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发展实施方案

2024-08-27

中医药发展实施方案(11篇)

1.中医药发展实施方案 篇一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中医药发展

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多样性、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医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兼容并蓄、创新开放,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中医药与西医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维护和增进民众健康,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一、中医药特点

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药不断吸收和融合各个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不断创新发展,理论体系日趋完善,技术方法更加丰富,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1、重视整体。中医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体内部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认为精神与形体密不可分,强调生理和心理的协同关系,重视生理与心理在健康与疾病中的相互影响。

2、注重“平”与“和”。中医强调和谐对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认为人的健康在于各脏腑功能和谐协调,情志表达适度中和,并能顺应不同环境的变化,其根本在于阴阳的动态平衡。疾病的发生,其根本是在内、外因素作用下,人的整体功能失去动态平衡。维护健康就是维护人的整体功能动态平衡,治疗疾病就是使失去动态平衡的整体功能恢复到协调与和谐状态。

3、强调个体化。中医诊疗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体现为“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采集的症状、体征等个体信息,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治疗方法。中医诊疗着眼于“病的人”而不仅是“人的病”,着眼于调整致病因子作用于人体后整体功能失调的状态。

4、突出“治未病”。中医“治未病”核心体现在“预防为主”,重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中医强调生活方式和健康有着密切关系,主张以养生为要务,认为可通过情志调摄、劳逸适度、膳食合理、起居有常等,也可根据不同体质或状态给予适当干预,以养神健体,培育正气,提高抗邪能力,从而达到保健和防病作用。

5、使用简便。中医诊断主要由医生自主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收集患者资料,不依赖于各种复杂的仪器设备。中医干预既有药物,也有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许多非药物疗法不需要复杂器具,其所需器具(如小夹板、刮痧板、火罐等)往往可以就地取材,易于推广使用。

二、建设“健康中国”,中医药大有可为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医药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和预防保健“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越来越显现出来,越来越被学术界、产业界以及国际社会所认同和重视。国庆期间,李克强总理在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贺信中指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的做出巨大贡献的体现。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必定大有可为。

1、提升全民健康素质,改善民生福祉。中医药作为我国重要的医药卫生资源,具有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的特色和优势,十分符合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要求。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有助于实现“关口前移”,使民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有助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控制医药费用过快上涨,建立政府承受得了、群众负担得起、财政可持续保障、中西医并重的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发展模式,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宏伟目标。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中医药是我国最具原创优势的资源,有助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具有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拉动消费作用大的特点,是发展潜力巨大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助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同时,随着中医药更加广泛地走向世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有助于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结构,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给力“美丽中国”。中医药作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是典型的绿色产业、生态产业、节约型产业。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遗传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推动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有助于生态修复、治理水土流失;发展中药产业,有助于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减少环境污染,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做出贡献。

三、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中医药单设一章,要求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规划纲要》要求遵循健康优先、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公平公正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提升健康服务水平。明确“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核心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

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强化中医药防治优势病种研究,加强中西医结合,提高重大疑难病、危急重症临床疗效。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使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发挥独特作用。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健全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推广适宜技术,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促进民族医药发展。到2030年,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加快养生保健服务发展。拓展中医医院服务领域,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技术支持。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大力传播中医药知识和易于掌握的养生保健技术方法,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运用,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视中医药经典医籍研读及挖掘,全面系统继承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不断弘扬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挖掘民间诊疗技术和方药,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制度,制定传统知识保护名录。融合现代科技成果,挖掘中药方剂,加强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等中医药防治技术和新药研发,不断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发展。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加快打造全产业链服务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保护重要中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及动态监测。建立大宗、道地和濒危药材种苗繁育基地,提供中药材市场动态监测信息,促进中药材种植业绿色发展。

四、传承发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12月,在国家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张氏经络收放疗法”获得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殊荣。张氏经络收放疗法是在人体经络关键腧穴上与管辖的气血“骨血、筋血、皮血”有机结合,以金、木、水、火、土走穴定位,按阴阳五行生克乘侮之理,施以金收、木放、火收、水放、土生长独特的拇指点压手法为主以调节人体脏腑功能失衡的气血阴阳,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从而达到人体阴平阳秘的一种防治疾病的方法,该疗法看似按摩非按摩、看似针灸而不用针,具有安全无创、见效讯速、适应症广的特点,属于我国中医富有特色的外治组成部分。

经络收放疗法的操作手法分为“收血、放血、正骨、移血”四种。所谓“正骨”即指将骨骼畸形矫正;所谓“移血”,指身体某部血气不足,借别处血气以补济,即调解脏腑气血;所谓“收血”,指补益不足之血气;所谓“放血”,指祛除体内郁滞之血气。收放,即指补其不足,损其有余之意。而经络收放的具体手法则是:手指点穴时顺时针方向正转为收,逆时针方向逆转为放,上推为收,下捺为放,轻压为收,重点为放。在临床具体应用时,又包括“骨血、筋血、皮血”的经络收放、五行穴位的经络收放和五运六气的经络收放。该疗法讲究“力发全身、至于指端、透表达里、滴水石穿”不但能治愈表阳之症,而且可以治疗阴经里症,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传承经络收放疗法,弘扬中医民族文化。结束语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重要,已成为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性机遇。中国将学习借鉴各种现代文明成果,坚持古为今用,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切实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务于人民健康,服务于健康中国建设。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到2030年,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同时,积极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促进中医药等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探索医疗卫生保健的新模式,服务于世界人民的健康福祉,开创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医院

2018年1月30日

2.中医药发展实施方案 篇二

台湾中医药的发展经历了从巫医到民间医药, 再到中医药, 及至今日的中、西医药共同发展的历程。明代以前台湾被称为“瘴疫之区”。当时生产力水平低, 加之受到“万物有灵”思想的影响人们常把治病救人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特别是当传染病大规模流行之际。然而,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 原住民也初步掌握了一些医疗保健知识, 但总体上是水准较低, 巫医并存。

中医药从大陆传入台湾, 文献记载最早是明末清初年间。随着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发展, 明清以后台湾有了越来越多的大陆移民, 他们带去了中原文化, 办学堂兼习医施药, 还发掘了不少当地的中草药。

20世纪50年代, 台湾出现了第一所也是目前全台湾唯一一所中医药专科院校——私立台湾中国医药学院, 但那时中医药受到西医的冲击, 处在相对被动发展滞后的局面。伴随70年代开始的全球“中医热”, 天然药物、自然疗法、中医针灸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台湾中医药选择了中西医一元化的发展道路, 融汇中西医药, 培养兼通中西医学的优秀医师, 促进中医药现代化, 创造世界最新医学。中医药事业进入稳定发展的阶段, 一直持续到今日。

2 台湾中医药现状

2008年, 台湾中医药专业管理部门——“台湾中医药委员会”对台湾中医药科技和产业的发展制定了中长期规划, 内容包括:

(1) 持续推动构建中医整体临床教学体系计划;

(2) 成立专业管理机构负责中医师的任职资格评选和管理;

(3) 制定中医师短期及长期培训计划;

(4) 建立安全的中药用药环境, 推动中药产业的提升;

