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心存和谐,自然和谐(共19篇)
1.作文:心存和谐,自然和谐 篇一
在大自然中,生活着许多动物以及非生物,人类和植物还有河流也是大自然中的。人类是高级动物。能唱能跳,能弹能跑,样样都精通。人类如果不去破坏它们的生命,生存环境,以及……要是人们能够真的能够保护它们,就不会发生现在的种种情况,种种事件。人类如果不去乱砍乱伐森林里的树木,一年就不会减少像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的好几十个山峰。这样一来,被洪水冲死的人们也不会失去那宝贵的生命。
人类自己的房子也不会被冲坏、冲破,冲得没有了。多砍了那么几棵不起眼的小树,却给我们自己带来了多么大的伤害呀。那么我们能够少砍那么几棵小树,却能给我们人类带来多少的氧气,这么一点点的氧气,却能让一些人死里逃生,救活那些人,让人类生活上美好的日子。那些无辜而又善良的老百姓们,也不会遭受到注定死掉的殃。这种事情让有些人一定看不怪,不喜欢看。人类如果不去乱杀乱吃这此平白无辜的小动物们,它们还会和谐地生活着。每天追逐打闹,嬉戏,可开心,可快乐了。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人们却偏偏要伤害主这些小动物,让它们不在一起玩耍。
人类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员,邻里这宰,和小动物们相处之间,都要和和睦睦,好好相处。不许有猎人让动物和人类成为最好的朋友。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动物,动物可以让人们的肚子不再饥饿,有些动物的`皮毛,例如:绵羊身上的皮,可以做成大衣,不仅可以保暖,穿在身上还很舒服呢!如果人们离开了那些小动物生活,小动物们就可以和睦相处,每天都有好朋友在一起玩耍。
开心的事和自己的伙伴说,那么它们的开心和快乐就会从一变成二,会有双倍的开心。它们的伤心和对方的朋友倾诉,诉说,那么它的伤心就会减少许多,甚至全部或者一半,它们会让别人分担一些伤心,还可以让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让人类放飞“和平之鸽”,从此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生活得美满、幸福、和谐。让小动物们,植物们,生活得开开心心,和和睦睦。让它们和人类相处得很和谐很幸福。大自然中的“和谐”,我们人类要去保护它们。
2.作文:心存和谐,自然和谐 篇二
我国是世界上古风水学研究的发源地, 风水研究源于《易经》思维, 是以“自然、平衡、和谐”的天人感应之理念来调整和改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 是以天地运行的规律作为准则, 故而能将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包涵在这规律中, 只有掌握天地之道的人, 才能因知先机而成为具有先见之明的智者。
风水研究的就是人与天地之间的内在联系, 主张人去参天地以赞化育, 即人一定要结合天时、地利的运行变化规律并加以效法, 以弥补和调整自己的不足, 从而达到与自然的相通和谐之境界, 以“大物小我”的知见, 成为“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的智者。
早在先秦时期的《日书》中, 就记载了“卜居”的活动,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我们研究风水的目的, 就是想借助风水学来改善生存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不单要创造一个宜居的生活环境, 而且要营造一个能帮助我们成功的生活环境。
所以, 现代“风水学”非常强调个人的特殊性及差异性, 亦即既有“共性”也要有“个性”。因此, 不同的业主, 要挑选适合于他的个人生命“场”的风水, 亦即要选择不同坐向及布局的阳宅。因人类在不同的方位从事工作、居住, 将受到“宇宙气场”不同的辐射及磁场效果, 所以他们的工作效率、身心健康状况大为不同。“风水”不同, 人的“生态”环境也不同, 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亦显然不同。所以, 我们在设计楼盘及小区环境时, 首先要把握楼盘所处地理位置及地理环境来因地制宜地设计和进行环境规划。
按传统的“风水”理论, 理想的房子外部环境模式是“依山傍水”、“藏风聚气”、“坐北向南”, 再具体一点讲就是“后有靠山, 地气充足”;“前有河流湖泊、池塘, 明堂深远, 并象征充足的财源”;左右护卫, 其气不漏, 俗称“左青龙、右白虎”。
但是, 由于每一座大厦及楼盘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地形、地貌及周边建筑物的不同, 我们还是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环境规划设计。以建筑学及家居“风水”学理论相结合, 更要涉及到宇宙辐射、宇宙天体磁场效应的影响。
总体而言, 风水学要求的是“和谐”, 人与建筑, 建筑与周边环境 (自然) 的“和谐”, 这种“和谐”就是建筑风水的核心, 亦是一切搞城市规划、生态园林设计、地产开发环境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
环境设计的中心是以人为本, 以居住者的生理、心理需求为本, 以宜居为目的。
风水学的作用原理可概括为:“天人合一、人宅相应”。
那么, 怎么才能成为风水研究的真正智者, 什么才是风水研究者应有的精神?由于篇幅所限, 本人只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1.风水研究者应有的精神——-杨公“救贫”精神
杨益, 字筠松, 号救贫。《江西通志》载:“筠松, 窦州人。唐僖宗朝国师, 官至金紫光禄大夫, 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 乃断发入昆仑山。步龙一过虔州, 以地理术行于世, 称救贫仙人是也, 卒于虔, 葬于中药口。”
杨公天资聪慧, 少年悟性异常。公元854年, 年方二十岁时登科入仕。唐僖宗时, 官至朝廷金紫光禄大夫, 掌灵台地理, 主管宫廷建筑、重要寺庙的规划布局, 以及天象观察、皇族祭祀等。潜心研究二十余年, 发展、实践并传授堪舆秘术, 匡真扬善, 救贫扶弱, 德艺双馨, 遐迩闻名, 故能流芳千古, 佳誉永驻。故称之为中国风水宗师。
杨筠松所著的书至少有《青囊奥语》、《天玉经》、《玉尺经》三部。授徒传艺, 曾文辿、刘江东 (刘七碗) 、黄妙应、厉伯绍、叶七、刘淼等堪舆名流均是杨救贫的真传弟子。其后, 堪舆学在赣南广为传播。
杨筠松 (杨公) 在堪舆学理论上力主峦头形势为上, 强调因地制宜、因龙择穴, 后人奉为形峦派祖师。
杨公不单在风水学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 使风水文化绵延千年, 名师历代迭出, 而且杨公造福于民, 名声大震, 才被民间颂扬为“救贫仙人”。
我们作为风水学者, 不单要研究杨公的风水文化, 学习杨公的救贫本领, 更应该学习杨公的救贫精神, 以德为本, 多做好事、善事。不单要弘扬杨公的风水文化, 更应该弘扬杨公的救贫精神, 特别是在物欲横流的现代, 更应该重视杨公的救贫精神, 以杨公为“德范”。不要动不动就“狮子大张口”, 怪不得有些人让人家称为“风水大狮”。学者应以此为戒!
2.风水学者应务实研究才能成为智者
学易不能为人趋吉避凶, 圣人作易何用?历代先贤研《易》, 总结出天、地、人、神四个方面整体的趋避方法;运用天运与择日学 (天) 、风水学 (地) 、人为趋避法 (人) 、宇宙全息信号 (神) 等各种行之有效的玄学方法进行趋吉避凶。风水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所以不要神化风水学的作用, 应客观地进行研究、宣传和运用, 风水术只“济世之术”而不是“救世之术”。务实研究, 才能真正带领中国易学风水文化走进社区, 走出国门, 服务社会。在建设一个“和谐社会”、“效益社会”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现代的风水学应用, 是以《易》学为体用, 然后包括了天文学、地理学、历史学、人文学、自然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人体生命学、美学等等学科的内容, 以科学地, 因时、因地制宜地综合运用。
风水学研究的作用, 是指导人们选择最佳的居住环境, 促进身体健康, 保持精力旺盛, 家庭和睦, 社会昌盛, 趋吉避凶, 为社会服务。
3.风水学是优生优育学
优生是人类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有效地改进人类本身素质以生育健康的婴儿。优育是指孩子出生后, 在适宜的环境中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 使其遗传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包括保健和教育两方面。
风水, 顾名思义就是风和水, 人类生存的根本要素就是新鲜的空气和清洁的水, 风水学研究的就是环境与人的关系, 这也是风水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风水学能提前预知将出生的婴儿的性别, 命格以及健康状况, 所以对于优生方面可以提供很好的帮助, 对提高婴儿将来的生命质量有较好的作用。而对于布局后的阳宅, 也将对婴儿的优育起重大作用, 使遗传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从而使婴儿的身体更健康, 精神以及人格更高尚!
随着时代的进步, 人的思想观念也在大改变之中, 旧社会那种“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的思想也渐渐地在人们的头脑中淡薄了, 特别是在城市。所以作为一个风水师, 应好好地研究怎么布局才能使下一代出聪明才智、俊秀、美丽、诚实、心善等有益于社会, 有益于家国之人才, 为“和谐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而不应停留在催男丁的层次和说法上, 如你帮主人催男丁, 但却催得呆子、盗贼等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作为一个地理师和易学风水研究者, 要想运用易学术数为人类造福, 就决不能固步自封, 抱残守缺。务实研究, 才能造福世人和后代!
风水学理上对优生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好, 理论上不单能布局催旺男丁 (或女孩) , 而且对孩子出生后的形貌、性格、人生命格趋势都能提前预测, 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和效果。古人早已给我们宝贵的经验, 如:“不生我而我生, 乃生俊秀聪明之子”、“后人之不肖, 因生方之反背无情”。
4.风水学是一门养生学术
学者们认为自然界的超微离子和磁场对人体产生明显的正负影响, 并认为在自然界中任何物质都会产生作用于人体的超微离子和磁场, 这些能量随着环境不断改变, 也随着人体自身的场态信息的改变而改变。这些信息能量可以使我们心情愉悦、思维敏捷、健康长寿, 也可以使人思维迟钝、神情恍惚 (撞鬼) 、多病短寿!
而住宅风水的研究和运用就是在地基、居所布局基础上增加某种信息符号, 以期达到人们避凶趋吉的要求!
