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山东高考语文作文

2024-11-12

2024山东高考语文作文(10篇)

1.2024山东高考语文作文 篇一

2014年山东高考语文作文

材料:一扇窗户,就是一幅画框,通过窗户,可以看到一幅幅画面,有的看到的是雅,有的看到的是俗,有的看到的是闹,有的看到的是静……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感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今年的山东卷仍然采用当前流行的材料作文的方式。这是一则比喻性的材料,通过认真审读,可以找到突破口:窗户是客观存在的,窗外的景亦是一个客观存在,为什么相同的条件的下看到的东西却不同呢?这一发问,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一问也便打开了写作思路:之所以看到的有所不同,是因为看问题的人不同,是因为看问题的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看问题的人的当时的心态不同。

立意:1.做一个阳光的人。

2.乐观看人生.

2.2024山东高考语文作文 篇二

2010年山东卷第14题:

咏怀八十二首 (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 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 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1起, 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 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 怆悢2使心伤。

【注】1商风:秋风。2怆悢 (liàng) :悲伤。

从诗歌测试材料来看, 本诗属于魏晋诗, 题材为“述志感怀”, 且有注释。命题者给古代诗歌鉴赏材料加注, 内容通常涉及作品创作的相关背景、生疏的作者、生僻的字词、特点称谓用语等。

第一小题考查:诗中“清朝饮醴泉, 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 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分值分配为3分。从题目内容可知, 此题的考查内容为“反思评价”, 评价文本中提供的特点信息。命题者给出考查限定的信息, 要求考生从内容或形式方面分析限定信息, 最终为限定信息作出评价。这类题目给了考生很大的空间, 难度也相对高, 考生需要综合作品中的多项信息, 在全面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 进行合理评价。最终得出结论。第二小题考查: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分值分配为5分, 表达技巧及情感态度, 是古代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考查方式。第一问考查表达技巧。首先考生头脑中要有作品表现形式的知识框架, 然后通过阅读品味诗句, 辨析该诗属于哪一种表现形式, 并运用相应知识具体分析作品的内容。第二问考查情感态度。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就要探寻隐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情感取向。考生应细细品读、由表及里, 分析出作者的意图。

2011年山东卷第14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 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 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 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 年年长自清。

2011年的诗歌测试材料为唐诗。唐宋诗词为每年18套高考语文试题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测试材料来源。题材为“咏物言志”。

第一小题考查:结合全诗, 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 飞空作雨声”的妙处。本题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是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 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 在阅读方面发展了能力层级。本题要求考生从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某一方面来鉴赏诗歌。本题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 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第二小题考查: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此题第一问以一个意象为考查对象, 要求考生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 完成题目要求。第二问则是通过对全诗的理解, 评价作者的情感取向。

2012年山东卷第14题:

吴松道中二首 (其二)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 江名。

2012年考查了一首宋诗, 题材为“羁旅思乡”, 包含有注释。此类题材的诗歌是历年高考诗歌考查的重点。

第一小题考查: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赋分3分。诗歌开头两句写了诗人秋日早上乘舟在雨中赶路的情形。天刚破晓, 船又启航, 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 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 兼以风声萧萧, 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树叶。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 后文抒发羁旅思乡做了铺垫。本诗重点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E ( 鉴赏评价 )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E ( 鉴赏评价) 。

2013年山东卷第14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 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 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 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 山中独不眠。

2013年考查了一首清诗, 题材为“羁旅行愁”。当时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 孤独一人, 对月思乡, 感慨身世浮沉。第一小题考查: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本题赋分4分。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形象的能力, 考查的是物象——烟。烟, 即雾气、云气, 诗中有三个句子来表现。第二句重在作铺垫作映衬, 第三句运用比喻, 抓住云气的颜色来写, 第四句写云气的动态。回答时, 除了要解释句意之外, 还要回答运用了哪种修辞, 刻画了“烟”怎样的特点, 并与主旨——漂泊在外、思念家乡保持内在的一致。第二小题考查: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本题赋分4分。本题考查考生对该诗思想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综合能力。作者“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 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 故答题时要对文章的整体加以分析说明。回答要点:翻译最后两句, 概括出失眠原因, 写出诗歌的情感。

从2010年到2013年四年的山东高考古诗词测试内容可见, 以古诗考查为主, 四年中未出现词、曲、赋的考查, 但并不排除今后不会考到。古代诗歌阅读试题中鉴赏能力的考查所占比例较大, 表现出命题者重视诗歌的审美价值, 追求以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来考查考生的审美能力。

摘要:古代诗歌阅读试题中鉴赏能力的考查所占比例较大, 表现出命题者重视诗歌的审美价值, 追求以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来考查考生的审美能力。

3.2024山东高考语文作文 篇三

关键字:高考语文;山东卷;古典诗歌;鉴赏

就文学体裁而言,古典诗歌是以汉语言文言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古典诗歌试题是高考试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典诗歌进行鉴赏,不仅考查了考生对古典诗歌的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一、山东省古典诗歌鉴赏试题命题依据

古典诗歌鉴赏考查学生的古典诗歌知识与鉴赏能力,其命题是有依据的,主要是依据教学大纲、语文教材和考试大纲。

(一)古典诗歌鉴赏与教学大纲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有关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重要凭据,也是编写和使用高中语文教材的总纲。[2]古典诗歌鉴赏试题的命题要遵循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对古典诗歌教学目标要求很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学习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二)古典诗歌鉴赏与语文教材

高中毕业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语文教材,因此古典诗歌鉴赏与语文教材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古典诗歌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对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歌的学习与鉴赏,基本的语文知识与诗歌鉴赏能力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形成。语文老师会针对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歌对学生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几个方面对学生展开训练。语文教材也是古典诗歌鉴赏试题的命题依据。

(三)古典诗歌鉴赏与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简称,它规定了考试的目的、考试性质、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等。考试大纲对古典诗歌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能力层级是鉴赏评价E,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山东省高考试卷古典诗歌鉴赏试题分析

翻阅文献我们不难发现,对古典诗歌试题的研究众多,但是对山东省古典诗歌试题的研究少之又少。山东2005年实行自主命題,其古典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作家作品选取、题材类型必有其特点。

(一)山东省高考试卷古典诗歌试题的考查内容

《考试说明》对古典诗歌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形象就是人的眼、耳、鼻、舌所能感受到的物质的形态与特征。意象包括“意”和“象”两个方面,“意”指的是诗歌中的思想感情,“象”指的是诗歌中人和物的形象。[1]

下面对2005年至2014年山东卷古典诗歌鉴赏试题的考查内容做一个表格进行分析。

2004年全国卷考查的是语言和思想感情,设置为一道题。从表上可以看出,山东卷在2005年也是一道题,只是考查语言这一个方面,通过2005年的过渡,山东卷开始有所创新,从2006年开始,均是设置两道小题,多考查形象和思想感情。2014年总结出两个形象,第一个指的是诗歌的“意境”,第二个指的是人的“形象”。2008年、2010年和2013年通过设置两道小题考查学生古典诗歌鉴赏三个方面的要求,考查更加全面,较上海卷和北京卷的古典诗歌鉴赏以选择题来考查的方式来说,山东卷这种主观题形式难度较大一点,能力要求也更高。

(二)山东省高考试卷古典诗歌鉴赏试题作家及作品的选取

我国古典诗歌文化灿烂辉煌,从战国时期屈原开辟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开始,新诗人新作品不断涌现,他们或托物言志、或怀古咏史、或借景抒情,以其独特的表达使古典诗歌文化绚烂多彩。

下面就2005年至2014年十年山东卷古典诗歌选取的作家作品做一个表来展开分析。

山东省古典诗歌选取的从三国时期到近代的作家作品,相对来说,朝代广泛,两次北宋、唐代、清代,一次南宋,一次三国时期,一次北宋末南宋初,一次近代,作家作品从无重复。选取的是不为人熟知的作家作品,这种选材方式不仅可以真正地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与鉴赏能力,而且可以减少猜题或者押题的不良现象。

(三)山东省高考试卷古典诗歌鉴赏的题材类型

古典诗歌按照题材可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感怀诗、怀古咏史诗、边塞征战诗。即事感怀诗指的是作者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它又分为思乡怀人诗、送别诗和喻理诗。下面对山东省高考试卷中的古典诗歌题材做一个统计。

从表中可以看出,山东卷古典诗歌鉴赏多选取写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写景抒情诗或表达惜春之怀,表达思乡孤寂之感,或表达郁郁不得志的忧思情怀,或表达国仇难报的悲愤,或表达诗人的洒脱高雅,即事感怀诗多表思乡之情。

经过纵向分析可以看出,山东省古典诗歌鉴赏试题的命题有其特点,考查内容较多,涉及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在作家作品的选择上可谓煞费苦心,选取的均是不为人熟知的作家作品,更好地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尽量避免猜题或者押题的现象。在题材选择上多为写景抒情诗,含而不露,蕴藉悠远。

参考文献:

[1]陈佩娴.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试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4.山东高考语文题的作文 篇四

夜晚独自回家,漫步在门前的小路,这条路布满了我的足迹,唯独今夜是那么幽静、安详。微风中的行道树摆动着优美的身躯,如风姿卓越的少女起舞于天台,伴着路灯的照耀,风影移动,射在地上的光斑,犹如忽明忽灭的萤火。

五彩的霓虹中,轻柔的微风下,我享受着独自漫步的美好。

我并不孤独,因为虫鸣伴随着我。迷人的深夜,草丛的音乐家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它们疯狂地演奏、歌唱,沉浸在这自然的乐谱中,他们似乎看到了跳动的音符,和着细微却铿锵有力的歌声,如痴如醉。

我的灵魂早已不在我的驱壳内,抑或与虫儿歌舞,抑或拥抱天上的繁星。

记忆,记忆是一种美妙的感受。这微风,这行道树,这虫鸣,萦绕在身边,让人难以忘怀,黑暗里,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随着梦幻般的感受,我似乎回到了从前。

十年前,我家就在小城的边缘。而这条小路的南边表白是一片麦田,麦田中零星的夹杂着几棵枣树,虽然其貌不扬,但挺起遒劲的枝干,扬起高傲的头颅向着天空咆哮。

儿时的小路,充满了快乐的记忆。这里我曾经练习过骑自行车,平坦的小路上,受着微风的轻拂,四周的麦香占据了整个的世界。有时会看到蓝天中飞过的喜鹊,会停靠在树枝上休憩。即使是寂寥的秋天,小路上依旧不乏生机,我的心也依旧豁朗。

有人说这里会建一座大型超市。

我这才如梦初醒。不粗,打开地图,曾经偏僻的小路竟变成小城的中心。麦田也早已消失多年,枣树还是向外伸展着枝干,却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活力,我只看到仅留的枯枝摇摇欲坠,一触即落。

或许,十年后,我在从这条小路上经过时,却很难再次找到儿时的感觉。那时候各式各样的广告灯会不会侵占行道树下闪烁不定的光斑?商店里的音响会不会代替草地里的虫鸣?城市的灯红酒绿会不会取代自然的安逸?

清晨,第一辆车呼啸而过,接着就开始了人们的嘈杂。汽车骄傲的喷着气,鸣着笛,不一会儿路上车水马龙。一个美妙的梦境就这样破碎。

用一片绿色,换来川流不息的车辆,用寂静换来喧闹,小路会开心吗?

