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精选9篇)
1.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 篇一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决定学习体会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重在实践
最近教育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召开了一次特殊的民主生活会,集体学习了中共中央第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通过集体学习讨论,我了解到关于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一些内容,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亮点之一就是突出了文化在推动我国经济建设、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主要包括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化产业化改革;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几个方面的内容。通过专家的解读分析,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许多感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的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上学年我们党支部已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讨论。但是,体系只能是理论领域的表述,如果普通大众记不住,如果照着念都容易念乱,怎么可能将理论变成举手投足的自觉行动。理论要想进入实践领域就必须要有实践的形态。我觉得,与其坐而论道,喋喋不休,不如脚踏实地从一些最基本的价值观做起来,身体力行才是我们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最好的学习与贯彻。这就不仅需要广大党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身体力行,而且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广泛参与的实践活动,更需要全体社会成员从身边事情做起,从我做起,重在实际行动建设,贵在持之以恒践行。人民群众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蕴藏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巨大热情和创造活力,围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用人民群众熟悉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为人们所接受、所认同。
社区是人民群众的集合地,社区文化是人民群众进行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社区文化建设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现代化程度和一个民族文化教育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决定》指出:要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水平。大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繁荣社区文化,促进我国社区文化建设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河北省邯郸市开展的以政府为主导的群众性文化建设、以文化活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邯郸市复兴区在政府的支持下创建了多个兴趣协会,“这些兴趣协会成为当地道德建设进社区的一个有效载体。居民兴趣协会是邯郸市复兴区为建设和谐文明社区而创建的一种居民自愿参与,以个人兴趣爱好为切入点、自娱自乐的社区综合活动形式。由于内容丰富、健康向上,几乎所有的居民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娱乐项目。”该社区剪纸协会会长闫飞说,“居民反映很好,在社区,和谐居民文化活动、邻里沟通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起到非常好的作用。”正是在政府主导下成立的这种兴趣协会为居民们提供了一种健康向上文化活动的平台,促进了居民的互助和谐,公民道德建设也正是从这一点一滴的小事中逐步得到了完善,“我们每周举办两次剪纸活动,使大家身心愉悦,也陶冶了情操,提高了自身的素质。比如,过去邻里之间有不说话的,通过协会活动促进了和谐,由原来的不说话,变成了现在的好邻居。”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在实践中深化人们对理论的理解,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更应该在实际行动中做好表率,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贡献一丝力量。
2.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 篇二
一、提高认识, 抢抓机遇, 增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正确认识形势, 历来是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科学判断时代发展的趋势, 准确审视文化工作所处的历史地位, 全面把握文化建设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对于我们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努力开创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世界, 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 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 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这一论断包含了四个关键词:自觉、主动、发展、繁荣。自觉是人们对文化的思考和认识;主动是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是文化建设的途径和进程;繁荣是文化发展的生动局面和根本目标。当前, 文化建设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正面临一个加速发展的大好机遇。党和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 提出了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构想, 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 这为我们的文化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 广大文化工作者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立足建设, 奋力拚搏, 开创了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各项工作全面进步, 文化实力不断壮大, 文化品位进一步提高, 文化形象日益彰显, 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文化工作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 正进入一个新的上升期。面对文化发展的良好势头, 我们应乘势而上, 进一步营造文化建设的优良环境, 尽快制定加快文化建设的若干政策, 围绕目标, 制订措施, 做好安排和部署, 以集聚更多财力物力投入文化事业建设。
二、打造精品, 提升品位, 以独特靓丽“城市名片”推动我市文化工作繁荣发展
群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首先应体现在文化活动活跃、文化硕果累累、文化英才辈出上。文艺精品是一个地区文化发展水平、文化艺术繁荣的主要标志, 强化精品意识,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大力发展艺术生产力, 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繁荣文艺是文化工作的中心任务, 多出优秀作品是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天职。繁荣文艺, 首先要根据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创作大批新作品, 使广大人民群众享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实现普遍繁荣;更重要的是要在普遍繁美的基础上, 努力推出一批团结、教育、鼓舞人民群众的精品力作, 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民族和伟大时代的艺术精品, 并进一步推动普遍繁荣。广大文化工作者要自觉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为文化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和首要任务, 并将其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 融汇于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和文化活动中;自觉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己任;自觉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积极投身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和社会发展的潮流, 把握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自觉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以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精湛完美的艺术形式和深厚扎实的艺术功力, 热情讴歌人民群众以诚实劳动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的生动实践, 展现人民共和国奋进发展的壮丽画卷, 记录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 抒发新世纪新阶段的时代风采。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 依托地理和环境优势, 提高活动档次, 扩大活动影响力, 提高文化的整体效应和品牌效应, 通过文艺精品的展示来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三、加强投入, 立足基层, 构建覆盖全社会、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的主体是人, 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 文化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 以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为己任, 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及举措包括五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形成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二是建立公共文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通过实施重大文化工程, 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三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 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 其中把新的科技手段引入到传统文化领域是很重要的方面;四是明确各级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方面的责任, 要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到各级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 纳入到政府的目标管理, 纳入到当地的财政预算;五是注意维护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众的文化权益。最近, 李长春同志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强调: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和难点在基层、在农村, 要向基层倾斜, 向农村倾斜。当前, 要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惠民项目, 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丰富基层文化生活, 让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在农村, 要加大文化站的建设力度, 除基本场地给予保障外, 在专职人员配备和待遇等方面也要给予充分保障, 明确工作职责;在城区, 进一步规范社区文化建设, 完善群众文化辅导员进社区包片辅导制度, 引导群众自发性的文化活动逐步走向高雅、有序, 从而达到城乡同步发展。
3.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篇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推动一国走向富强的有力支撑。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报告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细化为四个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开创了新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未成年人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生动活泼;新闻媒体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建立;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及相关产业蓬勃发展;文艺创作空前活跃,精品迭出;“汉语热”席卷世界,中华文化“走出去”,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当代中国文化正呈现出一个绚烂多姿、生机勃勃的新面貌,一个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正向我们走来。
【命题趋势】
相较于中国共产党往届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十七大报告中“文化软实力”、“文化创造活力”、“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群”等新名词频频闪现。这说明党在推进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作用。因此,与文化有关的考题大量出现在高考试卷中完全是情理中的事情。同时,《文化生活》模块作为新教材的新内容,更应引起考生重视。考生备考时除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等核心词,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流程夯实基础外,更要注意从微观上切入,开阔视野,广泛关注与本专题有关的文化遗产保护、新农村文化建设、文化“中国热”、评选全国道德模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振兴、江苏“文化强省”战略等时事热点问题,积极备考,提高复习的效率。
【知识链接】
1. 经济生活角度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有利于带动文化消费,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有利于增加外汇收入,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增强外贸竞争力。
2. 政治生活角度
(1)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政府积极履行职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 党的性质、宗旨。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让文化成果惠及每一个人,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 文化生活角度
(1) 文化作为—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先进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这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原因。
(2) 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4)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4. 生活与哲学角度
(1) 意识的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
(2)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导向作用不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思维训练】
一、 单项选择题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如下内容()
①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④ 社会主义荣辱观
A. ①②③B. ①③④
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
2. 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大目标下,十七大报告中关于“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可谓细致入微,这体现了()
① 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② 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③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 ④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A. ①③B. ③④