我国民间较为流行的风水学派大致可分为峦头派 (江西派) 和理气派 (宗庙派) 。其实我认为, 风水学本无门派, 因为峦头无理气不灵, 理气无峦头不验。但从研究“时间”和“空间”的结合点和以“气”和“气场”为最高研究范畴的角度来讲, 风水学可分为“天体风水, 人气风水, 地气风水”, 泛指天、地、人三气对人的无形影响, 这种影响常人看不见, 但产生的效果和后果是能感知的, 甚至影响是巨大的。但是由于风水的这种影响力是无形的, 难以为常人所认知、实证, 所以它往往在世人心中就产生了神秘的色彩, 难以被一部分人理解、认同、接受, 被认为是高深莫测。
先贤研《易》用《易》者, 都是遵循天地之道所衍化之气而趋吉避凶。而地理之堪舆学是看土地的天地自然的静态之气的蓄有量多少、运行之势, 而分出吉凶祸福的。
风水学理, 是研究在特定的时间与方位中, “能量”对人产生不同的感应, 而进行趋吉避凶, 确保人们的身心健康、心情愉快, 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风水学的最终目的是把一切物质的有限因素提高到利用的极限, 是一种趋吉避凶的术数, 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 同时也是调整和改造命运的高级玄学。
夫宅者, 乃是阴阳之枢纽, 人之根本。人以宅为家, 若安, 即家代吉昌;若不安, 即门族衰微。上至国都京城, 次及州郡县邑, 下之村署民居, 但人所处, 皆其例焉。
——《黄帝宅经》
成功风水
风水学最初是作为帝王的御用术, 应用于指导城邑、宫殿、陵址等的修建活动之中, 逐渐导入民间之后, 为了其生存与流行, 不得不掺入了不少迷信和穿凿附会的内容, 从而弱化了其辩证唯物主义的真正实质。其实高明的风水是不着痕迹, 尽显风流的。对于易理的运用更是可以得其意而忘其形。通过方位的挪移、植物的摆设、颜色的选择、家具的布局达到因地制宜、依形就势、扬长避短的效果, 从而形成其独特的居住智慧与艺术。
现代的风水其实并不神秘, 它借助于精密的仪器和科学的方法, 调理项目内部的资源, 整合外部的形、势、声、光、电, 对人类的各种居住环境进行改良。据笔者长期研究, 有的家庭荣华富贵、财源广进, 有的家庭却穷困潦倒, 衣食艰难。归根到底, 除了个人所具智慧和工作勤奋外, 无不与住宅的风水吉凶有密切关系。宅运亨通又积德则贫可转富, 贱能显贵, 正是情理之中。而宅运凶险, 则富可致贫、贵亦招灾, 不出意料之外。非但住宅如此, 公司、厂房等亦然。因此, 如何趋吉避凶, 以利宅运, 风水学发挥的作用甚大。
风水学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去芜存真, 不断地提高、创新, 弘扬中华民族的国粹, 造福社会, 这是现代风水学的任务。
作为一种特殊的私人生活工具, 住宅的首要功能在于阻隔外界、包容自我、静默养气、安身立命, 使自己的私密生活与精神气质有所依托。住宅风水学正为此而研究, 住宅的格局因此而兴盛。
那么, 什么是风水?
风水, 顾名思义就是风和水, 人生存的根本要素就是新鲜的空气和清洁的水。这里对风水的提法是广义的, 泛指天、地、人三气对人的无形影响。
风水术中重要的几大元素是:
风:空气流动的现象。
水:水流。
气:地气与空中肉眼看不见的“些子”之气。
时空:四方上下谓之宇, 往古来今谓之宙。“宇宙”两字即为空间和时间。要理解宇宙间所发生之不可思议现象, 就要彻底了解时空理论。
所以, 确实风水优劣的主要依据是“炁”, 也即是俗称的“气场”。此“炁”既有山川河流、建筑道路、家居摆设等所形成的地理环境之气场, 也即俗称为地气, 现代科学称之为磁场或能量场;另外还有宇宙星辰在不同时间辐射之气, 称之为星气, 现代科学称之为超微波粒子。一个人体亦有气场, 谓之人气, 人气流动然后汇集之处中医称之为经络穴位。
星乃天文, 地为地理, 在不同时空下, 星地的结合所产生的“炁”, 才是真正的风水“炁场”。风水的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 宇宙万物有阴阳五行之分, 人体与之相同;天地之气影响住宅之气, 住宅之气影响人体之气, 故顺应天地二气, 则人之气必旺, 反之则衰或凶。
道法自然, 适者生存, 顺天者昌, 逆天者亡, 大物而小我, 俗话说:“二十年风水轮流转”, “富不过三代”, 古人留下的俗语警句无不在警示后人重视天地时空的力量, 顺天而居方能求取吉祥。
所以, 智者善用风水, 为家庭、健康、事业、财运保驾护航, 以达吉祥幸福, 飞黄腾达, 永葆长青;智者未雨绸缪, 防患未然, 有备无患!切莫坐等至凶宅横祸、官司牢狱、倾家荡产、病入膏肓、妻 (夫) 离子散, 则悔之晚矣!
当然, 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的古代建筑风水学, 由于时代与历史的局限, 必然有着许多虚幻不实的成份。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并用当代的语言与科学的理念去阐释传统的思想, 服务于社会, 这是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共同担负的一个重大任务。
首先, 要跳出传统风水学“玄之又玄”的语言怪圈, 用浅显易懂的现代表达手段, 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风水学的精义及现代价值。
其次, 应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善于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当作“点金石”, 去点化传统风水学使其脱胎换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传统风水学的精华发扬光大。
要适应当代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及建筑业的高速发展, 研究面临的各种新的问题, 敢于创新, 尽快地促进风水学的现代化, 即将传统风水学的精华有机地融入当代建筑学之中。
基于此, 本人在易学风水界首次提出“成功风水学”理念, 成为首位把成功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周易”相结合的倡导者。
那么, 什么是成功?
1.广义的成功:是“内圣外王”。
什么是“内圣外王”呢?
(1) 字义:出自《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 暗而不明, 郁而不发, 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2) 定义:内证与外学、方法与目的。
《大学》:“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内圣”就是修身养德, 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2.狭义的成功:“成功等于目标, 其他都是这句话的注解。”世界潜能大师博恩崔西说。
而“成功风水学”就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易经风水学”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有效的成功方法, 和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 指导现代人在人生中成功的理论与方法, 帮你达到预期的目的, 助你成为“超级的成功者”!
为何说“超级的成功”?成功不单指事业上的成功, 赚很多钱, 而且要家庭和睦、身体健康、学业有成、后代成才!也正是传统的风水学所讲究强调的:财 (官) (财运旺和事业有成) 、丁 (后代人丁兴旺) 、秀 (聪明和学业有成, 人格高尚) 、寿 (身体健康) 而达到“和” (家庭和睦) 。所以说, “和谐”是风水学的核心。
3.和谐自然 笔调俊爽 篇三
书法作品在《书法导报》、《收藏快报》、《世界知识画报》、等发表。入编《中国气派十大家》、《新中国国礼艺术大师》、《书画名家》等。在全国性大展中十余次获奖。被全国书画家职称认定委员会授予“2010德艺双馨优秀书画家形象大使”荣誉称号。
书法入展及获奖情况:
2010年2月中国书法网庚寅年迎春网络展,入展。
2010年5月中国楹联书画邀请展,入展。
2010年5月“英雄赞歌”纪念抗美援朝60周年纪念活动,书画名家作品展荣获金奖,并被授予“中华功勋艺坛名家”荣誉称号。
2010年7月全国中老年书画艺术家优秀作品北京、香港巡回交流展荣获金奖,并被授予“中国当代百位中老年优秀艺术家”荣誉称号。
2010年7月第二届“翰墨颂中华”全国书画艺术大赛书法展,荣获金奖。被授予“中华文化爱心使者”荣誉称号。
2010年7月中国书画家赴新、马、泰书画艺术交流展荣获金奖,被授予“中外友好艺术交流使者”荣誉称号。
2010年8月中国翰林书画艺术院举办第二届“亚欧杯”国际书画艺术大奖赛荣获银奖。
2010年9月由文化部、吉林省政府主办的“东北亚艺术展”中获得纪念奖,并被举办单位永久收藏。
2010年9月由中国书画研究院主办第六届金鼎奖全国书法美术大展中荣获金奖。
2010年10月,第十届中国—菲律宾—日本国际书法大赛,在菲律宾马尼拉展出,荣获三等奖。
2010年12月,全国当代书法、美术、篆刻进京联展中获奖。
2010年12月,第27回中国—日本国际书画大赛荣获银奖。
2010年12月,第三届“神州杯”全国书画艺术大赛中荣获金奖。
4.自然的和谐素材作文 篇四
夏花般的绚烂,秋叶般的静美,生活徜徉着跃动的旋律,亦是流光溢彩的。踮起脚尖转动,色彩杂乱地交织,飞舞的世界,是那么和谐地溶于一条旋转的长河。七色的光谱,包含了生命中的一切泪与笑。
期盼在某个阳光初醒的早晨,能背着行囊,扎紧鞋带,微笑地离开这个喧嚣的城市融入自然,去感受它的和谐与超然。
跟随着时间的脚步,我独自漫步于森林的阴凉下,倾听周围树木的喘息,感触空气的湿润,爽爽的,朗朗的,痒痒的。偶尔视野中闪出一两点红,体味着那点大自然带来的惊喜的喜悦;弯腰拾起一两片树叶,看看忙碌的昆虫世界。感受自然的神奇与神气。风掠过耳旁,带来悠扬的.歌声,静默中被它的旋律所包围……
继续前行,风的歌声依旧在耳旁徘徊。突然眼睛被耀眼的太阳刺了一下,依稀中我仿佛来到天堂。蓝的天、白的云、红的花、绿的草,一切是如此熟悉而陌生。她们安静地接受阳光的洗礼、风的抚摸,脸上洋溢着幸福与微笑。双手合成一个四方视野,拍摄下这特殊又和谐的画面。我不愿忘记,也不会忘记!透明的风吹过耳旁,嘴角浮起幸福,那是笑。单纯的光线折射就能给予我温暖,是值得留念的,也是永存的!
更远的,我会走向期盼已久的雪峰,登上送入云端的山巅,在那冰清玉洁、无人问津的处女地上,留下自己征服自然的足迹,不,是拥抱自然的足迹。在那里,听着脚踩雪地“咯吱咯吱”的坚强。也许,在山脚会发现清澈的小溪,那是泉水吗?不是的,那是雪山笑盈盈的泪痕,是天上飘舞的哈达。
前进的脚步,永无停止。啊,是大海,是无边、无垠的大海!这时以日落西山,余辉懒洋洋地洒在海平面上,大海通红了脸。远处静静地驶来几只小船,他们迎着风,杨起风帆,这是最美的画面,也是远足着最伟大的梦想。因为,斩新的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
夜幕降临,明亮的星星与月亮蒙着一层面纱,与我会晤了。我喜欢夜,万物沉睡,随即呈现出最真实的自己。当黑玫瑰妖冶地绽放,昙花害羞地展开身子,露出最美的自己时,一种凝重飘逸的香,隐隐约约,忽近勿远。微醺着醉意的月光娇羞地点缀糜烂的优雅。是夜,浸透了温柔……
很多个深夜后,我都是睁着眼睛,一幅幅明暗交替的画面白驹过隙般了又去,直到整个世界都安静了,我才忍不住沉沉地睡去;在很多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我醒来,心中的焦躁与不安都会在阳光下遁形,然后逃窜得烟消云散,经过阳光的洗礼,我又会平静安逸地融入自然里……
回归,去感受自然的和谐。
5.与自然和谐相处为题的作文 篇五
现在我们的科技非常发达,市里几乎没有平房了,让人看起来很舒服,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生活条件一旦提高,家家户户每月都要产出一大堆垃圾、烟尘和污水。垃圾可以破坏空气,让人们吸进有毒的气体,烟尘带到天空,破坏大气层,使天空辐射射到人间。污水钻进小河,使鱼儿死亡,鸟类和人类吃了这些水里的鱼,就会中毒,严重的会死亡。
现在,地球已经是个负载着60亿人口的“百病重生”、“危机四伏”,需要紧急抢救的“病球”!保护环境,已经刻不容缓,当务之急必须要采取措施!不然我们将无处可去。
保护环境,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一片碎纸的摆放,一口粘痰的附意,60亿世界人民行动起来就能挽救我们的家园。
你可能会问道:这么小的事情,能有多大贡献呢?正因为事小,所以人人都能做,如果我们真做了,作用就大了!
