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育的产生

2024-10-31

全人教育的产生(精选11篇)

1.全人教育的产生 篇一

“全人”教育理念

全人教育是指教学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力、经验、性格、意愿等主观条件,并加以配合之来进行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动机,而能快乐学习。

全人教育的理念是强调教育的范畴应该是整体性的、全面性的,同时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发展学习需要与顺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习者才能在心智及体魄等方面得到健全均衡的发展。换句话说,也就是要让学习者不仅学习到各种知识,还要接受道德与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并且启发他们学以致用,帮助具备相关知识以迎接现实社会的种种考验,更重要的是拥有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目标,在这样的基础上,将来他们就会懂得如何走正确的路,做正确的事,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危机并转成正面的机会,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愿意服务大众、贡献社会。

所以全人教育并不偏重某一特殊领域,而是讲求全面的、均衡的身心健康发展,跟一般所谓的“新”教育理念不同。

我们认为,只有全人教育才可以真正的让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正确的教育,必须从做人处事的整体面去考虑与施教﹐这是仅着重传授技术与知识所无法比拟的。我们认为,这虽是最传统,但同时也是最科学、最先进的教育理念。

全人教育的理念是容易了解的,因为全人教育符合最根本的常识,也符合学生自然发展的过程﹐所以家长、老师、校长都很容易配合,但是要彻底执行并不容易,因为除了要符合国家要求的学习标准,甚至超过标准,还要把知识以外的人生价值取向(例如真、善、美的追求)也融入学习,这就需要学生、家长、教师达成共识,全面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但是为了帮助学生打稳一生所需要的教育基础,这是至关重要的课题,因此任何难关都值得努力设法突破。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我们能够持之以恒,认真的推动,必定会有良好的效果。

2.全人教育的产生 篇二

“全人教育”是以北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为开始的研究, 在以后逐渐形成了研究热潮, 其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广阔深入研究, 也掀起我国教育专家研究热, 其代表人有蔡元培、陶行知等教育专家。特别是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充分研究了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地研究了全人教育, 且以实践相结合故在教育理论上大有建树。对于办学的七大目标:培养和谐人格的教育、尊重个性的教育, 自学自律的教育、建立在学理的基础上的教育、高效率的教育、尊重自然的教育、尊重师生感情的教育。

2 全人教育概念阐述

全人教育的教育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全部内容, 包括社会的所有产物, 如果缺乏了人类文化的教育就是畸形的教育。佩斯泰罗奇就认为那些入学考试、填鸭式教育、死记硬背补习等教育都非全人教育, 他认为的全人教育应该有六方面:学问, 道德、艺术、宗教、身体、生活, 也就和小园国芳所理解相一致, 只是把它形象化了, 我们可以理解学问的理想在于真, 身体的理想在于健、道德的理想在于善、生活的理想在于富宗教的理想在于圣、艺术的理想在于美。这几方面就像六边形一样, 每个方向都代表一种美, 在人的发展中这六面缺一不可, 且需和谐发展, 这样的思想就像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一样“和谐就是美”, 这就更好的阐释了全人的发展就是各方面和谐的发展。古今中外许多的教育家的思想都蕴含着和谐的教育思想, 孔子、孟子、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杜威以及我们的胡锦涛总书记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都蕴含着全人教育。

3 怎样理解全人教育与因材施教

首先, 因材施教的教育是指尊重个性化的教育, 与全人教育并不矛盾反而两者应该是统一的, 完全的因材施教就是全人教育。人都是不同的, 每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特殊个体, 他们都有不同的生活环境, 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因素, 而当前教育则不太重视个体发展, 以分数论高低, 以考试定成败, 扼杀了多少人才!因此, 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注意个别对待, 及时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 不失时机的进行培养, 才会出现更多优秀人才。再则, 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等诸多条件的不同, 必须尊重每位学生, 关注学生心理、生理等多方面的差异, 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才能让每位学生学有所获。对个体智能划分, 无论就此八种还是更多, 姑且不谈, 但我认为多元智能理论特别关注学习者个体智能的差异性, 作为现代教育者, 如何把既是教学内容, 又是教学内容沟通手段或媒体的个体智能通过教育活动得以有机发展, 这必将成为学校实施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

一位教育专家讲到“世上没有任何两粒沙子是一样的, 也没有任何两粒相同的树叶。”这句话真是恰到好处地证明了我们每一个学生, 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孩子, 都是有千差万别的。特别是在我们这样的偏远民族学校由于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导致学生的差异更是严重。这就给我们老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就是说我们在如此众多的孩子当中, 又面对着如此大的差异, 如何根据学生的差异, 对学生因材施教, 我想这是目前在我们每一个老师面前摆的一个很严峻的话题。但是经过对课题的学习, 专家从各方面阐述了, 我们的学生差异虽然很大, 但是这种差异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 即理解到的是孩子智力上是有差异的;孩子认知风格或者说学习风格也是有差异的;每个孩子学习动机是不一样的;专家运用了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进行分析, 我认真地学习之后我想对于我今后的教育、教学都会提供很大的帮助。为此, 我就自己今后将如何关注孩子个体的发展, 不让自己在成为故事中愚蠢的马夫。

尊重个体差异, 因材施像我们偏远山区的城镇小学一个班级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的。原因就是留守儿童较多, 由于监护人教育观念、知识水平与教育方法等存在的缺陷, 以及“留守儿童”精神缺乏依托, 生活单调, 接受不良影响的机率大大高于正常家庭儿童, 加之父母不能足额或按时提供生活、学习费用等因素, “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发展出现诸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突出, “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堪忧。这对于我们当地的教师来说责任更重大。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遵循因材施教原则, 让每个孩子都在学校享受到家的温暖, 从老师身上感受到父母般的关爱。

4 教育的关键问题“教师”

中国的教师很多都是“专业教育主义”的产物, 没有受过通识教育, 这就导致教师只会教授与自身相关的专业知识, 而不会全人教育, 即使有的教师会多种知识但是都是学而不精, 教师的全人教育思想能提升学生多方面的素养, 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精神,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全人教育追求理性的发展与德性的完善, 教师应在“生命知识和方法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的”, 这就要求教师应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教学方法, 英国诗人曾经说过“学习曾经被了解过的与被叙述说过的一切”。今天教师教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是:超越教科书来理解课程, 懂得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路径, 不能停留在专研教材理解教材上, 这就要求教师要与学生一样不断的学习。

5 结论

全人教育并非单纯的以教室为媒介并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 全人教育主要是以围绕学生为主的德、智、体、美、劳, 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也在是教授单一的传统知识, 而是注重教学的基本要素即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笔者认为这样的教育才是全人教育, 教师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注重培养全面育人是思想即全人教育。

摘要:全人衔接教育来自于“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指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 培养以人为本, 把个体的躯体、身心、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为一体的教育, 以关爱、关注、关心为主的全面教育。

关键词:全人衔接,全人教育

参考文献

[1]小原国芳.小原国芳选集[M].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2]怀特海, 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读书, 2002, 137.

3.全人教育的产生 篇三

关键词:全人教育 办学理念 全面发展

“全人教育”的思想兴起于西方国家20世纪60~70年代,其思想是通过传授“整全的知识”以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整体、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德业双收、人格完善的人。香港的办学理念将东方的传统教育与西方的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倡导“全人教育”的思想,提出在照顾学生在专业学习以外,在品德培养、智能开发、身体素质、群体关系、审美观念、为人处世、情感交流等方面全面发展。“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职业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职业教育要实现深入改革与创新发展,在强化专业型、技术型、知识型人才的同时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从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一、香港的全人教育理念及实践

何为“全人”?“全人”是指有自信,能关顾他人,有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工作态度。

1.全人发展,终生学习

2007/2008学年,“全人发展”作为一门完整的课程开始全面推行,是香港全日制学生的必修课程。全人发展课程,通过探索式学习和多元化学习最终让学生提升自信心及自律精神,发展学生的人际沟通、解决困难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地人生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工作态度,为将来事业发展及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上,香港职业训练局主张三位一体,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职训为主线的教学方针。通过活动教学、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视频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丰富课堂内容,注重学生体验,照顾学生的学习差异,以学生为本,发掘不同平台的教学潜能。通过跨部门协作活动、跨地区校外比赛、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术交流,提高学生作为全球公民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与人分享并从中获得启发,维系并扩大从中建立的人际网络,从而使其成为终身学习的重要阶段。

