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传统项目工作计划(精选8篇)
1.体育传统项目工作计划 篇一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工作总结
双流区东升小学
体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近年来,为进一步扩大我校办学优势,打造品牌教育,实施新时期的人才战略和发展规划,学校领导班子按照“阳光育人”的办学理念,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认真贯彻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逐渐改进办学条件和办学思路,坚持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体育工作放在应有的位置,决不允许其它学科占用学生体育活动的时间,确保体育课教学和训练工作的正常进行。我校领导亲自督促全校进行“两操、三课、一活动”和运动队课余训练工作,全面推动学校体育工作进一步发展。
一、基本条件
我校领导重视体育传统项目工作,把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列入学校的议事日程。建立由校领导直接负责的管理机构,并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学校把体育传统项目工作业绩纳入年终考核内容,制定了田径等体育传统项目发展规划。我校共有体育教师11名,在满足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在传统项目的训练中,都是由专职体育教师担任的。
我校有标准的200米田径场,体育器材逐年购置,每年购置的体育器体育场地、器材完基本满足日常的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学校体育经费按国家规定由学校教育事业费列支,以保证体育传统项目的训练工作。竞赛及训练教师的经费补贴,做到了专款专用。
二、工作要求
学校按照国家课程计划规定,开齐体育课时,一、二年级每周4节体育健康课,三至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课间广播体操、眼睛保健操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窗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通过课间广播体操、眼睛保健操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我校学生参加体育传统项目活动的人数占学校学生总人数的80%以上。学生下午的课外活动学校做到有计划、有组织、科学、合理、有序地安排,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质量,从而保证了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学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按规定和要求上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并在校内外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我校遵循青少年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和生理、心理特点,进行了科学的系统训练,建立了班、年级、校体育传统项目代表队,并建有完善的运动员档案。其中校代表队有训练工作计划、总结,有周训练工作计划,有总结。学校经常开展各种类型的单项比赛和班级对抗赛(如:学生个人乒乓球比赛、羽毛球比赛、足球对抗比赛、班级间的拔河比赛等)。学校定期举行传统项目校级运动会,学生以班为单位,参加本年级组的比赛。校田径代表队积极参加上级体育、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学校对运动员、教练员都制定了相应的训练管理制度,认真抓好学生运动员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文化学习工作。
三、工作成绩
校田径队参加了双流区中小学生田径比赛年年一等奖,罗雨田老师更是被评为优秀教练员。学校毕业班体育会考成绩连续3年达标。参加成都市小飞人田径锦标赛长年获一、二等奖。并为高一级学校培养输送了大量的体育后备人才;成绩只能代表过去,荣誉是奋斗的新起点,诠释着拼搏的岁月;业绩,浸湿着心血和苦涩的汗水实绩,来自广大老师无怨无悔的奋斗。
双流区东升小学
2016年9月
田径
乒乓球
2.体育传统项目工作计划 篇二
满族体育的发展历程总体来说:起源于渔猎生产, 发展于军事体育, 完善于民族融合[1]。满族体育项目来源于生产实践, 来源于军事战争, 来源于宗教信仰, 来源于生活娱乐, 来源于民族婚恋等, 虽然起源不尽相同, 但在清朝确实得到快速的发展和提高, 构成了康乾盛世文化繁荣的基础。因满族军事体育发展迅速, 有的项目在军事技能上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如, 骑射、冰嬉、射月子、射羊眼、射花篮等;还有一些项目是满族独创的, 如, 冰嬉、跳马、跳骆驼, 珍珠球、射柳条等, 体现了满族体育文化独特的民族特征。
根据满族游牧经济、渔猎经济和农耕的经济类型, 可以将满族体育大体分为4种类型, 即军事类项目、准军事类项目、生产类项目和生活类项目。据不完全统计, 满族体育项目有近100项。这些项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对促进满族统一, 丰富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以及社会的进步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 满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类型
1.1 军事类体育项目
满族的军事类项目反应了满族的游牧文化, 是在游牧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体育文化, 满族人视能骑善射为本事, 体现了满族崇尚武略, 英勇善战的民族性格。历史上满族非常重视军事体育锻炼, 其竞技水平也达到较高的层次, 代表性的军事类体育包括骑射和军事演练项目, 这些军事类体育项目在满族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骑射在满族的生产生活和征战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进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骑射文化传统。起源于生产、生活环节, 发展于军事环节, 逐渐定型为骑射习俗文化, 最后形成系统的满族骑射文化[2]。骑射包括两个基本内容:第一, 为骑马 (跑马、走马、跳马、技术性的驯马和形成有关骑马的游戏活动追新娘、骑马战;第二, 为射箭 (步射、射柳条、射香火、射鹄子、射米团、射兔、射簇、立射、射月子、射布靶、十五善射、射牲、追射[3]) 。在其300多年源远流长的骑射发展史中, 逐渐形成以发展骑射文化, 弘扬强悍、勇敢、尚武的民族精神载体。
军事演练技能是为了加强军事训练并发展与作战相关的军事技能, 这些也成为训练的重要内容。随着满族进入中原, 并作为少数民族统一中国长达二百多年之久, 在这期间经历过无数次的战争, 凭着精骑、善射、善滑冰等技能多次获得战争的胜利。特别在冷兵器时代, 战争中所需的攻碉、登墙、擒敌、格斗等技能也在朝廷的鼓励、监督、奖赏政策的引导下得到普及和开展, 以云梯训练士兵攻碉[4]技术;以赛威呼训练士兵登墙技术;以跳马、跳骆驼训练士兵近距离擒敌的技能;以狩猎、马球、踢行头、武术等技能训练士兵的作战技能。这些军事类体育项目是军队作战的需要, 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技能, 也是提高满族战斗力的重要保障, 使满族成为善骑射, 尚武略的马背民族。
1.2 准军事类项目