(5) 建立健全中药临床试验标准;

(6) 积极促进中医药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7) 推进中医药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2.1 中医医政管理

2.1.1 中医师执业资格的获得

台湾中医师的产生有两条途径:一是私立台湾“中国医药学院”培养的正规本科毕业生, 二是通过中医师特种考试合格而获得行医执照。目前, 台湾地区已基本形成了老、中、青三代, 中西医一元化的格局。老一代的中医师多是国民党迁台前后赴台的行医人员, 中青代中医师是目前中医舞台的主要力量, 多受到良好的中西医教育, 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毕业后赴美国、日本留学, 带回了许多新思路。

台湾的中医师执业考试分三类。一是“中医师检定考试” (简称“检考”) , 第二种是“特种考试中医师考试” (简称“特考”) , 第三种是“中医检核考试”。检考是特考的前期, 参考人员基本不受条件限制, 只要年满22岁, 按照公布的必读书籍自修即可参加 (不限学历, 男女均可) 。通过检考者即可在台湾参加中医业务, 但没有行医执照, 检考合格者可进一步参加特考笔试, 特考非常严格, 近两年通过率不足2%。特考笔试合格后, 还要经过1年半的临床医学训练, 成绩优良方可领到中医师考试及合格证书。检核考试的报考资格是医学院中医学系毕业并取得学士学位, 或医学系毕业并修习中医一定学分, 或华侨在侨居地执行中医师业务达到一定年限、声望卓著者, 考试通过即发给中医师执业证书。伴随这三类考试, 产生了一系列中医辅考机构, 遍及全台湾, 它们定期出版刊物, 提供相关信息及各考试科目准备要领。辅导形式有面授、书面函授、录音函授等。

近年来, 台湾与大陆的中医药文化交流不断深入, 有越来越多的台湾留学生在大陆获得中医药硕士甚至博士学位后回台从事中医药工作, 他们为台湾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同时也为海峡两岸在中医药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1.2 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在职教育

中医师在职教育始于1977年, 由当时的台湾“卫生署”与私立台湾中国医药学院及中国文化大学合办中医师现代医学进修班, 截至2012年底共举办了36期, 受训人员近万名。主要是通过3~5个月的学习, 接受现代基础医学教育, 了解现代医药的新观念、新知识、新技能, 使用现代医学仪器提高医疗技术。1987年颁布的“中医师进修法案”对在职中医师的培训进行了规定, 要求60岁以下的执业中医师需利用双休日进修, 累计430学时, 其中, 现代基础医学课程220学时, 中医药课程210学时。

药师在职培训始于1981年, 目前台湾领有执照的中药商已有7000多人, 他们的进修课程有中药概论、本草、中药方剂学、中药炮制、生药学等。

2.1.3 台湾“中国医药学院”

作为台湾历史最悠久并且也是目前唯一一所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 中国医药学院是一所中西医合璧的学院, 坐落于台中市北区, 1988年建立第二校区 (云林县北港妈祖纪念医院毗连30公顷土地) 。设有日间部10个系, 夜间部1个系。分别是医学系、药学系、公共卫生学系、牙医学系、医事技术学系、学士后中医学系、营养学系、护理学系、复健学系、药学系 (夜间部) 。拥有硕士点5个 (1975年开办硕士班) , 博士点4个 (1988年开办博士班) 。大学师生比例1:17。该院创办最早的系是中医系, 1972年起, 学制由原来的6年改为7年, 必修学分359分, 其特点是中西医教育并重, 注重基础。在校学习5年后, 还要临床训练2年, 除学习相当数量的中医科目外, 还要学习全部西医课程。学生毕业后获取中医师执照后还可参加西医检核考试。目前, 75%的毕业生取得双执照。中医学系本科学制5年, 毕业后只能报考中医师执照。药学系学制5年, 必修学分184分。研究所硕士班学制2~4年, 博士班2年。学院附属医院2所。

2.2 中药药政管理

(1) 成立“食品药物管理局”。2008年11月20日, 台湾当局设立“食品药物管理局”, 作为对包括中医药在内的食品和药品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 该局由原“卫生署”的“食品卫生处”、“药政处”、“药物食品检验局”及“管制药品管理局”等几个部门合并而成。该局的成立进一步强化了对中医药特别是新药研发的管理, 有益于促进台湾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2) 进一步完善中药法律法规。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如“药品查验登记审查准则”、“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基准”等, 从法制上对中药, 特别是新药, 在包括草药、饮片、成药的功效、安全性 (包括微生物、重金属、农药残留) 等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和要求。

(3) 健全中药临床试验环境。在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方面全面建立“优良临床实验规范 (GCP) ”。

(4) 落实中药材外包装标识。台湾中医药主管部门对于中药的外包装标识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5) 提升外销原料药审查效率。

(6) 建立首座药物资料库。台湾“农林委员会”林业所建立了台湾本土首座药用植物资料库, 有1000多种药用植物入库, 并利用GPS技术对植物的原产地进行定位。

(7) 建立药品上市后不良反应监测体系。

3 海峡两岸中医药合作与交流

从中医药贸易的角度, 在ECFA框架下, 两岸多家企业已经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台湾市场的很多中药材来自大陆, 对于药材的供给和质控, 两岸建立了合作机制, 中药贸易方兴未艾。在中医药教育领域, 两岸每年都有不少数量的中医药专业的学生到对方学习、进修, 将当地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带回本地为本土服务。两岸还就中医药不定期召开研讨会, 从学术层面促进了交流与合作。当前, 两岸已经形成“一年交流、二年洽商、三年合作”的合作模式和效率。

作为大陆科技主管部门, 科技部一向重视对台的科技合作, 经过多年的努力, 已经搭建了两岸固定的科技交流平台, 建立了与台湾科技产业界交流与合作的渠道, 并且陆续在沈阳、南京、成都和武汉建立了“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 特别是积极推动台湾科技产业界与天津滨海“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的合作。中医药作为科技产业的一部分, 在两岸的合作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3.中医药发展面临重大机遇 篇三

疗效决定其生命力

中医药的疗效是其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中医不仅治疗慢性病,而且在西医束手无策的重大传染病面前也有用武之地,尤其在防治“非典”、“艾滋病”的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逐步受到世人的关注。

2003年“非典”流行,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带领医务人员以中医药治疗“非典”病人100余人,病人零死亡、零转院、医务人员零感染,在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关注。

近年来,国家中医管理局与科技部联合开展了全国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现状调研工作,11个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工作进展顺利。该项目初步显示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独特疗效,减少了机会性感染,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改善了病人的生存质量,恢复了病人的生活生产能力,国内外专家已给予肯定的评价。国家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管理局会同河南省、云南省联合进行的防治艾滋病专项“十五”国家攻关课题进行了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专项研究,以河南中医学院院长彭勃为组长的课题组,已按计划完成课题并通过国家验收。证明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确切疗效,为中医药参与重大传染病的防治提供了初步的科学依据,有望为艾滋病的防治提供新的途径,并且已引起国内外相关部门及政府领导的高度关注。这表明:在新的传染病爆发时,中医药有能力面临新的挑战。历史上的数次瘟疫流行过程中,中医药曾经有效的控制了传染病的蔓延,相信在今后诸多新的传染病袭来的时候,中医药将是征服灾难、瘟疫的有效武器。中医应以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手段在未来可能会爆发的各种传染病流行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这是中医发展的重大机遇。

