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规划方案(共10篇)(共10篇)
1.养老院规划方案 篇一
针对养老院规划的问题,我院总结了一下几点注意事项: 远景设计总结养老院总体规划思路原则:
1..以人为核心原则
适宜老年人居住的养老院设计应该设身处地为老年人着想,将日常起居、行为需求到配套设施等各个方面纳入设计的考虑范围,体现对老年人细致的关怀,使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贯穿整个过程。在设计中还要注意几点要求,如私密性,老年人需要一个属于自己,不被干扰的空间;可选择性,应当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可选择性,并有控制的能力;清楚的方向性和明确的标志系统,可以为记忆力减退的老年人提供活动上的方便。此外,应该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进行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充实老人的生活,减少孤独感。
2.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是养老院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它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人身安全,必须十分重视。在进行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常用设施如门窗、家电等的易于操作性,同时要保证它们对老年人的安全性。同时,根据老年人的行为习惯以及身体特点,使老年人活动的空间具有很好的可达性,加强安全措施的运用,如卫生间、浴室扶手的设置,地面防滑的设置,急救按钮的设置等等。为提高安全性,主卫应尽可能靠近卧室从而减少老年人行动的距离。
3.舒适性原则
老年人身体素质逐渐下降,独自生活在陌生的环境中,保证环境的舒适性是十分必要的。在设计中,使环境具有熟悉和连续的特点,如环境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地方传统,并成为往日生活的延续,使老年人不感到陌生,有家的舒适感。注意细部的尺度适宜,这样可以使老年人处处感到方便和愉快。适度的声光环境,这样将大大方便视力和听力减退的老年人的活动,为他们带去舒适便利。
4.无障碍设计原则
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不同老人的身体状况以确保老人活动的无障碍性。如针对行动障碍老年人,应在走廊间设置扶手和休息区域以便稍事休息,室内场所应该平坦而无高差和台阶。同时,要考虑斜坡的设置和足够的室内及过道空间等以保证轮椅的方便使用。针对视觉障碍老年人,要保证室内空间的明亮,对一些需要引起注意的安全和交通标志要在醒目位置用清晰易辨的颜色表示出来。地面做到平整防滑,有利于弱视者的行走安全以及探路手杖的使用。针对听觉障碍老年人,则要尽可能的降低噪音,窗户要严封,可采用吸音系数较高的装饰材料从而减弱噪音对室内的影响。
其次在养老院的设计上还要注意一下问题:
① ② ③ ④ 密性:老年人需要一个属于自己,不被干扰的空间。
②社会交往:应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进行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③可选择性:应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可选择性,并有控制的能力。④清楚的方向性和明确的标志系统,它为记忆力减退的老年人提供活动上的方便。⑤ ⑤安全感和安全性:为活动能力减退的老年人提供活动的安全性,使他们有安全感。⑥ ⑥可达性和易操作:供老年人活动的空间应有很好的可达性(即无障碍)。常用设施(如门、窗、家电)应易于操作。⑦ ⑦适度刺激性和挑战性:一个有适度挑战性的环境将促进老年人的经常活动。⑧ ⑧适度的声光环境:它将大大方便视力和听力已经减退的老年人的活动。⑨环境的熟悉性和连续性:环境的设计应有一定的地方传统,并成为往日生活的延续,使老年人不感到陌生。⑨ ⑩尺度适宜的细部:它可以使老年人处处感到方便和愉快。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从而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同时,老人们对养老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老年公寓作为一种重要的养老方式,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面向新世纪的老年公寓,应该以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目标,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务,形成一个完善的老人社区。选址应在郊区,距市内一小时车程,占地500亩左右,周围有河流、湖泊、山地、树林,最好还有温泉,空气清新,环境怡人。内部有果园、鱼池、花圃、菜地、养殖场、运动场,可供老人休闲、健身、劳动。
在设施建设上,住房应以单元式公寓套房为主,有卧室、起居室、小厨房、卫生间,配备家具、彩电、冰箱、空调、电话等设备,使之具有家庭气氛;卫生间及过道、走廊均安装扶手,床头安装紧急呼救装置。公寓楼设活动室、娱乐室、健身房、洗衣房、阅览室、会客室等,并设医务室、监护室及相应的医疗仪器,另设招待客房。公寓的辅助设施应有小商场、邮电所、银行、停车场等。公寓配备专职的服务队伍,经过培训的服务人员负责打扫卫生、保护环境、维修设备,并提供老人需要的各种服务。公寓定期为入住老人进行体检,医护人员24小时关注老人身体状况,随时诊治,必要时及时送往专门医院。老年公寓的收费要充分考虑当时中上收入水平家庭的支付能力,不可太高。
2.养老院规划方案 篇二
关键词: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理财规划
生老病死是自然界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 老年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生理现象。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临近,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问题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民众的关注。养老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 为保障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时, 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社会保险制度。根据养老保险的保险范围、保险水平、实施方式不同, 可以分为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工补充养老保险 (企业年金) 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三个层次。其中, 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是职工个人依据收入情况和自身的需要而自愿参加的一种商业性人寿保险形式, 是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中国老龄化阶段即将来临, 如何合理安排和规划个人养老保险既是个人理财的重点问题也是关乎稳定的社会问题。本文将着眼于个人商业养老保险, 提出相应的理财策略。
一、商业养老保险理财的功能分析
理财是指是根据个人的目标, 同时考虑对风险的偏好和承受能力, 合理制定投资组合、储蓄计划、保险投资对策、继承及经营策略等财务设计方案的过程。在我国老龄化社会到来的今天, 商业养老保险作为养老规划的三大支柱之一, 其与社会养老保险的结合是应对养老问题的最佳形式。
1. 提供了更多种返还计划的选择。
商业养老保险丰富了社会养老保险的种类, 相比之下, 社会养老金只能按月领取固定数额, 缺乏弹性, 而商业养老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可以是按月领、按年领、还可以是一次性领取一大笔资金, 如两全保险;有的还可以在按月领取的同时到一定年龄时再领取一部分养老金, 如年金保险中给付的祝寿金、满期生存金。因此, 消费者如果感觉每月或每年领取保险金很麻烦, 或希望集中使用资金的话, 在选择商业养老险的时候可以选择一次性返还的。
2. 险种兼具储蓄与投资的功能。
随着我国居民投资意识的不断增强, 人们不仅注重资金的升值, 在通胀预期较为强烈的背景下更重投资。商业保险就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养老的功能, 而是顺应市场补充了很多新功能, 如:分红功能、最低保障收益、设立投资账户。而且商业养老险在购买的同时还可附带很多其他功能的附加险, 如:医疗、意外、健康等, 使消费者可以得到更为全面的保障规划, 在满足养老需求的同时, 也可兼顾其他各种可能的风险。使其可以根据自己需求的不同侧重点去选择。
3. 提高了养老规划的保障水平。
社会养老保险是一种政府行为, 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 它需要从大众角度出发, 注重保障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利益, 因此从总体来看保障水平比较低。只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在个人理财规划中只能作为最基本的保障, 往往不能满足转移更多风险的需求。而商业养老保险是一种市场行为, 投保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以及想要的养老保障设计养老保险。商业保险的缴费水平比社会养老保险高, 相应的保障水平也高。并且用户可以灵活的选择保障程度。商业养老保险也可以当作一种强制储蓄的手段, 帮助年轻人未雨绸缪, 避免年轻时的过度消费, 及早为老年的生活作好安排。
4. 使理财主体更加多元化。
社会养老保险只对参保人活着的时候有保障, 而商业养老保险却在保障人生存的同时也对投保人身故有所保障, 这样保障也可使自己的家人和后代受益。因此, 如果消费者是家里的经济支柱, 或者想在身故后给家人留下一部分资金, 就可考虑购买两全或终身寿险。另外, 社会养老保险虽然覆盖面相对较宽, 但是一些边缘人群或特殊职业人被排除在社保之外, 因此这部分人就需要购买商业养老险来保证自己晚年的生活。
二、商业养老保险规划存在的主要误区
诚如前述,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以及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赡养危机的认识的增强, 使得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得到不断强化, 且发展潜力巨大。但其发展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 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主要问题如下:
1. 投保意识仍然淡漠。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加之国内保险业务恢复时间不长, 以至于许多居民对保险认识度及信任度都十分有限。在全球人均投保率超过50%的今天, 我国国民购买商业保险率还不到5%。即使是对未来没有安全感和保障感, 绝大部分居民仍将储蓄作为其主要的养老依托, 将投资目光锁定在银行储蓄存款上。和储蓄相比较, 居民购买养老保险的现实意愿还不强烈, 有效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商业养老保险市场存在很大空白。
2. 对养老保险认识有误。
由于投保人知识有限, 对保险了解不够充分, 对商业养老保险的认识极其有限。主要表现在对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的混淆不清。实际上, 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第一支柱, 其主要特征是低水平, 广覆盖;有些居民认为自己拥有了社会保险就不再需要商业保险了。实际上社会保险只能提供一个最低保障, 而商业养老保险则可以为其提供必要有的有益的补充, 二者实际上是一个互补互益的关系。
3. 商业养老保险险种规划不当。
有些投保人热衷于购买一些投资类、分红类的产品, 却忽略了保险最本质的保障功能。若为年老、退休后作打算, 首选应是具有养老功能的重疾险等产品;同时, 大部分投保人购买时机不当。许多人认为现在还很年轻, 认为退休养老是很遥远事情。而实际上, 人们年轻时, 发展事业, 收入在增加, 有充足的时间和能力积累用以养老的资金。当年届不惑时, 就会发现事业发展开始缓慢, 收入增长趋于停滞, 这时再考虑养老, 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力不从心。而年老时对于充足养老金的需求就更加突出。当下许多年轻人却缺乏今天为明天做准备, 青年为老年时做准备的正确理财思路。
三、商业养老保险理财策略的规划及设计
1. 提高投保意识, 明确商业养老保险的理财功能。