2021山东高考语文题的作文5

汪曾祺先生写过《葡萄月令》,似乎只要缀上“月令”一词,便可以附庸先生的风雅,也能智慧一回。昨天是芒种,蚕老麦黄一伏时。庄稼人是要有智慧的,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得有讲究,乱不得。

惊蛰了。

“惊蛰”怎么看都是欣欣向荣的一个词。庄稼人要抽出时间“松土”,憋了一个冬天的黑土地,已经等不及了,急着出来透透气。春耕开始了(也有春分的说法)。

从清明到端午,庄稼人就一直忙。浸稻芽,做秧畦,收油菜,育蚕种,讲究的就是一个“次序”。这是历朝历代传下来的规矩,几千年耕作经验的积淀与升华。村中,要每家每户地仔细叮嘱。

“芒种”这个词真好听。

大约在六月份,草莓地里会莫名其妙地生出许多不知名的小虫子。这种发现,谈不上智慧,只是一种经验之谈。不要着急,也不必时不时去看。待到乌猪子过江了,躲的、藏的,虫们都会溜出来。用纸盒子小心翼翼地收好,放到远远的一处荒田里去。

踩死它?哪能呢!庄稼人讲求佛性,相信生死来去自然,打扰不得。奶奶年纪大了,却不忌惮生死。“七十二,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耕作了一辈子,奶奶竟有些看淡生死的大智慧了。

小孩自然没有这般境界。从桑叶腋间坠出的桑树果子,一大把一大把的,由青雪雪、黄澄澄、红扑扑、紫莹莹,变得晶莹透亮,乌紫乌紫的,像黑玉。桑叶伸伸展展,桑葚清清凉凉在底下荫着凉着偷乐。小孩真馋!一个孩子像猫一样攀上树,吊弯树枝,底下的小孩便忙着摘桑葚。吃到嘴唇发紫,被妈妈拖着去河边洗。小孩也不忘显摆自己的聪明。

夏至来了。

田里要浸水。不大会儿,蚯蚓摇头晃脑地爬上田埂。又不大会儿,你再回来看看,田埂就满了。这些蚯蚓也聪明得紧呢,这是一种本能。水汽泱泱。

庄稼人将脚探入水中,凉丝丝的。田里有些许零星青白色的碎瓷片,也不要紧,庄稼人脚底的老茧厚着呢。还有水蛙,我们这里称“蚂蝗”,不再多提。傍晚,晚霞像火红的枫林漫天舒卷。

这是怎样的景象!

大暑前三天后四天不能浇粪。

有人瞧不起庄稼人的愚钝,我却不这么想。二十四节气,吃桑葚的孩子,还有我的奶奶,都是有些智慧的,就连大自然里的一花一草,一虫一鸟,又何尝没有智慧?

真愿意做个庄稼人。

5.2024山东高考语文作文 篇五

面对《咬文嚼字》的挑错,著名作家积极以感谢和理解回应,令人为之动容。我总以为,唯有积极面对别人的批评和挑错,人生境界才能不断升华,生命才能日益趋向不朽和伟大。

挑错的必要性,来自于主观世界的狭隘与片面。我们常常沉醉于自己超于常人的流光溢彩,而忘了在骄傲的同时保留一份面对不足的谦卑。

所以善待别人的挑错,是为了塑造一个更理性的灵魂,它让人清醒,让人自如。智者如曹禺,也深谙这一哲理。当美国剧作家蒙特来华拜见这位剧作大师时,交流正酣,曹禺拿出黄永玉对他的批评信:“我不喜欢你后来的戏,一部也不喜欢,你丢失了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如此辛辣,一针见血,指出曹禺“重政治,轻创作”的错误,曹禺硬是让翻译一字一句译给蒙特听„„可见曹禺的伟大,除了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还体现在了对挑错的理性面对和坦然接受。

然而,若一味妄自尊大,对别人的挑错“充耳不闻”,人生之路只会越走越窄,甚至不可避免地接受失败的苦楚。李经纬,在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健力宝”公司,创造了可与百事可乐比肩的商业传奇。可是,面对前无古人的成功,李经纬却对别人的挑错一概拒绝,面对公司上至领导下至员工的批评与阻挡,他不管不问,集巨资在广州建造健力宝大厦,最终超出公司的承受能力。面对业界好友对他“不考虑商业规律,一味拉广告招商”的挑错,他拒绝诚恳吸收,最终让健力宝暗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他自己也身陷囹圄。那么,如何善待批评以追求完美自我呢?

首先,面对别人尖锐的挑错,要保持一份淡定平和的心态,不急不躁,不躲不藏;如季羡林所说的那样:“别人说的话是鼓励是批评是鞭策,都是对我好。”其次,要学会甄别“有价值”的挑错与“一味为了挑错而挑错”,也就是说,在面对别人挑错时,不是固定的屈从,而是要保持一份起码的信任。如演员于是之一辈子都在接受观众的挑错与批评,但必须经过“审视——消化——吸收”的过程,最终把一个个鲜活的角色演到了人们心中„„

人生逆旅,每个人都会犯错,迷失甚至被异化,而往往一份善待别人挑错的胸襟,能够带领你欣赏更旖旎的风景。

【名师点评】阅卷组专家认为,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首先题目拟得好——“善待错误,人生境界顿开”,把善待错误上升到人生境界的高度,这就远远高出了那些只知就事论事的考生,这说明一个好的标题可以激活全篇。当然,作者在选择论据上也费了一番心思,曹禺一例是正面的例子,论述了“善待别人的挑错,是为了塑造一个更理性的灵魂,它让人清醒,让人自如”,李经纬一例则是反例,从反面论述了“别人的挑错‘充耳不闻’,人生之路只会越走越窄,甚至不可避免地接受失败的苦楚”。文章最后指出了对待批评和挑错的正确做法。可谓层层递进,水到渠成。

正视批评,成就谦谦君子之风

在《咬文嚼字》杂志开辟专栏,专门为名作家著作挑错之后,这些作家纷纷表示感谢,诚恳承认错误,可见,接受别人的指正与批评,正视自己的错误,是消除谬论的好方法,显示了一个人大度谦和的君子之风。胡适一生名满天下,也谤满天下,赞扬和批评他的人都表现到了极致。他有一句名言:“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他从不以激烈的言辞攻击自己的反对者,而是正视别人的批评。这不是懦弱卑下的表现,恰是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之风。他年老时身居台湾,大陆人民不认可他,他坦言:“我这一辈子做了百分之六十的事对国家有益,剩下百分之四十我是不怕骂的。”并说:“允许别人说话是形成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人之老矣,仍保持一份平和谦卑的心态,正视别人的指责,他的谦和君子之风永远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而与此相对的,是其好友陈独秀。两人初为同道,后因政见不同而成为政治上的死敌,然而私人的友谊仍在。陈独秀主张激进革命,拒绝接受渐进改良派的任何批评建议,最终因自大而决策失误,致使无数共产党人被杀害,其本人也被开除党籍。然而在其穷困潦倒之时,发动北大全体教授营救他的却正是胡适。接受别人的指责,正视自己的错误,是成功路上必备的态度。“文化大革命”后,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正视群众的指责,及时修正错误,做出正确决策,迎来了开放口岸的汽笛声声、交易所的铃声阵阵„„

在当今中国,青年们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他们敢于对混乱的现状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我想说,青年人要发出属于自己的好声音,首先要练就一副好嗓子,选择那些有可能对现实造成危害并要继续危害下去的事,以慷慨激昂之音为促进社会的调整和改变发声。而我们的国家,只有正视来自各方的指责,才会让这个几千年来以智慧、谦和而著称的国家,不失应有的谦谦君子之风。

正视批评,让我们一起做出努力,成就谦谦君子之风,消除谬 误和浮躁之气。

【名师点评】这是一篇意蕴深厚、条理清晰、比较规范的考场议论文。文章直接截取材料,由此引出自己的观点:接受别人的指正与批评,正视自己的错误,是消除谬论的好方法,显示了一个人大度谦和的君子之风。这样入题迅速,点题明确,又能避免偏题,使文章干净利落。结构严谨、清晰,由材料起,引出话题和中心,再到选取胡适、陈独秀一正一反的例证,相互对照,同时例证之间又相互关联,形成正反对比论证,深化了主题。最后一部风,表达对国家之关怀,结尾处从青年人的角度发出号召,有气度,有担当,情深意切。首尾相扣,一气呵成。对人物素材的娴熟运用,对文化名人的中肯评价,将话题演绎得机警而成功,使文章立意深刻,思想卓然不群,意蕴丰富,具有不可抗拒的思想力量。

腹有雅量气自华

我喜欢门外的那条河。

它平和静谧地流过时光,将所有的杂质一一沉淀,白云苍狗之间,仍清澈见底。偶有桀骜不驯的一次,人们为它加固堤坝后,它就继续温顺地滋润农田。

河流有如此雅量,那些被《咬文嚼字》指出错误的作家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雅量,是一种直视错误的大气魄,是一种虚心聆听的大胸襟。有雅量的人,可通往精神的罗马,可到达花开的彼岸,亦可安然走过黑夜里的山路。

直视错误,腹有雅量,气自芳华!

金銮大殿上,群臣惶恐,惧怕天威。她读完骆宾王将她骂得狗血喷头的《讨武檄文》后,莞尔一笑,大赞此人才华。臣子们面面相觑,她却责备宰相不能早日发现这一人才。

这是何等的雅量啊!面对批评和指责,作为天子的她不仅不愠,反而欣然接受。她敢于直视自己的错误,如玫瑰般铿锵的她从不为自己歌功颂德,而为自己留下了一块无字碑。她深知,无字,方能不朽;无言,方能万言!

雅量,让一代女皇,托起日月当空!滚滚长江东逝水,是非成败转头空。而雅量,却如同那幽谷芝兰,香飘千年,至今仍在。

坚净斋里,他挥毫泼墨,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诗思清深诗语隽文衡史鉴尽菁华。”启功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大师。他有着博大精深、无所不容的学问,也有着隽秀洒脱、卓尔不群的书法。可即使如此,他仍常常虚心请教于人,每当别人指出他的不足时,他便欣然如一个得到礼物的孩童。

这便是雅量。对待不足敢于直视,胸怀如天地广。雅量,让一代大家山高水长!

雅量让铁凝与莫言真挚感谢为他们挑错的人,让他们的作品更上一层楼。于人如此,于国家,未尝不是如此。

遥想百余年前,鸦片战争的炮火攻破了我“天朝上国”的美梦,我泱泱大国就这样跪倒在了《南京条约》之下。但是面对闭关锁国的错误,我们敢于直视,敢于面对。

于是,有这样一群人站了出来,他们以年华为桨,涉万里河疆。自此,辛亥革命的旗帜飘扬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井冈山的杜鹃开出血与火的颜色,南海边的渔村也地覆天翻,北京奥运火炬点亮中华„„

雅量,让一个民族屹立东方!

而我当代青年,更要直视错误,虚心改正,不计过往,意气风发,铿锵前行,因为——

腹有雅量气自华!

【名师点评】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了“先咏他物,然后引出所咏之物”的起兴手法。由眼前河流的雅量写起,由物及人,古今结合,联想到武则天、启功以及铁凝、莫言等人直视错误的气魄、胸襟,再由个人上升到国家,叙述一代代直视错误并虚心改正的国人的雅量,层层深入,结构紧凑,过渡自然,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这也是获得阅卷老师青睐的一个主要原因。再者,此文题目“腹有雅量气自宽”很有特色,使得文章主旨鲜明,让人耳目一新,可见考生无论是在对文题的理解上还是在选材上都高人一筹。另外此文诗一般的语言,流畅通顺,夹叙夹议,长短句结合,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也为作文增色不少。

闻吾过,心窃喜

三闾大夫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天地万物皆有其不足,人生在世,也难免有过失。就算是圣贤,也会有百密一疏的时候。那么,圣贤和庸人的区别在哪里呢?其关键就在于对待过失的态度上:闻过则怒,是为庸人;闻过则喜,是为圣贤。

孔老夫子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们且不说改正错误,单说知错,便已是不易。对于别人提出的批评,是恼羞成怒,还是虚心接受并对别人表示由衷的感激?

