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讲解

2024-09-06

弟子规讲解(共15篇)

1.弟子规讲解 篇一

弟子规教育学生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已, 莫闲管。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开口说话, 态度要诚恳, 要讲信用, 绝对不可以欺骗别人, 否则就会失信于人, 也就是说, 说过的话要算话, 要说到做到, 吉训就有“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另外, 为达目的花言巧语也是绝对不可以的。其次, 讲话要适可而止, 不要口若悬河, 要懂得言多必失的道理;另外讲话要恰当在理, 分清场合, 实事求是, 不可歪曲事实, 否则, 后患无穷。不说尖酸刻薄、下流污秽的言语, 做到有礼有节。中国是文明古国, 礼仪之邦, 文明礼仪时刻牢记在心。另外, 办不到的事或不适宜的事儿不能轻易允诺别人, 假如不经考虑, 允诺了别人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没有亲眼见到的或不确定的事情不要轻易传出去。

最后, 讲话要稳重舒缓, 咬字吐词要清楚, 态度要诚恳, 不可以讲得太快, 容易引起对方误会, 讲得含糊不清, 有时也会误了事。还有教育学生不说别人闲话, 更不和别人一起说长道短。在别人当面说自己的过失时不要发怒生气, 听见恭维的话就感到不安, 听见别人的指责反而高兴, 这样良师益友就会渐渐接近自己。有时教师的身传比言教更重要, 我们教育学生友善的语言可以建立起美好的友谊, 而我们偶尔说出的激烈的言辞则可以无情地伤害学生的感情。实践证明:一个在学习方面表现良好而经常得到老师赞赏的学生, 要比经常受到批评的学生能更快地学会东西。这个事实说明, 我们采取批评的方法并不能让别人产生永久性的改变, 相反, 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伟大的心理学家席勤说过:“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 同样我们也非常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指责。”批评是毫无作用的, 因为激烈的言辞、讽刺、挖苦的语言会使学生对你增加一层防御而且竭力地替自己辩护, 同时, 批评也是危险的, 它伤害一个人自尊心, 并激起他的反抗, 而批评所引起的嫉恨会令学生对你敬而远之, 会伤害师生之间的感情, 同时所指责的事情也不会有任何改善。

我们培养学生的同时, 要多对他们的自尊心进行关注, 所以有机会别忘了用真诚的话语去赞赏学生, 这是生活中最美的插曲, 因为那些温暖的话语会永远留在人们的内心深处。

美国哲学家杜威教授说:人类天性中最深切的冲动就是“显要感”, 也就是表现欲, 这种表现欲有时也通过学生的语言来表达出来。我们的班长, 自称“凯撒”, 当教到“chife” (长官) 这个单词时, 他突然大声说“这就是我”, 我就是这个班的“chife”, 这个孩子就表现出强烈的表现欲和显要感。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 教师要善于通过学生的语言把握学生的心理,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作为教师, 我们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说话。其次, 我们还要重视学生的口才的培养。另外, 培养学生的口才与说话技巧, 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口才和说话技巧, 用自己的魅力口才去征服学生。我们要教育学生说话不但要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还要把握说话的技巧, 语调语速, 才能更完美地表达明确的目的。善于言谈的人, 可以借助自己口才的优势赢得领导的器重, 同事的钦佩, 可以为广交朋友, 拓宽事业打下一份坚实的基础, 不断地创造成功的机遇。而拙于言谈的人, 往往抓不住属于自己的机会, 因而抱憾终生。所以, 现代社会的种种机遇, 要造你的口才来开拓;个人生活中的种种成功, 要靠你的口才来促成。

培养学生的口才, 关键在于培训学生的心理素质, 首先要下意识地扩大自己的心理开设区域、坦诚、敢于和乐于表现真实的自我, 不要担心自己的弱点会暴露, 并通过人际关系这面镜子来检验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许多学生很善于说话却不敢说话。只有既敢说话又善于说话, 才会锦上添花, 产生良好的口才效果。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一种表现, 当面对很多人上台讲话时, 就觉得很紧张害怕, 由于过度紧张导致, 精力不集中, 甚至会大脑一片空白, 不知道自己要说的是什么。所以, 要想泰然自若地依照逻辑次序侃侃而谈, 必须找出胆怯的根源, 克服心理障碍。当众说话是一个不确定因素, 你不确定听众的反应, 所以才会产生焦虑和恐惧, 只有练习、练习再练习, 抓住每一次当众讲话的机会, 积极参加演讲, 当学生发现演讲成功的快乐后, 就会发现当众说话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可以让学生试试豁出去的心理, 那样会让学生更自信, 通常人们在讲话之前, 都会顾虑重重, 这种状态很可能在开讲前便抹杀了信心, 所以开始讲话之前, 尤其重要的是注意力集中精神听听别的讲话者在说什么转移注意力, 要知道, 任何人都不是天生就能够在公众场合自如说话的, 都要经历一个艰难的“第一次”。大不了豁出去了的想法会你的心态更淡定, 讲话会更自如。

新课标要求我们改变思想, 提升理念, 提高组织和教学能力, 我们必须整装待发, 把全部的热情投身于这项改革中去, 让我们的教学更上一层楼。为了迎接挑战, 充分地了解和挖掘新教材的内涵, 我决定一步一个脚印的进行实践和总结, 不断吸取经验教训, 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启发式, 讨论式教学,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实践能力和创新的意识建立多元的开放的评价体系。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 笔耕舍播, 在教学园地中结出桃花满天下的丰硕果实。

摘要: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俤,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2.践行《弟子规》 篇二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释义]

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君子闻过则喜,小人闻过则怒。)

新闻背景:2005年7月5日,“高薪诚聘集团公司副总经理1名,45岁以下,本科以上或相当于本科学历的自学成才者。品行端正,孝敬父母……”一则由一家民营企业发布的招聘广告在甘肃某媒体刊发后,引发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该公司负责此次招聘的陆世泰先生解释说,“如果一个人连对父母的孝心都不能尽到,家庭关系都不能处理好,他怎么能管好企业,处理好与客户的关系呢?”

《弟子规》之名源于《论语》,《论语》中孔子所说的弟子并非与老师相对,换言之,弟子并不意味着学生或徒弟,而是指年轻的子弟、青少年;因此,弟子规的字面意思就是年轻的子弟所应遵守的伦理规范。

名人语录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日本谚语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孝于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

——(宋)林逋《省心录》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清)《增广贤文》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

人生哲理

有人能终身牢记父母的教诲,有人却不曾忆起丝毫训勉。前者在面对危险和困危时,往往能悬崖勒马,知所进退,不敢愧对父母,让父母操心蒙羞。而后者却经常惹是生非,得过且过,令父母伤心。

人生首要之事——莫过于尽孝,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故行孝当及时,错过机会,将是终生的遗憾。

大学生之孝

每天傍晚,浙江林学院艺术学院艺术设计1052班学生刘霆上完课,就赶回在校外的租住房,整理家务和清洗衣服。做好这一切后,他又回到学校食堂里打扫卫生,这可以让他获得每月50元的工资,附带免费的每日三餐。

吃饭时,他总要拨一半饭菜到随身带来的盒子里——他要把这一半饭带回家给妈妈吃。饭后,他立刻匆忙赶到教室,这时离学校规定的晚自习时间没有几分钟了。做完作业,温习了一天的功课,下课铃声响起,他又匆匆赶回租住房。在这里,身患尿毒症、失去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母亲,正等着他敷药、打针。

原本也有一个幸福的家。但在刘霆13岁那年,妈妈患上了尿毒症,巨额的医疗费不但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了一大笔债。为了节省费用,刘霆学会了测量血压和使用电疗设备、打针等,自己在家给母亲治疗。在照顾妈妈的同时,刘霆还以优异成绩考上浙江林学院,并毅然决定背着妈妈上大学。刘霆将母亲安顿在学校对面的出租房,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在学校的帮助下,刘霆找到了一份勤工俭学的工作,一个月可以有50元的收入。学校还为他办理了最高6000元的国家助学贷款。减轻了他生活上的压力。