特色和优势逐步显现

首先,当今世界各国出于用药安全的考虑,出现了对中医药及天然药物的广泛需求。这是由于抗生素等其他合成药物的耐药性、毒副作用,造成了相当大的医源性疾病。因而寻求安全且疗效长久的药物成为当务之急。随着人们对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问题越来越关注,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的中医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其次,中医学的“辨证求本”、“治未病”的思想更符合医学模式转变的潮流。西医学以“病”为中心的医疗理念,忽视了“人”本身。对于疾病,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忽略了对于病人全身状态的关注。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医疗观念逐渐转变为以预防为主,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中医学“治未病”的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理念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

第三,中医的整体论思想逐渐为西医学所接受。以还原论为基础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正在从微观向宏观方向发展,西医学对自身局限性也正在寻求向系统方向的发展。中医的整体论思想可能在西医学徘徊不前的时候起到启示作用。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无论对科学还是医学的观念都局限于现代科学,而现代医学在微观方面发展到一定程度,无法向更深层次继续发展,如基因学发展到基因层面,无法继续发展,转而回归到基因组学。现代医学目前的发展迫切需要灌输整体论的思想。

第四,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点符合了当今医疗费用日益增长的国际形势。在医疗消费和新药的研制费用日益增长的形势下,欧美发达国家不堪重负,正努力寻求一条廉价而高效的医疗之路。而中国传统医学具备了简、便、廉、验的特点,中药来源广泛,价格适中,历史悠久,使用经验丰富。与欧美化学药研制相比,中药研究开发的成本相对较低,投资仅为西药的1.5%左右。针灸是中医的特色疗法,有系统、独特的理论,疗效显著,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如艾灸对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就有非常显著的疗效,并且花费很少。基于这些特点,各国政府纷纷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传统医学。我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高,人口多,人均收入低,医疗负担重,中医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符合我国广大人民的需要。伴随着国内医疗卫生改革的失败,医疗卫生保健体系的建设尤其农村保健体系的建设需要寻求新的方法和途径。大力发展中医药,找出中国医疗改革的出路是当今的明智选择。中医界应该抓住这一机遇,推动中医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国家重视程度逐年提高

近年来,中医药的发展得到了政府前所未有的支持。在中医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家成立了中医药发展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吴仪副总理任组长。科技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将中医药列入具有原始性创新优势的优先发展领域。2002 年11 月1 日,国家八部委联合发布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国家中药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加大中医药的科技投入,全面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2006 年7 月1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发布了《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2006-2010 年》,标志着中医药标准化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再一次明确提出要“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2006年8月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并确立了中医药重点发展的10 个项目,为中医药改革与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中医药受到政府如此重视,前所未有,中医药工作者应该抓住机遇,加快中医药的发展。

中医药迎来良好的国际环境

目前,中医药正面临着良好的国际发展机遇。历史上,中医药的发展与世界联系密切,并且一度产生了重要影响。早在公元 6~8 世纪,中医药就传播到东方各国:日本的汉方药,韩国的韩医、东医,越南的东医等都是中医药的传播。到20世纪70年代针灸率先走出国门并掀起了中国、美国、WHO对针灸疗法研究,从而迅速传播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都为现代中医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现在世界上好多国家都掀起了一股研究中医药的热潮,并且近年来我国的中医药界也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举措:开始,我国中医学与世界的交流通过民间——政府、由华人——洋人;现在政府间合作越来越多,我国已与17个国家签定中医药合作备忘录,与54个国家的卫生合作协定中有中医药合作条款。目前有4个国家在中医药方面建立了完善的一体化卫生保健系统,包括欧美等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已组建了有关中医药的管理机构。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医疗费用的提高,各国政府越来越关注中医药。这表明中医药的国际化,正面临着一个比较宽松的国际形势的机遇。

六大建议共促中医药发展

在认识到这些机遇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接受挑战,抓住机遇,在此有几点建议:

一是建立外向型的中医药医、教、研体系,让中医药走向世界。

二是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和中医药资源保护。

三是随着新农村合作医疗的施行,我们应该在中国最广大的农村深化中医医疗服务,让中国更多的老百姓更加了解中医,认识中医的优势,让中医发展到中国最基层,为广大群众的健康服务。

四是随着中医的日趋国际化,我们也应该进一步加强中医科普知识的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医,改变过去对中医的曲解。

五是通过中医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世界的传播。

六是应进一步加强政府对中医药行业的扶持力度。

综上所述,中医药的发展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顺应了医学的发展趋势,中医药正面临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虽然中国现代中医学的发展时间还很短,加上中医药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我们不能舍弃中医学的精髓,应该在中医药产业化、国际化方向谋求发展,制定一条中国特色的中医发展之路,把中国的中医文化的精髓推广到全世界,让中医药为世界人民的卫生保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专家名片

4.中医药实施方案 篇四

高血压中医药健康管理试点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卫计委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做好2013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精神,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国卫基层发[2013]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项目目标

通过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及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向辖区居民及高血压患者普及中医基本知识与养生保健技术,增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促使人们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起居、饮食,增强体质,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中医药服务满意率和知晓率。2013年高血压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30%

二、范围和对象

范围:全乡24个行政村

对象:辖区内居住的所有高血压患者

三、项目内容

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每年为辖区高血压患者提供1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包括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药保健 1

指导。按照高血压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前,根据体质判定标准进行体质辨识,并将辨识结果告知服务对象。根据不同体质从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穴位保健等方面进行相应的中医药保健指导,建议定期进行中医复检;对所有高血压患者告知日常的心理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等养生保健方法,并记录在健康档案中。

四、管理措施

(一)各级职责

1、卫生院职责:(1)负责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2)组织村卫生所人员开展高血压中医药健康管理知识技能培训,使其基本掌握国家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内容、方法和工作流程,确保高血压中医药保健服务质量。(3)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高血压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工作宣传,使高血压能够及时获取中医药健康服务的信息和服务内容,主动接受保健服务。(4)掌握辖区内高血压患者信息,告知其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并为其建立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档案,定期对村医进行督导检查。

2、村卫生室职责:根据卫生院安排,负责项目的执行、宣传、动员和质量控制的具体工作,并承担高血压患者健康体检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根据体质判定标准进行体质辨识,并将辨识结果告知服务对象,同时给予中医药保健指导。对于行动不便、卧床居民提供上门服务;开展健康指导、随访等工作,同时将每次保健服务的信息及结果准确、完整的记录在相应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中;每季度上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进展情况。各村卫生室要熟悉服务项目要求,掌握技术操作规范。负责收集、登记辖区内服务对象人口信息、告知服务内容、预约服务时间,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

(二)保障经费,规范管理

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所需经费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整体经费统筹安排,并进行绩效考核。

