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墨重彩谱写教育均衡发展新篇章

2024-12-01

浓墨重彩谱写教育均衡发展新篇章(精选12篇)

1.浓墨重彩谱写教育均衡发展新篇章 篇一

唱响教育发展主旋律 谱写行风建设新篇章

湖北省崇阳县是一个经济发展滞后,以山地丘陵为主的贫困县,在全省79个县市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排名中,崇阳县处在第60位。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崇阳县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作为重点民生工程来抓。自省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电视电话会议之后,县教育局将教育政风行风建设作为衡量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以抓自身建设来促民生,以解决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来推进教育的发展,使得我县教育呈现出欣欣欣向荣的新局面,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迅速攀升。

一、以广开言路查找问题为引擎,努力创新教育政风行风整改思路

(一)广开言路全方位查找问题

崇阳县教育局坚持把查找问题作为解决政风行风问题的基础,广开言路,多种渠道收集对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政风行风建设的意见。教育局从各界代表人士中聘请了10名同志担任政风行风监督员,并及时召开了行评监督员座谈会;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和教师代表召开座谈会,收集意见和建议;在“崇阳教育网”上开辟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专栏,专门设置了征求意见的平台;通过移动通讯发送了监督短信一万条;向社会发放《征求意见函》五千多份;通过《咸宁日报》和“崇阳教育网”向社会公开承诺并公开了监督电话。

(二)深入剖析问题创新整改思路

针对自查自评阶段查找出来的问题和收集到的意见建议,我局党委进行了专题研究,深入分析问题根源,确定了如下整改思路:①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出发点,大力推进“义务教育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资源配置重点向农村、薄弱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②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突破口,切实提高机关干部和教育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彻底解决“四难”问题;③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龙头,有针对性地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④以完善“关爱工程”为重点,加大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进一步落实好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各项资助政策,确保每个学生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按照以上思路,落实了整改措施,抓好了整改。

二、以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为切合点,唱响了教育发展主旋律

(一)以加强县域师资统筹抓手,努力推进城乡师资均衡配置

师资配置均衡是教育均衡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教育均衡要突破的一个重点。教育局针对教师队伍年龄老化、青黄不接,农村学校专业教师缺乏的现状,开放思路,创新机制,完善了城乡师资均衡配置。

1、创新教师补充机制。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建立“退一补一”补充储备的长效机制。近年来,我们面向全国招聘了297名教师充实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全县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均得到较大优化,英、音、体、美等教师大幅增加,逐步保证了全县中小学开齐开好开足规定课程。

2、创新城乡教师对口交流机制。为了促进城乡师资水平基本均衡,从今年秋季开始,实行了城乡学校结对互派教师进行交流。在城区学校选拔60名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担当学科带头人,选派24名农村青年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学习。

3、创新教师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的表彰奖励力度,评先表模机制向农村教师倾斜;在崇阳教育网上开辟教育先锋专栏,宣传推介功勋教师;组织优秀教师外出参观考察,选拔优秀教师外出进修培训,增加教师的幸福感。投资2100万元,建设教师周转房600套,其中农村320套。为特岗生建起了“两个家”,一个家在县城,一个家在农村学校,让他们工作舒心、生活安心。

(二)以创新管理模式为重心,努力推进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我们在加大投入,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和优化师资队伍的同时,积极探索学校内部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发展高中教育,做大做强职业教育,使我县各类教育整体推进,再上新台阶。

1、创新学前教育办学模式。我们启动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行“政府主导,农村公办为主,城区公私并举”的办园模式。在农村大力推行“校园结合”模式,利用农村小学闲置校舍,设立公办幼儿园,目前已有农村公办幼儿园26所,计划明年达到37所,幼儿入园率达到85%,解决农村幼儿入园难问题。利用社会资源,在城区实行“公私并举”的办园模式,形成了公办民办有序竞争的态势。

2、创新乡镇小学“1+X”联校一体化办学模式。在全县各乡镇小学建立以中心学校校长为法人代表的集人、财、物、教学、评价、管理于一体的学校联合体。联校中的英、音、体、美等187名专业教师在一体化学校内开展互动联教,有力保证了农村各校点按部颁标准开齐、开足课程。目前实行这种办学模式的主体学校76所、45个教学部、32个教学点,覆盖了所有农村校点。公费配置了50辆摩托车,解决教师联教交通问题。

3、创新农村初中 “县域统筹”的管理模式。在全县初中基本实现城镇化、原来区域管理初中的局限性不复存在的基础上,崇阳县果断将初中全部收为“直管”,各初中除保留原来独立的教育环境、独立的法人代表、独立的办学特色外,由县教育局对师资统一分配、生源统一调节、教学统一指导、财务统一管理、质量统一监测,在努力缩小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促进全县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的同时,减少了行政中间环节,提高了办学效率。

4、创新普通高中实行“以校为主”管理模式。对3所普通高中,下放管理权限,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落实高中教育优质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5、创新职业学校 “校企结合”办学模式。我县职校在长江三角珠与珠江三角珠等地建立了就业办事处,与70家知名企业签订了用人协议,学生就业率达98%以上。自开办至今,已毕业学生6000人,短期培训工人4000人,累计创造劳务收入达6000万元。我县职校学生数每年以60%的速度递增,2009年招生数已达2300人,生源已向周边县市区拓展,现有在校生5300余人,学生人数为全市最多。我县职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被劳动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被广东省劳动厅授予“珠三角人才供应基地”称号。

(三)以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和教师职业道德为动力,努力创建政风行风新局面

教育水准的提高关键在于干部的作风和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我们围绕队伍建设,以开放型方式,多管齐下,不断培训机制,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1、以开放方式培训干部。为加强系统干部的工作作风建设,树立模范带头作用,教育局将教育系统领导班子和基层干部的勤政廉政,干部职工工作态度、办事效率、执行力、制度建设等作为评议的重要内容。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全面开展“三会一课”,党课,党员干部职业道德教育,以“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着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彻底解决了“四难”问题,进一步增强了系统干部的龙头效应。

2、以开放型方式培训教师。为拓宽教师培训渠道,我们与华师签订了全国第一个“国家教师教育创新服务与改革实验区”的合作协议,建起了“数字化学习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培训教师1200人次,每年接纳华师100名免费师范生到崇阳支教两年。与汉阳区教育局、咸宁学院建立了广泛深入的合作关系,搭建了教师交流培训的大舞台,今年已选派24名教育管理人员到汉阳区跟岗学习,咸宁学院选派了100名音体美教师来我县顶岗实习,我县选派89名教师到咸宁学院参加转岗培训。聘请桂贤娣、魏书生、杨克等教育名家来崇阳讲学,培训教师5000多人次,有效提升了教师的素质,教育行风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经过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县教育均衡项目进展顺利,整体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城乡差别大大缩小,队伍的工作作风有极大好转,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攀升,崇阳已基本实现了从“能上学”到“上好学”的跨越。

2.强化师资谋发展 谱写教育新篇章 篇二

学校坚持以“强管理、求创新、促质量、创示范”的工作思路。秉承“以人为本,狠抓管理,与时俱进,质量立校,教研先导,跨越发展”理念,以“四制”考核与年级管理为抓手。强化师德,提高师能,塑造师魂,形成了“敬业重研、规范育人”的严谨教风和“勤思好究,实践创新”的优良学风,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全新的教育理念,严谨的教学管理,促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连续多年被三原县县委、县政府评为“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被三原县教育局评为“教育质量先进单位”、“岗位目标考核先进单位”,2004年度被省综治办、三原县县政府授予“安全示范校”称号,2005年被三原县教育局命名为管理示范校,2006年被咸阳市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校园”。被陕西省教育厅命名为“陕西省示范家长学校”,2007年被三原县委、县政府评为“两基”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在创建省级教育强乡镇工作中被县政府命名为“创建工作先进集体”。

