科院科研试验用地,承担着大量的国家与省部级科技创新试验项目,担负着热带农业科技创新、集成再创新、示范、推广等功能,是我国热带农业领域重要的科技试验创新中心、先进热带农业科研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基本功能包括科技创新试验平台、科教实践基地、科技成果转化与展示中心和试验区共享基地。
4.2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面积
规划区域土地划分为大棚试验区、科研试验区、管理及生活区等3大片区(图1、表1)。
4.2.1 大棚试验区
东部大棚试验区原为试验场园林花卉公司用地,现状主要为园林花卉苗圃,现有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较完整,规划将本地块建设成为热带花卉、甘蔗、木薯、热带腰果等现代精准化栽培试验与高效栽培试验区。
中部大棚试验区为试验场五队用地,现状主要为橡胶、水果和养殖用地,现有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配套不完善,规划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将本地块建设成为热带水果、蔬菜现代精准化栽培试验与高效栽培试验区。
4.2.2 科研试验区
区内包括橡胶科研试验区、番木瓜科研试验区、芒果科研试验区、热带优稀果树科研试验区、菠萝科研试验区、荔枝科研试验区、香蕉科研试验区、牧草科研试验区、瓜菜科研试验区、花卉科研试验区、珍稀苗木科研试验区、甘蔗科研试验区能源木薯科研试验区、热带腰果科研试验区等14个小区。14个小区的现有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配套不完善,通过开荒整地,定植抚管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配套管理设施配置,建成相应的科研试验区。
4.2.3 管理及生活区
生活区紧邻科研服务中心,与基地管理中心隔路相望,三者形成一个整体,可以充分利用队部现有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科研试验管理服务中心的建设可以融入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建设与环境改造、通讯网络引入等,有利于资源共享,改善队部面貌。
5 科研试验基地发展趋势
试验基地的建设也应持续满足科研生产的发展需要。试验基地的发展趋势是集科研、生产、技术培训一体化综合的研发体系。试验基地的基础设施会进一步完善,建成更加便利、快捷的道路,永久性的排水系统;配套的科研设施、功能齐全的附属设施也将日趋完备。该试验基地作为目前全省领先水平的综合试验基地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晓帆. 高校观光农业园区规划分析与思考——以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农业园区为例述[J]. 旅游规划,2015(3):93-94.
[2] 刘峻岭,李 申,孟伟庆. 基于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土地整理生态效应评价[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2):95-101.
[3] 王 超,盖艾鸿,刘都雷,等. 土地整理前后景观生态效应分析——以山西省泽州县刘轩窑村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 山西农业科学,2010(2):49-52.
[4] 田华文,张亚丽,盂庆香,等. 基于指数耦合技术的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J]. 河南农业科学,2010(4):53-56.
9.浅谈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 篇九
这次全县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工作会议,是县政府决定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分析形势,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振奋精神,加大推力,加快玉米丰产高效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更好地发挥玉米丰产高效技术在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方面应有的助推作用。方才,吉林大学农学院崔金虎教授代表课题技术组宣布了今年的玉
米课题项目研究与示范实施方案,并做了详细的讲解。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崔金虎教授以及吉林省农科院、吉林大学农学院的领导和专家们多年来给予扶余的支持和关注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四个年头,我们县所承担的玉米课题项目也进入了最关键的一年。我们今天召开这样一个规模之大、格次之高,历年所没有的专题工作会议,就足以说明县委、县政府对玉米课题项目实施工作的重视程度。希望大家认真对待,共同努力,用心开好这次会议。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要用科学发展观,看待和认识玉米课题项目的实施
第一,从战略的高度看。国家之所以确立“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这一课题项目,其实质是从“粮食安全战略”和“科技兴农战略”出发所实施的一项具体举措。粮食安全问题已被全世界所重视和关注,不仅仅是我们中国的事情,更是全球、全人类的一个大于天的问题。试想一下,象我们这样一个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是何等的重要,如果粮食安全出了问题,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可怕场景。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生活物资,更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是关系国家和社会稳定,关乎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这些道理也许大家也都十分清楚,但是,我们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决不能只停留在嘴上,必须铭刻在我们的头脑中,必须时刻抱有忧患意识。玉米课题项目的实施就是国家从保障粮食安全和科技兴农战略出发实施的一个重大项目和实际举措。
第二,从发展的角度看。目前,我国正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全力关注和改善民生,正在竭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以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这一点已成为我们的共识。农村的小康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靠什么,我认为靠这靠那都不是长久的,只有靠科技的支撑,靠科技的进步才是永恒的,我们所实施的玉米课题项目,就是实施科技支撑和科技进步的一个有效载体,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技手段和智力支持。