(三)强化督导,严格考核

建立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的督导和考核制度,不定期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分析新情况、新问题,积极研究解决办法,逐步建立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的长效管理机制。督导考核主要内容:(1)高血压中医药健康管理率;(2)高血压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完整率;

(3)走访调查核实中医药健康管理情况。对完成工作指标的村予以表彰奖励,对项目执行不力、完成情况较差的村,扣减相应经费。

附件:

1、高血压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

5.市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五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是党和政府振兴中医、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不仅对促进文化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人体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院在充分认识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的中医文化建设的领导,医务科、护理部和门诊部统筹协调,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各科室主任负责各科门诊室内、病房的文化建设,门诊楼走廊、大厅由门诊部具体负责,楼外庭院由总务科具体负责,办公楼由医院办公室具体负责,明确工作职责和内容,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计划,形成职责分明、分工协作、有效落实、逐步推进的医院文化建设责任体系。

(二)形式多样,内容广泛。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中医人文关怀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把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一项群众性的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一方面充分利用院内会议、学术讲座等各种场合与途径对医院文化进行宣传,以医院网络和宣传栏等作为宣传阵地,采用书法、图版、标语等多种表现形式,切实把中医经典、医德警言警句等富含中医哲学思想内容渗透到医院文化建设中来,开设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科学实用的中医药科普教育专栏,介绍中医药的基本知识、诊治原理,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宣传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中医药知识、方法、观念,力争使人从中感受到中医药文化氛围,接受中医药文化的陶冶。

(三)加强培训,提高素养。

各职能科室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从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加强对职工尤其是青年医护人员的中医药文化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训,努力提高全员的中医药文化素养,使其言行、举止、思维、诊疗工作无不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鼓励各科室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科室文化。

(四)长远规划,持续发展。

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医院对此要有一个长期规划,建立长效机制,落实科学发展观,力争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从建筑风格、内部装潢、诊疗环境、形象识别等方面入手,通过传统文化元素和艺术手段(书法、绘画等)展现中医药文化,营造中医药文化环境的氛围,体现中医药古朴典雅、简约大方的特色,体现中医院的与众不同。塑造优秀的医院形象,鼓励广大职工积极参与,使长期规划得到具体落实,中医药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

(五)加强考核,注重实效。

6.中医药发展实施方案 篇六

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局、卫生部、人社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总后卫生部《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国中医药医政发〔2012〕31号)和省委省政府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大会关于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的总体部署,根据省中医药局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广东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粤中医〔2013〕5号)和**市卫生局等四部门《转发省中医药局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广东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按照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原则,力争到2015年底,在全县建立以乡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县中医院为龙头和支撑,其他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通过配备必要的服务设施设备和人员,推动中医药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

(二)目标

1.2013年底,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60%以上的村卫生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县医院、妇幼保健院提供中医药服务,县中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

2.2014年底,10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70%以上的村卫生所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县医院、妇幼保健院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

3.2015年底,10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的乡镇卫生院、85%以上的村卫生所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100%的县医院、妇幼保健院提供中医药服务,县中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认真落实中医药扶持政策

1.落实全民医保中的中医药优惠政策。

新农合对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报销比例提高10%,起付线降低20%;对定点医疗机构使用符合规定的中成药、中药饮片、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和全省调剂使用的中药院内制剂诊疗疾病产生的费用,予以全额报销;医疗保险对定点医疗机构使用符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诊疗项目目录》规定项目的中医药服务方法和手段为城乡居民诊治疾病所产生的费用,按规定比例予以报销。

2.落实公立医院改革中的中医药倾斜政策。

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充分考虑中医药服务价格构成的特点,将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的床位补助标准提高到同级综合医院床位补助标准的1.5倍,并适时调整中医药服务收费标准。

3.落实基本药物制度中的中医药扶持政策。

按照基本药物制度的要求,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在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中,对中药和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多的社区和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应适当提高补偿标准。

(二)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

1.加强县级中医医院基础建设。

通过争取项目、政府扶持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大力推进医院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信息化建设,力争到2015年底,80%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

2.完善综合医院及其他县级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功能。

2015年底,县医院成立中医管理科,在门诊设立中医科和标准化中药房,住院部设立不低于总床位数5%的中医病床;卫生监督机构成立中医药监督科,监督各级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中医药法律法规和政策落实情况;妇幼保健机构成立中医科,开展妇女和儿童的中医药保健服务。

3.加强城市社区和乡村中医药能力建设。

2015年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乡镇卫生院按照国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和《乡镇卫生院管理办法》、《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置中医诊疗设备;85%的村卫生室配备适宜的中医诊疗设备。

(三)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1.合理配备中医药人员。

到2015年,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人员配备达到以下要求:中医院中医药人员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60%以上;综合医院及其他卫生机构按照中医床位比例和工作需要配备中医药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5%以上;85%以上村卫生站至少配备1名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

2.开展中医药人员培训。

各级医疗机构要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和转岗培训、农村地区中医类别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在职在岗中医药人员中医专业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临床类别医师、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继续开展中医师承教育,为基层培养更多实用中医药人才。

(四)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1.积极创建各类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单位。

各县区、各单位要将先进和示范单位的创建作为落实提升工程各项工作任务的重大举措和重要抓手,积极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市县、全国(全省)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全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创建活动。

2.建设基层中医药特色服务网络。

县中医院每个科室建立中医综合治疗室,运用针灸、推拿、按摩、刮痧、火罐、蜡疗、中药熏蒸等中医技术为患者服务;开展中医药专科专病建设,力争建成2个省级以上中医药重点专科(专病);县人民医院积极推行中医人员到西医科室会诊、查房、参与重症患者抢救等制度,把中医药服务拓展到医院相关临床科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设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并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形成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使用的中医药服务模式。

(五)大力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

1.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体系。

以县中医院为龙头,建立全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体系,为全县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提供技术支持。以国家项目为依托,将县中医院建成本县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中心。

2.统一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

将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写的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系列教材为蓝本,结合XX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疾病谱排序,组织名中医和有关专家,筛选、编写《XX县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材》,要积极做好应用和推广工作。

3.积极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

依托县医学会和县中医院负责筛选至少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县、乡、村医务人员的现场培训和实训工作,3年内使每名医务人员至少掌握中医药适宜技术6项。社区、乡村医务人员负责向居民和村民传授至少6项中医药预防保健常识。

(六)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要将中医治未病内容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治未病经费不少于公共卫生经费总数的5%;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体质辨识理论和应用方法培训,逐年提高居民健康档案中中医体质辨识的比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国家《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开展中医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印刷资料、音像资料的种类、数量、宣教栏更新次数以及讲座、咨询活动次数等方面,应有40%以上的中医药内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国家《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要求,对儿童、孕产妇、老年人和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进行健康管理,逐年提高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率。

(七)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

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各级名中医在基层开办中医诊所,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医保定点、人员职称晋升和中医药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鼓励通过民间中医资格准入考试的人员在执业注册地开办中医诊所。

(八)强化中医药行业监督管理

1.强化中医监督管理。

严格基层中医医疗机构、人员和技术等准入管理,加强中医医疗质量监测和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安全的监管,加大对虚假中医广告的治理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中医名义非法行医行为。