3.教师言传身教表率,学生行为习惯文明

“学深为师,品正为范”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香港教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对这句话做出了最好的印证。教师们衣冠整洁,彬彬有礼,且礼数周详,恰到好处,不傲然、不冷落、不媚俗、不做作,与人平视对等地交流。这需要涵养,需要一种视野,需要一定的胸怀。正是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们给人的感觉是既有礼貌又不失活泼。

二、全人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现代职业教育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例如自我决策能力、协作创新能力、社交交往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等。由此可见,全人教育在价值追求方面与现代职业教育存在着本质的一致性。通过借鉴香港职业训练局全人教育的经验,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确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注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个性差异,树立“以生为本”的发展理念,突出学生在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主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真正把“全人教育”的理念应用到教育实际工作中去。

2.创新教学管理体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传统的大班授课形式上课使得授课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需求,而且很多学生离开课堂之后很难与老师进行沟通。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探索学生教育和管理的新模式,传承了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的优势,突出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的双元教学,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的培养,真正实现了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3.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发挥言传身教作用

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是注重师德建设。弘扬爱岗敬业精神,倡导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出浓郁的崇尚师德的氛围。二是开展专业后续教育。教师只有持续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而教授给学生全新的知识和理念。三是培养“双师型”教师。将“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教师下企业实践学习,企业技术骨干来校讲课,让老师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与企业共同探讨双元制教学的开展,进而增强教师的综合能力。

4.开展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奉献精神

4.学习全人教育理念心得体会 篇四

(奉节县公平镇学堂明德小学 晏洪国)

教育原本就是全人教育,从中国的儒家孔门六艺到西方古希腊的博雅七艺,无不透视出教育的原有本质和面目。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教育逐渐具有了国家性、专业化等特点,也使得我们的教育变得不再是全人的教育,以至于社会发展到如此发达的地步,我们反而需要回过头来重新思考和实践全人教育。有幸也是迫于要求,翻阅了明德项目校长培训手册,体会更是深刻,认为全人教育真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行必有果。

一、全人教育的内涵及目标

所谓全人教育我的理解也不仅是教育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还要学生接受道德与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Whole Person),即不仅仅是注重认知能力的发展,也关注身体、道德价值观、社会责任、人际沟通能力、心理和情绪健康、艺术、信念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达到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联系。

要实现真正的全人教育,首先是要有一个前提假设,即“人人皆可成为全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充满无限发展潜能的有机体,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相信这个前提,也就是相信我们自己的教育能力和我们学生自身的学习适应能力一定都可以达到教育的目标,并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假设前提和我们的受教育对象学生共同的不断努力。

二、工作中如何践行全人教育理念

全人教育在于培养全面完整的人。明德全人理念旨在培养勤劳朴实、追求“真、善、美”的孩童。作为学校工作的主持者,有义务更是责任把孩子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那么,在基础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怎么做?能做些什么?让我们六年的基础教育对孩子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1、培养孩子勤劳朴实的品质。

勤劳朴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的华夏文化,无不折射出华夏儿女这一优良品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儿童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在祖辈眼中是“皇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逐渐将勤劳朴实的品质丢失。为此,我用分区的方式将学校的教室、走廊、厕所、公共区域卫生交给学生管理,除了定时打扫卫生,还要监督责任区内乱扔、乱甩的行为。同时,要求学生每周必须回家为父母或者长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小到帮父母打一盆洗脚水、添一碗饭、、、、、、,每周各班做一次总结,对表现突出的孩子给予全校性的表扬,以此来帮助他们认识到唯有勤劳以赴才能求得良好的成就。

2、用经典陶冶孩子的情操。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历史,老祖辈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诵读的经典,诵读经典,能从中明白何为真、何为善、何为美。现实社会,被网络覆盖,网络游戏成为孩子的挚爱。不爱读书,更不愿意去读祖辈留下来的这些至理名言。为改变这一现状,我要求每个班每天早上早读20分钟的时间去整体诵读这些经典,告诫老师,不要担心因为孩子小而读不懂,也不用强制要求他们一定要背下来。只要要孩子坚持下来,每天诵读几十分钟的经典,熟读几遍后自然会明白其意,多读之后自然会背诵下来。通过这些经典的诵读,不但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文学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数理能力,会加强孩子们的注意力与定力,克服注意力障碍,解决现代所面临最严重的学习障碍问题。

3、让教师树立每个孩子都是人才的教学理念。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但其成效却甚微。考试分数决定孩子的一生,因此,在很多时候一个学生如果成绩好了就是优秀的,如果成绩差了,他的一切都被否定了。为实现学校“让六年的基础教育影响孩子一生”的办学理念,我们评价一个学生不单单从他的成绩去考察,而是通过其操行品行去考核。我常用爱迪生小时的现状去告诉我们的老师,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5.全人教育的产生 篇五

一、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大德育系统,实现德育生态的整合互动

我校德育工作没有囿于校内,而是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及社会生活的“生态系”之中,使德育管理向社会各层面全方位拓展。促成学校、家庭、社会的相互配合。实现“成人、成才、成功”的整体育人的目的,从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实现与大环境的动态开放。

我校先后聘请了公安局、人才中心、检察院、街道社教办、关工委、高校心理学系等有关人士分别担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就业指导专家、交通安全辅导员、行风建设监督员、青少年法制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等职务,定期开展各种讲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养分。为了更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除了“请进来”,学校还“走出去”,确立了一批供学生实践、志愿服务的共建单位。学校与这些单位签订了共建协议书,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开展道德实践服务活动。学校依托绍兴市作为“名士之乡”、“历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深厚历史文化教育资源,将市博物馆、图书馆、名人故居和纪念馆作为学校德育基地。学校还针对中职专业教育的特点,与企业联合建立了一批实习实训基地,定期安排学生见习、实习,为在校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在校学生转向企业员工实行零距离对接。学校充分利用以上各种基地呼应学校教育,这些基地的讲解员、辅导员、实习师傅就自然成了学校编外的指导教师。同时,学校成立了学区和学校家长委员会、行风监督委员会,通过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举行行风监督员会议、走访学生家庭、发放调查问卷和致家长信函等方式与家庭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听取家长和社会的意见和建议,赢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有力促进了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二、构建校内分层德育系统,实现德育工作的协调发展

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外部影响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逐渐外显的复杂过程,整个过程包括了道德理性认知、道德情感升华和道德行为习得三个阶段。基于德育生态观的主张,我们认为中职教育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学校通过构建校内分层德育系统,以优化育人环境,丰富育人途径,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的“分层”德育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德育对象的分层设定

由于专业设置和招生方式的不同,目前职业学校所招收的学生良莠不齐,在学习成绩、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三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有时甚至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学校对育人对象分设三个层面:一部分相对优秀的学生;大部分合格的学生;小部分行为有偏差的学生。承认了学生的差异性,我们就可有的放矢地实施“分层”教育,并将偏差学生作为德育帮扶工作的重点。

(二)德育内容的分层实施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切实办好三所“校中校”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一是“课余党校”,由学校党委主办、团委承办。一年两期,招收全校的班团干部和学生会干部入学,这些是全校学生中的骨干和“领头羊”,教育内容和要求的设置相对较高,以培养党员后备力量和优秀学生为目标;二是“课余团校”,由学校团委统一指导,各学区团总支承办。一年两期,分为团员班和非团员班,团员班以培养合格团员和党校学员后备力量为目标,加入非团员班学习是学生入团的必备条件。三是“纪律学校”,由学校学生处主办。一年一期,招收一年中因违纪而受学校警告处分以上的同学,即所谓的行为偏差学生。以遵纪守规、案例警示、自省自信等为主要教育内容,一般由校领导、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等讲课,考核合格后才可结业,再根据实际表现撤消处分。三所“校中校”对全校学生实行分类招生,分层教育,增加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三)德育途径的分层建构

1. 学科课程德育平台。

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本学科德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科学精神、健康意识、环境意识等教育内容。依据中专学生的心理特点、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民主法制观念、职业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养成和创业精神的教育。

2. 德育课程教学平台。

学校对德育课程的设置进行改革,加强了心理健康、法律常识、职业道德和就业创业教育,注意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同时,规定了每周一下午第七节课为德育讲评课,由学生处教师和班主任讲评、观看教育影片、听专题讲座、举办全校性德育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