闻过则喜,可以成就一个人的事业。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罗勃初任校长之职时,流言从四面八方席卷而来。这位年仅30岁的年轻人,出身低微,阅历浅薄,顿时成为舆论的众矢之的。面对那些如山崩落石般打在他头上的批评,他没有灰心丧气,更没有恼羞成怒,而是认真收集那些批评他的语言,反省自己,并一心扑在芝加哥大学的管理工作上,终成该校历史上最著名的校长之一。试问,假如罗勃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退缩怯懦了,或是冲动恼怒了,那么他又如何能名垂青史,成为芝加哥大学的骄傲呢?面对批评,我们应有的不正是这样一种谦逊的低姿态吗?

闻过则喜,可以带领一个集体走向胜利。纵观历史风云,哪一次战役的作战计划不是经过了一次次的修改、审议,再修改、再审议才最终制定的?如果作战计划的制定者没有闻过则喜的胸怀,何来一次次战役的胜利?如果他一意孤行,又会有多少士兵的生命白白葬送?又会有多少无谓的牺牲?面对批评,我们要学会冷静,冷静地去思考,到底是不是我们的错,有则改之,并做出改进,为多数人的利益去奋斗。

闻过则喜,可以兴盛一个王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对于魏征直截了当的批评,他没有以皇帝的威严震慑他,而是欣然接受。正是唐太宗这种闻过则喜的品质,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才有了仓廪富足、百姓安居乐业的空前盛况。

闻过则喜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胸怀。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面对“咬文嚼字”的纠错所表现出的,不正是闻过则喜的胸怀吗?闻吾过,心窃喜,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人所崇尚的道德修养。

闻过则喜,助你在人生路上走得更稳,行得更远!

【名师点评】在考场上,难见这样一篇颇具杂文风格的好文章——睿智深刻而不消极,语句锤炼彰显生动。考生匠心独运,题目用“闻吾过,心窃喜”一语,句式工整,既概括了文章主旨,更彰显了考生的文言文功底。考生以三闾大夫的名言做开门之句,引人入胜,用孔老夫子的名言过渡,承上启下,借唐太宗的话收束全篇,这些名言的引用彰显了文章的厚度。令阅卷老师拍案叫绝的是,文章多处反问连用,增强了气势,大大增强了论证的效果。此外,文章开篇提出论点,并逐层深入摆事实讲道理,可谓精彩。

文字留香

我没有尊贵的身份,但我仍以虔诚之心敬畏汉字的丝丝留香——题记 五月湛蓝的天空下,樱花早已一片片的纷落,浓郁的树荫下,我摊开双臂上漫卷的书,书香萦萦将我围绕。稀疏投影下的阳光交织着野蔷薇的芳香,撩人的是那书上的文字精灵。我知道,这方方正正的汉字已成为我血液流淌着的气息,烙下芳香。

曾几何时,我倔强地写了又划,划了又揉,揉了又扔,扔了又写。我惊讶于那一个“永”字,老师教我们练了如此之久,四面白墙,曾经年幼的我,烦躁地听着知了的叫声咬着笔杆,恨不能将那一笔捺写得赏心悦目。

一纸深秋,遍地深沉的金黄。暮雨如画中,我们吟着离愁,将吟诵之声绘入这纸深秋。笑那红雨瓢泼中人生只如初见的情愁,笑那泛黄史章中曹操还贪慕着小乔,羡那《诗经·小雅》中“呦呦鹿鸣”的闲适,恨那旷古离骚中竟无人懂你屈平的无奈。“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曾经惆怅得令人心痛的文字,伴我渐渐成熟,我抚摸着这些汉字,生怕自己才疏学浅,误解了这博大精深。汉字留香,我不敢轻浮地一嗅。

岁月带走了我的最美韶华,却带不走这汉字留下的芳香。时光荏苒,等我终于到了可以摊开一本厚厚史册之时,我不知该以何种表情,何样心情来容忍那简单的错字。当看到“蒜薹”被写成“蒜苔”之时,当看到“启示”被写作“启事”之时,我的心竟像被黄蜂狠狠地螫了一下。我没有尊贵的身份,不能纠正这不堪的错讹,无法表达对汉字的敬畏,我却依然在心底里偷偷哭泣。

挑灯夜战,我揉着发涩的眼睛,却执拗地不肯潦草一笔,这汉字的方正,我难以将其扭曲,我看着作业本上红笔勾画的地方,我又将“翱翔”写成了“遨游”,抬头对着老师的目光,我将嘴角上扬。老师您放心,我将以虔诚之心敬畏汉字。

我不是作家,没有人屑于纠正我的错误,没有人会因我将“启示”写成“歧视”而指责我,但指尖触碰着的笔杆,余温烘托出汉字的芳香,我无法控制自己的嗅觉贪婪地吮吸这香气,唯有沉浸其中,心生敬畏。

汉字留香,敌得过这清晨中蓬勃的泥土香。汉字留香,值得我守护这一抔中华香。【主题点评】 考生从“咬文嚼字”中提取“文字”,围绕“汉语文字”进行写作,写成了一篇中国汉字的颂歌,歌颂了汉字的美好。汉字传承的美好。考生的表达感情是独特的,立意的角度也是独特的。【选材点评】 考生选用自己练习汉字的独特经历以及汉字误写的相关材料来写,增强了真实性和亲切性,同时也选用了汉字所承载的汉语爱恨情愁,来抒写自己对汉字的敬畏心和热爱情。

【结构点评】 这篇文章先写一句题记,为整篇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开篇写景,渲染美景,抒发美情。然后以时间为序,先回忆幼时练字的情景,然后写读书时汉字所传达的爱恨情愁,写读书遇到错别字和自己写错别字,暗扣了材料内容,最后点出考生写作之依托,文章结束时,独立成段,抒发感情。

【语言点评】这篇文章情美文美,通篇弥漫着汉字馥郁的香气,这得益于考生的语言美。题记中作者化抽象为形象,让“汉字”“丝丝留香”,开头“湛蓝的天空”“浓郁的树荫”“萦萦的书香”“稀疏的阳光”,将“汉字”书写成“精灵”,多美富有诗情画意。

“写了又划”几句将幼时练字的情景再现,“咬”笔杆的描写极为精到。“一纸深秋”用字简洁洗练,然后一组排比将汉字所承载的爱恨情愁抒写得淋漓尽致。一个“嗅”,有李清照 “却把青梅嗅”的味道。当作者写道遭遇错别字时,作者说“我的心竟像被黄蜂狠狠地螫了一下”,一个比喻写出了自己的心痛。

最后将汉字之香与泥土之香作比,进而升华为“中华香”极尽歌颂之意。

人言可敬

古人常言“人言可敬”,诚然,谣言与诽谤着实可畏,不单可畏,而且可恨,有一种人言却是可敬的,它让我一心遮掩的谬误与瑕疵曝晒于阳光之下,让那些见不得人的龃龉无所遁形,它比三人成虎的谣言更可畏,但正是这可敬可畏的人言让我们在光明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我曾感慨于北宋的党派之争,王安石感于百姓生活的苦楚与政事的壅蔽,决心改革;司马光看见权力斗争的复杂与利益的波流暗涌,保守拒进。势不两立中,这两位后世声名显赫的文学家无愧于其君子之质,以谏为剑,以劝为刃,相促相进,使北宋在这谦谦君子之争中获得长久的安宁。犹记得王安石去世之时,司马光悲痛不已,涕落满襟,这其中,也因那可敬的人言从此不再有了罢!

我亦感慨于成吉思汗的雄才大略与耶律楚材的悲悯情怀。当成吉思汗发誓要为枉死的国人报仇雪恨时,我看见耶律楚材眼中的敬佩与向往;当成吉思汗的铁蹄向着更远的西方踏进时,我看见他眼中的忧虑与疑惑;当成吉思汗所过之处哀鸿遍野,繁华散尽之时,我看见他眼里的坚决与痛苦。他站在成吉思汗面前,不卑不亢,指责他对人格的违背与尊严的伤害,他毫不顾虑这可畏的人言,是否会为他带来杀身之祸,他只知道必须要说,惟其如此,那沉浸于征服与杀戮的帝王才能幡然醒悟,改正自己的过错。

人言可敬,汉武帝因有东方朔的直言不讳成就千古英名;唐太宗不辞魏征的直言进谏方成太平盛世,是他人的挑错成就了自己的伟业,那光彩逼人的身后正是可敬的人言。

人言可敬,商纣王剖出比干的七窍玲珑心,以封其谏;刘阿斗不顾诸葛孔明的劝谏而乐不思蜀。不听挑错人言,终使他们坠入师心自用的泥潭和贪图享乐的陷阱,毁掉了他们紧攥手中唯恐丧失的权柄和地位。

正如莫言所说,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方式,接纳人言,当是自然的,就如磨破的袖口缝上补丁,在流血的伤口敷上草药,丑陋和疼痛在所难免,但也唯有丑陋和疼痛,才能使人刻骨铭心,规避前车之鉴,在光明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人言可敬,在那苛刻地审视看你的目光中抬起头吧,因它铸就的是你潮平两岸阔的锦绣前程。

【主题点评】考生运用逆向思维,结合对导引材料的阅读——将“挑错批评”视作人言,从“人言可畏”的反面入题,写成“人言可敬”。一个“敬”将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挑错,作为一种信仰,显然立意是独立高标。【选材点评】考生选用司马光与王安石、成吉思汗与耶律楚材、汉武帝与东方朔、唐太宗与魏征、商纣王与比干、刘阿斗与诸葛亮等材料,材料虽多,却不显繁杂,这得益于考生叙述的详略得当,前两个材料作者进行详写,后面几则材料略述,详者密不透风,略者疏可走马。

【结构点评】这篇文章开篇引用常言,由“可畏”入“可敬”自然妥帖。“我曾感慨于北宋的党派之争”“我亦感慨于成吉思汗的雄才大略与耶律楚材的悲悯情怀”两则材料过渡衔接自然,后面两个段落以“人言可敬”打头,一正一反,构成对比,然后“点”一下材料并展开说理,最后发出号召。整篇文章一气呵成成,如行云流水。

【语言点评】这篇文章行文自然流畅,简洁明快。在开头由“可畏”过渡到“可敬”,由北宋的党派之争到大汗和楚材君臣恩遇,语言自然流畅,由汉武帝、唐太宗到纣王、阿斗,用语简洁明快,最后作者将“挑错”比喻成缝补丁和疗伤口并展开叙写,说理形象生动。

我看“咬文嚼字”之回归

古人赏花,形香俱在为上品,由此拓展“形”可视为文学作品的文字载体,香可视为文学作品表现出的内在气韵,一部好的作品也需要形与香相辅相成,以致《咬文嚼字》专栏的开设让我不禁拍案叫好。

“咬文嚼字”一词古代就有,它代表着一种精益求精的学术精神,它穿越千年的旷世风华,破空而来,为这个世界荒芜的世间注入了甘霖,为痛苦呻吟的中国文学注入了鲜活的生机。“咬文嚼字”之回归,首先是读者意识的觉醒,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三纲五常压抑人性,专制皇权高高在上,人民早已失去了自我意识,多半是权威的应声虫,随风而倒的墙头草,只会唯上、唯权与唯书,独独失去了唯真。而读者为当代作家的作品挑错,指出一些语言和文史知识的差错,是读者求真求实精神之回归,像王朔叫板金庸,观众对“嬛嬛”两字读音的微博之争让我看到了读者意识的回归,此乃叫好原因之一。

“咬文嚼字”之回归,其次是作家责任意识之回归,这一点才令我看到了“大家”的风范,铁凝作为中国作协的主席,莫言作为中国获得诺奖的第一人,面对读者对自己作品的挑错,首表感谢之情并诚恳接受了指摘,让我知道真正的学者不在于他权威的论断或厚厚的著作,而在于他们心中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一种对文字的虔敬,同时我也相信,读者审美品味挑剔目光的提高也会成为他们不断创新完善的动力。中国文学会迎来一派醉人的风光,我想国外影视界“金酸莓奖”和中国影视界的“金扫帚奖”的设立,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吧,由此来激励影视界人士创造出抒写真情的高水平之作,此乃叫好原因之二。

“咬文嚼字”之回归,从深层次上是民族敬畏意识之回归。是一种对中国文化的尊重,是守护民族文化家园纯净的决心,郁达夫曾言:“有了伟人出现而不珍惜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我们呼唤民族文化的复兴,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咬文嚼字”之精神岂能缺少?文化敬畏之回归,此乃叫好原因之三。

“咬文嚼字”之精神内涵,不应仅仅局限于文学艺术领域,它要渗透在生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让我们一起发扬这种精神,此刻我仿佛看到求真的种子在萌芽!

