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形势论文推荐

2024-07-08

当前国际形势论文推荐(精选8篇)

1.当前国际形势论文推荐 篇一

中国扶贫开发的意义与当前的形势

【日期:2015-12-23】 【来源:《中国扶贫》杂志2015年第23期】 【阅读 7825 次】

“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时候,我国的国民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按照当时国际上通行的每人每天收入1美元以下为贫困人口的标准,我国的老百姓尤其是农民大多数都属于贫困人口,国家没有条件来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中国扶贫之路

到1978年的时候,据统计全国连基本温饱都没解决的绝对贫困人口有2.5亿。自1980年代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到80年代中期,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了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机构,确定了贫困人口的标准,明确了592个县为国家贫困县,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贫开发,正式吹响了中国扶贫开发的进军号。中国的扶贫开发起点很低,1986年第一次确定的绝对贫困人口标准仅为人均纯收入206元,按此标准计算,当时全国有绝对贫困人口1.25亿。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曾经想在新世纪到来之前消除贫困,并向世界宣布不把贫困人口带入21世纪。因此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决定用7年时间让当时的8000万贫困人口脱贫,由此发起了中国扶贫开发第一次攻坚战。在“八七扶贫攻坚”期间,除中央财政不断加大扶贫投入外,还广泛组织党政机关和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如把中央国家机关272个单位组织起来,长期定点帮扶国家贫困县;把东部发达地区全部组织起来,长期结对帮扶西部贫困地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虽然没有彻底解决全国绝对贫困人口脱贫的问题,但给新世纪的扶贫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央直面我国农村仍然存在的突出贫困问题,从实际出发部署全国的扶贫开发工作。2001年国务院颁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对扶贫开发不但没有放松,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2011年,国务院又颁发了第二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十年《纲要》,重新定义了中国扶贫开发的理念,重新调整了扶贫开发的战略,重新制订了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

简要地概括来说,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启动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主要任务是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温饱问题。到2011年国家出台新的扶贫开发《纲要》之时,贫困人口的标准已提高到人均纯收入2300元,此时还有贫困人口1.28亿,但不再是基本温饱问题都没解决的绝对贫困人口,而是已经解决了温饱但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的低收入人口,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转变到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缩小发展差距。

说到我国扶贫开发的总方针,概括起来就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人为本,自力更生,开发扶贫。政府主导,就是整个扶贫开发工作由政府安排部署和组织开展,政府设立专门的扶贫工作机构具体来抓,主要由政府安排专项财政扶贫资金来实施扶贫项目,并实行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制。社会参与,就是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主要形式有中央国家机关对国家贫困县的定点扶贫、东部各省区市对西部地区的东西扶贫协作、地方各级组织的机关对贫困县乡村的定点扶贫、各级扶贫社团组织的扶贫、其余社会各界的扶贫、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在我国开展的扶贫合作。以人为本和自力更生,就是特别重视贫困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把他们摆在平等和尊重的位置,以服务的态度对他们给予关心、帮助和扶持。并坚持以群众为主体,激发、调动和依靠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脱贫致富。

开发扶贫,就是开发式扶贫,这是扶贫开发与救济的区别。就是对贫困地区和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开发当地资源,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

从2011年第二个中国扶贫开发《纲要》出台起,我国的扶贫开发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央对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要政策措施是:提高扶贫标准、增加扶贫投入、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

提高扶贫标准,就是把贫困人口的标准从2009年的人均纯收入1196元提高到2300元。增加扶贫投入,就是大幅度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14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就从2010年的222.68亿增加到433亿。

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就是国家将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川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纲要》提出的扶贫开发总目标是“两不愁、三保障”,即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中国扶贫的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按照世界银行统计,我国已减少6.6亿贫困人口,国际社会公认这是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这一成就的取得,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经济意义

1、扶贫开发促进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区域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性。

2、扶贫开发加快了贫困地区群众增加收入的步伐,为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

3、扶贫开发促进了内需的增长,为减弱金融危机的冲击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扶贫开发为确保全面实现小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缩小收入差距、有力推动内需增长、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必须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

(二)政治意义

1、大力抓好扶贫开发,是共产党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

2、大力抓好扶贫开发,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具体体现。

3、大力抓好扶贫开发,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领导人都把扶贫开发、消除贫困作为重大的政治问题来强调。邓小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江泽民:“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就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国家的安定团结和长治久安。” 胡锦涛:“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

扶贫开发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民心工程、最大的德政工程,从一定意义来说,扶贫开发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正是因为党和政府一直坚持大力抓好扶贫开发,密切了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的联系,使贫困地区群众成为党和政府最坚定的拥护者和称颂者。

(三)社会意义

1、扶贫开发促进了社会公平。

2、扶贫开发促进了社会和谐。

3、扶贫开发促进了社会稳定。一个时期以来,社会最大的不公体现在收入分配的不公,贫困地区群众享受到的改革成果相对较少,是扶贫开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不公平。扶贫开发广泛地把社会各界组织起来参与,不仅密切了党群、干群的关系,而且在较大范围融洽了社群关系。随着经济发展向中等收入迈进,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扶贫开发在维护贫困地区的社会稳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国际意义

1、中国的扶贫开发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2、中国的扶贫成就成为举世公认、最有说服力的“中国道路”的实证。

3、中国的扶贫开发为我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国家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4、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扶贫开发完成了全球减贫任务的80%以上,并为世界的减贫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种成就、经验和影响力是毋庸置疑和无可辩驳的。当前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

(一)任务十分艰巨可简单概括为:人口众、范围广、程度深、要求高、时间紧、难度大。

(二)困难问题不少

1、扶贫资金投入不足。

2、扶贫项目效益欠佳。

3、扶贫事业的社会参与度不够。

4、贫困地区群众自主性发挥不够,自力更生精神有所减弱。

(三)局面非常可喜

1、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和贫困地区各级党委政府极端重视,抓扶贫开发的力度前所未有。

2、长期卓有成效的扶贫开发工作,为扶贫攻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3、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扶贫攻坚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4、社会各界对扶贫开发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企业、社团、个人支持参与扶贫开发方式越来越多,力度越来越大。最后的攻坚战

根据实现“中国梦”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国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的实现并不是唾手可得的事情,最大的一块硬骨头就是解决目前尚有的7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并一起实现小康的问题。所以习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针对扶贫开发,他特别指出:“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所以,中央下了极大的决心,总书记亲自作专题调研和安排部署,下达了最后的扶贫攻坚战动员令。以2015年6月18日习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期间专门主持召开的涉及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7个省区市委书记参加的扶贫攻坚座谈会为标志,全国扶贫攻坚的总攻正式发起。