3. 社团活动、选修课平台。

全校建有三十余个学生社团组织,绝大部分学生都可依据自身的个性爱好申请加入。学校制定了社团规章和选修课学分互认细则,使得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可以接受较为系统广泛的主题教育。选修课丰富了学生的选择,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走班制也让学生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此外,各学区还依托专业特色,开展了主题班会、技能运动会等各具特色的德育活动。

4. 社会实践活动平台。

道德实践周活动是我校德育实践的重要形式之一。每当轮到值周时,班级佩戴红帽子,负责规定区域的卫生保洁、礼仪服务、监督检查,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道德规范的内化。青年志愿者利用节假日深入社区、福利院、车站广场等公共场所,开展宣传慰问、卫生服务工作。学校在寒暑假组织实践活动,提出参加社会服务、开展社会调查的要求,有效促使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观。

三、构建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袋制度,实现德育评价创新

从新生入学开始,学校为每位学生设立了“成长档案袋”,班主任是成长档案的主要记录者,校外辅导员、实习师傅、家长、任课教师、值周教师、生活指导教师、各处室领导反映和生成的有关材料,经班主任放入相关学生的“成长档案袋”。这样就形成了以学校为核心,社会、家庭共同参与补充的成长档案生成体系,真正做到全员参与,体现了“人人德育”的育人理念。成长档案袋主要收录四大类材料,即学习类、道德类、技能类、实践类。三年同袋,全程记录,全程反映,全程管理。不仅在校期间学生参与的每一次活动,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受到的每一次教育都反映在案,节假日、寒暑假期间的实践、志愿活动通过社区和家长反馈,也在成长档案袋中有所反映,体现了“处处德育”和“时时德育”的育人理念。

学校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无可替代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学校规定,让档案与学生定期“见面”,学生可以对自己的档案提出异议,进行申辩和补充。学生在查阅成长档案时,能够学会判断自己的进步,不断进行自我激励、自我警示,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成长的快乐。教师、家长通过成长档案可以多方互动,了解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寻求最佳的教育途径,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目标。成长档案袋制度,让学生抬起头来获得自信,让家长看到了希望,让教师树立了新型的“学生观”,让学生得到了和谐发展。学生个人价值得到尊重有助于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使得他们能够为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为家庭幸福承担自己的责任,同时也为学校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全人教育”的目标是: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换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完人”。对于中职学校而言,这虽然是一个理想化的教育目标,未必能完全达到。但我们认为,“全人教育”理念的价值不在于目标的完全达成,而在于享受走向这个目标的过程,使绝大多数中职学生顺利走向完全成人、教育成才、事业成功。

参考文献

[1]胡美山.走向全人——和谐社会的教育构想.当代教育科学,2005(9).

[2]刘宝存.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比较教育研究,2004(9).

[3]刘宝存.走出“半人时代”.学术界,2006(1).

6.全人教育的产生 篇六

关键词 :全人教育 核心竞争力 教育理念 理论与实践

全人教育理念是针对现代教育“过于注重人的知识和技术的培养而忽视道德情操、人文素养、人际沟通等的培养,缺乏对人的全面关注和更高境界追求”的现状而提出的教育理念。全人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回归为培养“完整的人”。同为致力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在全人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上,有不少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方面。

一、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全人教育的理念

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在四十余年的发展中,致力于台湾的技职教育,在政府教育政策的引导下,从一所职业专科学校逐步提升为台湾的典范科技大学,也逐渐的形成了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全人教育理念。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在其办学的过程中,逐步的意识到“以市场为导向,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为单一的考量因素”的职业教育的做法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意识到仅用科学知识武装人是不够的,不应该把人培养成一个仅对社会经济有用的“机器”,应该培养自由、活泼、开朗、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人,应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在培養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社会责任、人际沟通、心理和情绪等的协调发展。

台湾龙华科大将办学宗旨定为“培养兼具专业技术及人文素养的博雅科技人才”,该宗旨体现了其全人教育的理念,明确既要重视专业技术教育也要重视人文素养等的教育,要实现科技与人文的融合,要培养“博雅”的科技人才。台湾龙华科技大学的教育者们认为:全人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态度”的教育,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的教育内容概括为“态度”,将全人教育的理念落实为“知识”、“技能”、“态度”的教育,并创造性的将全人教育量化为:核心竞争力=(知识+技能)态度,提出“学校教育不能只谈专业教育,也应强调通识教育与职场伦理教育等”,提出全人教育的愿景是“知识习得,态度养成”。

二、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全人教育的成功经验

(一)明确全人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全人教育是一种理念,在具体的落实中,龙华科大将全人教育过程视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并确定具体培养目标。在认真分析研究全人教育目标的基础上,逐步的形成了具体的全人教育的内容,明确全人教育包括专业技能的习得和态度养成两大部分,教育的内容多达二十多项,明确了除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包括服务学习、劳作教育、专题制作、职场伦理、专案管理、创新创意、职涯分析规划、通识课程等。而通识课程是体现其“全人”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通识教育课程包含博雅通识、基础通识、核心通识三个部分。其中博雅通识的课程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职场伦理》等,包含了人文领域、艺术领域、应用社会、自然科学、管理科学、生命科学六大领域的知识。每一门通识课程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如《工业安全与卫生概论》课程就提出:要使学生了解工业安全与卫生之范围,让学生熟悉工业安全与卫生管理方式,以提高工作之安全卫生警觉,防范职业灾害之发生,降低职业灾害发生的频率。明确该课程的教学节数为32节,教学内容包括安全卫生检查、安全卫生教育训练、事故预防、火灾爆炸防止、工安分析与安全作业、职业病预防与健康管理等。《职场伦理》课程将针对各类工作职业场所所需之行为规范提出深入浅出的说明,课程内容包含伦理学的基本概念、职场伦理初探、工程伦理初探、企业伦理初探、伦理与法律初探、环境伦理概念、当代社会的伦理议题等主题,亦邀请学者专家进行两场专题演讲,并以生活化之议题进行个案研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教学效果。通过《职场伦理》的教育,建立学生良好的职场伦理观念,使其进人职场后,进退、应对得宜。

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在全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明确了全人教育的目标,增加了通识教育、服务学习、劳作教育等教育内容,明确具体的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高度重视和实施“全人”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价值观等,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二)将全人教育理念渗透到环境、制度中,进行“境教”、“制教”、“身教”

台湾龙华科大在践行全人教育理念的过程中,还创造性的提出了“潜在课程”的概念,由学校的各部门共同规划、设计与执行。“潜在课程”的内容包括校园景观、艺文展演、社团活动、学生自治、读书会、服务学习、体育竞赛等。龙华科大的学生活动中心建在山的斜坡上,屋顶天空操场、雨水及中水回收系统、向阳面东西向有绿色走廊;卫生间水龙头采用节水型水龙头;校园内路灯使用太阳能供电等等,都体现一种节能环保的理念,这些绿色的建筑和设施也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境教”教育效果。学校制定了学生“服务学习”的制度,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参加18小时的服务学习,服务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参加各种义工活动,要求学生用实际行动来关爱老人、关爱儿童、关爱残疾人等弱势群体,通过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操。学校还制定学生“劳作教育”制度,规定每学期至少有18小时的劳作经验,主要是从事校园的清洁活动,希望学生通过劳作的体验,懂得弯腰,懂得为他人作想,在求善知识的同时,长善品德和态度。所接触的龙华科大的教职员工给人的感觉是“热情、礼貌、博学、敬业”无形中也构成一种“身教”的教育力量。

龙华科大“潜在课程”的提出,龙华人“处处有教育,处处是教育”的做法,充分说明:不仅要重视教育的内容:要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还要重视教育的方式:教育不一定在课堂上,不一定采取单纯说教的形式,在校园环境中、在生活中、在活动中、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都可以有效的开展全人教育。在台湾龙华科技大学,能让人真正感受到“大教无形、大爱无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能不感叹他们是在用心育人。

(三)对全人教育的内容进行量化考核

龙华科大将全人教育的过程视为建立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创造性的提出了全人教育的量化考核公式:核心竞争力C=(知识K+技能S)态度A,其中知识由理论知识课程学科成绩组成,技能由专业知识课程学科成绩,证照、竞赛、专利等成果组成,态度由职场伦理、服务学习、通识课程、社团参与服务等组成,该公式明确的说明了在知识、技能习得的过程中,态度的重要性,这正是全人教育的充分体现。该校明确规定了博雅通识的学分为10分,基础通识的学分为20分,核心通识的学分为6分,通识教育学分合计36分,占总毕业学分128分的28.1%。对服务学习、劳作教育等“课程”都有明确的学时要求。在全面量化的基础上,研发了学生的学习成长历程系统,将各种指标量化并录入系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不断发现自身的“短板”。

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对全人教育的量化考核方式和具体措施,有效的用数据的方式说明了全人教育的内容和效果,是全人教育的真实有效的践行。

三、总结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因专业教育可以使人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而在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要认识到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正从能力本位走向人格本位,必须真正有效落实全人教育的理念。

参考文献:

[1]葛自祥.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私校)办学特色-以龙华科技大学为例[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4).