满族的准军事类和生产类项目反映了满族的渔猎文化, 是在渔猎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体育文化, 体现了满族人民勤劳勇敢、身强力壮、聪慧能干的民族体格。准军事类项目为锻炼身体强健体魄, 提高作战技能, 以备能胜任作战所需而进行的竞技。生产类项目为掌握和提高劳动技能, 争做劳动能手, 能获得更多的生产资料和生产产品来满足人们衣食住行需要而进行的竞技。
准军事类项目包括摔跤、冰嬉、雪嬉、较力、竞速等。通过锻炼来强健体魄, 提高作战所需技术技能的辅助性或间接性练习, 如, 较力项目 (包括举重、举重石、拔河、桦皮篓、拉地弓等) , 竞速项目 (包括点顺星接力、插鸡尾翎、夹兽跳、双飞舞跑、穿树林等) , 摔跤等。满族人不仅要具备跑的能力, 包括速度和耐力, 还要具有力量素质, 包括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 还要具备作战所需的爬山越岭, 跳跃河涧等能力。
冰嬉项目包括速度滑冰、花样滑冰、打冰嘎、滑冰车、冰陀螺、冰床、冰上掷球、转身射天球、冰上摔跤、冰上蹴鞠、高坡滑冰、打滑挞、冰上杂技、跑冰鞋等;雪嬉项目包括雪地走、雪爬犁、踢行头和打雪挞等。起初只是民间的一种冰雪游戏活动, 后来清朝的八旗军队把这项官兵们都非常熟悉的运动列为军队的训练项目之一, 以此来提高行军速度, 缩短行军时间, 节省体力, 创造并掌握战机, 提高了军队的获胜机率。满族入关后, 将许多冰上游艺项目带到北京等地, 也很快得到普及和发展。在满族人传承的冰嬉和雪嬉项目中, 一些竞技性和实用性强的项目, 经过规则不断地修改和完善, 现已发展成冬奥会的运动项目;还有一些趣味性和娱乐性的冰嬉和雪嬉项目, 逐渐成为满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成为人们愉悦身心, 强壮体魄, 锻炼身体的有效手段。
1.3 生产类项目
生产类的体育项目来源于生产劳动, 为提高劳动技能, 使人们能获得更多劳动产品提供有效的练习手段。为了生活, 人们必须跑得快、跳得高、掷得远, 还要学会攀越、游泳、格斗等多种生活技能。这些生活技能就孕育了满族传统体育项目, 也是原始体育的早期体育行为, 源于生产的需要, 又直接为生产服务。生产类体育项目根据生产工具的使用类别包括水渔类和冰雪类项目。
满族由狩猎、采集和捕鱼等经济成分组成, 按照在劳动时所使用生产工具来划分:第一, 为水渔生产类项目 (包括赛独木船、赛桦木船、赛威呼、珍珠球等) 。满族先世逐水草而居, 那里江河纵横, 鱼蚌游衍, 他们经常驾驶独木船、桦皮船游弋在江河之上, 捕鱼、采珠之余, 他们会在水里比赛威呼以竞技船速, 后逐渐演变为象征性的陆地赛船即陆地集体握杆赛跑, 并以儿童游戏的方式传承。把采珠的工具——抄网当作游戏器材, 并模仿采珍珠的生产劳动过程, 最初在河里竞技后又转移到岸上, 把猪膀胱吹满气当球, 以传、投等动作竞相投入抄网内, 后由游戏发展成珍珠球项目。第二, 为冰雪交通类项目 (包括狗车、木马、爬犁、冰鞋、拖床等) 。冬季气候寒冷, 冰雪覆盖, 人们为了狩猎或生活, 创造出在雪地上便于出行的狗车、木马、爬犁、冰鞋、拖床等交通工具, 并演变成生产类冰雪体育项目。爬犁是用数条狗或马拉引, 能拉人载货, 既结实耐用, 又轻捷简便。它曾给东北满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多方便和帮助。虽然它作为交通工具已成为历史, 但今天的东北人们已把它作为冬季旅游娱乐项目的工具继续发挥着它的作用, 深受不同年龄游客们的喜爱。木马, 就是今天的雪撬, 它轻巧结实, 灵巧快速, 过去是满族民众用在林海雪原中行猎作战的重要工具, 如今这项运动已成为冬奥会的竞赛项目, 流传全世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这些交通工具逐渐失去它的生活功能, 作为冬季北方地区进行娱乐活动的工具, 发挥着健身、娱乐、休闲等功能, 是一种深受满族人喜爱的锻炼方式。
1.4 游艺娱乐类项目
满族的游艺娱乐类项目反应了满族的农耕文化, 是在农耕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体育文化, 体现了满族人民心灵手巧, 热爱生活, 追求幸福。其活动内容丰富, 玩法各异, 既有在喧哗闹市的杂耍风情, 又有在庭院的趣味游戏;既有田间野地的多彩足迹, 又有比拼熟练的劳动技能;既有自己胜利的喜悦, 又有他人的喝彩助威, 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且已成为丰富满族人们业余生活的娱乐活动。满族的游艺娱乐性项目繁多, 玩法独特, 简单易行, 既满足了人们愉悦身心的需要, 又达到健全体魄的目的, 因而受到满族人民的喜爱。
游艺娱乐类体育项目包括竞技性和表演性。竞技性项目包括:风筝、秋千、跳绳运动 (跳百索) 、踢毽子、踢石球、打拨球、蹴球、打嘚栲、打牛毛球、铜锣球、斗凿、绫球等。表演性项目包括舞中幡、掷子、嘎拉哈、翻绳、九连环、打马吊戏、打瓦、赶石弹、老鹰捉小鸡、瞎摸虎、跑马城、掌旋球、追新娘、撞拐、龙舟竞渡、弈棋等。这些项目增强体育的娱乐功能, 形成满族人或参与其中竞技小试, 或形成台上竞技, 台下围观的愉悦手段, 激发民众积极向上的锻炼方式, 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2 结语
总之, 满族体育作为一种文化遗产, 渗透在满族的体育、军事、教育以及族际交往等方面, 集中体现了满族的生活和价值观念。伴随着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和文化变迁, 珍珠球、蹴球、狩猎、雪地走等项目逐渐被其他民族所接受, 已发展成为各民族共有的体育赛事项目;舞蹈、高跷、秧歌等体育舞蹈类项目成为广场文化、舞台文化的拓展载体;嘎拉哈、撞拐、绫球等游艺项目有益于增强儿童体质, 促进儿童身心发展, 成为满族世代传承的有效载体, 再现了满族为中国的民族体育事业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目前满族的一些体育项目正面临着失传甚至消亡, 这种趋势在短期内不会减弱。为促进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首先要尊重每一个民族的文化, 以求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新时期, 在传承优秀的满族体育文化基础上, 做好传承人的遴选、培养工作;发挥高校、基地的教育实训工作;提供比赛、表演的展示平台, 为发展和繁荣满族体育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佳生.中国满族通论[M].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5:730.
[2]陈立华, 贾冲, 马磊.满族骑射文化及其当代价值[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3 (12) :136.
[3]聂啸虎.满族及其先世与北方邻近民族体育游戏之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4 (1) :25.
3.农村小学如何开展传统体育项目 篇三
关键词:农村小学传统体育独特魅力
一、适时引入,彰显传统体育项目独特魅力
传统体育项目运动项目众多,抖空竹、跳竹竿、老鹰抓小鸡、丢手绢、抽陀螺、滚铁环、跳房子、投沙包、开火车、红绿灯、贴膏药、踩高跷等,都曾经是农村小学体育课上的重要运动项目。现在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已经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传统体育项目还有广泛应用。这是因为,农村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学生受到当地文化熏染在所难免,对这些传统体育项目情有独钟。农村小学办学条件还有一些差距,很多体育运动开展还有一定条件限制,这些传统体育项目运动对场地、器械的要求较低,易于开展,便于操作。因此,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中保留一些传统体育项目,这也是多方面原因形成的,而且很多传统体育项目非常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也能够给现代体育教学形成有效弥补。