刘霆靠着在学校勤工俭学的补贴,用孝心守护着妈妈,以顽强的毅力坦然面对生活。他的事迹传出后,在全社会的关爱下,刘霆的母亲接受了换肾手术,身体也逐渐康复。刘霆始终随身带着一个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帮助过他的人,他说:“我要用心记住这些好心人。以便时时督促自己多做有益的事,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3.弟子规全文解释—弟子规全文翻译 篇三

一、《弟子规》总叙(原文及译文)

【原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译文】:弟子就是学生,规是规范。《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它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和辅修的一门课。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为要小心谨慎,言语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到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

二、《弟子规》入则孝(原文及译文)

《弟子规》“入则孝”是学生主修的第一门课。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善事,一个是心,一个是侍。心即是心里面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侍即是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当先。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译文】:

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亲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

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

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清爽凉快。早晨要向父母请安。晚上要替他们铺好被子;伺候父母安眠。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译文】:

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也要通报一声,以免父母挂念。平时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选定的职业或立定的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轻易改变。

不要因为小事情,就不禀告父母而擅自去做。假如自作主张地去做事,那就不合乎为人子女的道理了。东西即使很小,也不要偷偷私藏起来。否则,一旦被发现,父母一定会非常伤心生气。凡是父母所喜欢的东西,一定要尽力替他们准备好;凡是父母所讨厌的东西,一定要小心地处理掉。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译文】:

如果身体有所不适或受到损伤,就会让父母为我们担忧;如果在德行上有了缺欠,就会使父母感到丢脸。

父母亲喜欢我,做到孝顺并不难。父母亲不喜欢我,我还能用心尽孝,那才是难能可贵的!如果父母有了过失,子女应当耐心地劝说使其改正。劝说时态度一定要和颜悦色,声音一定要柔和。

如果父母不肯接受劝说,就等到心情好时再劝。如果父母还是不听,还要哭泣恳求,即使因此而遭到鞭打,也毫无怨言。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译文】:

父母亲病了,吃的药自己要先尝一尝,看看是不是太苦、太烫。并且应日夜侍奉在他们的身边,不能离开一步。

父母亲去世后,要守丧三年,有孝心的,提起父母会难过哭泣,哀思父母养育之恩。居处要力求简朴,禁绝酒肉、情欲等事。

丧事要完全按照礼法去办,祭祀要完全出于诚心。对待去世的父母亲,要如同他们在世时一样。

三、《弟子规》出则悌(原文及译文)

《弟子规》中的“出则弟”是学生主修的第二门课。出是指出了家门在社会、在国家中,悌是指兄弟的关系,就是在社会上要能够顺从长上,能够事兄长。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译文】:

作哥哥的要爱护弟弟,作弟弟的要尊重哥哥。兄弟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对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

如果彼此都把财务看的轻一些,不贪图钱财,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仇。说话时都能够互相忍让一点,多替对方着想,愤恨自然会消除。

不论在用餐、就座或行走时,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译文】:

听到年长者叫人时,应立即替他去叫。如果被叫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长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情需要做。

称呼尊长,不可以直接叫他们的名字。长辈见识多,阅历深,要多听他们说话,不要自己夸夸其谈,表现出很有才能的样子。

在路上遇到尊长时,要快步迎上前去行礼问候。如果尊长一时还没说什么,就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等候指示。

遇到尊长时,骑马时要下马,乘车时要下车。等尊长走过百步以外后,自己才能上马或上车离开。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译文】:

假如长辈站着,晚辈就不可以坐下。长辈坐下以后,让你坐时,你才可以坐下。在尊长面前,说话声音要低一些。但若低到尊长听不清楚的程度,那也是不适宜的。在见尊长时,要快步走上前去,告退时,要缓慢退出。长辈问话的时候,要站起来回答,眼睛看着长辈,不要东张西望。

对待自己的叔叔伯伯和他人的父辈时,应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堂兄表兄和他人的兄长时,也应像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

四、《弟子规》谨(原文及译文)

《弟子规》中的“谨”这是学生主修的第三门课。谨是指我们行为上要谨慎,不可以放逸。慎乃护身符。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译文】:

清晨要早起,晚上要迟睡。人的一生很短暂,转眼间从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个人都要珍惜此刻的宝贵时光。

早晨起床后,一定要先洗脸刷牙,每次大小便完后都要洗手。这种良好的卫生习惯应该在小时候就养成。

帽子一定要戴端正,衣服纽扣要扣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整齐,鞋带要系紧。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译文】:

脱下来的衣服和帽子,要放置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不能到处乱丢,以免把衣帽弄脏。穿衣服贵在整洁大方,而不在于华丽。不但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还要和自己的家庭条件相适合。

对于食物,不要挑食,也不要偏食,偏食会营养不良;吃东西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过量,过量会损伤脾胃。

年青的时候,千万不要喝酒。因为一旦喝醉了,就会丑态百出而丢脸。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译文】:

走路时要不急不慢从容大方,站立时身体要端庄直立。作揖是要把身子躬下去,礼拜时要恭恭敬敬。

进出门时,脚不要踩到门槛上;不要用一条腿支撑身体斜靠着;蹲坐时不要叉开两腿;更不要摇晃大腿。否则,就会显得你没有教养。

进出门时,要缓慢地揭开门帘,尽量不要发出响声。走路拐弯时角度要大一些,不要碰着东西的棱角,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手里拿着空的器具,要像拿着装满东西的器具一样小心。走进没人的房间,要像进到有人的房间一样谨慎,不能乱走乱动。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译文】:

做事情不能太匆忙,匆忙时最容易出现差错。不要害怕困难,应该知难而进,也不要马虎草率,即使是小事,也要认真对待。

凡是打架嬉闹的场合,一定要远离而不去接近。凡是不正当、不合情理的事情,一定要远离而不去过问。

准备进入别人家门时,应该先敲门,问一声有人在吗?主人允许后才能进入。将要走进厅堂时,声音要提高一些,以便让里面的人知道。

当里面的人问是谁时,要将自己的姓名告诉对方。如果只回答“是我”,那对方就弄不清楚你是谁了。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译文】:

想要使用别人的东西时,必须当面向人家提出请求,以便征得别人同意。假如不问一声就拿走,这就是偷盗。

借别人的东西,要在约定的时间内归还,拖延时间人家以后就不相信你了。别人向你借东西时,如果自己有,不可以吝啬不借。

五、《弟子规》信(原文及译文)

《弟子规》中的“信”是学生们主修的第四门课。信是指言语上要言而有信,信用是成功阶梯的第一步。人无信则不立。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译文】:

凡是说出的话,首先要真实不虚、讲求信用。说谎话骗人、胡言乱语都是不可以的。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译文】:

说话多不如说话少,因为言多必有失。说的话要恰当在理、符合实际,千万不要花言巧语。否则人家只会讨厌你。

虚伪狡诈、尖酸刻薄、下流肮脏的话,千万不能说。阿谀奉承等粗俗的市侩习气,都要彻底戒除掉。看到的事情没有弄能够清楚,不要随便乱说,轻易发表意见;听来的事情没有根据,不要随便乱传,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对于自己认为不妥当的事情,不能随便地答应别人。假如你轻易许诺,就会进退两难。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译文】:

说话的时候,吐字要清楚、缓慢,不能讲得太快,也不能讲得含糊不清,使人家听不明白。东家说长,西家说短,别人的是非很难弄清楚;与自己的正经事没有关系的,不要去多管。否则,不但搅乱了别人,也有损自己的德行。

看到了别人的善行,就要想到自己也应该努力去做到。即他和他差距很远,只要肯努力,渐渐也能赶上他。

看到了别人的恶行,要立刻反省自己。如果发现自己也有,就要马上改正;如果没有,也要引起警惕,防止自己犯同样的过错。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译文】:

做人最要紧的是自己的道德、学问、才能和技艺,这些方面不如人家,就要不断勉励自己,尽力赶上。

如果吃的、穿的不如人家,用不着忧愁悲伤。这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因为做人最重要的是品德的修养。