C. ②③④D. ①③④
3. 2007年8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发展文化创意切莫“东施效颦”》。“东施效颦”()
A. 承认了矛盾的普遍性
B. 看到了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
C. 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D. 否定了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4.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实践证明,文化产业一旦与高新技术结合,将带来无限的市场潜力。这说明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可以()
A. 提高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
B. 给文化产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C. 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D. 促进民族文化的进步
二、 简析题
5.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请从文化生活角度,简述上述观点的依据及意义。
6. 有人认为,建设和谐文化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请结合《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对该观点加以评析。
参考答案
1. D 2. B 3. C 4. B
5. 依据:① 文化能够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② 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要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意义: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能有效改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能够将文化转化为一种物质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更好地适应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中华民族的新辉煌。(从其他角度阐述,言之有理的,亦可)
6. (1)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和谐文化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促进社会历史发展。题中观点有一定的道理。
(2)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作用再大,毕竟要受社会存在决定作用的制约,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推动和谐社会建设除了建设和谐文化外,还要大力发展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题中观点看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重要作用,但夸大社会意识的作用是错误的。
4.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计划 篇四
一、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
今后五年我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部署,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文化创新,建设和谐文化,在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的同时,深化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八项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等“三大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增强我省的文化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基本实现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及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关于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使文化发展水平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走在前列。文化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对浙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更加突出;文化惠民能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产业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明显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明显扩大;文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任务全面完成,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逐步形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和谐文化建设扎实推进,文明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和道德风尚进一步得到弘扬,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率先建成覆盖全社会的、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体育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发展水平和层次明显提升,国有文化资本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民营文化企业健康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快速壮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逐步确立,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的文化企业、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一批具有集聚效应和产业特色的文化产业区块、一批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力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大力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注重发挥文化的教育引导功能,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高度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同时又充分考虑文化的产业属性,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坚持弘扬中华文化。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浙江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弘扬浙江精神,体现传统文化的区域性特色和时代性;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坚持推进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始终把文化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基点和动力,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推进文化与经济、科技的融合发展,不断推出文化创新成果,进一步提高浙江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针对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既注重统一部署、整体推进,又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形成亮点,力争在重点工作、关键环节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带动浙江文化的全面繁荣。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四)加强理论武装工作。
加强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坚持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为龙头,以党校培训教育为主要阵地,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学习现代经济、科技、社会管理和法律等知识。
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充分发挥“浙江论坛”等各类报告会、读书会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学习制度,切实增强干部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努力把理论学习的成效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思路、决策和能力。
开展面向全社会的理论宣传。充分发挥各级党委专(兼)职讲师团、干部理论教育和形势教育宣讲团等作用,广泛开展理论和形势政策宣讲活动,探索媒体理论宣传的有效形式,组织编写通俗理论读物,办好“社科普及周”和“人文大讲堂”,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积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工作,抓好青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坚持省领导联系高校制度和到高校作形势政策报告制度,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推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结合浙江实际,努力形成一系列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推进“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精品文库”建设。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系列研究,研究和回答我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研究和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五)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的宏观管理体制。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管理机制创新,坚持以项目为纽带,以首席专家为龙头,加大对人才和精品的激励力度,建立健全富有活力的运行机制。积极引导和规范各类民间社科研究机构和团体的发展。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支持力度。
加强优势学科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扶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大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着力培育具有浙江特色的优势学科,形成传统优势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共同发展,在一些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学科体系。建立一批省级重点研究基地,重点扶持一批具有重大创新意义、对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有重大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研究项目。进一步推进文化研究工程,完善运作机制,强化督促检查,加强与大院名校的合作,形成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研究成果。
(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以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重要节庆活动、重大事件等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活动,重点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北京奥运会、建国60周年、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组织开展重大宣传教育活动。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切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和管理。认真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的政策,充分发挥基地的教育功能。继续实施浙江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全面开展浙江省革命胜迹普查、保护和利用工作,充分发挥革命纪念地和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的重要作用。
大力弘扬浙江精神。坚持用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鼓舞斗志,大力弘扬浙江人民善于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品格和文化传统,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业创新、宽容失败挫折的社会氛围。深化对浙江精神的研究,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浙江精神。进一步探索典型宣传的新形式、新载体,大力宣传优秀党员、道德模范、劳动模范、英雄人物、优秀浙商代表、先进职业技工和民间创意名人群体等体现浙江精神的时代人物,深入开展“浙江骄傲”、“风云浙商”等重大典型宣传活动。
(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切实加强公民诚信、社会责任、科学精神教育,促进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针对影响社会文明的突出问题,重点组织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和文明出行、文明旅游、节约资源等主题实践活动,大力推进“信用浙江”建设,开展“爱心浙江”系列活动,组织社会志愿者服务活动。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修订完善市民公约、社区公约、村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弘扬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
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健全以学校为龙头、家庭为基础、社区为平台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全面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品工程”、“阵地工程”、“净化工程”、“绿网工程”、“帮扶工程”等五大工程,实施实事项目。建立督查与奖惩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健全和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体系。加强未成年人文化产品的生产创作和传播推介,推进少儿频道在全省落地。关注农村和特殊未成年人群体,切实保障孤残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城市困难家庭未成年人的权益。深入实施农村“春泥计划”行动。
(八)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
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加强对做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指导。建立完善文明城市复评机制,争取在2013年前,全省所有县以上城市(县城)基本实现文明城市(县城)目标,创建一批示范文明城市。深入开展文明社区创建活动,每年重点扶持欠发达地区50个文明社区的创建。启动并推进文明县(市)创建工作。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推进农村垃圾集中处置、污水集中排放为重点,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乡风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乡风评议活动,繁荣农村社区文化。修订完善文明村镇创建标准体系,切实提高文明村镇创建水平。加强对农民的形势政策、思想道德、民主法制、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加大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深化“双万结对共建文明”活动。
推进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风景旅游区等基层创建活动。修订完善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标准体系,提升省级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水平。落实《浙江省文明风景旅游区测评体系》,推进文明风景旅游区创建活动。
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
(九)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