[2]孙晓玲.融通广度与深度的全人教育-香港理工大学通识教育及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6).

[3]肖海涛.台湾中原大学全人教育理念考察报告[J].煤炭高等教育,2001(4).

[4]吴燕.全人教育理念下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7).

[5]汤晓,张慧波,陈亚东.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2(20).

7.全人教育与图书选题策划 篇七

关键词:全人教育选题策划图书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5-0032-06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思想在世界范围内被迅速传播并得到广泛认同: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要激发人的全面潜能,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情感、知识、体魄、审美、独立思考、创造力及公共精神等方面都得到均衡发展。这种教育就是培养“全人”的教育(而不是“完人”教育)。因此,全人教育是一种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目的的全面教育。

全人教育是当代教育的国际大趋势,它既是种教育哲学,涉及教育的目的和价值问题,又是种教育实践,涉及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材和相关读物编写等具体问题。全人教育思潮也不可避免地影响我国图书出版领域。就面向基础教育的图书出版而言,如何准确地传达全人教育的深刻内涵,是图书策划人、作者和编辑人员面临的难题。探讨全人教育与图书出版的视角非常多,本文以《北大基础教育文库》为例,对全人教育语境中的图书选题策划进行初步探析。

1、全人教育思想的流变

全人教育思想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和谐就是善”、裴斯塔洛齐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及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论”,在本质上都体现了全人教育的理想。在近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教育家和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从人性和人的自由出发,将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提出造就“完全的人”的教育目标。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倡导儿童中心主义,主张在生活中、在活动中发展儿童的潜能和创造性。20世纪以来,随着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不断扩大,全人教育思想得到充分的发展。曾主政芝加哥大学校长的赫钦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理想、道德和精神力量的最充分发展,培养完美的人(perktman)、完整的人(a complete humanbeing)、自由的人而不是片面发展的工具,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作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马斯洛认为,人的发展不仅包括知识和智力,而且包括情感、志向、态度、价值观、创造力、人际关系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整体发展。罗杰斯明确主张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the whole man)——“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会体”的人。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认为,全人教育应该由六个方面组成,即“真、善、美、圣、健、富”——学问的理想在于真,道德的理想在于菩,艺术的理想在于美,宗教的理想在于圣,身体的理想在于健,生活的理想在于富”。

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激进主义教育家继承和发展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理想,建构了以“人的整体发展”为宗旨的教育理论。美国学者隆·米勒(R.Mill)将这种理论作了系统化的阐述,正式把这种理论称为全人教育。1988年,米勒在美国创办了第

份以全人教育为宗旨的专业期刊——《全人教育评论》(HolislieEductionReview)。1990年6月,在I米勒的倡导下,80位支持全人教育的学者在芝加哥签署了著名的“全人教育宣言”——《2000年的教育:全人教育的观点》。

自此,全人教育思潮传遍世界各地,形成了一场世界性的全人教育改革运动。在北美、大洋洲、欧洲和亚洲,全人教育思想对各级各类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东亚地区,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中,明确提出了全人教育的目标——面向21世纪进行全人教育,青少年学生要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做21世纪国家的主人。在日本,全人教育成了继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之后对日本影响最大的一场新教育运动,对日本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我国台湾、香港,全人教育思想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事实上,全人教育原本就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目标。孔子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今日人文教育课程加以对比,就是文学和历史并重,哲学和艺术兼赅,待人接物的礼节和安身立命的素质兼顾。透过这样的课程学习,学生能认清自己进而关心他人,热爱家庭进而热爱社会和国家,发挥至诚进而关怀天地万物。这种旨在培养理想人格的儒家教育,实质就是种全人教育。

在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界,王国维、蔡元培等先贤也标举过全人教育的理想。王国维于1906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说:“人是知情意的综合体。”蔡元培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这种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教育界。然而,20世纪中期,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了在短时间内“赶超英美”,在全国全面推行苏联教育模式,试图迅速培养能够立即使用的“现成的专家”。但半个世纪的实践表明,这种“偏颇的教育”培養出来的人,只能是单向度的人(one-dimension peson),或曰“半人”。这种人固然暂时可以满足社会发展的时之需,但无法“善尽”一个“人”的多方面智慧和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因为专业教育可以使人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当前,中国教育的矛盾和冲突日益严重,教育的本质被严重扭曲,中国社会正面临一场深刻的历史性转型。全人教育的倡导,是对当前中国教育危机和社会矛盾的一种历史反思,是对“工具化”的“苏联教育模式”的拨乱反正。在不可抗拒的时代大潮中,中国教育正酝酿一场深刻的变革

向全人教育模式艰难转型。

2、全人教育的四个维度

从全人教育思想的流变中不难发现,全人教育思想大致包含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公民教育四个基本维度。这四个维度主要涉及如何正确处理四个方面的关系问题,即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国家、人与自然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人与自我的关系,就是要认识人的本质,处理好身心相统一、相和谐的问题,致力于人文精神的培养。人与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就是要协调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培养公共精神

历史上中国的传统教育高度缺乏公共精神的培养,未来中国民主法治社会的建立必定要以公共精神的培养作为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要建立人与自

然相和谐的关系,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追求真理,培养科学精神。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就是不但要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而且要注入时代精神,使其获得新的生命力。

2.1人文教育维度

人文教育滥觞于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概念。然而,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概念含义繁多,近代以来国内外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看法,因此,关于什么是人文教育,学界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在此不作辨析。不过,从近年来我国人文主义教育兴起的实际取向来看,笔者认同这样的主流观点人文教育,就是人性教育,就是帮助孩子认识人的本质,唤醒自我意识,理解生命的价值,探寻生活的意义,维护人的尊严,塑造健全人格,构建精神家园,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美好情感,追求幸福的生活,从而更好地学会做人、学会处世、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达到身心和谐的目的。

近年来,在我国各类学校中掀起一股人文教育的浪潮,这股浪潮是对我国转型期物欲主义、拜金主义的抗拒和反击。在这个情感不断弱化的物质主义的现代社会,赫然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溜须拍马,背信弃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徇私舞弊,贪污腐败,权钱交易,违法乱规,种种乱相使人们变得冷若冰霜,麻木不仁,甚至变得无情与绝望。孩子们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无所适从,人格被扭曲,美好的天性正在日益丧失,对学习和生活变得越来越功利。

正是对如此现实的忧虑,人文教育才变得迫在眉睫。

2.2科学教育维度

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最重要的手段。人类从蒙昧时代走向现代文明,正是科学不断加速推动的结果。因此,在许多人的思想中,科学无所不能,几乎等同于“正确”,甚至等同于“真理”。近代以来,这种科学观不断得到加强。这种思想反映在科学教育中,就是越来越重视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的传播,越来越重视科学的工具属性。

然而,科学的自由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却带来了日益严重的问题核爆炸、生化武器、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温室效应、水土流失、土地荒漠

人类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

人们不得不反思,传统的科学观正确吗’科学教育应该传播什么样的科学观念?