对于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老百姓, 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 应充分认识商业养老保险的理财功能, 将社保和商业保险相结合是应对养老问题的最好方法。同时, 保险公司也应当做好宣传工作, 积极做好对养老保险的理论指导和舆论宣传工作, 进一步提高和强化人们的自我保障意识;利用各种媒介及宣传活动使其产品和服务深入人心。另外, 保险公司可以通过附加服务吸引投保人, 例如养老保险可以为其提供免费体检或提供免费的健康咨询及指导。
2. 合理搭配商业养老保险险种。
养老险是投保人按期缴付保险费, 到特定年限时按照约定的领取方式、领取年限开始领取养老金。同时, 有的养老险具有分红功能。养老险适合理财风格保守的人群。此外, 市场上销售的个人保险产品中, 万能险和投资连接险通过设立个人账户金额的领取方式, 也能达到定期领取养老金的目的。由于现在进人加息的周期, 传统型的低利率养老险已不具有竞争性。
从总体来说, 首先用健康保险做好退休后的健康保障。对于老年人来说, 医疗保健费用才是真正的大宗开销。目前可以重点考虑重大疾病险、长期看护险和终身医疗保险这几类长期险。由于对投保年龄都有着一定限制, 年龄越大保费越高, 所以需要在年轻时早做打算。其次, 可以用分红型养老保险为自己存下第一笔养老金。一来可以强迫储蓄, 二是可以拥有部分寿险保障。最后, 可以考虑万能寿险。万能险是一种专门设计的满足客户长期投资理财需求的险种。万能寿险偏重账户资金积累, 而且部分提取账户资金的手续便捷、灵活、费用较低, 因此可以用作个人养老金的积累和使用, 较适合收入缺乏稳定性的中高收入人群。
3. 合理确定养老保险金额。
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养老规划来确定养老险的保险金额。首先, 确定实际需求的养老金额, 这取决于3个因素:寿命长短、现在的生活水平、通货膨胀的预测。假如某人预计60岁退休, 预期寿命为80岁, 每月的支出为1500元, 则其将来需要的养老金额为1500×12×20=360000元。如果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话, 就还会多一些。其次, 确定老年资金需求缺口。老年的资金需求可以从社保养老金、企业年金、养老金、固定投资收益、股息分红等渠道获得。消费者可以根据商业养老金在实际所需要的养老金额中所占比例来确定老年资金缺口。最后, 确定实际的养老险保额。收入水平和资金状况决定了消费者所能承担的养老保险水平。
4. 选择恰当的缴费方式、期限及领取方式。
养老险的缴费方式有趸缴和期缴两种方式。由于期缴的养老险相对来说具有约束消费者储蓄的功能, 所以投保人可以选择期缴方式。由于在相同的保额水平下, 缴费年限越短, 总的支付金额越少。所以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 消费者可以尽量选择较短的缴费年限。养老险的领取方式有趸领、期领、定额领取3种方式。趸领是在约定领取时间, 把所有的养老金一次性全部提走的方式。期领是在一段时间内每年或者每个月定期领取养老金。大多数消费者还是喜欢选择期领的方式, 比较符合人们的习惯。定额领取的方式和社保养老金相同, 即在单位时间确定领取额度, 直至将保险金全部领取完毕。
总之, 从最终用途上看, 商业养老保险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一样, 都是为了防范因年老带来的种种风险, 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相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人们保险意识的不断增强, 养老保险理财策略也将逐步完善, 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必将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魏华林, 林宝清.保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史惠茗.商业保险在城乡养老中的作用[J].云南财经学院学报, 2004 (5) :48-50.
[3]赵荣.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前景及对策[J].甘肃金融, 2004 (11) :62-64.
3.养老社区规划研究 篇三
在设计方面,我们从规划、建筑、景观三个层面研究了老年住宅设计的相关规范及设计要点。规划上,普通住宅与老年住宅需按一定比例配置;建筑上,从公共空间及户型空间设计两方面进行研究;景观上,依据老年住宅景观空间设计原则,提出了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各种空间类型。本篇即从养老社区的规划角度进行阐析。
一、目前养老社区的类型及发展趋势
1、养老社区分类
·按地段区位划分
城区型:在市区内建设的养老社区,占据生活区位优势,可以共享城市公共设施,但城区内地价较高,养老住宅产品优势不明显,因此城区内建设养老项目较少。
城郊型:在城市郊区地价较低地段建设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养老社区,一般环境优美,养老设施相对齐全,较独立,与其他社区隔离。
休闲度假型:邻近景区或与休闲度假项目结合设置,以休闲享受生活为主,多为高端产品。
·按服务对象划分
自主生活型:针对身体健康、生活自理的老年人。社区提供丰富的社区活动,增加娱乐交流场所和应急照料服务等。辅助生活型:针对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社区提供起居帮助、家务料理、医药监督等基本生活照料。
辅助医疗型:针对患病需要治疗和恢复的老人。社区提供24小时生活护理、医药治疗、康复帮助等服务。
·按运营方式划分
租售并举:养老地产盈利的不是地产,而是养老服务。但是由于前期投入大,后期运营服务资金回收慢,大部分企业选择将房源的60%-70%卖掉,回收大部分的资金。剩下的部分自持,长期经营。
会员制:有部分养老地产商持有物业,出售服务,通过会员制会员卡的发售实现前期资金的回收。会员卡的类型会根据市场需求设计。
险资:保险的长期投资与养老地产的慢回收周期相匹配,因此险资被认为是最适合做养老地产的企业。险资将保险和入住资格挂钩,以投保取得入住资格,以保险收益支付服务费用。客户也可以选择不入住,只拿分红。
·按开发建设类型划分
独立型养老社区:配有较齐全养老设施,与其他社区隔离,专为老年人服务的社区。
混合型社区:适当配置老年服务设施,有部分老年居住套型或老年邻里单位的社区,是普通社区和老年社区的综合体。
2、养老社区发展趋势
目前养老社区建设既有独立型养老社区也有混合型养老社区,二者对比如下:独立型老年社区的优点是配套设施齐全,老年人可以享有较独立的生活环境,不受干扰;老年人群集中,交往方便。缺点是资源共享性不强,成本投入较高,社区人群组成过于单一,社区活动仅限于老年人之间交往,造成老年人与社会疏离,不利于老年人心理健康;混合型社区的优点是可以与其他住宅产品或社区共享公共配套设施,成本投入较小;老年人与其他人群混合居住,能够更多地与社会产生联系,有利于老年人心理健康;混合社区还可以为老年人和子女提供邻近居住条件,很好地兼顾传统家庭亲情观念。其不足是生活环境与配套设施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叉或共用,而非老年人独享。根据我国老龄化发展趋势和特点,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混合社区是今后养老社区的发展方向。
二、养老社区规划
我们主要从社区外部环境条件以及社区内部规划布局两方面进行阐述。社区外部环境条件首先是地段选择。应远离污染源、噪声源及危险品的生产储运等用地;选择在地形平坦、自然环境较好、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段。
针对休闲度假区型和城郊型养老住区,因其用地以远离城市生活区的居多,选址时关键要看与周边城市公共交通(高速铁路、铁路、航空、高速公路)是否方便,与城市的公共配套资源联系是否便捷(如医院、超市、银行等)。
城区型养老社区与周边城市生活区位置临近,选址时要选择在具有良好基础设施条件,如银行、超市、洗衣店、修理店、鞋帽服装店、餐饮店、邮政及药房等应尽可能邻近且便于前往,使入住者生活方便,居住安心;靠近公共服务设施如大型医院、保健服务站、文娱设施、图书馆等;选择临近公园、绿地的地段,使老年住宅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老年人增加户外休闲活动;选择交通方便可达的地段但应避开对外公路、快速路及交通量大的交叉路口等地点,保证购物、逛公园等一般室外活动不必穿过城市主要街道。
第二是环境安全的考虑。这是老年人聚居的社区环境需特别予以考虑的问题。老年人因生理机能衰退,在警觉性和自卫能力上都有所减弱,老年住区应选择在社会环境简单,人员素质较高的地段,以保障老年居住的安全性。
第三,选址周边人文景观的开发利用可增进养老社区的发展。充分挖掘人文景观资源,尤其是城市印记与社区结合开发,将极大增强老年人的社区归属感。
对于养老社区内部规划布局,以本公司某居住项目为例,总结出养老社区在规划布局上需要注意的一些方面。规划住区总用地10.76顷(见图1),其中老年住宅、老年公寓占地约为总用地的30%。用地南侧、西侧、北侧地块开发居住社区,东侧滨河,有滨河公园绿地。用地西侧、北侧、东侧是城市主干道,南侧为城市次干道。
1)功能分区(见图2)
小区内住宅产品呈多样性。住宅产品的设置结合当地规划要求和开发商需求,考虑中国人的养老习惯和亲情关系,提供多样的养老住宅产品,如普通住宅、嵌套住宅、老年住宅、老年公寓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分组团布局,避免组团间互相干扰。尤其是老年住宅组团和普通住宅组团通过设置组团道路和有层次的景观绿化做适当分隔,以保障老年住宅的私密性和安全性。
nlc202309051503
小区级的配套设施尽量居中布置,便捷各组团人群使用。对于老人而言,居住空间和公共配套的便利联系能促进老年人参与公共配套的使用和管理。
2)产品设置(见图3)
如图3所示,整个居住区居住建筑总面积263480平方米,老年居住套型(包含老年公寓、老年住宅、嵌套式老年套型)总建筑面积75856平方米,占居住总建筑面积的28.8%。
·养老住宅
老年住宅布置在用地东南部,邻近东边的滨水公园和南侧城市次干道,其目的是尽量选择景色优美、不受交通噪音干扰的地段。养老住宅为低层合院的组合,几栋带有私密小院的住宅围合成一个院落组团,形成兼具中国传统居住形态与现代时尚生活特征的布局模式。组团内部还分级设有组团绿地和宅间绿地,并配置了符合老年人交流、休闲、健身活动需求的场地及设施,环境清幽,景致宜人。
·嵌套住宅
嵌套式住宅是指单元住宅楼里嵌入布置老年居住套型。老年套型一般布置在与家人临近、楼层通风良好,日照充足的位置,并尽量靠近交通核。每单元楼的底层作为公共交流、公共活动空间。楼内一般不单独配置老年人生活服务设施,有服务需求可提供上门服务。
·老年公寓
老年公寓靠近住区南侧次入口(此出入口可作为老年人专用出入口),地段日照通风良好,周边环境相对安静,既方便出行又比较独立。老年公寓为高层建筑,首层至三层以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为主,包括:医疗急救站、康复护理室、文娱活动室、健身活动用房、服务供应站、餐厅、理发室、洗衣房等;四层以上为标准老年公寓,每楼层单独设置观察室和楼层起居室。
·普通住宅
普通住宅占小区住宅的大部分,均为高层住宅,自成组团布置在用地北部。
3)配套服务设施(见图4—1、图4—2)
①配套服务设施布局原则
·分级明确
老年社区配套服务系统与居住区配套服务设施设置原则一致,应按区域级、居住区级、小区级、组团级、单元级等分级设置。服务范围由远及近,规模由大到小,以便更加全面细致地为老年人服务。本项目除了在住区居中位置的社区中心内设置了辐射全住区的老年配套设施外,在东南部的老年住宅组团内部以及老年公寓底层等位置设有就近的老年服务项目。 ·疏密有致
配套服务设施应从高等级到低等级合理疏密配置。大型的、复杂的、使用率低的集中配置,小型的、简单的、使用率高的分散重复布置。
②老年住区规划分级配套服务内容
根据老年住区规划相关规范要求,老年住区分级配套服务内容如下——小区级:超市、银行、邮政、家政服务中心、药店、修理店、老年保健康复中心、老年护理中心、老年办公、老年培训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组团级:老年活动室、棋牌室、图书室、书画室、日托所等;单元级:紧急救护室、护理室、餐厅、公共待客厅、洗衣房等。
本项目在用地东侧设有居住区级配套商业中心,其内部包含有大型超市、银行、邮局、家政服务中心、药店、修理店以及面向全住区的各类培训及活动中心。商业中心内未单独设置老年服务设施。而在社区中心内结合组团需求设有老年护理服务中心及老年活动中心,同时在老年公寓内设置了组团和单元级配套老年人服务用房和设施。
4)道路系统(见图5-1、图5-2)
·涉老组团尽量靠近出入口,最好有单独的对外出入口。通向涉老组团的出入口限制非住区人流车流进入。本案用地南侧出入口可通过物业管理作为老年住宅组团专用出入口。
·老年人出行多以步行、自行车、电动车等方式为主。住区设计时,涉老组团尽量做到人车分流,减小机动车道宽度,增加人行道宽度。人行道与休息空间结合,多布置休息设施。
·纯老年住宅组团实施组团外停车,内部道路除急救和临时接送车辆外限制机动车进入;嵌入式组团限制机动车进入,机动车进入地下,内部道路以步行和非机动车为主。含老年住宅的组团多设置自行车和电动车停车位。
·加强步行系统设置,使其满足老人健身锻炼需求。注意步行系统无障碍的设计,可在局部地段适当增加步行道路的挑战性,引导老人进行一些难度活动。