加强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骨干作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支持和鼓励文化企业生产质优价廉、健康适用的公共文化产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积极组织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重点扶持新农村建设题材、儿童题材优秀作品创作,推出一批服务“三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出版物,办好广播电视对农节目栏目。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效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补贴等方式,提高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的服务效益。大力推进“文化低保”工程,加大向基层特别是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的力度,扩大重点党报党刊免费配送农村的范围。发挥浙江民营经济优势,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兴办文化俱乐部、赞助活动、免费提供设施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
大力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各种有效形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举办浙江文化艺术节。精心组织各类民间艺术、表演艺术、造型艺术、竞赛竞技活动,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农民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等系列活动,积极倡导全民阅读活动。统筹城乡文化资源,进一步扶持发展一批示范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科技卫生下基层活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
(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的要求,集中力量改建和新建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重要文化体育设施,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元需求的大型文化体育设施体系。以县级以上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乡(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站)、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重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组建集图书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并坚持公益性事业单位性质,配备专职人员管理,认真履行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职能。从实际出发,利用新建、改建、扩建等方法,加强工人文化宫、社区文化中心、村文化活动室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的作用。着力提高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发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在提供服务、组织活动、培训骨干等方面的综合效应,辐射和带动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推动县级图书馆逐步实行分馆制,促进县、乡图书文献资源共享。推动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免费或优惠向社会开放。坚持政府投资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等的公益性质,不得改变其文化设施用途。加强基层文化设施的规范化管理,加大内容供给,提高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就近便捷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十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
加强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深入实施文化保护工程,全面推进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陈列展览精品项目、文物科技保护项目进程,进一步完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体系,实现考古与大遗址保护工作新突破。构建省、市、县三级博物馆网络,支持和引导非国有博物馆建设,鼓励建设行业博物馆、私人博物馆和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小博物馆,提高馆藏文物保护和展示水平。坚持统筹规划、有效保护、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保护工作。稳步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深入进行资源普查和挖掘整理,积极开展成果编纂,健全代表作名录,加强保护工作专业队伍和传承人队伍建设,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加强传承基地建设,逐步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民族传统节日标志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开展各种宣传展示活动,拓展对外交流渠道,积极发展工艺美术品生产,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演艺业和旅游业,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
四、推进新闻媒体建设
(十二)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推动新闻宣传工作创新,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体,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努力形成主流舆论强势。发挥媒体的信息服务和文化服务功能,积极研究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的信息和文化服务手段。推进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强化突发事件新闻处置机制建设,加强社会热点的舆论引导,做好舆论监督。完善网上舆论引导机制,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引导主动权。适应当代信息传播形势和媒体竞争需要,努力构建科学有效的舆论引导机制。
加强新闻宣传管理机制建设。坚持党对新闻媒体的领导,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加强新闻阅评、出版物审读和视听评议工作,深化实施“报纸质量综合评估办法”、“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质量综合评估办法”、“报刊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违纪违规扣点警示制度”,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加强行业管理,发挥新闻工作者协会及其他行业协会作用,强化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进一步完善“浙江新闻奖”、“浙江飘萍奖”、“浙江树人出版奖”、“浙江广播电视奖”的评选办法。
(十三)加快媒体基础建设。
提升主流媒体整体竞争力。继续推进集团化建设,做大做强全省现有报业、广电、出版集团,努力形成多媒体经营、跨地区发展的大型集团。着力打造一批党报党刊和都市类报纸品牌,不断提高主报主刊的核心竞争力。强化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龙头和主干地位,着力推进频道专业化、栏目精品化、节目大众化,打造若干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强势频道。培育2—3家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出版社,进一步完善精品出版和畅销书生产营销机制,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版门类和出版品牌。抓好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推进网络媒体品牌化发展。调整期刊业结构,整合资源,塑造品牌,做大规模,建设浙江期刊方阵。
健全各类新闻出版传播网络。发展书报刊发行网络,积极引入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方式,建立健全自办、邮发、社会渠道等多种发行方式结合的多元渠道营销网络。以有线电视为主体,发展以有线、无线、卫星、微波相结合的广播电视综合传输覆盖网。实现有线广播电视共缆传输,以“华数”为主体,构建全省统一的数字电视发展平台。加大发行网络建设力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出版物业务流程和经营模式,促进大型书城、特色书店、便民店等业态的合理布局,推进城市住宅小区和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
提高数字化水平。推进新闻核心业务数字化,提高新闻采编人员数字化装备水平和应用技能。积极发展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发展数字出版,大力推广数字报刊技术,建设数字出版综合业务平台。推进新闻媒体管理数字化,提高各类信息管理系统的集成度和利用效率。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开拓数字报纸、视频点播、手机报纸、电子图书、车载电视等新型传播载体和业务。
(十四)加强网络媒体建设。
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继续推进以浙江在线新闻网站为龙头,以杭州网、中国宁波网、温州新闻网为骨干,省、市、县三级网络媒体优势互补的全省网络新闻传播体系建设。浙江在线新闻网站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建设品牌栏目,发展业务联盟,增强运用新技术新业务能力。杭州网、中国宁波网、温州新闻网等市级网络媒体要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提高影响力和竞争力。
加强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网络媒体要大力提高原创能力,加强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各级政府网站要加大权威政务信息发布力度,成为推进政务公开、便民服务的重要网上平台。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实施国家重点网络文化工程项目,促进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形成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培育用好校园网站、教育网站和青少年网站。加强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民族网络影视产业、网络出版产业、网络娱乐产业发展。鼓励国有和民营战略投资者从事网络文化创作生产。
加强网络文化管理。进一步完善网络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健全网络文化信息服务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实行网站年检制度,制定实施浙江省网络文化信息管理办法。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组织开展全省文明办网示范单位评选活动。加强行业自律,积极发挥互联网协会的作用,推动组建网络文化协会,制订和实施行业自律规范,逐步倡导网络实名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加强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新兴传播载体的规范管理,切实保护知识产权。
五、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十五)发展重点文化产业。
影视业。尊重影视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市场导向,加强题材规划,关注重大历史和现实题材,重点抓好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网络视频的创作生产,做大做强国有影视机构,提升民营影视机构创作生产水平,培养优秀影视创作团队,支持影视基地建设,努力使我省影视走在全国前列。
出版发行业。实施出版精品工程,加快产业调整和升级步伐,提升出版整体水平,努力把浙江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出版中心之一。适度控制印刷企业发展总量,大力发展特色印刷、数码印刷,重点打造杭州、宁波、苍南、义乌四大印刷产业区块。培育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等发行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出版物电子商务、会员制发行、直邮发行等现代新型分销形式,促进出版物发行向现代流通业态转变。
文化艺术服务业。着力建设以杭州、宁波、温州为重点的全省演出市场网络体系。扶持若干重点国有文艺院团,发展民营表演团体,努力造就一批能推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演出团体。鼓励应用高新科技,引进、开发新的娱乐形式,提高娱乐产业的整体层次和文化品位。引导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向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加强网上监管,建设功能齐全、内容健康的数字文化家园。
旅游文化服务业。发挥浙江旅游资源优势,努力建设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做优做特民俗文化、水乡古镇、生态文化、海洋文化、畲族风情等文化旅游区块,打响“诗画江南、山水浙江”的浙江旅游文化品牌。注重开发浙江历史名城名镇、名人故居、名山名园等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加大文化旅游品牌在海内外的推介力度。
会展业。构筑以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台州以及义乌等城市为主干的会展业群体,加快浙江会展业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会展中心。加快建设一批高档次、多功能的现代化会展场馆。重点组织好杭州“西湖博览会”、宁波“浙江投资贸易洽淡会”、义乌“中国国际小商品博览会”等大型展会。
动漫业。制订全省动漫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提高浙江动漫、网络游戏产品质量,打响浙江动漫品牌。以杭州为龙头,集聚全省各种要素,探索动漫产业集约化、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把浙江建成集教学、研发、制作、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动漫产业强省。抓好杭州高新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和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动漫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加大动漫衍生产品和网络游戏开发力度。
设计艺术和艺术品经营业。巩固和发展杭州、宁波等城市设计艺术业基础,加大对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和引导力度,加快产业集聚和升级,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努力成为浙江文化产业的优势门类。大力发展浙江传统艺术、民间艺术和工艺美术,加快形成富有浙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艺术产品系列。支持中国美术学院、西泠印社等推行名师、名品战略,扩大浙派美术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培育和繁荣艺术品市场,建设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艺术品拍卖中心。
文体用品制造业。大力发展工艺美术品、办公文化用品、木制玩具、体育休闲用品等文体用品制造业,不断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重点培育一批文体用品制造基地,形成若干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增强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十六)培育文化产业主体。
加快发展文化企业。加快推进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国有文化资本向市场前景好、综合实力强、社会效益高的领域集中,发挥国有文化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重点培育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运用市场机制,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联合、重组,重点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重点培育一批民营龙头文化企业,发展各类“专、精、特、新”民营文化企业。在国家政策许可范围内,鼓励民营企业逐步扩大文化投资领域,参与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