【主题点评】 考生从《咬文嚼字》杂志社为作家“咬文嚼字”入手,挖掘了“咬文嚼字”的深层意义,这在五十万考生中绝无仅有,有幸的是考生作文被质检组专家、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常庆教授遇到,避免了遗珠之憾。

【选材点评】 考生选用国人读书的唯上、唯权、唯书的特点和王朔叫板金庸、甄嬛传,国内国外影视界最差影视剧评奖,郁达夫纪念鲁迅文章里的话语等内容来写,选材都是细细碎碎的,能把这细细碎碎的内容连缀起来,全靠作者的见识。【结构点评】这篇文章开篇 “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是为起兴手法,写赏花到赏文学作品,进而到咬文嚼字。然后用“‘咬文嚼字’之回归”引起三个主体段落,每个段落“此乃叫好原因之”收束,这样一步三回头的顾盼生姿是最让阅卷老师喜欢的结构,也是最容易获取高分的。【语言点评】这篇文章语言具有古典的韵味与雅致,让人读起来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高度融合,感受到考生深厚的学养。开篇由花起兴,紧接着追溯“咬文嚼字”之渊源,谈读者意识兼及古代与现代,谈责任意识触及国内与国外,谈敬畏意识,升华为民族复兴。语言上典雅大气。

文字安好,便是晴天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典籍为依托,生生不息的精神以文字为载体,一个个方块字,融汇着我们的古老,我们的文化。

现如今,一些著名作家和学者会在作品中出现文字和文史知识的差错,被指出后积极改正固然很好,但事情不该就此结束,这反映出文化缺失理应被进一步揭示。有一个词,叫“国学”,国学之于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 当晚清的暮钟与新时代的歌声同时响起,有这样一些人,给了中华文化自由和希望。辜鸿铭留学11年归乡,将“四书”中的三书译成英文传播中国文明,他推崇西方的先进,却不改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护;王国维瘦弱的身躯,独自挺立在北大国学院的讲台上,他用自杀的方式捍卫自己的清洁,捍卫他对国学不易的信仰;而刘文典的激愤与刻薄,却是对传统文化最绝望的保护,当他骂沈从文不值四毛钱的时候,已经依稀看到一种文明渐行渐远的背影,胡适之和陈独秀等人的新文化运动带来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但又在不经意间,把国学生生撕开一个缺口。

曾经看过一个访谈节目叫“民国范儿”,正如王学斌曾言的“民国底气”,而这股孤傲之气,在当今已很难找到,因为文字褪色,文化远走。没有了文字,我们就是漂浮一族,是王开岭所言的“从石头缝里蹦出的人”。

许多人所不齿的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却是让我深深震撼的人,无论他是否颠倒黑白,是非不分,但他那对日本传统文化精髓的坚守,以死祭古的豪情,那么真,那样美。现代人正是缺了这样一种坚守,一种守护,一种“民国范儿”。

世界已然掀起一股“孔子热”,全球最优秀的人才去当了“汉学家”,可不管中国文化多么普及多么热,它是我们的,始终是,永远是。若我们,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已将文字抛在现代科技的身后,用“图”替代字,用“打字”替代书写,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会不会真的断掉,断在我们面前。

文字,是文化的魂,我们的楷如泰山稳重,行如浮云流水,草如龙飞凤舞,隶如燕头蚕尾,美丽的方块字镌刻着对国学的守护,书写着对文化的向往。若文字一切都好,好在我们新一代的研究与书写中,中华文化便会褪去阴霾,文明古国将迎来有一个文化的晴天。

愿你渐远的背影即将回头,愿你曾经的笑容重新绽放。

【主题点评】 考生从“文字”背后所折射出的“文化”切入,论述“咬文嚼字”所反映出的文化缺失问题,运用仿写拟制了“文字安好,便是晴天”这样一个标题,颇富韵味。虽然这不是阅卷组所提供的几种立意方向,无疑它是切合所供材料含义的,是合题合意的。受到作文阅卷组长、山东大学博导王小舒教授的赞赏是在情理之中的。

【选材点评】 考生对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掌故了如指掌,信手拈来。辜鸿铭、王国维、刘文典、王学斌、王开岭等等,还有国外的三岛由纪夫。显示了考生非凡的阅读视野和思维视野,纵使一般的本科毕业生也未必能有如此广博的知识视野,所以文章内容的充实,材料的丰富自不必言。其中流露出的对国学的热爱、对国学现状的忧思,对高三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透露出考生的“国学功底”自然让博导激赏。

【结构点评】 这篇文章开篇如坠巨石,突兀而来,紧接着点出材料,设置问题,引发思考。考生在晚清的暮鼓与新时代的歌声中将思绪聚焦于辜鸿铭、王国维、刘文典身上,笔锋一转谈及“民国范儿”,然后由中而外,论及三岛由纪夫,由时下的孔子热表达自己的忧思,最后用对汉字的赞美,发出自己美好的宏愿。【语言点评】这篇文章磅礴大气,可谓2013年山东高考作文的顶尖之作。开篇看似套语,实为文章奠定基调,一个“文化缺失”让考生独具只眼,在第三段中对辜鸿铭、王国维、刘文典,虽片言只语,但他们傲然“挺立”的形象,跃然纸上。在论及汉学热是,多用短句,字字铁,句句钢,“它是我们的,始终是,永远是。”在对汉字进行描写时,运用排比对“楷行草隶”进行比喻,一气呵成。

听听那冷雨

行走在纷杂的世间,成长中我们并不是那样完美,所以总会听到击打在我身上的雨声,看到淋湿的衣帽,实则洗去了一身泥泞。不妨俯下身来,听听那冷雨,冷雨不冷。

潇潇冷雨看似冰凉,打在身上却是热的,面对“语林啄木鸟”《咬文嚼字》杂志的纠错,铁凝、莫言等作家大度地表示理解,并表达了对挑错者的感谢,那毫不留情的纠错,就好似道道雨丝,打在这些作家的身上,维护那文字的严谨,消除了谬误。

一代明君唐太宗遭受冷雨的洗礼似乎比历代帝王都要多,所以他的贞观之治也为大唐奠定了盛世的基础,“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他俯察民意,倾听谏言,以谦卑的姿态面对他人的批评,成就了他千古明君的盛名,也成就了繁荣昌盛的大唐。透过历史的烟尘,我们看到了繁荣,也看到了衰败。李唐后主李煜,才华横溢,文采超群他听惯了群臣的赞美与歌颂,却不能忍受那些劝谏他励精图治的大臣,最终在一片虚假的“吾皇圣明”声中,葬送了自己的国家,将祖宗留传下来的千古基业拱手让人。不经冷雨的击打,一味蒙蔽在自我满足之中,只能在“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怅恨和惋惜中走向生命的尽头,这是何等的悲凉。

不经冷雨击打,怎知天气寒冷!近日,饱受世人诟病的红十字会,算是真正领略了冷雨的温度。一起郭美美事件,让红十字会颜面扫地,面对公众凝结血汗的善款,红十字会给出了模棱两可的交代,在善款不知去向,红十字会内部腐败成风的情况被曝光后,社会各界的批评像洪水般涌向红十字会,作为官方机构,红十字会的不作为让老百姓寒透了心。伴随着那萧涩(瑟)的冷雨,红十字会或许应在这场冷雨中听出民意,让百姓凝结着希望的冷雨冲刷掉积淀多年的泥垢,听听那冷雨,改正自身的问题。否则,有何颜面面对充满爱心与希冀的百姓。

冷雨虽冷,但打在身上心里却是暖的。面对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指责,我们在厉声断喝中听到那热切的关怀和殷殷的期待,在那些指责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听听那冷雨,让我们更加成熟。

冷雨打在身上,声音柔和不似打在窗上那般凄(利)厉,这冷雨虽冷,却帮助我们改正错误,完善自己。

听听那冷雨吧!

【主题点评】 考生拟题为“听听那冷雨”用“冷雨”比喻“冷嘲热讽”的批评,文章立意为认真听取别人的批评,是切合题意的,笔者质检过另一篇《听听那冷语》,也是高分之作,但略逊一筹。

【选材点评】 考生选用了经典素材,如唐太宗李世民、李煜,也运用了鲜活素材,如郭美美事件等,还有切近实际的生活素材。素材不多但作者善于运用,将李世民、李煜糅合在一起,构成对比。

【结构点评】文章开篇从生活场景入手入题,然后引述材料,既点材料,又做论据。然后论及唐太宗的接受批评和李煜拒绝批评,然后转入“近日”,最后联系考生自己的学习生活的实际,最后点明冷雨的作用,收束全文。整篇文章“冷雨”反复出现,贯穿全文,即使再马虎的阅卷老师也不会判为跑题。【语言点评】这篇文章开篇颇有苏轼《定**》的意味,第二段 “冰凉”与“热” 构成对比,“道道雨丝”运用比喻,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在文章主体段落中,同时李唐,对比鲜明,叙述事例兼有引用,叙写郭美美事件则很详细,联系实际颇为简略,最后一句,崭截有力。

2013年高考开头不好的作文

1.《挑错》:挑错之后而改之,方能使我们在春天踏青,感受“风乎舞雩”的惬意;使我们在夏夜谈心,感受蛙声一片的怡然,使我们在秋日登高,感受落木萧萧的壮美,使我们在冬夜神游,感受“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

你或许潇洒,我或许淡然;你或许腼腆,我或许豁达;各行各业,各式各样;然而,只有以诚挚的心,以感谢的态度,请别人为自己挑错,我们人皆可成就华美篇章。

2.《成功因否定而熠熠生辉》:阳光,从树林中穿过,留在树干上圈圈年轮;溪水,从河流中淌过,映出粼粼波光;我们,从山峰上跃下,留下一抹自信的身影,因为敢于否定,可以从容自信。

3.《消除谬误》:一杯水是什么?如果你是化学家,也许你会告诉我它的分子构成;如果你是物理学家,也许你会告诉我它的质量;如果你是生物学家,也许你会告诉我它的循环过程。没有人会百分之百的说明白水究竟是什么,接受别人的指正会更加趋于完美。

泰戈尔说:“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只有肯于接受别人的建议,夏花才会一直灿烂开放。

4.《虚心助你前行》:山,遇上春天就山花烂漫,因为它懂得虚心,虚心接受春天所赐予的改变;山,赶上夏天就百草丰茂,因为它懂得虚心虚心接受夏季带来的雨润;山,邂逅冬天就银装素裹,因为它懂得虚心,虚心接受冬天所给的漫天飞雪。山之所以丰富多彩,是因为它懂得虚心接受。

6.2024山东高考语文作文 篇六

各地级以上市招生委员会、教育局,各有关高等学校:

为做好我省2024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学〔2021〕3号)及相关文件精神,特制定广东省2024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广东省招生委员会