扶贫攻坚总的指导方针,就是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切实”:

切实落实领导责任。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

切实做到精准扶贫。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切实加强基层组织。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并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工作队和驻村干部要一心扑在扶贫开发工作上,有效发挥作用。

以重庆为例,其扶贫攻坚的目标是:2017年底,实现18个重点区县全部“摘帽”、1919个贫困村整村脱贫、165.9万贫困人口全部越过扶贫标准线;2018年打扫战场,巩固成果。具体计划是:2015年底,涪陵、潼南脱贫摘帽,15个非重点区县全面完成脱贫任务;2016年底,万州、黔江、南川、丰都、武隆、忠县、秀山7个重点区县脱贫摘帽;2017年底,其余全部9个重点县脱贫摘帽。重庆主要采取的政策措施是:

加快路、水、电、通信、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如将贫困村通村通畅工程建设标准提高至55万元/公里,确保2017年贫困区县行政村通畅率达100%;2017年实现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入村、数字电视信号覆盖均达到100%。

加大医疗扶贫力度。如优先推进贫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标准化率达100%;全面推进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完善针对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3年内投入3.37亿元,将符合条件的20万因病致贫群众纳入医疗救助范围,资助其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并逐步提高参保缴费资助标准。

实施低保救助兜底政策。通过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统一调整为230元/人/月;将贫困人口中没有劳动能力、需由社会保障兜底的,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

大力深化教育扶贫。对贫困户子女每生每年的教育资助为:学前教育阶段2160元、小学阶段1000元、初中阶段1250元;就读中职和公办普通高中免学费,并资助助学金2000元;进入高等教育阶段,除提高助学贷款额度和延长还款期限外,资助助学金3000元。积极推进金融扶贫。将在贫困地区建立多层次金融机制、增设金融机构网点、扩大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规模、进一步推进农业保险和扶贫小额贷款等方面加大力度。

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如规定涉农培训资金65%以上用于贫困区县转移就业和新型农民培训,让更多贫困人口转移就业或实现创业;每年提供300个乡镇事业单位岗位招聘贫困高校毕业生;市属国有企业每年面向贫困家庭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5000个。

大力推动产业扶贫。如市里每年投入特色效益农业资金10亿元,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支持贫困区县发展乡村旅游、高山旅游地产和休闲观光农庄等,打造休闲农业精品线路40条,创建休闲农业示范镇村(点)100个;在贫困区县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50家、农民合作社1.7万家、家庭农场1.2万个;加快培育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继续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市里决定3年内累计搬迁贫困人口30万,并切实加大搬迁后续产业扶持力度。

精准建立结对帮扶机制。主要是确定市属国有企业和银行重点帮扶城口、巫溪、酉阳、彭水4个重度贫困县。

最后,再回到全国的脱贫攻坚,总结了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要把扶贫当成长期任务来抓。

必须清醒认识到扶贫攻坚的完成不等于扶贫开发的结束。贫困是相对的,我们的贫困标准较低,相对贫困还很突出,且基尼系数仍然很高(2014年为0.469),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的目标还相差甚远。我们正处在“中等收入”阶段,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如果我们不坚持长期抓扶贫,不坚持不懈地帮助相对贫困群众增加收入、走向致富,我们的社会就可能因为贫富差距太大而出现许多预想不到的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到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用历史的观点来看,贫困地区群众的贫困,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他们自身的原因;目前社会存在的不公平,可能最大的问题是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是贫困群众的收入太低。因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长期坚持抓好扶贫工作。

第二,要把扶贫当成慈善事业来抓。

1、农村贫困人口是最大的弱势群体,扶贫应当成为最大的慈善事业。

2、建设和谐社会,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应蔚然成风。

3、扶贫济困、参与慈善是修身积德的必然选项。(作者系重庆市扶贫办巡视员)

2.当前国际形势论文推荐 篇二

1 要正确认识当前的养猪形势

1.1 当前生猪存栏确实大幅增加

经过国家生猪扶持政策和长达两年多的高价位市场的拉动下, 当前生猪存栏较2006年年底已经大幅增加, 并且是全国性的。养猪户可以用最直观地了解生猪存栏的情况:自己或自己周边的养猪户养的猪是否多了很多。据不完全统计, 2008年上半年, 国内繁殖母猪存栏增加比例较大。比去年同期生猪存栏增加15%~20%, 繁殖母猪增加20%~30%, 能繁母猪占存栏猪的比例已达10%以上, 超过7%~8%的稳定发展水平。

1.2 明年的养猪形势更严峻

目前, 生猪价格已在盈亏平衡点徘徊, 在“保本”与“亏钱”的临界点上, 广大的养户又该如何应对的呢?高价购猪苗育肥和生产成绩、管理水平较差的养猪场已亏损。但根据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种猪的销售情况来分析, 预计到今年年底及明年年初养猪业才正真进入低潮。由于生猪价格已接近盈亏平衡点, 高价购仔猪育肥和管理较差的场户已处于亏损状态, 此时一些非正常现象的出现, 例如, 疾病危害, 猪价继续走低, 低价位猪肉的进口增加等, 使一些中小型猪场和散户被迫退出, 大量淘汰母猪, 也会使生猪行情提前探底, 生猪市场较快恢复正常。虽然当前已经有部分养猪户开始淘汰母猪, 但正常情况下, 明年生猪出栏的数量仍会比今年多。因而可以初步判断, 明年的养猪形势更为严峻。原因如下:一是2~5月份母猪数量增加太快, 产仔出栏高峰在2008年底和2009年。据调查, 目前存栏育肥猪体重多集中在60~75kg左右, 生猪后期供应充足。据供求关系分析, 预计2009年生猪行情将处于低谷。二是猪肉消费短期难以增加。民众对食品安全意识和保健意识的提高, 越来越注重营养、安全和风味等。也就说从吃饱、吃好到吃保健的消费意识转变, 抑制了部分消费群体的猪肉消费。有钱的不吃肉, 没钱的吃不起。随着天气变凉和猪肉价格的下调, 这种潜在需求能力会逐步释放。但是很难抵消生猪存栏的大幅度增加。