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实施文化产业促进工程,落实《浙江省文化建设“四个一批”规划》。确定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整合文化资源,形成发展优势,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发挥《浙江省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指南》作用,建好全省文化产业项目数据库,推介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加大重点项目扶持力度,注重培育科技、文化含量高的产业项目。大力推动杭州、宁波、温州等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文化创意园区,支持杭州打造成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之一,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带动作用。实施品牌战略,打造文化精品,培育知名文化品牌。积极引导和推动文化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大力发展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品牌文化,提升浙江经济发展的文化内涵。继续评选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十七)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充分发挥浙江市场大省的优势,引入竞争机制,减少流通环节,促进文化资源和要素自由流动,发展书报刊、电子音像、演出娱乐、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市场,发展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改革传统流通方式,大力发展出版物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电影院线、演出联盟等现代文化流通产业。积极培育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等重大文化节会活动。
充分发挥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现有文化群众团体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快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文化行业组织,促进行业自律和自我服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咨询、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推介、拍卖等中介组织,推行知识产权代理、市场调查、法律咨询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规范中介行为,完善文化市场运行机制。
(十八)推动文化“走出去”。
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深化“连线浙江”、“走向世界·浙江文化展”等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活动。以我省在国外的友好省州为平台,加大对北美、欧洲、大洋洲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宣传力度,密切与亚洲周边国家、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交流,开拓与南美、西亚、非洲重点国家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海外宣传窗口,继续扶持浙江电视台国际频道,加强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外语频道建设,推动省级主要新闻单位加强与外国主流媒体的交流合作。拓展对外文化交流领域和渠道,努力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
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挖掘和整合我省丰富的文化资源,加大对戏剧、音乐、舞蹈、动漫、民间工艺、学术研究、版权贸易等领域项目和产品的研发力度,培育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对外文化精品项目,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扩大出口交易。加强与周边省市的文化交流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文化产业带建设。推动我省出版业积极参与“中国图书推广计划”,加强与境外出版机构的合作,扩大浙版出版物出口和版权输出。培育一批出版、发行、影视、演艺等领域的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一批对外文化中介机构,发展一批文化营销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市场调研、咨询和营销业务。
六、推进文化创新
(十九)推动文化内容形式创新。
加强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深入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精心组织主题创作活动,打造一批体现优秀历史文化、反映时代精神、具有一流水准的文化精品力作。深入推进浙江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积极组织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精心组织改革开放30周年、北京奥运会、建国60周年、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切实抓好“五个一工程”等国家级重大奖项参展参赛作品的创作生产,着力推进浙江省重大历史和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努力形成一批文学、戏剧、影视、动漫、音乐、美术等各个门类的文艺精品。建立健全精品创作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机制,加大精品创作的扶持和激励力度,充分调动作家艺术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文化内容创作生产能力。着力增强国有文化单位的创作活力,提高民营文化企业的创作能力。鼓励和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实践,形成一批优秀创作团队。发挥浙江民营经济优势,支持和鼓励中小型文化内容服务企业的发展。发挥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形成一批以提供文化数字信息、影视、演艺、文化资讯等内容为主,具有较强实力的内容提供商。鼓励发展文化科技、影视制作、音乐制作、时尚设计、艺术创作、工艺美术、广告创意、动漫游戏等文化类创意企业,发挥文化创意在内容创新中的作用。加强文化理论研究,强化文艺评论,促进文化内容创作生产的繁荣。
(二十)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推进公益性和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推进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推动已转制文化企业继续深化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有条件的转制企业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打造和引进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扶持若干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文化公司上市。
深化国有文化集团改革。改革领导体制,理顺内部关系,建立完善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相结合的组织结构。进一步深化集团运行机制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在做大做强主业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努力在跨地区覆盖、多媒体兼营、跨行业拓展上取得新的突破,促进国有文化集团跨越式发展。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适应文化发展形势要求,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深化市、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机构改革,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二十一)推动文化传播手段创新。
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模式,推动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推动高新技术在报刊、出版、印刷、广播影视、舞台演艺等传统产业的运用,加快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全面推进广播影视制作、传输、发射、播映、存储、交换以及广播影视和演艺后产品开发等领域的数字化,推动数字出版、印刷以及现代物流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积极拓展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升文化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
创新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新兴高新技术文化产业,运用数字出版、数字广播影视、网络传输等现代技术,积极发展电子书、数字电视、手机报刊、网络出版物等新兴文化业态。鼓励创作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文化产品和增值业务。鼓励公民以知识产权出资,依法创办中小创新型文化企业。支持社会力量建立风险投资和担保公司,为中小创新型文化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七、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二十二)提高文化队伍的综合素质。
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切实加强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高素质队伍。加强宣传文化系统领导班子建设,着力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教育培训,优化班子结构,重视抓好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提高领导干部驾驭新形势下思想文化领域复杂局面的能力。加强宣传文化干部队伍建设,深化“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鼓励广大干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加强专业能力培养,提高做好新形势下文化工作的能力。重视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加强对乡镇宣传干部、基层文化队伍特别是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
(二十三)加强“五个一批”人才建设。
加强文化领域领军人物和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推进理论、新闻、出版、文艺和文化经营管理等“五个一批”人才工程建设,努力造就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人才。建立健全宣传文化系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选拔管理机制,落实《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培养管理办法》,规范“五个一批”人才推荐选拔标准和程序,每两年在全省选拔一批“五个一批”优秀人才,制定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并对其实行动态管理。
(二十四)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创新培养方式,通过高校联合办学、定向培养、在职进修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途径,培养高层次文化人才。完善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选拔机制,健全人才使用、流动机制,采取签约、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鼓励以岗位聘任、项目聘任等多种方式集聚文化人才。加大激励力度,表彰奖励在文学艺术、人文社科、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建立人才联系、宣传工作机制,大力宣传文化领域领军人物、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及其成果。
(二十五)推动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作协等人民团体的组织引导作用,广泛开展文化志愿者活动,在“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和“浙江大学生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中增加文化服务内容,鼓励离退休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学生和其他热心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为社区、农村和企业提供志愿文化服务。构建省、市、县、乡四级文化志愿服务网络体系,组建浙江省文化志愿者服务总团。加强对文化志愿服务者的培训,着力提高文化志愿服务水平,对优秀的文化志愿服务者予以表彰和奖励。
八、推进文化发展环境建设
(二十六)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切实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和认真履行党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对资产配置的控制权,对宣传业务的审核权,对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文化建设工作责任制,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委、政府目标考核体系之中。研究制定全省文化建设目标考核测评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考评标准,完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强化督促检查。党委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协调指导作用。文化行政部门要加快转变职能,抓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密切配合。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群众性文化团体要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鼓励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形成共同推进文化建设的新格局。
(二十七)强化文化领域管理。
加强对文化发展的方向、总量、结构和质量的宏观调控,推进文化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坚持理论工作例会制度,建立健全思想理论领域情况反馈机制,完善理论宣传阅评制度,认真落实民办社科研究机构、民间论坛、民营文化服务机构和涉外合作等管理规定。巩固和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成果,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扫黄打非”工作,净化文化市场,保护知识产权。建立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严格市场主体资质审查,促进形成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
(二十八)完善文化发展政策法规。
加大文化建设投入。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其中省级财政投入的增幅应不低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宣传文化事业发展基金和文化事业建设费年度预算应逐年增加。建立完善对公共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的绩效评估机制,推行公共文化活动项目的立项、申报、评估以及公开招标和政府采购制度,优化投入结构,提高投入效率。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向基层、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倾斜力度,促进城乡和区域文化统筹协调发展。
完善文化建设政策保障。认真落实国家和我省现有的文化发展政策,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完善国有资产处置、人员分流安置、社会保障、劳动分配等政策。围绕文化产业发展,完善文化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工商管理、投融资、人才建设等方面政策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外资、社会团体进入国家政策未禁止的文化领域。进一步落实民营文化企业在工商登记、项目审批、土地征用、规费减免、财政扶持、投融资以及从业人员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的同等待遇。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政策,推动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制定出台我省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措施。完善文化发展宏观调控政策,充分运用财政、税收、价格、信贷等经济杠杆,大力扶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5.热点专题一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篇五
热点专题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12.4.1
2一、知识专题梳理:请将文化的社会作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文化创新的措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措施、正确对待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措施、发展先进文化的措施,总结归纳在笔记本上。
二、热点专题聚焦
(一)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
决定稿起草工作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进行。起草过程中,胡锦涛总书记先后主持4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2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起草工作的汇报和进行讨论,并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对决定稿的意见和建议,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主要内容