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错就生气,听到别人称赞恭维自己就高兴,那么,有损德行的朋友就会来与你接近,对你有益的朋友就会和你远离。

听到别人赞美自己就感到惶恐不安,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欢喜接受。经常这样做,那些正直诚实的人,就逐渐与你亲近起来。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译文】:

如果是无意中做了错事,这就叫“错”。如果是故意去做的,那就叫“恶”。

有了过错,要能勇于面对,并彻底改正过来。这样,别人就还是把他当好人看;如果不肯承认,还要极力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了。

六、《弟子规》泛爱众(原文及译文)

《弟子规》“泛爱众”这是学生主修的第五门课。泛爱就是博爱,就是与朋友在一起相处,要讲平等博爱。这是指交友。爱人者,人恒爱之。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译文】:

不论是什么人,我们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尊敬,因为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译文】:

一个行为高尚的人,名声自然会高。因为人们敬重的是一个人的品行,而不是看他是否有一副好的相貌。

一个才学丰富的人,名望自然会大。因为人们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

自己有才能,不要只想着为自己谋私利,也应当做些对社会大众有益的事。别人有才能,不要心生嫉妒,随便轻视、毁谤。

不要谄媚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对穷人傲慢无礼。不要厌弃过去的朋友,也不要只喜欢新结交的朋友。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译文】:

当别人正忙着没空时,不要因自己有事儿去打搅。当别人身心不安时,不要跟人家说话而去打扰他。

别人有短处,千万不要到处宣扬。别人有隐私,绝对不能说出去。

称赞别人善行,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因为别人知道后,就会因此受到勉励而更加努力地去行善。

宣扬别人恶性,本身就是一种恶行。如果由于过分的厌恶痛恨而一味地去宣扬,就会招来祸害。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译文】:

朋友之间互相规过劝善,则彼此都能成就良好的德行。如果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在道德上就都会有缺陷。

拿人家东西和给人家东西,特别要分得清清楚楚。给人家的东西要多一点,拿人家的东西要少一点,这是人情来往的道理。

想让别人做一件事,首先要问一问自己愿不愿意做。如果自己都不原意去做,你赶快也不要让别人去做。

受人恩惠,要感恩在心、常记不忘,并时时想着报答;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事,过去就算了,不要老放在心上,应该宽大为怀,尽快把它忘掉。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译文】:

对待家里的佣人,最重要的是自身品行要端正。品行端正固然重要,对人还要仁慈宽厚。用权势去压服别人,别人就会口服而心不服。用道理去说服别人,别人才会无话可说。

七、《弟子规》亲仁(原文及译文)

《弟子规》中的“亲仁”这是学生主修的第六门课。亲是亲近,仁者是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就是要亲近仁者;以师事之,要跟他学。这是讲择师。仁者无敌。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译文】:

同样在世为人,品行高低各个不相同。跟着潮流走的普通俗人很多,而有仁德的人却很稀少。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译文】:

真正品行高尚的人,人们都心存敬畏。因为仁者说话时直言不讳,也不阿谀奉承。能够亲近品德高尚的仁者,就会得到无限的好处。与仁者亲近,德行就会一天比一天增进,而过失就会一天比一天减少。

不亲近品德高尚的仁者,就会有无限的害处。这样一来小人就会乘机接近,很多事情都因此而不能成就。

八、《弟子规》余力学文(原文及译文)

《弟子规》中的“余力学文”,文指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就是除了以上六门主修的课以外,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要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这是辅修的课。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译文】:

如果所学的不实践力行,一味读死书,容易养成华而不实的习性,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如果只晓得卖力去做,不肯读书学习,而固执于自己的见解,就不会明白道理的真假与否,这也是不对的。

读书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即心要记,眼要看,口要读,这三者确实都非常重要。

正在读着这本书时,不要去想着那本书。这本书还未读完,不要再去读另一本书。读书要用心专一,才有成就。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译文】:

不妨把学习的期限安排得宽裕一些,但在学习时要抓紧时间。只要功夫到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通达了。

读书时,如果心中有疑问,就要随时做笔记,以便向别人请教,求得准确的意义。房间里要收拾整齐,墙壁要保持干净。桌子要保持清洁,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摆放端正。如果您把墨磨偏了,说明心不在焉。如果字写得潦草、不工整,说明你浮躁不安,心没定下来,思想不集中。学习要专心致志。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译文】: 存列典籍,要有固定的地方;阅读完一本书,一定要放回原处,这样便于下次查找。读书的人要爱惜书本。即使有急事不看书了,也要把书本整理好。发现书本有损坏,应当随即修补完整。

无益身心健康的书刊,应该避而不看,因为书里面不正当的事理会蒙蔽人们的智慧、败坏人们的心志。应该多读圣贤的著作。

4.弟子规讲解 篇四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晚上好!

在《弟子规》的学习过程中,让我感受颇深的一篇就是“入则孝”。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为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5.弟子规活动总结 篇五

民航四班

为进一步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全面推进经管系学生道德素养、行为规范建设工作。经经管系研究决定,在我系各班级全面推广《弟子规》学习活动,现结合本班实际开展情况,对学习活动总结如下。

一、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我班在接到弟子规学习活动通知后,立即成立了《弟子规》教育活动小组,制定了《弟子规》活动学习方案,班主任亲自主持学生动员班会,明确学习《弟子规》的重要意义,提出具体学习要求。除外,宣传委员及小组成员积极拟定班级“学习弟子规”的标语口号、制作专题板报、布置文化墙,为班级弟子规活动的开展渲染了浓郁的学习氛围。

二、从多方面、多角度开展弟子规学习活动

1、积极诵读,理解内涵

组织班里同学利用早读、晚自习时间诵读《弟子规》,由学生干部进行领读,并开展以宿舍为单位的诵读和接龙比赛,班主任每天进行督促、检查。通过诵读一系列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弟子规内涵,明确礼仪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礼仪习惯,在班级形成浓郁的学习、践行《弟子规》氛围。

2、读书笔记、学习评比

号召学生人人自己准备一个笔记本,认真读书抄写《弟子规》内容。这样不仅加深学生的记忆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书写能力。其中在我系进行的《弟子规》书写比赛中,我班孙磊、周海月等几位同学获得优秀,系里对优秀者进行了表彰奖励。除外,为推进弟子规的学习效果,鼓励班里积极认真学习的同学,系里进行了以班为单位的“弟子规学习心得”征文比赛,其中我班李彤、孙磊、赵宇哲等几位同学被推选为优秀,小组成员将班级优秀心得张贴于文化墙内,为其他同学做好表率和模范作用。

3、班会分享,感悟提升

我班在每周一的晚自习都会组织班会进行学习《弟子规》的分享活动。首先带领学生观看《弟子规》视频资料,然后学生们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探讨,发表看法。也许是新的学习环境还未完全适应,也许是学习得不够深入,也许是学生

害羞不敢于表达,一开始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慢慢地,大家就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并敢于拿出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分享的友谊,而且通过学习更好地感悟了生活、感悟了人生。

4、积极生活、落实行动。

学习《弟子规》的目的,就是要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礼仪和规范。因此我们把对《弟子规》的学习同我院的日常行为教育相结合,从学生的班级宿舍卫生管理、班级出勤、课堂纪律等方面严格要求学生,通过班主任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我班班级卫生在全年级排名一直名列前茅,旷课的学生和次数也逐渐减少,课堂纪律和学习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学习成果。

1、校风班风更上一层楼

自开展《弟子规》诵读后,同学之间和睦多了,班集体更团结友爱了,校园里的打闹现象少了,不文明的言行少了,班级卫生问题也明显好转。《弟子规》让学生明白了“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既为偷”的道理。在班级,学生们更加注意集体团结,注重班级荣誉,一种互帮互助的班风也悄然形成。

