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精选9篇)
1.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一
*******卫生院
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情况汇报
我镇自开展“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以来,认真贯彻国家中医工作政策,遵照市委市政府、卫生局等上级文件指示精神,狠抓我镇中医工作,使中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此,我谨代表镇党委、镇人民政府对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莅临我镇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现就我镇创建工作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作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我镇有*个行政村,个居委会,设
个中心卫生院,个村级卫生室。卫生院现有干部职工
人,医药卫技人员
人,其中中医药卫技
人,占医药卫技总人数
%,1个中心院部,2011年医疗业务收入
万元,其中中医药业务收入
万元,占医疗业务收入的 %,中心院部开设有中医门诊内科一个、中医住院内科一个,中医针灸科一个。针灸理疗科、中药房、中药库、中药炮制室等中医业务科室,有中医病床张。配备了B超、X光、全自动化生化分析仪、彩超、脑血流图、阴道镜等中高挡医疗设备。全镇常住人口万人,医疗机构服务范围达平方公里,人口约人。卫生院中药房的中药饮片已达到358种,中成药品种187种,中药使用率在40%以上。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根据创建工作要求,我们首先抓了中医组织机构的建设。一
是镇政府、卫生院成立了中医达标领导小组和中医管理科,配备了中医专(兼)职干部。二是根据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建设标准与评审细则》以及市政府、卫生局中医创建工作的安排部署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三是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一把手”责任制和“一票否决”考核制,把中医达标工作与职工的工作考核密切挂勾。四是确立了以我院中医达标为主体的创建龙头,负责实施全镇中医药药推广及基层中医药指导等职能工作。五是各科室、村等各级医疗机构任务到人、责任明确,分级指导,层层负责,使该项工作落到实处。院领导高度重视中医创建工作,一方面完善自身建设,设置中医一级科室1个,中医专科(专病)2个;加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配置及岗位管理,使全院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之比达到35%以上。另一方面认真履行创建基地的工作职责,成立了基层中医管理科,负责实施对本卫生院中医创建工作的综合指导及质量管理;认真实施科教工作,加强对全区中医药人员的业务培训。在工作过程中,我院和镇政府,市卫生局中医股紧密配合,提供对乡村医生的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加强农村卫生所和乡村医生管理、定期监督检查。镇政府分管领导及市卫生局中医股和卫生院领导亲自深入基层15次,中医管理科下乡25次,加强对各村卫生室中医创建工作的督查督导;配合我院举办中医药学术研讨活动3次;开展中医病案书写培训二次。院内设立了健康教育宣传栏,张贴中医药保健知识;各村定其用黑板报的形式向村民宣传
中医药防病、治病和保健知识。卫生院积极地推广中医药技术,使乡村医生能够用中医药技术为农村居民提供简捷、价廉、效优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
三、整体联动,团结协作,创建工作见实效。
2010年、2011年,镇政府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给予了政策保证和支持,按照创建标准,按辖区内人平不低于0.3元/人安排中医专项事业经费,今年划拨专项经费在去年的基础上增长25%。用于中医药教、研工作,确保了中医事业后劲,促进中医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湖南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标准》要求,切实加强了中医药各项工作,抓好了中心卫生院中药房、中医科和村卫生室的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必备设施的投入。镇卫生院的中医药人员培训做到有计划、有目标。创建工作开展以来,镇、村两级中医药人员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逐步提高了我镇医务人员的中医药专业知识水平。并制定了对乡村医生的系统化培训方案,使我镇乡村医生能够得到系统化、长期性的培训。
(一)采取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和返聘退休老中医重返工作岗位等办法切实解决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共引进及返聘名老中医1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继续教育合格率达到85%以上。全院三名无学历中医药在岗人员参加了学历教育培训。参加省级新技术推广培训1人,市级新技术新项目推广应用培训25人次。董氏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高氏揉捏法治疗小儿伤食泻
技术二项新枝术的应用推广,给卫生院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据统计,此二项新枝术的推广应用分别治疗137人次,168人次,其有效率分别为92%,88%。我院*****撰写《*******》、****撰写的《*****》等中医学术论文发表在省级学术专刊《*****中医杂志》(****年第*期)。
(二)是积极争取资金,有计划地投入,逐步加强我院设施设备的建设。投入资金*万余元,完成了中药房的改造及基本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万多元,对中药库房、加工炮制室、煎药室进行了改造;添置了除湿机、煎药机等中医药器械。投入资金万多元,完善了中医科室的设置,对全院的中医药用房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和装修。对中药库房及中药房的药品进行了全面清理,保障了药品质量。对药品按功能进行了分类,制订了较合理的《用药目录》。
(三)根据卫生院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中医住院科室 2010年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新建内科住院大楼,中医内科设病床12张,合计60平方。病房内设有卫生间、传呼、中心供氧、有线电视等设施,24小时热开水供应。投资三万多元新购置了病床,棉被,被套,床单等。部份病房内设有空调。针对以前卫生院环境条件相对较差的状况,投资三万多元对医院环境进行了美化和绿化,使患者拥有有一个较舒适的住院环境。
(四)创建工作的有效进行给卫生院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上级的正确指导下,通过全院干部职工的不懈努
力,中医门诊处方书写、中医住院病历书写均有大幅度提高,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村卫生室创建工作。
我镇***个行政村,其村卫生室均已按照《村卫生室建设标准》基本改造完毕
1.基本完成了创建工作的各项业务指标。
2.示范村卫生室的建筑面积都不少于60平方米,药房、诊室、治疗室分设,设置了中药柜、银针、艾条、火罐、脉枕、人体挂图等。
3.村卫生站至少配备了1名中医或能中会西的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乡村医生,并参加了市、乡镇组织的业务培训。4.建立健全了村卫生室工作台账。基本做到了门诊有登记,用药有处方,收费有发票,出诊有记录,消毒、销毁有记载,传染病有报告。
总之,在各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督导下,在全院职工和全体乡村医师的共同努力下,我镇的中医药特色,中医药业务、中医水平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热情不断高涨,创建工作给我们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满足广大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为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做了我们应做的工作。但离各级政府及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我们将认真总结、务实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严格按照创建工作的标准严格要求。5
以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光临指导为动力,求真务实,为加快我镇中医药事业改革与发展,实现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为增强全镇人民健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谢谢各级领导和专家,祝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市**镇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领导小组
*****中心卫生院 2012年4月
2.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二
1 基本情况
1.1 农牧民肉羊养殖积极性高
由于受羊肉价格持续增长的影响, 农牧民肉羊养殖积极性增高。据2013年12月内蒙古畜牧业生产进度表统计数据显示, 羊存栏6169万只, 同比增长5.02%.
1.2 金融部门及蒙羊牧业等龙头企业介入
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金谷农村合作银行逐步介入我区肉羊养殖企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 通过企业法人资格和养殖户联保等形式为肉羊养殖注入资金。蒙羊牧业、蒙都羊业、草原宏宝、力农等大型肉羊屠宰企业正在各地联合或独资建立肉羊养殖基地, 助推肉羊产业发展。
1.3 肉羊交易市场正在形成
以旗县大中型肉羊屠宰企业为主的肉羊活畜交易市场正在形成, 交易形式各地不同, 前景看好。既克服了私人、单户交易带来的疫病难以控制的状况, 又减少了中间交易环节成本。
1.4 肉羊生产模式正在形成
近年来内蒙古现代农牧业产业科技服务体系肉羊示范推广团队重点推广了肉羊二、三元杂交改良技术、肉羊高繁品种 (系) 的培育引进、胚胎移植、羔羊快速育肥技术及TMA和生物饲料饲喂技术, 并对农牧民养殖户进行了培训, 发放科普材料, 使得肉羊杂交、羔羊快速育肥生产模式基本形成, 养殖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1.5 政府重视程度提高
旗县政府及畜牧主管部门陆续出台了有关肉羊产业发展的政策及规划, 对本地区肉羊产业有了新的认识, 重视程度明显提高。
2 存在的问题
2.1 疫病防控问题突出
由于农牧民养羊积极性高涨, 新增肉羊养殖户对基础母羊需求增加, 基础母羊在全区乃至从省外调动频繁;随着羔羊育肥专业户的出现, 羔羊集中育肥规模的逐步增大, 羔羊流动性增加, 但农牧民防疫意识薄弱, 存在着疫病难以防控的问题, 增加了肉羊养殖业风险。
2.2 种羊质量问题突出
随着肉羊养殖效益的增加和农牧民扩群的需要, 基础母羊淘汰率减少且导致质量下降。优质种公羊价格偏高, 难以大规模推广。利用种公羊补贴所购优质肉羊种公羊, 大多直接给了用户, 较为分散, 纯繁困难, 利用率低。