全人教育语境下的科学教育,不但要展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也要实事求是地阐述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及其避免方法。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的目的是认识自然、有限度地改造自然,使人类更好地顺应自然,并努力为人类带来持久的和平与幸福。不但要着眼于具体科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而且要以人与科学、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立足点,融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于体,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带给人类生活的巨大变化,充分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人的密切关系,了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尤其要传播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科学审美观念,提高学生辨别真伪科学的能力,突出科学与人文的交融。

因此,全人教育语境下的科学教育,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而且要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为孩子成长扎下坚实的理性根基。

2.3传统文化教育维度

传统文化是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源,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自己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教育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渗透到各个领域中。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许多国家纷纷将本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

中国精深博大的传统文化包蕴着丰富的可资教化国人的优秀精神资源,诸如生生不息的变易之道,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概,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政治哲学,正德、利用、厚生相统的精神与物质兼顾的文明观,好学、善学的重学传统,和而不同、互动共济的和谐理念。

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不断吸取这些忧秀的精神资源,并且经过现代诠释,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推陈出新,成为滋养今人心田的营养,从而实现古今互济,传统与现代相和谐。

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课堂内外,各种读物汗牛充栋。然而在表面的繁华背后,却充满危机。许多讀物中存在糟粕,“国粹”与“国渣”并存,让孩子难以辨别。因此,传统文化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要让孩子清晰地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其中最基础的工作就是为孩子编写出合适的读物——要像蜜蜂一样采撷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与现代社会相洽,让学生在当下的生活中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要义。

健康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应抱残守缺、夜郎自大、唯我独尊:不应以古蔽今,开历史倒车:而应当开放胸襟,汲纳外域英华,在互相比较、互相观摩、互相取舍、互相融会中,达成新的综合与创造性转换,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复兴和新生打下牢固的基础。

2.4公民教育维度

公民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这个“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复杂社会系统中的“一份子”或“一颗螺丝钉”,更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肉体人”,而是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独立精神的“社会人”和“政治人”。这个“人”,就是我们理想中的“全人”,他完整地统一于权利与责任之中。他不但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中华传统文化素养,还能够有效地参与和管理当今和未来的社会事务与国家事务。因此,公民教育是针对全人教育进行的种系统训练。

公民教育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发达国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中国在20世纪上半叶也曾进行过数十年的公民教育实践。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部分地区的初中学校曾一度开设“公民”课。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一次把公民道德作为个完整的概念提出来,把公民道德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良好的公民道德、公民素质是现代民主社会建立的前提和基础。当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和社会文明形态转型,既向公民教育提出了现实要求,又为公民教育提供了必要条件。我国公民教育正经历从理论到政策再到实践的发展过程,公民教育的时机已经成熟。

3、全人教育语境中《北大基础教育文库》的选题策划

《北大基础教育文库》包括《新人文读本》《新科学读本》《新国学读本》《新公民读本》四套读物,试图通过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及公民教育来培养中小学生的“全人”素质。在选题策划和编写理念上,这四套读本力求体现全人教育的四个维度。

3.1《新人文读本》:为孩子成长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

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和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新人文读本》充分提炼人文主题和张扬人文精神,由浅入深、由感性向理性、由表及里地让中小学生认识和感悟爱、关怀、同情、慈悲、宽容、独立、自信、自尊、自强、责任、创新

等饱含人情味和人文气息的人生主题,用种正义、温情、和谐、菩与美的心情观照社会与人生,观照自我的价值与尊严。

《新人文读本》中的篇章充满震撼人心的深刻内涵:创造奇迹的爱心故事,透明纯净的童心天空,温暖人间的美德修养,独立自尊的美好人格,慈悲宽容的人文情怀,笑傲挫折的平静坦然,奇趣多彩的自然美景……这些故事成了港湾、绿地、林间湖泊、月下麦田、人生舞台的幕间音乐……散发出浓郁的人文气息,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理想的人文教育应该是让弦子的精神成长处于浓重的时代氛围之中,与社会同行,与审美同行,与语言的发展同行,与孩子的阅读趣味同行。《新人文读本》与目前那些无论内容还是表达方式都与现实脱节、严重缺乏当下感的课外“经典”读物不同,是用经典的眼光去选择时代美文,让孩子们能够轻松地自主阅读,在感动中塑造自我。在选文上,读本非常注重当代作品的入选,非常注重美文与感动文章的人选。通过提炼和张扬富于人文精神和人文主题的文字,感动青少年,完善青少年的人格,从而形成一种理想的人文气候。

“为孩子成长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就是《新人文读本》的美好目标。

3.2《新科学读本》:为孩子成长扎下理性的根基

《新科学读本》试图通过大量的案例阅读,力求回到科学探究的具体历史情景中,让学生充分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具体方法、历史地位和社会作用,以及从事科学研究所必需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观念,并且提供比较广阔的科学背景和社会背景知识,阶梯式地、综合地展现科学的丰富内涵,拓宽科学教育的视野,使学生通过循序渐进地学习,打下坚实的理性根基。

具体来说,小学阶段突出博物学的主题。博物学是自然科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悠久的传统,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途径。博物学传统不但符合人类的认知实际,而且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孩子们拓展眼界、关注自然的需要。它充分表现了人与自然具体的、可感的关系,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好奇心。

初中阶段是人生阅读的花季,因此特别强调孩子对知识的创造过程的理解,强调充满好奇心的思维和探索奥秘的兴趣,强调科学家是如何在科学研究中进行动态的思考,其目的是避免学生把书本上静态的知识当作唯一的科学知识的误区。这样,孩子们就会认识到,科学不但是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而且更是人类薪火相传的一种精神活动。

在高中阶段,更注重对科学的理性思考。书中涉及科学的性质、真假科学、科技伦理、科学与技术的区别、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科学与艺术及科学史上的重大案例等,力图使孩子们更完整、更全面地理解科学,并对科学和技术进行比较深入的反思。

《新科学读本》从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出发,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联,突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突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传承,突出科学与人文的交融,较好地阐释了全人教育语境下的科学教育理念。

3.3《新国学读本》:为中华文明的复兴与新生铺路

从一般意義上说,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续接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新国学读本》与时下大量出版的对单本国学名著进行通注、通译的编纂方式不同,打破惯常的编写方法,以当代视野,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在浩如烟海的国学宝库中,遴选国学精华,突出思想、文化和文学价值的融合,注入时代精神,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新国学读本》以传授德性之知与智性之知为两条交会的主线,从数百种文献典籍中撷取国粹,按照主题词组织选文。

小学主题词包含中华源流,神州方圆,人文始祖,百家姓氏,农耕游牧,科学成就,百工技艺,简册帛书,翰墨丹青,霓裳羽衣,射御游艺,寸草春晖,手足情深,千金一诺,爱人如己,爱智乐道,寸阴寸金,博学问疑,知行合一,修身进德,勤劳节俭,坚忍执著,闻过则喜,满损谦益,贵义轻利,尽忠报国,和谐宽容,天人和谐,日新日进等。

中学主题词包含:励志笃行,养气修身,仁者爱人,行己有耻,勇毅坚忍,公正廉明,经世济民,忧国忧民,尚贤使能,持法有度,富国强兵,厚生利民,怡情养性,名士风流,巾帼风采,侠肝义胆,豪情快意,民间百戏,车舆舟楫,巧夺天工,悬壶济世,丝竹管弦,礼尚往来,民间信仰,慎终追远等。

从以上主题词可以看出,《新国学读本》主要包括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从知识学的角度,从知识层面上对传统经典文献进行梳理、解读,提供国文、国史知识,二是从思想文化的价值层面发掘传统经典文献中富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成分,提供知性和德性的双重借鉴。力图对国学进行现代诠释和阐发,沟通历史与现实、科学与人文,达成创造性转换,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提供源泉和动力。

3.4《新公民读本》:为21世纪培养合格公民

《新公民读本》的基本立意在于,以世界眼光和历史视野审视中国的现实教育,充分突出人类普适的价值观念,充分突出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资源,充分突出公民的权利、责任和参与意识。

《新公民读本》包括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公民知识和公民参与技能四个方面的内容。公民道德方面,包括仁爱、宽容、感恩、友谊、尚礼、诚信、责任、尊严、合作等主题:公民价值观方面,包括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治、正义、和平、爱国、追求真理、与自然和谐共处等主题:公民知识方面,包括国家与政府、民主政治、政党制度、司法公正、社会公共生活、公民的权利与责任等主题,公民参与技能主要是指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基本能力,如与人沟通、演讲、讨论、组织活动、参与选举、处理纠纷、维护权益、向责任部门或媒体反映问题和提出建议等主题。

为便于学生接受,读本在逻辑结构上,依据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公民知识和公民参与技能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及相关主题,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由易至难,由浅至深,层层递进,不断发展,试图深入浅出地诠释公民教育的目标:传播公民知识,培育公民意识,张扬公民权利,呼唤公民责任,为2l世纪中国培养合格公民。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新公民读本》作为《北大基础教育文库》中的一种,与《文库》中的另外三套读本——《新人文读本》、《新科学读本》和《新国学读本》一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个有机整体,努力实践全人教育的理想。