西周中学系三原县“十一五”规划保留学校,学校现有教学楼两栋,宿舍楼一栋,撤点并校后,该校将容纳2000余名学生,现有校舍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正在建设的学生公寓楼项目是中、省专项投资的农村寄宿制建设项目工程,该项目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被县委、县政委列为2009年民生八大工程之一,项目总投资82万元。建设面积为860平方米,预计2009年9月交付使用。该内容包括土建、电器照明、给排水,建成后可容纳260余名学生住宿,能较好的解决学生住宿问题,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外学校正在准备筹建学生多功能餐厅,预计项目总投资80万元,一次性可同时容纳800名学生进餐。工程将在2009年下半年开工,2010年交付使用。

3.深化思想大解放 谱写发展新篇章 篇三

谱写发展新篇章

长期从事某项工作,时间久了往往会产生职业倦怠。就会滋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思想。对工作缺乏热情,缺失主动,迷失目标,凭借一种惯性来工作。这种现象不仅仅是个体特殊状况,而是一种规律,普遍存在。

纵观身边的人和事,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教龄的增加,教学的激情也渐渐消磨。对教学的改革实验不以为然,对学生动态了解关注熟视无睹,对高效课堂的建设自以为是……用数年前的理论指导教学,用数年前的方法管理学生,用数年前的经验实施课堂教学。甚至缺少了分析教材、分析学生,熟悉课件、熟悉教案的过程,随心所欲,想到哪儿讲到哪儿,用旧思想旧方法面对新要求新问题,令人堪忧。

总书记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要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需要,同样也是教育发展、学校发展、个人发展的必然需求。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坚定目标,迈开新步伐,形成新思维,落实新举措,实现高质量。

一、持续更新思想观念,思想大解放激活新思维。认真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带领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深入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广泛宣传思想大解放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通过持续、丰富的思想大解放活动,曝光工作畏首畏尾、患得患失、因循守旧的现象,消除小富即安、自我满足的心态。要让教职员工认识到客观事物不断变化,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随之变化,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引导教职员工结合本职工作,认真查找问题,排查差距,从而勇于破除阻碍教育发展的思想观念,敢于摒弃束缚教育发展的陈旧做法。在思想解放中“登高望远”、自我超越、创新发展。

二、不断强化党性修养,思想大解放树立新标杆。党员干部要在思想大解放中做好排头兵、引路人。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员先进性、先锋性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结合起来,在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和党的文件精神的同时,提高对党的认识,对新时代党员的含义的理解。以思想解放为重点,确立新观念,树立新目标,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勇攀工作发展、质量提高的新高峰。

三、大力推进业务提升,思想大解放注入新动力。思想大解放不仅要体现在政治思想的解放与更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还要体现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策略的进一步丰富完善,业务能力水平的提升上。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思想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己对现代教学的认识,优化教学手段,深化教育科研,着力打造高效课堂。这样,把思想大解放转化为实际工作成果才能成为可能。

4.浓墨重彩谱写教育均衡发展新篇章 篇四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们谨代表公司管理层向一年来辛勤工作在各个岗位的全体员工,向为支持公司发展默默奉献的广大员工家属,向长期以来支持公司发展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及同仁们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向节日期间仍然坚守在工作一线的员工和**子公司全体外派员工致以最亲切的慰问和诚挚的感谢!

回顾20xx,是公司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是我们迎接挑战,各项事业整体协调发展,不断取得新业绩、新成果的一年。在集团公司的科学部署和公司董事会的正确领导下,公司紧紧围绕“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建设一流财务公司总体目标,冷静应对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和国内宏观调控、流动性不足、存款规模下降给公司经营带来的重重压力,公司上下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董事会下达的各项任务目标,资产收入利润继续保持稳健增长,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新的一年孕育新的希望,新的一年期待新的发展。20 xx年,是公司“十二五”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我们牢牢把握历史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

回首过去,激情满怀,展望未来,任重道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前进中的困难与挑战,正视自身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强大的合力,共同谱写公司发展的新篇章,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服务与支持。

最后,祝愿大家新年愉快、阖家幸福、身体健康、万事顺意!

5.浓墨重彩谱写教育均衡发展新篇章 篇五

高奏文明建设主旋律,谱写学校发展新篇章

江苏省溧阳市西平小学

西平小学,江南古城溧阳的一所省级实验小学,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学校,位于首批国家AAAA级景区之一,有着“江南明珠”、“绿色仙境”美誉的江苏省省级旅游度假区——天目湖畔。

两年来,学校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创建江苏省文明单位为契机,高奏文明建设主旋律,大力弘扬法治精神,精心构建和谐校园,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准的全面提升,并在此过程中带来了全体师生综合素养的普遍增强,民主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随着文明创建进程的不断深入,这所百年老校焕发出了蓬勃的朝气,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成绩。学校在05-06中荣获的荣誉主要有:溧阳市绿色学校、溧阳市科普示范学校、溧阳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优秀学校、溧阳市教育信息工作先进学校、溧阳市教育技术和装备工作先进单位、溧阳市先进教工之家、溧阳市优秀培训基地、溧阳市校本培训先进单位、常州市艺术特色学校、常州市建设学习型系统工作先进单位、常州市“四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常州市首批“健康促进学校”、常州市红旗班组、常州市中小学校星级教研组、常州市中小学一级校园网、常州市巾帼文明示范岗、江苏省第十六届、十七届金钥匙科技竞赛先进学校、江苏省“社会尊师重教,教师回报社会”先进集体、江苏省二级档案室、全国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等。

一、统一思想,凝聚合力,不断加大文明创建的力度。

学校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文明单位创建办公室,制订了创建工作规划,明确了创建目标。全体师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创建热情分外高涨。

两年来,学校充分利用画廊、宣传标语,黑板报等阵地,突出文明创建的中心内容,通过召开校会,主题班会,开展团队活动、社区活动、宣传中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进行公民道德知识竞赛等活动,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浓郁的创建氛围。

与此同时,学校根据创建规划,面对新形势下的新任务、新情况,坚持以行风建设为抓手,努力提升教职工的文明素养,通过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有关会议精神和各级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深刻领会、努力实践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一步统一认识,开拓创新,在创建文明单位的活动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1

在当前形势下,加强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扎实有序的理论学习是学校开展文明创建工作的先导,为此,学校抓住了中心组理论学习,支部大会、教工大会、年级组学习等一切有利时机,大力提升教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开展“党员风采”展示活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知识竞赛等系统活动,让广大教工明确了创建的意义,激发了参与创建的主观能动性,并由此增强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扩大了学校的办学声誉。

二、审时度势,求真务实,构建学校管理的长效机制。

“管理出成果,管理出效益。”创建文明单位,构建和谐校园同样需要人本科学、和谐民主的制度保障。为此,学校在管理层面上强调了“和谐”理念下长效机制的建设,努力体现人文性、科学性、实效性与可操作性。

1、建章立制。“以人为本”绝不是“随人所欲”,将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和人性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学校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之中,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才能切实保证学校的各项日常工作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为此,我们按照《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依法制订并出台了《西平小学章程》、《西平小学依法治校实施方案》、《西平小学文明单位创建规划》等,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确保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在制度建设方面,我们坚持制定规范与删除规范并行,不断清理与现行法制相悖的条款,使学校的制度建设体现“刚性”与“人性”的和谐统一,做到既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法”的精神,又能最大限度地触及人的心灵,闪烁人性的光辉。

2、依法管理。本着依法治校、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务实、高效的原则,学校建立健全了三级管理网络,着力推行了年级组长负责制及中层干部竞聘制,组建了由社区代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行政人员代表组成的学校管理机构——校务委员会,提高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

为了提高班子成员依法管理的水平,学校要求每位行政和中层干部在教师中带头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领导成员根据分工实行条线管理,平时工作有计划设想,有措施落实,有情况实施反馈分析。每周一次校长办公会,每周一次校务例会,形成制度。大家讲民主、讲原则,碰到重大问题集体研究,群策群力。期末,通过教师民主评议、行政互评、校长总评,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3、依法执教。全面落实并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是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我校把执行课程计划、严格教学常规管理作为学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环节,开足上好各门课程,每个教室、专用室公示“三表”,主科教师不担任本年级副术科,坚决杜绝随意调课、停课、代课等现象,充分发挥四十分钟课堂效率,坚决做到不增加学生主学科学习负担,不延长学生学习时间,不利用任何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