2.3 繁殖技术难以推广
人工授精等繁殖技术手段, 除个别规模化肉羊养殖场使用外, 难以大规模推广。
2.4 羊源短缺
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 羊肉消费需求增加, 造成羊源短缺, 大中型肉羊屠宰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 肉羊的季节性生产特点使屠宰期缩短。再加上小型、条件较差的屠宰企业数量较多, 使得效益下降,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而澳大利亚、新西兰对我国出口的羊肉仅为我区自产羊肉价格的一半, 对我区羊肉市场有所冲击。合作社等肉羊生产组织多, 但管理较为松散, 大多没有形成利益链和联动机制, 组织化程度低。区内羔羊育肥企业少, 大多数羔羊被山东、河北调走, 造成效益流失。
2.5 信贷、保险问题
银行信贷门槛高, 养殖户联保贷款手续繁琐, 农业保险没有惠及肉羊产业。
3 应采取的措施
3.1 稳量提质
稳定基础母羊数量, 提高质量及繁殖性能。紧紧依托自治区肉羊产业科技服务体系这一平台, 以建立肉羊产业综合多功能示范园区为突破口, 研究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推动肉羊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标准和规程 (如肉羊不同生长期日粮搭配标准、肉羊种羊繁育标准、高效杂交技术标准、优质肉羊羊肉等级生产标准、养殖园区环境卫生标准、药物和添加剂检测标准等) , 通过园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进一步增强科技应用推广力度, 提高肉羊生产的科技贡献率, 加快推进内蒙古自治区肉羊产业提档升级。为此, 应围绕建设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技为依托的新型标准化肉羊高效养殖模式, 同时建立和完善内蒙古养羊重点旗县肉羊技术示范推广服务队, 重点推广10项实用增产技术, 集成和优化8项核心技术, 力争形成支撑肉羊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 进一步完善自治区的肉羊产业技术支撑体系。
在选育专门化肉羊新品种、建立肉羊经济杂交体系和育肥体系、羔羊早期断奶、快速育肥技术、提高繁殖率、出栏率、营养均衡供应、工厂化养殖产业化示范创新肉羊产业化经营模式等方面实现关键性突破。
3.2 政府部门加大投入及协调力度
政府部门应针对土地流转、担保等出台一系列政策及细则, 协调金融部门降低信贷门槛及简化信贷程序。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自治区、盟市财政在每年预算内安排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国外引进种、肉羊新品系培育 (包括多胎母羊的选留、肉羊饲料补贴、选育新技术的应用) 、肉羊相关标准和新技术研究示范 (主要用于相关肉羊标准的研发制定, 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 、科技示范园区 (基地) 的建设补贴等。
3.3 加强培训
因农区、牧区生产方式及畜牧业发展要求不同, 应对农牧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牧区要以抓好种源基地建设为重点, 进行优质地方品种的提纯复壮和扩繁, 加强专用品种的选育, 提升种羊质量, 提高生产性能, 加快优质肉羊品种的推广。
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要以经济杂交为重点, 利用杂交优势生产肥羔, 推广和应用专用饲料, 大力发展规模短期育肥户。采取舍饲圈养的方式, 推广模式化养殖技术, 选择无病、健康的肉羊杂交后代羔羊, 短期育肥后出栏。走标准化、商品化的线路, 覆盖大众市场。
3.4 高新技术的应用
大力推广TMR、生物饲料和人工授精等技术, 减少肉羊饲养成本。鼓励龙头企业建立肉羊养殖基地。充分发挥业务主管部门和推广部门的作用, 直接深入生产第一线, 为农牧民服务。
更正
3.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三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学手段
对中医护理进行分析可知,其是中医药学的重要构成,讲究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对于养生、疾病预防和身体保健及三者的结合十分注重。在我国《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颁布并实施后,各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和号召,加大对中医护理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然而,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问题的进一步重视,传统的中医护理教育已难以满足专业人才走向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把握中医护理新形势的基础上,加强对中医护理教育问题与对策的探讨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中医护理领域需要着重开展的关键工作。
一、高职院校中医护理的新形势
高职院校中医护理的新形势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政府对中医护理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2015年,我国颁布并实施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这一规划指出,中医药应强调对国民健康状态的整体把握,同时,注重个性化,以灵活的方式治疗患者,并突出养生保健作用。国家对中医药服务发展的新政策无疑为促进高职院校中医药护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其次,人们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与食品安全问题的屡禁不止,使得疾病的人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社会群体对中医护理的人需求也进一步增加,从这一层面来看,对中医护理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也是高职院校中医护理的另一主要发展趋势。
二、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中医护理的认识不足
目前,很多学生对于中医护理岗位、中医护理教学甚至中医的认识都严重缺失和偏差。部分学生不知道中医护理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不了解中医护理教学的重要性;部分学生认为中医护理的知识只是会在护士资质考试中有所提及,而在实际的护士工作并不会运用到。对中医护理的认知不足也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师资队伍资质欠缺
在目前承担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课程的大部分老师,并非传统中医类院校毕业,而是西医院毕业的医生或者护士,对于中医药的理论、技能的理解和实际掌握能力并不完全合格,对于中医护理本质的认识更是少之又少。在平时教学中,理论知识部分基本只能停留于照本宣科,而在技能教学方面也只能简单的将书面知识传递给学生,很难让学生真正的掌握。
(三)教学手段单一,课程内容不规范
在教学方式方面仍旧采用落后的“老师讲,学会听”的模式,在教学手段只是简单的采用通过多媒体播放图片、视频来完成教学。缺少实际操作,然而中医的大部分理论基础晦涩难懂,加之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较差,致使大部分学生在教学中根本难以理解,进而影响学习欲望,降低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将西医课程的课程数量设置较多而在中医护理的课程数一般只有36学时,即一周一节。而中医护理的内容多且难度大,这样的设置直接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简易说明其所然而不能说明其所以然,致使教学的效果难以保障。
三、解决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对中医护理的认识和对中医护理教学的重视程度
高职院校在护理专业的教学中要增加学生对中医护理的认识,同时加强对与中医护理教学的重视程度。需要具体向学生说明中医护理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性,例如学好中医护理可以使学生的整体护理辩证和观念有所提升。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对中医护理应该在建设和政策方面提高重视程度,根据国家的具体规定,对中医护理的课程重点建设。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体系
中医护理的教师需从中医护理专业毕业的人员中挑选或者是聘用有实际工作经验理论扎实、技能娴熟的临床中医护理医生。同时在师资队伍建设时,还要注意形成阶梯式的资质差和年龄差,以免出现教师的断层现象。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必须优化,增加中医护理的教学学时,并且形成“中医基础”“中医护理”“健康护理”为主线的教学课程安排,同时在主线之外还需设置一些中医护理类的选修课为支线,完善整个中医护理教学体系。
(三)加强教学手段的创新
在保存原有的理论基础课和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中医护理技能课程,如太极、八段锦等,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中医护理的实质性。同时要增加开设实训、实践课,在校内外开设中医护理的实训室,校内以模型教育为主让虚拟的中医护理理论知识实体化;校外以中医院为主,建立精准的教学与医院对接,让学生切身体会,进而强化理解中医护理的理论知识。
四、结语
本文通对高职院校中医护理的新形势进行说明,进而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分别从加强对中医护理的认识和对中医护理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和加强教学手段创新等方面对解决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问题的對策做出了系统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仍然存在着对中医护理认识不足、师资队伍资质欠缺、课程内容不规范和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对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问题与对策的研究,为促进中医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向社会输送优质的中医护理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丁衍文,郑磊.西医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5):398-400.
[2]杜云.基于中医护理教学现状谈中医护理教学改革[J].继续医学教育,2014,(5):78-79.
[3]赵克蕊.高职护理专业中医护理课程的调整与优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7):43-44.
[4]崔红丽.应对广州城市养老难题改革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课程[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119-120.