·含老年套型的单元路口处设置单元标志,方便老人辨识住宅所在位置。单元入户处布置急救车停放回旋场地12m×12m。回车场地结合休息场地布置。在正对单元门处布置标志性景墙,提高单元的可辨识度,方便老人识别。景墙两侧布置花池和座椅,可供单元内老人休息交流。单元入户雨棚加长成半廊,成为户内和户外的过渡,为老人适应户内外环境转变提供过渡空间(见图6)。
4.养老院规划方案 篇四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通胀问题进一步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如何保证养老资金的增值以抵御未来的通胀风险呢?金投保险网专家建议可考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退休养老金是老年生活的“养命钱”,要做到专款专用,强制储备,稳健投资。商业养老保险是比较好的投资选择。
【理财案例】张先生,40岁,单身,税后收入为30.4万元,包括房产、汽车等在内的家庭总资产为345万元;包括房屋贷款在内的总负债为41.7万元。张先生目前40岁,打算60岁退休。根据张先生的风险承受能力测试,张先生属于稳健型投资者。
退休养老规划一般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尚处于青壮年时期,这时应当积极理财,发展事业,为退休养老储备资产。这是建立个人财务基础最重要的时期。在努力工作、保障家庭收入稳定增长、家庭财务充分安全的同时,要对家庭目前的资产和节余的资金适当采取一些相对积极进取的策略进行理财安排,使家庭财产实现较快速的增加,为未来的退休生活打下财务基础。
第二阶段:退休前5—10年左右的时间,该阶段生命进入成熟稳定期。经过上一阶段的理财规划和实施,家庭已取得了坚实的财务基础。此时应当稳健理财,享受生活,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此时的投资组合,将由积极型转向稳健型,减少风险较高的投资,而增加收益平稳、风险也较低的投资,主要考虑的是资产的安全性和收益的稳定性之间的平衡。
第三阶段:已经进入退休和养老阶段。保守理财,安心生活,过一个健康安心的晚年是这一时期理财的基本操作策略。此时,有些人可能还会花些时间继续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但更多的时间会用来享受一生耕耘的成果,享受生命的从容和自在。此时的投资,将向保守型转变,主要将资产进行一些有稳定收入、风险很低的投资,以保住一生的劳动成果为主。
【保险规划】40岁开始准备商业养老保险
40岁左右的中年人如何购买理财保险?中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曾有多项调查显示,中年人在单位里最容易成为尴尬人物,中年人最容易受到宏观经济被动的侵袭,同时人们意识到了提早为未来做规划的重要性,中年如何做理财规划?除了储蓄外,还可以把保险作为规划家庭资产的第二大理财工具,尽早做好一份比较全面的保险计划。
由于社保提供的养老金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水平,如果对晚年生活有担忧的话,在交纳社保的同时,还应该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最好40岁以前买养老保险,缴费的压力小,而且由于缴费的时间长,资金会产生更多的时间价值。如果超过50岁再开始购买,由于可缴费的年限较短,缴费压力会比较大。
与社保中的医疗保险比,商业养老保险费比较昂贵,购买了商业养老保险后,一般从50岁、55岁、60岁、65岁开始,就可以每个月或者一次性领取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要求投保者有稳定的收入,如果不能连续缴费,将会面临被迫退保的风险。一般来说,如果在1年之内退保,要损失25%的保费。1年以后再退保,损失更多。
5.养老服务业十三五规划 篇五
我们认为养老服务业正处于“三期叠加“的全面爆发前夕:1)中国老龄化加速元年,行业市场空间爆发初期;2)“十三五“规划元年,相关政策蜜月期;3)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大时代,
年是养老服务业启动元年,市场空间至少3 万亿。到2014 年,中国60 岁以上老年人达到2 亿人左右,到 年,中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2.4 亿,约占全国人口16%,到2050 年该比例将达到28%。2015 年之后,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开始加速,同时在最重要的“十三五“规划期间,养老是民生领域最关键的一部分,养老服务业的“十三五”规划已经启动,着重在养老产业体系建设方面。在保守假设条件下,养老服务业市场空间至少3万亿。
养老服务业涉及领域广泛,我国养老服务业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大体分为养老地产及其配套设施和其他配套产业两大类,其他配套产业包括医疗器械、医疗服务、食品、养老用品、休闲服务、寿险及资产管理等领域。我国由于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对机构养老的认知,机构养老比例远低于海外,且当前国内的养老地产相关领域普遍盈利能力较差,我们认为未来居家和社区养老领域仍然是国内养老模式的主流,创新的商业模式将会给市场化主体不断注入活力。
我们认为养老服务业的未来有三大趋势:信息化运营、精细化管理、金融化支持,
我国养老服务业市场空间大,但发展阶段尚处于非常初期,行业的痛点包括:1)提供服务的主体短期难有较高的预期收益率,重资产问题难以解决,提供服务的性质问题尚处于模糊地带;2)难以做到精细化管理和服务与性价比的兼顾;3)中国传统观念使得机构养老难以成为主流,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是更现实的途径。相应的.,未来服务和管理的精细化、服务方式的信息化以及金融化手段的广泛应用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上三个行业目前的痛点。
6.养老院规划方案 篇六
“您可以跑不过刘翔,但一定要跑过CPI”——当我们再次遭遇高通胀时代,我们口袋里的钱越来越不值钱,而各种消费却越来越高,生活开支越来越大,在国内股票市场如绞肉机一般吞噬着我们辛辛苦苦赚来的财富、房地产泡沫化越来越严重,已不是最佳投资机会。钱存放在银行的利息远不及通货膨胀率,作为普通老百姓,普遍缺乏理财观念加之投资渠道缺乏,而我们每个人都必将面对一生中的两大问题:我们老了谁来养我?当我们没有赚钱能力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和医疗谁来给我们保障?如何透过全球资产配置让我们解决子女教育和养老规划的困扰?真正迈向财务自由之路呢?如何在高通胀时期让我们的财富保值增值?6月11日下午中国智富联盟香港智富方舟资产管理公司的专业理财规划师将为大家指导解惑,相信在这次讲座中,香港智富方舟的理财规划师一定能为大家带来一次全新的理财观念和欧美发达国家居民和香港居民百年来最受欢迎的投资工具。一定能为大家解决很多投资过程中的相关问题。那么,让我们共同期待这次沙龙的重磅上演吧!
王涔安女士:国际私人银行家,国家注册理财规划师,国际特许财富管理师。
沙龙时间:2014年6月11日下午一点半开始沙龙地址:义乌大酒店四楼
邀请人:徐先生
7.养老院规划方案 篇七
目前, 中国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养老服务设施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急需提高。《通知》的发布, 表明各部委已经准备联合解决这一难题。业内人士认为, 为了让《通知》落实到位, 还应推出一些后续政策, 如拿地及税收方面的优惠, 帮助养老产业发展壮大。
(一)
养老问题需要协同解决
截至目前,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超过了2个亿, 占总人口的14.9%。但是我国拥有养老床位数量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也低于有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加上家庭小型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因素, 未来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以河北省为例, 河北省目前全省公办养老机构床位数为18.5万张, 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为4.78万张, 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只有23张。
河北某市民政局人士还透露, 部分现有养老设施不符合设计规范, 如乡镇建设较早的敬老院, 因历史原因设计要求不高, 设施配套不够完善;民办养老机构大多是旧房或租房改建, 硬件配套设施达不到要求。他说,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小, 且多数社区缺乏生活、保健、娱乐等服务功能。”
去年9月,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 (下称《意见》) 。在这个《意见》中, 对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 包括在投融资、用地、津补贴、税收减免等各方面,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认为, 由于养老设施建设是一个大概念, 涉及民政、财政、住建和国土等多个部门, 这些部门如果不协商解决问题, 就会出现真空地带。所以, 《意见》之后, 各有关部门肯定还得采取进一步的具体措施。
(二)
政府养老思路调整
于是, 作为对《意见》的深化要求和具体部署, 《通知》应时出台了。
《通知》提出,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按照“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要求, 结合老年人口规模、养老服务需求, 明确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划, 并将有关内容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 加强区域养老服务设施统筹协调, 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一体化。
在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杨团看来, 《通知》的表述, 说明面对养老服务紧缺问题, 官方部门认识到应举全社会之力提供养老服务, 仅仅靠政府去提供养老服务是远远不够的, 对政府直接兴办养老设施的思路已经作出了调整。
按规划落实布局
目前, 一些养老服务设施虽然地处城区, 但由于用地限制, 缺乏扩建或改造的余地, 导致出现床位少、空间少、入驻需排队的现象, 另一方面, 由于缺乏规划保障, 许多养老服务设施不得不建在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郊区, 不同程度地存在入住率低、效益低等问题。
对此, 《通知》要求, 在编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时, 要按照城市、镇总体规划要求落实养老服务设施布局、配套建设要求, 因地制宜地确定养老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和规模;编制养老设施规划应与城市人口布局规划、建设用地规划、居住区或社区规划、医疗卫生规划等相关配套设施规划进行协调和衔接, 积极推进相关设施的集中布局、功能互补和集约建设。
在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审查过程中, 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严格贯彻落实《意见》所提出的人均用地不低于0.1平方米的标准, 并依据规划要求, 确定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和建设标准, 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
培训从业人员
与养老床位相比, 专业护理人员和社工的短缺也一直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据专家介绍, 有些社区也引进社工, 开展了志愿者为老服务, 但志愿者大都是学生、党员或者在职职工, 他们服务的时间和内容非常有限。目前我国对社工组织培育不足, 其人员流动性大, 很难满足市场需求。养老护工人员普遍文化水平低, 护理技能差, 而这个行业低廉的收入和较低的社会地位, 也难吸引具有一定素质的人从事此行业。
为严格执行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 《通知》要求各地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宣贯培训, 从2014年起, 将有关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培训纳入执业注册师继续教育培训要求, 使从业人员全面掌握、正确执行标准规定, 提高从业人员技术能力。