为了加强广大教师依法执教的水平,我们着力做到了两个“注重”:(1)注重教师依法执教水平的提高。组织开展了专题讲座、专题讨论、学术沙龙、图片展览等活动,使依法执教的精神和要求逐步内化为教师素质,外化为教师行为,“尊重和理解学生”,“关注学生隐性权利的保护”等观念如春风化雨般潜入了教师的心田。(2)注重教师依法执教的贯彻执行。如,在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上,学校强调所有教师必须做到三点:一是坚决不允许拖课,下课铃响学生即可离开座位或走出教室;二是课堂上无不当批评,如确有不当批评学生可向校内申诉机构申诉且教师必须作出合理的解释或道歉;三是必须让每一只小手举起来,每堂课上,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让每一位学生至少自愿举一次手,并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由于成绩突出,2006年12月,“学校常规管理工作”获溧阳市AA级学校管理特色优秀项目。

三、勇于创新,拓宽渠道,切实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

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是实现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性工程,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具体体现,为此我们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新途径,注意研究新形势下少年儿童思想的新特点,坚持以德治校,全员参与,全方位育人的原则,努力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德育新三中心论”,坚持“小”、“近”、“活”、“实”的活动原则,力求通过学科课程德育、德育课程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行为规范教育、社会环境育人五个德育平台,积极实施德育新课程,让学校德育“活”起来。

1、发挥品德学科的教育主渠道作用,实现品德课程向社区延伸。

小学品德课程是对广大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直接渠道,我们成立了“《品德与生活(社会)》向社区延伸”课题组,进行深入探讨。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品德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回归生活,学生只有通过课堂引导,通过课外实践,才能将道德知识、道德体验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在生活的联系中获得整体的发展。为此,我们开展了与文明行为有关的征文活动,社区文明小标兵评选活动,家教知识进社区,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服务,请家长到学校来看演出等一系列活动,真正实现了品德课程向社区的有效延伸。

2、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将德育渗透到各学科课程中去。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积极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德育模式,实现德育与其他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和渗透,切实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综合实践等学科的教学中,广大教师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制定并体现学科德育目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收到了良好效果。

3、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效能,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首先,我校少先队大队部每年结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主题,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寓德于教,寓教于乐,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尤其注重抓有利契机,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宣传教育。如2005年的抗战胜利6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诚信教育等三大活动的开展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有利契机,通过展版、征文、专题板报、队会等形式对学生德育进行渗透,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相关活动,使学生形成鲜明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去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了切实有效地贯彻这一教育主题,我校及时拟订并下发了一份致全校师生倡议书,号召大家积极行动起来,将“八荣八耻”内化为我们自觉的行为准则,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做文明的西平人,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锋队;接着,利用橱窗专栏、各班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等多种途径进行广泛宣传,提高认识;然后开展 “读好书,知荣辱,丰厚文化内涵”读书、征文等竞赛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大家进一步明确了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应该要从做文明西平人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第三,为了更好地发挥综合教育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我校针对儿童年龄特点,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参观游览天目湖度假区、大石山旅游农庄、凤凰公园、省溧中新校园,组织开展以军事、科技等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结合“世界环境日”,带领部分少先队员走上街头进行义务宣传,结合植树节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并认养自己所种的树木„„在实践活动中孩子们增长了知识,培养了集体协作的精神和良好的公共道德。

4、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中国教育报》曾报道心理专家的调查数据:我国有三分之一的中小学生、百分之二十三的大学生患有心理疾病。为此,不少心理专家和教育界人士呼吁要关心这个“无影恶魔”对青少年学生心灵的伤害。针对这一问题与现实,学校采取了多项措施加以应

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聘请多名老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并要求全体教师自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2)订购心理健康教材,开设心理健康课,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或咨询。

(3)开辟学生心理咨询室和网上心理咨询专栏,在校内安置校长信箱,向社会公布校长热线,成功搭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平台,并聘请心理辅导员,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卫生宣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矫治和减轻了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心培育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特色的重要内涵,是学校的生命所在,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催生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生命发展的深厚土壤,是学校人文传统和优良校风的根本之源。在西平小学,有一图文并茂的大幅校训宣传画——“做可爱的溧阳人”,“做可爱的溧阳人”正是学校对育人目标的一个定位,它指明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

“做可爱的溧阳人”的内涵是什么?就是要尊重法律,崇尚民主,做一个遵纪守法的溧阳人;就是要开拓进取,精益求精,做一个富于创造的溧阳人;就是要诚信做人,热心公益,做一个情怀高尚的溧阳人;就是要热爱生活,注重学习,做一个底蕴深厚的溧阳人。

1、整合校园文化资源,展示校园文化底蕴。

西平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展示悠久的校史,弘扬优秀师生的时代精神,厚实学校人文底蕴,凝聚全体师生的精神力量,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学校2001年经过论证规划,开始建设开放式的校史陈列馆——西平长廊,“西平长廊”牌匾的书写由学生竞争选拔题词;西平长廊的解说员由学生担任,培训上岗;长廊的小记者由学生担任,使长廊的创建过程成为学校文化发展的过程,成为学校的一大亮点。

紧接着,学校又陆续创建了书法长廊、诗歌长廊、英语话廊、“畅想奥运”大型宣传栏。书法长廊主要展示学生精美的书法作品;诗歌长廊主要展示学生歌颂诗画家乡的诗作;英语话廊主要以主题词的形式展示学生的名言警句、人生哲理;“畅想奥运”大型宣传栏集中展示奥运知识。

为了让西平的一草一木都浸润文化的力量,每一块墙壁都展示文化的感染力,从2002年起,学校整体布局,精心设计校园文化栏、班级特色栏,布置张贴学生的艺术作品,展示师生的优秀文化成果,使校园营造出浓浓的文化气息。于是乎,走近校园绿化

区,看到了 “小草在休息,请你别打扰”等温馨提示;走进教学楼,看到了充满文化气息的学生书画精品;走进教室,感受到了班级特色文化布置„„

2、开展主题教育,厚实校园文化内涵。

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学生是现代可爱溧阳人的重要内容。学校2004年起每年定期举办西平小学礼仪节活动,讲解基本礼仪知识,举行礼仪中队活动、竞选礼仪之星,让文明礼仪深入人心,奠定学生一生的良好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学校建成“礼仪长廊”,让一句句沁人心脾的礼仪口号时时熏陶着每一位学生,影响着每一位学生的言行举止。

学校定期举办以“创造”、“艺术”、“信息技术”等为主题的活动周;有序开展“礼仪节”“读书节”“体育节”“英语节”“创造节”等主题文化月活动。“超级童声”、“感动校园人物”的评选,更是掀起了一次次欢乐的高潮,留下了一幕幕难忘的记忆,让学生变得更加活泼、可爱,让孩子的童年生活变得如此多彩、幸福。

学校还定期竞聘“西平长廊”“诗歌长廊”“畅想奥运”等栏目的小小解说员和小记者,并择优推荐小小解说员为来校参观的来宾解说学校的特色,在特色化的人文活动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发展。

3、开设人文校本课程,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是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现代人的基本素养。为此,学校组织人员自主开发了校本课程《可爱的溧阳》,充分挖掘溧阳丰厚的人文特色,展示家乡人文历史、地理物产、风土人情,培育学生的家乡情愫。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学校利用大道旁的墙面开设“诗歌长廊”,展示学生歌颂山水溧阳、诗画家乡的诗作,增进师生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促进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4、加强校园文化课题研究,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构建人文校园,需要理论指导与研究。学校从2005开始着力从理论的高度整合学校资源,优化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品位,申报省级课题《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利用课题研究提升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

2006年12月,“校园文化建设”获市AAA级学校管理特色优秀项目。

6.谱写统筹和谐发展新篇章 篇六

《走向世界》:“十二五”时期,山东监狱工作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困难。您怎么看待当前形势?