保护一棵大树,给鸟儿一个家,小鸟生存了,可以帮我们吃掉害虫,大树还可以制造清新的空气。保护一株小草,就阻止沙漠行走一步,保护我们绿色的家园。
来,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人类的未来。
现在的环境差极了!
工厂大量排放废气、废液和烟尘,破坏了臭氧层,侵袭着我们的身体健康,严重的危害着我们的生存环境。一些愚昧无知的人们,还乱砍树木,破坏森林,引起了泥石流发生,洪水泛滥,少漠被破坏了,引起了沙尘暴,这些都使我们的生命受到威胁,真是可怕啊!
保护环境是大家的责任,我要积极参加,,主动做好宣传。让大家不抽烟,不乱扔垃圾,,减少污染。我还要多栽树,保护鸟类,保护小动物,和他们和谐相处,共同保护大自然。
我长大了要当环保局长,不让那些工厂乱放废弃、废液,谁要是不听,我就罚款。保护我们的天空,让我们的天空更蔚蓝;保护水源,让十元更清澈。
6.浅谈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篇六
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 都有着各自发展的规律。在漫长人类发展的历程中, 建筑作为人类文明和改造世界最为明显的一大体现, 映射出不同时期人与自然的相处关系。
人与自然界相处的初期是以自然约束人为主的。早期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 对自然中万千现象的理解非常有限, 许多得不到解释的自然现象, 被误以为神秘力量的操控, 引发人们在行为上对自然力量的无限崇拜, 这种崇拜导致人类盲目臣服和效仿自然界, 这种野蛮的、被动的生存方式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 这个时期人类还意识不到自身拥有的能力。因此人类与其他一切生物一样被自然奴役, 生存形式仅限于自然界提供的, 而没有自身创造性。在居住形式上有其鲜明的特色, 即充分运用自然界现有的材料, 如洞穴等。随着人类思想的进步, 文明的发展, 原本对于自然的盲从和敬畏转变为利用和发展创新。然而这种改变变得一发不可收拾。近现代高楼大厦涌现在世界的每个角落, 忽略了原本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演变成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好在近些年, 人类开始关注和改善原本不恰当的行为。现当代设计师也同样意识到这个问题, 开始重新体会自然、效仿自然、回归自然。
共生思想最早是由日本著名建筑大师黑川纪章提出的, 在他的理论中提到, 建筑的发展趋势将“从国际样式时代向共生样式时代转化。这就是文化共生时代……”在他的建筑设计作品中追求的灰空间建筑, 充分体现内与外、建筑与自然的共生共融, 创造了现代与传统结合的建筑新风格, 在日本乃至世界有一定的影响。共生思想与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相吻合, 同样表述的是顺应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在21世纪的建筑发展历程中必将得到认可和运用。
同自然界的万千生物一样, 建筑的生命在于自身结构和形态的支撑。搭建的过程, 就像骨骼的生长。在西班牙建筑大师高迪的作品中, 这种形式展现的淋漓尽致。在高迪的作品中, 找不到一条直线, 因为他觉得自然界中本身是不存在直线的, 巴塞罗那的米拉公寓, 屋顶高低错落, 墙面凹凸不平, 整个建筑形式多变, 色彩绚丽, 就像从地理生长出来的一样。建筑师们开始认识自然, 效仿自然, 充实建筑的文化内涵。进而形成了认识实践与自然界的良性循环。由原来建筑形态效仿自然到现在运用科技保护和珍惜自然资源。如今自然环境的恶化, 资源短缺, 人们开始在城市建筑上实施绿色环保, 达到与自然界的共同发展。无论从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 “以人为本, 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将成为主导。
我们生存的世界处在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这些整体的变化, 由众多细微变化积累而成。当然, 也有些突然引起人们注意的较大的变化, 也有些是在短期内就消失, 却给人们带来革命性意义的重大变化。21世纪我们面临着的变化, 是包括政治, 经济, 科学, 技术, 文化, 哲学, 思想, 以及生活方式在内的巨大变化。人们开始崇尚绿色环保, 于是各式各样的绿色创意建筑孕育而生, 节能、节地的发展形势将受到推广。
这样波及到全世界各个领域的巨大变化, 或许很多年才会出现一次, 活跃的变化带给我们的是百花齐放, 各种学说, 理论, 思潮, 层层推出。胡塞尔在《欧洲诸学派的危机和超越论的现象学》中提到:所谓20世纪的机械时代, 是客观主义的合理化时代。也就是说, 每个学科是以真实且唯一的客观条件为前提存在的。将世界转变为可以有界限的分类标准。就像自然界的循环, 他只在乎了生与死, 完全忽略了这种转变过程。这种进入机械化工业时代的艺术表现, 不允许暧昧性, 模糊性, 以及偶然性的存在。学校就是学校, 医院就是医院, 那么对于精神病医院, 或弱智儿童医院, 学校式的教育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这就和机械时代的学说产生矛盾。在矛盾激化到一定地步, 人们开始关注过程, 关注模糊不确定的东西。美国的分离主义, 大到国家民族的独立, 小到卧室和客厅的绝对区分, 都有模糊性的存在。我们谈到的共生思想, 正是阐释和注重这之间的联系, 注重万事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结合实际和现状的探索和矛盾, 引发我们作为设计师的深思, 究竟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合理的, 究竟什么样的设计才是恰当好处的。我们得出反思, 对于设计, 或者是艺术, 不应该单纯的定义到机械或者科技时代, 不应该用简单的概念去囊括, 而应该是一个生命的共存体, 一个和谐的共存。所以在设计思维中, 应该把这种生命的循环和本土文化结合, 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延续和坚持下去。
摘要:同自然界的万千生物一样, 建筑的生命在于自身结构和形态的支撑。搭建的过程, 就像骨骼的生长。建筑师们开始认识自然, 效仿自然, 充实建筑的文化内涵。进而形成了认识实践与自然界的良性循环。由原来建筑形态效仿自然到现在运用科技保护和珍惜自然资源。如今自然环境的恶化, 资源短缺, 人们开始在城市建筑上实施绿色环保, 达到与自然界的共同发展。无论从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 “以人为本, 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将成为主导。
关键词:环境,建筑,和谐共生,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黑川纪章.共生思想[M].覃力, 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2]吴良镛.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7.和谐自然 生态平衡 篇七
关键词:生态课堂;教学方式;创新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作为一名从事两年多工作的新教师,我在课堂中善于总结和思考,在学习同仁的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喜欢加入自己的特色,进行教学反思,开展一些大胆有意的尝试。在课堂教学方式探索中,我明白了转变教育模式、构建“以生为本,和谐自然”的生态课堂的重要性。生态课堂不是训技强化般的鞭打,它必须以创新的教学方式造就学生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下面笔者以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摩擦的利和弊》这一课的授课和反思为例,来阐述生态课堂的构建与重要意义。
一、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
课堂一开始,通过“抓泥鳅”这个游戏,我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玩中思考,进而由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接着我让学生做两个小实验来产生出摩擦,并初步感知摩擦力是一种怎样的力,在交流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内部教育基因被激活。在学习了摩擦力的概念后,学生举出了很多生活中有关摩擦力的例子,他们对静摩擦力的理解大大超出了我课前的预设。虽然学生都知道走路时靠的是脚底和地面之间的摩擦,但对静摩擦力的准确把握还达不到火候。比如,在讲解了手拿瓶子的静摩擦例子后,学生普遍认为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必须是有静摩擦力,但事实上,这要结合受力分析以及二力平衡的知识而综合判断。这个事例说明学生对有关摩擦力的现象及其中的奥秘非常感兴趣,但对其中的一些看法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在本课中,我通过反思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到课堂必须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为起点,关注学生的需要,要预先假设学生会在何处何时有疑问和困难,设计更具有挑战意义的教学环节,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教学中要讲究学案的“留白”和“弹性”艺术。教师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思维的自主权,教师只是学生思维的领路人,真正具有价值的思考过程不能由教师代劳。“留白”就是要留出时间给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操作,教师的“讲”要让位给学生的“学”。教学方案设计得太严谨太规整,反而会使课堂的生命活力黯淡。
在总结和反思后,我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合理解释这一环节。讲台静止在地面,没有受到静摩擦力,我用手推它推不动,此时讲台受到了静摩擦力。这时,学生明白了当两个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存在静摩擦力。由此,我完成了教案设计的一个转变:以课本知识为本的教案设计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案设计。学生在课堂中不断地在做思维的体操,不断地体验思辨语言的魅力。
二、遏制“温和的暴力”
语言是“温和的暴力”。教师侵占了学生的话语权,就会忽视学生的需要和想法,而这是课堂中最为关键的东西。几次试讲下来,我发现我总是说着正确的废话,不知不觉中掠夺了学生发问的机会,错过了倾听学生的心声,错过了由学生创造的精彩。教师在课堂上的满堂问、学生的满堂答,似乎是给了学生发言和表达的机会,但教师提的大多是无需进行思索的问题,不能激发起学生动脑思考的积极性,不能激起学生发自内心深处诉说的欲望。
比如在由摩擦力的判断到摩擦力的种类过渡时,我连用了两个问句:你们相信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存在摩擦力吗?你们相信一根筷子能提起一杯米吗?在我自认为很有气势的设问设计时,办公室其他备课组的一位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的问题:你不觉得这两个问题问得很傻吗?你让学生如何回答你的问题?也许不同学科的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能更清晰地看到问题的本质。经过她的提醒,我马上意识到了设问的技巧性和艺术性。教师必须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多发问,多思考。
如何实现生态课堂,我总结需要三个“场”来实现。首先,生态课堂应是一个思维场,应当有利于学生智慧的形成和发展。要使课堂始终充满着浓郁的思辨色彩,努力建构一个思辨的课堂,一个思想的课堂。其次,生态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情感场,应该使学生的情感在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得以陶冶与美化。课堂情感脉搏的变化既影响到学生的思维状态,也影响到师生的交往互动。最后,生态课堂应当是一个交往场,让师生交流,真正“动”起来。这里的动,不是表面上的动,主要指学生内心世界的动,思维在动,情感在涌动。
和谐高效的生态课堂应该具备生动的学习情境、活泼的课堂气氛、积极的师生交流和多样的互动方式。“和谐自然 生态平衡”不仅给我带来对课堂的思索,也将对现有教学方式的改进起到积极的作用。
8.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 篇八
生态环境道德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不仅反映了新阶段道德建设的客观实际和规律,也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存的自然资源,爱护地球,就等于爱护自己的家园。和谐与共的人与自然关系理想状态和境界相适应,生态环境道德要求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对于青少年来说,要首先做到:
珍爱生灵。平等对待自然界中的其它生命体,不随意损害它们,保持生态系统平衡。不践踏草木,不攀折花叶,不_小动物,不吃珍稀动植物等都是珍爱生灵。
节约资源。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资源有限,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却不断增长。节约粮食、节约用水、节约纸张,使用可再生的资源、分类回收废物,生活简朴等等,都是节约资源。
植绿护绿。没有森林和植被等绿色,便没有人类,没有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命。多植一棵树、多种一片草、多养一盆花、多增加一些绿色,都是青少年应尽的义务。
抵制污染。不当的生产生活行为,会带来很大污染。不乱扔垃圾、不用或少用难降解和难再生的物品、不焚烧秸秆、制止污染等都是抵制污染。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我们拥有着共同家原,保护我们的环境。大地期盼着绿色、河流期盼着绿色、,水鸟期盼着绿色、花儿期盼着绿色。滴水成川,积土成山,保护环境,从你我做起。
9.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1000字 篇九
当天空失去了颜色,生灵在大地上无助地游走,人们戴起了口罩,遮住了双脸,形成了一层隐形的隔膜。一双双手搭建起了生命的桥梁,穿梭于黑暗中的白衣天使,照亮了前方的路。天边何时才能放晴?黑夜多久才会结束?我们在心里默默的祈祷:一切都会更好的。
全新的一天又来临了,我揉揉惺忪的双眼,慢慢地走到电视机前。看着不断上升的确诊数字,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视线转向窗外灰蒙蒙的天空。我没法像电视里的那些医护人员一样冲在疫情的第一线,但一想到远方正处于危难之中的同胞,我不断地问自己:“我能做些什么呢?”