4.市农家乐旅游发展情况汇报 篇四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农家乐旅游呈蓬勃发展态势,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开展不仅丰富了旅游市场,满足了多种多样的旅游需求,同时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民转产增收另辟蹊径。我市农家乐的开展在各方面的支持下,近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做好结合文章
我市背山面海,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发展农家乐旅游具有极大的潜力,近几年来,我市的农家乐注重做好结合文章,取得了一定的效益。
一是依托景区。我市有全国闻名的**景区,每年有着稳定的客流量,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景区正在开发中,在**市范围内小有名气,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这些景区所在地乡镇和附近乡镇纷纷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开办农家旅馆、餐饮、旅游服务等项目,取得良好的受益。今年7月,龙西乡当地村干部将去年《神雕侠侣》剧组在该乡显胜门景区拍摄后留下的古色古香的“绝情屋”精心改造,建成“显胜门农家乐园”,推出吃农家菜、品金银花茶、购山货等项目,为游客提供配套服务,市场反
应良好。阳光山庄则在山地种植蔬菜、饲养家禽,把山庄打造成一片世外桃源,多年经营下来已经颇具名气。仙溪镇的漂流项目依托景区的客源,也做得红红火火。几个景区周边地区的农家乐旅游占了天时地利,发展态势良好。
二是同红色旅游结合。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同时也是红色旅游年。我市充分挖掘革命遗迹和文物古迹,整合成红色旅游线路推向市场,众多党员、干部、学生、群众进行了他们的红色之旅。今年3月,200多名到**纪念馆参观的游客慕名到该乡**村开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中午跨进了农家院子,品尝了具有**特色的农家菜,也由此拉开了**村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序幕。这一成功的做法吸引了许多农户效仿,红色旅游的开展促进了旅游效益的产出。
三是同扶贫相结合。我市欠发达乡镇有13个,总人口23万,总面积达570平方公里,将近市域面积的一半,而这些乡镇分布着大量的旅游资源,有开发农家乐旅游巨大潜力。**市委、市政府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非常重视,提出要“举生态旗、打山区牌、唱旅游戏、聚绿色财”,把旅游这个“富矿”作为欠发达乡镇的一个主业来培育和挖掘。同时,每年落实一笔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扶持欠发达地区的村镇或农户发展旅游
业,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等。在市委市政府的优惠政策的鼓舞下,我市发展农家乐的积极性很高。
二、突出重点项目
**的农家乐旅游在面上已经全部铺开,培育几个过硬的品牌,提升现有的水平和层次是当前我们的重点工作。在多方努力下,目前,我市海上休闲渔业游运作的较为规范,已经初具规模。该旅游项目主要让城里人体验做渔民的乐趣,在海上捕捞作业,亲手宰杀、烹饪、品尝海鲜,在海上渡过渔民的一天,该旅游项目曾在中央二台《**》栏目中曾播出过专题片。日前,从事海上休闲渔业游的**休闲公司已将渔船进一步改装并增至9艘,还呈现供不应求之势。
三、加强业务培训
为了进一步提升农家乐旅游的层次,我局今年加大了对农家乐旅游的开发和管理力度。经过调研,发现经营户对农家乐旅游的概念不清晰,发展思路不明确。为此,今年8月份,我局举办了欠发达地区“农家乐”旅游培训班,80余人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我们有幸邀请到省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和**秘书长前来授课。今年10底,又组织了近40人,前往湖州安吉县观摩学习。通过这些活动,让我市农家乐经营户的既增加了理论
知识,又学习到了其他兄弟县市的先进经验,看到了自身的不足。
四、今后发展思路
5.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汇报 篇五
**市辖一区、两市、8县和**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卤阳湖综合开发区、华山风景名胜区四个管理委员会,地处中西部的结合点,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总人口548万,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属于农业大市,曾是陕西的“粮仓棉库”。历史文化悠久,曾出过6位皇帝、80多位宰相、300多位将军和一大批文化名人。**是字圣仓颉、史圣司马迁、酒圣杜康的故里,唐代诗人白居易、宋代名相寇准、爱国将领杨虎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著名作家杜鹏程等也都是**人。**市境内资源能源丰富,煤、钼、金、石颇具优势,以渭北“黑腰带”闻名全国。全市列入保护和开发的文物旅游景点619处,其中国家级24处,特别是以山(西岳华山、少华山)、水(黄河古渡、洽川湿地)、圣(司马迁祠、仓颉庙)、陵(唐桥陵、泰陵)及“民居瑰宝”党家村为主的旅游资源优势明显。
近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加快“一线两带”建设的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环境建设为关键,以提高执政能力为保证”的工作格局,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大力加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成功战胜了非典疫情和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等自然灾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鼓舞的新成就。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
一、2010年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圆满收官的一年。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各项决议,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新推进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呈现出“增势强劲、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格局。
--全市生产总值实现801.42亿元,增长15%,完成年预期770亿元的104%。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28.94亿元,增长7.3%;第二产业完成394.55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完成277.93亿元,增长10.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42.25亿元,增长45.7%,增幅居全省第一。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6.65亿元,增长32.7%。
--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74.91亿元,增长14.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4亿元,占年预算33.29亿元的102.1%,增长20.4%。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31.8亿元,占年计划226亿元的102.5%,增长18.6%。
--进出口总额完成1.69亿美元,增长47.1%,其中出口1.01亿美元,增长19.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918元,完成年预期目标的99.6%,增长16.6%。农民人均纯收入4372元,完成年预期目标的104.1%,增长22%。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3万人,较年计划6万人目标多出1.3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1%,低于年计划4%目标0.79个百分点。
--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5%,超额完成年计划4.8%的目标任务。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4%。
(一)项目投资力度加大。努力在项目建设上谋创新、求突破,全市180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25亿元,完成任务的101%。渭-蒲高速、连霍高速渭潼段改扩建、富平实丰200万吨水泥、韩城裕隆100万吨焦化等46个项目竣工投产或建成投用,西包、大西、西南铁路正在抓紧建设。170个前期项目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其中20个前期项目提前开工建设。从发改渠道共争取到位中省各类项目投资达22.1亿元,吸引了金融信贷向重点项目大量注入,激发了民间和社会资本投入。全年招商引资新签约合同项目368个,到位资金达230亿元,完成任务的115%。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继续发挥了主导拉动作用。
(二)工业结构加快转型。大力支持重点行业和支柱企业发展,龙钢集团跻身全国500强,金钼集团产值突破百亿元,**中联重科挖掘机整装下线,拓日太阳能、安信电子、舜天锂电池等新能源项目投产运营。坚持“一县一园、一园一业”的思路,修编园区发展规划,加大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13个工业园区当年投资60亿元,新增入园企业200户。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卤阳湖开发区基础环境加快建设。紫兆环保、永泰LED光电产业园建设加速推进,富平陕汽物流园汽车制造项目破土动工,富平苏陕产业园规划也在抓紧编制,推动了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开创了“飞地经济”的新模式。全面实施节能减排,强化64户重点用能企业监管,全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分别削减4.5 %和4.7%。大力推进“关小上大”工程,淘汰水泥、钢铁、铁合金等落后产能436万吨,韩城阳山庄年产200万吨水泥生产被列入全省循环经济示范项目,陕焦集团95万吨焦炭、20万吨甲醇建成投产。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05.17亿元,同比增长23.1%,在GDp中占比提高了0.7个百分点。
(三)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全年粮食产量达264.2万吨,增产19.2万吨,增长7.8%。水果总面积达到221.4万亩,总产254万吨。蒲城成为全国酥梨标准园创建县,渭北千亩优质葡萄示范园基本建成,大荔黄花菜、华县大葱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新建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141个,20万头生猪养殖示范项目落户大荔。扎实开展“千企千村扶助行动”,277户企业对口帮扶367个低收入村联村帮扶工作扎实推进。富平东亚、韩城浦发村镇银行开业经营,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到16家。农村饮水项目建成井座塔池等工程327处,46.8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9.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1平方公里。农村“一池三改”工程建成户用沼气池2.46万口,完成造林面积41.58万亩,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四)商贸旅游稳中见旺。积极落实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农机下乡等扩内需政策,全市销售家电下乡产品54万台(件),销售额12亿元,发放财政补贴1.96亿元。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城乡市场繁荣兴旺,消费持续活跃,农村消费增速高于城镇2个百分点。**陆路货运口岸已经省政府批复设立,**海关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正在积极申报之中,现代物流和陆港经济正在孕育勃发。**第二届文化旅游节和2010陕西**卤阳湖国际通用航空节圆满举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成功召开,启动五省八市 “一证游”活动,成立“黄河之旅”旅游联盟。华山创建5A景区通过国家旅游局验收,渭华起义纪念馆进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少华山森林公园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全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328.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4%和31.4%。
(五)城镇化进程加快。深入推进“一城四创”和“市县联创”活动,优化中心城市,美化县城和重点镇。**中心城市通过省级园林城市技术评估和初步验收,新修城市建设总规已经省级评审。全年共完成投资58.38亿元,实施建设项目118个,中心城市面积扩展到41平方公里。信达体育广场、310国道绕城改线、**客运中心站建成投运。市体育中心开工建设,前进路北段、三贤路等多条城市道路改扩建工程进展顺利,**国际会展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中心市区东大门、北大门、湭河两岸拆迁和“城中村”改造等工程抓紧实施。西禹高速绿化全面启动,渭河近堤绿化工程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中心区新增绿地面积5500亩,绿化覆盖率达到37%。全市10个县城、102个重点镇完成规划修编,31项关中百镇工程任务全部完成,全年建成6座污水处理厂、7个垃圾处理场,新增日处理10.5万吨污水和850吨垃圾能力,城镇设施功能明显改善,承载力明显增强,城镇化率提高到40%。
(六)民生事业和谐推进。全年十大民生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8.2亿元,其中,基本建设类完成21.3亿元,政策补助类完成26.9亿元。新建和改造中小学校舍46所149.8万平米,“蛋奶工程”在公办寄宿制学校全面实施。市中心医院迁建和中心医院综合门诊楼主体建成,新建成华阴、富平等5个县级医院和27个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业教育园工程进展顺利,陕铁院、西北新世纪和扶贫学院入区建设。为37.2万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4.39亿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韩城、华县试点推开。新开工建设廉租房43万平方米,8600户低收入家庭将会得到安居。研究制定了农民进城五方面优惠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当年有11万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国家级创业型城市通过省级验收,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09.8万人次。公安、信访等平安**建设和谐推进。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计划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任务繁重。二是经济综合实力较弱,人均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还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四是城镇化水平不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五是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仍显不足,项目策划和建设实施有待进一步加快,投资和发展环境还不尽人意。
