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结材料

2024-09-11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结材料(12篇)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结材料 篇一

促进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大家好!

欢迎各位来到****!很高兴有机会向各位领导汇报我校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关情况。我们学校座落芦溪县源南乡源溪村,是2007年由****与****合并而成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下辖六所村级小学和教学点,现有学生1222人,42个教学班,平均班额38人;共有教职工108人,专职教师106人;下辖的六所村小六配套设施齐全,但普遍存在班额小,师资占有量大的特点。为使源南乡教育能均衡发展,学校成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导小组。坚持以均衡发展为原则,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引领,以“四全管理”为手段,以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依托,以实施新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创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名校”为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开拓创新,学校发展日新月异,各方面工作全面发展,学校相继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市“安全文明校园”、市师德师风先进单位、市十佳人民满意学校、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下面就我校有关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一个简要汇报:

一、办学条件的均衡。

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乡政府征地10亩扩建校园,同时搞好了校门、围墙、教师停车棚等配套设施,建设好了学生运动场,建成两个标准篮球场及250米环形塑胶跑道,工程总造价 元,使学校由一所破旧四合院变成环境优美的花园式学校。之后又投资近500万元对****教工宿舍、学校操场、校门及实验室进行改造翻新,并加强了 1

校园绿化,把学校变成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的花园式生态学校。加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尽量实现教育均衡发展。2009年到2011年,、县、乡党委政府投资280多万元新建石塘小学、嘉吉春蕾小学教学楼和南溪小学办公楼;投资80多万元给全乡学校添置新课桌、教学设备、办公设施。

二、师资力量的均衡。

学校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采取六项措施,促进各校师资力量均衡。

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正副校长均参加了培训并取得合格证,持证上岗。

二是配齐专任教师,实施教师聘任制,所有教师都持证上岗。研究生4人,本科35人,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31人,占68.1%,小学教师专科以上25人,占84%;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均为100%,教师队伍合格稳定、思想健康、专业素质优秀。同时配齐非教学人员。水电工1名,实验员2人,门卫2人,食堂员工7名。

三是根据各校的要求引进教师,及时补充到缺编和师资力量薄弱的村小任教。

四是加强教师培训。健全教师培训制度,给全乡教师均衡参加县、乡、校三级教师培训的机会;落实培训经费,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在职学历教育,扎实开展新课程教材培训、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和校本培训;大力实施“名师工程”。

五是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每年选拔优秀教师进行校际间教师交流,均衡各校师资力量,并依据教师的专业知识、年龄、性别给下面各村小合理分配教师。

六是强化师德建设。经常在全级学校深入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每年利用暑假举办教师政治业务学习班,落实师德要求“十不准”,学习全国劳模和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对长期工作在薄弱学校的教师政治上给荣誉,生活上给关心,每年教师节都隆重表彰优秀教师,引导广大教师发扬奉献精神,安心教书,全校教师的师德水平都得到全面提高。2009年,市教育局向全市教育系统作出了向我校学习的决定。

三、经费投入的均衡。

源南乡是省级贫困乡,为此,县、乡党委政府为我校的建设花费了大量心血和汗水,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根据实际情况,讨论研究学校建设方案,为解决我校困难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是教师工资由县级财政统一按时发放,教师人事关系由县教育局统一管理,全部签订了聘用合同。二是多方筹措资金,争取社会力量支持教育事业。三是在乡财政处于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挤拨资金,确保教育经费的投入。自2006年春季开始全体学生开始享受“两

(三)免一补”政策。2006年—2011年县财政累计拨公用经费、一费制补助等款 元。乡财政累计拨校建工程款、中考费用等 元,特别是2009至2011年,我校管辖的新棚小学和石塘小学因自然灾害受到破坏,存在安全隐患,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为新建学校找地址,筹资金,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两所学校的新建和搬迁,学生的学习生活没有因此受到影响,现在,两所小学的学生都坐在崭新漂亮、设施完备的教室里学习。四是按时足额发放生均公用经费。五是给薄弱学校教师发放山区津贴,鼓励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促进师资均衡。

四、办学水平的均衡。

我们努力遵循教育规律和现代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手段,落 3

实教学全程管理,逐步形成了“尊师、守纪、勤学、善思”的浓郁学风和“教书育人,敬业进取”的醇厚教风和“文明、和谐、拼搏、创新”的良好校风。为此,学校

一是推动“5211”新课改,做到教书育人。在全乡实施“5211”模式新课程教学改革,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5211”课改取得了初步的成效,2011年中考我校录取率近50%,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学校成功申请了2个省级课题,课题研究取得了成效,即将结题,得到学生的欢迎和教育局的充分肯定。

二是突出美术特色,做到艺术育人。办学有特色,学校才有活力。我们从实际出发,立足本地丰厚的乡村文化底蕴,以美术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进行打造,学生的美术素质得到提高,美术特色初步显现。我们充分利用校园橱窗、走廊,把孩子创作的充满智慧与灵性的美丽“童画”充分地进行了展示,把美术特色创建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深厚起来。走进我们的校园,会感觉 到校园里充满了艺术馨香,一幅幅笔法稚嫩却充满童真的美术作品,成为学校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当孩子们一踏入校园,就会被学校浓郁的艺术氛围所感染,体验到美的愉悦。

三是开展劳动教育,做到劳动育人。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很大帮助。学校从“劳动技术教育入手,以综合实践活动课形式,通过劳动培育学生的良好品格。一是开辟“少年林”和劳动实践基地,深入开展“我劳动 我快乐”活动。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劳动工具,教会学生一些种树、种菜、种花等基本的劳动技巧,提高学生对植物的了解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我们以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推动校园绿 4

化,把基地上树木搬到校园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感受劳动的艰辛、体验劳动的乐趣。二是展开校园绿化行动,将学校绿化责任到班。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可以认识社会,磨练自己的耐力、意志,增强集体主义观念,真正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三是实施“家政服务”活动,体验劳动的辛苦甘甜。开展“学做饭菜”、“布置整理房间”、“学做家务”、“当一天家长”等,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父母的辛劳,增进了父母与子女的情感沟通与交融。四是组织学生节假日到敬老院和困难学生家中义务劳动。通过活动使好生养成自觉尊重他人、尊老爱幼的美德,达到“以劳促德,以劳促教”的教育效果。

四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做到文化育人。学校努力建成了由校史室、校园网、《思源》校刊、校园文化板报、校园诗词文化基地、童星璀璨、园丁风采、劳模风采、励志标语创争标语等组成的宣传核心价值观的育人文化网,学校成了一所环境清新怡人、教风严谨、学风浓厚的书香校园。整个校园整洁、安静、有序,弥散着无私奉献和不懈追求的良好氛围,学校文化无处不在,形成了独特的精神魅力,象春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

五、教育机会的均衡。

我乡是一个贫困乡,有不少人在当地难以找到工作,外出务工人员比较多,因此,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的学生也多,我们认为,要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就必须解决好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的学生上学、受教育的问题。我们把“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不让一个留守儿童感觉到孤单”作为我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通过实施“学生关爱工程”,保障所有学生都能平等享受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

一是关爱贫困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开展“做一日 5

学生家长”活动,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让贫困住宿生生活补助真正补到困难学生身上;争取社会各界力量为贫困学生捐款捐物,目前已累计捐款达2万多元,特别是帮扶李娜的事迹得到了《江西日报》、萍乡电视台《九点一该》等新闻媒体的报道,社会反响强烈,李娜等家庭贫困学生的学习、生活方面的困难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二是关爱留守儿童。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设置亲情QQ,增强了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情联系,同时,老师也能随时与其父母交流孩子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每位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让220名留守儿童都能找到自己的“代理父母”;实施心理关爱工程,校设立心理援助中心,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三是关爱特殊群体,保障其平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把特殊教育学生群体纳入“三免一补”范围,享受免杂费、免教科书和生活补助的待遇,政策上优先考虑随班就读残疾少年儿童,最大限度地使其能够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奏响了新一轮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号角。我们深深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不轻,实现教育均衡任重道远。我们将牢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不怕困难、开拓创新,以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满腔的热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所在全国都有影响的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的办学目标而不懈努力!

谢谢大家!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结材料 篇二

一、三个优先, 搭乘薄弱学校改造直升机

校际间的不均衡是择校的主因, 遏制择校的最直接手段是实现均衡。实现均衡的第一场战役是消除薄弱, 从而达到办学条件和教师资源的基本均衡。

1.优先投入薄弱学校改造资金。

我们的教育投入都以每年20%的力度递增, 教育投入年增长大幅超过经济增速。以2011年为例, 全区财政经常性收入18亿元, 比2010年增长了36.52%, 教育支出为42, 224万元, 比2010年增长了39.35%, 设立改造薄弱学校专项经费, 为办学设施、校舍维修和小班化教育等投入专项经费23, 495万元。在实施过程中, 坚持“直接提升薄弱校办学条件, 直接改造薄弱校办学理念, 直接促进薄弱校激情升华”的原则, 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和薄弱学校一次性改造的超前性和先进性。

2.优先保证薄弱学校改善条件。

我们坚持以薄弱学校为重点, 加快推进校舍改造维修和环境美化绿化工程, 100%高质量铺设了学校塑胶操场, 100%按照国家Ⅰ类标准配备了理、化、生等教学仪器设备, 100%高标准建设和更新学校专用教室, 100%配齐配足信息化设施和现代化设备。同时, 大力强化设备的应用, 提高使用效率, 建立了设备使用登记制度、将专用教室的使用排进课表, 保证设备有人用、不闲置;加强设备使用的培训工作, 保证设备用得好, 有实效;建立了教育技术装备专业队伍, 保证使用有指导、能维护;搭建教育装备网络管理平台及教研平台, 保证教师有处学、能交流, 这些手段使西岗区配备的现代化设备充分发挥作用。加大对差异性项目的扶持力度, 把全区的教育现场会、活动展示会等全部放在薄弱学校, 让薄弱学校的校长走上讲坛、让薄弱学校的教师展示成功经验, 快速提升干部教师素质;重视薄弱学校的文娱活动, 扶持男子鼓队、合唱队、花样跳绳等项目, 提升办学特色;实行教师、学生免费制服工程、微笑校园工程, 加速改变薄弱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 让教师、学生由外而内提升形象, 以崭新面貌面对社会和公众。

3.优先提升薄弱学校师资水平。

我们提升薄弱学校师资水平的主要策略是“名优领军, 专家引领, 全面优化, 科学调配”, 把工作重点放在教师, 特别是薄弱教师的培训提高上, 全面“提升优质师资总量”, 同时, 通过“科学调配”, 在远期和近期两个方面, 消除校际间在师资水平方面的差距, 从源头上解决“择校”热。