直到那一天,我看着手机上的那个绿色的小图标,忽然有了一个想法:除了聊天学习,它还能帮助我干点儿什么?
点开微信,一张熟悉的地球图像映入眼帘。但是人们总是不容易注意到,在地球的前方,静静地凝望着它的那个小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打开线上课堂,开始了一天的.“云课堂”生活。当一天的辛劳结束,正等待老师下发作业并打印完成的时候,却意外收到了几个链接和一段话:“同学们,为了减少大家打印纸的数量,我们的作业由网上链接的形式布置,请大家及时完成!”我转头看了看放在打印机旁的一大摞纸,再回过头来看看老师发的信息,忽然明白了,这或许是绿色生活的另一种形式。在世界的某一处,还有一棵棵葱郁的大树正在茁壮成长。后来,我们亲切地称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为“无纸化作业”。
有了这样的作业方式,我又想到,既然有保护树木的方法,那有没有可以种树的途径。我的视线又转移到了其它的软件上。我比较喜欢徒步,一次在支付宝上发现了一个新的小程序——蚂蚁森林,一个通过走路步数和网络支付换能量种树的游戏。那段时间,我每天睁开眼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到“蚂蚁森林”里收取自己前一天走路的能量。时间久了,攒到一定量的能量,就可以在网上种树,然后支付宝平台就会帮你在荒漠化地区种上一棵真正的树。仔细想想,这样一来,不仅让我养成了每天走路锻炼,绿色出行的习惯,也减少了尾气排放,为大地增添了一抹绿色,何尝不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儿?只有和谐共生,彼此相依,才是人与自然最好的相处方式,才是一切问题最好的答案。
10.人与自然的和谐 篇十
关键词:生态批评 《还乡》 独立主体 和谐共生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托马斯·哈代被誉为“自然之子”,在他的作品中,大自然从来都是主角:充满田园风光的乡村,桀骜不驯的荒原,处处显示出他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乔纳森·贝特在其生态批评著作《大地之歌》中高度评价哈代:哈代和奥斯汀的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备受瞩目,是由于它们展现了古老的英格兰田园风光的精髓,那些已经成为我们记忆中的画面。《还乡》中的大自然是与众不同的,它既温柔又狂野,既友善又冷峻,而且它是作为有生命的独立主体而存在的,有其内在的价值和生命活力。小说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处处体现出和谐的生态关系。本文受生态批评的启发,试图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还乡》,发掘出这位伟大作家的生态哲思,体悟哈代作为时代先驱所倡导的和谐的生态观的现实意义。
一 大自然: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立主体
《还乡》中的大自然是哈代虚拟的“威塞克斯”世界,小说中的人物都生活在爱格顿荒原上,这是个带有古朴幽远气息的地方。小说全部情节的展开都限定在爱格顿荒原上,荒原不只是人物活动的场景、故事发生的背景,它是有生命价值的独立主体。小说中描述到:“每天晚上它那泰坦神般的形体似乎都在等待着什么,然而,漫漫的几个世纪过去了,多少次危机发生过,它却依然静静地,一动不动地等待着。”爱格顿荒原记载着大自然的久远,蕴涵着历史的悠久,是时空的体现者。这“一片苍茫万古如斯”的荒原,“从有史以来一直到现在,就丝毫没有发生变化”,“仿佛是属于古代石炭时期的世界”。而且荒原如同人一样有自己特有的声音:“大风频频从西北方刮来,而每一种风吹过便化成了一种高低起伏的风声,能让人听出有最高音,次低音和低音。接着还能听到一株冬青发出的浑厚的男中音。这種声音便可称作这片荒原的语言特点”。荒原具有人的性格特征和人的话语能力,它和人一样具有自身的价值,是生命共同体中的一部分。荒原不仅有自己的声音,也有人一般的情绪和心境。“暴雨就是它的情人,狂风就是它的朋友。”由此可见,哈代笔下的自然不是一个没有生命的静止状态,而是一个有情绪,有声音,有动作,有生命的独立的存在。
同样,荒原上的动物、植物、山脉都具有生命性和它们的内在价值。哈代认为大自然是个独立的主体,与人类一样有其内在的价值。荒原上的树木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这片树木长满了茂密的新生的湿润树叶,冬天,树木的枝条摆脱了一身的负担去迎接风暴的肆虐”。树木不屈不挠地与恶劣的天气做斗争,它们与人一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荒原上的植物不仅装点了大自然,而且给大自然增添了生命的活力:“四周的空气中弥漫着花儿的清香。柱子的顶部堆放着小花朵,在小花下面是一圈奶白色的山楂花,接下来是蓝风铃花,流星花,丁香花,黄水仙”。美丽的花朵竞相开放,给荒原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使大自然呈现出和谐与美丽的景象。从生态学的角度来阐释,树木、花草所构成的植物世界是大自然生物共同体的有机部分,哈代对它们的描述体现了植物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荒原上的动物同样具有其内在的生命价值。“季节一到,一个小小的动物世界复苏了。小蝌蚪和水螅开始在水里吐气泡,蛤蟆三三两两地朝岸边爬,大黄蜂在阳光里飞来飞去。”春天的到来,动物们又恢复了勃勃生机,池塘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个池塘就是自然界生态系统的一个小小的缩影,这里的动物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稳定有序的自然环境。《还乡》中的动物和人一样有着自己的思想。当文恩迫切地想去游说游苔莎的时候,在路上他遇见了荒原上的小鸟,“这个鸟儿,当它注视着红土贩子的时候,却像许多哲学家似的,仿佛心里在想,片刻现实的享乐,抵得十年旧事的回忆”。鸟儿似乎已经预料到文恩此去是徒劳一场。哈代在这里传递了他的超前的生态意识:动物和人一样也是有思想和感情的,人不应该凌驾于自然之上,应该热爱动物,保护动物,同时也反映出哈代的生态整体观的观点: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更是人类精神的栖息地,因此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哈代的观点和现代环境保护运动所倡导的生态思想不谋而合。他们提倡“生态思想的核心是生态系统观、整体观和联系观,生态思想以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整体利益位出发点和终极标准,而不是以人类或任何一个物种、任何一个局部的利益为价值判断的最高标准。”
二 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一体性
生态伦理学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即:人与自然共同体。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的利益凌驾于自然之上,认为人是宇宙的主体,自然只是人类征服,奴役的对象。非人类中心主义则认为自然和人都具有内在价值。大自然和人类之间是平等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人的生活离不开大自然,因此应该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还乡》中,哈代极力赞颂了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还乡》中处处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一致,水乳交融的动人场景,女主人公游苔莎第一次在荒原上出现,就是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这片郁苍重叠的丘陵,让这个人形一装点,就显得又完整,又美妙,他们所以应该有那样一幅轮廓,显然就是因为有这个人形”。这里人与自然之间交融于一体,人不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男主人公克莱姆被哈代描述为真正的“荒原的产物。”“如果说有谁熟知这片荒原,那这个就是克莱姆”。他对荒原的景致,地上的一切和荒原的气息都是息息相通的。他第一次张开眼看到的就是荒原,荒原是他记忆的最初景象。他从小在荒原长大,玩具就是他在荒原上发现的刀石和石箭。他喜欢的花朵就是荒原上的紫钟花和黄荆豆花,他交往的是世世代代住在荒原上的淳朴的荒原人。因此,他对荒原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克莱姆听从母亲的安排离开了荒原,但他是荒原之子,离开了大自然他的精神没有了寄托,因此他后来远离了巴黎的浮华生活,回归了荒原,克莱姆热爱荒原,对荒原有着深切的依恋。小说中描述了他在眼睛几近失明后砍荆棘的场景:
“他熟悉的东西成了那些爬行动物和在天上飞翔的小动物,而且它们似乎也已将他吸纳为它们中的一员。蜜蜂在他的耳边嗡嗡飞翔,带来了一股其乐融融的气氛。这些蜜蜂成群结队地在他身边的石楠和荆豆花上辛勤采蜜。琥珀色的怪蝴蝶在他嘴唇呼出的气息中颤抖着,停在他弯下的腰背上,它们随着他手中的镰刀挥起又落下的闪光而飞舞嬉戏。”
在这里,克莱姆和大自然融为了一体,他熟知自然,了解自然,并从大自然中获得莫大的快乐。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哈代在《还乡》中还塑造了一群“自然人”,就是世世代代生长在荒原上的原著居民。他们对荒原有着无限和热爱和崇敬,他们从来没有离开过这片热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荒原上耕作。他们见识不广,知识水平也不高,但是他们诚实,善良,对待爱情忠贞不渝,热爱大自然,热爱荒原上的每一样东西。动物、植物、山脉在他们眼中是那么生机昂然,充满活力。红土贩子——文恩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荒原人。他常年穿梭在荒原上做着红土生意,风餐露宿很是辛苦,全身都被染成了红色,连皮肤都是红色的。大自然赋予了他正直,坚韧,忠诚的品性。哈代描述文恩的两眼“如猛禽般敏锐,如秋天的雾蔼般湛蓝”。读者很自然地会将他和大自然联系在一起,把他看成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熟知荒原,利用荒原的隐蔽性多次偷听游苔莎和怀尔德夫的阴谋,“他匍匐向前爬去,托了两块泥煤过来,用一块盖住了头和肩,另一块盖住了他的背和腿。这样一来就完全不会被人发现了。这些盖在他身上的泥煤以及上面的石楠,看上去完全就像长在那里一样”。文恩利用这些泥煤隐蔽自己,偷听到了游苔莎和怀尔德夫的密谋,想尽一切办法阻止他们的阴险的行为,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默默地帮助他心爱的人,避免她受到傷害。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还体现在托马茜身上。她出生在荒原上,成长在这里,对荒原有着真挚和热烈的感情。哈代这样描述她,“她的一举手一投足,眼光的一凝一瞥,无不会让看见的人想起住在她家周围的鸟儿来。在沉思的时候她像一只红隼,展开翅膀一动不动地悬在空中。在受惊时她就像一只翠鸟悄无声息一头扎入水中。在平静的时候,她就像一只轻捷掠过的燕子”。成长在荒原上的托马茜,对这片土地是如此的熟悉,荒原上的鸟就如同她的好朋友,因此她的外貌和性格中也融入了鸟儿的特性。也只有深爱着大自然的人才会拥有自然的特质,人与自然是水乳交融的,都是生态整体中的一部分。在这里,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还体现在大自然是人的精神庇护所和心灵栖息地。当人受到打击无法解脱时,当人在现实生活中自我价值无法实现、心灵困惑时,如果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一切烦恼就会烟消云散,达到身心愉悦的境界。