二、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与预期目标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也是推动赶超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富民强市的关键之年。根据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精神,2011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以居民增收、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为目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化,进一步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全民创业,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发展环境,兼顾基础和可能条件,建议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生产总值增长14.5%以上,力争达到960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亿元,增长40%以上。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6亿元,增长19%。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以内。
--辖区财政总收入达到8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1亿元,增长20.6%。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8600元,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增长16%以上。
--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1亿美元,增长27%。其中出口1.3亿美元,增长30%。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自增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化率达到43%以上。
--万元GDp能耗下降3.6%,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
三、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与措施
(一)狠抓重点项目建设,保持投资快速增长。
全力抓好项目建设,继续坚持市县领导包联重点项目制度,成立工作组包联跟踪推进,完善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千方百计落实规划、土地、环评、节能等建设条件,采取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月度协调推进、季度新闻发布、半年督察观摩、年终考核奖励等行之有效措施,促使投资快速增长。
一是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初步安排市级重点建设项目210个,投资788亿元。在基础设施方面,积极推进大西高铁、西南复线、黄陵-韩城煤运专线建设,全面开工榆商高速罗敷-韦庄段,积极衔接建设**-玉山高速公路项目,继续建设沿黄公路、开工建设108国道**-大荔段改扩建工程,提高通行能力。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全面实施渭河下游综合整治和抽黄供水工程。加大“气化**”工程实施力度,建成韩城-**煤层气管道工程。在产业项目方面,继续抓好龙钢集团煤-电-焦油及炼钢一体化、渭化集团“双醋”联产、蒲城70万吨烯烃、合阳300万吨煤炭开发、韩城500万吨焦化等项目建设,力促富平苏陕工业园提早开工。在社会事业项目方面,完成市职教园区起步区基础设施以及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和中心医院迁建项目。抓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体育中心、博物馆等项目建设,积极实施**国家救灾储备库、市县殡仪馆改造、华县金堆灾后重建等项目。
二是加强项目策划和前期推进工作。继续坚持重大产业项目策划工作目标责任制,高标准、高起点谋划项目,按照“有中做强、无中生有”的理念,围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通用航空、物流服务等领域,超前策划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和产业链延伸配套项目,着力策划一批百亿元以上的优势产业项目,重点抓好航空物流中心、中石化1000万吨炼油厂迁建、体验式红色旅游产业园、南山支流整治和平原水库建设等一批大项目策划工作。切实加大市级重点前期项目推进力度,完善建设手续,争取有一批项目提前开工建设,其他项目完成前期推进任务。
三是继续抓好招商引资。创新招商模式,重点到国际国内500强企业、中央企业、上市企业和大企业集团总部上门招商,招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争取招商项目合同引资到位资金达到300亿元。落实扩大民间投资政策措施,拓宽民间投资渠道,争取更多民间资金进入。加强银企项目对接,积极争取信贷资金,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加大跑省赴京力度,力争使更多项目进入中省计划,全年争取中省政策性资金增长20%以上。
(二)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扎实推进民生十大工程,落实配套资金,确保项目质量和资金安全使用,全面完成48亿元投资任务。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蛋奶工程”,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实施高中进城工程,加快**职教园区建设,规范民办教育机构,优化教学环境,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二是积极发展医疗卫生等事业。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好基本药物制度,强化药品市场监管和整治,启动县级公立医院试点,继续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方便群众就医。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门诊报销范围和比例,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人口自增率控制在6‰以内。加强城乡公共健身场所,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健康教育工作,加快完善8个县市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三是加大社会保障力度。落实中省改善民生政策措施,发挥好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推动全民创业,转移农村劳动力80万人。建设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2.5万套162.6万平方米,落实经济适用房货币化补贴政策,妥善解决县乡干部、农村教师和乡村医生住房问题。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3.2万人、107万人、29.1万人、14.5万人和9万人。努力稳定价格水平,强化市场价格监管,抓好市场供应、煤电油运总量平衡和应急调度,切实减轻物价上涨对群众带来的影响,增加低收入群众、离退休职工及相关群体的生活补贴。
(三)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一是增强园区产业聚集功能。坚持集团化引领、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按照“一业主导、多业配套”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优化园区功能和项目布局,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提升园区承载功能,强力推进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引导园区朝着集群化、特色化和循环经济方向发展,形成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协调配套的工业聚集区。力争2011年园区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全面推进高新区、经开区建设和创新,积极实施卤阳湖调配供水工程,尽快引进一批航空物流项目和企业入驻卤阳湖,实现通航产业招商新突破。
二是狠抓骨干企业扩能升级。围绕做大做强煤及煤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加快产业协作配套,延长能源化工、食品加工、机电配套等产业链条,扩大产能规模。支持龙钢、金钼、渭化、陕化等企业集团加大资源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年内龙钢集团产值突破400亿、金钼集团突破150亿元、渭化和陕化突破100亿元。重点抓好合阳西卓子、山阳等煤田开发,使全市煤炭生产能力提升到2000万吨以上。切实推进渭化双醋联产、陕化节能减排、陕港铜铟镓硒(CIGS)太阳能电池、华县10万吨丁二醇、中联重科、雨润集团、舜天能源等项目投产达效。力争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0户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20亿元。
三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以创建省级低碳城市活动为载体,大力推广韩城循环经济经验,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积极推进经开区、卤阳湖低碳示范区试点。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新机制,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促进节能项目实施,全面推进紫兆垃圾分类处理设备项目建设,形成年生产垃圾环保设备50台的能力。
(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粮食增产工程,稳步提高粮食生产。继续扩大奶畜、果蔬生产,以建设富平奶山羊,临渭、合阳奶牛,澄城、潼关生猪,大荔、蒲城秦川牛等畜牧产业重点县为重点,做大做强畜牧产业,推动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和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抓好富平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华阴农垦区建设,做大做强以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中心的百万亩优质粮果、绿色瓜菜基地。
二是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继续抓好“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工程,加快培育一批专业村、特色乡镇。采取财政贴息、信贷等方式,引导支持雨润集团、安德利果品、陕富面业、兴隆乳业等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实施产、加、销联盟,推行农业标准化、基地化、集约化生产。大力培育绿色、生态农业,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实施农产品质量认证,开发有机食品、保健食品和无公害食品。
三是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民增收水平。继续实施抽黄大型灌区泵站改造,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解决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切实抓好农民就业、创业培训工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引导农民发展农村新型服务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搞好易地扶贫和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加快实施黄河滩区、临渭和二华夹槽群众外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继续深入开展“千村千企扶助行动”。
(五)加快城乡统筹步伐,推进中心城市和重点镇建设。
一是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积极推进“一城五创”(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创业型城市和省级环境模范城市、低碳城市)活动,加大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力度,完成城市东大门、北大门、湭河两岸、西岳中段、西南京路中段拆迁改造,新建改建17条城市道路,打通主城区全部断头路。规划渭河景观建设工程,实施渭河近堤、310国道、渭清路两侧、滨河大道、西潼高速、老城区景观绿化工程,构筑南源绿色屏障。抓好国际商务中心、城市综合体、商业圈拓展、老货运站片区改造等项目,加快凤凰国际酒店、鸿基大厦、五星级酒店建设进度。进一步配套完善电网、供热、供气、给排水改造等市政工程及主题公园、休闲广场。年内中心城市建设工程实施157项,计划投资完成110亿元左右。
二是全面加强县城及小城镇建设。以韩城、华阴、富平、蒲城为重点,扩大县城规模,提高产业和人口的聚集能力。加大县城创卫力度,力争县城全部实现省级卫生城市。继续抓好一批人口规模在3-5万人的重点镇建设,配套建设特色商业街、专业市场和区域性商住小区。实施农村新型社区试点工程,重点推动富平、华县、韩城等县市有选择地确定一批试点村镇,积极开展农村新型社区试点。
三是落实好城乡统筹配套政策。启动编制韩城-蒲城-富平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完善农村居民进城就业落户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劳动力转移就业,切实解决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险、子女入学、土地流转、经适房购买等切身利益问题,全年推动农民进城达到20万人。
(六)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业,促进服务业提速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华山“5A”景区创建成功为契机,做大做强华山旅游集团,加快华山文化创意园、华山主题公园及西岳庙保护性开发项目建设,加大“华山论剑”品牌策划宣传力度,将华山建成我市旅游的龙头和精品。实施白水仓颉庙、韩城梁带村古墓、党家村民居、大荔沙苑旅游等开发建设,形成市域间、县域间旅游精品线路。办好第三届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会,抓好旅游营销和服务工作,丰富旅游内容,扩大旅游消费。借助西安世园会平台,举办多项营销主题和宣传活动,加大旅游促销推介,与组委会签订旅游协议,推出分流世园会游客的联动计划并列入世园旅游专线,力争承接世园旅游人数200万人,全年旅游人数突破1600万人,旅游文化总收入达到130亿元。
二是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升级。依托文化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和竞争机制,加大投入,加快谋划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大力推进富平陶艺、华县皮影等文化创意产业项目,重点抓好**鸿基世业文化园、富平汉唐石刻艺术文化产业园和**文化艺术中心、文豪国际中心、电影传媒大厦、**报业大厦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报业集团、演艺集团、影视集团等文化改制企业加快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是促进城乡消费快速增长。激活城乡消费市场,加快培育汽车、住房、养老、培训、体育健身、社区服务等消费热点,促进文化消费,增加教育、文化娱乐、影视消费,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消费。切实扩大农村消费,继续实施“万村千乡”等农村流通工程,加快农村流通设施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汽车、摩托车和农机具下乡规模,改扩建18个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提升农家店1000个、农资配送中心120处。
四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和发展金融保险、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等服务业,建设核桃、棉花、苹果、精细化工等一批产学研服务平台,积极申报组建3-4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争取列入省级服务业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富平汽贸物流园、潼关物流港、白水昌盛物流园等项目建设。积极策划和组建**华山银行,重点引进1-2家大型商业银行来渭布点分设机构。
6.市人民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篇六