2 要保持平稳的心态

养猪不是投机, 而是长期的投资, 需要保持平稳的心态。上半年及去年的价格走势是不正常的。一头生猪赚几百上千元, 一头猪苗赚几百元, 这是养猪正常的利润吗?当前养猪户叫苦的一个原因与养猪利润落差大有关, 由年初的近千元的利润到如今的微利, 甚至亏损, 大半年的时间, 利润落差上千元。而当前亏损严重的大多是年初高价买猪苗饲养的养猪户。当时, 不少养猪户认为猪价还会上涨, 这一判断导致了养猪户高价购进猪苗, 这也是当前购猪苗饲养的养猪户大亏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从目前来看猪价似乎还没有触底反弹的迹象。在生猪价格的垂直打击下, 养猪从业者的心情早已跌入谷底。从早期对后市的乐观预测到目前价格的持续走低, 似乎很难再仅仅用传统的供求关系理论来解释。从我们统计的2000~2007年生猪价格走势图来看, 2005年生猪价格的走势与2008年已过月份生猪价格走势基本吻合。那么2008年生猪市场的后期和2009年走势可能会比2005年更不乐观。多数猪场认为, 上半年的暴利是不正常的, 目前价格下滑是正常现象, 经过动荡和调整, 市场会走向平稳, 生产会趋于稳定。行业人士普遍认可的正常养猪利润可维持在100元/头左右。

3 依托规模优势、技术优势

实施规模化养殖是生猪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选择。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人们对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千家万户的分散饲养已经难以适应, 而规模化养殖有增加经济效益和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回望过去, 2005年下半年开始的那次生猪市场价格波动, 2006年遭遇高致病性蓝耳病, 猪价下降到6元/kg左右、猪只大面积死亡, 很多养猪户出现亏损, 但一些大型养猪基地依托规模优势、技术优势, 疾病防治得当, 实现了“市场虽滑坡, 效益仍可观”的现象。现在生猪销售价虽然掉了, 但生猪生产的各项成本基本都实现了同步下滑, 所以养猪还是有点利润的, 如果生产效率上去了, 规模和产量提高了, 也是能赚一些钱的。

4 要采取措施

搞好自救, 主要是要在管理上下功夫, 面对市场和疫病的双重威胁, 为了尽量规避风险, 提出如下自救措施:

4.1 认真做好市场调研

建立健全生猪产销信息网络和预警预报体系, 全面掌握产销情况, 给生猪生产形势做出准确判断, 加强宏观管理和引导, 准确调控生猪市场。

4.2 规避风险要从生产入手

设立准入门槛, 减少无效投资, 支持和培育技术、管理水平高, 抵御市场风险强的规模养殖, 规范粪污处理, 加强防疫等基础设施建设, 进行标准化改造, 推动生猪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稳定发展。

4.3 疫病的隐患和负面影响非常大

要坚持自繁自养, 杜绝从外面引进仔猪, 特别是疫区引进仔猪。加强饲养管理, 防止饲料霉变和涨价引起的营养打折, 给猪群提供充分全价的营养, 干净舒适的环境, 来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和抗病力, 这是防病的基础和根本;做好猪瘟, 伪狂犬等重大疾病的免疫, 疫苗采购要理性化, 靠对产品的深度认识和临床实践来检验和确定采购;定期对猪群做好保健工作, 尽量减少细菌病的继发感染, 降低细菌继发感染引起的死亡;增强生物安全意识, 加强猪场内外环境的消毒, 将疫情拒之门外;密切注视猪群的健康状况, 做到对病猪早发现, 早隔离, 早治疗, 传染猪只无害化处理, 严防造成疫情扩散;对病猪的治疗要对症对因用药, 严禁滥用药, 超量用药, 防止重蹈因药物中毒而死的覆辙。

4.4 积极引导猪场和养猪经济合作组织加强行业自律

进行优质、无公害生猪生产, 提倡微生态、营养性添加剂和全价平衡饲料饲喂, 中草药防病保健, 严禁在饲料中添加瘦肉精、三聚氰胺和违禁药物, 确保猪肉安全, 消费放心。

4.5 组织好养猪企业与屠宰加工企业间的产销对接

3.当前国际形势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篇三

当今的国际形势,对我国的影响很大,而中国的发展对国际形势也有很大影响。我认为今后若干年,国际形势中有四个特点需要我们企业界注意并加以参考。

美国对外安全战略的影响

首先,美国对外安全战略的影响。

我们在研究国际形势、研究对外投资、吸引外资的策略方针时,必须要考虑到美国这个因素。美国今后至少两年(也许会更长),对外的安全战略主要还是反恐、防核扩散、遏制伊斯兰的极端主义势力,这会是他作为全球安全策略的主要目标。同时,他也会努力改善和欧洲盟国的关系,并加强同日本的同盟关系。从总体上看,中美关系还是比较平稳的,但是他还会继续采取遏制和防范的举措。

虽然美国对俄罗斯加强了战略上的挤压,但他的战略重点还是在中东。我认为,国际上有三大热点对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的遏制、制约比较严重。

第一,伊拉克的局势非常不稳,安全局势得不到改善。从美国方面讲,他现在也很困难,每天伤亡人数在上升,每年还要继续花费大量的资金,来维持在伊拉克的战事。同时,国内的反对声音也在上升,所以这对布什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麻烦。

第二,就是伊朗的核问题。由于伊朗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石油储量排世界第五,天然气储量仅次于俄罗斯,美国想控制住伊朗,但又担心伊朗进行核武器开发。因此,美国进行全球扩张的目标受到了越来越大的阻力。

另外,伊朗政府对黎巴嫩真主党很支持,而且每年给其大量的援助;再者,就是伊朗跟叙利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还有就是伊朗对伊拉克的什叶派地区的渗透非常厉害。`

总之,美国的安全战略主要还是反恐、防核扩散、防止伊斯兰的极端主义。同时,在亚太地区和独联体地区,他也在加紧扩大自己的影响,其手段也是从以往的单边手段转向综合应用多种手段。

中国国际关系的影响在上升

第二个特点,就是中国国际关系的影响在上升。

我国内外环境的最大变化是,我们与世界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紧密,国内与世界形势的互动性日益增强。在全球化的形势下,我们的政府官员、企业家只有培养世界眼光、战略眼光,才能适应全球化的趋势。

目前,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外汇储备都居世界前几位,外国企业的投资也越来越多。前些天我跟日本软银集团和美国耶鲁基金的老总聊天时,他们表示:一方面是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影响在增长,另一方面是中国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成功的国家。

可以说,中国的商品价格、消费能力在影响着全世界商品的价格和通货膨胀率。可以说,中国目前还是亚洲第一进口市场,并将继续成为拉动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记得在一次拉美的APEC会议上,本来是一个随意的午宴,智利总统提出来(那时智利与我国的五矿集团签署了一个大项目),希望可以由胡锦涛主席给大家介绍一些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面临的困难,大家对中国发展非常关注。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胡主席非常详细和到位地介绍了中国的情况。当时,智利总统激动地说:我们来之前都受到中国经济崩溃论和中国经济威胁论的影响,但听了胡主席的介绍,我们可以放心地回家了。因为中国经济还会持续、稳定地发展,这对我们是一件大好事。同时,日本前首相小泉,以及其他领导人,都普遍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各国都是一个机遇。