深入探索干部教师培训新途径, 教师年培训专项经费增至1000万元, 教师人均达到5500元以上, 逐步形成了西岗教师“嵌入式系统型”培训模式, 实现教师激情与活力的再焕发。开展“拜名师工程”、“珍爱生命·真心微笑”工程、“三类三级三联动特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组织教师参加“国培计划”。教师自主选择培训课程, 量身定做培训方案, 形成资源丰富多样、基地稳定有效、层次高端灵活、课程自主选择、教师全员受益的良好局面。

在科学调配的交流体系中, 实行由校长先行交流带动教师交流, 使优质的学校成为优秀校长的培养基地, 再使优秀的校长向薄弱学校流动, 实现扶持。在教师交流中, 采用“圆桌式”交流方式, 屏蔽优质学校间的教师交流, 由薄弱学校、薄弱学科优先选择优秀师资, 实现师资力量的主动均衡。区委、区政府领导带头不递条子, 不干涉交流制度。

二、三个不动摇, 开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新干线

单纯人、财、物的均衡, 对于“择校”问题来说还远远不够。教育优质与否的评判主要还是依靠质量, 而不单单是硬件与师资的配设, 西岗区遏制择校的第二战场在提升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从而达到教育质量和管理方式的均衡与优质。

1.坚持质量第一理念不动摇。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 课好了质量自然就好了。从2008年开始, 西岗区先后出台20余份教学管理文件, 其内容涉及高效课堂建设、推广教学管理成功经验、薄弱学校和薄弱学科建设等多个方面, 其最终指向就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实施行政领导包校制度, 充分体现“教育行政就是在服务中行政”, 建设研究型教师进修学校, 为区域教育提供优质的专业支持。坚持学校领导上课、听评课、参与教学活动, 坚持不进课堂就没有发言权, 校长听课量从每学期60节提高到120节, 全年240节。教师通过“高效课堂研究、案例分析型教研活动、过三关”等手段, 做研究型教师;研制并使用“校长专业领导力手册”、“案例分析型教研活动记录”、“学习指导案”、“班主任工作指导手册”、“过三关”记录、“研修专用手册”等标准件, 提升学校教学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通过关注细节、强化过程管理, 全面提高质量并缩小校际间学业质量差距, 从根本上消除择校热。

2.坚持创新教育管理不动摇。

西岗区实现区域均衡的方法是“整体建构”。这个整体体现为从“名校长工作室”到“教育协作片”再到“片区+校群”的层层递进和不断提升的管理思想。

2008年, 西岗区组建了首批以名校长名字命名的名校长工作室, 对名校长的选拔标准、工作目标、工作职责、组织与领导等做出明确规定, 保障名校长工作室的顺利运行。最大程度地发挥本区优秀校长的引领和辐射作用, 使工作室成为优秀教育管理人才成长的摇篮和薄弱学校改进与发展的平台。

“教育协作片”是“名校长工作室”功能与作用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学名校长或中学骨干校长牵头引领下, 组成以中学名校为核心, 按学校地域分布的教育协作片, 成员由2至3所中学及临近小学共同构成。目的是探索研究中小学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管理方式互补互动的有效途径。

最后, 我们充分考虑中学与中学、中学与小学间的利益关系, 在总结校长工作室有利于促进校际间合作与竞争, 但缺乏针对学生发展的系统性等问题的基础上, 由校际联盟管理逐步发展为“片区+校群”的管理, 构建起区域内结构性、动态性、开放性的网络化均衡管理新模式。强化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任务, 将对口中小学按组织管理的方式组成一片。实行松散型九年一贯管理, 以中学为牵动, 进行集中教研和规划学生活动、完善学生九年培养方案等项目, 实现尊重学生成长规律, 做足、做好学生九年连续的培养计划, 形成了“片区”管理模式。加强同类学校的经验重组, 将同阶段强弱校形成联合群体。采取新老优质学校轮值制度, 共同探讨本学段问题和在片区发展中的难题, 形成了信息和方法沟通机制的“校群”管理模式。

通过“片区+校群”管理, 形成横纵交叉的网络化管理体系, 及时消化和处理学校发展中的各种专业问题。片区中通过中小学教师集中研究教材教法, 实现中小衔接。同时, 在片区内每所学校的文化整体建构和片区文化整体建构上实现统一, 保证片区艺体项目的一致, 按照片区特色进行校园环境建设和教育科研规划, 实现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管理策略、评价机制的有机统一。

3.坚持以“小班化”促进“大均衡”不动摇。

2007年, 我区高分通过辽宁省双高普九验收后, 区委即决定实施“小班化”教学, 并以此为抓手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教育的公平,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我们把小班化教育作为薄弱学校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实现区域间教育均衡的重要抓手, 采取国家级课题牵动的方式深化研究实践, 加入长三角小班化教育联盟, 组建了环渤海小班化教育联盟, 夯实了辽宁省小班化教育研究基地的基础, 建立全样本小班化数据库, 使小班化教育发展更具科学性, 顺利实现了从“自然小班”到“规划小班”的过渡。在“关注每一个”的策略下, 实施课堂发言100%、面批面改100%等策略, 落实了“微笑每一个、健康每一个、智慧每一个、创新每一个、高尚每一个”的教育愿景, 实现了小班化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让每个学生都健康成长的目标。通过小班实现校际间、班际间和人际间的均衡。在小班化教育理念下, 实施限定班额政策, 在保证学区内学生的就学基础上, 严格遵照小班化的班级规模, 保证小班化的教学效益, 防止学生盲目扎堆择校。

三、三个再强化, 点亮遏制择校启明灯

择校归根结底是人在惯性思维下的“择优”的行为体现, 我们的前两战赢得的是遏制其择校的资本, 最后,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本, 展现这种资本, 让择校者实现从被动放弃择校到主动选择对口直升。

1.再强化政策的执行力度。

一是制定政策, 保证区内所有适龄儿童免试就近入学, 保证残疾儿童的入学, 保证全区所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中适龄儿童的公平入学并享受优质教育;二是着力落实重点高中招生指标75%到校, 无论优质学校、薄弱学校, 择校即丧失此项权利;三是采取阳光分班, 实行电脑派位, 不私设重点班, 促进生源配置的基本均衡, 解决择校择班的难题。

2.再强化家校沟通。

强化区域社区教育学院的职能与作用, 架设家校沟通和家长培训的桥梁。在全区中小学建立教育议事会制度, 抽选学校领导代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教育专家组成议事会, 对学校的工作进行沟通与协调, 建议与参谋, 监督与评价, 整合与共享关心教育发展的积极力量。同时, 让家长口口相传, 更加了解片区和区域教育的发展, 认同片区, 选择对口。

3.再强化经验总结与宣传。

将我们的教育成果如薄弱学校成功改造、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等现象进行深入剖析, 从行为中提炼经验, 从偶然中归纳必然, 将经验在全区范围内加以推广, 实现促进均衡的良性循环。同时, 再强化宣传力度, 使更多的人了解择校的弊端, 了解区域均衡的现实与未来教育均衡发展的趋势, 从主观意愿上杜绝择校。

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结材料 篇三

从2006年开始,我们“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政策研究与实验”课题组,围绕城乡学校结对交流共同评价、教师交流及支教、教师工资规范化和农村教师培训与专业能力建设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在山东泰安市泰山区、宁阳县,山东潍坊市潍城区、寿光市,四川成都市及其青羊区、蒲江县,北京市和辽宁沈阳市等地区,分别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源配置的政策和制度创新进行了具体的实践探索,推动了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近几年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并迅速由理念层面上升到政策层面,又由政策层面上升到法制层面。2005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第一个全面阐述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政府文件。2006年6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指出,“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一次从法律上得到强制性规定。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教育列为民生和社会建设的第一条,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后的主要任务。

教师资源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对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可以产生决定性影响。近些年来,各地在缩小义务教育师资的城乡差距方面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多方面成效。但是,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不均衡分布的状况依然比较明显。2005年的首份《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显示,2004年,全国农村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为35.9%,农村初中一级及以上职务教师的比例为32.3%,分别比城市低8.9和14.5个百分点。从全国情况和本课题组的专项调查看,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对口、教学水平等五个方面都存在较为明显的城乡差距。同时,在教师晋升机会、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教师工资待遇、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等四个方面,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城乡差距。

普遍存在着的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已成为制约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城乡差距的存在,使得农村学校在配置教师时始终处于不利的地位。优质教师资源向城区、向强校单向流动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基于此,本课题把促进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政策和制度创新作为主要的研究目标。

根据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分布不均衡状况产生的原因,本课题提出了“一手抓配置,一手抓提高,主要靠制度和机制”的实验思路,期望通过改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配置政策、工资待遇和培训机会,促进城乡间教师的良性流动,促进农村教师的能力建设,缩小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的差距。

1、建立教师交流和支教制度

由于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在现有教师资源的分布上存在显著的差距,因此建立教师交流和支教制度成为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必须。

(1)“人走关系动”,建立教师定期交流轮换制度

长期以来,教师是“学校人”,资源在学校之间的配置具有极大的刚性,这是制约教师流动的最主要的制度因素。这一约束能否被打破?2006年暑期,辽宁沈阳市正式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建立规范性的教师定期交流轮换制度,每年都有15%的专任教师在各区的“大学区”内交流,其中80%的教师是“人走关系动”,实现了在职教师资源的二次配置。这种大面积的“人走关系动”式的教师流动方式,打破了教师在一所学校从教终身的旧有格局,是教师交流中难度最大、力度最大的一种形式,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和启迪价值。

(2)建立区域“教育人才管理服务中心”,教师由“单位人”成为“系统人”

为了进一步消除制约教师流动的制度性障碍,2007年,四川成都市青羊区专门成立了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管理机构——青羊区教育人才管理服务中心,在全区范围内统筹配置人才资源。全区教职工的人事关系纳入中心统一管理,实现了优质教师资源的区域内共享。

(3)建立城区学校流动编制,探索支教的有效模式

相对于“人走关系动”的定期流动和教师转向“系统人”的人事管理改革而言,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进行一定期限的支教策略,因其较少涉及体制问题而率先被提出,成为较为常见的提高农村和薄弱学校教师水平的一种方式。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此就已经有了相应的规定。

但在过去,这种支教形式常受到编制的限制,虽早有政策规定但不能制度化,各地实施情况也不平衡。针对这一问题,本课题把探索落实优秀教师支教的保障策略作为研究内容之一。比如:山东寿光市教育局建立了定周期、定编制的定向流动编制制度,使城乡教师交流有了更为制度化的保障。

(4)“青蒲对流”,建立跨区县的支教模式

在四川成都市,蒲江县与青羊区建立了“青蒲对流模式”,积极推动蒲江县与青羊区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两地的研究培训机构、学校积极互动:青羊区的著名教师和专家到蒲江县开设专题讲座;蒲江县组织教育干部到青羊区参加“先进教育理念培训会”,派学校干部到青羊区的学校挂职锻炼等。通过互动,城市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和优质的教育资源辐射到蒲江,弥补了蒲江教育的“短板”。