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历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承,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心里,开展传统体育项目,容易获得老百姓的认同感,取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一些地区的老人对传统体育项目掌握很好,可以作为学生们的启蒙老师和教授者,配合老师完成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工作,这样做,一方面发挥了这些老人的余热,让他们有一定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可以使这些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更好的传承下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二、合理改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兴趣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课程开发有明确要求,对传统体育项目运动进行继承和发展,符合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实际。传统体育项目有特定时代性,有些体育项目早已被淘汰了,如踩高跷、打梭儿,这样的体育项目活动带有一定危险性,而且技术要求比较高,很多地方都不再将其列为体育运动项目了;还有些项目需要在引入的同时进行改进,如滚铁环、踢毽子、跳大绳、老鹰抓小鸡等,需要结合其他体育项目内容改进,使其成为运动性、趣味性更强体育项目,经过改良的传统体育项目,精巧性、灵活性、可操作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深受学生的喜爱。对传统体育项目运动进行合理改造,极大丰富了体育项目内容,也为这些传统体育项目注入新鲜活力。这势必能够拓展传统体育项目的适应空间,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运动感知。学校在选择传统体育项目时,必须要与学校、教师、学生相结合,开发适合学校开展,适合教师教学、适合学生学习的项目。让老师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做到好学乐学。如在小学四年级体育课,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几项传统体育项目运动项目:投沙包、跳房子、踢毽子和跳绳。由于学生对这些体育项目都非常熟悉,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当体育项目开始时,教师轮流到各个小组,对相关体育项目操作方式进行了改进。跳房子,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画出一个长度五十米的“大房子”,每一个学生“跳房子”都要一气呵成,这无疑是提升了挑战性和趣味性。踢毽子,教师让学生使劲踢毽子,看谁踢得最高最远,这样改良之后,学生兴趣更高了。
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需要遵循新课程标准,还需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将传统体育项目运动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极大丰富了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组织上要有所用心,要巧妙将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进行融合,让体育项目运动富有多元色彩,趣味性、运动性、灵活性都获得巨大提升,学生参与热情自然是更高涨,运动效果也会更显著。首先,教师要亲自做好示范,或者是利用多种媒体手段,给学生以到位展示,学生兴趣点被激活,为体育项目顺利进行创造条件。其次,教师要对体育项目技术要领做好提示,要让学生知道每一个操作步骤,不然就可能导致混乱,降低体育项目运动效果。再就是做好执行辅导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防止出现任何安全事故。最后是积极鼓励,实施课堂评价措施,对学生的优良表现给予评价,这对提升学生运动热情有重要助推作用。
例如,小学三年级体育课,教师组织学生玩跳绳体育项目,教师先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让第一组学生手持跳绳,对面站成一排,第二、第三小组学生依次通过“跳绳阵”,失误率高的小组被淘汰,承担持跳绳任务,依次进行循环。教师将普通的跳绳体育项目组织成过“跳绳阵”,对抗性大大增强,学生需要认真对待才能赢得胜利。由于教师的成功操作,一个简单的跳绳体育项目成功转型,无论从运动量上,还是运动技巧上,都达到很高的程度。
三、坚持开展,激励学生取得丰硕成果
通过笔者近几年的课堂实践,在小学体育课堂上引入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实践活动,学生身体的灵活性、柔韧性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培养了学生对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的热爱之情,在三年级体育课堂我尝试引入了抖空竹,自费购买了30副空竹,并邀请一位掌握空竹技巧的老人义务来学校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也跟学生一起学习,每天积极练习,师生共同进步,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学生从一开始的不会到后来慢慢掌握抖空竹的技巧,都深深喜爱上抖空竹这一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每天利用大课间活动、课余时间进行抖空竹,同学与同学之间还进行比赛,看看谁抖的时间长、花样多,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成为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四年级的体育课堂教学中,笔者尝试进行了跳竹竿的项目,跳竹竿原本是少数民族一种传统体育项目,对练习者的身体协调性、动作灵活性都有很大的要求,我先跟着教学视频慢慢学习步伐,在自制教具,准备了二十几根长短粗细一致的竹竿,在新学期的第一节体育课上,就为学生展示了跳竹竿,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学生纷纷跃跃欲试,课堂气氛一下子就变得活跃起来,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在竹竿间左右腾挪,大展身手,使跳竹竿这样一个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在一个西北的农村小学大放异彩。
4.体育传统项目工作计划 篇四
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近年来,为进一步扩大我校办学优势,打造品牌教育,实施新时期的人才战略和发展规划,学校领导班子按照“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不断超越”的办学理念,在市、县教育局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认真贯彻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逐渐改进办学条件和办学思路,坚持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体育工作放在应有的位置,决不允许其它学科占用学生体育活动的时间,确保体育课教学和训练工作的正常进行。我校领导亲自督促全校进行“两操、三课、阳光健体一小时”和运动队课余训练工作,全面推动学校体育工作进一步发展。
一、基本条件