4、结语

全人教育代表了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但由于长期以来教育领域的积弊和社会积弊,这种改革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图书出版尽管只是推进这项改革的一个因素,却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直接的因素。在众多出版物中,《北大基础教育文库》在策划理念上,能够把握并准确阐释全人教育的深刻内涵,具有定的典型意义。

在出版实践中,《北大基础教育文库》中的四套读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协调、相互映衬和彼此补充,较好地呈现了全人教育的四个维度。这四套读本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入选“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入选九大部委“知识工程”推荐书目,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被中国书刊发行协会评为优秀畅销书,在全国数百所中小学使用。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这种社会影响还在不断扩大。

这个案例的启示意义在于其一,图书策划人应对教育思想有深刻的把握和独到的理解;其二,图书策划人对教育变革应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其三,图书策划人应对教育图书出版走向具有超前的眼光:其四,图书策划人应具有将教育理念和出版理念整合在起的实际运作能力。

8.全人教育的产生 篇八

关键词:全人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素质教育

一、引言

全人教育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70年代, 隆•米勒 (美国教育家) 正式确立了“全人教育”的名称, 提出现代意义上“全人教育”。80年代, 西方出现一批全人教育相关的期刊与著作。到20世纪末, 全人教育开始在我国港台地区盛行。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物质生活富裕起来, 但行人故意闯红灯、司机因别车而殴打女司机等现象反映的文明素养沦落, 叩问着人们, 口袋迅速富起来的中国人脑袋是否也“富”起来了?兴起于西方的全人教育思潮针对时下社会新情况, 探索教育对塑造“全人”的重大意义。我国大陆的一些学者倡导在全人教育理念下进行教学改革。

二、全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一) 全人教育的理论

“全人教育”是古今中外哲学家、教育家的智慧结晶。孔子的教育思想、卢梭的自然教育、瑞士的人文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课程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及毛泽东的教育思想等, 都蕴含着全人教育思想。全人教育注重非理性因素 (直觉、情感、想象等) 在教育中的存在, 这一主张体现了其对自然教育传统的推崇。它批判工业化时代教育过于强调认知和理性, 不信任技术世界观, 维护一种整体的、生态的世界观。

全人教育有以下几点特征: (1) 强调整体联系观念, 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全人; (2) 倡导师生关系平等开放; (3) 构建学习社区; (4) 以教育来改造社会。

(二) 全人教育的实践发展

国外, 从北美到欧洲, 再到澳洲、亚洲, 都有对全人教育的实践探索和研究。例如, 隆•米勒 (美国) 创办“全人教育出版社”, 发行《交锋:寻求生命意义与社会公正的教育》刊物 (原名《全人教育评论》) 。约翰•米勒 (加拿大) 领导安大略教育研究院开发全人教育课程。此外, 英国、澳大利亚等国有关全人教育的研究也发展迅速。在亚洲, 日本的小原国芳创办玉川学园, 创立了完整的全人教育体系。

国内, 全人教育也引起了教育界呼应与实践。例如, 在高等教育领域有香港的浸会大学、台湾的中原大学和陕西的八所高校;此外, 山东的茌平县博平中学结合发展需要和自身实际, 构建全人教育实践模式, 引导学生走向完满人生。

三、中小学贯彻全人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全人教育的提出是现代西方种种价值问题、社会问题投射到教育领域的反映。那么将其引入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是否可行?本节试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论述其可行性: (一) 全人教育与中小学素质教育在内涵上有契合点。 (二) 国内实践经验可以提供借鉴。

(一) 二者内涵上具有契合点

顾明远和张民生在《推进素质教育》一文中阐释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些学者在《西方当代全人教育思想探析》一文中归纳总结了“全人教育”的主要内涵。通过对比可发现, 素质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民, 全人教育“关注每个人的智力、情感、社会性、物质性、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的全面挖掘”, 二者都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公民”与全人教育要培养“具有整合思维的地球公民”相契合;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全人教育“寻求人类之间的理解与生命的真正意义”, 素质教育强调“创新精神”, 全人教育鼓励“跨学科互动与知识整合”, 由此可见二者内涵不谋而合, 具有契合点。

(二) 国内高校的实践经验可为中小学践行全人教育提供借鉴

我国高校以通识教育为切入点将全人教育理念融入到大学教育, 高校的全人教育实践可为中小学素质教育贯彻全人教育理念提供以下借鉴:

(1) 中小学应重视英语、美术、音乐、体育等科目;通过组织学生表演英语课本剧, 背诵经典台词, 角色扮演等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丰富语言知识。举办手工艺术品小展览, 倡导利用一些废旧物品来制作环保垃圾桶、笔筒、花篮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 组建学习小组, 优等生和后进生轮流担任小组长, 以此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意识。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有关教学内容的讨论。课后小组长督促作业的完成, 组织组员讨论作业中的疑问。教师起活动组织者、过程监督者、指导者的作用。

(3) 中小学教师应克服固步自封的思想, 不断接触新动态, 提高使用网络“充电”能力, 例如利用网络浏览、评价和使用优秀微课等。

总而言之, 素质教育和全人教育在内涵上具有契合点, 国内高校的实践经验也可为中小学践行全人教育提供借鉴, 所以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贯彻全人教育理念具有可行性。

四、结语

21世纪培养多知识高技能、具有健全人格、全球视野的“全人”将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全人教育为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力量。全人教育内涵与中小学素质教育内涵相契合, 并且国内香港、台湾及大陆高校的成功实践以及山东茌平县博平中学创建的独特模式可为中小学素质教育与全人教育相融合提供经验与借鉴。二者的融合有利于从娃娃抓起, 提高国民素质, 满足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公民素质和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东海.全人教育思潮与高等教育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 2007, 3.

[2]曾庆伟, 唐汉卫, 王彦华, 石秀云.走向完满人生——山东省茌平县博平中学全人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科学, 2010, (24) :20-25.

[3]顾明远, 张民生.推进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 2010 (7) :9.

9.全人教育的产生 篇九

“交往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 在马克思那里, 一方面指的是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一方面指的是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可以说, 交往活动是交往的动态表现, 交往关系则是交往的静态表现。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结构的形成过程中, 交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是各种经济交往、政治交往和思想文化交往关系的规范化、制度化, 才形成了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有机系统。 (刘明合, 2008) ”不难看出, 交往活动是形成、约束个体的规范和制度的重要过程, 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学科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交往实践, 具有潜在的立德树人和促进“全人”发展的潜在意义。

第二语言习得的各个理论从来都不会忽视对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活动的探索。而课堂中的师生交往活动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是区别不同语言学习理论的核心部分。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现场就是一个微缩的社会场景, 也是各种交往活动实施的平台。学生在不同学科所营造的不同场景中, 进行具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活动, 在活动中实现与他人的交往, 进而逐步培养和塑造具有相应学科素养的人以及具有学科特色的人际关系, 这种静态关系的规范化和持续发展后的制度化, 是促使学生个体在社会经济交往、政治交往和思想文化交往活动中形成初级规范、初步制度和初期具有个性特色特征的必由之路。现代教育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多样化和全面性发展, 即通过学校教育, 实现学生作为全面发展的个人, 即“全人发展”的可能。所谓人的发展是指“随时间的推进在人身上发生的变化”。

着眼于英语学科教学活动对于个体发展的多维度关照

英语学科教学在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过程中, 一方面关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关注培养学生在运用语言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规范的、积极的、向上的个人行为规范, 以及良性的、和谐的、制度化的人际交往关系。英语学科应该发挥其特殊的学科优势, 深挖英语学科的优质潜能, 使课堂活动中的师生话语互动交往过程成为形成学生良性个人发展的基石, 成为树立规范、明确制度、培养习惯、传承美德的载体, 最终发挥英语学科教学的潜在张力, 即培养学生具备英语学科素养, 成为推动和传播世界优秀文化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具体来说, 英语课堂中的交往活动应该体现对于学生发展的多维度关照。第一, 关照学生个人的发展, 即智慧的提升, 勤奋性格的磨练, 包容性格的养成。第二, 关照教学环境的营造, 即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 创设具有互动意义的交往活动, 推动和谐师生话语互动的发生, 以及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机制。第三, 关照人际关系的形成, 即培养学生合作的行为、互助的品行、竞争的意识、共赢的理念。第四, 关照祖国和祖国文化意识的传承, 即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 培养反思的习惯, 培养崇尚学习的品质。