一、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
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抓紧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改革的重要方针:(五个“坚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五、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一)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
(三)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四)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
六、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一)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发挥东中西部地区各自优势,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打造知名品牌。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
(二)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三)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四)扩大文化消费。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七、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场主体。科学界定文化单位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投融资体制,支持国有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支持其吸引社会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
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八、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二)2011年6月1日,《富春山居图》在祖国宝岛台湾合璧首展。(导与练P3)
(三)走基层、转文风、改文风(导与练P4)
(四)9月20日,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举行。(导与练P5)
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郭明义是鞍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一名普通的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无私奉献的精神,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传奇。从1996年开始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中,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他20年献血6万毫升,是自身血量的10倍多。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他先后荣获了鞍钢劳动模范,鞍山市优秀义工、道德模范、无偿献血形象代言人、特等劳动模范、辽宁省道德模范提名奖、希望工程突出贡献奖、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全国红十字志愿者之星、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2年3月2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郭明义同志“当代雷锋”荣誉称号。
“30年来,我经历了很多,但我的信念一直很明确:一个共产党员,要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这是天经地义的,不需要任何理由!”“接触不同的社会群体,就会有不同的人生思考。我经常接触孤儿院的孤儿、上不起学的孩子、生活困难的职工,和他们相比,我就感觉自己非常富足,我就非常想去帮助他们。”“雷锋的道路就是我的人生选择,雷锋的境界就是我的人生追求”。“让爱自然地流淌,它是自然而然地流淌在上海这片红色的热土上。” ——— 郭明义
(五)辛亥革命(导与练P5)
(六)雷锋精神
(七)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注: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相似的提法略。
三、命题角度解析
(一)走进高考
【2011 安徽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1年初,随着“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在一些国家的热播,“中国
形象”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
话题一文化是国家形象的灵魂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着这重要作用,如蕴含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
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12分)
【2009 安徽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表明,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洗牌效应”,为一些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软实力。2008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寒风劲吹”,安徽文化产业却凭借“厚积薄发”的底气,抢抓机遇,逆势而上,成为江淮大地加速崛起的新引擎。
(1)结合材料分析安徽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经济意义。(8分)
(2)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安徽省的做法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8分)
(3)请你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就怎样推动安徽文化创新提出合理化建议。(12分)
(二)自选热点专题任意一段材料,结合所选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命题。
要求:①命题尽可能规范;②命题知识限定范围不限(可从政治经济文化哲学任一角度命题)、题型不限;③整理出规范的答案;④至少命出一道试题。
(三)作业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裁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2006~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材料二近年来,《沂蒙》、《南下》等“红色”影视剧,从新的角度诠释革命英雄人物,顺应了 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 益的统一。2010年山东省“两会”期间,如何 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人大代表和政 协委员关注的热点。
材料三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展馆纷纷展示
本民族文化的赌徒风采,如丹麦的“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少女”像……同时,许多外国展馆也都嵌
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如意大利馆的“福”字、挪威馆的“中国红”……(1)描述图9所示经济信息,揭示图9中两条曲线之间的内在联系。(9分)
(2)加入你是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应如何
履职。(6分)
(3)透视《沂蒙》、《南下》等影视剧的成功,有人认为“没有否定就没有创新,创新就是否定”。
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评析该观点。(5分)
(4)结合材料三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6分)
四、时政术语了解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
义发展方向。
4、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6、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
7、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五、例题参考答案
【2011 安徽37】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也给世界带来商机。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单键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高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了中国国家形象。
④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更多的人通过中华文化了解了中国,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增强了唯心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009 安徽37】(1)①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安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有利于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的冲击和影响。③有利于提升安徽的综合实力,实现文化强省和安徽崛起的目标。
(2)①能动地认识世界。制定“文化强省战略”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的影响,变挑战为机遇,化危为机。
②能动地改造世界。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提升软实力,实现快速崛起。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立足于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省情,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3)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安徽改革开放的实践,汲取营养,推动文化创新。
②继承我省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交流,推陈出新。③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④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等不断创新,促进文化的全面繁荣。
【2011 浙江40】动漫大片《田螺遗梦》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剔除了其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的内容,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作品制作运用了目前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了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从而使作品更具国际口味。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动漫节和电影节,摘取了多个奖项,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1)结合材料,说明动漫大片《田螺遗梦》的成功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哪些道理。(10分)
6.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 篇六
——坚持走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文化发展路子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也是军队团结战斗的号角。胡主席深刻总结我们党领导军事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在军事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发展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问题上,形成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路径,走出了一条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文化发展路子。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走这条路子,才能推动军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切实增强我军软实力。
党的军事文化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发展路子
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文化发展路子,是建设先进军事文化之路,是科学发展之路,是强基固本之路,不断总结军事文化建设经验,努力寻求新形势下军事文化发展规律,积极探索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文化发展路子,是一种高度的军事文化自觉。我们党是具有高度军事文化自觉的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将军事文化建设作为保持军队先进性、提升部队战斗力、促进官兵全面发展的有力举措给予充分重视。作为人民军队的缔造者,毛泽东同志充分认识到文化对于建军治军和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性,强调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并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军事文化理论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先进军事文化体系。他还身体力行,亲自撰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大量军事著作,领导延安整风运动,号召开展学雷锋、学好八连活动等等,开启了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文化发展路子的伟大探索实践。
改革开放以后,我军军事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针对科技革命浪潮的冲击,提出了“科技强军”的道路;针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实际,认为发展军事文化也要大胆借鉴西方军事文化建设的有益成果;针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及生活方式的侵蚀影响,强调必须把部队建设成为正义之师、文明之师、威武之师,推动了先进军事文化的深入发展。江泽民同志集中全党智慧,创造性提出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和“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重大思想,要求全军官兵“在思想政治、科学文化、军事专业和身体心理等方面全面发展”,提出了依法治军和以德治军相结合的治军建军方略等等,进一步指明了军事文化在21世纪军事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方向。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加剧,世界军事变革进程加快,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拓展深化。胡主席着眼新的实际,提出了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重要指示,强调要始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官兵,打牢官兵的思想基础;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治军建军的主要理念,推动官兵的全面发展;要大力开展我军历史使命、理想信念、战斗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始终保持部队的正确发展方向;要持续开展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先进军事文化深入发展。这些思想和实践要求使我们党对军事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文化发展路子的划时代发展。
回顾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文化发展路子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这条路子是我们党带领广大军民历尽艰辛探索创立和发展的,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结晶,反映了我们党高度的军事文化自觉。实践证明,正是在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文化发展路子的指引下,中国军事实践的面貌才日新月异,人民军队战斗
力才不断提升,官兵士气才长盛不衰。
坚持走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文化发展路子的根本要求
军事文化发展路子,规约军事文化发展方向,影响国防和军队建设质量。坚持走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文化发展路子,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我军的性质宗旨、职能任务和历史传统,使军事文化建设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鲜明的军事特色和突出的战斗属性。