2023年2月27日

广东省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学〔2021〕3号)及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招生专业

(一)专业界定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版)》和教育部2021年、2022年公布的《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中“艺术学”门类下设各专业及《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中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艺术设计类”“表演艺术类”下设各专业和“民族文化艺术类”“广播影视类”等部分专业为艺术类专业。

(二)专业分类

艺术类专业分为“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的艺术类专业”和“不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的艺术类专业”。

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的艺术类专业分为音乐类、舞蹈类、表(导)演类、播音与主持类、美术与设计类、书法类、戏曲类7个科类,不分首选科目(物理、历史),依据高考文化成绩、专业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

不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的艺术类专业含艺术史论、艺术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戏剧学、电影学、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技术等高校艺术类本科专业(专科专业参照执行),原则上安排在普通类招生,分首选科目(物理、历史),依据高考文化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

本方案考试和招生录取办法仅适用于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的艺术类专业。

二、报名考试

我省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对报考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的艺术类专业的考生统一派发艺术类考生号,艺术类考生需参加文化课考试和艺术专业能力考试。文化课考试科目和普通类文化课考试科目一致,首选科目物理或历史均可。艺术专业能力考试分为省统考和高校校考(下称校考)。

(一)省统考

省统考由省教育考试院组织,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卷(或面试评分)。

省统考分为音乐类、舞蹈类、表(导)演类、播音与主持类、美术与设计类和书法类6个科类。考生根据本人艺术专业特长,参照《广东省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本科招生专业与省统考科类对应关系一览表》(附件1)以及相关高校要求,从省统考6个科类中选择1个科类报考。报考音乐类的考生可以兼报音乐表演(声乐)方向、音乐表演(器乐)方向和音乐教育方向;报考表(导)演类的考生,可以兼报戏剧表演方向、服装表演方向和戏剧影视导演方向;报考播音与主持类的考生,可以兼报普通话方向和粤语方向。

省统考各科类考试科目及考试要求见《广东省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省统考考试说明》(附件2)。省统考具体实施办法另文通知。

省招生委员会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结合我省考生艺术类专业省统考成绩情况,按一定比例分科类划定省统考本专科合格线。

(二)校考

按教育部规定,对于少数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较高的艺术院校,对考生艺术天赋、专业技能或基本功有较高要求的高水平艺术类专业,经教育部批准后,可在省统考合格生源中组织校考。所有高校艺术类专业校考工作均由相应招生院校分别负责制定和实施。组织校考的高校要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加强与省统考的衔接,科学合理确定校考形式。要积极采取线上考试或使用省统考成绩进行初选等方式,严格控制现场校考人数,原则上不超过相关专业招生计划的6—8倍。根据教育部要求,2024年起,校考应在高校所在地组织,不得跨省设置校考点。

参加招生高校非戏曲类的艺术专业校考的考生,须按学校要求选择相应的科类参加省统考,未参加相应科类省统考或相应科类省统考不合格的考生,其校考成绩无效。

三、录取办法

(一)录取批次及类别

录取批次分为提前录取批次、本科录取批次和专科录取批次。提前录取批次仅安排教育部批准的相关艺术类院校专业。

录取类别分为统考和统考合格基础上的校考(简称“统+校”)。统考是指艺术类院校专业录取需使用文化课成绩和省统考成绩,“统+校”是指艺术类院校专业录取需使用文化课成绩、省统考成绩和校考成绩。

(二)划线规则

实行统考录取的艺术类院校专业,由省招生委员会根据艺术类考生文化课成绩、省统考成绩和招生计划情况,按音乐类、舞蹈类、表(导)演类、播音与主持类、美术与设计类和书法类分别划定文化课和省统考最低分数线。

提前录取批次实行“统+校”录取的艺术类院校专业,由招生院校自行划定分数线。

(三)志愿填报

实行统考录取的艺术类院校专业均实行平行志愿,设置20个院校专业组志愿,每个院校专业组设6个专业志愿和1个是否服从专业调剂选项。

实行“统+校”成绩录取的艺术类院校专业设置1个院校专业组志愿,实行顺序志愿。

(四)投档规则

实行统考录取的艺术类院校专业采用平行志愿投档。投档时,根据院校招生计划,以1:1的比例,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在考生文化课总成绩和省统考成绩双上线基础上,依据考生合成总分排序情况,从高到低依次检索考生院校专业组志愿投档给招生院校。

实行“统+校”录取的艺术类院校专业采用梯度志愿投档,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将文化课总成绩上线、省统考成绩合格且校考成绩合格的考生电子档案按考生志愿顺序一次性投档给招生院校,由招生院校择优录取。

(五)平行志愿投档分数合成

采用平行志愿投档的音乐类、舞蹈类、表(导)演类、美术与设计类、书法类专业的投档满分为750分,以普通高考文化课总分(含政策性加分)和省统考分数合成的总分排序情况投档,总分合成计算公式为:考生总分=文化课成绩×50%+省统考成绩×2.5×50%。

采用平行志愿投档的播音与主持类专业的投档满分为750分,以普通高考文化课总分(含政策性加分)和省统考分数合成的总分排序情况进行投档。总分合成计算公式为:考生总分=文化课成绩×60%+省统考成绩×2.5×40%。

四、其他有关专业考试招生办法

戏曲类专业考试招生录取办法由教育部另行规定。

可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的艺术教育、服装设计与工程、风景园林、文化产业管理等4个非艺术类本科专业的考试招生办法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

艺术类专科专业目录与统考科类对应关系参照本科专业的对应关系执行。

健美操、啦啦操等体育类项目纳入体育类专业考试招生,不得通过艺术类专业考试方式进行招生。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校是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的责任主体。省招生委员会是监管省统考和属地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责任主体。各地各校要充分认识到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考试工作的重要性,严格按照我省实施方案相关要求和规定,统筹谋划,规范管理,确保方案顺利实施。

(二)落实主体责任。各有关高校要严格落实艺术类专业招生主体责任,严格按照《广东省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本科招生专业与省统考科类对应关系一览表》和有关要求,科学、规范编制本校相应艺术类考试招生专业目录,研究制定相应的考试招生工作办法,确定招生专业对应的省统考科类。高校艺术类考试招生专业目录、考试招生工作办法等须经学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审定,并按要求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审核同意后,提前向社会公布。

(三)积极加强宣传引导解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和相关高校要加大政策宣传解读力度,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提高政策解读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各地各中学要积极组织相关政策培训,重点做好高中阶段学校教师、艺术类考生和家长的全覆盖培训,广泛深入地做好政策解读,为考生答疑解惑,确保广大学生充分知晓政策,避免因对政策的误读而造成的影响。

本方案在2024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工作中实施,如教育部和省有新的文件规定,按教育部和省的新规定执行。

附件:1.广东省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本科招生专业与省统考科类对应关系一览表

7.2024山东高考语文作文 篇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作文再现

无用之用,即为大用

山东考生

一个充实的行囊,一段生命的旅程,一次执着的远航,一个美丽的远方。真正决定生命航向的往往不是立刻用得上的,那些看似无用之物,虽潜藏在行囊的底处,却不知不觉间催开了生命的花朵。

庄子曾言:“无用之用,即为大用。”诚然,为那些立竿见影的东西,我们会欢欣而兴奋;为那些未曾准备的东西,我们会感慨而失落,然而“芳醇者如酒,浓烈却难持久;沉默者如斯,无声却最动人。”那些被打包装入行囊的,看似无用之物,却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我们的血肉和风骨,熨帖了我们的灵魂和气度。

看似用不上的东西,往往会决定一个人的持守和抉择。阿长浓重的吴侬口音所讲述的《山海经》,曾不止一次打动鲁迅幼小的心灵,那九目六手的怪物、“以乳为目”的刑天都是看似无用之物,然而此后的漫长岁月里,怪力乱神消灭了,对上帝大胆质疑的精神和对苦难绝不妥协的勇气却内化为《铸剑》中眉间尺的精神和《奔月》中后羿的精魂。古金陵细长的小巷里悠悠然传出《笠翁对韵》,被少年余光中牢牢地记在心头,看似无用的平平仄仄,却被诗人珍藏在行囊之中,从此,对汉文化矢志不渝的坚守和对故土持之以恒的热爱,便成了游子一生的信仰和守候,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木心先生在《温莎墓园日记》中写道:“那些无用之物,却早已内化为我的血脉和骨骼,心付瑶琴;无用之物早已撩拨出动人之音,静水深流,持守与恒定使生命从容淡净,娇弱流利,无用与有用实为相对而言,无用有时才是生命的追求。”门隅、错那宗、达孜宗、布达拉宫、青海湖……仓央嘉措,一路尘满客袍,六世达赖的虚名,万贯钱财的加持,这些似乎“有用”之物,并没有停止他的脚步。“执手、吻拜、携心”,对佛法的传扬,是他一生的布道,一袭青衣,踽踽于台北闹市,木鱼声响,执经于山寺庙中。台湾诗人周梦蝶拒绝了价值几十万新台币奖项的有用之物,却花27年看似无用的时间写作,让整个社会开始反思。

时代的大潮,泥沙俱下,在这急景流年的时光里,很庆幸我们依然看到:车洪才老人将《普什图语汉语词典》的编写装入行囊。一部几乎无人用的词典,却彰显了人性的伟大与崇高。

对个体,每个人都要停下匆匆的脚步,耐心等待未曾用上的东西闪耀其光华;对社会,停止急功近利的痴迷,无用之用方可使我们追逐中国梦的步伐更加铿锵和坚定。

行囊已经备好,用上的不要自鸣得意,未带的不要失落焦急,就让我们拿着暂时无用的东西,自信而勇敢地向前迈进吧!

满分分析

读罢此文,不仅叹服于考生行文的汪洋恣肆、开合有度,更叹服考生“行囊”中所储存“内容”之多,视野之开阔,思想之厚重、深邃。因此本文成为2016年山东高考作文为数不多的满分作文之一。这篇满分作文具有以下优点。

[立意新颖深刻,观点具有辩证性]

考生紧扣材料中四个“有的”,提炼出了“有用”与“无用”这一立意。“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指的是行囊中立刻能用得到的内容,在人们心目中当然是“有用”的;“有的暂时用不上”侧重点应该是“暂时”,告诉我们,不要急功近利,不要仅仅看到眼前,要将目光放远,定位“将来”,为将来作准备;“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针对准备不充分而言,也就告诉我们,要时刻准备着,只要是那些“好”的东西,多备些也无妨,毕竟“有备无患”嘛;“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则告诉我们,有的行囊中的东西,可以伴随我们一生,让我们终生受益。

其实,材料的核心就是如何认识“无用”与“大用”的关系。考生正是抓住了这一内容,将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方面有机结合,从而使观点具有辩证性。

[材料丰富,中心集中]

这篇文章,内容非常充实,这当然得益于考生“行囊”中所备之丰富。名言警句、古文今例,信手拈来,如数家珍。本文用的名言如第二段庄子的话,考生由此言加以深发阐述,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观点;第四段引用木心先生在《温莎墓园日记》中的话,则借力而发,结合其经历,纵谈“有用”与“无用”的关系。在运用事例方面,更是丰富多彩,古典的,现代的,均巧妙入文,为己所用。同时,材料丰富并不显得驳杂,这当然是因为有“中心”这一红线紧紧贯串全文。所引名言,所用事例,都是为论证自己的观点服务的。

[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考生开篇扣题,紧扣“行囊”与“旅程”这两个关键词,直入主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接着引用庄子的话进一步阐释论点,三、四段从两个角度论述了“有用即为大用”的观点,第五段联系现实,进一步论述这一观点;最后总结全文,收束有力。在行文中,考生不忘自己的论点,时时点题照应,做到了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语言准确流畅,凝练大气]