加强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是落实要求的重要抓手。《通知》强调,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监督检查, 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全面检查。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监督检查主要内容包括:新建城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新建居住 (小) 区养老服务设施实际配套情况、工程建设标准执行情况等。监督检查报告于当年11月底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住建部将会同国土资源部、民政部、全国老龄办等部门, 对各地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适时进行专项督察。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会同国土资源、民政和老龄办等部门, 做好沟通协调工作, 建立协作机制, 制订年度计划, 明确工作任务, 落实责任单位, 共同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工作, 使符合标准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 9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全国社会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5张~40张。
住建部总经济师冯俊强调, 这个文件刚发不久, 要马上起到很明显的效果, 当然需要一些时间。现在不仅中央政府认识到了, 地方政府也认识到了, 接下来就该按照中央有关要求, 把这项工作继续推进。
(三)
探索“公建民营”
近年来, 养老设施用地是个“头疼的问题”, 此前关于养老设施用地的政策和文件出台不少, 最大的障碍是地方政府缺乏积极性。
而地方政府之所以不愿兴建养老设施, 是因为许多非营利养老设施需无偿划拨建设用地, 这会直接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甚至政府还要额外增加财政投入, 投资和运营这些养老服务设施。
而这次《通知》作出了硬性要求, 地方政府的压力自然变大了, 不得不行动起来。在陈国强看来, 尽管《通知》并没有就养老设施的建设主体是民办还是公办, 以及土地和税收政策予以详细明确, 但已经暗含养老服务设施应当作为一种特殊的建设项目, 并配备相关的政策。
陈国强认为, 养老服务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 其既具有营利性, 又具有福利性, 在庞大的养老人群中, 存在数量不菲而经济实力欠佳的群体, 如何让这部分人也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养老服务, 是各级政府部门绕不开的责任。对于中低收入老年人来说, 养老问题应主要由政府和社区来解决, 因此, 各级政府部门需要通过财政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 为低收入或经济实力不济的群体提供最基本的养老服务, 让他们也能够老有所养。
有专家指出, 在目前现有的全国4万多家社会养老机构中, 公办养老机构约有3.15万家, 约占养老机构总数的75%。然而, 不少公办养老机构效率较低, 管理不善, 亟待改革。既然政府已经明确了“低端有保障、中端有供给、高端有市场”原则, 接下来就应该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制试点,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积极稳妥地把专门面向社会提供经营性服务的公办养老机构转制成为企业,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床位应逐步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管理运营, 积极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委托管理等方式, 运营公有产权的养老服务设施。
化解民资阻力
不过, 尽管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是我国养老事业成功的关键已形成共识, 但目前民营资本对养老行业“望而生畏”, 大多不敢涉足, 进入的也运营维艰。
在2011年底成立的北京寸草春晖养老护理院为民营背景, 设立在北京人口密度较大的老社区, 共投资1000万元。院长王小龙透露, 房租、人工两项占了养老院成本的90%, 一年150万房租, 外加300万的转让费, 相当于用写字楼的价格办了养老院。“政府重视, 但力度远远不够。开业一年多共有10来万元政府补贴, 和投资1000万比是杯水车薪。我们租房做养老却没有建设补贴, 还要交所得税。”为此, 他呼吁, 政府应出台鼓励政策, 用一个支点政策把民营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解决中国养老难题。
济南万泰和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是以老年人护理为主业的养老服务公司, 经过4年的运营, 目前已经收回投资, 开始盈利。该公司负责人表示, 虽然公司已经营4年, 但是整个养老服务业还处于探索过程中, 因为受到地域、人员、运营等多个条件的局限, 公司的商业和产业模式等尚不成熟, 且整个投入和产出还不太对称。
此外, 还有业内人士认为, 民间资本本身具有逐利性, 但由于社区养老以公益性为主, 盈利微弱, 加上医疗纠纷等风险, 民间资本多数不愿涉足。
记者了解到, 制约民间资本投资养老行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投资大战线长、成本回收慢、短期难盈利;风险大又没有保障, 而老年人病多、易发生意外, 这些将给养老院带来很多责任和麻烦, 有时一个医疗纠纷拖垮一个养老院;政府鼓励措施少, 配套政策又不到位, 如社保医疗卡等还不能同养老院内的医疗机构联网等。
因此, 既然扶持社会力量介入社区养老是大势所趋, 政府部门就应进一步制定好优惠政策, 在税收、融资、土地、城建、金融、水电管理和交通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副主任阎青春强调, 一定要把养老服务市场清晰地划分为两个市场, 即基本养老服务市场和高端盈利性养老服务市场, “政府的归政府, 市场的归市场”。惟有此, 中国的养老产业才能真正迎来商机。
解决拿地难题
《通知》称, 编制养老设施规划应与城市人口布局规划、建设用地规划、居住区或社区规划、医疗卫生规划等相关配套设施规划进行协调和衔接, 积极推进相关设施的集中布局、功能互补和集约建设, 充分发挥土地综合利用效益, 并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和规模。
对于北京这类一线大城市而言, 养老服务设施启动后如何收回成本显然成为难题。
陈国强说, 目前国内有些房企开始在某些项目中配套养老服务设施, 由于养老地产维护成本高, 现在仍然处于摸索阶段, 并没有十分成熟的模式。
“就机构养老的拿地问题, 应当采取混合方式, 不能单视为住宅或商服用地简单走招拍挂程序。”陈国强说, 如果单依靠政府财政资金和公办养老机构去解决社会养老显然很难, 民营机构和社会资本如何介入需要找到平衡点。
北京已经出台政策明确: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养老机构和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 今后将由政府部门划拨土地, 不需要缴纳土地出让金。而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营利性养老机构, 应在限定地价、规定配套建设和提出管理要求的基础上, 采用招拍挂等方式供地。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司长廖永林也表示, 目前一些公办养老院能享受的政策支持, 民营养老院享受不到, 还有改进的地方。他透露, 只要是符合城市规划且确实是从事养老事业的民办养老机构, 未来在用地方面也可能享受到政策扶持。
武汉市民政局副局长徐元明等人建议, 应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通过改扩建等形式, 对废旧厂房、闲置校舍和空余办公用房等资源进行改造, 使之成为养老服务设施, 以缓解土地供应不足的压力。
8.用保险规划养老保障 篇八
给保险正名
当前的社会缺乏正面的保险教育,很多中小学课本里面,可能介绍了银行、证券的基本知识,但是很少有介绍保险的,所以这些年轻人走向社会以后,不知道自己将面临什么样的风险和责任,这和我们的保险教育的缺失是有关系的。
保险是人类一个非常重要的发明,它是一种互助、风险平摊机制。大家组织起来,建立一个保险保障基金,把钱放到这个基金里来,当少数人发生保险事故的时候,用这个基金来支付和补偿,这就是保险最主要的经济补偿功能。所以保险的本质是保障。从金融和财富的角度看,保险是一种财富活动,保险规划是理财规划中的一部分,是所有管理财务风险方法措施中非常成熟重要的一种。
从这一点来说,消费者在选择保险时,不能把它看成是以获利为目的的投资行为。短期保险(如财产、责任、意外伤害、医疗等)显然是一类消费行为;长期保险中的定期寿险显然也是一种消费,投保人购买的是“安全保障”,长期保险中具有储蓄性质的保险本质上是一种延期消费。所以我建议大家不要把保险产品和投资产品作比较。
不能完全依赖社会保险
目前,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不健全,所以应当注重两个保险,一个是养老保险,另外是医疗保险。
中国社会的老龄化已经相当严重。据统计,2007年全国人口中65岁以上的人口占到8.1%,超过了7%的国际标准,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对未来社会的压力非常大,对个人家庭也会带来重大的影响。
养老保障体系通常有3个支柱。一个是社会保险。政府提供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尽管现在的覆盖面还不算高,但是很多城镇企事业的职工是享有的。但未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再提高缴费几乎是没有空间的。第二个支柱是企业。现在企业提供的养老保险非常少,现在全国累计的企业年金不到1000亿元。第三个支柱就是个人。未来政府承担的会相对越来越小,这也就意味着企业和个人会承担越来越多的养老责任。
能不能完全依赖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呢?事实上,社会保险存在几个问题。一是社会保险覆盖面整体上比较低,但在逐步扩大。目前的覆盖面主要针对城镇的企业职工。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制度正在改革,应该和企业趋于一致。如果按照现在的政策,养老费用可能会有很大的缺口。
二是保障水平低。2008年退休职工的平均每个月能领到1300元,与退休前的收入相比,社会保险只能提供一个基本的生活保障,不会提供比较舒适的生活水平,这是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
三是替代率低。所谓替代率,就是说退休后所拿的钱占退休前的社会比例。每个人的替代率是不一样的,退休前收入越高的人替代率越低,高收入人相当于普通的3倍。对于中高收入以上的人群更需要补充养老资金。
最后,养老资金缺口很大。未来有没有能力弥补这个缺口,我现在表示怀疑。如果想维持退休生活不下降,依赖社会保险是不够的。
选择合适的商业保险
在目前社会保障不充分的情况下,商业保险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保险公司要在改善养老保险供给方面做点文章,开发一些适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另外,还要健全商业养老保险体系,尽快出台对企业和个人购买具有养老、医疗的健康性质的保险产品给予税收优惠。同时也要研究个人账户养老金是否能转为商业养老保险金,个人账户如何领,按什么方式来领等问题。最好能够把个人账户分离出来。
目前的养老保险产品还是传统型比较多,建议保险公司能否研发变额养老年金和指数化养老年金产品。养老保险公司还可以研究设计建立企业年金计划和商业养老年金计划的直通车,吸引更多企业来购买企业年金。对于个人而言,经济危机提供了一个调整家庭理财规划的机遇。在资本市场热的时候,很多人想不到保险,而目前投资环境不好就有了这样一个机会,把理财和长期需求结合起来,如保险就是一个长期需求,养老险和健康险就应该提到日程上来。通过购买养老健康险减少对老年的担忧,减少预防性储蓄从而提高消费水平,提高整个消费周期的生命质量。
那么,该如何选择养老保险产品呢?首先要制订个人家庭退休以后的生活目标,然后再预计各年发生的支出,特别是要预算发生的意外支出,预计出缺口,根据缺口来决定是否购买养老保险。
9.养老院管理实施方案 篇九
一是确定岩寺中心敬老院为建设重点,按创建民政文明窗口单位的高标准进行建设,一期新建床位66床(**年完成);二期新建床位66床(**年完成),并建设好配套设施,将附近乡镇的五保供养人员纳入覆盖范围,突显敬老院建设工作的亮点。
二是继续扩建潜口敬老院,**年新增床位14床。并积极创造条件,**年改扩建杨村敬老院,新增床位30床。
二、建设标准