把保持我军政治本色放在第一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性是军队的首要属性,拥有政治优势,才能拥有战争胜势。当前,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军队日益成为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重点目标。同时,官兵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不断增强,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更加突出。作为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把永葆我军政治本色放在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第一位,把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作为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根本要求贯穿始终,既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又要深入学习党史军史,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强化官兵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要把筑牢军魂和恪守宗旨体现到军事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引导官兵坚决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政治观点,确保部队坚决听从党的指挥。
把提高部队战斗力作为根本着眼点。军队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战斗力的保持、释放和提高而展开的。加强军事文化建设,必须树立“抓文化是为了抓战斗力”理念,把全面提升部队战斗力作为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最高目标。要深入开展军队职能使命教育,强化当兵打仗意识,树立敢打必胜信心;着眼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
化战争,聚焦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主线,着力推动军事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更新;结合重大演习、野外驻训和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积极创建形式多样的战地文化,营造浓厚的战斗文化氛围;围绕部队中心工作繁荣军事文化创作生产,打造更多反映军事变革实践、军事斗争准备的精品力作,引导官兵把意志力量凝聚到履行使命上来。
紧贴当代革命军人特殊要求,体现军事职业特点。我军素以英勇善战闻名于世,但长期和平环境,使得一些官兵战争意识有所懈怠,战斗意志有所消弭。必须把培养官兵战斗精神作为军事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贯穿始终,大力弘扬我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着力展现当代革命军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我军威武之师形象,不断强化官兵爱军精武意识。文化的本质在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建设的着眼点应是人。坚持走具有我军特色的文化发展路子,必须把培育战斗精神、从严治军、确保一切行动听指挥与爱护官兵统一起来。要立足官兵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官兵成长成才需要,充分发挥官兵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官兵、文化发展依靠官兵、文化成果惠及官兵,全面提高官兵思想政治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军事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官兵全面发展。
坚持走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文化发展路子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既要遵循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也要把握军事文化建设的特殊规律。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文化发展路子,要在遵循一般规律、把握特殊规律的基础上,重点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正确处理学习地方文化建设有益经验与反映军事文化建设特殊要求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家一系列有关文化体制改革政策的出台,各地区、各行业大
胆推动文化制度改革,不断创新文化产品生产模式,形成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发展先进军事文化,要积极借鉴地方文化建设经验,学习、移植、发挥社会文化的已有成果。但也要看到,军事文化因其鲜明的意识形态特质、特定的价值取向和专门的服务对象而与地方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发展先进军事文化,要始终体现浓郁兵味,表现军人崇高情怀,展现鲜明战斗属性,保持“姓军为兵”的角色定位;要积极唱响时代主旋律,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文化之风,保持军事文化的高品位、高格调。
正确处理积极吸收传统军事文化精华与创新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关系。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而是在现实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军事文化给我们留下的诸如“以和为贵”的价值理想、“师出有名”的道义观念、“不战屈兵”的全胜境界、“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恤士爱兵”的治军原则等思想,是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深厚基础。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诞生于农耕经济、产生于冷兵器战争时代的传统军事文化必然具有历史的局限性。要在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原则的基础上,既要不断加强对优秀传统军事文化价值的挖掘和阐发,使其成为推动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不竭源泉,也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传统军事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其更富时代性,更能符合新的军事实践要求。
7.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 篇七
一、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是指构成校园文化的物质条件, 包括各种教学、科研、生活的设备设施还有校园硬件环境的配备与展示, 包括园区环境的装点与室内环境的营造等, 它是校园文化的实体存在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电化教学手段越来越成为现代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看到教室里的电脑幻灯设备、语音实验室、生物化学物理试验室等。电化教学水平的提高, 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今校园物质文化的极大提高。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华而不实的气派校门、庞大的图书馆、一眼望不到头的中心广场……全国目前占地面积最大的高校占地约560万平方米, 我们不禁要问这一所所新、贵、大的现代化校园还有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意境吗?喧哗与骚动不应属于大学, 急功近利、追求时尚也不应属于大学, 我们需要的是一所构建和谐、布局合理的大学校园, 给人以厚重深邃的精神内涵;一所设计精巧、幽雅美丽的大学校园, 让人倍感舒适清新, 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充满活力。目前我国高校发展的另一个主要问题在于办学模式比较单一, 求高、求大、趋同的现象较为普遍。办学特色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为本校特有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优质风貌。但是不少的多科性或单科性高校却把综合化当作发展的目标, 工科院校上文科类的专业, 以文理科为主的院校设置工科专业, 这样不仅失去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更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人才的结构性失业。其实特色往往蕴藏着优势, 优势体现着竞争力。以山东中医药大学为例, 以弘扬中国医药学文化为目的的“扁鹊中医药文化节”于2012年10月23日举行, 此次活动意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热烈反响, 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我们看到只有大力加强办学特色, 巩固办学优势领域, 才能提高整体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为建设校园文化奠定基础。
二、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
校园制度文化即学校的组织、机构及规章制度等, 包括各项校规校纪、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人际交往活动的方式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精神积淀。在校园制度文化特点中最突出的应该是“以人为本”, 以高校对学生管理为例, 在学生管理制度中总是以惩罚为中心, 充斥着“不准”、“不得”、“严禁”等带有浓厚命令和禁止意味的用语。普遍存在着权利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的严重失衡的现象, 只重视学校的权力而漠视学生的权力。正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一样, 当代大学生越来越追求教育管理过程中的自由、公平、法制、正义和平等, 越来越重视教育活动对人尊严的确认和维护。因此学校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为他们创造轻松和谐的校园氛围, 提供良好的生活服务,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才能心情舒畅, 人与人的关系才能平和, 矛盾也比较容易化解, 不安定、不和谐的因素才能大大的减少, 因此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 才能营造校园的和谐。制度文化中还有一点是构建利益均衡机制, 高校中的很多矛盾和冲突都是由利益冲突引起的, 能否很好地解决学校利益分配问题, 既是对管理者的严峻考验, 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关键所在。而解决学校利益矛盾最根本的途径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均衡机制, 这种利益均衡既要讲求效率, 又要注重公平。例如学校必须科学合理地构建教师业绩评估体系, 健全职称、职务晋升机制, 增加薪酬福利政策, 完善奖优罚劣激励机制, 优化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等评定标准与程序, 以及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规程等。构建好这些利益均衡机制并不是最终目标, 更重要的是保障这些机制的正常运行, 使之真正发挥出协调利益、化解矛盾、增进和谐的作用。
三、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
校园精神文化即由学校创设的思想与心理氛围, 主要是指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校园环境的和谐关系。在“十八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内容中胡锦涛同志提出, 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而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来说, 精神文化是学校的灵魂, 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素。其中最能代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核心与灵魂就是校风校训, 良好的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最好体现。校园精神文化能够集中反映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文化氛围、道德水平、精神风貌和个性特色。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 不少大学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学精神。如北京大学以“提倡新学, 主张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而闻名, 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而传世, 北京师范大学以“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而著称。正是这些极富个性魅力的大学精神才使这些百年老校经久不衰, 青春常在。校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因此校风的养成也要从一点一滴培养起, 持之以恒, 反复强化。应该充分利用校园橱窗、社团活动、文化节、学校报纸广播等各种生动活泼的方式, 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校训、校风和学风, 让师生于潜移默化中接受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熏陶和激励。校园精神文化中与学生最密切联系的还有一种是社团文化。有数据显示近四成学生有社团经历, 但是在社团文化中我们还是看到了社团组织不健全、经费不足、各社团间发展不平衡、活动开展不理想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认为首先要确立社团文化在校园精神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因为它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学生社团, 是学生丰富校园生活, 培养兴趣爱好, 扩大求知领域, 增加交友范围, 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应该让学校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学生社团存在的积极意义,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保障社团运作和发展的专项经费, 社团发展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确保社团在学校党委领导和团委指导下, 健康成长发展。针对目前的社团活动过于偏重学生的业余生活, 应引导社团坚持走高雅、健康、向上的特色校园文化之路, 要强调社团活动的思想性、突出时代性、注重层次性, 倡导主体开明、内涵深刻、格调高雅的活动。真正使得学生社团文化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校风、学风的具体表现形式, 这对于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 形成学校的历史传统, 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机遇, 但是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点滴的积累和精心的培育, 可以说每一所大学的历史就是一部校园文化发展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
8.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 篇八
一、切实尊重群众文化发展规律是推动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提条件
当前,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共识已经形成。许多地方把文化建设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盐田区委区政府提出实施“文化立区”战略,打造高品位文化城区的要求。群众文化是“文化立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社会环境非常重视群众文化工作,重视固然重要,但是群众文化有其自身的规律。这些规律概括起来说,主要包括三点:一是坚持长期积淀与积极建设的统一。鲁迅先生曾说:“文化是骨髓里的东西。”文化发展繁荣不是空喊口号,而是知时好雨、润物无声;文化神采飞扬不是搽脂抹粉,而是静水深流、精气内行。文化不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社会的文化基础和文化条件,也是需要长期培养和积累的。同时,推进群众文化建设,必须着眼长远、着眼未来。文化需要积淀并不代表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这方面没有施展空间。单纯的文化积淀非常漫长,主动培育和积极建设可以更快地推动群众文化发展繁荣。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引领,以系统的理念科学谋划,以务实的态度把握规律,以超前的思维融会贯通,才能挥洒自如、令人向往,不断提高文化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二是坚持思想内涵与娱乐形式的统一。群众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先进文化理念和优秀文化传统,倡导健康、文明、科学、向上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这是群众文化建设必须树立的思想内涵。同时,群众文化是以群众自娱自教为主导的文化形式,必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出现、以文化娱乐活动的载体呈现,这是群众文化建设与其他群众功能相区别的基本特征。三是坚持面向大众与抓住重点的统一。群众文化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活动为客体的文化种类,面向大众,让每一个群众都有条件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有所娱有所教,是群众文化的基本要求。面向所有大众并非没有工作重点,群众文化的工作重点就在于文艺骨干和群文爱好者,抓住了这些“点”,就能连成“线”,带动“面”,真正做到全社会共同参与。否则,抽象地讲面向大众,没有人组织,没有人带动,没有人引导,结果是整个社会的参与意识普遍不高,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也就无从谈起。切实尊重群众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就有了推动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提条件。