王本群:“十二五”时期,我国处在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总体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尤其是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实施,为山东监狱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但是,我国又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也是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社会矛盾凸显的阶段,监狱押犯在定时期内保持增长趋势,押犯构成日趋复杂,教育改造难度加大,监狱安全稳定工作面临着很大压力。信息社会和网络媒体快速发展使监狱工作置于更加广泛的社会监督之中,人民群众对监狱工作高度关注,要求监狱必须公正文明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些都对监狱工作科学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从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推动“十二五”山东监狱工作的新发展。

《走向世界》:多年来,山东监狱工作在全国监狱系统一直保持前列。“十二五”时期确定了什么目标,并依此来凝心聚力、统领全局,促进各项工作位次前移,争当全国排头兵。

王本群:多年来,山东监狱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和司法部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协作,改革进取,各项工作都取得可喜成绩,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但山东监狱工作点多、面广线长,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影响和制约着监狱整体功能的发挥。为此,我们将“实现全省监狱事业统筹和谐发展”作为“十二五”时期的总体目标。统筹和谐发展关键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为民”,根本方法是“统筹协调、和谐发展”,基本要求是“突出重点、增加亮点、多干实事”,最终目的是“强化监狱职能,实现警察职工的全面发展”。

目标就是旗帜。目标确立后,全省监狱系统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提高罪犯改造质量为中心,以确保监狱安全稳定为前提,以公正廉洁执法、教育改造创新、经济平稳发展、队伍素质建设为重点,着力完善监狱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监狱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综合保障水平,努力实现“单项工作求突破,重点工作争先进,整体工作上水平”,使全省监狱事业发展继续走在全国监狱系统前列,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走向世界》:在押犯增多、犯情复杂的形势下,山东监狱系统实现连续7年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成绩来之不易。在新的历史时期,维护监狱长治久安,山东将采取什么措施?

王本群:监狱安危关乎社会稳定大局,维护场所安全稳定是监狱机关的第一责任,也是监狱事业发展的前提。山东监狱系统始终将确保安全稳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责任来抓,立足于社会管理创新,以“平安监狱”建设为载体,完善以“防控、排查、研判、应急处置和领导责任”为主体的安全长效机制,构建“思想防线牢固、人防部署严密、物防设施完善、技防手段先进、联防协调统一”的管理体系,落实安全风险研判和分级管理制度,夯实基层基础规范化管理工作,确保监狱保持常态长期安全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走向世界》:监狱执法是刑事司法活动中的最后一道程序,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作为局长,您如何理解“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王本群:监狱是国家刑罚执行机关,是洞悉个国家执法文明的重要窗口。我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始终将公正廉洁执法作为首要价值追求,坚持依法治监,文明管理,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完善刑罚执行规章制度,建立网上执法办案平台,依法办理罪犯减刑、假释、保外就医案件,完善狱务公开制度,自觉接受执法监督,自觉维护公平正义,努力提高执法公信力,让罪犯心中充满希望,改造就有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走向世界》:监狱人民警察被称为“改造人类特殊灵魂的工程师”。您怎么看待这一赞誉?

王本群:教育改造罪犯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建立政府主导、监狱实施、社会参与的罪犯矫正工作体系。山东重新犯罪率是全国最低的省份之一。监狱人民警察是改造罪犯的主体,为改造罪犯,有许多民警废寝忘食,兢兢业业,奉献青春,奉献自我,有的甚至累倒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事迹确实感人。目前,山东省正在开展教育改造工作战略研究,探索新时期教育改造工作新理念、新模式,通过综合运用管理、教育、劳动、环境、心理矫治等多种手段,提高罪犯生存发展素质,预防和减少犯罪,最大限度地变破坏力量为建设力量,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我们多教育好名罪犯,就能多挽救一个家庭,社会就多一份安宁。监狱人民警察从事的是教育改造罪犯、化腐朽为神奇的特殊职业,被誉为“攀登十八盘的勇士”、“改造人类特殊灵魂的工程师”,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走向世界》:60年的历史和辉煌,造就了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忠于职守、能打硬仗的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您对这支队伍有什么新的期待?

王本群: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全省监狱事业统筹和谐发展必须依靠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可以说,监狱人民警察是监狱事业发展的基石。近年来,山东省监狱管理局党委坚持把警察职工的利益放在心上,不断强化警察职工意识,统筹抓好政治建警、素质强警、从严治警、从优待警工作,去年专门召开了全省监狱系统队伍建设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新时期加强警察职工队伍建设的思路和措施,成功举办了“执法大培训、岗位大练兵”成果汇报演练,展现了监狱人民警察威武之师的风采,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司法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称赞。今年我们以庆祝建党90周年和监狱机关建立60周年为契机,以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规范化管理年活动为载体,继续强化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全面加强警察队伍的党组织建设、规范化建设和职业能力建设,进步提高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今后5年,全省监狱系统队伍建设将坚持从严治警和从优待警相统

,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相协调,不断提升学习力、思想力、领导力、凝聚力和执行力,建设一支“境界高、能力强、形象好”的一流队伍,为实现全省监狱事业统筹和谐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和组织保障。

7.浓墨重彩谱写教育均衡发展新篇章 篇七

四有教师演讲稿:做“四有”好教师 谱写教育新篇章

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要演讲的题目是:做“四有”好教师 谱写教育新篇章

我是一名工作三十年有余的基层教师,参加工作以来,我总在反思:教师工作究竟是怎样的工作?怎样做才能不辜负党和国家的重托?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因此,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那么,什么样的老师是真正的“好老师”?正如总书记所说: “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但也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那就是“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理想信念,是好老师的人格基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梦想要以梦想去点燃,理想要用理想去唤醒。

实现人生价值---我校地理教师罗XX。从踏上讲台的那天起,他就梦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从教二十年来,在地理教学这片沃野上,他不断学习地理理论知识,钻研教材,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并不断地反思—实践—再反思,形成了自己独特而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态势教学法。为此,收获了多项优秀成绩:多次代表省、州、县参加全国的地理教材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多次获得XX教师专业技能大赛一等奖和全国XX地理优质课竞赛“特等奖”;撰写的十一篇论文获省、州级论文奖;2012年,被评为XX省“骨干教师”。他用爱心、耐心,更用慧心把梦想与追求变成了现实。

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一个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把敬业爱生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准则。我们身边普通的乡村中学教师高XX,被网友誉为“最牛家访老师”。曾在7天内完成了全班55个孩子的家访,不算步行,仅摩托车就跑了446公里。其实,让他获得学生敬爱的,不仅是一次次艰辛的家访,还有他二十年如一日的真诚和奉献。高老师是有敬业爱生精神的教师,才会献身教育,心系学生;才会严以律己,为人师表;才会严谨治学,诲人不倦;才会终身学习,追求进步;才会成就自己,成就学生。为此,他就是一个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

用我的真心换你的真情——潘XX„„,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2001年我刚交流到XX中学时,我就喜欢上了这里。这里有质朴的教师群体、任劳任怨,甘为人梯的工作热情。这里还有良好的校风、民主和谐的氛围、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管理模式、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平易近人的校领导和无私奉献的同事。这里的一切感染着我尽快融入到这个温暖、和谐的大家庭中,干好自己的工作。

XX中学的教师格外敬业。他们始终坚信:只要真心以对,就能换来真情回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习兴趣浓了,成绩提高了„„其中,有位学生平时上课从不动笔,连小考也不答卷,而且个性很强,态度很强硬。我始终坚信,再硬的心,也能被真情融化。我发现他对作文课比较感兴趣,就及时加以引导和鼓励,多给他发言和表现的机会,逐渐地他对语文也有了兴趣,模拟时考了99分,相对他自己,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用真心待学生,定会换来学生的真情。再难教的孩子也能被老师的真心感化。在杏山像这种想法的教师有很多。每天你都会看到班主任急匆匆的脚步,你也会看到任课教师课间个别辅导忙碌的身影。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XX中学,这句话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率先垂范,用我的真心换你真情。