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宣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主两翼”发展思路,按照年初人代会确定的目标,大力推进“三化”进程,坚持实施融入苏浙沪经济圈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两区一带”格局,加快“两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建设步伐,不断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保持了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促进了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1-6月份,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现价)8.24亿元,同比增长2.8%;财政收入3.3亿元,同比增长32.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9亿元,同比增长14.8%;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为141.3%。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扎实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着力抓好工业经济发展。大力实施“一举两翼”战略,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实力。实现工业总产值26.5亿元,工业税收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62%。在工业布局上,着力完善“两区一带”发展格局,积极推行“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和发展,整合土地、电力和人力资源,提升省级开发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承载能力,东三角、港口、中溪、汪溪、河沥溪工业集中区建设初见雏形。在行业结构上,着力培育六大主导行业,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更趋明显。在产品结构上,新增国家科技引导攻关项目1项,国家科技火炬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星火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试制3项。中鼎公司汽车橡胶零部件基地综合扩建、双津集团医用输液包装薄膜、飞达工业园、聚隆公司双搓式减速离合器计改等项目加速推进,飞达集团高低压电力电容器、华普建材非采暖地区板块节能复合外墙结构与外墙用硅酸钙开发、源光电器公司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挤进拾861”行动计划。
(二)着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工业化的重要抓手。我们始终坚持“工业兴市、园区兴工”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开发区的载体功能和集聚效应,促进工业经济乃至整个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年初,面对国家宏观调控和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新形势,为了进一步增强开发区的承载能力,我们提出举全市之力加快开发区建设与发展,对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大会战。截至目前,开发区新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2.8亿元,开工建设了千秋南路、创新路、万福路、太平路、东津南路、杨山路、双龙大道等11条主干路网和污水处理、排水工程,同步推进供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征地6300亩,完成了3450亩土地平整,建成区已达4平方公里。60余家浙江企业签订了入园意向协议,24家企业已开工建设。在此基础上,还组建了2个配套园区、4个乡镇工业小区和2个农产品加工小区,打破行政区划和行业管理限制,推行“异地办工业”,引导企业跨乡镇向特色园区集中,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目前,以省级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河沥、汪溪园区为配套,乡镇工业小区和专业园区为补充的园区经济群体已初步形成。
(三)着力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办法,突出“奖罚并重”的考核机制,兑现招商引资奖励资金80余万元,营造了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注重开发区、办事处招商,先后10余次组织小分队赴江浙发达地区招商,组团参加徽商大会、西洽会和日本世博会。突出企业招商主体地位,中鼎公司引进德国史密特公司。1-5月份,实际引进省外资金3.65亿元;实际到位外资214万元。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对上,加大项目申报力度,6个项目挤进拾861”计划,中鼎公司电子商务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评审,2个省级“三高”项目已批准实施。对内,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源光公司电容器生产线已部分投产,中鼎公司橡塑密封件扩建、飞达工业园、聚隆公司洗衣机全自动离合器、双津公司医疗用大输液包装薄膜等项目进展顺利。
(四)着力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错位竞争和比较优势的原则,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突出发展山核桃、竹业、畜禽等主导产业。完成人工造林1.77万亩,新增经济林面积近6000亩,家禽饲养量达1100万羽。蔬菜、中药材、日本大葱等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发展势头良好。组织实施了龙头企业提升工程。太阳禽业跻身国家级龙头企业,詹氏、健宁被列为省级龙头企业,我市连续第三轮被评为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太阳禽业、五星集团畜禽屠宰深加工建设项目加速推进,产业链条得到有效延伸,抵御风险的能力明显提升。积极组织参加上海农交会、徽商大会,进一步扩大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组织实施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1000多场次,参训农民近8万人。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点25个,积极推广大棚蔬菜机械管理、山核桃机械病虫害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扎实推进农业项目建设。组织实施了农村户用沼气国债建设项目,建成沼池200口,积极申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组织开展了农民负担大检查,及时纠正涉农不合理收费。组织开展了村级财务规范年活动,初步建立农村财务规范化运行机制。
(五)着力抓好旅游经济发展。立足构建生态型工贸旅游强市,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宁国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并完成规划评审工作。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意见》,设立了旅游发展引导资金。积极筹措1000万元建设资金,加快青龙湾基础设施建设,中鼎度假村景区道路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周塘景区道路顺利开工建设,平湖长堤正在勘查设计。旅游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划海山庄、天缘度假中心正式开工,恩龙旅游度假区列入国家旅游局4A级旅游景区考核验收名单。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乡村旅游业,制定了“农家乐”行业标准,确立50个“农家乐”标准示范户,并实行挂牌动态管理。
(六)着力抓好城市和交通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规划龙头作用,编制完成了宁城南路等主干道路排水专项规划,制定了《
编制,汲取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经验,抓紧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细化产业目录,明确发展方向。大力实施主导产业腾飞计划,继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注重发挥中鼎、亚新科的品牌效应,推进合资合作,加速资本运营,构建汽摩配件协作配套生产基地;依托凤形的龙头作用,整合耐磨材料生产行业,形成块状经济强势;通过飞达、源光的带动作用,着手组建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二是紧抓主导产业链条的配套,加速构筑集群优势。尽快建立中小企业的数据库,拿出详细的发展计划,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吸引长三角地区零部件加工企业加速涌入,引导市内中小企业加快产品转型,拓展产品门类,形成龙头企业领军、中小企业簇拥的产业集群。三是紧抓与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合作,打造共生互补的优势。认真研究长三角区域的产业发展趋向,掌握产业的转移动态,找准产业切入的方向,通过错位竟争和差异发展,尽快在某些领域形成自己的强势,培植一批小件精品、小件巨人,使宁国工业成为长三角制造业基地中不可或缺的链条。
第二,强力推进农业对接。抓住时机,按照错位竞争的原则,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努力为长三角地区提供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深入开展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年活动,组织实施“315”强龙工程,促进资源整合和规模经营,突出抓好三个注重:一是注重产业链条延伸。推进太阳禽业、五星集团畜禽屠宰分割项目,加快建立省内一流、辐射苏浙的畜禽加工基地。二是注重加工能力扩大。支持山里仁、詹氏公司实施农产品加工扩建项目,提高山核桃等特色产品加工规模;扩大中鼎健宁竹胶板生产能力,加快培育品牌企业。三是注重新产品研发。支持喜乐林公司新上中药材生产项目,加强林佳青梅酒、玉盘山山核桃油和凯瑞山楂饮料的产品深度开发和规模生产,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原则,大力发展畜禽、毛竹、山核桃等优势农产品基地,加快山核桃、肉鸭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适应长三角大中城市的准入要求,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鼓励龙头企业申报质量认证,强化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组建山核桃检验检测中心。鼓励建立面向苏浙沪的专卖店和营销网点,组建山核桃、竹业协会,开展农产品系列促销活动,扩大我市农产品在长三角市场的占有份额。同时,抓住国家政策向农业农村倾斜的机遇,精心编制农业项目,积极开展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安全饮水、农村能源等重点项目的对上争取工作,力争更多项目挤进国家和省扶持笼子。
第三,强力推进旅游业对接。围绕《宁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聘请业内人事开展深层次研究,探讨确立并包装推介创意新颖、彰显特色的宁国旅游主品牌。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平湖长堤和周塘景区道路、码头等重点工程年内建成。积极推进全省旅游经济强县争创活动,开展旅游项目筛选推介工作,制定旅游发展引导资金实施办法,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加强旅游宣传促销,推进旅游区域间交流合作,促进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加速构建转移承载平台
第一,继续推进省级开发区建设。继续按照大会战的目标和建设现代工业园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搞好水、电、路、通讯等“四通一平”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宜黄线沿线的土地收储与开发,拓展开发区的发展空间。集中力量,加强衔接,狠抓签约项目落实,确保签约企业尽快开工建设。推进开发区规范管理,加紧组建开发区服务中心,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办事程序和高效的服务运行机制,大力推行服务承诺制和跟踪服务制。同时,积极创新开发区的管理机制,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
第二,加快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认真贯彻《关于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与发展的意见》,科学规划,加快发展,确保“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效一片”。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领导组,集中区组建管理委员会,具体履行集中区的规划、建设等管理职能;二是抓好集中区规划编制。尽快聘请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紧紧围绕集中区的建区原则,结合本地实际,高起点编制乡镇工业集中区发展规划;三是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尽快成立集中区建设开发公司,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探索发展的新路子。同时,积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进区创办“区中园”、“区中区”,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集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集中区建设上规模、上水平。四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本地实际,有序推进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并与城镇建设相衔接,实现资源共享,联动发展。
第三,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牢固树立项目建设是经济工作生命线的观念,一切盯着项目干,一切围着项目转,以项目建设的大推进,促进经济发展的大提速。一是高起点编制项目。在深入研究长三角产业结构状况,了解苏浙企业投资意向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本地特色资源,精心编制一批重点项目;二是要对上争取项目。抽调精干力量,成立对上衔接工作组,力争更多的项目挤进全拾861”行动计划,争取在土地、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三是积极抢上大项目。加紧做好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的前期准备,加强省水泥厂四期扩建协调,力争早日动工建设。密切与大田集团的衔接,超前做好供地、用工等前期工作,争取大田国际刺绣工业园项目落户宁国;四是加速推进在建项目。加速推进中鼎汽车零部件基地综合扩建,抓好凤形工业园、飞达工业园和司尔特1830项目建设,力促双津液体药剂包装基材、亚新科高尔夫球场配套设施、聚隆洗衣减速离合器等项目竣工投产。
第四,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一是增强招商的针对性。立足本地比较优势,找准承接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和资本流入的切入点,尽快编制《宁国市承接苏浙沪产业转移资源简介》,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招商方案,向苏浙沪地区进行系统、全面推介。加强与长三角城市政府、行业、企业的互访交流,完善协调机制,加强政策衔接,提高区域合作成效;二是增强招商的灵活性。强力推进园区招商,加速推进产业链招商,积极推行网上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三是增强招商的实效性。明确挂钩领导和责任人,定人员、定进度、定质量,形成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项目推进机制,使推介项目早达成意向,意向项目早签约,签约项目早实施。