建筑:敬老院建筑根据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生活需要进行设计。宜为砖混结构的平房院落或三层以下楼房,室内地面应选用平整、防滑材料,台阶、楼梯、扶手等设计要考虑供养对象生活安全的需要,并且不得采用易燃、易碎、化纤及散发有害有毒气味的建筑、装饰材料。
规模:敬老院床位设置。到**年底,洽舍乡敬老院设定床位20床;岩寺中心敬老院设定床位132床;潜口镇敬老院设定床位22床;杨村乡改扩建敬老院设定床位30张;五保老人居住用房使用面积每间不小于10平方米。
敬老院要配备开展日常工作所必需的`用房和辅助用房。辅助用房要设置办公室(办公室应尽量少占面积,以基本满足需要为妥)、厨房、餐厅、储藏室、活动室、医疗室、浴室和公厕等,要创造条件建设用于康体保健、文体娱乐等方面的功能室,配备必要的农副业生产基地。
设备:敬老院要做到通电、通水、通路、通电话,配备必要的膳食制作、文体娱乐、医疗卫生、洗浴、消防及办公管理等设备。居住用房配备整齐统一的床、桌、椅、柜、被褥等生活必备用品。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协调机构。在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由民政、财政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
(二)足额配套资金。凡被列入省财政、民政建设计划的敬老院民生工程项目,按省财政厅财预〔**〕1718号文件要求实施项目建设,省下达我区**年建设任务71床,建设标准8400元/床,省(含财政预算及福彩公益金)补助2930元/床,区(含财政预算及福彩公益金)补助5470元/床。
区民政局在多方用足用好民政资金的同时,积极协调财政部门足额配套建设资金,加大财政资金倾斜敬老院的建设力度。
(三)建立项目公示和督查制度。实行项目公示制度,敬老院项目建设资金,必须通过政府及媒体进行公示,并对建设资金予以监督审计。
四、档案管理
10.养老院规划方案 篇十
发布日期:2012-2-20 点击:25 山东省老年教育事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年1月4日)
根据国家和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部署,按照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我省老年教育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老年教育事业发展回顾
在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全省老年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省老年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良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止“十一五”末,全省共建有老年大学(学校)8356所,较“十五”期末增加2101所,提高33.58%;在校学员627123人,较“十五”期末提高60.86%;有12所学校被评为“全国先进老年大学”,50名职工被授予“全国先进老年教育工作者”称号。
“十一五”期间我省老年教育事业发展之所以取得显著成效,主要得益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得益于深化改革、积极创新、不断探索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得益于狠抓先进示范校建设、培育出一批较高水平的先进典型。同时,由于种种原因,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有些地方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东西部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有限的教育资源与无限的老年生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投入严重不足,师资力量普遍匮乏等等。“十二五“期间,各级要针对当地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切实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老年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这为加快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制度保障。我们要在“十一五”期间积累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革新求进,力促我省老年教育事业再上新水平。
二、“十二五”时期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老年教育政策,高举“团结、爱校、大教育”旗帜,坚持政治建校、发展兴校、和谐办校、阳光治校、质量立校、规范强校和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更好地为老干部和老年人服务,为老干部工作服务,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作贡献,为建设具有鲜明老年教育特色、省委放心、老同志满意的现代化老年大学校而奋斗。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服务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为宗旨。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创新管理方式,推进全省老年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坚持以不断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切实解决好有限的教学资源与无限的老年生源之间的矛盾,努力扩大学校规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把老年大学办成老年学员满意的温馨乐园。
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切实将老年教育发展的中心放到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上来,努力提高老年学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老年学员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才强校为根本。践行“人才优先,以用为本”的方针,不断完善尊重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的机制,广招名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用为本,全面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靠人才创名牌、建名校。充分发挥人才在创业、创新、创优中的引领作用、骨干作用和带动作用。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理论研究,不断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加快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思路与办法。要把理论研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突破口,实现由“教学型”老年教育到“教学研究型”老年教育的转变,强化科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目标任务
积极推进老年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加大内涵提升力度,全面推进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到2015年,全省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老年教育体系。
(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通过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机构等多领域开放式办学,发展和完善省、市、县(区)、乡(镇)、村(社区)五级办学网络。到2015年,乡(镇)办学率达到90%,村(社区)办学率达到60%,全省老年教育学校总数1万所,老年大学学员100万,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达到万人校的目标,基本适应全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社会的需要。
(二)教学条件根本改善
采用新建、扩建、租用等方式,扩大校舍面积和办学规模。山东老年大学校舍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市(地)级和大企业老年大学专用校舍面积不低于8000平方米,区县校舍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以上,乡镇和街道老年学校有专用教室。积极推广使用多媒体教学设施,推进老年教育教学的现代化。
(三)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牢固树立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思想,坚持学校一切工作都要向教学第一线倾斜。加强教学管理,健全教学制度,建立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完善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体系,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高第一课堂质量,丰富第二、第三课堂内容。努力实现教学机构系统化、课程设置科学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服务方式人性化、办学设施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
(四)远程老年教育全面推开
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将先进的教育方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建立开放、兼容、共享的全省老年教育网络体系,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
(五)师资水平明显提升
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老年教育的核心任务,推进教学改革创新和规范化管理。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教师的选聘,应以满足老年人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发展优势专业,力争在全国取得有影响的教学创新成果。努力把老年大学办成老年教育创新理论的培训基地、当代新知识传播基地、中华优秀文化研修基地、老干部、老年学员发挥作用的辐射基地。
(六)理论研究深入推进
与先进省市相比,我省老年教育理论研究还有一定差距。要积极创造条件,推进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吸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与老年教育理论研究,组织课题组对老年教育面临的新问题进行专题调研。用理论研究的成果指导老年教育教学实践,定期编辑出版《山东老年教育研究论文集》。县(区)以上老年大学组织专人抓教学研究工作,市级以上老年大学设教研机构,组织师生结合教学实践开展理论研究。
(七)阵地建设力创品牌
《老年教育》杂志和艺术团是山东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两大品牌。努力办好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会刊,立足山东,辐射全国,把《老年教育》办成展示全国老年大学教学成果和发表理论研究文章的优秀期刊,力争发行量达到15万份。有条件的学校应成立具有地域特色的老年艺术团或各类社团组织,逐步形成高水平的创作展示团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演出或比赛,提升老年教育文化品牌。积极稳妥地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八)老干部党校建设实现规范化