文章用词准确,如“却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我们的血肉和风骨,熨帖了我们的灵魂和气度”中“融入”“熨帖”运用恰到好处,富有表现力。同时,语言流畅自然,毫无造作痕迹,万千气象尽凝于笔端,显得大气老练。

写作借鉴

俗语云:“书到用时方恨少。”例文丰富的材料,像是信手拈来,但显得非常贴切自然。看来,要想让自己的文章内容充实,就要时刻注意丰富自己手中的素材“锦囊”,只有如此,写起文章来才不会成为苍白的说教,才不会言之无物,不会缺乏使人信服的力量。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时时准备

如材料中所说“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暂时”用不到的,并非将来用不到,未曾准备的要不断准备。就像李贺的“破锦囊”,就是他创作不断的源泉。多准备一些写作素材,就会像巴格达商人手中的石子,将来在写作中一定会变成亮晶晶的宝石。

常常梳理

可以将自己锦囊中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如名言类、事例类,每一类中又可以按照不同的主题来进行分类。为方便以后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多多记忆

躺在“锦囊”中的材料,仅仅是“静态”的,最好将其储存在自己大脑的“硬盘”中,运用时随时调取,用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好好运用

材料的运用,不能机械照搬照抄,要做到信手拈来不着痕迹,即使同一素材,也要注意随着中心(论点)的不同变换叙述角度,做到与文章中心及内容严丝合缝,从而有力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8.2013年高考山东卷语文答案 篇八

1.【答案】A【解析】B流水淙淙(cóng)C胴体(dòng)D一刹那(chà)

2.【答案】C【解析】A“佛教胜地”应为佛教圣地”;B“故有领土”应为“固有领土”;D“箭拔弩张”应为“剑拔弩张”。

3.【答案】B【解析】 A“侧目”形容对对方敬畏或者愤恨,此处用来形容人们欣赏的状态是不对的。B此题学生易误认为“其间”一词应为“期间”,“其间”与“期间”都表示在某段时间里面或某个时期中间,其中“其间”也可以理解为“那段时间里、那个时期中”,但“其间”一词可以单独充当表示时间的状语,而“期间”不能单独充当时间状语,使用时它的前面必须添加修饰语。C“如坐春风”指像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这里用错对象。D“鼎足而立”指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4.【答案】B【解析】 A并列不当,“京津地区、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汉水流域、贵州等地”应该改为“京津地区,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汉水流域,贵州等地”。C不是疑问语气而是陈述语气,故最后的问号改为句号。D把“(米粒上呈乳白色的部分)”放到“腹白”后面,解释成份要紧贴在被解释的词后面。

5.【答案】C【解析】A有歧义,“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有歧义。B不合逻辑,主客体颠倒,应改为“对于初学英语的人来说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D主宾搭配不当,“世界”不是“时代”。

6.【答案】D【解析】A原文中说的是“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而并没有说化解了这种冲突。B 原文是说“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而并未说这种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C原文中并未提到“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

7.【答案】D【解析】D对应原文“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可知是将“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全然荡去,而不是用它反衬生机。

8.【答案】A【解析】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C题干中两者并未构成因果关系,且原文中并未提及中国画是听觉艺术。D原文中说“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而并未说“静之寒就是空之寒”,且中国艺术保持“自然的纯粹性”与“静之寒”“空之寒”没有关系。

9.【答案】B【解析】B选项中的“秀”为“秀美”的意思。

10.【答案】D【解析】A“因”:因此;趁机。B“于”:在;比。C“而”:表修饰;表转折。D“乃”:竟然。

11.【答案】C【解析】②是说薜萝,③只说是嘉树,⑤说的是章三益。

12.【答案】B【解析】原文中只说“兼之可琴可奕、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前面两亭并未提及。

13.(1)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5分)【答案】章三益具有济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

(2)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5分)【答案】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

14.(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而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解析】三四两句抓住“烟色如云白”使用比喻,以及“流”字的妙处展开回答。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答案】诗人不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解析】作者“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因此比较好找,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故答题时要对文章的整体做以分析说明。

16.【答案】1如果 2甚至 3因此 4否则【解析】该段文字由两句话构成,前一句讲错误的做法及可能带来的后果,后一句是从前一句的错误做法中的总结。由“只注重”“而”“势必”“从而”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1处表示假设关系,故应该填写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倘若”“如果”等;而2处,前后两分句是递进的关系,所以填“甚至”;3处后面就是对上文错误做法的总结和以及不这样做的反思,所以填“因此”和“否则”。

17.【答案】示例一:①用汗水浇灌希望,孜孜不倦②诗词歌赋,颂不完您带来的感动示例二:①用双手托起未来,无怨无悔②赤橙黄绿,画不完您多彩的人生【解析】仿写要注意“神似”和“形似”。“神似”要求其主旨、情感、语意一致,合乎逻辑,“形似”则注意句式、修辞、字数等相同或相似。

18.【答案】创造是人首次获得精神或物质成果的思维和行为活动。【解析】首先确定创造是人们的一种活动,其次确定创造包括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两方面,并且在概括时重点突出“首次获得”。

19.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4分)

【答案】①老迈年高;②饱尝活着的痛苦和艰辛;③表现出生命的韧性。【解析】通读全文,按顺序分析提炼,由表及里,同时注意结合文本。

20.(1)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2分)【答案】运用比喻,将牛比喻为自己的孩子,形象生动地体现老人对亲人的渴望。

(2)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2分)【答案】细节描写,通过“沾满了泥”、“微微晃动”等细节表现出老人与牛的老态和劳作之后的疲惫。【解析】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可从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着手,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21.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答案】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环使文章结构完整。【解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衬托形象、推动情节、升华主旨等,本文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可从以上几个角度和结构角度进行思考。

22.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①“活着”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②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③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④形象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解析】分析文章题目可从内容、结构、情感、主旨等角度进行。

(二)19.本文第②段介绍“我”与定和初见时的情形,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答案】①交代了定和选择音乐的过程和原因;②引出“音乐迷”的由来,呼应题目,为后面写他对音乐的痴迷作铺垫。【解析】通读第二段后分析提炼段落内容可知,定和转为学习音乐的原因,突出了他对艺术的虔敬及其艺术情怀,并且点题。

20.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兔子的含意。(4分)

(1)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2分)

【答案】①肖邦等西方音乐大师一生沉迷于音乐,又用音乐长期影响了世界;②定和被他们的作品征服,同时也像他们一样痴迷于音乐。【解析】前半句体现了音乐艺术在国外盛行已久深入人心,后半句体现定和对音乐家的崇拜、对音乐的熟悉、对音乐的痴迷。

(2)过去的“迷”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2分)

【答案】 ①定和痴迷音乐并有了相当大的成就;②作者认为他不会满足当前成就,而会在音乐之路上更坚定地走下去。【解析】定和不仅迷音乐,更是迷艺术迷生活,这份痴迷还会让他取得更大的成就,收获更多的人生意义。

21.本文③④段通过哪些方面的内容表现定和对音乐的痴迷?请作简要概括。(4分)

【答案】①定和在上海痴迷于古典音乐的情形;②定和在逃亡途中放弃其他而独带乐谱;③重庆避难时继续迷醉音乐并以此为事业。

【解析】耳朵倾听音乐,身体表演音乐,内心热爱音乐,战争中不弃乐谱,教授音乐,创作音乐。

22.定和追求音乐的经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案】①根据自身情况和爱好,确定目标,并为之付出最大的心力,当会有所收获。②真正追求艺术,应保持单纯的气质和忠诚的态度,不能急功近利。③要成事就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④艺术能激发我们的勇气和信心,即使在困难之中,也能给予我们鼓舞与力量。(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结合文章第5段进行提炼概括,可从年轻人应该热爱艺术热爱音乐,做人需要勇气和信心,对不良现象敢于怀疑,直面困难勇于经受挫折等角度结合文本谈体会。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9.2024山东高考语文作文 篇九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一(选择题)和卷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卷一(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0个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字母代号选出,填涂在答题卡上。

一、(本大题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是

A.迁徙(xǐ)

脊梁(jí)

并行不悖(bèi)

旌旗蔽空(jīn)

....B.窥视(kuī)

裸露(lîu)相形见绌(chū)

欲壑难填(hè)

....C.端倪(ní)

俯瞰(kàn)

强聒不舍(guō)

惊鸿一瞥(piē)

....D.譬如(bì)

喧嚣(xiāo)

搔首蜘蹰(zhí)

怒不可遏(è)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

B.科学家们称这种行踪鬼秘、忽隐忽现的岛屿为“幽灵岛”。

C.我们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不能对周围的事物莫不关心。

D.教育界一些知名人士大声急呼:让那歌曲尽快走向我们的少年儿童。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是

①走在林间,天色微暗,行人渐少,____几声鸟鸣,为山林平添了几分寂静。

②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端午节挂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疾病。

③自闭症患者自我封闭。他们____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无法对他人的肢体语言予以适当的回应。

A.偶尔

祛除

B.偶然

驱除

C.偶尔

驱除

因为

所以

D.偶然

祛除

因为

所以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是

A.啊!壶口高峡,你这黄河的奇迹,华夏大地的骄傲。

B.丝丝春雨——大约是今年的最后一场春雨了吧——在窗外静静地飘洒着。

C.营养学家指出,富含铁的食物很多,如猪肝、大豆、油菜、菠菜„„等。

D.这里树木繁多、葱茏茂密,奇山异石、雄奇美丽,流泉飞瀑、蔚为壮观。

5.下列文段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是

艺术的殿堂五彩缤纷,让我们目不暇接。这里有婀娜多姿的舞蹈,灵动飞扬的书法,也有古....朴典雅的雕塑,金碧辉煌的建筑,引人入胜的文学,栩栩如生的戏剧„„艺术的领域异常广............阔,它的历程和人类历史一样漫长。

A.目不暇接

B.金碧辉煌

C.引人入胜

D.栩栩如生

6.下列句子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是

A.2014年这所中职学校招收的新生,是历年来最多的一年。

B.学校的模拟超市建好后,条码扫描器与同学们接触的机会就多了。

C.面对生态系统退化加速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没。

D.秧歌是一种用锣鼓伴奏,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的广大农村。7.依次填入下面模线处的句子,恰当的是 小溪的步伐是艰辛的。然而,它从石板上滑下,____;它从石岸上跌落,___;它回旋在穴潭之中。

①便有了自己白练般的颜色

②便有了自己不可推测的深沉

③便有了自己钢的韵味的声音

A.③②①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①③②

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鸿门宴》《报任安书》和《廉颇蔺相如列传》都出自纪传体史书《史记》。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是儒家的经舆著作。

C.古人说的“连中三元”中的“三元”指解元、会元和状元。

D.自传体小说《成长》的作者拉索尔·贝克有“当代马克·吐温”之称。

9.下列有关应用文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简报的报尾应注明简报发放的范围和印发份数。

B.证明信要以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的名义,凭借确凿的证据来出具。

C.事务性通知在结构上必须采用条款式,在内容上务必把通知事项写清楚。

D.计划的标题一般由单位、时限、内容和文种构成。

10.对下面这首古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送李副使赴碛西④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要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碛(qì)西:即唐代的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A.诗歌以火山、赤亭起句,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的精神。

B.“岂能”一词故作反问,强调李副使长期驰聘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

C.全诗基调慷慨昂扬,尾句更是豪气冲天,但依然掩饰不住难舍的离情。

D.诗歌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其口语化的语言风格,给人以亲切洒脱之感。

二、(本大题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格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土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驶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O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港威”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投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11.下列选项,属于新闻背景材料的是

A.港督府的降旗仪式

B.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

C.五星红旗在添马舰营区升起

D.英国舰长肋德华·贝尔彻带领士兵占领港岛

1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主要通过对英方告别仪式场景的描述,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一令人难忘的历史事件。