(四)加速构建对接的环境平台
第一,加快城市建设。一是推进新区建设。全力开展征地拆迁,进一步加快西津河北新区开发建设步伐。超前做好济川西路、仙霞路和仙霞大桥建设的前期工作,尽快形成开工条件。创造条件贯通人民路,延伸东岸路,启动建设火车站广场,加快城北新区发展。二是整治改造旧城。加速中溪中路、山门中路旧城改造;开展背街小巷、城郊结合部等薄弱地段环境整治,实施星河、小南河改造二期工程,着手筹建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基本完成三水厂建设,开展城区烟尘、噪声、油烟污染治理,实施排污企业环保专项整治行动。三是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尽快归并相关部门执法职能,理顺管理机制,抓紧制定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办法,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同时,积极推进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活动,抓紧制定实施方案,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加快公共绿地建设,开展“园林式单位”评选活动,提升城市绿化水平。
第二,加快道路交通建设。加强协调沟通,解决S104线、石千线东向衔接问题,消除“肠梗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缝对接。积极争取溧黄、宣千高速公路立项建设和宁国火车站等级提升,加速构筑连接苏浙沪的便捷交通网络。加紧建设广宁线宁国段,尽快拉开外环通道。推进凤板线、宁大线、虹竹线拓宽改造,突出解决宁港线建设制肘问题,确保按期建成通车。同时,加大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建设力度,全面改善乡村道路状况。
第三,致力优化软环境。一是加快观念更新,重点解决思想观念落差问题。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东向发展、再争百强”目标,引导机关干部深入学习发达地区积极进娶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冲破一切影响发展的思想束缚和体制障碍,进一步确立宁国改革创新的新优势。二是进一步优化重点工程建设环境,从严打击不法行为。妥善解决征地难、拆迁难、强供地材等突出问题,从重从严打击少数蛮横无理、蓄意破坏重点工程建设环境的不法行为。三是切实改进政务环境,严格规范执法行为。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大力倡导雷厉风行、立说立行、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作风,继续简化审批、办事程序,从严控制各类检查活动,规范部门收费和检查行为。
(五)加速构建对接的社会平台
按照协调发展的要求,扎实抓好生态村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致力于形成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一,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依法推进养老、失业保险的扩面征缴,完善医疗保险监管运行机制,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做好村干部养老保险工作,积极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健全和完善临时救济、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等制度,继续抓好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的集中供养,落实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认真组织开展生产救灾、扶贫济困和送温暖活动,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第二,扎实开展生态村试点工作。制定《生态村建设实施办法》和《生态村建设考核办法》。做好态村建设试点工作,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坚持因地制宜,高起点、高水平地抓好整体规划设计,力求做到布局科学、规划合理。坚持多策并举,通过农民出一点、市乡财政补一点、有关部门帮一点、社会力量筹一点的办法,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
7.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七
东台位于江苏中部沿海,辖个镇、个村,总人口万,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市域土地面积平方公里,沿海滩涂万亩。年撤县建市,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地区。曾两度进入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年列全国第位,江苏第位,苏北第位。先后获得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市)、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全国生态示范市等称号,被国家农业部、卫生部等九个部委联合表彰为全国秸秆禁烧综合利用先进县(市),是全国首批命名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市和全省首批林牧渔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示范市。去年,全市实现亿元,财政收入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亿元。
近年来,东台市面对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倡导循环经济发展,按照胡总书记在××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这一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发展措施,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上,大胆革新传统生产方式,走出了一条“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生态型发展之路,现将有关情况回报如下:
一、面对入世的新要求,树立生态经济发展新理念,形成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共识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就农业生产,标准化进程加快,农业由保供应向保安全方向转变,特别是国外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实施条件苛刻的检测,决定了我国农业必须走生态型发展的道路。但是,无论是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还是发展无公害农业,首先必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保障。就工业生产,必须强调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利用资源化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可持续发展才有希望。我市作为全省的农业大市、工业强市,面对入世的新形势,传统的发展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大力推行循环经济的发展显得十分迫切和需要。
第一,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循环经济倡导建立在物质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模式,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少产生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末端处理。这种实践模式,正迎合了我市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市的内在要求。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传统经济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增长,忽视了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忽视了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迁移、循环等规律,形成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三高一低”的发展模式,导致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产生大量的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社会经济、人体健康重大损害。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循环经济能拉长生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是认真贯彻十六大报告精神,促进农村早日全面达小康的实际行动。发展循环经济是新时期探索的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这既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具体举措。
二、以工程项目推进为载体,坚持分类指导,抓实各项关键措施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市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能够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发展,也是我市实现“以工兴市、农业强市”的必然选择。在循环经济发展上,我们着力抓了五大工程:
一是沼气能源利用工程。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科学引导,多元投入,从年开始在全市推广“畜禽圈舍、厕所、沼气池”三位一体工程,重点实施了“大棚猪沼菜”、“鸽—猪—鱼—人生态家园”、“羊、林果无公害食品”等示范项目。六灶农民陈荣平利用种植的亩菜地,建筑立方米的沼汽池两只,池顶建猪圈养猪,猪粪直接入池发酵,产生的沼气除供全家照明、生活燃源用气外,还供大棚蔬菜夜间照明,猪舍冬季加温,像这类典型,全市有多个。据市计委统计,自八十年代以来,全市先后建成各类沼气池个,万多立方米,年总产气量达万立方米,年节约能源万吨标煤,节约饲料吨,建成各类生活污水净化池多只,改善了近万人的生活环境。
二是秸秆过腹还田工程。我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各类农作物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年产各类秸秆万吨以上。针对每年大量秸秆焚烧、抛河,严重影响生态环境这一严重问题,全市加大秸秆利用力度,大力发展食草动物,特别是年,借实施国家级秸秆养羊项目的契机秸秆过腹还田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市先后投入多万元,兴建秸秆青贮永久池个,添置切草机台。建成秸秆养羊、养牛示范镇个、示范村个,示范带个,百头以上示范羊场个,头以上奶牛场个。秸秆过腹还田综合利用得到了普及,全市年利用秸秆青贮、氨化、微贮达万吨。据市林牧业局统计,自年以来,全市已累计利用各类秸秆万吨,按公斤秸秆个饲料单位计算,节约粮食达万吨。秸秆处理率达,××年,全市饲养山羊达万只,奶牛头,毛兔万只,分别比年增长、和以上,最近几年,农民来自食草动物的年均纯收入达元左右。今年,全市再贮玉米秸秆万吨。其中,头灶镇葛坝示范羊场青贮多吨,多只山羊常年饲喂秸秆,富安镇富湾银奶牛场青贮玉米秸秆吨,市宇航奶牛场青贮秸秆达多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六灶农民还发明了秸秆制粒养羊、养兔新技术,并获得了专利认证,为畜禽常年利用秸秆找到了一条新路。
三是渔业产业链工程。以农林牧种养业为基础,利用畜禽养殖的“废料”,开展高涂“经济贝类”的双增养殖,重点利用奶牛的优质粪肥培育海水藻类,以海水藻类养殖出口创汇贝类。此生物产业链经济效益十分明显。亩土地采取粮草林木套夹种可饲养一头高产奶牛,一头成年奶牛的粪肥经过处理后,可供亩高涂文蛤养殖池的饵料培育,这条农牧渔的产业链最终可形成四个最终产品。一是套种的林木除改变环境气候而外,按年成材计算每年每亩产值可达元;二是一头产奶牛全年可产牛奶万斤,产母小牛头,价值元;三是亩文蛤池可产成品文蛤公斤,产值元;四是养殖池套养虾蟹产值元。这样亩滩涂开发采取产业链式的经营方式可创产值元,利税元,而按过去的常规经营方式亩滩涂不论自己经营还是承包他人,最高只能收益多元,目前该生物链已在我市新东水产养殖公司示范成功。
四是生物有机肥加工工程。我市是全省家禽养殖大县,年饲养家禽在万羽之间,家禽总产值多年来位于全省第一。面对面广量大的畜禽,鸡粪成为继工业“三废”之后的主要污染源。这是因为,鸡粪直接作为肥料,不仅因其盐份含量高,长期施用容易导致土壤的次生盐渍化,而且因其含有病菌虫卵等,不经过高温腐熟不利用无公害的生产。因此,过去相当一段时期,鸡粪污染比较严重。针对这一突出问题,我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鸡粪烘干生产有机肥和机械搅拌、发酵生产生物肥两个项目,并在三仓镇建成鸡粪加工厂,年加工鸡粪吨以上,生产有机肥吨以上,生产的“田粮”牌有机复合肥,经过年多的试验、示范推广,实践证明能够促进作物增产提质,改良培肥土壤。我市三仓镇无公害西瓜生产基地使用这种肥料生产的绿色食品——“佳蜜”牌西瓜,品质进一步改善,口感更佳,已成功打入超市销售。此外,近几年,我市还引进推广“尹氏”、“贝思特”等生物有机肥,用于我市无公害生产,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是工业变废为宝工程。在狠抓企业贯标生产、污染排放达标的同时,突出工业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市磊达集团利用粉煤灰生产的“梅花鹿”牌水泥成为全国知名品牌,该企业年消化粉煤灰万吨,不仅消化了我市全部的粉煤灰,而且每年需要从外地购进万吨左右;我市所有的砖瓦厂都采用淤泥和煤渣生产红标砖,每年消耗煤渣达万吨左右,年产红标砖亿块;市造纸厂全部利用废纸板再生黄板纸实行废纸板—黄板纸—纸箱—废纸板的循环利用,年生产黄板纸达万吨左右。
三、存在问题
我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工农业生产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很多矛盾和不足。
⒈对循环经济发展还没有形成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受传统经济理念、经营方式的影响,少数地方以牺牲资源为代价,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的现象仍有存在。
⒉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财力投入不足。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地方政府投入,国家财政基本没有专项发展的基金,目前循环经济发展主要依赖群众自主投入和引进外资投入,发展速度受到限制。
⒊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不健全。目前循环经济的发展没有专门的机构、专职的人员来抓。发展过程中,普遍重视资源的再利用,忽视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前道污染源的控制。
⒋对发展循环经济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和约束手段。现阶段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各地的内在要求,靠自发自觉,往往政府热、群众冷;上面热、下面冷。
四、几点建议
循环经济涉及面很广,关联到工业、农业、社会事业等各项领域,各行各业。目前,循环经济作为一个新课题,普及面还较小,深度还不够,质量还不高。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要加快制订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循环经济是一个大命题,这一命题光靠一个地区很难解决,必须在国家的宏观政策下,统一发展。建议国家关部门要借鉴国外经验,制订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利用采取经济激励措施。出台相关法规,对循环经济发展实行制度约束。
第二,要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降低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强度,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
第三,要开发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通过采用和推广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原材料的能源消耗,实现投入少、产出高、污染低,尽可能把污染排放和环境损害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