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育教学知识可以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

努力成就自我----李XX„„他们以坚持“认真”来使常规业务精益求精。熟练掌握并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学科课程标准,系统把握学科内容,将任务型教学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探讨每个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模式。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并能结合本学科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在具体实施中,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调节,以达到教学内容的设定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效果。同时,积极参加培训和教研活动,观摩各类研究课,不断反思,认真总结,实现经验型向学者型教师的转变,积淀杏山中学多年的历史:先后获国家级、州级论文10余篇;多次获省、州、县级优质课一、二等奖;多次在县级进行讲座;多次指导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课堂教学评比,均获得好成绩,还被评为省级、州级骨干教师。

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作为教师不能没有爱,爱是一种由衷的热情,是一种自我牺牲,是一种依恋不舍的道德情感。

用爱心和责任谱写师德之歌——九(8)班 班主任 陈XX。对于教育来说,师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爱是成功的原动力。以前我当班主任时,我总是觉得负责任的班主任应该是严厉严格的,但实际收效甚微。当看到从没对学生发过火的陈XX老师,却把班级管理得很有条理;张XX老师即使在批评学生时也总爱抚摸他们的头,言语中充满关心和爱护之意。原来,这就是诀窍—爱。后来,我慢慢观察发现每一个“问题生”其实都渴望有更多的关爱。

班里有两个特困生小亮和小秋,家里很困难,小亮的父亲意外去世了。开学时,陈XX老师出钱帮他俩买了学习资料,并说:“小亮,你的生日快到了,老师就把这个当做生日礼物送给你好不好?”今年教师节,小亮对陈老师说:“老师,我一定好好学,取得好成绩,作为给你的礼物。”他的自信和懂事让我很欣慰。

班里还有个女孩,比较散漫,不爱学习,很聪明,但成绩一般。上学期多次找她谈话,她不以为然。教育需要耐心和等待。上初二了,班级浓浓的学习氛围感染了她。一天,她对陈老师说:“老师,以前我一直不爱学习,现在我知道错了,但功课落太多了,怎么办?”陈老师心中暗喜,就说:“你很聪明,相信只要努力你一定会克服困难迎头赶上,老师也会帮助你的。”这之后,陈老师抓住她点滴的进步及时地予以鼓励,她的学习劲头更足了。但由于她长期学习习惯差,所以,在自我改造过程中,不完成作业、上课爱接话等毛病难免会反复发生。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对此,陈老师采取不急不躁的态度,让她一点点改正,一步步赶上来。这个聪明的孩子也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在自我改造中不断进步与成长。由此,我也明白了陈XX校长常对班主任提到的“只有学生感受到了你的爱,才会真正信服你”的深意。

8.浓墨重彩谱写教育均衡发展新篇章 篇八

我是来自市委党校的宋美媛。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践行科学发展观,谱写党校新篇章》。

党校是党的喉舌,在这块宣传的主阵地上,我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科学发展观。今天,当您信步走进荣成市委党校,呈现在您面前的是一个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党校,是一个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党校,更是一个践行科学发展观、亲民爱民型的党校!

2008年,对每一个党校人来说,是兢兢业业,奋战拼搏的一年,也是我们辛苦付出,成果丰硕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完成了老校园的改造,真正做到了“用旧楼办新校,花少钱办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科研工作再创佳绩,近30篇理论文章获奖;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建立了高质量的“党校网站”和“网上办公系统”;荣获“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威海市文明机关”、“落实目标责任制先进单位”等12项省市级称号。在市委督查考核办公室对各单位进行的社会民意测评中,我校位居前列。当荣誉接踵而来,当社会好评如潮,当人人赞不绝口时,党校人却更加冷静,我们做了什么,让荣成人民如此宽容地把荣誉给了我们,我们还要做些什么才能对得起这份信任和口碑啊,党校人在思考,是的,这份成绩恰恰是我们高度领会和全面把握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才使各项事业发展不断上升到新的水平。

展望2009,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要求我们要以创新的精神抓住机遇,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挑战。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按照“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的原则,结合我校实际,创新性地开展了各项活动。

9.继往开来,谱写民族教育新篇章 篇九

今年是新中国建国60周年。60年来,广西的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广西境内有壮、汉、侗、苗、瑶、京、回、彝、水、仡佬、仫佬、毛南等12个世居民族。至2007年末,广西少数民族人口有1900多万,占全区总人口的38%,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过去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教育水平也落后。 1950年,广西仅有少数民族小学生1.5万人,中学生0.76万人,中专生1200人,大专学生30人。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自治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尊重各民族群众的意愿,从民族地区实际、民族特点和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把发展教育同振兴当地经济结合起来,建立了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教育结构和教育体制,使广西的民族教育事业取得快速的发展。

到2007年末,全区有独立建制民族学校165所,其中民族高等学校2所,民族中学19所,民族小学52所,壮文学校(含壮文初中)92所,承办寄宿制中小学民族班的学校172所。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重为:小学36.24%,初中37.28%,普通高中34.93%,中等职学校43.78%,高等学校34.95%。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重为:小学42.45%,普通中学37.37%,中等职学校22.53%,高等学校23.55%。全区少数民族学生毛入学率小学达到132.06%,初中达到137.32%。

2007年7月,教育部经评估认定,广西全面实现“两基”,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两基”目标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回顾60年走过的道路,广西民族教育事业的成就来之不易,令人骄傲。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的民族教育同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相比还有差距,在新形势下还面临更大的挑战,我们应该总结经验,正视困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把广西民族教育事业推上新台阶。

要进一步深入认识民族教育的重要性,坚持优先发展民族教育。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和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民族教育关系少数民族群众素质,关系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所以民族教育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经济欠发达、资金不足、师资不足、基础薄弱等仍是广西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最大障碍,但我们要看到,在党中央的关怀和领导下,这些困难正逐步得到克服。我们要把发展民族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工作任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主动地抓好民族教育,把民族教育真正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在实际行动上,要逐步加大民族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公共教育资源分配向民族工作的重点地区、边远、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区倾斜。民族教育办学要坚持办学效益与保持民族特点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设立民族学校、壮文学校、寄宿制民族班等多种民族教育形式,并不断深化民族地区教育规划和学校布局、管理体制、教育结构,以及教育内部管理的改革,使民族教育更加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

要努力改善民族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关注民族学生的生活、学习困难,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使少数民族孩子“能上学,上好学”。实施对口支援、推进远程教育,在资金、设备、师资和教学经验等方面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

要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措施,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和交流制度,努力建设一支在数量上适应民族教育发展需要,在质量上合格的少数民族师资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把培养、培训双语教师作为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注意发挥少数民族教师在促进民族团结、民族教育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要深化民族教育教学改革,力求办学形式、学制安排和课程设置等符合不同民族的特点。要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教育法》的有关规定,按照有利于各民族的长远发展,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有利于各民族在科技文化上交流的要求,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文教学,并处理好民族语文教学与双语教育的关系,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文水平,为少数民族学生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打下基础。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明朝,宏伟蓝图展。广西民族教育事业曾走过不平凡的发展之路,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广西,民族教育仍任重而道远。当前,中国—东盟区域合作和经济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积极推进民族教育事业,为民族地区全面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10.浓墨重彩谱写教育均衡发展新篇章 篇十

我校远程教育设备于2006年初,在教育局领导的直接督导和参与下安装调试完毕。为完成好此项工作,我们随即组织领导教师,积极投入相关工作。一年来,我们在农远工程项目的管理,教师的技能培训,农远资源的开发应用与学科的整合,以及教师教研、业务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实践中,我们收获了很多,也遇到了很多困难,然而我们感受更多的是,农远给我们带来的丰实和惊喜。

一、提高认识,全面动员,健全组织,积极落实。

1、营造氛围,为农远工作打造良好的开端。作为基层学校,如何认识这一工作的深远意义,是实现农远资源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以及农远工作是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因此,从设备安装调试完后,我们便召开了全镇农远工作动员大会。会上,校长就农远工程的重要意义和当前教育发展的形势,作了积极的动员工作。