B.写港督乘坐带有皇家标记的“劳斯莱斯”车,是为了表现英方的尊贵与气派。

C.“英国国旗”与“米字旗”两种说法体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

D.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时间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对这段沧桑历史的感叹。

13.下列对文段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注重气氛的营造与渲染。

B.报道角度新颖,注意刻画细节。

C.描写现实场景与回顾历史巧妙结合。

D.语言生动形象,情感热烈激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人体有一整套强大而完备的免疫系统,产生多种多样的淋巴素、免疫球蛋白,用以消灭侵入机体的病菌、病毒,吞噬癌细胞。只要充分地将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调动出来,病魔就无法逞凶。疫苗就是根据这个原理生产的。将致病的生物减毒后,注射入人体,让人体将之.当作假想敌,调动出人体的各种免疫大军同它作战。一旦真的致病生物侵入人体,经过实践训练的免疫大军就能不费吹灰之力,一举聚歼之。在牛身上减了毒的天花病毒,种到人身上,使人体的免疫系统学会对付天花病毒,从而制服了天花。我国制成的麻疹减毒病苗,也是将麻疹病毒减毒后制成的。儿童注射了这种疫苗可获得对麻疹的自动性免疫。

然而,有些疫苗的制造是很困难的,一些至今仍在严重威胁人类的病毒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等,还没有研究出预防的疫苗来。而且,需要用大量的牛、羊、兔等牲畜来培养。于是,生物工程师们开始进行用基因工程技术来生产各种疫苗的研制。他们发现,教会机体免疫系统对付病毒等致病生物的,不是病毒本身,而是包裹在病毒外面的一层蛋白质。只要把与合成这种蛋白质对应的基因搞清楚,并合成这种基因,把这种基因插入细菌体内的生命“天书”中,就能让细菌大量生产价廉质高无副作用的疫苗。

我国科学家在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乙型肝炎疫苗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将合成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基因插入大肠杆菌和酵母茵的生命“天书”中,用这两种人菌杂种生产出乙肝疫苗,并迅速投入工业化生产。如今,曾威胁过我国1亿人生命的乙肝,由于我国青少年广泛使用乙肝疫苗,已被征服,不再可能施虐人类了。乙肝疫苗基因工程技术的成功表明,不仅现在的所有疫苗都可以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而且,现行各种疫苗制造方法无法制造的病毒疫苗,其制造也不再成为难题。更为重要的是,用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疫苗非常安全,不会给人类带来危险。

14.第一段中加点的“之”是指

A.致病的生物

B.大肠杆菌和酵母菌

C.减毒后的致病生物

D.病毒表面抗原基因

15.下列对疫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疫苗就是淋巴素和免疫球蛋白,注射后可以消灭侵入机体的病菌和病毒。B.儿童注射麻诊减毒病苗后,可获得对麻疹的自动性免疫。

C.大肠杆菌和酵母菌在制造乙肝疫苗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出的疫苗,不会给人类带来危险。

16.下列对文段的分析,正确的是

A.采用了举例子、打比方和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B.按照时间顺序对疫苗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说明。

C.在内容上侧重于介绍疫苗对疾病预防的作用。

D.基因工程技术不是研制疫苗的唯一方法。

三、(本大题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孔子尝游于山,使子路取水。逢虎于水所,与共战,揽尾得之,内怀中。取水还,问孔子曰:“上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上士杀虎持虎头。"又问曰:“中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中士杀虎持虎耳。”又问:“下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下士杀虎捉虎尾。”子路出尾弃之。国悉孔子曰:“夫子知水所有虎,使我取水,是欲死我。”乃怀石盘,欲中孔子。又问:“上士杀人如之何?”子曰:“上士杀人使笔端。”又问曰“中士杀人如之何?”子曰:“中士杀人用后端。”又问:“下士杀人如之何?”子曰:“下士杀人怀石盘。”子路出而弃之,于是心服。

(《孔子与子路》)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子路出而弃之

丢弃

B.是欲死我使„„死

..C.取水还

回来

D.乃怀石盘

怀里

..18.下列句子与“孔子尝游于山”句式相同的是

A.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B.加之以师旅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大王来何操

19.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恚孔子”“欲中孔子”生动刻画了子路的粗鲁形象。

B.孔子的回答充分地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机敏。

C.孔子明知有虎,却让子路去取水,说明他置学生的安危于不顾。

D.语言简洁传神,故事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20.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A.子路在水所这个地方遇到老虎,与虎搏斗,打死老虎,割下虎尾,放入怀中。

B.子路在水所这个地方遇到老虎,与孔子共同打虎,割下虎尾,放入怀中。

C.子路在取水的地方遇到老虎,与虎搏斗,抓着虎尾把虎打死,割下虎尾,放入怀中。

D.子路在取水的地方遇到老虎,与虎搏斗,抓着虎尾把虎打死,将虎放入怀中。

卷二(非选择题共70分)

四、(本大题3个小题,共10分)

21.(3分)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任选三句)

(1)但我不能放歌。

(2),此时无声胜有声。

(3)寄蜉蝣于天地。(4)人非圣贤。

(5),清泉石上流。

22.(3分)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5个字(含标点符号)。

不同种类的斑马有着不同宽狭的条纹,这是同类相认的标记。其黑白相间的颜色也是一种保护色。在阳光或者月光的照射下,黑白的色泽吸收和反射光线的作用不一样,身躯的轮廓也就变幻无定,而又能同森林草原的背景巧妙地协调起来。这样,猛兽就不容易发现它们。

23.(4分)李小虎中职毕业后,开了一家名为惠达的电器维修店。因所在小区拆迂改造,店铺搬迁到了幸福路66号,在新址开始营业的时间是2015年5月18日。请代他拟一份迁址启事。要求:格式规范,内容明确,语句通顺。

五、【本大题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28题。

“有钱是多么快活!”坐在茶几旁的肖夫人,当她拿起精致的银茶壶倒茶时,心里也许是这样想的。她身上的穿戴,屋里的陈设,无不显示出家财万贯的气派。她满面春风,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然而,由此而认定她是个轻浮的人,却是不公平的。

“你喜欢这幅画,我很高兴。”她对面前那位正襟危坐的年轻艺术家说,“我一直想得到这幅名作,这是我丈夫上星期给我买的。”

“美极了!”年轻人赞许地说:“你真幸福。”

肖夫人笑了,那两行动人的柳眉扬了扬。她的双手细嫩而白皙,犹如用粉红色的蜡铸成似的,把那只金光灿灿的戒指衬得更加耀人眼目。她举止娴静,既不抚发整衣,也不摆弄小狗或者茶杯。她深深懂得,文雅能给予人一种感染力。

“幸运?”她说。“我并不相信这套东西。选择才是决定一切的。”

年轻人大概觉得,她将富有归于选择两字,未免过于牵强。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很有分寸地点点头,让肖夫人继续说下去。

“我的情况就是个明证。”

“你是自己选择当有钱人的啰?”年轻人多少带点揶揄的口吻。

“你也可以这样说。十五年前,我还是一个拙笨的学生„„” 肖夫人略为一停,故意给对方说点恭维话的机会。

“你看。”肖夫人继续说,“我那时只知道玩,身上又有一种叫什么自然美的东西,但却有两个年轻人同时爱上了我。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楚他们为什么会爱上我。” 年轻人似乎已横下心不说任何恭维的话,但也没有流露出任何烦躁的神色。他太固执了,怎么也不肯逢迎。

“两个当中,一个是穷得叮当响的学艺术的学生。”肖夫人说,“他是个浪漫可爱的青年。他没有从商的本领,也没有亲戚的凑济。但他爱我,我也爱他。另外的一个是一位财力显赫的商人的儿子。他处事精明,看来前程未可限量。如果从体格这个角度去衡量,乜可称得上健美。他也像那位学艺术的学生一样倾心于我。”靠在扶手椅上的年轻人赶忙接住活茬,免得自己打哈欠。“这选择是够难的。”他说。

“是的,要么是家中一贫如洗,生活凄苦,接触的尽是些蓬头垢面的人。但这是罗曼蒂克 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要么是生活无忧无虑,一切都应有尽有„„要是能两全其美就好了。”肖夫人的声调渐渐变得有点伤感。

“我在犹豫豫不决的痛苦中煎熬了一年,始终想不出办法。很清楚,我必须在两人当中作出选择,但不管怎样,都难免使人感到惋惜。最后„„”肖夫人环视了一下她那华丽的客厅,“最后,我决定了。”

就在肖夫人要说出她如何选择的这相当戏剧性的时刻,外面进来了一位仪表堂堂的先生,谈话被打断了。他吻了一下肖夫人,肖夫人继而将年轻人介绍给她的丈夫。

他们在友好的气氛中谈了十五分钟。肖先生说,他今天碰见了“可怜的老迪克·罗杰斯”,还借给他一些钱。

“你真好,亲爱的。”肖夫人漫不经心地说。肖先生稍坐了一会儿就出去了。

“可怜的迪克·罗杰斯,”肖夫人喟然叹道,“我料你已猜到了,那就是另外的一人,我丈夫经常周济他。”

“令人钦佩。”年轻人想不出更好的回答。他该走了。

“我丈夫经常关照他的朋友,我不明白他哪来这么多时间。他工作够忙的。他给海军上将画的那幅肖像„„”

“肖像?”年轻人十分惊讶,猛然从扶手椅上坐直了身子。

“是的,肖像。”肖夫人说,“哦,我没有说清楚吧?我丈夫就是那位原来学艺术的穷学生。我们现在喝点东西,怎么样?”

年轻人点点头,似乎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选择》有删改)

24.简要概括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并说说其在文中的作用。

25.小说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

26.小说的结局有何特点?请列举一篇你所学过的具有类似特点的小说。

27.简要分析肖夫人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28.漫漫人生路,每个人都会面临一些非常重要的选择,比如专业、职业、朋友、伴侣等。简要谈谈小说中肖夫人的选择给你的启示。

六、(本大题45分)

2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假如我能使一颗心免遭不幸

我将不会活着无意义

假如我能抚慰一个悲哀的生命

或令一个痛苦止息

或让一个昏厥的知更鸟

重回巢里

我将不会活着无意义。

(作者为美国诗人米莉·迪金森)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700字;④文中不得透露本人相关信息。

10.2024山东高考语文作文 篇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吩)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试题解读】

关注个人成长,注重思维品质,体现立德树人的思想,是山东卷作文命题的基本原则。2016年山东卷是一则有关“人生行囊”的引言式材料作文。该命题立足于考生走过了十多年的基础教育路程,在整装开始一段新的旅程的节点上,引发考生对有关“人生行囊中的东西”作探讨,思考自己为未来之路准备了什么,该准备些什么,未来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准备,等等,其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该材料作文在“中规中矩”下寻求发散,在“老生常谈”中透着思辨,审题没有设置难度,立意也不易跑偏,但可选择的写作方向很多,看似简单的题目,考查的是考生的立意深度和思维广度。因此,该命题有较好的写作区分度,能比较具体、直接地体现出考生的认识水平和写作能力。

引言式材料作文,即选取一则或多则富有哲理的名言警语,要求考生立足于对引言的感悟和联想写文章。这种命题形式在高考中时有出现,就山东卷而言,2010年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2012年孙中山的箴言,2014年“打开窗子看风景”的哲理语句,都是引言式材料,所以面对今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材料形式,考生不会感到陌生与茫然。与一般材料作文相比,引言式材料作文的语言表述较为简洁,思辨色彩也往往较强。写好这样的作文,首先取决于对引言的准确理解和深刻把握。理解名言警句,要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就本材料而言,需要弄清“很快用到了”“暂时用不上”“想用而未曾准备”“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等语句的含义,这样才能给写作准确定位。如果仅限于材料所列举的四类“东西”中的一种,这样的写作是有失偏颇的。因为材料是具有鲜明的辩证色彩的,要注意材料中不同“东西”的内在关系,比如“用到了”和“用不上”的组合,“准备了没有”和“要用却没有准备”的组合,“临时使用的”与“一生伴随的”组合。弄清关系,选好写作领域,就可以辩证阐释“行囊”中不同“东西”对于“旅程”的意义了。