全省各市(大企业)、县(区)要办好老干部党校。要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按照分类别、分层次的原则,设置教学班次、教学内容和课程,不断增强老干部党校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创新老干部党校的培训方式和内容,对老干部党员和党支部成员进行系统培训,每年授课要不少于60学时。县(区)以上老干部党校要设立专职部门,配备专职工作人员,确保老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常、扎实、有效,不断推进老干部党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努力形成全社会支持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进一步加强对老年教育工作的领导,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各级要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有关精神,将老年教育纳入工作议程。在全省各级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中成立老年教育工作办公室,在老干部领导小组办公室中适当增加老年大学的有关人员,和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两块牌子、一套人员,以加强对老年教育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查。党政分管领导要把老年教育纳入工作职责,列入干部考核指标。建立健全老年教育管理体制,“十二五”期间,各级老年大学要配备齐全的专职领导班子,选派政治素质高、组织能力强、工作魄力大、富有创新精神且真抓实干的同志任老年大学校长,力争解决老年大学在编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问题。建立全省老年教育工作表彰制度,形成促进老年教育发展的激励机制。、各级有关部门鼎力支持,形成加快老年教育事业的合力。各级组织、老干部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与财政、发改委、人事、教育、民政、文化、卫生、体育、物价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尽其能,形成支持老年教育工作的合力,帮助老年大学(学校)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实质性的支持。省老年大学协会要加大对全省老年教育工作的协调、组织、指导和督查力度,省老年大学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党和国家有关老干部工作和老年教育工作的大政方针,宣传老年教育工作是老干部工作的重要职责,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宣传老年人认真学习、学有所成的动人事迹,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和关心老年教育事业的浓厚氛围。市级以上老年大学要争取在当地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上开辟“老年教育专栏”,县(区)以上老年大学在网络上发布“老年教育网页”。认真办好《老年教育》杂志,发行覆盖各会员校学员。要经常组织不同范围、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交流会与联谊活动,不拘形式地宣传老年教育事业,提高老年大学的知名度和凝聚力。办好《山东省老干部党校学报》和省协会会刊《山东老年教育工作通讯》,发挥通讯员作用,丰富稿源,增添栏目,提高质量。
(二)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为老年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构建老年大学、老干部党校和老干部工作者培训学校“三位一体”的老年教育发展体制。坚持通过改革创新,推动老年教育事业大发展、大变革。市、县(区)级老年大学逐步建立专门的管理委员会,建立起以市、县(区)分管领导为管委会主任,有关部门领导任管委会副主任,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任成员的管理体制,加大老年教育工作力度。不断规范完善老干部党校建设,把老干部党校办成老党员之家。办好老干部党校,县(区)以上老干部党校要设立专职部门,并有相应地在编管理人员,定期对离退休党员进行正规、系统和经常性教育,还可举办专题研讨班或培训班,建立起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和离退休党员培训教育长效机制。合理设置课程,紧跟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形势,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离退休党支部建设,加强离退休党员的党性锻炼。务实求精,使老干部每上一次党校都有一次新的收获,把老干部党校办成老党员之家。、以创建省级先进示范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推进老年大学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创建示范校是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以评促创建,以评促发展,不断增强老年教育事业的活力。逐步提高省级老年大学先进示范校的标准,重视硬件设施,侧重内涵发展,促使其走向办学规范化、管理科学化轨道,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有效指导县区级老年学校的正规化建设。在“十二五”期末,再开展一次省级先进示范校的考核评比活动,力争榜上有名的省级先进示范校逐年增多,形成创先争优、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远程老年教育,加快建立覆盖全省的远程教育网络体系。综合运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大力推广远程教育,建立覆盖全省的远程老年教育网络体系。充分利用山东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学优势,开发远程老年教育课程资源,开辟空中大课堂。加强远程老年教育基层教学点(收视点)建设,充分利用组织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资源,将老年大学(学校)延伸到乡镇、街道、社区、村居。全面抓紧现有教学、管理和技术人员业务培训,逐步形成一支业务能力强又熟悉现代化远程教育的专兼职队伍。、进一步深化老年大学艺术团改革创新,努力探索加快发展新模式。艺术团是老年大学的一个重要宣传窗口,是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良好平台,是提高老年大学知名度的有效途径。办好老年大学艺术团是老年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艺术团不能满足于举办少许演出活动的现状,应该对体制和运作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创新。省老年大学艺术团实行“自主管理、经费自筹、效益自享、去留自定、探索专业化、职业化和市场化的运作模式”的做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值得在全省推广。有条件的市、县老年大学,应该尝试艺术团发展的新路子,艺术团可以与企业合办,积极参与学校的演出、公益性演出、商业化演出、比赛性演出和交流性演出。
(三)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为老年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加强校长培训工作,不断提高领导水平。校长是学校发展的掌舵人,校长的素质与领导能力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方向与水平。要加强对校长的培训工作,提高每年一度的协会理事校校长培训班的质量和成效,适时组织县级会员校校长培训班。创新办学理念,培育战略眼光,开发育人模式,理清改革思路,创建富有特色的学校,承担起“教育改革者”的角色,向“教育家”型校长努力。、采取切实措施,调动管理人员积极性。不断丰富和完善老年大学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坚持制度管人、榜样育人、凝聚力留人,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管理人员要树立“为教学一线服务”的意识,熟悉教学规律,了解教学工作各个环节,善于沟通并发现问题,讲究工作效率,热心为师生服务,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师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广纳贤才,为我所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同时,严格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建立民主测评长效机制,优胜劣汰。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加强师德建设。要积极创造条件,逐年增加专职教师数量,引进优秀人才,促使教师队伍向专业化、年轻化、知识化过渡,形成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省老年大学已经对教师进行职称评聘,与待遇挂钩,提高了教师积极性,有条件的老年大学可仿照省老年大学的做法,在五年内进行职称评聘工作。
(四)建立完善投入机制,为老年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各级财政要把老年教育投入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各级要把老年教育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十二五”发展规划,列入财政预算,建立“老年教育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并根据经济增长的幅度和老年人口增长率,逐年加大对老年教育事业的投入。将老年大学校舍建设列入重点民生工程,投入资金,切实改善办学条件。2、各级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赞助、学员收费为补充的财政拨款机制。老年教育是公益事业,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政府财政投入机制,加大老年教育事业投入,保障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各地根据实际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制定并逐步提高区域内各级财政拨款的基本标准。、与大企业、事业单位共建老年大学,争取社会赞助。多渠道筹集经费,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老年教育事业,扩大教育资源,增加教学经费,提高办学效益。与机关、事业单位和大企业等联合办学,拓展老年大学教学区,吸收国内外社团和个人的捐赠等,争取全社会对老年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五)加强省际、国际交流,不断提升老年教育事业发展水平
积极稳妥地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广泛参与国内外老年教育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活动,组织老年教育工作者出访考察,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促进我省老年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县以上和大企业老年大学要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对外交往,加强两岸四地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办学经验,拓展办学思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 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发布日期:2012-2-19 点击:2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
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国办发〔2011〕6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六日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党的十七大确立的“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现状和问题。