克莱姆厌倦了巴黎的浮华生活,他这样描述他的工作:“我的工作比什么都更令人消沉,极其空虚,极其无聊,一个人根本不可能去干比这阴阳怪气的事了”。因此,他回到了渴望已久的荒原,回归了自然,大自然成了他心灵的栖息地。此后,克莱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巴黎的长期生活所带给他的那张苍白的脸,以及脸上开始出现的岁月和苦思所留下的印痕,已经不像他刚回来时那样明显了,因为大自然赋予他的勃勃活力和强健体魄已经重新显出了它们的本色”。大自然让克莱姆忘记了一切烦恼,他尽情地享受大自然带给他的那份宁静和慰籍。托马茜也从大自然中找到了精神的安慰。纯洁天真、空灵剔透的托马茜一心一意地爱着并不可靠的韦狄,但是韦狄是一个爱情骗子,他整日周旋于托马茜和他的旧情人游苔莎之间,后来韦狄和游苔莎在私奔的时候双双溺水。托马茜得知这一切后,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她的精神急需疗伤,这时候是大自然给予了她精神上的慰籍。“春天来了,令她平静,夏天到了,令她宽慰;秋天光临,她开始感到了欣慰,因为她的女儿长得又强壮又活泼”。大自然使她敞开了心怀,意识到了外界所有的变化。同时,她也接受了文恩对她忠实的爱情,有情人终成眷属。《还乡》中所展示的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关系,不仅表达了哈代超前的生态和谐观,而且揭示了哈代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他深刻体味到只有回归到“威塞克斯”这种和谐的大自然中才能得到心灵的慰籍和归属感,才能逃脱现代文明的枷锁。人类只有贴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内心才充满了勇敢、理性和面对磨难的强大力量,内心才能归于安宁、和谐。哈代通过这种方式尖锐地质疑了现代文明的价值观,批判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人的心灵的摧残。
《还乡》是一部体现深刻生态思想的小说。作品中的大自然是有生命的独立主体,和人类一样有其生命力和活力。人与自然之间处处体现出和谐共生的关系,这是人与自然一体性的深刻体现。同时,大自然充当了人的精神庇护所和心灵栖息地,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了精神的安慰。《还乡》体现出哈代所倡导的人类应该贴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生态意识。也因此,这部小说的生态意蕴对我们在环境危机下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注:本文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11青年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1] 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吴笛:《哈代新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以人为本构建自然和谐生态环境 篇十一
一、创设和谐人文环境
学校的校园形象文化, 特别注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设计了学校的形象标识——校徽。校歌《森林之歌》。在班级文化建设中, 学校围绕生活教育中的绿色主题, 重点体现绿色精神、绿色小家环境、绿色环保意识、绿色生命律动。学校以森林为名, 每个班级则以一种植物的名称作为班名, 如采荷班级、傲梅班级、太阳花班级。每个班级的名言也都是结合班名来确定, 如:采荷班级的名言是“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万年青班级的名言是“朝气蓬勃竞芳华, 绿意盎然满人间”;幽兰苑班级的名言则是“我爱幽兰异众芳, 不将颜色媚春阳”, 这也是其班级绿色精神的引领。各班主任还引导孩子读与植物相关的诗句、文章、了解它的特性, 领会及学习其品格。学校特别注重人文环境的建设。教室、走廊, 还是学生们展示艺术才能的场所, 学生们用自己创作的彩色画、习字和照片装点教室, 走廊上, 极富个性地展示着学生们自己栽培的花卉、创作的小报、自制的工艺装饰物, 五彩缤纷。
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城市笑脸”摄影比赛, 让同学们对本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心系奥运, 文明礼仪伴我行”系列活动:让学生寻找文明、践行文明、传播文明;“小眼睛大奥运”特别行动:透过红、黑、黄、绿、蓝奥运五环色彩, 关注奥运 (包括红眼睛——奥运知识“存储王”, 黑眼睛——奥运信息“收藏夹”, 黄眼睛——奥运事件“浏览器”, 绿眼睛——奥运活动“扫描仪”, 蓝眼睛——奥运新闻“快捷键”) ;“我爱春天, 我爱诵读”全校朗诵比赛, 每周二的“走进诵读日”, 引导孩子学习、欣赏优秀文化经典;传统的“非常24”速算比赛, 打开了孩子们的思维之门。英语组的“魅力英语节”, 科学组的“科技节”, 美术学科的“童心看世界”绘画大赛以及艺术节等。从各种不同角度构成了学校和谐、进步的人文环境。
二、搭建自主教育平台
我校以独具特色的生活教育为依托, 积极秉承“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 有意识地加强引导, 搭建起适合孩子和谐发展的平台, 通过“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去寻找一个岗位, 扮演一个角色, 获得一种感受, 明白一种道理, 养成一种品质, 学会一种本领……”的具体方法,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自主性生活教育平台——培养孩子正确的自我意识
我校围绕自主教育, 开展了“自我肖像画”大赛, 让孩子们学会认识自我。并通过“认识妈妈”、“我是生活小能人”、“今天我当家”、“我劳动、我快乐”等主题活动, 让以“我”为中心的“小皇帝”们走近父母, 学会了给予, 明白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责任和义务。
主动性生活教育平台——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各种具挑战性的、以班为单位的体育竞技活动:团体操、橡筋绳、全班×200米接力赛等, 让每一个孩子挑战自我, 参加体力、意志的角逐, 享受胜利的喜悦, 体验挫折的懊恼, 磨练孩子们的意志。
合作性生活教育平台——培养孩子学会与人相处
通过“非常语文、非常生活”知识竞赛, “英语节”、“群舞比赛”等集体活动, 突出“合作性”原则, 评价团队, 不设个人奖项, 让孩子们学会合作, 学会与人相处、团结和谐。
开放性生活教育平台——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校内“跳蚤交易会”, 组织学生到社区做义工、到幼儿园感受保育员的活动, 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出国门, 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世界, 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进而树立地球村的意识, 增进对世界的了解。
创造性生活教育平台——培养孩子创新意识
我校坚持这样的观念:“行动是思想的母亲, 科学是从把戏中玩出来的。”我们立足为学生搭建一个个“玩”的平台:“自编童谣 (儿歌) 创编橡皮筋表演”、“电脑王国探秘”网页设计、“生物、天文、电子等科技小组外出体验活动”、“英语活动沙龙”、“科技作品制作”等, 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 保护、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
生活教育平台, 让孩子融入生活, 培养了孩子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 促进了孩子们自主和谐发展。
三、建立科学评价标准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课程评价改革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学校备受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最终追求的是人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 它关注的不是一个静态凝固的学习结果, 而是学习过程在学生身心上能为实现这一根本目的积淀多少潜智潜能和情意动力, 所以它特别强调学习的过程, 强调亲自体验的动态生成。学校积极将这一评价理念运用到教学评价中, 建立了富有学科特点的评价办法, 总的来说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目的多元:贯彻多元智能理论, 因材施教, 重在激励、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其优势智能学习, 智能互补。二是主体多元:评价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学生评价不是教师一个人说了算, 而是一个群体决策的过程, 这一评价群体是由教师及其群体、学生同伴及其群体、家长、社区成员、社会评价机构和学生个人等构成。三是内容多元: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 肯定学生的优势智能,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成功的体验, 鼓励和带动学生开发弱势智能, 不仅仅关注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评价, 而且充分关注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对本学科的情感与态度等。四是表达形式多元:重视日常评价与期末评价的整合。运用了成长记录评价、日常行为观察、实践操作等新型的质性评价方法。充分发挥了评价应有的激励, 促进、诊断、矫正、导向和教育功能。坚持用多把尺子量学生, 让各种不同梯次的学生健康成长, 从而为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尊重学生独立人格