2.加强中药使用管理。

培训推广《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基本药物(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中成药。允许乡村中医药技术人员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自采、自种、自用民间习用的中草药。收集、整理、出版常用中药单验方集,筛选适宜的中药单验方并推广应用。

3.加强中药质量监管。

严格规范中药饮片采购程序,中药饮片必须从合法的中药饮片生产及经营企业采购,严禁假劣中药进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体诊所。

(九)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

1.推进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进乡村。

在农村建设健康文化墙,将预防和治疗常见病的民间单验方等有效方法刷写在健康文化墙上,将中医疗法以歌诀的形式让人们耳熟能详,方便村民学习和预防治疗。在农村由村医定期召集组织村民开展健康讲座,让农民相互交流健康保健的心得,提高农民健康保健素养,有效推动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和进入千家万户。

2.推进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进社区。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宣传栏,组织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讲座及开展群众性中医健身活动等。

3.推进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进家庭。

结合进基层·暖民心·固堡垒活动,向村民发放《中医药适宜技术进家庭手册》,对村民进行中医适宜技术、食疗方法和健康保健知识培训,使老百姓共享健康保健方法,预防和减少疾病,逐步提高健康素养和预防保健水平。帮助农村居民掌握健康保健基本知识与技能,养成健康的生活行为和方式。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相关部门要把实施提升工程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积极争取政府将此项工作纳入政府考核目标,县成立由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组成的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周密安排,认真组织,务求取得实效。

(二)加大投入力度

围绕提升工程的工作目标和任务,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形成上下联动、共同投入、相互配合的经费投入机制,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三)营造良好环境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介,大力宣传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提升工程的良好氛围。

附件:

1、XX县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

2、XX县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现状和目标

XX县卫生局 XX县发展和改革局

XX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XX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13年4月1日

附件1 XX县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

一、主要职责

负责提升工程实施工作的指导;研究并协调解决提升工程实施工作中的困难。

二、组成人员

组 长:陈汉辉 XX县卫生局局长

副组长:周 辉 XX县卫生局副局长

XX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

XX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XX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成 员:冯奇集 XX县卫生局医政股股长

陈日养 XX县卫生局防保股负责人

Xxx XX县发展和改革局社会发展股股长

Xxx XX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

生育保险股股长

Xxx XX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流

通监管股股长

黄小红 XX县卫生局医政股干事

三、工作机构及其职责

7.中医药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篇七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由复杂的社会和历史原因共同造成的,但无论如何,这种尴尬局面归根结底是人为因素所为,而非中医自身所致。笔者试从以下方面阐述。

1 传统文化传承弱化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国与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西方各种文化思想也随即进入我国,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考验,在和平年代长大的人们,自幼就失去了历史背景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长大又缺乏这方面的教育,致使爱国主义思想与传统文化的传承逐渐淡化,西风日渐盛行,民族虚无主义日趋严重,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却受到了国人的质疑和选择。在此形势下,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立足于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上的中医学也同样不例外,受到了西方科学的巨大冲击。

2 国家政策执行不力,政府资金支持不足

建国初期,中央政府就把“团结中西医”作为卫生工作三大方针之一;1982年国家将发展我国传统医药载入宪法,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法律依据。2003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但长期以来,某些地方政府领导人对中医药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对中医药政策的理解和执行不力,宣传力度不够,《中医药条例》的实施缺乏资金与法律保障,致使中医还沦陷在科学与否的无谓争论之中。资金严重不足,中医医疗机构规模狭小,科室不齐全,临床工作很难很好开展;名老专家申请不到课题立项经费,其宝贵经验未能得到后世的认可与继承。诸多原因限制了中医药的发展。

3 中医药发展的外部环境恶化

从蒋介石主张灭掉中医,到原来的卫生部长扬言要取消中医,张功耀发表《告别医药》一文,主张中医是伪科学,取消中医的反动势力几乎从未间断过,尽管每次在党中央的明确支持下,这些反动势力从没得逞过,但还是极大地破坏了中医在人民心目中的印象。另一方面,目前医疗市场上打着中医旗号进行非法行医的广告铺天盖地,这些非法行医的伪中医诊所遍布全国,完全是依靠人民的善良和对中医的信任,蒙骗坑害百姓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久而久之,人们对中医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4 现行中医的培养与管理体制弊端

(1)教育方面问题。

高等中医院校是中医队伍人才培养基地,用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方法培养中医人才,使得真正能够按照中医的思维方式进行中医临床的人员越来越少,中医学后继乏人的形势已经显露。目前国内中医院校与西医院校这支全球范围庞大的队伍相比,不仅数量非常单薄,质量也令人担忧,且在校学生中,真正对中医感兴趣的学生少之又少,再加上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用分离,临床实习管理未能落实,以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中不中、西不西。不少学生毕业后纷纷改行,或向西医转化,中医人才队伍流失严重;而坚守中医岗位的人员能真正热爱中医、安心做学问、对中医充满信心、执着者则少的可怜。难怪中医界学者们纷纷惊呼:中医人才已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2)科研方面问题。

由以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用研究现代医学的方法和标准而不是按照中医学自身的规律去研究中医,脱离了中医的本质,阻碍了中医学按自身的规律发展,丧失了中医特色。中医要搞科研,但是不能仅满足动物实验比拟、复制。科研投资应该向名老专家经验继承方面倾斜。中医和西医是建立在两种不同理论体系上的医学,如果非要用西文科学的理论、思维和研究方法来评定中医各系统要素的构成,探讨中医学基本原理的内涵,认为和现代科学不一致的就是错误的、不科学的话,那么中医就很可能陷入所谓的“不科学”的死胡同,难以自拔。中医学有自己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从宏观角度去把握人体的生理病理,在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之前,保障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重任,完全由中医承担的。由此可见,中医的有效性是勿庸置疑的,完全没有必要用现代科学理论来验证其“科学性”。再说科学本身受到哲学、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至今也没有为世人所公认的定义,作为一种认识体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中医学的价值不在于她是否能用于现代科学解释,而在于她的治疗价值。我们对中医的研究应该把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放在其临床疗效上,而非对西方科学的刻意的迎合。

(3)临床方面问题。

医院管理、临床模式、科室设置、职称晋升等都效仿现代医学评判标准,使原本成体系的中医学理论和治疗经验被拆解,失掉了中医药特色。中医院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中药的使用比例越来越少,中药在医院(尤其是住院部)名存实亡。医院一些利润较高的科室(如骨科、伤科等)分科越来越细,规模也越来越大,而如内科、发热门诊、康复科等颇具中医特色科室,因其利润来得相对较缓,规模越缩越小,甚至因医院资金不足而被取消,导致医院呈畸形发展,逐渐从综合性医院退化成专科医院,从有颇具特色的中医院沦落为二流、三流人民医院。另一方面,不少教学医院片面引进西医人才,他们一开始就没有建立中医临床思维,很多往往是滥竽充数,对中医辨证纯属瞎编。笔者曾在某三级甲等中医院实习时亲眼目睹了许多千病一证、千病一方的现象。比如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腰痛,中医都诊断为腰痛,证型皆为肝肾亏虚,方都选用六味地黄汤。真正的中医辨证施治荡然无存,疗效可想而知。更有甚者,不少庸医违反了中医基本理论,不会辨证论治,机械开方用药,造成了不良结果,却将之归于中药的不良反应,认为中药有害,中医不科学。其实中药之害不在药,不是中医不行,而是中医药的使用者不行,致使中医药市场萎缩。