2、城乡学校结对交流共同评价,促进资源柔性和良性流动

为了实现学校间、教师间深层次的交流互动,许多地区在实践中认识到,需要建立学校间合

作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平台。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发展共同体成为各地逐渐重视的一种形式。这也是一种以评价促均衡、以共享促均衡的重要思路。

(1)城乡教师师徒结对制度

四川成都市在城区确定18所省级以上示范中学、22所窗口小学为农村教师进城跟岗培训学校,每年组织3600名农村骨干教师到进城跟岗培训学校进行不少于25个学时的观摩教学,并确定进城跟岗培训学校的600名骨干教师作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引领者,结成以城区教师辐射农村教师为主、城乡教师共同成长的研修团队。

(2)建立城乡学校共同体

山东潍坊市潍城区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在特定的区域中,将独立的城区学校与农村一个或几个相对薄弱的学校联合起来,把各自的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实行发展水平捆绑式评价,构建起“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的协作机制,建立荣辱共担、优势互补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联合体。城区学校的校长为共同体的第一责任人,农村学校的校长为第二责任人。

四川成都市青羊区将区内54所中小学校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组建成7个“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分别开展学校层面、校长层面和教师层面的活动,实现了城乡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

(3)城乡教育科研共同体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构建“教育科研共同体”,成员由教科研人员、城区教师和农村教师共同构成,通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进行沟通,分享各种学习资源,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教学研究任务。

3、一手抓配置,一手抓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对农村教师进行大规模有效培训

近年来,北京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的硬件条件都已得到极大改善,但教师素质的城乡差距仍然很大。北京的教育资源极其丰富,但长期以来,大多数农村教师很少因此而受益。北京农村教师的年轻化程度是空前的,35岁以下的教师约占2/3,明显高于城区。当前是对年轻化的农村教师进行优质培训的最佳时机,其边际效益也最明显。因此,北京市通过实施“绿色耕耘行动”,对农村教师进行了大规模的优质有效的培训,并进行了相应的培训制度创新和培训模式创新。

(2)打破时空界限,实现网络培训与交流

山东泰安市泰山区通过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网络教研系统、学科教研博客网、视频直播系统等方式,打破了城乡教研活动、教师交流的时空限制,保证了城乡区域互动教研活动的开展。

山东潍坊市潍城区建立了“潍城教研网”,进行“网上互动教研机制和平台优化研究”,开发网络教研指导、交流和研讨功能,在全区城乡学校之间搭建了互动教研平台,促进了城乡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4、提高教师待遇,关注教师的精神需要与生活需要

(1)推进校长、教师工资管理的规范化

城乡校长、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与城乡学校校长、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有密切关系。为了引导教师良性流动,需要把推进校长、教师工资管理的规范化作为一项前提性的基础工程。①试行校长职级制,校长的工资待遇与职级挂钩。四川成都市青羊区率先在涉农学校进行校长职级制的试点,评定出校长职级,校长工资待遇与职级工资挂钩。这一举措为全区推开校长职级制奠定了基础,也为吸引优秀管理人才到涉农学校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②推进教师工资规范化,统一县域内的教师工资标准。教师应该同工同酬,但由于种种现实的因素,全国各地教师工资标准还不统一,甚至一个县内也存在多种工资标准。这就阻碍了教师的交流和流动。尽管山东泰安市宁阳县是国家级财政困难县,经济基础薄弱,但他们还是制定了调整、完善县乡财政体制的系列政策,通过县域内统一发放工资、逐步提高乡镇教师工资水平等措施,缩小了县乡教师的工资差距。

(2)满足教师正常的生活与工作需要

为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各地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例如:在解决农村学校教师的住房问题上,成都市各区(市)县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在中心城镇集中修建教师公寓,并以经济适用房的价格优惠卖给教师。蒲江县2007年财政投入1200万元,征地60亩,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山东的一些实验区把解决农村教师的住房公积金问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教师的情感与心理状况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流动教师的增加,实验区逐渐开始关注教师心理和职业幸福感等问题。如四川成都市青羊区将2005年和2006年分别定为“教师关爱年”和“教师发展年”,实施关爱教师工程。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涉农地区教师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得到稳步提升。

任何一个政策的实施,都需要相关配套措施的配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成体系的和相互补充的问题解决策略,需要教育系统内外协同努力、多管齐下,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和保障条件。

1、观念转变和领导保障是前提

促进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首先要转变观念。例如:有人认为,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会降低某些地方的教育质量,又有人认为,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难以实施。其实,均衡发展类似“为学”,“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如沈阳市的教师交流,当初有人认为难以推动,但他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定支持下,不仅做到了,而且运作比较平稳。

教师问题涉及人事、组织、财政等多个部门,各实验地区的各项改革举措之所以能得到很好的落实,是因为当地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这一工作,并注意加强相关部门与教育部门之间的统筹和协调。如前所述,山东宁阳县经济基础薄弱,但县委、县政府对统一全县教师工资标准工作非常重视。县委书记、县长多次就乡镇教师工资统筹问题提出明确的要求。县里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多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教师工资规范化项目课题实验研究领导小组,从组织上保证了该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在山东泰山区,区委、区政府领导亲自参与农村教师成长的统筹规划,并把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纳入学习型社区建设的议事日程,全面启动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工程。各乡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对口联系1~2所学校,定期深入学校了解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工程的实施情况。

2、制度建设和法制保障是根本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体制基础是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从全国一些地方的情况看,这一改革尚未完全落实到位。一是教师工资标准不统一,二是教师工资

没有纳入县本级财政预算,致使教师不能在县域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同时,教师人事管理没有真正归口到县教育行政部门,导致促进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政策无法落实。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开辟道路,就要消除城乡学校在编制上的不同标准政策和城乡教师在工资上的倒挂现象。

要把改革的成效充分地积累起来,就要把成功的改革举措因时制宜地转化为有效支撑的制度。无论是成都青羊区的校长职级制、建立教育人才管理中心,还是沈阳市的教师定期交流轮换制度,或是寿光市建立的教师流动编制,都得益于规范的制度创新。为了使制度改革的成果发挥更大的作用,还需要适时推进成果的法制化。目前,沈阳市拟启动“九年制义务教育条例”的修订工作,将对教师交流轮换制度作出规定,以从法制上保障此项政策的实施。

3、共同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是杠杆

山东潍坊市潍城区等实验区的城乡教育共同体之所以发展得比较好,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它们都建立了共同的评价机制,通过评价引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方向。

在激励机制方面,辽宁沈阳市教育局在分配职称指标时,非交流教师的晋升机率为15%,而交流教师的晋升机率则达到60%。此外还有其他各种评先评优的激励措施。这些措施发挥了很好的杠杆作用。

各地在激励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方面,还普遍建立了高级职称评审与农村工作经历挂钩的机制。

4、财政保障是物质基础

推进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各种保障性和物质激励性措施都需要财政方面的支持。例如:沈阳市为恢复全市35所民办公助学校的公办性质,以保障各校之间的教师工资大体相当,财政专项投入达1.7亿元。山东省宁阳县在推进教师工资规范化过程中,仅2006年的经费缺口就达5848万元。对于像宁阳县这样的国家级财政困难县,亟需进一步加大县级教育财政投入和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

5、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是有效手段

4.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篇四

一、学校基本情况

魏家院小学现有学生150人,4个班级,专任教师8人。其中高级教师3人,本科学历2人,大专学历5人,中师学历1人。校园面积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44平方米。学校共有图书4000册,生均26.67册以上。校园布局较为合理,入学率、巩固率、完成率均达百分之百。在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亲切关怀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学设施不断更新,校园环境逐年改变,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管理日趋科学,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校的各项工作蒸蒸日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情况

我校现有1---4年级共4个教学班,150名学生,8名教师。其中小教大专学历7人,中师1人,专任教师学历均己达标,达标率100%,学历合格以上教师比例为87.5%,生师比为19:1,在学生巩固率为100%,以上均已达标。专业结构基本合理。

三、保障机制

1、学校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生均21.33平米。建筑面积844平方米,生均5.63平米。

2、设有实验室、仪器室、阅览室、图书室、电脑室等

3、学校有办公用电脑1台,学生用新电脑有15台,旧电脑20台,生机比5:1,生均仪器值已达标。

四、质量与管理

1、学校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各类课程落实大课间活动保证学生每天在校课外锻炼时间1小时。

2、学校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认真开展各种类型德育宣传教育活动使全体学生在校园内无时不刻受到德育熏陶教育真正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

3、坚持以活动促教研以活动提质量。加强教研活动积级推动新课改教案组织教师学习新理念和新做法。

4、强化安全教育责任落到实处安全制度比较健全安全教育频繁开展预防措施比较妥当全体师生安全意识明显增强。

三、评估验收前期准备工作

我校十分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准备工作。根据县领导要求,我校于学年初成立了由校长、各职及教师代表组成的“均衡发展专项负责小组”下简称小组。小组分工及成员如下:图书室由刘艳霞负责,微机室由杨纯英负责,实验室由李新霞负责,各室之间要保持紧密联系做到及时沟通积极协作提高效率。为了细致做好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交流、汇报各组工作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四、开展的主要工作

学校优先改善育人环境,加大校园环境建设力度:硬化了院落、绿化了校园。努力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坚持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之“魂”,努力提高素质教育整体水平。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人格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三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育人。坚持把改善办学条件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努力保障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学校建有计算机室、图书馆和仪器室,各专用室设备完好使用率较高。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义务教育的实施教师是主心骨。教师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技术水平关系到一所学校素质教育的落实效果。因此师资培训将是我校下一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我们将通过深入开展校本教研、组织教师培训学习、参与课题研究等多种途径帮助教师及时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落实义务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2、特色学校建设尚需加快步伐。

3、教育科研力量还有待再加强。

5.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篇五

——柴沟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汇报材料

对照《民和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文件精神,现将我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柴沟学校是一所 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于2010年12月8日开工建设,总投入基础建设资金近6000万元,2012年9月1日落成并正式开学。

学校位于咸安区青龙路中段南侧,校园占地面积6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419平方米,校园三区分开,布局合理,正对校门的是科技楼,楼内有能容纳600人的学术报告厅和各类设备领先的功能教室,科技楼两侧各建有一栋教学楼和综合楼,楼与楼之间连廊相连,合为一体,组成了宏伟壮观,设备先进,方便适用的教学区。教学区后方东侧是足球场、篮球场,田径场等设施齐全的运动区。西侧是学生公寓、教师公寓和师生食堂和休闲小山组成的生活区。校园内绿化面积19980平方米,花草树木错落有致,绿草茵茵,四季繁花似锦。目前我校具备开设48个教学班,容纳2400名学生就读的办学规模。