探索基于英语学科特点的课堂交往活动之有效途径

在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具有普适意义的智慧, 将英语语法学习和词汇学习作为增进学习者对母语产生骄傲感的途径, 不断探索基于英语学科特点的课堂师生互动模式。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指出, 英语学习从来都是要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文秋芳教授也曾指出, 只有真正学好了地道的英语, 才能更好地用他人的话语体系与他人交流, 从而规避因为使用不同话语体系而产生的语言交流误解和敌对。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韩震校长也富有深意地提道:“学好外语, 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出中国声音, 讲述中国话语, 实现中国梦。”

其次,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促进语言学习者形成坚韧的性格。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 语言学习的成功从来都是智慧和汗水合力的结果, 缺一不可。语言学习的过程是磨砺个人性格、耐力和毅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自我反思, 不断反省自己的心智发展过程。每个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史都是一部不断摸索并最终绘制出适合自己的独特线路图的历史。语言学习的过程, 也是感受每种语言的韵味, 与世界文学大师面对面交谈的过程, 语言的学习一定会发展学习者自身感官的敏锐性。尽管记忆的行为存在于语言学习的各个角落, 英语词汇的记忆绝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死记硬背。语言是鲜活且极具生命力的思想的外壳, 人为制造出来的世界语因其缺乏生命的灵动而鲜为人知则是很好的证明。因此, 学习一个词汇, 就是享受一种全新的心灵震颤, 是一种智力参与下的精神和情感的对话。当学生从一个英语单词Will想到另一个英语单词wilt, 他仿佛感受到了因为缺乏持之以恒呵护娇嫩花朵的恒心, 而眼睁睁看着花朵枯萎的黯然神伤。这样的英语词汇记忆旅程成就的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丰富, 更是每个英语词汇与学生心灵的深层次对话, 学生也会在英语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酣畅淋漓地体验了一番精神世界的神奇游弋。再次, 在英语课堂教学内容中引导学习者进行具有反思品质的交流与对话, 这是推动学习者和教学文本之间进行高层次精神交往活动的有效路径。另外, 在英语课堂教学互动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性格和主动参与的意识。同时, 语言学习的结果不仅开拓了信息获取的途径, 为实现更多意义的解读提供了工具, 也为实现更高层次的精神活动提供了语言材料。

创设多维度的课堂交往活动, 拓展英语学科的教育潜能

在探索英语课堂活动对于学生交往活动和关系的发展之效用过程中, 笔者对某师范院校非英语专业一个班级的大学生的英语课堂学习反思日志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思考英语学科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践对于“全人教育”的潜在意义和深远价值。

学生们的日志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的确值得深入思考, 如学生希望老师能明确告知一些英语学习的技巧;希望老师能够多讲解英语四级考试历年真题等。这些反思日志充分反映了学生在长期应试环境下的真实心态和状态, 学生们的英语学习比较被动, 并没有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语言学习风格。消除这种等、靠、要思想, 消除这种考试、做题、分数的魔咒, 关键在于探索英语学科教学的深层责任以及教育潜质, 即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 让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使用真实的语言中自然生成;开展具有思辨意义的师生话语互动, 让学生的思想与智慧在语言交流中升华;丰富具有一定挑战的课堂活动, 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使用语言中学习语言, 在语言交流中发展学科素养, 形成基于语言学习的文化品格养成, 思维品质发展, 学习习惯形成的良性发展态势, 成就英语学科潜在的“全人教育”目标。

结语

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硬实力即学科知识的同时, 一定要兼顾学生软实力的提升, 即提升学生作为全人发展所必须的各种能力。而实现此目的的有效途径就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具有学科特色的师生交往活动, 使学生在各种学科所特有的交往活动中共建共识, 形成规范, 发展制度。唯其如此, 我们的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积极态度, 前瞻性理念和活力十足的未来青年。

参考文献

[1]刘明合:《交往与人的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人的发展》,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9。

10.全人教育的产生 篇十

近年来,新加坡倡导落实以价值观为导向,少教多学,注重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的全人教育。建立了因材施教、联系生活、注重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的教育体制。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充分发挥当代科技在教育中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和国际思维。由于新加坡人民勤劳智慧,精益求精,奉行“教育立国”的政策,办出了世界一流的教育,使得新加坡培养的人才受到世界欢迎。

1.学生分流,因材施教。小学六年级学生参加全国会考,根据会考成绩,学生被分流到不同层次的学校,修读不同水准的初中课程。初中毕业会考,学生被分流到不同层次的初级学院或工艺学院。工艺学院侧重培养学生生活技能。如学生学习商务,将到开设在校内的实体店内体验学习;学习飞机维修专业的学生,真正在学校见到飞机实体并接触飞机学习维修技术。为了让工艺学院的学生建立自信,努力进取,成为有用之才,新加坡把工艺学院建设得比大学还漂亮,其教学特别注意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使学生学到实用的技能。高中会考之后,学生被分流到理工大学或理工学院(相当于中国的大学专科学校)。积极进取的部分工艺学院的学生,可能考入理工学院学习;积极进取的部分理工学院学生,可能考入理工大学学习。

2.课程设置联系实际,给予学生选学权。比如,初中设置了英语、母语、数学、历史、体育、食物与营养、地理、科学、美术、设计等10门必考课程,学生对于英语、母语2门课程可以自定学习初级或高级程度。上课可以走班。比如工艺班的学生,综合成绩较差,但他可能选学高级华文,他就去听高级华文的课程,学完及格后他将得到高级华文的证书。这是对学生认可和鼓励的一种方式。新加坡学校课程中还有部分选修课程,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3.中小学实行半日教学制,学生上午在校上课,下午落实课外活动。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教育部强制要求学生必选一项课外活动。学校安排专业教师在校内培养学生特长,不向学生收取培训费。学生在课外活动学习中的表现,会在升学录取时作为参考依据。

4.实行双语教学政策。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为了便于人民相互交流,走向世界,新加坡确定英语为第一语言。在教学中,英语为媒介语言(母语教学使用母语)。另外,为了传承民族文化,各族学生也必须学好自己的母语。

5.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充分发挥当代科技在教育中的作用。联系生活,培养重思考、好学习、善创新的学生。比如,新加坡不仅不禁止学生使用手机,而且在教学中发挥手机的作用,方便师生有更多的教学互动交流。新加坡城市展览馆成为校外教育的一个基地,定期举行让孩子设计未来城市的活动,激励学生发挥想象和创意,设想未来的房子或城市的样子,并把它画出来,写出自己的设想。某些孩子的创意得到采纳,在城市建设中变成了现实。某位英语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习家具的名称,设计了一个网上活动来加以落实:假如你有一间3×4平方米的卧室,请你上“宜家网”购买合适的家具进行布置。学生进入网站,自然就能够把家具实物和英语名称挂上钩。这种设计,巧妙地联系生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有四两拨千斤之效。全人教育,要求学生德、智、美、体、群(合作)全面发展,成为具有世界眼光的爱国人才。为了扩展学生视野,除了让学生认真学习世界各国的历史国情之外,教育部每年组织学生到国外游学。

对比中新教育,我觉得:新加坡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并不比我们先进多少,但是其教育质量的确令人佩服。我们落后的不是理论,而是高瞻远瞩、认准目标之后一往无前的勇气。我们往往说得多,落实得少,我们缺少的是求真务实的行动。

11.全人教育的产生 篇十一

一、全人教育办学思想的内涵

全人教育从教育的内涵来讲, 首先是人的教育, 指向基于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全人教育的办学思想主要包含着全人教育的教育观、全人教育的教师观、全人教育的学生观和全人教育的课程观。因此, 我校把全人教育定位为:教育以人为中心, 以育人为核心, 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奠基。

全人教育的学生观:教育的主体是人, 教学的中心是学生,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具有作为“人”的价值:和谐、平静、合作、合群、诚实、公正、平等、同情、理解和爱, 又有作为人的各自的独特性, 具有各自有待发掘的潜能。因此, 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学生, 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是作为人的整体存在的, 有人的知、情、意、行的需要。学生是已有人生经验的人, 学生学习就是在教师的价值引导下, 个体积极、多感官体念、感知、建构周遭世界的过程。学生都有自我选择、自主探究、自主表达、自主成长的机会, 依据他们的能力, 对课程和学习过程发表意见, 同时负起学习成败的责任。