5 讨论

总之,当前中医药发展环境中有诸多不和谐因素:中医政策保障欠缺,资金支持力度不够,中医人才出路无门,科研一味迎合现代医学,中医师使用不好中药,西医师滥用中药,中医院严重西化等。这些现象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纵观中医发展所处环境,我们清楚:并不是中医不行,中医不科学,也不是老百姓不愿意看中医,很大部分原因应归结于医院和某些利益集团受自身利益的驱使,中医的简便廉效的极大优势无法满足他们对利润的最大化追求。这就需要政府大力推行医疗体制改革,回归医疗本质,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使我们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真正让占我国人口数目主体的平民百姓所享有。

8.简析中医药在美的发展形势 篇八

中医在美国被视为补充及替代医学的一部分。在美国,中医被泛称为“东方医学”(Oriental Medicine)。美国视西医为正规医学,其它不属于西医范畴(包括按摩,针灸、草药、顺势疗法等)概称为替代医学(AIternativeMedicine),或辅助医学(ComplementaryMedicine),中医也被纳入这一范畴。

美政府比较重视包括中医在内的补充及替代医学。1998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OH)在将其下属的非常规医学办公室(Officeof A0ternativeMedicine.OAM)改设为国立补充及替代医学中心(NationalCenter 0{Complementary andA0ternative MedicineNCCAM)。NIH设立该机构的目的是通过深入的研究,促进对非常规医学的科学评价,明确疗效并使之与现代医学结合,逐步确立在美国的合法地位。NCCAM每年向全世界传统医学研究提供一定的赞助,NCCAM对传统的中医药学极为关注,在其所支持的项目中,属中国传统医学范畴的有针刺、 中药,太极、推拿、气功、占其所支持项目的多数。

针灸是中医中在美的唯一合法的医疗手段,美国各州对中医的法律差别极大。目前只有30个左右的州对针灸进行了立法,各州的针灸立法及对针灸师执照的管理不尽相同。大多美国人及立法部门认为针灸就是中医、或者包括中医。美国对中医师的称谓也是极不一致。最早、最普遍的行文称谓是“针灸师”(Acupuncturist),但有的州称为“针灸医生”(Acupuncture Physician),有的称为。MD(Oriental Medi-cal Doctor),不一而是。但是不可用医师(MedicalDoctor)一词,否则作违法论处。针灸师在美国如果领到开业执照,很容易找到工作。然而针灸师的地位和待遇在美国与西医师无法比较,针灸师的地位在美国属低层,与按摩师等相似;收入属于中层,与中小学教师、美容师相仿,与西医师相差4~5倍。

美民众认可中医的人越来越多。美国有越来越多的人在逐渐认识中医、信赖中医。特别是在传统西医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中医成为许多人的选择。据美国Eisenberg调查,美国在60%以上的成年人接受过中国传统医学各种方法的治疗,另外,美国医疗费用连年上涨,医保费用也水涨船高,民众经济负担过重,促使其去寻找新的出路。美国有几千万人没有医疗保险,看病吃药是一大经济负担,对一些患常见病或中、轻度疾病者,按症状自己应用传统药往往是最经济的选择。美国政府之所以重视补充、替代医学,不仅是因为对补充、替代医学本身兴趣浓厚,更重要的是因为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使用包括中医药在内的补充,替代医药。正像白宮补充、替代医学政策委员会有关报告所说,“我们所关注的当然不是补充、替代医学的治疗方法,而是美国大众的健康和身体状况。”

中医在美发展受到的限制仍然比较多。中国中医药的深奥理论与丰富实践,丰富的中成药及民间配方等,是世界医药的魄宝。但它们对美国医药事业,特别是植物药的发展影响极微。究其原因,一是美国人看不懂中文文献资料,特别是古文;二是不理解中药的组方原理; 三是存在各种偏见。至于中医的辩证施治,知者更是凤毛麟角了。总体上来说,中医在美国迟迟得不到承认和接受,既有历史原因,更重要是医学界长期存在的科学偏见和行业保护主义的思想在作怪。

中药在美国的情况分析

中国对美中药出口的情况。2007年,中国中药产品对美出口14729万美元,同比增长4.4%,其中中药材及饮片的出口增长最快,同比增长43.6%,达到2598万美元,中成药出口千万大关,达到1002万美元,同比增长5.6%,植物提取物出口金额最大,为9980万美元,但是由于出口商检等原因基本没有增长,而保健品出现了较21%的下降,出口1149万美元。

可以看出,中国对美出口的主要是原料,植物提取物和中药材及饮片的出口占到了85%以上。中国中成药及保健品所占比例较小,而且在美国市场上的影响不如欧美日韩的植物药。

中药进入美國的具体形式。中药产品进入美国市场需通过FDA认定,中药产品以何种形式申报FDA需对产品进行定性、定位和定价。一般情况下中药产品可以5种形式申办FDA认证手续,即食品、健康食品,食品补充剂,国家药品验证号(NDC)和国家新药(NDA)。

食品类(Food),指的是普通食品。FDA需对申报进口的食品进行成分分析,对农药残留量、微生物、杂质和毒素等进行监测,在外包装和文字印刷上也有严格要求,如需制作营养标签标明卡路里、碳水化合物、含糖量、蛋白质、脂肪、胆固醇,含盐量、维生素等。对于罐头食品、碳酸饮料等还有特殊要求,如需办理FCE(工厂注册)、SID(产品注册)等。中国的保健品口服液,保健茶等亦,可按食品类报批FDA。

健康食品(HealthFood),又称功效食品。FDA除要求达到普通食品的进口标准外,还强调健康食品具有改善人体机能、预防疾病的功能。同时在外包裝及文字说明方面符合FDA的法规,如产品说明只能表明成分的结构与功能,不能提及防病治病等疗效。中国的蜂蜜类、花粉类和人参精等绿色食品均属此类,比普通食品价格高一些。

食品补充剂(DietarySupplement):它不同于前两类,接近药类,主要包括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矿物质及草药类产品。在产品说明中应该说明产品防止疾病和改善人体机能的作用,强调机理而非功效。此类产品可以以不同的剂型在保健品商店中购买。中药以此类产品报批FDA较为容易,而且也能体现中草药治本的实际功能和价值。

国家药品验证号(NDC)。是一种美国国家药典中已有的药,不需做新药论证,只需提供必要的成分、验证的依据,即可进行申请。但要求较严,需达到美国FDA的各项法规,包括印刷文字说明、包装等。获得美国NDC号的药品可在中西药房销售,如止咳糖浆、感冒药等,价格较好,利润颇丰。