这次动员大会实现了三个目的:

一是通过观看“空中课堂”,听了国家及省领导专家的重要讲话,广大教师对农远工程的重大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

二是通过观看了不同类型农远资源应用的教学实况。教师们对农远这一新生事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性的认识,并对农远资源走进课堂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三是就我校具体实际情况,校长做了有效的动员工作。不仅使教师们明确了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我们责无旁贷,而且感受到了自身责任的重大,任务的艰巨。我们必须从历史发展的高度看待这项工作。

可以说,在农远工作起步阶段,我们便刻意制造声势,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会后全体教师还认真地交流了体会和心得。这次动员大会,不仅使广大教师走近了农远工程,而且也被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深深吸引了。

2、领导重视,是做好农远工作的前提。

“政策要落实,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领导机构。远程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至上而下,哪个环节的领导重视不够都会使实施效果大打折扣,也就与这项伟大工程的实施初衷向背了。”

为做好学校的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我校领导班子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具体方案和措施,并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执行组长,教务主任为副组长,微机员、电教员、教研组长及学科教研骨干为成员的现代远程教育领导机构,并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3、健全制度,有力地保障农远工作的顺利开展。工作运行,制度在先,才能做到规范管理。为充分发挥远程设备的作用,我校建立了接收电视节目、网上资源、教学信息整理的一整套管理制度,(如《远程教育设备管理制度》、《远程教育卫星接收室管理制度》和《远程教育工作登记簿》、《远程教育设备(器材)损坏赔偿登记簿》、《远程教育教材(软件)借还使用登记簿》等制度和簿记表册)。为我们开展远教工作提供了很好的依据。这些相关制度,不仅明确了各个层面的责任,而且更是我们监督检查工作的标尺。

另外,我校还制定了“农远工作问责制”,对工作不负责任或因工作失误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要给予有关责任人不同程度的处罚。学校还将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成绩和资源应用情况进行量化评分,且与年终考核挂钩。制度的建立与措施的落实确保了远程教育管理工作的有章可循和顺利推进。

二、创新机制,有效培训,强化应用,促进教研。根据我校教学实际,为更好的保证农远资源运用的效果,我们采取了“两带两结合”的校本研训方式,有效的保证了农远资源的课堂应用效果。

1、骨干带一般。

教师是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主体。为了有效实施远教示范项目工程,我校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培训机制,我们以骨干教师为龙头,以全员培训为途径,落实培训计划,完成培训任务。在培训内容上,尽量选择一些短、平、快的实用技术,让大家尽快进入角色,尽快适应环境,在实践中提高、在应用中精练、在回味中反思,从而不断提高全员素质。我们把教师现代远程教育技能培训目标定位为:让所有的教师都能够了解现代电化教育技术、让了解的教师更多地参与、让参与的教师更多地深入、让深入的教师更多地带动。

学校规定:每周一至周四下午3:20——4:00为固定的集中培训时间,由微机教师确定内容、分层次培训,晚上开放计算机教室供教师学习、巩固,并由微机教师辅导。

在培训初期,为将少数心里有抵触情绪或感觉无从下手的教师引上道,我们先是组织他们观看远程教育资源网中的专家报告,观摩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使他们感受到远程资源的丰富内容,让教师从心里喜欢。

其次是有意识的在年组内培养一批骨干,指导组内教师学习使用农远资源。一是通过外出学习培养典型;二是业务领导与骨干教师结成帮扶对子打造典型;三是为骨干教师搭建平台树立典型。通过让一部分素质好,乐于钻研,又热心于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先行一步,然后以点带面,分层推进。

我们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推出了我校首批农远新人。有耿杰、刘伟、刘丽、刘金莉、安广伟等,她们在农远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方面,为全校教师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成为我校农远应用领域“第一批吃螃蟹”的人。2006年6月份,在我校“农远资源应用课堂教学研讨” 中,她们以全新的风格,成功地展示了课堂教学风采,不仅受到师校教研员的好评,而且在全镇教师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极大的促动了教师们探索农远、应用农远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培训,我校所有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都能够掌握和熟练操作运用教育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学校骨干教师能借助现有资源进行制作、整合适合自己教学需求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2、优势学科带弱势学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认识农远到应用农远,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尽管通过技术培训和一段时间的实践尝试,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和有效的与学科整合,的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我校语数外三大主科中,年轻教师比例较大,老师们的学习热情很高,接受能力也较强,加上农远资源相对丰富。因此,我们确定由语数外三个优势学科带动其他弱势学科。到2006年下半年,我校的农远资源应用很快铺开,涉及每位教师、每个学科。

2006年10月份,我校再次召开农远资源应用研讨会,全面展示了我校农远工作的成果。这次研讨会从资源的有效应用到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科覆盖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3)集体教研和自学相结合

我们坚持“边学习,边探索,边实践,边改进”的原则,把远教工作纳入到学校《教学计划》、《校本教研计划》当中,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完善落实。并规定教师每周自学时间不少于4小时;双周一次集体教研;每人每学期至少在年组或学校上一节农远资源应用研讨课。本学期,我们计划在4月下旬,通过一堂农远课,检查教师运用农远资源情况,学校将作为一次业务能力考核,予以验收。学校还把农远知识和技能的提高,纳入到业务学习当中。规定每周除完成学校安排的学习内容外,至少还要完成2500字以上的自学笔记。

(4)“走出去” 和“请进来”相结合

一项技术要应用到工作当中,人无疑是第一要素。对于“农远”这样一个即要求人掌握一定运用技能,又要求实效性很强的工作。单靠“闭门造车”,自醒自悟,即影响发展进程,又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何况在这样一信息时代,农远本身又是信息的载体。不汲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应用艺术,那也无异于资源的浪费。

我校在农远工程项目实施以来,我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不仅使我们的管理少走了很多弯路,也大大缩短了我们与农远的“磨合期”。

2006年,我们先后派领导教师外出参观考察、培训学习102人次,从小市到本溪,从沈阳到彰武,只要有机会,我们从不放过。用我们丛校长的话说:这钱花得值!

能够借助巨人的肩膀继续向上发展,你才会有新的高度,也才不愧为聪明的现代人。这也是农远工程的现实意义所在。国家投巨资(100个亿呀!),不就是想让我们的教育能够有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吗?学先进的,用先进的。才是我们现代教育人的发展理念。为把学到的东西踏踏实实地落实在工作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我们本着因地制宜,“花最少的钱,办最实惠的事。”的原则,把师校作为我们开展农远校本教研工作的“助力器”。

仅去年一年,师校徐校长、关主任和现任小教部主任谢文香,科研部主任刘恒贺,包括电教部主任刘成金,以及各个室的教研员就曾多次参加我校的农远校本教研活动。不仅为我们老师在农远资源课堂教学应用上指点了迷津,而且还做了精彩的讲座,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他们的到来,为我们教师带来了醒脑的清风,解渴的甘露,仿佛使我们听到了教师们教学生命成长“拔节”的声音。

三、强化管理,措施得力,完善硬件,开发软件。

1、设备管理。远程教育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也是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校在加强设备管理制度建设的同时,一方面通过业务学习、培训让老师们严格操作程序,并了解设备维护的基本常识;一方面充分利用我校有专业维修人员的优势,有利的保障了设备的正常运作。

2、硬件建设。我校为使农远资源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方便教师网上学习、查找教育教学资源。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2006年9月投资三万余元,为教师办公室配备了7台电脑。县教育局领导对我校远程教育工作也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在2006年国庆期间,为我校每个教室添置了电视、DVD,使光盘教学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11月份县师校无偿赠送我校一台三万多元的投影。之后学校又购置了摄像机,数码相机,大屏幕等相关设备,为我校农远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资源建设:资源建设是做好“农远”工作的核心。我们除了做好卫星教育资源的接收、整理、分类、刻录、公示;还注重地网资源的查找收集工作,并分别确定专人负责天网、地网资源的管理。(天网资源由王立元负责,地网资源由史长军负责。)截止现在,我们收录整理的天网资源有240G,地网资源有64G.。同时每个教师都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教师远程教育资源库。收集了网上精彩的课堂实录、教学设计、优秀课件、练习题库、探究和开放性试题。还有教师自制的课件和二次开发的资源以及教师的研讨课资料等等。并将自己设计的内容上传到资源中心,通过局域网实现资源共享,与其他教师共同提高。