二、始终维护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是推动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核心价值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坚持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在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作为关键内容、核心价值。一是要真正理解群众文化需要的内容。群众的文化需要是丰富而系统的。说到文化,不少人认为会唱两首歌,背两首诗,说几段排比句,就很有文化,其实不然,即便是身怀绝艺的歌唱家、书画家,如果言行粗俗,道德低下,也只能是有体无魂,人们照样说你没文化。文化强弱不是以具体的文化样式而论,而是全方位深度的表现。那种“假古董吃香、真文物遭殃”的怪相,那些哗众取宠、过度包装的作品,是异化了的文化,不是群众真正需要的文化,而是市场和企业所操纵的伪文化。文化需要运用市场力量,但文化一旦沦为市场的附属,就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越来越远。纯朴、真实、多样、生态的文化才是群众真正需要的文化。二是要把握群众文化权益的实质。基础文化要坚持公益性,公益文化要把握思想性,这是把握群众文化权益必须遵循的两句话。第一句,坚持文化事业的公益性,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文化生活。近年来,中央推动国有文化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文化场所逐渐成为居民工作之余提升自我的“加油站”,生活之间调剂心情的“减压阀”,居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文化在“惠民”。盐田区提出建立“十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多数居民在小区内就可以看书读报、唱歌跳舞、锻炼身体、聆听讲座,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切实保障,社区群众对文化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高。第二句,坚持文化活动思想性,以文化的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积极向真、向善、向上的社会风气。文化的根本功能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社会生活提供意义系统和价值系统,使人不仅在物质生活上,而且在知识、道德、审美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以文化人”方能致远。同样的话题你讲得巧,同质的工作你做得精,同行的关系你处得好,大家就会从内心里敬佩你……实际上,这种由文化所彰显的软实力,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王道”一脈相承,具有一种安近来远的力量。事实说明,始终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是推动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核心价值。离开了这一价值内容,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无从谈起。
三、不断创新群众文化运行机制是推动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保证
创新是文化的本质属性,是推动群众文化发展繁荣的强大动力。群众文化工作要有所发展、有所作为,也必须不断创新群文运行机制,以创新促发展、以创新谋繁荣。当前,文化建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良机。从群众文化工作来讲,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形势,夯实文化建设基层基础工作的新要求,使群文工作占尽了“天时”、“地利”。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群文机构内部运行机制存在问题,动力不够、活力不足。又比如现在许多部门都在为基层“送文化”,但因为各自为政,往往需要的地方送不到,而文化生活相对比较丰富的地方却经常“锦上添花”;有的时候,由于频率高,内容雷同,老百姓还有意见。因此,需要一个统筹全市全区“送文化”的平台,在有条件的地方应推行群众文化的集中配送。“送文化”如此,“种文化”亦然。业余群众文化团队是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有的经费、场地、设备都有保障,有的团队却“缺医少药”,甚至连开展活动的基本经费都得不到保障。对此,必须要加强统筹指导。要抢抓机遇,实现群文工作更大发展、更大影响和更大作为,关键是要创新群众文化运行机制,积极探索群文工作集约化、一体化运作方式方法。这一机制的重点是要解决三项工作。首先是把整合资源作为创新机制的核心。当前,人才、资源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使得公共文化资源浪费闲置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就要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动脑筋,想对策,破解矛盾,求得突破。其次是把集约化、一体化运作作为整合公共文化资源的基本形式。改变目前群文工作“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的现状,以共同的品牌、共同的平台、共同的活动,把文化资源统筹起来,形成合力。再次,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力作为群文工作运行机制的首要目的。通过创新,进一步解决群众参与和享受文化难的问题,真正把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搞丰富、搞热闹、搞积极,同时打响群众文化工作的品牌,使群众文化工作在全局工作中更有影响力,在文化发展中更有竞争力,在广大群众中更有吸引力。归纳而言,应该以优质的文化资源为龙头,以集约化、一体化运作为主要形式,坚持政府主导、共建共享、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整合资源、打响品牌、创造优势,努力提升群众文化工作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提高居民朋友对群文工作的参与度、认可度和满意度。只有不断创新群众文化运行机制,才能为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根本保证。
9.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 篇九
1.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2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是()A.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D.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2.“一大一小,国图3G时代领先时尚。”“一大一小”指的是国家图书馆以电视、手机为终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网(3G)推出的数字电视(国图空间)、国家图书馆移动服务(掌上国图)两项服务。这标志着国家图书馆在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每天24小时,每周7天连续提供服务的现代化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国家图书馆的发展()①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②有利于增强文化公共设施的经济功能 ③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④有利于传播和普及各种思想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预测题)2011年9月20日,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德耀中华》在京举行。“当代雷锋传人”郭明义、“板凳妈妈”许月华、“索道医生”邓前堆、“最美妈妈”吴菊萍等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①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②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③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④能够提高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4.(2012·合肥模拟)文化自觉,就是要自觉意识到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意识到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提高民族的精神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这就要求我们
()
①自觉意识到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 ②自觉意识到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③在文化建设中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④在文化建设中自觉建设多种价值体系,培养多元文化意识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2011年12月21日,盘锦市委统战部组织召开“各民主党派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事迹”报告会,聆听、学习先进模范事迹,展现全市统一战线深入开展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A.社会主义荣辱观
B.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C.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D.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6.2011年12月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战略首次研讨会”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行。要繁荣我国的慈善事业,国家除了完善相应的体制外,更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好的文化氛围,下列符合题意的是()A.富人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B.富人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推动慈善文化的建立和发展 C.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D.要加强慈善事业体制的改革和建设,为慈善事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7.(预测题)电影《辛亥革命》等一大批弘扬主旋律的影视剧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展现出颇高的成就,而且在文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文化盛宴。这说明在文化发展中要()①坚持文化的多元化
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思潮 ③全面继承传统并体现时代精神 ④积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易错题)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内在联系是()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
④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201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在报告中提到“教育”共计29次。之所以要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是因为()
①教育在提高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中居于基础性地位 ②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 ③人才只能在学校教育中培养 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2011年12 月20 日,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隆重表彰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A.形成面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B.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C.树立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D.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11.(2012·莱芜模拟)2011年底,山东省美术馆、全省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艺术)馆实现“无障碍、零门槛”,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如果让你就此写一篇新闻稿,你拟定的标题是()
A.满足文化需求,提升公民文化素质 B.加强文化传播,增强文化渗透力 C.传承中华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认同 D.展示文化魅力,提高国际影响力
12.2011年春节期间,山东省各地开展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这说明()①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是基层首要的工作 ②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③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 ④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决定着文化前进的方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 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求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三个面向“是
①面向世界 ②面向未来 ③面向现代化 ④面向社会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必须
()
()①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③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④把发展先进文化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主体,引领和整合着其他各种文化,我们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先进文化的作用和影响,离不开解放思想,更新价值观和科学文化的推动。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②要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①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③在新世纪新阶段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④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实践,推动文化创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④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在大会报告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据此回答4~5题。
4. 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其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是()A.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始终把社会效益放首位 D.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5.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文化人”是文化的最高境界。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A.最大限度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B.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发挥优秀文化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C.着力提高文化创新活力,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D.加强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提升文化竞争力 [能力提升]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①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②科学地回答了当今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 ③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 ④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 杜甫是“大地的诗人”,他如此真切、如此深情地注视着吾土吾民。他对公正的关切,对天下苍生的关怀,源于他最深刻的生命体验。杜甫活着,他依然行走于大地„„这表明