2、师生关系更为和谐

自开展《弟子规》诵读后,课前纪律明显好转,学生上课精神了,课堂的组织教学工作自然就轻松了许多;《弟子规》的讲解与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诵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很多学生克服了学习上的惰性,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弟子规》教育让学生懂得尊重老师,让老师懂得尊重学生,这样师生关系更为和谐。《弟子规》教育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3、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习惯

《弟子规》本身就是规范学生行为的一本书,它本身就具有一些行为要求和道德要求,这就决定了对它的学习不能只局限在书本上,也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它必须扩充到课堂之外的日常生活中,强调学生身体力行。自学院和班级开展此项活动以来,学生们在待人接物,感恩父母等基本道德意识和行为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很多学生改变了对父母的看法,开始尊敬长辈、老师,体贴老人。《弟

子规》让每个学生懂得了如何学会生活,如何学会感恩,如何为人处世。

四、活动意义

6.《弟子规》与儿童的实际生活 篇六

一、引导学生巧背,实现古诗文“量”的积累

1. 边背诵边表演

古诗文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感强,学生在背诵时,可以引导他们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边背诵边表演。例如,《弟子规》中“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它告诉我们放置衣服的时候,一定要有固定的地方,不可以随意乱放。如果随意乱放,就会把它弄脏。我除了指导他们背诵理解之外,还把它进行了拓展,针对儿童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进行教育,如:学习用品用完之后要把它放回书包,引导孩子规范地放置物品。再如:打扫卫生结束了,应该把洒扫用具摆放整齐;看完了图书角上课外书籍,必须将书摆放整齐便于其他同伴阅读等。

2. 情境背诵法

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文时,应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各种教学手段,为他们营造一种背诵的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把自己带入到情境之中去背诵。例如,在教学《弟子规》中“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时,我让学生观看课本剧表演,内容大意为:小明的妈妈在忙着做事情,小明去打搅她;小明的妈妈身体不舒服正在休息,小明嚷着要妈妈带他出去玩。后来,姐姐告诉小明,妈妈在忙着做事的时候不要打搅,妈妈不舒服的时候要让她休息也不要打扰,不然她会很难受的。我通过让学生观看课本剧表演,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韵文的含义,从而影响自己的行为,通过情景的创设,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联系实际,理解感悟

1. 感悟背诵

学生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引导孩子通过询问老师、家长、收集资料、阅读等手段,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感悟古诗文的内涵。如:现在的家长、老师都比较注意从小给孩子讲一些卫生常识,使其养成好的卫生习惯。多数学生能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是梳洗,把自己打理干净,再做其他事情。家长也很关注孩子的牙齿健康,使其坚持每天早晚刷牙漱口。上了厕所后,要洗手。这正是《弟子规》中说到的“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通过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学到的经验,进行经典美文的学习。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主动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弟子规》的兴趣。

2. 图文并茂,背诵积累

(1)课件赏析。

我利用早晨、中午、国学课等时间,让学生观看诗文诵读的视频,欣赏美丽的画面。学生从视频中,从美丽的画面上,从优美的旋律中,欣赏着、品味着古诗文的艺术魅力。赏析法犹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悟诗文的无限魅力。情景交融,理解感悟,学生在欣赏中对古诗文进行再造想象,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也使其感受到了诗文的韵味。

(2)评价是非。

在教学《弟子规》中“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这一句时,我认真地向学生讲解了它的含义,凡是别人所有的物品,即使是小东西,哪怕是一颗糖果、一块橡皮,不该你吃、不该你用的时候,你就不可以私自把它藏起来,变为己有;在拿别人的东西时,应该先征得别人的同意,经过别人的同意之后才能拿;在父母不在家时,不要乱翻柜子,在别的同学家玩耍时,不要乱拿东西,因为这些都是不好的行为。

3. 积累运用相结合

古诗文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感悟到东西用古诗文进行表达,能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感悟。唐太宗李世民这样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打开手中的这本《弟子规》,目光所及之处,尽是耳熟能详的古代先贤的谆谆教诲。我们不禁慨叹古人的良苦用心,我为之感动,《弟子规》何尝不是一面镜子,在时时折射出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7.弟子应该“规”吗? 篇七

黄教授说《弟子规》非古代贤人君子的启蒙读物。好吧,家长们不关心这些。家长关心的是,孩子还能不能读《弟子规》了?

来听听更多的声音吧。

兼听则明

“最家长”火速采访了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研究的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鲍鹏山教授。鲍教授大家很熟悉啦。

鲍鹏山教授是这样看的:读《弟子规》不如读《论语》。

《弟子规》,不是一部很高明的书,写《弟子规》的人,传统文化的修养比今天绝大多数人还是要高一些。但是,它是一个很普通的老学究写的,不可能具有智慧和德性上的高度,当然它也不像有些人说的那么坏。而且,那些传播《弟子规》的人,我觉得可能大多数还是一些很淳朴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热爱的人。说是一个骗局,有些过分。

当然,一直以来,我都不赞成拿《弟子规》来教孩子。

首先,因为《弟子规》本来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尤其不是原典。我们有那么多的经典、原典没读,为什么要去读《弟子规》呢?

而且,小孩子读《弟子规》,相比《论语》,并没容易多少,还不如《论语》有趣,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既然有时间读《弟子规》,不如直接去读《论语》。《论语》是圣人的言论,是中国文化之源头。

我们的孩子读完《论语》,他一辈子都可以自豪地说:我通读过《论语》。长大后写文章,或者从事相关研究,都可以直接引用《论语》。《论语》会成为一个人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要思想资源。而《弟子规》最多只相当于一个小学生守则,咂摸不出味道来。

从学文言文的角度来说,读完《论语》,孩子的文言文可以达到一定的水平,而读《弟子规》却做不到,因为《弟子规》不是规范的文言文,只是一个顺口溜而已。

另外,任何书都有时代烙印和局限,《弟子规》有,《论语》也有。但是,《论语》是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在特定场景下对特定的人说的,不会说什么一定是对的,一定是错的。所以,当孩子读《论语》时,感觉个别内容有些落伍,那可以把它剔除。《论语》是允许孩子思考的。而且,《论语》自身也有互补的内容,有平衡作用。

比如说,在《论语》的第一章第二则,孔子的学生有子说到了犯上作乱的问题。仅从这一则来看,《论语》是反对犯上作乱的。这个观点就有问题了,一般而言,我们可以反对作乱,而不该反对犯上,因为反对犯上就是屈从权力,而不是认同真理。

但是,通读完《论语》,这又不是问题了,因为后面还有补充的章节。当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如何侍奉君主时,孔子的回答是“勿欺也,而犯之”。就是说,如果君主做得不对,就不该掩饰君主的错误,而应该直言犯上。

你看,孩子读《论语》可以思考很多东西。

而读《弟子规》就不行,它没有场景,没有人物,没有任何限制,只是让孩子被动地去执行,必须做什么,必须不做什么,不允许孩子思考。

拿《弟子规》来教孩子,确实不太妥当。但是,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它,因为《弟子规》里强调的某些生活的规矩和讲究,对今天来说,还是适用的。

好,鲍教授认为让弟子读“规”不如读《论语》,还有很多专家学者对《弟子规》说过自己的看法,我们来听听,多听听,好做自己的判断。

龚鹏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儒家研究学者):教育的原则不在规训小孩。

中国的好书太多了,小孩子要读,还轮不到《弟子规》。

《弟子规》是从《论语》里的一句话衍生出来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难道它概括了孔子观点的全部精华?如果是,那就读这句好了,何必读《弟子规》?我觉得,读《弟子规》完全是嚼饭喂人。再说,某个人的“咀嚼”,到底符不符合孔子的想法?未必,因为孔子是因材施教,随机讲的,要把前前后后的道理综合起来看。

读《弟子规》,意思是小孩要规范,但是其他幼学读物不见得是这样讲,比如《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后面有“养不教,父之过”。你生下孩子,得教他,责任在父母身上,不在孩子身上,你规训孩子干嘛呢?教育的原则不在规训小孩,而在端正自己。你自己不端正,天天教育孩子,这整个教育原则给颠倒过来了。儒家的基本伦理原则是讲反求诸己,用自己的行为让孩子产生一种向往、学习的冲动。所以,没有所谓“弟子规”,只有父母素质的不断提高。