9.中医药发展实施方案 篇九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的要求,为认真贯彻落实《意见》和《指南》的文化精神,我院结合实际,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为方针,把握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十二五”中医药发展项目及省市重点中医专科项目,坚持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和“中医特色年”活动,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大力加强专科专病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中医药文化建设,提升我院的综合能力,为和谐卫生和谐天柱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特色。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融合时代文化特征,结合我院实际环境建设及软件条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坚持统筹规划。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协调。坚持促进发展。紧紧围绕医院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主要目标

1、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在医院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是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灵魂,是改进医院各方面工作,增强员工凝聚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医院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中医药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

“仁”,体现了中医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以救死扶伤、济世活人为宗旨,表现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和”,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以及医患信和、同道谦和的道德观。“精”,体现了中医的医道精微,要求精勤治学,精研医道,追求精湛的医术。“诚”,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要求心怀至诚于内,言行诚谨,表现在为人处事、治学诊疗、著述科研等方面贵诚笃端方,戒诳语妄言、弄虚作假。医生和护士是直接为病人服务的人,必须确立和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感动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各科室要在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切实改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医德医风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

2、发扬“爱岗敬业”的主人翁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以人为本,尊重人性,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爱岗敬业教育让员工知道无论多么平凡的工作岗位,都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关心集体,关心中医医院的发展,在工作中及时发现并反馈医疗质量、医院服务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3、塑造优秀的中医医院形象

医院形象不仅是展现于社会公众面前的外部形象特征,更重要的是人们通过对中医医院各方面的了解和综合认识而形成的总体印象。医院中医药文化环境形象建设,要充分利用庭院、大堂、走廊、候诊区、诊室、宣传栏等区域,从中医药的起源、基本知识、特色疗法、养生保健方法、名医名家介绍、就诊指南等方面,广泛宣传中医药文化,全面展示中医药文化,在全院形成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四、具体内容

1、办院宗旨:诚信为民、厚德载物、传承创新、和谐发展。

2、院训:仁爱、精诚、传承、创新。

3、人文精神: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诚实守信、谦和礼让、自强不息。

4、核心价值:仁、和、精、诚。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中医理念。

5、服务理念:妙手回春、热情服务、真诚待人、医患和谐。

6、质量方针:依法执业、安全高效、精益求精,患者满意。

7、发展战略:发挥中医优势、突出中医特色、加强专科专病建设,培养名医、打造名 科、建设名院。

8、口号:传承中医、弘扬国粹;院衰我耻,院兴我荣。

9、医德誓言:“我志愿献身中医事业,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救死扶伤,大医精诚,爱岗敬业,恪守医德,请求古训,博采新知,继承发展,精益求精,尊重同行,团结奋进,一切以病人为中心,除疾病之痛苦,助身心之完美,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奋斗终身。”

五、组织保障

天柱县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孙根胜

成员:王佳凯伍宏图龙廷平杨佐培 李宏钊

10.中医药发展实施方案 篇十

位实施方案

为切实做好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工作,促进我乡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46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47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48号)和南卫发2014(26)号文件《南部县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特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以促进我乡中医药事业全面发展为目标,将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作为深化医疗卫生改革、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动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能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基本医疗服务。

二、创建目标

总目标:按照《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的要求,加强我院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完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中医药基本条件建设和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乡(镇)、村两级中医药服务网络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等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如期完成建设任务,促进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通过创建活动,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强化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能力建设,形成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将中医药服务有机地融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多个领域,全面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基本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努力降低居民医疗保健费用,进而推动全镇中医药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一)卫生院建设目标

1.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达到《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要求。

2.设立3个中医诊室和1个其他中医临床诊室(包括针灸、推拿、理疗、康复、养生保健室等),并集中设置,在装修装饰上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

3.中医药人员占医药人员总数比例不低于40%;能提供基本的中医医疗服务,在门诊、出诊、家庭病床等工作中运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处理常见病、多发病。

4.根据中医临床诊室设置情况配备中医诊疗设备,包括针灸治疗床、推拿治疗床、推拿治疗凳、针灸器具、火罐、TDP神灯、中药雾化吸入设备、刮痧板、电针仪、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颈腰椎牵引设备、中药熏蒸设备等,至少配备三种以上中医诊疗设备。

5.设置中药房,配备中药饮片柜(药斗)、药架(药品柜)、调剂台、药戥、电子秤、消毒锅、标准筛等,配备中药饮片不少于300种;提供煎药服务。

6.门诊中医处方(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医非药物疗法)数占全院处方总数比例不低于30%。

7.能应用中医药康复手段,结合现代理疗方法,对中风后遗症、肢残等疾病进行康复治疗。

8.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根据居民不同体质开展健康指导,并在居民健康档案中予以记录。

9.安排专人负责对村卫生室开展中医药技术业务指导,定期对乡村医生进行培训。

10.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每年提供不少于4种有中医药内容的文字资料,播放不少于2种有中医药内容的音像资料;宣传栏每年至少有4次中医药健康教育宣传内容;每年至少开展1次公众健康中医药咨询活动;每年至少举办4次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引导农村居民学习和掌握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和方法。

11.积极运用中医药知识和方法(包括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产后康复等),开展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以及孕期、产褥期、哺乳期保健等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

12.针对农村老年人、妇女、儿童以及亚健康人群等重点人群制定中医药保健方案,指导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运动功法、体质调养等养生保健活动。

13.运用中医药知识和方法,开展不少于3种慢性病(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慢性支气管炎、肿瘤、骨关节病等)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对农村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中医药行为干预。

14.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积极参与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二)村卫生室建设目标

1.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以中医为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2.至少配备电针仪、TDP神灯和中医治疗包(箱)(内含针灸器具、刮痧板、罐具、艾条等)等中医诊疗设备。

3.配备中药饮片不少于100种,中成药不少于50种。4.中医处方(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医非药物疗法)数占处方总数比例不低于30%。

5.每个村卫生室采取多种形式举办中医药预防保健科普宣传,每年不少于4次。

三、主要任务

(一)学习国家政策:组织卫生院所有人员及辖区村医学习《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国发(2009—2011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工作管理办法》(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46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47号、《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10—2011年)等国家关于中医药工作方面的政策。

(二)贯彻落实扶持中医发展政策。制定并落实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中医工作政策倾斜力度,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中医药工作。在中医药诊疗设备、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将中医药诊疗服务纳入工作考核,形成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合力。

(三)加强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卫生院及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规范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科、中药房规范化设置,完善中医诊疗设备、中药饮片配备,加强对村卫生室的中医药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指导。

(四)加强农村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有计划地组织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人员不定期去市、县医院、中医院参加培训和进修学习。镇卫生院至少有两名中医执业医师或助理医师,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一名以中医为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发挥中医医院作为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有计划地组织人员学习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临床类别医师中医知识技能培训。注重

培训的正规化、系统化。开展《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培训,以提高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中成药应用水平,使临床类别医师和以西医为主的乡村医生培训率达到100%以上。