()A.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利益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 B.立足实践,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才能获得艺术的永恒 C.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源于中华民族仁爱、中和的善良本性 D.中华传统美德以其先进性推动中华文化从历史走向未来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据此回答1~2题。1.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
A.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B.维护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地位 C.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D.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近年来,我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下列不属于该类活动的是
()A.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
B.“电脑算命”、“星相算命”、“麻衣看相”等活动 C.“希望工程”、“春蕾计划”、“青年文名号”等活动 D.创先争优、依法行政、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活动
3.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等,使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是因为
()①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②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③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④教育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4. 湖南省《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2010~2015年)》指出,要继续完善韶山一号工程,兴建红军标语博物馆、长沙铜官窑遗址公园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到2015年,各市州全面完成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影剧院和文化广场等基本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各县市区全面完成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和群众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湖南省这样做
()A.营造了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
B.坚持了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C.旨在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D.有利于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的社会风尚
5.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目标。推进文化的改革发展,需要
()①大力发展各项公益性文化产业,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②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把握文化发展规律、科学执政 ③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大力发展教育 ④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A.①②
[能力提升] 6. 2013年10月,由山东省17市共同承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将筹办艺术节与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实现“全民参与、文化共享”。“全民参与、文化共享”()①能够使文化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 ②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③是现代文化交流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 2012年底,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实现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读者可以无障碍、零门槛进入。这是一件惠及广大民众、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免费开放公益性文化单位
()①是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②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③有利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A.①②
C.②④
④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B.①④ D.②③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据此回答1~4题。
1.为了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几代中国人经历了艰难的求索。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转折点是
()A.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五四运动
D.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D.①③④ 2.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求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三个面向”是
A.①②④
B.②③④
①面向世界 ②面向未来 ③面向现代化 ④面向社会
C.①②③
3.《我的团长我的团》、《潜伏》、《特殊使命》、《我的兄弟叫顺溜》,这些不断创造收视率新高的影视作品,无不是记录了一个时代,讴歌了一代人或是几代人的精神。这些电视剧贴近生活、真实感人。这些作品的热播及被追捧说明
()A.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要发展的先进文化 B.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保证 C.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D.发展先进文化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
4.献礼建党90周年的《建党伟业》等一大批弘扬主旋律的影视剧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展现出颇高的成就,而且在文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文化盛宴。这说明在文化发展中要
()①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思潮 ③体现时代精神,加强文化创新
④积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A.①
5~8题。
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 ④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因为
()①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②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作用 ④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目前,由广东兴起并迅速在全国传播的“红段子”(内容积极健康向上的信息)已成为网络时代的一种文化精神。在中央政府有关部委和移动运营商的联合推动下,中国手机话语有望“全国山河一片红”。政府部门这样做是基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③手机、网络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风尚的需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①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凝聚力量 ③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据此回答8.“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多样性”、“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内在联系是
()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多样性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 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不能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④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建设和谐文化。据此回答9~12题。9.有些地区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群众性歌咏活动,在群众中掀起了“爱国歌曲大家唱”的热潮。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
()①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形式 ②有利于人民群众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 ③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④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广州市的人民公园、青年公园、东风公园,不设围墙,不售门票,均免费开放,集游览、观赏、休闲、游玩、健身于一体,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市民的文化艺术需求。广州市政府的这种做法
()A.有利于传播和普及各种思想文化 C.有利于保证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B.有利于保障市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D.强化了文化公共设施的经济功能
()11.为了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上海市政府做了大量实事,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新建和改造10所专业博物馆。新建和改造博物馆等文化事业 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山东省临沂市以“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为宗旨,扎实有效、持续不断地开展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得到千万临沂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极大提升了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品位,提升了临沂的城市形象。这表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①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②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③坚持以人为本,人民群众共建共享 ④把城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③④ ①有利于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 ②有利于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③是以德治国的 基本要求 ④有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A项正确。2.【解析】选B。图书馆是国家大型文化公共设施,主要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①③符合题意。②④的说法是不科学的。故选B。
3.【解析】选B。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是培育“四有”公民,③应排除;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④说法不严谨。4.【解析】选D。题干材料强调文化的作用和如何进行文化建设,②③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④观点错误。
5.【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A项是基础,B项是精髓,C项是主题,D项是灵魂。
6.【解析】选C。题意是国家要创造一个好的文化氛围,故A、B不合题意;D是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而非文化氛围,故不选;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才能为我国的慈善事业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故C正确。
7.【解析】选D。题目强调弘扬主旋律的文化作品为人民群众带来了文化盛宴,说明在文化发展中要坚持文化的多元化,积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②④正确,①③观点明显错误。
8.【解析】选B。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①观点错误;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④观点错误。
9.【解析】选B。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④观点不确切,培育人才的地方很多,③观点错误,排除。10.【解析】选D。此题考查精神文明的基础知识,其根本目标是培育四有公民。
【变式备选】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商丘市开展了以“爱国歌曲大家唱”为主题的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广场文化百日百场演出活动、爱国主义电影百部万场放映活动、爱国主义歌曲百首“六进”活动、百佳文化广场创建活动等。这()①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②为人民团结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 ③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④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A。各种文化活动为人民团结进步提供了精神支持,不是物质基础,②观点错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社会实践,④错误;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选A。
11.【解析】选A。免费开放文化设施是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公民文化素质,A项符合题意。“增强文化渗透力”说法错误,B项排除;C、D不符合题意。12.【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作用及其地位,可见②③符合题意。①④错误,基层首要工作应是发展经济,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则保证文化前进的方向。【知识拓展】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关系
(1)社会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
(2)“三个文明”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
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在“三个文明”的关系中处于基础和中心地位,它最终决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水平和性质,推动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低级向高级发展。②政治文明在整个文明系统中起着主导方向和保证作用。政治文明不仅是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杠杆,而且决定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1.C 2.C 3.B 4.A 5.B 6.D 7.B
1.D 2.B 3.C 4.B 5.D 6.A 7.D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心得体会07-28
加快文化大发展 推动文化大繁荣07-12
让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共舞06-16
竖新特色文化年 领跑文化事业大发展08-18
文化与国家发展06-10
文化传媒行业发展09-03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09-03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