我校领导重视体育传统项目工作,把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列入学校的议事日程。建立由校领导直接负责的管理机构,并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学校成立了以马校长为组长,闫新军、李志强、为成员的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把体育传统项目工作业绩纳入年终考核内容,制定了2012—2013年田径、体育传统项目发展规划。我校共有体育教师4名,基本能满足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在传统项目田径训练中,都是由2名专职体育教师担任的,而其他两人体育教师担任体育教学之外也帮忙训练工作。
我校有标准的200米田径场,有1副篮球架,体育器材逐年购置,每年购置的体育器材经费都在1000元以上,体育场地、器材完全能
满足日常的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学校体育经费按国家规定由学校教育事业费列支,其比例都不低于已年的教育经费预算总量的百分之二,学校保证体育传统项目的训练工作,竞赛及训练教师的经费补贴,做到了专款专用。我校保证了体育传统项目的招生生源,具有体育特长生招生政策。
二、工作要求
学校按照国家课程计划规定,开齐体育课时,每个班每周3节体育课。课间广播体操、阳光健体一小时是体育工作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窗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通过课间广播体操、眼睛保健操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我校学生参加体育传统项目活动的人数占学校学生总人数的85%以上。学生下午的课外活动学校做到有计划、有组织、科学、合理、有序地安排,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质量,从而保证了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学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按规定和要求上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我校于2012年12月13成功上报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其中优秀率18.06%,良好率63.90%,学生合格率100%.我校遵循青少年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和生理、心理特点,进行了科学的系统训练,建立了班、年级、校体育传统项目代表队,并建有完善的运动员档案。其中校代表队有训练工作计划、总结,有周训练工作计划,每周保证训练4次,每次训练90分钟。学校还组织体育教师利用寒暑假对校田径、队集中训练,做到运动训练时间不因放假而
中断。
学校经常开展各种类型的单项比赛和班级对抗赛(如:学生个人乒乓球比赛、羽毛球比赛、趣味体育比赛、拔河比赛等)。学校定期举行传统项目校级运动会。
校田径、代表队积极参加上级体育、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学校对运动员、教练员都制定了相应的训练管理制度,认真抓好学生运动员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文化学习工作。建立了运动员档案登记卡,对学生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运动技术水平等情况进行储存,并对其跟踪调研。
三、工作成绩
5.国家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汇报材料 篇五
绩溪县适之中学
我校绩溪县适之中学是2007年8月才成立的一所新学校,它是县委县政府根据城区布局调整需要,才决定撤掉原华阳中学初中部,另外在县城开发新区成立一所新学校,同时将原华阳中学初中部的老师和学生一并划入我校。学校成立之初称绩溪县第三中学,到2009年秋季改名为现在的适之中学。学校现有29个教学班共1600人,体育教师8人。体育设施和运动场动及教学设备在全县乃至全市当属一流。
虽然从形式上是一所新学校,但学校完全秉承了原华阳中学的省传统项目学校的优良传统,并在原田径传统项目上加以继承和发扬。而且我校坚持“致力于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对学生的一生负责”,的办学理念,坚持走“师生个性化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办学水平和效益不断提高。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开办三年,三年均被宣城市评为体育达标测试数据先进学校。学校一贯重视体育工作,切实贯彻国家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先后被评市级卫生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学校,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示范学校。作为省田径项目传统学校,开展以中学生田径竞技体育苗子的培养,在着眼于提高全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爱好,培养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的同时,取得了较好的竞赛成绩。
我们基本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落实条例 我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落实《体育法》和两个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新课程计划,学校各年级每周开设三节体育课、每天保证活动1个半小时,保证体育课质量是我校一直致力于研究的主要课题,体育课质量稳步上升。我校长年坚持9:20——9:45为体育大课间时间,早晨7:00~7:15下午16:30~16:40为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几年来学生体育考试成绩合格率98%,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96%。
我们认真抓好体育常规教学工作,确保优质的教学质量。我们注重抓好教学的各个环节,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学校制定了《体育课教学常规》、《体育活动安全保护制度》等规章制度,保障学生安全参加体育锻炼。2008~2012年程兰兵、胡亚宏、胡骥、曾大双、胡雪春等老师先后分别获得县级优秀老师、市级学生体育达标工作先进个人,曾大双老师在今年10月份参加宣城市体育教师优质课评比中荣获市级一等奖。2009年12月,我校胡骥老师在全县体育教师说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受到了老师的一致好评。体育老师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优秀奖。
在面向全体,全面做好学生体育锻炼工作的同时,我校逐步形成了田径、长绳、短绳等特色项目。在学校教学区附近设立了健康加油站,放置了随手可拿的跳绳、呼啦圈以便让学生课间随时随地进行体育活动和锻炼。几年来,学校始终把田径传统项目领导小组。校长亲任组长,并安排专职体育教师为教练。另外,还在县体校、桂枝小学等单位聘用了优秀教员。为了加强对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工作的领导,我校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按照有关对体育工作进行了计划和总结;检查练习计划,落实练习经费,协调练习场地,使我校的体育传统项目工作常规、有序地进行。经过不断地总结,我校已初步形成了抓好田径传统学校练习工作的常规治理经验和科学练习经验。
二、条件保障、练习科学
条件是基础。我校体育练习场地和条件有了一个从无到有的逐步完善过程。我校前两年的教室和体育场地均借用原华阳中学的,2009年学校迁址新建后,在建400米标准塑胶田径运动场,学校现已建有六个标准硅PU的篮球场。特别是,还有建有一个能容纳800名观众的室内体育健身馆。