学校现有教学班28个,在校学生1336人,教职工81人,全部采取小班教学。

我们秉承“乐知善学、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以“注重品行培养,培育健康体魄,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习惯”为育人核心,探索体育艺术特色教育,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办起了特色课程超市,开设体育类、艺术类、美术类共30多门选修课程,学生自主选修喜爱的特色课。“大张旗鼓”、“绳采飞扬”、“歌声嘹亮”、“妙笔生画”四大特色必修课,经过全体教师两年多的探索、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效。学校也因此获得省级课题研究先进学校,“绳采飞扬”课题研究更是被评为省级优秀课题,以绳为载体开展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已经成为我校的校本课程。

我们正在把办学条件的领先逐步转化成办学质量和内涵的领先,朝着打造成区级示范、市级优质、省级知名的现代化中小学阔步迈进。

二、主要措施和作法:

我们学校是一所市区共建的新学校,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怀,硬件条件在全区乃至全市也属一流。为用好这些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近两年多来我们主要做了一下一些工作:

(一)规范办学行为,使教育均衡发展有了基本保证

1、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开足开齐课程。我校克服困难,多方面作好教师思想工作,本着“相对专兼,错位排课”的原则,动员部分教师改教音乐、体育等缺编科目,做到了规范、可行和有效。班级设置上不分快慢班,有效促进了学生均衡发展,有利于学生正常心智的发育。我校在教学班的师资配备上,做到力求均衡,不偏不倚,不搞重点班,也不搞变相的重点班、特色班,确保每一个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公平性,保证每一个学生以新的公平的起点,进入初中的学习,此举得到了大多数家长的理解,为我校争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2、严格执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做好新生招生工作。学校领导坚决执行区教育局招生要求,顶着压力,确保“学区内学生一个不少,学区外学生一个不多”。

3、严格控制流失,保证学生受教育权落到实处。学校建立“流动学生花名册”,班主任是班级控制的 社会监督举报。学校无任何违规收费现象。

5、我们一直坚持办平行分班,不分快慢班,确保教育的公平性。我校在教学班的师资配备上,做到力求均衡,不偏不倚,不搞重点班,也不搞变相的重点班、特色班,确保每一个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公平性,保证每一个学生以新的公平的起点,进入初中的学习,此举得到了大多数家长的理解,为我校争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二)创新管理模式,实现管理育人,确保教育均衡落到实处

1、搭建一个平台,学校建立了校园局域网和网络平台办公系统。教师可利用网络办公系统,上交各项计划,反思、论文、教案和课件等,提高信息上传速度,做到无纸化办公。利用教师办公平台的校务公开栏,下发学校相关政策资料、通知通报。为教师搭建一个工作、交流和监督的平台。

2、落实两个评估方案,学校制定《**学校教师综合工作评估方案》和《**学校班主任工作评估方案》,这两个方案是教师和班主任工作的指导性意见。两个评估一日一通报、一月公示,一月一排名,每月根据评分情况排队,根据得分情况,每期评出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师各6名予以表彰,并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

3、强化三级值日,学校每天有行政值日、护校队和学生干部三级值日。行政值日从教师路队护送、护校队到岗、教师考勤、清洁卫生和教学等情况进行检查,三级值日量化评分。

4、建立例会制度,行政一周一会,小结布置工作。教师一月一会,对一个月的教师工作和班主任工作进行总结通报。学校各部门两周一计划一小结,办公室对行政工作安排跟踪检查,并做好记载。

5、安全教育常抓不懈,安全管理扎实有效。学校采用全封闭管理,实行外来人员出入登记制度,教师严格执行考勤,全体师生凭请假条出校园;严格执行路队护送,全校学生分班级列队离校;狠抓综合治理,创建平安校园,集中整治小商贩和学生拼车现象。每月开展一次管制刀具的收缴,排查安全隐患,班级安全做到“四有”:有安全教育课、安全讲座、黑板报及安全监督员。

我们还制定了《谈心工作制度》,对学生心理状况分类建档,每个办公室设立了“温馨角”专门用于开展谈心教育。通过开展谈心工作,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学生心理变化情况、班级学生动态,通过加强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另外,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班会课、家长会、黑板报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6、加强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充分发挥学生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对各班集会(升旗仪式、课间操进出场、放学路队)、安全(课间安全、安全监督员、财产安全)、卫生(教室、清洁区、厕所及楼道)、礼仪(红领巾佩戴、问好)等情况进行量化评估。

加强午休值日管理。每栋楼定人定时安排值日,负责整栋楼的午休纪律,实现零盲时、零盲区无缝安全监管。执行学生数每日上报制度。各班每天两次上报本班学生到校情况,班主任在 培训,强力落实师德教育、新课程培训及以新知识、新技术为重点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同时,学校还挤出时间,组织校内简笔画培训,白版应用培训考核,电子表格、word文档编辑、课件制作、数码摄影等校本培训,全校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高。通过岗位练兵和教学研讨,教学基本功比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通过结对帮扶、联校互助等形式,加强教师之间、校际之间的交流,教学互长,共同提高。

(三)扎实开展特色创建,打造特色品牌,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优化。

为创办“规范+特色”的学校,培养“全面+特长”的学生,学校秉承“乐知善学、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以“注重品行培养,培育健康体魄,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习惯”为育人核心,探索体育艺术特色教育,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制定了三年规划: 高,绳彩飞扬课题研究方案正在逐步完善,以绳为载体开展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正在成为课程改革的动力源泉。

2、创设别具特色校园文化,沉淀校园文化底蕴。校园内走廊、墙壁、绿化带都张贴有全校学生笑脸图,师生的名言警句;班级名片由学生自行设计每月一更换一评比,教室里的班训、板报、展示板、卫生角等都各具特色,由学生自己的设计,体现着班级的特色和文化。

3、开展特色大课间活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每天的体育大课间,师生共同参与大张旗鼓、歌声嘹亮、绳彩飞扬活动。嘹亮的校歌齐声唱起,让全校师生精神焕发;老师的大鼓雄壮有力,学生的小鼓整齐划一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拿着水桶、铁罐,用矿泉水瓶装着沙石、黄豆打着整齐的节拍让耳目一新;跳绳的、跳竹杆舞的,跑步的……,整个操场上生机盎然,师生既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身心。

三、存在问题

1、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缺泛名师在各个学科中起到“领头雁”作用,教师们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与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对新课程和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缺乏深刻的理解,原始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较为低下。

2、教师从结构上存在一定缺口。除体育、美术外,音乐、信息技术、小学科学教师严重缺泛,目前以兼职为主,英语学科相对比较薄弱。

3、办学行为亟待规范,办学水平亟待提高。一是特色办学和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与当前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冲突。二是学校在严格执行课程标准的过程中遇到家长的不理解甚至来至老师的阻力。三是社会上的“唯教学质量论”严重阻碍了学校“乐学、乐教”思想的贯彻执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四是学校安全工作,在重压之下有时因噎废食影响了学生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

4、学校办学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我们学校是按标准化新建,但各个功能室的仪器、器材装备水平和使用效率还有较大的提

升空间,部分器材设施生均水准较低,如体育器材。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进一步搞好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和延伸工作。加大《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和贯彻力度,依法确保家长送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严防适龄儿童少年辍学。关注残疾儿童、贫困儿童、留守儿童上学问题,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完善一套督促、济困、监督、处罚等相关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

2、学校要坚持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和特色创建不动摇,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打造一支“乐学善导”的教师队伍,着力培养“乐学善行”的良好学风。让“笃学善行,尽善尽美”成为我们学校的优良校风。

3、积极争取上级教育部门支持,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强化教师专业化培养,加大薄弱学科的培训力度,改变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使得优质教育资源能在我们学校得以均衡。

4、进一步巩固均衡教育建设成果,抓好现有教学设施的维护,努力提高使用率,同时,学校要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想方设法开源节流,将现有的资金进行筹划,并积极争取上级教育部门支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保证办学条件的一直领先。

5、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后勤保障工作,进一步推进学生关爱工程,把学校真正办成学生求知的乐园、幸福的家园,让“乐人之乐,择善而从”成为全校师生的行为准则,真正把**学校办成“群众满意”的名校。

6.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篇六

各位领导、专家:

首先,我代表第五十二中学全体师生,对各位领导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本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学校1995年2月建校,原来是齐车公司企办初级子弟中学,2006年8月正式整建制移交齐市铁锋区教育局管理,2007年8月更名为齐市第五十二中学。1998年经市教委验收,评定为市“合格初中”; 2007年12月评定为市“一类学校”,同年通过省“双高普九”验收;2010年12月通过黑龙江省标准化学校验收,现为省标准化合格学校。

校园占地面积为20300平方米,教学楼建筑面积6200平方米。学校设有理化生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微机室、多功能电教室、音体美教室等功能馆室共22个。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4158平方米。学校现有学生1027人,设23个教学班。学校现有教职工93人,其中专任教师81人,行政人员4人,教辅人员6人,工勤人员2人。教职工中高级教师39人,中学一级教师41人;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及以上学历83人。学校现有市极骨干教师5人、区级骨干教师14名,全省模范教师1名。党员38名,民主党派3名。

学校环境优雅,教学设施先进,学校领导班子善谋实干、团结和谐,教师队伍朴实、勤勉、业务精通、师德高尚。

近年来,学校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投入下,市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法》,积极推进素

质教育。我们始终秉持“以人为本 以德为先 身心健康 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恪守“求真 求实 求知 求新”的校训,传承发扬“质朴 诚信 勤勉 进取”的优良校风、“为人师表

诲人不倦 锐意进取

敬业修身”的优良教风、“勤奋好学 求真创新 动手动脑 百折不挠”的优良学风。在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亲切关怀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教育设施不断更新完善,校园环境逐年改变,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管理日趋科学,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各项工作蒸蒸日上。2014年荣获铁锋区 “中考优胜奖”、铁锋区第二十一届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二名和精神文明奖。2015年荣获铁锋区中学生国学知识竞赛第二名。2016年荣获铁锋区中学生足球比赛第二名、五十二中团总支被评为铁锋区“五四红旗团委”、学校被确定为齐齐哈尔市中小学首批创客教育示范学校。2017年在铁锋区中小学生航模、车模比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2017中考我校学生中考总成绩位于市区前列。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情况

(一)、入学机会

近三年来,我们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确保服务区内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100%。按照国务院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两个为主”的要求,学校全面接收生源地内进城务工子女就读,和本地学生一样享受政府生均经费保障。现全校有进城务工子女161人,占比15.68。学校建立了留守学生关爱制度,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关爱措施并落到实处。现全校有留守儿童51人,占比4.96%。学校服务范围内残疾儿童2人,入学2人,入学率为100 %

按照区教育局关于招生的文件要求,学校划片招生,确保学生就近入学,学校不招收区域外的择校生。初一新生入校,学校施行有家长在场见证的阳光分班,各班人数均衡,男女比例均衡,师资均衡,随机配备,不设热点班,不允许择班。