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出台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规模不断扩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养老机构已达4万个,养老床位达314.9万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逐步拓展,已建成含日间照料功能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2万个,留宿照料床位1.2万张,日间照料床位4.7万张。以保障三无、五保、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人为重点,借助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养老服务的运作模式、服务内容、操作规范等也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但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筹规划,体系建设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设施简陋、功能单一,难以提供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布局不合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政府投入不足,民间投资规模有限;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行业发展缺乏后劲;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服务规范、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有待加强等。
(二)必要性和可行性。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历史欠账较多、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形势下发生的,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且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是同期人口增速的五倍多。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约占总人口的16%;2020年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
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适应传统养老模式转变、满足人民群众养老服务需求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但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空巢家庭不断增多。家庭规模的缩小和结构变化使其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对专业化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
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解决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养老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当务之急。目前,我国城乡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和生活节奏加快,中青年一代正面临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照护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力不从心,迫切需要通过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来解决。
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扩大消费和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对照料和护理的需求,有利于养老服务消费市场的形成。据推算,2015年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4500亿元,养老服务就业岗位潜在需求将超过500万个。
在面对挑战的同时,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越来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社会广泛关注、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多,公共财政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以及人民群众自我保障能力的提高,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具备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内涵和定位
(一)内涵。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面向所有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等设施、组织、人才和技术要素形成的网络,以及配套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管制度。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及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兼顾全体老年人改善和提高养老服务条件的要求。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丰富服务内容,健全服务标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的持续发展过程。本建设规划仅着眼于构建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
(二)功能定位。
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三个有机部分组成。
居家养老服务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对身体状况较好、生活基本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家庭服务、老年食堂、法律服务等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提供家务劳动、家庭保健、辅具配置、送饭上门、无障碍改造、紧急呼叫和安全援助等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对居家养老的失能老年人给予专项补贴,鼓励他们配置必要的康复辅具,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主要面向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在城市,结合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增加养老设施网点,增强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打造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倡议、引导多种形式的志愿活动及老年人互助服务,动员各类人群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在农村,结合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以乡镇敬老院为基础,建设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的养老床位,逐步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变,向留守老年人及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养、配餐等服务;以建制村和较大自然村为基点,依托村民自治和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
机构养老服务以设施建设为重点,通过设施建设,实现其基本养老服务功能。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包括老年养护机构和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老年养护机构主要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专门服务,重点实现以下功能:1.生活照料。设施应符合无障碍建设要求,配置必要的附属功能用房,满足老年人的穿衣、吃饭、如厕、洗澡、室内外活动等日常生活需求。2.康复护理。具备开展康复、护理和应急处置工作的设施条件,并配备相应的康复器材,帮助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生理功能或减缓部分生理功能的衰退。3.紧急救援。具备为老年人提供突发性疾病和其他紧急情况的应急处置救援服务能力,使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援。鼓励在老年养护机构中内设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老年养护机构还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培训和指导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和人员,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实现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根据自身特点,为不同类型的老年人提供集中照料等服务。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为目标,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多方参与、统筹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初步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各级政府对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发展统筹考虑、整体规划。中央制定全国总体规划,确定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制定优惠政策,支持重点领域建设;地方制定本地规划,承担主要建设任务,落实优惠政策,推动形成基层网络,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加快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界限,开放社会养老服务市场,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补助贴息等多种模式,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养老服务设施。鼓励城乡自治组织参与社会养老服务。充分发挥专业化社会组织的力量,不断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和效率,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实现合作共赢。
3.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区域内老年人口数量和养老服务发展水平,充分依托现有资源,合理安排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导向,以长期照料、护理康复和社区日间照料为重点,分类完善不同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的功能,优先解决好需求最迫切的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
4.深化改革、持续发展。按照管办分离、政事政企分开的原则,统筹推进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改革。区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登记和监管。盘活存量,改进管理。完善养老服务的投入机制、服务规范、建设标准、评价体系,促进信息化建设,加快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确保养老机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四、目标和任务