人员是保证。为了抓好田径传统项目学校的工作,我校配备了8位体育教师(本科5人,专科3人)中两中教师负责田径训练工作。还聘用了县体校和兄弟学校的优秀教练员对我校的田径训练工作进行指导。
经费是动力。为开展传统项目练习,学校为练习师生发放训练补助、每年购买器材、发放教练服装费等。据统计,学校几年所用项目,其中包括(基本经费、教练补助、器材设施购买、外出竞赛)等费用达四万元以上。
练习是生命。我校每学期体育传统项目工作纳入工作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学校校长和分管校长都经常深入实际,把握传统项目活动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做体育教师政治思想、工作问题。年级组长、班主任能支持、关心体育传统项目工作。我校非常重视与县市内各传统项目学校的联系、沟通,经常互相交流经验,还与业余体校实行教体结合,互补长短,形成课余体育练习的网络,使我校的田径练习能蓬勃开展起来。
梯队和时间。我校田径队练习每周平均练习3次,每次90分钟。在梯队建设方面,我校田径项目建有校级竞赛队,每个班级都有班级代表队。
竞赛成系列。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建立了校内以传统项目为主的小型多样竞赛制度,安排了各种的系列体育竞赛活动,开展有男子、女子田径混合接力赛、此外还有篮球、长跑等形式多校的群众体育活动。
三、辛勤耕耘,成绩喜人
虽然是一所新学校,但在上级领导的全力支持和我校对老传统的继承和弘扬,田径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近几年共输送14名运动员到市及省体校,如冯源、王倩、陈大力、夏妍云、王晨、章佳玉、程青年、陆文学等优秀运动员被县重点高中录取(程雅茜、章同舟等考入体育院校深造)。
在竞赛成绩方面,2008年11月获得绩溪县中小学生秋季田径运动会初中组男女团体第二名。2010年11月我校的运动员在参加绩溪县中小学生“黄山恒久杯”田径运动会中以116分的团体总分摘取桂冠,并领先对手(第二名)足足36分,真可谓遥遥领先。2012年10月23日参加了在临泉县举办的省传统项目比赛,王晨同学取得少年女子组200米第八名,2012年11月13日参加了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并以团体总分182分(领先第二名42分)的优异成绩取得第一名,并且有4人次破五项纪录、县三项纪录,3人次达国家“三级运动员标准”。并且摘取了共18个单项比赛项目中9个第一。我校输送优秀运动员冯源获“2008年全国青少年田径锦标赛男子少年组800m第一名”;“2010年全国青年田径锦标赛800m第二名”;“2010年全国田径冠军赛暨大奖赛总决赛800m第六名“;王倩获”安徽省青少年县级田径锦标赛女子甲组跳远、三级跳远第一名。陈大力参加省级比赛也获得跳远、三级跳第五、六名。王晨、程琪捷同学也在省市比赛中取优异成绩。在学校常规教学管理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如07、08、09连续三年获市级达标先进学校。07年底在市首届乒乓球赛区中获初中男子组团体赛第三名。2011年获县乒乓球赛男子和女子团体赛第一名。08年获奥运火炬传递优秀组织奖。同时重视残疾人的运动训练,我校残疾人运动员王雯荣获宣城市首届残疾人运动会女子F42(肢体组)铅球金牌。2012年我校体育赛事连连,分别参加了“安徽省体育彩票杯少年篮球赛”并获第八名,参加宣城市“奥运希望之星”运动会,篮球、跆拳道锦标赛,并取得女子篮球第二名和2块跆拳道金牌。参加2012年安徽省传统项目学校田径锦标赛,并取得女子初中组200米第八名。校田径队还参加了全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并以总分182分取得团体总分第一名。
我们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我们长期以来坚持贯彻国家及省市体育工作条例和工作会议精神,加大课余田径练习的力度的结果。这也是我们坚持突出以田径为重点带动其他项目运动队练习的体系、果断贯彻“选好苗子,着眼未来,系统练习,积极提高”的原则、认真抓好课余体育练习工作,严格要求、各级领导的重视、体育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6.体育传统项目工作计划 篇六
1研究对象与方法
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选择参加的民族体育项目有很大不同,男生选择的顺序为武术、太极、跳绳、毽球、木兰、秧歌、风筝、拔河,女生选择的顺序为太极、秧歌、跳绳、木兰、毽球、风筝、武术、拔河。可以发现,男生大多比较喜欢中国传统民族体育中武术、太极等技术技巧比较高的项目,或者是毽球、跳绳等活动量比较大的项目,而木兰、秧歌、风筝均只有不到三成的男生选择;女生选择太极的占92.2%,秧歌占80%,这两项需要身体柔韧性较高,而且或是柔和,或是欢快,受到女生群体的欢迎,跳绳、木兰和毽球每个项目也有六成以上女生选择,这些是技击技术不太强的项目,而风筝、武术和拔河选择的人数略少,说明女生对这类项目的兴趣稍差一些。
2结果与分析
7.体育传统项目工作计划 篇七
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点
1 . 1文化内涵丰富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具有内在的文化内涵,它时常与军事相关,与宗教相关,与东方传统哲学理念相关。如吹枪运动、射弩运动等运动项目为满足军事需求而产生发扬的;武术则包含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涵盖了武术中的虚实、进退等。因此, 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时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心还可以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传统体育文化知识。随着社会发展和受到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一些既无史料可查,又无文字记载,以前都是依靠口传身授得以流传下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渐渐淡化出人们的视野。如能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中普遍开展开来,则可以将一些传统体育文化不断地传承下去,同时也是在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1 . 2具有大众娱乐性和健身性
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起源于生活,简便易学,对器材场地要求不高,是人们在农闲时间、青年男女恋爱和喜庆的节日中开展起来的,有很强的娱乐性。如在云南各高校普遍开展的板鞋竞速项目,是由三个人协同完成的一项传统项目,要求三人的动作要协调统一,在比赛时能很好地娱乐大家。
参加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还有助于人们放松身心,排解不良情绪,通过运动用汗水将热情洋溢,用肢体将精神疲劳驱逐。所有的运动项目都是为了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我国的民族传统项目如竹竿舞、吹抢和打陀螺等更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体全身的调节。
1 . 3历史性和民族性
民族传统体育如同民族文化、民族风俗一样与各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它深受政治、经济等外部因素的制约。早在西周时期,“六艺”已经成为当时学校传授的内容,宋朝时候武术体系基本形成,并出现了各种流派。像武术、气功、龙舟等覆盖范围比较广,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传承。而像苗族的跳芦笙、纳西族的东巴舞等在某个地域或者某几个少数民族内开展,具有很强的民族性。
1 . 4竞赛性
为了提高运动的娱乐性,吸引更多的人们参与进来,运动项目开展时就形成了竞争,从而使得运动项目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和参与。[1]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要以竞促训,关于竞技性体现出运动本身它取胜后的目的,在民间经常会组织一些民间运动会,在少数民族聚集较多的地方高校运动会中也会惨杂一些传统体育项目。