(二)保障机制

1、办学条件

学校布局科学、合理,服务半径2公里,服务人口近2万人。在校学生1027人,23个教学班,班级人数均未超过50人。

校园占地面积20300平方米,生均19.77平方米。教学楼建筑面积6200平方米,生均6.04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总和为14000平方米,生均13.63平方米。运动场地设有250米环形塑胶跑道和100米直线塑胶跑道、足球场地、篮球场地、排球场地,能满足全校学生课间和体育课运动需求。

学校理化生实验室均为84.2平方米,各配有35.6平方米的准备室和仪器室,药品、仪器、设备配备齐全,实验课开课率100%。

学校拥有音乐教室、体育教室、美术教室、综合实践活动室、多功能电教室、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卫生保健室、心理咨询室、档案室、体育器材室、音乐器材室,合计22个功能馆室。每个楼层设39.2平方米的水洗厕所男女各一个。现正在使用的普通教室23个,每个教室面积59.4平方米,教室全部配有电子白板。图书室藏书25750册,生均25册。阅览室84.2平方米,学校每年订阅报刊杂志30余种,保证师生阅览需求。学校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合计4158平方米,生均4.05平方米。

教学楼每层(一楼除外)各有一台多媒体触屏查询机(总计4台),内置120小时可供学生随时观看的视频资料、28G容量的电子图书和随时进行学科知识检测的各学科校本电子题库资料。学校学生用微机总计142台,每百生13.82台。每个教师办公室配有至少一台电脑,全部接入宽带,方便教师利用网上课程资源。学校还配有摄像机、液晶电视、照相机、录音机、投影仪、扩大机等设备。校园内、教学楼内实现了安全监控无死角的全部覆盖。按照《黑龙江省初级中学教育技术装备要求》,学校各功能馆室设备、仪器齐全,都能确保全校学生正常、持续使用。

2、教育经费

政府逐年足额下拨教育经费,积极投资改善办学条件,公用经费逐年提高。2014年公用经费139.48万元,生均1217元。2015年公用经费145.97万元,生均1295元。2016年公用经费208.32万元,生均2028元。

近年来,无论区财政如何紧张,教师工资均能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按时足额发放,无教师工资拖欠现象。教师绩效工资按照考核细则以月为单位逐月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也都按时足额发放,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为了给教师培训进修创造良好条件,我校严格落实“按照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的要求,确保教师培训计划的实施。2014年教师培训费6.9万元,2015年7.3万元,2016年10.4万元。每年度学校约有80人次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活动。对于培训学校在经费上予以全力的保障,在时间上予以全力的保证。全体教师继续教育参与率100%。

(三)、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1名,生师比为12.7:1,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73名,占比90.1%,专科及以上学历81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34名,中级职称37名,中级及以上职称比例为87.6%。所有教师均取得了相应学科的教师资格,教师专业结构配置基本合理,能够确保开齐开足三级课程的全部师资需求。

学校领导班子、职能部门健全。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人,分管德育和教学的校长各一人,党支部副书记1人。班子成员年龄和专业结构合理比较合理,工作中注重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学校教务、德育、总务、办公室各职能部分各司其职,学校各项工作运转规范、有序、高效。

学校十分重视师德师风建设,经常性地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并严格抓落实,全体教师都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几年来无违反师德师风事件发生。在学校评先选优活动中,师德师风始终是分量最重的一项,学校积极树立各种先进典型,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学校涌现了一批深受百姓信赖和爱戴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

按照全区校领导与教师交流制度,近三年校级领导交流总计2人次,专任教师交流总计5人次。

(四)质量与管理

1、队伍建设

(1)班子建设。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在工作中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引领作用。班子成员工作分工不分家,相互协作,目标一致。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

在工作中班子成员紧密联系群众,集思广益,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关心教师工作和生活,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积极稳妥地改

革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把服务于教育教学,作为工作的宗旨。坚持“严谨、高效、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坚持深入教学第一线,参与课改,带头听课、评课,兼课、代课,做教师们的表率。

(2)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坚持政治学习,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论和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以先进的思想理论引导,保证教职工能够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健康的心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以党员队伍建设带动教职工队伍建设,以“两学一做”为载体,要求全体党员教师在工作中为群众做出表率。

学校成立了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校级领导深入承包年段;与每位教师签订《师德建设目标责任状》,约束和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对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实行评先晋职一票否决制。

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培训活动,有每次外出培训回来的教师 做的所见所得汇报、优秀备课组经验交流、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教师基本功比赛、微课制作比赛、一师一优课比赛、教研体同课异构交流等等,这些来自同伴的引领推动教师对教学的思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2、德育工作

我校不断突出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巩固德育成果,全力抓好德育教育。按照“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学会做人”的办学理念,学校德育工作以抓养成教育为切入点,以“五抓五促”为管理模式,以“五十二中一日行为规范三字经”为载体,以六好教育为起点,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着力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合格公民的核心素养。

学校班主任队伍管理以“班主任岗位量化考核评比”为载体,规

范班主任日常管理行为,促进班主任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以点带面,推动学校德育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学生养成教育坚持低小细实。新生入学即进行军事训练,学习“五十二中一日行为规范三字经”,从“走好路、出好操、扫好地、上好课、行好礼、做好人”做起,校园无小事,事事是教育,让学生在细致规范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成良好的品格。

以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形成。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活动日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三月份的“学雷锋活动月”、四月份的学习革命先烈事迹、五月份的“校园接力跑比赛”、六月份的“毕业生离校仪式”、七月份的“党在我心中”书画展、九月份的“校园艺体节系列活动”、十月份的“放歌祖国征文”、十一月份的“经典诵读活动”、十二月份的“星级文明校园安全活动月等等,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成长。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体的育人模式。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开办了家长学校,借助家校联系,与家长在教育学生方面达成一致,形成合力。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活动,充分发挥社会的育人功能。

3、教学工作

学校严格按照《黑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开齐开足了国家规定课程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学校的课程由校长把关,教务处具体管理,严格做到“五按五不”:按标准课时开课,不随意增减课时;按课程设置开课,不随意增减科目;按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随意提高或降低教学难度;按教学计划把控教学进度,不随意提前结束课程和搞突击教学;按规定的考试要求考试,不随意增加考试次

数。学校特别注重对非中考学科的开设,美术、音乐、综合实践、信息等课程均按要求开设。

学校认识到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为了提供优质的基础教育服务,我们积极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狠抓教育教学管理,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学校以创建“三环五步自主互助学习型高效课堂”为载体,规范管理教师教学工作的各个流程。要求教师备课做到“五有”,即脑中有“标”,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中有“法”。上课遵循“五步”即目标导学、自主试学、合作研学、点拨助学、达标测学”。听课做到“五看” 即一看教师上课状态、二看学生状态、三看课堂的构建、四看课堂教学效果、五看教师教学理念和手段。学校要求教师认真批改作业、及时进行段段清检测,及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上不断进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务处有计划进行检查、评价,并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学期优秀备课组评比活动,激励教师规范行为、追求教学质量。

学校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和留守儿童给予关照,同时认真落实政府的“两免一补”政策,确保贫困学生都能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近三年学校学生辍学率均控制在1%以内。

学校从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的安排课表和作息时间表,确保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不超过7小时,每天在校体育运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学校认真组织阳光大课间活动,2016年,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为83%。

4、安全工作

在制度建设加强领导方面,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根据学校岗位和分片管理明确各自责任,实行职责到人。学校安全领导小组与全校各口的每一名教师签订了安全责任状,把安全工作始终放在学校各项工作首位,全力办让群众放心的教育

学校平时利用升国旗仪式、班团队会、校园广播站、班级板报、宣传专栏等方式向学生宣传防火、防震、防溺水、防风、防雷电、食品、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安全知识。每学期定期开展安全演练。学校聘请派出所干警做我校法制副校长,每学期都为我校全体师生开展法制讲座。学校聘请消防官兵为师生做安全讲座,教会师生在火灾等自然灾害来临时如何进行逃生和自救。

在人防、物防、技防方面,学校与中层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保安人员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明确各自的职责。贯彻“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场,谁负责”的原则,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学校实行封闭管理,学生进入校园后中途不得离校,配备保安和相关警用防卫器械加强安全工作。对校外人员进入校园的人进行登记,并对校园和教学楼内安装了360度无死角的监控。

在安全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方面,学校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或上报。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在学生上学、放学期间,轮流在校门站岗,守护学生的安全。学校周边环境安全、有序。

三、取得的主要成绩

1、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近几年区政府不断投入资金,学校硬件设施有了很大改变,理化

生实验室、音体美教室、图书阅览室、综合实践教室等功能馆室设备设施都得到了新的补充,加上新建的创客教室、多功能录播教室,使得学校教育设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准。2016年12月我校被确定为齐齐哈尔市中小学首批创客教育示范学校。校园充满了先进的、科技的元素,全体师生精神抖擞,教风学风日益浓厚,教学管理更加规范,现代化教学模式逐渐形成,学校质量呈现稳中有升的良好趋势。

2、教育教学成绩逐年提升。

优质的教育设施,引领着全校师生崭新的精神风貌。近三年学校在全区举办的各种学生活动中表现突出。在全区中学生足球比赛、跳绳比赛、毽球比赛、经典诵读比赛、国学知识竞赛等活动中学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全区历届中小学生运动会中,我校始终保持田径比赛团体总分前两名的成绩。先进的设施、规范的管理不断激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近几年中考,学生重点达线率稳中有升,2016年已接近60%。各学科都涌现出一批擅长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秀教师,刘伟杰、赵宏哲、林海洋、陈思、于红娟老师分别获得区级、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奖项。于笑男、王丹丹、刘飞、公克、马平成为车城闻名的优秀班主任。日益改善的办学环境让服务区内百姓对学校发展充满信心和信任。

四、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整体规划和布局比较合理,但冬季体育课开展还有困难,若是能够建一个体育馆将会更利于提高冬季体育课的质量。2.教师平均年龄偏大,教师队伍需补充年轻力量。

五、今后努力方向

1.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的办学质量,确保服务区内适龄少年全员入学。继续做好进城务工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的入学及保学工作,让所有学生享受到公平公正、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

2.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不动摇,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建成一支热爱集体、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对学生一生发展负责的教师队伍,确保教风严、学风浓、校风正。

3.不断增设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后勤保障工作,积极创建和谐校园、书香校园,让领导满意、家长放心。

7.义务教育怎样均衡发展 篇七

如何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加大教育投入,尤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教育投入,根据均衡发展目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就全国范围而言,主要应加大对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其办学条件,提高这些学校的师资水平和管理水平。

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光荣而又艰巨任务的第一责任人是各级政府,政府的责任主要是筹措到足够的教育经费,并督促检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充分用好这些教育经费,使经费发挥最大使用效益。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实施者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其责任应主要是“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此外,改造薄弱学校、保障弱势群体子女享受同等义务教育待遇,也是教育行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还有,推进义教均衡发展中必然出现一些难点问题,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衔接问题,也都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难点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只能一马当先、主动作为。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战场在学校,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亦是这场战斗的主力军。薄弱学校奋起直追,先进学校帮扶薄弱学校,区域内中小学校长合理流动,发达地区学校与贫困地区学校结对发展,最后都要依靠学校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来完成。广大教师(学校管理者也是教师队伍中的一部分)崇高的使命感、高尚的师德、高度的责任感和对学生一视同仁的爱心,更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后冲刺力。