第三,从近期的目标看。中央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农业要保障粮食及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要保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要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省委、省政府相应提出了吉林省要再增产百亿斤粮食工程。县委、县政府提出今年粮食总产要稳定在常年水平上。我县去年粮食产量跃上历史新高,粮食总产达到240万吨,在全国排名第四,做为产粮大县,我们要的不仅是名,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地位和实力、是作为产粮大县为国家粮食安全所做的重要贡献。由此可见,我们所承担的玉米丰产高效集成研究与示范的大项目与这些目标的实现,与我们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是密不可分的,也可以说是关键所在。同时,搞好玉米课题项目实施工作,对于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乃至实现整个县域经济的突破,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助推作用。
二、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抓好“三区、两方、一田”上
我们做为“东北春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的一个项目区,今年是第五个年头,明年是最后验收的一年。我们做好今年玉米课题项目实施工作,十分关键和重要。方才,崔金虎教授在课题实施方案中,从指导思想到总体目标,从技术规程到措施保障,以及工作进度都做了详细安排和具体要求,这个方案就是我们今年课题项目的行动纲领和实施细则。各乡镇、各村屯直到各农户都要严格按照这一实施方案所制定的操作规程和实施步骤,全面加以落实。在这里,我再突出强调一下“三区、两方、一田”的建设问题。
三区,就是以永平乡为重点的课题项目实验区;以三岔河等四个乡镇为主的课题项目示范区;以肖家乡等十五个乡镇为面的为课题项目辐射区。
两方,就是抓好亩产超800公斤的千亩示范方,亩产超900公斤的百亩高产样板方。
一田,就是抓好亩产1000公斤的超高产攻关田。
会后,各乡镇要按照实施方案的统一安排和部署,首先抓好“三区”的任务落实,把项目指标和面积分解到村、落实到户。同时,要把“两方、一田“落实到具体地块。要在搞好宣传动员、组织技术培训的基础上,抓好超高产攻关、抓高产样板、抓高产示范。要按照实施方案制定的技术措施,从良种到良法,从测土配方施肥到病虫
草综合防控;从精细管理到科学管护。全面付诸实施。特别是“两方、一田”要切实加大技术、物资和劳务投入,要集中精力、下大功夫,保证计划指标的实现。无论是从投入的层面,技术的层面,还是管理的层面,今年都要有个新的突破,新的进展和新的起色,为全县农业生产水平的整体提高创造典型模板和典型示范。
三、要切实加强领导,搞好政技物的统
筹和服务
一是要建立组织机构。要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完善和强化组织机构建设。县乡两级都要成立以主管领导亲自挂帅的项目领导小组和以资深的农业科技人员任组长的技术指导小组。各村屯也要配备1-2名技术联络员,把项目管理纳入各级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要搞好上下的统筹调度,保证各方各面的协调一致,为玉米课题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技术保障。
二是要建立管理制度。要按照课题项目实施方案制定的技术规程,结合各乡镇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拿出一套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管理水平和有利于破解障碍性因素的栽培管理模式。通过抓培训、抓落实,宣讲到户,晓喻到人,实施到田,确保技术措施到位。使课题项目在生产上得到真正应用,使集成技术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是要建立跟踪服务机制。要坚持政技物结合,切实保证项目实施的任务落实、物资落实、技术落实。要建立一套实行全程式的巡回指导、季节性跟踪服务、阶段性检查验收的制度。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随时遇到难题,及时加以破解,确保玉米课题项目均衡实施,顺利推进,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
最后,希望这次工作会议所形成的共识,所提出的目标和要求,所制定的措施,能够转化为动力、转化为行动,落实到全年农业生产实际工作中,为实现全县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和谐繁荣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0.科技创新与城市管理建设论坛方案 篇十
科技创新与城市管理建设论坛
策 划 方 案
推动物联网应用,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构建智慧北京
一、论坛背景
科技创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如何提高城市管理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前瞻性应对城市管理的复杂化、精细化和智能化趋势,创造多功能的、有活力的、宜居的城市已成为各国城市管理者和理论界关注的问题。
在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之后,北京站在了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起跑线上。《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北京描绘了新的发展蓝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长远目标得到确立,为首都城市环境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城市管理精细化是服务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需要。北京是国务院批复的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唯一的未来世界城市,必须在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环境建设、城市管理效能等方面具有世界水平。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城市节能减排问题凸显,城市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矛盾的日益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专项整治监管困难,公共安全监管难度逐步加大等一系列的问题迫切需要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采用新的管理方法和科技手段。在风起云涌的信息时代,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将带来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在城市的创新发展过程中,将信息化与公共服务的能力提升结合在一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物联网的智慧能力建设将提升社会公共服务的
1能力和信息化惠民功能。
物联网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城市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对于城市中庞大的感知信息,涉及不同网络、多个部门间的协作,在面向多样化的业务管理时,通过建立一个综合的业务管理平台。为政府部门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分析和更符合实际的决策,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更智能化的响应。