我校把握教育的前提是尊重这个道理, 把学生定位为既是教育活动的对象, 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他们具有独立人格。作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 应处处从学生的特点出发, 事事为学生的发展着想, 研究他们, 了解他们, 并引导他们实现自我。我校提出了“人人德育”的管理思想, 要求每个教师全面掌握学生情况, 诸如他们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特长、潜能和心理状态、家庭状况以及缺失的成因等, 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各个方面, 为自己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打下基础。
学校无实验班、特长班, 全由电脑随机分配。学校建立起公平的竞争机制, 无论班级干部, 还是学校大队部干部, 从不由老师点将, 而是自愿报名, 通过发表竞选演讲、展示竞选海报、学生投票等众多环节产生, 当选的都是热心为大家服务, 具有较强公信力的同学。时时处处让学生体会到平等。
为保障学生的话语权, 学校建立了《学生申诉制度》, 成立了校长信箱, 悄悄话对话室, 校园网上聊天室, 建立了孩子们与老师交流的桥梁, 孩子们在这里学习沟通, 吐露心迹, 寻求帮助。在少代会期间, 组织了“我给校长当参谋”的专题讨论会, 听取学生的心声, 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 探讨解决身边的问题,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是校园的主人。
12.作文:心存和谐,自然和谐 篇十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社会上的经济发达很多地区建造了高楼大厦,因此疏忽了周围的自然环境,这对大自然是一种严重地破坏,对生态的不平衡。使大自然环境受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呢?有的工厂还排放乌烟,乌烟瘴气污染新鲜的空气,导致人类呼吸后身体健康会受到很大的伤害;有的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排放的污水和工厂排放的污水流向清澈的小河,这一来不但污染了水环境还致使河里活蹦乱跳的`鱼死亡,这已形成一种频繁的现象,河上漂流着的杂物恶化了美丽的自然环境,使众多的养殖水面被迫放弃;还有人不懂得珍惜水资源,大量的浪费,这样我们大自然就会缺水。也许有人会这样问:"地球上的水资源不是跟空气阳光一样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吗?"事实上并非如此。虽然地球上三分之二的面积都覆盖了水,但这些水中97%是海洋。你们知道海水是咸的,剩余的少量淡水又大都集中在终年积雪的高山和寒冷的南北两极。这样,地球上可供人的水资源就更少了。有没有人想过,如果世界上只剩下一滴水了,人们一定认为非常珍贵,可以前人们是这样认为的吗?还有的小朋友在草坪上玩耍踏坏了小草。仅管边上都竖立着要保护小草,人人有责的牌子,可又有谁能真正做到呢?他们都不屑一顾;在茂密的森林中,猎人还要捕杀小动物,让许多小动物流离失所,失去自己的亲人,现在森林里的小动物变得越来越稀少了。这种种现象就是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被污染的源头。
大自然是伟大的,生态是复杂的,生命是奥妙的,而我们了解得太少了,尚不及"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地球是丰富多彩,物象万千的。一根草,一棵树,一个动物,一个群体,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都是自然不断进步的结果。天生的动物,天生的植物,天生所有的植物,天生所有的生命都是有用的。它们的存在就说明有用。一看到森林,就向想到母木材;一看到河流就想到发电;一看到草原,就向想到牛羊肉和羊绒衫;一看到动物,就向想到能不能吃,能不能用,能不能入药。
珍惜动物是社会的财富,我们必须保护。一些虽很常见,但对人类有益的动物,我们同样应该爱护。植物也是人类的朋友。植物能够帮助人们净化空气,减少噪音,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真是为人类做了不少贡献。
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国还建立了不少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就地保护野生濒危动物。
13.作文:心存和谐,自然和谐 篇十三
滴滴清泉 生命之源
□耿小云
农田里遍布着蜘蛛网一样细密的龟裂纹,干涸的河床上遍布水生物的尸体,狂风卷起黄土漫天肆虐„„这并不是某部灾难片里的场景,而是2010年中国西南地区发生的53年来罕见旱灾的场景。旱灾,一个电视新闻中出现次数越来越频繁的词语,与其紧密相关的是中国日益严重的水危机。
触目惊心的缺水现状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这是一个在书本、网络中很常见也很能说明问题的数据。记得小学老师曾就这个数据给我们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如果世界人民都能有三杯水的话,我们只能有一杯水。但中国的水资源危机并不是这一个浅显易懂的比喻能够阐明的,事实要比这复杂得多。全国仅农村就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超过400座城市供水不足,这些数字已足够触目惊心。但问题远不止这么严重,被称为“母亲河”的黄河、长江、淮河以及辽河等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已超过了她们的承载能力。这些仅仅是水危机的冰山之一角,如果将其影响列出,那将是一份可以用“漫长”来形容的表单。仅以2006年的华北、华南、黄淮等地的秋旱为例:广西南宁,遭遇了80年未遇的干旱,数百万亩甘蔗绝收;山东,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湖南,号称“八百里洞庭”的洞庭湖大部分洲滩干涸,往日来此过冬的珍稀鸟类无处寻踪„„
肆意妄为的浪费污染
生活在“鱼米之乡”的我们,也许很难想象缺水的生活会是怎样的,也就缺少了一种节水意识。身边随处可见水资源浪费现象: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打井私自开采地下水,并且无节制地使用;家庭里的生活废水难以得到高效利用;公共场所的浪费水资源现象更是严重。
造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把现在的水资源系统比做是一个人的身体,那么他则已身患多重重病。一方面的原因是,人们对水毫无节制的浪费、过度的开采;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各种工厂和居民不断地对河流造成污染。此外,还有水土流失和水生物肆意生长所造成的大规模水污染的因素。
实实在在的节水行动
我想说的是,水是生命之源,节水是对生命的呵护,而浪费水就是在漠视生命。面对水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危机,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从身边的点滴做起。节水不仅仅是一种意识或者口号,它更应该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一种良好的风尚。
其实,节水并不难,我们能做的并且应该做的有很多。例如,洗衣服的水可以用来冲洗马桶,淘米的水可以用来浇花,在洗完手后及时关上水龙头,洗发时用泡沫少易清洗的洗发液„„这些都是节水的金点子。
依然美好的未来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清楚地意识到,节水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我们自己能够更长久、更无忧无虑地在这个蔚蓝色的星球上美好地生活下去。
对于我们正面临的水危机,我们并没有也不应该抱悲观消极的态度去面对。只要每个人都能承担起节约并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定会迎来一个生机勃勃、碧水蓝天的未来。四千年前,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出现了一位治理水患、带领华夏民族走向繁荣的大英雄——大禹。四千年后的今天,我相信我们依然能够成功地渡过这场同样由水引起的危机,并在华夏历史上书写下辉煌的篇章。
特色简析
作者通过详实的数据和事例,向我们展示了我国的水危机情况;通过生活现象告诉我们水危机的原因;借助具体的做法告诉我们如何在生活中厉行节水之道;借古喻今号召我们大力倡导节水意识,让我们看到人类美好的未来!作者的深刻思想以及文章结构和语言的严谨都值得同学们借鉴。
佳作展示二
让绿色重新铺满大地
□王 佳
我静坐窗前,望着窗外沙尘飞扬、狂风肆虐,望着公路上飞驰的汽车仍然耀武扬威地喷着尾气,望着远处工厂的烟囱冒出一缕缕如同魔鬼一样张牙舞爪的黑烟„„我的心在痛,眼前似乎出现了一片荒凉的沙漠,耳边也似乎响起了鸟儿惨痛的鸣叫:人哪,你难道要一错再错吗?
我不否定人类的伟大。人类一步步地创建这个世界,让它变得如此丰富多彩。然而人们在满足自己的同时,却深深地伤害了人类的朋友——动物,更残暴地戳穿了为人类遮风沙、固水土的绿色屏障。人类的所作所为注定要受到惩罚。终于,狂风邀请沙粒来到了人类的栖息之地,它们面对罪恶的人类,使劲地发泄着内心的仇恨和哀怨。大街小巷,飞沙走石,惨不忍睹,到处都显现出大自然惩罚人类的痕迹:一座房屋终于招架不住突如其来的打击,无
用心
爱心
专心
奈地坍倒了;一家大商店狼狈地在关闭的店门上挂了“因天气状况,暂停营业”的牌子;一位农人怜惜地望着被连根拔除的麦苗,眼泪滚落下来;一位白须老人望着满天的风沙感慨万千:“这都是报应啊!这是人一手种下的祸根„„”
可怜的人类,面对大自然的示威和挑战,你的聪明呢?你的才智呢?你往日的傲慢呢?你不是声称自己是自然的主宰吗?你不是说有能力改变世界一切的一切吗?
哦,人类,觉醒吧,现在还来得及。
在一档都市频道的“萝卜白菜”栏目中,一位年轻的“绿色使者”讲述了她与同伴周游至西藏,沿途清理垃圾和塑料袋的故事。她说人类应该真正意识到自身的危急:长江源头的居民竟缺水告急!她轻轻地唱起《变脸》,告诫人们:大自然终有一天会“变脸”的„„
我心潮澎湃,一刹那间竟在心底升起一团再也挥之不去的火焰——我要做一名“绿色使者”,我要带着深深的自责和歉意向大自然说声:对不起!我要号召人类为人与自然的共存而奋斗不息。
——这将是我永不变更的心愿。
让绿色重新铺满大地——这应是全人类共同的心愿!