刘梦溪(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国学研究学者):对青少年束缚太多的东西当国学,对他们没好处。

以我个人的看法,《弟子规》没有必要推广,因为它毕竟是在过去社会背景下对童年和少年时期一个太具体的规束,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会有不利的一面。把孩子们手脚束缚到动弹不得,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没有好处。

今天的孩子,不能完全依靠过去的蒙学读物,要有新的东西。比如民国时小学校编的那些课本,简明易行,不是简单用《弟子规》来做课本,而是新编出来的。这就先进一点。如果有新的《弟子规》出现,那应该让孩子心灵自由,又懂得基本的道德规范——不能完全是旧道德的规范,还要有新道德的规范。而且,学习不应该局限在中国,能够和孩子心灵相契合的国外读物,对孩子自有好处。

我主张国学课从小学开始,初中、高中甚至大学一二年级都要开设,把《论语》、《孟子》作为入门路径,进入“六经”的选读——但是,如果国学走歪了的话,那也很有麻烦——把神神叨叨的东西、对青少年束缚太多的东西当作国学的正宗,从小灌输给孩子,对他们的将来没有好处。

徐梓(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它培养的是“君子”,不是“公民”。

nlc202309040809

我既不赞同对它推崇备至,也反对一些人无底线地贬斥。在我看来,《弟子规》可以读,但要看怎样读。

把《弟子规》作为知识之学来读毫无问题。通过学习,可以了解古代的儿童受的是怎样的教育,了解传统的儿童生活是怎样的。从心性之学的角度来读,也不像一些人说的那么可怕。心性之学,体现的是古代要塑造怎样的人格。《弟子规》中很多行为规范,放在今天也是可以的,比如孝敬父母、尊重长上、凡事谨慎、努力学习等等。它要培养的是传统社会的“君子”,而难以教育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公民”。但无论是古代的“君子”还是现代的“公民”,都需要做人的基本准则。

在为什么学习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很多老师和家长都有很强的功利心态。他们将传统文化启蒙书籍作为一种道德指南,希望孩子学习后变得听话好管。这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功效之一,但如果把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仅限于此,那就太狭隘了。

祝安顺(中华书局副编审、经典教育推广中心主任):主要看反映出的人伦情怀。

首先,《弟子规》作为蒙学读物之一种,教孩子识字是其主要功能,社会告诫方面的常识只是顺带讲讲;其次,把《弟子规》的部分内容选入《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主要是看重其背后反映的人伦情怀,但对待具体内容要变通地看。

比如,其中提到“亲有疾,药先尝”,在古代,这句的意思是试试药烫不烫,然后再拿给父母喝,体现的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关怀。这背后的情感才是重要的,而不是真的要求在父母吃药前,子女先吃一口。

您的决定是什么?

听专家说了这么多,各位亲有自己的主意了吗?

如果孩子读不读《弟子规》,已经由不得家长拿主意,学校已经在要求,或者自己本来就已经跟孩子读过了,也不用焦虑。我们来看看别的家长是怎么做的。

青年历史学者陈远的女儿在读一年级,学校也会让孩子背诵《弟子规》。女儿在背诵时,陈远会讲解字义。陈远没有太纠结,因为他觉得,小孩子不用对《弟子规》有太深的理解,就当接触一下,不妨一读;对孩子的启蒙最重要的是孩子喜欢,不排斥她们所接触的。

网友“矩阵小咩”的老爹却是这样做的。小时候,他什么书都读,有些囫囵吞枣。多亏了他老爹,让他知道了不要尽信书。儿子每读一本书,老爹也都会看,然后揪着儿子聊天,互相发表“读后感”,有时候因为看法不同还会吵。儿子说:现在想想,那还是最幸福的日子,感恩老爹。

“最家长”的建议是:别拘泥于《弟子规》,就像不拘泥于任何一本书一样;别强求孩子,一定按弟子的规定去做;如果喜欢国学,就读读经典吧!

8.学习弟子规总结 篇八

《弟子规》是清代李毓秀编撰而成的一本字句儿童训蒙教材,是一部以学规形成的年劝学子进行学习指导和品德修养教育的启蒙读物。全篇讲解了如何孝敬父母、侍待兄弟、长辈,如何为人处事,如何读书求学的道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辉煌灿烂古代文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良的传统美德!

为继承传统,传承文明,全体师生为创办一所“学习型学校”构建一所“书香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的工作进行了不懈地努力。

在具体实施中,我们老师把每天学习的内容写在专用的小黑板悬挂在教室黑板顶端醒目的地方,我们班除背诵理解外,还身体力行地将《弟子规》的教导融进生活之中,不少学生改变对父母的看法,尊敬长辈、体贴老人,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自开展读书活动以来,全班同学主动做好事,主动协助父母做家务,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通过日复一日的导读、听诵、群诵、读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通过经典文化的传播和熏陶,促使不少学生改变了对父母的看法,尊敬长辈、体贴老人,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整改了不良的行为规范,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好人好事,为创建和谐家园、和谐学校、和谐社会提供了无穷的精神源泉。

通过问卷调查、家庭反馈,在家校共同努力下,许多学生在某方面有了长足之进步。在开展《弟子规》班会后,学生们都读得情真意切,从开展班会后写的体会中,从字里行间流露和感激《弟子规》教育自己成长的一片情意。

9.《弟子规》有感 篇九

近几年,一股回归重视中华传统儒家思想的思潮在我国涌起。电视、网络、报刊等大众传媒经常会有各种形式的报道,最有趣的是,看到一群4、5岁的小孩子,穿着儒家弟子的小衣服,好像古装电视里演的一样,额头轻点一颗朱砂,在身边一堆大人簇拥下,很虔诚很可爱地给孔子拜师。如果我小时候也有这样的活动,我也特想参加,因为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如同天生的血缘一样是有强烈的吸引感、认同感和自豪感的。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力的日益强盛,越发需要在精神思想领域得到和谐宁静的支持,而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儒家思想如同暗夜里被遮住的星光,云雾散去,开始显露它安详、智慧、鼓励的力量。虽然,现在对回归儒学等传统经典文化,主流媒体和坊间还有争议,但是,这股思潮早已经潜移默化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并且好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所以,可是这么说吧,老祖宗的东西如果取用了合适的部分,并用对了方法,为我们现代人造福,又何乐而不为呢!我们的近邻, 日本和韩国,深受中华儒家思想灌输,他们国人对孔孟思想的了解和实践就可以让我们这个来源国汗颜。为什么日本人和韩国人在公共场所都很有礼貌,在家里都长幼有序,对长辈极为尊重,他们都是怎样从小孩子的教育开始,几百年几千年都一直持续,让中国的经典文化成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使自己的民族儒雅有礼,世人赞叹呢?今天的中国也许并不晚,就从《弟子规》开始吧。

《弟子规》里,“孝”是开篇和重点,可见古人对父母长辈的非常

敬仰的态度。在古时,父母是天地,是天命,对父母的敬仰和照顾是顺应自然的规则,是我国农耕社会朴实的价值观的表现。这也是最本真的人性的体现,一个人如果连亲生的父母都不尊重和照顾,怎么能指望其对他人有慈悲的情怀!“孝”不论对今天的小孩子教育中需要多多强调,从小就知道尊敬长辈,谦卑有礼,也对成人的行为规范有重要的影响:经济的发达和受西方生活方式的一些感染,我们当今的80、90后都特别自我和叛逆,崇尚自由,“听妈妈的话”似乎都是很老土和没灵魂的表现。更别说和长辈说话,彬彬有礼之类的,可以说,是西方的自由没学到,东方的家教都丢掉,是时候让我们好好反省和重新学习了!