物联网是城市发展通向智能化的桥梁,建立城市智能化管理将是城市信息化的终极目标和战略方向,以此作为城市发展瓶颈的突破口,将首都带来未来智慧城市的全新面貌,推进城市和谐发展。
二、会议主题
推动物联网应用,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构建智慧北京
三、会议宗旨
1、主管部门领导与专家学者汇聚一堂,整合国内外权威机构的服务资源,探讨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寻求城市管理的新理念、新思路,采用新的管理方法和科技手段,提升城市运营及管理水平;
2、广泛调研,集思广益,统筹兼顾,为建设“三个北京”、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和可持续创新发展城市“切脉”北京,建言献策。
3、四、会议概况
(一)时间地点
时间:2011年5月 19日地点:北京(酒店待定)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
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承办单位:北京城市管理科技协会
北京城市运行与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城市管理与科技杂志社
(三)特邀嘉宾:
徐 愈(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或秦 海副
司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司长或副司长)倪江波 陈永 穆荣平朱炎 武利亚 路根喜 蒋志辉 张洪涛 胡奚兵 王清文 周李 王新 陈锐 李立明
(三)会议规模
会议限量300人。
主任)
长)
长)
《城市管理与科技》杂志社社长)
五、会议内容(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主任)(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主任、首都环建办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北京城市管理科技协会理事长)(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环境建设协调处处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安全应急工作处处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科技信息处处长)(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对外交流处处长)(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宣传处处长)(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主任)((北京城市运行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城市管理科技协会秘书长)
开幕式 09:00-09:40 主持人:待定:
致辞 中国科学院领导 致辞 北京市副市长 致辞 工信部信息化司司长
致辞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司长
09:40-10:00 茶歇
专题会议:构建世界城市背景下的城市精细化管理之路 时间:10:00-11:30
城市管理精细化是服务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需要。北京是国务院批复的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唯一的未来世界城市,必须在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环境建设、城市管理效能等方面具有世界水平。实施精细化管理是是改善城市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径。如何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精细化运行体系?如何通过城市管理精细化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管理效能?本环节将围绕以上议题展开主旨发言及经验交流。
演讲嘉宾:
陈永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主任、首都环建办主任 穆荣平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 薛澜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招待午宴
时间:11:40-13:30
专题会议:智能、互联、协同——智慧北京 时间:13:30-15:30
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探讨如何将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与先 进的城市经营服务理念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对城市的地理、资源、环境、社会等 系统进行数字网络化管理,对城市基础设施、基础环境、生产生活相关产业和设 施的多方位数字化、信息化的实时处理与利用,构建以政府、企业、市民三大主 体的交互、共享平台,为城市治理与运营提供更简捷、高效、灵活的决策支持与 行动工具,为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提供更便捷、高效、灵活的创新应用与服务模 式。从而推进现代城市运作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绿色的和谐目标。
演讲嘉宾:
待定:
15:30-15:50茶歇
专题会议:物联网与城市安全 时间:15:50-17:00
在自然灾害和认为灾害面前,城市往往显得比农村更加脆弱,特大型城市所面临的压 力尤为巨大,世界各地的城市管理经验均表明,科学技术在保障城市安全,尤其是应 对灾害的过程中意义重大,从城市规划、公共设施到公共卫生和灾害应急系统的构建,科技处处发挥着重要作用,保障着城市安全。本环节,来自中外的专家将介绍城市安 全领域的科技创新前沿趋势,展望更加安全、美好的城市生活
演讲嘉宾:
待定:
研讨会总结暨闭幕式 时间17:00-17:30晚宴
时间18:00-20:00
六、筹备与实施
(一)工作指导与协调
1.请主办单位领导和相关处室领导给予指导和支持,恳请提出建议并审定方案。
2.请主办单位具函,邀各相关单位和企业出席本届论坛。
(二)媒体宣传
会议期间,邀请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经济频道、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搜狐网、新浪网等30余家主流媒体给予报道。
(三)会议经费
11.浅谈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 篇十一
[关键词]实习管理制度激励机制个性化指导实践空间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99
目前,实习基地学校普遍对教育实习不重视,在唯升学率至上的大背景下,学校担心实习生上课会影响教育质量。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担心教育实习会影响教学效果,导致孩子成绩下降。广大教师普遍感觉实习生幼稚,从而影响整个教学进度,教育实习现在面临极为尴尬的局面。广大实习生在实习学校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批改作业,日复一日地做着机械式的琐碎工作,登上讲台上课成为极奢侈的事情,从而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那么,如何加强教育实习建设呢?