均衡发展要注意几个关系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将长期存在并同时决定着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教育不平衡。故未来的10年内,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也只能是相对(过去)而言的、适度的、大体的,“基本均衡”应是2020年前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状态目标。在达成“基本均衡”的状态目标进程中应注意处理好如下三个关系。

1.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概括地讲,政府主要责任是筹措足够的经费给教育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是组织实施,把政府给的经费变成优质教育资源和普遍良好的办学条件;学校是执行者,具体落实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措施和下达的任务,把优质教育资源转化成上乘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全部合格的学生。虽然三者在社会身份上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但就共同完成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任务而言,实质也是一种分工合作的关系。政府在上面管宏观,教育行政部门居中管中观,学校为基层管微观。上对下有自然的“查”和“促”功能,下对上也有自然的“要”(争取支持)和“报”的义务。“上”要注意不越界、不乱作为;“下”切忌被动坐等、小团体主义。上下级政府、上下级教育行政部门之间,亦同样有分工合作关系。

2.均衡发展与尊重教育规律的关系。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能违背办学规律、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方能让禀赋各异的每个学生都得到较好发展。因地制宜,切忌千校一面。校长能力不同,教师才艺各异,十根手指有长短,关键在分工合理。用人所长,让每位校长每位老师都站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义教均衡发展何愁不能实现!重点学校可以取消,但特色学校不能不办;重点班不能要,但实验班不能不设。现实中的复杂性在于,特色校成了变相的重点校;实验班成了变相的重点班。如何名归实致,是教育的研究者、管理者、实践者共同面临的课题。

8.试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篇八

近些年,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家长期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意识被极大唤醒并付诸实际行动……于是,在20世纪末实现的基本普及九年制教育之际所形成的教育均衡发展格局被打破,新的教育需求要求有新的教育均衡发展格局来满足。虽然各地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础教育都有新的长足发展,但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同一区域不同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相对简陋,教学设备相对落后;乡村纯朴民风逐渐消失,对学校的外部干扰增加;优秀学生资源流失,学校学风校风难上台阶;优秀教师进不来,培养起来的优秀教师留不住,教师专业成长困难重重,少数学校甚至出现了教师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的情形。由于以上种种现象的存在,可以说,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学校成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其学校的发展与其他发达地区的学校发展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如何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上来,如何尽快实效、高效地遏制经济欠发展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与其他地区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差距扩大势头,有针对性地快速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笔者认为,当前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把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工作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扎实全面地落实从中央到地方的各有关法规政策,着重把握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限制原先的义务教育发展优势地区和优势学校的发展,而是推进各地学校共同发展、整体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造峰扬谷”式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发展是在发展中实现的,没有发展就谈不上均衡,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薄弱的学校需要发展,发达地区、基础好的学校同样需要发展,均衡发展就是在积极发展中,各地各校相互促进,在互帮互促中不断实现高质量平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在教育均衡发展思想指导下,以更有力的措施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薄弱的学校,特别是加快农村学校的发展,而不是限制或削弱发达地区和优质学校的发展,其目标是各地各校共同发展、整体发展,把义务教育办成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

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各地各校平均发展,而是分类指导、分类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决不是搞义务教育的平均主义,当前的工作重点不但是要快速实效地遏制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与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差距扩大势头,而且要实效、高效地缩小它们之间的差距。为此,我们应该根据各地义务教育发展现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居民百姓生活习俗、重教状况等因素,对学校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进行分区规划、科学评估,确定学校今后的发展目标。在日常工作中,对照各区各类学校的发展目标,分步实施,分类发展。当前的分类发展,要将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建设发展作为重点扶持的一类,尽快用多种方法把它们扶上去,尽量减少甚至消除低水平的学校,让优质教育资源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实现义务教育的高层次均衡发展。

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各地城乡学校同一化发展、整齐划一发展,而是各地各校因地制宜个性化发展、特色化发展

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差距,农村学校不能东施效颦般地模仿已显现了办学优势的发达地区学校和城市学校办学模式,而是要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课程框架内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根据学校所处的社区(村庄)经济文化特点和学校的师资状况,做深、做透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完善再实施”和“综合实践活动实效高效开展”这两篇文章。切实改变以往狠抓文化课,轻视音、体、美,不要社会综合实践的不良做法。特别是农村初中学校,一定要抛弃唯“中考”成绩论办学成败的思想和做法,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和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开创学校办学越来越受学生欢迎、家长理解支持、群众领导肯定的良性循环局面。在这方面,磐安县深泽乡中心小学已做出了成效。学校根据自身是金华市第一所希望小学的特点,十余年来始终紧扣“爱心”“希望工程”等开展学校的各方面建设。现今学校无论是在校舍、设施设备等的硬件建设方面,还是学校管理、教师专业成长等软件建设和学生教育教学成效等方面,都获得了学生家长、当地群众、县市省有关部门的一致首肯,学校成了名副其实的全国模范希望小学。

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追求短期某个时点的教育均衡,而是着眼义务教育长期、科学、可持续发展

当前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是近些年来人民大众在共同享受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相对均等权益后,要求共同享受优质义务教育所产生的新教育均衡发展问题。造成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发展滞后的现状,既有近年经济社会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所带来的因素,也有长期深刻的其他历史原因。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加速度发展,缩小与其他学校的差距需要一个过程,优质教育资源扩面和普遍化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以及一步一步地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策扶持、群众支持、校长教师努力,需要全社会共同推进。

五、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各地各校孤立发展、单一发展,而是着力于整体发展、协调发展

当前,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要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整体的亟待重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经济社会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有机部分。在城市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恰如其分地摆正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的位置;在整体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区教育、非学历教育等)发展规划、学校建设、教师调配统筹一盘棋中,突出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地位,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辅以掌上明珠般的厚爱和扶持,在财力、物力、人力等多方面都给予重点倾斜性强力支撑,使其在整个教育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系统中得到强劲发展,改变其相对滞后的旧貌,从而达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发展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区教育相协调,与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推进相协调。

9.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篇九

欢迎各位领导、专家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基本情况】

我校位于烈山区宋疃镇马桥行政村,创建于1976年,现有6个教学班,教职工37 人,学生207人。

【政府推进均衡发展给学校带来的变化】

近几年,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2010年底,烈山区政府出台了《烈山区中小学校干队伍管理暂行办法》(烈办发[2010]56号),2011年9月,烈山区政府制定了《淮北市烈山区“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12年制定了《淮北市烈山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淮北市烈山区关于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烈发[2012]14号)等文件,把教育均衡发展摆在创建和谐社会,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战略地位,并形成了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体制和机制;烈山区委区政府对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高度重视,创新区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区政协主席亓森同志是我们马桥中心校定点联系领导,近年来曾多次到马桥中心校检查指导工作并走访慰问困难职工。由于政策保障、领导重视,近三年累计对马桥中学投入300余万元(其中宿舍楼108万元,食堂及附属设施98万,大门改造及主干道近60万元,其它如音体美器材、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理化实验室近60万);另外学校围墙、运动场改造工作业已纳入今年计划,需投入资金近200万元,校容校貌带来显著变化,办学条件显著提升。我校校舍建筑面积有5270平方米,生均校舍建

筑面积达到25平方米。我校运动场面积5000平方米,生均场地面积24平方米。现有实验室1间,多媒体教室1间,图书阅览室1间,图书达到7800册,生均图书38册,专任教师31人,生师比达到7:1,计算机室1间,互联网接入带宽10M,教学光盘476课时,教学软件资源200G,计算机41台,生机比达到5:1。

【弱势群体子女入学】

今年,我校共有留守儿童16人,建立了完备的留守儿童档案、有亲情联系方式和心理咨询室,以及困难留守儿童救助金,保证不让每位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生均公用经费】

目前,我区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为595元,中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为800元。在公用经费使用上,规定“四个不得用于”:不得用于发放人员经费、不得用于基建支出、不得用于偿还债务、不得用于公费旅游;生均公用经费的5%用于教师培训经费。

【绩效工资】

从2009年开始,我区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绩效工资,区财政部门将经费足额划拨到学校,确保每一位教职工绩效工资及时兑现到位。全区教职工各项社保政策标准一致,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与区直单位公务员标准一致,主要享有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

【教师队伍建设】

我校现有教师31人,教师合格率100%,其中音乐教师1 人,美术教师1人,体育教师2人,信息技术教师1人,满足了学校开齐

开足课程的需要。

我校每年的教师培训经费10000元,主要是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或专业提升的外出培训。

我校教师交流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竞聘上岗;二是中心校内部支教,目前16名中学教师到小学支教,支教教师原则上三年一轮。

【学校管理】

我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特别重视音、体、美及信息技术的开设,另外还开设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及书法课程。

我校重视体育与健康教育工作,按要求开设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积极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每年都举办学校运动会,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为100% 我校为农村学校,没有择校生。【学校特色工作】

10.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篇十

近年来,我校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和落实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大会精神,以构建教育均衡发展为抓手,以“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为学生未来人生奠基”为目标,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认真落实《义务教育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逐步实现学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切实改善办学条件,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环境。

学校坐落在////,学校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总面积///平方米。现有 //个教学班,在校学生////人,教职工///人,其中专任教师///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小学高级职称///人,小学一级职称///人,学历达标率100%。学校设有图书室、阅览室,藏书//////册,生均////册,达到规定标准。

目前,学校有数学楼、办公楼和综合楼,及去年投入使用的“明德楼”,建有200米塑胶跑道,两个篮球场。建有微机室、实验室、体育室、卫星教育地面接收站、微机网络中心、校园局域网、多媒体教室等。学校各处室基本齐全、设置合理。学校规划建设“碧水情深、似水流年、源头活水、饮水思源、水到渠成、源远流长”六个板块的“源”主题校园文化。以建成“碧水情深”板块,其它在规划建设中。还建有花坛、草坪、古诗墙等设施,整个校园文化氛围浓郁,且布局合理规范。

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学校抢抓机遇,充分利用政府投入、项目争取、自筹资金的方式,先后投资约20多万元,对教师办公室进行装修,为教师办公室配置了电脑和打印机,安装了电话和空调,大力改善了办公环境。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启发式教学先进学校”、“湖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十堰市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十堰市绿色学校”、“十堰市园林式学校”、“丹江口市最佳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切实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质量。

1、开足开全课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认真执行部颁课程计划,严格按照计划开课,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面向全体学生,以德育为首,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严格按照转学程序和要求办理学籍手续,各类学籍资料管理有序。严格执行教育教学行政法规和有关管理规定,切实规范办学行为,建立了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责任制。