2云南高校公共体育课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现状
云南高校公共体育课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内容单一:云南部分学校虽然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所涉及,但是并未真正的在公共体育课中广泛开展。如云南A高校公共体育课每个学期有16~18周的教学时间,共计32节或36节课,然而主要开设武术和太极拳课程,而其它项目如:三人板鞋竞速、打陀螺、吹枪等只在体育专业的学生备战少数民族运动比赛时突击开展。或者高校运动会涉及到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生将会参与其中。
部分院校根据自身的地域文化特点开设了符合本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中央民族大学在1987年将珍珠球项目引入了学校课堂,后来又相继于1991年、1995年将武术、气功、夹包、赶羊跑等民族传统项目引入课堂。湖南吉首大学早在1979年就开设了太极拳、抢花炮、摔跤、高脚马、龙舟、抢花炮等民族传统项目;湖北民族学院体育学院为继承和发展高脚马项目,专门组织了运动队,将高脚马项目定为该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西南地区部分高校开展了射箭、摔跤、踢毽子、拔河、放风筝、舞龙、散打等民族体育项目。这些改革举措通过试行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表明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高校的公共体育课是可行的。
3云南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优势分析
3 . 1人力优势
首先,云南高校中有较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可达17%以上,这是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最有利的先天条件。其次,云南高校中有许多教师也来自少数民族聚集地,深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运动特点,在技术、信息交流、创新编排等方面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以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中的开展形成具体实施方案,提供充足的师资保障和智力支持[2]。最后, 部分器材可以在当地生活中参考,然后再进行改进,为器材的选取和应用提供很大便利。
3 . 2丰富课堂内容, 提高课堂效果, 达到终身锻炼的效果
体育课堂有效性,取决于学生是否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是否起到终身教育,而终身体育锻炼是我国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指导原则。通过对体育课堂的观察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主要内容是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课,而且也被学生广泛接受,但是这些竞技性项目受场地、器材的约束,其单一的练习形式及高强度的练习方法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明显的存在不足,如果将简单易学、内容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校公共体育课堂,通过传统项目的健身、娱乐、表演等功能的体现,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可以起到调节课堂氛围的作用,让学生在享受快乐的同时锻炼了身体,即使学生毕业以后在社区里面同样可以继续参加社区体育锻炼,从而真正的实现让学生具有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3 . 3结合区域特征, 发展特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云南地区土地辽阔,许多种少数民族世代在此居住。不同的民族都有本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可结合自己的区域特征,发展适合自己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方面在于该体育项目在当地流传广泛,开展起来轻松易接受;另一方面有助于以高校为基点,带动当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3 . 4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师资建设和人才培养便于更好的服务地方教育
由于云南地处我国偏远贫穷的西南地区,体育教学在资金、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源于民间,投入成本较低,便于实施,为地方财政在体育教学方面节省大量资金。因此应多培养专业的师资队伍和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4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云南高校中的传承策略研究
4 . 1鼓励支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社团的设立
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建立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生社团。社团的成立有利于形成较稳定的组织形式和吸引一定数量的成员,便于定期开展活动。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丰富高校学生课余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有时也走出校门, 进入其他高校进行宣传、交流、表演等,扩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影响,吸引更多的人参与。
4 . 2以表演促发展
在学校重大的节日庆典活动中,均可把精彩的武术、龙狮节目搬上舞台。如百色学院校团委每年举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团干活动周等活动中,跳竹竿、打陀螺、三人板鞋、人拉人拔河、抛绣球等已成为必备项目;自2002年来百色学院校运会闭幕式上都开展跳竹竿、三人板鞋、抛绣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表演活动,并留有一定时间让广大师生一同参与,享受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对于此项活动的开展,参与的师生都表示很满意,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与此类活动。
5结语