《弟子规》里,我觉得还有很重要的是—平等、尊重、诚信。越是有涵养、虚怀若谷的人,越是认为每个人都是值得被平等尊重和对待的。平等的观点在西方和东方的价值观中本质是一样的,西方是民主,东方讲究慈悲,都是对人性的尊重。从对父母长辈的“孝”,延伸到对他人的尊重,对自己的言行持续的往“善”方向的导航,人才可以做到诚信,如果社会中每个人都从内心到行动自觉往如此方向靠拢,相信我们国家一切的发展都指日可待了。我觉得,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国家推崇回归中华经典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了吧!

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努力养成好的习惯,做一个有礼有节、表里如

一、善良、上进的人是我们每一天的功课。

吴玲

10.《弟子规》读后感 篇十

今天我重新仔细地读了一遍《弟子规》,熟讀的过程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含义,读完这本书才发现做人有这么多的规则。现在我就根据书中的三部分写一写我的感想。

第一,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父母、老师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真心去爱他们。

第二,怎么学习、读书。学习要做到“三到”,心到、口到、眼到。念书时要专心一致。读课文时不能大声喧哗,一篇课文没读完又读下一篇。遇到问题时要记下来请教别人。探求知识的真理,光学不练,不去身体力行,只能算是读死书,光靠肤浅不实的表面功夫不可能成为有用的人。

第三,怎么与人交往。对待同学要友好,同学有困难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们,对待别人要将心比心,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勉强他人接受,得到别人帮助要记得报答,对别人有意见也不要记仇,不可当众揭发他人的短处,也不要散播别人的隐私,答应别人的事情要做到,不要奉承富贵人家,也不要看不起穷困贫民,对人、事物不要有喜新厌旧的心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去做,学知识、学本领,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一生都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对照自己、约束自己。

11.弟子规讲解 篇十一

一、对学生进行《弟子规》思想教育, 以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氛围

孔夫子言:“与善人居, 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 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 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 亦与之化矣。”精心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是育人的最佳场所, 学生时代大多数的时间都生活在学校里, 学校的环境时刻影响着他们的文明礼仪及道德的成长。于是, 学校决定在教室、走廊、宣传栏分别挂上了有关《弟子规》“忠、孝、仁、智、礼、义、信”等方面的宣传标语, 时刻提醒学生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友爱同学, 做文明“优中人”。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 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 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 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富兰克林也说过:“人类一生的工作, 精巧还是粗劣, 都由他每个习惯所养成。”可见,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一个人今后人生的影响之大, 学生必须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培养自己良好的生活礼仪。在学习了《弟子规》中“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教育学生早晨起床, 务必洗脸梳妆、刷牙漱口, 方便后, 立即洗手。“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份, 下称家。”告诉学生要注意自身的仪容仪表, 穿戴不在华丽而要求整洁大方。

三、教育学生学会孝敬父母

家是每个人最开始接触的地方, 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21世纪, 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随之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 导致现在很多的学生在家里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在整个家族中把自己居于“小祖宗”的地位, 认为父母为他们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 从来不会体贴及关心父母, 更不会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想问题。俗话说“百善孝为先”, 我们的学生在读到《弟子规》中“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的句子后, 教育学生应深深地反省自己在家是否孝顺父母?对于父母的教诲, 应当虚心接受;回到家中, 应该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父母身体不舒服的时候, 应当帮忙倒水端茶, 关心、照顾父母, 让父母也感受到自己对他们深深的爱。

四、教育学生学会尊重教师

在校的学生都知道,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用尽他们的一生给学生不仅传播着丰富的知识, 还时刻为学生播种着爱心。古往今来, 有太多赞美教师的诗句, 如唐代诗人杜甫言:“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还有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自从我们学校引进了《弟子规》作为校本课程后, 学生比以前更尊敬教师了:平时遇见教师, 会主动并附有诚意地向教师鞠个躬, 叫声“老师好!”;下课时, 全体学生起立, 亲切地道声“老师, 您辛苦了!”作为教师, 听到学生如此贴心的言语, 所有的苦和累都会抛到九霄云外。

五、教育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团结、相互关心

每个学生都想得到别人的尊重, 那首先就要学会如何去尊重别人。《弟子规》有言:“兄道友, 弟道恭。”以及“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教育学生在学校要尊重同学, 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强求他人去做。以前有很多学生对身边同学的物品都是不问自取的, 在学习了《弟子规》中“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的道理后, 不问自取的现象少之又少了, 想要分享同伴的物品首先要告知对方, 这也是对同伴最起码的尊重, 不然则是偷窃行为。“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引导学生彼此要相亲相爱, 善待身边人。“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告诉学生每个人都有缺点, 我们应该以一颗包容的心去看待, 不允许在背后揭别人的短处。如此一来, 学生在学校更加团结互助, 关心友爱了, 班级氛围也更和谐温暖了。

文明礼仪在学校中不仅是一种德育教育, 更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万物最终的结果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 我们学校借助《弟子规》来规范学生的日常生活礼仪, 我们务必要严抓、实抓、坚持抓, 做到知行合一, 运用行动在生活中体现。在整个校园掀起践行《弟子规》后, 我们的校园更加团结友爱、和谐温馨了。

摘要:自2010年起, 引进了《弟子规》作为校本课程, 来规范学生日常生活的一系列文明礼仪。《弟子规》是一本有关青少年的国学启蒙读物, 它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智、礼、义、信”等理念贯穿在一个个的典故里, 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行和为人处世有很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2.弟子规精选(释义) 篇十二

【解释】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首先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是谨言慎行、信守承诺。

2、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解释】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学好自己的思想道德之后,有多余精力,就应该多学多问。

3、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解释】如果父母呼唤自己,应该及时应答,不要故意拖延迟缓;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应该立刻动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辞偷懒。

4、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解释】父母教诲自己的时候,态度应该恭敬,并仔细聆听父母的话;父母批评和责备自己的时候,不管自己认为父母批评的是对是错,面对父母的批评都应该态度恭顺,不要当面顶撞。

7、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解释】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8、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解释】自己有什么东西,就算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私藏。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如果私藏东西,即使自己很谨慎,也免不了会有被父母发现的一天,那时父母会伤心;

17、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解释】兄长要友爱弟妹,弟妹要恭敬兄长;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18、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fèn]自泯[mǐn]

【解释】轻财重义,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上包容忍让,忿怒自然消失;

19、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解释】饮食用餐,就坐立行走;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21、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解释】称呼尊者长辈,不应该直呼其姓名;在尊者长辈面前,应该谦虚有礼,见到尊者长辈有所不能,帮助可以,但不应该故意炫耀自己的才能,故意显示自己比尊者长辈强;

28、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解释】早上应该早起,晚上不应该过早睡;因为人生易老,所以应该珍惜时光;

30、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解释】穿戴仪容整洁,扣好衣服纽扣;袜子穿平整,鞋带应系紧;

33、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解释】对待饮食,不要挑挑拣拣,嫌这嫌那;饮食吃饱吃好就行,不要过分追求美食,更不要过分追求奢华;

34、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解释】少年未成,不可饮酒;酒醉之态,最为丑陋;

弟子规精选(释义)一(3)班

魏嘉翼

45、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解释】开口说话,诚信为先;欺骗和胡言乱语,不可使用;

52、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解释】看见他人的善举,要立即学习看齐;纵然能力相差很远,也要努力去做,逐渐赶上;

53、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解释】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行为,要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以警惕;

54、惟德学 惟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解释】只有品德学识才能技艺不如别人,应当自我激励,自我磨砺,自我提高;

60、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解释】 凡是人类,皆须相亲相爱;因为同顶一片天,同住地球上;

61、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解释】德行高尚者,名声自然崇高;人们内心真正敬重的是德行,而不是那些表面上权势高,地位高的人;

62、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解释】大德大才者,威望自然高大;人们内心真正信服的德才,而不是那些嘴上谈论的大官,大人物,大财商;

74、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解释】仗势逼迫别人服从,对方难免口服心不服;以理服人,别人才会心悦诚服。

75、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稀

【解释】同样是人,善恶正邪,心智高低,良莠不齐;流于世俗的人众多,仁义博爱的人稀少;

76、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解释】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大家自然敬畏他;他直言不讳,不会察色献媚;