在今后的若干年,许多国家、国际联盟和组织都致力于与中国进行经贸关系拓展,随着亚洲合作会议、中阿论坛、中拉论坛以及中非合作论坛的举办,随着与八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东盟以及周边国家(日本、韩国)合作的开展,都是希望同中国加强各个领域的合作关系。

我国的政治号召力在提升

我国在政治上的号召力也在提高,包括朝核问题,包括安理会改革问题等等,我们在这些会议上的号召力是很强的。像苏丹、利比亚等这类国家,他们虽然在国际上影响力不高,但是他们对我们支持很大,甚至政府都下指示要毫无保留的支持中国。有位国家领导甚至表示:海外的国家有哪些需要做工作的,你把名单给我,我给你们做工作。我把名单给他两三个礼拜后,他就告诉我哪个国家已经没有问题了,哪些国家还需要你们继续做工作。这说明中国的号召力是很大的。

同时,中国公民到境外的人很多,每年是2000~3000万左右,这说明我们中国公民走出去已经成为趋势,旅游、经商、探亲、留学的人越来越多。

同时应该看到,我国的政治影响力、经济影响力和外交辐射面在持续扩展,对国际关系,特别是利益格局的形成产生了冲击,我国与一些国家的摩擦和矛盾在上升。比如:我国与部分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加大(不仅仅是和发达国家),包括巴基斯坦、突尼斯这种纺织品大国,他们反复强调希望中国纺织品企业不要同他们的企业进行合资,他们认为我们已经在砸他们的饭碗了。

的确,我们发展经贸关系、在走出去的同时,确实需要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友好的发展中国家的心理问题,我们要有实现双赢或多赢的意识。

在企业走出去的商务谈判之前,我建议要把政治因素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来考虑。同时我们要看到,和西方大国在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矛盾和斗争还会存在,中国的周边环境是非常复杂的。

另外,尽管现在我们经济发展非常快,国内综合国力在上升,但我们也要非常客观地分析我国的情况:目前中国制造主要是零配件组装,在尖端技术市场上没有树立权威;我们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总体来说相对还较弱;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还有品牌的保护意识、境外的注册商标相对比较低,这是我们要清楚的现状。

大国关系互动在增强

第三个特点,就是大国关系互动增强。

我说的互动增强主要是良性的互动。比如:美国谋求霸权主义的战略变化,对主导国际事务的能力在下降;欧盟一体化进程受挫,正在反思以图调整;俄罗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抗衡美国力度增强;日本经济复苏,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野心膨胀;印度迅速发展,受到各方面的注意。

同时,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影响也在上升,大国之间合作、竞争、抗衡之势同时增强,但是大国之间发生对抗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各方着眼于未来格局,积极谋求在地区、国际权益方面的分配与游戏规则的制定中抢占有利地位。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关系的影响凸显

第四大特点,经济全球化对国家关系的影响进一步凸显。

现在世界经济进一步保持持续增长,但是不平衡点突出。这主要强调两点:一个是国际资源、能源竞争加剧,能源外交十分活跃。还有一点就是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世界贸易摩擦进入高发期。今后若干年,东亚和拉美的经济增长会持续领先,所以欧洲、日本、美国、俄罗斯非常重视东亚经济合作,在这个经济互动中会形成新的竞争。所以,在全球化情况下,各种跨国性问题会增多。

综上所述,从以上国际形势的四大特点可以看出:

第一,国际环境还是很复杂,但是争取较长时间和平的外部环境是可能的;

第二,我国在国际事务中不处于矛盾和斗争的焦点,所以我们不会卷入大规模的或者是局部的战争中;

第三,随着中国国力的提高,我国经济还会持续地上升,其他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从我国的发展中获得的实惠增多,需要与我国合作成为大多数国家的政治取向;

第四,中国在区域合作里面的作用和分量将会越来越受到关注。

所以,我们要抓住对国际关系发展变化具有长期和深远影响的矛盾,从战略高度关注这个矛盾的发展,延长我们的战略机遇期,增强我们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这也是为我们企业走出去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4.当前国际形势分析 篇四

对于当前国际形势,可以用“12345”来概括。1指“一个主题”: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2即“两大公害”: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3指“三种态势”:总体缓和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而局部动荡、总体和平而局部冲突;4即“四股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模式多样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5指具体呈现出如下五大特点:

第一个特点: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不平衡。冷战结束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不复存在,世界格局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后,各种国际力量正处于此消彼涨过程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在新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之前,国际力量对比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美国一强称霸的局面暂时无法改变,其综合实力无人能及。与此同时,其他国际政治力量正在发展并逐步成为多极化世界的某一极,中国的迅速发展、俄罗斯国力的恢复、欧盟自我意识的觉醒、印度的崛起等,再加上非盟、阿盟等地区性国际政治组织的作用日益显现,多极化世界的雏形日渐明朗。正是由于各种新的国际力量的崛起,美国总统奥巴马日前在其《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宣称,美国放弃“先发制人”战略,谋求与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合作,共担全球责任。

第二个特点:科技发展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力量。当今世界,信息、生物、材料和能源等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迅猛,科技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已由20世纪初的不到20%,上升到目前的80%左右。各个国家都在构筑适应未来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美国2003年科研经费高达1180亿美元,前年又一次性追加四亿美元给其四大联邦科研机构,通过实施信息高速公路、人类基因组、纳米技术以及未来能源等重大科研计划,美国实现了全面领先的战略目标;日本实施“知识产权立国”计划,把以知识生产为基础的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韩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核心;印度实施重点赶超计划,目前其核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2010年5月,美国研制的空天飞机X—37B试飞成功,据称两个小时内可以攻击全求任何目标,再次昭示了美国的军事霸主地位,严重危胁了其它国家的军事战略安全。目前,美国的X—47B据说也正在研制当中。

第三个特点:局部地区动荡局势短期内难以扭转。世界上目前还存在几个火药桶,战火往往一触即发。

1.中东地区。该地区是当前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地区,目前存在伊拉克危机、伊朗核危机、巴以危机等多个错综复杂的问题。一直主张武力对搞以色列的哈马斯控制了加沙城,以色列则修建了高达3米的水泥隔离墙,将加沙围城了一座大监狱,加沙因此物资短缺,陷入了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去年5月31日,以色列海军袭击了向加沙地带运送物资的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船队,引起了世界的强烈反2 应。今年2月18日,联合国召开大会对关于反对以色列在加沙地带修建犹太人定居点决议草案进行了表决,15个联合国理事国,14个投了赞成票,1个否决票(美国)。