特色简析
作者怀着深重的忧患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视野推向大自然,结合人为破坏生态平衡,而遭到大自然报复的具体事例,表达了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迫切性,表明了“保护环境,势在必行”的主旨。作者在文章收束时倾吐出“让绿色重新铺满大地”的心声。
佳作展示三
人类——自然之子
□李 欣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也是大自然之子,因此,人类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而更大程度上是适应自然,在有限的程度上改变自然,美化自然。
人类选择春天播种,是因为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这也是对自然的一种适应。夏天,万物生长蓬蓬勃勃,冬天,万物敛形遁迹,这都是适应自然的结果。你不适应,你对着干,试试看,最后定是自然胜利。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动物靠自身被动地适应,而人类靠智慧、靠外力积极地适应。有些动物可以以自己丰满的毛发来适应寒冷的气候,有些动物可以靠潜入地下冬眠的方式躲避寒冷,而人类靠增加棉衣,靠暖气来应对寒冷。从根本上说,无论动物还是人类,对自然都是以适应为主,只是适应的方法不同而已。
但是,人类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当沙漠蔓延,侵蚀人类生活赖以生存的领
用心
爱心
专心
地的时候,人类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等方法和沙漠作斗争,最终可以做到把沙漠变成绿洲。当洪水泛滥的时候,人们可以通过筑堤修水库等方法驾驭洪水,使之服务于人类。也正是人类对自然的抗争,才使人类的家园更美好。人类积极地适应自然,在适应的基础上加以改变自然,使大自然更秀美,使人类生活的家园更秀美。
因此,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不仅是对大自然的戕害,同时也是对人类自己的戕害。大量地砍伐树木,毁坏绿地,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自然灾难。人类对大自然的不适应,对大自然的破坏,都相应地受到了惩罚。看吧,流过村边的河水,污浊发臭,导致人们饮水中毒,这都是人们自己造成的恶果。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改变自然的良好途径,人类应该不断探索自然的发展规律,不断地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变自然,发展自然,从而也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最有利的条件。一切都要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改变自然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唯有适应自然,才能更好地发展自身。
自然,人类的母亲;人类,自然之子。人类应该孝顺母亲,也就是积极地适应自然。人类不可以征服自己的母亲,但人类可以改变母亲的形象。当母亲光彩照人的时候,人类——自然之子也会风度翩翩,春风得意。
特色简析
这篇议论文是一篇典范之作,论述完整,层层深入地展开议论,结构顺序安排合理,逻辑性强。这就告诉同学们在写议论文时,要正确地掌握议论文的行文特点,掌握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提醒同学们写作时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熟练掌握写作技巧才能写出好文章。
新题精炼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类社会从野蛮、无知到今天的先进、文明;从古时的钻木取火到眼前的激光成景;从中国的四大发明到世界的十大奇迹„„所有的这些变化都是科技在起到一种催化作用。探索自然科技一直是人们的不懈追求。这种探索可以探求自然奥秘,普及科学知识,破解历史谜团,发现宇宙奥秘,保护生态环境。
请你从探求自然奥秘的角度构思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标题自拟;②文体自选;③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人与自然,是和谐的一个整体,人与自然,只有真正地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地和谐相处下去,才能有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同学们可就此方面来阐释探索自然的奥秘对和
用心
爱心
专心
谐发展的重要性。也可以巧妙设想未来,如果我们不去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是随心所欲地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那将会出现一种什么情况?进而提出警示。还可以抒写对自然的敬畏、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以及从大自然中得到应有的馈赠,“我”的满足、幸福。
还可以跨越空间和时间构思,巧妙新编故事。历史上因“探索”而成功者大有人在,比如哥伦布“探索”出了新大陆,爱因斯坦“探索”出了相对论,中国古人“探索”出了四大发明,今人又“探索”出了“神舟七号”等。同学们写作文时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让这些因探索而成功的人物来一个大团聚——这样采用故事新编式来写作文,定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尊重生命”的内涵是尊重生命质量和尊重生命意志。每个人,每个动物都只有一条命,它们的生命也都是独一无
二、不可重复的。在人生的一切价值中,生命的价值是最基本的价值,其余一切价值都以生命的价值之得到确认为前提。
请以“尊重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标题自拟;②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③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千金易得,生命唯一。”人们常因一段特殊的经历而使自己对生命有了更深的认识。同学们作文时可抒写自己对生命的特殊感悟,引人深思。
要想让文章在文体上出彩,可以将几个不同时代的人跨越时间聚在一起。如有“出身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有壮志未酬的周瑜,还有“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陆游等,让他们在一起畅谈自己的得失,抒发自己对生命的感慨。你还可采用病历体、采访体、谈话记录体等多种文体,来表现某些特定的人群、特殊的人物对生命的感悟。
还可以转换视角,以被人类视为美味佳肴的其他生物的口吻说感受,进而点出尊重生命的主旨。
用心
爱心
14.作文:心存和谐,自然和谐 篇十四
一、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发展中的关系
由于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特殊位置, 使得人与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对立统一。在人类活动中, 自然地理环境随着变化, 或者在改变自然地理环境的过程中, 又改变自身, 即引起人本身的变化。
(一) 人与自然地理环境的两重性
所谓两重性是指:“人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生活, 人又是改变自然地理环境的力量;人在改造自然地理环境的同时依赖自然地理环境而生存;人在变革自然地理环境同时又顺应自然地理环境生存;人在控制自然条件同时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人在支配自然力的同时受自然力的约束。”这样, 人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是在冲突中的和谐发展。
(二) 人类活动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 人类活动对于地表形态的改变。
人类的各种生产、生活、活动, 把地表的物质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 或从低处到高处。这些人类的活动, 改变了地表的原有状态, 造成人为的一系列景观。
2. 人类活动对于物质循环的改变。
在人类改变物质循环的作用, 有很多方面, 其中对水的控制, 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人类为了改变地表水的分布, 经过努力, 采取了两种措施, 一种是通过用储水排灌的方法, 来改变一个流域内的水平衡。第二种是通过采取大型调水工程, 来改变一个或一个以上大的水文网在水方面的平衡[2]。
3. 人类活动对于能量的改变。
对于区域的热量的收支, 往往受到的影响是其下垫面的状态。由于人类的活动, 改变了地表的状态, 也改变了地表面的反射率, 从而, 改变了区域的热量平衡。
4. 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改变。
自然生态系统随着人类活动而变化。在有人类的地方, 就有人类的活动。由于人类改变原有的生态导致不平衡, 以新的平衡来进步。在人类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基础上, 得到了一定的产品数量、质量及品种。
5. 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过程速率的改变。
由于人类经常从事一定的经济活动, 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就被破坏了, 随着自然地理过程的不断发展, 自然地理过程的速率也随着变化。而人类活动有两个作用, 一方面、加速地球表面物质的进化、有序化。另一方面、导致和加速自然生态的无序化过程, 再一方面、人类活动加速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加速了地球的物质进化。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制造和使用大量的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 加速了地球物质的化学变化。第二、人类技术参与自然生命的过程, 加速了地球物质的生物进化。如上所述, 自然地理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很多方面可以看到, 无论从哪一方面, 都能触动自然, 引起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功能与发展
(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 它有三个主要功能:
1. 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得到提供。
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能源的源泉, 从自然地理环境得到, 其也是各种生物生存的生存条件。从自然地理环境中, 可以开采煤、石油、天然气等;利用土地资源可以生产谷物, 从而, 发生了经济活动。
2. 人类活动产生的废物和废能量被消纳和同化。
通过生产活动, 人类把物质、能量进行转化, 提供给人类所需的产品, 同时没用的副产品排入环境。而人类通过新陈代谢, 也产生了各种废弃物, 也给了周围的自然环境。而环境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生化”反应, 即环境能够自净。
3. 满足人类生存的精神享受。
自然地理环境除了能为人类提供资源, 还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工、农业生产需要空气和水, 而人们的生活也需求他。在美的环境里, 有利于人体素质的提高, 从而, 工作更加有力, 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二) 自然地理环境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质量, 是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两个方面:
1. 全球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等。2.土地、水、人类居住区环境等。我们保护自然地理环境为了促进社会经济, 能够可持续的发展。因此, 在自然地理环境质量得到持续发展基础上, 人类的生存得到发展。
三、实现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和谐发展
由于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 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通过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 这个关系表现出来了。在人类社会生态系统工程中, 只有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运转是平衡状态, 那么其对立统一关系中的矛盾得到转化。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人手[3]。
(一) 正确把握人类自身的位置
人类应该正确把握自身的位置, 从以下几个点:
(1) 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产物, 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部分。 (2)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没有了自然地理环境, 人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3) 现在的人类发展极快, 特别是人口数量的极增, 人类能够改变并且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然地理环境。
(二) 改善自然地理环境质量, 有效利用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利用是一个核心, 对于自然地理环境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提供了经济发展的资源条件。另一方面、消纳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废弃物。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容量有限, 而自然资源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来补给、再生和增殖, 所以, 环境与发展分不开, 只有环境得到保护, 发展才能顺利进行。
(三) 建立和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所谓可持续发展, 是指:在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基础上, 不损害后代人的需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 人类要建立与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在促进自然地理环境好的循环, 要提倡的是清洁的生产、高效的利用资源、消费有节制, 利用绿色能源, 发展绿色科技, 依法保证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 在社会经济建设的同时, 建设自然地理环境, 真正实现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发展, 建成人类美好的家园。
摘要:我们的地理环境在人类生存和活动中, 是一个必须的场所, 为人类提供了各种资源, 在自然地理环境为一个客体时, 人与自然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人, 或者人决定自然地理环境,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一下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人类,活动,地理,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晓峰.环境心理学:内涵、理论范式与范畴述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3) .
[2]吕晓峰.环境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学研究视域转换与当代价值[J].哲学动态, 2011 (04) .
15.自然和谐的建筑外立面色彩 篇十五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当中,来自自然界最高尚的搭配法则和伟大的美学思想始终相随。可是人类创造出的城市有时候很不幸变得杂乱、丑陋。所以面对自然我们应该反思如何用更智慧、更科学的思想和手段来打造城市,让它能够与自然之美匹配。中国经济发展得非常迅猛,城市规划的话题也刚刚在中国兴起,虽然有了很多的尝试,但城市色彩理念依旧缺乏科学的认知和审美,城市园景丧失美感,嘈杂无序,要么特别单调,要么十分突兀。我们对城市景观的理解,对美感表达的理解,要么非常保守、刻板,不敢表达,要么就表达过了头。城市色彩规划是一副无奈的药。如果城市不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其实不需要色彩规划。
考验一个城市景观色彩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在远观的时候能不能释放一种核心信息。通过大量的调查和分析工作,对城市历史色脉进行探讨,从这个城市地理所在的区位,周边所能囊括的自然色采集,同时在这个城市历史建筑色彩当中进行采集,然后得出一些色标,我们称之为这个城市的基因色彩,一个城市个性的推荐色谱。通过科学的方式对这些推荐色谱进行不断地测评,再加上和城市总量当中可存续的色彩进行综合评价,留下能用的,去掉不能用的,最终会得出一个城市比较庞大的,可以维系城市20年以上发展的控制色谱,这是色彩规划的过程。
城市色彩规划形成之后,还需要给政府管理者带来管理工具。色彩在全世界很多发达国家早就可以量化了,中国的色彩量化做得很不够,这是我们今后所有涂料界、色彩界共同要去努力的课题。色彩的量化才提供了城市能够进行色彩管理的可能。如果色彩只能进行定性管理,城市景观没办法进驻。
城市景观形象有三个问题:一,形式美不一致,如果能像丽江、凤凰城就太好了。但我们的新兴城市有不同的阶段,带来不同形态的时髦,所以形式美是不一样的。二,材质无法一致。城市外景的美来自色彩、形式、材质,形式和材质都不能一致的时候,色彩就要一致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都是建筑外形形态不能一致的,风格美不能保证,材质不能一致,因此色彩是唯一能够想办法管控的一致因素,这就是城市必须要导入色彩规划。
真正值得依靠的是建筑外墙的观照设计,这才是真实可靠,最有助于中国的最佳解决方案。什么叫观照设计?就是每一个设计师在考虑承担建筑外立面时候,必须要有共生、其感、共鸣这样的理念和价值观。建筑色彩种类大致包含三种:基调色占75%,辅助色占20%,点缀色5%,在建筑里足够了。如果想让这个颜色看起来再漂亮一些,用辅助色就可以了。建筑的单体如果控制好了,城市美感就能实现,就可以实现魅力景观,给城市带来价值。
近景即建筑单体由建筑设计师,包括涂料提供方来一起控制。好的单体互相之间进行照顾,最重要考验的是建筑外立面单体上的色彩细节设计。无论是哪一种设计,服务于地域,地理环境,自然,服务于城市发展理念是最重要的,需要设计界、涂料界携手起来让城市产生美感。
用合适的涂料遵循规则使用,完全可以保持中国独有的美感,不破坏我们文明留下来的美感。我们用涂料与石材等等结合去寻找出打造和谐城市的色彩与材质。我认为色彩所有的设计机构应该和涂料企业联合,为实现和谐景观,让城市能得到涂料企业提供的专用色标。城市有价值,居住者才有价值。
16.感恩自然和谐共处教案 篇十六
(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大自然风光及轻音乐)
主持人男:听着美妙的旋律,欣赏着一幅幅优美的图片。我们备感自豪,自豪大自然给了我们如此美的家园,给了我们如此美的享受。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给了大自然什么呢?