全人教育的教学观, 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 设计和调适学生的学习路径, 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帮助学生自主观察、亲身体念、实践感知、思考建构的过程。学生是作为整体的人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的, 全人教育的教学观应该要凸显人的整体性的存在。存在是指人全面经历现在。全人教育的理想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个人价值的模式, 是整合“以社会为本”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找准社会需求和培养“全人”的契合点来实施教育的模式。

全人教育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学生与世界之间联系的途径”。因此, 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要为每一个孩子的充分发展奠基, 我们就必须尽可能提供丰富的、可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课程, 就必须整体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 同时, 尽可能实现课程的经验还原、体验、提炼和丰富, 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开发实施, 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 用课程开发和实施作为发展教师、成长学生的主要育人路径。

二、育人方式的创新

基于全人教育的办学思想, 我们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对传统的育人方式进行了创新和改变。

1. 构建以自我体念, 自主建构为主要方式, 以道德感知、道德体念、道德认识、道德实践、道德建构为内容的德育活动。构建以人的终身发展需要奠基为目的的, 围绕着学习习惯、礼仪习惯、卫生习惯、交往习惯、体育锻炼习惯、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趣等为内容的养成教育。

(1) 岗位体念。创设红领巾广播电视台、班干部轮换制等岗位, 让学生在不同岗位中生成与人相处、与人协作、与人学习等人所需要的社会交往能力, 在交往过程中为生成求真、向善、唯美的生命价值奠基。

(2)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 为培育全人提供必要的载体。我校校园面积小, 运动场地不够, 学校在二、三年级开设形体课, 四、五年级开设篮球课, 每学期举办学生班际篮球比赛, 用课程的形式让每一位龙华小学的学生习得一种运动技能, 养成一种锻炼习惯, 生成团结协作、勇敢拼搏、积极向上的情感体念和价值取向, 为培养身心健康的人奠基。

(3) 良好习惯在做中养成。习惯决定性格, 性格决定人生。学校拟订《龙华小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 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和习惯进行具体的要求, 拍摄《龙华小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专题片, 编写《龙华小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三字经绘本》、《龙华小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评价手册》和组建学生红领巾监督岗和教职工值日制度, 利用红领巾电视台的舆论监督等落实一日常规的要求。开展《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研究》的课题研究, 不断深入和提高学生习惯养成的效益。

学校改变了海南中小学普遍偏重毕业班的教学成绩, 忽略了一年级幼小衔接中的习惯养成, 造成六年级教师苦教、学生苦学, 但学习效能低下, 违背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现状。在一年级开学前一周, 组织全体学生运用“德育导行”的方式进行实施。如孩子们列队上下楼梯, 同时从教室的前后门进出, 按从高到低的顺序站好, 记住自己的位置, 同时只能看到前一位同学的后脑勺, 做到上下楼梯靠右行, 集会列队“快、静、齐”。又如明确孩子们怎样收发学习资料, 怎样小组合作学习, 怎样举手发言, 怎样参与评价等。同时主张, 把学生学习中的好的方法不断强化为习惯。如发现哪一方面学生的行为习惯存在问题, 学校会请该班班主任再利用“德育导行”的方式组织学生强化。

2. 构建以学为中心, 学生主体的生命化课堂。

我们主张, 教师要找到知识在生活中的模型, 沟通学习内容和生活、社会的联系;我们要求, 构建先学后教, 前置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需, 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喜欢学习、终身学习;我们落实人的整体性存在的全人教育的哲学观点, 遵循“课堂是师生生命共度的过程”,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学习交给学生;我们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角色定位, 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 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建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

学生评价是我们全人教育的教育观、学生观的具体体现之一, 也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同时, 评价的激励性和导向性也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我校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一是从人的整体性发展进行评价, 二是从人的全员性发展进行评价, 三是从人发展的全过程进行评价。整体性发展评价如每学期进行的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学生的评比, 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员性评价如每学期两次的校际“学习之星、纪律之星、卫生之星、礼仪之星、班干之星”的评比, 让某一方面发展较突出的学生得到充分的肯定, 既尊重人的个性化发展, 同时, 让每一位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及时获得肯定。全程性评价指学校编制《评价促进发展》的学生评价手册, 采用自评、同桌互评、家长评价对学生每天在学校的学习、礼仪、卫生、交往、自律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 教师分周、期中、期末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实现学生表现每天一小节, 每周一总结, 每月一评比, 评选每月各方面分别表现优秀的学生, 进行学校和班级表彰、鼓励, 让评价促进发展。

4. 课程体系的整体建设。

全人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课程应具有贯通性和整合性的特点。为此, 学校根据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展奠基的要求, 整合课程资源, 开发校本课程, 构建国家、地区、校本三级课程体系, 支撑学校的办学思想。

(1) 探索和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常规课程体系。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 建设魅力语文、品质数学、活力英语、健康体育、多彩艺术等国家课程。组织教师研究和二次创造来实施国家课程, 落实“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课改理念, 使课程更切合地方实际、学校实际、学生发展的实际。用课程特色来支撑学校的办学特色, 用课程的系统化来系统落实办学思想, 总结和提炼各学科的教学主张, 形成全人教育的课程体系。比如品质数学, 要求数学要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等数学素养, 培养具有理性思考的人, 实现求真教育中“真”的教育的两个方面:其一, 学问的教育, 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其二, 求真的教育。一是求真精神即科学精神的培养, 二是求真方法的教育。同时, 体念数学的简约美, 数学探究的思维乐趣, 数学挑战的自我超越的美好情感;数学协作学习中互助、共赢等方面的善。

(2) 基于学校实际和人的终极关怀, 探索和构建篮球课程、武术课程、形体课程、剪纸课程、儿童画创作课程、书法课程、英语角活动课程、合唱课程、舞蹈课程, 主持人课程、小记者课程、阅读课程、礼仪课程、以及养成教育德育课程等, 整体构建学校的特色课程体系, 让每一个孩子经历不同的课程教育, 为一生的多维立体发展奠基。

5. 学校文化实现育人以无痕。

学校管理从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过度, 从办学思想的梳理到“全人教育”的办学思想的确立, 培育学校的“价值文化”。从制订学校的管理章程到规章制度的重建, 通过制度管理的规约引导人从他律到自律, 培育制度文化。依据价值文化和制度文化规范人的行为, 培育行为文化, 把满足人的需求、对人的要求和办学思想的成效外显, 打造物化文化的四个维度, 细化全人教育办学思想的内涵, 拓宽其外延, 使学生浸染在优秀的学校文化中, 体念、感知、建构、生成, 实现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和谐发展。

(1) 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学生的行为文化。学校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体实践活动可以将空洞的教化转化为参与度高的直观体验。学校组建了舞蹈队、小主持班、小记者班、植物栽培班等系列学生社团, 社团活动于全人教育理念是很好的实践途径, 因而学校对于社团的管理也较为轻松、民主, 同时有良好的政策支持。举办一年一度的艺术节、体育节、校园小歌手比赛、学生演讲比赛等学生活动, 组织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参与者不仅锻炼了各种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理解并实践了全人教育重视的情感体验、道德提升和价值体悟, 校园文化与课堂教学达到了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成效。

(2) 打造教育以人为中心的学校物化文化。乌申斯基所说:“教育以人为中心”。学校的物化文化围绕着以人为中心来打造。学校教学楼、围墙、功能教室、校庭、绿化、美化进行整体设计, 四周绿树环绕, 鲜花轮替开放。校园浮雕和楼梯墙体宣传画, 文化石上的校训, 楼梯间、楼层走廊宣传栏、教室外墙宣传画, 学生成为主体。各班教室门口的班级简介和教室里的各种宣传栏, 班级发展目标、班规、班训、班级活动剪影、学生优秀作品, 等等, 应有尽有。实现了学校物化文化每一处都是景观, 每面墙都说话, 每朵花都开放, 达到文化化育的育人目的。

摘要:人的教育, 指向基于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全人教育的办学思想主要包含着全人教育的教育观、全人教育的教师观、全人教育的学生观和全人教育的课程观。我校从内涵, 方式及实现文化育人等角度对全人教育办学思想指导下的育人方式创新, 提出自己的意见。

上一篇:脸上长青春痘怎么治疗下一篇: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