8.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八
一、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近年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示精
神,着眼市场需求,立足本地优势,努力做好结合文章。特别是进入2003年后,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按照产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整合优势产业和产品资源,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关于培育壮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并制定了与《意见》相配套的《任务目标分解落实方案》和《考核办法》,在全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责任目标体系、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督导推进和考核奖惩体系。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服务保障等一系列措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全市“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一是培育发展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为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从引导企业加快科技和管理体制创新、择优择强进行贷款贴息、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招商引资和产品推介、支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积极申报省和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等多方面采取措施,进行重点扶持,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到647家,比2003前增加181家,从业人员10.2万人,年销售收入276.6亿元,出口创汇2.46亿元,实现利税20亿元。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98家,比2003年前增加110家,年销售收入192.7亿元。在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中5000万元以上的58家,过亿元的36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0家,其中省级7家,国家级2家;农贸市场发展到582处,年经营额150亿元;带动和辐射种植基地320万亩,养殖基地4500万头只,带动农户76万户,全市已有40%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44%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二是培植壮大了一批与龙头企业配套的主导产业和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围绕市场需求、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农产品种养产业的培植和生产基地的开发建设。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全市初步形成了以瓜菜、林果、畜禽、水产品、优质专用粮食、油料、甜叶菊、芦笋、中药材以及劳务经济等10大区域性主导产业格局。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纵深发展,主导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逐步发展,特别是以绿色无公害瓜菜、苗木花卉、奶牛、中药材等为主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生产基地规模不断膨胀。种植业形成了以金乡为中心的100万亩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的3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为中心的15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邹城为主的10万亩土豆、150万平方米食用菌种植基地,以任城喻屯、金乡胡集、嘉祥金屯为主的10万亩甜瓜基地,以任城为主的3万亩甜叶菊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和以微山为主的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了130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达到33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562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345处,百亩以上的水产养殖基地539处;林果业建成了10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90万亩干鲜果品基地和23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劳务产业形成了以泗水、梁山、汶上为主的30万人劳动力输出基地。三是扶持发展了一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围绕构筑农业产业经营的有效载体,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把扶持发展以农业专业合作社、协会、研究会为主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经营的重要举措。市政府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协会的意见》,明确了农村经济协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呈加快发展趋势。目前,全市农村专业协会、研究会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200多个,其中管理比较规范、运作效果比较好的农村专业协会达到1010个。四是健全完善了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近年来,着眼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探索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连接机制的有效途径。通过引导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建立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建立风险金制度等多种形式,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各利益主体之间逐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共同体。像兖州的绿源肉鸭公司、嘉隆公司,邹城的呱呱鸭公司,曲阜的圣地药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大都采取了合同订单种养、种苗供给、技术指导、保护价收购等契约化合作,建立了与农户较为紧密型的利益连接关系。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和农业产业经营水平的提高,有力带动和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676元增加到2004年的3648元,年均增加243元,增长8.1%。2004年比上年增长14.8,其中直接来自五大产业的收入达到2264.9元,占62.1%;增加
351.9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4.9%。回顾总结近年来全市农业龙头企业的建设发展,我们深刻认识并体会到,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中必须切实做到:一是必须坚持规划引导。制定符合本地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规划,参加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按照适应市场需求、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制定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目标,并通过配套完善的政策措施落实下去,这是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二是必须坚持加快科技和体制创新。引导组织龙头企业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和应用,并建立健全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这是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动力。三是必须坚持政策扶持。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低、效益差,必须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扶持特别是资金扶持和金融服务,这是龙头企业发展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四是必须坚持不断完善利益联接机制。为保证龙头企业获得充足和符合质量标准的批量原料,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必须逐步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接机制,形成松散或紧密型经济利益共同体,这是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先进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为298家,而我省的潍坊、烟台分别有1054家和874家;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仅36家,而潍坊、烟台过亿元的分别有109家、101家;带动各类生产基地320万亩,参与产业化经营农户76万户,而潍坊、烟台产业化生产基地分别达到953万亩、520万亩,参与产业化经营农户分别达到147万户、201万户。我市的农业龙头企业除了太阳纸业、绿源公司、菱花和雪花等企业规模较大之外,总体上看规模小,水平低,带动力差。象临沂的金罗、烟台的龙大、潍坊的得利斯、寿光蔬菜集团等规模大、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很少。二是农业龙头企业产品链条短、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从横向看,企业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农产品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满足加工业发展的需求;从纵向看,绝大多数龙头企业缺少精深加工技术和设备,加工增值链条短,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应对国际市场的能力比较弱。在全市298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中粮棉油加工型企业132家,占43.6%,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禽、肉、渔、果、菜精深加工企业少,带动力不强。三是农业龙头企业档次低、水平差,市场竞争力弱。我市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和产品生产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品牌和质量意识不强,企业产品注册商标和取得认证的产品为数不多,市场占有率低,竞争力不强。我市的龙头企业,虽然也有一些品牌,但知名度高的少。另外,在产品质量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出口。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占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额的比重多年来一直在1/42左右。而我省的潍坊和烟台分别达到8.7亿美元和11.5亿美元。全市298家龙头企业中达到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标准的仅9家,占全省188家的4.8%,而潍坊、烟台分别有30和29家;国家级的仅有菱花味精集团和兖州绿源公司2家,潍坊、烟台分别有6家、5家。四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与农户关系不紧密。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民的关系松散,不同程度地存在产销脱节,没有真正结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合同农业、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仅在种植业、林果业和畜牧业少数产品中实行,且时常发生违约行为,在其它产业产品中刚开始破题,覆盖应用的范围和数量少。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持续健康发展和水平的提高。五是合作经济组织发育缓慢,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发展缓慢,目前加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仅占全市农户总数的8,而且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没有产权关系的松散型自我技术服务性团体;农产品行业协会较少,现有的行业协会大都带有一些行政色彩,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也制约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健全和完善。
9.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九
本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2011年8月25日)
2008年年初,在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沈阳经济区迅速崛起并获批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沈本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辽宁省委、省政府为了培育生物医药特色产业集群,优化沈阳经济区产业布局,加速推进本溪老工业基地产业和城市转型升级,根据本溪的资源和产业基础等条件,做出“举全省之力支持本溪做强做大生物医药产业”的重大决策,并明确以本溪高新区为核心建设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同时,依托药业基地建设沈溪新城,开启了“打造中国药都,建设沈溪新城”的序幕。现将本溪药业基地的规划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地概况
国家辽宁(本溪)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位于本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辖区面积205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60平方公里,依托石桥子、歪头山、张其寨三个街道办事处,分别建设“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服务”三个不同产业内涵的专业化园区,着力发展生物技术及制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高端化药、保健品和功能食品,以及健康服务业和现代医药服务产业在内的大生命健康产业。
基地建设以来,先后获批为辽宁(本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国家火炬计划本溪中药科技产业基地、辽宁省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孵化)基地、辽宁(本溪)生物医药产业省级高技术产业基地、辽宁省新型工业化示范产业基地、国家辽宁(本溪)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本溪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等十多项称号。2010年,经省政府批准,正式成为省级高新区。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高新区,现已完成申报材料的组织和上报工作,并成功通过国家级高新区专家现场评审,正在等待批复。