(五)加强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镇卫生院能提供基本的中医医疗服务,在门诊、出诊、家庭病床等工作中用中医辨证论治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在门诊中医处方(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医非药物疗法)数占全院处方总数比例不低于30%。组织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临床类别医师学习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一册和第二册系列丛书,推广临床简单、安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中成药合理应用知识,并重点向中医类别医师和以中医为主的乡村医生推广针灸、刮痧、拔罐、敷贴、推拿、熏洗、耳压等临床常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六)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组织乡卫生院所有人员和村医学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服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务人员能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在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运动锻炼等方面,对居民开展养生保健知识宣教等中医药健康教育,并积极开展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实践研究和不断探索总结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的方法和规律。

(七)提高中医药服务满意率和知晓率。农村居民中医药常识知晓率不低于90%,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内容知晓率不低于85%,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满意率不低于85%;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中医药人员对中医药相关政策知晓率不低于85%。

四、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2月到3月)

成立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工作动员会,下发《检查评估细则》,与各村卫生室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进展计划。

(二)建设达标阶段(2011年4月到8月)

各单位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完善各项建设,确保10月底完成各项达标建设任务。

(三)自查评估阶段(2011年9月)组织人员进行评估。

(四)评估验收阶段(2011年10月到11月)迎接上级检查评估。

南部县寒坡乡卫生院

11.野生动物保护与中医药发展 篇十一

比如,中国的中医药传统,根深叶茂,影响深远,在今天科学技术昌明的时代,以独特的生命观、令人惊艳的治疗效果,在现代科学技术传统医药模式的强大冲击下依然可以生存,甚至在西方社会中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它原本可以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传统之外,人们养生治病维护健康很有希望的备选方案。可惜,这一美好前景正在受到某些遗忘祖训的中医药从业人士错误观念的严重干扰。

众所周知,保护野生动物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即使在动物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动物保护立法严重滞后的中国,也获得了普遍的支持与赞同。少数中医药人士,却以保护中医药传统为理由,反对野生动物保护,要求开放早已为国家法令禁止使用的动物制品入药,甚至还凭空污蔑国内外动物保护组织保护野生动物的正当行为,是受国外医药企业的指使,打压中医药业发展,是汉奸行为。

我这样一位长期支持中医药发展,并为此受到科学主义者攻击的人士,对此有不同意见。本来中医药有悠久的传统,相关药性早已明确,不必使用动物实验,在动物保护方面具有超出西药的优势。为何非要弃长扬短,将中医药与利用动物制品绑定在一起,塑造一种中医药敌视动物保护的丑恶形象,自我缩限,放弃国外广阔的市场,放弃国内日益增长的动物保护人士的广大市场呢?这不是自掘坟墓吗?

认为中医药必须要使用动物制品,这显然是缺乏中医药史的常识,数典忘祖的行为。事实上,被后世誉为医王的唐代中医孙思邈,就曾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明确反对使用动物制品,反对杀害动物生命来救助人类的生命。他说:“自古明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在这段千古名言中,孙思邈比西方动物伦理学家们早了好几百年提出了人与动物平等的观念,令人赞叹。他由此决定“不用生命为药”,这是中医药值得骄傲的伟大历史。这种慈悲护生的思想,是他可以成为中医药祖师的根本动力,现在的中医药从业人士,是否应该继承和学习呢?

药王孙思邈当然不是只会空喊大道理的文人,他是怎么解决用药需要与动物保护的矛盾的呢?“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可以使用已经死亡的动物,这样不至于因为用药而杀害动物生命。只在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使用鸡蛋,因为鸡蛋“混沌未分”,杀生之嫌略轻。即使如此,孙思邈也是充满了愧疚心情,“隐忍而用之”,还说如果能做到这也不用,才是“大哲”。这是中医药传统中最可宝贵的护生精神,与现代西方动物保护的精神完全一致,在时间上还早了几百年。孙思邈在中医药历史上的崇高威望,说明中医药并非必须要杀害动物入药才能治病救人。

古代中医药之所以能达到如此令人钦佩的高度,是因为像孙思邈等大批仁医,心怀慈悲,努力钻研,包容开放,学而不厌。他们有“一物不知,儒者之耻”的勤学精神。与古圣先贤相比,今天少数中医药人士,遗忘传统,违背祖训,对于今天迅速变化的社会潮流,又封闭无知,怎么能承担起振兴中医药的历史责任呢?对于席卷全球的动物保护浪潮一无所知,不了解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基本国策,要靠他们来引领中医药的发展,肯定是毫无前途。因为这种为了要发展中医药,必须要牺牲野生动物的观念,早已背离了中医药的传统,而是近代以来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的西方观念,是一种“伪中医”,并且在西方现在也已经过时。

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这是生态文明的基本原则,也是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的,正在成为全球共同接受的价值。各行各业都要顺应这一潮流,作出调整。这既是压力,也是机会,因为谁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方面领先一步,就会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拥护,就有更光明的发展前景。现代技术创新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恰恰是适应生态文明的新要求,比如绿色化工等等。

全球化时代,中医药别说发展,要想生存,都必须要走出国门。而要让本来就对中医药存有疑虑的外邦人士接受,困难不小。如果中医药在动物保护这些价值上也受到批评,还怎么能在和西药竞争中获得一席存身之地呢?中医药的发展,在今天需要深入领会生态文明理念,继承中医药慈悲护生传统,同时有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医来引领突破。

不用动物入药,的确可能对目前一些中医构成了压力,但是真正的良医不会故步自封,他们会化压力为动力,努力钻研医术,复兴中医药的优良传统。恪守生态文明原则,拥抱动物保护,是中医药现代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

西方医学长期以来以动物实验为基础,对于动物的杀害和伤害非常严重,这是基于实验传统的医药学发展路径难以克服的缺点。但是,在一波波动物保护浪潮的冲击下,西方医药学也不得不正视动物保护的合理要求。国际医药学研究在涉及动物实验的问题上,已经确立3R原则:即动物实验尽可能用不伤害动物的其他方法来替代(Replace);如若不能,则尽可能用减少动物的使用量(Reduce);在尽可能减少动物实验数量的前提下,动物实验和动物饲养的条件尽可能优化(Refine),以尽可能减少动物所受伤害。

相比之下,中医药其实比西方医药研究更容易实现不伤害动物,在动物保护的议题上, 其实中医药占有明显的优势。本来中药主要就是草木药,只需努力研究少数几种现在使用的动物药替代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何至于让中医药形象受到如此伤害?坚持必须要使用动物入药,甚至要求国家在法律上网开一面的所谓中医师,不仅违背了大医孙思邈留下来的祖训,而且也是在藐视中医药的能力,给中医药抹黑。

今天少数以中医药业发展为借口,反对动物保护大潮流的人士,无论他们是出于利益的纠葛,还是由于观念的落后,客观上都在破坏中医药的社会形象,阻碍中医药在动物保护方向上的进步。即使他们能为中医药争取到继续使用动物制品的政策和法律空间,也不足以弥补中医药在社会形象上的巨大伤害。毕竟,政府可以放宽相关规定,但是现代具有动保意识的青年人如果远离中医药,政府并不能用行政手段强迫人们接受。

上一篇:红领巾示范学校材料下一篇:半年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