2.高加索地区。这一地区是俄罗斯与西方博弈的前沿。美国对高加索地区觊觎已久。近年来,美国利用这一地区国家与俄国的固有矛盾高调介入,支持“颜色革命”,扶植亲美政权,拉扰格鲁吉亚、乌克兰等原苏联加盟国加入北约,压缩罗斯的战略空间。对此,俄罗斯给予了坚决回击。目前,高加索地区局势依然十分糟糕。2010年2月19日,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印古什共和国发生连环爆炸,2人死亡,33人受伤,伤者包括当地警方负责人,车臣武装组织立即宣称对该事件负责。

3.南亚地区。南亚地区八个国家有三个国家战争阴影笼罩。一是印度与巴基斯坦两国为克什米尔闹得不可开交:巴基斯坦将整个克什米尔地区视为有争议的领土,而印度则援引其宪法证明克什米尔地区为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印巴两国为了争夺克什米尔地区冲突不断,由于两国都是有核国,克什米尔争端十分危险。而另一个国家是阿富汗,塔利班武装组织阴魂不散,时常兴风作浪。

4.非洲地区。由于党派、部族、宗教之争,地区、边界问题与争夺自然资源等,非洲地区战乱不断,政变频仍。据统计,在过去的十多年里,非洲3/4的国家卷入战乱,夺去了800多万人的生命,使1600万人无家可归。大分国家因战乱陷入贫困,贫困又时常引发 3 战乱,陷入“越穷越打,越打越穷”恶性循环之中。自今年1月25日以来北非、中东的部分国家连续发生大规模游行示威,有的已经一起政权更迭(例如,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已经下台)。

这四个地区的和平问题长期难以解决,既是这些地区的复杂的历史、文化、政治与经济因素相互交织影响的结果,也是大国之间的力量博弈的结果。

第四个特点:恐怖主义袭击依然不断。继“9.11”事件后,国际恐怖组织又在西班牙制造了“3.11马德里恐怖事件”、在俄罗斯制造了“别斯兰人质事件”,英国伦敦又发生了恐怖爆炸,在印度孟买制造连环恐怖袭击,世界上几乎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恐怖事件发生。2010年,相继在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发生了多起恐怖袭击事件,死伤惨重。5月份美国纽约在一周内就发生了数起“乌龙”恐怖袭击事件,搞得纽约民众人心惶惶。2011年1月2日,埃及教堂新年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已致21人死亡。2011年1月2日,俄罗斯莫斯科多莫杰多沃机场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导致35人死亡,100多人受伤。2011年2月10日上午,巴基斯坦西北部城市马尔丹一处军营发生自杀式袭击,致使31名士兵死亡。

5.2012当前国际形势分析 篇五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2年以及过去的2011年国际经济、政治、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国家兴起,世界多极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经济在缓慢和不平衡中复苏,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朝鲜半岛安全不容乐观、中东战火纷飞、伊朗核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非洲大面积军事冲突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领土纷争愈演愈烈。2011已经走过大半,我们期待合作,期待和平、期待发展、期待绿色。

简单地从几个大国来看:美国力不从心,已经进行了战略调整,高调重返东南亚,以遏制中国;欧盟与欧元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峻考验,欧洲领导人正竭力与危机奋战;俄罗斯痛感资源出口依赖型经济结构的弊端,决定加大外交为经济现代化服务的力度;日本经济本来就萎靡不振,在经历了9级地震后,国家经济更是遭受重创,政府公信力下降;中国外交活跃主动,在国际经济复苏、全球综合治理、地区形势稳定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作用,但国内CPI持续上涨、与周边国家间领土争端成为影响中国发展的最主要问题。

1、新兴大国在各领域发挥影响、世界多极化发展进程加快 亚、非、拉等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保持强势发展势头,尤以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家为代表,其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力量对比进一步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1年发展中国家占全球GDP比重将达52%,历史上首次超过经合组织成员国。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在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气候变化以及伊朗核、朝核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二十国集团G20当中,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占了成员国的半数。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仍具有相对优势,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话语权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各大国针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纷纷调整对外战略和政策,互动更加活跃。国际关系的形态更加多样,内涵更加复杂。传统国家间阵营和界限趋于模糊,利益组合趋于复杂。围绕气候变化、核安全与防扩散、国际金融改革等议题,各国根据不同利益需要结成不同联盟。国际关系行为主体更加多元化,国际权力更加分散。普通民众通过互联网、手机等信息技术,对外交事务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增加。

2、经济在调整中缓慢复苏,仍面临许多不确定风险

2010年,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经济回暖迹象。但另一方面,各国为刺激经济增长而实施的扩张性政策导致政府债台高筑。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数据,二十国集团成员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比例已近8%。2010财政美国财政赤字达创纪录的1.3万亿美元,2011财政的财政赤字将进一步恶化。日本的财政状况也不容乐观,政府债务规模是GDP的200%,消费者物价指数连续20个月下降,深陷通缩泥潭,但震后重建可能会给日本带来一丝转机。

中国和印度等亚洲主要国家经济复苏强劲,但面临物价上涨、经济过热的风险,并且可能将风险传导给亚洲其他国家。2011年,世界经济将继续增长,至于增势是否减缓则存在未定因素。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仍然很不乐观。

IMF《全球金融报告》认为,尽管世界经济仍在复苏,但全球金融体系发展依然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在世界经济复苏的同时,经济主体的资产负债表逐渐改善,但要取得更大进展则需化解主要银行系统的遗留问题。然而,巨大的下行风险仍然存在,发达国家面临着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挑战。事实证明,新兴市场经济体对金融危机冲击有更强的抵抗力,但其金融体系依然脆弱,并面临着遭受巨额资本流入冲击的风险。

3、国际安全形势复杂多变、中美扮演重要角色

第一,朝鲜半岛剑拔弩张:朝鲜与韩国依然对“天安舰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闹得不可开交,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将得以延续。朝鲜和韩国之间再度出现军事摩擦的可能性相当大。由于双方领导人在国内政治领域中的回旋余地都很有限,因此,对于军事摩擦和冲突的控制将更多取决于美国和中国等周边大国的克制与约束。