一、健全教育实习基地学校的实习管理制度
教育实习基地应做到,一方面加强对教育实践的管理,制定、健全教育实践的管理制度,指定专门人员对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对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和选定, 全面检查和监控教育实践过程。指导教师应该时常深入实习生中,了解实习生实习的真实情况,及时地进行反馈,不断地改进实习工作,鼓励实习生与在职教师之间互相协作、相互学习,使得指导教师乐于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给予实习生更多的帮助,引领实习生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另一方面,做好与高等师范学校的沟通,将实习生反应的问题及时与高等师范学校的领导进行沟通,使得高等师范学校的有关领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对实习生的教育指导活动中,给予实习生更大的实习空间和实习帮助。
二、健全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评价机制
从大学和实习生对指导教师的评价来看,很多时候,实习指导教师是否让实习生走上讲台,让实习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建立起来,应该尽力体现对指导教师群体和个人的尊重。一方面,教育实习活动的安排多倾听指导教师的意见,指导教师培训课程的内容多考虑教师的愿望和需求;另一方面,尽量让中学指导教师也参与教育实习相关决策的制定过程中,充分体现中学指导教师对实习生个人专业发展的价值。此外,要把教育实习同中学指导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研讨会、教师培训等方式为指导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帮助其实现职业梦想。中学实习指导教师的尊重感增强了,心理上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参加实习生指导工作。
三、实现对实习生教学实习的个性化指导
实习生是教育实习指导的对象,帮助实习生顺利完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实习的主要目的。实习生的个体需求是影响中学指导教师角色和指导策略的最重要外部因素之一。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人成长经历、教学技能、教学观念千差万别,为了取得好的指導效果,指导教师要根据实习生的个体状况,适当调整自身角色和指导策略,“因材施教”,那些能够满足实习教师需求的指导方法的指导教师角色是最成功的。
四、创建理想的实习生实践空间
教育实习是教师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实习生参加教育实习,在实习基地学校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减轻对真实教学环境的不适应感,增强从事教师职业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教学技能,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教师在教育实习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学实习指导教师是实习生眼中的“教学技巧大师”“经验丰富的前辈”“可以效仿的榜样”,因此,指导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会对实习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明确指导教师的角色、指导策略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教育部门更好地安排教育实习工作,协调“师徒”关系。中学指导教师角色和指导策略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指导教师的成长经历和职业认同、实习基地学校重视程度、社会的需求、实习生的个人素质,这些因素导致指导教师角色和指导策略的多样性,应更好地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增添中学实习指导教师参加实习指导工作的动力和信心,为实习生提供更多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空间。
实习生是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第一次参加到现实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新生代教师,对教育事业充满了为之奋斗、勇往直前的斗志和信心。教育实习中,实习生把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求知精神带到实习学校,增添了学校教师队伍的活力。因此,作为教育实习基地学校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加强探索创新,为师范实习生创造良好的实习环境,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俊坷等.国外高师教育实习改革的特点与趋势[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4).
[2]高鸿源等.师范生教育实习指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陈文涛等.教育实习的实践与创新[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浅谈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推荐阅读:
建设现代农业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创新11-01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06-30
迭部县农业科技示范点建设现状及建议08-22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08-14
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案例12-14
河南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11-19
地方科技创新项目示范07-27
农业科技推广情况调查与思考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