4、资源应用:相关专家和官员曾多次明确表示:“检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唯一标准是应用效益”。

1、农远资源应用方式:

(1)、我们可以运用“资源”,直接进行课堂教学:我们现在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资源来源:一种是光盘资源;(如:刘金莉老师的《小鹿的玫瑰花》,王庆有老师的科学课《流动的空气》)。一种是天网或地网资源的运用:如:宋莉老师的音乐课中的影片片断,史长军的《西门豹》,李微老师的英语课中的资源――主要是地网资源;另一种是多种资源的整合:蓝旭、刘伟的数学课的资源,是天网、地网资源和自制课件的综合应用;王爱丽老师的英语课算是自主开发的资源了;今天是其余几节课都是这样,是老师们充分利用资源,服务于教学,并创造性的进行资源的二次开发和应用的最好例证。

2、我们还可以运用“资源”,提高教师备课水平:农远资源的丰富多彩,和无限的开发利用空间,是我们没有走进农远时所无法体会的。老师们无论教学中遇到什么棘手的难题,只要上网便可迎韧而解。还有,专家的课堂实况,优秀教案,名著,教育教学理论等等,都为老师提供了无限的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3、运用“资源”,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4、运用“资源”,促进英语、科学等薄弱学科的教学;

5、运用“资源”,弥补实验条件不足的缺陷。

四、实践农远,收获丰实,资源共享,如添双翼。1、农远应用给我们带来的实惠:

一是让知识更加鲜活了。农远让我们告别了以前“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案满堂灌”的教学状况,让教师和孩子尽享先进的教学资源,真是帮了教师,活了课堂。过去语文教材的许多情景教师费尽口舌,学生还是无法理解,现在使用远程教育资源大都能找到相关资料,《草原》美丽如画的景色、《三峡之秋》独特的风光、《狼牙山五壮士》壮烈跳崖的感人场面,通过电视给学生放出来,直观、明了、易懂。数学中的平移、旋转等问题,以前只靠老师讲,学生似懂非懂,理解起来很困难。现在呢,有现成的资源,学生一看就懂。

二是让我们的老师成长了。我校史长军老师的课,以前大家就听过他的课,确实有高度。但你知道他付出多少,出去学习,自己想方设法买资料,用千辛万苦不为过。现在呢,他可是犹鱼得水,下载课程资源几十G,极大的满足了他的学习愿望。他的课也较以前有了质的变化。而他只是我校年轻教师的代表。象蓝旭、刘伟、刘丽、刘金莉、魏丽娟、耿杰、安广伟、刘德功等等,他们在农远资源的海洋里锻炼着、成长着。

三是给课改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农远工程为老师带来了无尽的财富,也给课改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我们的老师有了更大的空间可以自由成长,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它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能极大地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更重要的是很好地解决了教育理念、师资培训、师生视野、课程资源等诸多问题。

2、取得的成绩。

一流的教育教学资源使农村学生享受到了高质量的教育,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素质。远程教育网站的开通,让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与全国各地的名师“零距离”接触,只要鼠标一点,尽享优质教育资源。可以说我校农远工程项目实施一年来,由最初的惊喜、好奇,到逐步的走近、尝试,再到后来的熟悉、亲近,直至现在的热衷、谙熟,我们的老师同时也经历了一个成长、蜕变的过程。今天,我校部分老师有这样的机会,向大家汇报他们一年来农远实践所得,尽管还不够成熟,尽管还有很多瑕疵,但我们已然欣喜地看到他们身上发生的巨大变化。

一年来,我校“农远”整体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在两次省市专家组的“农远”工程项目进展情况调研中受到好评。局领导更是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和褒奖。

2006年度,我校被推荐为辽宁省农村远程教育优秀单位,我个人被推荐为省农远先进管理者,我们的微机员王立元老师被推荐为省农远先进个人。刘伟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面积》荣获本溪市农远资源应用课堂教学二等奖;《比大小》荣获省农远课三等奖。刘丽老师执教的《富饶的西沙群岛》荣获市农远课二等奖。

目前,我校农远工作的管理水平也上了一个新台阶。一年的实践,使我们对“农远”工作的各个环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直面困难,反思问题,迎接挑战,谋求发展。我们具体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

1、资源严重缺乏,与教材不配套。有些学科资源很难找到相应的资源;

2、配套资源质量不高,效果不好。课堂应用价值不大;

3、有些资源下载之后,加工起来非常困难,费时,不实用;

4、天网、地网、人网资源生动形象,非常珍贵,可限于教室没有电脑,应用很不方便。只有一个多媒体室,满足不了全校师生教学需求。但老师们的热情非常高,尽管教务处本着“闲人不闲机的原则”尽量协调,但“碰笼子”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5、农远管理员身兼数职,超负荷工作;

6、实际教学中,教师对资源二次开发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远资源与学科的整合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7、农远工作还处于初探期,没有常规化,制度化建设尚须完善;

8、村小与中心校农远工作发展不均衡;

9、个别教师由于学习不够,在认识上仍有偏颇。总之,农远工程作为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它的了解还知之甚少,理解的还非常浅薄,运用的还很不充分,管理还存在很多盲点和误区。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探讨、总结、反思、完善。针对诸多困难和问题,我校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曾多次研究探讨改进措施,一方面积极请教有关部门协调解决,一方面因地制宜,尽量克服困难,努力探索管理经验,完善相关制度,使我校农远工作得到稳步协调发展。

目前,我们正着手完善农远工作各个环节的管理,发扬成绩,查找不足,把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剖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让教师更好的应用农远资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同时也在认真规划下一个工作目标――扩建教学楼,建设标准多媒体教室;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加大领导教师(包括信息员)培训力度,提高远教工作管理和运用能力。相信我校农远工作的明天会更美好。

结束语:

我们知道: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提高教育质量、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谁早日踏上远程信息高速公路,谁就会跑得更快,跑得靠前。

我们深信,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在县师校的具体指导下,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为教学服务,使“全民教育”、“教育机会均等”和“终身学习”逐步变为现实,使我们生活在相对闭塞环境中的农村孩子,将和城里孩子一样 “同在蓝天下,共享好资源”,共同成长进步。

11.浓墨重彩谱写教育均衡发展新篇章 篇十一

汝州市省直管以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举措

一是抓改革,促开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充分发挥省直管的政策优势、体制优势,深化财税体制、医药卫生、粮食流通、集体林权制度、土地流转、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食品监管、运管体制等领域的改革。根据河南省政府赋予的603项权限,整合机构,完善职能,理顺了住房公积金、农机、食品监管、盐业、公交客运等管理体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合并行政审批事项29项,减少59项,增加行政服务事项226项。完成897个事业单位分类、第二批水管体制改革。坚持把开放招商作为综合性战略举措,加大招商力度,创新招商举措。

二是抓创新,优结构,转型升级不断加快。立足体制优势、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提升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

围绕“提升竞争力”,强力推进商标强市、质量兴市和创新带动三大战略。开评市长质量奖、科技进步奖,重点培育了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节能环保的高成长型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行动计划,专利申请连续3年保持300件以上,被确定为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区域。

围绕“做强工业”,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冶金建材、食品加工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企业做大做强。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异军突起,培育发展了一批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大企业。

围绕“做优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高标准良田“百千万”、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农业产业化企业带动、畜牧养殖增收等四大工程。按照“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家庭农场)农户”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加大各类资金整合投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围绕“做大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商业地产等。投资52.6亿元的海峡两岸温泉观光医疗产业园区、投资26亿元的天泽阳光温泉国际度假圣地等项目加快推进;投资5亿元建设风穴寺5A级景区,投资23亿元建设九峰山5A级景区,投资3.6亿元建设蒋姑山5A级生态旅游风景区。