77、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解释】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是无限好的事情;他会使我们的德行与日俱增,过错逐日减少;

78、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解释】不肯亲近仁义君子,就会有无穷的祸害;奸邪小人就会趁虚而入,影响我们,导致整个人生的失败。

81、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解释】读书的方法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 84、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解释】不懂的问题,记下笔记,就向良师益友请教,求的正确答案;

89、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解释】不良书刊,摒弃不看,以免蒙蔽智慧和坏了心志。90、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13.学习弟子规 篇十三

《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一个家庭教育的课本。现在好多的幼儿园都以它和三字经作为教材,原本,我以为它就是一本幼儿读物,只是给小朋友们学习的,但是,这回通过学习《弟子规》,我有了新的感受。它是以圣贤之道,来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最最重要的,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的道德标准,而这个标准,是我们每个人获得道理和幸福的根基。

我们都知道,教育为国之根本,而德育,则是教育的首选,“弟子规”三个字 “规”是规矩,古时候,习武之人也要先修武德,孔子曰:饿不食嗟来之食,渴不饮盗泉之水。这就是道德的典范,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标准,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只是,我们每一个人又或多或少的都有很多道德上的缺失,俗话叫做:缺德。当然,这里讲的缺德,是指德行的不足,行为的不美好。所以我们就需要在自己的德行上加强学习和修养,完善自己的品德,做到举止行当,谦谦有礼,特别是我们山东人,做为孔孟故里的家乡人,更加需要注重自己的品格形象,不能给古圣先贤抹黑。“弟子”是什么意思?是学生的意思。我们都是圣人的后代,圣人的学生,所以要学习圣人之道,圣人之德。

我们想要做圣贤人的好弟子,就必须要在生活规范方面去扎根,而《弟子规》就是扎根的教育,我很赞成现在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弟子规》,品德教育,就是应该从娃娃抓起,因为孩子就是祖国的未来,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德行,纵然他有科学知识,将来必定会形成让社会混乱的一种力量。知识就像是武器,一个人掌握着武器,可以是警察,也可以是罪犯,而决定他是谁的,恰恰就是自身的品德。我们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身子女,很多都是家里的小霸王,很让家长头疼,这正是一种道德品质的缺失,久而久之,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在这个功利的社会里,被利益蒙蔽双眼,见利忘义。

14.《弟子规》的道德教育思想初探 篇十四

关键词:《弟子规》,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尊重教育

《弟子规》一书, 为清人李毓秀所撰。他把《论语·学而》篇中孔子所讲的“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1]编为三字一句, 两句一韵的通俗蒙学读物, 名为《训蒙文》, 后经贾存仁修订, 改名为《弟子规》。由于它通俗易懂、易行, 包含了为人子弟在家、在外、待人、处事应遵循的一切道德规范, 为清廷定为幼学的必读教材, 曾经盛行一时, 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的读物。今天在进行道德教育时, 这本书又为大家所重视。

一、感恩教育

从该书第一条“入则孝”内容中就可以看出对感恩教育的重视。书中谈到了儿童要听父母话, 接受他们的教诲:“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顺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还具体谈了侍奉父母的优良做法:“冬则温, 夏则清, 晨则省, 昏则定;出必告, 返必面;居有常, 业毋变。”要体贴用心, 要养成向父母请安、报平安的习惯, 居处、职业要稳定, 以免父母担忧。难能可贵的是, 书中提到了当父母有错误时, 应用委婉的方式规劝:“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书中甚至对父母生病和过世后都有详细的规定, 谈到要精心侍侯病中父母, 办丧事要合乎礼节:“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反思现在, 不可否认的是当今感恩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 学生中不少人缺乏感恩意识。

首先, 家庭教育缺失。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 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大多数父母“毫无原则的溺爱‘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 独立意识差的孩子”。

其次, 父母教育这一环节脱节后, 中小学教育也没能及时跟上。在以分数为本位的背景下, 很多教育工作者无暇也不可能顾及到孩子感恩品质的培养。

“滴水之恩, 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感恩, 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 是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产生的主动寻求回报的一种心理体验, 是人性高贵之所在。通过感恩心理, 我们可以从自我中心主义的牢狱中解放出来, 主动无私地帮助别人, 进而产生恩恩相报的连锁反应。感恩是一个人情感品质健全的表现, 不懂得感恩就永远摆脱不了小我的孤寂、紧张、焦虑和冲突, 就永远不会拥有价值感, 永远游离于宇宙、人生这个大系统之外, 因此, 不懂得感恩是做人最大的失败。现代社会之所以有很多人不断求知却不能获得求知的喜悦, 在顺境中不能感到幸福, 与人交往却难以融洽, 甚至出现负情绪的反应——焦虑、孤独、自卑、厌学、仇视等,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只会受恩而不会感恩。因此,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让受教育者感受别人对自己的爱, 体验理解别人对自己的付出, 并把报答别人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信念, 是情感教育的重要任务。

通过分析, 我们可以知道《弟子规》是非常重视感恩教育的。而从中国的教育现状出发, 急需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它启示我们:

第一, 家庭方面, 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加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的最初的道德观念、为人处世的原则是从家庭中得到的。”所以, 要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就不能忽视家庭的启蒙作用。家长应对孩子的行为活动提出要求, 给予指导, 并随后对之作出评价。

第二, 学校方面,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广泛地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 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情感感受, 强化爱父母、爱家庭的信念。”要把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还给孩子, 并给学生以具体细节的诱导, 这是当前学校情感教育的重要任务。

要重视理论说教。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父母养育子女, 为子女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劳动, 做子女的理应孝敬父母, 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教师要讲述亲情的理论知识, 让学生认识到做人的基本道理, 要使他们理解父母艰辛的关爱, 要引导他们学会感恩。告诉学生,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感恩的话, 又怎能对他人、社会感恩?如果连父母都不爱, 又怎能爱他人、爱祖国?教师还可以引用一些尊敬父母的例子给学生做榜样, 讲一些孝子的故事, 比如《弟子规》中涉及的黄香孝顺父母的例子。

要重视习惯培养。《弟子规》很重视利用日常生活中儿童最易接触的事情对儿童进行孝顺父母的教育。这种强调儿童从身边事做起, 以形成行为的道德习惯的做法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也大体吻合。现代心理学认为,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 便能使人对其所从事的活动执着追求, 坚韧不拔。学校日常的行为规范养成训练, 是引导学生开展感恩行动的大好时机。让学生感恩于农民辛苦耕作, 养成不浪费不挑食的良好用餐习惯;感恩于家长的殷切期望、老师的悉心教导, 养成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的良好学习习惯。

要重视活动引导。子女不理解父母, 是因为孩子根本不了解父母到底为子女付出了多少, 学校要让学生抽机会和父母互换角色, 使学生真正体会父母持家之不易, 真正体会到父母之恩深似海。引导学生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从生活细节中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如: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帮父母做家务、为父母过生日、为父母做一件他们早已忽略的事。此外, 应该让学生明白, 取得优异成绩是给父母最好的回报。还可以不定期地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 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如开展爱心义卖活动、敬老慰问活动等等。

第三, 社会方面, 全社会都应该大造舆论, 为儿童感恩教育创造情境。因为感恩教育不仅是家庭和学校的事情, 也是全社会的事情。

二、诚信教育

《弟子规》:书中要求儿童“凡出言, 信为先。诈与妄, 奚可焉。”指出了说出的话首先要讲求信用, 不能欺骗蒙混和胡言乱语。书中还说“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让儿童在说话时要恪守诚信原则,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书中还举出一个典型的例子:“事非宜, 勿轻诺。苟轻诺, 进退错。”使儿童明白对于不妥当的事情不要轻易许诺。《弟子规》不仅把诚实守信当作人生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而且强调自孩童时期就把此作为一种最初始最经常的道德体验.以形成一种“自觉自动”的行动方式。