二、发展现状
㈠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快速集聚
2008年以来,基地新引进各类项目225个,其中:生产类项目137个,科研类项目37个,城市功能配套项目51个,总投资978亿元,积蓄产能980亿元。这其中包括北京双鹭、四环药业、天津天士力、南京医药、吉林修正、东北制药、辽宁成大、沈阳三生、辽宁诺康、大连美罗、美国爱生等医药百强和上市企业11个。已开工建设和投产运营的药业及配套项目总计130个,其中:生产类项目64个、科研类项目35个、孵化项目9个、商务中心入驻各类企业机构22个。目前已实现医药、保健品、医疗器械等企业43家投产,26家研发单位投产运营。
㈡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药都研发中心、孵化中心、商务中心,已入驻研发孵化及商务企业66家,沈阳药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科技学院、辽宁医药化工职业学院和中国药都产业大学6所大学入驻基地,形成了企业、研发、孵化、中试、教育等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引进各类人才770人,其中高级职称125人、博士110人,国内外领军团队27个、海外团队11个,并有15位院士受聘为入驻项目的高级顾问。拥有在研新药122个,其中1类新药45个,国家863项目8个,国家973项目2个;已授权国内外专利139个,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十二五”期间,基地将以中国药都创业服务中心为载体,系统构建链式新药研发平台体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和创业服务平台体系,全面实施“551”计划,即在5年内实现研发创新药物品种100个,吸引国际一流的创新团队或领军人才100人,转化优秀科研成果100项,孵化高新技术企业100家,拉动主导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打造自主创新能力强、产业拉动作用大、运作经营效益好的专业化创新创业服务中心。
㈢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初步形成
基地始终坚持“平台比政策重要、环境比区位重要、服务比设施重要”的发展理念,通过全力打造19个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了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依托研发中心构建的新药研发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下设10个子平台,已经有新药筛选、新 3
药药效学研究、安全评价、临床研究、大型仪器等8个子平台投入运营。其他公共服务平台还包括:依托孵化中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平台;依托商务中心构建的商务平台;依托高等院校构建的专业人才教育培训平台;以投融资服务局为核心构建的投融资服务平台;以投资服务局为核心构建的行政审批服务平台;以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核心构建的成果转化平台;依托天士力、南京医药、国药控股集团等商贸物流企业,建立的商贸物流平台;以药都规划展示馆为核心的宣传展示平台已经形成。
㈣基础设施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按照“七通一平”标准,分期、分批、分片落实基础设施配套条件,全力加快园区道路、供水、供电、供汽、供暖、排污、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基地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实现质的飞跃。截止目前,省、市、区三级财政已投入32亿元,完成11KM
2产业用地整理,并按照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求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使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实现质的飞跃。34公里的沈本产业大道和20公里的园区路网已竣工通车,3座二次变电所、15万吨污水处理厂、20万吨净水厂、300蒸吨集中供热中心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部分建成投入使用;15公里的药都中央大街、41公里的新城环路正在组织建设。“六纵六横一环”的路网、“一纵五横”的水系景观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㈤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榆林华苑、百合社区、公交专线、新华书店、港华燃气、华联连锁超市等一批城市功能项目已经投入使用;行政服务中心、药都博物馆、天士力健康养生中心暨药都中心医院、药都大街、戴斯大酒店、药都环路、会展中心、药都广场、集中供热等城市功能项目今年年底全部或部分投入使用;总部基地、科学家花园、伯尔尼休闲广场、苏黎世休闲广场、梦幻溪谷旺力城、拉德芳斯城市综合体、沈溪新城体育中心、日月岛政务中心等城市功能项目,以及悦澜湾、柳峪社区、花岭社区、红旗社区、西高堡社区、百合社区二期等42万平米保障性住房建设相继启动。中国药都的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对生物医药产业的进一步集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主要做法
基地建设以来,始终坚持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按照产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模式,积极融入沈阳经济区发展大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创新体制机制,打造政策洼地,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完善城市功能,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了快速集聚,实现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从地方中药科技产业园向国家级生物医药新兴产业基地的跨越,从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从乡镇向新城的跨越。
㈠积极融入沈阳经济区发展大局
沈阳经济区崛起为基地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辽宁中部8城市,以城市群的姿态,强化产业分工和布局调整,明确本溪以国家药业基地为核心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随着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省委、省政府统筹安排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调整产业布局,加速推进基地整合区域产业资源,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基地借助优越的经济地理位置,积极融入沈阳经济区发展大局,成为推进沈本一体化进程的前沿阵地,成为沈阳经济区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支点。
㈡成立专门组织领导机构
一是省政府成立了以滕卫平副省长为组长,本溪市市长、科技厅厅长为副组长的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对医药产业发展实施全方位领导;二是市政府专门成立了药业发展委员会,由一名副市长任药委主任。三是市委、市政府成立市长为总指挥,5位副市级领导为副总指挥,市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指挥的基地开发建设指挥部。以上各专门领导机构的成立,标志着基地建设成为省市政府重点推进工作,有效整合了行政资源、政策资源,形成了举全省之力、举全市之力支持基地建设的新格局。
㈢打造投资洼地
在基地发展起步阶段,本溪市委、市政府对原有扶持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出台了《关于加快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决定》(本委发[2008]4号),包括土地政策、财税政策、科技政策、6
融资政策等共20条优惠和鼓励政策。此外,省科技厅对入驻基地的高科技含量项目提供专项科研经费扶持;省人事厅还出台专项政策,以构建人才共享机制为核心,搭建人才共享平台,为生物医药基地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随着入驻项目的不断增加,基地将逐步推进政策升级,由原来的直接支持项目建设向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转变,由政策均等化供给向个性化供给转变。
㈣坚持高起点规划
基地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园区建设理念,先后聘请清华大学、中外建规划设计院、加拿大宝佳设计公司、天津大学、深圳交通设计院、加拿大IBI设计公司等高水平规划单位,组织编制了基地产业发展规划、沈溪新城总体规划、沈溪新城核心区概念性规划及城市设计方案、沈溪新城“六纵六横一环"的干线路网规划、“一纵五横”水系景观概念规划、城市公园规划和沈溪新城景观概念规划等各层次规划26项,有力支撑了产业和城市的建设发展。同时,不断加强规划控制管理,严格规划审批管理。
㈤加快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2010年,本溪市委、市政府以委托管理的方式将歪头山镇、张其寨乡和石桥子街道整体划入国家医药基地,基地辖区面积由创建之初的88平方公里扩增至205平方公里,为产业和新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空间基础。根据产业和新城发展需要,我们始终坚持“一手抓项目,一手抓空间”,抽调精兵强将专门从事征地 7
动迁工作,从2008年4月第一块建设用地的平整开始截止目前,药都共征地16168亩,发放征地补偿资金15.54亿元。
㈥加速体制机制创新
体制机制创新是基地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基地提升创新能力的动力源泉,是激发队伍活力的必要保证,是解决制约基地发展瓶颈问题的根本路径。2010年,基地实施了以“档案封存、全员聘用、绩效考评、奖优罚劣”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使高新区全体干部外有压力、内有动力,队伍活力和斗志明显增强。“档案封存、全员聘用”即对现有人员的身份、职务、级别、职称和技术等级实施档案封存,打破身份、职务、级别界限,实施“职务级别聘用制、收入分配岗位制、特殊岗位雇员制”,变身份、职务管理为岗位管理,按岗位和业绩设定薪酬,实行岗位工资、绩效奖励和加班补助相结合的薪酬制度;“绩效考评、奖优罚劣”即实行分级考评排序,建立人人有指标的责任机制,将身份、职务、级别、薪酬与绩效考评结果挂钩,实施奖优罚劣。同时,市委、市政府赋予基地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灵活设置机构和使用干部的权限。基地坚持人才强区的发展思路,建立了人才柔性引进机制,采取多种灵活的方式引进了30多名基地建设急需紧缺人才;强化城市经营意识,结合实际探索“公司化、市场化”运作路径,构建以辽宁药都投资集团为母公司,包括6个子公司在内的公司化运营体系,提升新城开发建设和经营运作能力。
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和机制
在完善政策体系、提升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加大产业用地整理工作力度的基础上,拓展招商引资渠道、创新招商引资模式一直是基地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采取定点定性招商、品种招商、团队招商、联合招商、资源招商、展会招商、代理招商等多重招商方式,实施政府雇员制、部门联动制、项目包干制、项目考核制等多种招商机制,打开了基地招商引资新局面,在短短不到三年时间里已集聚各类项目200多个,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今年,面对国内各地对生物医药产业项目资源争夺日趋激烈的局面,基地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一方面扩大招商引资队伍,共成立8个招商局,包括两个代理招商局,将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的干部充实到招商一线,并积极从全国范围内选拔招商人才;另一方面,还出台针对招商人员的激励政策,并加强招商经费、车量等方面的保障,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㈧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为目标,按照基础设施供给适度超前的原则,科学编制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综合配套、功能完善。全力加快园区道路、供水、供电、供汽、供暖、排污、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对于高新区权限内的行政审批事项,只要具备基本审批条件,当日即出具审批意 9
见。截止目前,省、市、区三级财政已投入32亿元,完成11KM
2产业用地整理,并按照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求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使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㈨积极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
基地在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使当地农民享受经济建设发展成果。现已完成10万平方米生物医药产业园百合社区建设,分配回迁安置房1025套、总面积7.6万㎡、安置被征地农民3100人;以村集体资产为基础,引导失地农民科学使用土地补偿款,吸纳农民组建工程、绿化、物业、出租车等股份性服务性公司,参与基地建设,有效促进村集体资产和农民土地补偿款的保值升值,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并为被征地农民提供100个公益岗位,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上,系统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歪头山镇、张其寨乡已正式被省政府批准为街道办事处。2011年,高新区又争取到了400个公益岗位名额,也将全部用于安置被征地农民。今年我们又同时启动建设了悦澜湾、柳峪社区、花岭社区、红旗社区、西高堡社区等5个安居保障性住房项目,总建筑面积35.6万平方米,涉及回迁安置小柳峪、边牛村、松木堡村、大柳峪村、花岭村、红旗村、西高堡村等7个村,3552户、9994人,这五个项目中的多层建筑将于今年年末竣工并达到交付条件,高层建筑将于2012年7月竣工并达到交付条件。目前,高 10
新区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十二个重点农村城镇化试点,被市政府确定为全市农民市民化试点,我们力争在2年内实现全域城市化。
四、规划蓝图
为确定基地“十二五”期间的主攻方向,打造沈阳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新空间,构建生态、健康、宜居的新城市,开创沈本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本溪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了基地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城市架构和奋斗目标。
——战略定位 东北亚度假健康城市;
国家级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 沈阳经济区创新发展的先导区; 本溪市现代政务中心。——新城架构
沈溪新区总体规划构想为“一心、两带、三园、三城”: “一心”,即在十二五期间,将本溪行政中心北移至沈溪新城,形成本溪新的政务中心,再造一个新本溪;
“两带”,即形成沈本产业经济带,打造十里水街景观带; “三园”,即规划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医疗器械产业园、健康服务产业园”三大专业化产业园;
“三城”,即打造“大学城、商贸城、健康城”。
——奋斗目标
【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推荐阅读:
医院中医药情况汇报09-17
永德县中医院开展妇幼卫生项目工作情况汇报10-19
传承中医药文化 发展中医药产业09-09
中医需求与中医发展调查报告10-15
中医药发展实施方案08-27
建昌县中医院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工作汇报09-22
市中医院医联体工作实施方案10-10
基层中医院的发展思路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