2、实行电脑分班,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学校认真执行市教育局制定的“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招生原则,并将全部新生信息输入“电脑分班”软件,在校领导和家长代表监督下实行电脑分班,当众打印成册,装入信封,由每位班主任现场抽取信封定班。电脑平行分班是对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是在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中树立均衡发展理念的有效途径。

3、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1)、做好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坚持教学常规一月一查一通报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学常规检查考评方案,结合学校实情制订操作性强、规范标准的《////集体备课制度》。并要求25+15课堂教学模式,无论是主学科还是兼代学科,都要做到课前充分准备,课堂精心组织。每学年开展两次校级教学竞赛活动,并坚持推门听课制度和新调入教师展示课,及时指导教学,规范教学行为。有效促进了教学常规的落实和课堂质量的提高。

(2)、扎实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课内比教学”活动是加速教师特别是教师成长的有效手段,以开展课内比教学为载体,有利于提高我校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利于我校教师之间的业务交流与切磋,搭建教师展示自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比武平台,有利于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3)、坚决杜绝学校教师乱办班、乱补课行为,通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逐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组织学生参加未经市教育局批准的竞赛活动。

4、开展对口帮扶和联合体机制,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我校与///小学对口帮扶,形成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去年秋,我校与///成立教育联合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学校和协作区、联合体都积极主动,加强联系,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对口帮扶活动。

一是召开了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帮扶办法。我校分别和帮扶学校、联合体学校召开了联席会议,成立了领导小组,结合各校的实际,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帮扶工作方案。

二是组织教师开展走教交流,缓解帮扶学校短缺学科教师匮乏矛盾。我校选拔骨干教师//////老师每周赴///开展走教授课,帮助帮扶学校开齐开全课程。我校选派////分别到////和///挂职交流锻炼。

三是加强校本教研、校际教研,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我们制定校本教研制度,在教学上坚持春秋两季“课堂教学技能大赛”和“推门听课”制,覆盖全员全学科,通过锤炼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营造人尽其力、才尽其用的环境,提高业务能力,优化教师队伍。广泛展开区域性教学教研,确定每周三、四下午为文理科教研日,以主题式研究为主要教研形式,选择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主题,按照计划组织同学科教师进行听课、评课,进行集体备课,努力创设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氛围,培养教师能够在实际工作发现问题并能在实际工作中予以解决的能力,培养教师的研究精神。

同时与协作区和联合体学校加强合作,积极向上一级教育部门申报均衡发展课题,与协作区和联合体学校分别成立子课题组,分工合作,共同承担。目前已申报《协作区学生素质评价研究》、《协作区激发学生国学诵读的兴趣策略研究》、《协作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课堂教学研究》三项课题。这几年来,我校为/////、////、////送教人数达10余人次,通过异地校际开展研讨课、尝试课、专题讲座、研讨会、问卷、调查、实验、访谈、座谈等研究活动,制定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完善过程管理,注重阶段性小结和方案的调整,切实发挥我校教师示范带动作用,把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送到对口帮扶学校。受到帮扶学校的好评,取得了论文、案例、实践活动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促进我校与协作区、联合体学校教育质量和教研水平的共同提高。

5、坚持校务公开,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学校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全面实施阳光工程,把实行校务公开当作推进学校规范管理的重要抓手。我校进一步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拓展校务公开的领域,充实内容,讲究时效。把招生、收费、评优、晋级,财务收支、干部聘任、组织发展、经费使用等让家长、教师需要明白的事项一律公开,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公众监督。学校每年召开两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实行学校工作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体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促进教育健康和谐发展

6、开展课外特色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严格按市教育局统一作息时间进行教学,保障学生休息时间,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学校坚持深入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将武当武术列为中小学体育必修课程。广泛开展“大家唱、大家跳”集体合唱、校园集体舞活动,注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艺术素养。我校多次在市级开展“大家唱、大家跳”比赛中获奖。

三、切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支持。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内涵。

我校长期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通过深入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适时举办师德典型事迹报告会和暑期师德集中培训会,开展师德“教育月”、评选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表彰师德标兵等活动;引导教师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全面提升教师师德修养水平。学校设立“校长信箱”,每学期进行一次师德现状调查。定期召开家长会,印发《告家长书》,广泛听取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师德建设的意见。我校严格治理“三乱”现象发生,每学期全体教师签订《////治理“三乱”公开承诺书》,坚决杜绝乱收费、乱办班、乱订资料现象,坚决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歧视侮辱学生现象发生。

2、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教学水平。

(1)、专家引领,现身说法,向专业化发展。我校多次请市教研员及名师来我校“现身说法”,对我校校本教研活动的扎实、深入开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每次教研活动及时安排有关教师全程学习——观摩课例,听取专家对课的精彩评析。通过活动,我校教师在教材理解、教材运用、授课理念以及课上教师关注视角等方面都有了眼界开阔之感。专家近距离地与老师互动交流,给老师们以细致的指导和引领,从而使我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得到了全面提升。

(2)、名师引领,全方位互动,加快教师同步发展。学校成立“名师工作室”,“校级名师”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以经验交流、示范课、集体备课、常规听评课等形式,通过名师的传授、交流、示范、指导、帮助其他教师发展提高,做到整体学科的同步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搞好梯队建设,真正实现教师同步发展。近年来,我校多名教师在省、市组织的讲课、论文评比等活动中,都取得斐然的成绩。

(3)、课题引领,激励提高,使教师向专家型发展。学校鼓励教师从经验型向专家型教师转变,尽快突破自身发展的“高原期”,学校支持基于自己课改教学开展课题研究。近年来,各学科承担的课题都在有序进行研究,其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深入教师心灵,引领着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教学水平提升。

四、切实加强德育安全工作,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保障。德育安全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我校继续在突出重点,抓出实效,创出特色上做文章,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机制。

1、加强班级少先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做好常规德育工作,学校以“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文明班级的评选”评比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少先队红领巾督查队的作用。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监督,坚持纪律、卫生周周评制度和值周领导制度。坚持升降国旗制度和国旗下的讲话制度。继续加强《////学生日常行为十要十禁止》学习。

2、加强“课外访万家”活动,实现“两个全参与,一个全覆盖”,即所有中小学校全部参与,所有的教师全部参与,覆盖全部学生家庭。通过家访,增进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理解,增强育人意识、责任意识,共促教育和谐发展。

3、以体验活动为主线,培养实践能力。我校以教师节、国庆节、元旦节、六一儿童节等节日为契机;继续组织丰富多彩的运动会、艺术节、大家唱、大家跳、阳光体育、拾白色垃圾等体验活动,全面关心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和生活,要使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体验成功,健康成长。

4、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从认识上高度重视,层层落实责任。通过制定消防防震暨紧急疏散应急预案、开展法制安全讲座、消防和溺水安全教育等多种形式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促进师生“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行为意识养成。

5、强化安全措施。全面落实学校安全目标责任制和重大安全事故报告和责任追究制度。与教师签订安全责任书、《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落实学校安全责任制。强化门卫及安保人员管理,严把门口第一道关,所有进入校园外来人员必须实名登记才能入校,坚持领导带班值日制和路队制,严防上、下楼梯时推搡及踩踏事故。

6、落实好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及时消除校园内各种安全隐患,坚持每月定期排查与平时随机排查相结合,并对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进行视频全程监控,消除学生的安全隐患。同时要做好突发事件的预警、防范与处置工作。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力度,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对校门口交通拥堵、摆摊设点、治安差问题进行治理。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进一步提高认识,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上突出位置。

2、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3、争取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4、加大城乡对口帮扶力度和工作创新,积极探索城乡学校教育均衡发展新机制。

1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北京样本 篇十一

变化源于2014年初开始的北京市教育综合改革。“我们追求的教育公平决不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要通过改革,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总量的增加和基础教育质量的总体提升,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一般均衡逐步走向优质均衡,使每一个学生平等地享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北京市教工委书记苟仲文说,“改革的突破口,就是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择校、共建等焦点问题,破坏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助长了教育腐败的蔓延,损害了教育的公正,影响到了政府的公信。这些顽疾,等不起、拖不得,必须果断解决。”

就近入学:机会均等、过程透明,向特权说“不”

2014年7月,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孙先生得知孩子可以升入陈经纶中学读书,喜出望外,“我们孩子成绩一般,对于她上哪所学校全家人都心态平和,也没找过关系,没想孩子被随机派位到陈经纶中学,太棒了!”孙先生的喜悦得益于就近划片入学政策。

李女士的孩子去年幼升小,本希望去朝阳实验小学,为此托了不少关系,但由于就近入学政策的严格实施,李女士未能如愿。她的孩子被派位到白家庄小学,当得知白家庄小学可以对口直升优质中学80中时,李女士转忧为喜,“原以为是坏消息,没想到是喜事一桩。”

从2014年开始,北京市开始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向特权说“不”。为保证过程透明,首次正式使用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记录学生入学途径和方式,并纳入电子学籍管理系统,为每个学生标定属性,每个孩子按照政策就近该去哪所学校,一目了然。不正常的流动如何产生、从哪个环节产生,都能够进行监控,有据可查。

同时,从2014年起,北京各县(区)按照学龄人口数量、小学毕业生数量和中小学校办学规模等制定小学、初中招生计划并报市教委备案。这就意味着,每个学校招多少人,有多少学位,都在监控当中,校领导不能再私招“借读生”了。

在严格落实下,2014年,北京市小学就近入学比例约为93%,民办学校、寄宿制学校等其他入学比例为6.3%。初中就近入学比例为76.82%,特长生入学比例为6.75%,民办学校、寄宿制学校等其他入学比例为16.43%。2015年,力争实现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划片就近入学。

“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义务教育最终都要归结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介绍。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认为,“这两年,北京市义务教育入学政策的力度比较大,‘钱权交易’的择校现象越来越少,这从制度层面给予了教育公平保障。”

高位均衡:不仅要近,还要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校

要想让群众发自内心地拥护就近入学政策,基础是实现教育资源的高位均衡。这就需要政府想办法,做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蛋糕”,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面。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从横、纵两个维度,努力实现“存量盘活,增量推进”。横向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是主要举措,包括学区联盟、大校年级组制、教育集团、教育集群制,积极扩展优质学校的服务半径,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总量。纵向主要是打通学段,建设一体化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和推进九年一贯对口直升改革。

今年2月,北京市2015年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公布。打开“北京教育新地图”,与2014年版相比,2015年版的教育地图从平面变得更加立体——在2014年强调学区制、集团化、薄弱校与优质校联盟等横向布局的基础上,又加大了初中校与小学九年一贯、对口直升,让小学与中学之间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同口径对接的举措,在纵向上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途径。“这种新模式,从近期看,是为家长提供了中小学衔接的‘快车道’,从长期看,将会发挥优质高中引领作用,激活普通初中办学的内在活力,加快普通校成长为新优质校的进程,最终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获益。”线联平介绍。