第二,中东地区的情况令人担忧:阿以谈判再一次因犹太人定居点问题而告破裂,中东和平进程再度搁浅,而且很难在近期内再度开启。从2011年7月起,美军将开始从伊拉克撤军,但撤军规模也有可能取决于伊拉克马利基政府的工作绩效。由于巴基斯坦坚决拒绝美军跨过巴阿边界围剿藏匿于巴基斯坦部落地区的塔利班组织,而美国扶植的卡尔扎伊政府又十分脆弱,所以美国从阿富汗撤军的规模也迟迟难以决定。伊朗核危机在经过一系列外交折中之后仍然处于僵持阶段。

第三,2011年非洲的安全形势也不容乐观:苏丹于2011年1月8日就南部苏丹是否独立问题进行全民公投,南北双方尊重公投结果,和平分手,结果还不错,没有带来大规模冲突。再看利比亚,卡扎菲与反对派双方你争我夺,北约组织对其进行军事打击,施行空袭,对人民在成了巨大伤害,不断有人员伤亡。

第四,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1号,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使塔利班武装分子受到了巨大的打击,这无疑是全球打击恐怖分子上重要的一笔和胜利。但恐怖主义泛滥依然像乌云一样给世界压力,《人民网》5月2日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篇注明是知名媒体评论员写作的文章,题目是“拉登被埋葬在春天里,但美国反恐战争仍在严冬”,认为“从实际情况看,美国的中东反恐策略从未成功,反而是越反越恐”。

6.当前国际形势分析——个人观点 篇六

但是,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恐怖主义活动、毒品走私、跨国犯罪、环境污染、严重传染性疾病和重大自然灾害等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威胁。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贸易纠纷和摩擦上升,资源能源问题突出。

面对机遇和挑战,世界各国应顺应历史潮流,加强协调合作,共同应对挑战,让世界少一些战火,多一些安宁;少一些贫困,多一些富足;少一些对立,多一些合作。

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国际环境对我国利大于弊、积极因素多于消极因素的总体状况没有改变,但某些挑战和问题有了新的发展,值得关注。

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紧迫。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摧毁了有关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环境。这不仅使一些地区的人民生活被置于水生火热之中,而且使这些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水平拉大,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其二,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环境。如今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冲突和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其三,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当今许多局部冲突和地区争端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事实上,在当今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美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

当今世界多数热点问题,如伊拉克战争的各种后遗症、巴以冲突的持续和升级、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霸权主义干预密切相关。霸权主义直接间接地引起、激化或加深了当前世界的许多地区性冲突、动荡和紧张,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由于在伊拉克遭受一定挫折,美霸权战略的策略和手法有所调整。美在伊战后治理问题上面临的困境超出布什政府当初的想象。伊战后,美在伊拉克迅速稳定局势、以美式民主改造伊拉克社会以及将投放在伊拉克的大批美军战略力量抽出他用等计划不仅一一落空,而且不得不面对伊战带来的种种问题和压力,如伊境内连绵不断的恐怖袭击和暴力事件、持续攀升的美军伤亡人数、美军虐俘丑闻、以及始终不能为发动伊拉克战争找到一条法理上站得住脚的理由,等等。美为借助联合国及国际社会帮助其解脱在伊拉克等问题上的窘境,单边主义姿态有所收敛。不过,迄今为止,美谋求霸权的势头没有因此而受到根本性遏制。美在伊拉克等问题上的姿态变化虽暴露美难以单枪匹马独步世界,但与越南战争不同,在伊拉克受到的挫折并未使美伤筋动骨,没有动摇美推行强权政治所依赖的实力基础,亦难以使布什政府对其霸权战略进行全面反思,从根本上吸取教训。

三、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美国反恐战略对国际反恐斗争之局限和弊端进一步显现;国际反恐斗争中双重标准问题反映出国际反恐阵线的内部分化倾向。

今年以来,国际反恐形势出现若干新动向。首先,恐怖主义活动出现新的反弹,打击恐怖主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袭击规模扩大。西班牙、俄罗斯等地先后遭受严重恐怖主义袭击,举世震惊。

其次,美国反恐战略在国际反恐斗争中的局限和弊端暴露无遗。布什政府在“9·11”事件后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的两场“先发制人”的战争,不仅未使恐怖主义受到震慑,或使美国和世界变得更加安全,反倒使伊拉克成为又一个恐怖主义的滋生中心,恐怖主义活动愈演愈烈。“反恐战争”使世界出现“越打越恐,越恐越打”的怪圈。这种现象同美国反恐战略中几个根本性的问题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一是反恐动机不纯,利用反恐图谋霸权。伊拉克战争是典型例证。伊拉克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本来没有关联,现在却变成了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在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上对伊拉克制造 “莫须有”的罪名,强行发动一场旨在实现其大中东霸权计划的入侵战争,在伊拉克社会和阿拉伯世界激起强烈反美情绪。二是将反恐斗争等同于军事斗争,治标不治本。布什总统在“9·11”事件后称美国与国际恐怖主义进入长期战争状态,实属无稽之谈。恐怖主义袭击无论手段如何残忍,破坏如何严重,本质上仍属跨国犯罪活动。有效的反恐斗争应更多倚重司法、公共安全、情报和金融体系中的资源和手段而不是军事手段,而消除恐怖主义的根源更有待于经济和社会政策的配合。除非别有动机,将反恐斗争与战争简单地划等号,不仅牵强附会,使反恐斗争伤及大量无辜,而且难以触动恐怖主义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三是美国将巴以问题同国际反恐混为一谈,不但促使巴以双方继续以暴易暴,而且加剧了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情绪,为国际恐怖势力所利用。

五、国际形势变化趋势对我国的影响

对我国来说,对当前国际形势进行评估,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国际环境对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影响。这既涉及对当前形势的判断,也涉及到对当今世界长远变化大势中一些深层问题的认识。

首先,从总体上看,当前国际形势对我国仍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于我国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特征、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革命新浪潮给我国发展提供的巨大动力和机遇,是长期性、可持续的。只要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些机遇就会继续促进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其次,当前国际矛盾的特点、世界战略格局的调整方向、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趋势、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仅没有弱化而且正在强化国家主权在国际关系中的基石地位和重要意义。要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保持和争取比较有利的地位,对于国家主权在国家利益中的核心地位和基础价值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矛盾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必须坚持和倡导在相互尊重主权的前提下,积极寻求存异基础上的求同,多元基础上的共识,共赢基础上的合作。