(多媒体播放(大自然受破坏的图片及音乐)
男:地球在呻吟,你听到了吗?看了这些场景,你心痛吗?等台词
(男女主持对话)
女:这就是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我们的家园正在遭受毁坏,不再美丽和安详。而我们有些人还在麻木着……
(男)请欣赏:校园场景剧《如此学生》
校园场景剧《如此学生》表演
(男)(如此学生,如此缺德,等台词),并找几名学生采访,(注意:学生要说出对这些现象的看法,此时主持人要做适当点评)。
女: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还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就来针对这种现象讨论:
“环保,我能做什么?”(时间:三分钟)
主持人女:请各组派代表发言。
(学生代表发言),
(此时主持人要对每次发言做一句话点评,)点评至最后一名学生发言后,(男主持过渡到歌曲)
(点出)歌曲《地球是我家》(六名学生按顺序出场)
17.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作文 篇十七
记得一次,我在树林里看到一只被猎人打伤的小鸟。它伤得很重,尤其是那双翅膀,伤得它只能趴在草丛里痛苦地呻吟,好像在向路人求救,我看见后于心不忍,急忙把它抱回家里去。
回到家里,我把小鸟轻轻地放进笼子里,因为我担心它怕生会有所挣扎因此而伤得更厉害,其实我一点儿也没有恶意,而且我看见它那可怜的样子,我为它的遭遇深表同情。并因此而深思:“为什么猎人非要打伤小鸟呢?为什么啊?难道非要以这样“文明”的一种方式来对待我们大自然的朋友吗?”我真是不明白啊。
几个月以后,小鸟在我的精心照料下,它的伤慢慢痊愈了。我看见小鸟在笼子里活蹦乱跳的样子,真为它高兴。看见它那活泼的样子,我真想多留它一段时日,但是想到它离开大自然那么久了,一定想家了。于是我不舍地放它离去。没想到它又飞回来,在我身边飞来飞去,叽叽喳喳的,好像在对我说谢谢呢?看到这一情景我高兴极了,露出了回心的微笑。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真的那么难吗?为什么你们非要那样对待我们亲爱的大自然的朋友呢?
18.作文:心存和谐,自然和谐 篇十八
1.1 生态
对于生态的概念定义及研究对象等问题一直有争论与发展。“生态”(ec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中“eco”意为居住,“logy”则有“学习”“研究”的含义。在荆其敏先生的书中“‘生态’(ecology)是人的生存所离不开的自然环境”,这与我们日常理解的“生态”是一致的。
1.2 生态住区
生态住区,也称为绿色住区、健康住区,是根据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规划、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地安排并组织人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生活、工作所需的环境,使住区整体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体。从这里可以看出,生态住区的观点与我国古代哲人朴素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观的思想不谋而合。
2 生态住区的绿色生态设计
生态住区是一个有机的综合体。可以把它看作是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统一(见图1)。
2.1 以人为主体
生态住区是人工生态系统的一种,应该以人为主体进行设计。交往和安全是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人在住区中的基本要求之一。设计规划时要提供有利于邻里交往的气氛与空间,应有利于居民对住区活动的参与及感情投入,增加邻里与社区的安全感,增加社区的场所感、地域归属感。广东中山港口镇星晨花园第7期工程,其住宅沿河地区提供了广泛的交流空间,老年人围坐在一起下棋聊天,尽享晚年的愉悦,儿童们在一起顽皮地嬉闹。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以人为主体的设计理念并不是人本主义思想,人类只是自然生物链中的一个重要物种。环境与资源不仅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限制性条件,也是所有物种的共同财产。从某种意义上讲,不能过分强调“以人为本”。
2.2 结合自然环境进行设计
自然环境是生态住区设计比传统设计更为鲜明突出的要素和特点。正如I·L·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中提到的我们要结合自然进行设计。自然环境中诸多要素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2.1 营造适宜的人居气候环境
生态住区的人居气候环境包括住区气候环境和室内微气候环境。
住区气候环境是住区公共环境中的重要部分。它直接影响着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采取公平性原则设计,控制建筑群的朝向和层高有利于建筑通风、日照和采光,并满足每个住户都能享受到住区的特有景色。
室内微气候环境部分涉及室内空气质量、室内热环境、声环境和光环境,控制室内热环境中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控制卫生设备和换气排气设备产生的噪声。对光环境中尽量满足人们自然采光的要求,力图保证舒适。在热环境系统中,建设重点宜放在采暖、空调、生活热水三联供的热环境技术的使用上。
2.2.2 资源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土地是构成住区中最主要的自然资源,是极为有限而且不可再生的。因此,住区建设的选址很重要,首先要考虑到居民的健康需求,选址时要远离污染源;尽量少在城市中心商业区建造住宅,充分利用郊区荒地、坡地、丘陵地段;尽量避免占用耕地。拿英国伦敦即将举办的奥运会场馆选址来说,就选择了最需要改造的旧城区,利用奥运来带动该地区发展。这个例子虽然不是住区方面的,仍然说明了很多问题。
我国大部分城市属于水质型缺水城市,回用水资源丰富。根据这个特点,水环境系统的建设重点应放在节水、水的重复利用与水环境系统集成三个方面。珠海市华发住区利用半地下车库顶部建立废水土地——植物处理系统,对生活废水就地回用,避免或减少对环境污染,减轻市政排水工程负担。
废弃物管理与收集主要涉及建筑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生活废弃物的集中管理、污水废弃物的沼气利用,从前期方案到后期的物业管理策划有一个全面的生态考虑。生态住区中垃圾的处置与回收利用,应当充分利用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如果必须在小区内处理垃圾,应选用处理效果好、运行成本低、维护管理方便的成熟工艺与技术,像北京北潞春小区搞的多层悬浮燃烧炉,就是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就地处理垃圾的现代化设备。
2.2.3 科学使用能源
能源紧张是我国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生态住宅小区的能源系统建设,重点应放在建筑节能、常规能源系统优化与绿色能源利用三个方面。在建筑节能方面,着重设计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常规能源系统须优化,避免因多种能源结构形式的重复建设而造成浪费。设计的同时结合本地特点充分选择利用绿色能源或者其他可利用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上海安亭新镇住区拟引入附近工厂的余热和废热作为该区部分能源,以减少电能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2.2.4 合理规划绿地
绿地是不可或缺的,但在小区中多铺一些草皮、多种一些树、扩大一点绿地面积不能称之为生态住区。从人的心理角度而言,绿地作为绿色的呼吸器对于城市居住者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还可以促进植物群和动物群的生物多样性。然而也存在缺陷,绿地过多将会降低城市地区的密度,使得公用交通存在能力随之降低,而步行距离也因而增大。因此,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审慎的规划,除应满足绿地率、种植保存率与优良率、植物配置的丰实度等指标要求外,更应注重绿化系统的防晒、防尘、降噪、通风、水土涵养、空气保湿等生态功能的建设。海口望海狮城生态住区不仅利用各种植物观赏特性进行美化装扮,还利用其形、色、味及文化联想创造丰富的文化、感情氛围,同时还考虑各种植物的固碳和供氧能力进行品种搭配。
2.3 社会环境
2.3.1 经济与生态住区相互促进
一个适宜居住的城市要具有强劲的经济发展力,使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持续地为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同时,住区的建设和建成也会促进城市的规划、设计、施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且给业主就近提供就业岗位,进一步带动社区乃至影响城市经济进入良性循环。
2.3.2 管理智能化、公众化
信息时代的科技进步带动了住区的生态体系正向高科技型转变。在规划中,要着眼于交通、水、暖、电、气、防火、防盗等自动化的研究和应用;完善周密社区服务和物业管理,根据业主的生活需要提供灵活多样周到便利的社区服务。鼓励居民参与、落实社区自治,建立可靠的防卫保安系统。
2.3.3 安全便捷的组织交通
住区的交通要安全便捷,应人车分流,特别应对老人及儿童的出行做出周密的考虑,并实施无障碍设计。深圳某小区的人行和车行体系采用架空层高差的室外双层分流体系。各居住组团间的车行体系位于半地下的高度,通过天桥使步行体系相连接。这种室外高差分流体系,确保居民在住区内部活动的安全性,同时将步行线路与车行线路纳入庭院整体景观体系中考虑,从而获得了较好的环境质量。
3 结语
生态住区在我国尚属于起步阶段,在全国建设中所占比例非常低,有些技术和设计规划方法仍然相当不成熟,但随着观念的不断更新,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的生态住区会达到如杨经文(Ken Yeang)“要在建造中对自然环境施加最小的影响,并使我们的建成环境与生态圈的生态系统融为一体”的理想境界。
摘要:在对生态住区概念的一般性释义的基础上,通过对生态住区是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综合体观点的分析,提出生态住区的几个设计要点,从而达到人、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人居环境,生态住区,生态设计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美]I.L.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经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徐强,陈汉云.沪港绿色建筑研究与设计案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崔荣荣.生态住宅与可持续发展[J].山西建筑,2007,33(33):42-43.
[5][法]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19.数学课堂教学的自然与和谐 篇十九
一、教师的仪表
教师在讲台上其仪表既要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又要服务和服从于课堂教学这个特定的环境。其具体要求是:整洁大方,庄重朴素,轻便协调,色彩和谐。一定要避免两种极端现象,既过于华美或过于随便,如果教师的服装颜色过于耀眼,款式奇特,在课堂上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也有不自然之感,必然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教师的服装过于随便,长衣大袖邋遢,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形成课堂气氛懒散,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师的服装过于华美和过于随便都不可取。
二、教师的语言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明白、简练。说话明白是教师语言的起码要求。教师要准确的讲清楚各种概念、公式和定理。就是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毫不含糊,使学生能听懂教师讲得意思。语言简练,就是教学语言恰到好处,不滥用语言。数学的定义、公式本来就是精练,简洁而明快的。教师应抓住内容的重点难点。言简意赅有的放矢的讲解。第二方面,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有趣味。数学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一定要密切结合教材,在正确的观点指导下,以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有力的逻辑论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教师讲课的语言要有节奏感。教师讲课的语言节奏,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巧妙控制和调节,使之快慢得当,高低适宜。教师运用语言声调高低快慢、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的印象,唤起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特别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关键的地方,教师的语言应该放慢,语言应该加重,应该有高低、有停顿,达到师生的双边活动自然、和谐的目的。
三、启发式教学的自然与和谐
启发式教学重创设问题的情景。通过置疑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恰当的组织和引导他们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既有思维目标,又有思维方向。同时,应当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个别因材施教的原则。加强对学生的分类指导与个别指导,使学生顺利开展思维活动。为使启发式教学落到实处,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对基本概念的学习,必须重视原始材料和背景的介绍,使学生明白概念引入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2.解题教学重视分析、启发思维。要求学生以大众心理、常规方法处理数学问题,对特殊方法与技巧可介绍,但要适可而止,在为什么这样思考,怎样思考上下工夫,暴露思维过程。
3.多给学生思考,不草草收兵。要照顾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提问要重视提问的作用,切忌问题提得过深、过全、过多。
4.教师应自觉培养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当启发式教学未按原定方向进行时,教师应沉着、冷静,做到顺水推舟,不压抑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
【作文:心存和谐,自然和谐】推荐阅读: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演讲09-02
人与自然共谱和谐之曲08-19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主题征文演讲比赛方案09-14
家庭和谐作文10-26
邻里和谐作文10-31
和谐的境界作文07-24
奇妙的和谐作文08-19
以和谐话题作文09-05
和谐社区作文10-30
成长,快乐,和谐的作文06-20