同时,从2014年起,北京市还整合高校和社会力量等优质资源参与小学体育、美育教育,大面积推进高校建设附属中学、小学,帮助薄弱中小学形成特色,提升质量。

不久前,“北京市万寿寺中学”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王焱红老师说:“原来学校特色不够鲜明,现在由于有了北外资源的输入,学校不仅重新定位,与大学一道探索十二年一体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也有了突出的特点,找到了方向。如今,学校里上上下下,老师和学生的精气神都与原来不一样了。”

“改革思路都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横向是促进教育资源高效治理与应用,纵向是尊重学生成长的连贯性,修补原有培养链条的阻断性。”北京市教委委员、新闻发言人李奕介绍。

达成共识: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一切以学生的利益为中心

北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60%的常住人口集中在占地不到10%的城六区,同时,不断激增的外来人口和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给教育发展带来巨大压力,仅2014年小学新生入学学位缺口就达6万多。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程中,如何做大教育蛋糕、分好教育蛋糕,需要拿出大智慧、真举措。

取消共建、限制择校,推进名额分配、九年一贯对口直升……2014年以来,北京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力度大,涉及面广,而每一项改革措施的推出,都势必会触动一些固有的利益。为此,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如:促进公平是否会降低教育质量;改革政策是否出台太快、推进操之过急;对于外来人口的入学条件是否过于苛刻,令非京籍人口受到了排挤;“名额分配”是否让普通中学尖子生受益,对示范校的中上游学生不利,以及绝对的公平是否导致全面的平庸,违背教育规律,不利于拔尖人才的培养……

“深化改革,改到深处是利益的调整和分配。这个关口无论怎样艰难也必须得过,否则改革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苟仲文强调,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明确把谁的利益放在首位,找准各方利益的共同点。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无论学校、社会还是家长,无论教育管理者、校长还是教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追求,也是改革各方利益主体的共识。因此,教育改革要秉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时时处处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是从本校的利益、本县(区)的利益出发,也不是从校长和教师的利益出发。

经过改革与探索,如今在北京市,绝大多数的教育一线工作人员已然达成改革的共识。

一位示范高中的校长说:“通过优质高中指标分配拉动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是北京市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影响学校的生源结构与布局,但为了实现北京市义务教育均衡的最终目标,就需要各学校,尤其是优质学校的配合和支持。”

一位小学老师说:“致力于学生的实际获得,从根本上实现教育均衡,一定要改变过去形成的将学校分为三六九等,分为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的现象,只有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让所有的学校和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各美其美。”(来源:《人民日报》)

12.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研究 篇十二

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深入实施, 校际均衡逐渐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指出, 把义务教育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应当说校际均衡发展问题能够成为重要的政策问题有其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

(一) 教育民主化思潮成为重要的社会思潮

教育民主化与民主政治的发展、受教育权的保护、教育普及有着密切的联系。[1]受教育权作为宪法保护的基本权利, 教育公平的发展从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到结果公平, 不断推动着教育民主事业的发展, 教育从对机会平等的关注, 发展到对过程平等、结果平等的关注。

在我国, 教育民主化思潮应当说主要是我国民主法治进程推动的结果:社会公众有实现良好教育的强烈意愿, 并要求政府满足;学者从社会发展稳定、教育持续发展、公民素质提高、国际教育比较等角度以社会舆论的力量引导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并最终推动其成为教育政策;政府则从国家地区发展、依法行政角度意识到校际均衡发展的重要性。[2]总之, 是权利理念推动了社会的教育民主化诉求, 使校际均衡发展问题成为政策问题。

(二) 是效率理念指导的教育资源配置长期运行的必然结果

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 教育资源的极度匮乏, 国家又急需大量人才, 所以长期以来教育资源配置以效率为先导是必然的。[3]正是长期非均衡教育发展政策的实施, 客观上造成了校际之间的巨大差距。城市产生了重点校与薄弱校的鲜明对比, 农村更是由于学龄人口的巨大而成为教育政策想关注而无力关注的盲区。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国家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经济实力的壮大, 人才储备的丰富都为实施校际均衡发展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在教育民主的社会思潮推动下凸显了校际失衡问题。应当说校际差异在30年前也是大大存在的, 而且学校个体的条件也是远不如今天, 当时缺乏教育民主思潮基础, 校际均衡问题还没有成为全民意识到的大问题。另一方面, 国家进一步快速持续发展需要和谐社会的支持, 校际失衡问题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 教育事关社会最小细胞——家庭, 校际均衡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4]因此, 政府需要以新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促成教育持续发展, 改善校际失衡状况。

(三) 教育信任危机

从教育事业自身发展而言, 择校日盛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就近入学原则相悖, 名校、办民校凸显国有教育资源如何监管、如何使用问题, 名校复读经济逐年升温, 这些现象都揭示了共同的问题——教育信任危机。这种危机根植于校际均衡问题, 正是长期校际间的不均衡发展导致了社会只对名校信任, 而对其他学校缺乏普遍的信任。校际均衡不解决势必影响教育的良性发展, 同时也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当如何引导学校处理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是教育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

(四) 弱势群体受教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

农村教育、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残疾儿童教育成为受教育权保护的重点, 这些教育问题都有其历史渊源, 而且也是教育领域的恒常问题。也因此, 弱势群体教育成为校际均衡问题的重点。

二、校际均衡的对策:环境、话语与组织的分析

校际均衡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直接影响到区域教育的和谐发展以及学生个体成长上的公平机会。我们在这样的观念层面研究基础教育阶段的校际均衡问题就具有一种理论的必然性。

(一) 校际均衡中的“环境”——“适当稀缺场域”中的资源分配

“场域”是布迪厄创造的概念, 一个场域由附着于某种权利 (或资本) 形式的各种位置间的一系列客观历史关系所构成, 它包含各种隐而未发的力量和正在活动的力量的空间及其相互争夺的行为。可见, 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并不只是物质的, 更大层面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更宽泛的关系网络的支配之下。因此, 关系性存在可能是对我们生存状态的最好写照。教育活动亦是如此。我们对校际均衡的研究也应当关注教育活动以及教育活动中“人”的生活取向以及行为逻辑。

“资源”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最大程度地对资源进行获取是任何一个理性经济人的行为目标, 这也是古典经济学对经济规律以及社会发展规律进行解释的出发点。按照他们的推论, 我们面对什么样的资源环境, 就会拥有什么样的行动。其实, 综观人类社会的发展, 资源总是相对短缺的, 一方面在人的需求的无限面前, 现有资源总是变得捉襟见肘, 另一方面是由于资源在时空以及个体间的分布是资源的总量与个体的实际享有不均等所产生的短缺。可见, 对于教育领域中的“资源”, 不应当是“绝对的匮乏”, 也不应当是“极度的富有”, 而应该采取“适当稀缺”的界定。“适当稀缺”场域内的校际均衡问题, 就变成一个“分配正义”的问题, 因为在“绝对的匮乏”情况下不存在分配的问题, 而在“极度的富有”的情况下也无所谓分配的问题。对于分配正义, 一般存在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我们有哪些可供分配的资源;二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 (程序) 对资源进行分配。

(二) 校际均衡中的“话语”——“政策偏好”中的利益取舍

由上可见, 教育资源的适当稀缺使得如何实现分配正义成为校际均衡研究中的主题, 而这也凸显了校际失衡与利益争夺的背景, 即我们政策的利益偏好问题。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不均衡, 主要表现在教育质量的不均衡, 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校声誉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我们说, 这种差异的形成更多的是计划体制下的遗留问题, 是旧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的产物。

在我国现实条件下, 对义务教育实行地方政府供给必然会造成在义务教育供给上质和量上的不同。对此, 我国提出了“基础教育要均衡发展”的政策指示,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主要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其实强调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 之所以现在被提出, 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我国义务教育中存在两种观点针锋相对, 矛盾激化, 已严重影响到义务教育的正常发展。2005年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 其中着重强调“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上来”, 采取积极措施, 逐步缩小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 并采取切实措施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依法治教力度, 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 有效遏制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之风蔓延的势头。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学校”。这也就在政策层面否定了“重点学校”制度, 并规定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予以治理。

解决上述校际失衡涉及制度建设的问题。到目前为止, 我们对校际均衡的研究都依赖一个特定的前提:校际均衡是无法在无政府的状态下实现的。为了保证和增进教育公平, 因此, 在一个“强政府”的观点下, 应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并进行相关的制度建设。

1. 正视差距, 树立公共的教育政策观。

我们对“均衡”的理解应是强调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将均衡的本质不再作为差异的反义词, 而是肯定差距存在的客观性, 是在差距中实现平衡的过程。所以, 我们应当关注公平问题, 因为每个人都有实现自己潜能、获得自己利益的平等权利, 即每个人都应具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具有进一步发展的能力。前者强调一种权利, 是法律层面上的事情, 后者强调可行能力, 是政治上的权益。二者缺一不可, 机会为能力提供环境可能, 而能力为机会创造实现可能。这也是政府制定教育政策的思考前提, 即如何“向每一个成员提供共同拥有的制度约束”。

2. 更新观念, 突出均衡的教育发展观。

教育是公益性事业, 政府的职能首先是维持公平, 使每个公民都享有公平教育的机会, 具体来说, 保持全国的必要均衡是中央政府的责任, 保持地区内的必要均衡是地方政府的责任。义务教育的发展在取向上应当树立起“面向所有学校、面向所有学生”的观念, 在制定教育政策措施、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时, 不能只注重锦上添花, 而忽视雪中送炭, 甚至把建设所谓“窗口学校”作为政绩工程。因此, 有必要制定“义务教育基准”或者“义务教育学校最低办学标准”, 以规范在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上的非理性竞争, “一张图纸建所有的小学、一张图纸建所有的中学”, 解决学校间的“生存性差距”。同时, 在政府的政策导向上, 不应明示或暗示各个学校在办学条件上的盲目攀比, 例如, 不下文件建设“示范校”“评优校”;在学校评价指标中不以学校校舍建设为主要评价因素, 等等。

3. 实现均等, 构建充分的教育财政观。

我们进行教育财政改革要将教育的本质问题放在其政策制定中的首要位置, 即学生应该知道些什么和他们可以做些什么, 使教育财政体制的改革与教育改进、教育效果或者是产出联系在一起, 这样做可以更好地保证为所有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这种范式的变换也将公众仅仅关注类似“什么需要花费”“它将对税率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之类的财政问题, 转移到针对教育质量的实际花销以及责任的重要性的认识上。[5]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突出了这一点, 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任务, 在制定政策、配置资源、安排资金时, 要优先保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总之, 我们任何的改革取向应当是面向实践性的, 要摒弃对教育改革进行“想当然”“拍脑袋”的决策方式;还要处理好改革中“政策控制”和“实践的灵活性”之间的关系, 当前校际均衡改革实践中的“一刀切”的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参考文献

[1]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朱家存.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3]教育部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李元宝.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观看纪录片《四风之害》心得体会下一篇:信息系统外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