再次,台湾问题对中国保持和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构成的不利影响呈增大趋势,已成为中国在本世纪国家安全面临的最大隐患。涉台外交在维护中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应对“台独”分裂势力在两岸关系中制造种种突发性事件的任务与日俱增。美军积极调整在亚太的军事部署虽然是为其全球战略服务的,但客观上使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环境更加复杂。面对挑战,中国必须不断发展自己,提高包括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使我军建设更加适应未来战争的要求。

7.当前我国消费品市场形势 篇七

一、消费品市场是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亮点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明显减缓, 按可比价格计算的GDP年增长速度为9%, 增幅下降4个百分点, 外贸出口增长速度为17.2%, 增幅下降8.5个百分点, 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9.5%, 增幅下降5.4个百分点,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0.9%, 增幅下降9.3个百分点, 全年入境旅游人数比上年下降1.4%, 国内出游人数增长6.3%, 增幅下降9.2个百分点, 全年税收收入增长17.0%, 增幅下降14.4个百分点。消费品市场是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亮点,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1.6%, 增速加快4.8个百分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4.8%, 比2007年加快2.3个百分点。

消费品市场的超强劲增长, 使我国消费品市场消费规模顺利突破10万亿元大关, 创立消费品市场消费规模发展新的里程碑, 这是改革开放30年的重要成果。我国消费品消费总规模1992年突破1万亿元, 用了近44年的时间 (1949-1992年) , 2003年消费品消费总规模突破5万亿元, 从1万亿到5万亿元用了11年时间, 而从5万亿元到突破10万亿元仅用了5年的时间, 零售总额就增加了19 278亿元。2008年社会消费品突破10万亿元, 标志我国消费品市场的发展进入一个更大的发展平台, 消费领域和消费潜力将得到更大的拓展和提高。

二、实际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 创1978年以来最高水平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速度看, 2008年增长14.8%, 快于GDP增长速度 (可比价格计算) 5.8个百分点, 创1978年以来快于GDP增长速度的最高水平, 14.8%的实际增长速度也创下1986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速度最高水平。

三、农村市场表现十分突出

2008年, 我国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0.7%, 城市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2.1%, 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仅落后于城市1.4个百分点, 是1995年以来的最小差距, 创199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四、餐饮业零售额增长速度大幅加快, 创1997年以来最高增长速度

2008年, 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增长24.7%, 比2007年加快5.3个百分点。增速创1997年以来最高水平, 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增连续30年快于批发零售业的增长速度。2008年住宿和餐饮业保持强劲增长态势, 各月增长速度均保持在22%以上。

五、小型和个体商业快速增长

由于农村市场的快速增长和高物价及金融危机造成的消费下移等原因, 2008年, 限额以下批发零售业 (小型和个体商业) 的名义增长达到了20%, 比2007年加快8.1个百分点, 实际增长速度更是高达13.3%, 比2007年加快5.5个百分点。

六、大型批发零售企业销售增长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

2008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实际增长17.2%, 低于2007年4.4个百分点, 其中第四季度实际增长12.4%, 低于2007年7.8个百分点。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的统计监测结果, 也显示相同的运行态势。2008年第四季度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增长速度大幅减慢, 第四季度仅增长9.8%, 低于前三季度13.5个百分点, 低于2007年同期17.6个百分点。

七、物价前高后低, 推动消费实际增长持续加快

8.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要点 篇八

推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为投资、消费、外贸。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长期居高不下意味着什么?它至少意味着中国经济的环境与外部经济环境高度正相关。而目前世界又面临着怎样的情境呢?首先是美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虽然对这一点,学界还存在着争论,但是当前美国经济的疲软,则是不存在争议的。一个起因是次贷危机,目前看到的情景,已经远超过最初最悲观的经济观察家的估计。继年初美林、花旗这些世界投行业大佬相继暴出巨亏予世界以极大震惊之后,3月份又暴出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因受次贷影响,濒临破产的消息,被大摩以2美元一股廉价收购。作为贝尔斯登的在册“准投资者”,中国的中信证券公司只是由于国内繁琐的监管手续,还没来得及掏出数以亿计的真金白银,贝尔斯登的大窟窿即已暴露,侥幸逃过一劫。目前美国的次贷危机正在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最后究竟能够达到怎样的程度,目前没有人能够估计,也没有人敢再估计了。但是次贷危机只是由美国所发出的对世界经济冲击的第一波。目前美国对冲基金等大量杠杆类投资工具又开始发出危险信号,业界估计有可能造成对世界经济的第二波冲击。随着美国次贷和对冲基金等大量利用金融杠杆进行投资或投机的机构陷入危境,可能出现的是美国大量投资者的破产、企业倒闭、国民失业,业界预计有可能造成对世界经济的第三波冲击,后果不堪设想。在两会结束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中国总理温家宝公开对外表示:对美国经济深感忧虑。中国人向来温和谦让,照顾朋友的面子和情绪,作为总理,如此对一个“外国朋友”的经济表达公开的忧虑,在中国的对外交往历史上,这恐怕还是第一次。可见中国高层对当前美国经济的忧虑之深。而作为接纳了中国对外出口四分之一以上的美国,其经济的疲软,甚至可能陷入衰退,对中国经济的巨大负面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这意味着中国的很多对外贸易企业,尤其是高度依赖出口、依赖美国市场的制造加工企业,如珠三角、长三角的大量中小企业,都有可能陷入困境,甚至倒闭。而这两大领域,也是目前国内汇聚创业者最多的领域之一,这可能同时意味着在这些领域创业、投资环境的恶化,相关人士必须对此保持高度警惕。

全面通胀一触即发

就国内来说,根据从两会传出的消息判断,当前通胀可能已经显著呈现朝恶性化发展的趋势,否则,防通货膨胀不可能成为两会的第一大议题,也不可能成为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焦点话题。毋庸讳言,国内通胀发展至今日局面,与中国的某些有关管理当局最初对形势的误判,甚至讳疾忌医,是不无关系的。就在去年7月份,当月公布的CPI已经攀上4%以上的涨幅高度时,国家统计局有关人士仍旧在中央电视台声明:通货膨胀离我们还远着呢!到去年10月份,CPI连月攀高,而且不见有丝毫可能回落的迹象,国家统计局的相关人士不得不承认通胀的现实,但依旧抛出一个“结构性通胀”的说法。这是一个在经典经济学教科书上前所未有的概念,也可算是中国特色之一。而其理由是,虽然CPI连月走高,但PPI仍旧保持相对稳定。作为基础,PPI上不去,CPI再攀高,其程度恐怕也有限。到去年12月,PPI也上来了,全面通胀的事实几乎已毋庸置疑,但有关管理当局却干脆不提通胀了,说法变成了“物价的结构性上涨”。有关管理当局这种讳疾忌医的态度,导致最佳调控时机一失再失,终于导致了今日难以收拾的局面。到今年3月的两会,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已经不再回避“通货膨胀”的提法,并且将进一步“防通胀”列为今年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首要任务,而“防经济由偏快转过热”已经退居其次。