(一)建设目标。
到2015年,基本形成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健全。
(二)建设任务。
改善居家养老环境,健全居家养老服务支持体系。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专业化养老机构为重点,通过新建、改扩建和购置,提升社会养老服务设施水平。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口老龄化发展程度,“十二五”期间,增加日间照料床位和机构养老床位340余万张,实现养老床位总数翻一番;改造30%现有床位,使之达到建设标准。
在居家养老层面,支持有需求的老年人实施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扶持居家服务机构发展,进一步开发和完善服务内容和项目,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便利服务。
在城乡社区养老层面,重点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人活动中心、互助式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增强养老服务功能,使日间照料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的农村社区。
在机构养老层面,重点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设施建设。县级以上城市,至少建有一处以收养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为主的老年养护设施。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建设若干具有实训功能的养老服务设施。
提高社会养老服务装备水平,鼓励研发养老护理专业设备、辅具,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专用车配备。
加强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依托现代技术手段,为老年人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规范行业管理,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三)建设方式。
通过新建、扩建、改建、购置等方式,因地制宜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新建小区要统筹规划,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公建配套实施方案。鼓励通过整合、置换或转变用途等方式,将闲置的医院、企业、农村集体闲置房屋以及各类公办培训中心、活动中心、疗养院、小旅馆、小招待所等设施资源改造用于养老服务。通过设备和康复辅具产品研发、养老服务专用车配备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社会养老服务能力。
(四)运行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各类服务主体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环境,实现社会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
公办养老机构应充分发挥其基础性、保障性作用。按照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思路,理顺公办养老机构的运行机制,建立责任制和绩效评价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鼓励有条件或新建的公办养老机构实行公建民营,通过公开招投标选定各类专业化的机构负责运营。负责运营的机构应坚持公益性质,通过服务收费、慈善捐赠、政府补贴等多种渠道筹集运营费用,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非营利性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培育扶持,采取民办公助等形式,给予相应的建设补贴或运营补贴,支持其发展。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专业化的服务设施,开展社会养老服务。
推动社会专业机构以输出管理团队、开展服务指导等方式参与养老服务设施运营,引导养老机构向规模化、专业化、连锁化方向发展。鼓励社会办养老机构收养政府供养对象,共享资源,共担责任。
(五)资金筹措。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需多方筹措,多渠道解决。
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通过用地保障、信贷支持、补助贴息和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公益慈善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参与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管理。
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强化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支出责任,安排财政性专项资金,支持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民政部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及地方各级彩票公益金要增加资金投入,优先保障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中央设立专项补助投资,依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老龄人口规模等,积极支持地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重点用于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老年养护机构设施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规划,加强组织领导。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摆上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责任考核范围,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切实抓实抓好。各地要建立由民政、发展改革、老龄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协调沟通,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督促检查,确保规划目标的如期实现。鼓励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进行监督。
(二)加大资金投入,建立长效机制。对公办养老机构保障所需经费,应列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动态保障机制。采取公建民营、委托管理、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支持社会组织兴办或者运营的公益性养老机构。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改进和完善对社会养老服务产业的金融服务,增加对养老服务企业及其建设项目的信贷投入。积极探索拓展社会养老服务产业市场化融资渠道。积极探索采取直接补助或贴息的方式,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建设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设施。
(三)加强制度建设,确保规范运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养老服务准入、退出、监管制度,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养老服务市场行为。制定和完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和机构养老服务的相关标准,建立相应的认证体系,大力推动养老服务标准化,促进养老服务示范活动深入开展。建立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制度。建立老年人入院评估、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等评估制度。
(四)完善扶持政策,推动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应将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安排,科学布局,保障土地供应。符合条件的,按照土地划拨目录依法划拨。研究制定财政补助、社会保险、医疗等相关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好有关税收以及用水、用电、用气等优惠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实施老年护理补贴、护理保险,增强老年人对护理照料的支付能力。支持建立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构建养老服务行业风险合理分担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规范服务收费项目和标准。
(五)加快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培训,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开辟养老服务培训基地,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营养和心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如养老机构具有医疗资质,可以纳入护理类专业实习基地范围,鼓励大专院校学生到各类养老机构实习。加强养老服务专业培训教材开发,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制度,五年内全面实现持证上岗。完善培训政策和方法,加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探索建立在养老服务中引入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机制,推动养老机构开发社工岗位。开展社会工作的学历教育和资格认证。支持养老机构吸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加快培育从事养老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实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形成专业人员引领志愿者的联动工作机制。
(六)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以社区居家老年人服务需求为导向,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依托,按照统筹规划、实用高效的原则,采取便民信息网、热线电话、爱心门铃、健康档案、服务手册、社区呼叫系统、有线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发挥社区综合性信息网络平台的作用,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在养老机构中,推广建立老年人基本信息电子档案,通过网上办公实现对养老机构的日常管理,建成以网络为支撑的机构信息平台,实现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服务的有效衔接,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强老年康复辅具产品研发。
【养老院规划方案】推荐阅读:
养老院规划设计06-21
高端客户养老规划12-09
某市养老设施布局规划09-27
养老院设计方案汇报12-29
以房养老策划方案09-07
养老保险制度方案11-13
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方案10-30
养老地产管理方案11-23
生态旅游休闲养老方案12-05
云南省养老金调整方案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