高校体育教育应由过去的单一型,即现代竞技体育为主的教学内容和以技术型教学方法为主要教育模式转变为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存。体育教学要以终身健身为出发点,而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此特性,同时可以使学生能在更大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加强高校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普及和开展,加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学校体育经费、场地设施不足的缓解,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扬光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体育文化长期的历史沉淀。高校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继承与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同时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文精神所反映出来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涵,对在校大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8.体育传统项目工作计划 篇八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我校大学生的调查,结合回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现状,就宁夏高校体育课开设回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有利之处进行了阐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推动回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宁夏高校 回族传统体育项目
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之一,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分布地域最广并有着特殊发展轨迹的民族。宁夏共有15个民族成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宁夏总人口约591万,其中回族人口约176万,占全区总人口的33.25%[1-2]。宁夏共有高校13所,在高校中回族学生占学生总数30%以上,这种现象的出现,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宁夏回族聚居地区,回族传统体育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可以将一些易于开展的回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高校体育课堂,以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弘扬回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动我区高校体育教育的进一步改革。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宁夏3所高校(宁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的300名大学生(均为在校一、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此作为样本研究普通高校开展回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状况。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广泛查阅有关社会学、管理学、社会体育学和民族体育理论等方面的书籍和近10年来与民族体育有关的论文及专著,为全面、系统地研究回族传统体育提供丰富而详实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依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遵循社会学问卷制定的原理,设计了大学生对回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了解情况和喜欢程度调查问卷300份,时间为2008年1月到2008年6月。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为深入研究回族传统体育引入高校课堂的可行性提供参考。
3.实地考察法。实地走访了宁夏各市、县回族聚居区,并和部分回族群众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为本文的研究获取详实的信息和资料。
4.数理统计法。将回收的问卷、访谈所得的资料信息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作图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宁夏高校开展回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现状
1.宁夏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回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情况
目前在宁夏高校中,只有部分学校开设了回族体育课程,由于各种原因开设的面还不够广。我们调查的3所高校中有2项少数回族传统体育项目。回族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3所高校均有开设;木球项目只有2所学校开设,没有充分发挥宁夏回族传统体育资源在高校体育中的优势。因此,要加强少数民族体育的挖掘、整理、研究工作,各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研室,让学生有机会学习和掌握当地主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既可弘扬民族文化,加深大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认识,又能丰富教学内容,为宁夏高校体育课的改革探索一条新路子。
2.宁夏大学生对回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了解程度
经过问卷调查统计,宁夏高校回族学生对回族传统体育项目有一定的了解,但汉族学生对回族传统体育项目了解甚少,对有些项目甚至一无所知,他们把对歌、跳花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节目当成回族体育项目。同时也可以看出回族大学生对于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了解程度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进一步加强宁夏高校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3.宁夏大学生对回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喜爱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有61%的大学生对回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着浓厚的兴趣。这种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启示我们在回民族聚居地区,回族传统体育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完全可以将一些易于开展的回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变过去单一的教材结构体系,做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灵活化和个别化以及教材体系结构的多元化和乡土化。