防通胀贷币政策手段有限

目前来看,有关管理当局防通胀,尤其是要消除人们业已形成的通胀预期的手段十分有限。首先,从货币政策上看,目前可供采用的主要手段有:加息、提高准备金率、汇率调整、发行大额央票回收流动性。加息方面,由于中国采用与美元软挂钩的浮动汇率制,随着美联储为挽救国内资本市场、为国内金融机构债务减压而持续降息,中美利差已经呈现明显倒挂,并且差距不断扩大,为防备国际热钱的冲击,中国有关管理当局已经捉襟见肘,如果再加息,只会吸引国际热钱更加疯狂的涌入,随之而来的只能是国内资产价格的暴涨,使经济呈现更加严重的泡沫化,这是中国所承受不起的。所以,虽然央行行长周小川不断说,国内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率都还有空间,但实际上,中国再加息的空间已十分有限。作为调控通胀水平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加息已在政策上被迫退居边缘。

提高准备金率,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准备金率最高可以提升至20%,中国经济还能够承受。但是,却忘记了各商业银行的承受能力。尤其是自2007年以来,大量国内商业银行的改制上市,银行已经不再是由国家说了算,赚了是国家的,赔了也由国家兜底。现在商业银行除了要向社会、向国家负责,更要向股东负责。国内商业银行目前仍主要靠息差为生,中间业务很小,其他赢利手段基本缺乏。钱都被中央银行收了去,商业银行拿什么来放贷?没有贷款,就没有息差,靠中央银行的那点息差,恐怕连养活自己都不够,何谈回报股东。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已普遍出现了头寸紧缺的局面,而这些商业银行解困的办法就是:东部银行靠从中西部挖资金;靠“紧缩”民营企业的信贷空间挤出资金,再拿去投放给国有企业和政府性投资项目。如此一来,本来就资金紧缺,还需要靠国家政策吃“偏饭”的中西部更加雪上加霜,等于是“劫贫济富”;民营企业的融资途径本来就不多,现在也同样是雪上加霜。所以,准备金率的上调空间也同样有限。

汇率方面,目前海外有传说,中国有关当局正在“密谋”人民币重估,据说是有一步升值到位的想法,但已遭到中国有关方面明确的否认。一般以为,海外舆论并非空穴来风,中国一些高度“机密”的事情,往往是由海外先捅出来,然后才出口转内销,为国内民众所知。但这一次,事情恐怕不会这么简单。还是那个问题,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和幅度,必须考虑国内企业的承受能力,另外还要考虑高达一万五千亿美元的外储损失。本来美国实行弱势美元政策,就使中国的外储每天都在遭受贬值,被舆论指责为穷中国补贴富美国,人民币的升值,只能使中国手里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变得更加不值钱。再一个问题,还是国际热钱。人民币一步升值到位,热钱套利的目的快速兑现,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套现资金的集体流出,而国家在这方面目前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已经有学者指出,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可能会导致中国经济的崩溃。有关管理当局大概是不敢冒这个险的。所以,靠人民币升值去抵御通胀,空间也有限。目前来看,只有大额央票还有比较大的操作空间,但这要取决于市场的购买意愿。而市场对大额央票的购买意愿,又取决于资本和资产市场的状况,尤其是股市、楼市的状况。只有人们觉得国内股市、楼市彻底不行了,才可能将资金转向购买大额央票,以获取那点可怜的利息。但是政府能让、敢让股市、楼市彻底玩完吗?同样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财政政策不利于防通胀

财政政策方面,美国目前为刺激国内消费采取了大规模的减税政策,但中国有关当局的减税意愿明显不足。别的不说,国内股市从去年10月中旬以来,短短5个月,迄今已经暴跌了40%以上。国内各方都在呼喊政府救市,要求降低印花税或印花税单边征收,可曾见到有关部门的积极回应?加税可以“半夜鸡叫”,降税却需要不断“研究”,明显是在敷衍。另外从个人所得税的调整,也可以看出国内有关部门在减税问题上的消极态度。所以,这个近期基本是指望不上的。积极的消息是,从两会传出的信息看,今年国家虽然声明仍将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但可能会在某些领域实行一定程度的财政扩张,以保持经济一定程度的增长,主要是为解决就业问题。从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国家将实行财政扩张的领域。但某种程度上,这对抑制投资、抑制通胀是个负面消息。

行政手段并不可靠

目前来看,惟一能够依赖的、具有较高可靠性的还是行政手段。以行政手段调控物价,大到对煤电油的限价,小到兰州一碗拉面的价格也进行限制,但这却是与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取向背道而驰的,而且从长期来看,只会造成价格信号的失真,使市场更趋混乱,从而在长期损害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且“底下”好像也并不都是那么听话,比如近期中石油、中石化旗下的众多炼化厂又开始“检修设备”,停工不干了。真实原因却是,国家限价,内外油价倒挂,使炼油变得无钱可赚。俗话说,“杀头的买卖有人干,赔本的买卖无人干”,国家强制要求别人干赔本买卖,别人当然不愿意干。中石油、中石化去年就来过这么一手,最后结果是迫使国家上调油价,并对两大垄断公司拿出巨额资金,进行财政补贴。目前还有一个困难是,两大公司都是上市公司,而且同时是海内外几大市场的上市公司,国内对内资股东有办法,对外资股东,恐怕就得掂量掂量。很多人对中石油、中石化在关键时刻中断市场供应,对国家拿出巨额资金对中石油、中石化进行补贴,都颇有微词。岂不知企业固然有企业的困难,国家也有国家的苦衷。虽然造成这种局面,很大程度上是有关当局在最初决策时缺乏通盘考虑的结果,但现在木已成舟,只能承认现实。目前有人提出让国家回购两大公司的股权,将两大公司重新国有化,这一要看国家有没有这样的财力,二还要看相关股东愿意不愿意,恐怕都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依靠行政手段调控物价,看来也不完全可靠。现在还只是出现局部“油荒”,国家继续如此“调控”下去,会不会出现大规模的“电荒”(广东目前已经出现30年来最大的一次电荒)、“煤荒”、甚至“粮荒”,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物资“荒”,未来都是不可知的事情。

上一篇:酒泉市城市排水与污水处理管理暂行办法下一篇:房屋装修开工动土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