从写法上看,先对“行囊”中的东西明确界定,这样写起来就有了抓手。带着“行囊”踏上“新的旅程”,这里的“旅程”可指具体的出行计划,更可指人生中的前行。而“行囊”中自有用度取舍的东西,可以谈及比较务实有用的方面,如知识技能、处事技巧、健康体魄等这些安身立命的根本,曾让我们用力准备,却可能在旅行的某些时刻被弱化或弃用;也可以务虚,或定位在人所应具备的素質,如“坚持不懈”“勤奋努力”“把握细节”,或诉诸精神层面的追求,如“理想信仰”“诗意情怀”“乐观心态”等,这些务虚的东西可以濡养人的精神气质,伴随人生整个旅程。其实,“旅途”中“行囊”中的东西,事先谁也说不准哪个有用,哪个没用,一切皆有可能。“有用”与“无用”并非绝对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甚或“无用之用”终为大用。写作行文注重思辨性,着眼于“有用和无用”“准备与未准备”“预知和不可预知”的关系来阐述,这样的写作会更有深度。这样的题目,需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思考生命成长,抒发真情实感,这样有利于写出闪烁思想火花、凝聚理性智慧的文章。

【立意点拨】

1.规划人生,成功留给有准备的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准备是成功的条件,成功是准备的结果。准备,就是知识的积淀、力量的聚合和条件的创造;准备,就是机遇的捕捉、命运的把握和成功的约定。有准备的人,虽然不一定都能获得成功。但是,获得成功的人,一定都是有准备的人。规划人生,做好准备,才能迎接和接受各种挑战和考验。

2.用与无用,别让思想羁绊了自我。宁可带着不用,也不能用时没有。人生旅程中,人们第一感觉往往从“有用”和“无用”的角度去考察自己的“行囊”,而很多时候恰恰就是因为一时过多的“有用”和“无用”考量,而彻底改变了自我与人生。庄子与惠施多次辩论,主题经常环绕着“有用与无用”,庄子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值得我们思量。

3.带着感恩。前行的路上柳暗花明。人生旅程的“行囊”中,也许我们准备了许多东西,但千万别忘记生命旅程中最重要的东西。生命的旅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坎坎绊绊在所难免,让“感恩”伴随你我走向远方,也许心灵中就多了一份慰藉,多了一份温暖。感恩如一缕清风,一只小船,一泓清泉,是灵魂的拯救者,是人生旅途最不可缺少的东西。

4.守护信仰,才能心中有戒愤然前行。信仰很玄妙,有引领人坚定信念走下去的强大力量。信仰的力量在于引领一个人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引领一个古老民族正视现实实现复兴梦。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唯心中有戒,才心有敬畏,使理想信念有安放之处,而这“戒”就是人生的信仰。信仰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它激励我们愤然前行。

5.学会整理,让旅程减负轻装上阵。漫漫人生路,因为有太多顾虑,所以肩负的“行囊”总是满满的。其实,有时候可以就地取材,或放开思路想想办法。人生旅途需要打点好“行囊”,但还需考虑轻装上阵,寻找新路,勇往直前。抛却顾虑,学会整理,这样才能使我们快马加鞭奔向理想的殿堂。

【佳作展评】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山东一考生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许落红在守望着春天的万物复苏;“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许流水在守望着奔向大海的机会;“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也许桃花在守望着故人的归来……

多少人在守望中默然前行,但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抓住了机遇,才可能获得成功。正如材料所说,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想用却没有准备,或许,美好的旅途就会因此终止,留下无尽的遗憾。

有句古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常羡慕别人拥有很多机遇,羡慕命运对别人的青睐,羡慕别人的成功,却没有看到荣耀和鲜花背后的汗水、泪水甚至血水。

著名钢琴家郎朗,在他的自传中写道,刚开始踏上钢琴演奏生涯时,他只是一名替补,而且是第七替补。演奏家和前面的六位替补全部病倒的时候,他才有机会上场,这概率几乎为零。但他并没有放弃,依然夜以继日地练习,他这股干劲儿打动了一位著名的音乐家,音乐家将他提升到第一替补的位置。终于有一日上台演奏,一曲终了,全场起立,为他鼓掌整整七分钟,从此一炮走红。

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曾说:“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试想,如果弗莱明不是细菌学家,或者对葡萄球菌没有经历数年的研究,那他还能成为青霉素的发现者吗?试想,如果爱迪生不是通过无数次试验,证明上千种材料不能做灯丝,又怎能研制出具有实用价值的电灯呢?

姜子牙72岁时垂钓渭水之滨,才迎来文王,后辅佐周武王灭掉荒淫无耻、沉溺酒色的纣王,建立了周朝;诸葛亮高卧隆中,换来刘备三次“枉驾顾之”,进而辅佐先主建立蜀国。姜太公成就的取得难道仅仅是因为与文王的偶然相遇吗?孔明三分大计的成功难道只是因为刘备的三顾茅庐吗?非也,其实他们在机遇到来之前胸中已有万千韬略,他们早已做好了准备,而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人在旅程,太多的人总是坐等机遇,躺着喊机遇,睡着梦机遇,做“守株待兔”之人。如果这样,机遇就会像满天星斗,可望而不可即。即使机遇真的来到身边,也发现不了,更不用说捕捉和利用了。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旅程的行囊中,你准备了多少呢?

[点评]

该文立足于材料中“用到了”“暂时用不上”“未曾准备”等关键词,谈论“人生机遇与充分准备”的关系,是扣合材料、符合题意的。作者以“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为题,列举郎朗、弗莱明、爱迪生、姜子牙、诸葛亮等中外古今人物事例,论据典型,内容充实;假设用例、因果用例的述例方式,使论据更有深度,有力证明了观点。语言流畅,开篇以诗文排比铺陈入题,富有文采,吸人眼球。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是一篇考场佳作。

整理,出发

一考生

很羡慕一些旅人,他们随遇而安,自由干脆,一直轻装前行。整理,出发,这是他们淡然的心境。

走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习惯了背上重重的行囊蜗行牛步。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及时整理,该放入的放入,该舍弃的舍弃,而后做一个简单的人,踏上新的征程呢?路途漫漫,艰难跋涉,翻检行囊,整理、出发,这是我们需要具备的心境。

想起了陶渊明,目睹官场的污浊黑暗后,他从“尘网”里跳出来,整理,出发,把心灵交付于自然,于是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想起了苏东坡,在每次被贬的苦涩中,他从失意中跳出来,整理,出发,把心灵交付写作,于是有了“峨眉共比高”的文学高峰。

走在人生的路上,曾经的人,曾经的事,刻骨铭心的记忆太多太多,如同一块块压在胸口的石头。学会整理吧,将美好的放回原位,将痛苦的抛之脑后,让眼泪冲刷掉曾经的屈辱,让心境开拓出美好的前程,然后背上行囊悠然惬意地前行。

林清玄有篇文章,说的是“梨花的两种面目”。朋友的院子里栽种着一株梨树,新婚时,朋友说:“我真是爱极了院子里的这颗梨花,早晨醒来站在窗前看梨花落了一地,实在美丽非凡。”婚变后,朋友说:“每天抬头看到窗外的梨花落了一地,心里真是感到凄凉。”梨花还是盛开的梨花,同样洁白如雪,但朋友的感受大不一样。

沒有整理和打扫,落叶越积越多,尘埃越落越厚,原来干净的庭院就会变得又脏又乱。人生不也如此吗?一个人如不常整理自己的心境,时间久了,名利、财货、权色等在心灵中积重难除,也就无从有宁静宽恕的心境了。

从前,我以为那些光芒万丈的人是幸运的,上帝给了他们更多的眷顾却不肯怜悯我。我顾影自怜,不知这一路走来,成长到底教会了我什么,而自己又失去了什么。不曾整理自己的行囊,以致我在前行的路上踽踽凉凉。也曾想,做一个自由旅人吧,可我却是一个失败的旅人。不懂得整理,在下一站才惊讶地发现自己所犯的错。

这个世界满是尘埃,多年累积的欲望和忧伤,如泥沙一样层层堆积在疲惫的心灵上。不必为韶华流逝而感伤落泪,用一份淡然去整理满眼的落花,带着希望走向未来的下一站。

整理,出发,这是我们淡然的心境。

[点评]

该文由材料“旅程中的行囊”,提炼出“整理、出发”的观点,体现出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文章先说陶渊明、苏东坡的心境,再说林清玄散文中所写朋友的心境,特别是联系实际写自己人生旅程中的心境,表达了对“整理,出发”的独特思考,材料丰富而典型,事理明确而深刻,是一篇散文化的说理文章。该文语言简明流畅,设喻说理通俗形象,反问、对偶、比喻等运用恰当,突显出遣词造句的亮点,体现出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

清川澹如此

一考生

健康、爱情、美丽、才能、权力、财富、名誉……人生旅程的行囊中,我们背负了太多渴望的东西,哪些东西应当“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呢?

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对茶圣陆羽的介绍,寥寥几句,却让我好似在文字里邂逅了一段禅意人生、一段云水往事。

作为中国茶文化的开山鼻祖,陆羽早已成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符号。所谓茶禅一味,与茶息息相关的人,必定有禅的灵魂、茶的精魄。千百年来,岁月的炉火一直燃烧着,翠绿的茶叶在山泉水里沉淀着经年的故事。这个故事,关乎一份淡然,一份纯净。

陆羽半生漂泊,尝尽人世冷暖,半生归隐山田,潜心研究茶道。陆羽自幼因相貌丑陋被遗弃,竞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收留了他。12岁时,因过不惯寺中生活,陆羽逃离龙盖寺,到一个戏班做伶人,再后来归隐山田,潜心于山野嘉木、茶壶杯盏、煮浸冲泡之中,品味茶的精粹,于一杯茶的柔情里,细数经年岁月,轻嗅淡雅的茗香。耐得住寂寞的人,不为风雅,只为清心,来抵御浮华的撩拨。

提到陆羽,必定会提到皎然。皎然是佛学茶事的集大成者,更是陆羽的老师、笃友。作为山水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他继承了谢灵运的诗情,痴迷于游山玩水。中年以后,他皈依佛门,入定禅心,不问红尘,在庙宇和山水之中享受着清寂而又淡然的流年。后结识了陆羽,他将自己所悟的茶道、茶理与陆羽交流,使得陆羽的茶经在盛世茶文化中,抵达至高境界。这世间,想来有许多无名的高人,他们愿意被岁月的青苔覆盖,守着自己的一寸光阴便足矣。此中百般滋味千般意境,处于红尘之中的我们怕是体味不到的。

那是一种心无杂念的纯净淡然,是一种历经岁月之后的大彻大悟,是不愿再受红尘羁绊的平静沉着,是伍尔夫笔下“杯盏形的花倾覆了”的安静闲适。“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这是王维提到的。素雅,清淡,还需如何多说?这便是淡的最高境界。

禅心,茶道,莫过乎一种心境。心如止水,洗却一生纷扰;眼似明镜,察看万类玄机。世间有太多的浮华,撩拨我们本不平和的心境,而一份禅意之心,会帮助我们真正沉淀下去,摆脱世俗的枷锁。

清川澹如此,还需如何说?旅途的行囊中,你应该也明白了“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的是什么!

[点评]

上一篇:办公室实务考试题答案下一篇:小学三年级学生手册班主任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