(二)宁夏回族传统体育的主要项目及价值功能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1990)中所载录的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有678项,其中回族传统体育项目有47项,列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首[4]。它们具有很强的健身功能,内容丰富多彩,与娱乐融为一体,且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简单易行,容易为人们接受,比推行现代体育项目去健身更切合实际、更经济。
1.回族武术:回族有强健、勇武、不畏强暴的民族性格,他们把开展武术活动当作振奋民族精神、健身、自卫的手段,至今宁夏许多清真寺还设立了习武场,有的阿訇还亲自任教练。回族武术不仅有很强的健身作用,而且还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娱乐、教育功能。
2.木球:由回族农村青少年放牧时的“打篮子”、“赶毛球”演变而来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1986年第3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被正式列为表演项目。1991年第4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木球正式列入比赛项目。第5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宁夏木球代表队取得了第3名的成绩。2003年第7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宁夏木球代表队夺得冠军。
3.方棋:一种培养智力的民族体育娱乐活动项目,在宁夏南部山区各县农村尤为盛行。199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各市县有关部门已研制出了方棋比赛规则,并在1991年自治区第2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正式列为比赛项目。
4.踏脚:流行在宁夏南部山区的一项回族民间的传统体育活动,在宁夏回族自治区1991年第2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被正式列为表演项目,同时也被1991年第4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列为表演项目,在这次运动会上宁夏代表队的踏脚表演荣获一等奖。在1999、2003年第6、7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宁夏代表队的踏脚表演也荣获一等奖。
5.掼牛:回族擅长的项目,流行于宁夏、甘肃、河南各省的回族地区。此项活动要求掼牛者力量要大,用力要合理,动作要敏捷。与现代摔跤项目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三)宁夏高校开展回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策略
1.加强对回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挖掘整理和理论研究
宁夏各市、县教委、教研室应成立研究小组,对回族体育加以挖掘整理,并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在保持民族、民间体育不失原创性、民族性、历史性的基础上,将技术动作、活动形式、器械规格进行研究和开发,使之更加符合我区高校体育教学实际。比如“掼牛”是回族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之一,由于受到高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及安全因素的影响,将其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不大,但可将回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赶木球、木球、掷子、爬木城等引入课堂。另外,可将其他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如哈萨克族的“穿麻袋摔跤”、塔塔尔族的“爬杆”、新疆舞蹈(满足女生需要)等经过适宜的改革后引入高校体育课堂。
2.建立有效的回族传统体育课程管理体系
对开发出的回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是高效利用回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的前提。因此,有必要建立项目资源库,对回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按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归类。教师们在开发回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时,点击库里直接检索,既节约时间又提高使用效率。项目资源库每个学校都需要建立,有利于校与校之间课程资源共享,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层的探究和体验,通过信息技术把各类资源库链接起来,为宁夏高校和教师开发项目资源提供多重服务和深度支持。
三、结论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体育教学也应与时俱进,改革过去以重技术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较变为竞技体育项目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结合并存的教学新模式。高校体育将竞技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结合,可以取长补短,拓宽学生锻炼的途径和方法。因此,将回族传统体育项目经过适当的改进,结合宁夏高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引入体育课堂有利于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内容多样化、灵活化和个别化,有利于改善高校体育教材结构体系,开展具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高校体育课堂,进一步推动宁夏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习惯及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进步与完善。
★基金项目:宁夏医科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宁医校发2009-61号)。
参考文献:
[1] 王世鹏.宁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现状与保护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7.29(5):67-71.
[2] 蔡智忠.宁夏回族传统体育的主要项目与特点[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5):53-58.
[3] 钱杰,姜同仁.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体育传统项目工作计划】推荐阅读:
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总结08-31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09-09
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互动发展的研究11-06
传统体育校园实施方案06-10
体育伦理与传统武德的契合论文09-05
传统体育游戏在幼儿园的实践09-27
志愿填报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解读11-20
传统文化项目策划书08-21
衢州市青少年传统项目运功会主持词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