当今学生诚信状况不容乐观, 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说谎欺骗别人……这些都是缺乏诚信的表现。“诚信缺失”背后隐藏的是教育问题。首先, 家庭教育不周。很多家庭对子女娇生惯养, 对孩子说谎现象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使他们养成了欺诈、说谎等不诚信的坏习惯。其次, 不少学校缺乏诚信教育, 盲目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 “诚信缺失”也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上不少人忽视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 做事不讲诚信, 有些人甚至将“兵不厌诈”的用兵策略扩大到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乃至日常人际交往, 严重干扰了学生的视听。

“诚信”, 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之一, 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在当今社会, 亟需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第一, 要做好言传身教。一个讲究诚信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讲诚信的学生。教师要做到诚信, 并善于运用榜样的力量, 去做好育人工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应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 渗透诚信教育, 要让学生认识到诚信是道德光辉所在, 一个做人行事都有诚信品格的人, 就会赢得人们信任, 而一个远离诚信的人, 根本无法立足于社会, 更不要谈成功了。

第二, 要做好检查督导。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阶段, 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不太稳固, 特别是一些平时自控能力差的学生, 一旦遇到适宜的土壤和气候, 不良行为就会重新萌发。为此, 老师要加强检查督导, 强化学生的知情意识, 尤其是强化学生平时诚信完成作业和待人接物的言行一致, 通过检查督促, 使之自我完善。

第三, 要做好家校沟通。诚信教育不是孤立的, 它的实施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互相协同整合, 学校的诚信教育有赖于家长的配合, 社会的支持。在诚信教育中, 教师应自觉地把家长引入其中, 实现家校协同教育, 让学生体验到诚信无处不在。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诚信教育, 以身作则并以讲故事、说道理等方法培养孩子的诚信意识, 把孩子说谎等不诚信的坏毛病扼杀在萌芽状态。

三、尊重教育

《弟子规》“出则悌”条中提出兄弟姐妹之间要互相尊重, 要尊重长辈:“兄道友, 弟道恭”。“泛爱众”中还指出要尊重人家的感受:“人有短, 切莫揭;人有私, 切莫说。”尊重教育是满足别人被尊重的心理需要的教育。尊重别人可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优化自己的情感互动关系, 消除和缓解交往中的矛盾, 增进交往中的感情融洽, 使许多事情变得更好办。我们只有尊重他人, 对他人奉献出真诚的爱心, 才会得到他人爱心的回报。因此, 在当今道德教育中也应该高度重视尊重教育。

当然, 《弟子规》中的思想也有一定局限性, 我们要冷静地对待, 认真研讨, 要做到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以发挥其在道德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毓秀:《弟子规》, 青岛出版社2006-1-1。

[2]张迎春:《弟子规的养成教育思想》, 《教学与管理》, 2001。

[3]任民:《从弟子规看国学教育的情感向度》,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4) 。

[4]贺乐凡主编:《中小学教育管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5.《弟子规》之出则悌(三) 篇十五

同学们,当爷爷奶奶等长辈呼唤你的时候,你马上作出反应并跑过去了吗?还是一个劲儿地只顾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充耳不闻呢?在路上,你碰到了自己的长辈或是长者,你会主动避让行礼吗?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弟子规》出则悌的第三部分,一起去感受古代晚辈对长辈的谦恭和尊敬吧!

【诵读声声】

长呼人,即代叫。

人不在,已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

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

长无言,退恭立。

【为你解读】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已即到。”这一部分讲的是长辈有事呼唤人,我们马上要帮助长辈去呼叫。可能是因为长辈的年纪比较大,也可能身体不是那么好,他声音没有那么高,叫的人可能听不见。你就帮着叫,你年轻声音大,这是对长辈的一种礼貌和恭敬。如果那个人不在,你就赶紧回来报告,并且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帮忙的就帮忙,不能帮忙的则代为转告。这就是体现出对长辈一种恭敬的心理,也是对长辈一种服务的态度。这告诉我们,时时要有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当我们知道处处尊重长辈,常常有服务于长辈的心,长辈交代我们的事一定是立即去做,而且会把做完的情形向长辈报告,让长辈放心。那么,久而久之,别人交代给我们的工作也都能从头至尾做好,有始有终,这样,我们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欢迎,自然也就能得到长辈的垂爱和提携。其实,当你在落实这些礼仪的时候,你的耐性、沉着,也就逐渐地培养出来了。

“称尊长,勿呼名。”说的是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这是对长辈的一种尊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要表现出自己很有才能,藐(miǎo)视长辈。晚辈直呼长辈的名字是不礼貌、没有教养的表现,因此从小就要在称呼上树立长幼、尊卑的态度,这样才能培养孩子谦虚的心态。古人很重视韬(tāo)光养晦(huì),一个人即使有才华,也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故意卖弄。真正有德有才之人,久而久之自然能获得大家的敬佩、爱戴,何必用表现自己来证明自己的才华呢?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这里讲如果我们走在路上遇到了长辈,应该赶紧走上前去作礼、鞠躬,表示对尊长的恭敬。这里讲的“疾趋揖”,疾是快速的意思,趋是走上前,这种快步走上前,表现自己那种恭敬心。如果见到长辈,还慢吞吞、大摇大摆地走上去,这种形象就已经充满了傲慢。当我们行礼之后,长辈没说什么,我们应该退避到一边,恭恭敬敬地站好,随时听命长辈的吩咐。所以在长辈面前,我们为了让自己培养恭敬心,就时时要留心,要善于察言观色。看到长辈如果不想说话,你就千万不要用很多话来影响长辈,特别是看到长辈如果面色比较疲倦,我们这个时候更应该沉默,恭立在旁边以等候吩咐。这都是培养自己谦敬之心。

文明礼貌看起来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心修养,体现出一个人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识。人与人之间互相观察和了解,一般都是从礼仪开始的,一个举止优雅、彬彬有礼的人,更容易交到好的朋友、找到好的工作,所以礼貌就是一张金名片。

杨时、游酢立雪程门

宋朝进士杨时、游酢(zuò),是程门四大弟子中的两位,他们远从福建到河南拜师求学,留下“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

杨时从小是个神童,很会写文章,20几岁就考中了进士。但他放弃高官厚禄,向程颢(hào)求学。

游酢年少时天资聪颖,过目成诵。程颐(yí)一见到他,就称赞他的资质可传承道统。杨时、游酢先拜程颢为师,程颢死后,他们也40多岁了,早就考上了进士,仍然向程颐继续求教学习。

杨时和游酢初次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目静坐,二人恭敬地站立一旁等候。程颐发觉时,看着他们说:“你们还在这里啊?天晚了,回去休息吧!”一出门,才发现门外积雪已深及一尺。后人以“程门立雪”比喻尊师重道,诚恳求学。

二人后来都学有所成。杨时官至龙图阁(王室图书馆)直学士,并把所学传入福建,为“闽(mǐn)学鼻祖”(闽,福建简称)。游酢历经太学博士、教授、监察御史、知州等官位,因为游酢德行纯正,做事厚道,做官所到之处,人民爱戴他有如父母。

杜环代人养母

杜环是明朝一位官员,他父亲有一位朋友去世了,剩下母亲无人照顾,而这位母亲的儿子也不知下落。她便去找自己的亲戚,结果谁也不愿照顾她。万般无奈,这位母亲只好到处寻找自己的儿子。杜环得知此事,决定先赡(shàn)养这位老妇人,并代老妇人寻找儿子的下落。后来,这位母亲的儿子虽然找到了,但他匆匆见了母亲一面,就找借口离开再也没有露面。杜环则一直赡养着老妇人,对她很孝敬,就像对自己的母亲一样。

【正方反方】

有人认为只有自己的爷爷奶奶呼唤自己时,才要马上答应并帮他做事,若是其他老人在呼唤,可以不理他(她);有人认为无论是自己的爷爷奶奶还是不认识的老人,只要在呼唤自己,都要及时答应,能帮他们做的事情要帮他们做好。你同意哪种观点呢?为什么?

【小小实践】

上一篇:调入单位出具的接收证明下一篇:燃气管道水平定向钻施工工艺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