三是抓载体,上项目,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坚持“投资环境是基础,项目落地是根本,推动经济发展是目的”的理念,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提升服务水平,确保项目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出台了产业集聚区招商选资优惠政策,理顺了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机制,完成了产业集聚区扩容方案审批。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形成储备一批、引进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建成一批的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

四是抓创建,重管理,城乡环境不断改善。利用省直管体制优势,坚持“规划引领、建管并重、产城融合、基础先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为载体,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宜居城市。目前,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林业生态市、双拥模范城市、精细化管理先进城市。

五是抓保障,惠民生,社会事业发展不断加快。着眼和谐、着力民生、着重协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就业、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民合作医疗、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民政优抚、特困户救助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强化社会面治安防范,投资建成高清治安卡口、电子警察和平安城市监控交织的数字化监控体系。

六是抓要素,破瓶颈,发展支撑不断强化。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破解发展瓶颈,为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破解土地瓶颈。建立土地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长效机制,严厉打击违法用地、违法转让土地使用权、违法违规建设行为。破解资金瓶颈。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实施小巨人企业信贷培育计划,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中央商务区、城中村改造、城市建设管理、道路交通建设、重点项目建设等重点领域的资本运作,多渠道筹集社会资本加快发展。优化发展环境,培育市场主体,扶持小微企业发展。

省直管助推汝州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经过三年多时间省直管县体制的运行,汝州市借助省直管优势和机制,获得更大的自主决策权,激发了发展动力活力;加强对省里政策的贯彻落实,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降低行政成本,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资金运转效率,强化了财政支撑保障能力;增强了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城市定位视野更宽,经济发展速度更快,城乡面貌变化更大,人民幸福指数更高。

尤其是今年1月1日起,汝州市实行省全面直管体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面临着新一轮发展机遇,为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机制条件。结合省直管的实际,汝州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保底线、保民生、保运转、创环境、求发展”的总要求、“创环境、打基础”的总基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总开关、“汝和万事兴、汝升万事兴、汝美万事兴”的总方略,进一步拉高标杆、拓宽视野、提升定位。在发展目标上,正在编制新的五年发展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在发展支撑上,正在着力推动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打牢发展基础。在工作机制上,健全完善了比较科学的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和一系列工作推进机制,各项工作正在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一场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大讨论活动正在深入开展,新的发展目标和定位正在深入人心,齐心协力抓发展的共识正在形成,强烈的发展意识、改革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竞争意识积蓄起来的强大动力、活力正在形成。endprint

抢抓机遇 谱写汝州市经济发展新篇章

汝州市将围绕“保底线、保民生、保运转、创环境、求发展”的总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突出项目建设和扩大投资,拉动经济稳步增长。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重点,策划包装一批重大项目,充实和完善项目储备库,加大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的力度,加强与国家、省对接,争取更多项目纳入上级扶持范围。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把招商实效性和针对性放在首位,把产业集群招商作为主攻方向,把产业集聚区和中心商务区作为主要平台,通过产业化招商、小分队对接、目的性跟进,突出引进龙头企业和标志性项目,突出引进高端和高成长性项目,加快招商引资工作向高端化提升,推动新兴产业“无中生有”和传统支柱产业“有中出新”。按照“签约项目抓动工、动工项目抓建设、建设项目抓进度”的要求,凝心聚力做好项目建设服务工作,确保各类建设项目早动工、早投产、早达效。

二是突出企业服务和产业升级,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量。认真落实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相关政策,发挥政策效应,帮助企业扭亏增盈。加强经济运行调节,抓工业经济运行的常态化,抓重点企业、亮点企业、增长点企业,抓生产要素的综合平衡和协调保障实现工业保存量、保增量、保增长的目标。抓好新进规上工业企业服务工作,研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帮助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尽快让新进规上企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大力推进商标强市、质量兴市和创新带动三大战略,重点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节能环保的高成长型企业。

三是突出功能完善和集群培育,加快产业集聚区提质发展。制订产业集聚区与所在乡镇、街道机构套合方案,实现产业集聚区与行政区域空间一致和对区域内资源配置的统筹运作;配齐配强管委会组织机构,按照“人员派驻制、流程内部化”的模式,涉及审批及手续办理相关职能部门向产业集聚区派驻机构和人员,成立综合服务窗口,实现与上级部门“直通车”。实施主导产业集群培育工程,科学布局“机械装备制造、新型环保建材、能源化工、轻工和生物科技”四大主导产业,创建省级品牌产业集聚区。

四是突出工程建设和城市管理,有序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围绕完善城市功能和群众关心的城市热点问题,强力推进城市道路、游园、供水、供气、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治理,筹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强化街道办事处城市和社区管理职能,研究制定街道办事处职能定位及运转机制管理办法,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五是突出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农业农村发展。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继续抓好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及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加快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生态农业发展、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四大工程,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农田水利重点县等项目,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快农业规模化经营,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支持农民承包地、高标准良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加快建设具有城市“菜篮子”、生态绿化、休闲观光综合功能的生态农业工程,提高农业效益。坚持以人为本、产业为基,城乡统筹、“五规合一”,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群众自愿、因势利导,以生产方式、生产规模、生产性质确定村庄位置、规模和形态,分类分批推进新农村建设。将城中村、城郊村、产业集聚区内村庄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体系,有序推进城市化改造。

六是突出深化改革和机制创新,提升经济发展活力。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创新财政投融体制,壮大有效吸纳各类资本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环境改善、旅游资源开发及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政府投融资平台体系,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创新目标考核评价、财政收入分成等机制,推进三大主体工作,实施底线工作与经费挂钩制度,营造敢于担当、崇尚实干、勇争一流的干事创业氛围。

七是突出民生工程和社会保障,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统筹考虑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实际需要和财政保障能力,从全市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确定十项重点民生工程,为人民群众办好事、解难事、做实事、求实效,确保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继续巩固和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扶农政策,统筹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12.浓墨重彩谱写教育均衡发展新篇章 篇十二

宁波市委召开全市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会议。浙江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辉忠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动员各级工青妇组织发挥政治优势、群众优势和组织优势,勇于担当重任,不断开拓进取,为推进“六个加快”、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再立新功。

宁波市委副书记陈新主持会议。省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金长征,团省委副书记、党组副书记周艳,省妇联副主席金敏到会讲话。市领导王剑波、朱伟、陈奕君、胡建岳参加会议。

在全面总结和充分肯定宁波市工青妇工作后,王辉忠指出,加快科学发展对工青妇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工青妇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对工青妇组织提出了新任务。全市工青妇组织要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在把握机遇中发展壮大工青妇事业,在拉高标杆中提升服务大局的能力,努力开创工青妇工作新局面。

王辉忠强调,工会、共青团、妇联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工青妇组织的职能作用的发挥、工作的成效,不仅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而且事关执政基础的巩固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各级工青妇组织要认真履行各自的独特职能,扎实做好联系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广大青年生力军和广大妇女“半边天”的作用。要在推进“六个加快”中建功立业,发挥工青妇联系广泛、信息畅通的优势,积极开展引才、育才和用才工作,培养一批高技能产业工人、高端化青年人才和高素质妇女能手,深化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等品牌建设,为推动科学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要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主动担责,积极履行社会管理服务职能,进一步创新思路、完善举措,深化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推进文明家庭创建,激活促进平安和谐的社会“细胞”。要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中发挥作用,进一步创新维权工作的网络、载体、方法和手段,完善基层民主治理机制,职工、妇女、青少年权益保障机制。要在教育引导群众中积极作为,坚持思想教育引领、先进典型引路、活动载体引导,深入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使更多的优秀职工、优秀青年、优秀妇女能够脱颖而出。

王辉忠要求,各级党委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对工青妇工作的领导,把工青妇工作纳入党的建设整体格局,加强工青妇领导班子建设,改善职工、青年、妇女儿童活动阵地,为工青妇组织创造良好工作环境。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总结高中转化学生下一篇:工作综合素质评定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